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思想道德建设论文8篇

时间:2022-09-30 07:15:20

思想道德建设论文

思想道德建设论文篇1

关键词:价值多元化;思想道德建设;核心价值体系

长期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极力想通过“和平演变”方式改变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以达到他们的固有目的。伴随着经济、政治和文化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阵营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加强对我国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面对新情况、新形势,党的十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非常重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认为这是“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正处于思想大解放、观念大碰撞的时期,各种社会思潮同时并存。在这样一个思想价值多元化的特殊时期,进一步加强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否则,将引起人们思想的无序和混乱,进而影响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

一、思想文化渗透:西方阵营妄想“不战而胜”

长期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极力想通过“和平演变”方式改变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以达到他们的固有目的。伴随着经济、政治和文化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阵营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加强对我国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美国战略家尼克松在其出版的专著《1999:不战而胜》中非常明确指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可以通过“和平竞赛的战略”、而不是战争的方式以达到他们“不战而胜”和“和平演变”的目的。[1](P.14)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以来,随着东欧剧变和前苏联解体以来,西方社会不愿意看到日益和平崛起的社会主义中国,新一轮大规模思想文化渗透转变为竭尽所能改变中国社会主义颜色,以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为此,他们的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渗透就变成了美化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丑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极力宣扬所谓西方资本主义诸如“自由”“民主”和“人权”普世价值观,以及“多元化”“多党轮流执政”和“议会制”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制度,最终以“西化”“分化”社会主义国家的形式,达到实现“和平演变”中国的目的。[2](P.38)新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批判和诋毁,无论其方式、手段一直在更新,且更加隐蔽。他们极力将宗教方式和行为披上合法的外衣,并与普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巧妙结合起来,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西化”“分化”。其主要表现为以宗教交流、传播为掩护方式和手段,以自由为借口,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普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浸透到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土壤中并将逐步实现其社会化。由此,美国前国务卿舒尔茨曾明确说过:“从到政治行动只有一小步距离”。因此,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当前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二、思想道德良莠不齐:影响社会健康发展

新时期以来,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国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民道德建设、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全民族文明素质明显提高。但另一方面,由于受到西方阵营思想文化渗透的影响,在不少领域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欺骗欺诈、假冒伪劣等活动以及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可以说,这些思想和行为在不同程度上成为整个社会健康发展的绊脚石。[3(]P.51)理想信念模糊。理想信念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内在需求,是一个人的奋斗方向、奋斗目标,实质上也是一个用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观察和认识世界的问题。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表现。应当肯定,当前我国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理想信念是比较坚定的。但是,也有个别人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认识模糊、信念动摇。价值取向扭曲。一般认为,价值取向主要是指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ENTURY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可以说,价值取向的合理化是进步人类的信念。但是,目前社会上却有不少人的价值取向发生了问题。据媒体报道,有人为了得到iPad2、iPhone4S,不惜卖出自己的器官。有一些政府部门的价值取向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在政府与民众的关系上,他们强调政府的权威性,奉行典型的“政府本位”的价值取向。在这种价值取向的指导下,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只考虑政府自身的需要,从系统内部上级领导机关领导的考虑和需要出发,片面强调政府对社会管理和控制功能,很少考虑地方政府管理活动是否能满足当地社会、公众和企业的需要,某种程度上忽视了民众的需求和利益。同时由于评估实践更为重视直接掌握评估权的上级领导,而不是公众的满意度,所以民众很难对政府部门行为形成普遍的监督与控制,政府部门、官员也难以平常心态面对下属或百姓的评价、监督。诚信意识淡薄。目前,社会诚信失范问题在各个领域都或多或少存在着,成为影响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隐患。2011年2月间,《瞭望》新闻周刊关于“中国社会诚信状况”的调查数据显示,北京、上海、成都、南京和杭州等5座城市民只有4.8%的被访者认为“中国社会诚信状况”为“好”,48.7%的被访者认为“中国社会诚信状况”为“一般”,而有46.6%的被访者认为“中国社会诚信状况”为“差”,甚至“很差”。[4](P.60)虽然这只是一次抽样调查,但管中窥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中国社会目前诚信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社会责任感缺乏。社会责任感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我们知道,社会并不是无数个独立个体的集合,而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我们一定要有对生活在这个社会负责的态度和责任。但是,一再爆出假冒违劣商品丑闻的中国,有近七成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冷眼旁观自己对社会的职责。中国社科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的2011年《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指出,中国最具规模的300家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平均的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只有19.7分。这虽然较2010年的17分稍有进步,但整体水平仍然偏低。其中,只有1家公司获评为“卓越者”;而占68.3%的大多数企业则只能算是“旁观者”,而且当中26家公司的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只得零分,甚至是负分。此外,中国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过去一年也不进反退,发展指数较2010年的13.9分倒退了0.6分。由于企业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有关部门在最近一年查获了市值逾5000亿元的假冒伪劣品。由此,有学者担心,如此不负责任的商业行为,最终将打击我国经济和信誉,“假冒伪劣品对中国声誉的打击,虽还不算严重,但长期下去,恐怕会是很大的问题。”

