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创新教育8篇

时间:2022-03-27 03:35:28

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篇1

从宏观角度来看,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总书记在六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大力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这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中华民族曾经在世界历史上创造过灿烂的文明,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有力地显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智慧和卓越的创新才能。但是,到了近现代以后,中国的创新能力却明显地逊色于其它一些国家,以当今世界科学界的最同奖项诺贝尔将为例,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科学实力和创新实力。从诺贝尔奖的设立到当今已经进行了96次评选,然而在这96次1000余人的获奖名单中,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泱泱大国?中国籍公民却没有一人获奖,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6位美籍华却在别国的土上获此殊荣。为什么聪明的中国人只有在外国的环境中才显示出他们更高的创新才能?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和深思的问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国在创新培养体制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我们还缺乏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土壤,还没有形成系统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创新对一个国家和发展的意义当然不仅仅在于获得诺贝尔奖,其真正意义在于对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目前许多国家都把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如一直以“模仿”为主要牲的日本,为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已开始大力调整教育和科研政策及体制,决定告别“模仿时代”,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立国”,近几年,日本对科研创新投入的经费呈明显上升趋势。“加拿大的明天”对策研究会也曾提出呼呈,为确保在“新工业革命”中取得主动,必须改变教育制度,去培养“富有创新的一代人”。世界其它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等,都十分重视创新,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才发展战略目标。

以上这些国家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所作出的提议与举措应对我国有所启迪。我国由于多方面原因,如投入不足以及我国创新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尽合理等因素,使创新能力与国家需要以及国际先进水平还相差很大。因此,只有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创新体系,全面提高民族的创新能力,才能提高我国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的地位,这一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我们知道,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它是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基础之上的,而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基础之上,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均离不开教育对它的支撑。因此,全面提高我国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应从教育创新入手,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突出当代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真正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程度。只有这样,才可能使我国顺利过渡到知识经济时代,缩短与发达国家在知识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

从微观角度来看,创新教育对个人良好素质和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传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继承性、维持性的学习,它通过学习获得原来已经确立起来的观念、方法和原则,以应付已知的、重复的情景,这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还可以解决问题。然而,在即将到业的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知识、科技以及经济发展瞬息万变,竞争激烈,思考问题的方式与以往社会大有不同。人们也只有接受创新的教育,进行创新的学习,才能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敏捷地接受新知识,创造世界,创新生活。可以说,创新性才能是一个人最具有价值的一种能力,通过创新才会使人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使人更快地作出与众不同的成绩,并能在原有基础上,突破自我,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可以说,卓越的创新能力充分地体现了一个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和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创新能力绝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和精神状态以及综合素质的体现。

创新教育的内容

创新教育篇2

一、何为创新教育

创新是一个外来词,是从英文Innovate(动词)或Innovation(名词)翻译过来的。根据韦氏词典所下的定义,创新的含义有两点:引入新概念新东西和革新,即"革故鼎新"(前所未有)与"引入"(并非前所未有)都属于创新。

"现代创新之父"美籍著名奥地利经济学家J·A,熊彼德于1912年提出创新论。他认为"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引入经济系统过程"称为创新。他不仅创造、重新组合、再次发现视为创新,而且强调"把知识引入经济系统"才算完成创新过程。这恰好与我国目前教育要解决的两在重点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谋而合。

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的探索能力、"重组知识"的综合能力、应该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把创新理论作为指导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是非常必要的。这更符合深化教育改革的实际要求。

二、创新教育的实施

创新教育的实施应包括教育的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创新、教育评价创新和教育教学制度的创新,它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教育领域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完成。作为工作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在创新教育实施中,创新性教师的能力培养应放在首位。

在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有创新性的教师。美国学者史密斯(R·Smith)认为,所谓创新性教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这有效的教育方法的教师。教师创新性水平高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教师要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师德),它是教师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只有具备较高师德的创新性教师才能充分创造和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充分挖掘和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潜能,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才能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善于发现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进而培养出创新性的学生。

