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体液实习自我总结8篇

时间:2022-05-17 06:50:16

体液实习自我总结

体液实习自我总结篇1

关键词:自我诊断;习题复习课;新范式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习题复习课往往很难上出新意,达到期望的效果,教师觉得很机械,学生觉得很枯燥,课堂气氛沉闷,是师生们普遍觉得头疼的问题。追及原因,习题复习课老师们或根本没有这样的课,或针对问题多的一些题采用细讲、反复讲、反复练的方式以求突破,或采用相关知识点结合练习的方式,这样的复习都欠缺对学生问题的真正诊断、没有针对性、缺乏课堂设计和教学创新,缺乏对学生自我诊断能力的培养,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得不到提高,学生间缺少交流与合作,复习效率低。

为此,我结合平时实践经验、学校各种各样创新范式教学的研究与实施效果,进行了初中科学阶段性习题复习课“自我诊断”新范式教学的初步探究和实践。

二、概念界定

阶段性习题复习课:科学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一定阶段教学过程中学生习题中普遍出现的一些错误,做一个专题的复习。

自我诊断:复习时通过课前任务的巧妙设计、课堂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课后练习的恰当选择,引发学生自疑和生生讨论进行自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认识。

三、研究的策略

(一)课前任务引发自我诊断

1.教先要积极诊断学生问题

在一边批改作业,一边上课,一边辅导学生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在习题中可谓错误百出,类似的题目老师讲过,学生还是会一而再再而三的犯同样的错误。因为我们老师也不知道学生问题的根源――不会看病,也就无法有的放矢的进行复习――治病,更谈不上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诊断了。所以要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诊断,首先教师要积极诊断学生问题。

例如,每每学习溶液这一块知识时,总会发现学生溶液部分的内容掌握不好,错误率高,畏难情绪重。今年我新接两个初二班级,第一章有几节与溶液相关的内容,我发现学生在这一块知识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有关溶液的定量计算方面的,一类是溶液变化时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变化的定性分析类型的。

再比如说浮力部分,也是物理内容的特点,物理量、原理、规律的得出很重要,老师们也都很重视得出的过程,而真正的知识内容反倒很简洁,几个公式,几个规律什么的,就看学生的应用能力了,但初中的学生毕竟还不够成熟,自学能力不够,每每碰到浮力题目头都大了,完全摸不着方向。其实很多的浮力题,只要先判断物体浮沉情况,再根据题目已知条件及公式的应用条件选择公式,就能够迎刃而解,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把这样的意识和方法渗透给学生。

2.课前任务引发学生自我诊断

(1)课前任务的取材

课前任务的取材原则应是源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众多同样的或类似的错误。在这个原则下,选择习题要注意选题时紧扣问题有的放矢,既不盲目降低要求,也不盲目拔高要求,除了巩固、深化、运用所学的知识以外,还要刻意求错。可以从与问题内容相关的最基本的知识复习开始,再设计一些简单的题目,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加深,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引发争论、发现问题,激发求知欲,最后想要解决问题。

(2)课前任务的设计

①相关基础知识的复习

对相关基础知识的复习既可以起到巩固的作用,为后面的提升奠定扎实的基础,也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思维焦点,更有效的帮助学生自疑、质疑,从而更快、更准的切入问题。如《如何定性分析溶液变化引起的相关量的变化》复习课的课前任务中,基础知识复习的设计如下:

1.溶液的组成: ,溶液具有 、 、 特点。

2.溶液分类(按状态分): 。

饱和溶液是指 、 ,不能再溶解 的溶液。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3.溶质质量分数=

4.溶解度S: 。

5.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

6.结晶方法: 。

再比如浮力复习的一堂课,《如何进行公式的选择解决一类浮力问题》,课前任务中基础知识的复习设计如下:

1.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

2.阿基米德原理的表达式: 。

3.物体浮沉条件:

F浮 G物,物体 ;F浮 G物,物体 ;

F浮 G物,物体

②相应的基础巩固性习题

学生问题的出现,有的是因为基础掌握不牢,理解不够透彻,所以从简单的基础巩固性习题开始,让学生的思维从机械的知识向应用转变,这样的过渡符合学生的思维从无序到有序,从简到难,从具体到抽象,逐渐递进的过程,有着热身的作用。如《如何定性分析溶液变化引起的相关量的变化》复习课的课前任务中,基础巩固性习题的设计如下:

1.指出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碘酒、30%的酒精溶液、70%的酒精溶液

2.一定温度下,将溶液密闭放置一段时间后,溶质将会( )

A.浮在液面上 B.沉在底部 C.浮在中间 D.不会析出

3.欲增大氢氧化钙在水中的溶解度,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升高温度 B.降低温度 C.增加氢氧化钙质量 D.增加水的质量

4.饱和溶液在用水稀释变成不饱和溶液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量是 ,发生改变的是 和 。(填溶质、溶剂或溶液)

①不饱和溶液在水分蒸发(恒温)变成饱和溶液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量是 ,发生改变的是 和 。(同上)

②不饱和溶液在加入溶质变成饱和溶液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量是 ,发生改变的是 和 。(同上)

再比如《如何进行公式的选择解决一类浮力问题》复习课时,课前任务中基础巩固性习题的设计如下:

1. F浮、G物、G排三者的关系:漂浮时,F浮 G排 G物(填>、

2. V物、V排二者的关系:漂浮时, V排 V物(填>、

③引发自疑的针对性习题

要通过课前任务使学生在课前就产生自疑、质疑,选择的习题在针对、直指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的同时,要力求在答案上会出现不同或不确定的情况。教师要认真选题,还可根据需要合理、适当改编、变化题目达到目的。

如《如何定性分析溶液变化引起的相关量的变化》复习课的课前任务中,我设计了两道针对性习题,内容直指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的变化分析,第5题我还刻意把四个选项说法改成一样,目的是使学生产生错误,从而促使学生仔细辨析、引发讨论,选题如下:

5.将60℃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降温至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硝酸钾溶解度不变 B.溶质质量不变 C.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D.溶剂质量不变

6. 20℃时硝酸钠饱和溶液100克,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能改变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是( )

A.蒸发10克水 B.加10克硝酸钠晶体 C.加10克水 D.取出10克溶液

再比如《如何进行公式的选择解决一类浮力问题》拖翱问保我选择的两个针对性习题中对于物体的浮沉情况都是不明确的,需要学生先判断物体浮沉再选择合适的公式、方法解决,设计如下:

3.将一质量为900g,体积为1000g/cm3的实心铁块分别放入水中和水银中,静止时受到的浮力分别为多少?(g=10N/kg,ρ铁=7.8g/cm3,ρ水银=13.6g/cm3)

4.将质量50g,体积70cm3的物体轻轻放入装满水的杯子里,物体静止时,溢出水的质量是( )

A. 50克 B. 70克 C. 大于70克 D. 50克和70克之间

④引起生生间讨论的设计

如果说选题上下的功夫是为了引发学生的自疑、质疑,那么如何巧妙的设计引发生生间的争执、思维的交织与碰撞,在课前营造问题讨论的小高潮,引发自我诊断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很简单又凑效的让学生实际行动起来的方式就是――明确要求学生在独立完成课前任务的所有习题后进行答案的校对并讨论。如《如何定性分析溶液变化引起的相关量的变化》复习课的课前任务中,引起生生间讨论的设计如下:

1.请与周围8位同学校对答案,你们的答案都一样吗?你们在什么问题上出现的错误多、分歧多?

2.经同学交流讨论后,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规律或方法了吗?

再比如《如何进行公式的选择解决一类浮力问题》复习课时,课前任务中引起生生间讨论的设计如下:

与同学校对答案并讨论,你或他们哪些地方错了?分别是为什么错?对解决浮力这一类的题目你有何想法或收获?

同学互动校对答案后,由于不同答案的出现,必将引起他们的讨论,在讨论中学生会解决一些问题,同时也会出现一些他们无法解决或似懂非懂的问题,并要他们把这些没解决、似懂非懂的问题提出来,这个环节的安排,引发学生进行了自我诊断。

(二)教学过程帮助自我诊断

课前任务的设计将学习任务前置,学生在课前已经对与问题相关的知识进行复习,引发自疑,生生讨论,引发学生自我诊断。教学过程中教师仍旧可以帮助学生自我诊断,要做好以下关键的几点:

1.教师要充当好课堂角色

课堂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指导,要多启发少讲授,把问题的解决留给学生。所以要语言要力求精当,注意科学性、教育性、启发性;提出的问题要有思考价值;提问要讲求实效,要有针对性;提出的问题要循序渐进;要掌握进行引导、指导的时机。

2.要注意分层次设计问题

课堂讨论的设计要注意从易到难,由点及面,层层递进。不可能把要讨论的所有问题一次全都提出,而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依次、分别提出进行讨论。碰到难度大、深层次的讨论还要先预演,再让学生实弹演习,否则学生会不知所措,不知道怎样进行讨论。

3.解决问题时对象要明确

一堂课45分钟,要真正的让学生讨论起来,内容不能太多,即使是相关的内容可能涉及的项目或需要注意的地方有很多等,本着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的想法,即使刻意也要减少相关的干扰,让讨论对象更明确,让学生讨论时思路更清晰,才能实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太多的问题挤到一堆,不仅不能帮助学生弄明白某些问题,反而会越弄越糊涂。如《如何定性分析溶液变化引起的相关量的变化》复习课的课堂设计:

师生一起讨论情况1:

引导1:我们先看看溶质、溶剂质量如何变化?(学生给的答案有不同)

引导2:请说说你的理由(如果一个同学直接答正确)?(或,说说你为什么和别的同学的答案不一样?(如果有人对前面同学答案提出异议))

引导:如果析出晶体,溶质质量会减小,那是否析出晶体与什么有关呢?

