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当代金融家
省级期刊

预计审稿周期:1个月内

当代金融家杂志

主管单位:山西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单位:山西三晋报刊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创刊时间:2005
  • 国际刊号:1673-2405
  • 出版周期:月刊
  • 邮政编码:030001
  • 国内刊号:14-1325/F
  • 全年订价:¥ 1080.00
  • 发行地区:北京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卷首语
  • 巡览_月度人物
  • 巡览_国际新闻
  • 巡览_国内新闻
  • 改革前瞻
  • 专题·走进黑龙江
  • 专题·走进黑龙江_黑龙江:以金融精准滴灌纾困民营小微企业
  • 专题·数字普惠金融
  • 专题·数字普惠金融_兰考3年: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 银行_创新前沿
  • 银行_俞安思危
  • 银行
  • 信托
  • 金融科技
  • 普惠金融
  • 观点学术
  • 悦物览新_外国货币史漫谈
  • 专栏_金口
  • 找准金融公益的着力点

    冯小刚贺岁电影《私人定制》最后,以道歉的方式展现了空气被雾霾充斥、河流被工业污染、草原被煤炭毁灭的画面,巨幅宽银幕展现的不仅是触副京心的景象,更是一代有良心的知识精英对我们生存环境的深深忧虑。喜剧看到最后,心里沉甸甸的。

  • 读图

  • 国际

    FOMC会议上孤独的反对者 美国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埃里克·罗森格林(EricRosengren)是2013年12月18日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会议上唯一反对缩减量化宽松(QE)的人。他认为.美联储应等待更加强劲的数据表明2014年经济增速会达到3%,然后再采取行动。

  • 国内

    互联网金融监管新需求 微信支付、P2P、网络银行、手机银行……2013年,中国互联网、电商巨头竞相涉足金融领域,推出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这些产品的出现,对监管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努力消除已有风险,积极面对新的风险,与时俱进地看待、管理好新的金融业态。

  • 国际部分

    美联储宣布缩减QE;批准预算协议以免政府再次关门;美联储资产负债表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

  • 国内部分

    民营银行是重头戏;金融改革需有破有立;需正视比特币风险。

  • 零容忍农业“留守经济”化

    反思资本下乡与农业“留守经济”化是中国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必要前提。中国的改革开放,最早始于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却不曾想,30多年后,当中国所有领域改革都进入“最后一公里”时,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却屡改屡挫。当年改革的先行者,反倒成了改革的羁绊。

  • 债券市场是福是祸

    香港金融管理局指出,债券市场的发展完善.能带来很多宏观与微观经济效益,通过分散及减少信贷及流动性资金风险来提高微观经济效益,提高企业治理标准及更有效的风险定价,并带来宏观经济的成效,就是减少金融危机爆发的几率,并抑制金融危机一旦发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 气质初探——-纪念诞辰120周年

    气质,语出宋张载《语录钞》:“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现代西方心理学的气质是指人的心理素质和内在修养的外在行为总和.一般是指人的个性特点、风格气度。人的气质是先天与后天的统一。内在与外在的统一,率真与理智的统一。

  • 中国经济:去杠杆VS加杠杆——对话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中国能够管理更高的杠杆率,由于储蓄率大于消费率,中国经济的债务以内债为主,而且中长期利率水平不会大幅度升高,中国经济仍有杠杆适度提升空间。今后一段时间加杠杆的目的,就是以时间换空间,通过高增长来去杠杆。

  • 后全球危机时代的“中美国”:脱钩,还是照旧

    中国与美国的金融博弈可以从近期、中期、远期三个视角加以审视。从近期看,问题是美联储非常规货币政策退出的外溢影响:从中期看,我们需要为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找寻更加可靠的投资途径与投资管理机制:从长期看,我们则要考虑,如果美国经济复苏的步伐较为平稳.中国出口形势有所好转,我们是否会回到危机前的世界——中国的出口导向与美国的...

  • 我国大额可转让存单的发展前景及银行业的应对

    大额存单市场的发展应有较大的潜力,商业银行要防患于前,主动应对。首先,积极参与NCDs的发行。其次,加强主动型资产负债管理。最后,加强成本管理和业务创新。

  • 环境金融的特点及产品创设原则——以兴业银行环境金融产品创新为例

    愈演愈烈的雾霾使半个中国的环境和民众健康都受到影响。中国的银行业必须把环境金融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重视和实施,肩负起保护环境的一份责任。环境金融的产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工业革命尤其是近50年以来,环境污染成为困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金融是现代经济调节和配置的核心,如何利用金融手段来提高环境质量、转移环境风...

