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施工企业政研论文8篇

时间:2022-02-16 01:37:47

施工企业政研论文

施工企业政研论文篇1

【摘要】我国环境会计已有20 多年的历史,但其理论和实务都还很不成熟。本文采用博弈理论,分析了影响我国环境会计应用的因素。结果发现:政府监管和处罚力度、企业实施环境会计的成本、理论研究的进展和环保NGO 是否与政府合作都是影响环境会计应用的因素,就此提出了促进我国环境会计应用的建议。

【关键词】博弈论 环境会计 应用 影响因素

一、引言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和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环境会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也受到了广大学者的重视。然而我国环境会计在经历了20 多年的发展后,其理论和实务依然很不成熟,特别是实务远落后于理论。是什么制约了环境会计的实务应用?有学者认为是我国环境会计理论尚缺实践指导性,另有学者认为是我国还没有出台环境会计准则,也有学者认为是企业、社会公众环保意识淡薄。笔者认为影响我国环境会计应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环境会计的实施其实是政府、企业和社会多元主体(会计理论界、环保NGO、社会公众等)多方博弈的结果,企业实施环境会计与否,与政府是否出台了环境法律法规,是否制定了指导性的环境会计准则,社会是否对企业有环境信息方面的要求等有密切联系。企业与其他方的行动都要视对方的行动而做出新的选择 。

本文从博弈论的视角,分析环境会计应用中各相关方的博弈关系,找出制约环境会计应用的因素,以期能推动我国环境会计实务的发展。考虑到现实情况和合作博弈、n 人博弈的复杂性,本文的博弈分析是基于非合作的二人博弈而展开的。

二、环境会计应用的博弈分析

(一)企业与政府的博弈分析

企业和政府博弈关系的形成源于二者间的信息不对称。政府作为宏观环境核算的职能部门,通常要借助企业的微观环境会计信息来确认环境资源消耗情况,进行生态资源的补偿,并对企业违反环境法规的行为进行处罚,而环境信息来自于企业内部,企业的趋利本质可能会使其隐瞒或不实披露环境信息,或是消极实施环境会计,政府作为外部信息需求者,并不清楚企业是否完整真实地披露了环境信息,双方间产生了一种信息的不对称,政府可能会采取更加严格的法律手段、更为严厉的经济惩罚来规制企业的披露不实问题,企业得视政府的行动而行动,于是双方间展开博弈。

1. 基本假设及策略分析

为研究企业和政府的博弈,本文提出以下假设:(1)政府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将环保放在社会发展的第一位;(2)企业只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不愿进行环保支出;(3)企业实施环境会计只会增加其成本费用;(4)政府对企业是否实施环境会计只有监管和不监管两种策略;(5)企业只有实施和不实施环境会计两种选择。

政府对企业的环境会计应用所能采取的监管措施包括颁布环境会计法律、准则并强制要求企业执行,对企业的环保不作为进行处罚等,并假设将处罚作为主要手段。若政府进行监管时发生的费用为E,政府监管的概率为α(α∈[0,1]);企业实施环境会计的成本为C,不实施而受到处罚的金额为X,而不实施被政府监管发现的概率为P。企业实施环境会计的概率为β(β∈[0,1])。支付量以负数表示,获益量以正数表示,矩阵左边代表政府得益情况,右边代表企业得益情况,对应的博弈矩阵如表(1)所示。

在该模型中若PX>E, 则博弈不存在纯策略的纳什均衡,而可能存在一个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若E>PX, 则政府因监管成本过高而可能选择不进行监管,企业基于经济人特性将选择不实施环境会计,此时的纳什均衡解为(不监管,不实施),显然这是有违环境保护宗旨。要考虑的是PX>E 的情形,要求解混合策略纳什均衡。设政府和企业的期望支付函数分别为Ug、Ue,, 则有:

对两函数分别求一阶导数可得:

此即混合策略下的纳什均衡。通过图(1) 可以更直观地理解这个纳什均衡的意义。

图(1) 中,横轴表示企业实施成本(或政府监管成本),(a) 图纵轴表示政府进行监管的概率α,(b) 图纵轴为企业实施环境会计的概率β,Y1 代表政府监管曲线,Y2 代表政府处罚曲线,Y3 代表企业实施曲线。由于政府监管、企业实施环境会计都会发生一定的成本费用,随着政府监管概率提高,监管成本会增加,企业选择实施环境会计,其成本也增加,而处罚曲线相当于一个中间量,其处罚数额随政府监管情况与企业实施质量的博弈变动而变动,因而Y1、Y2、Y3 都随着概率α 和成本C(E) 而呈现向右倾斜上升的趋势。同理,(b) 图三条曲线也随概率β 和成本C(E) 呈现向右倾斜上升的趋势 。

当α ∈ [0,C/PX],即政府监管力度较小,企业占上风,企业的最优选择是不实施环境会计;

当α ∈ [C/PX,1],即政府监管力度大,企业不实施环境会计将被处以重罚,此时其最优策略是实施。

当β ∈ [0,1-E/PX],即企业选择不实施环境会计的可能性较大,此时政府会选择实施监管;

当β ∈ [1-E/PX,1],即企业倾向于实施环境会计时,政府的最优选择是不进行监管。

当α=α*=C/PX,β=β*=1-E/PX 时, 政府与企业达到博弈均衡。

从这个博弈中可以看出,企业是否实施环境会计,与其实施成本C、政府的监管力度P 和处罚力度X 及监管成本E 都有密切关系。企业的实施成本越低、政府的监管和处罚力度越大,企业实施环境会计的概率也就越大。而政府监管和处罚力度越小,监管成本越高,企业实施成本越高,企业选择不实施环境会计的概率就越大。可见,要使企业实施环境会计,政府要从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降低实施成本三方面入手。

2. 案例实证

为验证上述模型,笔者选取了国内外有关环境会计的典型事例,试图对比说明模型中的因素对环境会计的应用确实产生了重要影响。

国外典型案例是1956 年日本的“水事件”。事后日本政府对肇事者TISSO 水工厂进行了严厉处罚,要求其对所有受害者支付人均260 亿日元的一次性赔偿。倘若企业当时能治理污染,每年仅需1.23 亿日元。正是在这种严厉的污染惩罚制度下,日本企业认识到相对于污染后的严厉经济惩罚,事前的预防工作不再是亏本的生意,从此迅速增加了环保投资,积极进行环境信息披露。我国环境污染较为典型是2005 年中石油“松花江污染事件”,然而最终不是当事方中石油,却是国家和纳税人耗资78.4 亿元“买下此笔大单”。中石油不负责,免除了企业因不进行环境保护而可能受到经济重罚的“后顾之忧”,因而企业与政府实际处于博弈矩阵的第四区间(不监管,不实施),严重违背环保宗旨。

(二)企业与社会的博弈分析

会计理论界在环境会计的实施中充当了中介角色。环境会计的实施取决于政府是否颁布了环境会计制度并下令执行,但政府部门能否颁布制度又取决于理论界的研究情况,如对环境会计基本概念的界定、环境成本的确认与计量和环境信息的披露与报告等。因此,理论界的研究情况对企业的环境会计实施有重要影响,企业视理论界的研究程度而采取相应的对策。

1. 基本假设和策略分析

为研究企业与社会博弈本文假设:(1)会计理论界十分重视环境会计研究工作,相关研究成果具有实践指导性;(2)企业为规避成本费用,不愿实施环境会计;(3)企业只有实施和不实施环境会计两种策略;(4)会计理论界有提出和不提出应用方法两种策略;(5)双方在各种策略下发生的成本和收益是可以大致估计的。对应的收益模型如表(2) 所示。

