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阶段培养法测定稻田氮素矿化量的效果评价

宋挚; 于彩莲; 刘智蕾; 刘洋; 刘小慧; 彭显龙 土壤学报 2017年第03期

摘要:传统原位培养法测定的氮索矿化量与无氮区水稻吸氮相关性不高。为此对传统培养方法进行改进,以期为准确测定土壤供氮提供方法。传统培养方法是在插秧前取土,按水土比约1:1装入自封袋中于田间原位连续培养,每隔约30d取样测定土壤无机氮含量。改进培养方法则采取阶段培养的方法,在插秧前取土,同上法装入自封袋,再将自封袋放入装满水的离心管中于田间培养,在下次取土样(约30d后)的同时取出上次培养的土袋,并测定土壤无机氮含量。2013--2015年的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传统培养方法测定的矿化氮先增加后降低,与最高值相比,矿化氮下降了6.7%-28.6%;而改进的阶段原位培养法测定矿化氮未出现下降情况,因此传统方法测定的矿化氮较改进方法降低了30.0%-67.7%(P〈0.05)。培养时间对矿化氮量影响显著,土样在田间连续培养约40d就有抑制氮素矿化的风险,因此,每次培养时间不宜过长。改进培养方法测定的矿化氮量与田间无氮区水稻吸氮量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决定系数R^2为0.621(P〈0.01)。在测定稻田土壤矿化氮时,应采用阶段培养法,每次培养时间不宜超过40d。该方法测定矿化氮量可以作为评价土壤供氮能力的指标。

关键词:土壤供氮原位培养法稻田矿化氮吸氮量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哈尔滨150030; 哈尔滨理工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哈尔滨150040; 黑龙江粮食产能协同创新中心; 哈尔滨150030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土壤学报

北大期刊

¥768.00

关注 31人评论|2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