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看电影活动总结8篇

时间:2023-02-14 18:14:13

看电影活动总结

看电影活动总结篇1

《电影课程开发》研究方案 江西省大余县东门小学 王万辉 伍世冯 一、课题的提出 1、电影课程的开设是时展的需要,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当前社会对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学校教育还是以学科教学一统天下,因而软化学科边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发展越来越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观看影视,是学生业余生活的主色调,学生从电影电视中获得的知识、观念要比其它渠道得到的多得多。优秀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融戏剧、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审美题材,是一门不具学科分类,独具知识性、审美性、思想性、教育性的综合课程,能与各项育人目标有机整合,通过优秀电影能提高育人实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开发电影课程是切实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需要。 审美能力的强弱,影响人的方方面面,包括对艺术的欣赏与创造,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对人的同情与理解,对现实生活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与扬弃,对自己的认知与调控,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等等,它决定了一个人对人、对事、对社会、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因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基点。优秀影片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涵,充分发挥电影的美育功能,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3、电影课程的开设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 各地学校在贯彻落实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如何根据本校学生特点、因地制宜地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如何使学校有特色,教师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开发切合本校实际的校本课程不失为明智之举。而数以百计的中外电影名片则可提供给各校足够的选择,各校完全有可能从中选出符合本校实际的电影组合,使之成为校本课程。电影课将教材从单一文字载体变为集“形、声、光、色”于一体的生动、直观的多载体形式,由单纯的学科形式变为综合艺术形式,必将以其独有的特性引起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的重大变革,如何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心理世界和个性特点,把呆板、乏味、说教的方法转变为生动、直观、形象、综合的方法,把约束式、封闭式、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转为开放式、参与式、自我教育式的教学模式,使电影有效地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目前还没有形成明确可行的常规和操作体系,能进入课堂教学广泛使用的电影教案、教辅活动设计仍然匮乏。鉴于上述情况,我们选定《电影课程开发》子课题进行研究,以探索出一条小学电影课教学的良好途径。 二、研究目标 1、形成电影课开课教材。要使电影课成为一门课程,必须要有一套符合学生特点的、科学的教材。电影课程开发的研究,就要从数以百计的影片中挑选出每个年级学生适合观赏的影片,科学地安排好这些影片的观看顺序,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电影课程教材。 2、研制出以美育为首,促进学生全面、主动、持续和谐发展的各年级教案、教辅活动设计。 3、形成组织安排学生按年级观片的可行性常规,如课时安排、教材处理的基本方法、教学基本程序、教学策略、评价体系等,规范电影课程操作体系。 4、进行电影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的研究,研究电影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的内容、比例和组织管理方法等。 三、研究方法 1、采用座谈、问卷调查、统计等方法挑选出每个年级适合观看的影片,科学地安排影片的观看顺序,形成各年级电影课开课的教材。 2、采用经验总结法编写电影课程教案及教辅活动设计。先由各个班级语数教师讨论、设计出初稿,然后全年级其他班级教师试按照该方案进行教学,并认真写好教后感,提出自己对初稿的修改意见,最后由全年级教师再讨论,由初稿执笔者定稿。 3、运用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展开对电影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的内容、比例的研究。 四、教案设计要求 教案的设计是电影课程开发的重点,电影课教案的设计,既要遵循一般的规律,又要充分发挥电影课的优势,突出实现以下两个转变: 1、转变教师角色,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观世界然后形成世界观”,学生的审美能力、思想情操和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是在其目不转睛地、全身心投入地观看影片和回味影片的过程中形成的,这是谁也代替不了的,因此教师应该摒弃以教材为中心,以自己为中心的做法,使自己成为一位学习的指导者,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把教案编写的重点放在“导”和“促”上,而不是“填鸭”、“牵牛”或“放羊”,这样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获得全面、主动、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 2、转变学生角色,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人的主体性是素质发展、提高的关键因素,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禁锢学生发展的能动性,阻碍学生的发展。电影课是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美感熏陶,不能靠告诉、讲解,也不能靠灌输、命令,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看、去听、去想、去感受、去体验,才能实现与影片的共鸣,使电影课充分发挥具有自然之美、人性之美、充满情感、知识和教育性的特点,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促进学生辨别影视片中、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能力的提高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个性品质的发展。