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高考美术教师8篇

时间:2022-12-26 20:32:44

高考美术教师

高考美术教师篇1

[论文摘要]当前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仍存在着一些误区:过于注重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忽视人文精神培养等。应该明确高师美术教育的定位是培养能胜任基础教育的美术教师,而不是培养专业画家的专业教育,因此要转变高师美术教学观念,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教师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上,重视教师双职业技能的培养,通过改善教学促进高师美术教育的长足发展。

新世纪的中国高师美术教育,越来越显现出它在整个国民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旧教育观念和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课程体系等,已严重影响着该专业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这是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与非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的区别

师范美术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教育,以培养能胜任基础教育的美术教师为目标,是以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因此应改变以往重技轻道的教学方法,重视审美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非师范院校美术教育是以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其着眼点为美术本身,其教育目的是培养专门的美术人才,通过运用丰富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美术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以及创造美的能力,推进美术文化向更高的水平发展,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高师美术教育就其性质而言,既有高等教育性质又有师范教育的性质,它是“高”与“师”的有效融合。“师范性”是高师美术教育区别于非师范美术教育的一个主要标志,其师范性决定了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专业美术技能知识、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重视对其进行教学法、教育理论的传授,使其具备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能力。

二、高师美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院美术教育效仿美院

“古代人们并没有认识到教师需要经过专门的培养过程,而认为凡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都可以任教师。”事实上至今仍有不少人认为只要有高学历、画得好,就能胜任美术教师的工作,这完全是一种偏见。这种偏见正是影响落实师范性的关键。

“师院是培养美术教师的基地,美院则是培养画家的摇篮。虽然都是以绘画实践为主,但却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近年来,师院向美院看齐的倾向有增无减。从教学计划、课程安排、理论指导到毕业创作,无不是缩小了的美院。师范特点与面貌被淹没了,培养目标被淹没了,学生偏科现象严重,助长了当画家而不愿做教师的思想,教学内容也与中学实际差距较远。工艺手工课、美术欣赏课、美学、心理学、教育学、美术理论以及教材教法课都是薄弱环节。另外,示范美术门类多而全,要求教师不仅会教技法和艺术,而且能为人师表,以广博的学识和艺术的全能吸引学生。总之,师范美术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而不是单打一。”

(二)重技能技巧轻理论

不能否认美术技能教育是师范美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绝不能任意夸大美术技能教育,甚至把技能教育误认为是美术教育的全部。我们应该明确,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的是美术教师,他们所需要的综合素质和修养要远远高于其对画种技能的掌握。然而事实上,技能课占据了绝大多数课时,而理论课则开设很少,这已经背离师范教育的航线。学生如果只对素描、国画、油画创作情有独钟而对应用设计领域、民间美术以及人文学科的课程少有兴趣,或者知之甚少就会此造成知识结构单一狭窄等先天不足与现实需要的“一专为主,兼学多样”的高师美术要求存在着巨大差距。

(三)教师二个投入不足

由于种种原因,有的教师对美术教学投入很少,使得美术教学缺少活力,大致存在二方面的投入不足:

1.精力投入不足

由于受到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部分美术教师疏于本专业的研究而把很多精力用在开办高考补习班上,或者把自己的作品商品化;还有一些教师主次颠倒、顾此失彼为职称所牵绊,为提高“教学”而“教学”,虽然发表了不少文章,但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却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进步。这种只注重形式,急功近利的风气影响了美术教育研究的深入,给高师美术教育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科研投入不足

回顾高师美术教育发展的20年,之所以出现种种有悖于师范性的弊端,并延续至今,其主要原因是科研的方向没有对准师范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美术教育科研是对美术教育实践全方位的认识、研究及驾驭过程。然而高师美术教师把美术教育科研有意无意地误导为发表美术作品、参加美术展览、美术作品获奖等,致使高师的科研陷入误区,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的正常发展。

三、改善高师美术教育教学的对策

高师美术教育有机地综合了美术与教育两大学科,有其特有的本质、规律和特征,是一个涉及面广博,充满活力的系统的学科体系。人们研究、实施美术教育需要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教育思想。

(一)高师美术教育功能应进行整合

首先,应实现美术教师教育体系一体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5届国际教育大会明确提出:“由于知识的更新和变革发展,师范教育不可能为师范生提供终生职业生活需要的知识技能,需要一种综合性政策来确保把教师教育重新组成一个持续的过程,从职前准备开始并继续于教育的整个职业生涯。”高师美术教育必须用终身教育理念关照美术教师教育全程,以促进教师专业教育持续发展。

其次,应对中小学校功能进行重新定位。毋庸置疑学习化社会的来临必将使“工场型学校”逐步解体。学校将从一个“告诉性组织”发展成为一种“学习型组织”。这标志着中小学校将逐步发展成为知识传递、交流、融合和研究创新的文化中心,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场所。

(二)充分发挥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的美术教育专业优势

高师美术教育大都设置在综合性师范大学或师范院校,所以应该充分发挥其教育、人文学科的优势,横向展开跨学科的教学和研究。除了学习美术专业知识技能,通过选修等方式学习人文学科的知识,并能接受教育专业训练,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趋向复合型通才的目标发展,这将是专业美术院校无法与之相比的。

(三)改进高师美术教学的方法

从现代的教学观点看,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各种能力。因此,过去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应该探索新的美术教学方法更有效地进行美术教育。

1.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随着基础课改的推进,教学方法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的单纯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学需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以一种教学方法为主,同时结合多种方法,达到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时就接触多种教学方法。

2.加强实践活动。实践证明,单纯传授理论而不加强实践与理论的有效结合的教学方法,不能解决学生能力培养的问题,能力的提高只有在实践训练活动中才能实现。训练中要注意把理论讲解、相互研讨与实际练习有机结合起来。

高师美术教育是美术教育的关键环节,只有实现作为我国学校美术教育基础的高师美术教学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我国美术教育才能真正肩负完成为21世纪的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服务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赵翰章、付维利:《师范教育概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美术教育》,1987年6月。

[3]胡知凡:《艺术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钟启泉:《知识社会与学校文化的重塑》,《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1月。

[5]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2月。

高考美术教师篇2

【关键词】高师美术 美术教育 教育现状 教育改革

高等师范美术教育是美术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美术教育人才的重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师美术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在各大高等师范美术院校的努力下,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美术教育人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近几年招生制度、教育制度以及人们对高校教育认识的改变,高师美术教育也随之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高师美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什么样的高师美术教育才能适应当下培养美术教育人才的需要?应当怎样更好地去培养适应当代美术教育的人才?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中国高师美术教育的历史

我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发展至今已经近一个世纪了。其成长既包含着我国高师教育的发展,又包含了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而中国美术及美术教育的发展是影响中国高师美术教育的重要因素。纵观高师美术教育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我国高师美术教育的发展是随着我国美术和专业美术教育的发展而发展的。

随着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潮流,一批中国美术人前往西方学习美术,回国后把西方的美术理念和西方先进的学校教育制度带回中国,初步建立了我国现代美术教育体系。1902年创办的中国第一个高等师范――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将图画课列为必修课。1906年,该校创办了中国第一个高等师范美术系――国画手工科。开启了中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先河。通过他们的努力,西方绘画渐渐被国人接受且快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美术教育全面接受苏联的教学模式,引入了契斯恰科夫教学体系,成为影响一代人的美术教育理念。高等师范美术同样要求学习苏联模式,形成大一统的样板格局。“”时期,高师美术曾一度终止招生。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美术也渐渐接受来自西方不同的艺术表现形态和思想。如印象主义、写实主义等。一些先进的美术教育模式也被引入,直接影响着我国高等专业美术院校和高师美术教育的发展。

二、高师美术教育的现状调查及思考

我国现在的高等师范美术教育,是从专业美术教育发展演变而来的,这种演变伴随着专业美术院校的强势影响。高等师范美术教育承接了专业美术教育的理念和教育方法,在此基础上加入了一些师范技能的培养。形成了现在我国高师美术教育的基本形态。现阶段,高师美术教育主要面临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一)专业设置“大而全,小而全”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和教育的功利化导致了高师美术教育的畸形发展,形成了专业设置“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