表(2) 中,R 表示理论界提出应用方法、企业实施环境会计所带来的收益,L 表示理论界提出方法而企业不实施所带来的损失①,C 代表理论界没提出方法,企业自行探索而发生的成本。支付量以负数表示,受益量以正数表示。矩阵左边代表理论界的得益情况,右边代表企业的得益情况。

在这个博弈矩阵中可以发现:当理论界提出应用方法而企业不实施时,理论界会因研究成果得不到应用认可而感到沮丧,并因无法从实务界得到反馈而影响后续的环境会计研究,因而产生一个损失量L。而企业也会因为不实施环境会计而受到环保积极倡导者等的诟病,在形象、信誉方面遭受损失,或在环境审计实施后其账目得不到审计师的认可而产生损失L ;当理论界没有提出应用方法,企业因外在压力或社会责任感使然,自发进行环境会计探索实践时,会发生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费用C ;当理论界提出方法,企业也积极实施时,理论界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感,企业也会因实施环境会计、积极节能降耗而从长期来看降低了生产成本,因而双方能实现共赢。可以得出结论:在理论界没有提出应用方法时,企业的最优策略是不实施环境会计;而理论界提出了方法,企业的最好选择是实施环境会计。理论界能否提出应用方法对企业的环境会计实务具有重要影响。

2. 案例实证

目前环境会计的研究与应用走在世界前列的是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国家。综观其环境会计发展,不难发现各国会计协会和准则委员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会计准则文件,致力于本国环境会计发展。反观我国,理论界对环境会计的基本概念、要素的确认与计量,以及环境报告等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很多问题还存在争议。理论研究发展缓慢,实务缺乏应有的理论指导,导致除了一些实力雄厚,注重形象和社会责任的大型企业外,其他重污染公司基本不实施环境会计。中国会计学会已成立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近年积极组织了环境会计专业研讨会,而一些学者也在和火电、煤炭企业合作,结合企业特点研究其环境成本核算方法、成本控制等问题,希望能带动企业实务发展。

(三)政府与社会的博弈分析

环保NGO 是以环境保护为宗旨,不具有行政权力、不以营利为目的,为社会提供环境公益性服务的协会或组织。环保NGO 是推行环境保护的一支重要力量,其在环保激励与监督方面具有重要号召力。而政府与环保NGO 之所以能形成一种博弈关系,是由二者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决定的。正如朱迪恩·坦德勒认为: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并非是天然的姻亲,从诸多层面来看,两者毋宁说更似一对相互竞争对手。采用博弈论来分析政府和环保NGO 的关系,从理性思维的角度分析二者间冲突合作的利弊得失,对寻求政府与环保NGO 在环保领域更好地发挥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1. 基本假设与策略分析

为研究政府与社会博弈本文挑出以下假设:(1)环保NGO 对企业实施环境会计具有很重要的影响;(2)政府将环境保护放在社会发展的第一位;(3)政府和环保NGO 都认识到双方间任何一方的不合作或不作为,会对实施环境会计产生不利影响,并会严重危害自身声誉。据此,笔者为政府和环保NGO 的策略选择进行赋值:选择合作或作为的一方将获得1 分,不合作、不作为的得-1分。左边为政府的收益情况,右边为环保NGO 的收益情况。于是得到表(3) 所示的政府与环保NGO 的收益模型。其中,政府作为是指支持环保NGO 与推行环境会计有关的工作,为环保NGO 监督企业环保情况提供资金、权力支撑,而环保NGO 合作,是指利用贴近群众的优势,及时传递政府的环保政策和理念至社会公众等。

下面通过画线法来求解这个静态博弈。画线法的基本原理是:每一博弈参与者的得益不仅仅取决于自己所选的策略,还受到其他参与者所选策略的影响。因此每个参与者在决策前首先应做的就是针对其他参与者的每种策略选择,找出自己的最佳策略。

在收益矩阵中,对政府而言假设环保NGO 的策略是合作,则政府不作为的收益为-1,作为的收益为1,因而最佳策略就是作为,此时可在表4.3-1 中第一区间左边的“1”下画一横线。假如环保NGO 的策略是不合作时,政府选择作为的收益为1,反之-1,最佳选择仍是作为,此时在第二区间左边的“1”下画一横线;对环保NGO 而言,其决策思路和政府的是一样的,因此也可以针对政府作为和不作为两种情况下环保NGO 的最佳选择所带来的收益“1”下划横线。这样在收益矩阵中,(不作为,不合作)下的收益(-1,-1)都没有画横线,而第二、第三两个区间都只有一个数字下画了横线,表明只有一方的策略是对另一方的最佳策略,而另一方此时的策略并不是他的最佳策略,意味着另一方会改变策略,因而这不是策略组合的最后结果。只有第一区间的两个数字下都画线了,意味着双方采取的策略都是对对方策略的最佳选择,也即政府作为环保NGO 合作。

从总收益的角度来看,也很容易就能得出结论。(作为,合作)对应的社会总收益为2,(作为,不合作)的总收益为0,(不作为,合作)的总收益仍为0,而(不作为,不合作)的总收益为-2,损失最大。所以,能够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最优策略选择是(作为,合作),也即政府尽责,环保NGO 积极配合政府的工作。

2. 案例实证

美国环保NGO 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给予政府和企业的压力是推动美国环保工作的主要动力。美国环保NGO 对出现的环境问题代表社会公众发动公民环境诉讼,最终促成政府进行环境立法,并监督政府和企业的环境执法情况。而美国政府也给予了环保NGO 宽松的发展环境,其登记注册是在公司法、税法等法律下进行,可以在全美任何地区运行。而我国环保NGO 自成立之初其社会活动空间就受到诸多限制,没有取得合法身份,难以筹措运行经费,失去独立性和自主性,在环境保护问题上没有话语权,不能发挥监督政府环境执法和企业实施环境会计情况的作用。

三、结论及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企业实施环境会计的成本、政府的监管和处罚力度、监管成本、理论界关于环境会计的研究进展和环保NGO 与政府的合作与否都是影响环境会计实施的重要因素。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政府作为推行环境会计的领导者,要做好引导和监督企业环境会计、加强与环保NGO 的合作和为会计理论界提供支持等工作。政府应完善环境法规,颁布环境会计准则,并针对企业的趋利本质建立环境会计的奖惩机制,通过法律规范和经济利益引导企业走向环境利好的发展道路;政府还要认识到环保NGO 在推行环保新政中的重要拥护和支持作用,转移部分职能以为环保NGO 的顺利参与提供便利条件,提供其活动所必须的资金支持;此外,政府还要针对会计理论界因缺乏科研资金与条件而对环境会计研究不足的情况,为环保科研项目提供充足的科研基金,组织相关的研究机构,整合研究资源,形成明确的研究主线,并要特别注意促进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使理论和实务能够相互匹配与反馈;最后,政府还应加强对社会公众有关环境方面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认知水平,引导公众树立“责任消费”理念,形成推行环境会计的舆论力量。

第二,企业积极做好环境会计应用的内部准备。一是要积极提高环保意识,树立环境伦理观,认识到低碳、可持续发展已是世界发展的潮流,政府环保法规将会日趋严格;二是要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加强环境会计知识的培训,使其熟练掌握环境会计;三是要进行环境会计实务探索,配合政府做好环境会计试点工作。如重污染企业中的石油化工、火电煤矿等大型企业可先行探索适合自身的环境会计方案,建立“大企业独立模式”,并将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反映给理论界,加快环境会计应用。第三,理论界要重视环境会计研究。会计理论界对环境会计研究缺乏具有指导性的实务研究成果,也就导致了企业不实施环境会计的策略选择。为此可由财政部牵头,中国会计学会和中国总会计师协会负责,组建由会计、经济、环境保护和法律等多方面专家组成的环境会计研究班子,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此外,研究还要注意与企业生产活动相结合,并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国外的先进理论成果和研究经验,少走弯路,尽快出台环境会计相关指南。

第四,环保NGO 应谋求与政府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环保NGO 应了解政府的业务范围和实际需要,据此明确自身定位,利用贴近群众的优势,辅助政府做好环保工作;另外,环保NGO 还要监督政府和企业遵守环保法规,揭露政府和企业的环保不作为行为,以维护公众环境权益。

参考文献:

[1] Gray R, Bebbington . Accounting for the environment.SagePublications Ltd.2001.

