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幼儿园幼儿扶贫总结8篇

时间:2022-12-04 20:38:31

幼儿园幼儿扶贫总结

幼儿园幼儿扶贫总结篇1

为了推进教育助学脱贫工作精准化,根据上级有关精准扶贫、精准资助工作要求和我市教育助学脱贫工作实际需要,经研究决定,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开展教育助学脱贫2017年暑期大走访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走访时间:2017年暑假期间。

二、走访对象: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幼儿)家长。

三、走访形式与内容: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组织教师及学校(幼儿园)工作人员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进入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幼儿)家中实地走访,了解学生(幼儿)家庭情况,通报学生(幼儿)在校(园)学习情况及其他方面表现,听取学生(幼儿)家长对学校(幼儿园)工作的意见与建议。走访中,要注重宣传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幼儿)资助政策,通报学生(幼儿)在校期间享受资助的项目及金额,查看受助项目及金额填入《扶贫手册》是否准确、完整;如填入信息不准确、不完整或未填入,要当即帮助学生(幼儿)家长将受助项目及金额准确、完整填入《扶贫手册》。

四、有关要求:

1、教育助学脱贫暑期大走访活动是精准扶贫工作的必然要求,是精准识别、精准资助的有效途径,是宣传教育助学脱贫政策、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成效的基本形式。各县市区教体局及所属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xx职业技术学院、市直学校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周密的实施方案,认真做好走访前的各项准备,组织精干人员深入每一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幼儿)的家中(xx职业技术学院要对本市户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走访做到全覆盖),耐心细致地做好走访工作;走访人员要以尊重的态度与学生(幼儿)家庭成员平等交流,通俗易懂地宣传有关政策,认真解答学生(幼儿)家长的问题,虚心听取学生(幼儿)家庭成员对学校(幼儿园)工作的意见与建议,确保学生(幼儿)家长知晓资助政策和自己孩子在校(园)享受的资助项目及金额,确保学生(幼儿)受助情况准确完整填入《扶贫手册》。走访情况要逐户填写走访记录表(样表见附件1),并将录入学生(幼儿)受助信息后的《扶贫手册》拍照打印件或复印件连同走访记录表搜集整理由学校按年度、按年级及班级为单位存档。

2、教育助学脱贫暑期大走访活动可与学校(幼儿园)正常家访、学生(幼儿)资助“百千万大走访”活动、义保机制宣传活动有机结合,确保不漏一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幼儿)。

3、各县市区教体局要加强所属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教育助学脱贫暑期大走访活动的督促检查。各县市区的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要将大走访活动实施方案和总结及走访活动统计表(样表见附件3)报送本县市区教体局,xx职业技术学院及市直学校大走访活动实施方案和总结直接报送市教体局。各县市区教体局、xx职业技术学院、市直学校于8月底分别将走访活动统计表(样表见附件2、3)连同活动实施方案和总结报送市教体局“xx市教育扶贫工作群”()。

幼儿园幼儿扶贫总结篇2

甘肃省教育厅认真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和工作要求,聚力精准扶贫,扎实推进甘肃省精准扶贫学前教育专项支持计划,全省上下形成了抓学前教育就是“抓根本、抓民生、抓扶贫、抓未来”的共识,真正做到了学前教育规划优先安排、资金优先保障、资源优先倾斜。截至2016年年初,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较2011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同时,制定了农村幼儿园基本办园标准、公办幼儿园编制标准和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为新建改扩建农村幼儿园配齐保教设施、配足保教人员。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我省还进一步扩大资助范围,对全省所有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按每人每年1000元免除(补助)保教费,在此基础上对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在园幼儿每人每年再增加1000元补助资金。

甘肃教育精准扶贫是甘肃扶贫政策中的专项政策,也是最根本的最基础的扶贫政策,对于解决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人民群众急需解决的教育困难与问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使教育这项民生工程能全覆盖地惠及贫困家庭,有“雪中送炭”之功效,对于促进甘肃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抓科学规划,促优先发展

甘肃是一个欠发达省份,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影响和制约着学前教育的发展。截至2011年,全省仅有幼儿园2457所,教职员工2.23万人,在园幼儿43.21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42%,年财政投入50万元。特别是在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的6220个贫困村,仅有幼儿园550个,覆盖率只有8.8%;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不足10%,最低的县还不到4%。许多地方陷入了“越穷越无园可入、越不入园越穷”的恶性循环。

学前教育是甘肃省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更是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短板。拔穷根必须从娃娃抓起,彻底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这是我省深化学前教育改革的主要动因。

党的十以来,我省深入贯彻“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努力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示精神,主动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主战场,把学前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运用创新思维和改革办法推动学前教育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按照省委王三运书记“发展学前教育不能有杂音,不能打折扣,不能讲价钱,必须从骨子里深刻认识学前教育的重大意义,超前谋划,主动作为”和“穷省不但要办大教育、优教育、强教育,而且要办富教育”的指示要求,我省始终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着眼教育惠民和智力扶贫,把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重点工程,连续5年将学前教育列为省委省政府为民办的重大实事,在全社会树立了“教育优先、幼教从优”“治贫先治愚、治愚抓教育”的思想,筑牢和形成了抓学前教育就是“抓发展、抓民生、抓未来、抓后劲”的思想根基和浓厚氛围。

从2012年开始,我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三战三捷的辉煌战绩:第一战役,围绕实现小康目标,组织开展了第一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开启了我省通过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助推扶贫开发的新时代;第二战役,2014年围绕省委“1236”扶贫攻坚行动,把深化学前教育改革作为事关千家万户的惠民工程来推进,制定完善了农村幼儿园办园标准、推进民办幼儿园发展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现了乡镇中心幼儿园全覆盖,有力地促进了扶贫攻坚行动;第三战役,2015年以来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大力实施了包括教育支持计划在内的“1+17”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施方案和学前教育专项支持计划,对全省学前三年在园幼儿按每生每年1000元的标准免除(补助)保教费,对58个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学前三年在园幼儿每人每年再补助1000元,打出了通过深化学前教育改革助推精准扶贫的组合拳,举全省之力推动学前教育持续向贫困地区行政村延伸,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截至目前,各级财政累计投入57.95亿元用于园所建设、设施配备、师资培训和幼儿资助。全省已建成独立幼儿园和小学附设幼儿园6436所,较2011年增加了3979所,增长了162%;在园幼儿85.27万人,增加了42.06万人,增长了97%;现有教职工4.25万人,增加了2.02万人,增长了90%;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比2011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提前6年实现了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战略目标,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贫困县的毛入园率达到73%,超出18个百分点,完成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年度任务,探索走出了一条经济欠发达省份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创新之路、特色之路。

