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工程系论文8篇

时间:2022-07-27 10:05:18

工程系论文

工程系论文篇1

当前环境工程管理之中问题较多,常见的诸如对于一些相关因素的评估不够科学和充分,并且相关优秀的管理技术人才缺乏等等,在今后要想真正意义上实现环境工程管理效益和质量的同步改革还应当加强对上述因素的重视程度,不断的树立起完善并且成熟的理念真正意义上实现相关事业的整改与发展。在我国,虽然公众环境意识有所提高,但公众对环境工程管理的认识仍然一知半解,即使各地出现了一些环境污染治理工程,但运行效果依然是个疑问。公众看法尚且如此,整个社会的认识也好不到哪里去,以各大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设置为例,环境工程管理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这对环境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十分不利,因此缺乏优秀人才是环境工程管理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我国还未能够对重大环境因素进行全面、系统以及科学的评估,这就直接导致在后期制定大环境因素的目标及指标的时候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继而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形成较多的软指标。没有完善的环境工程管理体系作为保证,就很难从资金、方法、职责、机构、监督检测手段及必要程序文件等方面同实施细则做有效配合,同时也无法落实配套相关措施,从而不能确保它的统一性。

2建议及对策

根据上文针对当前环境工程管理的基本现状和实践工作之中

的主要问题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可以明确今后工作开展的原则和应当重点遵循的理念。下文将针对环境工程管理之中相关政策和思想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旨在更好的实现事业的发展,实现工作制度的创新和相关工作机制的改革。

2.1加强环境工程管理体系的建设

体系化是使环境工程管理工作纳入正常轨道的关键步骤,应通过落实以下措施加以完善:a.所有涉及环境保护的宏观决策,都必须有环境保护部门参与,环境管理工作应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角落,在所有与环境相关的领域中都应体现环境意识。b.在进行区域开发、重大经济技术决定、产业结构调整等重要决策之前,必须先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试点工作。c.建立由党政领导、人大政协、环保部门共同参与的统一监管制度,应当加强对环境工程管理之中相关标准的建设,完善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运行机制,集合全社会的力量管好环境工程建设。

2.2加强环境工程管理人才的建设且促进市场机制的完善

提高环境工程管理水平,需要有优秀的人才。人才的培养模式应该不拘一格,应创造有利条件促进成才。可以通过高等院校培养环境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也可以通过在职培训的方式提高在职人员理论水平;更鼓励职工教育向制度化、规范化和正规化方向发展,使在岗人员能够不断获得理论的补充和知识的更新。在我国从事环境工程的企业数量并不少,竞争也挺激烈的,但水平却不怎么样,其主要原因是市场准入门槛低,以致鱼龙混珠。要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要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并加强监管,更好的响应当前时展的切实需求。相关管理部门应制定管理规范制度。

