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新疆职称论文8篇

时间:2023-03-02 15:01:05

新疆职称论文

新疆职称论文篇1

为了全面地掌握全新疆会计人员的结构状况,2008年初新疆财政厅会计处对全疆(不包括兵团和部队)会计从业持证人员结构状况进行了一次详细的统计调查。本次调查是以全疆各地、州、市、县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数据库的数据为基础,通过金财内网进行的。

(一)全疆总体状况

截至2008年2月底,全新疆会计从业持证人数为166733人。其中男性为32983人,约占19.78%,女性为133.750人,占比80.22%。2007年全疆新增会计从业持证人数14185人,增长率为8.54%。从所属民族来看,全疆汉族财会人员平均约占85.2%,其他少数民族财会人员约占14.8%;从学历结构来看,大专学历的人员最多,占比5654%,中专学历的人员约占20.55%。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12.73%,高中及以下学历占比10.18%,学历结构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正态分布状态;从会计职称结构来看。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占比0.39%,具有中级职称的人员占比7.08%。具有初级职称的人员占比19.73%,其他为无职称资格的人员,占比较大,为72.79%,职称结构呈现金字塔形。

(二)地区间比较分析

1从会计从业人员的民族构成来看,乌鲁木齐地区的汉族会计从业人员比例最高,占到91.3%,其他民族仅占8.7%;北疆地区的民汉比例与全疆的平均比例基本相同,汉族占到85.24%,其他民族的会计从业人员占到14.76%;南疆地区的民族从业人员的比例有所增加,达到263%。比全疆平均水平高出11.5%。

2从学历构成来看,乌鲁木齐地区的高学历会计从业人员占比最高,本科及以上学历占到15.12%,大专学历占60.12%,两者合计占到总从业人数的75.24%;而南疆地区的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的比例仅达到60.57%,比全疆平均水平低8.7%,比乌鲁木齐地区低14.67%北疆地区的学历构成比例与全疆的平均水平基本相同。

3从职称构成来看,乌鲁木齐地区拥有中高级职称的会计从业人数占比最高,约占11%,而南疆地区拥有中高级职称的仅达到3.66%,北疆地区略低于全疆的平均水平,达到6%;无职称会计从业人员构成中,南疆地区占比最高,达到77.74%,北疆地区次之,达到74.09%,乌鲁木齐地区最低,为68.88%。

二、新疆财会人员构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民汉比例不合理,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南北疆会计从业人员的比例都是汉族远高于其他少数民族。但是,新疆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全疆民汉比例约为6:4,南疆地区的民汉比例更高。达8.5:12。可见少数民族在新疆不是“少数民族”,民族会计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例过低。

造成民汉比例不合理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问的教育水平有差距。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普遍偏低,这种较低的教育水平造成不仅是会计人才,各行各业的人才中少数民族占比都比较小。二是全疆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新疆以天山为界分为北疆和南疆,北疆地区交通较为便利,经济相对发达,主要居住人口以汉族为主。南疆地区经济较为落后,主要居住人口以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为主。出于语言沟通和文化认同的原因,企业总愿意雇佣自己本民族的人员,而南疆地区经济落后,企业较少,对民族财会人员的需求较少,需求决定供给,所以民族财会人员的数量较少。三是语言问题。不论是会计资格的各类考试,或是会计实务操作,基本上是以汉语作为工作语言,而很多少数民族尤其南疆地区的少数民族汉语水平非常低,这造成其在与汉族竞争时就处于劣势。结果就是财会人员构成中民汉比例与全疆总人口中的民汉比例不一致,民族会计从业人员的人数过少,比例不合理。如果这种现象长期存在,得不到改善,将对新疆经济发展、社会和谐造成不利影响。

(二)无职称人数所占比例过大

全疆的会计从业人员中有约73%的人员没有职称,南疆地区的无职称人员所占比例更高,约占78%。职称是一种专业技术任职资格,会计职称分为初、中、高三级,相应地代表三级任职资格,而没有职称即代表其不具备从事会计专业的任职资格。这反映出全疆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新疆2007年会计职称考试的通过率不到5%,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无职称人数比例过大,一方面和新疆财会人员的整体教育层次偏低相联系,新疆本地区中可以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高校屈指可数,每一年的增量有限,而考出新疆的学生多数不愿意回新疆工作,新疆的人才流失非常严重,造成全疆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另一方面也和职称的受重视程度相关,现在很多单位执行的是岗位工资、职务工资制度,职称对薪酬和晋升的影响较小,人们就失去了提高职称的动力;同时,会计职称考试难度较大,如果确实需要提高职称,人们可能也会通过较为容易的方法,如参加难度较低的经济师考试,获取经济师资格,同样是中级职称,单位同样认可,但难度却小得多。

(三)学历程度与职称不相匹配

全疆会计从业人员的主要学历结构是大专学历,本科以上及中专以下占比较小,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学历结构较合理。但是从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的对比可以发现,从全疆来看,全部会计从业人员中有近70%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但拥有职称的仅占27%,其中拥有中高级职称的仅占7.47%,这与学历结构是不相符的。

有了学历却没有获取相应的任职资格,究其原因,一方面与我国的学历教育制度有关。我国10年来的教育改革使得提高学历的途径较多,通过某些途径(如函授)获取大学学历相对较为简单,但学历的提高并不表示其能力的提高,当遇到需要硬碰硬的职称考试的时候就败下阵来,宽进宽出的教育体制培养了不合格的“人才”。另一方面与新疆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大部分单位的用人机制有密切的关系。首先,新疆的经济主体为“财政经济”,对财会人员的要求并不高,使得大多数从业人员没有继续学习、提高自身能力的动力;其次,新疆的企业经济非常薄弱,企业少,而且经营方式简单,面对的竞争也更小,因此,企业对高素质财会人员的需要

并不迫切,也使得相关财会人员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再次。新疆无论政府还是企业在用人机制上更为谨慎,各单位领导对财务人员的作用仍停留在“做账”上,对高素质财会人员缺乏机制上的激励与吸引,而吸引不了高素质的人才,又会导致本地财会人员固步自封。

财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和我国的会计改革进程对财会人才的需求是不相符的。我国的会计实践经历了渐进式的改革进程,特别是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2007年又进行了所得税制的改革,这些都要求会计从业人员要不断更新知识,而整体素质偏低就会影响其对新知识的消化与吸收。