所以电影课应该摒弃填鸭式的“灌”或“喂”,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鉴赏、质疑、争辩、联想、求异、进行知识再创造等,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的境地,主动去“觅”得可口的“食物”,建立动态的、自主探究的、自我建构的学习方式,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 同时,在教案设计中要把握三个环节: 1、观影前:教师在观影前应将影片仔细看一遍,掌握影片时代背景、中心内容,明确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情知状态,找准 放映中需要给学生点拔之处或激发学生想象、思维、体验、讨论之处,以便观影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了解影片背景,或便于观影前教师向学生介绍影片情况, 2、观影中:要把握情感激发点、想象激发点、审美关键点、知识关键点和心理作用点,适当点拔、激发,恰当地提出审美、思维或想象要求,引导学生感悟、品味、体验、讨论,使学生受到丰富形象的感染、真切情感的体验或潜在智慧的启迪。 3、观影后:引导学生回味影片精彩情节和印象深刻之处,进行表演、复述或交流观后体会等,进一步陶冶性情、美化行为、净化心灵。 五、教辅活动设计原则 1、自主性原则:电影课以其色彩、声音、影像集于一体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和扩展学生的想象、思维,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处于积极发展的状态之中,因此电影课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在活动设计中,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状态、思维境况,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还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选择活动,积极参与活动组织过程和评价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发展的主人。 2、实践性原则:教辅活动的设计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动手动脑,通过情境式、表演式、训练式、辩析式、讨论式等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活动发展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乃至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获得直接体验,发展各项潜能。 3、综合性原则:设计的活动着眼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和多种能力解决问题;对学生的活动应进行综合性考察和评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仅从单一学科角度评价学生活动中的表现。 4、开放性原则: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到建立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有比较充分的思想、行为自由;活动空间可不受课堂场地的限制,应根据确定的活动主题来选择;活动设计要有利于开放学生的心理空间,开放教材的育人空间,开放学生的经验空间和课外生活的空间。 六、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1年9月——2002年3月) 1、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学习电影课开发的目的、意义、方法、内容,观看《导看纪实》等录像,学习怎样导看、怎样编写电影课的教案,教学的原则、方法等。 2、检查各班VCD、彩电等设备的情况,有故障的及时修理。 3、检查教师运用VCD定格、回放、选时播放等技术操作情况,对新教师进行这方面的补课,强化教师上电影课的技能技巧、熟练程度。 4、打印出500部影片的目录、简介,印发给每一位教师,由各年级老师通过调查、讨论确定2001—2002学年下学期(即2002年4月至6月这十四周内)选看哪七部片子。由下列教师负责登计、协调: 一年级:赖浩 二年级:吴小红 三年级:刘小明 四年级:刘小玲 五年级:刘跃辉 5、把每部影片落实到每个班的老师,由搭班的两位老师于4月1日前合作编写好第一次观看的影片教案和教辅活动设计。影片和教案、教辅活动设计年级内各班交流使用,其他班的老师在使用的过程中提出修改意见或另一教法、活动方案,修改、增删、完善,最后返回初撰者手中,再次斟酌并定版。 (二)实施阶段(2002年4月——2004年7月) 1、逢单周星期二下午第二、第三节课开设电影课,组织观影。以后每学年选二十部影片组织学生观看。 2、逢双周结合所看影片,设计并开展阶段性活动。 3、认真检查教案,深入听课,开展研讨活动,推出典型教案、课例和活动,提高教案、教辅活动设计的质量。 4、及时对电影课教学、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建立电影课评价体系。 5、定期回顾、总结实验经验,根据实验情况,对观影次数、活动安排、教学方式、评价方法等常规做出相应调整。 6、下学期初多媒体综合校园网建成后,立即进行电影必修课、选修课和自助餐的研究。 7、开展教案设计比赛、优秀教辅活动评选等评比,进行成果交流,推动实验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总结阶段(2004年10月——2005年1月) 1、全面总结,明确电影课开课的次数、活动安排、教学基本程序、教材处理的基本方法、评价体系等常规性做法。 2、对各年级观看的影片进行全面分析、整理,形成各年级电影课开课的教材,并提出运用该教材的指导意见。 3、收集、整理并完善各年级观影的教案、教辅活动设计,按教材顺序荟集成册,形成各年级电影课教案和教辅活动设计。 4、对实验结果进行全面评价,做出实验研究报告。 七、预期研究成果 1、2002年4月至2002年9月,撰写组织安排学生按年级每周观片常规化的研究论文及课程安排表。 2、2002年4月至2005年1月遴选出100部优秀的、适合不同年龄学生观看的电影片,进行科学、合理地分配、组合,使之成为各年级电影课程教材。 3、 2002年4月至2005年1月编辑好100部电影片的观映指导(教案及教辅活动设计),形成《观影指导》专集。 4、2002年4月至2003年1月将电影教学示范课拍成录像。 5、2002年9月至2005年1月撰写电影课程的课型比例、结构研究报告。 八、领导机构及分工 1、领导机构: 组长:伍世冯 副组长:王万辉 刘跃辉 成员:刘小明、吴小红、刘小玲、赖浩、张玉胜 2、具体分工: 伍世冯校长负责本课题研究规划,课题实施的安排、评价、调整等,指导实验顺利实施。 张玉胜负责课件制作、收集与处理各项图表、数据等材料,进行结果分析、经验总结、推广应用等。 赖浩、吴小红、刘小明、刘小玲、刘跃辉分别负责一、二、三、四、五年级课题研究的具体工作,如教案、教辅活动设计的指导,活动的组织等。