3结束语

工程系论文篇2

摘要:建筑智能化飞快发展,要全方位、全过程对工程项目进行监理,监理人员必须掌握和提高技能,才能做好建筑智能化工程监理工作。关键词:建筑智能监理智能建筑在我国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它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与建筑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对建设设备的自动控制,对建筑内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并把设备的监控技术、资源管理和信息服务与建筑要求优化结合,使人们获得一个投资合理、适应、信息安全、高效、舒适、灵活、智能的建筑物变为可能。它使人们的工作效率、管理水平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随着现代智能化建筑的发展,怎样做好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工作,摆在了广大监理人员面前。一、建筑智能系统工程建筑智能系统主要有楼宇自控系统、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系统、综合布线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安防报警管理系统、有线广播系统、共用电视无线系统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组成。而强电系统和弱电系统在计算机的有机结合下,实现了系统集成的有机整体,各子系统在中央计算机的控制下有条不紊地工作,实现智能建筑的各种功能。建筑智能系统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技术的综合性应用领域,而且由于用途、规模不同,所需要的功能系统也不同,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技术含量高,业主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往往采用对智能化系统工程的总承包以及总价合同的形式,在很多招标和合同签订中存在缺少对技术方案以及工程量清单的详细描述,概念化内容较多,技术清单部分也只是一个粗框内容的总价。例如:在设备清单中的数量、型号、预算单价许多不准确,甚至不标明或者遗漏。建筑智能化系统从设计到施工集一家承包商,他们在设备选型、设备价格的制定、设备进场时间、工程量的测算往往偏重于自己的利益,主动权无形地转移到承包商手中,加大了业主的风险,智能化施工图纸质量不高,图纸会审不完善,也对工程产生许多不利因素,作为监理人员要维护业主的利益,必须熟悉掌握大量的相关技资料,了解智能化工程及各种设备的市场情况,同工程项目需要进行比较,推荐给业主。为了帮助工程监督、检测从业人员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二、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监理1、协助业主做好招标投标工作招标文件是投标人编制投标文件的依据,评标定标的依据,招标文件内容要力求完整、详尽,用词准确严谨,对于建筑智能化系统应重点从技术方案上提出要求。主要包括:总体要求;设计标准和规范;系统包括的内容和功能;主要设备、元件及其技术要求;设备清单;安装调试与验收。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标、评标选择一个合格的、最适合本工程的承包商,使业主得到技术先进、质量可靠、交货准时、价格合理的产品。2、建筑智能化系统的管理监理人员在审核承包商的施工组织设计与服务承诺时,重点对技术方案;工程进度计划安排;保证系统能正常、安全、有效运行并达到合同约定的技术标准方法与措施;对于系统的所有设备、材料软件等的完整性和保证措施;需配合的具体事项及土建、安装的工作界面划分;用户培训计划;产品保护措施及维修保养服务计划等进行全面审核,主要看其对工程的针对性、合理性和适用性及质量管理体系和保证体系的有效性。3、监理要从维护业主的利益出发,有利于整体建设项目的实施根据监理规范的要求,采取旁站、巡视和平行检验等形式,对每一个分项工程、分部工程进行认真检查,并对施工中电气管线、设备经常与土建、给排水、消防、暖通、物流、气体等专业发生交叉、错位、碰撞的预控工作落实好。确保各系统安装到位、可靠运行。要求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操作程序作业,对进场各种繁杂的多规格、多型号的施工材料、机械设备进行检验、复试,不合格的清理出场,减少偷工减料、浑水摸鱼等不正常行为,确保工程质量并建立完整、准确、详实的工程资料。4、工程变更工程项目在施工中会因工程的变化产生许多变更,或承包商在施工中发生的材料代用和局部变更,都必须有书面变更通知,业主签署明确的意见,监理如实详尽地记录因工程变更而造成的工程量增减情况和质量确认工作。并根据合同把大量的电子设备、材料、计算机网络设备受市场因素影响的价格做好记录,以控制工程变更价格。三、完善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工作随着城市现代化建筑物的增多,建筑智能化的技术等级也在不断提高,技术含量迅猛增加,建筑智能正向数字化,无线网络远程化控制、人性化方向发展,监理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提高监理能力,学习方方面面的技能,把项目参加各方,各自独立的经济利益和权力,同项目团队的利益相统一,协助解决共同目标与不同利益者目标之间的矛盾,在项目目标的实施和运行过程中取得项目的成功。要实现项目监理目标,监理必须是高效率的。从提高服务质量和降低成本考虑,对人员进行培养和培训,加深专业技术知识、招标投标、概预算、有关法律、法规方面的学习,使监理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强烈的责任心,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提出要求,让其在业余时间对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控制进行全面学习,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促进项目目标的实现。提高监理人员素质,完善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监理,造就和培养综合性人才,全面提高监理服务质量,全方位、全过程开展监理工作。完成工程项目,把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在设计、施工和操作过程的复杂问题统筹解决。四、结束语质量是建筑的生命,也是企业的生命,良好的监理业绩,精诚的服务态度来自高素质的监理队伍。建设工程需要大量的既懂技术又懂管理,既懂经济又懂法律,既掌握理论又善于实践的复合型监理人才,不断进取,为监理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工程系论文篇3

近年来,随着运筹学课程在管理类专业特别是工业工程专业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研究适应于本专业的运筹学课程的建设和改革问题。例如,浙江理工大学提出了运筹学课程群的概念,以运筹学课程为中心优化了相关一系列课程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并对案例教学、模型讨论教学和算法推理教学等运筹学课程群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等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文献[2]中提出了运筹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实践课比重不足等问题,并进行了实践导向的运筹学课程教学体系再设计。文献[3]进行了“管理运筹学”课程案例教学的探讨,提出了针对不同背景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案例分析,增强该课程的实践导向性。文献[4]针对工业工程专业的物流方向课程进行了情景教学平台的设计。综上所述,运筹学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包括:(1)教材(教学内容)与课时的冲突:运筹学相关教材内容多,学时少是多数老师在进行运筹学课程改革时发现的问题。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满足学生学习运筹学课程的需求,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和选择或编制教材是关键。(2)理论和实践的脱节问题:应用型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将实践融入到整个专业教学过程中,运筹学是数学背景较强的课程,涉及到很多繁琐、抽象的理论推导,如果这部分内容讲得太细,就会忽略运筹学多学科的横向交叉联系和运用运筹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导致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问题。(3)相关课程之前的联系不够紧密:近机类工业工程专业设立在机械工程系,以机械工程技术为背景增加管理知识,强调制造工程相关技术和理论在制造业领域内的应用。运筹学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应具有承前(机械类背景知识)和启后(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的作用,而目前,这种作用尚不明显。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学习情境体系架构、案例应用模式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

