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模具专业论文8篇

时间:2022-02-10 07:05:08

模具专业论文

模具专业论文篇1

(一)项目教学法在模具专业教学中有很好的应用基础

过去的专业教学以知识结构体系为主,学生动手能力薄弱。项目教学在工科专业实施中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优势明显。模具专业作为工科专业中的细化分支,在专业课教学中使用项目教学法有很好的应用基础和前景。

(二)企业用人要求已成为开展项目教学的一支强心剂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被誉为“进入富裕社会的原动力”“金属加工业中的帝王”的模具行业,发展已经进入到快速增长期。模具企业已是遍地开花,各类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特别是对掌握模具制作技术的技术工人,出现了“一才难求”的现象。项目教学的开展,可以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实干能力的技工,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我们可以从企业中拿项目,将项目应用到教学中,同时将完成的项目重新回归到企业中去。其实国外的一些成功案例也很好地说明了这点。

二、项目教学在中职模具专业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实,项目教学在国内已被广泛开展,尤其是在我们浙江。浙江作为全国的制造业基地,其中职学校已开展了大量的尝试,很多专业课教材实行了项目教学包括我们模具专业。但由于具有中国特色(人多、实训场地少)的职业教育限制了项目教学的开展,教学中出现了不少问题。

(一)项目资源未达到项目教学的要求

项目教学法要求我们把学生拉到工场,除了必要的理论教学以外,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实训工场进行项目任务操作。可现在我们中职学校的教学模式与普高差不多,大量的是教学楼,实训工场作为最为重要的项目资源的严重不足,制约了项目教学的开展。

(二)教师的理念未达到项目教学的要求

长时间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已在中职模具专业课教师心中根深蒂固,要将这一理念彻底扭转,达到项目教学的要求,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

(三)课程评价体系未达到项目教学要求

中职学校的课程评价体系基本还是老一套,学生除了要求掌握一两门专业技能外,更重要的是理论课程一定要合格(在校两年的理论课数量确实庞大)。现行的课程评价体系显然是缺乏科学性的。而项目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同时,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要在现行课程评价体系中“戴着镣铐跳舞”,项目教学任重而道远。

三、项目教学法在模具专业课中的应用实施

(一)专业教程的选择

对于模具专业的学生来说,理论课的专业课程设置大多是新课改之前的课程模式。它们多以学科为主线,理论知识枯燥繁琐、长篇累牍,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因此,我们在开发或选择课程教材时,应尝试选择那些以岗位能力为本位的专业新课程。如《塑料模》课程我们可以选择由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教研室组编的“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系列模具专业课教程。它是以核心技能培养为主旨、以核心课程开发为主体、以项目教学设计为重点的专业课新模式课程。它通过制作“保险盒模”,让学生了解一副模具从接单到成品的整个过程,包括任务内容、任务目标、任务实施、知识解析、想一想、做一做以及老郑做模等部分。尤其是“老郑做模”这部分,调节了课堂氛围,让课堂趣味横生,还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了企业的社会环境和自己今后所从事的职业特征,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

(二)教师理念的改变

项目教学法不再把将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目标,或者说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学习的重点在于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以锻炼各种能力为终极目标。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主导地位,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因此我们在进行模具专业课教学时,要转变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学生只有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其主体的能动作用,从而解放思想,激活思维,挖掘潜能,创新学习,营造出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因此,教师要完成几个转变:一是教师要从教学的中心地位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辅导地位;二是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和项目研究的组织者;三是从知识的权威者转变成合作者。

(三)教师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

随着项目教学法不断在模具专业课中得到实践,不但带来了教师角色的转变,同时也对我们模具专业课教师提出了除基本专业和教学能力要求之外的更高要求。

1.应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我们大部分模具专业课教师从大学一毕业就从事在一线的教学工作,很少有机会进入企业接触与实际相符的工程实践,而这与我们项目教学的初衷是背离的。因此要使学生毕业工作后即时具备模具制作的能力,我们教师在这方面自身能力的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一是到企业锻炼或轮训培养,二是可以通过各级学校的师资培训基地进行培训,三是通过技术研讨会提升。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或多或少都有其本身的局限性,我们需要有的放矢。

2.提升教师的应变能力。

在模具专业课的项目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交流会不断增加,不再像传统教学那样,学生会完全随着教师的思路走。项目教学中学生会有自己的想法,随时都有可能提出他们的疑问,这就需要我们具有足够的应变能力,在与学生的共同探讨中完成答疑。