随着高校扩招,高校的规模也不断扩大。由于美术专业对学生的文化要求相对其他专业较低,许多文化稍差的高中毕业生就选择了改学美术从而进入大学学习,这成为一种升学的“捷径”。美术专业生源足且收费较高,许多高校受利益的驱动,原本没有美术院系的高校也开设了自己的美术专业,已有美术专业的高校不断增添相关专业。大小的美术院系不断涌现,专业也五花八门。受招生压力的影响,一些学校为了抢夺生源,开设一些热门专业,其他学校见状也一窝蜂地开办。由于扩招,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院校的硬件和软件却远远跟不上。许多学校为了开设一些专业,不管是否达到开设此专业的必要条件,只是招聘一两名此专业相关的教师就仓促上马,教学质量因此受到极大的影响。这些做法是对学生的严重不负责和对美术教育的极大伤害、

高等师范学校美术教育中也存在这些问题。为了抢夺生源,在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中开设非师范的各种设计专业,将非师范的设计专业作为其发展的重点,而且比重不断扩大,大有取而代之的趋势。而师范类的相关专业则不断压缩,形成了高等师范美术院校中,非师范设计专业成为主导的怪现象。高师美术走向了专业美术院校这条发展道路,师范美术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冷落。学院不重视,教师不重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也非常低落。这种现象在现阶段高师美术院系中是非常普遍的。而这些高师美术院系不管大小,其专业设置仿照专业美术院校,甚至直接套用,造成了现在大多数高师美术院校专业设置基本一样的情况。且许多高师美术院系不管其规模大小,办学时间的长短,其专业设置五花八门、一应俱全,有的院系甚至一两名专业教师就能开一门专业。因此,形成了现在高师美术院校“大而全,小而全”的状况,各院系完全失去了自己的优势学科和特色,走入了一条死胡同。

俗话说“术业有专攻”,学校不可能在任何方面都能兼顾,应当建立起自己独有的学科优势。应突出一个方面进行重点建设,形成自己在某一领域的优势。就像提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想到的是中国艺术设计领域的权威;提到中国美术学院,就会想到国画。高师美术院校应当将其重点放到师范美术教育上,将其办大办强,办出特色,根椐自己的情况建立优势学科。而不应该放弃优势学科,把重心放到非师范的专业美术学科上去。

(二)进阶教育断层、缺乏体系性

我国的美术教育与国外先进的美术教育相比较,突出的问题在于从小学到大学没有一个较为完整、完善的美术教育体系。在中国的中小学里,美术课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学科。在中小学校里,虽然美术按要求是必修课程,但课程质量并不高。甚至一些学校直接占用美术课,上其他学科或让学生上自习。这严重制约了学生从小对美术的兴趣发展和相关能力的提高。

从高中进入到大学的美术学生中,很大一部分专业学习者是由于高中文化课程未达到标准转而学习美术的。他们本身对美术的了解及兴趣就少,单纯地为考大学而进入集训班,通过一段时间的强压式美术突击学习,最终达到进入大学的目的。几个月高强度的压力学习,让学生对美术的学习产生厌倦,打击了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而且从美术高考集训的一些教学方式方法来看,很多程序化的教学让美术成为一种机械式的学习,让学生失去了美术的创造力和创新力。这些揠苗助长的学习方式,也成为他们进入大学以后进一步学习的阻碍。

进入大学以后,学生才真正进入到美术学习的正轨中。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学生进入大学时就应该在美术方面具有相当的能力,他们进入大学学习是为更好地提高美术能力和对美术的研究。而在中国,由于学生很大一部分是突击学习而来的,进入大学时,美术基础并不扎实。所以大学就扮演了一个为美术学生补基础课、纠正以前的不良学习方式的角色上了。在高校美术的课程设置中,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在进行基础教学,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因此,建立一个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整美术教育体系,应成为今后美术教育改革的重点,真正促进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高师美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美术教师,而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中小学美术教师。高师美术教育要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美术师资,就应当注重与中学美术教育的联系。但现在的高师美术教育,与中小学的美术教学基本上是脱节的。高校始终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课程设置来对学生进行教学,完全脱离了中小学教学实践。高校应该到中学去调查研究,真正了解现在的中学美术需要什么样的美术教师,进而对高师美术的教学进行改进。

其实很多高等师范院校都注意到了这一点,除了传统的毕业生实习外,一些院校通过每学期派专业教师到中小学校去挂职学习,直接参与到中小学的教学及管理中。这样高校教师能站在教学前线,直接面对中小学学生,了解当前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新问题和需要,将了解的情况反映到学校,以对教学的改善起到切实的作用。

(三)教育模式含混、师范方向不明确

高师美术主要是培养美术教育人才,主要培养的是中小学美术教师。而不是培养美术创作、美术专门研究人才。但现在绝大部分师范院校高师美术教育的教学方式,完全是承接了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学方式,用培养艺术家的方法来培养美术教师,所不同的就是在此基础上加入一些普通教育学、心理学及教材教法的课程。只是简单地将专业美术教学、普通教育学、普通心理学、教材教法相加,而且这种相加之间是没有联系的。就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情况来看,专业课程是由美术学院教授,而普通教育学、心理学及教材教法课程是属于教育学院的公共课程。全校所有院系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内容都一样,和美术教育也没有一点联系。这造成了美术专业教育和教育学、心理学学习的完全脱节,学生学习之后不知道怎么将其运用到以后的美术教学中。这也使得许多学生对普通教育学心理学及教材教法的学习不重视,敷衍了事,只求考试能过关就万事大吉。

高师美术教育中对师范性的重视不够,师范性课程太少。由于教学方式采用了美术专业院校的培养方式,用培养画家的标准和方式来培养美术教师。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方法也基本同专业美术院校相同,只是在时间上进行了裁减压缩,可以说是精简版的专业美术教育。这种方式突出了“美术性”,但严重忽略了“师范性”,重“技”轻“道”。从课程设置上看,绘画课程占总课程的80%,教育和心理学及教材教法等只占20%。而在内容上,高师美术教育又囊括所有的美术门类,要让学生了解学习几乎所有的美术类课程,这就造成了学习时间的严重不足。普通专业院校里需要一学期乃至一二年才能完成的课程,在高师美术教育的学习中可能几周时间就完成了。学生学习不深入,对各门类美术的学习只能浅尝辄止,流于表面。有人说师范院校的美术生都是“万金油”,或者形容是“最差”艺术家,这也是当下这种高师美术教育模式所造就的。

关于高师美术教学中教育模式及课程设置的问题与讨论,从来没有间断过,许多学者也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可行的措施。如学习德国杜瑟堡艺术大学美术教育系的课程设置,10%是美术教育学,20%是美术史论,10%是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这样对学生审美能力及美术教学素质培养的课程就占了总课时量的40%,对提高学生的师范技能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我们还可以借鉴中央美术学院设立工作室的做法,在高师美术院系中设立美术教育工作室。运用工作室制的运作方式,将美术教育技能及方法研究的工作,在工作室中得到很好的重视及运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在学科带头人的领导下,积极探索美术教育的方法。学生通过选择工作室,在旗下单独进行美术教学方法技能知识的学习及研究。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师范技能,也为美术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阵地。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高等师范院校中美术教师对高师美术教育也起到非常大的影响。现在的高等师范院校中,从事美术教学的大部分的教师都来自专业美术院校。他们的专业基本功扎实,艺术修养高,但他们大多数并未受到过美术教育教学方面的专门学习,在教育理论、美术理论及教学方法上比较薄弱。对于师范美术教育比较注重学生的理论修养及教学实践来说,他们未必就得心应手。由于他们来自专业美术院校,自然而然会将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带到自己的教学中。这也就出现了上面所说的将培养画家的标准和方式来培养美术教师的情况。教师的教学方法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所以加强高等师范美术院系专业教师的师范技能培养,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

结语

中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随着中国社会及中国教育的发展不断前进,培养了许多优秀的艺术家和美术教育人才,为推动中国美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美术教育工作者默默无闻地在自己的岗位上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努力推动着中国美术不断向前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新情况的出现,高师美术教育也迎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我们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对高师美术教育进行不断的改革和新的尝试。相信在众多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高师美术教育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杨力.中国学校美术教育的回顾与21世纪的展望[J].中国美术教育,1991(1).

