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教育管理方向论文8篇

时间:2022-06-15 22:00:48

教育管理方向论文

教育管理方向论文篇1

【关键词】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特征;趋向探索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业的大力发展对个人和国家来说都是意义重大的。随着教育事业的大力发展与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对现代教育事业的管理有了新的要求,于是在20世纪初就形成了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是为了服务于现代教育实践,同时又是在教育实践中经过不断创新完善的教育管理理论体系,在实践中经过不断地服务、吸收、融合、实践、创新的良性循环,体现了理论的创新性和可实践性。可以说现代教育管理理论是一套尊重客观规律,具有科学意义的教育管理理论,对于推进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探索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特征及趋向显得意义重大。

1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进程

现代教育管理理论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14世纪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使人类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普及教育发展教育。18世纪工业革命后,社会工业繁荣昌盛,企业管理等新型现代管理理论逐渐形成,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了企业效率。这种现代管理理论的概念开始渗透到各个领域中去,推动了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紧接着19世纪末的新科技革命,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对于教育管理方法的改进有很大的帮助,也促进了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形成。到了20世纪末,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了提高对教育管理的有效性,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开始兴起。现代教育管理理论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学校、老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平衡学校、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改变了以往教育中学校、老师的绝对权威,更加注重学生的整体发展,体现教育的民主性。同时现代教育管理理论要在服务于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批评、创新、完善,形成多样化的、科学的教育管理理论。

2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特征及趋向

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我们应该把握好发展特征及趋向,才能让其更好地服务业现代教育实践。2.1发展特征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特征包括:在吸收融合中发展、在层级整合中提升、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等。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初期借鉴了企业管理等各种现代管理理论、各种理论派别的管理理论,然后经过不断的吸收融合;在初步形成以后,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开始整合其他教育理论,从而实现对教育系统的科层职能进行全面的有效优化;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形成是为了服务于现代教育实践,同时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进行反思,不断革新除旧、推陈出新,然后又服务于教育实践,进行互动和结合,形成良性循环。2.2发展趋向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对于发展教育,更好地应对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的意义显著,其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向包括: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兼容整合过程中发展创新;注重理论实践性的实现等等。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研究意义重大,涉及的教育范围广泛,不同国家、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科对于教育管理的要求不同,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将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进行独立研究,使其不断完善;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要与时俱进,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吸收更多的新的管理理论,进行兼容整合发展创新;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现代教育实践,现代教育管理理论要切合现在的教育发展实践,使理论具有可行性,关注教育管理实践,使教育管理理论获得创新的坚实基础和动力源头。

3结语

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是为了服务于现代教育实践,同时又是在教育实践中经过不断创新完善的教育管理理论体系,对于应对知识经济的需求、发展教育事业有着重要意义。在对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探索道路上,我们要关注其发展特征,并把握好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冯增俊.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特征及趋向探析[J].教育研究,2004(11):9-14.

[2]郭景扬.现代教育管理的三大变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02):5-11.

[3]王珊,苏君阳.走向现代教育治理的教育管理权力重构[J].现代教育管理,2015(05):27-31.

教育管理方向论文篇2

一、教育管理的后现代主义模式

后现代主义还具有其更广泛的意义,它是哲学、文学、语言学、管理学、物理学、经济学、生物学甚至信息科学等多方面领域的综合体。它可以对现实世界的多个层面重新进行理论性的解释,也对现代社会教育管理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理念提出了挑战,影响了教育管理活动的发展方向。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青少年开始受社会环境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他们开始出现道德意识薄弱甚至行为失范等现象,结果造成少年犯罪率过快增长的问题,这已经逐渐成为教育管理的难题。为此,广大教育管理者也开始用传统理性与技术方法处理这些问题,但是效果不大。因此,不少教育管理学者开始把目光投向后现论,尝试运用后现论的一些基本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决教育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思想的基本观点为:第一,组织是人的社会创造物,是变化的发展的。第二,教育管理知识或理论也是变化的,不存在唯一正确的教育管理理论。第三,教育管理的权力也是变化的,分权可以使权力扩大,下属参与管理能够提高管理效率。第四,组织本身的动态性决定了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把权力变为管理的实践需要有效的对话和沟通,其特点是强调教育管理的主观性、突出教育管理的模糊性、注重教育管理的文化性。20世纪80年代,西方思想领域中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教育管理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后现代主义认为,现在、过去和未来是紧密关联的,在超越过去的同时,未来不是对立于过去的,而应更加注重对过去的转化;未来是不明确的,是被创造出来的。即:没有人拥有真理,而人人都有权利要求被理解。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要注重追求人的精神世界。西方人曾过度追求科学的真理,尽管其理性和逻辑的方法得以发展,但他们失去的则是人文精神。教育是为了社会的健康发展,教育管理更应该关注人们的精神。第二,教育管理是一种转变的模式。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许多都是未知的、不确定的。后现代主义关注学生对过去的转化,明确未来的方向。第三,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探索并尊重彼此的思想和存在,要求人人认可或尊重,因此在教育管理中,要注重师生间的平等、互爱、互敬和相互理解。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个后现代主义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教育管理需要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和创新。面向21世纪,教育管理面临新问题和新挑战,教育管理逐步走出原理性模式,出现了若干新的教育管理模式,为我们探讨教育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教育管理的后现代主义模式对我国教育管理发展和完善的价值

目前,我国的教育管理发展和完善遇到了理论和方向上的瓶颈,必须及时开发与我国当前教育管理实际情况的理论和研究。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模式为我国的教育管理改革和创新提供很多有价值的启示。

(一)教育管理采用柔性管理模式

在微观教育管理相关的活动中,教育管理模式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也就是刚性模式和柔性模式。所谓的刚性模式就是教育管理机构凭借其所拥有的特定权力对管理对象实施强制性教育管理。而所谓的柔性模式主要是管理者借助于非强制性方式和非权力因素的影响力来实现管理目标,即主要采用说服、解释劝说等方式来进行教育管理。比如,社会心理方法和思想教育方法。刚性教育管理模式很明显是我国传统教育管理中所主要采用教育管理模式。但是,当今复杂性科学揭示出非线性紊乱的状态往往会蕴含着诸多内在的一些不确定因素。而柔性教育管理模式是一种崇尚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教育管理模式,有利于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激发每个人的内在精神动力,更有利于在日常管理中调动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真正未来社会科学的教育管理模式应该逐渐从刚柔相济并且以刚为主的教育管理转变为刚柔相济并且以柔为主的教育管理。在实践中,为了更快更好的适应柔性教育管理的客观需要,教育管理者不仅要及时转变思维方式,高度的重视柔性教育管理方法在各类教育管理活动中的推广以及运用,还要不断注意思考和研究教育管理活动的个性化和特色化等实现的问题。并且要对广大接受教育的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以及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实际上,柔性教育管理模式就是注重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文化性因素,尊重整个组织中某一个体的价值以及创造性,注重凸显主体性地位,提倡个体的自我实现与自我发展。

教育管理方向论文篇3

关键词 教育管理 科学主义 人文主义 伦理主义 理论导向

从中小学教育管理发展的历史来看,无论古今中外,不同的研究者在研究教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时,总会 采取不同的理论观点和独特的研究方法,在批判、继承、交流、整合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教育管理理 论和流派。不同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因其价值观念、道德标准、思维方式不同,会认同不同的管理理论,也就会 形成不同的管理模式和管理风格。我们为论述方便,可以大体将他们归并为: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以效率为核 心的“科学管理理论”;以人本主义为导向的“行为科学”理论;以伦理主义为导向的“人伦管理理论”①。 在当今世界,这三种理论导向构成了教育管理的基本图式。在当代中国中小学,对各种理论的探索和实践,也 深刻地影响着中小学教育的发展轨迹,但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这三种理论导向发展的趋势,都正在逐步由对 立走向整合,对这种趋势的深入研究,对深化我国中小学管理改革,意义极大。