其次教师要有创新性的教育观。在创新教育中,教师创新性的教育观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首选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再次发现、重组知识,联系社会实际,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性个性品质,以便在未来的工作中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建立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以便激发学生自身的最大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第三,教师要有多元经、科学化、持续发展的知识结构,才能胜任对创新性的学生的引导和启发。教师既要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又要有科技、文学、文体等知识作为创新教育的基础,要有教育学和心理学有关的知识作为条件。要积累丰富的课堂教学的经验和教训,作为应变的手段。要学习和掌握创造力的原理和方法,并有机地运用到教学中。激发、训练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还要学习和掌握现代的教学手段作为教学工具,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地进行创新教育。

第四教师要有较高的教学监控能力和较强的管理艺术,这是教师在进行创新教育过程的核心要素.教学监控能力是贯穿创新教育的整个过程,这表现为课前的计划与准备要周密和完善;

课堂的组织与管理要活而不散;课堂教学有序和富有创新;教学语言与人体语言的严谨与幽默;对学生的评估要科学化和注重能力的发展.最后对课堂教学要认真小结,扬长避短,以表达最佳

的教学效果.在教育管理方面要使学生相信教师不是具有最高创造的人,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学生要表示赞许,鼓励学生提出新奇的见解,提倡学生利用讨论的方式去寻求新的见解,这样以来可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各自发挥最大的创新潜能.

2.创新教育实施的核心内容

(1)探索精神培养:

坚持对知识再次发现探索式学习观念,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精神.它要求学生不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课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的进行自我探索,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再次发现人类以往积累的知识的参与式活动.

科学是知识系统,学习科学并不是为了记忆和背诵真理,而是为了认识和不断更新真理,教学中强调的应该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要结合课程教学进行知识探源,把握其发展的变化趋势;要鼓励学习中的谈究和怀疑,正如著名科学方法论学者波普尔所说:"正是怀疑和问题鼓励我们去学习,去观察,去发展知识."

更重要的学习探索知识整体及知识间联系的把握.我们的传统教学很少教会学生从总体上观察学科知识系统,把握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和本质性,而这些正是创新教育鼓励学生以更宽广的是视角,从分割的学科课程里"重新发现"的关键所在.

(2)综合能力培养:

从某种意义上讲,综合能力就是将现有知识重新组合为新知识的能力,新组合的独特和新颖标志着创新.

课程学习中的知识重组通常包括三种不同的层次:一是将某学科课程内部知识进行重组;二是将不同的学科课程的知识进行重组;三是将学科课程所包容的知识与课程未能包容的知识进行重组.三中层次的重组,后一个比前一个要求更高.课程教学可从第一层次入手,希望学生最终能够做到跨学科和跨出课程规定的内容去自学.

把进入现代社会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重新组合,融会贯通,运用这种重组的知识解决复杂的问题,从而内化为创新和创新能力,例如,1999年高考改革要求"在考察科学知识的同时,"

注意考察学生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知识渗透能力,"高考试卷特别是语文试题实行了力度较大的内容改革,被媒体称为"高考指挥棒指向素质教育"。

(3)、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

创造意识是驱使个体进行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没有创造意识的人不可能进行创造和发明。学生普遍具有创造潜能,在适当的教育下,它可能在每一学生身上发展和显现。当然,限于生理年龄特点,我们无法要求所有学生在中小学阶段都具有很强的创造能力,但创造意识的培养必须从青少年时期开始。

创造意识是创新素质培养前提,只有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主动能够瞥样自己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也绝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综合素质。

逐步培养学生创造"前所未有"事物的能力,则可以从创新层面的重新发展,尤其是重新组合着手。事实上,世界上绝大多数创造发明,都是原有事物的再次发展和重新组合,产生质变才表现为"前所未有",任何人都无法脱离自己的经历凭空设想,因此,注重培养中小学生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的品质,就是认为他们的创造能力营造基础。

三、创新教育特点:

创新的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创新教育特点,认真深入的研究这些特点对创新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1、教育主体的个性化:

创造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造欲望,人人都有创造性。人的个性差别是不可否认的。教育必须承认为种差异,并赋予每个人自由发挥的机会和权利,让他们通过选择,在自己擅长的方向上去发展,以自己独立理想和优势去超越、去突破、去创造。

2、师生关系民主化

作为一明教师,不懂得尊重、平等、信任,就不可能真正地去爱护学生。

民主、平等、自由、公正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教育必须参照这一价格目标,建立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从"客体"变为"主体",乐观而自信;才能不"惟上"不"惟上",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质疑;才会变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蓬勃的创造力。