看电影活动总结篇2

一、课题的提出1、电影课程的开设是时展的需要,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当前社会对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学校教育还是以学科教学一统天下,因而软化学科边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发展越来越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观看影视,是学生业余生活的主色调,学生从电影电视中获得的知识、观念要比其它渠道得到的多得多。优秀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融戏剧、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审美题材,是一门不具学科分类,独具知识性、审美性、思想性、教育性的综合课程,能与各项育人目标有机整合,通过优秀电影能提高育人实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2、开发电影课程是切实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需要。审美能力的强弱,影响人的方方面面,包括对艺术的欣赏与创造,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对人的同情与理解,对现实生活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与扬弃,对自己的认知与调控,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等等,它决定了一个人对人、对事、对社会、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因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基点。优秀影片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涵,充分发挥电影的美育功能,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3、电影课程的开设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各地学校在贯彻落实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如何根据本校学生特点、因地制宜地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如何使学校有特色,教师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开发切合本校实际的校本课程不失为明智之举。而数以百计的中外电影名片则可提供给各校足够的选择,各校完全有可能从中选出符合本校实际的电影组合,使之成为校本课程。电影课将教材从单一文字载体变为集“形、声、光、色”于一体的生动、直观的多载体形式,由单纯的学科形式变为综合艺术形式,必将以其独有的特性引起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的重大变革,如何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心理世界和个性特点,把呆板、乏味、说教的方法转变为生动、直观、形象、综合的方法,把约束式、封闭式、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转为开放式、参与式、自我教育式的教学模式,使电影有效地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目前还没有形成明确可行的常规和操作体系,能进入课堂教学广泛使用的电影教案、教辅活动设计仍然匮乏。鉴于上述情况,我们选定《电影课程开发》子课题进行研究,以探索出一条小学电影课教学的良好途径。二、研究目标1、形成电影课开课教材。要使电影课成为一门课程,必须要有一套符合学生特点的、科学的教材。电影课程开发的研究,就要从数以百计的影片中挑选出每个年级学生适合观赏的影片,科学地安排好这些影片的观看顺序,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电影课程教材。2、研制出以美育为首,促进学生全面、主动、持续和谐发展的各年级教案、教辅活动设计。3、形成组织安排学生按年级观片的可行性常规,如课时安排、教材处理的基本方法、教学基本程序、教学策略、评价体系等,规范电影课程操作体系。4、进行电影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的研究,研究电影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的内容、比例和组织管理方法等。三、研究方法1、采用座谈、问卷调查、统计等方法挑选出每个年级适合观看的影片,科学地安排影片的观看顺序,形成各年级电影课开课的教材。2、采用经验总结法编写电影课程教案及教辅活动设计。先由各个班级语数教师讨论、设计出初稿,然后全年级其他班级教师试按照该方案进行教学,并认真写好教后感,提出自己对初稿的修改意见,最后由全年级教师再讨论,由初稿执笔者定稿。3、运用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展开对电影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的内容、比例的研究。四、教案设计要求教案的设计是电影课程开发的重点,电影课教案的设计,既要遵循一般的规律,又要充分发挥电影课的优势,突出实现以下两个转变:1、转变教师角色,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观世界然后形成世界观”,学生的审美能力、思想情操和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是在其目不转睛地、全身心投入地观看影片和回味影片的过程中形成的,这是谁也代替不了的,因此教师应该摒弃以教材为中心,以自己为中心的做法,使自己成为一位学习的指导者,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把教案编写的重点放在“导”和“促”上,而不是“填鸭”、“牵牛”或“放羊”,这样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获得全面、主动、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2、转变学生角色,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素质发展、提高的关键因素,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禁锢学生发展的能动性,阻碍学生的发展。电影课是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美感熏陶,不能靠告诉、讲解,也不能靠灌输、命令,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看、去听、去想、去感受、去体验,才能实现与影片的共鸣,使电影课充分发挥具有自然之美、人性之美、充满情感、知识和教育性的特点,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促进学生辨别影视片中、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能力的提高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个性品质的发展。所以电影课应该摒弃填鸭式的“灌”或“喂”,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鉴赏、质疑、争辩、联想、求异、进行知识再创造等,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的境地,主动去“觅”得可口的“食物”,建立动态的、自主探究的、自我建构的学习方式,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同时,在教案设计中要把握三个环节:1、观影前:教师在观影前应将影片仔细看一遍,掌握影片时代背景、中心内容,明确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情知状态,找准放映中需要给学生点拔之处或激发学生想象、思维、体验、讨论之处,以便观影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了解影片背景,或便于观影前教师向学生介绍影片情况,2、观影中:要把握情感激发点、想象激发点、审美关键点、知识关键点和心理作用点,适当点拔、激发,恰当地提出审美、思维或想象要求,引导学生感悟、品味、体验、讨论,使学生受到丰富形象的感染、真切情感的体验或潜在智慧的启迪。3、观影后:引导学生回味影片精彩情节和印象深刻之处,进行表演、复述或交流观后体会等,进一步陶冶性情、美化行为、净化心灵。五、教辅活动设计原则1、自主性原则:电影课以其色彩、声音、影像集于一体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和扩展学生的想象、思维,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处于积极发展的状态之中,因此电影课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在活动设计中,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状态、思维境况,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还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选择活动,积极参与活动组织过程和评价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发展的主人。2、实践性原则:教辅活动的设计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动手动脑,通过情境式、表演式、训练式、辩析式、讨论式等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活动发展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乃至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获得直接体验,发展各项潜能。3、综合性原则:设计的活动着眼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和多种能力解决问题;对学生的活动应进行综合性考察和评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仅从单一学科角度评价学生活动中的表现。4、开放性原则: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到建立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有比较充分的思想、行为自由;活动空间可不受课堂场地的限制,应根据确定的活动主题来选择;活动设计要有利于开放学生的心理空间,开放教材的育人空间,开放学生的经验空间和课外生活的空间。六、实施步骤(一)准备阶段(2001年9月——2002年3月)1、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学习电影课开发的目的、意义、方法、内容,观看《<家洁公司>导看纪实》等录像,学习怎样导看、怎样编写电影课的教案,教学的原则、方法等。2、检查各班VCD、彩电等设备的情况,有故障的及时修理。3、检查教师运用VCD定格、回放、选时播放等技术操作情况,对新教师进行这方面的补课,强化教师上电影课的技能技巧、熟练程度。4、打印出500部影片的目录、简介,印发给每一位教师,由各年级老师通过调查、讨论确定2001—2002学年下学期(即2002年4月至6月这十四周内)选看哪七部片子。由下列教师负责登计、协调:一年级:赖浩二年级:吴小红三年级:刘小明四年级:刘小玲五年级:刘跃辉5、把每部影片落实到每个班的老师,由搭班的两位老师于4月1日前合作编写好第一次观看的影片教案和教辅活动设计。影片和教案、教辅活动设计年级内各班交流使用,其他班的老师在使用的过程中提出修改意见或另一教法、活动方案,修改、增删、完善,最后返回初撰者手中,再次斟酌并定版。(二)实施阶段(2002年4月——2004年7月)1、逢单周星期二下午第二、第三节课开设电影课,组织观影。以后每学年选二十部影片组织学生观看。2、逢双周结合所看影片,设计并开展阶段性活动。3、认真检查教案,深入听课,开展研讨活动,推出典型教案、课例和活动,提高教案、教辅活动设计的质量。4、及时对电影课教学、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建立电影课评价体系。5、定期回顾、总结实验经验,根据实验情况,对观影次数、活动安排、教学方式、评价方法等常规做出相应调整。6、下学期初多媒体综合校园网建成后,立即进行电影必修课、选修课和自助餐的研究。7、开展教案设计比赛、优秀教辅活动评选等评比,进行成果交流,推动实验工作的深入开展。(三)总结阶段(2004年10月——2005年1月)1、全面总结,明确电影课开课的次数、活动安排、教学基本程序、教材处理的基本方法、评价体系等常规性做法。2、对各年级观看的影片进行全面分析、整理,形成各年级电影课开课的教材,并提出运用该教材的指导意见。3、收集、整理并完善各年级观影的教案、教辅活动设计,按教材顺序荟集成册,形成各年级电影课教案和教辅活动设计。4、对实验结果进行全面评价,做出实验研究报告。七、预期研究成果1、2002年4月至2002年9月,撰写组织安排学生按年级每周观片常规化的研究论文及课程安排表。2、2002年4月至2005年1月遴选出100部优秀的、适合不同年龄学生观看的电影片,进行科学、合理地分配、组合,使之成为各年级电影课程教材。3、2002年4月至2005年1月编辑好100部电影片的观映指导(教案及教辅活动设计),形成《观影指导》专集。4、2002年4月至2003年1月将电影教学示范课拍成录像。5、2002年9月至2005年1月撰写电影课程的课型比例、结构研究报告。八、领导机构及分工1、领导机构:组长:伍世冯副组长:王万辉刘跃辉成员:刘小明、吴小红、刘小玲、赖浩、张玉胜2、具体分工:伍世冯校长负责本课题研究规划,课题实施的安排、评价、调整等,指导实验顺利实施。张玉胜负责课件制作、收集与处理各项图表、数据等材料,进行结果分析、经验总结、推广应用等。赖浩、吴小红、刘小明、刘小玲、刘跃辉分别负责一、二、三、四、五年级课题研究的具体工作,如教案、教辅活动设计的指导,活动的组织等。

