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李清照诗词8篇

时间:2022-09-27 09:58:46

李清照诗词

李清照诗词篇1

1、李清照赞美海棠的诗词是《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2、原文为: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译文: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海棠花现在怎么样了?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来源:文章屋网 )

李清照诗词篇2

[关键词]李清照;诗词;风格

[中图分类号]I207.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4-0054-03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作家,以诗、词闻名于世。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且通音律,善作书画。由于种种原因,李清照的作品流传至今的并不多,目前能看到的有词59首(其中存疑词13首)、诗19首、文6篇及诗文残句若干。通过品读,我们不难发现李清照的诗词有着不同的风格。她的词写得婉约缠绵、轻柔细腻。有写少女含蓄内秀的“眼波才动被人猜,花移月影约重来”(《浣溪沙》),也有写思妇离愁别恨的“柔肠一寸愁千缕,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点绛唇》);有写“绿肥红瘦”的海棠,也有写“香脸半于开”的红梅;有写“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的娇嫩鲜润的春光,也有写秋色萧瑟的“乱山平野烟光薄”。在李清照的46首词中(其13首存疑词暂且不论),除《渔家傲》有点浪漫主义的豪放风格外,其余均其婉约情愫。所以,“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此道当行本色第一个。但是李清照诗的风格却与词大不一样,显得尖锐泼辣、激烈直率。有骂金人的“夷虎从来狼,不虞预备庸何伤”(《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诗》),也有大胆公开讽刺赵构苟安投降送金与人的“何必羹肉,便可车载脂。工地冲所惜,五帛如尘泥”(《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诗》);有告诫宋朝统治者的“夏商有鉴当,简策汗青今具在”(《语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也有表达爱国情怀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夏日绝句》)等。李清照的19首诗,多直言不讳,切中时弊,因而显得大胆泼辣。

李清照诗词风格迥异的原因何在?本文将尝试论之。

李清照诗与词所反映的思想内容的不同,是她诗与词风格迥异的重要原因。李清照词作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歌咏自然生活。此类词多半写于她青少年时期。早年的李清照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无比热爱生活的女子,她不像一般大家闺秀那样静处闺房绣楼,而是走出深院重门,走向大自然。她陶醉于自然,寄情于山水,抒写她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如《如梦令》、《怨王孙》等。同时,她也是一个感情细腻、多愁善感的女孩子,从她早期的一些抒写生活感受的词中就能体会到她的这种性格,有对大自然无情的痛惜:“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也有在惜春的怅惘中流露出少女的一片春心萌动,如《小重山》。由于李清照少女时代生活愉快、崇尚自由,因而,此类词风清新明快,笔法虽含而不露,但感情的基调明朗爽快。

二是抒写离愁别绪的闺怨词,此类词在易安词中占的比重最大。李清照18时岁嫁给聪明好学的金石学家赵明诚,从此告别了无拘无束的少女时代。庭院深深,重门常闭,高居相位的公公赵挺之又是一个“炙手可热心可寒”之人。因此,李清照在这显赫却又森严的相府之内,只有丈夫赵明诚一个知心人了,但丈夫又常年游宦在外,这就给多情的诗人带来了极大的悲愁与苦闷。李清照词中表现离愁别绪的一类词,大多是在这种生活境遇下创作的。她在《一剪梅》中写道:“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种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将夫妻间无尽的相思表现得细腻委婉、真切动人。此外,这类词中还有托物言情的,如《玉楼春》、《满庭芳》等,或歌咏梅菊,或描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含蓄地抒发积于内心的相思之情。此类词写得格调婉约细腻、缠绵悱恻。

三是抒写爱国情怀。李清照有极大的爱国热情,她看到国势衰败,山河残破,而朝延不思进取,心中充满了愤怒,加之丈夫的离世,让她很受打击,她的整个精神面貌也因之改变了。她痛苦忧郁,愁思始终笼罩心头,因而对故国的怀念、对国势衰微的慨叹等在词中隐隐地表达出来。如《永遇乐》中,她把对家国之思和丧夫之痛深沉地交织在一起,把泪血交融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总之,易安词思想感情的基调是愁痛、忧郁。这些感情委婉含蓄,不像她诗中那样大胆激烈、直言不讳。“李清照词的内容,总的看来是局限在个人生活的天地里的”,“它很少涉及重大的社会历史主题”。

李清照诗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也大体可分三类:一类是触及时事的政治抒情诗,主要是抒发她那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怀,共8首。如在《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一诗中,诗人以古喻今,开篇就直言不讳:“五十年功如电枉,华清花柳咸阳草”把批判的矛头直接对准了朝中的奸佞。著名的《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诗》表达了她对朝中投降派的义愤,辛辣地讽刺了不能辅佐皇帝安邦立国的群臣,颂扬了历史上有名节的人物,宣扬她与敌誓不两立的立场。此种炽热的爱国热情和义愤在《题八咏楼》、《春残》等诗中都有鲜明的体现。

第二类是表达生活理想的言志诗,主要表现了她鄙视利禄、崇尚自我的思想情感。“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夜发严滩》)她对追逐名利的社会风尚极为厌恶,对不义争名利之人进行无情地讽刺:“青州从事孔方君,终日纷纷喜生事”(《感怀》)李清照是一个具有反叛性格的女子,她崇尚自由宁静的生活,想摆脱功利的滋扰,但现实与之相距甚远,因而她便驰骋想象,到神话般的梦境中寻求精神寄托,寻找心灵慰藉。《晓梦》一诗正是作者理想生活的图景再现。在这里,人们摆脱了世俗的纷扰,摒弃了功名利禄的追求,成为仙人的“座上客”,充分体现了李清照清高自恃、不与流俗苟同的高尚情操。

第三类是晦涩难懂、代人立言的应酬诗,充斥着献媚奉迎的庸俗之味。这类作品与她晚年处境有关,并非发自肺腑。前两类诗主要基于诗人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怀、家亡国破的血泪仇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而写得大胆泼辣、尖锐辛辣。