3、课程设置综合化;

课程的目标应是塑造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个性,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德、智、体、美、劳设置齐全,又要使必修、选修、活动课有合适的比例。不可顾此失彼。

德育是塑造灵魂的工程,旨在助人获得一种内在的精神。

体育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的身体是一切活动物质前提。

艺术教育能升华人的精神,改变人的行为。特别是它对右脑功能的提升与开发,使人获得了创造的思路与灵气。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有不同的一面,但更有相通、互补的一面。

必修的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构成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在学校教育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实施创造教育目标,嘴为艰巨的工作就是相应的课程体系的建立。否则,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目标往往会因为失败的课程体系而付诸东流。

4、教育方法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

教学方法多样化是指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科、不同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切实发展学生的智力。其基本指导思想是强调启发,启发注人。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在创新教育中必须采用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如何用微机和多媒体手段,统购形象的动态和知识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5、教学评价科学化

教学评价科学化应以重视个性为指导原则,从注重共性转向肯定个性,从知识测验转向多种能力测验,从重结果评价转向重过程评价。

教学评价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子系统,它以服务于教学为目的。而现实教学评价系统却严重异化和扭曲。第一,考试本身被当作追求的目标;第二,考试成了教师指责学生、侮辱学生、厚次薄彼的借口;第三,考试学生违背自己的发展愿望,放弃自身的特长、兴趣,在"书山题海"里耗费自己的精力,在"标准答案"中消磨自己的智慧与灵气。

科学评价首先要注重共性转向尊重个性。人的创造力不仅表现科学研究领域,它同时也可以表现在政治、商务、管理、组织、艺术、体育等许多领域。尊重个性应成为评价内容的重点,也应成为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原则。

其次,要从繁杂的知识测验转向一般能力测验,从重结构评价转向重过程评价。

创新教育篇3

〔中图分类号〕 G451.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6(B)―0012―01

同志曾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创新是新时代的主旋律,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又取决于创新教育。班主任在教育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适应创新教育,以满足新时代素质教育的要求。那么,班主任如何适应创新教育呢?

一、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班主任要确立与现代教育相适应的学生观和人才观。在学生观上,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只是每个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表现形式、显露的早晚等各不相同,并且创新型学生的学业成绩不一定都非常优秀,甚至有些创新型学生的行为或学习习惯和教师的要求相悖,他们不循规蹈矩,做事喜欢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等等。作为班主任应该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去发展他们的创造个性,重视他们个性发展和兴趣爱好培养,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人才观上,变知识型人才培养为“智能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着重教会学生做人的能力。班主任不能像“妈妈”和“保姆”,事无巨细大包大揽,而要放心大胆地让学生去做、去尝试,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生存。

二、用创新精神指导自己的工作,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

周忠昌在《创造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有利于创造的风气,不仅会促进求知欲滋长旺盛,激发探索异常解决办法的强烈兴趣,而且还会刺激新思路的开拓。”因此,在进行班级管理时,班主任要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创新环境。首先,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管理方法应灵活多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班主任可定期召开主题班会,组织知识竞赛、辩论赛、体育比赛等,让学生自己组织、自己管理、自己发展。班主任在这些活动中只做参谋,不当警察。其次,班主任要协同家长共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家庭是学生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班主任可以利用家访、家长会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帮助家长学习和借鉴一些先进的家教经验,丰富子女的知识,开拓眼界,启迪智慧。同时,还要采取多种形式培养他们的良好个性和心理,对子女的大胆想法、新颖见解要给予积极支持和鼓励,并加以正确引导。

创新教育篇4

教育创新作为教育领域一个新的理念,渐渐引起大众的广泛关注。同志在北师大100周年校庆上的讲话发表之后,全国就掀起了教育创新的热潮。从词义上分析,教育创新具有教育改革的“破旧立新”功能,相对于教育改革来说更加强调与时俱进的开拓和首创。概括来讲,教育创新这一概念指的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在教育领域进行的创新活动。它所涉及的方面很广泛,包括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体系的发展、教育结构的调整、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更新改进、课程的改革等一系列的创新活动。