[2]刘念群.对高师美术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J].浙江师大学报,1998(5).

高考美术教师篇3

一、强调专业性高师美术教育的专业就是培养中学美术教师,在实施专业教育时,要从指导思想、学生文化素质及教师思想观念等方面强调专业性,这是体现高师美术教育办学特色培养高质量毕业生的重要措施。第一,美术教育系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固不愿当教师的原因除了教师的经济待遇低以外,还由于近年中学美术教师缺额大,教育部门下达了可观的招生指标,加之高考文化线和专业线分别低于文理科和纯美术专业,容易报考成功,因此多数考生是怀着“先上师范跳出农门,学点实用美术技能,拿到文凭再跳槽”的报考动机来应试的。因为不热爱中学教育,学科知识学得再好也当不好教师,甚至越学越不想当教师。由此可见,必须在整个学程始终贯穿热爱、忠诚美术教育事业和良好师德的专业思想教育,同时经常到中小学见习,接触和熟悉中小学美术教育。第二,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性的另一个特征是学生要有宽厚的文化素质,教师的知识结构犹如大树,文化素质是根系,学科知识是树干,教育知识与专业技能结合形成繁茂的树叉和树叶。在以电子计算机发展为标志的现代信息社会中,文化素质显得更加突出,如知识与学科的不断综合,科学与艺术的日益交叉,文化素质与学科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所萌发的智能迁移优势,对学生的发展和深造还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常常看到一些画得较好而文化基础较差的学生入校后进步缓慢,反之,画得一般而文化素质较好的,若干年后专业提高很快且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因此,逐年提高考生的文化分数线显得尤为重要。另外,要开设大学语文和文学作品赏析等文化课,以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第三,强调专业性还必须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在教师们看来,无论美术教育还是美术院校,专业就是指绘画技法的训练,尚未真正理解美术教育的专业属性。因此除了在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及课时分配等方面强调教育的专业性以外,还必须引导教师对美术教育在整个学校文化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对人的素质开发的意义以及目前高师美术教育所处的重要位置等一系列问题加以关注,另外,要求每位教师在技法教学的同时将本技法的艺术思潮演变、材料史及教育史的内容贯穿其内,促使其转变思想观念。否则,高师美术教育的专业性将名不符实。

二、突出师范性高师美术教育必须牢固建立在高师培养目标和为普九服务的基础上。美学家洪毅然先生曾将美术教师的优劣分为四种:1、教得好也画得好为好教师;2、教得好画得一般为次之;3、画得好但教得不好再次之;4、教得不好也画得不好最差。自己画好画与能够教好别人画画是两种不同性质、不同目标、不同内容、不同方法的不同学问,做到后者并非易事,其难度和要求都不亚于前者。因此高师美术教育与其它高等美术教育之间只是专业性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学术分工、分配去向的不同,不存在学术水准和水平上的高低之分,二者都是同一层次上的不同的专业。从世界高师美术教育发展趋势看,光会画还不够做教师的条件,所以在美、英、德、日等国,美术教育学科的地位很高并设有博士学位(其余美术专业最高为硕士)。从这个意义上说,高师美术教育的专业要求应比一般美术专业的要求更高更宽,如审美教育的实施,视觉形象思维的启迪,美术知识技能的传授,理解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美术教育的目标等等,另外还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为此,高师美术教育在办学方向上必须突出师范性,改变纯技法传授的教学,建立以现代艺术理论和教育理论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方式。每门课融审美、技法理论、技能技巧和教学法为一体,再通过纵向、横向的比较研究看清各课程的异同长短,使学生在高层次的理论指导下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和超前意识。对学生的评价也应改变仅以画论高低的观点,建立起“理论、技法、教学”三位一体的考核制度。唯此,高师美术教育才有自身的特色。

三、坚持多能性近年来,江苏省基础美术教育为适应改革开放,从建设者素质的需要出发,重建了全新的中小学美术教学体系结构。新编的中学教材涉及到美术欣赏、技法理论、中国画、素描、水彩画、版画、装饰画、三大构成、美术字、包装和广告设计、产品、服装和环境设计、剪纸、烹调等近三十种专业课程。加上十几门公共和教育课程共约四十多门课,都是学生担任中学美术教育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若将两年时间全部用于学习近三十种专业课,也会因课时不足导致教学的“蜻蜓点水”走过场。因此,必须从课程体系结构、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程序方法等方面作一系列的调整。笔者认为坚持“多能一专”,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是高师美术教育的又一特色。这与高师本科“压缩饼干”式的小美院分专业课程和一般美术院校的翻版“一专多能”之说有本质的区别。“一专多能”的做法是不惜耗时专攻一门专业必修课,一味追求单画种表现技法的完善,“多能”也只是安排若干单元将各画种“走一遍”,所以事实是贬低了“多能”而过份强调了“一专”,其最突出的间题恰是脱离了高师的教学目标。而“多能一专”是指“多能”以后的“一专”,“多能”是基础,“一专”是提高,只有全面、宽厚、多能的基础才能建起坚固的专业宝塔。在拓宽专业领域的基础上,再有重点地加强基础性和实用性的课程教学,这不仅是普通美术教育的需要,更是科技智能深次化的需要。新“多能”包括两方面1、广义的指教师必备的能力:①审美能力②专业能力③教育能力(班主任、学校宣传工作和组织课余活动)④语言表达能力⑤教学科研能力⑥适应能力(操作电脑、更新知识和不断自我完善)⑦创造能力(教学创造性和专业创作);2、狭义的指美术各门课程的技能掌握。可以把门类繁多的专业课程精简归纳成两大类(理论和技能),分别以综合课、专业必修课、任选课、活动课和多种艺术讲座的形式进行普及性、基础性、综合性的知识教学,使学生能灵活掌握和应用各课程,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新“一专”也有两层含义:1、在多能的基础上对某一专业课程有所侧重,如中国画或油画等。2、精通某课程中的某单元内容。在课程设置上,前者可放到专业特设课、活动课及课余加以训练提高。后者可选择中学美术教育中重点的、难度大的内容作有侧重的,提高性的专业技能训练。如素描侧重结构的教学,色彩侧重水彩的教学,国画侧重写意花鸟和山水的教学,版画侧重纸版的教学,工艺设计侧重构成、装磺和纸立体的教学,史论课侧重审美和鉴赏的教学等等。

高考美术教师篇4

关键词:高等教育;美术教育;能力;美术师资;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我国高等学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的教育目的和任务是培养中小学美术师资。该专业的毕业生能否胜任中小学校艺术教育,不断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是令人关注的问题。为此,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明确提出:“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数量和质量都能够满足学校艺术教育需要的艺术教师队伍,是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国家这一文件的颁布实施,充分说明我国对学校艺术教育的空前重视,对促进我国学校艺术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师美术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高师美术教育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教育培养弊端,不利于学生能力培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办学目标不明确,没有突出师范性特点。如:高师美术教育普遍套用美术学院的教育标准,使高师美术教育教学存在着过于专业化的倾向。教师在教学中自觉或不自觉地给学生灌输画家至上、“成名成家”的观念。这在学生的潜意识中往往形成“万般皆下品,唯有画家高”的想法,重视绘画,而轻视其它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掌握,不利于学生专业思想的巩固,不利于贯彻执行教育部的教育方针,导致部分毕业生不屑于从事基础美术教育教学工作而好高骛远。这些学生专业知识通常比较扎实,但从教能力往往较差,专业能力与教学能力不能平衡发展,很难出色胜任基础教育教学工作。