三、思想道德建设:社会良性运行的必然要求

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阵营对我国社会日益加紧的思想文化渗透的迫切情况,面对我国社会思想道德良莠不齐、比较混乱的局面,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和意识形态建设,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人们思想道德和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种种失范现象,和他们所受的理想教育的方法、内容和形式的不恰当有着相当大的关系。在目前多元观念和多种文化并存的现实情况下,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和意识形态建设显得更为重要。因此,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人们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坚决反对一切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文化,使人们切实掌握主流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理想信念上的困惑,具备对当今社会多元文化及各类理论思潮进行独立分析的能力,使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成为整个社会的共有理想。第二,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要坚定不移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与此同时,要按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要求,逐步建立日益完善、反映不同层次和不同职业要求、具有很强引导力和规范力的道德体系。第三,着力培育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文明道德风尚和道德水准。文明道德风尚和道德水准反映着社会风气、人们的理想追求和精神状态,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它是社会成员对社会生活现状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反应,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晴雨表”。因此,着力培育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文明道德风尚和道德水准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对此,要进一步积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促进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引导人们牢固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科学发展的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第四,发挥大众媒体的宣传优势。当今,大众传媒是人们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进一步加强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各新闻出版单位要进行正面宣传,在社会上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荣辱观。在这一方面,大众媒体应该按照党和国家关于新闻出版方面的规章制度以及现代新闻出版的固有运行规定,制作出更多更多好的、能够给人民群众带来喜闻乐见的电影、电视和广播节目以及丰富多彩的图书、报刊和音像制品,为人民群众的生活提供健康有序的精神食粮。

作者:蓝梅丽 单位:梧州学院文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匡长福.浅谈西方对华文化渗透的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011.

[2]汤兆云.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路径选择[J].光明日报,2012-05-05.

思想道德建设论文篇2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是促进良好品德形成的一种教育方法,在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示范作用。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建设,教师是主导,是关键,是核心。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具有示范性,教师平时的言行就是对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的极好影响,潜移默化”如丝丝细雨浇灌着幼苗。未成年人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性格等方面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可塑性最大,模仿性最强,极易受他人影响,这就不仅要求教师有较高师德修养,而且要求教师道德行为具有更强的表率性、典范性,使教师成为小学生心目中的典范,从而推动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发展。除了自身典范以外,还要积极发现学校中的小学生优秀典型,把小学生的先进典型搜索出来,形成“典型库”,及时发现典型,运用宣传栏、黑板报、广播、报刊等方式,大力塑造和宣传小学生可亲、可敬、可学的身边典型。与此同时通过事迹报告会、学习研究会的形式,把优秀小学生的事迹和精神内化为小学生的品质,让小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积极培养小学生的优秀典型,规范典型的培养、推荐和评选机制,广泛开展“优秀三好小学生”、“优秀少先队员”、“十佳少年”、“优秀班干部”等评选表彰活动,激励广大小学生发奋学习,优质成长,积极推广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先进经验,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总体水平。

2学科渗透———“让课堂成为德育阵地”

中华传统美德是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精神资源,是小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基础。课堂是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学科课堂教学是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因此学校要树立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把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等渗透在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挖掘与发挥学科教学所内涵的教育功能,在提高小学生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小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小学生爱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以及求实、创新、严谨、诚信的品格。每一门学科都有其可挖掘的德育因素,如数学的计算教学可以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还能培养他们认真细致的优良习惯;体育在培养身体素质的同时,还能够培养小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各学科都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等等。就语文学科来说,在教材中有许多含有行为习惯、以及思想品质等德育素材的课文。教师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课堂教育对其进行德育渗透,将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融为一体,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德育教育,使小学生在课文学习的同时受到熏陶感染,让他们充分地参与有关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的讨论,从而提高认识,促进思想道德建设。

3主体发挥———“让小学生学会自我教育”

以往,我们对于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并不能说不重视,但是却采取了自上而下的生硬灌输、空洞说教的陈旧形式,严重脱离了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收效不好。事实证明,小学生得到的关心、爱护和引导教育,只是健康成长的前提,而其道德的养成、理想的树立、素质的提高,都离不开他们积极参与、亲身体验和真切感受,只有让他们内心深处真正接受了,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因此,小学生自身才是他们成长发展的主体,让他们学会自己教育自己特别重要。要发挥小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要尊重小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主体地位,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实践体验的积极性。学校要在尊重、理解小学生的基础上,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典型的事例、喜闻乐见的形式,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引导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思想道德实践。其次还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心理实际。小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生活习惯、表达方式,有属于自身年龄群体的关注对象、关注热点,还有不同于成人世界的接受能力和认知特点。“浇树要浇根,育人需育心”,因此学校要根据小学生心理、生理和思想可塑性强等特点,紧紧抓住影响他们思想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关键环节,确定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内容和目标,区分不同年龄层次、地域群体,各有侧重,循序渐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4活动启迪———“让德育目标落实到位”

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教育。学校在落实德育目标时,也应以此为基础,坚持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启迪人,充分发挥班队组织在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的作用,坚持寓教于知、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行,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促进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学校必须坚持和健全周一升国旗、奏唱国歌的制度,以增强小学生的爱国情感;组织开展“弘扬永春精神,争做新一代永春人”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小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和永春精神,增进爱家乡的情感,提高道德素养;深入持久地开展好入队仪式,增强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诚信建设为重点,通过展览、辩论、各类文体活动等,培养小学生“诚信”的意识;举办科技创新大赛、少儿艺术节等活动,引导小学生探索科技奥秘,弘扬创新精神,表现美好事物,陶冶圣洁灵魂;利用各种法定假日、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纪念日,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努力使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一项主题教育内容、一种活动载体,让德育目标落实到位。