在我国,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不同类型的人才,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这个总目标落实到教育创新上就表现为: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有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教育理念的创新是实施教育创新的首要条件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说到,人可以反作用于实践。先进的、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在实施教育创新中,教师教育理念的创新与更新是首要条件、前提要求。如果教师不改变陈旧落后的教育理念,就很难在实际教学中进行更为具体的教育创新活动。新时代的教师要拥有先进又开放的教育理念,既要立足于实际,在自身教育教学生活中善于总结经验,加深对新的教育理念的领悟,不断提升自我教学能力,又要积极吸纳外来的优秀教育理念,充实个人教育思想理论素质,并将理论与实际结合,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创新活动。

三、教师应转变教育观点,增强自身创新意识,树立正确的教育新理念

1.树立正确的教育新理念,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是“传教士”。教师向学生进行单向的知识灌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教育观导致教师教育教学活动死板、僵化,学生个性受到束缚,思维能力差,过分地依赖教师,学生成为不会思考也不愿思考的人。因此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是极其重要的。

2.树立正确的教育新理念,要求教师培养新的师生关系

以往的教学活动中,一直都以教师为中心,所有的活动都围绕教师展开。一堂课里,教师往往表演着“独角戏”,很少在意学生的感受;或者是教师习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训斥学生。这样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使得教育任务、目标不能很好地完成,而且导致学生厌恶学习,影响学生的发展,也让教师本身得不到进步。

研究表明:在平等、民主、和谐的环境中,人的思维敏捷、活跃、开放、乐于接受新知识,表达新观念。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在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新的师生关系,一定程度上赋予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的权利。教师应该放下架子,主动融入学生当中,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用心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意见,与他们共同合作,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3.树立正确的教育新理念,要求教师构建新的课堂教学环境

首先,教师要改正以往忽视学生基础和个体特点的缺点,在进行教学前要了解所教学生的基础和能力,以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避免盲目地进行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单向注入式教学模式,发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学会把“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进行统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适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学会运用现代化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这对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促进作用。例如,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音频、视频以及幻灯片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介绍有关课文的资料或背景。此外,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有奖抢答等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总结:教育理念的创新为其他教育创新行为进行指导,教师作为教育前线的工作者,其教育理念的创新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在实践中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学会用先进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将自身打造成新时代的合格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史新荣.摒弃教育旧观念,弘扬教育新理念[Z].江苏镇江市中山中学,2006.

创新教育篇5

一、

何为创新教育

创新是一个外来词,是从英文Innovate(动词)或Innovation(名词)翻译过来的。根据韦氏词典所下的定义,创新的含义有两点:引入新概念新东西和革新,即"革故鼎新"(前所未有)与"引入"(并非前所未有)都属于创新。

"现代创新之父"美籍著名奥地利经济学家J·A,熊彼德于1912年提出创新论。他认为"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引入经济系统过程"称为创新。他不仅创造、重新组合、再次发现视为创新,而且强调"把知识引入经济系统"才算完成创新过程。这恰好与我国目前教育要解决的两 在重点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谋而合。

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的探索能力、"重组知识"的综合能力、应该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把创新理论作为指导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是非常必要的。这更符合深化教育改革的实际要求。

二、创新教育的实施

创新教育的实施应包括教育的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创新、教育评价创新和教育教学制度的创新,它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教育领域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完成。作为工作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在创新教育实施中,创新性教师的能力培养应放在首位。

在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有创新性的教师。美国学者史密斯(R·Smith)认为,所谓创新性教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这有效的教育方法的教师。教师创新性水平高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教师要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师德),它是教师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只有具备较高师德的创新性教师才能充分创造和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充分挖掘和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潜能,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才能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善于发现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进而培养出创新性的学生。

其次教师要有创新性的教育观。在创新教育中,教师创新性的教育观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首选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再次发现、重组知识,联系社会实际,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性个性品质,以便在未来的工作中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建立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以便激发学生自身的最大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第三,教师要有多元经、科学化、持续发展的知识结构,才能胜任对创新性的学生的引导和启发。教师既要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又要有科技、文学、文体等知识作为创新教育的基础,要有教育学和心理学有关的知识作为条件。要积累丰富的课堂教学的经验和教训,作为应变的手段。要学习和掌握创造力的原理和方法,并有机地运用到教学中。激发、训练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还要学习和掌握现代的教学手段作为教学工具,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地进行创新教育。

