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论文8篇

时间:2022-12-29 04:41:17

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论文

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论文篇1

1构建软件工程硕士课程体系框架

哈工大软件学院软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软件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具备独立承担软件工程技术工作的能力、组织和管理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同时具有较丰富的、与国际接轨的学习训练经历,工程实践经验,企业经历和良好的职业素质;使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品行优良,身心健康,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产业高级人才,为进一步成为软件产业领军人物(高层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等)奠定坚实的基础。面向企业,综合考虑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项目管理能力、企业管理能力、组织与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需求,根据学科专业方向的设置,按照“模块化知识体系与能力体系相结合,体现国际化与工业化特色”的原则,我们制订了软件工程硕士课程体系框架结构,如表1所示。软件工程硕士课程体系框架针对培养目标和企业的需求,对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进行模块划分,横向构造“6个能力层面”;纵向根据专业方向划分为多个能力域,形成多个能力培养模块。软件工程硕士的专业方向应紧跟行业需求,灵活设置。近几年,哈工大软件学院先后设置了网络与信息安全、语言处理与信息检索、数字化企业与电子商务、嵌入式系统与软件、物联网工程和移动互联等专业方向。在专业要求方面,全日制学生必须修满32学分;在职学生必须修满35学分。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学制2~4年,在校学习1年,修满规定的学分,包括参加企业实训3周;实习基地实习1年,结合企业项目,完成学位论文。企业实习期间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和实习单位导师分别指导项目开发和学位论文撰写工作。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训交叉进行,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联合培养软件工程专业硕士。

2组建专兼职结合的国际化、工业化高水平师资队伍

构建3支师资队伍,每支队伍30人左右。建立以工业型师资为核心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形成工业型专职教师、校内及国内外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结构,是实现国际化、工业化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第一支是以工业型师资为主的专职教师队伍。这些专职教师多数来自工业界、国外著名大学或国内外IT企业等。其中除任课教师外,还设若干专职实验教师岗位。实验教师主要负责专业课的实践环节教学,包括实验设计与指导、上机指导、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同时实验教师还负责TA(实验辅导教师)的培训及管理工作。第二支队伍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和管理学院认证并聘请的校内兼职教师组成。他们主要负责软件学院的基础课、计算机专业基础课和管理系列课程的教学任务。第三支队伍由来自国外高校或国内外知名IT企业兼职教师构成。他们来自行业前沿,掌握国内外最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和人才培养经验,了解企业最新的技术需求。他们在承担软件学院的软件工程类、软件工具平台类的课程部分教学任务的同时,作为双导师制的企业导师,在研究生的工业实践、毕业设计、学位论文的指导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以工业型专职教师为主、校内兼职基础型教师为辅、国内外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结构,可以满足软件工程硕士国际化、工业化的人才培养需求。

3校企合作,加强企业实践教学

建立完善的工业型软件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工业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教学大纲、质量保证体系、工业化教学方式、技能实验与大作业、综合设计与企业实训、工业实习与学位论文、校企联合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等环节,将“工业化,个性化,精英式”的办学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校软件工程硕士第1学年寒假要到企业参加为期3周的实训。实训由学院统一带队组织,实行半封闭式管理。期间接受企业培训,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分组完成指定的项目。通过强化训练,学生可以了解企业的项目开发流程,学习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发现学习中的不足和技术上的差距,对后续学习起到引导和促进作用。第2学年,学生到实习单位实习并根据实习期间的实践工作内容撰写学位论文。对硕士毕业论文的要求是: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能表明作者具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关键问题;具有实用性且必须包含一定的工作量。取得的成果要有一定的先进性,要能表现出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从2002年至今,哈工大软件学院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实习管理制度,在国内外建立工业实习基地70余个,实际接收学生实习的企业达200余家。工业实习基地的建设有效保证了工业化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加强与企业界的沟通,了解企业需求,完善培养体系,提高学生工业实习质量和加强工业实习管理,学院定期举办“工业化人才培养与企业合作高级研讨会”,与企业界人士研究和探讨工业化人才培养中的合作问题,企业参与意识很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与国外大学合作,联合培养软件工程硕士

通过对软件工程国际化人才特点及成长规律的研究,我们对软件学院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开展了学科专业、教学体系、合作形态、组织方式、国际文化交流等层面的前瞻性研究,率先提出并建立了特色鲜明的多国联合办学、多学科交叉渗透、多国文化融合的,培养高层次、复合型软件工程人才的国际化联合教育模式。哈工大软件学院与法国波尔多第一大学、法国克莱蒙-费朗第二大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工业大学、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美国Embry-Riddle大学、意大利帕维亚大学、瑞典林雪平大学、日本会津大学等合作,采用哈工大软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MSE)+合作方硕士学位(X)的“MSE+X”模式,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共分4个学期。第1学期,学生在各自学校学习;第2学期,外国学生来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哈工大学生合班学习;第3学期,中外学生一起去合作方学校学习;第4学期,学生自选在国内、外企业实习、撰写学位论文、答辩毕业,哈工大与国外大学分别颁发硕士学位证书。跨国联合培养班的全部课程采用英语教学,实行三导师制,由国内、国外大学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为加强交流,每年举办一次“中欧软件工业教育国际研讨会”,来自海内外的高校教师、企业界朋友在一起交流经验,共同探讨国际环境下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多国联合培养软件工程硕士实现了国际化与工业化办学理念的教育模式与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实践,软件工程国际化人才的跨国联合培养模式及实践,面向企业人才需求的教学与工业实习,国际化师资与专家队伍建设,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管理及跨文化的融合等目标。

5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加强过程管理借鉴

欧美教学质量保证的成功经验,哈工大软件学院建立完善且适合自身特点的国际化、工业化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学院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委员会,在各个培养环节上严把质量关,把规定、培训、预防、跟踪、反馈、控制等质量保证活动渗透到教学执行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监督检查,有效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为提高软件工程硕士的指导质量,学院成立了若干个指导教师组,每个指导教师组负责一个专业方向的硕士指导,设组长1人,负责本组指导教师的组织和督导。每名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每年指导的硕士研究生不超过4人。学院组织专家组审核学位论文。只有通过了专家组的审核,学生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另外,硕士研究生开题、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论文等环节也有详细的规章制度、严格的过程管理,这是提升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

6成果与特色

在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践中,哈工大软件学院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面向软件产业的人才需求,校企合作,形成较为完善的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工业化人才培养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建立有自身特色、符合国际化标准、满足软件企业需求的工业化人才培养计划。(2)创立软件工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体系;实现“跨学科融合,双边对等招生,联合培养,融合文化”的“MSE+X”软件工程硕士跨国联合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国际化学习环境。(3)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办学机制和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实施课程考核累加计分制等教学管理新制度。(4)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满足企业需求的高级软件人才。

7结语

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论文篇2

一、引言

软件工程是一门交叉性的工程学科,它将计算机科学、数学、工程学和管理学等基本原理应用于软件的开发与维护中,研究重点是大型软件系统的分析与评价、规格说明、设计和演化,同时也涉及管理、质量、创新、标准、个人技能、团队协作和专业实践等方面的内容。然而,软件工程开展近30年后,人们才对软件工程核心的知识体系达成共识。在国际上,ieee-cs和acm联合组建的软件工程协调委员会(swecc)了软件工程知识体系和推荐实践swebok2004[1],为软件工程职业实践建立了合适的准则和规范集,以作为产业决策、职业认证、课程教育的依据。基于swebok,swecc进一步定义了其中可以纳入教育程序的知识体系,包括本科生软件工程教育计划se2004中的seek、研究生软件工程教育计划gswe2009[2]中的cbok、软件工程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实践。