  • 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策略是关键

    在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下,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形式逐渐多样化,并且在发展创新。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策略应建立在充分的研究基础之上。

  • 商业银行:警惕债券承销业务风险

    商业银行债券承销业务最基础的风险是发行人信用风险,可依托现有的贷款管理体系,加强债券承销业务全流程风险管理。

  • “大资管”时代的私人银行发展策略:私人银行业务向多元化资产配置服务转型

    私人银行的概念涵盖三个方面,第一是信任,第二是传承,第三是配置和收益,包涵了资产配置、风险管理和财富传承等一系列针对客户及其家庭、事业的服务。

  • 推进改革 打造真正意义的私人银行

    从近三年来的数据看,我国私人银行发展速度非常快:管理资产(AUM)三年前是16万亿元人民币,2012年达到2.8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30%左右:三年前,提供私人银行服务的分支机构只有112个,2012年已经发展到217个,同比增长60%:从业人员三年前1900人,2013年底已有7000多人:2013年1~9月份,交通银行私人银行客户增长29%,招商银行增长2...

  • 私人银行业务探索者的三个思考

    从2007年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开始,六年多时间里,中国银行一直在探索关于私人银行的发展路径,思考私人银行应该怎么做。对此.我有三个思考。

  • 做实业务是发展和创新的保障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外界看来.中国的私人银行业始终争论不休.但对发展成什么模式始终犹疑不定,任何成立三、四年以上的私人银行都在进行二次转型。

  • 私人银行发展的模式选择:应该尊重业务发展规律

    自私人银行业务诞生之初,私人银行是采取事业部制还是在原有零售银行体系内发展,就成为同业模式选择的焦点问题。其实,选择何种模式,关键是看何种模式可以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益最大化,何种模式更适合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具体实际,因此.私人银行发展模式的选择,应该以尊重整个业务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现状为基础。

  • 私人银行路还很长

    我们是国内从事私人银行业务的第一批人.我们现在做的是非常基础和原始的服务工作。客观来讲,我们提供的服务尚不能被称作真正意义上的私人银行业务。

  • 私人银行的未来在于以客户为中心

    私人银行在中国是个新生事物,经过六、七年的发展,我们正在积极地构建自己的学习曲线,努力找寻最适合中国市场、最适合自家机构战略、历史和文化的优化模式。

  • 资产管理放开对银行的挑战和机遇

    资产管理对银行放开,对银行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而且我认为现阶段挑战是远大于机遇的。资产管理现在放开了,当然这肯定是好事,但我觉得还是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应对挑战。

  • 重视私人银行业务的法律界限

    从法律角度来讲,不只是银行可以从事做私人银行业务,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非银行其他金融主体都可以经营类似的业务:甚至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服务机构,以及个人,都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做私人银行类业务,只是可以做的范围不同而已。

  • 私人银行需控制涉税风险

    近年来,高端客户的需求不再局限于财富增值,还有三个问题令其特别关注:一是资产的全球配置,二是移民问题,三是代际传承的问题。与此对应的是,私人银行要为其高端客户谋划:如何在免税地、避税地设立企业分支机构?如何解决移民过程中面临的挑战?高端客户的子女如果要继承家业,中国到底会不会征收遗产税?

  • 高端理财业务需要从产品导向转化为服务导向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市场环境不断完善,国内迅速涌现了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高净值富豪,他们对财富管理的需求已经成为整个金融业关注的焦点。逐渐走向成熟的国内私人银行正是掌握着金字塔尖上的明珠的重要载体,掌控着中国社会上财富最顶层的客户群体。而国内私人银行的快速发展也就是整个金融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体现。

  • 齐商银行创新发展之路——访齐商银行董事长杲传勇

    “解决地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关键在于创新,不转型、不创新,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杲传勇说,带着浓浓的齐地乡音。

  • 存款保险制度与中小银行发展

    为建立更加具有竞争性的金融体系,中国需要更强大的金融安全网。然而,显性存款保险的引入从短期来看对中小银行来说并非全是好事,因为它或会提醒储户注意风险,使得他们为了安全转而选择大银行。

  • 市场化改革:变,方能通——需要“真正触及灵魂的改革”

    对于政策的短期关注,不要冲淡当前来之不易的改革热诚,下一步希望看到真正触及灵魂的改革

  • “考验监管者的决心和专业水准”

    我们看到了顶层设计的推动力,与此同时,也看到了中间过渡的纠结和纠缠。当前,最重要的是证监会构建可操作的、公开公平透明的机制,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市场指数下滑。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