三、建议与措施

(一)加快对少数民族会计人才的培养

针对新疆的区情,加强对少数民族会计人才的培养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提高少数民族对汉语的掌握能力,这是培养少数民族会计人才的重要环节。当前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基本上是汉文,只有掌握了汉语,才能更好地适应会计工作的需要,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第二,新疆的高校应研究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特点的会计学人才培养方法,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要有别于汉族学生。从培养目标上看,应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从课程设置上来看,应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增加实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的教学时数;从教学方法上看,应增加实验教学的学时,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三,要加强在职少数民族会计人员的业务再培训。应该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支持和鼓励在职少数民族会计人员参加各类会计培训班,不断提高少数民族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民汉会计人员素质之间存在差距是一个必须承认的事实。而现阶段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却没有体现这种差距,全疆的会计主管部门应针对全疆实际制定具有新疆特色的会计人员业务再培训制度,以不断提高少数民族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第四,管理部门应采取倾斜措施。从2007年开始,全疆对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进行了改革,由原来的单独考试改为了一年一次的统考。。从考试结果和各地州的反馈来看,北疆地区一般认为考题的难易度适中,考生的通过率较高;而南疆地区则认为考题有点偏难,考生的通过率较低。针对这种民族差异情况,相关管理部门应出台鼓励措施,如适当降低少数民族考生的合格线,给少数民族考生单独命题或降低考试难度等措施来提高民族考生的通过率。

(二)规范继续教育,提高整体从业人员素质

在短期内要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称和学历是比较困难的,要使会计人员的知识更新速度跟上我国会计改革的进程。必须要进行日常业务培训,规范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尤其是南疆经济落后地区的会计人员的培训学习。根据新疆目前实际。会计继续教育在形式上应采用分层次、大规模教育为主,按文化学习、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工作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层次性和差异性来划分并进行整体的教育;在内容上应以适用性和专业化为主;在手段上应体现现代化和开放性的特点,如电教录像和卫星传授电视教育、以网络为中心的现代远程教育等;在时间上应坚持长期性和循环性。同时,还应注意抓好继续教育的效果考核工作。

(三)进行职称考试制度改革,提高财会人员综合能力

新疆职称论文篇2

通过对新疆大学、新疆教育学院、新疆财经大学和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四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56名教师进行的调查,同时对这四所院校的10位教师进行了个别访谈。结果发现目前新疆旅游专业教师的职业发展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专业学科发展

(一)专业学科发展较快,但独立性不强

新疆旅游专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旅游专业的学科地位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全疆开设旅游专业的高等院校看,从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两所上升到2010年的16所,目前开设旅游专业的院校数占新疆高等院校数的42.1%,在校学生为2301人。但目前旅游专业的地位仍不容乐观,其首要的原因是缺少独立的学科地位。通过对新疆16所开设旅游专业的高校进行调查,仅有4所院校(新疆大学、新疆财经大学、新疆职业大学和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单独成立旅游学院,占总比例的25%,低于全国的35%,其余的12所均是同经济管理、地理或服务管理等其他专业联合成立的,这种同其他专业联合的形式,在旅游专业成立初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旅游专业教师资源紧张的状况,但从专业发展的长期性看,由于缺少学科独立性和针对旅游专业教师的培养及管理制度,致使学校对旅游专业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师资培训和教师实践方面,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从而影响了教师职业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师生配比相对合理,但旅游院校、教师和在校学生数量远落后全国

表1显示,截止2010年,新疆开设旅游专业的院校为16所,在职专任旅游教师133人,在校学生为2301人,旅游院校数、教师数和在校学生数在全国排名中,分别为第27位,第28位和第29位,旅游院校数、教师数和在校学生数分别只有全国平均数的1/4,1/11和1/15,说明旅游院校数、教师数和在校学生数落后全国,这与新疆旅游资源大省不相称;师生配比为1:17.3,低于全国的1:23.9,按照教育部规定高校合理的师生比例应为1:18,新疆高校旅游专业的师生配比相对合理。

(三)教师学历较高,但职称偏低

通过对四所院校旅游专业教师调查得知,从学历结构上看,目前,新疆高校旅游专业教师的学历层次较高。博士、硕士教师数占教师总数的81.2%,其中新疆大学和新疆财经大学这两所本科院校的旅游专业教师100%都是博士硕士,新疆教育学院和乌鲁木齐职业大学这两所高职高专院校旅游专业教师博士硕士也占教师总数的72%。伴随着学历提高的同时,是旅游专业教师的职称偏低,由于旅游专业自身起步较晚,旅游专业的教师队伍还属于一支年轻队伍,在职称结构上看,具有副教授以上高职称的比例远远低于初中级职称,教授、副教授只占教师总数的34.4%,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副教授以上高职称的比例更低,在调查的两所高职高专院校,副教授以上高职称占该院校旅游教师总数的比例仅仅为16%;这样使整个旅游专业教师队伍中缺少高职称的“学科带头人“,致使在组建学术梯队的过程中缺少高职称、高学历的带头人,这将影响整个旅游专业教师的职业水平的提高。

二、专业教学发展

(一)教师缺乏实践经历

教师的实践水平是影响教师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实践不足,将会导致科研不利,教学不济,从而影响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教师讲课是否生动,是否令人印象深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丰富的行业工作经历。经历越丰富,讲解理论就越能由浅入深,驾轻就熟,生动活泼。

目前,新疆旅游教师队伍在学科结构和学历层次上都有了明显的改观,唯有与旅游业缺乏交流与接触这一点尚未根本改善。调查显示,只有25%的教师在工作后参加过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而仅有12%的教师有过旅游方面的从业经历。通过对具有从业经历的教师进行更深一步的访谈得知,一部分具有实践经历的教师是通过在旅行社或酒店做短期兼职实现的,也有个别教师曾经有过较长时间的企业工作经历,这些教师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都比较强,在教学过程中能将自己的实践经历转化为课堂教学案例,深受学生的欢迎,但这在为数众多的专业教师中所占比例极其有限;还有一部分的教师通过带学生到酒店、旅行社实习,有过简短的见习实践经历,大多高校的旅游管理教师走的是从“校门“到“校门“的路线,虽然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都比较高,但实践能力却相对较弱,这样就很难将书本上生涩的理论融会贯通,变成学生能够熟知的工作常识。一些教师虽然通过自己多年的刻苦钻研,掌握了丰富系统的理论知识,但却没有从事旅游行业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像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旅游景区规划等具有较强实务操作性的课程,由于缺乏从业经验,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照本宣科“的局面,重理论、轻实践,既不能保证对学生的教学质量,也会在学生实训或实习的时候捉襟见肘。