一、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科学管理

在科学主义者眼中,科学是对客观真理的认识,客观真理被认为是可以解决人类一切问题的出发点,而对 “科学方法”的普遍性信念,则被认为是人们在认识客观真理之后解决人类一切问题的法宝。现代科学管理是 在社会大生产条件之下,对科学主义理论的一种实践。在教育管理中的科学管理作法,许多是从企业管理中移 植过来的。对形成20世纪以来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管理思想影响重大的最早一种学说是英国工程师F·泰勒提出 的“科学管理”理论,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原则有四条,一是对工人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用以替 代老的单凭经验的办法;二是科学地选择工人和管理人员;三是培训工人,使其掌握自己工种的学问;四是资 方与工人之间亲密协作,职责均分,资方要干自己应该干的事情,不要把它们都推给工人②。这种理论提供了 解决企业管理中怎样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和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这两个环节的方法,因而成了现代管理科学 的基础,它也被称为“科学管理主义”。其思想不仅在企业界得到广泛运用,而且也运用到教育和社会生活的 其他方面。例如在美国,由于公共学校教育在19世纪末得到迅速发展,教育管理面临许多新的棘手问题,同时 政府和社会对教育的巨额投资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他们向学校要效率,学校管理人员只好求助于泰勒的方法, 成为在教育管理上与当时西方掀起的“教育科学化”运动遥相呼应的一种思潮。在我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迎 来了“科学的春天”,改革开放的热潮带来了整个社会的巨大变化,社会、政府、家庭给教育提供了越来越好 的条件,同时对教育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也引发了教育管理人员学习西方科学管理理论的热情,可以说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教育管理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科学管理”思想影响下进行的。

科学管理思潮对教育管理的影响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注重提高教育管理的功能和效率

20世纪初,由于社会、生产、科技的迅速发展,各国基础教育也得到迅速发展,学校数量大量增加,社会 、团体、家庭对教育的投入也大量增加,这引起了人们对教育效益的广泛关注,企业界和政府部门对学校在管 理上的浪费现象提出了严厉批评,要求管理人员把重点放在质量和效率上。为此提出必须对学校各方面工作进 行考核,在社会和家庭的巨大压力之下,教育管理人员不得不放弃传统的教育价值观,转向接受与现代社会经 济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管理模式,科学管理的思潮开始在学校管理中流行,它要求教育和管理 人员明确了解教育目标,了解学校的总效率与员工们的工作效率的联系,了解教师的工作成效,了解学生的学 习效果,了解一个班和另一个班教学效果的差别,了解本校学生与其他学校学生相比较孰优孰劣,即注意把经 费的分配同教学成本联系起来。如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讲师富兰克林·博比特就提出,要提高学校行政的效率, 首先要确定学校产品的理想标准(即学生标准);其次规定学校的生产方式;生产者(教师)必备的资格和工 作准则。这样“管理人员就一定能够牢固地掌握控制生产成本的规律并懂得如何引进更有效的工作方法”,而 “效率意味着权力的集中化和监督者对全部执行过程实施明确的指挥”③,这样注重效率、成本、管理全过程 的观念对传统的经验型管理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二)强调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量化管理

随着科学主义观念的流行,教育科学研究也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量化方法如教育调查、教育统计、教育 测量成了学校进行科学管理的基本工具,成了记录、分析和比较教育产品及其成本的手段。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在教育管理中十分流行的岗位责任制、教师工作量的量化,标准化考试的盛行,甚至学生品德也要实行量化 标准,各种统计技术、量表以及成本核算程序的运用,使学校管理由粗放化走向了集约化之路。为保证质量和 效率,竞争和淘汰成为必不可少的措施,分数和年级、名次和证书,成为管理的主要手段,一切与此无关的兴 趣活动和课外活动,便理所当然地被排除在课程之外。

(三)以科层管理为组织基础

科层管理理论属于古典组织学派的一个分支。它是由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提出来的。其主要 贡献是提出了所谓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即建立在理性——法律权威基础上的等级体系。科层管理理论认为, 在现代社会,由于科技革命改变了工作场所的性质,即分工细化和管理复杂化,这就有必要发展控制工作的综 合机构,创造沟通和协调的系统,确定管理者及其属员的行为准则。在韦伯看来,“充分发展的科层组织机制 较之其他组织,简直就象大机器生产与非机器生产方式之别”④,也就是说,他认为这种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 能提高工作效率,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方面优于其他组织体系。

虽然对教育管理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应用科层管理理论,有许多不同的看法⑤,但教育管理的理论研究 者和实践人员仍试图运用科层组织的概念和操作方法来说明和解决教育管理问题,对教育管理产生了切实的影 响。如在教育系统中建立上下衔接又有明确分工的管理体系;国家通过法律、法规、政策赋予各级教育组织以 明确的职责和权力;在学校内部建立和完善行政管理组织网络,各职能部门层次分明,分工明确,有标准的工 作程序;各级领导要经常考核下属的工作效率,并按他们的能力和成绩决定进退,等等⑥。

上述观点充分反映了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教育管理理论观点。由于有了效率意识,教育管理人员更容易与 社会各界沟通,促进了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和理论化,促进了教育管理的专业化、理性化、协调合作、连贯性和 激励作用,为教育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这种理论导向在实践中的缺陷也是相当明显的。 首先,它把人看成机器人、经济人,只能服从,忽视了教育是一项特别需要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事业,仅仅视教 师为执行命令的工具,无意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人失去人性并使教师和学生屈从于机械程序和某些 领导人的专断独裁行为;其次,缺乏对组织环境的复杂性和动态性的认识,不重视处理组织中的人的问题,在 组织结构上的基调是独裁式,过份强调组织形式、成文的法律和规章制度等,缺乏对人格的尊重和对人的灵活 性的重视,其等级化、制度化的管理常常使组织僵化,束缚了事物的发展。第三,在强调教育管理和企业管理 的共性时,忽视了教育过程与生产过程、教师劳动与工人劳动、教育投资与生产投资、教育结果与工业产品的 区别。虽然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管理思想首创了运用定量方法解决管理问题,弥补了过去纯定性分析的不足, 但事实上很难完全用定量的方法来分析和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情况,其研究方法带有明显的形而上学色彩。

随着时间的发展,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管理思想给教育实践带来的危害也越来越明显:首先,加速了学历 社会的形成,在教育中形成了两个无休止攀爬等级阶梯的群体,教师为更高的工资、更高的职务和职称而攀爬 ,学生为更好的学校、更高的学历和学位而用功,使教育背离了教育本身的价值,教师和学生常常在为许多虚 假的目标而奋斗。其次,在教育内部,颠倒了人和教育的关系,压抑人性、摧残儿童,把人培养成了科学技术 和官僚管理制度的工具,教育严重脱离了生活。再次,学校从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成为一个“筛选”的等 级化机构和发放学历证书的场所,另外,由于学校教育转向考试中心主义,毕业证书成了挑选职业的通行证, 其贬值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激烈的升学竞争导致了普遍的厌学情绪,严重影响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因此,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教育管理理论受到了来自两方面的批评,一是来自人文主义,一是来自伦理主 义,他们抓住科学主义的要害猛烈开火,批评它忽视人、忽视人性、忽视教育的本质、忽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 ,但它们各自的管理思想也是泾渭分明的。