思想道德建设论文篇3

1.1医院对于思想道德教育普遍缺乏重视

长期以来,大多数医院更为关注如何提升工作效率、提高诊断、治疗效果、更新医疗设施、改善护理质量和预后水平,并将专业能力作为唯一的绩效考核标准,而忽视了青年医师的职业道德和素质教育,这也使青年医师的工作热情、自我认同感、职业自豪感明显下降,同时也变得更为功利,定位出现偏差,而在极少的医疗贪污、受贿等行业乱象的刺激下,也更能使其思想素质、职业道德出现问题,使整个医院的和谐氛围受到威胁。

1.2对青年医师的思想问题普遍缺乏调研、沟通、反馈

由于对德育教育缺乏重视,因此相关医疗机构也极少关注青年医师的生活现状、经济情况、思想活动、职业规划和关注焦点,更不会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职业指导和及时的反馈,同时在购房压力、低收入、工作压力、利益刺激、不良竞争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青年医师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会发生颠覆性改变,而这种改变也将直接影响到青年医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热情,造成人才流失,影响我国医疗事业发展。

2结果

针对上文分析的在青年医师职业道德、思想素质教育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特提出下述建议。

2.1医院需建立青年医师思想素质、职业道德、法律知识的培训制度

医院应对青年医师、实习医师进行统一的思想道德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医师职业道德、从业法律常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代表、荣辱观、思想等),培训方式包括演讲、视频讲座、会议讨论、卡片宣传等,通过培训在主体层面上为青年医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将以人为本、救死扶伤作为青年医师的主导思想和精神支柱,有助于提升青年医师的职业认同感,并指导其以相关法律作为规范青年医师职业行为的重要标尺和约束工具,以上措施可初步建立青年医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价值体系。

2.2将思想道德、患者满意度纳入绩效考核项目

以往对于业绩的单一评价标准、相对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并不利于提高青年医师工作的积极性,并容易对和谐的医疗关系造成影响,通过实行按劳分配、责任制分配,并将患者满意度、职业道德水平、专业能力作为业绩考核标准,真正做到了公开、公正、公平,同时也能促使青年医师更加关心患者、提高工作的积极性、端正工作态度,并最终起到促进良好医德形成、减少人才流失的作用。

2.3建立思想交流平台,给予青年医师心理指导

青年医师价值观、道德观尚未完全形成,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因此给青年医师思想交流的空间和平台,一方面可以缓解其现实压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收集、了解青年医师的实际需求、关注问题,并针对性地予以其心理疏导、职业指导,以便解决其实际问题、及时纠正其不良思想、引导其端正态度、努力工作。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定期讨论议的形式建立这种平台,参与人员包括青年医师、心理指导专家等,在会议中青年医师之间可以进行交流、沟通,而心理指导专家则负责收集青年医师的烦恼、实际问题如购房、经济压力、情感状况、工作建议、生活现状等,并对青年医师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对精神压力较大、具有抑郁情绪特征的青年医师应立即予以专门的疏导、指导,并努力满足相关需求,通过组织文体活动、联谊活动等方式缓解其压力、帮助其宣泄不良情绪。另外也可结合自身经历对医师进行职业规划指导、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其树立职业自豪感、消除职业倦怠感,上级领导也应多与青年医师相互沟通、听取青年医师的合理建议,这样也能提升青年医师的自信心,从而从医德、专业两个角度全面培养和储备人才,为我国医疗事业的改革和进步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3总结

思想道德建设论文篇4

一、率先垂范,点低渗透

2014年4月1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该《意见》对切实加强中小学德育的薄弱环节、准确把握规律性,改进中小学德育的关键载体,大力增强实效性,夯实中小学德育的基本保障做了细致具体的要求。作为教师:教育本身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活,更应该是充满智慧的艺术。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师是德育教学大纲忠实的执行者,教师的责任更多停留在技术层面。然而要想把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各科教学中,首要问题就是教师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现代教育方针、政策的交汇点。把传统文化、公民意识、生态文明、心理健康等教育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中。让自己成为一位深谙教育的艺术家,一个心理健全、热爱生活、富有人格魅力的人。再有就是从高高的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尊重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善于放下架子,以同龄人的思维和学生进行精神交流,在言传和身教中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能使学生从不同方面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而文言文记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言文的教学。因此可以在文言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爱国主义,历史主义教育。如:《论语》六则让学生懂得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把它作为学习中正确处理学和思的关系的铭言;《岳阳楼记》展示了“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的博怀。《廉颇蔺相如列传》讴歌了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精神……传统文化是世代相传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祖祖辈辈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创造出来的,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文明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其他科目亦是如此,只要教师能够深挖教材内涵总能找出与其相容的交汇点。

二、重新定位,落到实处

传统形式下的德育目标过高,超出了中小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从而使得思想道德教育常陷入空洞的说教。现代教育理念提出完整的人的塑造,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者应将目光放长远,不要急于求成。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年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将德育目标分解分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生活化。例如:中小学阶段把德育目标确立在最基本的“爱心”和“真诚”的认知和培养上,因为爱心和真诚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爱心和真诚的基本内容,懂得爱和真实做人的基本准则。再如,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培养,应该从学生的生活中来,从感受自己的家庭、家乡的变化,孝敬父母开始。知识的传授过程同时也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认同过程。非品德学科的教学也要改变只重视知识的教授、忽视价值观判断的倾向,让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自然融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三、力戒功利性和短期行为