2实践导向型运筹学课程体系架构设计

2.1近机类工业工程专业运筹学课程需求

从专业背景方面看,近机类工业工程专业通过大量的机械平台专业基础课如: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金属工艺学、电工电子技术等,使学生掌握扎实的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设置管理类课程如:基础工业工程、人因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生产计划与控制、质量管理与控制、工程经济学、财务管理、物流设施规划、物流设备自动化、物流管理等,使学生具备制造系统的设计与优化、工程技术经济分析与生产组织管理等基本能力。从就业需求方面看,对近机类工业工程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的需求大多来自机械制造企业。有了这样的区别,就使得近机类工业工程专业的运筹学与其他管理类专业的相关课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应有很大的不同。

2.2实践导向型工业工程专业情境化运筹学课程体系架构

实践导向模式的教学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主动构建的,教学应以学习者为中心,但由于每个学习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它主张情境化教学并强调知识的表征与多样化的情境相关联,以及根据不同情境来组织课程等。目前,国内外很多高校院校工业工程专业都在积极应用实践导向模式,例如浙江工业大学提出了基于制造业的工业工程专业教学体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针对学生了解现代制造企业生产、物流等设施的布局的需求构建了工业工程专业情景教学平台。吉林大学提出了职业生涯规划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这些研究和实践在教学体系和实践环节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在工业工程专业运筹学教学改革方面,现有研究和实践主要集中在减少数学推导、增加案例分析、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等方面,缺少针对近机类工业工程专业的特殊专业背景和就业需求的运筹学的实践导向教学模式的研究,特别是解决运筹学作为一门专业平台必修课与后续专业课和实践环节的衔接方面的尝试还未见报道。而实践导向教学模式不仅需要课程体系中的各种实践环节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像运筹学这样的专业教育平台课对实践环节的支持。为了满足近机类工业工程专业学生对运筹学课程的学习需求,本文在分析近机类工业工程专业学生基础课程结构及其对运筹学课程的支持内容,以及后续应用课程(实践环节)对运筹学课程的需求的基础上,应用实践导向理论,提出实践导向型的工业工程专业情境化运筹学课程体系架构如图1所示。该体系结构采用“引例-模型-算法-应用”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内容的阐述,其中:引例过程:充分利用基础课程及其对运筹学课程的支持,如高等数学中的函数与极限、导数与微分及其应用、定积分及其应用、向量代数、多元函数、微分方程等知识;概率与数理统计中的基本概念、随机变量及其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抽样分布、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知识;线性代数中的行列式、矩阵运算、矩阵初等变换与线性方程组、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相似矩阵及二次型、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等知识;以及学生在金工实习、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机械类基础课程中接触过的工程示例,将这些基础课程中涉及的知识和问题以引例的形式加入到课程教学中去。通过例举学生在基础课程中学习过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加强对已经学过的相关基础数学知识及其应用问题的温习,尽量提高续前课程的利用率,避免重新学习老知识,减少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模型和算法过程:由引例归纳、引出问题的数学/逻辑等抽象描述,将学生易于理解的工程实际问题归结为运筹学和系统工程典型问题,提出该问题的建模相关的理论、方法和过程,建立系统模型。通过用基础知识求解和运筹学算法在求解范围和能力等方面的对比,增强学生对学习运筹学算法的兴趣。在教学内容的优选与设计的过程中,根据各主要运筹学分支和系统工程理论体系中与基础知识的结合程度,以及对应用课程(实践环节)的支撑程度进行课程内容的重构和设计,形成以系统思维、系统建模与仿真、系统分析与规划、系统预测、系统评价决策和系统优化几大主题为中心的相关理论、方法等组成的全新运筹学课程知识体系结构。其中系统思维重点进行霍尔三维结构、定量化方法、以重构为重点的分析-重构法等方面的训练;系统建模与仿真主要内容包括数学模型、逻辑模型、模拟模型、系统动力学模拟技术及随机模拟技术;系统分析与规划内容包括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网络计划技术及随机服务系统分析等;系统预测包括定性预测方法、线性回归预测、时间序列预测及判别分析预测等;系统评价决策包括九级评分法、系统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风险决策及不确定性决策;系统优化包括线性系统最优化方法、非线性系统最优化方法、随机服务系统费用优化及网络最优化方法等。应用过程:充分考虑应用课程及其对运筹学课程的需求,从相关的制造过程、管理过程等实际问题的层面出发,以案例应用的形式引导学生以实践为导向进行相关模型和算法的推广练习。相关需求包括后续课程中:生产计划与控制中的需求预测、生产计划编制等,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中的设施选址问题、选址评价等,工程经济学中的多方案经济评价、风险分析、设备更新分析等;以及实践环节中: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的优化设计、工业工程实习中的工作分析与评价等。

