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汶川强震区公路沿线地震崩滑灾害发育规律研究

程强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1年第09期

摘要:汶川强震区地处龙门山区,在深切河谷地貌条件下,地震诱发大量崩塌及滑坡地质灾害,给沿河谷布线的公路造成严重损毁。在调查掌握约6 056 km灾区公路沿线地震崩滑灾害详细资料基础上,根据地质构造、地震烈度进行段落划分,研究分析各段灾害特征及其与地质构造部位、地震烈度、岩性等之间的关系,统计分析各段落灾害点密度及平均规模。提出汶川地震崩滑灾害分区,将受灾区划分为极强烈发育区、强烈发育区、较强烈发育区、中等发育区和弱发育区等5个区域。得出汶川地震崩滑灾害如下发育规律:(1)3条断裂带对崩滑灾害发育的控制作用:前山断裂都江堰—竹园坝段为山前弱发育区和上盘中等~强烈发育区的明显界线,竹园坝NE方向则控制作用减弱;中央主断裂自映秀至东河口段上下盘灾害有显著差异,2个极强烈发育区均位于上盘,且被后山断裂及重要岩性界线所严格限制,东河口NE方向控制作用减弱;后山断裂之茂汶断裂为极强烈发育区和较强烈发育区的明显界线;后山断裂之青川—平武断裂在青川—沙洲段呈现出明显的断层上盘效应。(2)岩性控制作用:不同岩性类别地震崩滑灾害发育程度有显著差异,侵入岩体和灰岩、白云岩类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密度最高、平均规模最大,千枚岩类灾害发育密度最低、规模最小,碎屑岩类和砂板岩类介于其间。(3)地貌控制作用:河谷岸坡相对高差越大、地面横坡越陡峻,地震崩滑灾害越发育。陡坡硬岩段为地震崩滑灾害高发区,失稳主要发生在斜坡中上部、陡缓变坡点附近。(4)399条实测地质剖面的统计分析表明,地震诱发崩塌失稳部位坡度一般在40°以上。(5)动力条件下,坡体结构是边坡岩土体变形破坏的控制性因素,土层及强风化层-基岩斜坡、发育外倾结构面斜坡更易失稳。

关键词:工程地质汶川地震强震区公路地震崩滑灾害

单位:四川省交通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 四川成都610041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期刊

¥1090.00

关注 26人评论|0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