形式主义、政绩工程、在学校里仍有市场,各种屏蔽、检查让德育变得,热热闹闹、轰轰烈烈、空空洞洞。一个人的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连续的过程,它是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下形成的。是贯穿于人一生的过程,绝不能搞封包式的突击,应以一贯的坚持让德育融入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因此德育教育要力戒功利性和短期行为,才能提高其实效。如,在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我们不能只寄希望于“大事”,而应该重视“小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只要拿出扫好一屋的精神和行动,就一定能扫除净化学生心灵的环境。小事不小,以小见大。一个小活动,一个小措施,都能反映出一所学校的务实态度和德育艺术。实践证明,教育无小事,节节皆育人。教育形式应力求生动活泼、让学生悦纳。

四、营造环境健康成长

思想道德建设论文篇5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建设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随着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压力增大,大学生发展与成长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日趋复杂,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越来越多,致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以前更加显著和突出。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2005年,华南师范大学郑希付等人采用自编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作为测量工具,在全国范围内对随机抽取的在校5000名本科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总体而言,大学生心理素质整体状况只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1]。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每年新生入学时都要进行人格问卷调查,然后把学生分成A、B、C三类,没有问题的同学归到C类,问题不大的同学归到B类,问题比较突出的同学则归到A类。许多学校的调查结果都表明,A、B两类学生大概占全部新生的15%以上。黑龙江省一所高校统计,该校目前每周前往心理健康中心咨询的学生有二、三十人。每年前往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咨询的学生中,来自高年级的学生占一半左右[2]。这些情况表明,大学生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传统的德育内容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对新世纪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做出了重要部署。可以说,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紧迫要求。《意见》中明确要求:“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有何关系,如何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以提升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本文拟就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索。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想道德教育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它们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可以各司其责,各得其所,并能相互借鉴与提高,具有异曲同工之效应,更似鸟之双翼,不能缺一,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品质是思想道德发展的基础

从发展层次上讲,人的发展可以分为生理水平﹑心理水平和社会水平的发展。生理水平是个体的自然生命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一种先天遗传的素质;各种心理品质发展属于心理发展水平,是先天遗传﹑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思想道德﹑知识等是在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属于社会水平的发展,主要是教育和后天环境影响的产物。大学生各方面的社会性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品质,必须以他们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为基础和前提,这样才能真正获得有效的提升。如果脱离他们的实际需要﹑动机﹑兴趣﹑态度等个性心理品质的参与,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发展过程简单地看作是一个认识过程,一个道德知识和观念的获得过程,那么,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等素质的发展必将只是纸上谈兵。思想道德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个体和外部世界的和谐关系。如果单纯地强调个体与外部世界的道德规范的教育和塑造,而忽视基础性的心理品质的培养,那么个体的思想道德发展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无本之木。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随着经济的发展,影响大学生生活和思想的因素越来越多,因此,大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难免会产生一系列问题,这些都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一方面要关心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排忧解难;另一方面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思想状况,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放下思想包袱,正确面对生活的挑战,由此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3]。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产生健康的思想,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大学生日常的思想道德教育之中,使他们在面对人生磨难或机会时能作出适当、适度的反应。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与表现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正如布莱克所强调的,“现代化是一个创造与毁灭并举的过程,它以人的错位和痛苦为高昂代价换来新的机会和新的前景”。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各种思潮的涌入等,大学生出现了一系列的价值失落感,思想道德滑坡以及行为失衡等问题,大学生德育的适应性与实效性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必须冷静地思考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的目标内容脱离大学生实际,忽视大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

道德规范是一定社会中各种现实关系的具体反映。德育目标必然要密切联系个体周围的社会生活,才能使个体获得对自身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认识,协调并规范自身的行为。但是,长期以来,传统的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却习惯把系统的道德概念与体系传授给学生,用抽象化的道德教条来要求学生,用单一标准的道德规则来评价学生的行为。课堂中的道德标准知识与现实的社会情景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常常使学生在现实的道德行为中感到迷惑而不知所措。另一方面,思想道德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四项基本内容。虽然历次国家有关德育的文件中一再强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目前我国的思想道德教育仍存在以下情况:特别重视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对道德教育重视不够,基本没有心理健康教育[4]。部分学校认为只要加强单纯的思想道德教育就可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甚至个别学校为了应付检查、评比和达标,不惜弄虚作假,开展一些所谓的心理健康活动,形式主义严重。社会的急剧变革,就业压力的增大等都使大学生的心理品质面临严峻的挑战。近几年来,因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如马加爵事件﹑浙江金华事件等都证实了在思想道德教育中不能忽视大学生的心理品质的培养。(二)德育过分注重灌输与塑造,忽视大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心理体验

道德的本质在于其实践性。大学生道德成熟的标准不在于其道德知识与观念的多少,而在于其能否对道德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能否形成自己的道德原则。现代德育注重个体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参与,从而将道德观念与个体自身已有的道德原则进行比较,接受合理的道德观念,放弃不合理的道德观念,并从中获得一种切身的心理体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德育的实效性。然而,当前我国学校的德育却过分强调灌输和塑造,其深层的理论根据在