(二)讲授课程缺乏相互联系

通过对56名教师的调查,笔者发现52%的教师所讲授的课程关联性不强或不是很强,处于杂而散的状态。本文列举5名教师所讲授的课程,并试以分析。教师A的主讲课程包括“旅游心理学、旅游经济学、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教师B“客源国概况、餐饮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教师C“新疆旅游地理、旅游民俗、旅游经济学“,教师D“旅游公共关系、旅游政策与法规、摄影技术与欣赏“,教师E“旅游心理学,旅行社经营与管理“,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许多旅游专业教师都成了“杂家“,甚至有少数教师3-5年内,讲授课程达7-10门,固然,通过授课方向的交叉可以增加专业教师对其他专业领域知识的掌握,提高教师知识掌握的广泛性,但却存在着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教师授课内容需要一个主干体系的支撑,教师的授课应围绕这一主体而向相关方向拓展,这样教师的学术科研才能在自己熟悉的学科领域中进行深度的探究,形成自己的科研课题和主攻方向,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提升教学质量,使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水平都得以提升。

三、科研发展

(一)教师科研积极性不强,科研数量不多,而且等级较低

科研能力的提高是体现教师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对56名教师的科研情况调查,结合中国知网期刊检索(http://),从的数量看,2000年至今,共计数447篇,每人发表7.98篇,每人年均发表0.6篇,在调查的56人中,11人从未发表过论文,占调查人数的19.6%,15人从未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过论文,占总调查人数的26.8%,教师以第一作者身份209篇,占总数的46.8%。从论文的质量看,高质量、高水平的科研论文较少,一般刊物多于核心刊物,国际性刊物极少,2000年至今,核心期刊158篇,占总数的35.3%,而且普遍是一般核心期刊,影响因子较小,较高级别的核心期刊为《人文地理》《地理学报》,但为数很少。

(二)科研立项数量少,与旅游相关的科研立项更少

除了科研论文外,科研立项的申报也是反应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科研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目前许多科研立项在审批过程中倾向于高职称教师申报的课题,而使得职称低的教师立项数量相对较少,虽然目前国家出台了青年教师立项申报的政策,但由于旅游是一个新兴专业,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较大,致使在同年龄段申请立项过程中竞争非常激烈,这也阻碍了一些青年教师的申报积极性。而新疆旅游教师总体高职称少,而这些高职称教师中许多又是从其他专业或相近专业转变过来的,真正搞旅游的不多,前期的一些科研成果与旅游相关性不强,申报立项率自然较低。如一些高校的许多老师是搞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研究,或者在攻读硕士、博士时是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前期的研究成果自然是属于地理类多,而地理属于理工类,旅游归属于管理类。

新疆职称论文篇3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12-0277-03

疾控人力资源是构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关键,优化程度决定了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与服务能力,为了解2009~2011年新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状况,进一步加强对全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我们对全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情况进行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省级1个、地(州、市)级14个、县(区)级94个,一共109个机构。

(二)资料来源

2009-201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控中心信息直报系统相关数据及新疆统计年鉴。

(三)方法

2009~2011年疾控中心直报系统有关人力资源内容进行遴选,内容包括人员数量、职称、年龄、学历、专业等。应用Excel汇总统计,对数据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将新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配置情况与国家人力资源配置标准进行比较,分析新疆各级疾控机构人力资源现况并找出差距。

二、结果

(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经济、地理及人口分布特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1年总人口为2181.33万,总面积为166.4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总面积和人口密度分别为全国31个省地市的第25位和第1位和第29位;平均人口密度为13人/平方公里,是全国各省市地人口密度平均水平的9.3%,属我国地广人稀的地区之一。

(二)基本情况

全疆共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09所,其中省级1所,地(州、市)级14所,县(区)级94所;2011年新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岗人员5120人(省级521人、市级1311人、县级3288人);2010年新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岗人员5097人(省级521人、市级1337人、县级3239人);2009年新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岗人员5156人(省级511人、市级1347人、县级

3298人);

(三)专业技术人员构成情况

2009年―2011年全疆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为80.91%(12438/15373),其中2009年为79.25%(4086/5156),2010年为81.42%(4150/5097),2011年为82.07%(4202/5120),保持平稳增长。省级专业人员占78.56%(1220/1553),市级占81.18%(3243/3995),县级占81.23%(7981/9825)。

(四)年龄构成情况

2009―2011年,省、市、县三级疾控人员主要分布在25―35岁年龄段,所占比例分别为67.71%(3491/5156)、66.20%(3272/5097)、63.90%(3272/5120)。

(五)学历构成情况

2009―2011年,全疆疾控机构主要以大专学历为主所占比例38.98%(5993/15373);自治区级疾控机构主要以本科学历为主43.53%(676/1553),地市级所占比例为27.03%(1080/3995),县级所占比例16.98%(1668/9825)。

(六)职称情况

2009~2011年全自治区疾控机构人员。新疆疾控机构以初、中级职称者为主,高级职称人员比例偏低占9.94%(1528/15373),无职称人员呈逐年下降趋势;省级疾控机构以高级职称者为主占27.88%(433/1553)。地市级疾控机构高级职称缓慢增加,中级、初级职称和无职称呈下降趋势,县市级疾控机构的初级职称逐年上升。

三、讨论

(一)人员总量

随着国家对公共卫生领域投入的不断加大,新疆疾病预防机构人员总体趋于稳定,按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考核标准》每万人需配备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3~4人。至2011年新疆总人口2181万人,应当配置8724人,实际在职人员为5120人,远低于标准。省级疾控中心2010、2011年数量保持不变,地市级疾控中心数量略有下降,县级疾控中心2009与2011年比较略有下降,分析原因可能与经费不足有关。各级政府应该重视疾病控制机构人力资源总体规划,以辖区人口数量和服务半径为依据,重新核定疾控人员编制数,解决卫生部标准与实际情况相矛盾的问题。