我国2002年启动了软件工程硕士培养程序。借助于计算机科学技术、数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诸多学科,软件工程已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下的一个学科方向,发展为一个独立的新兴交叉一级学科。但由于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注重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工程化人才教育开展时间较短,培养体系尚在不断改革完善,因此在很多院校中软件工程学科还没有脱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范围,所培养的软件工程人才与工业界的要求尚有一定距离,整个硕士培养过程中,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影响研究生业务能力和素质的重要因素,因此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软件工程知识体系为核心,以训练实践能力的为目标的层次化软件工程课程体系改革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特别是在硕士生的培养上,对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的要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求一般是同等并重,合理的课程体系是高等院校保证培养目标和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手段。软件工程硕士的定位和其他学生不同,这为我们的课程设置、建设与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通过对国内众多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进行分析,将其分为以下四种主要类型[3]:

(1)完全独立型:将软件工程彻底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分离出来,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课程设置上综合计算机、数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偏重于数学基础,但实践能力较缺乏。

(2)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主体课程为基础,以软件工程理论课程为核心,加强实践教学型。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课程体系为主体,教学中突出软件工程的知识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根据企业需求或者人才市场需要,按照工程思想进行实践教学,同时校企结合,试图在实践中摸索和学习软件工程的工程理念,但在进行实践之前的软件工程理论基础不牢固。

(3)实践加强型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体系,在这个模式下,课程体系基本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同,只是加强了实践环节,学生在学习和就业方面没有脱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工作中所学的工程理念需要自己去学习。

(4)其他类型,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软件大赛,推荐学生参加各种证书的考试,获取各种软件企业证书。这种类型中,学生所学内容较多,但是正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基础不扎实,同时真正的工程实践能力不够。

因此我们认为,目前的软件工程还没有脱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范围,无论是从传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与软件工程专业的区别,还是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区别来看,针对软件工程硕士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都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时也是迫切的。

二、生源基础分析

gswe2009对给出了软件工程硕士的三种主要生源:

(1)在职程序员,由于没有受到过正规研究生教育,有些企业的在职人员对理论知识匮乏,因此具有系统学习的愿望;

(2)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员,由于软件工程职业的兴起,以及目前人才市场对该专业的需求,使得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员想要加入软件工程的队伍;

(3)没有工作经验的本科毕业生,在当前就业压力下,许多本科毕业生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

在我国,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多是没有工作经验的本科毕业生,正式由于这些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基础专业各不相同,使得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更加复杂和重要。

三、知识体系分析

2004年8月,有全世界五百多位专家教授推出的软件工程知识体(swebok)和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seek)两个文件的最终版本,包含了软件工程核心类的知识领域、基础类或前导类的知识领域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2009年, gswe2009中的教育知识体系cbok主要来源于swebok,同时也参考了seek2004、incose2003和haskins2007。与swebok2010同步,gswe2009包含了一个新的知识领域ka(职业实践)和四个关于教育的ka(工程经济学基础、计算基础、数学基础和工程基础),同时两个在swebok中没有出现的ka(系统工程基础和职业操守指导)被加入了cbok。此外,cbok还调整了一些知识单元和知识点[4]。gswe2009由准备知识、核心知识、大学特有知识、选择性知识和顶点经验所构成。其中的大学特有知识有学生的入学基础决定,在整个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主要为学生设置学习专业核心知识之前的准备知识以及在学生职业实践课程中所需要的选择性知识,而顶点经验需要学生在学习专业核心知识和进行职业实践的过程中积累,因此,课程设置中准备知识和专业核心知识的设置以及学习方式尤为重要。

四、课程设置分析

通过对软件工程知识体系进行分析,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的主要能力有:基础开发技能、团队合作技能、发现并解决问题技能、系统建模技能、文档撰写技能。我们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阶段分为:理论知识学习、职业实践、论文撰写三个阶段。在前两个阶段中,我们给出了三单元课程、两步实践的方式,三单元课程分别是:必选课单元、必修课单元、自选课单元,两步实践有:模拟职业实践、实际职业实践。传统的理论学习和职业实践通常是完全分开的两个阶段,但在软件工程这个特殊的学科,我们将理论学习和职业实践结合起来,在进入理论学习第二单元的同时进入模拟职业实践阶段。理论学习三个单元具体设置如下:

(1)必选课:选择工程经济学基础(例如知识产权与法律、企业管理与文化、领导学、信息经济学 、市场营销学等)、计算基础(例如算法设计与分析、高级软件工程、高级数据库、高级操作系统、高级网络技术)、数学基础(离散数学 、组合数学、 工程数学、数值分析)等准备知识中的专业主干课程按学科分类作为新生入学的必选课,取代以往将某些固定课程作为所有学生的基础课的方式,方便根据学生大学所学专业来选择自己所欠缺的准备知识进行学习,是知识的储备阶段,在本单元根据学生所选课程的成绩作为给定学分的依据。

(2)必修课:将软件工程基础中的核心知识(例如软件体系结构、软件项目管理、软件质量保证与软件测试技术、软件系统建模原理和方法、基于cmm 的软件过程改进、软件开发方法、软件需求工程)作为所有学生的必修课,培养学生能够系统全面地了解软件工程的概念,旨在学生具有扎实的软件工程及相关专业基础理论,熟练掌握软件工程知识和技能,并且具备作为软件工程师从事工程实践所需的专业能力。在学知识的同时,适当加入模拟职业实践的训练,根据学生的学习方向,将学生进行分组,进行模拟题目的训练,题目可以是各类大赛的题目、教师的科研课题以及学生自己选题,这是学生职业实践的第一步,培养学生基础开发技能、团队合作技能、系统建模以及独立创新技能,之所以称之为模拟职业实践,是因为这一步的实践题目并不是真正的软件工程课题,而是采用软件工程思想的实际课题,为下一步学生进入企业进行第二步的实际职业实践奠定基础,在本单元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最后考核给出一部分成绩,另一部分成绩给出的依据是学生实践课题的完成情况以及在小组中的贡献程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认识自我、团结合作的能力。

(3)自选课:学生根据自己对软件工程的理解以及通过对上一个单元所做题目的分析,选择自己所需要补充的基础专业知识,自行选择和学习,培养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以及自觉学习的能力。在这一单元中,导师根据学生所选专业知识的准确性以及学习之后对该软件工程专业的认识给出学生的成绩。

传统的课程设置一般都是先学习再实践,或者是边学习边实践的过程,前者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没有实践练习,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得不好,后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实践,锻炼了动手能力,但是学生往往不知所以然,只是按照老师的讲解去实践,对理论的指导作用理解不够,而我们通过上面学习-实践-学习的过程,学生不但对软件工程相关知识有所掌握,也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具有不断补充知识、总结自己、提高自己的意识和能力,在实践中体会到理论知识的作用,从而能够主动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软件工程核心知识的同时进入了职业实践的第一步模拟职业实践,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使理论的学习过程不再枯燥。

在职业实践的第二步实际职业实践中,学生自己从课堂走出去,到实习基地、用人单位或者是校企合作的相关公司企业进行真正的软件工程实践,学习良好的职业道德,正规的软件工程管理方式,同时在实践中学习和总结自己的研究生学习过程,进入第三阶段论文撰写,这就避免了以往硕士研究生写论文闭门造车的现象,为论文提供了更好的实践依据,提高了硕士论文的质量,这一步通过从实践中回到学习上来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撰写文档的能力。

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论文篇3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专业研究生培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8)06-0029-02

中国对日软件外包开发领域近5年以来一直以50%的增幅持续发展,会日语并懂得国际软件开发规范的中国IT人才已成为国内对日软件外包企业的最热门人才。为适应时展需要,北航软件学院把握时机,从实际现状出发,依托自身强势的品牌优势,为国家发展及学子前程量身打造特色的专业,成为中国目前唯一能提供日文应用软件开发方向硕士学位的正规教育机构,并摸索出一套以“产学研”为主体的教育培养模式。