抓项目实施,促资源扩大

针对学前教育资源不足、承载能力有限的实际,我省坚持问题导向,区分轻重缓急,实施重点突破,有效破解了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瓶颈制约,新建和改扩建了一批安全、适用的乡镇农村公办幼儿园,重点扶持一批收费较低、面向大众、质量有保证的企事业单位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公办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初步缓解了适龄儿童特别是农村幼儿“入园难”等问题,促进了全省学前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大力加强园所建设。把建设农村幼儿园作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关键之举和基础工程,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一县一策、一园一策,采取超常规举措大规模建设农村幼儿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4年,我省自筹资金5.6亿元,按照新建每园200万元、改扩建每园80万元的标准,在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所有的乡镇建成中心幼儿园316所,实现了所有乡镇全覆盖;2015年,筹集资金16亿元,按照每班20万元的标准,在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2000人以上有需求的行政村依托小学建成幼儿园939所,在甘南州、天祝县等藏区建成“双语”幼儿园113所,极大地缓解了贫困地区幼儿“无园可入”的难题。今年,在58个贫困县1500人以上有需求的行政村、17个插花型贫困县的行政村、革命老区“两市一县”的行政村建设幼儿园2465所,有力地推动了学前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聚集,基本建立起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同时,下达补助资金1.066亿元,支持一批集体、企事业单位幼儿园改善办园条件,进一步增强企事业单位幼儿园的自身发展能力;实施扶持民办学前教育发展奖补项目。下达补助资金1.887亿元为一批民办幼儿园配备课桌椅、玩教具、图书等设施设备,切实提高民办幼儿园提供优质、低价的普惠服务能力。

补足配齐幼儿教师。在努力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改善硬件条件的同时,更加注重幼儿教师的补充配备和培养培训,着力提高学前教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2012年以来,先后实施了“特岗计划”和“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项目”,市县也不断拓宽师资补充渠道,通过事业单位招考、中小学教师转岗、巡回支教、社会招聘等方式累计补充幼儿教师9550名。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实施了“国培”“省培”计划,全员培训园长、教师3万多名,学前教育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全面开展大学生赴藏区顶岗支教实习活动,去年以来累计向甘南州选派顶岗支教实习学生482人,有效缓解了藏区幼儿园教师紧缺的问题。同时,积极调整普通高校和高职高专专业结构,坚持办好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学前教育院系(专业)的省属高校达到11所。合理设置幼儿教师门槛,积极探索初中毕业起点和高中毕业起点中高职一体化学前教育专科学历教师培养模式。严格落实《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建立完善和落实幼儿园教职工工资福利、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政策。大力推进幼儿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职务)评聘机制改革,努力实现幼儿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同等对待。将幼儿教师纳入部级基础教育成果奖、甘肃省基础教育科研成果将等评先评优范围,加大对优秀园长和教师表彰奖励力度,有效激发广大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升了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全力做好经费保障。制定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按照城市1400元/生/年、农村1200元/生/年的标准保障学前教育经费运转。仅2015年省级财政投入学前教育经费就达17.28亿元,对全省85.27万学前三年在园幼儿按每生每年1000元的标准免除(补助)保教费。从今年开始又对58个贫困县的6.57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学前三年在园幼儿每人每年再补助1000元,在全国开启了免除3年学前教育保教费的先河。

创新管理方式,规范办园行为

我省坚持把提高工作服务管理水平作为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环节来抓,着力推进学前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注重破解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体制僵化、模式单一、渠道不畅、各自为政等难题,用管用、长效、灵活的机制保证“一张蓝图绘到底”。

建立完善协调推进机制。各级政府把学前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切实履行政府工作责任,抢抓学前教育发展机遇期,全面实施省、市、县三级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对学前教育发展给予高度关注,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省政府连续三年将幼儿园改造建设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与市、县政府层层签订责任书,将学前教育纳入政府教育工作重点考核内容,进一步靠实各级政府工作责任,确保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省上建立了由省领导为总召集人,编制、发改、教育、财政等14个部门参加的甘肃省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全省学前教育发展重大问题。各地均建立了由政府分管领导挂帅、多部门密切配合的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学前教育相关工作,破解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障碍和瓶颈。

探索创新统筹办园机制。在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办园体制的同时,对幼儿园管理体制进行有效“松绑”,积极稳步地推进分类评估、分类指导、分级管理的幼儿园评估管理体制,市、县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各级各类幼儿园的办园活力得到有效释放,呈现出以评促建、以评促管的良好局面。同时,采取公建民营、民建公助、民办公补等灵活多样的办园模式,鼓励公办教师带薪带编、领办创办农村幼儿园,在人口分散地区举办流动幼儿园、季节班,优先保障留守儿童入园。采取政府“端菜”和幼儿园“点菜”相结合的方式,着力解决幼儿园安保、保健医生和后勤服务人员短缺的问题,初步形成了以公办园为主体、民办和社会力量办园为补充的多元化办园格局。采取乡镇园办分园、小村联合建园、设立巡回支教点等方式,扩大学前教育的覆盖面,推动学前教育优质资源向贫困村延伸。制定幼儿园结对帮扶计划,采取“名园办分园、强园帮弱园、公办带民办”和“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子、姊妹园”等方式,充分发挥城镇园特别是省市示范园等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了学前教育在区域间、城乡间、园际间的均衡协调发展。

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不断加大学前教育法律法规和制度办法的建设力度,制定农村幼儿园基本办园标准和幼儿园办园行为规范等一系列制度,强化办园、招生、收费、评级等日常管理,为科学办园、规范办园提供了依据。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第三方评估,对学前教育项目开工完工率、项目管理水平、资金落实支出情况、资源配置与使用效益等进行绩效评价,及时客观地反映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成效。以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为重点,建立全省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将机构、教师、幼儿、项目、资金等信息全部建档入库,实现了农村学前教育的动态化、全程化、精细化管理;坚持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提升学前教育管理科学化、现代化水平的战略举措来抓,投入专项资金建成了省、市、县、幼儿园四级学前教育信息管理系统,为各级政府及时全面掌握学前教育资源布局、经费投入、项目实施、师资培训、保教管理、办园规模、办园性质等信息提供了可靠依据。

学前教育全面发展,精准扶贫“拔穷根”

为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体部署,甘肃省教育厅坚持立德树人,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全力助推精准扶贫。充分发挥教育在精准脱贫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精准对接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现状和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实际,实施教育强民、技能富民、就业安民的多元举措,创新思路,积极探索,依靠教育“拔穷根”,突出“精准”保公平,积极为脱贫致富奔小康贡献力量。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甘肃省委、省政府把扶贫开发作为最大任务,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主攻方向,提出了“六个精准”的要求:对象精准、目标精准、内容精准、方式精准、考评精准、保障精准。省委、省政府对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和任务举措。甘肃省教育厅聚焦贫困群众对接受教育最迫切、最关键、最突出的困难与问题,提出了教育精准扶贫的突破口、着力点和路线图,出台实施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乡村教师队伍、民族教育、学生资助、高校招生等7个方面的专项支持计划和《支持革命老区教育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2015-2020年)》等“7+1”教育精准扶贫政策体系,以此来提高教育扶贫的精准度,打好教育扶贫“组合拳”。

近年来,我省通过实施《甘肃省精准扶贫学前教育专项支持计划(2015-2020年)》,抓住农村教育发展“短板”,按照“四个有利于”原则(有利于利用小学富余校舍和师资、有利于方便幼儿就近入园、有利于乡镇分级管理、有利于社会力量参与),重点推进学前教育资源向行政村延伸。通过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建成乡镇幼儿园1616所,实现集中连片贫困县乡镇幼儿园全覆盖;2015年建成行政村幼儿园939所,实现集中连片贫困县2000人以上行政村幼儿园全覆盖。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较2011年提高33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3%。力争2017年实现革命老区、藏区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2020年实现全省有需求的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同时,制定了农村幼儿园基本办园标准、公办幼儿园编制标准和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为新建改扩建农村幼儿园配齐保教设施、配足保教人员,真正使农村孩子接受良好启蒙教育。

幼儿园幼儿扶贫总结篇3

工作计划只是给未来工作设定的一个大体框架,当然还是需要每个月、每一周、每 一天的合理安排和具体实施,而它所起到的是督促、提示作用,可以更快提高个人工作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编为大家准备了教师个人帮扶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仅供大家借鉴!