讨论:溶液饱和或不饱和具体析出晶体情况应是怎样?(有3种情况)

交流:学生逐个提问的方式直接说各项的情况并要求说明理由。(几乎未给思考时间,因为把后面的内容想简单了,高估了学生的能力)

小组合作讨论情况2:

1.有几种情况?

2.各种情况下各量的具体变化结果填在表格中或旁边的空白处。

汇报讨论结果:汇报讨论后各量变化的结果,说明理由。

这是一堂内容有一定难度的复习课,为了降低难度,提高学生讨论的效率,讨论1是在我的连续问题启发下一起解决的,如上所示,讨论2是全放手让学生讨论,在平行班中的一个班级试讲下来,我感觉非常的不好,讨论2存在的几种情况的讨论倒是没有问题,反倒在表格中各个单项内容的分析上意料之外的出现了各种在我看来实在低级的错误,特别是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变化已经弄清楚的前提下,学生对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出的错误让我非常的意外。原本想通过这个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上课下来的感觉却是学生被我越弄越糊涂。课后我冥思苦想,在第二天的一堂作业分析课上也有相关内容的习题,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采用了自认为粗略些的方式分析,不经意间抛出的问题是:要分析溶液变化时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需要知道谁的变化?原来的问题是:如何定性分析溶液变化时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及溶解度的变化?看似没什么不一样的问题,效果却明显不一样!为什么?我反思后发现:1、好像这样分析条理更清晰;2、为什么条理更清晰?因为讨论对象更明确,只有一个对象――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溶质质量、溶剂质量的变化下移一个层次,就变成了分析溶质质量分数变化的两个相关量。我恍然大悟:分析的对象太多把学生给搅糊涂了!所以我把原来的设计进行了修改在另一个班正式用于公开课,修改后我去掉了溶液质量变化项目一栏,减少干扰项,再通过不同的提问方式改变层次,让讨论对象只有两个:溶质质量分数和溶解度的变化。由于分析的对象更明确,修改后复习的效果明显好很多。

再比如,讨论如何进行公式的选择解决一类浮力问题时,浮力题目中的干扰因素也很多:溢水杯是否盛满、物体是否浸没、物体浮沉情况是否知道、物体是否实心等,如果每个因素都有,学生肯定会被弄糊涂,进行自我诊断型习题复习课时应该一类问题一类问题的解决,等问题各个击破再进行综合。

4.及时总结问题解决成果

讨论有了结果后,教师和学生要共同分析本次讨论,对提出的问题、讨论的过程、讨论的结果、得到的收获等做出实事求是的及时的评价或总结。通过总结或评价才能让所学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才能更清楚的明确错误的根本,更清楚认识自身的问题。

如《如何定性分析溶液变化引起的相关量的变化》复习课时,讨论结束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定性分析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及其变化时需要考虑什么?分析溶解度的变化呢?一个班级试讲后,我对课堂设计进行了修改,相应的讨论总结也进行了修改:(1)溶液变化时如何定性分析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2)如何定性分析溶解度的变化?

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求学生及时总结问题解决成果的做法就是在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诊断。尤其是通过总结或评价让所学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让学生更清楚的明确错误的根本,更清楚认识自身的问题,更是从根本上帮助学生对自身问题进行了自我诊断。

(三)课堂练习强化自我诊断

引发、帮助学生自我诊断后,教师要筛选一些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还原学生真实思维过程、真正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课堂习题,可以起到强化自我诊断的作用。

1.要与问题内容完全贴合

重新操练时选择的习题最重要的一点是必须要与问题内容完全贴合,尽量不再整合或少整合其它内容,趁热打铁集中火力将新学、新知、新悟进行运用。

2.还原学生真实思维过程

通过课前任务、课堂教学的自我诊断,让学生清楚的发现自己在科学规律、定理、概念等知识方面存在记忆、理解上的不清晰、不透彻,甚至错误等问题;在解题时思维上存在的不全面、不严谨和缺乏逻辑推理性等问题。然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往往很难在一次的自我反思上得到完全的解Q,因为这属于思维能力、思想意识、解题方法、知识强化层面上的反思,还需要很关键的一步――再练习。通过选择好题有效再练,让他们对之前真实出现过的众多问题重新思考,自查、自省,慢镜头的回放还原学生之前真实的思维过程,能警醒他们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强化之前的自我诊断。

3.真正促使教学目标达成

精心选择的习题不仅要达成学生知识掌握与运用上的目标,更重要的是达成学生解题能力方面的提高,方法上的掌握,尤其是再练习时学生思维能力的进步,思想上的转变。围绕上述几点我在《如何进行公式的选择解决一类浮力问题》复习课时,我选择的课堂练习如下:

1.将同一实心铁块分别放在水和酒精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F 水 F酒精。

2.将两个相同体积实心的铁球和铝球放入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F铁 F铝。

3.将两个相同体积实心铁球和木块放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F铁 F木。

4.上述第3题中体积相同改为质量相同,F铁 F木。

5.将一质量为40克,体积为60立方厘米的的实心物体轻轻放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溢出水的质量 克。(填大雨、等于或小于)

6.将一小球轻轻的放入盛满水的烧杯中,溢出水的质量为100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对烧杯底的压强一定变大

B.小球受到的浮力一定是1N

C.小球的体积一定是100立方厘米

D.小球的质量一定是100克

7.把1000立方厘米的实心铁块和木块分别放入水中,静止时所受浮力分别为多少牛?排开水的体积分别为多少?(g=10牛/千克,ρ铁=7.8克/立方厘米,ρ木=0.6克/立方厘米)

8.将一个体积为40立方厘米的实心物体放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溢出水的体积为32立方厘米,这个物体密度为多少?

再比如《如何定性分析溶液变化引起的相关量的变化》复习课时,课堂练习我是这样选择的:

1. t℃时,向10克水中逐渐加入硝酸钾晶体至饱和,则此过程中该溶液中满足下图a、b两个量的变化关系的是( )

A. a―溶解度, b―溶剂质量

B. a―溶质质量分数, b―溶质质量

C. a―溶质质量, b―溶剂质量

D. a―溶解度, b―溶质质量

2.一定温度下,有一杯食盐水,杯底尚有少量食盐固体不能溶解.现将新鲜的萝卜块放入其中,放置一段时间.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原食盐水一定是饱和溶液

B.萝卜块质量一定减少

C.杯中的食盐固体一定全部溶解

D.溶液的质量一定增加

3.室温下,一杯食盐水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下列关于露置后的溶液说法正确的是( )

A.溶质质量会减少

B.为饱和溶液

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会减少

D.食盐的溶解度不变

4.如图甲是A、B 二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t1℃时,A、B各Wg分别加入到两只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得到A和B溶液,然后分别放入盛有同样冰块的小烧杯。一段时间后,有晶体析出的是 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是 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的是 溶液。

5.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把饱和溶液温度升高时,若溶剂质量不变,则溶液质量也不变。( )

(2)把500C硝酸钾溶液降温到200C一定有晶体析出。( )

(3)和溶液析出晶体后,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不变。( )

(4)食盐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质量分数一定增大。( )

(5)在溶剂、溶质质量不变的情况下,饱和溶液始终是饱和溶液。( )

四、成效与反思

(一)成效

1.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自我诊断的作用,学生的参与度高了,掌握情况好了、学习兴趣浓了。

2.在教学过程中本人注重团队合作,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有助于建立和发展学生良好人际关系。

3.学生学会了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尤其是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和提高、思想意识上的转变。

(二)反思

1.要想通过学生自我诊断提高阶段性习题复习课的效率,除了精心设计课前任务、教学过程、选择课堂练习外,教师的应变能力和智慧也很重要,课堂是活的,学生是活的,教师也要是活的。

2.习题复习课,学生审题、解题能力的高低对预期的设想和教学效果的影响很大,教师要充分考虑这一点。

参考文献:

[1]保罗・弗莱雷著,顾建新译.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加涅著,皮连生等译.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体液实习自我总结篇2

血液透析室应当建立并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透析液及透析用水质量检测制度、相关诊疗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设备运行记录与检修制度等制度。今天小编给大家为您整理了血液科护士年终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血液科护士年终总结范文一:2020年,血透室在院领导及护理部的关心支持重视下,在科内护士的共同努

力下,较好的完成了自己所承担的各项工作任务,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1明确血透室的岗位职责,工作流程,操作规范,并制订了透析紧急突发事件的处理预案,认真学习,要求血透护士都能熟练掌握,但是集体培训效果不佳,特别是新护士要花了时间,但效果不佳。最好是一对一授课,鼓励她们多看书,工作中针对问题反复提问,直到搞清楚。

2血透室病人多,机器不足,经常加第四班,护士长时疲劳工作,加上病人都是重病人透析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意外,增加了安全隐患,科室现急需增加机器和护理人员。日常透析过程中相互协作,急诊透析时能够在第一时间赶到,无论是晚间急诊还是周日透析从没有推诿现象,也不因加班而影响次日正常工作。

3.建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管理模式强化服务意识,亲近而有耐心的语言沟通,使患者有一种安全感,细心的讲解透析知识,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增强其治疗的信息,尽量减轻患者的负担,减轻心理压力,更好地配合治疗,提高生存质量,在没有家属陪.伴时,我们承担其家属的责任,递水,喂饭,搀扶,更衣,在长期治疗过程中感化病人。

4力求工作认真细致,血液透析具有较高的风险,作为护理操作者,既要树立正确积极的护理风险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最大限度的控制和避免风险,从而提高护理质量,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5注重护士业务水平的提高:随着透析患者的不断增多,依赖透析生存时间的延长,患者要求我们的服务质量与水平也在提高,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做到更细致入微的服务;另一方面要不断的学习巩固基础知识与扎实基本操作,同时还要拓宽视野更新知识,掌握先进技术,不断的与其他医院同行进行交流,积极参加院内各项业务学习与培训,支持鼓励护理人员参加大专,本科学习,今年8月派送一名护士参加省血液净化专科护士培训已取得专科证书。以及轮流选派护士参加各种短期培训班,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使她们丰富知识,开阔眼界。,

6.做好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工作,透析时患者血液处于体外循环中,护理安全工作为重中之重,所以要求每个护士都要严格坚守工作岗位,认真执行医嘱,执行查对制度,严格按透析处方设置各参数,并按一人操作一人核对,每班两人固定,护士分工并密切配合来完成透析患者的前,中,后护理工作,特别要保证患者透析过程中的时时巡视与生命体征的监测,及时发现透析不良反应,机器异常报警,穿刺部位渗血等情况并能及时处理,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6.做好水机、透析机的日常清洁与保养工作,做到医、护、技随时沟通,保持机器正常安全运转,保证患者安全和较高质量透析。

7.保证透析液配置的无菌、浓度与质量。

8布局的不合理,加上护理人员不足,对病人管理做得不到位,如病人等候期间进入上厕所,年轻护士对病人的管理缺乏主动性,怕引起纷争,缺乏卫生员导致大量工作让护士去做,护士没有精力去做宣教。影响工作质量。

9..随时征求患者及家属的意见,不断改进与提高。

随着病人增加,储物柜不足,通过向院领导反应,及时增加了病人储物柜,方便了病人

9.做好各项消毒隔离工作: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是一类特殊人群,他们不但需要一个相对无菌的环境,更需要整套的无菌技术,所以护理人员要有严格的无菌意识,从透析液的配制,到治疗物品、机器的准备,再到瘘穿刺及上下机的各项操作都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各种消毒液的配制要固定班次,按需,按量,按浓度配制,专用试纸检测浓度,严格按消毒时间,消毒方法执行机器的内外部,各种物品,空气地面等的消毒,使各项培养结果达标,并认真及时记录。

自2012年1月2020年11月30日透析次,其中血液灌流次。血液透析滤过次,CRRT11次,从未出现医疗差错事故,并在糖尿病人血液透析中如何观测血糖,防止低血糖休克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对透析中低血压进行分析,采取防范措施,以保证透析的充分。除了努力与成绩之外,本年度我们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新的一年,我们全科护理人员要努力跟上医院发展与改革的新步伐,以质量管理为主线,力求全面提升力争全新面貌,更好地为血透患者服务,为做好医院的护理工作增添一份力量。

血液科护士年终总结范文二:血液透析科全体护理人员在院领导及护理部的正确领导以及全体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下,克服人员少,工作量繁重的重重困难,顺利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得到领导和病人的肯定与好评,现将全年护理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认真落实各项工作制度,确保医疗护理安全。1.认真组织学习各级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和护理工作制度,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2.根据护理部要求,改变排班模式,弹性排班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并进行分级管理。

3.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强化执行医嘱的准确性,上机时双人核对医嘱和设置的各项参数指标,确保透析质量和病人安全,并保证全年无护理差错、事故发生。

2.制定了科室新入职护士培训计划,根据计划对新入科的两名护理人员实行一带一,为期三个月的规范化培训,认真学习血液透析理论知识及操作,力争做到三个月可以单独胜任血液透析工作。

二、加强学习,重视提高护士整体素质,优化护理队伍1.加强业务理论学习和技术操作培训:认真完成护理部组织的操作培训和考核,各项成绩达标。组织护理人员参加业务学习并做好学习笔记。

2.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不断提高血液净化专业技术水平,积极参加北京市血液净化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举办的《血液净化规范化管理及基本知识》培训,使全体医护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确保了患者透析质量和医疗安全。

3.不断更新护理知识,学习新业务新技术,以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及实践能力,完成继续教育学分。

4.加强护理人员急救知识、抢救药品、抢救仪器的使用等内容的培训,达到人人熟练掌握和应用。

三、转变护理观念,提高服务质量,加强护患沟通

积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透过学习让护士从内心真正认识到优质护理的重要意义,护理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加强护士的责任心。

1.我们透析科所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该疾病患病时间长且不能彻底根治,易使患者产生失落感,对生活失去信心,同时由于透析时间长,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还要担负高额的治疗费用,更易产生轻生和绝望。

因此,我们首先做到用自己的真心和爱心,去爱护每一位患者,细心聆听患者倾诉,努力理解患者心理,善于掌握每个透析患者的心理特点,以良好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交流技巧,赢得患者的尊重和信任。帮助他们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并取得家属的配合,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使患者有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以提高生活质量。2.积极响应“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创建活动,组织科室护理人员学习,由被动式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始终以病人为中心,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平时工作中注意培养护士的应急能力,对每项应急工作都要做回顾性评价,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提高护士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提高护理人员责任心和敏锐的洞察力,让其养成严谨、敏捷、果断的工作作风。

四、加强院内感染管理,认真做好消毒隔离工作。1.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范(2010版)》,加强消毒隔离检查。

2.保持水处理间、治疗室、透析室的清洁,每日按时消毒,做好水机、透析机的日常清洁与消毒保养工作。

3.严格按照血液净化感染控制操作规程,每月进行透析用水、透析液细菌培养及治疗室空气培养检测并做好记录,结果均符合要求。

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防止院内感染,透析机严格一人一用一消毒,透析器管路一次性使用,杜绝了交叉感染,保证了患者的治疗安全。

透析消耗品、医疗废物按规定集中处置。

五、定期考核检查,提高护理质量,做好教学工作1.今年为提高护理质量,我科在护理部安排的每月质控检查外,每周进行护理安全小组会,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及时提出下一步的工作及防范措施,对于检查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详细地原因分析,并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强化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及时更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2.重视安全教育,组织学习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加强督促指导,演练常规应急预案的处理程序,确保护理安全,护士长坚持严格督查各项工作质量环节,发现安全隐患及时采取措施,使护理质量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3.认真完成护理部安排的教学工作,实现一对一带教,确保护理安全,保证教学质量。

回顾这一年来的工作,通过全科人员的共同努力,截止到11月,血液透析11469人次,血液透析滤过512人次,血液灌流964人次,床旁血液滤过223人次,且未发生任何差错事故。但是我们也清醒的看到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在管理意识上还要大胆创新,持之以恒;2.健康教育还流于形式;

3.在论文撰写、护理科研方面几近空白;

4.护理队伍较年轻,护理经验相对欠缺;5.专科知识及沟通技巧欠缺。

在未来的一年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刻苦学习,为医院的更好的发展而不懈努力。2020年透析室护理工作计划

一.进一步规范规章制度

1.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操作流程,确保护理安全。

2.加强演练透析透析室各项应急预案,必须做到人人都能熟练掌握。

3.建立科室内质控小组,加大自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定期查找护理隐患并进行分析反馈。

二、加强护理安全管理

1.透析时患者血液处于体外循环中,因此护理安全工作为重中之重。

严格分组管理,认真核对机器设定的治疗参数是否准确、抗凝剂及其他药物的用量。密切观察患者透析中的病情变化,时时监测病人生命体征,及时发现透析不良反应,机器异常报警及穿刺部位渗血等情况并能及时处理,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2.建立护理缺陷如实登记、报告制度和管理制度,对出现的护理缺陷分析发生原因,及时组织护理人员讨论、学习,吸取教训,提出改进措施,并及时上报护理部。

护士长坚持严格督查各项工作质量环节,发现安全隐患及时采取措施.