看电影活动总结篇3

一、生活化的主题

人一出生就与社会息息相关,在每个人的交际范围中,血缘亲情关系是最浓重的一笔。在社会学看来,亲属单位三原子中的血缘关系、继嗣关系和姻亲关系,能够互相扶持衍生出巨大的关系网,这张网生于自然,是自然内不可分割的个体,而这关系网在方方面面体现在欧洲伦理电影中。在家庭题材电影中,人与人的关系有很多种,如四世同堂的和睦家庭,如夫妻相敬如宾的新时代家庭,以及父子之间、亲友之间错综复杂的家庭关系等。

普通家庭开始由一夫一妻组成,所以伦理电影总是热衷于夫妻之间的话题。在学者眼中,现代社会中的家庭已经不是从前大家庭的景象,家庭成员愈发简单,重要的家庭成员取代了树大根深的家族体系,而重要的家庭成员只是一夫一妻和他们的孩子。在如今的社会,家是让每个人内心安宁的地方,也是为每个人遮风挡雨的场所,在欧洲伦理电影中,探讨夫妻之间话题主要以感情为主要线索。在《婚姻日常》《忧郁症》等电影中,展现的是夫妻二人的生活,没有旁的家庭成员,这样单纯以情感为话题的电影也更容易打动人心。而在《幸福》《欧洲51年》等伦理电影中,讲述的是夫妻和孩子的家庭,将画面落实在日常琐事中,也在事无巨细的日常生活中折射出对人性的思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多种多样,如兄弟姐妹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三代家庭成员之间,妯娌之间等,总有说不完的故事,在《芬妮与亚历山大》《呼喊与细语》《我最爱的季节》等电影中均有体现。

二、生活是一种叙事

在电影平白直叙的手法中,人们可以体味到欧洲家庭的日常生活,这与好莱坞电影的故事型手法大相径庭。叙事电影与记叙文大同小异,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都交代得十分详细,使人看起来像是切身体会这件事的发生。没有精致的构思和特定的故事结构,没有承上启下的过渡情节,没有事件发生的导火索,等等,只有日常的琐事和交流以及不经意发生的事情,却不知道是不是一个伏笔。

这是因为欧洲的伦理电影并没有清晰的故事脉络,虽然有一件撼动人心的大事,但是有了之前琐事的伏笔,即便是普通的事在此时也是一件大事,比如遗产分配的问题、爱人之间的精神状态,等等,这样的事件虽然没有产生强烈的冲击,但是在整个电影情节中有自身的影响。因为整部电影的主要线索并不清晰,所以观众不一定会看出主要事件和线索之间的关系,因此在观众心中不会有多大的反响。分配和确定遗产是一件举足轻重的事情,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电影中,一个处理不慎就会引发诸多麻烦,在电影《夏日时光》的情节发展上,众人对于遗产的处理有很多意见,但是丝毫不影响故事冲突,当众人商议着卖掉居住已久的老房子时,兄长反而独自一人在房间内伤心流泪,同时也算支持了这个决定,这种情节的设定没有让观众更清楚电影的主要故事内容,也削弱了情节发展的推动力。

在电影《又一年》中,一对老夫老妻的日常生活是电影的主要线索,电影中的其他人总是出现在主人公身边,有意无意地诉说自己身上的不幸遭遇,这一幕被放大的是背景的布置,也能侧面烘托这对老夫妻的安宁生活,反而只有在众人远去,老夫妻深夜的谈心中才能明显地展现出幸福。在《属于我们的圣诞节》这部伦理电影中,有人说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是“换血”,但是这一事件没有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然而影片中的其他事件比起“换血”更没有戏剧性。所以更多的人认为电影的主要线索还是家庭成员之间的恩怨纠葛。