二、以人文主义为导向的民主的人际关系管理思想

本世纪30年代以来,由于劳工运动和民主思潮的蓬勃发展,新兴社会科学的产生,加上学校规模扩大和学 校系统内部结构变化,科学管理思想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猛烈抨击。于是,民主管理的新思想开始酝酿、诞生。 其中名气最大、影响最深的倡导者当推杜威,他在系统地提出基于人文主义精神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张的 同时,提出要让教师有机会更充分地参与管理,这不仅不会改变学校组织的本质,而且还将改变教师和管理人 员之间关系的类型和性质;作为学校管理人员的“领导应当是通过和别人交换意见从而激发和指导智慧的领导 ,而不是那种孤立地依靠行政方法专横独断地将教育目的和方法强加给别人的领导”⑦。以后,工业和社会科 学所进行的人际关系研究似乎在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证实了民主管理的支持者的所抱的信念——人道主义的领 导方式能够提高组织的士气和效率。

以人文主义为导向的民主管理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注重管理中的人际关系研究

当时工业方面进行人际关系研究的著名实验是美国芝加哥霍桑工厂的管理部门与哈佛大学管理教授E·梅奥 (Eltan Mayo)等人合作进行的“霍桑调查”,其研究结果促使管理上的“经济人”模式向“社会人”模式转换 ,即注重集体以及集体中人与人的关系等社会问题对个人和组织效率的影响。不久,此种研究形成为有广泛影 响的人际关系学说,其基本原理是:工人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他们不仅有追求物质利益 的欲望,还有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以及安全、归属等方面的社会和心理的欲望,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 工人的士气(如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协作精神等),是提高效率的关键;领导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好集体工作 ,要在正规组织的经济需求和工作人员的非正规组织的社会需求之间保持必要平衡。

最早意识到把人际关系学说的研究和教育管理联系起来的教育家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导主任拉尔夫·泰勒 ,他在《变化中的思想概念促使教育必须调整》(1941年)一文中提出人际关系的研究与学校管理人员有关, 他预见今后教育管理必将受到“霍桑实验”的影响。二战以后,把人际关系学说和教育管理结合起来研究的文 章增多,如威尔伯·约契主张校长要正确处理好全体教职员之间的关系,要和教师以平等的地位对话等,给教 育管理理论以新的启发。

(二)注重人的需要的满足

人际关系理论通过霍桑实验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是提高工人士气。究竟怎样才能提高 员工士气呢?人际关系理论研究者认为:追求满足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要是激励人们的动力。以后的一些行为 科学研究者对此又作了进一步的探讨,认为人们各种各样的行为,都出自一定的动机,而动机又产生于人们本 身存在的需要。因此,人们的需要和动机确定了人们行为的目标,人们的行为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目标。从人们 内在需要出发,推动人们采取某种有目标的行为,最终达到需要的满足,这就是激励的过程。以人文主义为导 向的行为科学论者认为,没有达到满足的需要是激励过程的出发点,行为的推动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需要激励两因素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激励的前提是,一方面,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为,而已经满足 的需要不再是激励的因素;另一方面,人的需要是按重要性的等级排列的,一旦一种需要被满足,另一种需要 就会出现,并要求满足。这个进程是没有止境的,人就是为了满足需要而不断地生活和工作的。马斯洛在1954 年发表的《激励和人》一书中,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等级。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性需要、尊 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的这些基本思想被后来的实际管理人员广泛接受,在教育管理中如何用更 高层次的需要手段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是教育管理人员普遍研究的课题。

2.赫茨伯格的“需要激励两因素论”

赫茨伯格同他的助手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人们不满足于工作时,是对工作环境不满;如满意工作时,则是 满意于工作本身。1959年他在发表的《工作的激励》一书中提出了激励的两因素论。即:第一,保健因素或维 持因素。这种因素是维持一个合理的满意水平所需的,没有它们,职工就不会满意,但它们的存在并不构成强 烈的激励。第二,激励因素。这些因素构成对职工强烈的激励,能使职工高度满意于工作。激励理论明确指出 人们的工作效率决定于人们的工作态度,而工作态度又取决于人们需要被满足的程度;而人们的需要是否能得 到合理的满足,又受到工作本身和工作环境的影响。70年代以后,马斯洛、赫茨伯格的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的 影响与日俱增,“自我实现”既是教育管理者自身的一种追求,他们也认为,以人文主义为导向的管理思想就 是要帮助每个人成为自我,如格里菲思就断言:“学校全体教师中士气的高涨,是和管理人员帮助他们每个人 在工作中获得的满足所能达到的程度直接联系在一起的。”⑧

(三)注重领导方式的研究

行为科学的研究者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在影响企业各部门工作效率的因素中,领导是最主要的因素。 他们发现生产效率高的领导人总是让下级清清楚楚地知道目标是什么,需要达到什么要求,然后让他们有充分 的工作自由。并且还认为,如果领导人员以职工为中心,不仅注重职工工作,而且经常关心他们的需要和愿望 ,那么这个部门的效率就高;如领导人仅以工作为中心,不关心职工的愿望和要求,这个部门的效率就低。利 克特和他的助手在调查研究中就领导是否对下级信任、下级在工作中有无自由的感觉,以及领导是否积极与下 级发生联系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组织领导的四种基本制度;一种是剥削式的专制制,第二种是 仁慈式的专制制,第三种是参与制,第四种是民主制。调查结果发现,工作效率高的单位多采用第三、四种制 度。因此,利克特认为,高效率管理人员领导人的组织有以下鲜明特点:第一,整个组织中每个成员是相互高 度信任,目标一致,并有参与、支持完成目标的意识;第二,组织成员对组织目标有明确、合作的态度和正确 的动机;第三,组织是一个紧密结合的、工作有效的社会系统,成员之间相互信任、支持,领导鼓励成员有效 “参与”;第四,对成绩的总结,主要用来进行自我引导,而不是为了控制。国际知名心理学家K·节英(Kort lewin)与其研究生在美国依阿华大学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领导作风如何影响群体行为。结果显示,实行民 主领导的组织活动成果丰富,组织成员对相互间的交际感到满意,他们表现出更有创造性和独立性。

不难看出,以人文主义为导向的民主的人际关系思想之所以被教育管理界广泛接纳,除了与本世纪20—30 年代的民主思潮发展有关外,更实际的原因是因为它们有助于解决由于学校管理和教育行政越来越官僚主义所 造成的问题。同时,教育组织的进一步专门化及其在规模上的扩大、教育活动的复杂化都要求教育管理人员在 处理有关事物的过程中应更加依靠教师的合作和专业知识,而民主管理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两者的确都提供了 一些重新分配决策责任,以及帮助教育管理人员更好地同教师一道工作的方法。这种管理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 广泛传播,并在实际管理中产生了深刻影响。首先,它改变了教育管理中对人的看法,重视人的因素,特别是 将人的组织行为作为讨论的重点,不仅可资借鉴,而且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促进了管理思想的繁荣;其 次是采用新的研究方法发展了管理理论,一方面开创多学科协调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人的行为的调查 研究;另外,它还强调人的行为的因果关系和行为规律,并据此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第三是提出了在工作中 实现“民主”和“自主”原则,恢复“人的尊严”或“人性”,使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结合等新的管理方式 ,开辟了一条管理新路,特别是倡导教师参与管理的各个方面,“目标管理”和“丰富工作内容”等方式方法 ,在教育管理实践中影响是很大的。

然而,民主的人际关系学说毕竟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定阶段发展起来的管理思想,它不可能解决管理的全部 问题,也无法解决随着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矛盾冲突。特别是这种理论被行为科学论者片面强调其作用,夸 大其在管理实践中的有效性,其片面性显得更加突出。加之制约人的组织行为的因素相当复杂,单靠某一种理 论予以科学的把握是相当困难的。所以,寻求多种理论的整合使教育管理理论趋于完善便成了人们继续奋斗的 目标。