教师个人帮扶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一

(一)总体思路

20xx年,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党的十x大精神,继续坚持精准扶贫方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抓住本市列入xx片区的大好机遇,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贫投入,扎实开展整村推进、搬迁扶贫、科技扶贫、“雨露计划”培训和产业化扶贫等专项扶贫工作,认真开展定点帮扶工作,加大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力度,全面做好我市扶贫开发各项工作。

(二)目标任务

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创新扶贫开发模式,对4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工程;完成“雨露计划”培训600人,提高贫困农民劳务技能;完成160人独居、散居贫困群众的搬迁扶贫任务,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选择4个村开展到户增收项目,切实增加群众收入;开展产业扶贫贴息贷款工作,带动贫困户就业脱贫;认真开展老区村建设,改善革命老区村发展条件;扎实搞好定点扶贫,深入持久开展社会帮扶。

(三)主要工作

1.全面开展搬迁扶贫

坚持群众自愿原则,对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扶贫对象实行迁户并村,充分考虑资源及就业条件,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有序搬迁,把迁户并村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小城镇建设、产业聚集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引导搬迁对象向中小城镇、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集中。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20xx年计划完成搬迁50户200人,同时做好市级搬迁工作。

2.分类实施整村推进

以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增加贫困农户收入为着力点,促进贫困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实现贫困村整体脱贫。20xx年计划实施4个村整村推进任务,按照规定重点用于村级道路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和小型农村饮水安全配套设备建设。

3.搞好雨露计划培训

加大“雨露计划”培训力度,促进贫困农民就业增收。以促进扶贫对象稳定就业为重心,以提高贫困农民职业技能素质为目标,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培训就业农民向城镇转移。结合贫困村产业实际和需求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0xx年计划培训600人。

4.稳步推进到户增收项目

选择贫困人口比较集中和具有产业发展基础的村,在改善生产生活基本条件的同时,以村为单位,实施到户产业发展项目,实现增收目标。20xx年计划开展4个村,实施到户产业发展项目。

教师个人帮扶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二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强化帮扶效果,切实发挥省优质幼儿园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优质幼儿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辐射与拓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民生、促进教育公平为宗旨,以提高农村幼儿教育质量为目标,通过城乡结对帮扶工作,提高我市相对薄弱幼儿园的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促进全市幼儿教育健康、持续、均衡发展。

二、主要内容

采取形式多样的帮扶活动,如开展教学观摩、业务培训、送教下乡、师徒结对,捐赠等,促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农村乡镇幼儿园的贯彻落实,提高农村幼儿教育水平。同时,以农村幼儿教师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和朴素的作风影响城市幼儿教师,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具体目标

1.改善办园条件。依据市级优质园的办园标准督促并要求农村幼儿园不断提高硬件设施的投入,备齐备足幼儿生活学习所需的设施、设备和物品,改善幼儿园硬件设施条件。

2.提高管理水平。城区幼儿园通过派遣骨干人员深入乡镇幼儿园指导、交流,或请农村幼儿园园长到城区幼儿园观摩学习等方式,帮助乡镇幼儿园全面了解省优质园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法,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促进乡镇幼儿园各项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全面提高其管理水平。

3.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城区幼儿园为乡镇幼儿园教师提供观摩、听课、说课、跟班学习的机会,同时,积极组织"送教下乡"活动,通过优秀骨干教师深入乡镇幼儿园举办讲座、开设示范课、交流教研信息等形式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的队伍素质。

4.提高幼儿综合素质。发挥各自优势,通过互赠书画、参观等形式,加强城乡幼儿相互学习交流。

四、工作措施

1.幼儿教育城乡结对帮扶工作,要以示范园为龙头,以各项交流互助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提供专业支持,提高帮扶工作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2.结对幼儿园要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活动内容、目标、方法、步骤、人员安排、措施要求,完成结对帮扶工作目标。

3.结对帮扶幼儿园要建立专门的帮扶档案,各类帮扶活动要有计划、有措施、有记录、有总结,分别建档立卷,规范管理,努力提高帮扶活动的实效性。

五、效果检测

被帮扶幼儿园:

1.配齐配足工作人员,严格按《纲要》精神实施活动,禁止小学化倾向。

2.教师优课率达30%,合格率达100%。

3.有专题研究的方案、计划,有每次研讨过程的详实资料。

4.家长工作有计划、有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总结,资料健全。

5.特色建设有方案、有过程、有成效,资料齐全。

6.每学年有教师论文在省、市级以上发表或获奖。

帮扶幼儿园:

1.每个月有专人到被帮扶单位看教师一日活动的组织情况。

2.不定期送教到帮扶单位,每学期送教不低于10课时。

3.接受帮扶单位老师的跟班学习,做好跟班学习老师的后勤服务工作。

4.每学期根据被帮扶单位的具体要求组织两次专题讲座。

5.帮扶工作有计划、有方案、有详细的过程资料。

6.*式考核。

教师个人帮扶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三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学生方乐的基本情况是这样的,平时作业不认真,不能及时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工作,并且上课不专心听讲,不能认真学习。了解到该生学习习惯差,接受能力弱,因此成绩不够理想。

二、让学生体会成功,少一些挫败感

二年级的学生,思维上还存在过多的依赖性,方乐很多时候不喜欢独立思考,不积极主动思考,这就需要老师给她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发她的思考、点燃她创新的火花,对于方乐而言,我可以设定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情景,让她体验成功。

使她尽可能多的得到老师的肯定,表扬、和老师的赞许,让她体会到努力就会成功,增加学习的自信心。

三、关心学生,让她上进。

要求上进是每个学生的本质特点,智障儿童也不例外,在课堂上我注意观察方乐,对她多一点温柔、亲切、慈祥,多一点关心;少一点批评,不仅关心她的学习也关心她的生活,让师爱成为学生乐学的催化剂。

四、具体帮扶计划

针对上述原因,为了使她在学习上有所进步,特制定如下帮扶计划。

1.加强思想教育我通过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意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她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经常找帮扶对象谈心,平均每周谈话一次,帮助学生树立自己能学好、能进步的信心。

2.加强关注程度在课堂上要注意观察学生,对学生多一点温柔、亲切、慈祥,多一点关心;少一点批评,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关心学生的生活,让师爱成为学生乐学的催化剂。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关注学生,做到勤观察、勤发现、勤表扬、勤纠正,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和必要的辅导。

从好的方面鼓励学生,然后给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给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

3.培养学习习惯我对待方乐学生,在她主动回答问题时,只要有一点点道理也不放过对她的鼓励。只要她有一点点进步,我也会把她放大了表扬。

幼儿园幼儿扶贫总结篇4

———县教育科技局幼教工作材料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个阶段学校教育和终生教育的奠基阶段。“人生百年,立于幼学”,足以体现幼儿教育在人一生当中的重要性。为做好学前教育工作,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幼有所育的美好期盼为宗旨,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要求,我县在各级各部门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以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依据国家、省、市各级文件精神和要求,结合我县学前教育的实际发展水平,现将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共有幼儿园35所,其中公办园9所(乡镇园8所),附设班12个,民办园8所,共有教职工442名,专任教师171名,取得教师资格证233名,共有幼儿2747名。

