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大豆杂种产量的主-微位点组遗传分析

杨加银; 贺建波; 管荣展; 杨守萍; 盖钧镒 作物学报 2010年第09期

摘要:选用来源于中国黄淮和美国的熟期组II~IV的8个大豆品种,按Griffing方法II设计,配成36个双列杂交组合(28个杂种组合+8个亲本)于2003—2005年进行田间试验。应用基于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的主-微位点组分析法,解析8个大豆亲本产量的主、微位点组遗传构成及其效应,估计主、微位点组对产量杂种优势的贡献。结果表明,8个大豆亲本间产量由6个主位点组加微位点组控制,主位点组、微位点组分别解释表型变异的75.98%和10.81%。6个主位点组加性效应(aJ)分别为140.10、259.65、1.95、151.35、?32.70和45.00kghm-2,显性效应(dJ)分别为177.15、314.25、105.75、75.90、242.85和171.00kghm-2。杂种遗传构成包括主位点组杂合显性效应、主位点组纯合加性效应、微位点组杂合显性效应和微位点组纯合加性效应4部分,相对重要性依次递减,以显性效应为主,加性效应为辅。亲本间主、微位点组及其遗传效应的解析阐释了各杂种组合的遗传特点,还提供了进一步挖掘遗传潜力进行优势改良的基础。

关键词:大豆产量杂种优势加性效应显性效应

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 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 江苏南京210095; 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省环洪泽湖生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江苏准安223001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作物学报

北大期刊

¥1056.00

关注 20人评论|1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