3结论

工程系论文篇4

环境工程设计的项目建议书阶段包含若干个子结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如果缺乏系统思维,孤立、片面地理解系统控制理论,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动态特性和稳态特性等相关内容割裂开来,不能相互联系、相互融合以形成合理认知体系,则不能够全面、联系、突出重点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而利用思维树模型可培养系统思维能力,[6]强化系统控制理论在项目建议书阶段的应用,将一项工程所涉及的各个领域和角度清晰的表示出来(以城市污水处理厂为例,如下图1所示)。

2可行性研究阶段的系统控制理论

可行性研究是在项目建议书被批准后,对项目在技术上和经济上是否可行所进行的科学分析和论证。这一阶段包括工程概述、工程方案、工程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工程近远期结合问题、工程效益分析、工程进度安排、存在问题及建议以及附图附件等内容。在这一系统中,用最优化分析解决问题,即在本系统的运筹中,控制策略要使工程净效益最大,而费用尽可能地小(可视为负效益)。为了尽可能地减少这种负效益,必须在一定的工程规律和条件的约束下,按照最优化原则,结合工程分析考虑工程方案必选优化,对整个工程系统进行科学的管理,不求负效益最小,而只要求负效益尽可能减少。这是由于在环境工程设计中,最优解并不一定是最理想的。[7]

3工程设计阶段的系统控制理论

在此阶段,环境工程设计可分为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一个复杂系统,可将系统控制的重点分别集中在组织系统的输入、转换过程和输出3个阶段,由此形成3种不同的控制类型:前馈控制、同步控制和反馈控制。[8]

3.1前馈控制

前馈控制也称预先控制,是指在整个过程中预先集中于系统输入端的控制,其目的是通过事前考虑各种可能的功能障碍来预测并预防偏差的出现。其在环境工程设计的方案设计阶段起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1.1环境工程概况分析

环境工程涉及水、气、声、渣、辐射等多个方面,涵盖内容非常丰富,工程特征千差万别。因此,掌握具体项目的工程概况是搞好设计的必须前提,主要包括:(1)工程一般特征简介。包括工程名称、建设性质、建设地点、建设规模、车间组成、产品方案、辅助设施、配套工程、储运方式、占地面积、职工人数、工程总投资及发展规划等。(2)工艺路线与生产方法。用流程图表述说明生产工艺过程,必要时列出主反应式和副反应式,并关注副反应中可能潜在的危害因素。(3)物料及能源消耗定额。包括主要原料、辅助原料、材料、助剂、能源以及用水等的来源、成分和消耗量,特别是要综合对比单位产品的物耗、能耗指标、新水用量指标以及排污系数。(4)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包括生产率、效率、回收率和放散率等。除了主产品的总回收率之外,还应高度重视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综合总回收率。

3.1.2污染源及污染源强分析

污染源分布和污染物源强是环境工程设计的基础资料,必须按建设工程、生产过程和服务期满后三个时期的工程全过程做认真调查、详细统计,力求完善。对于污染源分布调查要求按专题绘制污染流程图,标明污染物排放部位,然后列表逐点统计各种污染因子的排放强度、浓度及数量。另外,鉴于近年来环境风险事故呈频发、高发态势,应高度关注环境工程风险排污的源强统计及分析,包括事故排污和异常排污两种工况。事故排污的源强统计应计算事故状态下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作为风险预测的源强;异常排污的源强应统计工艺设备或环保设施达不到设计规定指标的超额排污。

3.1.3环保方案分析

分析工程总图布置方案,根据气象、水文等自然条件分析工厂和车间布置的合理性,与周围环境保护目标所定防护距离的安全性。分析工程既定环保方案所选工艺及设备的先进水平和可靠程度,采用资源节约型模式、资源综合利用、物能良性循环、产业生态、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方面的可行性,处理工艺有关技术经济参数的合理性,并分析环保设施投资构成及其在总投资中占有的比例。

3.2同步控制

同步控制也称实时控制,是指活动进行过程中所实施的控制。在环境工程设计中,同步控制的关键是严把设计质量关,实现初步设计的标准化,由仅控制排放标准向全面的设计质量标准过渡。积极引导环境工程设计单位贯彻国家制定的《建筑企业贯彻ISO9000系列标准实施细则》《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列》《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三废处理工程技术手册》等相关标准,使环境工程设计单位质量管理工作进入程序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各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要在当地设计质量监督机构备案审查,把贯标工作与单位资质、工程招标投标和企业创优工作结合起来,实现质量的单位自控。在推行设计资格审查和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重大工程的设计方案图纸审查、批准制度,发现问题,及时追朔设计存在的问题,系统解决,防止问题的再次发生,并追踪审查以前的可能事故点。