三、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向的人伦管理理论

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管理思想是由一系列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思维定势所组成,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就 是他的管理观念的体现,西方现代管理思想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它们无不出自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思潮的 融合。而以中国为代表的管理思想则是东方文化的产物,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发展的过 程中积淀而成的价值道德和思维定势。中国人处事、待人、律己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是非标准为准绳的。在 管理思想上重人论、重和谐、重传统居于主导地位。正如伦理学家罗国杰先生所说:“人伦关系和人伦价值是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起点,精神境界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支柱,人道主义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整体观念 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归宿。修养践履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根本要求,而推己及人则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 唯一重要方法。”⑨我国现在的教育行政与管理人员就是在人伦为本的文化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在他们头脑中 潜藏着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向的人伦管理思想。这种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强调政教合一

道德理想主义特别重视教育的作用,视教育为改造人的灵魂的工具。毛泽东有一句名言:“学校的一切工 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⑩,可说是这一观点的代表。道德理想主义者特别是在儒家的哲学里,政治就是 教化,教化也就是政治,“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11)管理者首先是一个教育者,管理过 程也是一个教育过程。他们反对自然主义学说,认为人在组织中如不被好的东西去影响、改造,就会被坏的东 西影响、改造。教育的责任就在于“化性启伪”,引人向善,就是把人的本性中好的东西发掘出来,用以驱除 后天不好的东西,向“仁”和“君子”迈进。管理就是通过管理者的教育,使被管理者遵守人伦关系中的秩序 。

(二)重视知行合一

道德理想主义强调知行合一,强调用一整套伦理规范来规范人在组织中的行为乃至个人的生活小节,管理 就是建立一种伦理规范,管理方式主要是通过做、行,在做和行的过程中养成行为习惯,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 向的管理者相信、道德理想、道德秩序是个人精神和国家的支柱,它甚至可以超越经济的、军事的力量,并且 相信一种理想的道德可以通过合适的方法、途径有效地灌输给受教育者,陶行知先生在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 、重庆育才学校就是进行这样的教育,也是实践这种管理。陶行知把它概括为“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教学 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 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12)

(三)讲求人伦秩序

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向的管理思想十分讲求人际关系中的秩序,要求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特别是下级对 上级的服从,朋友之间的“信”,上级对下级的“义”。办事要谦虚谨慎,宽容忍耐,严于律己,沉着稳健, 工作勤奋,生活节俭,讲究中庸,强调团结,重视和谐,遵守纪律,这一切对于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益起到了 十分重要的作用。

道德理想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源远流长的,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向的教育管理思想在中国的教育管理者的 头脑中也是根深蒂固的,从儒家的“修道之谓教”,到王阳明、陶行知的“知行合一”,都可以看出道德理想 主义的影子。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向的管理思想若服务于一个理性的、民主与法制健全的国家,管理的质量和 效率将会大幅度提高,教育将会取得巨大进步。但是,这种管理思想在长期的封建社会的土壤中也衍生出一些 消极因素,成为中国人前进中的包袱,比如崇尚权力的官本位专制主义思想;论资排辈的等级观念和行为准则 ;只重情义不讲效益;和为贵,忍为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缺乏开拓进取精神,等等。这是我们今天所必须 摒弃的消极因素。

四、融合——当代教育管理思想的基本走向

从以上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看,无论是西方管理思想还是东方管理思想,各种理论导向都有自己的视角和 侧重点,科学主义导向产生的变式都关心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组织更富有效率的问题,其视点在于组织结 构方面。人文主义导向产生的变式其注意力则在于人的情感和其他的心理因素,强调人的需要。道德理想主义 产生的变式则强调秩序、人伦关系的重要性。但是,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学科高度 分化、高度综合的趋势影响之下,许多学者发现单独一种教育管理思想解决不了问题,教育管理思想也不可避 免地要走向融合,即博采众家之长,促进教育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和专业化。

在西方,随着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理论、突变理论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兴起 ,一种以这些理论为基础的开放系统管理理论开始受到管理界的欢迎,并引入教育管理,可以视为教育管理理 论走向融合的发端。系统管理论认为,学校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认为学校、社区和社会之间的 界限是可以渗透的、相互作用的,社会上各种因素(政策的、观念的、经济的、风情的等等)都在影响着学校 的教育质量、工作秩序和效率。一方面,系统管理学说从系统观念上给教育管理人员提供了一种思想方法,提 供一种把学校内外环境、各种因素作为整体进行思考的方法,要求教育管理人员树立起整体优化观念、合理组 合观念、动态平衡观念、开放与闭合统一观念、信息沟通与反馈观念。同时把系统分析的方式应用到教育调查 、教育预测、教育决策、教育规划、教育评价、教育诊断之类的教育行为之中。另一方面,系统管理学说认为 教育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一体化系统,它是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开放的系统。第一,学校是由人、物资、教育 媒介和其他资源在一定目标下组成的复杂系统,一个系统的变化会引起另外几个子系统的变化,学校领导人在 协调学校内部管理过程时,要注意各子系统之间的动态联系。第二,学校是一个开放系统,是社会大系统中的 一个子系统,它受外部环境影响,如社会对学校的政策和法律规定及广泛的文化影响,它同时也影响外部环境 ,它只有在与外部环境相互影响中才能达到动态平衡。同时,系统管理理论往往同权变理论结合起来,不承认 在处理组织问题时有一套放之各种组织而皆准的方法,管理应该是根据学校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具体情况对组织 问题作出灵活处理。

在我国,特别是80年代以后,我们在学习西方管理思想的过程中改造我国原有的管理思想和体制,大多数 学者认为,我们学习西方管理理论,无论是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还是以行为主义为导向的,都是为了消化、 吸收,为我所用。根据对以上三种教育管理模式的分析,我认为必须用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 世界,面向未来”的伟大教导为指南,对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管理理论进行系统地、深入地研究,把现 代的先进管理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既不妄自菲薄,盲目崇拜,也不全盘否定,大加讨伐。纵观整个 世界管理理论的发展,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理论与运用,多样与综合,已成为当代教育管理理论完善与 更新的大趋势。

参考文献

①参见袁振国:《对峙与融合—20世纪的教育改革》,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4页。

②F·泰勒:转引自关岩著:《领导心理学》,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第301页。

③F·Bobbitt,in S·C,Parkered, "The Supervision of CitySchools" (Pubil School Publishing Com pany,1913),P53.

④H·H·Gerth & C·W·Mills,"From Mat Wober:Essays inScocrology"(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48.P215.

⑤⑥参见袁锐锷:《20世纪西方教育管理思想发展的回顾》,《教育研究》1995年第10期。

⑦J·Dewey,"Prblems of Men"(New Yourk:PhilosophicolLibrary,1944),P64.

⑧D·Grittith,"Human Relatiores in School Adminstration"(New York:Appleton-Century-Crvfts,19 56),P146.

