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语文审美教学8篇

时间:2022-12-09 12:58:16

语文审美教学

篇1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创造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语文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加强对美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感悟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语文教材中选取的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包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语文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崇高的精神家园。只有把枯燥刻板的知识与生动活泼的审美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感受到语文世界的丰富多彩,才能真正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并能充分发挥语文的美誉功能,使学生德才兼备。这就需要教师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一位精神的引领者。

语文教学中,怎样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

一、欣赏语文教材中的形象美,引导学生提炼美,感悟美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主要借助形象美来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世界。这种美通过语言文字来进行传达,通过描写优美的自然风景、塑造典型性的人物形象来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从优美的景物描写中感受到自然的伟大、祖国山川的壮美,从具体可感的人物身上认识到是非美丑。这不仅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更主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过从字里行间提炼出美的因素,感悟美的内涵。

读陈子昂的《感遇》,感悟到的是诗人怀才不遇,面对苍茫的宇宙,发出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悲慨;而在读柳永的《雨霖铃》时,领略到的是诗人与心上人依依惜别,感叹“自古多情伤离别”的惆怅;读苏轼的《赤壁赋》,感悟到的是作者开阔的胸襟,对待人生的豁达情怀。

从《故都的秋》清净悲凉的故都秋景,到《荷塘月色》中朦胧素淡的月下荷塘;从《再别康桥》对母校的深深依恋,到《边城》的朴素纯美的人性美;从“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的《石钟山记》,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的《游褒禅山记》,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祖国山川自然之美,还可感受到人类所创的人情美、思辨美。

二、品味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教会学生理解美,鉴赏美

具体可感的形象总要借助生动优美的语言来表现,要想全面细致的感悟课文中的形象,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要对作品的语言有深入的领会。在语文教学中,要教会学生从单调的文字中挖掘出其中蕴含的美质,这需要有着深厚的知识底蕴、敏锐的洞察力以及丰富的联想能力,而这些能力恰恰是学生所欠缺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满足于让学生识记了实用的知识,而要更进一步培养学生通过作品的语言来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要从细节上把握所讲教材,既要高屋建瓴的总体把握,还要深入到每一层、每一段、每一句甚至每一字,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其中的精妙之处,反复的品读玩味。通过对字词句子的含义分析,对段落层次的总结归纳,对修辞语法的分析品味,使学生能够真正领悟到文中的妙处,不仅能感受到人文关怀,更能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进而对我们的母语产生浓厚的兴趣。

比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作者曾用过“到”、“满”、“过”等不同的词语,最终敲定了“绿”字,是运用了使动用法,意为“春风又是江南岸变绿,既写出了春到江南使得颜色变化,有突出了春日的勃勃生机,贴切而生动。

又如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开篇便写道:“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运用了暗喻,拟人,突出了小屋的玲珑、小巧的特点。“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则运用了博喻的手法,将山与小屋的关系写得美不胜收。

三、分析语文教材中的思想美,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提高审美创造力

“文以载道”,语文教材借助语言塑造形象,最终的目的是要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使学生能够辨别是非美丑,从而树立正确健康的审美观,提高审美创造力,潜移默化地构建健全美好的人格。所以,语文教师所肩负的责任绝不仅限于授业解惑,而应把“传道”提升到最高高度。这就要求教师深入挖掘课文的思想内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精神的洗礼。

的《沁园春・长沙》,体现的是一代伟人的远大抱负,《我与地坛》展现的是对崇高母爱的讴歌和对生命的深刻感悟之美,陆游的《示儿》抒发的是诗人的爱国情怀,《兰亭集序》反映了作者对宇宙人生深沉思索的哲理之美……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利用语文教材在形象感知、语言鉴赏、情感陶冶方面的特点,达到以形感人、以言育人、以情动人的美育效果。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始终贯穿着审美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而且对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人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广大的语文教师必须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篇2

语文教学应该大力贯彻审美教育, 陶冶情操、净化灵魂, 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崇高优美的感情、丰富的文化知识修养, 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 热爱生活, 创造美好生活, 从而提高审美素质。