1培养模式的设计思想

“产学研”模式是一种从实际到理论又到实际的全新教学模式,这种人才培养过程要求培养机构与生产企业进行紧密联合,从而从生产、管理的一线前沿了解最新的、最为需求的工程技术、工艺方法以及新的应用理论;同时从企业那里得到设备、项目、技术。然后,利用这些教育信息和教育资源按照企业实际的要求,通过制定课程体系、编写和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的教材来培养学生,使学生得到的知识是最新的、最实用的。

在培养过程中,学生在校不但可以学习到技术,而且可以参与学校或者企业的科研项目,实现第一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由于该专业的学生有较多机会在日企或中日合资企业实习、就业,因此在完成了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之后,学生又有机会到国外企业中实际工作,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这样就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第二次结合。通过以上两次理论联系实际、工与学的结合,培养学生将来在企业工作所需的基本素质。

我们将研究生培养思路确立为“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坚持教学的基础性和科学性。具体做法是:把当前成熟的软件工程理论成果和思想,凝炼成基础课体系的核心,整合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突出学科交叉与融合;同时加强学生现代工程技术的实践能力和外语实用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教育质量,使学生具备自主创新的潜力。

作为对日软件开发人才的培养,日语不仅是这类人才的专业工具,而且是领会日企文化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求毕业生:日语水平达到国际交流基金日语能力考试二级以上,且具有较强的英语能力;训练有素且深谙日本企业文化、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熟悉日文软件开发流程与规范,具有使用全日文软件开发环境、编写日文开发文档能力,可以胜任日文软件开发各个层次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

2基本培养模式

2.1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采用先进的工程化方法进行软件的开发和生产,是实现软件产业化的关键技术手段,这就需要培养大批软件工程领域的实用型、复合型软件工程技术和软件工程管理人才。设计科学实用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上述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

应用领域广、技术更新快是当代软件工程技术最显著的两大特征,因此在设计对日软件开发专业的课程体系时,我们遵循了先进性、灵活性、复合性、工程性和创新性五个基本原则。

2.2实用外语教育

在日本的企业或对日外包的企业,不会日语几乎无法进行沟通,限制了发展和培养机会。通过学习日本的企业文化,学生不仅了解了中日文化差异等问题,以后在日企实习、工作中可以更快适应并融入到公司中去,而且可以全面了解日本文化和设计风格,熟练掌握软件开发技能和软件管理,这对日文应用软件开发设计有莫大的帮助。

在具体实施日语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由中国教师教授日语语法,日籍教师教授会话和听力练习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没有放松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加强,成为能掌握中、日、英3种语言的短缺人才。

3“三级”实践教学体系

3.1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核心课程

产学研合作应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中。在理论教学中,要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知识与应用的结合。例如,专业核心课程“双语软件工程规范化设计”,既包括从需求到软件设计过程中的四项主要基础技术,即需求分析、设计法、文档、和设计审查,同时还介绍了软件工程及软件开发工具、环境、工程中的成熟技术、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分析、软件工程最新话题等前沿性内容,实现了在软件工程领域中的理论联系实际。课程的学习强调了与工程的结合,由日籍一线软件工程师在全日文开发环境下讲授,配备实训教材并提供日文软件实训。在教师指导下以团队形式完成一定规模的项目,实施规范化的项目分析、设计、实现、测试及维护各环节训练,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日文文档的撰写能力,培养协作交流精神。培养学生能真正掌握一门实用外语,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和撰写外语资料的能力和进行国际化交流的能力。对于致力于软件外包领域的专业学位获得者,应精通外语,了解外包国文化和软件工程规范。

3.2配合核心课程的系列教材

配合核心课程,我们还主编并由科学出版社等出版了软件工程所急需的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软件工程设计与实践”、“计算机日语”、“软件工程规范化设计”、“软件工程设计案例与分析”等。学术界和工业界专家对系列教材给予较好评价:“这种内容及其组织方法在我国已出版的软件工程专著和教材中不多见,此系列教材可以为我们树立应用性著作的范例。”

3.3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综合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在学生毕业前还安排了三级实践性教育。学生应能满足面向产业和领域需求,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具有运用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独立从事软件研发,以及担负工程项目的组织与管理能力。

一级实践:用来测试学生基本掌握的编程能力及使用基础工具的能力;比如用C++来编写程序,使用Oracle数据库等;通过这级实践的同学可以进入二级实践的考核。

二级实践:通过团队协作来完成。实践项目大都来自于各个企业,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们按照日企的标准分当不同的角色,完成不同的任务,最后要在有日本资深专家的现场,用日语来讲解自己做的项目,通过二级实践的同学有资格去企业实习。

三级实践――企业实习:

(1) 与Fujitsu、NEC、RICOH等200多家日文软件开发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建日文应用软件开发专业实习基地。NEC日本总公司、NTTdata(日本电信)、理光、富士通等公司提供专业奖学金,金额累计高达4000余万元日元/年。

(2) 学院在日本建立了30多家实习基地。

(3) 福建最大最成功的软件企业――福建富士通信息软件有限公司是北航软件学院的战略合作伙伴。学院已在福州富士通开设了该方向软件工程硕士点,于2004年12月正式开学。

(4) 与日本Kinsoft株式会社、NETCOM株式会社以及系统综研株式会社等公司组建合资企业,在学院内部建立“零距离”学生实习与就业基地。

学生通过企业的面试后直接进入企业实习,在企业中完成实际项目,同时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或论文。

4工程技术与研究兼并的论文要求

(1) 两种类型论文特点的对比分析

工程型论文要有产品;研究型论文要有理论价值。

工程型论文强调实用性和社会效益;研究型论文则需要有关调研、问题分析、方案选择、创新验证等的严格根据和论据。

工程型论文书写格式要按国家规范;研究型论文书写格式相对自由。

(2) 两种类型兼有的论文要求

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实际应用意义和社会效益。

将以工程背景的项目,做有关调研的同类产品的对比分析、问题分析、方案选择、创新结果汇报。

将工程规范和研究书写格式进行合并。

论文选题一般应直接来源于企事业单位,具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和实用价值,同时应具有先进性、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知识较好地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事软件项目研发和管理的能力,以及创新和研究的意识。

论文一般要求结合企业实际需求选择研究题目。对这类项目,除需指定学校指导教师外,还需指定一名企业指导教师共同负责指导,由软件学院负责监督和管理。我们的研究生培养在毕业设计(论文)的环节中采用双导师制,即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以保证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毕业环节上的有效实施。

论文要求结构合理,层次清楚,讨论研究论据充分,写作认真,文图标准规范,数据详实准确,软件文档符合标准规范。

5教学效果分析

北航软件学院从市场的需求出发,与国外大学和领导性的企业联合办学。为学生提供了国际化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学院已经安排了200多人出国实习/就业),吸引了大量的学生。通过对毕业生情况跟踪调查看出,我们的毕业生已分布在国内的诸多大中型企业、政府部门、科教院所、外资企业。根据我们的初步统计,2005、2006年工程硕士研究生达到了98%以上就业率,平均起薪达到了6000元/月。

参考文献

[1] 王建华. 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 提升高校服务社会能力[J]. 中国高等教育,2006,(17).

[2] 徐辉. 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阶段―论大学与工业的关系[M]. 杭州大学出版社,1990.

[3] 蔡克勇. 论教学、科研和生产联合体[J]. 高等教育研究,1986,(4).

[4] 刘力. 美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及成功经验[J]. 教育发展研究,2006,(7):16-22.

[5] 王庆. 校企合作:高校办学的有效途径[J]. 上海高教研究,1997,(2).

