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作家
北大期刊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作家杂志

主管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 创刊时间:1956
  • 国际刊号:1006-4044
  • 出版周期:月刊
  • 邮政编码:130021
  • 国内刊号:22-1028/I
  • 邮发代号:12-1
  • 全年订价:¥ 408.00
  • 发行地区:吉林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作家走廊
  • 记忆·故事
  • 诗人空间_高凯小辑
  • 诗人空间_吴少东小辑
  • 诗人空间_十二月诗会
  • 我说我在
  • 王手短篇小辑
  • 王可心小辑
  • 金短篇
  • 小中篇
  • 长篇
  • 苦难与温情——评曹文轩的成长小说

    <正>曹文轩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54年1月出生于江苏省盐城,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曾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冰心文学奖、国家图书奖等四十多种奖项。其代表作有长篇三部曲《草房子》、《红瓦》、《根鸟》等。

  • 守望湿润的心灵——论曹文轩少年小说水意象的思想内蕴

    曹文轩在少年小说创作中,以自己对水的自觉追求,构筑起他文学艺术中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水乡世界。水作为小说最具代表性的意象而使作品蕴藏着一种灵动的气息,包含着纯美的创作理念、忧郁的美学情调、苦难的生存哲学和诗意的少年情怀,反映出作品深层的思想内蕴,显示出作家独特清新的创作风格和审美品位。

  • 《山羊不吃天堂草》捍卫人性尊严的成长

    本文通过分析曹文轩的长篇少年成长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向读者展示了贫困的农村少年明子在城市的艰难成长。这里有明子对城里人的歧视抗争,有对师傅三和尚权威的挑战,更有对金钱诱惑的艰难抵制,还有朦胧爱情的青涩体验。经过这一切苦难的锤炼,明子捍卫了自己的尊严,心灵最终走向了成熟。

  • 新时期小说民间叙事的演进及其话语地位

    民间叙事是新时期小说创作的重要叙事形态,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演进历程。新时期初期,民间叙事受到启蒙话语的压抑和遮蔽而静守边缘;随着启蒙的日渐式微,民间叙事在知青小说、寻根小说以及新写实小说中逐渐显现和提升;20世纪90年代初先锋作家的民间转向则促使民间叙事走向活跃和突出,并以不俗的创作实绩在无主流、多元化的话语格局中处于引人注目...

  • 林丹自传《直到世界尽头》的叙事艺术分析

    体育名人自传的创作会受到社会情境和文化发展的影响,通过体育名人自传,可以管窥到体育名人的成长历程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体育名人的影响。本文以《直到世界尽头》为例,从叙述视角、叙述结构、叙述事实、叙述语言等方面探讨当代体育名人林丹自传文学的叙事艺术。

  • 吴祖光《风雨夜归人》中的人文精神评述

    《风雨夜归人》是吴祖光先生的作品,这部作品以话剧、电影和电视剧三种不同的形式出现在观众面前,《风雨夜归人》写于1942年,主要描写的是一个戏子魏莲生和一个官僚姨太太玉春之间为了追求"人应当把自己当人"的理想,以及最后以悲剧收场的故事,揭露了社会的冷酷和民众的麻木。这部作品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对人、生活、生存价值这些普遍而永恒的问题...

  • 《边城》的意象传达

    《边城》是中国现代杰出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品,不仅笔触优美、文风清新、情思浓厚,还通过运用多种自然意象,打通了全篇脉络,传达了深刻的寓意,具有强烈的艺术性。本文从《边城》中描绘的水、黄昏、月亮等丰富的意象入手,结合该小说中的特定情节,深入分析了这些自然意象在小说中的构架作用及其象征意义,从而展现出该小说独特的艺术色彩和美学价值...

  • 乡土的根开放出乡土的花朵——论沈从文作品的语言特色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具个性的作家,沈从文一直以"乡下人"自居,从民族文化的古井里汲取丰富的养料,描绘出一幅幅奇异迷人的画卷。他的作品语言含蓄、明艳、诙谐,呈现出独特的地域特征,散发着浓郁的乡土芬芳。本文从文本入手,主要探讨沈从文作品的语言艺术,并分析其独树一帜语言特色的产生根源。

  • 论《围城》的讽刺艺术

    钱钟书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围城》,被认为是风格独特、妙趣横生的经典之作。作者在小说中刻画了一大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高级知识分子形象,运用奇妙的比喻、细腻的心理描写、幽默的语言、虚实的对比和悲伤的调侃表现出了对世态人情的精微观察与高超的讽刺艺术。