(二)课程结构陈旧不合理,缺乏科学性,缺乏相应的科学理论知识的教育,缺乏教育方法、教育调查与研究的训练等。长期以来,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单调陈旧,课程设置偏重专业性,主要以国画、油画、水彩、水粉等为主,尤其偏重技法课教学。忽视了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的综合性。

(三)教育教学缺乏个性和特色。目前有些高师美术院系的培养规格是“二二分段制”模式,即前两年是专业基础课和文化课,后两年是专业必修和教育实习。突出了美术专业性,学生绘画能力较强,而教学能力不足,实际上造成了学生知识面狭窄、能力、素质结构不完善等问题。

上述种种弊端都不利于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高师美术教育要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出发,坚持突出师范性,着眼于素质教育的需要,一切为基础教育教学服务。从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看,单一技能的教师将由“通才教师”,即“复合型人才”取代。那么,提升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便迫在眉睫。

二、提升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可行性对策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抓好文化创新能力建设,以内容创新为核心,着力培育创新主体;抓好人才培养,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素质较高的文化工作者队伍,为文化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这就要求高等师范艺术教育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确定好发展定位,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改革课程设置、结构和内容,减少课程门类,拓宽专业口径,增强课程的综合性、科学性和实用性。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应首先具备学科交叉综合能力,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则首先要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正确处理文化理论课程与艺术技法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与艺术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将德育和美育渗透到文化和专业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审美能力、文化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一)明确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和规格。

明确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是首要问题。明确培养目标的核心是培养具有什么样能力的人的问题。如何培养出适应我国当今教育改革及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基础教育教学实际与要求,善于研究中小学美术课的教学特点,变单一技能培养为综合素质教育的人才,使他们不但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具有良好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知识、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修养和所应具备的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美术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和创造力等各种能力。

其次应更新培养规格。针对基础美术教育的实际需要,强调专业和综合能力的发展。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专业化水平应当是学术性和师范性的统一。培养的学生既要有学科方面的专门知识、较高的学术水平,又要求有师范专业所特有的理论知识、技能和能力。努力培养学生成为“通才”型,而非“专才”型人才,只有这样,学生毕业后才能适应中小学美术教学工作的要求。近年来,淮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明确办学理念和思路,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师美术教育的新模式,努力突出“师范性”特点,明确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确立高师美术教育应该是“通才”教育。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应始终依据“厚基础、宽专业、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夯实基础、强化交流,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发展学生个性。建立集教学、科研与艺术实践为一体的培养模式。开发一些特色课程,将文化基础、专业技能和相关学科进行有效融合。“厚基础、宽专业”这一指导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基础宽厚,动手能力强,具有良好适应能力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厚基础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要素,宽专业是让学生成为“通才”必要手段。那么如何做到厚基础、宽专业?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有效途径:

1、加强基础技能训练。近几年来,与美术专业统考造成的弊端密切相关的问题是一些学生的专业基础技能较弱。如学生的速写表现能力都普遍不是太强,因此,有必要对学生加强速写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

2、开设多种专业选修课。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尽快提高基础专业水平,必须开设一些专业选修课。如开设“黑板报设计绘制”、“雕塑”、“剪纸”、“卡漫造型与设计”、“陶艺”、“民间美术”等,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面和技能,使学生成为一个多面手。为今后从事中小学艺术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加强师范生的“四字一话”训练。对于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讲,除了要求他们练好普通话、粉笔字、钢笔字和毛笔字等外,还要特别加强了美术字的书写训练。现今不少院校放弃了这一教学要求,认为这已过时了,电脑已经可以代替美术字,中小学不会要求美术教师去写标语,但从学生就业竞聘过程反馈的信息表明,要求求职者现场手写标语、横幅作

为考试内容的学校不在少数。可见许多用人单位并不完全依赖电脑刻字。在同等条件下,能写好美术字的毕业生往往多了一项在竞争中胜出的优势条件。实际上,中小学的黑板报、墙报的制作都离不开手写美术字的应用。近几年淮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对美术学(师范)专业学生明确提出了“四字一话”的要求,使他们的动手能力胜人一筹。“教学需要的就是我们应当具备的”,是该校办学理念之一。

4、加强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在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教学的同时,要十分重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在就业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有效地对外推销自己,顺利就业。因此,笔者认为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应大力提倡师生开口教学模式,即教师必须以思考题、现场设问、学生陈辞、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演讲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和教学能力。

5、提高毕业创作能力。按照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沿袭多年的培养模式,毕业创作是衡量学生四年学习效果的一杆标尺,即要求每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创作一件或一组美术作品(具体为绘画或雕塑)。经过多年来的实践,笔者认为:以一件美术创作作品来衡量学生的专业水平并不科学合理,并且可能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误导,很有必要进行调整和改革。

既然培养的对象是中小学教师,那就意味着美术教师必须是熟知各种美术知识的多面手,他不仅懂绘画、雕塑的创作与鉴赏,同时还要对大美术范畴内的其它美术门类非常熟悉,这样才能胜任中学美术教学工作,因此,毕业创作仅凭借一件绘画创作来确定水平是值得商榷的。

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应针对培养目标进行定位,全力打造适应中小学美术教学需要的美术师资。首先必须在培养计划中将作两点重要的改变:一,改变前二年基础专业课、后二年专业专修课的培养模式。进一步充实专业基础和选修课内容,夯实基础,扩大知识面。二,毕业创作不再以绘画作为唯一要求,而是在“通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引导学生熟练掌握一项以上的美术专业技艺,让学生自选项目,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扬长避短,形成百花齐放、各显其能的局面。这样做,能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特点,有利于个性化发展,有利于培养专业思想巩固的美术师资。他们既能胜任美术教学工作,又能参与和指导所在社区的文化美术活动。

平时可以利用展览形式,不断促进、增强学生创作能力。利用外出写生或考察,以展览的形式汇报学习成果。通过写生考察发挥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造性。一些教改效果显著的专业课结束后也应以作业展览的形式向师生展示。这有助于学生创作能力的提高。

6、注重学科知识的综合性。随着社会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美术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联系日趋紧密,课程设置应走出过去专业划分窄、技术训练过多的局面。提倡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注重知识的整体性。

学科教育合理性。初等美术课程越来越趋向于综合化,包括了绘画、雕塑、艺术设计、民间美术、手工制作、摄影等,且越来越多地融合其他艺术门类,如音乐、戏剧、文学等元素,强调文化情境的融合。这就决定了高师美术教育要加强通识教育,注重学科连贯性和相互渗透,在侧重于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对相关科学知识的灌输。在专业选修课的安排上,尽可能地在一个专业方向上开设其他相关专业课程。如中国画方向可以开设诸如“雕塑”、“壁画”、“陶艺”、“摄影”、“电脑美术设计”、“广告设计”、“民间美术”、“版画”、“图形创意”、“装饰设计”、“平面设计”、“书法欣赏”等课程,同时增加美术理论课程如“艺术美学”、“美术教育学”、“美术概论”等课程,使得培养方案更加合理科学,为满足学生求知欲及其可持续发展创造了一些条件。

精选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知识面。为了有效执行教学大纲,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精选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带动其他,这样学生就不会只局限于美术的纯技术范畴,而把视野扩展到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其他学科领域,通过对其他学科理论知识的认识和了解,锻炼从不同的侧面、视点看问题,启迪、诱发自己的创作灵感。比如绘画美学课程,教师在讲授绘画的内容与形式、情感与意志等时,把哲学引入课堂,启发学生从哲学范畴思考内容、形式、审美情感等之间的相互联系,从宏观的艺术理论,逐步深入到美学、艺术学范畴。

(三)改变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

高师美术教育是培养智力型人才而非单纯的知识型人才。它不注重知识的传授质量而是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即从学生“学会”的角度转变为使学生“会学”,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

1、采用探讨式的教学方法。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是以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传授为主,按教材的系统,由浅入深顺序讲解,它是一种带有一定的保姆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并且,这种教学方法忽视对学生多方面美术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对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此,应在美术教育教学中进行新的教改尝试,在原有注重启发式的基础上,注入探讨式的教学方法以活跃师生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平时也要关注新的美术研究成果和动向,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抓住问题的主要环节、纲要进行详讲,而把其他问题留给学生自己去分析、研究,给学生了解新知识和独立思考的时间与机会。