从时间上看,李清照的诗绝大多数写于南渡之后,由于前后生活处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因而其诗词创作风格也已不同。在现存的19首诗中,除《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感怀》、《分得知字韵》3首是写于南渡之前外,其余16首均写于南渡之后。李清照的生活以南渡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在南渡之前,无论是少女时代,还是和赵明诚一起的夫妻生活时期,她的生活是幸福平静的。她在《金石录后序》中写道:“……衣信有余……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这一时期,她多半生活在深闺大院中,社会接触面不广,词中多抒写个人的恩爱情怨。南渡之后,她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民族灾难的降临,迫使她从闺房、书房中走出来,开始了流亡的辛苦生活。在家破人亡、灾难接踵而至的年月里,还有两件事对李清照有灾难性的打击,即“五壶颁金”事件和错嫁张汝舟。同时,她珍藏多年的文物在流亡中丢失,这一系列的不幸遭际使得李清照生活举步维艰,雪上加霜。因而她觉得“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民族的灾难和自身的不幸痛苦地合拍了,在个人身心愁痛中,诗人还寄寓了强烈的家国之恨,她的诗没有了前期的含蓄委婉。加之生活经历的丰富,因而“她的诗风思想深度、艺术概括强度都发生了变化”,“她的诗歌大胆泼辣,尖锐激烈”。即使是此时的词风较前期也显得沉郁了。可见,南渡之后的不幸遭际也是李清照诗风变得直率激烈的重要原因。

李清照诗与词风格之所以不同,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其“词别是一家”的观念制约。这也是她诗词风格不同的根本原因。“词别是一家”,是李清照对词的独特见解,这是她针对苏轼的“以诗为词”提出的。李清照认为,词不仅在句式上与诗有别,而且在内容、风格、韵律上也有别于诗,反对以诗以文为词的做法。她在《词论》中说:“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此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间律者,何邪?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乃知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她在《词论》中批评前人填词“多疵病,璧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因为其不合乎自己“别是一家”词观之原则。在这种观念的制约下,李清照诗词创作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李清照坚持‘词别是一家’的主张,把词看成纯文学,政治性、现实性却表现在诗中。”“有于词言情而不言志的传统,她在词篇很少触及到这方面(社会政治)的重大主题,不像她在诗篇里那样对于国事慷慨陈词。”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李清照后期作词仍然恪守“词别是一家”的原则,主要围绕个人生活圈子来作词,使她后期的词和后期的诗的创作出现巨大差异,这不能不归于她对词的保守看法。我们应该承认她后期词中所具有的爱国情感,但也应看到,和她的直指时弊的热情奔放的爱国诗歌比较,她在词中所表达的爱国感情毕竟较为曲折和隐蔽。婉约派关于“词别是一家”的观念限制了李清照的创作,使她偏心地把侠肝义胆都给了诗,而只在词里向读者展示一个弱女子的自我形象。

李清照诗词风格之所以迥异还在于她受到家庭环境及当时文学氛围的影响。李清照出生在一个仕宦家庭里,父祖皆出于韩琦门下。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精谙经史,擅长诗文,著述甚多,有文集45卷称名于世。他随苏轼学过文章,和“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文潜、陈师道、晁补之都有密切往来,在北宋文坛上颇有名声,与廖正一等并称为“后四学士”。李格非的诗文受苏轼影响很大,李清照继承家学的传统,其创作风格自然受到影响。李清照称赞“苏子瞻,学际天人”,指的是诗文创作。在她的一些诗歌创作中不难看出受苏轼诗作的影响。她诗风的率直激烈是受到苏轼那种自由解放、恣肆的“冲口出常言”的影响。另外,由于宋代注重文治,高度重用文人,因而文人对政治具有强烈参与意识和忧患意识,多以诗歌创作指议政事。如苏轼的《题西林壁》,边叙边议,寓意于叙。李清照的诗中也不乏这样以议论入诗的诗,如《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虽纯为议论,但足以讽刺南宋朝廷的苟且偷生,令人震聋发。可见,李清照的诗继承了苏轼的以议论入诗的创作方法。李清照存诗不多,其风格与词截然不同,苍劲古朴,沉郁悲凉,更有“压倒须眉”之气,而且多从大处着笔,多以议论入诗,与当时盛行一时的江西诗派作品迥然不同。

但是,李清照词的创作所处文学氛围与诗不同。自唐五代直到宋初,词坛一直是以写离情别绪、伤春悲秋为主要内容的“婉约”为正宗,虽经范仲淹、柳永等人的大力创新,仍为婉约的茂草所湮没。南唐李煜、晏几道等悲剧作家的词很受李清照推崇,她在《词论》中说:“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五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因而李清照的词作也就摆脱不了“艳科”、“尊体”的束缚。“婉约词派为北宋词坛视为‘正宗’的最大流派,也始终强调‘尊体’、‘遵奉’词的艳科的传统。李清照作为婉约派的正宗作家,自然也就摆脱不掉‘尊体’的束缚。”故李清照坚持奉尊“词别是一家”之主张。“李清照不仅爱嗣奉周,而且过师李煜”,“风格极似李煜而又过之”,“她恢复了词的本色,而又前进了一步”,“至南渡以后,其婉约的基本风格并无重大变化”。所以,家庭环境及当时文学环境氛围对李清照创作的影响,也是促使其诗词风格迥异的又一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候健,吕智敏.李清照诗词评注[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2]徐季子.中国古代文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8.

[3]唐吉障.唐宋诗词鉴赏辞典[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4]赵仁佳.中国古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

李清照诗词篇3

【关键词】李清照 诗词 意象 鉴赏

诗词是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是意象的重要载体,研究诗词中的意象,有助于我们深度了解诗人与词人的精神世界,进而更好地鉴赏诗词。从李清照的诗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李清照,一个性格多面性的李清照,既有巾帼之贤淑,又有须眉之刚毅,是一个兼有温婉绵柔情怀、英雄主义情怀、浪漫主义情怀、个性耿直率真的李清照。

