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8篇

时间:2023-09-14 16:43:46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篇1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意见强调,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尤其是在当今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着深刻变化,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价值取向较之以往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他们价值取向的功利性、多元性、现实性日趋凸显。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前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

一、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教育面临的客观现状

当代大学生是沐浴着祖国改革开放的春风而成长起来的,在社会学领域被称作“80后”一代。他们思维活跃、观念开放、个性明显,这种情况较之以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为多重矛盾并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快速接纳新事物与对传统文化漠视的矛盾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但与前辈相比,他们没有太多传统文化的记忆,没有刻骨铭心的政治、历史的沉淀。因而,在今天网络虚拟文化的感召和诱惑下,当代大学生更加偏好直观的感觉和体验,并常常以此作为选择和判断事物的重要依据。大学生对网络平等交互的环境充分满足,使他们更多地将传统视为藩篱而加以逾越,并对熟知却并非真知的东西抱有不屑一顾的轻蔑与漠视。

2、人生观的崇尚理想与注重现实的矛盾

富有理想是大学生的天性。我国大学生从小接受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教育,“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歌声曾点燃起几代大学生的理想之火,他们把为共产主义奋斗作为自己人生的最高信条,为了理想,他们心甘情愿地牺牲眼前利益和幸福,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但是由于国内经历文化大革命的劫难,国际上苏联和东欧剧变,共产主义运动遭受挫折,再加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艰巨性,以及我们党内和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屡禁不止,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发生了变化。他们的价值取向由理想转向现实。他们认为理想虽然美好,令人神往,但是太遥远,不实惠。因此,他们更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个人利益和物质利益。近年来大学生在学习观上的急功近利,择业观上的“白领情结”,闲暇生活中的“超前消费”,恋爱观上的“寻求刺激”等等,都是人生价值观趋向现实主义的表现。

3、思想观念上知行背离的矛盾

当前各高校的校园网BBS站点,都倍受学生们的青睐。他们可以相对自由地发表个人观点,探讨问题,交流信息,真正做到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网络使他们的视野豁然开阔,他们的触角可以延伸到国内各个角落,他们的思想更加自由、开放,更加全球化。在这个虚拟世界里,他们倾诉心声,获取思想和学术上的指导等种种渴望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与此同时,他们的心理性格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网络占据了学生们交友、打球、看书的时间,他们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计算机上。几乎人手一台的高计算机拥有率下,很难看到过去以大帮同学聚在一起高谈阔论的场景,甚至同宿舍的同学间交流都要靠QQ等工具来完成。他们坦诚地说自己是“行动的巨人,语言的矮子”。有些大学生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个别人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障碍,电脑和网络如影随形,导致严重的恶性依赖,成为他们心理上的一把枷锁。许多学生操作电脑得心应手,可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却感到无所适从。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和方法上有一定的创新和改进,总的趋势是好的,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

1、指导思想上缺乏全面性

在处理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科学文化教育的关系问题上,重后者,轻前者。在一些高校当中思想政治教育是“软指标’,有时间就安排,没时间少安排,认为这无非是少学些政治理论知识,对学生成绩不会有太大影响、对学校评估也不会造成太大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在一些学校中处于没有保证的地位,甚至是在一片加强声中不断地被削弱。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又比较重视来自书本的理论,忽视由于社会变革引起的大学生青年求异性的思维特点。不能回答他们提出的一些现实问题,不能进行畅所欲言的“启发示”教育。

2、教育目标上缺乏实际性

长期以来,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呈现着模式化和理想化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过于单一,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缺乏针对性。对所有学生都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道德认知水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过高、过空、过大,不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内在需求,只重视远大理想的树立,忽视学生的个人利益和主体需要,学生不好理解,也难于在心理上接受。过于模式化、理想化的要求,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学生中客观存在的大量现实思想问题无法得到解决,极大地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这种脱离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征不适应,也不符合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