第四 教师要有较高的教学监控能力和较强的管理艺术,这是教师在进行创新教育过程的核心要素.教学监控能力是贯穿创新教育的整个过程,这表现为课前的计划与准备要周密和完善;

课堂的组织与管理要活而不散;课堂教学有序和富有创新;教学语言与人体语言的严谨与幽默;对学生的评估要科学化和注重能力的发展.最后对课堂教学要认真小结,扬长避短,以表达最佳

的教学效果.在教育管理方面要使学生相信教师不是具有最高创造的人,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学生要表示赞许,鼓励学生提出新奇的见解,提倡学生利用讨论的方式去寻求新的见解,这样以来可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各自发挥最大的创新潜能.

2.创新教育实施的核心内容

(1)探索精神培养:

坚持对知识再次发现探索式学习观念,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精神.它要求学生不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课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的进行自我探索,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再次发现人类以往积累的知识的参与式活动.

科学是知识系统,学习科学并不是为了记忆和背诵真理,而是为了认识和不断更新真理,教学中强调的应该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要结合课程教学进行知识探源,把握其发展的变化趋势;要鼓励学习中的谈究和怀疑,正如著名科学方法论学者波普尔所说:"正是怀疑和问题鼓励我们去学习,去观察,去发展知识."

更重要的学习探索知识整体及知识间联系的把握.我们的传统教学很少教会学生从总体上观察学科知识系统,把握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和本质性,而这些正是创新教育鼓励学生以更宽广的是视角,从分割的学科课程里"重新发现"的关键所在.

(2)综合能力培养:

从某种意义上讲,综合能力就是将现有知识重新组合为新知识的能力,新组合的独特和新颖标志着创新.

课程学习中的知识重组通常包括三种不同的层次:一是将某学科课程内部知识进行重组;二是将不同的学科课程的知识进行重组;三是将学科课程所包容的知识与课程未能包容的知识进行重组.三中层次的重组,后一个比前一个要求更高.课程教学可从第一层次入手,希望学生最终能够做到跨学科和跨出课程规定的内容去自学.

把进入现代社会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重新组合,融会贯通,运用这种重组的知识解决复杂的问题,从而内化为创新和创新能力,例如,1999年高考改革要求"在考察科学知识的同时,"

注意考察学生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知识渗透能力,"高考试卷特别是语文试题实行了力度较大的内容改革,被媒体称为"高考指挥棒指向素质教育"。

(3)、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

创造意识是驱使个体进行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没有创造意识的人不可能进行创造和发明。学生普遍具有创造潜能,在适当的教育下,它可能在每一学生身上发展和显现。当然,限于生理年龄特点,我们无法要求所有学生在中小学阶段都具有很强的创造能力,但创造意识的培养必须从青少年时期开始。

创造意识是创新素质培养前提,只有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主动能够瞥样自己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也绝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综合素质。

逐步培养学生创造"前所未有"事物的能力,则可以从创新层面的重新发展,尤其是重新组合着手。事实上,世界上绝大多数创造发明,都是原有事物的再次发展和重新组合,产生质变才表现为"前所未有",任何人都无法脱离自己的经历凭空设想,因此,注重培养中小学生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的品质,就是认为他们的创造能力营造基础。转贴于 三、创新教育特点:

创新的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创新教育特点,认真深入的研究这些特点对创新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1、教育主体的个性化:

创造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造欲望,人人都有创造性。人的个性差别是不可否认的。教育必须承认为种差异,并赋予每个人自由发挥的机会和权利,让他们通过选择,在自己擅长的方向上去发展,以自己独立理想和优势去超越、去突破、去创造。

2、师生关系民主化

作为一明教师,不懂得尊重、平等、信任,就不可能真正地去爱护学生。

民主、平等、自由、公正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教育必须参照这一价格目标,建立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从"客体"变为"主体",乐观而自信;才能不"惟上"不"惟上",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质疑;才会变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蓬勃的创造力。

3、课程设置综合化;

课程的目标应是塑造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个性,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德、智、体、美、劳设置齐全,又要使必修、选修、活动课有合适的比例。不可顾此失彼。