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论文篇4

关键词: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国内软件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合理会给软件业带来一系列的影响:

(1) 软件企业中的软件人才结构不合理。企业中只有极少数的几个主力,企业的发展、项目的开发、项目的管理及对开发成本的控制都由这几个主力来担当,这导致企业的发展及生存全都压在主力上,风险高。

(2) 软件人才缺乏“实战”训练。软件人才无法围绕软件工程的相关过程开展工作,导致软件项目的开发和管理难以按一种好的模式、好的机制展开,在关键问题上的处理能力不强,使得软件项目的失败风险不断提高。

(3) 软件企业中的软件人才知识结构不合理。理论与实际动手能力不平衡,在项目开发和管理中表现出无预算性、无预见性、无文档指导性、随意性强,往往导致软件开发周期长,开发成本过高,影响了软件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由此可见,软件人才的培养模式关系到中国软件企业的发展。如何培养社会急需的软件人才,已成为关注中国软件业的人士最关心的问题。但是国内高等院校在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上还有着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1) 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层次不清,致使教材的选择、教学大纲的拟定、教学模式及手段的运用和教学计划的执行缺乏灵活性、层次性和实用性。最终导致学生个性在专业方向上得不到发展,可塑性较差。

(2) 闭门造车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适应企业现实的需求。软件工程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其发展与信息社会的发展及需求息息相关。而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依然沿用老一套的培养模式,使得许多学生将精力集中在过多过泛的基础教育中,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致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理论能力严重失衡,实践教育的不同步性导致了多数人才只能“纸上谈兵”,最终表现出来就是:软件工程专业人才远远跟不上企业现实的需求。

(3) 课程体系的设置缺乏以“实训应用兼顾理论指导”为向导。在培养模式中,往往走了两个极端:一种情况是过分强调理论,教师授课过程中无法营造一个好的实际工程项目环境,教师授课就会枯燥无味,而学生在脱离了对实际项目的参与后,要理解整个课程体系的相关理论就会更加吃力,失去学习兴趣后难免产生厌学情绪,最后导致另一个恶性循环;另一种情况是教师主要强调简单的开发应用――表面化实训,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指导,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就是掌握了如何实现系统的某部分功能,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只能编写代码而缺乏理论指导,致使其发展空间有限。

(4) 缺乏综合应用能力的锻炼。现行各地方高校的教育体制比较落后,在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教学计划的执行死板硬套,各门课独自设立实践教学,缺乏综合的实践教学,忽略了指导学生理性地将各专业课程的知识有机揉合在一起,学生缺乏综合应用能力的锻炼,致使学生仅仅专著于某一门课程的实践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不到提高。虽有毕业实习,也往往表于形式化,未能真正锻炼学生综合实践动手能力,学生步入社会后还得从头再学习。

2结合实际,提出人才培养指导思想

肇庆学院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文件精神,提出了“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改革”,改革体现了“新形势下的软件工程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并应符合肇庆学院提出的“口径宽、基础实、适应广、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目标:

(1) 理论教学为辅,加大实践教学比重;

(2) 突出学科平台关键课程,模块化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按需的个性化发展;

(3) 增设综合应用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优化

3.1推进改革软件人才教育理念和模式

地方性高校的很多学生底子比较薄,动手能力较差,因此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例如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程序设计,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很多程序设计的语言语法、函数库、数据类型等,但许多学生都不知道学习这些知识的用处,无法与解决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学习了数据结构和算法设计但却无法使用前期所学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来实现;学习了数据库系统原理和软件工程,却不能通过需求分析开发出一个满足用户需求的简易MIS。若沿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际应用只是单独过程性结合起来,课程没有预留出综合性应用实践教育的时间段,始终依然无法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推进改革软件人才教育理念和模式主要是通过参考、修订和引进软件业发达国家对软件人才培养成功的经验,采用以链式案例式的教学模式。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案例,在引导学生进入专业基础课程时介绍项目实现的每个步骤所涉及的主要知识内容,让学生了解在整个学习阶段所要掌握的主要知识模块。在学习计算机语言阶段,掌握相关的语法、函数后,以案例的某一简单功能为参照,让学生用对应的计算机语言设计实现,既巩固了学生的程序设计思想,又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再附加大量程序设计题目,让学生通过大量编写程序来提高动手能力。在学习数据结构、算法设计、数据库系统原理等也结合学生早已熟知的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并用相应知识完成对应部分的设计和实现。最后,在软件项目管理、软件工程等高年级课程中,让学生按照相关的理论指导,完成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测试文档等文档的编写。在链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每一个阶段能得到相应实践能力的锻炼,都可以看到实践成果,感受到成就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都得以提高,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相互探讨相互竞争的意识。

3.2合理利用校园资源,创建实践教学环境

高等院校中实践教学环境主要可用的资源是专业实验室和校园网络。

专业的实验室是培养专业人才所必需配备的硬件设施,为了配合链式案例式的教学模式,建设对应的专业实验室是必不可缺的步骤。教师需要通过专业实验室来实施项目案例教学,演示案例的设计与实现的过程及方法;学生也需要在良好的实践环境中相互合作、相互讨论和学习;同时专业实验室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集中式的指导,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校园网络,构建一个有利于讨论、交流经验的平台,同时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在线获取学习任务、提交学习作业的教学平台。教师通过校园网络随时随地公布相应的学习要求和作业要求,学生能方便、快捷地通过这个环境获取相应的信息,还可以在线提交课程作业,并可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中的参与,更能起到一个指导性的作用,例如在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中,教师在线公布大量的题目,让学生可在线提交所编写的程序并反馈一定的信息,这个过程中可不断更新任务要求,还可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分析。网络和教学平台的有效应用,打破了教师受时间、地理位置和实验室的分配利用而无法进行实践教学的约束,是一个有效的实践教学辅助环境,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3.3应用为主,设置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以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所编制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为指导,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结合地方高校对软件工程专业发展的规划和实际情况,为适应社会信息化和软件工程技术的不断变化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和要求,通过设置多个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合理按需修整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既有利于培养出满足社会、企业需求的软件人才,也有利于学生发挥各自所长的个性化发展。

(1) 合理设置基础课程模块,突出核心基础

在软件工程领域,最新、先进的软件技术文档、技术文献、发展研究等都是英文撰写的资料;操作系统等系统的核心代码的相关注释、变量、函数名等都是用英文命名的;合资、外资公司中的软件工程人员所使用的工作语言也是英语。因此,能否掌握及应用好英语这门语言就显得特别重要。在教学中,在第一至第四学期对学生的英语能力进行强化训练,通过阅读、听力、写作和口语交流等方式提高其英语运用能力;并在第二学期开始的所有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中加入一定比例的专业英语训练,将英语融入到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达到巩固和不断提高的目的,为学生动手编写英文程序代码、查阅英文技术文献、文档扫除语言障碍。

软件工程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逻辑分析能力,高等数学、离散数学、面向计算机的数理逻辑的学习是软件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必不可缺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些课程的学习对专业基础课程(如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计算机图形学等)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铺垫作用。

(2) 合理设置专业入门基础课程,以引导为主

能否激发起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合理设置新生入学阶段的专业入门基础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以计算机导论为主,应以设置类型多样、专业覆盖面广的专业基础知识讲座或新生研讨课为辅,学生学习了计算机最基本的概念后,通过生动有趣的讲座获得更广的认识和了解。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引导学生更容易进入专业领域;另一方面,通过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使学生在了解本专业的基础知道自己的专业需求,有利于学生在本专业的个性化发展。

(3) 合理设置专业核心课程,以应用为主

专业核心课程关系到培养出来的软件工程人才的质量,针对计算机学科的需要,应设置以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为核心的软件系统类课程;设置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为核心的软件实现类课程;设置软件工程、软件测试技术、软件项目管理、软件系统结构为核心的软件工程类课程;设置相应课程的课程设计、实际项目开发为核心的软件设计及实现类的实践类课程,有利于将一系列的核心课程的相关知识整合在一起,通过综合应用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了核心课程的支持,为下一步的专业个性化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 设置专业方向模块化课程,突出个性化发展

结合时代需求,结合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设置多个专业方向的模块化课程,例如:设置软件应用类课程(如、J2EE、基于Web的网络程序设计、嵌入式软件技术等);设置信息系统课程模块(如管理信息系统、数字企业、网络数据库技术、电子商务基础、系统集成等);设置软件过程模块课程(如UML、软件需求分析、软件过程管理、交互式软件开发等);设置网络应用类课程(如C++/C##/Java网络游戏程序设计、手机游戏设计、网络数字媒体设计、Flash应用开发等)。设置多个专业方向的模块化课程,让学生可按需选修相应课程体系,有利于其发挥专业创新能力和专业个性化发展。

4结束语

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应与时俱进,一定程度上的校企联合,有利于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实用型人才,为企业输送满足其需求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通过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改革的实施,改善在校生的学习效果,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促进其职业生涯中的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1] 费宁,陈春玲,宗平. 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思路[J]. 计算机教育,2008,(14):9-11.