3.提高教师的评估能力。

当学生完成一副模具时,它凝聚了学生的智慧和汗水,评价时要讲究方式方法。首先以赏识的态度肯定成绩,使学习者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技巧性地提出不足,以求改进后会有更好的效果。在项目教学中,提高评估能力,是教师的重要任务。

(四)加快中职学校模具实训基地的建设

我们都知道项目教学的主要内容是项目的实施过程,对于我们模具专业的学生来讲,就是在模具实验室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一副模具的过程。这个过程,除了基本的理论指导外,绝大部分的时间都会在实训工场中完成。但由于很多学校模具专业是近几年刚开设的,因此其实训基地成了制约本专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加快设备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应成为模具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五)建立模具专业课的管理与评价体系

项目教学注重的是教学的全过程,而并非只看重结果。对于模具专业的学生来说,评价、评估的关键不仅仅在于能做出一副模具,更在于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评价应该是双向的,是对“教”与“学”的评估。评估结果也不是用来鉴定教师和学生的,而是为了更好地激励教学。

1.对“学”的评价:教学评价应坚持实时评价的方式。

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每个阶段进行实时的跟踪评价考核,着重考查学生对模具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对“教”的评价:项目教学法教学模式下的“教”的评价,应从评价方法和内容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在具体指标的设定上,以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既注重最终的结果(学生出模具),又关注中间的过程(在模具的制作过程中,是否全程参与,是否对过程进行控制等),将确定项目任务、制订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估一系列过程视为一个整体,进行客观真实的评价。

(六)营造“全民职业”的氛围

模具专业论文篇2

由于模具中高职院校各自根据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彼此无沟通交流,这必然导致在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上存在重复现象。根据我校模具专业教师在中职和高职模具专业调研情况得出,我省中高职院校模具专业的课程和教学内容重复率高达30%以上。专业理论课程的重复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也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种形势下,中高职有机衔接更是无法实现。3)文化基础课存在脱节现象。由于各模具中职学校大多着重于模具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的训练,而忽视毕业生文化知识的培养,这就造成了模具中职毕业生文化基础薄弱,进入高职后文化基础课程学习起来颇为吃力,这不但影响了学生在高职阶段的学业成绩,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也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和就业后的自我提升[2]。而高职的另一部分生源普高毕业生在进入高职之后,又会感觉文化基础课程太简单而且有重复,不能通过学习得到快速的提升。4)模具专业技能倒挂。由于我国模具中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早,相对于高职来说有比较长的办学历史和更多的办学经验,虽然模具中职毕业生在文化基础课上稍显薄弱,但却有很强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高职由于起步较晚,办学经验不足,虽然属于比中职高一级的职业教育类型,毕业生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比中职毕业生专业理论知识更广,实践操作技能更熟练。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有的高职反而会出现技能培养不如中职的“倒挂”现象。

2中高职模具专业培养目标的有机衔接

在中高职衔接的过程中,培养目标的衔接是前提。中高职模具专业培养目标既有一致性,又有层次上的差别。中职模具教育其核心是强调培养实用性、技能型、操作型人才,而高职模具教育的培养目标为掌握模具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要有更强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3]。2.1中职模具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任职要求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需要,掌握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模具设计、制造与维修,模具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与管理职业能力的中级技能应用型人才。任职要求:毕业生可在机械、轻工、电子、塑料等企业从事模具制造与维修,模具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与管理,数控机床加工操作等相关工作。2.2高职模具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任职要求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和创新精神,掌握模具设计与加工制造技能和方法,具备模具设计、模具装配维修、数控机床加工操作、产品品质管理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任职要求:毕业生可在机械、轻工、电子、塑料等企业从事模具设计、数控机床加工操作、模具钳工以及现代装备制造业生产、技术管理等相关工作。

3中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方式和结构

模具专业论文篇3

关键词:职业导向;课程资源库;建设思路;建设内容;资源组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197-02

一、课程资源库建设的背景

建立共享性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资源库是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精神,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职教育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的需要。《模具专业导论》课程资源库作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资源库的一个子库,其主要作用是让学生对模具技术以及技能型模具人才的职业生涯有一个初步认识,对大学三年的学习生活有一个整体的规划。本团队作为这个子项目的负责单位,对基于职业导向的《模具专业导论》课程资源库进行了开发和建设。

二、基于职业导向的《模具专业导论》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思路

《模具专业导论》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接触的第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其作用在于使学生基本掌握模具概念及模具技术范畴,引导学生认识将来自己可能从事的职业岗位与岗位任职要求,培养专业认同感与学习兴趣。根据本课程的特点,《模具专业导论》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团队设计了以下基于职业导向的《模具专业导论》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思路。