德育是塑造灵魂的工程,旨在助人获得一种内在的精神。

体育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的身体是一切活动物质前提。

艺术教育能升华人的精神,改变人的行为。特别是它对右脑功能的提升与开发,使人获得了创造的思路与灵气。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有不同的一面,但更有相通、互补的一面。

必修的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构成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在学校教育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实施创造教育目标,嘴为艰巨的工作就是相应的课程体系的建立。否则,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目标往往会因为失败的课程体系而付诸东流。

4、教育方法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

教学方法多样化是指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科、不同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切实发展学生的智力。其基本指导思想是强调启发,启发注人。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在创新教育中必须采用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如何用微机和多媒体手段,统购形象的动态和知识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5、教学评价科学化

教学评价科学化应以重视个性为指导原则,从注重共性转向肯定个性,从知识测验转向多种能力测验,从重结果评价转向重过程评价。

教学评价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子系统,它以服务于教学为目的。而现实教学评价系统却严重异化和扭曲。第一,考试本身被当作追求的目标;第二,考试成了教师指责学生、侮辱学生、厚次薄彼的借口;第三,考试学生违背自己的发展愿望,放弃自身的特长、兴趣,在"书山题海"里耗费自己的精力,在"标准答案"中消磨自己的智慧与灵气。

科学评价首先要注重共性转向尊重个性。人的创造力不仅表现科学研究领域,它同时也可以表现在政治、商务、管理、组织、艺术、体育等许多领域。尊重个性应成为评价内容的重点,也应成为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原则。

创新教育篇6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南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湖南省长沙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8-8229

国内刊号:43-1503/G4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1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创新教育篇7

关键词: 创新教育 教育创新 关系

一、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的内涵

在我国,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思潮是在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公布以后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同志关于创新的重要论述给大家以极大的鼓舞和启发,“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课题组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目前,创新教育定义不下百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把创新教育定义为,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力或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和创新人才等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另一类则把创新教育定义为,是相对于接受教育、守成教育或传统教育而言的一种新型教育。我认为对创新教育的定义,既要考虑创新教育的历史和已经形成的规约,又要考虑到创新教育已有的升华和将来的发展。我们认为,从广义上说,创新教育就是为了使人能够创新而进行的教育。凡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都可以称之为创新教育。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创新教育是指把壮大生命、提高人的创新性当做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并在全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加强学生各种创新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和教师的创新性都得到有效提高的教育。创新教育既是一种反映时代需要的新思想新理论,又是一系列“为创新而教”的教育教学活动。

教育创新这一概念,在开展创新教育和教育教学的改革中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同志在北师大100周年校庆上的讲话发表以后,全国掀起了教育创新热。从词义上分析,教育创新具有教育改革的“破旧立新”功能,相对于教育改革来说更加强调与时俱进的开拓和首创。同志把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并列,并寄予巨大希望,意味着当今时代的教育创新应当在思想理论、实践体系、内在品质等方面都取得更大更深层次的突破与进展。其实,只有如此,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才能真正地建立起来。

二、开展创新教育必然导致教育创新

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信仰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注入了重守成轻创新的基因,儒家“言必称师”、“以六经为准绳”、“师道尊严”的传统又使之变成了我们的一种社会遗传。这不是孔子的错,而是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性。改革开放后,虽然我国的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处处充满了创造性,教育也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但由于教育发展固有的滞后性和久经不退的考试压力,我们的教育仍然是守成有余,而创新不足,难以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对大量创新人才的需求。开展创新教育,把创新性培养明确地提出来,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并要求在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加以培养,对传统教育具有巨大的冲击力和创造性。

首先,创新教育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才、教育、教学、教师、学生和学校的新理念,冲击了陈旧的人才观、教育观、教学观和师生观,直接引发教育观念的创新;其次,创新教育特别强调为学生的怀疑、提问、发言、创新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倡导学术面前无权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将极大地冲击师道尊严的传统,开创教育民主化的新时代;最后,创新教育,包括创造教育,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已经在教育管理制度、课程编制与实施、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有效的理论和措施,这些凝聚着古今中外优秀经验的科研成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能够加速我国教育在相应方面的创新。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由于强调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创新性学习方式,从而对旧课程和旧的教育教学方法造成了巨大冲击的现实已经说明了这一道理。特别是关于学生创新性的评价与测量方面的改革,必将引起我国考试制度与内容的重大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创新教育的教育创新价值。

