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皇帝的新装的作者8篇

时间:2022-10-21 23:16:13

皇帝的新装的作者

皇帝的新装的作者篇1

本文是19世纪丹麦著名的童话大师安徒生初期创作的童话作品,写于1837年,是他最著名的童话之一。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欧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而处于北欧边陲的丹麦,却还是个君主立宪国家。拿破仑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丹麦统治阶级利用英法矛盾,以中立地位大搞海上粮食贸易。引起英国不满,英国要求丹麦交出从事贸易的舰队和商船,成为英国的附庸国。丹麦拒绝这一要求,英国于1807年炮击哥本哈根,摧毁了丹麦的舰队,丹麦便由中立国倒向拿破仑一边,成为交战国。8年后,拿破仑战败,丹麦也成为战败国而失去了广大领土,耗尽了钱财,银行倒闭,农村萧条,刚刚兴起的小型工业,也全部破产,丹麦最终成了英国的附庸国。丹麦人民深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并无情的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的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正如安徒生所说的:“最美妙的童话都是从真实的生活中产生出来的,否则我的美丽的接骨树丛就不会从茶壶里冒出来了。”

童话首先交代皇帝喜欢穿新装的怪癖,这是整个故事的引子。接着写骗子投皇帝所好,轻而易举的骗过了皇帝,开始“做”新装。这是故事的开端。顺着做新装,写皇帝派人去看新装。大臣和随员虽然都没有看到所谓的新装,但为了不让别人说他们不称职或愚蠢,都不住口的夸赞所谓的布料美极了,揭露了他们虚伪和自欺欺人的本质。这是故事情节的发展。最后写皇帝穿上新装参加游行大典,文章细腻的描绘了从皇帝到大臣参加游行大典前后的丑恶表演,最终使皇帝在光天化日之下当场出丑。这是全文故事情节的高潮和结局。童话以骗开始,以骗结束,具体描述的是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美丽的新装”,深刻发掘的则是看得见的皇帝及大臣们的丑恶灵魂。

皇帝的新装的作者篇2

一、关于皇帝

首先,我想问的是,这个皇帝是男人,还是女人。这个问题看似荒唐;但荒唐有荒唐的价值。从安徒生本意来看,这个皇帝明显是男的。这样,问题就来了。一个男人,把所有的钱都花在新衣服上,整天喜欢各式各样衣服,以至于不关心他的军队和人民,甚至对休闲和娱乐也失去了兴趣,每时每刻都在更衣室里。这多么荒唐,多么荒诞!但荒诞正是童话的特点,把一个荒诞的东西合情合理化,孩子们才喜闻乐见。荒诞是作者和读者达成的一个高度默契。童话不在于事实,而在于解释。因此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关注是否真的有这样的新装,新装本来就不存在。

但如果皇帝是一个女人呢?她疯狂地喜欢衣服,以至于不顾一切,时时刻刻都在更衣室里,反而不好玩了。不仅是后文的裸奔对一个女人不太公平;更重要的是,女人喜欢花衣裳,男人喜欢花姑娘,这是人之常情,而人之常情产生不了荒谬感,也产生不了故事的张力。

正因为荒诞,皇帝的“新装”,就不能仅仅理解成“新装”,它不过是一个意象,只是皇帝玩物丧志的一个“物”而已。当然,皇帝本身有爱好没有错,但爱好转为嗜好,嗜好转为癖好,尤其是这种癖好影响到他的国家和民众,这就危险了,这个时候,骗子的可乘之机也就来了。

既然新装不再是“新装”,只是一个意象,那么,安徒生为什么要用新装?或者说这个故事最初为什么要用新装?我想,作者最初的目的,不过是要剥下皇帝自欺欺人的外衣,让他赤裸裸地展示在众人面前,进而羞辱那些甘心受骗的愚蠢的人,这是创作者的一种把戏、一种态度、一种情感。

那么,为什么是“皇帝的新装”,而不是“穿着新装的皇帝”呢?

如果是“穿着新装的皇帝”,那么,故事的核心就全部转向皇帝,不过是讥讽和批判皇帝。那么,这与芸芸众生何干?作品的现实主义力量将因此而大打折扣。

而“皇帝的新装”,则成了一个事实上的比喻,从皇帝出发,每个人都有“新装”,每个人都有人性的弱点,而这些弱点必将被洞察人性的骗子抓住,一旦我们不能剔除这些人性的弱点,我们就只能上当受骗。“新装”,因其具有普遍意义、教育意义和警世意义而广为人知。

二、言说的困难

这个谎言为什么难以揭示?其实这是安徒生一贯的风格,那就是言说的困难。真相的揭示如此简单,却又如此复杂。

安徒生的许多童话的主人公都无法开口,因此真相总是没办法揭示出来。“坚定的锡兵”根本不可能说话;“海的女儿”则是女巫的迷魂汤夺走了她美丽的歌喉;“卖火柴的小女孩”整个夜晚的祈求,没有一个听众,说了等于白说;丑小鸭倒是有听众,但是没有人能听懂他内心的表白,这使得他异常痛苦……所有的这些主人公都陷入到了同一困境之中,即言说的困难。

那么,安徒生为什么要这样?因为会说话的与不会说话的、有话语权的和没有话语权的人之间,有着悖论,也有着巨大的张力。

让成人想想那些话中之话和没有说出的话,关注那些看不见的人、听不到的人的声音,也许是安徒生最大的考虑。因为安徒生的童话从来就不是纯粹写给孩子的。安徒生曾经说过,我的童话自然是写给孩子们的,但我从来没有忘记,孩子们在看童话的时候,他们的父母就在身边,所以,我同时也是写给父母的。

《皇帝的新装》中,言说为什么是困难的,或者说,真相的揭示为什么是困难的?