1、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 1 审美教育的特征和作用美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教育人, 不同于通过说教与规范, 利用抽象概念的推演来进行教育的方法, 因此它具有形象的特点。同时美育凭借的是直观的感染性的形象, 它是以整体形象教育和具体细节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 这种感染性特点, 又使美育不可避免带有情感教育的特点, 因为审美对象的具体生动的感知必然激起情感活动, 它主要通过对美的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包括感觉、知觉、情感、想象、理解诸心理能力的提高和相互协调。在现代教育中它已经成为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和途径。当今教育, 使学生做到高质量的知识掌握和最大程度的智力开发的协调统一及高效率, 要求教师根据社会发展采取与学生身心发展相适应的积极措施, 使每个个体都得到均衡全面的发展, 美育显示出无可替代的作用。山东大学校长曾繁仁教授说:“我们从知识经济和信息科技革命的新视觉来重新审视美育, 得出的结论是在知识经济时代, 美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审美情感比以往任何时候也都更重要。”首先, 对智育、德育等的作用。王国维说过“一方面又为德育和智育之手段”, 蔡元培认为“美育者, 与智育相辅而成, 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我们知道美育凭借的感性材料和艺术作品本身就是知识的重要来源, 可以把未曾经历过的生活以直接经验形式表现出来, 开拓知识面。“人的审美能力一方面内在地包含着认识能力的发展, 另一方面也为认识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 美育还可以激发人们求知欲, 提高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 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一个宽阔、平和的胸襟, 这有赖于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 对德育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为由审美对象引发的情感体验, 直接涉及到审美对象的评判, 进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评价, 得出道德的判断, 审美时由于形式的美丑欣赏必然进入对内容真假善恶的判断, 从而避恶从善, 去伪存真, 由情感上的陶冶上升到道德上的净化, 进而达到高尚的人格境界。用柏拉图的话说“融美于心灵”, 弥补德育枯燥、抽象而代之以形象化和愉悦性, 提高道德情操, 健全人格。苏联美学家奥夫相尼科夫说:“在培养人的行为美方面, 美学和伦理学应当携手前进。”其次对语文教学的作用看, 优秀的语文教师是在乐趣中教学的, 靠潜移默化的训导能力, 寓教于乐是美育特征, 也是语文课的优选, 它能在感性形式上吸引学生, 美育以情动人, 理在其中, 感染人教学才会成功。马斯洛认为“审美是一种高级需要, 美在自我实现者身上得到最充分体现。”熏陶渐染, 轻松愉快进入角色而师生情不自禁, 感情共鸣、褒贬随成, 思想教育也化入心田。1. 2 审美教育的重要性首先,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前提。应试教育把语文当作工具, 这种功利性的目的, 遏制了审美冲动; 教法上重理性分析,“单向灌输”的教学形式置文学作品和语文教学的固有特性、规律于不顾, 用抽象的概念代替培养美的感情, 用推理代替想象, 用纯逻辑的枯燥乏味的分析或繁复零碎的训练代替对作品的美的感悟, 形成了僵化的教学模式。审美教育的缺失, 打不动学生的心, 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德国著名诗人、哲学家席勒曾指出“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 唯一的途径是先使他变为审美的人”。显然应试教育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推行能克服了应试教育的问题, 培养了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适应了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规律。其次, 当前新课改是助推器。2004 年年全面推进的新课改增加了选修课。文学作品数量增多, 它的理念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关于审美“崇高对美的发现、追求与创造, 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 使之受到美的熏陶, 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培养审美感知和创造能力”。性质上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这极大地推动了审美教育的实施。英国美学学会主席赫伯特. 里德在其《寓教育于艺术》中指出:“美育不仅成为当今教育中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大有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贯彻审美教育势在必行。美育的意义在于培养人、美化人。语文教材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 绝大多数作品无不与美有关, 与人的美化有关, 可以说, 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 是人类审美的集中表现。这富有情感的学科是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 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今天, 美育与语文有质的统一性。韦志成指出:“语文教学要用‘美’吸引学生, 其宗旨是在教学中实施美育,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最终实现人类自身的美化。”语文教学贯彻审美教育顺理成章。