1.结合本专业的职业岗位和培养方案重组课程内容。根据本专业的职业岗位和培养方案,组织和整合课程内容,使学生能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认识模具全貌,了解模具职业岗位要求,对大学三年的学习有科学的计划,减少学习的盲目性。

2.按照“纵横双线式”组织网站内容。课程网站的横向主线是《模具专业导论》课程的导学顺序,也就是课程资源组的规定资源,纵向主线融合了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五个关键因素。

3.开发特色资源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结合课程内容开发视频、动画等特色资源,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4.校企共同开发资源对学生起到职业导向作用。以就业为导向,和企业共同开发资源,引导学生认知企业环境和本专业的职业岗位,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能起到极大的职业导向作用,使其树立职业意识,形成科学的职业态度。

5.课内教学资源与课外自学资源相结合。项目组在开发、建设课程资源时,不仅建设了适合课堂教学的资源,还建设了大量适合学生课外自学的资源,如模具专业常用专利文献、模具专业常用大型网络数据库、模具专业常用网络站点相关链接等。

三、基于职业导向的《模具专业导论》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内容

1.基于职业导向的《模具专业导论》课程资源库的整体设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资源库建设团队以市场需求为逻辑起点,以职业岗位群职责—任务—工作流程的分析为依据,对本专业资源库进行了顶层设计。按照顶层设计,《模具专业导论》为第一门专业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模具专业导论》教学资源库建设成员深入论证调研,在行业企业专家和课程专家的全程指导下,针对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面向职业岗位要求,结合本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资源库建设团队对基于职业导向的《模具专业导论》课程资源库做了整体设计,本课程资源库按照“纵横双线式”组织课程资源,横向主线按照本课程的导学顺序组织,即课程资源库的规定资源,包括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学指南、课程负责人“说课程”、课程教学、实验实训、特色资源、数字化教学、教学团队等模块;纵向主线是按照专业概论、行业纵横、企业对接、职业规划的认知顺序组织的。本课程资源库坚持了融合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五个关键因素的理念,对学生起到极大的职业导向的作用。

2.《模具专业导论》课程内容组织与创新。按照惯常的模式,《模具专业导论》课程教学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六个字:是什么—学什么,即主要是要解决本专业中涉及的模具基本技术和本专业的教学计划,为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做一个简单引导,现在本专业使用的教材也大多是讲述模具技术的基本知识。其实,高等职业教育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五个要素,这就要求我们对《模具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做一个比较大胆的改革,重新组织课程内容,并对传统的授课方法进行改革。课程内容上,除了要讲解模具技术的基本知识外,还要对模具企业及环境、模具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等有个全面的认知,这些内容经过有机的统和、融合,形成职业导向型《模具专业导论》课程内容,激发专业学习欲望,形成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模具人才的职业意识。基于职业导向的《模具专业导论》课程分设五个学习情境,分别是模具认知、模具设计与制造方法认知、模具企业环境认知、模具企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认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培养认知。课程教学方法上,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自己的研究探索,采用教师集中讲解、小组工作、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生动、形象、直观,并强化学生的沟通与合作能力,养成良好的团队精神。本课程30学时,安排3次企业参观,1次主题演讲,多次科技小论文和PPT作品展示。

3.基于职业导向的《模具专业导论》课程资源库的素材资源组成。本课程资源库建设时,按照整体设计先确定本课程的教学标准和教学指南,然后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学习单元设计及其相关资源的搜集和开发。本课程资源库开发中学习情境和学习单元的开发和教学设计是重点,与之相关的常规资源和特色资源也是本课程资源库的最大组成部分。本课程资源库建设团队通过自主开发、和企业共同开发、通过数据商购买、网络收集等多种途径对素材资源进行开发和建设。电子教案和教学课件由项目负责人和有经验的教师自主开发;模具的应用、模具企业文化等视频、图片与企业和电视台共同开发(此类资源是本资源库的亮点特色资源);行业纵横、企业对接等相关资料由行业、企业专家和课题组成员共同开发;职业规划、学生作品等资源由师生共同开发;除此之外,资源库建设成员还搜集、购买了大量网络资源。

本课程资源库建设团队将依据系统设计、共建共享、边建边用的原则继续对资源进行修改完善。本课程资源库设有教师入口、学生入口和社会学者入口,分别对应于不同的资源检索途径,不同的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对资源的检索、浏览、下载适合他们不同特点的资源进行学习。基于职业导向的《模具专业导论》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与使用将对教师的教学研究、学生和社会学者的自主学习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周虹.《使用数控车床的零件加工》课程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14):13-15.