(二)专业技术人员

2009~2011年专业技术人员占总数比例逐年增加,但未达到标准。2011年自治区级专业人员占78.56%,地州市占81.18%,县级占81.23%。国家规定的省、市、县三级疾控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不低于85%的标准。对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资源配置标准》(讨论稿)到2015年疾病预防控制专业技术人员总量每千人口为0.31~0.34人配置,新疆疾病预防控制专业技术人员为7415人,目前实际为4202人。建议各级疾控机构提高人才准入标准,严格控制非专业技术人员进入,降低行政工勤人员比例,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比例。

(三)学历构成

新疆各级疾控机构学历明显改善,本科以上人员2009年省级、地市级、县级比例45.99%、27.91%、14.67%与2011年省级、地市级、县级比例为52.59%、31.58%、19.23%。与国家建议的标准(省级65%、市级50%、县级35%)对照,各级疾控机构本科学历,差距仍然还大。分析原因受编制、待遇、经费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比进来,特别是县级疾控机构吸引力不够,不能适应公共卫生服务的需要。高学历、高层次人员的缺乏,直接影响疾病预防控制的服务能力,制约疾控人力资源配置。建议提高疾控机构工作人员的待遇,同时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在职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及培训,提高学历层次,提高业务水平,更好的完成公共卫生服务。

(四)职称方面

2009~2011年新疆各级疾控机构高、中、初级职称为省级:3∶2.94∶1.82、市级:2∶4.4∶3.59、县级:1∶3.21∶4.55。与国家标准关于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的职称构成规定,高、中、初级人员比例省级为3∶4∶3,市级为2∶4.5∶3.5,县级为1∶5∶4。总体维持金字塔结构,以中级和初级职称为主;呈现出级别越高的疾控机构高职称人员的数量比例也越高,无职称的人员仍在各级疾控机构占相当比例,严重制约疾控机构服务能力。与国家标准对照,新疆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称结构不够合理,新疆疾控机构以初、中级职称者为主,无职称比例在下降,越是基层高级职称越少与疾控机构学历构成相吻合,说明近年来新疆各级疾控机构新进人员大幅提高,疾控队伍年轻化趋势明显,但是高级职称的比例过低,反映出终身学习的后劲不足,缺乏激励机制,人才梯队不尽合理。建议一方面基层疾控机构需要切实落实职称评聘分离原则,提高职工自身学习及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基层疾控机构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同时落实好培训制度和继续教育制度。

(五)年龄构成

新疆各级疾控机构年龄以25~35岁为主体占64.44%,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趋势。说明青年人成为新疆疾控机构的主体与职称、学历情况基本对应。建议各级疾控机构,要紧紧抓住青年群体,从思想方面正确引导年轻人的价值观、事业观,通过文化建设,调动主观能动性,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和忘我工作的作风,从而能够保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发展后劲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弥补短时间因为人员数量、质量的不足,影响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状况。

政府要加大“关口前移,预防为主”的政策研究,转变观念加大对疾控机构支持力度,政策引导疾控机构把追求服务创收的热情逐步转移到提供高质量的公共卫生产品上来。做到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疾控机构执行公共卫生产品,确保疾控机构的公益性职责。同时要充分利用好社会机构、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建立三位一体防控体系。把重大传染病全部纳入医保进行范畴进行报销,把环境卫生与爱国卫生纳入公共卫生范畴,利用好国家的援疆项目为新疆疾控机构的发展进一把力。政府需从制度上、法律上保障疾控机构人力资源配置到位,改变以往“重治疗、轻预防”的发展思路,严格落实医改“防治结合”的政策,明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业务范围及职责。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政府的投入不可能一步到位。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逐年增加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编制投入,达到增长幅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相匹配。保持疾病控制机构人力资源总量的适度增长是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曹志威,曾四清,朱展鹰.广东省地市级、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人

力资源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5,31(4):72-73.

[2]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进展报告(2006年)[M].人

民卫生出版社,2007:53-81.

[3]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报告[M].人

民卫生出版社,2006:200-201.

新疆职称论文篇4

关键词:新疆体育杂志 栏目 封面

《新疆体育》是全国三大体育刊物之一,该杂志社最初称为新疆体育编辑部,是自治区体育局主管的直属事业单位,成立于1979年4月12日。同年7月1日,《新疆体育》维、汉文正式创刊。1980年,《新疆体育》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批准面向全国发行,由季刊发展成双月刊,最终成为体育杂志期刊中的知名品牌,并改名为《体育时空》。2011年9月25日,《新疆体育》杂志(维吾尔版)迎接了创办杂志32周年纪念日。目前,《新疆体育》(维吾尔版)杂志32开的,彩色封面,一共56页的双月刊。它的封面和栏目内容安排如下:

封面的第一页。主要介绍我区内的体育领域内获奖者的照片。封面的第二页刊登新疆各个地区召开的体育事业会议和活动介绍的照片。封面的第三页刊登国际之间的体育比赛和冠军的照片。封面的第四页刊登有关体育的广告和有关老百姓的体育活动。

《新疆体育》(维吾尔版)杂志每期的内容和栏目灵活多变性,其中主要的,也是比较固定的栏目有:1.《体育花园》栏目,主要传播各种体育活动和体育会议的精神,有关体育活动和有名的运动员和体育明星的知识和故事;2.《信息》栏目,主要刊登全球范围内进行的主要比赛项目介绍,国际性体育新闻,国内获奖者名单。这个栏目刊登的文章内容具有较强的及时性;3.《体育世界》栏目主要刊登高层次体育机关关心新疆偏远地区发展体育事业做出的贡献,新疆体育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新的成果;4.《在家园》栏目主要刊登维吾尔族民间举行的民间性体育比赛;5.《评论》栏目主要刊登有关体育各个项目的技术性问题介绍的评论性论文,这些论文主要是由具有权威性的运动员和体育明星自愿提供的。6.《看世界》栏目主要介绍在体育世界起主要作用的体育人物,教练,明星的观点,以及国际之间举行的激烈竞争比赛。内容具有灵活,趣味性;7.《教育研究》栏目主要刊登小学,中学,大学体育教育方法和体育教育作用的论文。注重学生提高健康素质研究;8.《体育和健康》栏目介绍各种体育活动跟健康的关系和作用,适合各个年龄节段的锻炼方法,健美操方法。仔细的说明各个体育活动的规律和原则。提倡不要盲目的锻炼;9.《足球世界》栏目主要刊登世界杯,欧洲杯获得冠军的足球队和足球明星。介绍足球比赛常规法则,足球明星的个人信息和生活方式。这个是比较有魅力的栏目;10,《回顾历史》栏目主要刊登主要介绍国内外的历史名人和维吾尔族有名的体育获奖者,有关奥运会历史知识,有趣的体育项目来临原因和世界体育历史起主要作用的历史人物。