2、语文教学中贯彻审美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2. 1 创设审美情境, 激活审美心理审美情境的创设包含丰富多彩的审美因素, 可以启发想象,诱导联想, 激活审美心理, 建构审美心理结构。2. 1. 1 营造审美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是陶冶学生审美情趣, 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独特空间。陶行知说:“我们首要重艺术化的校容。”不仅校园设计审美化, 还要有校园人际关系的审美化, 因此校园力求净化、绿化、美化, 师生和谐化。2. 1. 2 借助审美的教学媒介。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介, 如多媒体教学, 组成声音、图像、文字的综合体, 更直观, 让学生身临其境, 调动多种感官感知。还可以运用电影、音乐、绘画等拓展想象空间, 引发审美心理。2. 1. 3 精选审美的教学技法。意境的创设可用语言、动作、精美片段的切入、优美板书的设计等。如学习《雷雨》可将教室布置成舞台, 让学生绘声绘色表演, 产生强烈审美欲望。2. 2 激活审美情感, 引导学生体验美白居易说:“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语文审美教学应以美感人, 以情动人, 用情感撞开学生心灵的门扉。易健教授认为“现代美育是一种感性的情感的生命教育”美育通过渲泄、引导、升华感性来对人实施教育。可以说“情感是一切审美活动的血液”那么, 怎样激活审美情感, 引导学生体验美呢?我想, 首先导入激情, 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其次朗读激情。深入课文深层意蕴, 情感与思想达到“与作者心灵相感通”的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的审美情景, 诱发同步联想, 激发审美情感。再次设疑激情, 教学中设疑, 能激起审美愉悦, 触发情感, 它是学生认知活动的“能源”和“发动机”。2. 3 因势利导, 鉴赏美激发想象、联想鉴赏美。想象力在审美心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激活情感体验美之后, 通过记忆基础上的表象运动, 借助想象得以超越时空取得更深广的感受内容。研读课文鉴赏美, 研读是激发审美情感, 提高鉴赏力的关键, 可指导进行思路教学, 深入美文深层, 不但知文意且知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对蕴含的美加以阐释和点拨, 转化为学生能体味到的美, 产生评价美的能力。研读的方法宜采用讨论法, 充分肯定学生。2. 4 灵活多样, 创造美陶行知认为“教育之美在于创造美”。创造美是审美教育的归宿, 是最高阶段, 不仅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的最佳过程, 而且也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最佳途径。在课文学习中创造美, 学习过程是非功过自我感知、领悟过程, 偏向于生发新形象、新意识、新意义的过程。如林黛玉这个形象可引导从现代社会角度重新认识, 再如表演、朗读也是对课文感知的创造。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美, 美离不开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美, 引导学生做美的创造者。如穿衣打扮、布置寝室、美化教室、文艺演出等, 都可提高创美能力。在作文中表现创造之美, 学生在内在情感驱动下, 对以往储存在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 通过想象, 构思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提炼修改等将感情融入来表现美和创造美。高考众多的满分作文无不令人拍案叫绝, 为学生个性张扬提供了广阔空间, 充分发挥了创造的自由。因此教师应灵活多样地鼓励学生写作。总之,“美育是关系到人的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语文教学贯彻审美教育, 是一种全方位的素质教育, 与德、智、体等一起, 关注了人的生存质量, 使人自我完善、自我优化, 我们充分利用优秀的语文资源, 认识美育在现代化整体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我们面前展现出的是教育的美好天地和高素质的现代化建设人才。

篇3

许多教师讲课时生动有趣,其目的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字、词、句、修辞等方面的知识,并未更多地考虑到文章的美和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一提起美育,人们想到的往往只是音乐、美术等艺术类科目。其实,相比之下,在美育方面,语文教学有着更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由语文教学与美育的特殊关系所决定的。

语文教学和美育的关系

叶圣陶先生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可见语文教学是文化学习的基础。早在文字产生之前的原始社会,人类就通过神话故事的传播来进行美的教育了,比如对火的敬畏,对上帝的赞美,对天地日月的崇拜,对风雨雷电的想象,等等。

文字产生以后,语文课的美育功能便更形著了。语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继承祖国的语言文字传统,而且要使学生获得各种文化信息和美的享受,并以此启迪智慧,陶冶情操。

美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语文课中的美育内容有高度的综合性,课文内容涉及美的各个领域和各种形态。语文教师如果注意到了这些内容,稍加点拨,就会为学生打开一扇无比丰富的美的世界的大门,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美的陶冶。