3.加强急救药品及抢救仪器的管理工作,每周认真核对发现问题及时维修,保证抢救物品处于完好备用状态,发现问题及时维修,护士长每周检查并记录。

4.组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增强护士的风险意识及防范意识。

三、加强院内感染管理,认真做好消毒隔离工作。1.严格按照北京质控中心要求对透析用水、透析液定期检测并做好记录。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防止院内感染,定期进行培训。

顺利通过明年北京市质控检查。

四、加强护理人员专科知识学习,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1.争取今年再派护理人员参加血液净化专科护士培训。

2.全体医护人员参加北京质控中心组织的血液透析规范管理培训班。

3.由专科护士及护士长每月进行课内小讲课。

4.加强护理人员考试考核,要求理论考试合格率95%、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95%。

5.加强和落实血液透析规范操化作流程,严格按流程进行各项技术操作。

血液科护士年终总结范文三:时光过的如流水般飞逝,在血液科的实习即将结束。在此,我非常感谢护士长和教员们在六周期间对我的关心和照顾以及帮助。在老师的辛勤教导下,经过不断实践,我受益匪浅。回顾这些日子,是苦是乐,是酸是甜,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属于自己的味道,即将要出科了,却有好多的不舍。对于我们的实习,科里的老师们都很重视,每周的实习安排也谨然有序,从而让我们循序渐进的学习与成长。

在实习期间,我严格遵守医院及科室的规章制度,认真履行护士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踏实工作,关心病人。不迟到,不早退,努力做到护理工作规范化,技能服务优质化,基础护理灵活化,爱心活动经常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做到理论学习有计划、有重点,护理工作有措施、有记录。

在老师的带教下,我基本掌握了一些常见病的护理及基本操作,使我对血液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有了重新的认识和提高,在突发病方面,学到了应对的知识和技巧。微笑迎接新病人并做好入院评估;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并规范记录;正确采集血、尿标本;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严格执行三查七对;认真执行静脉输液……总之,在血液实习的日子里,在护士长和教员们理论知识扎实和操作技能熟练的带教下,我受益匪浅,像她们一样,虽然我还只是学生,我的能力有限,但我会不断摸索,用微笑温暖病人心田,用努力充实我的知识与技能。温故而知新,用实践来验证及巩固所学医。

在此,感谢护士长以及各位教员们对我的关心与教导,在此实习期间包括以后,我都把你们的教诲深深记在心中。我一定要把学到的只是应用到下一实习科室。不断地学习进步。同时,我感谢本科室的患者,他们很配合的让我做治疗,俗话说:病人就是老师。

血液科护士年终总结的人还看了:

1.护士年终总结范文3篇

2.2015重症监护室护士年终总结范文3篇

3.护士年终总结范文大全

4.肿瘤科护理工作总结

5.输液室护士年终总结3篇

6.护士个人年终总结范文3篇

体液实习自我总结篇3

一、把握生活情景设问,激发兴趣,点燃思维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把握源于生活的情景去精心设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趣生疑,由疑激思,进而使学生兴趣盎然地产生问题,探求答案。

【案例1】

讲《一氧化碳的性质》的时侯,恰逢初冬,天气很冷,正是我们北方需要供暖的时候,所以在“一氧化碳”的教学中,我设置了一段动画,是讲述在冬日的夜晚,,李大爷觉得家里很冷,就使劲往炉子里填煤,填的满满的后就高兴的去睡觉了。第二天早上,李大爷起床后感到头疼,浑身无力,赶紧去了医院。医生经过询问和诊察后说:“是您自己惹病上身的,今后可要注意啊……”在看出学生疑惑的眼神后,我适时抛出学生心中的疑问:“李大爷是怎么惹病上身的呢?今后又该注意什么呢?”

利用这种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思维,去积极寻找问题的答案而展开教学,自然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把握经验迁移设问,引发共鸣,事半功倍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呢?迁移已有经验的精心设问就是关键。

【案例2】

在“液体药品的取用”教学中,先与学生交流生活中取用液体的情景

师:1. 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取用液体物质,是怎样取用的?

生:交流――倒水、做饭(酱油、醋、植物油),滴眼药水、喝药止咳糖浆,输营养药液等;

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实验室取用液体药品时,思路和生活中液体的取用方法是相似的;

师:2. 根据取用方法给液体药品的取用分成哪三类?

师启发学生:请按取用液体的量以及方法给取用液体药品分类;

生:对比、分析、总结、交流――

师:3. 同学们能用最精炼的语言把得出的规律描述出来吗?

精炼总结的过程中,加深印象,理解记忆;

师生归纳整体感悟,精炼语言,得出规律:

多、少、定

倾、滴、量

这样,在递进式设问中,学生用自己熟悉的经验不断地交流,碰撞,使其原有的知识结构发生调整和重新构建,顺理成章地提升出液体药品的分类及取用方法。

三、把握对学习目标渴望设问,以“理”入境,激将昂志

在教学中,教师可说明某一学习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学习的作用和重要性,向学生展示学习的目标,从而使学生明确所学内容的目标及要求,产生达成目标的渴望,进而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能更好地达到学习的目的。

【案例3】

在《液体药品的取用》一课中,归纳了液体药品取用方法后,教师直接阐明“向试管中注入2mL的液体”的目标要求:

1. 液体不洒到试管外;

2. 保证试剂瓶不被腐蚀标签;

3. 试剂瓶的药液不被污染;

4. 不污染试验台。

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形成对取液操作要领初步认识,进而产生了用自己的结论实践探究的强烈欲望。这样在主动思考、操作、互评、诊断中不断地站在新的高度,使知识不断生长,实现了对操作要领从认识、理解到应用的一次质的飞跃。

四、把握疑惑时机设问,“授之以渔”,主动学习

教师的设问,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能够不断地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鼓励、激发、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觉地、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形成问题意识,用自己的问题和别人的问题去带动学习、促进学习,使学习更主动、更生动、更富有探索性。

【案例4】

《离子的形成》一课的教学中,在迁移微观粒子相关知识后,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关于微观粒子,你还有哪些困惑,你还有那些问题?”这一问激发学生积极地收集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在主动交流、思考的基础上学生提出许多问题,如“原子核外的电子又是怎样运动的呢?”“质子和中子还能再分吗?”等等。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需要解决的欲望更加强烈,欲罢而不能,对新知识的饥渴空前高涨。

体液实习自我总结篇4

[设计思路]

高三学生已对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复习、巩固。在这一前提下,让学生应用所学的晶体结构、化学平衡和电离理论,氧化还原规律推测、并设计、实施实验验证一种不太熟悉的化合物――草酸晶体的物理、化学性质。交互式网络技术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新的交流方式。

本节课以“草酸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为载体,采用引导探究模式,通过多媒体创设学习情境,启发学生大胆推测,进行实验研究,通过网络推测实验现象与结论,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质疑和肯定。使学生体会到探究过程的乐趣,让他们在和谐的合作和竞争中发现自我,实现自我,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教学用具]

接入局域网的电脑、实物投影仪;

实验仪器:试管、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表面皿;

实验试剂:蒸馏水、草酸晶体、草酸饱和溶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锌粒、碳酸钠粉未、碳酸钙粉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溴水、pH试纸。

[教学过程]

[引言]以“大力水手”动画片引入。大力水手爱吃菠菜,菠菜含有哪些主要成分呢?

请各小组浏览“草酸的故事园”网站中的“拓展视野”,了解菠菜的主要成分。

[学生浏览网页]

[讲述]菠菜中含有很多营养成分,但含有一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就是……

[学生]草酸!

[讲述、板书]你认识草酸吗?

[学生]不认识……

[讲述]那怎样认识呢?

[学生]研究、做实验

[讲述,PPT]好!我们每个小组有一瓶草酸样品。请你进入“草酸的故事园”网站中“我们要做什么?”,根据“性质推测”中的条件确定或推测草酸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是你推测出的请写明推测依据。

请填写学案,并汇总你们小组的结论,在“信息平台”上。(“性质推测”内容如下)

[性质推测]

请讨论推测乙二酸可能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是你推测出的请写明推测依据。

请填写学案,并汇总你们小组的结论,在“信息平台”上。

已知:乙二酸(Oxalic acid ), 俗名草酸。

乙二酸晶体的化学式:

H2C2O4・ 2H2O

乙二酸的分子式:

H2C2O4

结构简式:HOOC-COOH

[学生浏览网页、观察、填写学案、结论]

[讲述]现在请各小组浏览“交流平台”,总结大家观察或推测的草酸的性质中你认为有哪些对的?哪些是不对的?