二、主要工作成绩

(一)改善办园条件

办好学前教育,首先要有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园环境与条件成为家长择园的优先考虑,我县一直把学前教育纳入全县教育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园,2018年9月,一所投资2000万的高标准私立幼儿园城北幼儿园顺利开园,可容纳360名幼儿,解决了县城内幼儿“入园难”的问题。县财政每年按期足额拨付学前教育事业专项经费,2010—2018年对学前教育投入累计652.8万元,全县改建古阳幼儿园、旧县幼儿园、下冶幼儿园、石壁幼儿园共4所、新建北平幼儿园、郭店幼儿园2所,扩建永乐幼儿园1所,全县7所乡镇都建立了标准化的幼儿园,极大的改善了农村幼儿园办园条件,满足了幼儿入园需求。

2019年新建湾里幼儿园纳入县级百项工程,该项工程已完成选址、准备拆迁赔偿事宜,设计规制为4规,建成后可容纳360名幼儿,解决城区幼儿入园贵的问题

(二)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

根据国家教育部要求,三年内完成对全县幼儿园的督导评估工作,我县根据要求于2018年完成了13所幼儿园的市级督导评估工作,2019年6月24日—6月28日对古县旧县镇中心幼儿园等12所幼儿园开展了办园行为的专项督导评估,对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的幼儿园,下发了督导意见书,责令限期整改,确保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尊重个体差异,鼓励支持幼儿通过亲近自然、直接感知、世家操作、亲身体验等方式学习探索,促进幼儿快乐健康成长。根据省、市精神,我县制定了《古县“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方案》,要求全县各幼儿园开展自查、县教科局结合幼儿园年检及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工作针对“小学化”倾向进行专项检查,教材过难的要求他们更换,上课方式满堂灌的要求调整。要求各幼儿园做好家园工作,积极进行科学的育儿理念宣传,为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进一步提升办园质量。

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每年对全县幼儿园常规工作进行一次专项检查,提高幼儿园办园管理水平。2019年取缔了一所无证幼儿园,继续做好无证园清理工作,对无证园采取逐步取缔,妥善分流安置在园幼儿的办法,坚决取缔无证办园行为。

(三)抓教师培训

幼儿教师是一所幼儿园保教质量的关键,教师的师德、专业知识及技能直接影响幼儿园的办园水平,为此,我县始终把幼儿教师培训抓在首位,积极组织园长、幼儿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今年参加市级培训三次,暑期骨干教师培训三天,国培计划覆盖了民办园。今年7月12日,我县组织园长骨干教师50余人赴兄弟县乡宁参观学习,实地考察4所幼儿园,它们先进的办园理念,科学的管理模式,强大硬件建设,无不深深地震撼着老师们,使他们豁然开朗,收获满满,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增长了见识,有了明确的努力方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人成功的经验,我们应该汲取和发扬,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进而提高保教质量。通过培训,增加了教师专业学习和实践机会,幼儿园教师想获得新知识新技能的愿望将变得更为迫切,自觉程度增强,其自主学习与专业成长对幼儿园的积极作用也日趋明显,幼儿园教师校内校外都能感受到专业发展和学习的气氛,必将带给幼儿园显著而积极的变化,成为改善幼儿园教学质量、提升幼儿园文化内涵的重要保障。

(四)举办“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庆六一活动

全县所有公办、民办幼儿园从节目编排到节目录制积极参与,精心策划,认真准备。县幼教股评选出20个优秀的幼教节目,包括3个一等奖,17个二等奖,在古县电视台进行了为期10天的循环展播,并嘉奖了20位优秀辅导教师。此次庆六一活动展现了老师和孩子们阳光向上的面貌,传播了正能量,受到广泛好评。

(五)助力教育扶贫

通过与各乡镇计生所联系,了解全县3-6岁适龄幼儿户籍状况、入园状况、并重点关注扶贫村的情况进行登记,目前,我县已实现入园率95.6%,达到教育扶贫退出指标。

为贯彻落实全省脱贫攻坚大会精神,推进“教育脱贫一批”精神,落实《临汾市优质幼儿园对口帮扶贫困幼儿园工作实施方案》(临教基[2017]1号)文件安排,根据《古县教育局关于建立优质幼儿园帮扶机制实施方案》(2015[37]号,继续实施优质帮扶活动,缩小城乡幼儿园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差距。推动全县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城镇幼儿园是“龙头”,直接承担各乡镇及民办园的示范和指导责任,全年在郭店、旧县镇、古阳镇、北平镇共开展了4次结对帮扶活动,各乡镇园、民办园保育保教质量明显提高。帮扶活动充分发挥规范园的示范引领作用,实现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有效共享,逐步缩小园际之间的差距,促进我县学前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确保适龄儿童接受科学规范的学前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协同提高各幼儿园的保教质量。

(六)小区配套园治理工作

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全省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县教科局会同自然资源、城乡建设部门对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情况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全县2014年1月1日—2019年5月1日,没有人口达5000人以上规模的住宅小区。

幼儿园幼儿扶贫总结篇5

刘玉光结合《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任务举措、组织实施,深入解析了“一个目标、两个重点、五大教育群体、五项重点任务”的具体内容。

刘玉光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既要发挥各级政府的高效能优势又要联合全社会各方面的活跃力量。同时,还要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意识。宣讲中,刘玉光要求,各单位一把手要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教育扶贫“挂钩早、挂钩紧”,对打赢脱贫攻坚战要有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他还提出,要兜住脱贫的底线往上做,要培养困难群众的一技之长,要出台可考核、可问责、可落实的扶贫政策,要确保教育扶贫经费投入水平不断提高。

陈宝生:用洪荒之力来解决“入园难”问题

人民网消息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日前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面对“公立幼儿园入园难,私立幼儿园入园贵”的问题,将支持动员一些公办单位,新建或改扩建一批幼儿园。同时,继续扶持民办幼儿园朝着普惠的道路发展。

陈宝生介绍,目前全国公办幼儿园只有86 000多所,民办幼儿园有15万多所。现在入园的儿童,近三分之二在民办幼儿园。一些民办幼儿园确实存在收费高,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所谓支持民办幼儿园走普惠的道路,就是面向大众,收费合适,质量合格。

宝生指出,当前发展学前教育最大的短板是师资的缺乏。“现在在园的孩子应该是4 500万左右,老师(专任教师)只有240万左右,这是严重短缺的,所以我们需要加大培训的力度。”他同时表示,还需要搞一些购买服务,把幼儿园的教师问题、保育员问题,保健员问题解决好。

据悉,2016年,学前三年的幼儿入园率达到77.4% 。预计到“十三五”末的时候,入园率将达到85%,达到中高收入国家的水平。“做到这样一个成绩,也是各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也很不容易。但是我们还是想,用洪荒之力来解决这个孩子父母亲、爷爷奶奶高度关注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的问题。”陈宝生说。

陈宝生:目前还不具备义务教育向上向下延伸的条件

人民网消息 近日,对于义务教育的年限问题,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有一些省区实行十五年免费教育,概念非常明确,是免费教育,不是义务教育,义务教育要通过立法来解决。

义务教育是我国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向上延伸,还是向下延伸,要依法确定,是国家事权。