2、邀请专家、教授作专题讲授。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交流合作。开展丰富的校内、校外的艺术实践活动,让画院、专业的艺术团体走进校园,学生和教师走进画院和专业的艺术团体,建立创作实践、教学实践、文化实践三位一体的交流模式。只有在交流实践中才能使学生发现新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在解决和认知的实践中,才能产生对艺术价值的认知,从而使艺术审美活动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3、积极引导、扶持专业学习型社团。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团是青年大学生以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特长、信念、观点或自身需要为基础而自发组成的志愿型群体,作为校园文化的载体,作为各种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作为学生课余生活的主要园地,在多姿多彩的大学校园文化中,社团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因此,需努力引导、大力扶持学习型社团,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建设专业学习型社团,一方面,要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选派有专长和责任心强的教师指导学生社团建设,如邀请教授、艺术家、学者为社团开讲座,提高社团活动的层次和水平。在具体的指导中将政治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

合,以人为本,以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为主导,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另一方面,以比赛、展览的方式为学生搭建平台,营造氛围,为他们发挥自己的艺术才华提供施展的舞台。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推波助澜。

(四)在专业教育教学中,注重学生创造力培养。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步伐加快和素质教育的深入,高师美术教育迫切需要致力于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和培养,不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学习方法,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把创造力和美术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丰富他们的艺术活动,才能适应当今素质教育对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观察力、想象力是创造力发展的前提。写生教学就是培养学生观察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写生,教师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观察有序、完整、细致,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在素描等基础课教学中,引入设计和现代艺术创作的相关理念,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融入教学,以达到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学生想象力的目的。具有创造能力的教师才会培养出富有创造力的学生。创造力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高师美术教育应该是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形象思维力和创造力的教育。

(五)在专业课程中,注重学生教育教学能力培养。

2004年,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师范)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将培养目标确定为:具有美术教育专业能力,能适应社会美术事业发展需要的美术教育工作者。这意味着,在美术专业课程中要突出师范性的特点,除了教育学、心理学以外,还应增加美术教育史、中外美术教育比较、中小学美术教材解析、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美术教育论文写作、教育实习等课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培养的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要求,正确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标准,从中小学美术教学实际出发,以中小学学生为本,研究探索中小学教学规律和特点,运用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完成中小学美术课的教学任务。

高考美术教师篇5

美术教育系学生的个性理状与分析

一、当前美术教育系学生的个性特征

人的个性是由许多稳定的心理特征组成的,其中有些是个人独自具有的,有些是和别人相似或相同的。这些特征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集中在不同人身上,构成人各不相同的、独特的个性。“个性又nq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特点(如性格、兴趣、能力、爱好、气质、才能等)的总和。”①作为当代大学生尤其是高师院校美术教育系学生的个性,我认为应该具备如下几个特征:其一,兴趣广泛,有自己的审美能九其二,性格开朗活泼,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其三,谦虚而不自卑,自信而不自大;其四,思维灵活,具有创新精神。

众所周知,当前美术教育系的学生大多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近几年随着全国各地的高校美术类专业的不断设置和扩招,致使美术应试教育之风愈演愈烈,通过美术类高考,已成为一部分学生进入大学之门的捷径。在这种现行高考体制和当前社会大环境下进入美术教育系的学生,在个性心理上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个性缺乏,人云亦云

许多美术学生为了进大学之门,在各级各类多如牛毛的美术考前培训班和美术职业学校中接受针对性地美术高考应试训练,他们在教师一次又一次地“纠正”和各类铺天盖地的所谓标准程式范画的左右下,画画的“水平”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他们的绘画方法基本统一,学习目标明确,所画的画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倒出来一样。在这种成绩显著的“模式化”“培养”下,使一部分原本热爱美术而又个性鲜明的学生的个性却被深深地禁锢了,甚至丧失殚尽;而另一部分本来对美术兴趣不大,但由于各种原因而学美术的学生,他们更是不敢质疑教师的话,不敢对各类范画越雷池一步。他们进入大学后,过分依赖教师和范画,对各类美术作品缺乏自己的见解和独立的审美能力,在学习上人云亦云,唯各类“范画”是从。

2、孤僻自卑而又自尊心极强的矛盾个性心理

进入21世纪后,在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单亲家庭的学生越来越多,这些学生往往性格内向,行为孤僻;另外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均匀,使得地区与地区、人与人之间贫富差距日益加大,再加上美术系科高额的学费和平时学习上较高的材料费,以及各类风景写生和艺术考察活动的费用,使一些贫困地区的学生在经济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心理上感到比较自卑。上述原因使这些特殊家庭出来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喜欢独来独往,沉默少言,经常远离班级、同学,但他们内心的自尊心极强,他们渴望得到同学和老师的尊重和关爱,渴望着能融入集体这个大环境。

3、骄傲自大,自我感觉良好

现在美术教育系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得到亲人们的百般呵护,他们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有些生活条件优越的学生,养成了过分娇宠、唯我独尊和依赖性强的个性;另外,有些学生因文化成绩不理想加入美术生这个行列,通过几个月的强化培训考入大学,在亲朋好友和同学老师的赞扬声中,自以为在美术上很有天赋,洋洋自得而目空一切。这些学生从小一帆风顺,在人生经历中没有受到过挫折,他们骄傲自大,自我感觉良好,经不起一点批评和挫折。

二、对美术教育系学生个性的思考分析

当前美术教育系学生所存在的诸多个性方面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美术教育系需要有个性的学生,这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的:

1、时代需要有个性的美术教师

要提高生产力,关键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要发展科学技术,就需要各类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教育;要提高教育质量,更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有鲜明个性教学风格的教师。21世纪的教师不仅要教授知识和培养某一种技能,还要张扬学生的个性,成为学生人生观、自信心、创新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者和引路人。作为教师队伍中一员的美术教师也肩负着培养各类人才的职责,而美术这门艺术学科,在张扬学生个性,开发创造性思维,促进人生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所以对美术教育系的学生而言,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绘画基本功以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一个没有个性、性格孤僻或骄傲自大的美术教育系学生,他们在将来的教育岗位上能培养出有个性、有创造力的人才吗?他们会对他们的学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2、基础教育需要有个性的美术教师

基础教育需要性格开朗,头脑灵活,富有创新精神的美术教师。人在成长过程中,中小学教师的言行、兴趣、人生观、人格魅力对他们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而现今的中小学教师在各类升学率的左右下,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超负荷的题海训练,要求学生背熟课本上的文史知识和各种印发的讲义资料,这样便在教学中无奈地忽略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培养。这种以逻辑思维和知识积累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培养了一大批高分低能、动手和创造能力差的学生。他们缺乏主见,依赖性强,思维拘谨,性格内向,不善于交际。我们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其原本目的就是为了改变上述的教育状况。而美术教育特别是个性化的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右脑,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说基础教育需要个性化美术教育,个性化的美术教育需要有个性的美术教师,而有个性的美术教师需要高师美术教育系的培养。

因此,对美术教育系学生个性的培养,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美术教育系学生个性的培养

如上所言,个性对于美术教育系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培养这些学生的个性心理呢?“个性是在个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人的具体生活道路上,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②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本系学生的性格特征出发,以转变教育观念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作为平台,再在具体的美术专业教育中,来实施对学生的个性培养。