[2] Dunc an R B.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s andperceived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J]. Administrative ciencequarterly , 1972.

[3] 周守华,陶春华. 环境会计:理论综述与启示[J]. 会计研究,2012(2).

[4] 颉茂华,刘冬梅,贾建楠. 影响环境会计实施的因素分析——基于博弈论的研究[J] . 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6).

[5] 沈洪涛,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理论与证据[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6] Dean Z, Dele T.Varying private voluntary organizations forthe development of institutions : evaluation [M].USA ID ProgramEvaluation Discussion,Washington, DC: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Development,1982.

[7] 杨晓光,从玉飞. 低碳经济下我国草根环境NGO 与政府协同关系构建[J]. 当代经济研究,2010(11).

施工企业政研论文篇2

基于微观管理视角,剖析国有施工设计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存在工程项目工期紧张,技术创新时间不足,方案创新潜伏风险、课题研究行政垄断,基层人员难以涉足等问题。技术创新疲软的深层原因主要有学习功利化、机制行政化、产权虚假化。加强国有施工设计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改革,应该重视学习,推进二次开发;建立健全技术交流机制,完善技术创新奖励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开辟内部课题申报渠道,营造宽松环境;完善技术人员晋升机制,避免用非所长。

关键词:

国有施工设计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6001402

在竞争日益激烈和开放的建筑市场环境中,除了人才,技术的创新与储备成为国有施工设计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谁拥有的技术创新越多,谁在发展方式转变中迈出的步伐就越大,谁的市场竞争力就越强。如何激发技术人员的创新热情,无疑成为国有施工设计企业迎接竞争和挑战需要关注和深思的重要课题。

1 国有施工设计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管理现状

工程项目千差万别的地质条件、项目规模、施工难度,都给国有施工设计企业创新工艺、设备和材料带来了外在动力和压力。技术创新成为企业生产会议、工作报告、方案讨论上喊得最响亮的口号。专利申报、课题研究、方案评审,都为国有施工设计企业开辟了技术创新的有效形式和方便渠道。可在现行管理环境下,国有施工企业的技术创新却表现出一副疲软状态,缺乏动力、活力和激情。

1.1 工程项目工期紧张,技术创新时间不足,导致质量难以提升

施工设计企业服务的对象大多是工程项目业主。虽说工程项目规模越来越大、施工难度也随之增加,可业主对工期的要求却越来越严格,有的甚至十分苛刻。要为业主提供优质服务,夺得市场竞争的优势主导,施工设计企业唯有迎合业主的苛刻工期要求,技术人员也唯有按照常规加班埋头绘图。如此一来,施工技术人员疲于应付工期,缺乏时间学习以更新日新月异的知识结构,缺乏时间抬起头来进行技术总结以储备新的技术经验和技巧,技术创新自然也就成为无源之水的口头空谈。

1.2 施工现场安全至上,方案创新潜伏风险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安全质量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除去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安全教育与训练、安全保护措施等方面的原因,施工方案创新带来的潜在风险难以忽略,也难以预见。在安全质量至上、以稳求发展的环境下,技术人员创新的施工方案,有可能在方案评审的过程中就被纂改甚至得以枪毙。长此以往,基层设计人员的创新热情慢慢磨灭在长期不被采纳和接受的惯性中。

1.3 课题研究行政垄断,基层人员难以涉足

在科学网主办的“2011年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评选中,湖南大学新任校长赵跃宇以“两不承诺”高票当选。“两不承诺”即在任期内不申报新科研课题、不新带研究生。他的“两不承诺”获得如此赞许从另外一个方面反衬了科技人员对于厘清行政与学术的希冀和期待。对于科研课题的行政垄断,不只是高校教育体制存在。在产科研一体化的背景下,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国有企业,国家课题、总公司课题、局级课题,层层行政垄断的现象即行政权力影响甚至绑架科研的学术不端行为十分普遍。学术被行政绑架导致的一个尴尬局面就是:领导事务繁忙、应酬缠身,无心无力精心搞科研,却可以凭着自身在申请课题、争取经费以及科技评奖中的权力优势,以第一作者的身份无功截取学术成果,名利双收;而潜心参与研究的基层设计人员,只有在行政领导排完成果署名位置之后,渴求成果能挂上自己的名字就足以幸运,劳心劳力却名利双无。申请与研究、成果与归属的两张皮,严重挫伤了基层技术人员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2 国有施工设计企业技术创新疲软的深层原因剖析

国有施工设计企业目前招聘的人才一般都是硕士研究生学历,从事技术研究与创新的学习能力与理论水平不是缺乏,而是富足;从国家课题到单位自主设立的研究课题,为技术研究与创新指明了方向;大型工程项目的陆续上马,也为国有施工设计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外在动力。而所有这些优势条件却没能激发国有施工设计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能动性,究其原因,价值取向、管理机制、社会氛围难辞其咎。

2.1 学习功利化

自国家主抓建筑市场资质以来,各国有施工设计企业为了尽早拥有市场绝对竞争优势的特级资质,纷纷出台各类注册类资格考试的重金奖励制度。“重金之下必有勇夫”,基层技术人员的业余时间都用于备战各类资格考试,而工程技术总结只有在撰写职称论文的时候才得以重视,工程方案创新不但不能获取收效而且连被采纳的希望都渺茫,自然搁之脑后。

2.2 机制行政化

在现行体制内,行政级别与科研水平几乎是等同的。科技进步奖、课题申报甚至职务科技论文,都以各种限制性条件垄断在拥有行政级别的领导手中,机制的行政化随之而来的是奖项、课题、署名的行政排名,基层设计人员根本无法以自身名义申报奖项、申报课题以及论文署名。除此之外,国有施工企业技术人员晋升的最后渠道都是行政岗位,造成了技术人员宝贵技术经验的严重浪费。

2.3 产权虚假化

尊重知识产权,是激发技术人员创新的最起码要求。纵观各领域知识产权现状,学术论文署名造假习以为常,科技奖项非研究者截取司空见惯,课题申报领导领衔是基本套路,所有这些已成为科研机制内不成文却大行其道的“潜规则”,即使被坦然接受,却无形之中磨灭了基层技术人员潜心研究与创新的积极性。

3 国有施工设计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改革路径

管理是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致胜的法宝,是能够带来生产力的无形资产。良好的管理能把单位的人、财、物合理有效地结合起来、组织起来、调动起来,以尽可能少的人员、尽可能低的成本、尽可能短的时间完成尽可能多、尽可能好的工作,进而带来效率的提升、效益的提高以及人才的成长,达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企业价值目标。