好莱坞风格的伦理电影,看重的是故事中心情节和对中心情节的铺垫,反而删减掉了生活中的日常琐事,而欧洲伦理电影中非常喜欢用生活流的形态来慢慢展现欧洲生活的日常。在观看欧洲伦理电影时,就像看日常生活起居一样自然,电影在细节方面完美地展示了生活的全貌,再通过生活中的细小场景和琐事的安排来影射出人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些日常的琐事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而观众可以在这些似曾相识的场景中受到启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伦理电影最看重的部分。

一个主体需要若干个体组合而成,而一部完整的伦理电影需要若干生活中的零头琐事的堆积组成。所以在观影时总是把握不住重点,因为没有紧凑的故事情节来推动电影发展,也没有清晰明朗的主线,也就让人摸不清故事的整体框架。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欧洲伦理电影的拍摄手法的惯性如此,故事情节的逻辑结构如此,日常生活的顺序就是这样,影片呈现的就是最基本的生活状态。《夏日时光》中,所有家庭成员都在为家庭聚会做准备,无疑家庭聚会是主体,而影片中所有人平时为聚会所做的事情为个体,他们聊天、采购、烹饪、插花、打扫,看似流水般的日常其实是他们生活最真实的写照。在影片的最后,少女和亲友们在老屋里翩翩起舞,谈笑风生,而这些无关紧要的闲暇时刻穿插在一起,撑起了整个电影的框架,也使得故事情节得以延续,也原原本本地显示出了现实生活的高度。但是在另一部伦理电影中,有一些四季结构的场景,而这些场景又没有十分明显的联系,只是应时应景地叙述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桩桩事情没有得到最好的解释,对于会发生什么也没有任何明显的预兆,只是一切都发生得顺理成章,也许这就是生活的真相。

欧洲伦理电影并不重视戏剧冲突,一切遵循自然的法则,自然而然地讲述一个故事,理所当然地拍摄一部电影。家庭是一个小型的社会,一切矛盾的根源来源于此,而解决之道也要从中悟出。一个家庭的日常和精神状态映射出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家庭成员内部的矛盾,也可以理解成社会成员之间的需求矛盾和精神向往。同样的,解决了家庭的内部问题,也就能着手处理社会上的问题。

在很多夫妻题材的电影中,人物设置上总是会有外来因素,但是不得不说夫妻之间的问题才是产生矛盾的根源所在,其他的外来角色不过是顺应情节发展出现的人物。而解决夫妻之间的问题不能采取激烈的手法,反而要加强内心的沟通,有了理解和接近,内部稳定的婚姻,也就不怕任何外部因素了。由此看出,影片注重的还是夫妻之间的交流,也是情感的升华。在日常生活中,总有生老病死,而遗产问题就成为家庭成员之间深刻的交流内容,这样的场景在电影中也有所体现。生活中的人们,即使是至亲之间,面对遗产分割也总是大动干戈,总是想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很少有人低头或者不得不认输,而在电影中却有许多简单的解决方式,看似简单,做起来却十分困难,这也代表了电影的美好心愿,这样的电影,确实比生活容易得多。诸多伦理影片十分注重家庭成员内部的情感交流,虽然会出现很多外部因素来影响事情的发展,但是任何外部力量都不足以解决问题,只有家庭成员自己寻求解决之道,这不得不说是电影给现实生活中的人们的警示。欧洲伦理片的主要群体是一个家庭的成员,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角色,又只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通过挖掘潜在意义来升华影片主题。而固有的角色定位是创作者的困难之一,因为编剧们要从固定的成员位置中找到其存在的意义,再从过去发生过的事情中一丝一缕地分析人物性格。

好莱坞的伦理电影中,任何矛盾和问题最终都会得到解决,而欧洲伦理电影不同,其只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几个方面来探索情感交流和人性困难,所以电影的最后不一定会有完美的结局,但是总是在处理日常事情的过程中给观众以启迪。所以在整部电影中,有些家庭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就已经收尾了,而对于中心事件的认知不清楚导致了影片的结局可能只是停在了最普通不过的某一天。比如电影《夏日时光》中,兄弟姐妹相继分离,但是没有人表示会回来或者什么时候归来,虽然他们之间感情深厚,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老习惯终究被舍弃了,这就不是一个相对完美的结局。在许多有类似问题的电影中,很多不幸的人依然不幸,他们的状态与电影开始时无甚差别,时光匆匆而过,生活并没有因为任何事改变了本来的样貌。

三、情感空间的构建

纪录片讲究的是纪实,而欧洲伦理电影也在最大限度上追求复制生活片段,想要记录和表达与日常生活一样的场景。在现代社会的现实主义摄影师看来,欧洲伦理电影既要达到眼见为实的纪实,也要完成情节发展的真实,而对生活场景的复制和布景就是最直白、最简单的体现。

很多人认为,一味地追求纪实会丧失伦理电影本身的风格,而编剧和导演在拍摄电影时,又要尽量保证电影不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所以电影中的世界看起来更加透明。实际上,现实主义的艺术家对本身风格的追求绝不逊于任何艺术家,只是现实主义者更想消除人工和外部的痕迹,只想展现最真实的一面,也就是用最好的条件创造出最自然的景象,也最贴近电影的风格。欧洲伦理片的影像处理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有些电影有和煦轻快的色调,有些电影是晦明阴暗的色调,有些电影的剪辑手法十分利落,有些电影的剪辑手法则显得小心谨慎。由此可见,电影的形式风格和表达手法是密切相关的。

