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新疆伊犁盆地511砂岩型铀矿床成矿作用机理研究

王正其; 李子颖; 管太阳; 张国玉 矿床地质 2006年第03期

摘要:为探讨511铀矿床的形成机理,通过野外岩心观察和系统样品采集,结合室内化学分析、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等方法,详细研究了赋存于Ⅴ旋回砂体的铀矿地质特征,对砂岩铀的成矿作用展开了初步讨论.认为Ⅴ旋回层间氧化带可划分为氧化带、氧化-还原过渡带(包括褪色亚带和铀矿石亚带)和还原带;铀矿赋存在过渡带砂岩中,空间展布严格受层间氧化带控制;铀主要以显微浸染状铀矿物(沥青铀矿+铀石)形式散布于炭屑木质细胞腔内壁和砂岩碎屑颗粒的填隙物中,部分以吸附形式赋存于粘土矿物和炭屑;层间氧化带发育是含氧层间承压水与砂岩之间水岩作用的结果.伴随砂岩中有机质、S^2-和Fe^2+被氧化,形成的有机酸类、SO4^2-和Fe^3+等组分部分迁移至过渡带沉淀,也是砂岩中铀元素活化迁移、沉淀富集,再活化、再富集的循环过程;层间氧化带及其砂岩铀成矿作用发生于表生环境,始于喜马拉雅早期(66 Ma),具有长期性和滚动式向前发展的特点;铀成矿可能与微生物细菌活动及其还原作用密切相关.

关键词:地质学成矿作用层间氧化带微生物砂岩铀矿

单位:东华理工学院; 江西抚州344000;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北京100029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矿床地质

北大期刊

¥768.00

关注 25人评论|1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