叶圣陶说:“欣赏文学要由老师指一点门径、给一点暗示……单教学生逐句听讲,那么,纵使老师的讲解尽是欣赏的妙旨,在学生只是听老师欣赏文学罢了。”

这就是说语文课是师生共同的欣赏实践。老师指给学生欣赏的“门径”和相关的“暗示”,启发与引导学生去揣摩语意、体味感情、发挥想象、理解思想,在反复的朗读实践中体会语言的美和思想的美。

比如余光中《乡愁》那种一唱三叹的结构,又如何其芳《我为少男少女歌唱》抒情基调的单纯和飞扬等,如果不去反复吟诵和体味,是感受不到其中的美的。

语文课中的美学内容恰好以深刻的理性色彩区别于音乐和美术,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例如,《秋色赋》中谈到秋色之美是“因为它表示着成熟和繁荣,也意味着愉快和欢乐”,则点出自然美的问题。这些穿插于文学作中的议论性文字,为美育增加了理性的色彩。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中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义曾说:“语文学习应该让学生具有文学的感觉、艺术的感觉、美的感觉,要通过语文教育,增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杨义曾把语文的作用归纳为三个“感觉”,就是在强调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感性特征”。

我同当代著名学者杨东平在《语文课,我们失去了什么》一文中指出: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将充满人性之美、最有趣味的语文,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成一种应试训练”。他认为,语文应该是一门充满趣味的学科。

语文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主要指能通过对文学语言的品味建构文学形象,感悟作品意蕴,从中获得审美享受,并能对作品的成败优劣做出自己的判断。

第二,对不同类型、不同风格文学作品的广泛容受力和精细辨识力。广泛容受力主要是指学生能接纳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精细辨识力主要指学生对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能用专业化或者说审美化的阅读方式去品味,去欣赏。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艺术品位。

人格是什么?是善。人格美是一种道德美。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与健康人格的塑造密切相关。这种相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可以通过促进人的感性发展进而塑造人的健康人格。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可以使人迟钝、麻木的感情变得日益敏感和丰富,使人性得到升华。一个受过良好审美教育的人,在情感生活方面必然有较高的品位,必然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其次,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可以通过促进理性和感性的协调发展进而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语文审美教育是沟通学生理性和感性的桥梁。

比如在对待大自然的态度上,由于受古诗影响,对花落泪、对月伤神,似乎成为一种情感思维的定势,而如果把花开花落当作大自然的奇观,把斗转星移当作是宇宙发展的规律,这就比较达观了。

如果能由此感悟人生,觉悟到人生有涯,如何才能不虚度此生,这样的人一定会活得更积极,使生命焕发出璀璨的光芒。

最后,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通过赞美人类的理想世界来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中学语文课本中,不乏对人类生活中理想的人性、浓厚的人情的抒写和赞美。语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在对这种理想境界的欣赏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格的熏陶。

篇4

关键词:审美能力 美育渗透 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教学中发掘教材中的美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经过初步的探索我认为,小学语文审美教学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实施。

(一)重视课堂教学提升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美感愉悦中乐学,最为关键的,离开了审美化,语文课堂教学就会索然无味,枯燥了。

1、剖析形象,审美鉴赏

审美的主体是学生个体,审美的对象是形象。小学语文大多作品是艺术经典,它用语言来刻画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及人与人之间的具体的生活场景,它所呈现的形象是活灵活现、丰富多彩的。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鲜活起来,把课本语言内化成学生语言,使学生与作品中人物产生共鸣,强化艺术感受。要使学生加深对形象的鉴赏,可从哲学角度出发。

(1)联系的角度。教师和学生解读文本时,若孤立理解人物形象,那只能是片面的。必须全面地,联系地理解人物形象,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解读,更有利于学生感悟人物性格。课堂教学时要从联系的角度,对课文写作的相关背景进行相应的介绍,有助于激发学生情感,理解形象。

(2)突出重点。历来的文学作品,以塑造典型人物,最逼真、最能打动人。教学时可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重点突破。在感受人物形象的教学中,可通过创设图片、音像等情景、激情朗读等现代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