《新疆体育》(维吾尔版)杂志办报队伍

当前《新疆体育》(维吾尔版)报社在职职工5名。其中男性2名,女性3名。从学历结构看,全是本科生。从职称结构看,正高职称3名,副高职称2名。这些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举行座谈会征求体育领域人物的意见,及时了解新信息,竭尽全力适应读者的实际需求。除了承担编辑任务以外还有承担了翻译,写作和采访任务。担任多功能技能,弥补了缺乏工作人员,没有独立的记者队伍这样一个空间。

《体育杂志》目前存在着一下几个问题:

1.《新疆体育》杂志作为体育的传播渠道,使用的新闻体裁和少,就算有但忽视了及时性,缺乏休闲性,很死板,因此未能满足体育爱好者的需求。

2体育运动是丰富多彩,关注的人数多,在体育爱好者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新疆体育》杂志作为双月刊而且页数仅仅是56页,栏目数目有限,空间不大,能够容纳较小的信息量。

3.《新疆体育》杂志刊登的作品主要来源是运动员和体育各界的体育人物,因此作品的视点,语言,结构存在引进专业术语,与普通读者水平,心理特点,阅读习惯存在差异。

4. 《新疆体育》杂志的经济来源一直是国家补贴来出版发行的。虽然承载广告,有一定的广告收入。国家补贴占80%,自己的收入(来自发行,广告的收入)占20%。但是广告数量少,收入很低,经济独立较难。与其他报刊相比,发行量现状部太理想。

5.编辑部中的5名工作人员除了承担编辑任务以外还承担了翻译,写作和采访任务。担任多功能技能,工作量大,任务分配不明。影响作品内容的准确无误和质量。常存在病句,错别字。文笔不是流畅优美,评论思维没有深度。

6.评论性作品数目很少,就算有但是理论性不强,没有针对性。

办好《新疆体育》杂志的几点建议:

新疆职称论文篇5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新疆几代摄影人努力的结果。不少同志把发展新疆的摄影事业作为终身的追求,他们放弃了仕途的升迁,放弃了内地的高薪聘请,心甘情愿地为新疆的“摄影大厦”添砖加瓦。这种执着的奉献精神,让人感动、令人钦佩。

我作为一个热爱摄影的个中人,总被那些有个性、有作为的摄影人所感动,总想借助手中的这支拙笔,捕捉一些他们的风采。希望他们的追求与奋斗、成功与收获,能带给更多的人以启示。愿他们的热情、才情、深情能够感染更多的人共同为西部大开发作出新的贡献。

“飞毛腿”依敏・尕依提

说起伊敏・尕依提,知名度可大了。当年,新疆各族人民称他是传达党和声音的“飞毛腿”。在偏僻的农牧区,他的名字又成了“照相机”的代名词,他是我国第一代优秀的维吾尔族摄影家。

伊敏・尕依提出生于1913年,现已87岁高龄。他曾在《民族画报》社、《西北画报》社担任过摄影记者,50年代末回到新疆工作。他酷爱党的新闻摄影事业,深入天山南北,与农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用手中的照相机,宣传党的政策,反映新疆各族人民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新生活,介绍新疆的美丽风光,成为当时新闻图片发稿最多的记者。有时,昨天发了他在喀什拍的图片,今天发的却是他在伊犁拍的图片;有时,今天发的是牧区图片,第二天又有了他在乌鲁木齐拍的图片。为此,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送给了他这个“飞毛腿”的雅号。

重视理论和教育的樊矫健

在新疆,有一位公认重视摄影理论研究的人,他就是原《新疆画报》社记者,新疆摄影理论研究会会长樊矫健同志,人们都尊称他为“樊老”。

新中国刚成立时,他在北京八一电影制片厂从事新闻摄影。1961年,他向当时任农垦部长的王震提出到新疆工作的请求,结果被分配到石河子搞摄影宣传。从此,一辈子就扎根在了新疆。

几十年来,他把自己的业余时间全部倾注到被人瞧不起的摄影理论研究上。他勤奋地撰写评论文章,结集出版了《摄影漫谈》。1982年以来,他与几位同仁共同主持召开了10届新疆摄影理论研讨会。他汇编了6本论文集,正式出版了新疆摄影论文选集《西部摄影探索》。这100多万字的文稿,从修改、编辑到落实资金,全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尽义务完成的。

为了提高摄影队伍素质,樊老离休后,又集中精力从事起新疆的高等摄影教育。1990年,他和新疆艺术学院协商,在美术系增设了成人摄影大专班,并亲自主持专业教学。现已培养出8届毕业生,其中不少人已成为党政机关、文化艺术部门和新闻媒体的摄影骨干。

40多年来,他无怨无悔地为新疆的摄影事业奔忙着。1999年,当之无愧地荣获了乌鲁木齐市“德艺双馨”摄影工作者,同时又获得第四届中国摄影艺术金像奖组织工作奖。

一辈子就当摄影记者的宋士敬

“有个目标越来越清晰,有个追求越来越强烈,那就是摄影”。这是部级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新疆日报》社高级记者宋士敬同志对自己人生道路的总结。

的确如此,他从1955年分配到《新疆日报》,到1997年退休,一直从事摄影记者这一个职业。他热爱这个职业,放弃了所有升迁和调任其他工作的机会,固执地坚守着摄影,用相机记录着新疆40多年的社会变革与历史发展的轨迹。他在一本画册的序言中,记载了自己的心志:“摄影人表达情感,必须依靠形象,对自己承担的采访任务必须拍好,不能因为自己的失误,给历史造成形象的空白。否则,什么追求、热爱,都是空话”。他就是凭着这么一种责任,圆满完成了每一次的采访任务。去牧区采访,在马背驼峰上一坐就是20多天,他毫无怨言。承担我党第一代领导人刘少奇、、和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同志来新疆视察的摄影采访,是他最光荣最引以自豪的任务,为新疆人民和国家留下了一整套珍贵的图片资料。