一、李清照诗词中“花”的意象鉴赏

李清照感情细腻,刻画入微,擅长以“花”入诗,一生与“花”结下了不解之缘,“花”意象也成为她诗词中的重要意象,散发着不朽魅力。

(一)梅花:香脸半开娇旖旎

咏梅词《渔家傲》中的梅花,可视为词人前期自我形象的写照,此词创作正值词人沐浴爱河期间,其幸福自得之意溢于言表。词人以“香梅”自况,形神就如词中所描写的初开春梅一般,有一副半开却妩媚的“香脸”,尤如出浴新妆的“玉人”,在“造化可能偏有意”的恩宠中,出落得亭亭玉立,加之“拟人”的修辞方式,令雪中报春的腊梅更加人格化,且更逼近词人当时身世情状。词中“造化可能偏有意”和“此花不与群花比”二句,其表层我原以为是指腊梅得天独厚,胜过群花是显而易见的不争事实,故无意争春斗艳,而后来经老师讲解之后则是指词人姣好无比、自矜自信之意的坦露。

(二):满地黄花堆积

李清照独爱以菊如诗,但不同于陶渊明的隐逸之菊,周敦颐的雅洁之菊,在李清照的词中,不仅是隐逸高洁的君子,她还赋予菊女性的特质。在人生的风风雨雨中,词人低诉着“人比黄花瘦”的相思,“满地黄花堆积”的凄凉。如我最喜欢的一首诗《声声慢》,她在词中写道“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诗是李清照南渡之后具有转折性的作品。金兵南侵俘虏了北宋皇帝,北宋灭亡,词人经v了亡国之痛,而不久之后,她的丈夫因病离世,词人又不得不饱尝流离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她和着血泪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声声慢》。此外盛开在秋意正浓时,本就含着肃杀之气,词人曾也是爱菊之人,但此时也只能无意摘花,任由它枯萎凋落,这里的堆积照应着词人憔悴,衬托出了她内心的悲苦。

二、李清照诗词中“酒”的意象鉴赏

酒之意象,从年少闲适到晚年孤苦,从婚姻美满到国破家亡,伴随着她跌宕起伏的一生,同时身为婉约词人的她,行词饮酒也不同于豪放派的粗犷豪迈,而是小酌小饮,行词切切,在细水长流中品味人生疾苦,在潜移默化中感知岁月飞逝。

(一)相思之愁:人比黄花瘦

情到深时则愈发难以别离,再加上李清照本身感情细腻敏感,故而每次与赵明诚分隔两地时,精神都倍感折磨,而此时词作之中的“酒”,从里到外都散发着离愁别绪、相思之情。比如《醉花阴・重阳》就是李清照于赵明诚外出任职期间所作,其彰显着正值佳节重阳之时,二人却各居两地的相思之词,处于孤居中的李清照带着对丈夫的思念和繁重的愁绪,开始了“借酒消愁”。因此这个时候的醉酒,如同尽兴之酒一样,是作为一种工具而独立存在的,只是这个时候的李清照并非以酒尽兴,而是把酒道愁,可惜离愁别绪并没有办法完全溶于酒中,也没有办法随着“醉意”彻底消失,所以酒醒之后的她,也只能“人比黄花瘦”,愈发地憔悴,别无他法。

(二)世俗之愁: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

李清照自小才高一筹,而且在生活旨趣上,她追求的不是一般世俗女子所崇尚的日常生活琐碎事物,而是谈古论今,诗情词趣得以交流,得以唱和,游荡在本属于男人的世界里。正如米元章所云:“易安居士求跋,谨以书之!”宋人赵严卫记:“(李清照)有才思,文章落纸人争传之。”但在那个特定的社会环境里,这种“出风头”的行为是不允许顺利生长的。虽然李清照有一个开朗的父亲,有一个志同道合的夫君,但是其她的女子并不是都如她那么幸运。贤妻良母,心灵手巧,工于女红,在当时的社会时代依然是众多女子一生的追求,无论是自愿还是不自愿的,如宋代庄绰所说“才藻非女子事也。”这样的思想已根深蒂固在她们的脑海中。正因为李清照在文学方面独树一帜,与她志同道合者的同性之友也就无处可寻,虽有异性相配,而世俗的眼光也不得不让她望而却步。所以我想在李清照的众杯酒中,是否有此一杯呢?

三、李清照诗词中“香”的意象鉴赏

香在古代中国不仅渗入到文人的日常生活中,还早已成为词人们表情达意的重要物象,是修身养性、怡情审美、荡涤心灵的。李清照在诗词中就大量写到香,香不仅是她生活中常用之物,更是她诗词中抒感、寄托哀思、表达愁苦、倾诉离恨的典型意象。

透过李清照的词句,可以大致了解到她日常生活中的用香情况,她喝酒时焚香、孤独时焚香、思念丈夫时焚香、睡觉时焚香、白天焚香、夜晚还焚香。焚香在李清照词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香,我们可以探析她内心深处的细腻情感与喜怒哀乐。李清照常以“香尽、香消、香断、香空”及“无心添香”来抒发闺愁幽怨、相思之痛。如“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 一句,篆香烧尽而又日落黄昏,衬托出李清照阁空虚度是多么的孤独凄寂,每日以篆香计算时间的点点滴滴,真可谓度日如年。“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这句诗香尽了,她无心再点,剩下的残酒她也无心情再喝,故人已去,物是人非,死别之伤伤心欲绝。李清照从生活安逸的早年,到饱经风雨的中年,再到流离无依的晚年,“香”始终伴随左右。

四、总结

总之,纵观李清照各时期的词作,对其“花酒香”进行审美特色分析,可以了解到她对意象的独特审美表现手法,心境不同,意象的表达也就不同,在诗词学习中,我们要注意此类意象的表达,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从而为我们对全诗的理解与鉴赏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张彩霞,宋世勇.论李清照词花意象[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

李清照诗词篇4

关键词:诗词;女性;气质

一、天真开朗的纯真少女气质

李清照出生于学术氛围浓厚的书香门第。在父亲李格非的呵护下,她从小生活在一个无忧无虑的环境中,天性得到了自由发展。相对优越的自身条件,使她的心理、情感能够在一种比较宽松的言说语境中保持较为自由的思想状态,这使作为女性的李清照始终没有产生传统女性特有的自我贬抑心理。这样的生活经历,能够让李清照通过女性的视角,传达出女性特有的情感。比如《点绛唇·蹴罢秋千》:“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在这篇词中,这位天真、活泼、好奇、娇羞、多情,又有几分聪慧的纯真少女跃然纸上。在动态的细节描述中,细腻而真切地表现了传统儒家文化对女子的约束和少女向往与现实生活中异性接触的微妙的复杂心理。李清照是以女性自己的眼光去审视生活,传达女性独特的心理情感。又如《凤凰台上忆吹箫》,词中充满了李清照对分别之后的思念,一边是对丈夫充满了柔情,一边是失去了生活的情趣;但是她又有女性的矜持,“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虽是无可奈何的语气,但李清照刚毅任性、富有自尊的个性便跃然纸上。

