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湖南文学
省级期刊

预计审稿周期:1个月内

湖南文学杂志

主管单位:湖南省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湖南省作家协会
  • 创刊时间:2005
  • 国际刊号:2095-9168
  • 出版周期:月刊
  • 邮政编码:410013
  • 国内刊号:43-1526/I
  • 邮发代号:42-320
  • 全年订价:¥ 316.00
  • 发行地区:湖南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主编推荐
  • 小说
  • 在场
  • 散文
  • 双城
  • 国际文坛
  • 鉴赏
  • 诗歌
  • 山水
  • 70后,无限的少数人

    <正>曾几何时,"70后作家"是文学期刊青睐,评论家关注,媒体热炒,书商热捧,读者热议的一个热点作家群落。个性、背叛、美女作家,身体写作等等,一个个醒目的标签贴在他们的身上,一时间天花乱坠,令人眼花缭乱。但随着"80后作家"的迅速崛起,那一个个如星辰般璀璨的名

  • π(短篇小说)

    <正>太平北的老屋拆迁,不清楚为什么派我收拾阁楼上的东西。阁楼是小π的。我已对小π了无印象。也不是,好像在我们跟前,她总带些庄严的神情。还有,她内向得叫人无所适从,还健忘。忘了早中晚一切应该记得的东西,除去她的情调。她还忘记了谈恋爱。恋爱怎么能够忘记呢?

  • 叙述的立场

    <正>张悦然(以下简称张):今天来聊关于文学的话题。我们先说说语言。不知道你是否有这样的体会,我对小说的语言也许有过度挑剔的倾向。小说的语言很容易对我造成进入的障碍,如果我阅读一个小说的首先几个段落,否定了它的语言,那么我将无论如何也无法再读下去。

  • 这个时代感觉僵死症的疗治者

    <正>《阿霞》这个作品对一般政治和道德立场的超越性在于,它昭示了一个人对艺术的忠诚,对任何生命律动的尊崇和敬畏,对观察﹑描写以及小说美学的忘我投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这个时代感觉僵死症的疗治者之一。诸多"人已经退场"﹑"个性已经消亡"﹑"创作就

  • 一鸣之声

    <正>1978年出生的葛亮,在初试啼声,授获大奖后,便成了文坛所关瞩的焦点。当80后的年轻们仍普遍耽于"下半身"、"情爱消费"式的书写风气时,葛亮便以其清亮的灵动之声,交出了让人惊艳的早熟之作。倘若以新星来形容葛亮无疑是太过浅薄了,要谈论葛亮,仍需由他的家世说起。

  • 忽然一城

    <正>前些天参加一个文化沙龙,听陈子善教授聊张爱玲。谈张氏与宋淇夫妇的交往,与香港大学的交错。港大是我的母校,有关这位前辈作家的事迹,多少也听过一些。如今世转时移,那时候的痕迹是淡薄了许多。张对香港是有知觉的,然后写下了,声明是

  • 葛亮著作目录

  • 冰碎片(短篇小说)

    <正>1后来,静秋只得说:"别这样,奶奶,你要真不走,我就一直在炕上陪你。你也知道,这个世界上最疼你的人,就是我。仇人的话是刀,亲人的话是蜜。你别忘了,我可是你的亲孙女。"贾文珍拄着拐杖浇庭院里的花。已然初秋,闲花都还开着,金马蜂都还飞着。静秋掐下凤仙花的叶

  • 张楚:真正的文学议程

    <正>在张楚之前,我们已经走了很远。我们的文学家——包括小说家和诗人,有一个牢不可破的信念,就是他们应该告诉大家什么是"正确"的生活。比如在上世纪50年代读小说,你就知道你必须祛除你的私心,积极加入合作社;现在呢,文学不再

  • 人的欲望总是在裂变

    <正>采薇:所谓文学,归根到底还是人学,它必然要以人和社会为写作的对象,那么,作为小说家,也必然首先要对人、人性、人的生存、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你能谈一谈这方面的内容吗?比如说你的人生观,你对人性的看法,人的理想生存状态等等。

  • 风行水上

    <正>如果不是一个喜新厌旧的人,在一个地方住上十年之久,那么,此地的风景与人物,无论是小酒馆还是老电影院,朋友还是敌人,都会让你留恋,让你在春夜想起这些己身外的世界,多少有些沉迷;而另外一些人,在一个城市居住超过半年,便会开始坐立

  • 张楚很不卡夫卡

    <正>记得一篇游记,开头是这样写的:"冬天的布拉格(Prague)很卡夫卡。阴霾密布的天空特别的灰,特别的忧郁,像卡夫卡那哀愁、深邃、黝黑的眼眸,在沉思、冷漠与压抑中蕴藏着炽热的激情。如果想去布拉格的话最好春天去,布拉格的春天没有卡夫卡。