[2]陆敏,文艺,刘承先.反应器操作与控制》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探讨[J].职业时空,2010,(7):83-84.

模具专业论文篇4

关键词:模具专业;实训;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7-0192-0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机械行业的设计与加工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以新兴的CAD/CAM软件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IMS)开始成为新产业时代的标志和核心,其中模具无疑是CAD/CAM技术应用最为广泛和典型的一个领域。它以计算机软件的形式,为用户提供一种有效的辅助工具,使工程技术人员能借助于计算机对产品、模具结构、成形工艺、数控加工及成本等进行设计和优化,为企业的产品设计、制造和生产水平带来了质的飞跃。模具CAD/CAM制造技术水平正在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因此,如何实施好实训环节,提高实训教学的质量,是每一位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该关心并认真研究的一个课题。

模具专业的实训种类较多,各个实训都有自己的培养目标和实践内容,虽然它们各有特点,但实训教学的管理方法却有许多共性,因此可以相互借鉴。本文以模具专业实训中的CAD/CAM实训教学为例,就如何提高实训教学质量作一些探讨。

一 模具CAD/CAM软件的发展

随着国内外CAD/CAM技术的飞速发展,CAD/CAM技术广泛地应用于模具行业,模具CAD/CAM软件是中职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工具。随着我国科技的飞速发展,模具CAD/CAM软件已经逐渐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工科类专业新的教学内容。模具CAD/CAM实训是我校为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的需要,针对模具专业实训教学而新开设的实训,该实训的教学安排只有两周时间,在进行此实训之前学生并没有系统学习过模具设计与制造的理论知识,因此如何在两周时间内使学生初步掌握模具CAD/CAM软件,并能利用模具CAD/CAM软件进行简单的模具设计与制造,是摆在每一位指导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今天的模具CAD/CAM软件非常多,例如:国外的MDT、Unigraphics、SolidEdge、SolidWorks、Cimatron、Pro /Engineer、I-DEAS和国内的高华CAD、CAXA电子图板和CAXA-ME制造工程师、GS-CAD98、金银花系统、开目CAD等,选择哪一种软件要根据行业的需求情况而定。

二 教学内容改革是重点

中等职业学校模具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第一线输送模具设计和制造、模具维修、冲压加工及数控加工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中等专门人才和技术操作者。本专业的知识结构由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三大模块构成。基础理论知识包括语文、数学、物理、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基础理论知识既是本专业学生整个知识结构的基础,又是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及将来接受继续教育的平台,也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教学模块。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可统称为专门知识,如机械制图、汽车机械基础、模具制造技术、冷冲压工艺与冲模设计、塑料成形工艺与塑料模设计、模具CAD/CAM、数控加工与编程等。它涉及模具从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维护到操作整个工艺流程的各个环节,是从事模具行业工作所必备的知识。在构建模具专业教学计划框架时,应紧紧围绕培养模具专业应用性人才这一目标,注重学生模具设计能力和解决现场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应广而简,专业知识要专而精,针对性强。不追求基础理论知识的完整性,而是根据职业岗位工作的需要去精选适合的理论知识。职业岗位需要什么,就讲什么;需要多少,就讲多少,“精”以实用为度,突出实践性。同时应淘汰原有教材中落后、陈旧的知识,补充新内容,扩宽学生的知识面,树立他们的瞻前意识,以保证学生就业后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后劲。现代企业需要的是集设计、加工、调试、安装、维修等技能于一体的模具人才,因而在专业教学中,必须将设计、制造、使用等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技能培训结合在一起,并将这些知识系统归类为专业入门。专业强化训练和专业综合应用三大模块,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能力。此外,随着模具制造技术往宜人化、集成化和智能化方向的快速发展,本专业学生还应加强计算机操作、CAD/CAM、数控编程与操作等方面知识的学习。

三 教学方法改革是关键

(1)以模具实际应用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加以创新处理,突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重新分配理论与实操之间的课时比例,突出职校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培养的特色。

(2)建立一套与理论教学体系密切配合、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选择一批实际生产中的工程样例,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