幼儿园幼儿扶贫总结篇6

一、A县学前教育的基本情况

A县地处我国西南部,下辖26个乡镇247个村(居、社区),总人口为66.97万人,其中0-6岁人口为5.6857万人,0-3岁学前教育适龄儿童3.0951万人,是一个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2010年,该县完成生产总值86.87亿元,财政总收入21.5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8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1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87万元,①均低于国家平均水平。2010年该县统计数据显示,全县共有37所幼儿园和183个学前班,其中已挂牌的省级一类幼儿园1所,省级二类幼儿园1所,省级三类幼儿园3所,初步形成了公办、民办、民办公助(即政府向民办幼儿园分派部分教师)三种形式并存的格局。全县共有幼儿园教职工414人,专任幼儿教师236人,代课教师54人。2010年,该县幼儿园在园(班)人数已由2006年的1.375万人增长到1.7113万人,其中县镇幼儿园在园人数为4920人,农村在园幼儿1.2193万人,学前三年入园(班)率为55.29%,与2006年相比,增长了13.77%。但由于原有基础薄弱、无学前教育专项投入等原因,该县学前教育还存在着大量问题。

二、A县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一)学前教育机构数量严重不足且分布不合理

经调查发现,2010年全县有公办幼儿园4所,民办幼儿园(包括民办公助幼儿园)33所,学前教育入园(班)率上升至55.29%,但仍有44.71%的适龄儿童未能接受学前教育,现有的幼教机构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从布局上看,该县的37所幼儿园中有17所分布在县镇,其中包括4所公办园;而247个村(居、社区)只有20所幼儿园,并且均为民办园。此外,在调查中还发现仍有6个乡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开办幼儿园。幼教资源过度集中于县镇地区,农村地区学前教育资源匮乏,发展步履艰难,大量适龄儿童特别是农村适龄儿童未能接受学前教育。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加剧了学龄前幼儿入园机会的不均等;另一方面,不利于该县人才的培养和全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各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由于我国各级政府对学前教育投入机制不健全,学前教育经费短缺,致使当地政府发展学前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从国家层面来讲,学前教育获得的投入甚微,仅为总财政教育投入的1.27%,并且在有限的投入当中还存在分配不公的问题,[2]政府对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地区以及儿童中的弱势群体投入不足。[3]从A县政府的投入来看,由于该县经济发展滞后,地方教育经费筹措渠道不畅,造成A县幼儿教育经费匮乏,有限的财力物力经过统筹安排、权衡分配,落实到乡镇幼儿园,可供其使用的教育经费几乎没有。如:A县对4所公办幼儿园除建园时的投入外,没有生均经费等其他投入,扩大整修园舍、购买教学器材等日常开支和教师培训费用大多是从幼儿园收取的学杂费中支出;对民办公助幼儿园也只是分派一定比例的公办教师,除此外无其他形式的投入;对民办幼儿园而言,一直以来都没有幼教专项经费的扶持,在收费等政策上也未给予倾斜照顾。

(三)办园(班)条件简陋且多数幼儿园不达标

1.幼儿园规模小且园舍建设不合标准

学前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对幼儿园园舍条件有较高的要求。在调查中发现,全县的37所幼儿园大都条件较差,无论是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校舍面积、生均活动室面积,还是生均睡眠室面积、室外活动场面积以及绿化面积,都远远低于《城市幼儿园建筑面积定额(试行)》中规定的最低标准。安全整洁的室内外互动场地是幼儿开展各项活动的基本保障。由于A县大部分幼儿园室内外活动场地的缺乏或不足,使一些幼儿园无法正常开展各项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严重影响到幼儿基本动作的训练和智力的开发。

2.幼儿园设备欠缺

由于资金紧缺,幼儿园和学前班的基础设施十分简陋。不少幼儿园基本没有游戏器械、体育设施等大型活动器械,以及嬉水池、砂坑和30m长直跑道等设施,使各种游戏活动难以开展。同时,幼儿园和学前班教学器材匮乏,全县生均图书占有量约2.7册,农村地区幼儿园图书资源更为短缺,12193名农村在园(班)幼儿仅拥有6750册图书,占全县图书总册数的14.3%,生均图书占有量仅为0.55册;教学用录像录音带共有2586盘,班均占有量仅为6.7盘;一些民办幼儿园没有配备适合幼儿特点的桌椅板凳,而是配备小学生用桌椅,不符合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学前班大多是附设于完全小学或独立成班,园舍条件更无标准可言。小学附设学前班的教学及辅助用房就是小学教室,没有独立的活动场地。独立成班的学前班一般都是家庭作坊式,办园条件更加艰苦。

3.校车质量差且超载现象严重

民办幼儿园大都地处乡镇地区,居民居住相对分散,幼儿园的辐射半径可达到10公里。为吸引生源,幼儿园实行校车接送制。但由于山路崎岖、校车质量较差,再加上校车存在超载现象,校车在接送幼儿时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尽管A县政府和教育局不断强调要注重校车质量,但这一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很好的解决。以P幼儿园为例:3辆加长型长安车和1辆中巴车负担了全园600多名幼儿的接送工作,安全问题令人担忧。

4.幼儿园大班额现象严重

按照《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的规定:小班(3至4周岁)幼儿人数一般为25人,中班(4至5岁)规模为30人,大班(5周岁至6或7周岁)规模一般为35人,学前幼儿班一般不超过40人,而调查发现A县幼儿园的班级容量远远超过了规定的标准,大班额现象严重。如:在M幼儿园中,在园幼儿有430人,共有8个班,平均每班54人,专任教师22人,师生比为1∶20左右。

(四)学前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1.教职工缺编现象严重

教职工是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但在我国贫困地区,幼儿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据调查,A县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在编教职工(包括专任教师、园长、保育员等)有55人,占全县教职工总数的13.3%,在编专任教师有46人,占全县学前教育专任教师总数的19.5%,占教职工总数的11.1%,保育员均无编制。由此可见,该县学前教育职工缺编现象严重。若按照《全日制、寄宿制幼儿园编制标准(试行)》中规定的教职工与幼儿比(1∶7)计算,全县应再配备2031名教师才能满足现有在园(班)幼儿的需求。若按所有需要接受学前教育的适龄儿童计算,所需的教师数量将更多。以公办幼儿园Y幼儿园为例,全园在园幼儿160名,在编教师仅6人,师幼比约为1∶27,远远超出国家规定的1∶7的标准。

2.教职工学历普遍偏低

在A县236名学前教育专任教师中,本科毕业的教师共有10人,约占全部专任教师的4%;专科毕业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2%;高中毕业的教师约占40%;另外,高中毕业以下的专任教师10人,占总数的4%。从教师的学历层次来看,高中及高中以下毕业的教师仍占较大比例,教师的学历层次亟待提高。同时,民办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的学历普遍偏低,如:在当地的3所民办幼儿园中,只有1位园长是幼师毕业,并且考取园长资格证,其余2位都是高中毕业。由于缺少专业训练,使他们对幼儿园的管理难度加大。此外,保育员大多没有取得保育资格证,如:X幼儿园的21位教职工中,仅有3位是幼师毕业(中专),其他都是高中毕业。

3.教师接受培训机会相对较少

近年来,在县政府和教育局的共同努力下,一些幼儿园和东部地区某些学校、幼儿园之间建立了教师培训合作项目,并且每年还有幼儿园教师参加A县所在地区的教师培训,但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接受培训的机会仍然很少。如:该县和杭州市的合作项目中,每年只有10名教师有机会参加培训,这种培训只占到幼儿园教师总数的2%左右。