3.3反馈控制

反馈控制也称事后控制,控制作用发生在行动之后,目的在于改进,以预防将来发生偏差。在缺乏任何预见手段的情况下,反馈控制是比较实用的控制方式。在施工设计中,反馈控制的关键是引入工程环境监理,通过具有相应资质的监理企业,接受建设单位的委托,承担其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工作,并代表建设单位对承建单位的建设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情况进行检查,对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各项环保措施落到实处。对未按有关环境保护要求施工的,应责令建设单位限期改正,造成生态破坏的,应采取补救措施或予以恢复。通过监理这一反馈控制,可提供设计效果的真实信息,并使设计人员获得评价其绩效的信息,从而提高设计水平,对于下一步或日后工作的实践指导作用非常巨大。

4竣工环境保护验收阶段的系统控制理论

为监督落实环境保护设施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时投产或者使用,以及落实其他需配套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施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9]该阶段是对整个环境工程设计系统的最后一个核查关卡,涉及验收范围、验收标准、验收工况、验收监测(调查)结果、验收环境管理、现场验收检查、风险事故环境保护应急措施检查及验收结论等部分。可用如下系统流程图简述其验收工作程序。

5结论

工程系论文篇5

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工作中检验理论、提升理论,是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工作中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是企业对工程技术人员的要求。作者曾在电力系统就职,体会比较深刻。对于变电站而言变压器检修经常要做空载和短路试验,工程上变压器空载试验方法采用调压器在低压侧加压,空载容量应小于调压器容量的50%,试验电流为额定电流的1‰~1%,以测量变压器的铁损。一般电力变压器在额定电压时,空载损耗约为额定容量的0.1%~1%。变压器短路试验用自耦变压器调节原边电压,原边电流达到额定值时,测量变压器铜损。通常电力变压器在额定电流下的短路损耗约为额定容量的0.4%~4%。通过亲自动手做压器空载、短路试验及观察实验现象,联系《电路》、《电机学》中关于变压器的相关知识,加深了对变压器的学习与理解。发电厂自动化控制是电力系统的发展趋势与要求,已投产和在建的大型发电厂的自动化控制水平非常高,已达到“无人值守,少人值班”管理模式。发电机组的自动开停机、自动同期并网技术验证了《自动控制理论》、《继电保护》等相关理论知识。在电力系统工作的4年中,笔者的理论知识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得到深化和提升。

2电力系统工作经历对电气工程本科教学起到的积极作用

2.1教材选用目的更加明确

教材是高校实施培养计划的重要介质,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人才。高质量、合理化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完成人才培养计划与目标的保证。作者在施教时参照自身的工作经验,选用更具有方向性与实践性的教材,提高毕业生与企业之间的契合度。智能电网、数字化电站是电力系统的发展趋势,其要求电网信息化、自动化程度更高。因为这一目的,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ableLogicController,PLC)被广泛应用到电力系统中,目前国内应用的PLC有西门子(SIEMENS)公司生产的S7系列、施耐德公司生产的Quantum等系列、三菱公司生产的FX3G系列等。随着日系PLC退出中国市场,西门子PLC被普遍应用于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例如三峡电厂、葛洲坝电厂、溪洛渡电厂等大型水电站使用PLC对发电机组、辅助设备系统等设备进行控制。因此在向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教授《电器与可编程控制器》这门课程时,应该选用以西门子PLC为基础讲述电厂及电网自动化控制的教材,教学内容更接近电力系统工作实践,使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时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2.2培养学生更具有方向性

现代电力企业对高校毕业生有着严格的职业要求。扎实的专业能力、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必要的公文写作能力是毕业生就职于电力企业所必须具有的素质。电力系统设备分为一次设备、二次设备两大类。就发电厂而言,从事电气一次设备的检修、维护及管理工作需要毕业生熟练掌握《发电厂电气主系统》、《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机学》等专业课程的内容,熟悉电机、开关电器、载流导体、电抗器、补偿设备、避雷器、继电保护系统相关知识,这些是为适应发电厂工作而储备的理论知识。从事电气二次系统工作的毕业生则必须重点掌握《自动控制理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子技术》、《电器与可编程控制器》的相应内容。因此拥有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来服务电力企业,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实践动手能力在促使毕业生快速融入到企业生产工作中扮演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发电厂电气设备维修工作需要毕业生有较强的电气二次配线、布线及PLC编程能力。发电厂中大量布置电气二次控制盘柜,实际的检修与维护工作需要高强度的控制回路布线与配线工作,电力系统高度自动化则需要毕业生具备基于PLC的自动化程序读写能力。公文写作能力是现代化大型企业对职工的基本要求。我国各级电力系统的运营、管理、维护已经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实际的工作中需要职工撰写大量的公文,例如对发电厂而言,每个月要写电厂运营报告、机组检修报告、技术改造方案等,特别是实行工作票制度后,每天都要写设备缺陷处理报告及巡检报告。这些工作要求职工具有一定的公文写作能力。对于毕业生而言,必要的公文写作能力在求职及就职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2.3将工作经验融入教学