(3)改革课堂教学方法,采用“讲—练—操—讲”的四环式教学,即努力实现教学、练习、操作、总结四个环节的无缝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学生的学习更为积极、主动。为保证四环式教学方法真正能落实,可根据本地区模具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对应的CAD/CAM实习基地。将一些与实践环节联系紧密的课程放在CAD/CAM实习基地进行教学,随堂讲解,随堂练习,随堂操作。

(4)改革教学手段,采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利用投影、多媒体教学系统、计算机网络等条件构造先进的CAD/CAM教学环境。

(5)改革考核方法,使考核形式灵活多样。考核成绩突出软件操作和实际加工所占的比例,引导学生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充分挖掘其学习的潜能。

四 考核机制是保障

指导实训需要一定的管理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健全考核机制。如果实训没有严格的要求和健全的考核手段,有些学生就很难全身心地进行实训。在模具CAD/CAM实训教学中,个别学生常常会利用计算机进行实训之外的操作,强制的管理手段使指导教师感到疲倦,同时个别学生的不务正业也将影响整个实训的教学环境。因此,需要改进管理措施,健全考核机制,将平时表现和最终考核结合起来。实训的考核标准应该以实训内容和实现目标来确定。例如:模具CAD部分实训的考核是在学生经过8天上机训练之后,以考卷出题的形式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操作。模具CAM部分实训利用2天时间对自己在上机训练时生成的程序进行仿真,加工出零件,从而体现个人掌握模具CAD/CAM软件的具体情况。这些考核手段的实施,有效地改变了过去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松懈表现,也减少了学生在实训时间上网、玩游戏等现象。实训的考核方式要按实训的基本要求与目标来确定,好的考核机制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实践证明:没有良好的考核方式,就达不到实训目的,只有健全考核机制,才能保证高质量的实训。

参考文献

[1] 史翠兰:在CAD/CAM实训中应用项目教学法,《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第5期

模具专业论文篇5

关键词:模具制造专业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课程体系

目前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始终没有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理论和实训教学相脱节,课程内容与生产实践相脱节。学生学非所需,学非所用,知识与能力不相配,无法适应生产一线的需要,因此,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一体化教学的课程体系十分必要。从2011年9月起,笔者所在学校在10级高技和中技模具制造专业班级中分别挑选一个班进行教学改革尝试,对模具专业教学的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并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行专业教学,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了明显提高。通过比较,高技班取得的教学效果比中技班好,因为高技班的学生知识面更广、理解能力更强、自觉性更高,而中技班挑选优秀的学生组班开展“一体化”教学,则效果会更好。

一、课程体系的建立

根据社会对模具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要求,我们决定将模具制造专业(高技班)课程划分为三个模块,即:基本素质模块、模具专业技术模块、模具专业实训模块。在教学课时安排上,理论与实训约为1:1。

1.基本素质模块

该素质模块能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计算、语言表达、公文写作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知识,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的基本素养。

开设的课程有:数学、语文、英语、德育、体育、计算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等。

2.模具专业技术模块

该模块能让学生熟练掌握机械制图、AutoCAD、Pro/E、模具结构、材料、制造、工艺、夹具、安装、调试、维修、先进制造技术等知识,能胜任计算机绘图员、模具设计员、模具制造工艺员、模具调试工、机床夹具设计员等工作。

开设的相关课程有: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计算机在模具设计中的应用、机械基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电工学、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冷冲压/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机床夹具、复杂模具安装调试与维修、先进制造技术等。

3.模具专业技能实训模块

该模块能让学生掌握模具制造的各种设备、加工方法、工艺等相关知识,并完成一套冲压模和一套注塑模的完整加工,能胜任模具钳工、车工、铣工、磨工、模具调试工、数控机床操作工、冲压机操作工、注塑机操作工、检测仪器操作工、产品质量管理员等职位。

开设的相关课程有:金工实训、钳工实训、数车实训、数铣实训、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模具拆装和测绘实训等,教学过程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二、课程体系的实施

模具专业实训与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应紧密相连,冷冲压、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的学习和冲压模、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相对应,机械基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课程的学习和金工实训、钳工实训相对应。

理论知识的学习内容和实训内容相对应。通过两套模具的完整加工,将计算机制图(AutoCAD)、计算机在模具设计中的应用(Pro/E)、线切割编程、机床夹具、复杂模具安装调试与维修、冷冲压/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等课程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每门课程都有了相对应的项目(模具中的零件),而所有的项目又有了一个总体的目标(一套完整的模具)。例如计算机制图的教学可以用模具上的导柱、导套等零件的绘制作为项目,线切割编程的教学就可以用型芯、型腔的加工作为项目。这样,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目的性强,理论和实训就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三、教学效果的总结