  • 超人张楚

    <正>去年秋天和今天初春,我的朋友张楚来了两次北京。每次见面,几瓶啤酒落肚之后,张楚必谈的话题就是超女张靓颖。为了让现场的人都加入"凉粉"的行列,张楚还会让唐山来的另一位朋友李健掏出手机,将里面存储的靓颖小姐的现场录像强制性杵

  • 张楚:身陷“姐弟恋”

    <正>张楚这个名字,太容易让70后的家伙们引起条件反射了:那个搞"音乐"的,那声苍凉的"姐——姐——我要回家",以及那个单薄的一点不摇滚的身子——所以,真正看到搞"文学"的张楚,看到一幅强

  • 分裂

    <正>见到了张楚兄。从一张闹哄哄的酒气扑鼻的酒桌开始。无论他的外表还是气质,都有点超出我的想像。他身材魁梧高大,脸部线条硬朗,嗓门洪亮浑厚,语调抑扬顿挫。也许是喝了酒的缘故,他说话和举止都极其豪爽,热情,颇有几分东北人的风格,肢体语

  • 张楚作品目录

  • 到彼岸去(短篇小说)

    <正>今年三月,我们同学有个聚会,在加拿大工作的张成回来了。通知我的时候赵之强特别强调了这一点,他说张成回来一次不容易,人家现在可是成功人士。你一定要来,我们同学也太长时间没聚了。我说,是啊,我和张成十七年没见了,从毕业后。他现在在加拿大干什么?

  • 先锋的后裔,孤独的行者——评李浩和他的小说

    <正>关注李浩是因为他的《碎玻璃》。那一年(2004年)我们"北京大学当代最新作品点评论坛"刚刚成立,开始对十几种主流文学期刊发表的小说进行全方位的追踪点评,发现文学期刊这个很多人已转身离去的领地果然满目荒芜。沮丧中,《碎玻璃》让人眼前

  • 做文学普及工作的人太多了,不缺我一个

    <正>张清芳:我正在重读《如归旅店的叙事》,感觉和以前的阅读感受不太一样。或许这就是你小说的魅力所在。尽管是追问生命的存在,但是却用一种现实主义的手法写出来,而不是典型的西方的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手法。李浩:是啊,我个人以为,那是我写得最好的一个

  • 我说,或者说我

    <正>1、我想绕过我的日常生活来说我。这不意味我的生活存在怎样的秘密,或者如何复杂,恰恰相反,我的意思是我的日常生活平静而简单,缺少故事,一百字的简介足以写完迄今为止的经历,不会有什么特别的遗漏。何况,因由个人的心性,我总感觉"我和世界隔了一层玻璃",能够看见,但缺少经历感。必须承认,我本质上是

  • 小说的部队——关于李浩

    <正>先要说一说三个人。三个人是李浩,刘燕燕和我。三个人的友谊大约要从2000年开始算起。那一年,《长城》杂志为我们三人做了一个小辑。分别发表了李浩的小说《监护病房的愿望》,刘燕燕的小说《春天在寂静里万马奔腾》以及我的小说《减速》。有此动

  • 李浩著作目录

  • 出口(短篇小说)

    <正>过去,在西苑街一带居住的大量流动人口中,有不少是帮派分子。窃贼、打手和妓女在那条街上渐渐汇集起来,就像蟑螂、苍蝇这些肮脏的虫子喜欢聚居在同样的地方一样,这个地方似乎散发出吸引他们的气味。不断有新的人来到,旧的人离开。新来的人喜欢散布各种有关自己的传闻,离开的人则如同突然消失了一样,

  • 不断冒险,不断发现,不断超越

    <正>易清华(以下简称易):那是2006年的春天,因为一篇万字小说,把我的审美从无边无际的底层叙述和新闻故事演绎的小说作品中解救出来,面露惊愕和欣悦,于是"张惠雯"和"水晶孩童"这两个意象在我和几个追求高品味阅读的朋友中口耳相传,那现在,就请你说说这个小说的写作背景和意图什么的吧。

  • 纯净的铂丝

    <正>我认识张惠雯是在大约十年前,奇特的是,对于这个后来的密友,我的初始印象并不好。那还是大学的时候,在一次留学生聚会上我见到了她。在一群亲热交谈的人中,她显得不太合群。当大家聚餐的时候,她说的话总是显得有些不现实、有些疏离,而且喜欢唱反调。所以她留给我的最初印象竟然是:孤僻、不容易接近。

  • 一些片断

    <正>我觉得一个在中国成长的写作者常常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他可能自觉或浑然不觉地拘泥于一些规则,而使得作品生硬、做作或落入俗套。这些规则来自于所谓传统手法、读者的喜好、某种写作界一致采用的隐性标准、一些生搬硬套的套路和技巧等。而追溯到远一点

  • 张惠雯著作目录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