3.1 收集学习先进技术资料,推进二次开发

广泛搜集国内施工设计技术的前沿资料,搜集翻译国外施工设计技术的最新成果,是为技术人员及时动态地掌握和学习施工领域前沿技术的一项基础工作。虽然见效甚微而间接,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却是技术人员积极探索和消化吸收先进理念和技术省时省力的捷径,是加快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的知识铺垫,是继承和创新有机结合,走引进、消化、吸收、改进和自主研究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在消化吸收先进施工技术和工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施工设计实践加以筛选、借鉴、总结和完善,在学习中推进技术创新的二次开发。

3.2 建立健全技术交流机制,促进产学研结合,共享技术经验

技术交流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激发的过程。各个单位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技术经验和优势,交流中的探讨,会让经验的吸收和推广应用来得更加直接和有效。要重视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与外部的交流和联系,构建产学研合作机制。与智力、知识、信息资源丰富的大学、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成为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产学研合作是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其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技术创新规律,具有很强的技术创新机制,是优化企业科技行为的有效实现形式和途径。因此,要充分利用博士后流动站这一产、学、研的学习交流平台,加强与高等院校的理论交流,加快企业人员知识更新步伐,培养企业所需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优秀人才。与兄弟单位建立技术人员交流机制,相互委派技术人员,学习各自的设计标准,借鉴各自的技术优势,以达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提升竞争之目的。在单位内部各工程项目之间,开展技术交流讲座,探讨各工程项目设计过程中的技术创新点和值得推广应用的标准化设计,在提高施工设计效率的同时,逐步推进工程项目中某些工艺设计的创新性和标准化。

3.3 完善技术创新奖励机制,激发创新活力

创新和研究,不能一蹴而就地完成,更不会立竿见影地见效,它需要企业着眼长远利益和稳健发展,建立合理有效的奖励机制和长期固定的奖励基金,激发员工甘于潜心研究的动力和活力。首先,国有施工设计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加大科技创新资金的投入,建立以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发资金支持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其次,企业应根据科技创新的财务预算、创新项目的难度和适应性,制定具体的科技创新经费管理办法,做到专款专用,奖励言而有信,从制度和管理上为技术人员的创新提供预期待遇和奖励保障。最后,在创新技术申报获得奖项之后,奖金的发放比例应向基层设计人员倾斜,使付出精心和努力的基层设计人员在不能获得名的情况下,求得利的安慰。

3.4 开辟内部课题申报渠道,营造宽松环境

扛不住行政、科研一肩挑的体制绑架和惯性影响,企业内部可以通过设立科研课题基金,鼓励基层技术人员根据自己的工作内容、设计特色、专业知识、兴趣爱好,申报自己的科研课题,从而在单位内部促进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合理配置、相辅相成、高效运转、良性互动,营造一种体制宽松、思想自由的科研环境。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重点工程项目创新实践平台,激发基层技术人员的创新思维、灵感和热情,踏实钻研,建功立业;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在完成营业总额目标的同时,实现整体技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同步提升。

3.5 完善技术人员晋升机制,避免用非所长

除了技术职称,从技术人员、项目负责人、设计室(所)主任直至总工程师,是目前国有施工设计企业技术人员顺畅的晋升渠道。而“僧多肉少”的岗位设置,晋升机会让大多数设计人员望尘莫及。即便升至总工程师,进一步提升就只有总经理之类的行政职务。如此晋升机制,势必造成技术人员多年技术经验和创新思维的严重浪费。为企业技术创新人员设置与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平行的评价体系和晋升机制,消除对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待遇差别,打造“行政的归行政,管理的归管理”的人事管理机制,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率的同时,避免科技骨干用非所长、稀缺技术资源过多流失。

参考文献

[1]毛胜国.论企业技术创新管理[J].四川有色金属,2012,(1):6266.

[2]柏木钉.大学校长不做科研行不行[N].人民日报,2012227.

[3]杨长明.施工企业工程项目风险及其防范[J].铁道工程企业管理,2014,(1).

施工企业政研论文篇3

关键词:当前企业;思想政治;措施工作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蓬勃发展的经济时代,在这个阶段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已经成为了一种思想决策手段,越来越多地受到了企业的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仅可以增强企业职工自身的凝聚力,提升企业职工整体的素质,使得企业各个方面的管理更加具有时效性,还可以对企业整体实施综合性的实践和指导,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为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提供可能。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是改变和引导人们行为以及思想观念的重要手段。在现代企业机制以及制度转换这一个新形势下,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很多新的矛盾、新的问题以及新的情况,下面,笔者就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一、新形势下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是优化机制

想要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要求必须要优化企业的机制,在企业的运行机制上实现创新,多年以来,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一直都在延续着自上而下这样的运行机制,企业的机构设置上下对口,企业上级负责任务的下达,下级负责安排任务,这样层层进行布置,一项活动要实现全员参与,自选动作比较少,规定动作比较多,十分容易发生形式主义的现象。所以,必须要积极倡导首创的精神,群策群力,独立思考,将自选动作增加,努力形成企业自身思想政治工作的特征,将主题活动和自选动作的作用和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在企业的管理机制上实施创新,建立起完善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考评的机制,定期或者不定期来对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实施考核,并且将考核的成绩和企业先进评选、企业干部晋升以及企业绩效相关联。建立起两个文明建设一体化的机制,将生产经营目标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共同纳入到企业整体目标之中,同步考核、同步检查以及同步规划,保证两个文明建设相互协调进行发展。

二、新形势下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是更新观念

在社会组成中,企业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是独立实施生产和经营的经济实体,更加是推动社会进步以及经济发展十分重要的支撑力量。而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光荣传统就是思想政治工作,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同样是党思想政治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近些年来,有的企业自身的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出了弱化的趋势,究其原因,有企业环境和体制等因素的影响,更为重要的影响就是企业自身党务工作人员,特别是基层党务工作人员,他们在自我定位和更新观念方面并没有对企业快速发展形势进行适应,在自身的认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在开展工作过程中会有迷茫的感觉,有些企业的党务工作人员会抱怨企业的职工认为自己没有为企业做出任何贡献。当前形势下,企业的党组织工作的作用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企业开展重大决策的时候履行自身的参与智能;其次,在生产经营过程之中履行在自身的服务保证职能;再次,在调动其他组织团体、共青团、工会积极性过程中履行自身的协调职能;在企业队伍建设方面和班子建设方面履行管理职能;最后,在企业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履行自身监督职能;在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履行自身领导职能。想要做好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明确思想政治工作的这些职能和作用来实施定位和思考,组织开展活动。

三、新形势下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要讲究方法

加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围绕着企业经营和企业生产这个中心,讲究正确的方法和方式,因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以及内容都要围绕着这样的中心,结合企业自身发展以及改革生产经营来实施,企业要积极开展党员科技创新岗、企业党员安全责任岗、企业党员先锋岗、企业直径线上党旗红等等活动,还要开展党建主题活动,这些都是结合企业自身施工经营和生产来组织的专题性活动。要求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结合企业的中心工作,将施工生产过程中以及活动过程中的某一个专项任务和单项的工程相结合,将某一个阶段性任务进行紧密结合,将企业的施工生产所需要实现的安全文明目标、质量目标、工期目标、效益目标和党建工作内容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工作的活动方式和内容更加有影响力和活力。

加强当前新形势之下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将科学发展观作为主导,充分认识到以人为本是其核心内容,体现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和内容,注重企业的人文关怀,联系企业职工的思想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并不仅仅要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还要鼓舞人、引导人和教育人,从本质上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使得当前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具有活力和生机。

四、结语

本文中,笔者主要从新形势下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是优化机制、新形势下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是更新观念以及新形势下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要讲究方法这三个方面对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参考文献:

[1]罗振明,祁亚洲,杨方伟.应对“入世”挑战 增强管理理念 不断探索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

[2]福建省政研会三钢理论研究基地第一课题组.关于国有企业经济环境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思考[A].探索·创新·实践——“福炼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汇编[C].2004.