⑨罗国杰著:《中国伦理传统的基本特点》,见许启贤等主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1987年版,第100页。

⑩《毛泽东论教育革命》,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3页。

教育管理方向论文篇4

关于学习文化研究

论文联盟

学习文化研究,即运用文化学的理论与方法将学习确证为一种特殊文化本体并探讨学习现象或学习问题范式。(1)学习文化的意涵。学习文化是一个核心概念,是整个学习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逻辑前提。当代专门探讨学习文化的理论文献集中在认知、教育心理学领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主题是“学习风格”。(2)传统文化与学习。学习是选择、传承、创造文化的重要手段,离不开文化传统。(3)技术文化与学习。20世纪90年代,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学习领域中的应用促进了学习信息化,同时引发了21世纪学习文化变革。基于新技术的新学习文化必定带来新的学习关系和教育关系转变,它对于教和学的重要性,甚至可以等同于社会变革中生产关系变化的大震荡。(4)社会文化与学习。对于社会文化因素的重视,已成为学习理论研究领域的重要部分,而且逐渐形成了多种相对完整的研究理路。(5)多元文化与学习。多元文化教育在全球化背景和多元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备受关注和重视。(6)环境与学习。当前对于学习环境的研究主要有四种取向,即聚焦于“个体外部或内部”的心理学取向、聚焦于“实践共同体”的人类学取向、聚焦于“个体发展与环境关系”的生态学取向和聚焦于“技术与工具”的科技哲学取向。

摘自《江苏高教》2010年第六期张三花,黄甫全《学习文化研究:价值、进展与走向》

关于教学学术

一般对教学学术的理解有三种观点:第一种把教学学术看成传统的发现研究;第二种把教学学术等同于优秀教学;第三种把教学学术理解为采取学术方式,运用教育理论和研究进行教学实践。第一种观点侧重发表的结果;第二种观点侧重评价的结果;第三种观点对教学学术如何展示和评价关注不够。教学学术整合了大学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打破了传统的科研与教学两分的局面,有利于提高大学教师综合的学术创新力。教学学术在以下两个方面有助于教师创新共同体的建立和发展。首先,教学学术改变了大学教学的传统内涵,把教学提高到了学术的高度,这为建立创新型的教师教学共同体奠定了基础。其次,大学教学要成为教师共同的财富,就需要把它作为一种独特的学术活动纳入教师创新共同体,教学学术可以促成教师创新共同体对教学财富的共享。

摘自《江苏高教》2010年第六期李育球《教学学术对大学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

关于职业型高等教育财政

(1)公共产品理论。根据公共经济学理论,社会产品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学术型高等教育的知识产品具备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特征,是典型的公共产品。职业型高等教育更多地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因此,职业型高等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需要获得政府的资助。(2)公共财政理论。公共财政运行机制主要具有三个典型特征:一是财政运行目标的公共性;二是财政收支活动的公共性;三是财政行为的规范性和法制性。我国财政收入近年来增长速度较快,提升了政府增加对职业型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可能性。(3)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是介于经济学和政治学之间的新兴交叉学科,是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政治决策机制如何运作的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中的“特殊利益集团”理论,为分析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经济和财政现象,并制定相应的财政对策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4)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发展职业型高等教育正是国家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出发,进行教育投资,提升人力资本收益率的途径之一。(5)教育与经济增长理论。教育与经济增长理论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用来解释教育与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发展职业型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摘自《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第三十一期张玉刚《发展职业型高等教育的财政政策探讨》

关于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

自2006年示范校建设计划启动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历史性飞跃,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然而,由于不少示范院校对高职培养目标的认识不到位,还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1)从教育的过程看,存在着工具化的倾向,人被异化为工具;(2)从教育的价值取向看,有急功近利的倾向,导致教育目标的碎片化,使学生成为单向度的人;(3)从受教育者个体看,人被符合化,导致人的心理扭曲,

转贴于论文联盟

人格不健全。

摘自《教育与职业》2010论文联盟年第三十二期王良青《关于示范校多向度、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

关于高职院校的文化管理模式

我国的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一样,一直主要采用制度管理模式,随着时代的变化和高职院校自身的不断发展,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日渐显露。(1)在组织结构上,没有理顺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学术权力应有的作用没能充分发挥;(2)在管理方式上,主要倚重规章制度的规范,忽视师生的情感、需要、价值观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3)在管理手段上,注重终极目标的量化考核,忽视师生专业成长的培养过程。文化管理是指以文化为根本手段,通过凝练和培育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愿景、共同的行为规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使组织成员在自觉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进而实现个人自我价值的一种管理方式。文化管理与制度管理在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管理方式等诸多方面都不相同。第一,文化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第二,文化管理以精神的自我激励为手段;第三,文化管理主要采取非理性的管理方式。文化管理是一种更符合人性、更有效率的新的管理理论,更符合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摘自《教育与职业》2010年第三十三期刘凤云,王书润《文化管理:高职院校管理模式的必然选择》

关于创新性职教集体建设

教育管理方向论文篇5

1.1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本观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者应当明确,管理是服务。“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他们的服务宗旨,其职责就是以优质的服务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和创造适宜的环境和条件,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关心他们的实际困难、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感情、尊重他们的基本权利、充分发挥其主人翁精神、充分尊重和鼓励师生参与教育教学管理、避免工作方式的简单化、工作态度的强硬化、工作效果的单一化、切实为广大师生办实事,办好事。

1.2树立重视合作团队观念。

现今时代是一个讲求协作的时代,过去那种英雄式的管理已经少有舞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繁杂、任务艰巨,仅靠一个或几个人的力量很难实现其管理走向现代化。因此,必须动员所有管理人员,甚至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万众一心,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从而发挥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的巨大实效。

1.3树立着眼细微的实证观念。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的现代化进程中,总会遇到各种纷繁复杂的问题,有宏观的、微观的;有显性的、隐性的,有直接的、间接的等等。作为一名具有现代责任感的管理主体,必须深入实践搜集资料,分析问题。比如,对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学生上课不认真,教师上课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管理者不能仅凭主观的想象和判断,而应通过实证调查研究,凭事实和数据说话,才能做出具有说服力的科学合理的管理决策。

1.4树立快速有效的资讯观念。

长期以来,很多人由于受到传统官僚化积习的影响,不太重视时间观、效率观,往往不重视在问题出现的第一时间解决问题,从而导致在问题处理的等待和滞留中引发更多的新问题,造成管理效能的底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领域,管理者要特别注重这一问题。要高度重视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课程的繁重、学生的不感兴趣、教师的压力难处等,要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快速有效地解决,避免给教育教学管理带来更多的麻烦和问题。

2、改革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实现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民主化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主要是“以问题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所谓“以问题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就是完全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中心开展管理工作,过分强调管理的“模式化”“一刀切”,强调服从,而忽视广大师生的自主发展,这严重违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以服务广大师生为目的的工作宗旨,也与现代社会强调的“以人为本”格格不入。特别是在当今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多样化、国际化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势必面临更多复杂和多变的情况。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必须改变过去的“问题中心”型模式,创建“研究民主”型管理模式。“研究民主”型管理模式包括研究型管理和民主型管理。研究型管理,是指在管理过程中研究教育教学规律、研究师生的身心特点、思想动机,研究国家相关方针政策、研究其他高校的管理模式方法等,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民主型管理,是指在管理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者民主意识的增强,也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民主管理机制的建立。它强调从直接管理向宏观指导转变,从部门管理向全校参与转变,从被动管理向自我管理转变。从直接管理向宏观指导转变,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主管部门简政放权,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行政命令、直接管理转变到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规律,充分发挥教学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宏观指导为主,着力把握方向,制定原则和政策;从部门管理向全校参与转变,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者争取学校其他部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广泛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管理过程中,尤其要重视教职工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在实践中采取各种手段、方式,如电子邮件、网上论坛等先进的现代交流方式,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的作用;从被动管理向自我管理转变,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者充分相信和依靠被管理者的能力,采取多种方式,充分调到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变“要管理我”为“我要管理”。

3、改革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手段,实现教育教学管理技术电子化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即通过文件、召开行政会议、制定工作条例和规章制度等手段来进行管理。这些手段不仅具有强制性,而且管理效率低下,浪费人力、物力和时间,不符合现代社会追求高效、便捷的发展要求。当今,伴随科技的飞速发展,管理技术电子化已成为当代管理技术发展的普遍趋势。特别是在数字模拟技术应用和计算机人工智能提高的情况下,现实的管理逐步向虚拟的管理转变,“人——机——人、事、物”的方式取代了传统的“人——人”、“人——文本——人”和“人、事、物”的管理方式,管理重心集中在信息的搜集与决策上。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发展也带来了各种信息量的急剧增加,这势必使管理人员在对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方面面临更大的挑战。为了完善管理,就需要借助电子计算机这个主要工具的绝对优势,建立现代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即以现代技术方法和电子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自动数据处理系统,此外,还要将计算机应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的其他方面,如计算机教学管理、计算机教育行政管理等等。把电子计算机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中,不仅可以节约管理成本,而且能够提高管理的效率和精确度。因此,能大幅度提高管理水平。