1.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学生能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进行反复对照、理解,从而缩短了认知过程,加深了记忆,能更易理解、更快接受专业知识,能更迅速掌握技能。

2.学生的实操技能有了明显的提高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操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一个个由易到难的工作任务,最后制造出一副完整的模具,学生对学习充满了自信,对操作充满了热情,操作技能也在不断提高。

3.师生之间的互动大大增加

教师能比较直观地了解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的程度,能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而学生也能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纠正操作过程中的错误。

4.教学过程可融入企业对员工的要求

按照企业要求管理和培养学生的安全生产意识、文明生产观念、团结协作精神、认真负责的态度、爱岗敬业精神和良好职业道德,最终培养出良好的职业习惯。

模具专业论文篇6

关键词:CAD/CAM 模具设计与制造 教学改革 专业技能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a)-0208-01

模具行业是制造业中的一项高新技术产业,高职CAD/CAM模具专业主要就业岗位群:在机械、汽车、家电、轻工等制造行业中从事模具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制图、数字化分析仿真、产品成型过程模拟的模具加工制造人员、生产管理员、模具维修、经营管理人员、质量管理人员、生产成本核算及产品报价等职业岗位群;从事数控机床操作、编程及模具销售等岗位;也可以在技术开发和引进领域从事技术工作。这就决定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体系安排,并积极主动地掌握市场需求信息,及时创建、调整、改革教学体系,使之能真正地培养模具技术“银领”人才。

1 目前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践教学的内容及形式陈旧、教学方法单一,适应不了社会紧缺岗位的需要;(2)新增师资渠道单一,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难以充实到高职教师队伍中来,“双师”教学师资稀缺;(3)大多数学校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最后综合技能模块往往被以模拟生产一种产品(“纸上谈兵”式的“综合实训”)所替代,或者单一实习模块在计算机上模拟训练。随着企业现代化程度和设计制造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许多新工艺和新型材料的广泛应用,使得传统的设计理论急需得到相应的修改和完善。

2 改革理念及思路

(1)综合实训,组织学生进行“工学结合”,增强学生职业能力,涉及模具材料、机械原理、电气控制、液压传动、金属切削、机床、夹具设计、微机原理、数控机床、加工装配等内容;(2)调整课程结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将理论知识有机地融入到实践教学;(3)强化实践性教学,使学生真正能够“零距离”上岗,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实践巩固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同时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进行,考核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集产、教、研于一体,与专业改革和建设相适应的专业师资团队;(5)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校内实验室、训练中心建设,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发挥企业兼职教师作用;(6)构建立足专业特色,能够面向学生的专业竞赛体系,鼓励学生参加技能竞赛,选拔作品参加校外或全国性的技能竞赛,在竞赛活动中加强和完善专业课程教学质量。

3 教学方法与实践改革具体方案

(1)改革教学模式,确定正确的培养目标,组织、设计和调控教学方法体系,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2)分析专业人才培养及职业能力目标,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核心能力为模具制造能力,及模具CAD/CAM技术应用能力,实行以专业基础课程—设计类软件课程—制造类实训课程三位一体的培养计划;(3)模具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改革,针对专业特点,大胆进行课程整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相结合,加强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互补,在模具实训中心、实验室等场地进行实习实训教学,鼓励学生参加钳工、车工、数控操作、CAD、Pro/E、UG等职业技能考证工作;(4)实践教学方面的改革,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是高职模具专业教育的主要特色,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熟悉岗位的工作流程,掌握专业岗位操作技能和服务技巧,为毕业后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5)加强学校与企业、社会相结合,走校企合作办学之路,建立教学与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既解决了教学实训基地建设,又解决了毕业生就业或转岗问题。(6)高职院校可以加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建立综合型高标准高起点的现代化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既能满足学生和教师的教学与培训,也可以通过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科研课题,带领学生开展科研实践的创造性活动。