这主要在于骗子的高明,他设置了一个悖论式的骗局。

这个布料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是世界上最好看的布料,而且它还有一个奇异的特性,凡是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就会看不见。

这个骗局把所有人一网打尽,既按头制帽,又环环相扣。“最好看的布料”当然指向皇帝,对皇帝具有最大的杀伤力;不称职则指向大臣,一个不称职的大臣,他的命运可想而知。当然,一个愚蠢的大臣,他自然也就是不称职的;而“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是恐吓民众,即使一些大胆的民众不惧怕人家说他是愚蠢的,但“愚蠢得不可救药”则另当别论,没有人愿把这项帽子戴在自己头上。

这让所有人陷入两难境地,要么承认自己看不见布料,那么,自己就是愚蠢的,不称职的;要么就用谎言来掩饰,说看见了布料,那么,事实证明了他们真是愚蠢的,不称职的。

更厉害的是,这还是一个连锁性的骗局,所有的人都陷入了囚徒困境,陷入到一个集体行动困境之中。因为每个人都不知道别人怎么说,因而自己必须抉择,这是一种博弈。一旦自己选择错误,就没办法悔改。那么,唯有承认这个骗局,自己才是安全的。

孙绍振先生认为这是一个大家心照不宣的谎言。这个论断非常深刻,但并不准确。

起初,从皇帝开始,没有人认为这是一个谎言,大家都认为自己一定是能看见的,因而他们的兴奋点是想鉴定别人是否称职,是否愚蠢。人总是自大的确证,证明了认识自己的艰难。难怪达尔菲神庙上镌刻:“人啊,认识你自己。”而老子也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但更要命的是,人的“自大的确证”一旦遭受挫折,很容易就会转入“自卑的盲从”。也就是说,当这些人看不见布料的时候,他们又都认为别人是理所当然能看见的,最后只能用单调的语句来掩饰。皇帝如此,大臣如此,民众亦然。

否则打死大臣也不敢劝说皇帝穿上这件新衣参加游行大典。因为皇帝一旦出乖弄丑,他们还不得吃不了兜着走。

当孩子大声揭示了真相,在所有民众都真实地表达质疑之后,均衡被打破了。这时无论是皇帝还是大臣都发现自己上当受骗了;但他们依然煞有介事地把游行大典进行下去。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们由起初的无知受骗、被动骗人,转为心照不宣地维护谎言,自欺欺人。

三、关于骗局的揭示

经典作品中,骗局的揭示总是艰难的。这种艰难很好地诠释了人性的弱点。伟大作品对这种揭示的描写总是不遗余力。

有时候,真相没办法揭示,只能用事实本身来揭示。

西方有一个经典的民间故事,说有一个地方,每一户人家都能酿出最好的酒,每个人都喜欢喝酒,每年都要在某一天举行最盛大庆典。有一年,村长早早告诉全村人,请每户人家都把自家最好的酒拿出来,倒在村子中心的酒缸里,等到大典那一天,全村人开怀畅饮。一家,一家,都把自家的好酒倒进了酒缸里。到了大典的那一天,大家兴冲冲地去喝好酒,结果却发现,所谓的好酒一点一滴的酒味都没有。原因不难猜想。既然大家都拿出最好的酒,偷偷放一碗清水冒充,应该无伤大雅。人同此心,结果每一户人家都这样想,所以,整个缸里自然都是清水了。但有趣的是,当这个真相被事实完全揭示出来的时候,所有的人又都心照不宣地维护,大家推杯换盏,觥筹交错,“好酒好酒”的称赞不绝于耳。

第二个经典作品是马克·吐温的《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这个骗局的揭示本身就是一个阴谋。制造骗局的目的,就是为了揭示骗局。

故事是这样的。赫德莱堡是美国的一个小镇,这个小镇上的居民,据说个个心地善良,纯洁高尚。小镇上有十九户人家,因为品德无可挑剔,被称为首要居民。他们的道德是免检的。这个小镇树立在镇口的标语是——“勿让我们受诱惑”。

然而,很不幸,赫德莱堡得罪了一个异邦人,而异邦人又决定报复,不是报复某个人,而是要败坏整个赫德莱堡。

报复的手段很高明,几乎是毁灭性的。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异邦人给一对老夫妻留下满满一袋金币,袋子里还有一封信,说自己本来是一个罪恶的赌徒,是赫德莱堡的一个人施舍了自己25元钱,并把自己从罪恶的深渊里拉出来。从此,他就悔过自新,艰苦创业,挣了很多很多钱,现在赶回来报恩。遗憾的是这个恩人并没有留下姓名。

异邦人希望这对老夫妻能够找到这个人,把金币给他,找到他的凭据就是那个人当初对异邦人说过的一句劝告。同时还有两个信封,一个写“对证词”,一个是“在所有对证词诵读完毕后方可打开”。

消息传开,赫德莱堡立马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个个都希望得到那句宝贵的劝诫,好做那一袋子金子的主人。谁都明白赫德莱堡的居民才不会去救一个赌徒,只有一个大家都讨厌的糟老头,才有可能去管一个外来赌徒的生死。可是,他已经死了。

当天晚上,一封神秘的信送到了这对老夫妻的家里,写信人自称,自己是那场劝诫事件的目击者,而且听到了那句神秘的劝言。这个善举的确是那个已故的老头做的,老头在世时曾经痛斥赫德莱堡的伪善,因此居民们都不愿搭理他。

但是在一次突然的事故中,老夫妻救过老头的命。因此写信人认为应该将这袋金币归于老夫妻。信末,写信人写道,那句劝言是:“你绝不是一个罪恶的人,快去改过自新吧。”

与此同时,其他十八封类似内容的信也被送交到其他十八家首要公民的家中,信的末尾也全部写道:“你绝不是一个罪恶的人,快去改过自新吧。”

