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三大保护解读和谐西藏

王珊子 绿色中国 2006年第12期

摘要:2006年的夏天是属于西藏的。而冬天则属于思考西藏的人们。 两条钢轨让雪域高原从此不再遥远,一列火车引无数游客竞为折腰。作为雪域人民的百年梦想。火车的到来无疑对西藏有着深远的意义:拉动旅游产业、带动地方经济,改善投资环境、缩小地区间差异,如此等等都随着火车的汽笛,给人们留下一串串欣喜的惊叹号。然而,在这种种惊叹号之后,一个问号却始终徘徊在我们心间——随着青藏铁路的通车,机场航运能力的提高,立体交通网络的形成。人为活动也将更加频繁,生态保护的难度和压力也将更大。现代文明是把双刃剑,它的冲击力往往波及当地的环境与文化,这片最后的净土会不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之所以有这样的思考,是因为有太多美丽的地方,生态因开放而毁灭。文化因现代而迷失,毁灭后是无法再生的永痛.迷失后终成空守的记忆。怒江原始森林的哭泣、八百里滇池的哀号已经让人痛心疾首。土家语言的消亡、湖南狮虎绣的失传更令我们扼腕不已。于是。我们在思考。针对自然之美与文化之美交融的独特西藏,现代文明可能会带来哪些挑战,更重要的是我们怎样做才能防患于未然,让这把双刃剑趋利避害。 为此,本刊记者亲赴青藏高原进行实地调查,也采访了与我们一样热切关注西藏生态与文化的各界人士。在大量细致深入的采访中我们发现。有关种质资源安全,青藏高原地表植被保护以及保护西藏本土文化等问题是在铁路通车后西藏可能要面临的三个重大课题。种质资源安全关系国家战略物资与经济建设,地表植被保护直接涉及青藏高原生态安全,而保护本土文化又是西藏社会生活中不可回避的问题。这三方面貌似互不相联实则息息相关,它们都与建设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和谐西藏紧密相连�

关键词:生态保护和谐相处西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本土文化

单位:《绿色中国:综合版》记者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绿色中国

部级期刊

¥484.00

关注 23人评论|0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