他不仅自己忠诚于摄影,还带领着一班年青人,认真做好新疆新闻摄影学会的组织领导工作。1990年以来,连续举办了10届“新闻摄影及报刊使用图片评选会”,认真贯彻了“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办报思想,强调了摄影的纪实功能,强调了摄影记者的积累,提高了摄影记者的业务能力,为推动新疆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扎扎实实地开展活动。

风情摄影的追梦人

新疆是迷人的,不仅以其美丽的风光,还以其独特丰富的民俗风情,吸引着不少的摄影人,《新疆体育》杂志的摄影记者李芝庭同志就是这么一位执着追求者。

他作为新中国第一代中专毕业生,20岁离开大都市乌鲁木齐,到南疆喀什工作,一呆就是27个春秋。他运用手中的照相机,形象地展示了南疆各少数民族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古老的人文景观。1985年调入《新疆体育》担任摄影记者后,他又把拍摄全疆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到“新疆风情”的摄影主题,记录了不少濒临消失的民间体育活动。

在实践中,他还形成了从事民族风情摄影的独特见解,在1984年全国第二届摄影创作会议上,他提出:“在民族风情摄影创作中,要热情反映各民族健康向上的民俗风情,要克服猎奇心理。拍摄的作品要对社会,对这个民族负责。”他的发言,受到与会者的赞扬。他还是新疆第一个把地区摄影展“喀什风情”搬到北京的人;第一个举办“新疆民族风情展”的人;第一个出版《新疆风情》摄影画册的人。

我的民族美的歌

2000年8月,一本反映哈萨克族的大型画册《中国哈萨克》正式出版发行。那美仑美奂的奇异风光,细微刻画的哈萨克族习俗以及美好生活的全面展示,让人惊羡叹服。这本画册的作者就是致力于表现本民族的哈萨克族摄影家、现任《新疆画报》副主编的涂苏别克同志。

涂苏别克曾是一位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的高材生,他勤奋好学,精通哈、汉语言;从小骑马爬山锻炼出一幅强健的体魄,这为他从事摄影事业提供了优厚的条件。1992年他调入《新疆画报》后,更是如鱼得水。十多年来,他不停地拍。冒着缺氧、雪崩、瘴气的侵袭,独闯三山两盆地,强烈的高山紫外线,给他的脸上留下了一块块的黑色疤痕,成为永久的纪念。他每年都要跟随着哈萨克族牧民,拍摄放牧和转场的图片,多少次的风雪遇险,从未动摇过他的决心。

艰苦的跋涉,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感人镜头,一幅幅山川的绝色美景在国内外各种刊物上发表,100多幅(组)作品在国内外评比中获奖。代表作《冬牧转场》《哈萨克民俗》《走进乔戈里峰》《天山》等一大批摄影专题,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影响,为宣传新疆、介绍哈萨克民族发挥了积极作用。

人像摄影的开拓者

在乌鲁木齐,有个家喻户晓的大众摄影公司,从1982年成立以来,一直稳步发展,荣获“中国十大杰出影楼”“中国百佳明星影楼”等诸多响当当的称号。在遥远的新疆,能冒出这么一个全国都知名的影楼,关键在于有一位不甘寂寞,勇于创新的总经理杨文明先生。

杨文明,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舞台摄影师,在80年代初经营照相馆时,他就潜心研究如何突破那古板,呆滞的拍摄方法,把舞台布光艺术巧妙地运用到影室人像摄影中。而后,他又着力突破人像摄影中的几种常规方法,利用逆向思维,开拓出与众不同的招数来,创造出奇特的艺术效果。1990年,中国人像摄影学会在北京召开了《杨文明艺术人像摄影创新专题研讨会》,肯定并推广了杨文明的经验。几年来,他多次捧走中国人像艺术摄影大赛金、银、铜等大奖,新疆摄影家协会专门为他举行庆功会,授予杨文明“摄影事业突出贡献奖”称号,1999年他又荣获自治区授予的“德艺双馨文艺百佳”称号。

经商赚钱为摄影

近年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摄影家协会的名声越来越大,成果越来越丰。会员们的摄影作品,在国际上和部级大赛中屡获金、银、铜等大奖。有人说,这是靠州摄影群体团结奋斗的结果。而伊犁州的摄影同仁却说:“这完全是靠有一位好兄长高旭,他勇于下海经商,撑起了这美丽光环的一片蓝天。”

1987年,高旭辞去了州文联副主席的正县级官职,承包了州摄影图片社。通过他十来年的刻意经营,现已成为一个享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外贸公司。作为公司的总经理,高旭的口袋鼓了,但他心里想的不是享乐,而是如何发展州摄协事业。他虽然腰缠万贯,但出差从不住豪华宾馆,就餐常常是一碗汤面一块干馕。而在摄影上却格外的慷慨大方,每年都要拿出3-5万元资金供会员们外出创作和举办摄影展览。他曾拿出过35万元为州文联新建了一栋职工住宅楼;1997年,又捐赠给州文艺基金会17万。而今年为承办第6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开支又高达15万元以上。他常说:“我赚钱,就是要振兴我们的摄影事业。只要能出精品、出人才,花钱值!”

光影写兵情

和平年代的军事摄影如何表现?这是不少部队摄影人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对于新疆军区联勤部的专职摄影干事王卫东来说,更增添了几分难度。因为在他工作的环境里,既没有飞机大炮,也没有导弹军舰,常常面对的是手术刀、方向盘、行军锅。经过多年的苦苦思考与实践,他终于闯出了一条路子,那就是紧紧抓住新疆的地域特点,反映后勤官兵在戈壁荒滩、火洲沙漠、雪域高原中做好后勤保障、甘洒热血的无私奉献精神,把一个个生动的场景定格为永恒。

几年来,他曾三上昆仑,与运输部队的官兵们,冒风雪,闯冰河,度过了高山反应、马料充饥、饿狼围困等一道又一道的生死线。在途中,他支撑着被高山反应折磨的身子,颤颤巍巍的举起相机,记录了《世界屋脊兵车行》《新娘送郎上昆仑》《昆仑兵情》《补衣补到天边边》等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悲壮场面。这些作品先后被军地报刊成组整版地予以报道,并分别在全国新闻摄影评选,国展、部队和自治区的影赛中入选获奖,有的荣获金、银等大奖。