第二天成了赫德莱堡的节日,当天,牧师将当众对照申请人的证词,并找出那个高尚的施予者。远近所有的人都来到了现场。牧师打开了一个个交上来的信封,里面全部写道:“我对那个外乡人说的话是:‘你绝不是一个罪恶的人,快去改过自新吧。’”下面署名是一个个首要公民的名字。所有的首要人物都说出了同样的话,他们互相指责,狼狈不堪。

每念一个证词,会场就爆发一阵狂笑,没人会再相信任何说辞。而每一个被叫到名字的首要公民,都成为方圆百里最大的笑料,赫德莱堡的威名在笑声中摇摇欲坠,不断撒落。

最后牧师打开了那个写有“在所有对证词诵读完毕后方可打开”的信封,念了起来。原来根本就没有这么一个施舍者,也不存在这么一句对证词,这一切只不过是异邦人的一个复仇而已,所谓的金币不过是涂了黄铜的铅币而已。

以十九家首要公民为首的赫德莱堡的伟大形象轰然倒塌,再也无法重建。

在经历这场变故后,赫德莱堡改了名,也将曾经赋予他们光荣的志铭上删去了一个字:“让我们受诱惑”。

我之所以花这么多的笔墨叙说这个故事,是因为这个故事不仅是一个骗局,更重要的是,设置骗局的人再出来揭示真相,而真相就是那些被骗的人都是骗子。故事因此具有了无限的张力。

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改编自西班牙民间故事《裸体的国王》,最后真相是由一个与己无关的人揭示的。

三个骗子找到了国王,说他们能织出世界上最神奇的布匹,用它做的衣服,凡是私生子就看不见衣服。这个骗局非常有杀伤力。因为如果是私生子,不仅名声不好听,更重要的是还会失去合法的继承权。因此大臣、民众都说衣服好看,神奇。皇帝自己却啥也看不见,皇帝吓傻了,一旦承认看不见,就会失去继承权,皇位不保啊。皇帝只能大赞衣服。最后,站出来揭示真相的是皇帝身边一个养马的黑人奴才。揭示真相,对于他是无害的。因为他是奴隶,本身就没有继承权,又是最底层的黑人,无所谓是不是私生子。这是权衡之后的揭示,而安徒生把这个揭示权给了一个小孩子。

那么,为什么揭示谎言的是一个小孩子?注意这里的小孩子的“小”,是到了“最后”,而且还是“不由自主”晾呼起来的。否则,会不会被成人制止,会不会被不再“天真”的人教育得“天真”起来。

有意思的是,在大人的眼里,“天真”是个贬义词,是笨、傻、愚蠢的代名词。如果天真是个贬义词,那么,世故、圆滑、自欺欺人,不就变成了褒义词。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为什么必须是孩子,而且是小孩子?因为孩子没有被任何东西沾染。他们无所谓权衡,也不计较利害,他看见什么就说什么。所谓小孩嘴里掏实话,这就是大人所说的天真;但正因为天真才能揭露真相。

在这里,骗子加小孩子事实上构成了败坏赫德莱堡的“异邦人”。不过异邦人先行骗再揭骗;而骗子行骗,小孩子揭骗,脱下了所有人的“新装”,败坏了所有的人。

四、骗子的下场会怎样

对皇帝新装中的骗子,我们似乎并不憎恶他们,甚至反过来很欣赏他们的骗局。因为骗子身上集中了人类最高的智慧。他们既是高明的骗子,也是高超的魔法师,让所有的牛鬼蛇神集体现形,丑态百出。

要知道,在整个故事中,没有被脱下衣服的只有三个人——两个骗子,一个小孩子。其他所有人都被骗子剥下了虚伪的新装,裸露了人们灵魂上的可怕痼疾,都赤裸裸地随着皇帝游行示众。

而骗子呢?骗子说所有看不见衣服的人都是不称职的,愚蠢得不可救药的。皇帝、大臣、民众都看不见衣服,因而都是愚蠢的,不称职的。从这个角度来看,骗子说的是真话,他又是真诚的,他真诚地帮助民众揭示了皇帝和大臣以及民众的愚蠢、不称职、自欺欺人。

皇帝称职吗?一个整天待在更衣室里,把国库里的钱都拿来置办新衣的皇帝怎么可能是称职的?大臣称职吗?最诚实、最善良的大臣都对皇帝说假话,都欺骗他人,把诚实善良丢到了九霄云外,其他的大臣就更不用说了,他们岂能称得上是称职之人?难道民众不是愚蠢的吗?在大街上,在窗户边民众们大声赞美,好让所有的人都能听到他看见了皇帝最美的新装。这岂止是愚蠢,这不就是愚蠢得不可救药吗?

更重要的是,皇帝、大臣、官员、民众,他们仅仅是受骗者吗?如果仅仅是,那应该是值得同情的。但这些人既是“被骗者”,也是“骗人者”,他们事实上成了骗子的同谋。只不过骗子聪明,他们愚蠢而己。

皇帝的新装精彩之处还在于它的深刻,第一层写谎言的强大,强大到了任何人都难以言说,难以揭露的地步;第二层写谎言的脆弱,再强大的谎言毕竟是谎言,小孩子轻轻一声惊呼,谎言就摇摇欲坠,真相大白;第三层写谎言的死而不僵,被揭露之后,反而变得更加强大。游行大典在继续,皇帝更加趾高气扬,大臣们在后边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统治者就是彻头彻尾的骗子。他们怎么可能承认他们是愚蠢的、是不称职的?吾皇圣明才对。否则他们就会失去民众的敬畏之心,就会成为民众的笑柄,就会失去他们统治的合法性。

正是在这个角度上,我认为大典之后,皇帝仍然会大大奖赏骗子,封赏骗子,骗子一定会安然无恙,因为所有的一切都在骗子的掌握之中。

当所有人都在舞台上裸奔,把游行大典变成了一场闹剧,两个骗子正在幕后放声大笑,欣赏着人生舞台上一群跳梁小丑的滑稽表演。这个时候,骗子不再是骗子,骗子变成了那个天真的孩子,他用一场伟大的骗局,告诉我们一个真相:至高无上的皇帝,还有那些高高在上的大臣,都是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不称职的傻瓜、蠢蛋……

皇帝的新装的作者篇3

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枣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1.请概括本选段的意思。

答:皇帝爱新装成癖。

2.本段从哪三个方面写了皇帝爱新装?