将宝贵的工作经历融于课堂教学,可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者讲述《电路》第十一章时,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变压器的原理、空载和短路实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堂内容。在讲述《电器与可编程控制器》时,以发电厂开停机控制流程、辅助设备自动化控制流程为例,将专业课程学习与电厂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更适合企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2.4将企业中应用的前沿技术带进课堂

随着数字化电站、智能电网的建设,大型发电机组实现并网发电,状态检测技术投入使用,开始对1000KV特高压技术进行实验研究。电力系统的发展日新月异,设备更新速度非常快。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的教学应当将当前电力系统的先进技术、发展趋势带进课堂,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增加学生对前沿技术的求知兴趣。笔者从事过175MW、770MW水电机组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改造及维修工作,巨型水电厂厂用电系统运行及维护工作,水电机组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的组建与维护工作。其中770MW发电机组自动化控制技术、巨型水电组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都是当前电力系统的前沿技术。将这些知识带进课堂,有利于学生充分认识本专业的发展动向与趋势,积极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3结语

工程系论文篇6

1.1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概念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以典型的真实的工作过程为基础的,通过对传统的课程的解构,将从学科体系中提取出来的适度的够用的知识,与工作过程结合,通过系统化和结构化整合设计的工程过程教学课程。该课程整体的培训过程是指导学生逐步经历获取信息、比较决策、拟定计划、实施行动、检查校验和评价反思,具有较完善的系统性。

1.2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意义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的结合在一起,目前受到广大中高职学校的关注,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顺应社会的发展需要的产物,它主要为社会培养技术型、应用型的人才,并且已经广泛应用于制造类、服务类、管理类和农业类等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为职业教育课程确定理念,促进教育课题的社会化,以及凸显职业院校的社会功能。

2、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方法及相关问题

2.1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方法

相对于理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更加注重与实践。课程的开发需要具有专业水平的教师进行。开发课程的专业应该涉及到该行业、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真实情况,并能够模拟出真实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的数据,只有这样,情境才逼真,课程设计才合格。相关数据的获得可以通过问卷、访谈、实践专家研讨会和查询文献等多种方式进行。课程的设计需要根据典型的工作任务来进行,并在设计完成后,进一步设计教学过程和编写学生学习材料以及考核方式等。由此建立起的教学体系才够完善健全。

2.2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相关问题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不同于传统学科课程的教学模式,实施和改革这种类型的课程,需要认识到相关的问题。(1)与教学方法改革的关系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主要解决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的问题。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涉及到的范围比较广,包括设定专业对相关岗位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管理模式等方面。教学方法的改革无法达到课程改革的力度、深度和效果。因此,课程的改革能够进一步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2)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比较注重实践,同样对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要求也非常的高。该课程的开发,不单是将几本教科书整合在一起就能完成,需要专业教师负责整个开发过程。如果教师对专业相关工作的第一线的常规工作知道的很少,且缺乏亲身的实践经验,将无法顺利的开发课程,即使采用别人开发出来的课程,也不能成功的进行教学工作。高校应该鼓励专业教师到相关工作的第一线去体验和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够开发出合格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并实现课程实施的效果。(3)教学管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可以看作是几个相关工作项目的结合。学校可以将该课程分阶段教学,将不同深度的课程内容由浅入深的分布在不同的学期,让同学们来学习。可以采取集中授课,并随机进行考核,来考察学生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质。

3、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策略

目前,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中高职院校的发展热点和趋势。该课程的改革研究受到广大中高职院校教师、学者和行业从业的重视,但目前仍不成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需要进行改革。

3.1完善课程的知识体系

由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将培训技能作为核心,忽视了知识的教学,缺乏知识的支撑,技能不能很好地进行传授。因此,需要完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相关知识体系。构建具有行业实用性的工作过程知识体系,需要重构和序化学科知识,以工作过程的问题、难点和需要为引导,来创建自身的特定的知识系统。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传授,还需要其他课程进行补充,只有这样才能完善知识体系,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充实全面,更有利于学生对相关技能的理解和学习。

3.2整合课程价值取向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价值取向受到工作过程的影响,体现的是对技术和技能要素的关切。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具有职业活动的性质和价值取向,即以生存为主体兼顾发展,以技能为主线兼顾人本,以社会为主导兼顾主体。为了防止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价值取向左右摇摆不行,需要对其价值取向进行整合。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应该更加重视生存、技能和社会,这也是对人存在的现实性的界定。