“摄影是一种苦涩的美丽”。王卫东在军事摄影中的开拓精神与成就,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受到了部队的表彰,先后荣立6次三等功,一次二等功,多年被评为“新疆军区最佳新闻宣传干部”和首届“新闻报道双十佳 ”称号。他在记录再现部队官兵精神的同时,也用照相机谱写了自己的成功之路。

冰天雪地里的黑马

近年来,新疆摄影界杀出一匹驰骋在冰天雪地的黑马,一组组梦幻般的冰雪摄影作品让人刮目相看。他,就是奎屯市公安战线上的一名老兵――马新林。

成功,基于他对冰雪的深入体察与揣度,深深地扎根于新疆地理地貌的特殊性之中,从环境生态学的角度,对冰雪、山体进行研究分析,在摄影艺术领域中开拓出新天地,提炼出新主题,创造出新技法。

新疆职称论文篇6

今年新疆计划招收13968名双语特岗教师,目前,面试工作已经结束,新招聘教师9月1日前将赴学校任教。自治区表示,对特岗教师和公办教师实行“同城同待遇”,即特岗教师与处于同一县域内的公办教师,享受同等待遇。

据介绍,自治区将特岗计划与自治区人才储备编制计划合并执行,在县以上人员编制基础上核定5%的“人才储备编制”,专门用于下派到乡镇基层单位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的招聘。为给异地任教的特岗教师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将特岗教师住房也一并纳入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范畴。新疆在拨付特岗教师工资和绩效工资时均为一次性拨付一学年,在工资接续尚未到位时,自治区均要求各地州、县市先行垫支。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蒋夫尔)

江苏建数字化学习平台

日前,江苏省基础教育百校数字化学习(以下简称为“e学习”)试点学校申报答辩会在南京举行。江苏148所小学、初中、高中及幼儿园的负责人轮番上场,论证“e学习”试点工作方案。

此前,江苏省教育厅启动了“e学习”试点工作,旨在通过对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管理5个领域的改革,建成较为完备的“e学习”平台和丰富的“e学习”资源,提出“电子书包”的解决方案。

江苏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马斌表示,答辩学校须在优化课程形态、更新教材呈现方式、变革教育教学方式、创新评价体系、实现数字化管理等五个方面陈述清楚自己的探索,其中重点在课程结构与组织实施方式的变更。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潘玉娇?吕玉婷?缪志聪)

全国中学语文教师与教材原文作者互动交流在庐山举行

8月18日,来自全国各地近500名中学语文教师与20余名中学语文教材原文作者齐集庐山,开展文学作品解读与教学观摩研讨会。据介绍,中学语文教师与教材原文作者面对面互动交流,在全国尚属首次,此举旨在为全国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交流平台,推进语文教育改革健康发展。

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罗先友告诉记者,此次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作家、教科书编者、广大一线教师以及学生齐聚一堂,现场观摩特级教师解读经典作品,构成完整的文学对话、阅读对话、教学对话。

(信息来源:新华网?作者:高皓亮)

教育部主办的第三届“感念师恩”活动启动

为热烈庆祝第28个教师节,在全社会进一步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由教育部主办的第三届“感念师恩”活动启动,今年的主题是“我的老师”。

第三届“感念师恩”活动采取网络、电视、报纸、手机报等媒体相配合,线上、线下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参与者可以在9月11日前,登录新浪网、腾讯网、搜狐网、教育部门户网站、果实网、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活动专题网页,以及教育部新闻办在新浪网开通的专项活动官方微博“微言大义话教育”、在腾讯网开通的教师节活动官方微博“感念师恩”页面,分享自己与老师之间的小故事或感悟心得,表达对老师的祝福,也可以上传与老师的合影、撰写微小说、拍摄微电影。活动结束后,活动组委会将对参与网站推荐的优秀微博、图片、视频进行抽奖,确定50名获奖者,给予奖励。

此外,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将开设专题节目和专栏,集中刊播社会各界人士的祝福短语,并深入挖掘师生之间的感人故事。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

新疆评职称向县以下一线倾斜

记者日前获悉,新疆新一轮职称制度改革全面推开,把学术技术水平、工作能力和业绩贡献作为职称评审的核心要素,按照“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的要求,改变职称评价过于强调学历、资历、论文、外语的倾向,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据悉,此次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全区教育系统受益颇多。

对正高和副高职称的评定,新疆规定不受学历、资历等条件的限制,实行特事特办、一事一办、随时受理,直接申报认定。

新疆职称论文篇7

“五毒”原是良药

“五毒”原指五种主治外伤的药性猛烈之药。《周礼・天官》载:“凡疗伤,以五毒攻之。”这里的“五毒”指石胆、丹砂、雄黄、巩石、慈石这五种药材,其中石胆主金创、诸邪毒气,丹砂主身体五脏百病,雄黄主鼠瘘,慈石主周痹风湿。所谓的“五毒”并不是每种药材都有剧毒,但是五种药材通过加工之后合成,其药性就极其酷烈,有救人性命的功效,属良药。

古代任官授职的称谓

征:招聘授官,尤指朝廷直接招聘授官。荐:下级向上级推荐授官。点:指派,尤指皇帝指派。进:升任,尤指高级官员的升任。起:由民间征聘,或罢官后再授官职。署:无本官的职位,也称“署理”。护:上级官员离职,由次一级官员守护印信代行职权。赠:对官员的先世或已死的官员授予职称封衔。拜:初任命官,或罢官后再授官职。迁:由一官调任另一官。除:再任某官。摄:兼理,也指暂兼。选:量才授官。举:选拔。简:任命。行:兼官,指比本职低的兼职。

椅子的由来

远古时没有椅子,人们席地而坐。管宁和华歆因志趣不同而割席绝交的故事,至今仍脍炙人口。春秋时,人们开始坐在有6只脚的矮床上。如果要写字、吃饭,就放上一张叫作“案”或“几”的矮小桌子。汉末,北方少数民族的“胡床”传入中原逐渐广泛使用。胡床是一种可以折叠的坐具,成为椅子的前身,到了唐代,胡床慢慢演变成交椅,又叫逍遥座。到南宋时,吴渊设计了荷花托首,这就是后来的“太师椅”。1955年,在西安发现了唐玄宗时代宠臣高力士之兄高元硅的墓室,墓室壁画上的人是坐在椅子上的,唐代的敦煌壁画上也有椅子。所以可以肯定,真正的椅子至今已有1 000余年的历史了。