打破学科体系,按职业岗位设置课程模块。专业按照“专业+项目+基地”校企共建的专业建设模式来进行建设,积极探索“四融四定”,即“融专业于产业,锁定培养目标;融岗位于专业,锁定教学内容;融设计于教学,锁定培养模式;融认证于考核,锁定教学评价”。课程体系按照培养目标设计,包括四个方面:(1)两课模块开设: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健康教育、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2)基础模块开设:体育、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3)模具制造模块:①理论模块: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基础、模具制造工艺、数控编程与操作、CAM、冷冲压与塑料成型工艺与机械设备;②操作技能模块:制图测绘、钳工实习、冷冲压模具设计、CAD实习、塑料模具设计、模具综合实训、数控机床操作实习、毕业上岗实习及相关课程的职业资格考证。(4)模具设计模块:①理论模块: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CAD、Pro/E、UG;②操作技能模块:制图测绘,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冷冲压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CAD实习、毕业设计(实习)及相关课程的职业资格考证。课程内容的选择和重构是从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去考虑,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培养职业岗位能力所需项目、任务、素质为基础,遵循职业能力养成规律,将基于工作岗位的任务、项目,贯穿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并将人文素养的培养贯穿始终。在课程教学方面,要针对高职教育特点,坚持行动导向任务驱动和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岗位项目教学,设计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教、学、做”一体化,实现“做中学”和“学中做”,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充分体验项目的完成过程,增强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

由于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发展快,更新也快,为了使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与经济发达地区接轨,还需要不断关注模具技术的发展,通过校企合作、聘请企业技术人才及专家讲座等形式,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将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方法,例如多工位级进模技术、热流道模具技术、模塑CAE技术、快速成型技术等,最好是结合相应设计软件操作,补充和更新到专业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在扎实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及时了解本领域的新技术发展,并掌握相关技能,实现专业教学基础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杨冬生.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J].职教论坛,2006(2).

模具专业论文篇7

关键词:中职学校;模具专业;教学改革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模具行业的快速发展,大部分模具已经属于高新技术一类,但相关的模具从业人员仍然存在数量不足、质量不佳的情况,导致无法适应模具行业的发展需求。目前我国对高水平、高素质的模具企业管理人才及技术人员需求量还处在一个紧缺阶段,这就对我国模具行业的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由于我国职业教育的进程仍然滞后于市场需求,故而《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了: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学重点。

一、中职学校模具专业的现状

近几年来,中职学校模具专业的发展,为企业不断地输送了大量的模具人才,但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状况。例如,有些中职学校在当时环境不允许,缺乏开设模具专业的前提下为一己私利去创建相关专业,这注定了学生根本无法学习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从而导致了毕业后因缺乏相关的技术知识而无法顺利就业,更不能胜任相关的技术工作。究其原因有以下五点:(1)一些中职院校贪图利益,为一己私利而设置当前需求量以及生源比较大的专业;(2)严重缺乏师资力量,相关专业教学设备不足配置跟不上,不具备相关的办学条件;(3)模具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合理,教学目标培养方向有偏差;(4)相关课程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缺乏先进的教学案例和教学方法,相关的实验模具有滞后性,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创办专业的要求;(5)学校无法提供专业相对行业的实际生产的相关工作经验,难以满足模具行业对复合型模具人才的要求。

二、改革的具体方法

(一)培养的重点是要有一技之长

创办特色教学模式,科学锁定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要增加模具方面的考证内容,督促学生在学习相关课程后,从而能够更容易地通过相关职业资格考试,实现学历与职业资格的有机衔接。

(二)建立模块化的知识和技能结构

在中职教育中普遍存在学生动手能力强但文化基础知识相对低下的情况。想要针对这一现象做出改革必须将原来的专业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这种刚性的课程结构转变成为专业通修课模块、文化课模块、选修课模块、实训课程模块、专业课模块组成具有灵活性的课程结构。这样就可以根据个人的能力层次以及知识结构给自己量身打造合适的课程体系,从而达到现实和学习内容的顺利接轨。

(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模具行业的发展和要求,企业需要的是“理论+技能”的综合素质型人才。模具专业的教学应该在提高专业理论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强化实践实训教学环节。实践实训教学环节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环节,以理论为依据,以实践为主,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关于改革的一些建议

对模具专业进行改革,实现新的职业教育模式,在实施上的确存在一些困难,需要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通力合作。为此,从学校角度提出以下建议:

1.培养应用型人才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参与,必须走校企合作的办学路子,由政府制定法律、法规,用立法的形式,保证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支持。

2.要积极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逐步做到与其他高职和中职院校学分互认,教学资源有偿共享。

3.对三年制学时不可限制太多,应因专业而异。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三年制教学计划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时偏紧,应该增加学时。

当前模具行业发展迅速,新技术的发展,模具材料的变革,对模具专业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我们中等职业学校也应该与时俱进,在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应该充分融合企业文化,根据行业要求来进行专业实训和实践。