[学生]能观察到草酸晶体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晶体。

能推测出的物理性质有:

1.可溶于水,也溶于酒精(因分子中含有羧基)

2.熔点不会太高,应在几十度到一百多度(因草酸属于分子晶体)

能推测出它的化学性质可能有:

1.具有酸性(因分子中含有羧基)

2.能发生酯化反应(因分子中含有羧基)

3.具有还原性(因草酸中碳元素的平均化合价是+3价)

4.受热可分解(根据大多数有机物具有热不稳定性,推测其受热可以分解,因草酸晶体含水,所以其分解产物中一定有水)

[讲述]大家的观察、推测和总结都很好!但事实是不是这样应该怎样确定呢?

[学生]做实验!

[设计意图]“草酸的故事园”网站是一个学生可随时、自主浏览的,其中包括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拓展视野”,提供基础知识支持的“学习资料库”,起探究目标导航和探究基础支撑作用的“我们要做什么?”,以及实现课堂上生―生、师―生高效交流信息的“信息平台”、“交流平台”、“评价平台”等栏目的网站。这样就实现了教师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学习,自己归纳,得出规律,这样就能学得深刻,掌握得好。

[讲述,PPT]好!请你进入“草酸的故事园”网站中“我们要做什么?”。根据“实验设计1”的要求进行小组活动。(“实验设计1”内容如下)

[实验设计1]

现有:

实验仪器:试管、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表面皿

实验试剂:蒸馏水、 草酸溶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 氢氧化钠溶液、锌粒、碳酸钠粉末、碳酸钙粉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pH试纸

请各小组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探究草酸的酸性[至少四种不同原理的方法](编号1)和还原性(编号2)。并登录“信息平台”,填写“实验编号”、“小组编号”、“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和结论”。

同时可浏览“交流平台”了解其他小组的信息。对同一性质可用不同的方案验证,最好不要使用“交流平台”上已的方案,但对某一方案有不同意见或改进的欢迎发表!注意语言简练,化学用语规范。

[学生浏览网页,设计、实施实验,填写学案,实验报告]

[讨论]现在请各小组浏览“交流平台”,总结大家探究草酸酸性的实验方案有哪几种?它们各有哪些优缺点?

[学生可能设计的实验方案]

1.用干燥洁净的玻璃棒蘸取草酸溶液点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粗略测出溶液的pH值,若pH

2.用试管取少量草酸溶液,向其中加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若溶液变成红色,则说明草酸溶液呈酸性。

3.向盛有少量Na2CO3粉末的试管中滴加草酸溶液,若有无色气体生成,则说明草酸溶液呈酸性。

4.向盛有少量Zn粒的试管中滴加草酸溶液,若有无色气体生成,则说明溶液呈酸性。

5.向滴加了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草酸溶液,若原溶液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消失,则说明草酸溶液呈酸性。

[引导]以上实验方案中既能验证草酸具有酸性又能证明一组酸的酸性相对强弱的方案是……

[学生]方案3

[讨论]现在请各小组浏览“交流平台”,总结大家探究草酸还原性的实验方案有哪些优缺点?

[学生]向盛有草酸溶液的试管中滴入3滴用硫酸酸化的的KMnO4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紫红色褪去。

[小结]草酸具有还原性。

[讲述,PPT]好!请你进入“草酸的故事园”网站中“我们要做什么?”。根据“实验设计2”的要求进行小组活动。(“实验设计2”内容如下)

[实验设计2]

乙二酸、二水合乙二酸的有关数据如下:

请各小组根据已知信息,利用“草酸分解模拟实验”任选试剂和仪器,设计简单、可行的实验验证草酸的不稳定性。

[学生浏览网页、利用“草酸分解模拟实验”任选试剂和仪器,设计简单、可行的实验验证草酸的不稳定性]

[学生]向全班介绍自己的设计方案:先用无水硫酸铜变蓝的现象验证水的生成,再用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验证CO2的生成,最后用使黑色CuO粉末变红并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的现象验证CO的生成。

[设计意图]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使抽象内容形象化,按需“延长或缩短”实验的时间,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直观、有趣的学习情景,从而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动机,形成有意注意,消除学习的疲劳和紧张。在学生们一开始接触这种教学形式的时,觉得很新奇,借助于此,我们的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但当学生对此习以为常时,它所带来的效果开始下降。究其原因,以上只是改变了呈现方式,学生还是被动接受。所以问题的关键还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学生自己的反思性理解与他人(同学或教师)的理解之间的相互启发,进行创新学习并获得个人的创新意识的不断提高。这首先就要使学生有充分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交互式网络技术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新的交流方式,为我们扩大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时间和空间,提高交流的效率,提供学习支架等创造了可能性,从而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打开了新的突破口。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讲述]很好!下面请大家观察老师设计的实验,评价它的优缺点。

[观看实验视频]

[学生评价]……

[质疑]实验中石灰水变浑浊了能否证明草酸晶体受热分解了?

[学生]……(可以……,不可以……)

[播放实验视频、启发]取变浑浊的石灰水,滴加乙酸溶液,观察到沉淀不溶解,滴加盐酸,观察到沉淀溶解。说明生成的沉淀不是碳酸钙!这个沉淀可能是什么?

[学生]可能是……是草酸钙!

[追问]为什么?

[学生]因为草酸在达到分解温度前会升华。

[追问]在草酸钙沉淀中滴加乙酸溶液,沉淀为什么不溶解呢?

[学生]因为草酸的酸性比乙酸强。

[讲述]很好!

[追问1]如何改进以排除干扰?

[学生1]在装置C之前装一个洗气瓶以洗去CO2气体中的草酸蒸汽。

[追问1]洗气瓶中装什么试剂?

A.水 B.NaOH溶液

C.饱和NaHCO3溶液 D.酸性KMnO4溶液

[学生1]A 。草酸易溶于水,溶液呈强酸性, CO2在酸性溶液中溶解度减小而不被吸收。用水即可洗去CO2气体中的草酸蒸汽。

[启发]此实验还有什么不完善之处吗?

[学生2]在试管口有小水珠产生也不能证明是草酸分解生成的水,因为草酸晶体受热时会失去结晶水。

[引导2]看来,只进行定性实验无法解决这一问题了。定量实验怎么做?

[学生2]实验前测草酸晶体的质量,可以计算出草酸晶体中含结晶水的质量。通过测装置B反应前后质量的增大量比较反应中总的失水量与草酸晶体含水量的相对大小判断草酸晶体是否分解生成了水。

[追问2]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2]1.草酸晶体完全分解

2.反应生成的水燥剂完全吸收

[追问2]第一条是容易做到的。第二条要做到,用无水硫酸铜作吸水剂可能不合适,如何改进?

[学生2]用吸水效率更高的中性或酸性干燥剂,如:无水氯化钙或五氧化二磷。

[总结]我们就草酸的性质展开讨论,完成了草酸性质的推测、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验证其部分性质以及实验方案的评价。现在请大家反思一下这节课,总结设计物质性质实验方案的关键。

[学生]略

[教师补充(PPT)]1.熟悉各种性质的验证途径,注意杂质的干扰;2.重视基本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3.注意整体设计的科学性、安全性、可行性和简约性。

[教学后记]

在一开始设计这节课时,笔者便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探究课题。通过一次次的试教、反思,又得到专家和同事们的悉心指导和帮助,这个最初的问题越来越明朗化,也使我明白了一个真理:带着问题去设计、实施一节课的收获会更大。

首先,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的基础是什么?我认为是适切学生学习基础的学习目标和能获得与老师对等的信息。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适切学生学习基础的学习目标是引发学生学习欲望的导火索,能获得与老师对等的信息是保持这种学习欲望的有力支持。以往的课堂中学生不能保持这种学习的欲望就是因为没有足够的信息保证,从而认为自己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主动学习,反正老师知道的比我多,最后会给我结论的。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设计了一个学生可随时、自主浏览的“草酸的故事园”网站,实现了教师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学习,自己归纳,得出规律,这样就能学得深刻,掌握得好。

而且,由于学习目标(任务)不再是由老师一步一步提出,学生跟着老师“齐步走”;而是由学生随时浏览“我要做什么?”网页,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能力调整学习、探究进程,这样学生获得了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使得观察、思维这些探究活动的主要环节得以充分展开,这样更能使学习目标接近甚至达到“最近发展区”。