答:从治装费用、心思兴趣、换衣次数三个方面写了皇帝爱新装。

3.本段作者采用的是什么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采用的是夸张手法。突出了皇帝的昏庸无能、荒唐可笑,这样的皇帝被骗子所捉弄是很自然的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从本段中可以看出皇帝是个怎样的人?

答:可以看出皇帝是一个不理朝政、穷奢极欲、昏庸无能的人。

5.用“”为本段划分层次并写出段意。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这一段可以说是故事的序幕。它为骗子为什么要骗皇帝,皇帝及文武百官为什么受骗而且还骗别人,以致最后演了一出皇帝赤身裸体,招摇过市的闹剧作了准备。

(二)

这位善良的老大臣来到那两个骗子的屋子里,看见他们正在空织布机上忙碌地工作。

“愿上帝可怜我吧!”老大臣想,他把眼睛睁得特别大,“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但是他没敢把这句话说出口来。

那两个骗子请他走近一点,同时指着那两架空织布机问他花纹是不是很美丽,色彩是不是很漂亮。可怜的老大臣眼睛越睁越大,仍然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的确没有东西。

“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哎,您一点意见也没有吗?”一个正在织布的骗子说。

“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嗯,我们听了非常高兴。”两个骗子齐声说。于是他们就把色彩和稀有的花纹描述了一番,还加上些名词。老大臣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可以照样背出来。事实上他也这样做了。

这两个骗子又要了更多的钱,更多的生丝和金子,说是为了织布的需要。他们把这些东西全装进了腰包。

7.《皇帝的新装》的作者是世界的儿童文学家 丹麦 (国家)的 安徒生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 童话 。

8.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粗略—— 仔细 丑陋——美丽

9.这部分节选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答:皇帝派善良的老大臣看新装。

10.下列句子中不是心理描写的一项是( D )

A、愿上帝可怜我吧!

B、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C、难道我是愚蠢的吗?

D、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皇帝的新装的作者篇4

《皇帝的新衣服》又叫《皇帝的新装》。

中心思想:童话以骗开始,以骗结束。作者围绕“新装”这个中心,极力写出了皇帝、大臣、随员、骗子相互欺骗的种种荒诞无稽的可笑行径,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

《皇帝的新装》十分注意叙述的清晰性和完整性。它所用的叙事方式,是儿童们最易接受的顺叙法,落笔就写主要人物,介绍皇帝爱穿新衣的“癖好”,然后引出骗子,接着写织布,做衣,最后写皇帝穿上“新衣”参加游行大典,在人们面前出尽洋相。

(来源:文章屋网 )

皇帝的新装的作者篇5

一、问题设计要围绕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学目标的集中体现。问题设计就要紧扣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设计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热闹”场景。设计的问题不宜太多,过多的问题设计容易将课文肢解,冲淡主题,问题设计太少会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不利于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学习《皇帝的新装》时,确定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学习通过对人物言行、神态、心理活动的具体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理解这篇童话的讽喻意义,认识封建统治者虚伪、愚蠢的本质。课文的教学难点: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学习表现人物的方法,理解童话中想象和夸张手法的艺术特点。为此,笔者设计出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 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些大臣们又是什么样的人?

2. 骗子何以能行骗成功?

3. 一眼就看穿的骗局,为什么上至皇帝下至百姓没有人敢于揭穿,最后由一个孩子说出了真相呢?

4.课文通过哪几个方面的描写,反映人物性格的?

二、问题设计要有梯度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用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各有不同的侧重点。有的是引发讨论探究,有的是引起学生注意,有的是引起下文。但是,不管哪种问题设计,都应该有梯度,才能使课堂学习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使结构紧凑合理、逻辑思维缜密。

学习《皇帝的新装》时,为了探究皇帝的性格特点,我列出了4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皇帝的新装有何特点?这样的衣服你认为会不会存在?既然大家一读就知道新装是假的,为什么两个骗子还有那么大的胆子去骗皇帝?

2.皇帝一心想穿上这件新衣,为何没有一开始就亲自去看布料?当他亲自去了,面对空织机时有何心理活动?

3.当他觉得老百姓的话似乎是真的时,为什么还要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4.请你根据以上问题给课文加一个副标题:一个 的皇帝。概括皇帝的特点。最好能结合课些解释。

以上4道题在难度上呈现一定的梯度,既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同时又富挑战性。通过这4道题,层层推进,最终得出皇帝爱慕虚荣、穷奢极欲、昏庸暴虐、荒废朝政的性格特征。

三、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

初中生由于水平的限制,阅历还不丰富,学生认知有些差异,设计“问题串”应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要思考,且都能解决一部分问题,确保所有的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设计的问题应注意由知识层面逐步上升到理解与运用层面,然后上升到综合评价层面,从而逐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知。

学习《皇帝的新装》时,为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至课文最后,笔者设计了4个问题:

1.“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这句中“天真”的本意是什么?在这里怎样理解?

2.“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一句中“似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3.“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的原因是什么?皇帝听到“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之后,“有点儿发抖”的原因是什么?

4.用横线画出描写皇帝心理活动的句子,用曲线画出描写皇帝神情的句子,并说明这些描写揭露了皇帝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问题设计有层次性,大家一起讨论时能畅所欲言,每个人都有成就感,同一个学生回答不同层次的问题,能将思维逐步引向深入。

四、问题设计要有延展性和开放性

具有延展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对未来知识的探索能力,在探索解决含有延展性、开放性的问题时,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追求成功的潜在动机被调动起来。这些问题的解决,能使学生逐渐掌握学习和探究的方法,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习《皇帝的新装》,在课堂的结尾部分笔者设计了两个开放性的问题:

1.游行结束,皇帝回到皇宫。你认为皇帝会怎样做?请你通过合理想象,续写一段故事结尾。

2.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个孩子,你会说真话吗?再过20年,你长大了,遇到这种情况,你又会怎么做?