模具专业论文篇8

摘要: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如何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和素质结构的实用型人才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本文通过对模具专业的调研与实践,改革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对模具专业的教学改革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模具专业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实践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对模具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对模具的精度、技术含量的要求也在提高,这必然对从事模具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根据我们的调研数据分析,企业现有模具技术人才中,44.4%为高职或大专学历,也就是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模具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占据主导地位,然而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差,很难完全满足企业的需要,因此,要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素养。

但是传统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加上职校学生普遍文化知识水平比较低,学习积极性不高,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为能改变这种现状,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对此,学院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确定课程体系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首选必须改变现有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根据对多家企业的实地调研,按照“教、学、做合一”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分析职业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以服务衡阳市和湖南省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结合行业技术标准和学生持续发展的需要确定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在行业专家和企业的参与指导下,确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职业岗位群,通过岗位任务描述,总结出适合学校学生就业的典型工作任务;然后由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把行动领域转化为可以进行教学实施的学习领域,从而构建完整的合适的专业课程体系。

经过探索讨论,该专业课程体系由素质提升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定向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素质拓展课程五部分构成,专业平台课程、专业定向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主要体现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

二、完善教学内容

新生入学不重视基础课的学习,导致学习专业课时感觉枯燥乏味,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影响教学效果。为改变这种现象,学生刚进入学校,就安排专业老师给他们讲解模具的基本知识,让学生对模具这个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告诉学生模具专业将要学习的内容,需要掌握的知识,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系统的安排;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毕业后能做什么工作等等,使学生对自己以后的职业有一定的期望。然后老师带着学生到企业参观,让学生现场了解模具,对模具有宏观上的认知;通过相关技术人员的讲解,知道模具设计、制造、生产和装配的整个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确立学习目标。

该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在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模具制造加工、模具制造工艺编制、模具质检员、模具绘图员、模具装配调试与维修和模具项目生产组织与管理等工作。要使学生毕业后能胜任这些方面的工作,我们的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应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经过学院专家和专业教师的讨论,在原有教学基础上对专业课程进行重新审核和制定,专业基础课程有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模具材料及表面处理、公差配合与测量、工程力学等;专业技术课程和实训主要有模具制造工艺学、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制造技术、模具 CAD/CAM(理实一体)、模具拆装与测绘、模具制造实训、模具安装调试与维修等。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求任课老师不能按照以前的内容进行教学,每门课要突出模具知识,拿笔者讲授的公差配合与测量教学为例,以前在讲授配合的时候,讲得最多的例子是轴与轴套的配合,而现在讲述时结合模具主要零件的配合以及装配方面的知识,比如冲压过程中凸模、凸凹模与凹模的配合,导柱导套的配合公差;在讲授尺寸、形位公差时也是采用简单的模具来授课,让学生知道这门课程和模具之间的联系,以后在从事专业方面的工作会用得上,这样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确课程的学习目的。

三、改变教学方法

笔者在参加了省里组织的模具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后,结合教学经验,在教学设计中,教学情境的设置按照工作过程中的行动导向与知识的关系来选择、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始终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进行整合,突出工作过程在学习领域中的主导地位,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背景和职业氛围中获得职业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使理论和实践最大程度地融合,专业课基本上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或在模具实训中心、实验室等实习实训场地进行教学,可以边讲边练,以实践巩固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专业基础课在讲授时按照工作过程驱动、实训实施原则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专业核心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安排教学,以项目驱动促进教学。学校有校办工厂,为强化实训与生产的结合,学生的相关实训是安排在校办工厂进行的,使学生在实训学习的过程中同时感受到工作的气氛,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要点和技能的掌握。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各课程的教学评价方法也相应的有所改变,主要采用的评价方法是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结、综合评价;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讨论形式设计、决策、实施和评价,促进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和创造性学习,强调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

实践证明,学院的模具专业改革,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确定课程体系,完善工作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并且采用项目驱动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所教授课程的特点,采用情境教学,将学生分成小组,教师简单地教授理论知识,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最后解决问题。采用该种教学模式,学生能自觉实践、主动探索、勇于创新,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使学生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除了上述课程的学习之外,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训练,使学生在前期学习过程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得以应用,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经过考核考试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可以为就业增添一份把握。

四、小结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作为一个制造类专业,如何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和素质结构的实用型人才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高等职业教育模具专业的建设与改革既是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对专门人才的动态需求,也是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我们将继续努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肖日增.高等职业教育模具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思考[J].模具工业,2010(8).

[2]周兰菊.复合型模具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8).

[3]王仁志,温够萍,蒋景春.模具专业对接职业岗位就业的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