[2] 罗代忠. 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 计算机教育,2008,(08):121-122.

[3] 林丕源,刘才兴,张明武,徐建民.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12):245-247,254.

[4] 徐建民,林丕源,孟晓飞. 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浅析[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12):335-337.

Reflection on the Applied Talents Cultivation Pattern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Major

Bai Wei-Hua, Li-Jian, Zhu Jia-Xian

(Dep. of Computer Sci of ZhaoQing University, ZhaoQing 526061, China)

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论文篇5

【关键词】软件测试 教学改革 软件测试工程师

【基金项目】2015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C程序代码级内存缺陷的充分性检测技术研究”(15CX02050A)。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29-01

一、引言

随着软件产业的迅猛发展,软件的复杂性也日益增加,导致对软件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使得软件测试工程师成为每个软件企业都不可或缺的技术人才。“软件测试”就是一门培养软件测试工程师的专业课[1],本课程较为系统的介绍了软件测试的基本理论、测试方法、测试过程以及常用测试工具等内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将为学生系统的掌握软件工程知识体系以及毕业后从事软件测试、软件开发等职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何扎实有效的培养软件工程学生在软件测试领域既具有理论基础、又具有工程实战能力,目前许多软件工程专业教育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2-4]。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已入选山东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5],为了执行国家对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精神,融合学校的“三三三”培养体系[6]的顶层设计,以贯彻培养理论扎实、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软件工程师为目标,我们也在软件测试课程的培养方案、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和考评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7,8]。其中最为重要的改革是借鉴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工程教育理念,落实了“基于项目的教学”方法,增开了大量的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践环节,在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了工程实践能力得培养。

二、“软件测试”教学面临的问题

“软件测试”课程的已有的教学改革改善了教学效果,但是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依然影响着教学,所以目前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过程中依然面临一系列问题。

(一)教学内容抽象,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软件测试是软件工程知识体系的九个知识域中理论性最强的一个知识域,必然造成软件测试教材与教学内容较抽象。目前,软件测试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理论教学偏重的特点,扎实的理论素养是卓越工程师的必备基础,但是即便对于软件工程专业的本科学生,也欠缺软件项目的实际开发经验,所以课程内容的抽象性增加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难度。为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必须结合软件测试的课程特点,将抽象的内容分化到软件测试过程的不同阶段中,并采用相应的测试工具体现测试的方法,再应用于教学案例,才能促进学生对抽象的测试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二)教学内容碎片化,学生没有完善的测试知识体系

按照软件开发过程的要求,软件测试是贯穿于整个开发过程的一项活动。而在教学中,软件测试的理论出现了割裂,各知识点呈现碎片化,理论内容与实际的软件测试流程不同步。将不同的测试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分割,这样利于教材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内容的组织,但这也必然造成教学内容碎片化,学生形成不了一个统一的测试理论框架,难以把握所学的理论与方法在软件开发与测试的过程中如何应用。为促进教学效果,有必要基于软件测试过程,定位软件测试的介入点,在不同的介入点进行理论知识的分配,形成一个以软件测试过程为主线、各理论知识在介入点进行分配的鱼骨图式的软件测试理论知识体系。

(三)轻视测试工具应用,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难以衔接

因为软件测试方法众多,这也造成有大量可选的软件测试工具。虽然工具的培训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一个必备环节,然而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毕竟不等同于职业教育,不能只是简单的掌握一个测试工具,而应该了解测试工具所体现的测试理论、所适用的测试阶段以及所应用的场景。在进行测试工具培训锻炼的同时,必须结合所讲授的测试理论,以及该工具适用的测试过程与测试场景。为了全面的掌握各种具有代表性的测试工具,需要搭建一个测试工具箱。

(四)教学案例简单,学生没有完整的测试思路

因为理论知识碎片化的讲授,也造成目前教学中只能采用简单的案例,简单的案例虽然有助于学生对具体测试方法的理解,但是难以融会贯通的掌握对一个完整项目的测试。为此,需要基于鱼骨图的软件测试理论知识体系,精心设计能够贯穿整个测试流程的案例,并有必要设计不同类型的案例,形成一个分层次、分类别的测试案例库,以保证对各种测试方法的掌握。

(五)学生对软件测试存在认识偏差,缺乏从事软件测试职业的意愿

目前国内软件行业依然蔓延着“重开发、轻测试”的观点,这种观点也延伸到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中,导致部分学生对软件测试这个职业存在认识偏差。这就要求软件测试课程需要从原来偏重理论讲解、学生欠缺软件测试训练的教学中摆脱出来,应该与软件测试工程师要求的能力培养集合起来,注重理论培养的同时,加强与软件测试职业的衔接,增设对软件测试工具的训练,加大基于案例与项目的实战训练,通过工程能力的培养以加深学生对软件测试的正确认识。

三、总结

为了执行我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解决“软件测试”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计划在已有的教学改革基础上,提出“方法为基、过程引导、工具跟进、案例贯穿”的“方法-过程-工具-案例”四位一体的教学方法,以解决目前“软件测试”课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本文分析了“软件测试”这门课程随着卓越工程师培养、研究型教学的要求下在理论培养与工程能力训练等方面逐渐显露出的各种亟待解决问题,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才有可能针对问题进行教学改革,进而培养理论与功能能力具备的软件测试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春雷, 刚旭, 张俊三. 基于“卓越计划”的软件测试类课程改革[J]. 计算机教育, 2014,11:88-91.

[2]李月龙. 高校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计算机教育, 2014,7:16-18.

[3]邓松. 递进式软件测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计算机教育, 2014,7:5-7.

[4]周雪妍, 林泽鸿, 罗秋滨, 路雯靖, 刘玉利. 软件测试技术四面体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 教学研究, 2013,5:56-58.

[5]张国平等. 软件工程卓越培养计划的研究与设计[C].软件工程2011年会,2011,10.

[6]刘华东. 构建“三三三”培养体系 推进本科教育迈向更高目标[J]. 中国高等教育, 2012,18:34-36.

[7]吴春雷. 面向应用型软件人才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 2014.04:124-126.

[8]张国平,吴春雷. 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案例化教材的规划与设计[J].高等理科教育,2013.10:85-87.