(3)注重细节。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句话的教学,都应显示教者的睿智,学者的聪慧。细节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紧扣细节,一点突破,由点及面,既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又能凸现文章主旨,提高了语文教学实效。细节教学给我们的启迪是多方面的。现实生活中,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事情固然能打动人,给人以美感。而那些不起眼的小事同样能打动人,正如美的范畴一样,除了崇高之美,还有和谐之美。血战沙场、英勇献身是一种崇高的美,而生活中的一颦一笑有时也会令人铭刻在心,因此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的细节进行启迪,十分有利于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2、激发想象,美化心灵

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在审美活动中,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创作如此,欣赏亦如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意义和意境的把握,从而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审美的愉悦。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

老师们可借助儿童生活经验和想象能力,引导他们根据课文内容,在头脑中再现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画面,这不仅顺应儿童长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心理年龄特点,有助于理解课文,而且可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二)注重课外活动重视美育渗透

语文教学是一个外延无限的过程,课堂的四十分钟,只能算是杯水车薪。教学的触角伸向课外,是有识之士的一种共识,美育在教学中的渗透也一样,但若只限于课内,是十分狭隘的。因为,学生更易于在活动中体验美育,所以美育在语文课外活动中的渗透,能促进课堂教学,具有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功效。

(1)开发思维,促进交流

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举办辩论比赛,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进行充分准备,运用完备的陈辞,展开激烈的辩论,使学生的思维插上了翅膀,尽意驰骋飞翔,此过程,开发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语言能力。活动中,让学生交流好词好句,开展评论,既能培养学生交流的能力,又能促进语文课堂的教学,能起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2)增强体验,朗读探究

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的阅读教学应当重视朗读,在朗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像。如诗歌《瀑布》最后一节,描绘了瀑布的形态:好伟大啊,一座珍珠的屏!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这是作者对瀑布的由衷的赞美。教学时,首先,我通过让孩子们从欣赏画面入手,一下子把孩子们带入奇妙世界中去,并让他们喜爱朗读心爱的作品,同时抓住关键词语适时引导感情朗读,在此基础上,孩子们很快进入了教师所创设的梦幻世界,达到了文与情地交融,激发了孩子们读书的热情!然后我先用轻柔、缓慢的语调,赞美的语气范读,风中瀑布那轻烟袅袅上升的那情景,迷雾朦胧、细尘飘洒的姿态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在范读中使学生感受到了瀑布的形象美。教师融情的范读,景随声出,便可以唤起学生心中"珍珠屏"美的形象。

篇5

语文教学是一个外延无限的过程,课堂的四十分钟,只能算是杯水车薪。教学的触角伸向课外,是有识之士的一种共识,美育在教学中的渗透也一样,但若只限于课内,是十分狭隘的。因为,学生更易于在活动中体验美育,所以美育在语文

课外活动中的渗透,能促进课堂教学,具有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功效。

(1)开发思维,促进交流。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举办辩论比赛,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进行充分准备,运用完备的陈辞,展开激烈的辩论,使学生的思维插上了翅膀,尽意驰骋飞翔,此过程,开发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语言能力。活动中,让学生交流好词好句,开展评论,既能培养学生交流的能力,又能促进语文课堂的教学,能起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2)增强体验,朗读探究。

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的阅读教学应当重视朗读,在朗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像。如诗歌《瀑布》最后一节,描绘了瀑布的形态:好伟大啊,一座珍珠的屏!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这是作者对瀑布的由衷的赞美。教学时,首先,我通过让孩子们从欣赏画面入手,一下子把孩子们带入奇妙世界中去,并让他们喜爱朗读心爱的作品,同时抓住关键词语适时引导感情朗读,在此基础上,孩子们很快进入了教师所创设的梦幻世界,达到了文与情地交融,激发了孩子们读书的热情!然后我先用轻柔、缓慢的语调,赞美的语气范读,风中瀑布那轻烟袅袅上升的那情景,迷雾朦胧、细尘飘洒的姿态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在范读中使学生感受到了瀑布的形象美。教师融情的范读,景随声出,便可以唤起学生心中“珍珠屏”美的形象。

(二)重视课堂教学提升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美感愉悦中乐学,最为关键的,离开了审美化,语文课堂教学就会索然无味,枯燥了。