作为是女性,在传统男权社会文化中,李清照却具有与男性一决高低的个性,作为大家闺秀,她能突破传统观念,以女性敏锐、细腻的感触和明确的自省意识,从女性视角出发,看待这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女性自身的命运,并力图用女性自己的话语将它们表达出来,在词中尽抒自己的个性心理,表现出了她的一种超凡脱俗的人格美。在《渔家傲》一词中,表达了词人渴望鲲鹏展翅,直飞理想世界的愿望,展示了李清照有别于一般女性的宽阔襟怀和崇高的境界,想象奇特,散发着理想的光芒。在《浣溪沙》一词中,李清照描写一位和情人传递书信并幽会的女子,这位女子正是作者的自画像,年轻漂亮、活泼多情、大胆泼辣、性格开朗。这在封建时代,是对封建礼教的大胆蔑视和叛逆。李清照在《词论》中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这种纵横词坛的气魄非一般人所能为之,更何况女性。

二、婉约深情的多情形象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十八岁的李清照与吏部侍郎赵挺之的儿子太学生赵明诚结婚。李、赵二人情趣相投,婚后生活和谐。《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到,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把新婚女子的爱美天性和在新婚丈夫面前的娇媚神韵、心态写得坦率、真挚。

婚后生活虽然幸福,但却与丈夫常在离别之中,敏感善虑的李清照围绕着自己的闺阁生活创作了许多离愁别恨的作品,她大胆直率地抒写自己的爱情生活,表现一个多情的细腻而复杂的情感世界。在《醉花阴》中,“薄露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用瑟瑟秋风中摇曳孱弱的黄花,比喻一个相思憔悴、茕茕孑立的思妇,形象上富于创造性,写出离愁别恨和相思之苦。在《一剪梅》一词中,“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把夫妻相思之情,写得曲折多致,剪不断,理还乱。

李清照在《漱玉词》中塑造了一个满腹愁情、孤寂惆怅、望眼欲穿、哀婉深怨的思妇形象。李清照以女性特殊的细腻敏感,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的绵绵情思。叶嘉莹曾在《嘉陵论词丛稿》中说,李清照以女性之作者,使用女性语言和女性化文体,来叙写女性自己的情感,达一种过人成就。在《漱玉词》中最出色的正是这些表现离愁别绪的词,词中对夫妻情爱的坦率,对流露幸福生活的渴望,是对封建社会男权主义的大胆挑战。李清照用女人独特方式去感受生活、观察世界,表现出特有的女性意识、女性情怀,这也正是“易安体”中最本质的东西。

三、乐观向上、卓尔不群的才女形象

李清照有着一支充溢着女性灵动的笔,运用夸张、用典、比喻、比兴、拟人、叠字等各种修辞手法,创造出一种情韵细美的意境,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女性主人公的形象。在《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李清照借惜花怜春来叹惜自己春闺独处,韶华空逝,而这种情感她是通过自己生活中的一段情节、外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物对话所构成的一种完美意境,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的。在《醉花阴》中,李清照运用比兴手法,女主人公在自我怜惜的同时,对的命运产生了类似的联想,想象在风中的凋零,主人公仿佛看到了自己因相思而憔悴的容颜,这种词境正是作者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比喻本身贴切形象,而寓意又深远,给人以无穷的想象余地。在《凤凰台上忆吹萧》中,李清照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于楼前流水以人的思想,丈夫不知怜惜她,而楼前流水却感知她,成为她的知音,有情人还不如无情的流水,词浅而情深。

李清照在创作上,她不是一味模仿,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敢于创新,形成自己独特风格—“易安体”。正因为李清照张扬和叛逆的个性,才使她在心理上突破男权文化的礼教束缚,让自己站在与男子平等的社会位置上,运用自己手中的笔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思想和愁怨。被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们视为的爱情,李清照却敢于表达自己对爱情的理解。无论是“人比黄花瘦”的伤感,还是“终日凝眸”的痴情;无论是“万千心事难寄”的惆怅,还是“生怕离情别苦”的凄凉,都是因为一个“情”字。

四、忧国忧民的丈夫气质

李清照还从传统文化中传承了文人士大夫身上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思想,铸就了她虽身为女子,却有丈夫气质的个性。形成了她志趣高远,品格高洁,有着对于理想不屈不挠的追求。李清照在《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中深刻总结了唐安史之乱的历史教训,一反女人祸水论和歌功颂德的老调,从大处着笔,将批判的锋芒直指当权者。李清照以托古讽今的方式表达了她对当权者的劝戒和腐败朝政的深深忧虑。朱熹曾叹道:“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也”。

清人沈曾植赞曰:“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之苏辛,非秦柳也”。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这时赵明诚却不甘寂寞地重返仕途,夫妇二人行至乌江镇时,李清照得知此处为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便吟下这千古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于人生,她拿张良、韩信、屈原、项羽自比,从大处落笔谈生论死,表现了她内心深处的家国之恨和兴亡之感。南渡至建康,她写下著名的《永遇乐落日溶金》。“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貌似平淡,那种强抑内心的伤痛和对国难期间人们依旧享乐终夜,苟且偷安,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的反感暗寓其中。李清照晚年时受尽了孤独的磨难,遭遇国难、情愁。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座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声声慢》,她的国愁、家愁、情愁,还有学业之愁,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曲折然而又典型地概括了词人南渡以后漂零的生活、凄苦的处境和充满悲哀的内心世界。词中所表现的“愁”情,显然是个人不幸与国家沦亡交织在一起而迸发出的国愁家恨。李清照所塑造的这些女性形象有独特的社会意义,它超越了文学艺术中女性作为被观赏者和世俗的命运,李清照完成了文学中女性地位的重大转折。