于:一是客体论,即将大学生单纯地看作消极被动的客体,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只要接受教育者的塑造就可以了;二是灌输论,即认为道德的本质是知识,道德的知识和观念只要灌输到受教育者的头脑中,受教育者就会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个体的知识越多,成绩越高,其道德也就越好。这种德育的方式与方法把德育的内容课程化﹑知识化,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心理体验。其结果常常使学生产生两种倾向:一是所学的道德知识在现实环境中行不通,使学生把社会复杂化,从而产生畏惧心理,焦虑程度高,易产生社会适应不良问题;二是大学生缺乏心理体验,无法形成道德意志力,常抵挡不住诱惑,反而把一些违道德的行为当作时髦而接受,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三)德育途径单一,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等其他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对这一途径的过分强调直接导致了德育途径的单一化。一方面,德育课程中,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活动,都是在特定氛围下进行的,可以说是一种提炼的环境,缺乏与社会实际生活的互动,从而导致大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严重脱节,使他们感到德育课程空泛。另一方面,过分强调思想政治,把大学生的一切问题都看作是德育问题,不能科学﹑客观地正确对待大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将心理疾病视为道德品质恶劣或思想观念错误,在不科学的思想观念的指导下,用德育的观点﹑方法去解决心理问题,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等其他途径的重要作用,其结果必然收效甚微,这样既加重了德育课程的任务,又降低了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问题的实效性。

三、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的时代课题。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新时期内,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注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与心理品质的协调发展

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也就是要求我们要立足大学生的实际,立足现实,立足民族传统,注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与心理品质的协调发展。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实际出发,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适应社会实际的心理德育目标。这就要求我们要研究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的变化,研究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矛盾和发展的关键问题。立足现实,也就是要将传统的民族文化中的优良元素进行现代诠释,继承优良的民族传统美德,同时对一些不适应现实和当代的道德原则进行修正,提倡积极的人生价值观,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立足民族,也就是要加强爱国主义的情感教育,使大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明确当前中华民族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另外,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建设中必须同时坚持两个基本原则:在宏观层面上,促进大学生的生理水平和心理水平与社会水平的协调﹑健康和全面发展;在微观层面上,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与心理品质的协调发展。

(二)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作用,在思想道德建设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品质教育一直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在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更要求我们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切实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乘数效应”,它对学校其他诸教育起着“酵母式”的作用,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基础与中介作用,操作和动力作用,激励和增效作用。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要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把大学生的所有问题简单地看成是思想观念和政治觉悟问题,忽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要反对一切问题德育化的倾向。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思想道德问题越来越复杂。在思想道德建设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并正确对待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要在正确区分问题性质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方法有效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既要防止心理问题德育化的倾向,同时也要紧扣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开辟新领域,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加速发展。

(三)加强家庭﹑社会和学校的联合,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不在于教给大学生一套道德知识体系,然后按此行动,而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使学生能在不同的环境中依据自身的道德原则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思想道德是通过实践和锻炼获得的。我国古代就十分强调以“躬行实践”﹑“德行合一”的方法来培养人。思想道德的实践性要求德育工作者结合大学生实际的心理年龄特点,把德育的要求在活动中转化为大学生的实践,摒弃那种理论和成人的说教。同时在德育的过程中强调大学生的主体参与观念,突出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突出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尤其加强大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让他们深入其中,获得真实的道德心理体验,培养富有创造性的道德主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另一方面,还必须加强社会教育、学校德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多方面促进大学生的角色体验和道德实践,保证他们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一致性,从而真正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郑希付,罗品超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调查[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2):67-72

[2]徐宜军,刘秀昊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J]发展,2002(8)49

[3]李晓艳加强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策略探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10):19-140

思想道德建设论文篇6

关键词:道德建设; 人文化; 人本化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07)02-0107-04

“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长久地加以思考,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始终新鲜不断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1]。道德修养在人之所以为人,因而,它在整个人的素质构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谓道德建设的“人文化”,是指道德建设与道德教育要与文化相结合,寻求文化支撑,具有文化底蕴;所谓道德建设的“人本化”,是指道德建设与道德教育要以人为本,“眼中有人”,贴近人的生活现实与道德的实际状况,处理好道德建设的“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一、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精神与道德规范

我国传统的思想道德规范是建立在安贫乐道的封闭的农业文明基础上的,以重义轻利为价值取向。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想道德规范又是以统一的政治信仰、道德口号与绝对的平均主义来维持的。当社会发生了急剧转型,经济建设成为了一切工作的中心后,面对金钱、利润、效益、竞争的压力,旧有的道德标准失去了原有的规范作用。整个社会对物质文明的片面关注与张扬,在社会价值取向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个人所拥有的物质财富的多少成为衡量人的成功与否的标志,导致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的盛行,社会出现了道德的普遍缺失现象:缺乏诚信、缺乏同情心、缺乏友爱精神、缺乏敬业精神、缺乏责任意识……。这种无序与无德的存在与蔓延,已严重地阻碍了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使人逐渐成为丧失了责任意识、精神追求与使命感的单纯追求物质享受与感官刺激的“机器”。