皇帝的新装的作者篇6

根据清史和档案记载,雍正喜令画家为其画像。在《胤稹十二月行乐图・十月画像》轴中,就有一个画师给雍正绘肖像的场面。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帝王行乐图中,雍正的行乐图不仅数量众多,特点亦十分鲜明。

画中主要人物着装奇特,服饰类别丰富是雍正行乐图的重要特点。在行乐图中,雍正皇帝大多着汉服,扮为村夫、文士、官吏等。不仅如此,雍正还有穿蒙族、藏族和西洋文艺复兴后期、新古典时期服装的行乐图。这在中国古代可以说是绝无仅有。在一套可称之为“雍正扮装行乐图”的十三开册页中,每开描绘的人物分别是:提笔作诗的文士、岸边小憩的渔夫、身披袈裟的和尚、刺虎的西洋人等。这些看起来几位风马牛不相及的角色,但是把他们放到一块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人物的长相一律是长圆脸、高鼻梁、八字胡、小眼睛,他们都是同一个人――雍正皇帝。

从行乐图的背景来看,雍正时期的行乐图大致可以分为:日常闲居类、深山幽居类、诗意氛围类等几种,而具体到一幅画又常常是几种类型结合在一起,难以有很明确的界限。

从传世的雍正行乐图来看,宁静、恬淡是其营造出的主要氛围。在自然山水或园林景致的衬托下,雍正徘徊l其间,很少有前呼后拥的场面。这是雍正行乐图最鲜明的特征,不仅与他的诗中“长伴予游鹤与松,何烦扈跸得从容”(《湖际闻野寺钟声》,《世宗宪皇帝御制文集》卷二十八)相吻合,还与乾隆行乐图形成强烈的反差。

在具有诗意氛围的行乐图中,雍正清流濯足、看云观山、观花听鹂、沿湖漫步、水畔闲坐、岸边独酌、临窗赏荷、停舟待月、乘槎升仙、园中折桂、采菊东篱、披风松下、松涧鼓琴、书斋写经、围炉观书、寒江垂钓。雍正沉湎其间,物我两忘,此番意境岂容人打扰,故无人扈从。深山幽居类是以山水房舍为主的行乐图,人物只是其中的点缀,同样传递出闲适安宁的氛围,给人以世外桃源之感。雍正或庭中闲坐,或园中漫步,或独坐书斋,或月下泛舟,或高阁观山,或临流观水,或林中清话,或游春赏花。身旁虽有僮仆相随,友人相伴,但决非帝王的排场,使人联想到古代文人雅士的各种隐居图。即使在日常闲居一类的行乐图中,如《十二月行乐图》轴中,雍正亦在多幅中离群独处,若有所思,显示出其卓然独立之气质。如一月,众人成群结队,观灯、猜谜、看戏,雍正独立门旁,静观稚子燃放焰火;二月,众人室内观书、清话,雍正漫步庭中,俯视游鱼;三月,众人曲水流觞,雍正室内抚琴等。总之,雍正虽以普通人的形象出现在宏大的场景中,却在众人娱乐的氛围中凸显出精神上的孤傲。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雍正的行乐图与其所选编的诗文集――《悦心集》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行乐图中的一些画面若采用《悦心集》中的诗句来题跋非常适宜,也可谓是《悦心集》部分内容的图像化。如《胤稹行乐图像册・江边垂钓》中的雍正一身渔翁装束,头戴斗笠,背插一把破旧的芭蕉扇,临池而坐,双目微闭,全然不顾钓竿的沉浮,沉湎于优哉游哉的意境中。可以题“意钓忘鱼,乐此竿线,优哉游哉。”(苏轼:《江郊》,《悦心集》卷二),《胤稹行乐图像册・临窗赏荷》题“梅雨霁,暑风和,高柳咽蝉多。小园台榭绕池波,鱼戏动新荷。薄纱厨,轻羽扇,枕冷簟,凉深院。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 (周邦彦:《喜迁莺》,《悦心集》卷二),《松涧弹琴图》册页题“鼓琴偏宜于松风涧响之间,三者皆自然之声,正合类聚”(屠隆:《考余事》,《悦心集》卷三),《胤稹行乐图像册・清流濯足》题:“坐弄流泉,漱齿濯足。” (罗大经: 《山居述事》,《悦心集》卷二)。

雍正的行乐图大多在当时没有装裱,可能很少张挂出来,具有显著的私秘性,表现了这位皇帝的审美情趣,折射出他的、理想追求、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等。

雍正帝是清朝诸帝中崇奉道教最为突出的一个。做皇子时,他就对道家药石产生了兴趣,作《烧丹》诗: “铅砂和药物,松柏绕云坛。炉运阴阳火,功兼内外丹。光芒冲斗耀,灵异卫龙蟠。自觉仙胎热,天符降紫鸾。” (《世宗宪皇帝御制文集》卷二十七)从中可以看出他对炼丹有相当的兴趣和研究。据清官档案记载,雍正帝参与道教活动比较频繁。他在太和殿、乾清官等主要宫殿安放道神符板;在寝宫养心殿设斗坛,在苏州定做道家法衣等,还接连向河东总督田文镜,浙江总督李卫等近臣发出秘密朱谕,要求向他推荐良医术士。有神仙之称的贾士芳,被封为妙应真人的娄近垣等道士遂入宫,他们曾在圆明园建炉炼丹,以异方丹药深得皇帝恩宠。雍正本人也多次服用丹药,有不少学者根据档案史料推测,雍正暴卒与服用丹药有直接关系。