欧洲伦理电影的重要取景是家庭内部空间,家庭内部的构造也是影片发展的线索之一,因为在不同的空间内,表达的情感也不同,比如在厨房的取景以及可能发生的事情,在卧室发生的场景和对话都不相同。所以这类电影对家庭内部构造的笔墨相当之多,反而很少描绘外部世界和外部力量。家庭内部空间也分为相对内部和相对外部,相对内部的空间如卧室,是发生一些私密谈话的场所,也是情感交流的空间,而相对外部的空间,如客厅、花园等,则是大多数家庭成员促进感情和日常生活的空间地带,他们可以在这里进行家庭聚餐,举办主题派对或者组织家庭会议等。而电影中那对老夫妻在睡觉之前的交流,就适合在相对内部的地方取景了。

欧洲的伦理电影都对空间这一要素做出不同的表达,在影片中空间的对比体现了人物的对比,空间的转换也意味着情节的发展。在影片中,年少的夫妻没有自己的私人空间,所以日常生活中总是带着哀怨和苦恼,而年老的夫妻能够在自己的房间谈心,拥有温暖自在的空间和和睦的家庭成员,足见其幸福程度。同样的情况下,有些人没有得到家庭这个空间的温暖,更没有和空间内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和谐相处,纵然有这样的空间也是无济于事。由此可见,对空间的表达也是对电影主旨的理解。

看电影活动总结篇4

首先,是同学们对于这项活动的反映情况,在活动开展初期,因为宣传力度不够,同学们反应平平,到场观看的同学不是很多,但这种情况仅仅持续了两个礼拜,在这以后的放映日上,几乎每每达到了爆满的局面,更意外的是,有的同学担心没有座位,早早地就在教室的外面等候。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肯定,让我们感到欣慰。在此,我要感谢在我们之前负责这项活动的几位副部长,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努力,才使我们后来接手这项工作的时候,不至于太过担心出现冷场的状况,不久前,我曾做了小范围的调查,大约有80%的同学都支持我们的这项活动长期举办下去。我们也在考虑类似的问题,我们将会尽力去争取!

其次是电影放映过程中,出现过的一些问题:1.因为钥匙紧缺,放映电影的教室的钥匙总是不容易拿到。2.随着观看电影人数的增加,卫生情况越发不近如人意,经常是电影结束后,地板上瓜果纸屑到处都是。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几个负责人想出的对策是在电影海报上增加一条有关保持卫生的友情提示,同时在电影结束后,我们几个负责人先进行一些简单的打扫工作,使教室的卫生状况不至于太过脏乱。3.有关于坐位的问题,教室里的座位有好几个是坏掉的,不能坐的。这直接影响到同学们观看电影的心情。教室里本来椅子就不多,再加上几把坏掉的,很影响上座率,在下学期的时候,我们会寻找相关人员进行维修。4.电影放映已有一段不短的时间了,到目前为止,纪律还算维持的比较好,不至于太过吵闹。偶尔出现了一两次小的骚乱,我们也做出了相应的处理。5.设备问题,上周放映电影时,教室的设备出了一些小故障,幸好及时排除,没有影响到电影的正常放映。对于这个问题,今后我们将会提前更早的时间去检查设备,避免出现类似的状况。

除了放映电影外,我觉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举行一些小型讲座,主题直接围绕大学生就业及心理健康等颇受关注的问题。这既可以吸引更多的同学,也可以增加同学们的知识面,值得一试。

看电影活动总结篇5

早上8:00大家准时到廊坊市迎宾馆院内集合了,大家都高兴期盼着今天的活动,按照事先的分组,大家分别上了车,快乐的旅程开始了,陈琳琳作为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负责去时的工作组织工作,2010年6月1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除了是六一儿童节以外,今天还是中国 “限塑”活动开始的第一天,从今天开始塑料袋就不能在免费得到了,而且每个家庭都不能在使用非降解的塑料袋,陈琳琳阿姨倡导小朋友们作为 “环保小使者”从自己做起,不用或少用塑料袋,同时也把这个消息告诉身边的好朋友,让大家一起成为“环保小使者”,参加活动的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了一份责任,作为城市的小主人要让这个城市天更蓝、水更清、草更绿。再就是从这次活动开始我们启动了“优秀小博主”计划,每期选出一名小朋友作为活动的总结撰写人,也就是“优秀小博主”,孩子们可以将自己活动的总结公布在博客上,聪明、可爱、懂事的贺书凝小朋友成为了我们第一期的“优秀小博主”,这次活动将由她担任总结撰写人,贺书凝小朋友非常兴奋,大家都相信她一定能做好这份有分量的工作。

路程很快就结束了,我们大家到了电影博物馆,工作人员给大家发了“胸贴”,这将成为我们今天活动的标志,孩子们排着队进入了博物馆,进入了电影大讲堂,其他组的同学们已经坐好了,我们的孩子也整齐的坐在座位上,每个座位前的桌子上排着一盒画笔、三张白纸,在白舸老师的主持下“大手拉小手”动漫制作活动开始了,活动内容是画福娃、画你身边的文明故事,最后的作品是给汶川灾区小朋友的祝福,老师要在以三十个孩子为一组的小朋友中选出十五名获奖的小朋友的画,孩子们的水平确实很高,不一会的功夫作品就画出了自己喜欢的画,我们的孩子们真是有创意,有的画是告诉人们不要乱扔垃圾,有的画是告诉人员在医院里要小声说话,有的画说的是扶着老奶奶过马路,都是充满爱心,遵守文明守则的好孩子,很多小朋友都获了奖,没有获奖的小朋友也不要着急,白舸老师最后把画笔作为礼物赠给了孩子们,留下六一节美好的祝福。