4.公办幼儿园教师老龄化且缺乏流动

调查发现,由于教师流动体制机制不健全,A县公办幼儿园已有十五年没有招聘过任何新教师。一方面,很多年轻的幼儿教师不能及时进入幼教领域;另一方面,由于尚未建立完善的幼儿教师退出机制,在编幼儿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经了解,该县55名在编幼儿教职工的平均年龄为47.5岁,最年轻的也有33岁。在这部分教职工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在幼儿教育工作中心有余而力不足。

(五)农村地区学前班师生营养不良

A县农村地区多为山区且居住分散,农村小学下设学前班的辐射半径可达十余公里,师幼多为走教、走读,为节省他们往返学校的时间,学校采取上午10:30上课、下午3:30放学、中午不休息的作息制度。但由于乡村学校没有设食堂,教师和学前班幼儿中午都不吃午饭,饿着肚子完成教学任务。以S学校为例,学生最远离学校8公里,教师最远离学校20公里,学校没有食堂,师幼午饭无法解决,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三、解决贫困地区学前教育问题与困难的对策

解决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问题,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原则,公益性和普惠性并重的底线,广覆盖、保基本的要求,按照公益事业、公办为主、公办教师、公共投入、公共服务的原则,齐抓共管,合力推动学前教育的发展。

(一)制定学前教育行动计划,调整结构布局

地方政府是发展学前教育、解决“入园难”问题的责任主体。[5]基于贫困地区学前教育机构数量严重不足、分布不合理的问题,政府应结合当地社会发展状况和适龄人口分布、变化趋势,科学预算入园需求和供需缺口,制定阶段性发展目标,分年度完成,整体规划幼儿园的数量和布局。特别是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制定好学前三年行动计划,采取切实措施,调整结构,科学布局,为学前教育的均衡布局,科学发展提供条件。当前要抓好两项工作:一是充分利用当地丰富廉价的土地资源,以基本满足幼儿入园需要为原则,[4]联合当地计生委和公安部门共同核准当地适龄幼儿数量,依据科学适当的师幼比来规划幼儿园数量,大力新建一批公办幼儿园(班),同时迁建、改扩建部分幼儿园,确保每个乡(镇)至少有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二是要科学规划幼儿园的布局,在幼儿园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要适当合并、改建部分劣质幼儿园,扶植优质幼儿园,扩充优质学前教育,从而实现幼教资源的有效整合。

(二)建立以政府为主的学前教育投入体制

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长期缺乏基本的财力保障,[3]对于贫困地区而言,制约其学前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是资金的匮乏。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学前教育对于政府来说是一种高回报的人力资本投入,[2]增加幼儿教育投资,使学龄前儿童入学率提高一个千分点,可使人均GDP提高0.36~0.58个百分点。[5]政府应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根据实际,制定公办幼儿园生均经费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把学前教育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依法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并逐年提高。可将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部分用于学前教育。要划出一定比例的国有土地出让金用于学前教育,切实加大学前教育的投入。要投入一定资金重点奖励、扶植乡镇特别是农村和贫困地区幼儿园(班)建设。各级政府要实施弱势群体财政补助政策,逐步建立弱势群体资助体系。[6]资助的对象主要是贫困地区低收入家庭子女、福利机构监护的儿童、五保供养儿童等。政府及社会各界应为这部分群体提供一定的保育资助费,有条件的幼儿园(班)可对家庭困难的入园(班)幼儿实行“免费营养餐”制度,保障这部分弱势儿童能够平等的接受学前教育。此外,幼儿保育和幼儿教育工作还应该避免政府包办独揽,[7]建立健全政府、社会举办者、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实现学前教育投入的多形式和多渠道。A县在贫困地区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加大对幼儿园的民办公助力度,扩大扶持对象,加强扶持力度,扩展扶持形式,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形式,大力扶持社会力量办园,不断提升民办幼儿园的整体办学水平。这种方式不但能减轻政府的负担,提升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的整体水平,同时还能激发社会和民间力量办园的热情,促进当地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多渠道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按照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大力发展城镇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的原则,将幼儿园作为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优先建设;多渠道、多形式地扩大城镇公办幼儿园资源,努力解决城镇入园难问题;鼓励有资质的社会公益团体、基金会、事业单位、企业、街道(社区)、农村集体和公民等举办幼儿园,不断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四)“以园带园”提高学前教育整体办学水平

当前采取“以园带园”的方式应分步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要重点办好当地基础较好的公办幼儿园,对其园长及幼儿教师进行培训,实现公办园质量的提升。第二阶段,由第一阶段重点办好的公办园对其他乡镇的公办中心幼儿园(或准备规划建立的公办中心幼儿园)园长、教师进行帮扶、支援和培训,提升其办学水平。如:可采用送教上门的方式,让第一批受训的园长和教师进入幼儿园进行现场指导,选派优秀教师或有专长的教师到受援学校作教育教学辅导和保教经验交流等。第三阶段,除第一批受训的公办园外,其他乡镇中心幼儿园应承担起对当地民办幼儿园、民办公助幼儿园的指导和帮扶。通过这种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方式,能够有效实现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五)“引培结合”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是学前教育事业成败的关键,通过“引培结合”的方式,五年内实现逐年补充幼儿教师,充实幼儿师资队伍,建立合理的教师准入和退出机制,逐步建设一支能够满足当地普及学前教育的幼儿教师队伍。

1.及时足额补充学前教育师资

按照1:7的师生比有关规定,多渠道及时足额补充教师,建立完善教师进出的合理流动机制。

2.提高学前教师待遇

幼儿教师只有具备了相应的地位和待遇,这支队伍才能稳定下来。[8]因此,在物质上,要改善幼儿教师尤其是边远地区幼儿教师的生活、工作环境,提高教师工资水平,适当增加一些津贴,如设立贡献工资、优秀教师补贴、发展津贴等;在精神上,要鼓励和支持贫困地区幼儿教师的进步发展,如表彰宣传优秀幼儿教师的先进事迹,幼儿教师在职称评定、岗位设置上,中、高级比例应与小学教师倾斜。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稳定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幼儿教师队伍,而且有助于吸引一批年轻、优秀的幼师毕业生到农村和边远地区工作,从而充实当地的幼儿教师队伍。

3.加大对现有学前教师和小学轮岗教师的培训力度

一是要搞好园本培训。园本培训立足于幼儿教师的日常工作环境,[9]从他们最困惑和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入手,组织相关的培训或讲座。培训内容要丰富多彩,不仅要包括文化专业知识,提高其理论修养,而且要包括专业技能,使他们能弹会唱、善于舞蹈表演和绘画。培训途径要多种多样,如:教师进修学校承担的培训、岗位培训、县教育局组织骨干教师培训等。二是要鼓励幼儿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对于省、市、县安排的一些专业培训和教学观摩活动,应积极鼓励、安排教师参加,参加学习的教师回来后可以以讲座或现场示范的方式展示给全园教师,在提升教师个人专业技能的同时,又带动全园教师进步。

幼儿园幼儿扶贫总结篇7

一、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推进教育扶贫面临的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家和省、州(市)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大对边疆民族贫困地区的教育扶持力度,各族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升。但是,由于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导致我省边疆民族贫困地区与内地先进发达地区教育发展极不平衡。