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已有了商品经济,如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管仲就是有名的商人;著有《吕氏春秋》的吕不韦也曾是一名成功的商人;还有孔子的学生子贡,很会经商,孔子也正是在他的资助下,才有经济实力周游列国。唐朝时期的长安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贸易中心,“浮商遍天下”。但为什么我国的商品经济经过长期的发展,没有出现产业革命,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就是因为没有形成与促进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与伦理规范。儒家宣扬的是“重义轻利”,“富贵于我如浮云”,整个社会的舆论是“无商不奸”。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他们赚钱后,要么把钱投入农业,买土地;要么用钱捐官;要么挥霍浪费,以致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一带,勾栏瓦肆,青楼林立。

而与之相反的是,现代商品经济最终出现在发展相对落后的西欧国家,就是因为有文化精神与伦理观念的支撑。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分析道,资本主义不仅是社会发展的物质结果,而且是资本主义精神的直接结果。新教教义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价值规范:在一个领域里勤勤恳恳地劳动,凭劳动赚钱,积累财富,是一种忠于上帝的行为,是善的行为[2]。这种教义为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合理的行为规范,它指导着人的行为,让人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投身于生产活动和商业活动之中。靠勤勉、刻苦、节俭、讲究效率等构成了一套合乎理性的经济观念。这种观念从经济领域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形成了一种带普遍性的社会精神气质或社会心态。正是这种精神在近代的西欧蔓延开去,并与社会发展的其他因素相结合,最终导致了一般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的产生。

可见,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绝不是一种单纯的、孤立的经济现象,同样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如果不能形成相应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作为支撑,它就不可能得到长期的、健康的发展。马克思曾说过,“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以极端自私自利作为道德基础,而是以利己、利他相结合的“互利”作为存在基础的。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理性经济、道德经济,它的正常、高效、良性的运行,需要以权利平等、等价交换、公平交易、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为道德基础,这就是市场经济的道德。

市场经济的道德与市场经济的社会道德是不同的概念。一个是在经济领域内遵循的,一个是在整个社会领域,包括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精神领域都要共同遵循的。我们既要规范市场经济中的经济行为,即市场经济的道德,也要建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道德体系。两者是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的,如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准则,不论是在经济领域还是在整个社会领域都应该遵循;但是还有如“等价交换”的准则,从经济领域蔓延到社会其他领域中来后,我们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走向了物化,亲情变得淡漠,同情心缺失,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他对我有什么用处”来进行功利性地衡量、算计,“我-他”关系变成了“我-它”关系,整个社会的风气与大众舆论的走向都进入了一个误区:即认为“一切都可以用来交换”,包括感情、良知、同情心、身体等。这就是市场经济的道德进入了社会道德领域所带来的危害。所以,我们要在文化认同上区分清市场经济的道德与市场经济的社会道德,既要培育市场经济的文化精神与道德规范,也要培育适合市场经济的社会道德。

二、建构与文化相结合的人文化的思想道德体系

我们发展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就决定了不能简单地移植、照搬西方、东南亚经济发展中的东西。一方面,社会主义有其伦理的内涵;另一方面,我们的思想道德体系要同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接轨,赋予传统美德以新的时代内涵,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与西方的理性文化、宗教文化不同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道德文化,整个儒家文化的精神方向,就是以圣人、君子为追求目标,激励人们加强道德修养,借以完善人的道德主体,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实现人的价值。追寻儒家的全部人生哲学思想,其基点就在于“修身”。不论是谁,要想完善自己一生的事业,立足点都是从修身开始,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的基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儒家倡导一种积极的入世的人生哲学,要求君子应积极参与社会,为国、为民修身至善,立德立功,而如果人生不得舒展自己的志向,无益于社会国家,则虽寿百岁,也无意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入浮云”(《论语.述而》)。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指出弘扬仁道,是人生最高的使命,也是人生的核心所在,这不仅是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也是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个人的道德修养,不只是为了完善自我,而且也是为了理想社会的建立,即既是立德,也是立功。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通过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并加以合理的阐释,就能为我们今天的道德建设提供丰富的资源。

长期以来,我国的道德教育是以共产主义理想为依托,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道德口号为形式来进行的。教育往往满足于单纯的特定价值准则的传递,停留在短期的、表面的道德知识与原理的宣讲上,没有整个社会文化氛围的烘托与长期的、有计划的潜移默化的渗透,使得道德认同与价值取向无法真正在人们的思想深处扎下根来,从而转化为个体的情感、意志、信念与行为习惯,而只是停留在道德规范的记忆与掌握上。由于缺乏文化的支撑,在市场经济负面的冲击下,原有的道德信仰便显得苍白无力、不堪一击,整个社会陷入道德的无序状态中。当下,随着互联网与各种大众媒体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无孔不入的侵入与文化产业的发达,各种文化形态对人们的道德品质、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广泛与深入。其中,各种进步的社会因素、健康的文艺作品、先进人物的榜样作用等起着积极的作用;而影视剧中对一些不良行为与生活方式的过分渲染,现实中存在的各种消极的社会因素和负面典型,特别是各种腐朽思潮和腐败分子所产生的消极效应,又会在很大程度上抵消或削弱前者的积极效应。因此,通过大众传媒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舆论环境很重要。正如《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所提出的,大众传媒“要发动群众参与,对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展开讨论”。一方面,对各种社会丑恶现象进行抨击,揭露其中所蕴涵的错误的价值观念,激发人们自觉提升精神境界的动机;另一方面,引导人们看到蕴涵在好人好事之中的德性价值和社会伦理价值,促进人们的道德认同感。文化是一种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作用于人的东西,以流淌在人的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来进行道德教育,就能使道德完善由外在的强制转变为内在的主动需求,促进道德主体的积极主动的自我建构。