我认为,如果说相对于应试教育倾向提出的素质教育,可以被称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教育创新的话,那么相对于守成教育特性提出的创新教育,则可以称之为我国改革开放后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第二次教育创新。如果说这第一次教育创新确立了中国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的话,那么这第二次教育创新就能够使素质教育得到真正贯彻落实,并成为真正的“兴国教育”。

三、推进教育创新应以开展创新教育为突破口

反过来,从教育创新的角度看,我国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从制度到方法,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从规模、质量到效益,方方面面都急需创新,怎样做才能事半功倍,并取得我们期待的创新效果呢?我认为以创新教育为突破口,把实施创新教育当做努力的方向和重要内容是现在进行教育创新的一条成功之路。

创新教育篇8

【关键词】创新; 教育; 体育教学

近年来,“创新教育”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不又一研究热点,全国各地中小学教师踊跃投身于创新教育的研究实验。其实,创新教育并非又是一个新的口号,而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着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加强德育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1998年2月,同志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的世纪里,综合国力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创新型人才的水平和数量的竞争,创新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世界已从传统工业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知识经济的核心就在于创新,对我们基础教育提出了许多全新的要求,最重要的是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创新教育正是抓住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它既是反映时代精神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又是以创新为价值追求的全新的教育实践。

1“创新教育”内涵的理解和深层分析

创新是一个外来词,是从英语innovate(动词)和innovation(名词)翻译而来,英汉词典译成”革新”.根据韦氏词典所下的定义,创新的含义有两点:引入新概念.新东西.和革新.也就是说:“革故鼎新”与“引入”都属于创新。最初,“创新”一词是伴随工业革命而出现的特殊名词。20世纪初,J.A.熊彼得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要素组合的生产函数”。后来,这一概念被广泛地应用到许多领域。当代国际知识管理专家戴布拉.艾米顿对创新的定义:“创新”是新思想行动”――首先是产生新思想,然后运用新思想解决问题.创新运用到教育中,与教育相融合,又有了新的意义。阎立钦认为:“创新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而是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研究和实验方案对”创新教育”解释说:“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这就充分说明了创新教育的内涵和实质。

2我国体育教学存在的”范式危机”现状与实施“创新教育”的紧迫性

“范式”这一概念是1969年由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T.KUHN)提出的,涉指的是自然科学界对科学发展规律的理解,但近年来已经被社会科学界广泛借用.它是指从事某一科学领域的科学家群体共同遵守的世界观的行为方式。显然,教育科学也不例外,体育作为教育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一段很长的时期里,体育教育者(包括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基本按照统一的范式从事体育研究和教学,这种范式源于他们在学校受到的相同的教育和训练,并且通过教学过程代代相传,为他们提供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思路。钱伟长说:“教,关键在于授之以渔,教书关键在于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即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应是’鱼’,而应是捉鱼的方法。”而我国目前遵从的体育教育范式,既源于从西方引进的适应工业时代需要的学校体育教育理论,又交织着尚未在思想上根本废除的”科举”和”传道授业解惑”的中国教育传统;教学思想上打上了农业时代”传承型”和工业时代的”标准件型”的双重烙印.指导思想方面:“应试教育”与“锦标主义”仍占较大的比重,某些学校只注重尖子选手和运动训练,而忽视对全体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培养。传统体育教学存在着:教学内容竞技化、教学过程技术化、教学组织一体化和教学目标达标化的四大误区。大部分教师只注重单纯的体育技术的传授,围绕达标考试来实施教与学,没有真正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观念及自我评价体系和没有教会学生科学健身的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严重脱节,也没有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观;强调学生共性,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因材施教,使绝对化指标成为衡量学生体育能力的标准,极大地制约学生特长及创造性潜能的发展,学生不会根据体质状况和环境变化可持续地开展健身活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体育的长远目标设置了无形的障碍,使学校体育仅仅成为学生阶段性身体教育。这种范式当虽不能简单概括为”应试教育范式”,但它至少是应试教育赖以存在的基础.

