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带状套作大豆群体冠层光能截获与利用特征

崔亮 苏本营 杨峰 杨文钰 中国农业科学 2015年第01期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行距的玉豆间距带状套作组合对大豆冠层结构特征与光能利用的影响,为制定适宜的群体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四川省主推玉米和大豆品种“川单418”和“贡选1号”为试材,设计(A)玉豆间距40 cm(大豆窄行行距70 cm)、(B)玉豆间距50 cm(大豆窄行行距50 cm)、(C)玉豆间距60 cm(大豆窄行行距30 cm)3种玉豆带状套作组合,并以单作玉米(SM)和单作大豆(SSB)作为对照,对带状套作大豆冠层结构、光能截获量、干物质重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1)不同带状套作大豆群体冠层上方的 PAR 存在显著差异,且均显著低于 SSB(P<0.05)。玉豆共生期间,处理 A 大豆群体冠层上方的 PAR 与处理 B 和 C 相比,分别低44.1%和60.4%。这说明由于处理 A 缩短了玉豆间距,加剧了玉米对大豆的遮荫程度,从而降低了大豆群体可利用的有限光照资源。(2)不同带状套作大豆群体的 LAI、叶倾角和株高均呈现显著差异(P<0.05),在大豆V5、V7和 R1期,处理 B 比处理 C 和处理 A 的 LAI 分别提高了16.4%、13.1%、12%和30.3%、32.2%、29.3%。叶倾角比处理 C 和处理 A 分别提高了15%、16%、14%和34%、31%、26%。株高比处理 C 和处理 A 分别减低了7%、8.8%、7.9%和13.5%、16.7%、14.8%。说明适宜的玉豆间距可以提高套作大豆的 LAI,调整更加合理的叶倾角和株高,优化植株形态特征,实现光能在大豆群体内的均匀分布,有利于提高大豆的光能利用效率。(3)不同带状套作大豆光能截获量呈现显著差异(P<0.05)。在大豆 V5、V7和 R1期间,处理 A 与处理 B 相比光能截获量分别降低了43%、22%和33%,处理 C 与处理 B 相比则分别降低了21%、10%和17%,LAI 与光能截获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0.977**),说明在玉豆间距为50 cm 时增加了大豆群体的 LAI,从而提高�

关键词:大豆玉米带状套作冠层结构光能截获

单位: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西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 四川雅安625014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中国农业科学

北大期刊

¥1288.00

关注 25人评论|2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