1、剖析形象,审美鉴赏

审美的主体是学生个体,审美的对象是形象。小学语文大多作品是艺术经典,它用语言来刻画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及人与人之间的具体的生活场景,它所呈现的形象是活灵活现、丰富多彩的。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鲜活起来,把课本语言内化成学生语言,使学生与作品中人物产生共鸣,强化艺术感受。要使学生加深对形象的鉴赏,可从哲学角度出发。

(1)联系的角度。教师和学生解读文本时,若孤立理解人物形象,那只能是片面的。必须全面地,联系地理解人物形象,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解读,更有利于学生感悟人物性格。课堂教学时要从联系的角度,对课文写作的相关背景进行相应的介绍,有助于激发学生情感,理解形象。

(2)突出重点。历来的文学作品,以塑造典型人物,最逼真、最能打动人。教学时可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重点突破。在感受人物形象的教学中,可通过创设图片、音像等情景、激情朗读等现代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

(3)注重细节。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句话的教学,都应显示教者的睿智,学者的聪慧。细节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紧扣细节,一点突破,由点及面,既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又能凸现文章主旨,提高了语文教学实效。细节教学给我们的启迪是多方面的。现实生活中,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事情固然能打动人,给人以美感。而那些不起眼的小事同样能打动人,正如美的范畴一样,除了崇高之美,还有和谐之美。血战沙场、英勇献身是一种崇高的美,而生活中的一颦一笑有时也会令人铭刻在心,因此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的细节进行启迪,十分有利于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2、激发想象,美化心灵

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在审美活动中,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创作如此,欣赏亦如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意义和意境的把握,从而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审美的愉悦。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

老师们可借助儿童生活经验和想象能力,引导他们根据课文内容,在头脑中再现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画面,这不仅顺应儿童长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心理年龄特点,有助于理解课文,而且可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通过范读激情、配乐激趣、情景动情、角色悟情等形式,引领学生在细细品味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感悟语言美。在课外,学生创作、排练、表演课本剧、相声,写调查报告,这些活动不仅会让学生学会与此相关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探究过程中生成愉悦感和美感。

篇6

一、重视课堂教学,提升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美感愉悦中乐学。最为关键的,离开了审美化,语文课堂教学就会索然无味、枯燥了。

1.剖析形象,审美鉴赏

审美的主体是学生个体,审美的对象是形象。小学语文大多作品是艺术经典,它用语言来刻画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及人与人之间具体的生活场景,它所呈现的形象是活灵活现、丰富多彩的。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鲜活起来,把课本语言内化成学生语言,使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强化艺术感受。要使学生加深对形象的鉴赏,可从哲学角度出发。

(1)联系的角度。教师和学生解读文本时,若孤立地理解人物形象,那只能是片面的。必须全面地、联系地理解人物形象,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解读,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感悟人物性格。课堂教学时要从联系的角度,对课文写作的相关背景进行相应的介绍,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情感,理解形象。

(2)突出重点。历来的文学作品,以塑造典型人物最逼真、最能打动人,教学时可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重点突破。在感受人物形象的教学中,可通过创设图片、音像等情境以及激情朗读等现代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

(3)注重细节。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句话的教学,都应显示教者的睿智、学者的聪慧。细节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紧扣细节,一点突破,由点及面,既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又能凸现文章主旨,提高语文教学实效。细节教学给我们的启迪是多方面的。现实生活中,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事情固然能打动人、给人以美感,那些不起眼的小事同样能打动人,正如美的范畴一样,除了崇高之美,还有和谐之美。血战沙场、英勇献身是一种崇高的美,而生活中的一颦一笑有时也会令人铭刻在心。因此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的细节进行启迪,十分有利于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2.激发想象,美化心灵

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在审美活动中,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创作如此,欣赏亦如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意义和意境的把握,从而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审美的愉悦。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 转贴于

老师们可借助儿童生活经验和想象能力,引导他们根据课文内容,在头脑中再现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画面。这不仅顺应了儿童长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心理年龄特点,有助于理解课文,而且可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二、注重课外活动,重视美育渗透

语文教学是一个外延无限的过程,课堂的四十分钟,只能算是杯水车薪。教学的触角伸向课外,是有识之士的一种共识,美育在教学中的渗透也一样,若只限于课内,是十分狭隘的。因为,学生更易于在活动中体验美育,所以美育在语文课外活动中的渗透,能促进课堂教学,具有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功效。