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论文篇6

关键词:本硕联动;产学一体;软件工程;实践基地建设;建构主义

文章编号:1672-5913(2017)05-0145-05

中图分类号:G642

0 引 言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的相关文件指出:培养适应专业岗位的综合素质,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充分发挥行业和专业组织在培养标准制订、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指导作用,支持校所、校企联合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完善校所、校企协同创新和联合培养机制。教育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相关文件也指出:共同建立健全实践基地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注重在实践中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这充分说明了软件工程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 现有问题分析

由其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等可知,软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强调通过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工程能力,尤其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当前软件工程专业实践基地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1-9]影响面向产业的专业硕士和本科毕业生的有效培养。

1)校内实践基础建设中的问题。

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和本科生期望培养能主导和协调项目实施(即具有较强的分析、设计和管理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些综合能力必须在真实的项目环境下进行培养,如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如果没有管理对象,管理能力的训练就无从谈起。工程化、产品化和商业化的真实项目纷繁复杂、时时变化,约束因素强、质量要求高,因此校内实践项目多以虚拟项目为主,难以模拟实际工程化、产品化和商业化项目的非线性环境,难以训练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中需要的工程实践能力。

2) 校外专业实践基地建设中的问题。

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和本科生期望培养面向中高端的系统分析、设计和管理人才(即行(企)业发展的核心所在),但在当前的现实情况中,一方面,各行(企)业有自己的生产任务和进度安排,在学生能力不足和实习时间较为有限的情况下,行(企)业方让学生真正参与实际生产的动力不足,导致学生无法获得真实有效的训练和培养机会;另一方面,行(企)业方人员的时间精力有限、理论水平参差不齐,严重缺乏水平匹配的指导老师,难以真正指导出R道砺鬯平较高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较强的学生。

2 总体建设思路

为了克服校内实践基础建设和校外专业实践基地建设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尝试以现有软件工程创新实验室为基础,建立产学―本硕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基地。本基地兼顾产学研,以发挥价值、按时交付、质量保证和互惠共赢为导向,与行(企)业合作建立研发中心,把行(企)业的研发项目和研发人员按需引入软件工程创新实验室,结合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的本校教师,共同研究和开发实际软件产品,为软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和本科生的实践教学创建一个工程化、产品化、商业化的真实项目环境。

软件工程创新实验室现有的本科生不仅能为软件系统的实际开发提供足够的技术人员,为软件项目的具体实施提供充分的人力保障;还能为计算机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项目管理能力训练提供天然的实践对象,同时本科生的综合能力也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训练,从而实现本硕双方的价值发挥和互惠共赢。“本硕联动”实践基地建设模型如图1所示。

(1)行(企)业:行(企)业擅长市场运作、产品规划、推广实施与服务、项目管理,与学校全面协作,可以充分利用高校在理论、信息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开发出技术先进的相关产品。相对自行组建软件研发团队而言,利用研发基地的风险更小、综合成本更低。

(2)学校(教师):根据本课题,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和行(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一起进行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共同指导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产品开发。一方面,可以保质保量、定制式地完成专业硕士和计算机类(尤其是软件工程)本科生的教学任务,培养出行(企)业欢迎、高水平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研发基地获得相关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促进研发基地的发展和教师学术水平的提高。

(3)本科生:计算机类本科生跟随校内外的专业指导老师和专业硕士研究生,全程参与软件系统的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重点专注产品的实现和测试;在真实的软件项目环境中,接触行业前沿技术,充分了解具体应用领域的相关领域知识,提高专业知识的理论水平,锻炼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综合能力,从而提高有针对性就业和后续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4)硕士生: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协同校内外的指导老师(即“双导师”制:校内的学术导师,要求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水平,主要保证硕士生的基本学术研究;校外的工程导师,要求具有丰富的项目开发经验,主要负责硕士生的项目工程实践)完成软件项目的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带领计算机类(尤其是软件工程)本科生完成产品的实现和测试,对其所在的项目小组进行综合管理。在此过程中,专业硕士研究生不仅可以适度了解(甚至全程参与)行(企)业的市场运作、产品规划、推广实施与服务、项目管理,在真实的项目环境中锻炼分析、设计、管理等能力,还可以在以目标为导向的环境中锻炼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行(企)业真正需要的应用管理型高层次人才。

3 基于建构主义的具体建设举措

学习是用现有经验和知识解释新接受的信息,这一过程即为建构。由于每个人的现有经验和知识不一样,因此对同样的新信息,不同的人学习到的结果(即对新信息的解释)是不一样的。没有解释就没有学习,纯粹的记忆没有任何学习产生。不同的人如何做到根据同样的信息获得基本一致的解释,关键在于行动,而行动、反馈、修正解释三者迭代形成的闭环可以使所有人对信息的解释趋于一致。反馈分为正面反馈和负面反馈,正面反馈对现在解释进行确认和强化,负面反馈促使提出新的解释方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错误”比“正确”对于学习的意义更大。从构建主义观点出发,教育有两大目标:引导学生对新信息进行解释(不一定是正确的解释);训练学生构建解释的能力(学习解释的一般规律)。前一个目标强调学习的结果,后一个目标强调学习的方法。学习结果的价值有限,学习方法的价值更为关键,故而应该引导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自我思考和自我提升。基于建构主义的建设思想如图2所示。

据图1所示总体思路和图2所示基本思想,我们提出以下3个方面的具体建设举措。

3.1 本硕培养模式的改革

1)软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由于研究生的规模相对本科生小,课程体系相对简单,且研究生具有本科教育基A,更加有利于工程实践教学的深度改革,因此我们将现有的研究生课程学分划分为实践学分和理论学分,设计了“实践先行、理论提升、环环相扣、专人定制”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根据硕士的培养周期,研究生入学面试时,由学术导师和工程导师共同组成的面试小组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别给出理论基础等级(如优、中、及格)和工程技能等级(如项目管理级、分析设计级、程序实现级),再由硕士生自己的学术导师和工程导师综合这两个元素有针对性给出“专人定制”的培养计划(例如:项目管理级研究生可以直接担任项目小组长,而程序实现级研究生必须从基本编程开始做起)。

在课程设置方面,尽量以小课(课时数少于20)、微课(课时数约为10)为主;时间开设也应灵活,因为项目开发中涉及客户沟通,为了避免时间冲突,可以将理论课程开设在晚上或者周末等。由于软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定位为高层次应用研究型人才,课程内容重在引导(即解决研究生在项目实践中遇到的理论瓶颈问题)而非知识的讲授,因此需要先将其投入项目中锻炼,让学生在具体的工程实践中不断遇到问题和思考解决方案,再利用理论课程从科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解惑和提升。我们因而提出基于建构主义的“实践先行、理论提升”,研究生入学后立即分入不同的项目小组开始项目研发,修得实践学分后才能够选修相对应的理论课程,如在选修高级软件工程这一理论课程以前必须获得高级程序设计这一实践课程的学分。由于课程课时较少,一门课往往能够在几周内完成,因此一学期内学生可以不断地在实践课和理论课之间切换,环环相扣,从而实现理论研究与工程研究的双向循环。

在最终考核方面,将项目开发过程中的综合表现纳入研究生的毕业要求,即由学术导师负责毕业论文的质量考查,给出学术论文成绩;由工程导师监督毕业设计(即毕业论文所依托的软件系统)的完成,全面考查研究生的客户沟通、人员管理、工作协调、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程实现等各方面能力,给出工程实践成绩,共同完成专业硕士学术和工程两方面素质的考核。

2)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模式。

在“本硕联动”的实践基地建设框架中,本科生是项目小组的主要构成部分,本科生的传承式培养是核心环节。教师可依据本科的培养周期,采用 “大一选拔、大二轮岗、大三巩固、大四职业、以老带新、优胜劣汰”的培养模式。

工程导师根据专业任课老师的推荐和学生在专门的笔试、面试环节的表现,在大一新生中选出具备项目开发基本素质的学生进入实践基地培训生库;大二这一学年,这些培训生不参与具体的项目组,而是作为观察者在各个项目小组之间轮岗,强化学习项目开发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三的时候,所有培训生全部进入不同的项目小组,开始实打实地程序设计与编码实现,在具体的代码和文档中不断巩固前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经过前面两年在实践基地的积累,大四的学生大致已经具备程序员的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此时实践基地用一般软件公司的职场要求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并可以在给予其实践学分的基础上根据项目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学生一定的物质报酬。