作为封建社会的卓异女性,李清照以女性视角出发,看待这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女性自身的命运,她有着进步的女性意识,她追求男女平等,刚强洒脱,又不失女性之柔美;她将人本身看作是一切的生存基础,她高扬着人文主义大旗,呼唤着对人间真情的回归,渴望一个能够让人自由生活的理想世界;她厌恶俗世,心志高洁,作为封建社会一个文化女性,她能冲破封建社会重重枷锁,投奔自然,关怀人性,心系国事,她的心灵深处闪烁着炽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她真诚地对待爱情婚姻,既隐忍大度,极尽为妻之道,又勇毅决绝,断不与小人苟且为伍。李清照正是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敏感,来抒写女性的怀抱与情感,因而走向了人类精神家园的深处,获得了当世及后代读者广泛的精神共鸣。

参考文献:

[1] 陈祖美.李清照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 刘淑丽.试论李清照自我意识的觉醒[J].山西大学学报,

1997,(3).

李清照诗词篇5

关键词:李清照 席慕蓉 抒情女主人公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根深蒂固。故古代的女性文学长期都无法企及男性文学,但李清照却以横空出世的姿态登上词坛。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词人,诗词中关于女性形象的题材丰富,具有鲜明的特色。席慕蓉是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诗歌题材多以感情诗为主,具有女性独特的视角。二人是女性诗词作家的代表,研究其诗词对深入了解女性的心理有一定价值,笔者拟就二人诗中抒情女主人公的比较做简单研究。

一、抒情女主人公形象的相同之处

李清照(1081-1140?),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在诗歌、散文、书法等方面都有骄人成绩。席慕蓉(1943-),原名穆伦・席连勃,笔名萧瑞、漠蓉,她的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李清照与席慕蓉的诗词中多写女性,其形象也较为鲜明。因此诗词中女性的形象具有一定的相同点。

(一)热爱家国,怀念故土

爱国与怀乡都是中国文学的母体,从《诗经》开端,至晚清的诗文,再至现当代的诗歌,以两者为主题的诗歌不胜枚举。两位作者的诗词中也多有涉及。李清照生活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家危亡之际,她目睹国家朝政黑暗,感受到民族的危机。她的人生经受了一次次的打击,她看遍世间坎坷。因金兵大举南下,南宋妥协投降,面对国破家亡,词人只得南渡,备尝艰辛。她把自己对国家故土的思念化为词作。李清照表达热爱家国的情感,其代表作如《永遇乐》[1]中“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词作写于李清照晚年,是伤今追昔之作,写的是元宵的热闹景象。诗酒盛会的繁华与女子的面容憔悴对比,表现出抒情女主人公对故国的神伤,对旧时时光的怀念。一个鲜明的热爱家国、怀念故土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这首词文字上亦俗亦雅,亦淡亦浓,作者突出国难给自己造成的伤害,用情至深,宋词人刘辰翁读后也不免“为之泣下”。《声声慢》《武陵春》也是怀念故土的佳作。

席慕蓉生长在四川,在南京、香港生活过,随后跟着父母迁至台湾,对于家乡十分向往,诗歌也通过女性来表现怀念家乡的感情,同时也说出了迁往台湾、有家难回、思念祖国同胞的心声。例如《命运》[2]中“海月深深/我窒息于湛蓝的乡愁里”“我迷失在灰黯的巷弄里/而塞外/芳草正离离”两句,通过写女子期盼心爱男子的到来而幻想家乡的迷人风光,从而抒发乡愁,表现出作者对故乡热切的期盼与思念。她的《父亲》与《狂风沙》也都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民族意识、传统意识和寻根意识,她通过对内蒙古大草原的回忆与怀想,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二)活泼天真,情窦初开

李清照幼时生活较为安适,富足的家庭给予了她一个较好的文化环境,从而造就了其活泼率真的性格,所以她早期诗中多为欢快无忧的内容。例如《点绛唇》一词,“见客人来,袜i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词中没有描写大家闺秀,而是刻画了一个含情脉脉却又顽皮的少女形象。她在院中荡着秋千,累出细汗,见有陌生人到来,慌忙逃回闺阁,羞涩却又忍不住好奇,探出头来窥探到访之人。《浣溪沙》描写了一个待字闺中的女子对爱情充满幻想的情状。上片写了少女如同荷花般清纯美丽,眼睛灵动,面容姣好。下片把她怀春却又怕人识破的娇羞刻画得生动传神。词中的语言尽显自然本色,但并不平淡乏味,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对爱情的向往刻画得淋漓尽致。

席慕蓉诗中多表现出对爱情的向往、渴望与追寻,塑造出的抒情女主人公也是天真活泼的。诗中对于抒情女主人公的直接描写较少,但读者在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的情怀。《十六岁的花季》中“但我仍在意裙裾的洁白/在意那一切被赞美的/被宠爱与抚慰的情怀/在意那金色的梦幻的网/替我挡住异域的风霜”。花季少女着白裙,活泼俏皮,引人注意,写出了少女对于爱情的懵懂。青春充盈着易逝的迷惘,爱情充满了无尽的向往,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情结,是我们共同的情感体验,激起了读者对于青春与爱情的记忆。

(三)直率真诚,敢于示爱

李清照十八岁与赵明诚结婚,两人志同道合,诗词酬唱,如同神仙眷侣。但婚后不久两人分离,离别总带着惆怅与伤感。于是她将对夫君的爱意融于词中,通过词作来大胆表现对夫君的思念。如《醉花阴》全词写夫妻离别相思,妻子独守空房时难以摆脱的思念之情。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不仅写出重阳佳节,深秋凄清寂寥的气氛,同时也以花喻人,因思念而消瘦,大胆倾诉、尽情宣泄对心爱男子的思念。此句向为人所赞赏,清沈祥龙《论词随笔》称之为“言情之善者也”。

席慕蓉诗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通常柔情似水、温柔美好,对爱情也始终如一。《一棵开花的树》是席慕蓉的代表作,“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用“五百年”新颖而又独特地夸张了女子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及坚贞;用简单纯净的语言张扬了女性对浪漫爱情的狂想,表现出女子的率真勇敢。