三、建构与人们的实际道德追求相适应的人本化的思想道德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在原始宗教的基础上创立出种种人为的宗教,而是远离上帝鬼神,把文化的重点放在关注现世的人生方面,以积极的“入世”与佛教的“厌世”、“出世”,与基督教的“来世”,明显区别开来,有着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孟子说,只要苦心修炼,“人皆可为尧舜”(《孟子.告子下》),但孔子也说,“君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子罕》),透彻地分析了人的本性,提出了对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道德标准。如儒家以孝治天下,但把“孝”分为能养、能敬、悦色、守礼、几谏五个层次,规定不同层次的人有不同的孝的要求: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庶民之孝等。

长期以来,我国的道德教育是一种“目中无人”的道德教育,向个体灌输“无私”、“忘我”的道德理念,以“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标准来要求全体民众,动员人们追求圣徒似的道德人格。这种过于理想化、没有层次性的道德教育,容易走向脱离现实生活实际的极端。“理想的道德和人格终究不会成为社会现实中普遍的道德现象,不应也不可能成为德育的惟一目标。德育应有更基础、更现实的目标和价值取向”[3]。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水平与道德认识的差异是正常的事情,也是无法消除的,试图在全社会达到高度一致的道德秩序,实现纯洁的完美社会的高尚无私的完善人格,只能是一种道德理想主义的乌托邦。共产主义道德是对少数先进的共产党人的要求,目前还不是对所有的人的普遍要求,有些人只能做到”半心半意“、“公私兼顾”、“在不损人的前提下利己”,就不能强迫他们必须达到“全心全意”、“公而忘私”。康德说过,自由是道德的前提,没有自由意志,就没有道德价值。对个人自由意志的承认和对道德责任的尊重,是道德及其道德教育的核心[4]。而忽视或无视个体的生活的价值、权利与人性的尊严,侵犯个人生活的基本权利与道德自由,用强制性道德规范和道德奖惩去追求崇高的善只能迫使每个人进行道德伪装。一旦走出监督的范围,那些道德戒律就不再起作用了。“道德理想主义一旦失去了普遍的社会基础,人们就有可能在实践上转向彻底的现实主义”[5],当道德要求脱离了人的道德实际,就会导致道德的虚假,或是人的“畸形”发展:人人都在口头上讲大道理、大道德,却把日常的基本行为规范丢弃了,连基本的做人的准则都难以达到;或是在有监督的人前是一个样,在没有人监督的人后又是一个样,如一些学生在学校与在家里、在外面的行为判若两人。这样的道德教育就是失败的道德教育,甚至会造成人的道德逆反:不仅对灌输的道德原则和灌输本身产生逆反,而且对社会中的生活伦理与公共规范进行故意违反,对道德行为加以嘲笑和羞辱,对不道德行为不以为然,甚至以显示自己不道德、粗野为荣。

正面典型形象的树立与宣传是道德建设与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典型形象是一个社会的社会思想、社会规范、社会价值观念、社会道德准则的浓缩,在他们的身上体现着时代精神和崇高理想。典型的树立与宣传报道就是要用这些内容影响人、引导人,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使人们能自觉地学习和效仿这些模范。科学的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实现模仿应该具备四个条件:一是模仿者对典型有认同感,持积极肯定的态度;二是模仿者与典型之间有相似之处;三是典型的行为是模仿者所能及的;四是典型的行为有明确的增强激励机制,如精神或物质的奖励。我们目前的典型宣传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计划体制下的居高临下的单向灌输的成分,在典型宣传上“高、大、全”的痕迹还很明显,严重脱离了生活实际,不能让人产生亲近感,不能激起人们效仿的冲动。仿佛先进人物就是没有感情的,或是必须舍弃儿女私情的,为了自己的工作,在自己的妻子儿女生病或父母病危时不回家探望才是高尚的,才值得宣传。我们姑且不谈他们的这种行为是否真的值得大家仿效与学习,但他作为一个丈夫、儿子、父亲,肯定是未尽责的,因为他的这种行为给家人带来了痛苦。茅于轼在《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一书中针对这种宣传作出了这样的评价:“损己利人的行为是典型的道德行为,但从社会总体来看,每个人对自己来说是‘己’,对他人来说又是‘人’。同一件事对他本人而言是损己利人,对别人而言又变成了损人利己。由此可见损己利人在逻辑上是不能成立的。此种原则不可能成为一个社会的制度性原则”[6]。这个观点值得我国现在的舆论宣传者好好深思。一个人,连对家人的感情都很淡漠,怎么能够指望他对社会上其他的陌生人有感情呢?而且很多的典型都是在要么是身患重病(如目前宣传的湖北省桥梁设计院的陈刚毅)、要么是因公殉职或病死后((如孔繁森等)才开始宣传,还有就是身体有残疾,或是生活非常艰苦,让人觉得效仿他们没有好处。所以看了事迹报道觉得挺感动的,但是自己不愿学,也学不来,觉得他们要么是苦行僧,要么是圣人,不是一般的凡人。这样的典型,对民众是没有吸引力的,反而只会把大家吓跑。所以,我们必须对典型宣传的意义和价值从“人”的现实的本位上进行重新的定位,典型只有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意的人,才能使大众产生亲近感、可信度,才有被人们模仿的可能,才能引导人们成为重情谊、重家庭、有责任感的人。