北京故宫现藏有多幅表现雍正帝扮成道士或与道士交往的绘画作品, 《胤稹道装双圆一气图像》轴乃其中之一。此图表现雍正帝身着道装与道士炼丹的场面。雍正帝命宫廷御用画家将自己绘成超脱世俗的道士形象,表现了皇帝对道家生活的向往,可能也隐含了他延年益寿的愿望。

而《胤稹行乐图像册・喇嘛装》是清人佚名所绘雍正帝身着喇嘛活佛衣帽的形象,反映雍正帝尚佛的一面。雍正帝一生好谈佛法,自比“释主”,佛学修养颇为深厚。《啸亭杂录》云“(雍正)善禅机。宪皇旧邸与柏林寺相近,故上同迦陵上人朝夕谈禅,颇通释理。临莅后,尝告近臣日: ‘朕欲治世法十载,然后开明释法’,故于十一年稍讲禅理。所著《悦心集》及谕诸寺院等谕,皆直达上乘,非浮泛之士所可解者”(昭:《啸亭杂录》卷一)。雍正从小熟读佛教经典,在王府内举行法会修练禅定和藏传佛教密法,曾经得到过禅定大师迦陵性音、弘素和二世章嘉的指点,自言亲证到很深的境界。即位以后还在宫中组织法会,与亲信大臣和皇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皇帝)一起修习禅宗。他与二世章嘉关系最为密切,又得到他的指点,有师徒之情。二世章嘉圆寂后,雍正帝又将转世灵童接到北京加以培养,让他跟皇子弘历一同学经。此图即是雍正帝着喇嘛佛装坐于山洞中,颇能反映雍正帝对藏传佛教的感情。

在雍正皇帝的多重性情中,宁静、恬澹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是其本来面目之一。因此,雍正在宫廷生活中则多闲情逸致,不喜扈跸而独行独乐,沉湎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中,雍正在《悦心集》中收录了多篇与山居、园居有关的文 赋,如仲长统的《乐志论》、白居易的《池上篇》,僧明本的《幽居自适》等。雍正在《山居自怡》诗中写道:“生平耽静僻,每爱住深山。百卉从荣谢,双丸任往还。朝廷容懒慢,天地许清闲。睡起三竿日,仙踪似可攀。”(《世宗宪皇帝御制文集》卷二十四)他非常喜爱园居。在传世的大量雍正行乐图中,最为常见就是山居题材,其几套行乐图册页大多即为幽居、山居。而其休闲生活一类的行乐图的背景一般都是圆明园。如《胤稹十二月行乐图像》轴、多幅《胤稹行乐图像》轴,也包括其年轻时制作的《朗吟阁图像》轴。朗吟阁在圆明园内,胤稹在做皇子时经常在此居住。胤稹所作《秋日登朗吟阁寓目诗》云:“缥缈遥峰带夕曛,晴光历历望中分。桥移虹影当溪卧,风度蝉声隔岸闻。数片晚霞三径菊,一潭秋水半床云。高亭避暑才吟罢,又听金飙送雁群” (《世宗宪皇帝御制文集》卷三十),勾画出亭阁周围富具诗情的景象。《胤稹朗吟阁图像》轴描绘胤稹在朗吟阁内端坐的肖像,周边是鹿、鹤、嘉木,环境静谧优雅。从画中人物年龄看,胤稹此时应是皇子。全图画风细致工整,色彩明丽,富有装饰性。画作很可能描绘了胤稹在这个时期生活的一个场面。此幅也是目前存世为数不多的雍正皇子时期的画像。《胤稹行乐图像》轴也是一幅表现胤稹在圆明园闲居生活的画。绘深山幽谷,林木掩映,溪流环绕,胤稹着便装坐书阁内,若有所思。全幅构图繁密,画法谨细,设色绚丽,意境幽静淡远。

在生活态度与审美情趣上,雍正皇帝与古代文人同样有相通之处。如欧阳修以为“明窗净几,笔墨纸砚皆极精良,自是人生一乐。” (欧阳修:《学书为乐》,《悦心集》卷二)。雍正特别讲究文房用具精良的乐趣,无论是对砚台、墨罐还是水丞、笔架的造型、颜色、纹饰乃至配座都有着非常具体入微的旨意,制造的工艺品亦有文雅精细的特点。雍正从不在古代文物一上题咏,也绝少在本朝所制的器物上题咏,在文玩鉴藏上,具有文人典型的含蓄而不喜张扬的个性。

古人云:“写字当写经书,不惟学字又得经书不忘”。《胤稹行乐图像册・书斋写经》描绘的就是雍正着文士服饰,展纸执笔写经的场景,门窗案几刻画工细严整,人物面部采用“墨骨法”,而略加渲染,毫发毕现,栩栩如生。室内设书案,两旁分列小松盆景和装饰宝镜,墙上悬挂山水巨幅,门外兰花吐香,清幽淡雅,正是明末清初文人书房的设置。在雍正所编选的《悦心集》卷三中,有赵孟淆的诗作《即事》: “古墨新研满几香,研池新浴粲生光,北窗时有凉风至,闲写黄庭一两章”。而此情此景,正与诗意相合。此图抒发了雍正理想的生活情调。

在《胤稹行乐图像册・围炉观书》中,雍正穿着汉族文人服饰,手捧书册,专心读书,脚下是热气腾腾的火炉。画幅引人注目的是左侧的多宝柜,内置文人雅士喜好的古鼎彝器、珍本书籍和字画手卷,于此可见主人公高雅之情趣,画面右侧的茶具、食盒则暗示了其此时安适松闲的生活状态,桶门外迎寒绽放的梅花,不仅寓示了主人不凡的品味,亦反衬出小暧阁内的温暖舒适。全图工整精细,色彩明丽,立意十分别致,可用《悦心集》卷二罗大经之《山居述事》题之,“雪满中庭,月满中庭,一炉松火暖腾腾,看罢医书,又看丹经。”从本幅亦可以看出,雍正对雅士闲居生活之向往和审美情趣之清丽典雅。