二、抒情女主人公形象的不同之点

李清照与席慕蓉的女性特点多种多样,两人都具有独特的女性视角,抒情女主人公各具特色,因此诗词中抒情女主人公也存在着不同点。

(一)李清照的词作

李清照词中的抒情女主人公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如沉郁忧愁,追求独立平等。

1.抒发忧愁之情,表达黍离之悲

1126年靖康之变后,金军入侵,打破了她安逸的生活,两年后赵明诚也因病而死。李清照面对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满腹忧愁无处排遣,只得将一腔愁情化入词中。如《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词作通过写黄昏与拂晓时室内外的景象,写出女主人公彻夜思念家乡而不能入眠的情景。词作表现出对国破家亡的无奈,同时也刻画了一个沉郁忧愁的女主人公。《声声慢》属悲秋之作,词中也表达了作者南渡以来沉重的人生痛苦,抒发黍离之悲。

2.无视封建礼教,追求独立平等

李清照词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并不以其身为女子而自甘卑微,是勇敢追求男女平等的形象。封建社会的女子一生被囚禁在三从四德的牢笼之中。但是词人笔下的抒情女主人公表现出国破家亡的伤痛,写出了时代的强音,其对国家社稷有深切的忧思,具有较为独立平等的意识。词作中的女性多敢于表达自我情感,追求爱情,敢于写夫妻之情。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又如《永遇乐》(落日熔金)等词作中的她们表现出对国家社稷的关注,可见李清照词中的女主人公追求独立平等,无视封建礼教。

(二)席慕蓉的诗作

席慕蓉诗歌深受大众的喜爱,她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描绘女性,在席慕蓉笔下抒情女主人公多为温柔谦卑,浪漫美好的。

1.温柔谦卑,心地纯净

席慕蓉诗中的女子清澈似水,又颇为温柔。《盼望》中写道:“其实/我盼望的/也不过就只是那一瞬/我从没要求过/你给我/你的一生。”诗中是一个温柔、对美好的爱情有所盼望的女子,虽不知是否能长相厮守,但依旧抱有美好的期盼。字里行间索绕着她的祈愿与知足。即使受过伤害,也只念爱情的美好,仍然温柔如初。

2.美好浪漫,温婉多情

席慕蓉的诗总给人温暖的感觉,使人们对于爱情充满向往,同时其刻画的抒情女主人公也是美好浪漫的。如《夏日午后》:“想你和那一个/夏日的午后/想你从林深处缓缓走来/是我含笑的出水的莲”,席慕蓉用温暖委婉的笔调,描绘出一个敏感的女子对昔日与心爱男子浪漫邂逅的回忆。《前缘》中写道:“你若曾是面壁的高僧/我必是殿前的那一柱香/焚烧著/陪伴过你一段静默的时光。”席慕蓉总是用轻柔的笔触,幻化出浪漫美好,诗中的抒情女主人公愿化作一柱香陪在心爱的人身边,静静地感受属于他们的美好时光。

三、抒情女主人公形象不同的成因

时代环境的差别,是造成李清照与席慕蓉诗词中抒情女主人公形象不同的主要原因;同时,两人所生活的环境以及自身的个性也是重要原因。

(一)时代背景不同

李清照生活在南宋较为黑暗的时期,因为主和派掌权,对于抗金的将领多加阻挠,宁给金人称臣纳贡,也不愿收复失地,社会政治动荡黑暗。词人在饱尝国破、家亡、夫死的痛苦后,把满怀的愁绪都集中到笔端。与李清照相比,席慕蓉所处的时代背景较为开放,她幼年就随家迁居香港,不久又居台湾,青年时期在欧洲求学,生活的时代较为稳定,所能看到的黑暗面还是较少的,所以她诗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对于爱情更向往,更执着。

(二)生活环境不同

李清照受到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熏染,眼界开阔,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又赋予她独立和高洁的性格。其思想意识是超于其所处时代的。她在心理上突破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礼教束缚,所以其刻画的抒情女主人公虽有情窦初开、向往爱情的一面,但更多地表现出坚强勇敢,不受礼教束缚的性情。相比李清照所处的环境,席慕蓉生活的环境更加开放,但其思想中还是受其父母的影响,有着女性需服从于男性的想法,甘居卑微,作品中虽有女性意识的体现,但是并没有充分体现出关于男女平等的想法。所以其笔下的抒情女主人公多为温柔谦卑、美好浪漫的形象。

(三)作者个性不同

李清照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早期美满的婚姻,但她生活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家危亡之际,种种现实使她的性格变得较为刚毅坚强,张扬叛逆。清代裴畅就曾评说:“易安自恃其才,藐视一切,与本不足存,第以一妇人能开此大口,其妄也不待言,其狂亦不可及也。”(冯金伯《词苑粹编》卷九)[3]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李清照笔下的抒情女主人公有着自己的影子,通过写“愁”来反映现实和寄托情感。对于席慕蓉来说,舒适的环境、温馨的家庭、良好的教育、顺随的工作、美满的婚姻造就了她温婉的性格。她笔下所写出的诗歌充满着灵性与希望,表现出的是内心中的那一份柔软。

总之,李清照与席慕蓉诗词中的抒情女主人公之异同与其所处的时代以及自身的思想有关。两者都具有鲜明的特色,都是以自己的独特视角对抒情女主人公进行塑造。通过对两人诗词中抒情女主人公的对比研究,不难发现两者具有一定的相同点,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近代诗人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当代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也向我们展示了女性对于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在爱情中男女应该相互尊重,追求平等,当代女性面对爱情需要热情、勇敢,同时又需要冷静、理智,同时更应该通过文化知识充实自己,提升自身价值。

(论文指导教师:王菊艳副教授)

注释:

[1]王英志:《李清照集》,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91页。(其他篇目详见《李清照集》)。

[2]席慕蓉:《时间草原》,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92页。(其他篇目详见《时间草原》)。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24页。

参考文献:

[1]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0:233.

[2]钱忠相.李清照诗词创作中女性形象浅论[J].名作欣赏,2012,(8).