一、转变教育观念,积极营造宽松的教育环境

1、转变教育观念

传统的教育观念过于注重整体和一般,对大学生的个性、特长重视不够,往往以“一刀切”“齐步走’取代了因材施教;过于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拒绝大学生批评的现象很普遍。”本世纪末,世界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是学校师生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教育的发展将依赖师生关系的重建。由于学生积极参与自学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持。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当代美术教育系的学生处在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他们通过各种媒体和方式接受着各种新的美术观念和思想,对一些发达国家新的美术教育观念也有所耳闻和了解,对目前国内一些传统的美术教育观念颇有微词,同时对教师的期望也越来越高。所以,我们要不断接受新的、科学的教育观念,在教学上始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既要遵循美术学科的基本规范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基本功方面的培养,更应尊重和重视他们合理的一些建议和要求,在教学中要和他们平等相处,经常主动和他们交流;在交流中要接受和及时表扬一些有新意的、独到的见解和他们交朋友,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家庭背景,努力为他们提供和创造最适宜个性发展的条件。

转贴于

2、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教育环境在个性形成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教育环境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加以选择,使受教育者得到有系统的影响。

美术教育系的学生在大学学习中不仅掌握一定的专业文化知识,同时也接受一定的人生观教育和掌握一定的道德标准,学会为人处世的方式,也是形成和发展自己个性的关键时期。首先,必须减轻课业的负担,改变大学生长期“疲于应付”的状态,让他们有思考和选择的空间,让他们有时间去思考和研究一些自己喜欢的画,从事一些与个性发展有关的事情;如:有的同学对印象派绘画比较感兴趣,有的对古典主义绘画比较感兴趣等,我们就应该为他们提供这方面的资料,鼓励他们在课余时间进行临摹研究又如:对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我们可以鼓励他们进行一些有偿家教,让他们接触社会,克服经济困难,使他们的教学和交际能力有很好的锻炼和发展的机会,使自己逐渐形成自强和独立的个性。其次,要多给学生一些表现技巧方面的自由性的探索。艺术是个性的产物,它的价值取向是求异,即便是同一物象,在不同画家笔下也会出现极大的差别。因而美术教学在特征上是自由的,应该更少受到规范的制约,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再次,要加强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气氛。当前印刷业的高度发达,各类高清晰的精美画册大大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他们对当前的各种美术流派和绘画形式,有的感到好奇,有的感到迷茫,他们需要教师指点迷津,也想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由此,我们可以在小范围内展开一些自由的学术讨论活动,让我们和他们展开交谈式的讨论,尽可能给他们提供自由交流和展现自己见解的平台。

简而言之,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多一些表扬和鼓励,少一些批评和否定,特别是对一些特殊和贫困家庭的学生,更要给予关注和重视,多给一些肯定,多和他们交流沟通。我们要转变观念,倡导师生间的平等交流,要加强学生与学生间互问式的探讨。只有在活跃的、无拘无束的学习气氛中才有可能挖掘和重新激发隐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个性意识。

二、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个性

美术教育有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和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两大类。师范美术教育系的美术教育有双重性的教育动能:其一,使受教育者不仅要掌握美术文化知识,而且要有扎实的绘画造型能力,不但能进行一般的美术创作活动,同时也要有当场示范的能力。其二,以美术作为媒介,注重教育的价值,也就是通过美术教育有目的地培养人的道德观、审美能力、个性、智力和创造性等基本素质和能力。作为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系来讲,我们更应该通过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个性方面的培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美”“术”并重,以美育促生个性

“对个性的重视和对完美个性的培养,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而美育则在这一趋势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③审美教育,其目的“就是塑造和完善个体人格、全面发展人的素质。”④换言之,就是在审美教育过程中通过审美客体潜藏着的独特含义和价值来激发和建构审美主体内心的个性需求,使审美主体成为一个性格完善而又全面发展的人。

作为美术教育系的学生来说,在平时的专业学习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类优美的美术作品,这给我们的审美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们可以在各种专业课教学中,有意识地通过分析欣赏等手段,通过作品中健康优美的形象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丰富学生的感情,激活他们的个性需求,并且使这种个性需求在我们有针对性的欣赏教学活动中经常反复显现,并加以一定的、有目的的引导,使这种个性需求慢慢地稳定下来,加以时日,再以一定的形式外显出来,从而完善学生的个性特征。

“人的个性特征表现具有特定的行为、语言和内心活动的方式,这是由各种所需的具体环境的差异、各自的生活经历、教养以及生理的不同而形成的”⑤。毋庸置疑,美术教育系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家庭背景,有着各自的社会生活环境,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着各种压力和矛盾,部分学生的性格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我们还要通过美术作品中高尚美好的形象来改造和疏导庸俗的不健康的情感,净化他们的心灵,一方面可以化解学生在现实中紧张压抑的情绪,得到心灵的抚慰;另一方面也使得他们内心深处的个性需求不断升华和稳定,个性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

2、追循大师足迹,完善学生心灵

临摹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获得各种专业技法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技法的获取。学生在各种专业临摹学习中经常会碰到个性鲜明、风格流派各异的艺术家的作品。马克思曾经说过:“风格就是人”。⑥这里的“人”,应该是有着鲜明个性特征的人,如果这个人没有个性,没有思想,那么也就没有风格可言了。古今中外美术史上,都产生过许多风格鲜明、个性各异的艺术流派,如古代中国画中的浙派、吴门派、扬州画派、金陵画派等法国的浪漫派、印象派、立体派、野兽派俄罗斯的巡回画派等等。在这些开宗立派的大家们身上除了具备高超的绘画技巧外,都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独特的个性魅力,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展现才华,流露真情,张扬着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如:19世纪法国浪漫派画家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雕塑家吕得的《马塞曲》,都一反古典主义正统的风格,以充满运动感的结构,灿烂辉煌的色彩和流畅奔放的笔触,以及夸张的手法创作了这些使人惊心动魄的画面,创造了一种前所未见的辉煌壮丽而又充满戏剧性的艺术风格。清代山水画家石涛就针对当时一味仿古,唯“四王”为尊的时弊,提出“在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换去平滑,混沌里放出光明,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的观点,这里的“我”就是石涛自己个性的最好体现。

所以,在临摹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所临作品作者的个性魅力和作品风格作必要的阐释和引导,使学生在学习专业技法的同时,追循大师们的足迹,让大师们的个性魅力在临摹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我们还可以把美术作品本身的风格同教学上的风格联系起来作分析引导,为他们在将来的教学岗位上形成个性化教学作一些储备。

3、鼓励创作实践,用艺术形式提炼学生的个性

艺术家的精神个性是通过具体的作品形式来体现的,也就是说“形式是我的精神个性”。在中外美术史上,我们经常看到不同的艺术家用不同的形式表现相同题材的作品,这是和艺术家对这一类题材的感受和本身的个性有关联的。如中国画中经常被画家描绘的题材——荷花,在不同的画家的笔下就有各不相同的神韵:潘天寿先生外柔内刚的个性,使他经常采用兼工带写的艺术形式表现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俞志贞先生平淡天真的性格,使她经常用工笔淡彩的形式描绘荷花冰清玉洁的精神。由此可见,画家笔下独特的艺术形式是画家人格、生平修养和个性特征的真实写照。同样,我们在上模特写生课的时候,在对同一模特写生时,有的学生善于抓大感觉,用笔大胆洒脱;有的则表现工整细腻,一丝不荀;有的率直简洁有的喜欢追求客观的真实;有的则偏爱主观的表现这是由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感情、习惯、能力、气质等多方面不同所决定的。因此,我们提倡在各类专业课教学中以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表现同一题材的练习方法,来培养大学生的艺术个性特征。如:在中国画创作课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因为有的大学生性格内向、文静,慢性子;有的性格活泼、开朗,急性子有的喜欢写意,有的喜欢工笔等等。他们可以用写意的形式表现,可以用工笔的形式表现可以是淡彩的,也可以是重彩的,不要因为教师个人的偏好,对他们进行框定限制。正如美国著名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说的“假如一个人觉得他想表现自己的思想,那么重要的是表现的方法,而非内容,重要的不是‘什么’而是‘如何’。”他还说:“不能用别人的肺来呼吸而生存。……追求真理的教育便是教人追求最高和最深刻意义的自我表现。”因此,我们在美术专业课教学中,应从实际出发来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在美术上的自我表现能力,激发他们内心的表现欲望,并且使这种表现欲望和自我表现能力在一次又一次的创作实践中得以提炼、升华。