1.开发思维,促进交流。

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举办辩论比赛、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准备,运用完备的陈辞,展开激烈的辩论,使学生的思维插上了翅膀,尽意驰骋飞翔。此过程,开发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活动中,让学生交流好词好句,开展评论,既能培养学生交流的能力,又能起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2.增强体验,朗读探究。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审美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375-01

新编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谈及语文教学目的时,就明确指出:“要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中学语文教学法》中也着重指出:“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原则”。可见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除了主要向学生传授语言、文学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外,还兼有审美教育功能。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审美教育意识,自觉地将审美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笔者根据自己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探索,谈一些粗略的见解。

一、采用新颖导语

课前导语,先声夺人,往往能唤起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备课时,从内容和形式上精心设计课前导语,缜密思考激发学生兴趣的每一步骤,或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应心灵的震动;或唤起他们的积极思维,体会教材的思想观点,进而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我设计的导语主要有两种:一是由故事、谜语、诗词入手,巧妙编排,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情感;二是侧重评论抒情,由此激发学生的情感,渲染课堂气氛,自然引入对新课的学习。如:教《枣核》一文时,我以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当我以丰富的情感,抑扬顿挫的语调背诵完毕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流淌字里行间的浓浓的亲情,绵绵乡思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自古以来,凡是漂泊在外的游子、海外华人,每时每刻都在深爱着自己的家园、自己的故乡、自己的祖国。因为祖国有古老的文明,辽阔的土地,令人神往的名山大川,勤劳勇敢的人民,这些怎能不引起远离故土的游子对她的思念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咀嚼一下《枣核》中蕴含的赤子深情吧!”这段导语意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尊心。这样,带着对课文思想内涵的初步认识去学习,就会在更深层次上把握文章的中心主旨。

二、培养审美能力

文学是用形象化手段反映社会生活的语言艺术,人们总是凭借作者所描述的艺术形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显现在自己的脑海中,获得直觉的形象感知。人们认识事物是从对事物的感知开始的,美也是通过人的视听感官进入人的心灵的。帕克就曾经说过:“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因此,感受美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教师应该用自己的美丽心灵去体验课文中的美,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存在和美的风姿。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佳作,读来或令人感觉赏心悦目,或使人掩卷后凝神深思,它们都具有丰富的美的因素。诗歌的圆润、典雅,散文的优美动人,小说的跌宕起伏……陶醉其中,随处有实施美育的机缘。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

初中生的审美情感具有较鲜明的年龄特征,他们的审美情感的主观色彩浓厚,容易陶醉于色彩鲜明、节奏明快的审美对象之中,而较难自觉地对审美对象深沉内敛的美产生审美情感。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努力发掘那些诚挚深厚的美。无论是忧国忧民,还是寄情山水,都是作者发自肺腑,诉诸真情的,都是美的。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所提供的情境来感知形象,从形象中感知美。当然这只是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是进行审美教育的第一个环节。

三、创设教学情境

教材中有许多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总是力求用准确、传神的语言作材料,把自己感受的事物通过真实、生动、包蕴丰富的形象呈现给读者。因此,语文教学必须积极启发学生进行审美想像,把学生引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中,才能真切感受作者所描绘的事物,达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从而深刻地体味文章的内涵。

对于看图学文《长城》,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然后启发学生想像长城横亘万里的雄伟气势,想像筑城工匠的艰辛劳动,想像长城内外的烽火硝烟……学生在想像中进行再创造,从而加深了对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的内涵理解,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又如,《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草原上生活的人民,写得非常美。我们可以采用“边读边议”、“边读边想”的方法,诱发学生的想像,把学生引入情境,让学生体会草原的美,体会作者为什么想“高歌一曲”,“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融景情于一体地去体会草原上不但天空美,景物美,人们的心灵更美。尽管语言不同,但主人的热情很感人。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和感受此情此境,就能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样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渐形成了草原美丽的画卷。

教古诗、童话等文章,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引导他们领略意境之美。只有进入了意境,才能更透彻地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挖掘文章的审美价值。

