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产量、氮素累积和平衡的影响

杨晓卡; 米慧玲; 高韩钰; 辛思颖; 马文奇; 魏静 应用生态学报 2016年第06期

摘要:以河北山前平原区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设置农民习惯、高产高效、再高产和再高产高效4个模式,通过定位试验探讨各栽培模式对3个轮作周期作物产量、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及氮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玉米产量均以再高产模式最高,高产高效和再高产高效模式次之,均显著高于农民习惯模式;小麦季和玉米季氮肥利用效率(PFP)均以高产高效模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模式;0-400 cm土体硝态氮累积量在768.4-1133.3 kg·hm-(-2)之间,其中80%-85%累积在根下90-400 cm土层;4种模式的土壤硝态氮均有明显向下淋移现象,120-150 cm和270-330 cm处均出现了累积峰,以270-33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最大;高产高效模式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整体水平均低于其他模式,浓度基本维持在30 mg·kg-(-1)以下,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缓解环境压力;冬小麦季0-90 cm土体氮素盈余量均小于夏玉米季,并以高产高效模式的氮素表观损失量最低,显著低于其他模式.综合考虑产量、氮肥利用效率、硝态氮累积和氮平衡,以高产高效模式表现最优,但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关键词:冬小麦夏玉米产量硝态氮氮平衡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河北保定071000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应用生态学报

北大期刊

¥1056.00

关注 29人评论|1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