[3]郝志功,刘伟.全方位运作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A].现代企业运行机制与思维创新——企业运行机制与思维创新研讨会议论文[C].2003.

施工企业政研论文篇4

2.企业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党建工作研究金辉,徐鲁林,刘洪超

3.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企业保卫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工会博览理论研究高军

4.加强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建设——对乡镇广播电视宣传工作的一些认识陆海明

5.浅析构建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和谐关系阮凤兰

6.浅议国有企业思想政治队伍建设姚千里

7.浅谈加强党务工作建设促进企业和谐发展李蓉芳

8.新时期下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和改进的思考陈积昌

9.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政治文化马小燕,张民省

10."以人为本"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李国勤

11.浅论国有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张留常

12.浅谈如何加强班组的安全文化建设周成良

13.略论"为政以德"的现代价值尹小卫

14.加强事业单位党建工作的思考陈浩

15.加强企业战略管理,定位党建政工作用黄祖亮

16.浅谈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广电物业管理工作郑伟

17.浅谈如何做好企业特殊时期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罗桂梅

18.加强党的建设,培育高素质职工队伍翁雨霞

19.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研究李宪平

20.加强基层机关经贸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朱燕

21.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也要有"市场观念"丁克寿

22.加强科学发展观促进钻探事业健康发展杜文立,王玉侠

23.企业内部矛盾的预防和调处赵琳琳

24.煤矿企业思想管理与多元化经营的关系研究王静,吕志

25.浅谈如何做好关停国有发电企业职工的思想稳定工作李琳川

26.论新时期如何做好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陈菲,陈湘

27.在企业党建中发挥党小组阵地作用的探析刘卓,孙晓春

28.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经济发展孔玉琴

29.推行人本管理促进企业发展张玉澄

30.加强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思考何春萍

31.浅谈城市化进程中如何构建和谐城管潘为霞

32.浅谈如何进一步加强班组建设梁志刚

33.浅谈"多个结合"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做活、做细、做实武玉贞

34.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搞好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廖名祠

35.加强纪检监察工作的建议张满

36.如何做好合资企业的工会工作喻国武

37.论职工之家在工会工作中的意义徐志斌

38.关于基层工会工作定位的思考路莉

39.医院思想政治工作是医院工会工作的基础胡蕾

40.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时期工会工作的思考李铁良

41.关于高校女工工作时代走向的新思考郭琬云

42.加强工会工作,增进与企业的良性发展高维佳

43.加强和改进企业工会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曹德才

44.工会博览理论研究切实履行工会职责,努力构建和谐稳定发展的科研机构张广泽

45.关于加强工会组织建设新发展的调研吴宜娟

46.浅谈医院工会主席如何增强威信张彩云

47.关于提升工会履职效率的几点思考孙晓

48.工会应努力成为实践"三个代表"的群众组织李培森

49.浅谈新时期我国工会维权现状及改善对策的探讨徐琦

50.充分发挥企业工会的教育作用赖洲英

51.地勘单位"居家养老"之我见王秋林,闫学庆,孙春荣

52.以人为本在农民工社保问题中的应用研究蒲铮

53.论劳动涵义与特点罗财喜

54.实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促进企业和谐发展陈继红

55.关于农民工是否应该与城镇职工享受同样的医疗保险待遇的几点思考赵洪石

56.现代企业文化探析刘子新

57.安全文化与企业文化工会博览理论研究李运全

58.浅谈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曹颢

59.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王续红

60.群众文化艺术建设与社会和谐李波澜

61.浅析孟子和荀子的历史观王朋HtTp://

62.青铜器纹理图案中的文与化史婧炜

63.丰富职工文化生活促进农场和谐发展缪海如

64.我对群众文化重要性的认识陈耀华

65.瓷都德化:陶瓷文化是独特创意的文化李秀琴

66.浅析中国传统纹样形式美杨丽梅,杨强,郭宇峰

67.液压系统油温过高分析与控制研究王治彬

68.火力发电厂协调控制系统策略研究魏民

69.对发展3G产业的经济角度思考陆佳侃,熊章元,周炜

70.浅谈C语言的前世今生史红艳,褚梅,王丽丽

71.夏魏湾特大桥铁路桥架梁杨洲

72.浅谈技术防范在企业治安防范体系中的作用李作升

73.论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发展现状及要求刘一丁

74.浅谈油画创作的构思与设计毕轩轩

75.路桥施工中如何减少桥头跳车问题谭箭

76.黑龙江民间剪纸艺术研究吴赛

77.浅谈水害和路基不均匀沉降的关系刘学文

78.浅析建筑物下采煤技术邹冲

79.工会博览理论研究浅析3DSMAX中脚本语言的应用华腾芳

80.浅析Web浏览应用方法余龙高

81.浅议存储技术介绍之网络存储祁爱萍

82.化工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探讨马自成

83.浅析急倾斜软底工作面综采技术季成,考磊

84.网站数据库优化问题顾洁,朱东敏,刘芯言

85.基于局域网的资源共享平台系统的设计需求分析刘芯言,朱东敏,顾洁

86.谈谈供热行业的节能办法谭贵生

87.浅谈土模基础在现浇梁施工中的应用李绣梅

88.预应力连续箱梁混凝土一次性浇筑曾高

89.LW10B-252六氟化硫断路器的运行、检修与维护国永清

90.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设计中影响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因素分析黄少龙

91.锚索支护在架棚巷道拨门施工中的应用张凤松

92.装架平台的设计及应用工会博览理论研究卢亚伟

93.浅谈钢井架不对称组装曹友臣

94.改造出矸系统、优化支护参数、提高掘进速度赵双印

95.我为百度辩护——对中国网络反垄断第一案的思考陈晓峰

96.浅议"标化"工地的项目管理、费用投入和体会刘春保

97.高压设备的红外测温的误差分析及控制董选昌

98.论建筑摄影的用光特点董媛媛

99.探讨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褚梅,史红艳,海丽

施工企业政研论文篇5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内部控制近几年理论和实务发展现状的关注,笔者认为,我国的内部控制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管理理论研究和实务运用发展不协调 与国内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相比较而言,国外对内部控制理论研究要深入得多,尤其是以美国1992年、2004年修订的COSO报告为标志,将近代内部控制理论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尽管如此,如果不能将完美的理论运用于企业日常管理实践,并融合于企业管理活动之中,从而产生良好的经营管理效果,这种理论的完美程度将大打折扣。因此,西方内部控制理论也需要在不断完善体系框架的同时,在简洁适用、融合管理、有机统一、纠错防弊、成本效益等方面实现突破,而不注重理论的实用性。国内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大多停留在介绍和借鉴西方先进内部控制理论阶段,尽管国家财政部、人民银行、证监会等管理部门对各自分管行业内部控制实践进行了规范,但总的看来,既融合国际先进经验,又体现自主创新、适合我国企业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的研究和实践成果较少,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均缺乏突破性。