  • 《围城》语言变异及语用目的分析

    语言变异是指偏离语言常规的语言形式。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运作规则,违背这些规则的表达方式就是变异。语言变异在文学作品中具有重要的文体功能,运用恰当能更好地表达和加强文学作品的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本文运用语言变异理论,对小说《围城》的语言变异现象及语用目的进行研究探讨。

  • 女权主义:中国现代文学中妓女形象研究的新视角

    半个世纪以来的妓女形象研究存在着强烈的男性中心的批评症候,研究者对性别问题缺乏考量,对女性作家建构的"身体""、情欲"与"主体"激进关系缺乏应有的关注和梳理。女权主义视角对女性作家"肉身叙事"的考察,是对文学史妓女形象多元叙事的丰富和补充,也是对女性叙事价值的发掘。

  • 论杨键诗中的悲悯精神

    在21世纪文化性诗歌写作的大格局中,杨键被称为"中国最具平民精神的诗人",他的诗歌立足于禅味、本土意识和口语来"精研我的存在"。从杨键的三本主要诗集中,可以归纳出其诗歌写作的三个基本特点,即卑微中见伟大,软弱中见坚强,虚无中见真知。杨键诗中的关键词,无外乎"爱"、"苦"、"悲悯"、"种子"、"敬天"、"法祖""、惭愧"等等,因此,本文将其定义为...

  • 从诗词感受伟人的人格魅力

    本文通过对诗词的赏读,领略伟人胸怀天下的宏伟志向、自信乐观的革命情怀、情系于民的领袖风范和情真意切的情感世界。

  • 解读鲁迅文学作品中的自剖意识

    文学作品是为了表达和传递作者的某种思想。鲁迅的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便在于其中深刻的现实主义思想。而鲁迅作品中深刻的现实主义思想源于作品中的自我剖析意识,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本文从鲁迅文学作品中以个人体验为基点的自我精神世界剖析、自我彷徨的诗性描写和文化取向上的自我实现三个方面来分析其作品中的自我剖析意识。

  • 从乡土和城镇两种文学语境分析鲁迅的“怀乡”情结

    鲁迅笔下常常出现两个"故乡",即自然的乡土和宗法的城镇。自然乡土释放的是鲁迅童年的天然野性,其笔下无论是风土、风情还风物,都与承载封建文化教育的"鲁镇"相形甚远。而随着鲁迅远离故乡进入中外的城市,他回望的视角和态度就开始"异变"并且复杂起来,一方面是对敦朴乡土的眷恋和赞美,一方面是对宗法城镇的批判和背离。本文试从乡土、城镇两种文...

  • 《孔乙己》中的人物话语表达方式研究

    人物话语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报告他人话语时,可以采用不同的话语表达方式(即引语)。中外语法学家、叙事学家和问题学家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引语进行了研究,使它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但对引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同一语言内部。本文选用鲁迅的《孔乙己》及其英译本作为语料进行个案分析,通过比较翻译中引语的变化,指出引...

  • 幸福的代价与良知的救赎——解读《从奥米勒斯城出走的人》

    厄休拉·勒·吉恩的短篇奇幻小说《从奥米勒斯城出走的人》讲述了三个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事件。首先,作者通过对人们无边的幸福生活及孩子无尽的苦难遭遇的对比描述,反思了幸福的代价,讽刺了利益最大化的实用主义哲学观。文中那些不堪良知的重负而从奥米勒斯城出走的人,则寓意并展现了现代有良知的人们从精神层面的自我救赎。

  •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有钱女人》

    芭芭拉·泰勒·布雷德福是美国文坛的当红女作家。1979年,时年46岁的芭芭拉发表了其处女作《有钱女人》,并凭此书跻身美国畅销书作家之列。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对布雷德福的处女作《有钱女人》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解读,揭示了该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思想:男女和谐共处。

  • 《喜福会》中的创伤记忆与女性主体建构

    20世纪90年代,创伤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不仅为我们透视当代文化现象提供了一个重要手段,同时也为《喜福会》的解读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喜福会》的创作在某种程度上来源于谭恩美独特的创伤经历。作为一名华裔女性作家,谭恩美用自己不同文化语境中所特有的反思能力,通过创伤—记忆的个体叙事模式为华裔女性的疗伤和主体建构探索了一条...