主题活动结束了,该到吃饭时间了,我们一起去餐厅吃饭,人太多了,大家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后赶快吃饭,谁都不想把时间浪费在吃饭上,12:30集合后我们去了主题活动“动漫进社区”活动区,一些大孩子不喜欢在这个等着活动开始,跟家长去参观了,小孩子们还是很感兴趣,参加了亲子活动(妈妈蒙着眼睛摸数个孩子的手,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孩子)、给电影博物馆的吉祥物“星猫”填塞、做手工纸袋、在白布上给汶川小朋友画上祝福的主题活动,大孩子们都跟着家长去四楼的电影互动区拍电影去了,2:00电影博物馆赠送的电影要开始了,大家紧急集合,观看了一个小型超大屏幕影院的电影,“扣篮高手” “刘星”主演的男孩子们很喜欢,这个影院的设计让屏幕跟观众之间的距离太近了,看电影感觉屏幕和整个影院都在震动,有些孩子有些晕,亮亮就是其中的一个,看不了电影了,我们带孩子去参观其他的展区,找找今天陈琳琳阿姨给大家留得作业题,电影的原理是什么?在电影拍摄中都有哪些主要的角色?在四楼的展厅内孩子们找到了答案,电影的原理是“视觉暂留”;在电影拍摄中主要的角色是导演、编剧、演员、化妆师、道具师、灯光师、音像师、舞美师等等。孩子们看得很仔细也很认真。孩子们被电影博物馆中做工精细的沙盘所吸引了,在一个一个的场景前转来转去,到了电影拍摄区孩子的精神头达到了最高点,飞毯、摩托车逃亡、汽车撞书、火车旅行、电影配音各个节目都让孩子们很高兴,孩子们说原来电影里演的都是假的呀,孩子在这些互动游戏中学到了更多的知识,享受了更多的快乐。

看电影活动总结篇6

关键词:德育工作;电影;影响德育工作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中,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为什么要去讲大道理?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描述那些老套的故事?比之书本,电影更为直观的视觉冲击,将在学生心里烙上深刻的印迹!雷夫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提出“好的电影能建立孩子的品格,了解正确或错误决定所造成的深远影响,并且启发他们,让他们就算是身处困境也能为信念挺身而出”,电影的魅力可见一斑。发挥电影的教育功能,也成为当今德育工作探索的一个新视角。

在一次小学德育校本课程教学研讨活动中,一节五年级的电影课“成就梦想”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观看无声动画电影,为其中的人物编台词。这便是进行德育渗透,启发学生去亲近梦想,寻求梦想,确立梦想,实现梦想。教师利用动画创设情境,让学生迅速进入到“小猪”的角色中,为能吃到冰箱上的饼干而努力。教师把小猪吃饼干所做的每一次努力分段给学生观看,每失败一次就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总结小猪失败的原因,并让学生发挥想象为角色配音,通过配音感受小猪的心理变化。在这个环节,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争着要上台表演配音,有的甚至还加上了动作。学生灵动的表演,精彩的展示,不时引发现场人员的阵阵欢笑与深深思考。在轻松自在的表演中,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悟出了“有梦要行动”的道理。最后,教师播放了中国达人秀冠军卓君追求梦想的微电影。教师借由一部贴近学生生活的微电影,进一步唤醒了学生追逐梦想的动力。这样的课堂总结与升华,避免了教师的枯燥说教,真正拨动了学生的心弦,让学生深深沉浸在寻找梦想、为梦想努力才能成就梦想的思考中。

科学研究表明,电影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提升记忆效果。电影的特色即动作和音能同时刺激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电影的动感特色可以使一颗小种子逐渐长成参天大树,给观众强烈的印象,看到变化的全过程,从而深深铭记在记忆中。在课堂上,教师对多媒体的使用恰到好处,新颖有创意。课件经过精心设计,不花哨,不杂乱,实用而有效。无论从课题材料的搜集上还是从视听效果上,课件都极富创意,紧贴童心,从一开始就完全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营造了一种轻松、分享的德育氛围。从整个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情绪是饱满的。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听、看、思考发现了电影中的奥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自身,表达观点,从中看到自己的优势与弱点,从而定下自己的目标。而教师也能从中感受到学生的想法,学生的变化,从而更深层地了解学生,及时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德育教育。电影这种奇妙的东西,让学生在平凡的话题中有了不凡的感受,激发出了与众不同的德育能量。

不同于成人的说教,电影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运用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来表达思想内容,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润物细无声”的,能触动其心灵深处的情感,促使学生的品行不断进步。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将观看优秀教育影片纳入中小学年度教学计划。那么如何选择适合学生观看的影片呢?教师要根据学段,结合课程的需要选择,对于小学低年级而言,他们对于动画电影更感兴趣,所以选择一些有意义又有趣的电影效果最佳,如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告诉学生蝌蚪变青蛙的生物学知识,并帮助他们认识金鱼、螃蟹等动物,还可以增加他们对自然界的生命体验感悟。三、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可以引导他们观看情感认知类影片,如《狮子王》《马兰花》等,从中感受人性最本真朴素的美好情感。到了小学高年级,教师在选择影片时重点要考虑故事的教育性,如《地球上的星星》《一个都不能少》等,引导学生从中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感情。

看电影活动总结篇7

关于大学英语语言与文化和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关系的研究因此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创新了一批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我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开设了英语电影赏析课旨在搭建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的平台,使之成为相互支持的整体。