总而言之,对美术教育系的学生进行个性培养,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因为我们培养的目标不是专业画家,而是通过三四年的专、本科的学习,使之将来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有教书之热情和育人之爱心,有耐心,有奉献精神,因势利导,扬长避短,让学生的个性在我们有目的的培养下尽情地绽放和自我完善。

注释:

①②宋书文著《心理学名词解释》,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2月重印

③蔡正非著《美育心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7月

④杜卫著《美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杜,1997年7月

高考美术教师篇6

关键词:教师资格考试改革;高师美术专业;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一、教师资格考试改革的背景

2013年9月3日,教育部宣布,2015年起,教师资格认证考试不再由地方组织,将首次实现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不再终身有效,只有3年有效期限;教师资格证必须每5年一审;师范生不再毕业就能拿教师资格证,2015年开始也必须参加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证实行“国考”后,最大的变化就是“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统一纳入考试范围”,而在这新设的“门槛”面前,高师院校的美术专业必须改变现有的课程设置模式,顺应当前中小学美术师资的要求。

二、高师院校美术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1.课程设置与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衔接不够紧密

长期以来,高师院校的美术专业缺少同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保持密切联系,过分强调专业技能的训练,师范性特色不明显,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具备教师教育和教学能力,不能完全胜任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任务。

目前高师院校的课程设置与中小学美术课程衔接不够紧密,甚至出现完全脱钩的现象,《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涉及的很多内容在高师院校美术专业课程中并未出现,这也直接导致了高师院校的美术毕业生知识面过于狭窄,无法顺利通过教师资格考试。

2.与美术专业院校课程设置大同小异,师范性特点不突出

长期以来,高师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专业美术院校趋同,在课程设置上师范性特征却不够突出,核心课程主要为专业技法课程,师范类课程设置较少。在仅有的教育教学方法课程中,美术课程教学论、心理学和教育学大多流于表面。教育实习环节的问题更多,首先是时间短,一般为6~12周,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完成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是远远不够的;其次教育实习的监管力度不够,评价体系不健全。

三、基于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背景下的美术专业课程设置初探

1.以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为基础建立课程体系

为了培养出真正合格的中小学师资人才,必须按照新《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要求调整现有课程设置、结构和教学内容。高师院校美术专业学生的培养不能仅限于绘画能力的培养,应加大教育学、心理学及其他人文学科的教育力度。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应根据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内容的要求拓宽知识领域,融入设计学、民间美术、手工制作、艺术批评等方面的课程,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广度。

2.加大教师教育课程力度,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

在大多数高师院校的美术课程设置中,教师教育类课程并不是作为独立的知识体系来进行安排的。据相关调查发现,教师教育类课程课时严重不足,学生对教师教育类课程的重视度和参与度远远不够。同时,高师院校课程设置中关于职业能力训练方面的课时过少,试讲的课时远远不够,实训力度有待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应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根据理论学习的实H情况,分阶段开展职业技能训练,真正做到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在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改革为背景之下,改变传统的高师院校美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使高师院校课程设置真正能适应现代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要求,培养出真正合格的师范人才。

参考文献:

高考美术教师篇7

关键词:乌鲁木齐市高中美术特长生教学研究

一、当前乌鲁木齐市高中美术特长生教学优点

(一)教学条件保障:场地、课时、师资

4所高中学校均配有3间及以上的绘画教室,教具、绘画器材、专业书籍资源都比较丰富充足,拥有完善的教学器材,优质的硬件设施,为美术特长生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据笔者实地调研发现,4所学校都是按年级为单位配置画室,有些学校还配有书法教室和美术展厅。不难看出,这几所学校对美术高考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都比较重视,具备美术特长生教学硬条件。在师资上各学校均有2-4名美术特长生教师,分老、中、青三个年龄段,平均教龄在13年以上,看出这些美术教师已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职称上,大部分美术教师在中二以上,高级职称占的较多,起到骨干教学作用。在学历上,美术教师大多为本科及以上学历,这表示美术教师的文化素养和理论知识水平相对较高,师资力量强,拥有较高水平的专业教师团队。在专业课时安排上各学校一般由年级而定,如高一每周利用2-3个下午进行素描几何体、静物、石膏头像写生课程训练;高二每周利用4-5个下午和星期天进行专业学习,开设人物头像写生、速写写生,以及色彩静物写生课程;高三上学期全天集中学习主要按联考的标准进行专业的训练。由此看出,各学校在专业课训练上有一定的课时保障。

(二)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笔者调研的这4所学校发展虽各有特点,但都开设了基础性课程,专业基础打得比较牢固,可以从学生日常作业中体现出来。教师要求学生坚持以写生为主,用眼睛去看物体的形状、颜色、材质,不能按照教师的“套路”去画,尊重学生自己的观察能力。在日常教学中,石膏、静物、人头像长短期作业交替着训练,学生专业技法掌握的比较好。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上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教学,各学校各年级展开分组教学,定期测试发现学生的画面问题并及时解决,根据学生的画面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进度,采用滚动式小组教学方式,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教师在学生日常作业中奖罚制度明确,例如一中学生速写每周交7张作业,如果学生7张作业画的比较满意就算合格,如果有2张画的特别好,下周可以少交2张作业,若是7张画的都很一般,下周就会变成14张。目的为了学生能自觉,认真对待自己的作业,提高学习的质量和学习效果。

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一)专业课的课程安排和文化课学习时间不合理

在学生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中发现,目前高一学生学习文化课时间比较长,主要是打好文化课基础,为之后更系统、更有效的复习做好准备。高二的学生开始倾向专业课的学习,大部分是一下午都在进行专业课训练。高三上学期几乎是全身心的投入到省联考和校考,会把文化课暂时晾一边,再到来年3-6月份进行文化课突击。从69中学问卷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文化课成绩担心的比较多,由于他们入学文化课分数比其他几所学校相对要低,基础不是很扎实。并且有些学生认为在文化课的课时安排上也存在着不合理,学生要想考入理想的美术院校不仅专业课要好,文化课也要达到学校要求的分数线。笔者在与美术教师交流中了解到,每年没考上好的美术院校的学生中多数是因为文化课成绩没达到要求,他们会因为文化课没过线而选择复读。所以文化课对于美术特长生一直是相伴而行的。

(二)美术教师间的相互协作及个人的专业素养有待加强

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生的指引者,教师的专业素养毋庸置疑很重要。在高中美术特长生教师问卷调查中,发现90%以上的美术教师认为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绘画水平需要加强提高。教师自身所具备的业务水平会对教学质量、学生升学和考入学校的质量以及美术教学计划的实施产生重要影响。有些美术教师在设计学科方面不是很擅长,于是在授课上安排设计方面的内容少之又少,使得没有接受过设计方面内容学习的美术生在校考中成为一个盲区。同时教师之间的配合度、默契度,教学观念上的认同度在对美术特长生的教学中也有很大的作用。在与八一中学美术特长班教师访谈中,得知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及有效沟通很重要,并且要始终保持良好的协作关系,在遇到问题时及时沟通交流、尽快解决,这样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美术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有待提高

根据学生的生源,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一锅端”的现象还是存在的。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各阶段面临的画面问题也是不同的,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的专业课成绩快速提升,这是每个教师所面临的问题。这也需要美术教师正确的教学方法引导,使学生及时解决画面问题进入下个阶段的学习中。常年以来,教师带学生大量的练习画照片,而缺乏真正的从基础上抓学生的写生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一些美术高校为了省事和减少考试费用只考默写、画照片。因此,出现了很多考生只会默写而不会写生、只会画头像而不会画静物、只会画照片而不会画模特等现象,间接性影响着美术高考的教学存在“模式化”和“机械化”这两种比较普遍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选拔出的学生是片面的、不健全的。

