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作物连作与自然恢复下黑土密度组分中碳、氮分布特征

尤孟阳 韩晓增 李海波 芦思佳 梁尧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1年第06期

摘要:本文以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长期定位试验的黑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作物连作(玉米、大豆、小麦)和自然恢复(草地、裸地)下土壤及其密度分组中有机碳、氮含量的测定,比较分析了土壤总有机碳、全氮以及密度组分碳、氮分布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作物连作下土壤总有机碳的含量差异不显著。0~10cm和10~20cm土层农田土壤游离态轻组有机碳含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大豆连作的农田土壤游离态轻组有机碳主要分布在0~10cm土层,而小麦连作的土壤游离态轻组有机碳主要分布在10~20cm土层。不同作物连作下土壤闭蓄态轻组有机碳含量差异不显著。不同组分中氮素具有与碳相似的分布特征。游离态轻组与闭蓄态轻组C/N比值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草地与农田、裸地相比显著提高了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草地土壤游离态轻组、闭蓄态轻组和重组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农田和裸地。作物连作和自然恢复导致土壤碳、氮的重新分配,改变了土壤碳、氮的赋存特征。

关键词:黑土自然恢复作物连作密度分组土壤有机碳

单位: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黑土区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 哈尔滨150081 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哈尔滨150030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植物科学学院 吉林132101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北大期刊

¥624.00

关注 25人评论|0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