4、结论

工程系论文篇7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塑造高校形象,增强高校内在凝聚力和外在竞争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工程,是高校精神风貌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内容,要作为一项全方位的工作来抓。

一、全方位建设校园文化的基本内容高校校园文化,体现了一所高校所具有的大学文化精神,包括校园文化环境和师生群体的精神本论文由整理提供风貌、品格魅力等

全方位建设校园文化,主要应包括以下两个基本点:

(一)全方位建设校园文化,意味着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各项职能的紧密结合11校园文化建设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活动,从狭义上讲,是指课程教育;从广义上讲,包括第二课堂等的其它活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观念、知识、能力、信息等的传递、吸收与扬弃等。可以说,在高校内部发生的,或者通过高校发生的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活动都属于广义教学活动;对校园文化进行有意识的培育和建设,学生在课堂内外可获得丰富的人文和科学精神的熏陶,既丰富了教学活动的内涵,又对学生人格的健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重大作用。即使在狭义的教学活动中,有了先进的校园文化的结合,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相长的形成和学生对自己作为学习主体的认同感都会得到增强。可以说,教学质量高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卓有成效的。21校园文化建设对于高校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的开展有深刻影响。开展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首要的就是科研精神和服务精神。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师生树立良好的科研精神、科研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是大有裨益的。在崇尚以德为率和求实笃行的校园文化氛围中,那种欺世盗名、浮夸不实、不负责任的科研与服务中的不良行为也就不容易出现。

(二)全方位建设校园文化,意味着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有学校的全员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体现于校风校貌,更要体现于人本身。这是因为价值观念等作为文化范畴最本质的东西,是以人或人群为载体的;如果把校园文化建设看成只是部分人的事情,那么校园文化就会失去凝聚广大师生员工的精神力量。各高校的校园文化之所以各具特色,是因为它在特定高校内形成了一种观念与风格上的共识。如果没有全员参与,“共识”又从何而来呢?所以,学校的各个部门和全体师生员工,对于校园文化建设都是责无旁贷的。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全方位属性的观察,还有必要从它的效果上加以认识。从我们当前所要建设的现代化社会来看,现代化最本质最深刻的内涵是人的现代化,人要具有现代科学的价值观,掌握现代科学的知识和能力等。马克思主义历来最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因为它是社会发展的目的,是未来社会的最根本的特征。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无疑是有利于人的发展。

二、全方位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全方位建设校园文化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是要落实到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基础上的价值观教育,是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它落实到青年学生的观察事物、判断是非、处世做人、言谈、举止等方面,配合高校和社会各方面的教育教学措施,发挥培育“四有”新人的作用。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校园文化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体现在它以良好教育氛围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校园文化的智育功能,体现在它以丰富的形式和内容,激发师生教学积极性、创造性,激励学生学习知识、增强能力与发展潜力;校园文化的体育功能,体现在它开展有益于师生的身心健康的体育等活动,有利于弘扬奋发向上、自强自立的民族精神;校园文化的美育功能,体现在它通过环境建设与有关活动的开展,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人的审美情趣,美化人的言行举止,陶冶人的品格情操。这些对于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都是重要的。

(二)全面建设校园文化是高等教育面临新的形势的需要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新的形势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提出了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产生了各高校面对国内外竞争而需要进一步明晰其发展定位的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高等教育将得到更大的发展,规模将继续扩大,层次将更加丰富。因此高校的发展路向将出现发展层次多样化、培养模式多样化、质量标准多样化和学校风格多样化。校园文化建设既受这“四个多样化”影响,也是这“四个多样化”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的组成部分。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更大比例的人口将接受高等教育;随着高等教育供求形势的变化,人们对高校的选择性就会加强,这就要求高校的个性化有更充分的体现,高校个性的塑造,离不开校园文化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提出,使高校对社会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和提升,高校作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力量,首先就很有必要建设自己的“学习型校园”,学习型校园要求整个校园是一个大课堂,校园文化正是对该“课堂”风格的营造。一所高校,如果没有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和文化氛围,它也很难立足于高校之林。在国内高校数量增长、结构变化、差异扩大的同时,伴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教育国际化对我们高校的影响也在明显增大,国内外高校之间与合作并存的竞争在不断加剧。如果说,一个国家要有名气、一支队伍要有士气,那末,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关乎师生“士气”的重要工程。同时,竞争规律本身就要求竞争者要强化它的特色,营造有丰富内涵的品牌和形象,确立富有特征和吸引力的市场定位。

三、全方位建设校园文化应处理好各种关系

(一)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关系近些年来,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首先是因为20世纪50年代初那场院系调整造成了综合性大学普遍被分解,形成大批单科性院校,加上专业培养口径细化,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是理工科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弱化的问题比较突出。所以,高等教育界特别是理工院校提出了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要求。1995年,原国家教委确定了53所院校为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试点单位,1999年,教育部批准建设了3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其实,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已经被看作是实现综合素质教育的必要举措,不仅理工科院校需要,其他院校也需要开展。如果说,对于理工科院校而言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加强人文素质,那末,对于其它院校而言,就不能仅仅这样来看了。