李清照诗词篇6

关键词:李清照  勃朗宁  爱情诗词  写作特色 

爱情,从来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古往今来,许多作家都将爱情作为歌咏和赞颂的对象。宋代词人李清照和英国诗人勃朗宁夫人一生都创作了许多作品,爱情诗词无疑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两宋之交的重要女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词集为《漱玉词》。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女诗人,诗歌有《葡萄牙人十四行诗》等。她们的诗词都为爱至诚,有感而发,但在写作特色上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一定的差异。本文拟从意象、语言、修辞等方面,来比较分析两人爱情诗词具体的写作手法。 

一、李清照与勃朗宁夫人爱情诗词写作特色的相似之处 

李清照的生活以靖康之难为界,前期生活美满,后期颠沛流离。而巴雷特曾因脊椎跌损下肢瘫痪长达二十多年,结识丈夫罗伯特后,才改变了她那充满哀怨的生命。 

(一)抒情方式:借物抒情,意象鲜明 

两位女作家的爱情故事都充满了传奇色彩,在抒情方式上也都善于借物抒情,融情于景,常用鲜明的意象勾勒抽象的情感。 

作为婉约词宗,李清照在作品中常借用许多意象抒发情感。其词处处流动着爱情的含蓄与哀伤,所倾诉意象大致有三类:第一,清新可爱的意象,大多出现在情窦初开的少女时期。“秋千”应是此类意象中的代表。如《点绛唇》中有:“蹴罢秋千”“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1],少女芳心萌动,心事也随着秋千架慢慢飞向天际,恰如东坡的“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之句。第二,哀伤苍凉的意象,大多出现在情思如缕的少妇时期。“雁”“海棠”“梅”等意象多次被提及。《怨王孙》写道:“暮天雁断,楼上远信谁传?”雁足传书为古典诗词的常用之典,归雁撩起闺中人的相思,惹出一片离愁别绪,此情难与他人言说,只能对雁倾诉。第三,落寞凄绝的意象,大多出现在孤独哀愁的嫠妇时期。典型的有“疏雨”“残月”“梧桐”等,《摊破浣溪沙》有词句:“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的描写,都表达了落寞凄凉之感。总之,易安词常借用意象抒发情感,使词情意相生,景中有情。 

勃朗宁夫人的诗集中也有不少是借物抒情的诗歌,她通过鲜明、具有生命力的意象唤起心中的感情,例如火焰、棕榈、苍松、花、阳光等。“是的,这苗圃房内满是杂草和悔恨要你来耕耘;但这里也有玫瑰,还有常春藤——收下它们吧,就像我曾收下你的花儿。”(诗歌44)[2]勃朗宁不断地从花园中采集最好的玫瑰送给巴雷特,花的鲜艳芬芳加上送花人的情意,使得她萎缩的生命又显出活力。没有爱情时,心的“苗圃”满是“杂草”,但爱情来临了,又种上了“玫瑰”和“常青藤”。爱情是富有力量的,正是丈夫的爱慕使她重新有了幸福,如同王小波的那句“什么都不是爱的对手,除了爱。”总之,在《葡萄牙人十四行诗》中,常常可以看见诗人用这些鲜明的意象来唤起心中对于爱情的渴望与希冀。 

(二)语言特点:简洁平实,浅白通俗 

并不是只有古奥晦涩的语言才可以写出动人的诗篇,简洁浅白的语句使得李清照和勃朗宁夫人的诗词清新脱俗,且往往直抒胸臆,感情真挚。 

“皆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词意并工,闺情绝调”[3],李清照的词大都是精金粹玉之作,如“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的上阕用词简练,工致精巧,短短30个字,就把凄绝伤感的别离场面描写得淋漓尽致,虽浅白通俗,却很有画面感,让人不由得联想到少妇独自泛舟,凝望西天,盼君归来的惆怅之景。“增之一字则长,减之一字则短”,易安词的语言就是有这样的独特魅力。 

勃朗宁夫人的诗歌语言用词也有独到之处,她善于用洗练平实的语言传达深重的情感。如“我承认在你面前我哀愁而冷漠,因为我俩朝着不同方向,照耀我们额发的不是同一束阳光”,(诗歌15)“不同方向”暗含双面杰纳斯的典故,更是道出作者心中的矛盾,拒绝还是接受?这是无法抉择的痛苦。她别出心裁地用平实通俗的语言道出复杂的情感。恰似品茶,简单纯净,看似无华,却唇齿留香。 

(三)修辞手法:拟人鲜活,比喻生动 

李清照诗词篇7

梦中和你们分离.

今生苦难已受尽,

人生在世几多情.

梦醒十分枕边泪,

道是无情却有情.

无奈幻梦已破碎,

再寻已是人归去.

孤独一生需人陪,

无奈无人解心疑.

心中疑惑数千缕,

何人带我出谜云.

梦醒即刻去寻梦,

无奈物是人已非.

残梦依旧是原梦,

只恐人心已变更.

友情爱情早已灭,

惟恐亲情也弃之.

梦醒带走心中人,

寻来寻去终一人.

李清照诗词篇8

首页 著名诗人 诗词名句 年代诗人 诗词标签 诗词周边 诗人故事 史书典籍 词牌名大全

首页 > 诗词查询 > 唐代诗人 > 许浑的诗

《折杨柳》

年代:唐 作者: 杨炯

边地遥无极,征人去不还。秋容凋翠羽,别泪损红颜。

望断流星驿,心驰明月关。藁砧何处在,杨柳自堪攀。

查看全部

换一首以上为随机展示

许浑的诗词全集、诗集(447首全)

查询到许浑的古诗一共447首!

281、《洛东兰若夜归》 唐·许浑 一衲老禅床,吾生半异乡。管弦愁里老,书剑梦中忙。鸟急山初暝,蝉稀...

282、《神女祠》 唐·许浑 停车祀圣女,凉叶下阴风。龙气石床湿,鸟声山庙空。长眉留桂绿,丹脸...

283、《别韦处士》 唐·许浑 南北断蓬飞,别多相见稀。更伤今日酒,未换昔年衣。旧友几人在,故乡...

284、《京口津亭送张崔二侍御》 唐·许浑 爱树满西津,津亭堕泪频。素车应度洛,珠履更归秦。水接三湘暮,山通...