雍正皇帝大力倡导改革,喜爱西洋舶来品――眼镜等奇巧玩意。从雍正的行乐图中亦可透析出其内心追求新奇之一面。《胤稹行乐图像册・刺虎》画胤稹在悬崖山洞旁,举叉刺虎。狩猎刺虎是清初满族皇帝的常见之举,清中期的乾隆皇帝亦有刺虎图。画作奇特的是雍正的穿着,雍正戴西洋假法,着西洋装,俨然欧洲人的装束。本幅的人物画法明显具有肖像画的特点,面部五官刻画生动逼真,和本院藏另一幅半身肖像画如出一手,十分近似。据学者的研究,本幅绘画的表现方式,是受到了欧洲当时流行的“扮装舞会画像”的影响。无论画法如何,本幅的制作揭示了雍正内心标新立异的一面。

此外,雍正时期的行乐图,反映了当时肖像画和人物画、山水画融为一体的趋势。从这些行乐图中可以看出宫廷山水,人物、肖像画的水平。此外,因为不少行乐图背景画法工细而写实,这些行乐图会有助于增强对清代的居室陈设、社会风俗的了解。例如,根据学者的研究,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描绘的正是清代京城皇室根据时令风俗,如元宵节观灯、端午节的龙舟竞渡、童子研药捣药、六月六日天贶节晒书等活动。

皇帝的新装的作者篇7

宇文是南北朝北周的第四帝,荒淫奢侈,史称:“宣帝即位,即逞奢欲”。但他最雷人之处莫过于钟情服装另类,每每别出心裁,装靓扮酷。我们看看他的装束:头戴高高的通天冠,身上是金蝉做的饰物,斜配几近夸张的大绶带。要是赶在今天,这主一准会去“T”型台上亮亮相。他还命令:除宫人外,天下妇女一律不准涂脂抹粉。

皇帝也有歌星梦

高纬是南北朝时北齐的第五位皇帝,国力见衰朝纲紊乱这哥们根本不闻不问,还自称“无忧天子”,玩的花样也别出心裁,最雷人的就是他自己作词作曲,抱着琵琶自弹自唱,唱到兴处,还命令上千名太监、奴婢一起给他伴唱,场面宏大之极,火爆程度不亚于现在的“超男超女”。堪称“乐队组合”的开山鼻祖。

耍杂技耍到自残的皇帝

南北朝时南齐的第六代皇帝,此公不爱读书,嬉戏无度,常常通宵捕鼠取乐,不理朝政。更雷人的是他还酷爱杂技,以致到了痴迷的程度,他亲自对一些杂技老节目进行搜集整理总结,甚至还自创了许多新节目。比如他仗着自己力大如牛,将7丈5尺长的木质道具扛在肩上,让演员在上面翻腾,自己表演用牙叼幢木的绝技,结果弄得满嘴是血。他还为自己设计了一套戏装,穿着戏装在后宫打打闹闹,追逐嬉戏,皇帝做到这个样子,也真够难为他的。

打马球中状元的皇帝

唐僖宗可谓是另类到了极点,除了不喜欢朝政外,爱好十分广泛,他喜欢算术、音乐、下棋、斗鸡、赌鹅、蹴鞠、骑射、剑术,而且无不玩的精妙,特别是对打马球十分迷恋,而且技艺高超。他曾经很自负地对身边的优伶石野猪说:朕若参加击球进士科考试,应该中个状元。你看看,当皇帝还屈才了,要是参加奥运会,拿个马球比赛金牌也未可知。

喝酒“大师级”的皇帝

按说喝酒作乐对于皇帝来讲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可是喝酒要喝到“大师级”就不是随便能做到的了。王曦是五代时期闽国第五主,好贪杯中之物,酗酒成性,可巧皇后也好贪杯中之物,真是臭味相投。这二位每天共饮,不醉不休,丑态毕露,朝政交与宠妃打理。一次,王曦与宰相李光准一起喝酒,喝醉后争执起来,王曦命令武士将他推出去斩首,李光准被拖到刑场酒都没醒,监斩官没敢行刑。第二天,王曦醒来还找李光准,敢情昨个儿的事忘了个干净。

当和尚有瘾的皇帝

萧衍是南北朝时南梁的创建者,信奉佛教达到痴迷的程度。一次去拜佛,说什么也不回去当皇帝了,要就地出家,做了四天和尚后被大臣们哀求着回宫,回来后想想不对,因为和尚还俗要向寺院赎身,于是“财政”上拿出了一亿钱把他的肉身算是赎了回来。这样的事后来还发生过3次,够一心向佛的吧!他不理朝政,却写了大量的佛教著作,他根据《涅经》等上乘佛教的内容写了《断酒肉文》,首次提出佛教徒不可以吃肉的戒律,并以身作则:每日只吃一顿饭,不沾酒肉,住小殿暗室,一顶帽子戴了三年,一床被子盖了两年。

爱当“强盗”的皇帝

高从海是五代时期南平第二主,不喜朝政,却有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嗜好,喜欢当“强盗”。他经常掠夺南来北往途经自己辖地的使节,乐此不疲,而且敢作敢当,并不否认是自己所为,一旦别的国家交涉讨伐,就会恬不知耻的原物奉还给人家,脸上毫无愧色。

不干木工活就手痒的皇帝

明熹宗朱由校自幼便有木匠天份,不事朝政,整天沉迷于刀锯斧凿油漆的木匠活之中,而且技巧娴熟,一般的能工巧匠只能望尘莫及。凡是他看过的木器用具、亭台楼榭,都能够做出来,绝对是个天才。而且凡刀锯斧凿、丹青揉漆之类的木匠活,他定要亲自操作,乐此不疲,甚至废寝忘食。