1.幼儿园覆盖面小,农村幼儿“入园难”。学前教育总量不足,据统计,2012年云南省昭通市、临沧市、怒江州的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分别为17.15%、24.08%、25.95%,分别比全省48.95%的平均值低31.8、24.87、23个百分点,距离普及学前教育还有很大差距。由于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山区幼儿园普遍存在保教配套设施简陋,户外活动场地、班级活动室等面积不足,有的农村幼儿园靠租房开展教学。广大农村山区由于居住分散,难以集中办园,部分乡镇和多数村委会没有幼儿园。学前教育规模小,办园水平总体偏低,例如,红河州等级示范幼儿园仅61所,占幼儿园总数的15%;全州现有的23所省一级示范幼儿园中,南部边疆6县仅有2所,边疆县的比例不及全州的10%,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2.教育投入不足,改善办学条件任务艰巨。由于教育投入不足,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成为薄弱学校聚集区。一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危房多、标准化程度低。例如,目前红河州农村中小学剩余D级不安全校舍64.2万平方米,B、C级不安全校舍87.2万平方米,排危任务艰巨。二是高中教育办学条件不完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缺乏。三是由于职业教育投入不足,办学设施不足,实训设施设备缺乏且老化。

3.控辍保学形势严峻。《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相继出台后,我国在保障适龄儿童少年依法接受义务教育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但是,一些地方个体经营者、私营企业招用童工的现象依然存在,在组织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执法过程中,没有形成合力,往往是教育部门孤军奋战,县乡政府和有关部门履行职责不到位,一些地方出现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使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学生流失呈上升趋势,控辍保学形势较为严峻。据统计,2006年云南省普通小学招生76.03万人,2012年毕业72.28万人,毕业生数比招生数少3.75万人;2009年全省普通初中招生69.70万人,2012年毕业66.49万人,毕业生数比招生数少3.21万人。在流失学生中,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学生占的比例较大。

4.高中阶段教育资源不足。一是普及程度较低。从云南省教育厅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2012年怒江州、昭通市、文山州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为42.4%、45.73%、52.81%,分别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7.6、24.27、17.19个百分点,距国家和省制定的规划目标有很大的差距。二是高中阶段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以红河州为例,全州进入省一级高完中行列的学校仅有10所,在校生仅占40%,全州一级完中都分布在北部县市,由于南部边疆县缺乏优质教育资源,许多学生到建水、蒙自、个旧等市县高中就读,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在全州27所中等职业学校中,达到省部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有12所,仅占44%,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三是职业教育办学力量分散、专业设置重复、资源浪费,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工资待遇低、工作稳定性差,影响职业教育发展。

5.农村学校环境条件艰苦,山区教师整体素质偏低。近几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长期困扰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些根本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地区性缺编和空编不补的现象仍存在。二是教师配置、学科结构不合理。山区学校英语、音乐、美术、体育教师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三是教师总体素质不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长年工作、生活在封闭的村庄,与外界接触很少,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很难吸引优秀人才从教、留不住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匮乏。四是边疆民族地区教师工作条件艰苦,生活环境差,教师队伍不稳定,且双语教师相对缺乏,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水平的提高。

二、加快推进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的对策

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有力助推中国梦的实现,只有实现教育梦,才能为实现中国梦奠基。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推进教育扶贫攻坚,帮助贫困地区成就教育梦。

1.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切实解决农村幼儿“入园难”。全面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建设,夯实学前教育发展基础。通过新建幼儿园、农村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小学增设附属幼儿园、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等措施,以农村学前教育为重点,在乡镇和人口相对集中的自然村加快幼儿园建设,不断扩大幼儿园覆盖面、学前教育资源总量,全面提高贫困地区幼儿入园率。

2.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着力改善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加快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教育改革发展离不开充足的经费支持。针对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推进教育扶贫中存在的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差的问题,建议中央继续对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实施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一般性教育转移支付力度,给予贫困地区更大的经费支持;建议省级政府将教育经费投入向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倾斜。贫困地区在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资金支持的同时,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充分整合校安工程、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项目资金,彻底消除现有D级危房和B、C级危房,加快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努力把学校建设得更坚固、更美丽,确保农村适龄儿童少年都能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3.加大义务教育法执法力度,确保学龄儿童少年依法接受义务教育。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抓好中小学生控辍保学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控辍保学的意见,并将控辍保学指标分解落实到各县市,把控辍保学工作列入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加大督查督办力度,对因控辍保学工作不到位带来严重后果和造成恶劣影响的,对县市政府、乡镇相关领导、有关部门领导以及其他有关责任人追究责任。建议人事部门增加编制,在州(市)、县(市)教育行政部门设立教育执法机构,有关部门加大对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的用工管理执法力度,通过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依法接受义务教育。

幼儿园幼儿扶贫总结篇8

【关键词】贫困地区;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环境;调查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3)07/08-0054-05

教师的专业成长受个体内在因素和周围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尤芮·布朗芬布伦纳把人看作有机体——环境这一系统中的一个构成元素,认为人的成长是个体与其所处的整个社会生态环境(包括学校(幼儿园)、家庭、社区、整个社会文化)之间互动的过程。在教师发展研究领域,费斯勒提出了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两大环境因素:个体环境因素与组织环境因素。个体环境因素包括个人性情、家庭、生命阶段等,它们可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也可能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组织环境因素包括学校(幼儿园)的管理风格、公共信任及期望、专业组织等。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体环境和组织环境都是在更大的社会环境下存在以及发生作用的。社会环境因素包括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习俗与政策等,它们虽不直接作用于个体发展,却会对个体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受这三个因素即个体环境因素、组织环境因素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

本研究通过调查和分析我国部级贫困县一广西L县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环境,提出了若干促进贫困地区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应对策略。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1.调查对象

L县县城共有16所幼儿园,研究者根据办园类别分层抽取了10所幼儿园的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其中,2所幼儿园的17名教师为问卷预调查对象,8所幼儿园的96名教师为正式调查对象,样本详情见。表1。

2.调查工具

问卷调查:采用《幼儿园教师资源现状调查问卷》(以下简称《教师问卷》)和《幼儿园班级观察记录表》(以下简称《观察表》)进行调查。其中,《教师问卷》包括四部分内容:教师个人基本信息、上岗就业信息、学历进修信息以及在职培训情况。《观察表》用于观察调查对象在组织班级一日活动时的分工情况。研究者使用《教师问卷》与《观察表》收集教师专业发展个体环境与组织环境的相关信息。

半结构访谈:就教师工作及园所管理情况对10所幼儿园园长进行半结构访谈。同时,就全县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对该县幼教干部进行了半结构访谈。问卷调查和访谈的主要内容见表2。

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

1.个体环境:幼儿园教师基本特征

第一,教师队伍年龄集中化。同一年龄层次幼儿园教师集中在同一类型幼儿园。教育部门办园一半以上教师年龄超过40岁,75%以上的教龄在16年以上;民办园56.6%的教师年龄在21~25岁,教龄大多在3年以下。

第二,初始学历大半不达标,专业对口率低。据调查,57.3%的教师的初始学历是中专,中专以上的占25%,中专以下的占17.7%。教师的进修学历以大专为主,占56%,大专以上的占16.5%,大专以下的占27.5%。从第一学历专业背景来看,只有16.7%的教师是幼教专业背景。第二学历专业为“幼教”的所占比率有所降低。这说明许多教师仅将进修当作学历“达标”的手段,没有充分考虑专业成长的要求。