在具体的项目开发过程中,不同水平的学生各司其职,遇到问题先自己解决,再相互探讨,然后请教项目小组中高层次的学长,最后寻求工程导师的指点;每周固定举行一次例行的讨论会,研究生负责各项工作的部署和学术价值的分析,大三、大四学生负责总结其所承担任务中的得失与所思所想,大二学生可以就其关心的内容自由提问,学术导师和工程导师负责引导讨论会的进程;每学期一考核,淘汰无法升级的不合格者,再从原先未进入实践基地培训生库的学生中引入新人进行补充。

3.2 合作项目及人才的引进

学校可引入有一定技术实力和市场资源的软件公司,签署校企合作框架协议。根据“本硕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首先为学校提供一定的项目经验丰富(如具有10年以上开发经验)的工程人员,作为本、硕生的工程导师,进而建立专门针对本硕生项目开发的工程导师库,在条件合适时,将具体的软件项目引入研发实践基地。首先,由学术导师充分考虑理论、技术、方法和工具的先进性,科学选择最优的解决方案;再由工程导师对项目进行合理的任务分解,并将开发过程规范化、正统化和标准化;最后由两位导师共同商定项目的人员设置,指定1~2名研究生和若干本科生组成一个项目小组。

3.3 管理制度的建设

研发实践基地的健康发展,关键在于按时、高质量地完成软件项目的开发,才能与行(企)业建立充分信任的长期合作关系。软件项目顺利完成的关键在于研发团队的有效管理,但由于学生的非职业化特征和身份认知,教师的身份认知与传统定位、技能有限、经验欠缺等原因,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成员的研发团队管理难度较大,尤其需要建立完善和明确的管理制度,确定相关各方的职责、权利和行为规范,做到奖惩分明、利益分配合理。

4 结 语

作为大数据环境下工程实践的主力军培养专业,软件工程本硕教育中对学生工程基本思想和项目开发技能的培养不足一直为业界所诟病、为教育研究者所担忧。思想必须在实践中形成,技能需要在经历中打磨,因此创建一个工程化、产品化和商业化的真实项目环境对软件工程专业本硕生的实践教育显得有效而必要。

我们针对软件工程专业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提出“本硕联动”实践基地的建设思路及其措施;以发挥价值、按时交付、质量保证、互惠共赢为导向,按需引入软件行业的真实项目和研发人员,有效结合高校的理论知识根基和专业师资队伍,打造工程导师与学术导师相配合的本硕生“多导师”团队;双导师协同指导专业硕士生,硕士生具体负责以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为主体的项目团队,共同研究、实际开发兼具学术价值和实用意义的软件产品,产学一体,进而培养出软件开发素养良好的高质量应用技术型本科生和项目管理能力过硬的高层次应用研究型硕士生。

参考文献:

[1] 曾明星, 王晓波. 基于云计算的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实训平台构建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 2013(1): 107-112.

[2] 张杨, 徐传运, 王森. 面向课程群的软件案例库建设方法研究[J]. 计算机教育, 2015(19): 35-38.

[3] 李祥. 软件工程专业实训教学质量保障模式探索[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1): 87-90.

[4] 郭威. 基于CDIO的软件工程综合实训课程的改革[J].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4(5): 115-117.

[5] 申天恩. 应用型高校经管类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3(6): 24-29.

[6] 朱磊, 徐传运, 张杨. 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双向驱动案例教学法[J]. 计算机教育, 2014(5): 84-86.

[7] 张小川, 周龙福, 李发陵, 等.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室建设实践探究[J]. 软件导刊, 2016(2): 189-191.

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论文篇7

关键词:软件工程;毕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1)012022403

作者简介:许永昌(1976-),男,山东安丘人,硕士,山东英才学院计算机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

0引言

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应届类毕业生在毕业前接受课题型任务,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或工程实践并取得成果的过程,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的锻炼机会。如何在新形势下改革毕业设计, 提高学生软件类毕业设计的质量,进一步规范毕业设计中的软件开发过程,抓好高校毕业设计这一实践环节,加强对毕业设计过程的管理与监控, 切实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对于软件类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实施合适的软件设计具有重的指导意义。

1毕业设计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是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毕业设计是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衡量毕业生是否达到相应学历层次的重要依据。毕业设计将总结专业基础和专业技术的学习成果,锻炼和开发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高职院校软件相关专业组织毕业设计应该符合新的人才培养标准,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质要具有积极的意义。而对于即将毕业离校的应届毕业生来说,毕业设计无疑是计算机软件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实验、实训等有机结合的途径之一。

通过毕业设计能锻炼学生的能力:

(1)实践软件工程的相关原理能力。毕业设计的过程,是一个课题小组从接到开发任务到提交产品和文档的过程,其中涉及到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程序打包、编写文档等软件工程具体的各个方面。经过锻炼,学生们对软件工程学思想和方法的理解会大大加深。

(2)解决具体问题能力。在毕业设计的进行过程中,学生一定会遇到平时在课堂的理论学习中碰不到的困难和挑战, 而克服这些困难、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就是软件技术和心理素质逐步提高的过程。

(3)团结协作的意识、能力。通过毕业设计这一过程,学生就会产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

2软件工程学的基本思想

软件工程是一门研究如何用系统化、规范化、数量化等工程原则和方法去进行软件的开发和维护的学科,包括两方面内容:软件开发技术和软件项目管理。其中,软件开发技术包括软件开发方法学、软件工具和软件工程环境,软件项目管理包括软件度量、项目估算、进度控制、人员组织、配置管理、项目计划。

3高职类学生毕业设计现状

毕业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用以分析、解决工程、科研、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工程设计方法和科研能力的初步训练。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选题的盲目性

只是把毕业设计环节作为大学生活的必经环节, 纯粹是为了完成学业而去做毕业设计, 造成选题的盲目性、有的选题则是陈旧。

3.2可行性分析与需求分析重视程度不够

绝大多数毕业生在确定了毕业设计的题目后,几乎不进行调查研究工作就立即投入到整个系统的设计中, 一旦遇到了与实际不符的地方, 又重新返回, 对已经做好的设计进行修改。最终导致设计的系统杂乱无章, 甚至到了最后只能马马虎虎地仓促交工。

3.3系统开发过程中的文档不够正规,不够完备

完整的设计不仅包括所完成的可操作的系统,一般的操作帮助,还包括在开发系统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个文档等一些文字的东西,比如解释清晰、内容全面的数据字典和使用手册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则用户会感到使用起来不方便,觉得难于操作。

3.4模糊的评价标准

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下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建立精确细致的评价体系。

这严重影响了项目的进度和质量,并且使学生没有真正得到必要的锻炼。我们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深入的分析,提出一个软件过程框架,这个框架主要从需求、测试、集成这3个方面给出工作要点和规范。

4利用软件工程学思想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本身是个工程,要用工程的方法去处理。从软件工程的角度去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要系统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按软件工程学思想展开工作。

图1软件生命周期与毕业设计各阶段之间的映射

4.1以可行性研究指导选题目

可行性研究,应该从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操作可行性三个方面去研究,在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过程中,应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和开发创新的能力。选题原则上,可以参考以下几点:①毕业设计的课题应该能使计算机专业所学的理论知识进一步理解并深化,也就是说,毕业设计应尽可能包括多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综合运用,并且要紧密结合工程实际,以有利于学生的全面训练;②选择难度适中的课题, 保证课题的完成质量;③课题要适合于各个模块独立进行,并便于最后统一调试;④课题规模应大小适合,难易程度适中。

4.2需求分析是关键

需求分析的基本任务是准确地回答“系统必须做什么”, 也就是对目标系统提出完整、准确、清晰、具体的要求。系统分析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获取用户需求,对用户提出的需求进行分析,以此来确定其中要实现系统的功能。对需求划分优先等级,找出核心需求和重要需求,以保证系统构建的正确性。