4、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素质,实现教育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

“没有一支过硬的教学管理队伍,不可能有一流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4]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现代化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育教学管理队伍。

4.1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

个体是管理队伍的组成细胞。因此,提高管理人员的个体素质是提高整个管理队伍素质的基础。对于新进人员,要求进行岗前培训,持证上岗。培训内容要涉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知识、管理科学、心理学、网络技术、现代计算机技术等;对于在职人员,也要有计划地组织管理人员参加培训研讨班学习,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求所有管理人员深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第一线,了解课堂教学情况、了解教师、学生的想法,在教学实践中学习。

4.2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队伍结构。

合理的队伍结构是提高整个管理队伍素质和整体效应的关键。首先,要优化管理队伍的年龄结构。管理队伍的年龄结构也要采取老中青“三结合”的模式,充分发挥各个年龄层次管理者的优势,实现他们在体力、智力、能力和经验等方面的互补,形成良好的整体效应;其次,要优化管理队伍的学科专业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队伍中,既要有熟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专业人才,也要有熟悉现代技术和管理理念的管理人才;就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而言,要求他们的职称和学历呈现梯队结构,高层次的管理研究、决策由高职称高学历的管理人员担任,任务的分配、管理等工作主要由中层管理人员担任,其他管理人员主要从事事务性的工作,各司其职,形成良好的梯队互补效应。

4.3引进竞争机制和激励奖惩机制,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对于工作认真,成绩突出的管理人员应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并适时提拔重用,而对于工作懒散、不求上进的人员则要进行批评指正处罚,甚至革职解聘,这样才能形积极上进、相互竞争的良好氛围。

5、改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环境,实现教育教学管理环境优良化

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学生的政治思想因受国外各种思潮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政治观念带有模糊性,这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面临更多的困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者必须认识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及学校的重视程度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5]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现代化必须优化教学环境,实现环境育人。

5.1树立学校领导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的观念。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公共课,很多学校的领导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都不是很重视,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是造成某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缺失的重要原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学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尊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尊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时解决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顺利实施。

5.2消除广大师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良误解。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公共课性质及学校领导的不够重视,广大师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存在很多误解。对于教师而言,很多教师对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过于悲观,认为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没有发展前途,既没有自己的专业学生,也难以在学术上取得突破,很多学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课题还不给予资金配备。学校领导及相关管理部门应创造条件消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误解,如通过物质奖励、精神激励、加强学术科研等种种办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和事业发展平台,营造尊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良好氛围,促使他们以坚定的信心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对于学生而言,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学习方面有较强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实际价值,仅仅将其看作是考研和修学分的需要。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者应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广大学生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

5.3建设具有浓烈的政治理论学习氛围的校园文化。

教育管理方向论文篇6

关键词:学术研究;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发展趋势

伴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学术研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股热潮,学术研究是高等教育提升教育质量、弘扬文化知识、传递人文正能量、辐射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在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道路上,学术研究将成为宏观发展的核心内容。透过学术研究视角,树立高校教学管理新理念,制定和研究多样性的管理方法和途径,将推动高等教育摆脱校园限制,逐步走向社会,走向经济建设发展的中心地带,促使高等教育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力量和中坚力量。

一、科学批判和借鉴西方教育管理理论,创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学术管理体系

1.西方高等教育拥有丰富的管理体系,给予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理论性启示。西方高等教育管理起步比较早,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和完善,已经拥有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形成完善的教育管理理论,并且衍生出众多的管理理论流派。西方高等教育成功地将企业管理学概念引入到高等教育体制中,并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形成了独特的高等教育管理体系[1]。中国高等教育则相对发展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专门探索高等教育管理问题,理论体系匮乏,研究水平比较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到位,不能满足实际教育中高等教育管理的实践需求。科学借鉴西方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研究其创新思路,挖掘其先进理论与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实际情况的契合点,将有利于加快中国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完善的进程。

2.遵循学术规律,科学批判和借鉴西方管理理论,理性链接中西方管理理论。理论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精神产物,是特定环境的时代反映。西方高等教育教学理论产生于西方社会环境下,与西方的社会文化相吻合,故能够直接应用到西方高等教育管理中[2]。但是中国高等教育扎根于中国国情,拥有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教育环境,在借鉴西方教育管理理论时,中国高等教育管理者要充分认识西方管理理论的形成环境,秉承客观批判和科学借鉴的态度。不论什么学科理论都有其优点和缺点,都需要学习者理性地分析和判断。本质上来说,借鉴理论的过程也是一种理性学习的过程,借鉴不是理论发展的结束,而是理论传播、发展和深化的起点,是理论发展成为经典理论的必经之路。中国高等教育在借鉴西方教育管理理论的过程中,要充分分析西方管理体系的优势与劣势,大胆摒弃其劣势因素,理性而客观地融合中西方理论,反复地研究管理过程出现的问题,不断修正偏颇性的理论,借用新的理论弥补其带有缺陷的理论,进而架构符合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管理理论,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的创新性发展。

二、深化学术理念,构建成熟学术管理新机制,体现教育教学管理宏观改革特色

1.多侧面、多途径探索教育管理理论,架构整体性和规律性的学术管理网络。教育教学宏观改革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国际教育领域内有关高等教育管理的理论纷繁复杂,需要多途径、多角度展开分析。管理理论是高等教育的宗旨,是高等教育的导航灯,正确而科学的管理理论在教育过程中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而消极错误的管理理论则很容易误导教育的发展,阻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3]。科学化的高等教育管理理论应该彰显规律性,从整体上诠释高等教育的真谛,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学科性,能够适应不同的教育环境。此外,高等教育管理理论应该是一个整体,不仅涉及管理层面的理论,还涉及管理学的发展史等。只有具有清晰脉络的管理理论,才能称得上成熟的管理理论,才是完善的管理教学体系,才能真正促进教育的大发展,实现高等教育的教学突破,成就高等教育管理的奇迹。

2.优化学术研究权力,形成秩序性学术范畴研究体系,达成学术管理共识。管理学理念是管理理论架构和发展的指南,树立学术理念是学术研究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指南。突破传统管理的限制,从学术管理的视角出发,力争架构有序的学术范畴研究体系,不断形成完善的学术管理理论是高校教学管理宏观发展的必要保障。学术的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素,完善的教学管理理论离不开学术管理的支撑,学术管理体系的建设是高等教育管理理论走上成熟的标志[4]。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主要停留在传统的知识管理上,很少聚焦在学术管理层面,而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就是科研的发展。创新高等教育管理新方向,大胆朝着学术管理方向创新迈进,实现教育教学学术管理的改革,建设独特的学科建设体系是教育管理发展的未来趋向。

3.创造科学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科学成果,提升高等教育管理的学术改革层次。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发展一直倾向于政策层面和知识方面的研究与探索,完美诠释了文化教学和知识教学的管理过程,但是缺乏学术研究管理方面的建设。可以说,学术探究是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的研究缺陷,是阻碍高等教育建设性发展的主要因素。纵观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研究成果,理论性突出的理论成果偏多,但是与实践结合,能够科学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不多,甚至出现一些生搬硬套教育理论的科学成果,致使高等教育的特色未能凸现出来,还减慢了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前进的步伐。深入研究科学性和实践性强的学术研究成果,是不断提升教育管理学术改革层次的关键所在。