根据库恩的解说,科学发展的历程是常态科学与科学革命两个阶段的反复过程,事实证明,科学革命源与科学创新,而创新始于反常,反常发展到一定阶段将发生危机。近年来,学生的体质状况逐年下降,近视率、肥胖现象高居不下,群众健康水平令人堪忧。体育教育工作者普遍感到不能再照老样子进行教学,却又不知道新的路子如何走.学术界对目前学校体育现状的激烈抨击和体育工作者艰难努力的受阻,恰好说明体育基础教育领域与传统不相容的诸多反常已经引发了体育”范式’危机。体育教学的创新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3

对创新体育教学改革的建构

黄全愈博士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谈到:“知识和技能与创造性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概念,凡是能传授给他人的,一定是可以重复的,而可以重复的则一定不具有创造性。正像人的智力不能从老师传给学生一样,创造性是潜伏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特质,也是无法传授的。因此,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由此可见,对体育教学的创新改革应面向全体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全新的体育观和体育锻炼的习惯,教会他们能根据身体状况和环境条件科学健身的方法和途径,全面进行多维创新体育教学改革。

3.1 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校应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把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作为根本目的;把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健身手段和形成锻炼的习惯作为基本任务;把“健康第一”的观念从学校体育上升为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把重“智”‘轻“体真正落实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轨道上来。使学生树立“健身”体育观,培养学生全新的健康理念和创新意识。

3.2 加大教学模式和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性学习是与维持性学习对应的,是一种可以带来变化、更新、重建和重新系统地阐述问题的学习。其重要特征之一是学习的”预期性”,不同于维持性学习的适应性(即对外界压力简单地作出反应调整),是教育人们学会使用预测、模拟情景描述和模型等技术方法,代表着一种面向未来的超前学习思想,集中反映了学习者的个性思维和主动精神,是学习者学习内在驱动力的体现,即在教育中实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正是与现代社会提出的人的可持续性发展相符合。学校体育应结合各地的实际和学生的能力,打破“三中心”的教学体系,摒弃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的教材内容。改变大一统的教学形式,在加强传授“三基”的前提下,选取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需要并能使学习和应用相结合的新内容,突出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和趣味性,改变以教师为主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避免“因教施教”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倡和尊重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并耐心细致的解答,正如著名科学方法论学者波普尔所说:“正是怀疑和问题鼓励我们去学习、去观察、去实践、去发展知识”。尝试在不同的教学情景中让学生设计健身模式和制定健身处方,有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建构适合不同年龄和阶段的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以角色扮演为特征的情景设置式、以满足需求为目的的成功体育…让学生在充分体验运动乐趣的前提下了解知识与锻炼的价值,逐渐掌握科学锻炼的形式和方法,养成思考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而必要的基础。

3.3 结合“终身体育”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终身教育”的提出被认为是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终身体育是伴随终身教育思想产生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的体育思想,是指人们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身体教育的总称。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和全面性的特征。L.W.安得森在阐述布鲁姆理论时,明确表示:”需要证明的是学生能运用知识,即能把信息用于新的情境和问题上。”也就是说,创新教育还必需特别重视知识的应用和社会实践能力,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用另一个公式来简略表述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校体育应该抓住“增强体质”的本质,建立课内外一体化模式,培养学生体育的认识水平和兴趣爱好,加强体育能力的学习,注重技能掌握与科学锻炼的内在联系和综合,善于运用和转化技能为科学健身服务。使他们真正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和科学健身的习惯。

3.4 密切联系教育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

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人的创新才能才可能获得综合效应。体育教学具有智育、德育和身体教育等多种效能。在教学中要善于结合教学场境,进行适时的思想道德品质、身心素质以及审美情趣教育。培养学生有积极的性格倾向和乐观向上的心态。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个性满足和全面发展,达到真正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以便能适应知识经济下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4 小结

创新教育是一种适合人的本性的教育,是提升人的生命质量的教育,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传统体育教学存在的“范式危机”,转变教育思想,深化素质教育,改革课程设置,构建新的结合整体、过程、和发展的全息多元评价体系,大力实施以培养学习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创新教育”,为社会培养合格而全面的人才。参考文献

[1] 杨成 西部地区学校体育改革非均衡发展的成因与对策《继续教育研究》2011年03月

[2] (美)安德森 等《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40年回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4]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创新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5] 王广虎 体育教学改革必须走出四大误区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1

[6] (美)戴布拉・艾米顿 《知识经济的创新战略》新华出版社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