(四)美术教师不熟悉当前美术高考考题的变化

目前还有很多教师处在素描背画教学模式、色彩的固定搭配或者很传统的一种“套路”画法,随着时代的进步,考题的各种改革,不同的学校对专业的设置和考试要求都不尽相同。很多考题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还有关于设计的,教师在设计这方面比较薄弱,且专业水平很难适应当前各美术院校的考题要求,这对“传统教师”提出了较大的挑战。例如,清华美术学院2015年素描考题:光与影;色彩考题:花开时节;速写考题:悠闲;2016年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考题:用绘画的方式描绘你想象中未来转基因鱼的形态,画面中鱼的数量不超过3条;根据近几年中央美术学院和清华美术学院的考题变化,已不再是单纯的写生或者默写,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美术教师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不得不引起教师对考题的关注。

三、对当前乌鲁木齐市高中美术特长班教学发展建议

(一)合理设置文化课、专业课教学内容和课时进度

对于美术特长生来说,文化课和专业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乌市美术特长生高考文化课只需考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科,根据不同年级的侧重点不同,需要合理安排文化课。在学习内容上,按照高考的易得分点来进行删减,这样不仅在有限的课时里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有效针对特长生的特点来教学,事半功倍。到高三进入集中专业学习阶段时,文化课不能完全放一边,如果忽视文化课的学习,对于文化课较薄弱或有单科(英语限分)要求的美术院校,很多学生会吃亏。所以在专业课集训时可以早读,或者用晚自习时间进行文化课学习,正确有效地安排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的教学,做到齐头并进,相辅相成。每个学校应由浅及深,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学习专业课知识。高一、高二、高三科学合理的安排课程,教师从高一开始就要让美术特长生了解美术高考政策、录取分数线和美术专业的就业前景,为选择是否进行特长生学习作为参考。进入高二后,在专业训练深入的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调整学习方法,并选择合适的院校。从基础抓起,内容设置应从几何体入手,在能够准确表现形体的基础上,进而开始训练静物素描、石膏像,通过写生各项训练进入到五官、头像上。高三学年则严密跟进,在外地强化学习的学生在专业课训练阶段出现的问题,要及时与教师沟通。学习上应给自己定个小目标,每次测试完与上次成绩相比较是否有明显的进步,从而调整下一步的学习计划。

(二)加强提高美术教师自身专业技能和绘画水平

美术教师是一种职业也是一份事业,一名专业的美术教师,要有非常扎实的绘画基本功,在教学中要养成与学生一起画的绘画习惯,能够做到学生画2张,教师画1张的效率。学校可以引进人才,建立教师培训课程、打造优质的教师团队,鼓励教师外出深造等,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绘画水平。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美术比赛,给予一定的奖励制度,充分调动教师的参赛积极性,不仅能使美术专业的实力得到充分的展示,也有益于拓宽教师的眼界,促进教师在竞争中主动提升自我。此外,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种画展、拿出优秀作品,既是对美术教师专业水平的一次集中展示,也为教师互相学习、共同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更能激励教师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三)改进美术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中央美术学院附中50年作品经典》前言中提到,中央美术学院50年以来坚持写生教学,从未间断。这里强调了平时训练写生的重要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理解能力以及对色彩的感知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针对不同专业水平的学生有效的进行分类教学,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面对高、中、低三组不同层次的学生,基础薄弱的要多画石膏头像,多练习素描小稿以打好基础,对于中间层次的学生,加强对画面黑白灰问题的处理,对于画面控制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多画一些长期作业。当一个画面问题长时间不能解决的情况下,必要时拎出来单独辅导。教师每周至少对学生作业进行一次总结和研讨活动,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办法,定期的为学生做范画,确保做范画的有效性。由于美术特长生是一个比较活跃的整体,教学模式不能单一,保持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和活泼性,以确保学生对美术专业持续高度的热情。

高考美术教师篇8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 美术史教学现状 原因 发展

目前,我国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在这个众多院校共同参与的美术教师教育培养体系中,高等师范院校是主体。为更好地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师范类美术院校课程改革的要求,国家教育部于2005年3月出台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在方案里明确了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民间美术史为必修课,外国现代设计史为选修课。在此基础上,2009年国家教育部又出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美术史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教学、实施与评价都做了详细的规定,至此,师范类美术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美术史教学有了明确的规章可依。

但是,在一系列政策出台后,截止到现在,有章可依的师范类美术院校美术史教学现状如何?本文试图对其做简要的介绍分析。

美术史属于专业理论基础课,在部分师范院校,校方为方便管理把美术课程进行划分,技法课由学院自主排课,理论课统一由学校教务部门来排课、管理。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不适合美术史课程特殊性的管理方式导致美术史教学无法开展实地考察、参观与实践的多样化教学方式,这对美术史课程的学习是不利的。虽然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图片和视频来辅助课堂,但这与面对实物仍有巨大差异。“百闻不如一见”,直观教学对美术史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笔者曾带学生去博物馆、美术馆或相关古迹等实地考察,在考察过程中将相关知识有机结合对学生作讲解,既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又使其掌握了美术史知识,反映颇好。我国自2008年以来免费开放各级博物馆、美术馆与纪念馆,这给美术史课程创造了很好的直观教学条件。但目前来看仍有很多师范类院校没有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美术史的直观教学还需得到进一步的重视。

师范类美术史课堂的开展除了受学校管理这个因素之外,学院与学生的态度也有很大的影响。目前仍有一些师范类美术院校没有摆脱走“小美院”的旧专业教学模式,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大美术”师范观念与美术史学习的重要性,导致学生的美术专业素养与综合素质有所缺失,影响了今后从事艺术教育的技能培养;另一方面,从学生角度来说,其自身也有重技轻文、忽视美术史学习作用的心理。长久以来,美术专业高考录取分值的相对较低使招录进来的部分学生文化涵养欠缺,对理论类的知识兴致不高,再加上现在很多中学的美术课被随意占用,使学生的美术常识与大学美术史课程的衔接上出现了断层。这些学生在进入高等院校之后,美术史还需要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学起,其学习难度与美术史教师的授课难度无疑又增加了一层。

在美术史的教学中,很多师范类高校由于多方面的条件限制,没有专门的美术史教师,多由技法课教师代上;另一方面,不管是专业的美术史教师还是其他兼代美术史的教师,在美术史的师范性和美术史的专业分寸上很难把握,如何掌握美术史课程的师范性是摆在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史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可喜的是随着美术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师范类院校美术史教师开始注重美术史与中小学美术教育之间的关系,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从事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将美术史的专业性与师范性相结合,把与美术史相关的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在授课过程中介绍给学生,把看似沉寂的美术史课程变活,将学生的视野变得开阔,这也是我们一直期待看到的一个变化。

在美术史课堂教学中,除了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外,教师的授课方式是一个影响美术史教学的重要因素。显而易见,传统的填鸭式已不适合美术史的课程学习,怎样转变学生对美术史学习的态度,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其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也是教师面临的另外一个难题。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师个人专业能力与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对于美术史的课堂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美术史教材的作用也不可忽视,而如何在纷繁多样的美术史教材中选取符合教育部规定又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教材,教师也应做审慎的思考。

除掉上述种种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因素,现在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史课程考察评定多采取闭卷考试的单一模式。闭卷考试提供给考生的多为简短的文字材料或者识记性的问题,考试问题相对简单,大多能从书本上直接找到答案,这种考试形式虽有利于考查考生的识记、简单理解和应用能力,但势必会让学生死记硬背、以追求及格为最终目的,考察不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也不利于其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应该思考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评定学生对美术史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

美术史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对美术史的学习不单单是掌握过往的历史,而是在看清过去的同时更好地展望未来。师范类美术生将来大部分是要走向教育岗位的,他们对国民艺术素质的提高与发展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而他们在师范院校所受到的教育模式势必会影响其今后的教学。所以,师范类美术院校在授课时应考虑到美术史课程对我国国民素质的发展所带来的重要影响。

总之,虽然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史课程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美术史的教学状况也正在逐步发展。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探索与研究适合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美术史教学,就会达到相应的高度与水平。

参考文献:

[1]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2]李春.西方美术史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3]艾迪斯·埃里克森.艺术史与艺术教育[M].宋献春,伍桂红,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 2005.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