人际间的交际是通过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实施的。英语电影不但对英语国家的交际方式、内涵及文化背景提供真实案例,而且也对英语国家的各类语言知识、价值观、习惯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涉猎,为学生学习提供大量信息。也为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创造真实自然、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因为学生英语基础和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能听够听或者看懂电影的大部分内容。有的学生可能只欣赏电影情节,而听不懂或不全懂英语台词。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该课程作用,笔者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课程特点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著名教育家DavidKoonts首先倡导并实施的,是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与互动为基本特征。合作学习是以小组学习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实行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重要体现。在英语电影赏析课程教学尝试采用合作小组教学法,就是组织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合作学习组织课堂教学主要程序是:

一、组建合作小组

在正式开始课程教学前,根据学生的专业、性别、背景、性格、口语能力和兴趣爱好等将全班70人分成10组,每组7人,做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组内异质和互补能保证小组活动中丰富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可激发更多观点。组间同质有利于小组间的公平竞争。为了确保学生能够积极的相互依赖,合作性地完成任务,每一个成员都应担当一个角色。

二、课堂小组合作活动

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预看电影,并以此为教学活动的载体,设计小组学习活动。活动设计既要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也要重视交际能力的训练,更重视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识的归纳和整理,充分利用其教学功能,这是课堂小组学习的关键所在。

(一)课前准备。

在观看一部英语电影前,选5组来准备该电影相关的背景资料、影片简介、演员介绍、电影剧本及影片评价等内容。要求学生课下先在组内进行资料收集和总结,然后每组选出一名代表用ppt的形式在班级展示自己组收集和整理的电影的信息。最后再由笔者进行简要总结。使学生主动地了解了更多影片背景知识,保证学生明确看电影的目的和意义,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和语言组织能力。

(二)赏析电影。

英语电影要选择那些画面优美,播放流畅,题材多样并且通俗易懂的带有一定的趣味性或哲理性能够给人以启迪的优秀影片。在影片开始放映前,笔者会从该片中选取5个经典台词,要求每组成员都在欣赏电影过程中去找到这些台词并了解它们在影片中的含义。在观看完影片后,小组的成员讨论。然后选出5组,要求各组选派一名代表来向全班同学讲解对经典台词的讨论结论。然后由我来最后补充或者更正。

(三)后期活动。

电影的故事情节虽然欣赏完了,但它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意义教师还应当指导学生挖掘和理解。譬如,喜欢什么样的角色及原因,影片所折射出的某些问题或现象怎样去理解等,可以利用这些问题进行小组的讨论或辩论。

三、小组活动评价

看电影活动总结篇8

    “十五”开局之年,李岚清副总理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用什么手段和方法来加强德育呢?电影是一个特别轻松高效的方法和手段。“电影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的作用甚至远远超过了印刷术对人类文化的巨大影响。”电影又被称为“第七艺术”,综合了戏剧、文学、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对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具有极高的价值。同时电影能促进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发展,开阔人们的视野。此外。电影还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人以深入其中的感觉。许多参加电影课实验的学校有着共同的体验,看电影轻松培养高素质;观世界尔后形成世界现。

    二、课题设计思想

    (一)研究目标

    1、总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探索优秀电影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特点、方法、途径和规律。

    2、子目标

    初中阶段培养学生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兴趣、发现问题并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及创新信念。

    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实践能力,使学习者不断地认识自我,否定自我和超越自我,真正成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二)研究内容

    组织放映优秀电影的电影片、录像带、VCD、计算机光碟或利用计算机网络选择优秀电影让学生观看。采用观察法、谈话法、作品分析法、调查法和统计法进行研究。在各实验班分段深入开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活动。

    (三)研究步骤

    准备阶段(2001.7-2001.10):制订课题实验方案:广泛搜集适合初、高中学生观看的优秀电影作品,加强网络建设及实验教师培训。

    实验阶段(2001.11-2004.7):主要任务是根据实验目的和目标,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两个方面按方案实施按要求每年播出一定数量的优秀电影作品。结合实际情况,让实验班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在网上搜集自己感兴趣的优秀电影。通过进行一讲(讲影片内容、意义)、二看(观看影片)、三写(写现后感)、四唱(唱主题歌和插曲)、五办(观后感专栏)、六做(做创新人才)活动,激发广大青少年的创新精神,为振兴中华而努力读书;积累资料,分析实验情况,撰写出高质量的经验总结沦文,写出阶段实验总结报告。

    总结阶段(2004.10-2005.9):检测实验效果,总结经验教训,全面进行鉴定,撰写出实验总结报告,实验工作报告;编辑《研究成果汇编》。

    三、课题的研究价值

    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根据创新规律和创造方法对所学知识进行新的组合,从而产生新的想法、新的经验、新的结果等能力的教育,是当代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因此,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探索一种以优秀电影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就愈来愈显得重要了。

    自电影问世以来,全世界共生产故事片23万余部,分别由30多个国家生产拍摄,我们从中筛选出最好的影片供的感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潜移默化地受到各种教育,再结合学习的实践和对未来的设想,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问题、新设计、新途径、新方法。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步树立起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培养出创新实践能力。

    四、课题的研究基础

    (一)课题研究

    国家教委“九五”规划重点课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会学习”研究》子课题《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研究》于2001年3月20日通过专家组鉴定,同时被国家教育部“九五”规划重点课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会学习”研究》课题组评为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设立,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负责实施的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资助项目,《初中英语听、读、说、写整体教学摸式》课题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研究》课题结题。2001年10月分别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评为四川省第二届普教成果三等奖。

    《高中语文活动课实践与探索》、《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培养学生言语交际能力》和《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培养学生快忧作文能力》课题结题。2001年8月分别被巴中市人民政府评为巴中市首届普教教学成果三等奖。

    《中师生学习指导》,气象出版社1998年出版。

    (二)论文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