  • 热爱工作者与无工作者之间的对视——试析雷蒙德·卡佛的《你在圣·弗兰西斯克做什么》

    美国当代小说家雷蒙德·卡佛的《你在圣·弗兰西斯克做什么》是一篇极其简约的短篇小说,小说从一个老邮递员的视角,打量着来到阿卡塔小镇渡过一段短暂日子的马斯顿一家。马斯顿一家并没有什么惊人之举,他们与小镇人最大的不同就是没有工作。所以,这一点让小镇人无法想象,各种各样的猜测落到了这家人的头上,使这一家人显得诡异而很另类。雷蒙德·卡...

  • 从空间角度看赫索格的心路历程

    空间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逐渐形成以来,就在文学作品分析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学作品中的空间强调的是抽象的社会关系、文化属性等多重性质,是对人物心理、社会现象的精彩诠释。索尔·贝娄的作品《赫索格》(Herzog)从空间角度讲述了赫索格这个受犹太社会文化与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冲突影响的知识分子,通过书信建构心理空间寻找并释放自我,最后...

  • 后现代文学中的真实历史——以《五号屠场》为例

    后现代小说常给人以荒诞的印象,似乎与历史的求实态度相去甚远。然而,后现代大师们却常常利用后现代小说的独特写作技巧,以独特的视角、独特的方式,真实地向人们展现历史。美国当代著名的后现代主义作家冯内古特的小说《五号屠场》便是这其中的佼佼者。

  • 论福克纳小说《野棕榈》的颠覆特征

    威廉·福克纳的小说《野棕榈》是一部颇具争议的非"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这部作品的早期评论主要从主题、结构、伦理道德等视角出发。重新审视《野棕榈》,则发现这部作品更多地体现了超越理性和消解一切秩序和结构的颠覆思想特征。

  • 意识流小说的典范——福克纳《喧哗与骚动》赏析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20年代"南方文艺复兴"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与海明威齐名,他们被并称为20世纪美国的"天才小说家"。福克纳共写了近20部长篇小说,其中多数以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为背景。《喧哗与骚动》是"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中出类拔萃的一部小说,也是美国意识流小说的范例。本文尝试研究意识流写作手法在《喧哗与骚动》中的体现,希望对读者有所...

  • 硬汉精神的困境与突围——论小男孩在《老人与海》中的作用

    《老人与海》所表达的"硬汉精神"因老渔夫实际上的失败而陷入困境。小男孩曼诺林以其"年少老成"的形象和与老渔夫非同一般的关系,在小说中发挥了解决这一困境并使"硬汉精神"得以继承与发扬的作用。

  • 《老人与海》的文本特征与文学价值剖析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发表的最后一部作品,他凭借此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老人与海》结构清晰,语言简单,寓言式写法具有象征意义,流传至今,对人们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就《老人与海》这部小说剖析它的文本特征和文学价值,阐述它传达的现实意义。

  • 解读海明威早期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觉醒

    海明威在大众的世界里建造了一幢男人的大厦。但学者们对他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却一直各执一词、众说纷纭。细细品味他的作品,不难发现,其实海明威是个有着强烈女性意识的作家。本文通过分析海明威早期作品中的独立的女性人格和魅力,解读其作品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 刘易斯《大街》中的“反乡村”叙事及文化意蕴

    《大街》出自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辛克莱·刘易斯之手,小说以其独特的主题,新颖的创作风格吸引着无数读者。这部小说的内容及中心思想曾经一度受到美国保守人士的抨击和谴责,但不可否认的是,其辛辣的"反乡村"叙事手法,的确让人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文化意蕴。

  • 试析薇拉·凯瑟《我的安东尼亚》中的美国拓荒精神

    薇拉·凯瑟的《我的安东尼亚》是一部描写美国西进运动以及早期移民者生活的小说,它展现了西部边疆生活的艰辛以及早期拓荒者为了生存而为之奋斗的勇敢冒险精神与乐观进取的性格。这种独特环境下所锤炼的民族精神,正是美国拓荒精神的根源与核心所在。而正是这种开拓创新、乐观向上、崇尚民主、敢于创新的美国拓荒精神极大地促进了美国历史上著名...

  • 《嘉莉妹妹》对自然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德莱塞的长篇小说《嘉莉妹妹》继承了传统自然主义题材,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遗传因素和本能欲望进行了细腻的描写;同时,德莱塞又突破了自然主义,开创了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新纪元,他认可社会环境对命运的重要作用,抛弃传统道德的约束在他看来是无可奈何的行为,而对竞争中的落败者他则充满同情和怜悯。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