三、开发研究队伍学术潜能,提升专业学术水平,实现教育管理突破性进展

1.增强研究队伍建设,全面培养既懂理论又有实战经验的管理研究人员。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已俨然成为一个巨型的教育网络,高校管理活动的学科性和综合性不断深入,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要加强管理研究人员的队伍建设。完善培训机制,深化能力学习,拓宽素质培养,优化服务环境,为提升管理研究人员的综合素养做好充分的准备。学术研究体系的架构和提升关键在于研究队伍人员学术能力的提高。学术改革要求管理研究人员具备跨学科和深层次的知识,能够对高校教学管理做出理论层面的探究和思考,提升对深层次管理理论的认知和总结,能够探索隐藏在教育管理现象背后的管理规律。高校的管理研究队伍还要具备丰富的实战性的管理经验和学术研究经验,能够准确确定管理内容和定位学术研究方向,能够对管理过程和管理结果有理论性的感悟[5]。最重要的是,管理人员要具备常规管理和学术管理的热情。既懂理论又具备实战经验的管理人员能够直接影响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层次以及学术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同时还能直接影响管理效能的提升。

2.实现教育管理研究队伍制度化和规范化,建立学术意识强的队伍。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入改革与发展,管理研究队伍日益壮大。目前,专门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的人员主要包括三大类,分别是政府行政管理人员、专业性的教育研究人员以及高等教育的一线教育者[6]。管理研究队伍最显著的特点是非专业性,理论知识缺乏,但是却具备一定的实战管理经验,而年轻专业研究人员的理论水平相对较高,但是实战经验不足,教条主义色彩浓厚,难以应对实践管理活动中的突况。深化研究队伍的管理,完善研究队伍的建设,营造积极的管理环境,培养理论与实践兼具的研究管理人员,不断提升研究队伍建设的规范性,深化队伍建设的制度化,将学术视角下高等教育的管理定位为高校发展的未来趋势。在学术研究的引导下,在教学管理改革的目标下,创建一支具有完整知识结构、具备钻研创新意识、拥有较高综合素质的高校教学管理研究队伍,使其能够真正担当起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和学术研究的职能。

3.努力创造条件,让管理研究人员积极参与各种学术课题研究项目。管理研究队伍的建设,以及研究人员工作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实践活动的参与。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创设条件,为管理研究人员参与实践管理活动和学术课题研究提供平台,使其在实战性的管理和学术活动中感受教育管理的细节,理解学术课题研究的环节[7]。在参与教学管理活动的过程中,研究人员能够自觉检验管理理论,并能积极修正和不断完善教育理论,这不仅有利于研究人员深刻意识到学术研究的重要性,还能促使研究人员通过教学实践创新探索出新的研究理论,从而强有力地推动高校教学管理的顺利开展。

四、实现学术研究实践与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的融合,提升实践管理服务水平

1.正确理解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学术理论在实践中的功能性作用。管理理论源于高等教育管理教学实践,然而又高于传统的实践教学。管理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指导实践,只有与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相吻合,才能真正起到理论的作用,实现理论的价值,体现理论的高度。高等教育管理理论是对教学管理实践的恰当解释,是实践活动规律的总结。在未来以学术为重心的高校教学管理实践中,需要不断凸显学术理论的价值。根据学术活动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结合学术的重要影响力,以及学术研究的科学内容,全面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术理论,重新定位学术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从抽象和具体的角度分别尝试不同的理论指导机制,促使学术理论在实践教学中真正发挥教育引导的功能[8]。并不是所有的理论都能对实践活动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要正确认知和理解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微妙关系,在遵循科学理论规律的基础上,总结科学正确的学术理论,充分发挥学术理论在科研实践中的功能性作用。

2.创建理论与实践相互沟通和作用机制,提炼实战经验,弥补理论空缺。学术理论与科研实践活动的结合是学术研究视角下高校教学管理宏观改革的新趋势,但是理论与实践活动的科学性融合需要稳定的平台以及优化的教学管理环境。创建理论与实践相互沟通和合作的机制,促使理论结合实践活动制度化和规范化,有利于架构理论与实践相互连接的桥梁。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理论要想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指导,必须顺利解决各种形式的中介问题。实践活动能够总结多种形式的实践经验,弥补教育管理理论的漏洞,实现理论修补作用。理论与实践是教育活动的关键环节,二者的紧密结合能够增强理论的可操作性,提升实践的可指导性[9]。完善的理论与实践融合机制是建构一系列实践性理论的关键,能够引起研究者对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关注。教育理论与实践活动是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二者的和谐发展能够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顺利开展。

3.强化管理者运用学术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引导管理者自觉实践理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人员比较重视理论体系的完善,但缺乏将理论合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和素质,这限制了教育管理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理论产生的价值就在于能够指导实践活动,如果不能自动应用到实践中,就需要实践活动的主体自觉地学习和应用教学管理理论。可以说,理论能否与实践结合,既要考虑理论的指导价值,也要关注管理者的作用。高素质的管理者具有充分的实践意识,能够有机地将理论与实践融合起来,提升管理者的综合运用能力是将学术理论付诸实践活动的关键环节。管理者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是理论的运用者,更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桥梁,积极引导管理者的自觉实践意识,能够有力地推动高校教学管理的发展。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宏观改革是一项综合性比较强的教育工程,实现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大胆借鉴西方先进教育教学管理理论的同时,又结合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最终实现中国教育式的改革,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体系。学术研究视角下,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中心就是要实现学术理论的构建,以及理论与实践活动的结合。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以学术视角为出发点,创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是高等教育为社会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齐晓宇,姚洁.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4):89-92.

[2]杨杏芳.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J].高等教育研究,2012(2):56-60.

[3]方芹.适应形势发展提高教学管理质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4):34-36.

[4]康瑜.试论全球化视角下高等教育的社会批判功能[J].比较教育研究,2012(9):34-37.

[5]张娟,孙亮.强化创新,切实提高教学管理质量[J].高教探索,2012(12):41-43.

[6]徐祖广.论社会主义高校实现形式多样化[J].北京大学教育研究,2011(1):35-38.

[7]刘海波,徐志军.关于高校教学管理质量的研究[J].江苏高教,2012(1):90-92.

[8]贾俊莉.提高高校本科教学管理质量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15):32-35.

教育管理方向论文篇7

关键词:教育管理;管理学理论

萨乔万尼认为教育管理学从其他知识领域、学科接受了太多的影响,是缺乏特新的一门学科。只要教育管理学没有理论创新,它将仍然处在管理科学和教育学科的边缘。从教育管理学的概念来看,教育管理学借鉴了组织理论、行为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大多是通过管理学被引入教育管理学中的。尤其是,近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行政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对教育管理学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从以下方面来论述管理学科对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的作用。

一、科学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的作用

科学管理理论可以概括如下:科学,不是单纯经验的方法;协调,不是不和;合作,不是个人主义;最高的产量,取代有限的产量;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最大的富裕。”

1.以考核为手段,重视质量和效率

学校组织的总效率是直接和教师的工作效率联系在一起的,学校管理人员通过对教师进行分工,并按教学成本分配教育经费。定期对教师工作进行考核,根据标准检查学校产品的理想标准,并规定学校的教学方式及生产者(教师)必备的资格和工作准则。教师需按照管理者制定的详细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材组织教学。

2.将学校管理看似工厂管理

学校除了教育以外,还承担了工厂的角色。教师是“工人”,教学是“劳动”,而学生是“原料”和“产品”,为保证质量,学校管理人员控制着“教育生产线”的流程,并向教师提出相应的工作要求。通过实施恰当的、可以量化的标准,获得某些教育方面的收益。教师根据该标准了解教育的目标,校长则可以衡量教师的工作情况,并据此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估。