285、《下第别友人杨至之》 唐·许浑 花落水潺潺,十年离旧山。夜愁添白发,春泪减朱颜。孤剑北游塞,远书...

286、《将离郊园留示弟侄》 唐·许浑 身贱与心违,秋风生旅衣。久贫辞国远,多病在家稀。山暝客初散,树凉...

287、《崇圣寺别杨至之》 唐·许浑 萧寺暂相逢,离忧满病容。寒斋秋少燕,阴壁夜多蛩。树暗水千里,山深...

288、《将归涂口,宿郁林寺道玄上人院二首》 唐·许浑 西岩一磬长,僧起树苍苍。开殿洒寒水,诵经焚晚香。竹风云渐散,杉露...

289、《秋晚登城》 唐·许浑 城高不可下,永日一登临。曲槛凉飙急,空楼返照深。苇花迷夕棹,梧叶...

290、《送段觉归东阳兼寄窦使君》 唐·许浑 山水引归路,陆郎从此谙。秋茶垂露细,寒菊带霜甘。台倚乌龙岭,楼侵...

291、《韶州送窦司直北归》 唐·许浑 江曲山如画,贪程亦驻舟。果随岩狖落,槎带水禽流。客散他乡夜,人归...

292、《伤冯秀才》 唐·许浑 旅葬不可问,茫茫西陇头。水云青草湿,山月白杨愁。琴信有时罢,剑伤...

293、《送友人罢举归东海》 唐·许浑 沧波天堑外,何岛是新罗。舶主辞番远,棋僧入汉多。海风吹白鹤,沙日...

294、《留题李侍御书斋》 唐·许浑 昔话平生志,高斋曾见留。道孤心易感,恩重力难酬。独立千峰晓,频来...

295、《凌歊台送韦秀才》 唐·许浑 云起高台日未沉,数村残照半岩阴,野蚕成茧桑柘尽,溪鸟引雏蒲稗深。...

296、《移摄太平寄前李明府》 唐·许浑 病移岩邑称闲身,何处风光贳酒频。溪柳绕门彭泽令,野花连洞武陵人。...

297、《湖州韦长史山居》 唐·许浑 一官唯买昼公堂,但得身闲日自长。琴曲少声重勘谱,药丸多忌更寻方。...

298、《题卫将军庙》 唐·许浑 武牢关下护龙旗,挟槊弯弧马上飞。汉业未兴王霸在,秦军才散鲁连归。...

299、《自楞伽寺晨起泛舟,道中有怀》 唐·许浑 碧树苍苍茂苑东,佳期迢递路何穷。一声山鸟曙云外,万点水萤秋草中。...

300、《破北虏太和公主归宫阙》 唐·许浑 毳幕承秋极断蓬,飘飖一剑黑山空。匈奴北走荒秦垒,贵主西还盛汉宫。...

301、《和淮南王相公与宾僚同游瓜洲别业,题旧书斋》 唐·许浑 碧油红旆想青衿,积雪窗前尽日吟。巢鹤去时云树老,卧龙归处石潭深。...

302、《卢山人自巴蜀由湘潭归茅山因赠》 唐·许浑 太乙灵方炼紫荷,紫荷飞尽发皤皤。猿啼巫峡晓云薄,雁宿洞庭秋月多。...

303、《贺少师相公致政》 唐·许浑 六十悬车自古稀,我公年少独忘机。门临二室留侯隐,棹倚三川越相归。...

304、《题崔处士山居》 唐·许浑 坐穷今古掩书堂,二顷湖田一半荒。荆树有花兄弟乐,橘林无实子孙忙。...

305、《疾后与郡中群公宴李秀才》 唐·许浑 强留佳客宴王孙,岩上余花落酒樽。书院欲开虫网户,讼庭犹掩雀罗门。...

306、《晨起白云楼寄龙兴江准上人兼呈窦秀才》 唐·许浑 兹楼今是望乡台,乡信全稀晓雁哀。山翠万重当槛出,水华千里抱城来。...

307、《酬钱汝州》 唐·许浑 白雪多随汉水流,谩劳旌旆晚悠悠。笙歌暗写终年恨,台榭潜消尽日忧。...

308、《将归姑苏南楼饯送李明府》 唐·许浑 无处登临不系情,一凭春酒醉高城。暂移罗绮见山色,才驻管弦闻水声。...

309、《经故丁补阙郊居》 唐·许浑 死酬知己道终全,波暖孤冰且自坚。鵩上承尘才一日,鹤归华表已千年。...

310、《闻州中有宴寄崔大夫兼简邢群评事》 唐·许浑 箫管筵间列翠蛾,玉杯金液耀金波。池边雨过飘帷幕,海上风来动绮罗。...

311、《寄殷尧藩先辈》 唐·许浑 十载功名翰墨林,为从知己信浮沈。青山有雪谙松性,碧落无云称鹤心。...

312、《赠河东虞押衙二首》 唐·许浑 长剑高歌换素衣,君恩未报不言归。旧精鸟篆谙书体,新授龙韬识战机。...

313、《陵阳春日》 唐·许浑 百年身世似飘蓬,泽国移家叠嶂中。万里绿波鱼恋钓,九重青汉鹤愁笼。...

314、《酬杜补阙初春雨中舟次横江喜裴郎中相迎见寄》 唐·许浑 江馆维舟为庾公,暖波微渌雨濛濛。红桥迤逦春岩下,朱旆联翩晓树中。...

315、《元处士自洛归宛陵山居,见示詹事相公饯行之》 唐·许浑 紫霄峰下绝韦编,旧隐相如结袜前。月落尚留东閤醉,风高还忆北窗眠。...

316、《郊居春日有怀府中诸公并柬王兵曹》 唐·许浑 欲学渔翁钓艇新,濯缨犹惜九衢尘。花前更谢依刘客,雪后空怀访戴人。...

317、《赠桐庐房明府先辈》 唐·许浑 帝城春榜谪灵仙,四海声华二十年。阙下书功无后辈,...

318、《奉命和后池十韵》 唐·许浑 叠石通溪水,量波失旧规。芳洲还屈曲,朱阁更逶迤。浴鸟翻荷叶,惊蝉...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