桌子的由来

桌子的历史和椅子差不多,大约到唐代时才出现的。唐代以前,由于生产技术的限制,人们居住的房屋大都十分矮小,人们坐卧的主要家具,只有铺在地上的席和很矮很矮的床。需要进食或写字时,就临时在席上或床上放置一张几案,用罢再撤去。1957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河南信阳长台关一个战国楚墓里,出土了不少战国时的家具,其中就有床、几、案、俎等。因此,许多研究者认为,几和案就是桌子的前身,现在的桌子是由几和案发展而来的。真正的桌子出现在唐代。在敦煌第85窟的唐代壁画中,人们可以看到一个屠夫在板桌上切肉的形象。从敦煌其他一些壁画中,人们也还可以看到一些人围坐在长的高桌旁宴饮的画面。我国现在最早的木桌实物,是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制作的,高86厘米,桌的四足使用圆材,造型古拙而稳重。

为什么把医生叫“大夫”

我国北方称医生为“大夫”,南方(尤其在农村)则称医生为“郎中”。这种称呼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末五代时期。唐末五代时期,朝败,战祸频繁。统治阶级穷奢极欲,甚至把国家的官职拿来卖钱,致使官衔泛滥。当时,以官名相互称呼逐渐形成社会风气,比如叫读书人为“相公”,称工匠为“待诏”,卖茶人叫“茶博士”,当铺老板叫“朝奉”,有钱的人叫“员外”、“宣敬”、“奉斋”。这既反映了当时卖官鬻爵的混乱,又反映了人民对那些封建官职的藐视:几乎社会上任何一个职业都可以用一个相应的官职名称来称呼。医生上至皇帝,下至平民谁都离不开,因此人们就用官职中品级极高的“大夫”、“郎中”来称呼他们。但是,医生称“大夫”真正的起始则是我国宋代。在宋代,我国的医务制度和医学管理,都有了相当的发展。当时负担管理医疗行政的官职很多,翰林医官院的医官就分为七级,官职有二十二种之多,如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全大夫等。这样,医生称“大夫”就成了正式的称呼,并无起先那种对统治者所设官职的藐视,而成了对医生的尊称了。这种称呼一直延续至今。

我国最早的医学协会

我国最早的医学协会是明代穆宗隆庆:年(公元1 568年)的“一体堂宅仁医会”。据徐春甫《医学入门捷径六书》中“一体堂宅仁医会录”记载:顺天府(即今北京)的医家徐春甫等,组织了“一体堂宅仁医会”。据载该会成员46人,如有徐春甫、汪宦(著有《医学质疑》、《统属诊法》)、巴应奎(撰《伤寒明理补论》)等,都是当时的名医。“宅仁医会”还制订协会条款22条,即:诚意、明理、格致、审证、规鉴、恒德、力学、讲学、辨脉、处方、存心、体仁、忘利、自重、法天、医学之大、戒贪鄙、恤贫、自得、知人、医箴、避晦疾。

新疆职称论文篇8

谢木西尔,女,维吾尔族,共青团员,新疆图木舒克市图木休克镇人。现就读于新疆建设兵团工贸学校信息工程系市场营销专业15-8班,本人担任班级宣传委员及校广播室播音员职务。从2010年入学至今,始终不懈努力,拼搏向上,积极参加校园组织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在2012年第九届全国中职学校文明风采竞赛“心绣未来”演讲项目中分别获得了省级一等奖及全国二等奖。在兵团中职院校“我的中国梦”演讲比赛中获得学生组第一名。先后获得校级“优秀标兵”、“优秀学生”、“优秀团干部”、“优秀播音员”等荣誉称号。

我来自祖国的大西北――新疆,在那里生活着47个少数民族。在这片热土上,有独特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美景与美食,民俗与文化并存,构成了一幅新疆特有的风情画。

我的家乡在图木舒克镇,那里各方面的条件还比较有限。当地的居民若是想购买一些新款的物品还要到很远的阿克苏。我从小就憧憬着我的家乡能够发生变化,甚至梦想着能在家乡开一个大商场,在商场里供应最新、最全的商品,让家乡的人们都能享受便捷的市场流通。如果梦想能实现,我也能为自己的家乡发展作出贡献,那是一件多么自豪和高兴的事。

怀揣着梦想,我来到了新疆兵团工贸学校,选择了市场营销专业。在校期间,我见证了一轮又一轮的对口援疆行动让新疆和兵团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各族同学享受到国家对职业教育助学的各项惠民政策,很多家庭困难的同学都纷纷走向了职业学校学习职业技能,还有整齐的校舍,先进的实训设备等等,这些变化让我们梦想的种子破土而出,茁壮成长了。

为了自己的梦想,我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训操作,我都严格要求自己要做到最好。在职业学校学习,我深知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只有勤学苦练才能技高一筹。在校期间,我认真听每堂课,不懂的问题及时请教老师和同学,利用课余的时间反复练习技能实训,在假期时间参加各种社会实践。通过不断的努力,我的成绩的不断提高,进入了年级的前列。在全国职业学校第九届“文明风采”竞赛中获得了省级一等奖和国家二等奖的好成绩。当远在南疆的爸爸妈妈得知了这些后,他们在电话里传来那喜悦的笑声让我有了继续前进的动力。

在学校的德育教育课程中,我了解了“草根慈善家”――阿里木。阿里木用烤羊肉串挣来的钱在贵州毕节学院设立“阿里木奖学金”,专门资助贫困学生。8年来,阿里木将卖30多万串羊肉串攒下的10多万元,全部捐献出来资助了上百名贫困学生。很多人被他的故事所感动,亲切地称他为: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感动中国的颁奖评委给他写了这样一段颁奖辞:快乐的巴郎,在烟火缭绕的街市上,大声放歌。苦难没有冷了他的热心,声誉不能改变他的信念。一个人最朴素的恻隐,在人群中激荡起向善的涟漪。现在,我有了新的梦想,像阿里木叔叔那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身边更多的人,去践行民族团结,为边疆的稳定,为家乡的变化,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做一名有梦想有信念的民族团结典范。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