在进行软件类毕业设计时,为了保证需求获取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可以让项目组的所有学生都参与到用户需求的获取的工作中来,发挥集体的能力,并由指导教师进行最终的确认。

4.3规范设计过程

需求分析完成后的下一个阶段就是系统设计,包括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

详细设计阶段的任务就是深入每个函数内部,以伪代码或注释的形式实现整个函数,设计出程序的详细规格说明。

从系统设计开始,学生要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画出DFD图,对输入、输出数据流进行详细的说明,建立符合软件工程规范的数据字典,根据DFD 图设计出模块结构图。

4.4重视文档写作

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要严格遵照软件文档的思想,记载设计过程的每一阶段完成了哪些设计,下一阶段的任务、目标及技术手段,这样,把文档作为整个设计的指挥棒,使设计有条不紊地进行。

4.5重视测试工作、撰写毕业设计说明书

软件测试工作也是软件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际应用效果和测试数据,毕业设计的成效就可一目了然。

毕业设计说明书的撰写是最后一个阶段,要求学生回顾设计过程,总结劳动成果,这时学生就会对软件开发及必须经历的几个步骤都有更深刻的认识。最后,要求学生对毕业设计进行系统的总结,写出毕业论文。

5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通过实践的练习,不仅能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同时也能锻炼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这一实践环节是高等学校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有效地设置软、硬件的毕业设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可以缩短学校教育与社会流行技术、工具的差距,满足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需要。通过毕业设计必须达到培养学生以下方面能力的目的。

5.1工程实践能力

学生能够准确把握选题的逻辑重心和学术思路,能够运用丰富的专业知识进行处理,具有严谨的理论思辨过程,以锻炼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毕业论文具有一定的应用和学术探讨价值。

5.2书写和表达能力

毕业设计论文是毕业设计工作的总结和提高,和做科研开发工作一样,要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毕业设计期间,尽可能多地阅读文献资料是很重要的,毕业设计大多数是技术开发型的,其论文的主体部分应包括:总体设计、模块划分、算法描述、编程模型、数据结构、实现技术、实例测试及性能分析。这些内容根据任务所处的阶段不同,可以有所侧重。

5.3创新能力

提出创新要求后,带领学生认真复习或补学过去没学过、没有学好的课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孕育出一些新的思路,将毕业设计推上一个新台阶的方式,与为每个人专门分配某一特定的作业来锻炼学生基本技能的方式相比,更能扩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创新能力。

5.4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通过集体活动和成员沟通培养成员的团体情感,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毕业设计将一个学生从入学初到毕业前的软件专业课程的学习内容链接成线,实现了课程的真正衔接,也使学生在毕业前对软件方面所学的知识进行了比较完整的概括与总结,达到了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毕业设计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敢于创新,同时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书写和表达能力、协作能力等各项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6结束语

软件工程作为软件开发工程化、规范化的具体实施方法,在将其应用到毕业设计中之后,学生在软件设计的文档书写规范化等方面均有了很大的改善与提高。将软件工程应用于毕业设计中不仅仅完成了一门课程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而且将一个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前软件专业课程的学习内容链接成线,完成了前导后续课程的真正衔接,也使学生在毕业前对软件方面所学的知识进行了比较完整的概括与总结,因此,软件工程学在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设计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参考文献:

[1]马冬来,宋雨,刘海龙.软件工程思想在高职院校毕业设计中的应用与探索[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2]李国彬,沈淑清.浅谈软件工程学在软件类学生毕业设计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07(6).

[3]张文静,卢海霞,杨捧.软件工程思想在毕业设计环节中的应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7(4).

[4]洪月华.毕业设计中软件工程的应用探讨[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7(3).

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论文篇8

软件工程专业高层次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同时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培养的学历层次不高不能满足企业实际需求。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方式方法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没有与行业就业有效对接,导致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生产实际需求,导致“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无职可就,软件开发行业以及相关软件应用单位招不到满意的员工”现状普遍存在。

2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理论设计

以行业、企业实际对人才需求为引导,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真实就业情况调查为依托,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一线教师众多教学研究成果为参考,专业教师在企业挂职学习经验体会为借鉴,围绕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存在事实问题,来对地方本科院校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建设进行设计建设。设计建议如下:

2.1学科建设

以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和当前使用的主流开发工具或技术为依托来不断调整专业架构,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对专业进行合理定位,系统性调整教学方式方法,从而实现以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来引导地方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科建设。

2.2校企办学

学科建设以输出满足行业、企业需求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校企联合办学,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训练,专业课程体系嵌入资格认证课程模块,实训课程以企业开发项目方式贯穿培养环节以达到提高专业人才的实际动手能力。

2.3师资建设

采取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项目研究开发,共同承接开发项目等方式锻炼提高师资队伍实战能力。教师在企业实战经历和相关经验成果带入到日常的教学环节,不仅能促进专业教师学术、科研能力提升,还能够最大程度丰富、提高专业学科建设[2]。

3三层结构课程体系建设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以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项目实战为背景,社会需求为导向,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理论知识体系以及实践能力为宗旨。学生完整地专业培养环节结束后具有程序设计,系统分析,软件设计、开发,项目管理,网络和移动通信终端应用开发能力。课程体系模式结构如图1所示。

3.1基础理论由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构成:①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涵括地方高校各现行必修公共课程,②专业基础课程是专业课程坚实的理论基础,专业必修前导课程,是对软件工程专业基本“计算”概念理解、掌握,问题计算求解能力和构建中小规模软件系统综合能力的初步培养。

3.2专业理论以市场对人才需求为导向、行业最新前沿技术为引领、专业骨干课程为核心、专业素质全面拓展和综合素养整体提高为目标来对专业主干课程进行建设[3],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课程:

3.2.1面向行业认知能力培养课程主要包括对行业、企业认知学习以及计算机专业知识学习等专业认知方面课程。一般包括行业相关法律、法规,从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管理常规模式,软件项目开发流程等认知类课程。

3.2.2计算机编程与算法设计能力课程算法设计类课程主要包含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以及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等方面的课程;编程课程主要包含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传统程序设计语言课,还包括当下企业应用最为广泛的,最流行的技术前沿课程。

3.2.3软件工程专业系统分析课程系统分析能力课程主要包括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等系统类课程。

3.2.4系统实现与集成能力课程系统实现与集成能力方面课程主要包括网络编程、移动互联开发编程、编译技术、软件开发以及软件测试等课程[4]。

3.3实践以校企联合培养为手段,一至两学年时长为周期,贴近企业实际需求为指导,综合技能全面提高为目的来对专业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方式如下:

3.3.1校企共同建设实训课程以项目介入为主线,企业实际效益项目和高校产学研项目为实际授课主体。引进企业优秀项目人才或具有企业项目实战经验的教师来对专业人才展开课程实训,全面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综合素养。校企共同培养模式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知识转化生产实际速度,同时反向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知识的热情,最终提高就业竞争力[5]。

3.3.2合作企业岗位实训针对毕业学生和部分专业老师做岗位综合实训:①学生岗位实训:让学生真实参与企业项目实战,充分消化吸收前期所学理论和技能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就业夯实基础。②老师岗位实训:专业老师参与企业项目研发,并将企业项目开发经验和技术进行梳理总结、编纂成册,运用到实际日常教学环节,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有利于缩短理论转化实际成果周期。

3.3.3校企合作运用项目方式指导学生做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与提升高度的一次全面的考核,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次全面的实训。但是传统的教育模式导致大多地方院校工科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流于形式,与实际脱节。通过与企业合作运用项目方式指导学生做毕业论文(设计)弱化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的抵触情绪,可以进一步让学生了解行业企业实际运作规范及最新技术,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实践和技能能力的培养,为毕业后从容就业夯实基础。

4结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