超级“敬业”的皇帝

李存勖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建立者,自幼喜欢看戏、演戏,当皇帝后,常常面涂粉墨,穿上戏装,登台表演,不理朝政;并自取艺名为“李天下”。有一次上台演戏,他连喊两声“李天下”,一个伶人上去扇了他个耳光,周围人都吓出了一身冷汗。李存勖问为什么打他,伶人阿谀地说:李(理)天下的只有皇帝一人,你叫了两声,还有一人是谁呢?李存勖听了不仅没有责罚,反而予以赏赐。伶人倍受宠幸,可以自由出入宫中和皇帝打打闹闹,侮辱戏弄朝臣,简直荒唐到了极点。

皇帝的新装的作者篇8

【片段一】看“新装”前的匠心开局

师:上课前咱们先玩游戏。这回游戏不动胳膊不动腿,光动大脑和动嘴。第一个游戏叫“词语背对背”。想想,什么关系的两个词儿是“背对背”的?

生:是反义词。

师:对,就是说反义词。下面请听题:真——

生:假。

师:真实——

生:虚假。

师:真情——

生:假意。

师:真心实意——

生:虚情假意。

师:“词语背对背”很顺利。接下来玩第二个游戏,叫“词语开花”。同学们都做过扩词练习,今天难度加大了,你所说的词语中得同时含有“真”和“假”这两个字。我先说个最容易的,“真真假假”。

生:以假乱真。

生:真假分明。

师:假作真时真亦假。

生:真假难辨。

师:正因为真假难辨才要打假。今天我们就到《皇帝的新装》中去打一回假。

【赏析】好的课堂,正如精彩的电影,有一种奇异的吸引力,令人沉醉。周益民的课堂导入就是这样一个精彩的序幕。“词语背对背”,一个说反义词的小游戏,多么漫不经意的开头方式,但这却是周老师的独具匠心。小游戏,低起点,有乐趣,学生有话说,乐参与,创设了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而最关键的是课堂的对话记录清晰地显示:无论是“词语背对背”还是“词语开花”,都是有意图的课前热身,一切围绕着“真假”两字展开活动。这就是大师的课堂驾驭。等到“真假”两字在找词和组词中逐渐凸显、得到充分的强调时,热身任务即告完毕,周老师一句话轻轻收束了这个环节,干净利落,直奔主题。

【片段二】露“新装”时的转述冥思

师:这个故事让大家觉得很好玩、很可笑,那是因为故事中描写了很多“假”的东西,假模假样、假心假意、假戏真做。请大家从故事中找一找,看看能找到哪些“假”,做个记号。文章比较长,不能逐字逐句看,要加快速度。(学生阅读做记号,而后先交流了描写骗子、大臣、百姓等虚假的语句)

师:还有哪些地方写皇帝的“假”。

生:课文中写道:“皇帝把身上的衣服统统都了。两个骗子……皇帝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明明没有衣服,皇上还转身子、扭腰肢。这些都是假的。

师:同学们火眼金睛,找到了很多“假”。故事里还有一种“假”,可不是一下子就能发现的,需要深入地想一想:这样的事情可能吗?仔细找找。

生:我找到了。两个骗子说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异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怎么可能呢?这是假的。

【赏析】在这个精彩片段中,围绕着一个“假”的圆心,周老师层层挑战,温和紧逼,一步一步地让皇帝那件虚伪的“新装”出来——先是第一个提问:找出故事中“假”的段落,做上记号。然后交流,提供了一个筛子,让学生筛出所有的谎言后呈现、罗列。三五分钟之后,学生找出了有关描写“谎言”的句子。周老师的及时追问很到位:“故事里还有一种‘假’,可不是一下子就能发现的,需要深入地想一想,这样的事情可能吗?”在教师启发引导下,有关衣服奇异特性的谎言也被学生发现了。

【片段三】懂“新装”后的真实意蕴

师:皇帝骄傲而又心虚地走完了游行大典,事后想想觉得窝囊透顶。回想整个事情的经过,皇帝决定追究责任,原本的“论功行赏”变成了“论罪行罚”。请你们分析,谁是第一责任人?

生(骗子):我们。我们骗了许多人。

生(大臣):我们。如果我们不告诉皇帝“衣服”有美丽的花纹,而告诉他我们什么也没看见,皇帝就不会相信骗子。因为他穿衣服时自己是什么也没看见的。

生(皇帝):是我。如果我不这么爱慕虚荣的话,就不会上骗子的当了。

……

师:皇帝也好,大臣、百姓也罢,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这样,我们回头再读读开始找到的写“假”的句段,体会体会。(生读)

生:我觉得他们都在说假话,他们都有责任。

师:是的,钱财、官职、荣誉,是这些利益诱惑着大人们不敢说真话。

【赏析】这个片段设计得非常巧妙,“论罪行罚”——谁是第一责任人?看似沉重,其实最轻灵,因为这只是一个虚设。绕过几道弯之后,出现真正的第三个提问:“皇帝、大臣、百姓等人的共同点是什么?”这才是重点所在。于是,在这个时段,课堂的节奏放慢,回到最初写“假”的句段,重新朗读、体会之后,一学生说:“我觉得他们都在说假话,他们都有责任。”这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在教师的导引下,经过独立思考而得出的精彩结论,由此懂得故事的真实意蕴。

【片段四】思“新装”的良苦用心

师:你们有没有想过,在这个故事的不远处还站着一个人。他是谁?

生:安徒生。

师:是故事的作者。他给我们讲述这个故事时,脸上的表情是怎么样的?

生:应该是严肃的。

生:我觉得他的表情是害羞的。

师:害羞?

生:是的,他为这样的皇帝、大臣等害羞。

生:他的表情是复杂的。他为诚实的小孩而高兴,为大臣、百姓的虚假而痛心,为愚蠢的皇帝而脸红。

师:心情复杂,表情复杂。一个好笑的故事,安徒生却沉思、忧伤,值得我们深思。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