(二)政府对内部控制法规的制定与推进力度不协调 纵观国内外政府对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推进工作,可以发现,美国政府为保护社会公众利益,在推动《萨班斯法案》实施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决心和取得的经验值得我国政府学习和借鉴。尽管企业为达到《萨班斯法案》要求的内部控制标准付出的执行成本大幅度提高,但政府对内部控制的推动决心毫无动摇,企业必须达到《萨班斯法案》要求的内部控制标准,否则将被淘汰出局。有资料表明,为了达到《萨班斯法案》要求的内部控制标准,企业的CEO和CFO将自己三分之二的工作精力用于对内部控制要求的适应上。可以预见,美国企业对内部控制的实务运用水平将发生质的飞跃。反观我国,虽然政府已经制定并颁布不少内部控制方面的法规,同时也做了一定的宣传学习、指导和实施方面的工作,但由于对企业内部控制没有硬性要求,对企业内部控制活动还处于引导阶段,内部控制具体实施与否、实施效果如何则基本上由企业掌握,造成企业内部控制弱化、会计信息失真、经济犯罪屡屡得逞。

(三)企业负责人对内部控制形式和实质的重视程度不协调 内部控制系统本应是内置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中的一项基础措施,与企业其他职能融合为一体。但由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将不得不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企业负责人自觉运用内部控制的动力不足,对内部控制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在实际工作中,企业负责人为应付各种检查而比较重视内部控制体系设计和制度制定,忽视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和对内部控制实施效果的评价,从而使内部控制实施效果大打折扣。有的企业为应付检查,甚至不惜花费重金委托国内外咨询机构设计内部控制制度,但结果只是企业多了一份精美的文件,真正从中创造明显管理效益并不多。事实上,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运行和评价三者有机协调,是实现内部控制功能的重要保证。如果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到位,内部控制机制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内部控制执行者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学习理解和执行态度不协调 客观上,国外对内部控制理论和实务的研究尚未成成熟、完善,尤其是在简洁的操作性研究方面;国内对内部控制理论和实务的研究相对起步更晚。国内大多数企业的基层管理者对内部控制处于学习理解和逐渐摸索运用阶段。而且,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侧重于内部会计控制,缺乏与其他管理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的权威性内部控制规范。由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实施面较窄,管理者的参与面也比较窄,政府对企业内部控制缺乏强制性要求和监管,使得企业基层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理论知识理解不透、实务操作能力不强。转贴于

二、加快我国内部控制发展的思路

内部控制是伴随着企业管理实践发展起来的内部管理机制。由于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大、内部职能部门的增多、经营活动的复杂化,企业必须不断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针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采用以下措施,推动我国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一)加快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和创新 传统企业管理赋予员工太多的枷锁,使员工在繁琐的规章制度下对企业缺乏应有的感情。斯图尔特·克雷纳甚至认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已经死亡,今天的员工只对自己忠诚,而不会对其他任何人忠诚。企业所实施的各种管理制度,大多是以“堵”的思路设计,水来土掩、兵来将当,管理过程是一个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博弈的过程。双方都在管理过程中耗费了太多的精力,造成被管理者心理上的抵触,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本来就十分明显的矛盾更加突出。同时,内部控制理论僵化也是造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矛盾的重要因素。在以人为本的今天,内部控制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应以行为科学理论为指导,加强内部控制方法研究,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流程,将内部控制向人性化管理方向发展,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工作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也是内部控制理论和实务繁荣的希望所在。

(二)加大政府对内部控制管理实施的推进力度 上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开始关注和推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政府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时至今日,由于我国政府对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和实务运用的推进力度较弱化,企业尚未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突破纯会计控制的内部控制体系。笔者建议政府在不断完善内部控制法规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大内部控制推进力度。我国可借鉴美国推进《萨班斯法案》的强权做法,强制企业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效果做出保证;强制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编制的内部控制报告进行验证,并出具审计报告。同时,可以采用如同其他新法规颁布实施时所采用的达标、规范化等具体措施,切实引导企业尽快推行内部控制,促进内部控制尽快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之中。只有内部控制广泛应用于企业生产实践之中,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才能不断得到提高,也才能促进内部控制方法的不断创新。

施工企业政研论文篇6

[关键词] 工业企业;节能减排行为;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426 [文献标识码] A

1 研究背景

能源的大量消耗,温室气体的排放成了制约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顽症,企业作为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大户,实施节能减排责无旁贷[1]。与此同时,政府在生态环保资金投入及监管力度方面非常重视,“十二五”时期,中国生态环保投入将达到3.4万亿元,2013年发改委确定的节能目标为单位GDP能耗下降3.5%,较2011和2012目标提升了0.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实施节能减排不仅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更是政府监管工作的着重点。

在国内外学者对节能减排行为的研究中,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1 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国内外学者对节能减排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内学者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对关于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的制约因素研究,另一个则是关于企业节能减排影响因素与管理对策的理论模型研究[2]。相关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行业特征、企业规模、管理者素质,政策层面的支持;外部的政府管制、商会和社会压力等[3];而企业节能减排的影响因素可以归结为外部驱动力和内部驱动力[4]。

1.2 企业采取的节能减排行为分析

在对企业主要采取的节能减排行为进行分析研究中,主要集中于耗能领域分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重点对高耗能行业可采取的节能减排措施进行研究说明。而在对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则主要集中于对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发展前景等的介绍。

1.3 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管理对策及政策建议研究

企业节能减排管理对策及政策建议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各国家的节能政策和经验,与此同时分析我国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式,提出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对策建议。

学术界已经对节能减排行为进行了较多研究,但仍然呈现出理论分析为主,实证研究较少的特点,与此同时,针对某一特定地区或行业的节能减排行为原因及目的、采取行为、取得效果、政策建议等的研究仍较少,本项目研究则随机选择江西工业企业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43家工业企业的实地调研及访谈来了解江西工业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目的、所采取措施、取得效果,最终提出改进建议。

2 研究设计及数据收集

2.1 问卷设计流程

问卷调查法是本次调研的主要方法,在问卷设计过程中经过了文献研究、企业预调查、资料整理、题目筛选、专家修改等五个步骤最终确定问卷。

问卷思路主要为获得五个方面的信息:企业基本情况的了解;企业节能减排原因及目的;企业所采取的节能减排措施;节能减排绩效;节能减排施行障碍;建议及期望。

2.2 样本选择

通过实地调研,以问卷及访谈的形式对江西65家工业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抽样调查,实际发出65份问卷,收回的有效问卷43份,问卷回收率为66.15%。在样本选择过程中,各行业占总调查单位的比例为:钢铁7.0%,有色金属7.0%,石油石化2.3%,电力4.7%,机械11.6%,化工2.3%,制药2.3%;同时,被调查样本企业中主要排放的污染物为:烟尘(23.9%)、粉尘(19.7%)、化学需氧量(12.7%)、二氧化硫(11.3%)、氮氧化物、重金属离子等。

3 调研结果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及文献参考,研究发现企业节能减排意愿由内部驱动因素和外部驱动因素决定,而节能减排意愿驱使企业采取节能减排措施,节能减排措施施行的效果则为节能减排绩效,节能减排措施绩效经反馈转而影响节能减排意愿,同时通过绩效改进进而使节能减排效率优化,而节能减排效率优化也将影响节能减排意愿,具体而言可由以下图示说明:

3.1 企业节能减排意愿分析

企业经营状况和所面临情况各具差异,因此各个企业采取节能减排行为的意愿不尽相同。企业节能减排原因是基于企业经营者的价值观(22%)、企业社会责任与压力(22%);其次是控制成本提高利润考虑(20.5%),政府的监管与扶持(18.9%),同样周围居民的要求(9.1%)及竞争者及顾客的节能减排偏好(6.1%)也会对企业节能减排意愿产生影响。

通过对企业调研结果及文献资料分析,我们将影响企业节能减排意愿的因素分为内部驱动因素和外部驱动因素。而内部驱动因素中主要可以分为企业经营目标、社会责任、市场需求三个层面,外部驱动因素主要为管制压力、竞争压力、社会压力。