3.职能分离,保证工作程序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学校各部门的职能需分离开,学校管理人员的责任是分析教师和行政人员的工作,选择“执行每一项具体任务过程中的最好方法”,并将这些方法提供给教师。教师的职责只是按照这种方法实施教学,不参与选择、决定这种“最好方法”的过程。

二、科层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的作用

60年代以后,西方教育界对科层组织越来越显示出浓厚的兴趣,引导教育家们更接近一般管理的研究轨道。随着科层管理理论的介入,学校管理者更注重学校正式组织的功能。在这个过程中,它使教育管理的研究者们意识到权力问题、一般规则问题和组织功能失调等问题。

1.管理效率是教育管理的生命线

强调管理效率是科层理论的最大特征。学校教育是一种理性的过程,需要以有效的方式来运用学校的各种资源(人力和物力资源),保证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产生最多的效益。如何提高学校行政的工作效率及教师的工作效率,是教育管理者面对的首要问题。

2.分明的管理层次

科层理论注重分明的管理层次,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层次不同分工也不尽相同。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内部的各个管理层,其职、责、权的分配都要明确合理,在管理过程中要克服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以提高学校管理的科学行、规范性,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绩效水平。

3.完善的学校组织结构

学校是一个微型社会,具有完整的组织架构,校长、行政人员、教师、学生与其他人员组织中,根据从属关系,其地位、职能和责任方面的存在差异,进而形成了不同的权力分布。未达到理想的管理目标,需要把不同权力层级的人员组织起来,充分发挥集体精神,以期达到最佳的合作模式。

三、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的作用

教育管理者还要善于分析、研究教职工、学生的需要层次和结构,改善学校内外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意识和组织的凝聚力。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使教育管理学倾向于强调教师在学校的主体地位,通过科学严谨的方法,分析学校组织环境对教师个人或群体行为的影响,在管理过程中,要重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增强教师、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完善的能力。

四、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的作用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更关注政府效率问题,通过改革制度,改善政府行政的困境,缩小政府职能范围。它主张政府要简政放权,集中力量提供公共物品,弥补市场不灵,调节宏观经济;消除外部效应;目前,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已被运用到教育体制的改革中,出现了一些政府放权、基础教育服务供给与消费市场化、教育行政部门向社会购买服务等取向的尝试,如择校管理、公立学校的私营管理等。

参考文献:

[1]屈新珂.论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及教育管理的意义[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2]杨天平,衷发明.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应当走向融合———教育管理价值取向[J].教育与现代化,2002,04.

[3]张忠山.我国教育管理价值取向应以科学管理为基础[J].江西教育科研,1999,01.

[4]林高标,林叶舒.浅论科层管理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J].肇庆学院学报,2006,04.

[5]宋书文.论行为科学在学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J].广西师院学报,1990,01.

教育管理方向论文篇8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 研究倾向 研究出路

高等教育管理并不是一门具有完整概念体系和研究范式的独立学科,而是一个宽泛的与高等教育系统。学校、教师、学生及其行为有关的,多学科的研究领域。比较成熟的高等教育管理学,应当是对高等教育管理现象的一般意义上的综合和概括认识,是关于高等教育管理现象完整而系统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基本理论体系,具有比各种理论学说更广和更深的认识形式。按照此标准高等教育管理学应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有自己独立的必要的研究对象。二是能表明自己独立存在的范畴体系。三是理论的抽象程度达到较高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完善的研究机构, 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众多的研究人员, 规范化的专业组织,丰富的研究成果以及专业期刊的出版等。但在高等教育管理研究逐步走向繁荣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从研究的目的看

倾向于描述、介绍、对策等政策性,应用性目的缺少通过概念界定和比较分析来进行理论建树。中国教育研究中哲学性文章多,非实证性文章多,指示性文章多而扎实的严谨研究,有助于理解的解释性研究则很少见。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是以实践为导向的,脱离了高等教育管理现实的研究是毫无意义的。然而研究的实践导向并不意味着学者不应当对政府行为可能的自利动机保持警惕,并不意味着研究应该始终停留在经验层次上,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不需要理论模型的概括和识别,不需要概念的提炼和界定。这种要么堆砌经验,要么堆砌概念的状况制约了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知识传承和积累.当然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进行理论创新是很困难的,所以这就需要学者把实践中的发现放在广义的情境中经过长期不懈的追求和积累,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加以考虑发展出适合高等教育管理领域需要的解释框架。

二、从研究的主题看

侧重关注结构、体制、制度等领域缺少对组织历史的清晰把握和组织行为的深刻理解。目前高等教育研究中对于组织结构,管理体制和制度等主题投入了十分多的笔墨,这些研究提出的理论命题和政策建议多涉及到应然性,规范性,原则性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作者个人的主观判断,缺少对实践性问题的解释力,不能形成足够的推广性和操作性。高等教育应该关注构成高等教育管理主体的人,关注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个体以及他们的意见、需要、行为和信仰。关心个体的发展需要和生存问题,本质上就是在关心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没有把握改变和解决个体的需要和观念的能力,没有对个体行为的深刻理解,仅仅讨论结构,体制和制度等规范性的内容是无法发现一个真实的组织,无法实现真正的组织变革。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在实现对组织行为关注的同时要注重对组织历史考察和比较研究。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意义在于增加我们的知识储备,增加我们面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可选择范围。只有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涉及的主题扩展到这些领域,我们才能够在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和国际比较中形成对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准确理解,形成可以广泛推广的理论概括。

三、从研究模式看

许多研究倾向于从各个学科的研究模式分别切入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问题,缺少对于高等教育特性及其特性的关照以和综合性。所谓研究模式是指某一研究领域内或某一学科具有高度一致性的理论结构和方法步骤。运用多学科的方法开展研究是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研究的突出特点。尽管"高等教育也像其他社会机构一样从不同的角度--政治的、经济的、组织的、社会结构的、文化的、科学的或政策的角度去看很不相同。但它仍然是同一个机构,所有上述观点针对的是一个共同的实体"。如果不可以围绕高等教育管理的特殊性质进行综合分析,而是把高等教育系统的各个职能按照研究对象相关的学科领域切割为独立的单元,就不可能增加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知识积累,也不可能准确把握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

四、从研究的方法看

多采用经验性,思辨性的方式来观察,分析问题缺少实证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单一的状况显然与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知识积累和系统的学术训练不足有关,也与科学研究的经费和条件有关,当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面临的问题丛生,困境重重,为此我们建议提高研究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设置应用型高等教育管理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招收经验丰富的高校管理人员,聘请有实践经验的教授实行联合培养的方式。目的在于培养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应用型高层次研究人员和管理队伍。努力营造各种便利条件使理论工作者深入实际了解实际,并在实践中检验,改正与完善相关理论和在实践中概括出新的理论.高等教育管理研究队伍建设制度化和规范化。建立一支人员相对稳定,知识结构合理,创新意识较强的高等教育管理研究队伍。

关注当前高教大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高等教育管理不仅是一门具有明显综合化趋势的学科,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通过深入实践,协作攻关在实践中获取理论创新的动力与源泉,研究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客观上适应了高等教育管理学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也是实现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突破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批判借鉴西方高等教育管理理论与创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管理理论体系相结合,在借鉴西方理论上要高度重视理论产生的特定政治背景,文化与经济环境不仅要分析这些理论在西方国家的环境适应性,也要分析该理论在本国的环境适应性。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科学地学习与借鉴西方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的思想和精神实质。理论研究者要深入到实践当中通过反复实践和实验不断发现问题,修整理论的偏颇与弥补理论的缺陷从而构建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实际的理论实现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
  • 教育
    刊号:14-1331/G4
    级别:省级期刊
  • 时代教育
    刊号:51-1677/G4
    级别:省级期刊
  • 宁夏教育
    刊号:64-1003/G
    级别:省级期刊
  • 统计教育
    刊号:11-3215/G4
    级别:部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