同样,在遇到困难时,同学们可立即查阅“学习资料库”获得所需的基础知识,而不会因为困难丧失信心,失去学习的欲望。尤其是在设计、实施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信息平台”及时实验报告,使别人看到自己的学习情况,自己也能看到别人的实验报告,这样大家在既有竞争,又有帮助、支持的氛围中进行探究学习,会发现探究并不难,兴趣盎然。

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是组织学生对自己、对他人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而不是教师评价。因为是大家自己做的实验报告,是活生生的、贴近学生实际知识水平的、也是各有优点和缺点的,是有丰富的可供大家评价的素材的“实验报告”。而且在课堂上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将大屏幕的控制权交给要评价的学生或小组,从形式上保证了学生的评价权,正是在这样的评价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发掘,学生的学习方式得以改变。课堂上呈现出同学们争先阐述理由,发表观点,主动质疑、解惑的景象。教学的重心也转移到让学生在进行感兴趣的活动中体验学习过程,积累学习经验,从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体液实习自我总结篇5

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依据《化学课程标准》及(初中升学化学考试说明),我把本节课设计为专题复习,复习第一大模块内容“身边的化学物质”。“身边的化学物质”包括四大部分内容,依次为空气、金属、水与溶液、酸碱盐,其中氧气、二氧化碳和水是贯穿于上、下两册课本的重要物质,在刚刚结束中考一轮复习的时候,学生对于前面学过的基础知识已淡忘了许多,这时提出对身边的化学物质进行系统的复习很必要。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专题复习中往往存在较大的缺陷,特别是已形成的错误的生活和学习概念,使学生不能将知识进行全方位的正确整合,而且部分学生在做题中往往考虑不全面而导致判断错误,再加易错点知识掌握不牢,易混点分不清,导致错误率比较高,对学生理解科学概念起到阻碍、消极作用,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正确引导点拨,找出学生头脑中的错误概念,通过比一比、论一论,帮助学生对易错易混知识梳理归纳,帮助学生澄清头脑中的概念,建立起科学概念,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正确的知识体系。

三、设计思想

1.以空气为线索组织教学策略

看到“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一课题学生存在很多困惑,明确指出身边的化学物质包括哪些物质,以学生熟悉的空气为切入点展开复习,改变一轮复习中孤立的复习,让学生在枯燥的复习阶段耳目一新,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复习过程中,展示化学学习的多样性。

2.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复习知识,在整理知识过程中巩固基础知识,发现自己的问题,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热情,将课堂转化为老师为组织者,引导者,学生转换为传授者。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身边的化学物质,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用途

过程与方法:运用比较、归纳和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

态度

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深刻体会生活中的化学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空气】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

气体和杂质

强调:各物质含量

【ppt展示】身边的化学物质

【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提问】氮气有哪些用途?

【稀有气体】无色无味的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提问】稀有气体包括哪些气体?有什么用途

【自我归纳】氧气的性质及用途

【总结】制取氧气的方法及催化剂

【自我归纳】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自我归纳】一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问题】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为什么性质存在明显差异?

【碳的单质】金刚石、石墨、C60各物质显著的特点,补充木炭、活性炭的知识点

【讨论题】物质的推断

【金属】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突出有颜色的金属,液态的金属,化学性质中突出金属铁

【小组讨论】课后练习题

【水】复习水的电解实验

知道氢气如何验纯

【溶液】介绍溶液的组成、溶液的状态、溶液的浓度

【结束】

聆听、整理自己所学知识

思考、归纳氮气的用途

巩固稀有气体知识点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

归纳总结知识点

应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物质性质的差异

聆听、思考有关碳的单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

小组讨论,击破难点

思考,查找自己遗漏点

小组讨论回答

总结水和溶液的内容

引导学生将已有知识归纳

巩固基础知识

氮气的用途是易错点,通过提问引起学生重视

稀有气体包括哪些气体,稀有气体是混合物,纠正学生错误的概念

这三种气体涉及内容较多,也是重点考查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己总结学习物质的方法

联系已经所学的知识,会应用知识点

将物质的化学性质总结后,便于做推断题

金属内容比较简单,学生掌握还可以,但得纠正易错点

该知识点为难点,学生不断练习

学生通过学习知道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板书设计

身边的化学物质

H2O2

C

H2O

CO2

KClO3

CaCO3

H2CO3

【练习题】

1.进行下列对比实验,不需要控制变量的是(

A.用酚酞溶液鉴别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B.用红磷和白磷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C.用MnO2、CuO和H202溶液比较MnO2、CuO的催化效果

D.用镁、锌和稀盐酸比较镁、锌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2.在托盘天平两边各放一只烧杯,调节平衡。在两烧杯里注入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然后分别放入质量相同的铝和镁。待充分反应后,镁有剩余,则还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A.天平保持平衡

B.铝也有剩余

C.天平指针先偏左再平衡

D.天平指针先偏向右再平衡

3.某化学小组向AgNO3和Cu

(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分别向滤渣和滤液中加入稀盐酸,均无明显现象,下列对滤渣和滤液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滤液中一定有Zn(NO3)2

B.滤渣中一定有Cu

C.滤液中一定没有AgNO3

D.滤渣中一定有Ag

4.请根据有关实验操作回答下列问题:

(1)作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在集气瓶中预先放少量的水的目的是

(2)点燃可燃性气体前,首先要进行的操作是

(3)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工业上可用来

(4)水通电分解的过程中一定不变的微粒是

5.

如图是初中化学常见六种物质之间的关系图(物质是溶液的只考虑溶质).图中用“﹣”表示两种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用“”表示一种物质可以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A中含有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B、C中不含相同元素,C、D中所含元素种类相同。

6.

如图所示为实验室常见的气体制备、干燥、收集装置。请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2)选择装置A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3)装置B可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制取过程中,先加入的药品名称是

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的原因是。

(4)装置B和装置C均可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两装置相比较,C装置的优点是。

(5)实验室可以用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氨气。已知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为了制取并收集一瓶干燥的氨气,且减少对空气的污染,在上述装置中选出最佳的实验装置组合是

体液实习自我总结篇6

学生初步掌握探究实验的方法、过程和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和失水。

(2)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3)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操作显微镜。

2.过程与方法:

(1)尝试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2)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2)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尊重他人。

学情分析:

(1)本节课中涉及的探究性实验是高一学生面对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高一学生生物基础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在探究性实验设计和方法上几乎一无所知,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教学目的不应是让学生“做实验”而是应该教学生“怎么做实验”。

(2)根据新课标要求,本节内容主要是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明白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是第二节的内容;不同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所不同,这是第三节的内容。可见,本章节不宜讲得过深过复杂。

设计思路:

(1)在教学设计上,选择部分重要知识为课堂学习内容: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现象;渗透吸水的条件;探究性实验的方法。部分知识为课后探究活动:质壁分离实验;半透膜的选择。

(2)先通过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区分浸泡在盐水和清水中的萝卜条,来引入新课;播放渗透吸水现象的视频,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中渗透装置并分析发生原因,结合红细胞吸水失水材料探讨细胞结构和渗透装置的相似性,引出探究性问题: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渗透现象吗?

教学过程表

教学进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教学意图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你们手里有两根我几个小时前从同一个萝卜上切下的萝卜条,一根我放在浓盐水里浸泡,一根,我放在清水里浸泡,都浸泡了一个小时左右,但是我不说,同学们捏一捏,能分清楚哪根是在清水里泡的,哪根是在盐水里泡的吗?

2.能告诉我怎么区分的吗?

3.为什盐水中的变软,清水中的变硬呢?

4.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情况,同学们能不能例举一些生活中的常见例子?

5.动物细胞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吗? 1.学生很有兴趣的分别捏捏,掰掰,很自信的说能。

学生回答预测:

2.盐水中浸泡的软,清水中浸泡的硬。

3.因为外面有盐。(部分学生能够回答清水中的吸水所以变硬,盐水中的失水会变软。)

4.白糖拌西红柿,凉拌菜的时候会出水。焉了白菜在清水里会吸水。

5.学生犹豫回答:能。吃咸的时候会嘴干,想喝水。 通过生活常识,创设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生物学知识

鼓励学生从活现象中发现问题,并尝试分析问题。

教师总结进入新课内容

播放视频资料和渗透现象示意图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总结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提问并总结

引入探究性实验

多媒体投影出成熟植物细胞模式图

讲解原理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

播放质壁分离视频

教师总结

学生讨论后总结结论

教师总结

教师讲述:同学们讲得非常的好,任何一个生命系统都是相对开放的系统,都需要与外界进行物质的交换,包括从外界摄取物质也包括自身代谢废物的排除,那么,物质是怎么进出细胞的呢?物质进出细胞的又有哪些方式呢?下面,我们来探究下水分子出入细胞的原因和方式。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有趣的现象:多媒体展示教师在课前用半透膜做的渗透实验现象视频,可见吸管内红色的液面过段时间后上升。

教师讲述:视频中的装置是一个渗透装置,和我们60页上的渗透现象示意图是一样的。包在漏斗口或吸管口的玻璃纸是一种半透膜,半透膜是一种分子间隙很小的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而蔗糖等大分子不能通过。大家请认真阅读渗透现象示意图,思考讨论并回答:

1.漏斗内的液面为什么会上升?