3.2 企业节能减排措施分析

由于企业本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各不相同,不同企业采取的节能减排措施也各具差异。大体而言,企业的节能减排措施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引进新技术、优化生产工艺,二是引进新设备,三是人才培训及企业文化宣导。

样本企业主要选取的节能减排措施为优化生产工艺(29.1%)、引进节能设备(23.6%)、发展循环经济(15.7%)、相关人员节能减排行为思想培训(18.1%)和参加节能减排经验交流、学习活动(13.4%)。

3.3 企业节能减排绩效分析

企业节能绩效是指单位产值能耗下降幅度;企业减排绩效是指主要污染物

(二氧化硫或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的下降幅度[5]。样本企业选择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后,23.3%的企业认为带来的直接效果是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22.5%的企业认为有效降低了能源消耗,另有20.2%的企业认为污染物排放明显减少。

调研结果中,企业通过采取节能减排措施获得社会或政府的奖励的企业仅占14%,且仅有7%的企业产品的销量增加(顾客节能偏好),由此可见,政府及公众在激励企业采取节能减排措施方面仍有较大欠缺,这也是企业节能减排绩效改进的重要提升点。

3.4 节能减排施行障碍

在节能减排政策施行过程中,企业节能降耗的开展,存在两方面的阻碍因素:第一,企业自身缺乏开展节能的积极性;第二,外在条件的制约,政府优惠政策与帮助不够、技术不成熟等。样本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施行障碍主要为缺乏政府政策支持、增加企业成本(17.7% ),缺乏资金、节能减排成本太高(16.7%),缺乏相关技术(13.5%),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9.4%)等。

4 企业节能减排效率优化

样本企业期望获得的支持中,主要是政府专项资金的支持,所得税、增值税等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专业人才,环保及节能降耗相关技术的引进等。企业节能减排行为优化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公众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4.1 政府需加强规范、引导、监控、激励工作

政府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主要作用在于规范、引导、监控、激励整个社会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标本兼治,建立工业节能减排长效机制。

政府监督因素是企业节能减排的重要原因,这证明了政府建立健全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执法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同时,政府要扮演起一个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通过建立行业内技术、资源、信息等的共享平台,为企业提供相关人才、技术等的支持,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加速企业技术创新的进程,推进节能减排产品的市场化,帮助企业更好地完成节能减排目标。

4.2 企业需健全体制、提高意识、加大技术投入

企业应提升自身对节能减排的认识及重视程度,将节能减排纳入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同时,也应致力于调动员工从事节能减排的工作积极性。一方面鼓励员工在日常工作中为公司节约资源;另一方面,加强与基层员工的交流,从实操细节优化生产工艺,减少资源浪费。

同时,企业应通过引进先进的节能减排设备、技术和人才,推进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展开,通过优化生产工艺、流程再造等措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步伐,力争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出更高质量的产品。

4.3 社会公众需提升节能减排意识

企业作为一种服务社会的盈利性组织,其性质决定了它必然会受到社会公众的偏好及舆论影响。因此,充分利用社会公众的力量,无疑会对整个社会节能减排的进程起到一个推动和监督作用。

值得高兴的是,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有20%的企业认为“周围居民要求”及“竞争者及顾客的节能减排偏好”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企业产品的未来发展趋势。因此,若能提升公众节能减排的意识,让公众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选择并使用节能产品,必将促使企业在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压力下,加快研发节能减排产品的步伐,以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与此同时,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压力在促使企业进行节能减排的原因中占有极大的比重(29%)。社会公众作为社会舆论的载体和传播者,无形中对企业的产品起着一种有效的监督作用,为了能够获得长久的市场竞争力,企业不得不改善自身形象, 塑造良好信誉。而在环保意识日益盛行的今天,节能减排也将成为企业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可的不二选择。

参考文献

[1]吴滢,冯瑶瑶,张晶.企业的节能减排行为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6).

[2]林永居.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的影响因素与管理对策研究述评[J].东南学术,2011(3).

[3]邹艳芬.企业节能减排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节能减排支持度感知角度[J].资源科学,2011.05.

施工企业政研论文篇7

关键词:创新政策;政策工具;响应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创新政策响应情况分析及启示——以河北省企业为样本

收录日期:2013年9月26日

引言

21世纪是经济飞速发展的世纪,是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科技革命在全球蓬勃发展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科学技术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企业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并且制定了大量优惠政策来促进企业进行创新。美国、欧盟、日本等国为促进企业创新制定了多项法律法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各国的实践证明,创新政策在促进企业创新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强,而且创新政策的落实必须依赖于政策工具,创新政策与创新政策工具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前者规定了创新政策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目标,后者则确定了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创新政策工具是联系政策执行与政策目标的桥梁,离开了创新政策工具的支持,任何创新政策都只能是一座空中楼阁。创新政策工具是创新政策研究的核心,因此对创新政策工具的研究势在必行。

在国外学者关于创新政策工具的研究中以罗斯威尔等人的研究最具代表性。他们认为,技术创新政策工具是一套复合的政策体系,是政府干预技术创新活动的有效手段,在技术创新全过程发挥作用。根据其对技术创新产生影响的层面不同,技术创新政策工具可分为供给面政策工具、环境面政策工具与需求面政策工具。

国内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创新政策工具进行了研究,有些学者从整体上研究创新政策工具,对各种政策工具都加以说明,甚至包括与国外同类政策工具的比较研究。仲为国等把我国技术创新政策划分为金融外汇措施、财政税收措施、其他经济措施、行政措施、人事措施等;有些学者就单一政策工具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其中尤以对财税政策和政府采购这两种创新政策工具的研究最为深入。王朝才、徐博论述了财税政策对于自主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分析了自主科技创新财税政策的着眼点,最后指出了财政支出政策与税收政策的侧重点在作用和倾向性、奖励限制方面的作用及政策成本与风险方面各不相同;还有些学者从系统的角度出发,认为政策工具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仅靠单一的政策工具很难实现预期的目标,需要考虑不同政策工具之间的相互关系。柳卸林等在分析我国激励自主创新的金融、财政税收政策时强调不同政策的协调一致、有机配合。

本文在众多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将创新政策工具分为五种:税收、金融、政府采购、产学研合作、知识产权保护。从单个创新政策工具入手,针对河北省376家企业的调研数据分析单个创新政策工具对河北省企业的影响。

一、单个创新政策工具对企业的影响分析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在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共发放调查问卷555份,回收问卷395份,回收率为70.5%,剔除漏答题项过多、数据不完整或存在逻辑错误的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376份,有效率达95.2%。

1、税收优惠政策工具对企业的影响。税收实质上是一种收入再分配制度,由于税收会影响到创新参与者的直接经济利益,所以其效果是十分明显的。税收优惠实质上是对科技投入的支撑,是政府将应收的税款让渡给企业用于科技开发,是政府投资科技的一条渠道。

在参与调查的376家企业中对于未能享受到企业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政策的企业所占比例及原因见图1。(图1)

2、金融支持政策对企业的影响。金融支持主要从安排金融贷款支持、金融资金支持、风险控制、金融服务等方面考虑。

在参与调查的376家企业中没有享受到企业信用担保政策的企业所占比例及原因见图2。(图2)

3、政府采购政策工具对企业的影响。政府部门的需求能够为创新产品创造出一个极大的市场空间,对企业创新产品的销售起拉动作用,在产品的早期阶段,这种拉动尤为重要。

在参与此项调查的376家企业中,产品未能列入政府自主创新被产品采购清单的企业所占比例及主要原因见图3。(图3)