综合性大学,在促进学科交叉的同时,理工科学生要更多地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素质教育,而文科(广义)学生同时需要加强科学素质教育。至于一些文科类为主的院校,更要重视对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文化建设,指的是全方位的文化。在我国,独立设置的财经类院校为数不少,语言类院校也有一批。这些院校,不仅缺乏理工学科,同时也缺乏哲学、历史等人文科学。因此,学生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不容易感受自然科学和完整意义的人文科学的熏陶。这种缺陷,在不可能作出对学科结构迅速调整的情况下,主要应该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来解决。这些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实行对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育给予同等程度的重视。实践证明,自然科学的科学素养,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是相当有意义的,如政治家孙中山、文学家鲁迅、历史学家郭沫若、经济学家于光远等,都具有自然科学的背景。

(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关系校园不是企业,但是,高校和企业仍有许多相同的或相近的方面:它们都是独立法人(个体户等非法人经营单位除外),都要面对市场(尽管高等院校不以赢利为目的),作为市场主体参与竞争。所以,企业的某些行为,包括建设企业文化的经验,是值得高校在建设校园文化中吸收借鉴的。目前企业文化在建设的力度上和特色的体现上,有许多做得比高校强的方面。企业文化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二是增强企业外部的竞争力。校园文化建设中,也应该从素质的提高、归属感或认同感的增强、信心和形象的提升上做文章。高校应该注意提炼和宣传校园精神,借鉴企业建设形象识别体系(CIS,即CorporateIdentitySystem)的做法,在理念(MI,即MindIdentity)、行为(BI,即BehaviourIdentity)、视觉(VI,VisualIdentity)等方面体现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当然,校园文化不是照搬企业文化,高校校园文化一般可以建设得更多元、更丰富、更宽容一些。同时,由于学生有规律的流动性,高校文化在传承性方面更需要给予注意。超级秘书网

工程系论文篇8

本文作者:刘静安艳玲作者单位:大庆华凯石油化工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对整个专业实验课程进行整合和优化,增加了“三性”实验项目的比重。实验改革重点是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加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比例;整合实验内容,形成理论验证、操作训练、综合训练渐进式、层次化的实验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未来学习者社会的和情绪的能力与技能的发展,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以及在复杂系统中寻求某种途径的能力,去探求、判断、组织和创造性地运用有关信息的能力将变得更加重要,因此在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等环节突出了“案例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强调面向工程实际,借助“案例式教学”较强的综合性和启发性、明确的目的性以及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努力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终身学习的习惯、人际交往技巧和协作精神以及创新精神。课程设计是高等工程教育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它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一项综合性、创造性、设计性的大型作业。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时间(潮流计算、短路电流计算)4周。通过课程设计之后,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了数学建模的思路,提高了计算机编程能力和运用软件仿真能力,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了学生设计综合素质。

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创新手段

以“电力系统分析”的教学为例,该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在整个电气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对后续专业课程的进一步学习及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立了专业实践教学的跟踪管理机制。对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成绩评定方法进行改革,制定多元化的综合考试方法,主要采取平时跟踪考核(占20%)、实习日记(20%)、实践课程报告(占40%)和综合答辩(占20%)来评定学生成绩。以学生应该具备和接受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来构建课程体系。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而言,培养范围不仅要有一级学科“电气工程”的特色,应具备“强、弱电”的知识结构,而且也应当具备较广的人文、社会等方面的知识,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为改善教学效果,在实践环节中引入了基于PSCAD的仿真实验平台,作为理论教学模块与动态模拟实验模块的中间过渡环节,有效地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优化课程结构和学生毕业考试体制,建立完善的系统。理论学习、实训操作的完成质量,作为学生推荐就业的依据,建立健全和改革学生毕业考核制度,也是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通过增加潮流计算仿真计算环节,将学员从复杂的公式和繁重的计算中解脱出来,不仅可以更好地掌握各种潮流计算方法,理解其优缺点,还可以通过修改模型参数,直观再现系统潮流过负荷、电压越线等状态,提高学员的综合分析能力。实际条件难以满足、系统的安全运行也不允许的大型实验,也可通过软件仿真来完成。通过设置具有综合意义的、前后有机联系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于实验课上集中练习、研讨,充分利用动模实验室主机联网功能,将多个此实验平机构成一个可变的多机环型电力网络,进行各种潮流分析实验,实现电力系统的检测、控制、监视、保护、调度的自动化等模拟仿真,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电力系统相关理论课程的理解,拓宽专业知识。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