2.如果把玻璃纸换成纱布,液面会上升吗?

3.如果烧杯里不是清水,而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么样?

漏斗内的溶液会象同学们刚才在视频中看到的一样,液面上升。但是把玻璃纸换成纱布以后就不会上升了,因为纱布缝隙大,不是半透膜。同学们看到的这种现象叫做渗透现象。渗透现象是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由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的扩散,叫渗透作用。至于把烧杯中的清水换成同样浓度蔗糖溶液后会出现的结果,请同学们继续阅读60页水分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状况资料,思考讨论材料中问题,再回答我。

1如果烧杯里不是清水,而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么样?

2.结合刚才的两个分析,有没有同学能概况出渗透现象需要的条件?

同学们的回答很好,通过刚才对渗透实验的分析,我们知道渗透作用需要两个重要的条件:

1.内外溶液间具有半透膜

2.内外溶液间具有浓度差

结合对红细胞的分析,我们发现红细胞和渗透装置具有相似性:都能吸水和失水,都有膜结构,都有内外两种溶液,内外两种溶液的浓度都不同。由此,我们推测红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也是一种渗透作用,受细胞内外两侧的浓度差决定。但是这样的推测对不对呢?我们需要由实验来证明!

简单说,我们对某件事物产生了好奇,想知道或者验证结果对不对,通常会先进行假设,然后去验证,这其实就是最简单的一种探究模式。当然在进行科学探究的时候,内容和细节要求得更加严格和细致,因为科学是严谨的。

我们以植物细胞来进行探究,首先认识一下成熟的植物细胞结构特点:

1.植物细胞的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

2.成熟液泡里的液体是细胞液。

其次,我们必须知道科学的探究性实验主要分以下步骤:

1.提出问题:人类能不断进步,就源于人类具有强烈的探知欲望。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积极思考。比如:刚才讲解植物细胞结构的时候,就应该引发我们的思考,萝卜条会吸水和失水是不是因为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呢?细胞壁对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有没有影响呢?

2.作出假设:当一个问题提出以后,我们必须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问题,并尝试作出回答,再去验证答案,这种尝试性的回答称为“作出假设”。如:假设①若把植物细胞分别放在高浓度和低浓度的溶液中,细胞失水或吸水,则说明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②若把植物细胞分别放在高浓度或低浓度的溶液中,细胞没有表现出失水或吸水,则说明原生质层不能相当于半透膜。

3设计实验:做出假设后,就要开始为具体的实验进行设计。合理、正确、科学的实验设计对结论至关重要,它是探究实验的具体实施方案,也关系到能否得到正确的结论。

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61页探究实验,认真阅读课本中的参考案,熟悉实验设计的要素、方法和过程,这将在我们以后的探究性实验中用到。同桌之间可以小声讨论。然后告诉我,在设计实验后还需要做的步骤。

提问:哪位同学能告诉我,设计好实验后,我们还需要做什么工作?

现在我们看看我记录下的现象视频(可明显看到洋葱表皮细胞中紫色的原生质层正在收缩和恢复)

提问:同学们能说说我们为什么要用洋葱表皮细胞来做这个实验吗?

总结:实验的成功和选对实验材料是密不可分的,因为洋葱的细胞液是紫色的,便于观察。如果我们选择了萝卜,它是白色的,我们观察不清现象,就有可能得到错误的结论。

通过视频,我们看到了洋葱表皮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况,下面我们讨论下62页实验中提出的3个问题。

通过前面的学习和观看洋葱的质壁分离视频,由此,我们得出结论:

1.洋葱的原生质层是一层半透膜

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就是一种渗透现象。 学生倾听

学生发出惊呼,气氛热烈

学生倾听

学生回答预测:

1.漏斗里有糖

2.会;不会;犹豫不答

3.还是会上升;不会;犹豫不答

学生倾听

学生前后邻座4人为单位自主学习,思考讨论

学生回答预测:

1.不会吸水;和第三个图一样。

2.学生能准确答出;回答不出。

学生倾听

学生倾听

学生自主学习,小声讨论

回答预测:

4.进行实验

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6.表达和交流

7.进一步探究

学生惊叹,气氛热烈

回答预测:

因为洋葱是紫色的,看得清楚

学生倾听

学生讨论后总结结论 倾听也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

由真实的视频演示更具说服力。

此处的渗透装置和半透膜,学生还很陌生,需要教师讲解

鼓励学生思考

给学生科学清晰的定义

对第3问题暂不总结,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明确答案,同时让学生意识到渗透装置和红细胞的结构的相似性。

给学生科学清晰的总结

通过类比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到红细胞和渗透装置的相似性,引入探究性实验。

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对科学的严谨态度。

让学生初步掌握探究性实验的方法

教师讲解了探究性实验前三点较抽象步骤后,学生自主学习,找出后续步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用视频展示质壁分离真实现象更具说服力

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意识

培养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

给学生明确清晰的知识性结论

多媒体投影出作业布置项目 课堂作业:

1完成64页练习作业

课后作业:

1.请同学们自主学习63页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并列举。

2.请同学们课后自主学习63页资料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特点。下节课提问该特点。

3.请同学们尝试性写出植物细胞会由于吸水过多而涨破吗?的探究性实验设计 学生进行作业1 巩固知识

把部分内容转为课后自主学习内容,延伸教学

板书设计: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1)渗透吸水和失水的条件

a.溶液之间具半透膜

b.膜的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

(2)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 细胞内浓度 吸水

外界溶液浓度> 细胞内浓度 失水

a.半透膜

b.膜的两侧具有浓度差

教学流程图如上:

体液实习自我总结篇7

一、把握引导时机

在物理教学中,要达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探究,学会学习,教师应引导学生选择适合探究的课题,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探究的情境,在合适的时机,进行有效的指导,让学生从模仿到主动,逐步进行探究学习。

1. 首先指导预习,引导自学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课前合理指导学生预习,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握自己,思路清晰,形成系统化、条理化的知识结构,听起课来轻松愉快。八年级学生刚接触物理,开始先由教师布置预习提纲,通过学生看教材,主动去观察、联想,再过渡到由学生提问,这样由简单到复杂,使学生通过模仿、体会,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由不自觉学习慢慢变为自觉预习。

2. 在学生猜想受阻时引导

课标要求让学生经历探索与发现的过程,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敢于思考,善于思考,并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当学生的猜想是片面的、表面的,甚至不着边际时,这时教师不能耻笑,而应及时点拔,为学生提供一个明确的探究学习的方向,并对某些无意义的猜想,逐一剖析,引导学生去伪存真,开展有效探究。

3. 在学生设计方案混乱时引导

对于学生提出的猜想和假设是否正确,必须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探究过程是关键。学生自行探究并不等于教师放任不管,当学生设计方案不合理时,这时教师不能只向学生投向期待的目光,期待学生自我发现、自我纠正,而应及时引导学生按正确的方向进行。

4. 在分组实验疑惑不解时引导

各小组根据设计的实验程序进行实验,收集有关信息及证据,教师除了强调实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安全外,还应该在学生分组实验中遇到疑惑不解时,既不可越俎代庖,又不可随便敷衍了事,要以热情的态度与学生共同分析探究,以帮助学生完成任务。

5. 在问题受思维定势影响时引导

由于初中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特别是遇到综合性问题时,学生的思路难以打开,这时教师应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必要指导,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

例如,在讲完浮力知识后,教师提出问题:除了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密度外,你还能想出测量液体密度的其他方法吗?以此激励学生去思考,但有的学生思维还是停留在测量质量、体积后再求密度的思维定势上,从而感到无从下手。

这时我作如下引导:

①液体的压强中有没有涉及液体密度?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时,有没有涉及液体的密度?物体的浮沉条件中有没有涉及液体密度?通过引导,有的学生想到了用p=ρ液gh,先测出压强p及深度h后,再求液体密度ρ液;有的学生想到用F浮=ρ液gV排,先求出F浮及V排后,再求液体密度ρ液;有的学生想到用悬浮时F浮=G物,而得出物体的密度等于液体的密度来求液体密度ρ液。②对以上三种方法给予肯定后,我又引导:有没有测量液体密度的更快捷方法?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中漂浮时受到的浮力是否相等?浸入液体体积是否相等?能否根据浸入的体积直接标出密度值?通过引导,学生容易想到密度计可直接测量液体密度。

二、渗透科学研究方法

初中物理教师的主要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让学生去“学”,不能满足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会学”,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有目的、有步骤地渗透和传授科学的研究方法,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和训练,逐步掌握最基本、最主要的科学方法,帮助学生会学,达到促进知识学习、培养能力和提高科学素质的目的。下面谈谈我的教学方法:

1.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归纳总结出本章节的知识网络,让学生学会用列表法、图示法等归纳知识。

2. 指导学生学会巧记,如杠杆力臂的画法:一找点(支点),二画线(力的作用线),从点向线引垂线,力臂就是此线段。这样用编歌诀记忆,把枯燥乏味的知识变成趣味性知识,以至于能产生永久难忘的教学效果。

3. 教给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的具体方法,如分步观察法、重点观察法、对比观察法等,使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时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4. 实验归纳法探究串联电阻,要求学生根据欧姆定律设计一个电路测出各个电阻的阻值,然后由学生进行实验而归纳得出“R总=R1+R2”的结论。

5. 控制变量法。当研究多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使其中一些变量保持不变,只研究剩下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到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再综合各结论得到一个总结论的方法。如“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先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控制电阻不变,来改变电阻两边的电压并找出对应的电流,得出结论“电阻不变,导体中电流与其两端电压成正比”。再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控制电压不变,来改变电阻并找出对应的电流,得出结论“电压不变,导体中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6. 类比法 用水流类比电流,水压类比电压等,让学生在发现一个不太熟悉的对象与一个熟悉的对象有某些相似性时,便于学习新知识。

7. 学生做习题时,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审题:分清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明确解题过程中所用公式、规律;明确探究时所用方法,使学生听得懂,学得会,操作起来更容易。

教无定法,学无定法。除了以上方法外,还有分类比较法、等效替代法、理想模型等,这样学生可对不同课题选择合适的方法去探究。另外,在学生探究学习时,教师还要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学会读书,学会观察与思考、学会猜想与操作、学会处理分析数据、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最终使学生学会怎样去学习、去探究。

三、倡导自主探究

体液实习自我总结篇8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新增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我的理解是要从生物学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通过探究学习和小组交流活动,使学生对“重要概念”的术语和内涵有更深层的理解,对于学生学好生物学基本原理、规则,掌握生物学基本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生物课标框架之下的知识外延的迁移。因此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那种让学生死记硬背生物学基本概念的模式,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的讨论交流,懂得生物学“重要概念”是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并能够利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学好生物学的“重要概念”,这对学生学好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新课标中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内容,既能让学生打下了扎实的生物学基本功,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分析判断、归纳总结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既要关注“重要概念”学习的理论基础,又要倡导探究性学习,为此我通过《人体的血液循环》这节课的教学,来充分体现“重要概念”学习和探究活动应该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一、设计理念与构想:

我们知道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本文由收集整理必须及时运来,二氧化碳等废物必须运走,人体才能正常进行生命活动,这些物质的运输靠血液循环来实现,在教学中,《血液循环》这部分内容分4课时完成,其中“人体的血液循环”是《血液循环》这节的重点内容,用1课时完成,“人体的血液循环”这节课的设计,即要充分体现《生物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又要和倡导探究性学习活动紧密相联。人体血液循环的途径是“人体的血液循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而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要想突破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理解重要概念“血液循环”、“动脉血”、“静脉血”,以及组织好实验探究活动是关键,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观看视频,小组讨论交流,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情况的探究实验,以及小组合作探究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等活动,加深对“重要概念”的理解,最终达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同时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知识的愿望,并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述血液循环概念、区分动脉血、静脉血的区别

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3、说出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能力目标:

1、通过观看视频和小组讨论,使学生掌握血液循环、动脉血、静脉血的基本知识,加深对重要概念的理解

2、通过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3、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科学史的学习,了解科学方法、提高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2、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3、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复述血液循环概念、区分动脉血、静脉血的区别

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教学难点:

1、说出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2、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活的小鱼(养殖小金鱼或小鲫鱼,尾鳍颜色要浅一些),显微镜,培养皿,纱布等

课时计划:1课时

三、教学流程及分析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心脏和全身的血管组成了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就在这个管道系统中不停地循环流动,它到底是怎样流动的呢?观看视频血液循环的发现,引出本课课题——人体的血液循环

教学过程

活动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看书讨论,整理并归纳出“血液循环”的概念,即心脏不停地跳动,促使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循环流动,这一过程就是”血液循环”。理解了这个重要概念,也就掌握了人体内物质运输的主要过程,同时也为学习人体的能量供给、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等内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人体血液循环途径,即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这两条途径,为下一步的探究实验做好了前期的准备工作。

活动二: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情况

学生在课前准备一些尾鳍颜色浅一些的活小鱼,4人一组,进行实验,1.用湿纱布包裹小鱼,只露出尾部,不要伤害小鱼,2.把小鱼放在培养皿里,使尾鳍平贴在培养皿底部,3.将培养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使通光孔正对尾鳍,用低倍镜观察尾鳍内的血管及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情况,4.观察结束后,将小鱼放回鱼缸,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提示学生时常用滴管向纱布及小鱼尾鳍上滴水,使小鱼身体保持湿润,尽量使小鱼少受伤害。

在实验过程中创设问题:

1,如何根据血流方向、血流速度、血管的特点区分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2,红细胞在毛细血管中怎样运行的?

3,所有血管内的血液颜色是否都是鲜红的呢?

在实验中,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找到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毛细血管,讨论血液在不同血管里颜色是不同,引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当血液中含氧较多时,血液呈鲜红色,这种血液叫“动脉血”。当血液中含氧较少时,血液呈暗红色,这种

血液叫“静脉血”。教师要强调“动脉血和静脉血”是以血红蛋白含氧多少来区分的。学生理解了“动脉血和静脉血”的重要概念,为下一部分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探究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小组合作讨论,再根据血流的方向及速度,判断出动脉及静脉血管,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实验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探究能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技能得到训练,同时也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活动三:展示讨论问题,观看视频人体血液循环途径:

1、体循环的起点、终点及路线?

2、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在何处发生变化的?

3、肺循环的起点、终点及路线?

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又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

学生看完视频后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出人体血液循环途径中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循环路线,教师找学生代表用笔在白板上一边画图,一边讲解,不完善的地方小组同学可以补充说明,突破重点内容。对于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让学生懂得体循环中,血液通过毛细血管网和身体各部分的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这样从左心室射出的鲜红色的动脉血,经体循环就变成了暗红色的静脉血。而在肺循环中,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时,进行气体交换。这样,从右心室射出的暗红色的静脉血,经过肺循环就变成了鲜红色的动脉血。而不是动脉里就流动脉血。静脉里就流静脉血。教师再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毛细血管的特点、血红蛋白、动脉血、静脉血的特点来分析血液在流动过程中成分的变化这部分内容,很容易就突破了难点。在这里要让学生懂得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来自心脏。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它们的起止点都是心脏,二者在心脏处汇合,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这部分内容采取的是让学生观察视频,以问题为主线,小组分析讨论,各抒己见,教师适当引导、归纳、总结,使学习深刻的理解了人体血液循环知识内容,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知识延伸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学生讨论归纳出血液循环的意义是:为人体不断运来氧气和养料,又不断的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除了掌握课本知识以外,还要把知识延伸到课本以外。要让学生了解心脏内的血液循环,即冠脉循环:为心脏肌肉提供氧气、养料,运走废物的血液循环。如果冠状动脉发生病变,就容易引起冠心病、心绞痛或心肌梗塞等。这样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及调查能力,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成为健康知识的传播者。

知识梳理

通过本节课的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你都获得了哪些方面知识?找学生归纳总结,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知识要点

1、血液循环概念:心脏不停地跳动,促使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循环流动,这一过程就是血液循环

2、动脉血:血液中含氧较多,血液呈鲜红色

3、静脉血:血液中含氧较少,血液呈暗红色

4、体循环路线:左心室(动脉血)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物质交换)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静脉血)

肺循环路线:右心室(静脉血)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气体交换)肺静脉左心房(动脉血)

4、血液循环的意义

为人体不断运来氧气和养料,又不断的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

课堂评价:分组出题,小组间进行互评,然后师评

一.填空:

1,下列管道中流动着动脉血的是(c)

a.肺动脉、左心房b.主动脉、右心房

c.肺静脉、左心房d.腔静脉、左心房

2、血液从主动脉到左心房流经的路径是(d)

a.肺循环b.体循环

c.肺循环体循环d.体循环肺循环

二.解释重要概念:

血液循环、动脉血、静脉血、血液循环意义

三.简答:

人体血液循环中体循环的路线和肺循环路线

四.分析:

用橡皮筋扎紧人的手腕,手面上的静脉就会变粗而凸显出来,请说明原因。

如果用橡皮筋扎紧人的手腕,手部血液不能沿静脉回流入心脏,会使手面上的静脉因充满血液而变粗并凸显出来。

课外探究:调查你的亲属中谁患了高血压?你对高血压有多少了解?什么是高血压病?用血压计为你的亲属测量血压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