我们说道德要求应该结合当前人们的道德实际,体现出层次性来。但是这种有层次的道德要求,并不是说就是一味地迁就,而是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通过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过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通过社会风气的转变,通过政治文明的建设,通过法制建设的完善,通过社会主义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引导,不断地对民众的道德水平进行提升,引导民众一步步地向我们的共产主义道德理想迈进。所以,在道德建设与道德教育中体现出层次性、阶段性,处理好道德“理想”与道德“现实”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处理好了这种关系,才能真正做到“人本化”的道德教育,即在道德教育中“有我”、“有人”,体现出道德教育的人性关照与人文情怀。

参考文献:

[1][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77.

[2][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170.

[3]劳逊.世界道德演进视野里的中国学校德育[J].当代青年研究,1996,(5).

[4]金生.德性与教化[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328.

思想道德建设论文篇7

本文作者:西昌学院工作单位:郑江锋

反思我国思想道德理论建设方面的不足

1.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水平有待提升。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决不等于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绝对化。在研究工作中,决不能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的现成结论,而是要以其作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场和方法,切实研究新情况,努力开辟新境界。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水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增强思想道德理论的说服力、感召力,积极正确地引导、消化、化解消极的社会思潮,弘扬马克思主义主旋律,为我国思想道德建设提供理论支撑。2.思想道德理论建设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需进一步增强。新的社会实践会不断对思想道德教育理论创新提出新的要求,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社会转型期多种思潮激荡并存,思想道德教育理论在解决人们深层次思想问题方面遇到了严重挑战。3.思想道德理论的文化内涵需进一步丰富。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特别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是思想道德建设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是现代道德建设的思想文化基础。思想道德建设要想达到预期目的,就应该将主流意识形态与民族文化结合起来,以形成民众能够普遍接受的政治文化,即爱国主义教育,并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去论证国家政权的合法性,充分利用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塑造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民族精神。然而,在我国长期的青少年教育中,形成了以思想品德课专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模式,对于通过历史教育培养青少年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却重视不够,忽视了我国历史文明中的教育价值,因此,思想道德理论的文化内涵需进一步丰富,真正做到把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政治价值教育与民族文化结合起来,达到思想道德建设的目的与要求。4.理论研究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拥有一支较强的理论研究队伍,是推进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保证。由于党和国家对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视,近年来,思想教育学科有了较大发展,但是思想教育理论研究队伍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整和加强。目前,在思想教育理论研究队伍中,“纯学生身份出身”的硕士、博士越来越多,他们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实际及通过实践提出的新问题、产生的新经验感受体验相对不足,导致了他们关注重点由实际工作向理论工作的转移,造成了理论成果的实用性与针对性较差,使得当前的思想道德教育理论研究越来越“学院化”。此外,思想教育理论研究队伍的社会地位边缘化,与其他应用学科研究人员差距很大,研究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也比较突出,这些对思想道德理论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

加强意识形态理论建设与创新,丰富其文化内涵

1.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理论建设与创新是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自身发展的一种内在本质规定性。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和作用,主要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现和实现的。马克思理论既是我国和谐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理论,也是和谐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适应新的形势,不断进行创新,从实际出发,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满足群众需求,为我国思想道德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发展,使之适应社会发展,与时俱进,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同时也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魅力充分展示出来。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就必须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立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课题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问题,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深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规律性认识,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与权威性,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应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能力,使其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撑、思想保证、实践指导的同时,获得强大生命力。2.推进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意识的一部分,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应,并且是以文化(精神生活)这一社会有机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出现的。文化不仅对人们具有引导、规范的作用,它还能改变人们已经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重塑人的心理、素质和人格。而和谐文化是以实现全体人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为目标和理论基础的文化体系,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思想文化,是人类文明合乎规律的历史性发展,是创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前提条件。因此,推进社会和谐文化建设也是和谐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和有效途径。要切实推进社会和谐文化建设,首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要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文明道德风尚,从而不断增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和信心。其次,要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都要坚持正确的导向,唱响主旋律,陶冶人们情操,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思想舆论氛围。最后,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和谐文化建设必须依靠广大群众,要把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等和谐创建活动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突出思想教育内涵,广泛吸引群众参与,增强公民、企业、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推动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氛围。3.切实加强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要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与创新,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加快意识形态理论建设,就必须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较高素质,且有志于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后备人才。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管理机制与用人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提高意识形态工作者的政治地位和生活待遇,通过途径储备人才,稳定队伍。建立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能力。

思想道德建设论文篇8

高一政治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知识点

一、紧紧抓住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

1、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6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是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这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思想道德的显著标志。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这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与以个人主义为原则的资本主义思想道德的根本对立之处。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有哪些重要内容?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是:

(1)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3)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7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三、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1、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重要性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2、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要求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7-108页“四个观点”材料,并思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应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许多富有时代气息的思想道德观念。与此同时,落后文化、腐朽文化也利用市场经济的弱点,侵蚀人们的思想、败坏人们的道德。 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展,越需要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

 

高一政治必修3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1.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知识点整合

2.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