四、丰富教学语言

语言是教师的基本功,良好的愈是一个优秀语文教师必备的条件之一。每个教师的语言风格各异,有的委婉动听,如涓涓细流滋润学生的心田,有的铿锵有力,如洪钟般只好学生的心灵,有的则幽默诙谐,闪烁着智慧的灵光。但不论怎样,只要能使学生听得真切自然,都能让学生获得智慧的火花,都能使学生得到美 的享受,展开美的想象。

清新平实的语言,体现了语言内在的质朴美,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加深记忆,巩固所学的知识。例如,开始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初一学生对鲁迅不甚了解,就应该一字一顿地介绍鲁迅的生平及主要著作。使学生的记忆随着教师的讲解而加深,所学的内容也不大容易忘记。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学生;审美教育;创新

审美教育可以优化小学生的道德品质,调动小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利于促进小学生智力的开发和深造。小学语文在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的课文不仅具有语言美,还具有意境美,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小学生的文学素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要注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小学生的审美教育,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可持续发展。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下面主要从创设情境、锻炼想象、感受语言、实践活动四个方面阐述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有效策略,希望对语文教育有所帮助。

一、创设学习情境,阅读美文美句

小学语文教材是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材料,也是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语文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合理开发和拓展,以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材的作用。在日常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创设语文学习的情境,在情境中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参与意识,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还要鼓励小学生积极阅读美文美句,积累语言素材,使小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比如,在讲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时,我这样引入新课:“同学们,大家都知道葡萄是依附架子往高处爬的,那么不用架子就能往高处爬的植物是什么呢?请仔细思考。”当学生进行讨论的时候,我在大屏幕上展示爬山虎的图片,创设了身临其境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大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然后,我巧设疑问:“叶圣陶的笔下爬山虎的叶子是那么的美丽,那么哪位同学能把那种美读出来呢?”这时,学生都积极进行朗读,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最后,我要求学生仿照《爬山虎的脚》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二、锻炼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共鸣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充分锻炼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小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真正提高对语文的热爱。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音乐、微课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全方位体现语文教学中蕴含的能量。比如,在讲小学语文《景阳冈》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武松酒后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场景以及体会武松豪放勇猛的英雄性格,我在教学时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视频片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先讲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接着讲武松上冈,见了官府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决定继续上冈;然后讲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最后讲武松一步步挨下冈来。在讲解课文时,我主要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着手,具体说明老虎“一扑、一掀、一剪”的凶猛和武松“一闪、一闪、一闪”的机敏,再从“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

三、感受语言魅力,体会美的韵味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语言优美,值得深思,是小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的主要渠道,也是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点。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课文的重点词句,优化小学生的语感,启迪小学生的心灵,让小学生感到到语言的魅力,从而体会美的韵味,逐步养成良好的审美能力。比如,小学语文课文《月光曲》中有这样描写:“她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在引导小学生进行朗读时,我要求学生能够用心去读,读出曲子的变化,感悟月光曲的旋律。对于文章中皮鞋匠听《月光曲》时的教学,我首先打开多媒体设备,让学生闭眼欣赏《月光曲》中表现平静的大海的一段音乐,感受大海的平静和美丽。然后,我再让小学生闭眼欣赏《月光曲》中表现海面上波涛汹涌的一段音乐,让学生边听边想象大海波涛汹涌的情景。这样不仅培养了小学生的想象能力,还让小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课堂学习的乐趣。

四、开展实践活动,锻炼审美能力

语文实践活动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对于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坚持以小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小学生的潜力,激励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我在日常语文教学中经常组织小学生进行课文剧的表演,一方面能够提高小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小学生体会到精神的享受和满足。比如在学习了小学语文《将相和》以后,学生都已经知道了文中的“将”指的是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课文一共讲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之后,我会提问小学生:“在学完这些故事以后有什么感受?”有的学生认为,要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有的学生认为,要学习廉颇知错能改的精神。还有的学生认为,在平常的班级活动中,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把班集体搞好。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其实并没有统一的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最后,我会选择有表演欲望的学生分别再现这三个故事情景,并能够在表演过程中感受人物背后蕴含的品质,懂得“和为贵”的道理。总而言之,小学语文审美教育任重而道远,语文教师必须要创新教学方式,树立公平公正的教学理念,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教学内容,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还要尊重小学生的意见,给小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避免限制学生的想象力,重视提高小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作者:王超 单位:河北省巨鹿县观寨校区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