第三,教师资格证持有率偏低。调查发现,有84.4%的教师持有教师资格证。然而,拥有幼儿园教师资格证的仅占持证教师总数的32.3%。调查对象中很多是小学转岗教师,这一现象在民办园与其他部门办园别突出。无证教师也集中在民办园和其他部门办园中。

第四,教师职称评定率不高。调查发现,近半数教师没有职称,没有职称的教师有82.9%在民办园任教。

2.组织环境:幼儿园教育工作与教师管理

首先,教师工作负担过重。教育部199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每班幼儿人数一般为:小班(3~4周岁)25人,中班(4~5周岁)30人,大班(3~6/7周岁)35人,混龄班30人,学前班不超过40人:幼儿园各年龄班应当配备教师2~3名,幼儿园平均师幼比下限为1:16。若按照每个学前班幼儿人数40人与最低配备教师2人计算,师幼比也不应低于1:20。然而,L县幼儿园师幼比为1:42,平均一位幼儿园教师承担2.6位教师的工作量。虽然保育员能够帮助教师分担部分工作,然而全县近4000名幼儿仅有45名保育员,平均1名保育员要照顾85名幼儿。由于班级规模大,教师往往只能将主要精力放在监护幼儿安全、管理幼儿行为、维持活动秩序上。研究者观察发现,被调查幼儿园几乎所有活动、游戏、互动都是以集体活动方式进行的。

其次,工作条件简陋,无法满足教师的基本需求。调查发现,L县大部分幼儿园没有教职工专用厕所,少数幼儿园建造的教职工专用厕所大多也远离活动室;多数幼儿园没有教师办公室。大半只在活动室一角放一桌一椅供教师使用。

再次,缺乏基本的评价和培训制度。研究者在访谈中了解到,L县鲜有相关政策提及对幼儿园教师的评价和培训。

3.社会环境:全县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调查显示,L县在幼教方面的投入十分微薄。投入经费仅为50名公办幼儿园在编教职工的工资,其他投入经费几乎为零。L县的幼教9币资培养也十分薄弱,当地曾有一所师专,已办学73年,却从未开设过幼教专业。2010年,L县成立了一个教育中心,开始了幼儿教育专业的培训工作,但从事该专业培训的教师却是“非科班”出身。查阅L县教育局2011年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计划,整个县全年仅计划培训“幼儿园园长3人,幼儿园教师14人,保育员7人,保健员3人,营养员3人”。其中,有培训机会的专任教师仅占全县幼教专任教师总数的6.41%。调查还显示,L县幼儿园教师近5年来参加过1~3次专业培训的占61.8%,绝大部分教师一年里都没有机会参加一次专业培训。已开展的专业培训,主要培训内容是教育技能培训(56.3%)与教师教育课程培训(57.3%)。

三、影响贫困地区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环境因素及分析

1.个体环境因素

专业成长意识薄弱是影响贫困地区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因素。客观地讲,现阶段我国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地位和社会地位都不高。很多幼儿园教师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专业性缺乏正确认识,专业成长的意识十分薄弱。L县的绝大多数幼儿园教师是民办园教师,其工作与生存的矛盾非常突出。很多教师为了更好地生存选择离开幼教行业。在L县,有一种消极的情绪弥漫在幼儿园教师群体当中,他们认为自己所处的岗位、职业的发展前景很模糊,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基本上处于集体无意识的状态。

2.组织环境因素

个体环境与组织环境息息相关。有研究发现,优秀教师或教学能手比较集中的学校往往是生活和工作条件比较好的学校,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相反,工作量过大、工作空间狭窄、教学设备陈旧、待遇低下等会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阻碍他们的专业成长。本调查发现,当地教育部门及其他部门所办幼儿园管理上都比较“集权”。僵化的管理模式不仅压制了教师的创造性、主动性,还模糊了教师对自身职责的认识。研究者访谈时也了解到,很多教师对被动接受培训还是主动要求培训,对培训是个人的事还是幼儿园的事等问题认识模糊。民办园的管理则较为松散,缺乏科学性,也不够人性化,教师的归属感与安全感不强。这种消极的幼儿园组织氛围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

3.社会环境因素

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核心因素是政府的支持与投入(虞永平,2007)。长期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当前,虽然学前教育已得到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但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仍然举步维艰.在事业管理、财政投入和师资配置等方面都缺乏保障政策。L县位于中越边境,交通不便是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不快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影响到当地人的思想意识与社会文化。该县有一种消极的文化氛围,即被学者们称为的“贫困文化”。按社会学家刘易斯的说法,贫困文化是指贫困者共有的一套规范和价值观,它的特点包括屈从意识、不愿意规划未来、没有实现理想的能力以及怀疑权威等。代代相传的贫困文化,使得当地大部分民众只求温饱,不求发展,看不到教育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当地人普遍认为孩子只有上高中念大学才有发展前途,对职业教育缺乏应有的认识,不少人认为,接受职业教育的人都是被淘汰下来的“差等生”。因为没有需求,L县的幼教师资培养培训少有人愿意参加,培养培训质量自然也受到影响。长期的“输血式”扶贫,也使L县普遍产生了“等、靠、要”的心理。在某些人眼里,获取国家补贴经费也成了让孩子上学的理由。这样的观念,与贫困地区幼儿园教师资源匮乏质量不高也有某种内在联系。

四、关于改善贫困地区幼教师资状况的建议

贫困地区幼教师资现状折射出贫困文化具有的消极影响和有关制度建设缺失的问题。为改善贫困地区幼教师资状况。研究者建议从以下三方面作出努力。

1.教师个体:走出“贫困”心态,成为专业工作者和反思性实践者

贫困地区的幼儿园教师首先必须走出“贫困”心态,致力于成为专业工作者。想获得社会的尊重,先要尊重自己;想获得社会的认可,先要做好专业工作,提高工作的专业化程度。幼儿园教师应明确自身的专业定位,以专业工作者的身份引领社会对幼儿教育的认识。而不是被某些家长和社会的不正确观念牵着鼻子走。幼儿园教师还应树立教育理想,成为反思性实践者。仅为谋生而在幼教岗位上得过且过的幼儿园教师,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没有教育理想。贫困地区的幼儿园教师要在日常工作、园本研修和培训过程中努力追寻教育的理想和愿景。使自己逐渐成为一位反思性实践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没有反思的经验也不会帮助教师获得良好的发展。因此,成为反思性实践者,是贫困地区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2.幼儿园:完善管理和服务,营造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组织文化环境

首先.幼儿园除了要为教师提供合理的待遇之外。还耍满足教师在获取教具学具、学习资料、卫生安全、休息餐点、请假度假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减少教师因工作条件太差而产生的职业倦怠感。其次,幼儿园要完善规章制度以保证幼儿园管理的科学化、人性化,避免不良管理导致幼儿园出现消极气氛。事实证明,良好的教师评价、进修、园本培训、教科研管理等制度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幼儿园应从本园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以激励每一位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3.政府:承担发展学前教育的主体责任,保障幼儿园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中央和省级政府,应进一步明确发展学前教育的主体责任。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通过有效的机制和措施,保障相关扶持政策落实到位。中央和省级政府可以专门工程或项目方式(类似美国联邦政府1965年起实施的“开端计划”),建立贫困地区儿童学前教育保障体系,直接为贫困地区儿童提供学前教育机会,这也是打破贫困文化恶性循环的关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