4、产学研合作政策工具对企业的影响。在参与此项调查的376家企业中,有48家企业没有开展产学研合作。调查问卷中显示影响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因素及企业所占比例及原因见图4。(图4)

5、知识产权政策工具对企业的影响。在参与此项调查的376家企业中,仅有31家企业没有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和制度。认为政府在知识产权管理上应从四个主要方面进行改进的企业所占比例及原因见图5。(图5)

二、对策建议

通过调查的企业创新状况可以看出,当前河北省及各地区的企业中,进行创新的企业占绝对比重,并且其中的绝大部分都进行了研发或合作研发,这为促进河北省企业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上述对单个创新政策落实情况分析来看,政府应出台相应更细的政策实施细则,具体落实到每一项内容,加大落实力度,扩大落实范围,把落实创新政策这项工作作为各级政府考核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位;落实环节改审批制为备案制。

在税收制度上,应进一步加大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力度与实施范围,地方税收主管部门应该有明确的指导意见,构建鼓励创新的税收体系,改进税收优惠具体方法。政府应加大对税收优惠政策的宣传、培训力度,扩大政策的支持范围与支持力度,使企业能及时了解、掌握各项创新优惠政策。

在金融制度上,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河北省企业金融环境明显改善,体现在银行贷款周期加快、贷款额度增加等方面,但仍存在着信用担保机构与企业沟通渠道不畅问题。因此,要建立稳定的银企关系,对创新活力强的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对企业贷款加大贴息支持。

在政策采购制度上,应出台具体实施细则,扩大政府采购范围,使其更加合理,操作性强,提高执行力,加快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力度和步伐。

从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互动来说,产学研结合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途径,应进一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体系,着力解决企业技术引进平台,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为企业进行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创设相应的辅助条件,为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互动牵好线搭好桥。

主要参考文献:

[1]R.Rothwell,W.Zegvld.Reindustrialization and Technology.Ligman Group Limited,1985.

[2]仲为国,彭纪生,孙文祥.政策测量、政策协同与技术绩效:基于中国创新政策的实证研究(1978~2006)[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3.

施工企业政研论文篇8

关键词 政府补助 研发强度 面板数据

一、引言

政府补助作为宏观调控的一种重要工具,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政府补助在引导资源合理流动、谋划产业布局、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逐步加强,自2002年以来,每年获得政府补助的上市公司占上市公司总数的比例都超过40%(李财喜、潘越,2009)。投资补助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帮助企业摆脱财务危机,提高企业在科研方面的投资,提高企业竞争力,还起到了振兴产业发展并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维护社会的公平。然而政府补贴的不合理使用会带来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补贴的目的不能完全实现,造成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等问题。政府补助行为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特殊制度背景,以我国140家生物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政府实施补助行为的影响因素出发,实证检验政府关联、科研强度等影响因素与政府实施补助行为动机之间的关系,进而探寻地方政府实施补助的经济效果,为转型时期政府处理与企业的关系和角色定位提供事实和依据,对于把握我国政府补助政策的合理性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二、研究假设

国内很多学者针对企业研发强度对政府补贴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耿强,胡睿昕(2013)基于工业数据的实证研究企业规模将样本分为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数据,得出高新技术企业受补贴比率最高。王业斌(2012)的研究又发现政府投入能显著地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活动。由此本文提出假设一:

H1:企业研发强度越强,更容易获得政府的补助且政府补助强度越大。

在激励原理中提到,组织会根据被激励者行为结果有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程度给予其公平的奖惩,从而强化被激励者良好的行为,弱化其不良的行为。本文采取大多数学者对企业规模的衡量指标,用企业总资产来衡量,同时,总资产越多的企业,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承担着更多的责任,而企业在经济生活中承担的责任也是决定政府补助强度的重要因素,企业承担的责任越多,越容易获得政府的补助。由此,我们提出假设二:

H2:企业规模越大,更容易获得政府补贴且政府补助强度越大。

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就像母亲和孩子的关系,正如每个母亲都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相较于民营企业,政府可能对国有企业显示更多的偏好。从现行税法角度出发,我们也可以观察到国有企业比非国有企业享受更多的税收优惠,而税收优惠作为政府补助的一种重要形式,会直接影响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补助强度。因此,本文提出了假设三:

H3:国有企业更容易获得政府补贴且政府补助强度越大。

比政府运用行政权力对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管制,从而创造了少数有特权者取得超额收入的机会。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和A.克鲁格(Anne.Krueger)的论述,这种超额收入被称为“租金”(rent),谋求这种权力以获得资金的活动,被称作“寻租活动”。但由于我国特殊的政治经济制度背景,政治关联普遍地存在于我国的国有和民营上市公司之中(王庆文,2008)。由此我们提出假设四:

H4:企业政府关联度越强,更容易获得政府的补助且政府补助强度越大。

企业社会责任的倡导者则认为,利润最大化仅仅是企业目标之一,除此之外,企业尚应以维护和提升社会公益为其目标;企业法律制度须在企业的利润目标和公益目标两个维度之间维持衡平。在这二元的企业目标中,前者集中体现的是企业及其管理者对股东的义务,后者着重反映的则是企业及其管理者对企业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义务(卢代富,2001)。我们有理由相信政府在提供补助时更加偏爱公益费用支出较多的企业。由此我们提出假设五:

H5:企业公益强度越大,更容易获得政府的补助且政府补助强度越大。

有限理性假说认为,在面对风险时,决策者一般都厌恶风险,往往优先考虑风险而非方案的经济利益,这使得风险大而经济收益可观的方案不一定被选择。本文采用目前学界公认的销售利润率来衡量企业的利润率。销售利润率越大,表明单位销售收入获得的利润越大,产品竞争力越强,企业资金利用率较高,企业发展前景好,值得政府投资,获得政府补助的越容易。因此,本文提出第六个假设:

H6:企业销售利润率越高,更容易获得政府补助且政府补助强度越大。

三、模型的选择与样本的选取

(一)模型选择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选择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模型的表达式如下:

(二)变量的测量

SUB:政府补贴强度

RDI:研发强度

ASS:企业规模

PROP:产权属性

WEL:公益费用

PRO:销售利润率

COR:政企关联度

AGE:上市年限

EAST:东部

CEN:中部

EXP:出口强度

四、统计结果与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可以发现研发强度、总资产、产权属性、公益费用、销售利润率回归模型中均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并其系数符号也与预期的相同。其中研发强度和销售利润率在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下仍然成立,可见企业的研发强度、销售利润率对政府补助有很大的影响。然而研究发现政企关联度对政府补助强度影响不明显。政企分开在改革开放时就已经提出,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然而在我国政企分离并不简单,地方政府官员在决定向企业提供财政补贴时具有很强的自由裁量权(余明桂,2010),但是在本文并未得到显著的检验。

五、结论与研究启示

根据以上实证分析结果,我们可以认为,当政府研发强度越强,企业规模越大,销售利润率越高,政府对企业实施补助的强度越大。政府倾向于给予研发强度大的企业,可见政府鼓励企业进行科技研发与科技创新。笔者欲将做进一步的研究:探寻地方政府实施补助的经济效果,市场对于政府补贴的信号如何反应。为转型时期政府处理与企业的关系和角色定位提供事实和依据。

(作者单位为浙江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耿强,胡睿昕.企业获得政府补贴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实证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6):80-90.

[2] 吕久琴.政府补助影响因素的行业和企业特征[J].上海管理科学,2010(4):104-110.

[3] 殷枫,许颖星.上市公司政府补助与出口行为的关系研究――基于股权性质与制度环境的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2012(5):20-28.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