3、教育评价上缺乏有效性

目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建立起科学、简明、便于操作的评价体系,没有形成检查、督导、评估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有效机制。考试成绩成为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唯一尺度,它是学生能否参评优秀、入党选干、能否毕业的主要依据,而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修养却显得无足轻重。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在实际上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正是因为评价体系的不健全,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矮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有的地位。

4、教育内容上缺乏及时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空泛,缺乏即时性。“两课”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但“两课”教育的授课内容大多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教师的教学又脱离社会和学生实际。教师在课堂上教条地灌输结论性的知识,而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去说明和印证这些理论不够,教育内容很难内化为大学生自己的思想,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过于简单陈旧,缺乏新意,只注重强调理性知识,没有把理论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相结合;习惯于对学生进行外在的强化灌输,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主体性作用。因此,这样的课堂教学难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

三、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 高校教育 辅导员队伍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场所,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辅导员是对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力量之一,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当代高校辅导员如何审视新情境下的辅导员工作并对其进行理性思考,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1]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教育观

对新形势下的教育事业,同志曾明确指出:“教育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充分发展个人的一切能力和个性,高校迫切需要以“以人为本”的理念来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最广泛调动人的积极性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要构建当代高校新型辅导员与学生关系,使高等教育完成其神圣使命,全面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必要条件。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两者虽然任务和角色有所不同,但都是作为“人”存在于教育活动中的,两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在构建当代高校新型辅导员与学生关系过程中,我们应当认识到:辅导员、学生都是教育之本。以往重师轻生,忽略了学生作为“人”的需求和感受;现在提倡“教育以学生为本”,也属矫枉过正,忽略教师作为“人”,也有同样的情感和需求。教育“以人为本”,就是以教师和学生为本,以教师和学生作为平等的“人”的情感和需求为本,二者在教育中同等重要,不可偏废。[2]

二、提高综合素质,做好学生引路人

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正确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有效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就应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建立自我提升机制。

第一,提升思想政治理论素养。辅导员要不断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提升自身政治素质,达到坚定信念、政治敏锐、思想过硬、品行高尚等要求,引导大学生的政治热情,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完善文化知识体系。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知识面并不比辅导员窄,因此,辅导员要博览群书,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一方面,辅导员作为教育者和管理者,要加强学习教育学、管理学等课程,运用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教育和管理学生;另一方面,应加强心理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美学知识的学习,运用专业的知识为学生解决新路方面的困扰,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科学化的引导。

第三,强化自身的业务能力。辅导员的工作具体而繁杂,这使得辅导员没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辅导员要加强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将自己的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充分利用各种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以达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从而促进辅导员与学生良好关系的生成。

三,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首先,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大学生所处的阶段,正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还没有完全形成的阶段,引导他们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要加强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本职是学习,学习成绩上去了,自然心情舒畅,能积极的处理好与辅导员的关系,因而,要加强对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他们热爱学习,善于学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帮助他们端正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最后,强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抗挫折能力弱,学校及老师要运用专业的知识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强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其抗挫折的能力。此外,大学生要自主的进行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这样,才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构建辅导员与学生新型师生关系。

四、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高校应根据中央16号文件和教育部24号令的意见,针对辅导员岗位特点,科学的制定各项工作规范,为辅导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切实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3]

首先,完善辅导员选聘机制。辅导员的选聘应坚持一定的选聘标准,选聘的辅导员要德才兼备、乐于奉献、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同时,选聘程序要公开,杜绝暗箱操作,从源头上保证辅导员的质量。其次,完善辅导员的考核机制。高校应制定科学的考核体系,综合考虑学生评价、同事评价和领导评价,建立表彰奖励制度,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再次,加强对辅导员的培养。高校要对辅导员开展培训,在系统性、长期性、多样性、有效性原则的指导下,对辅导员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最后,完善辅导员的发展机制。高校要根绝各个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和综合素质,搭建辅导员发展平台,制定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引导辅导员将个人前途和学校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目标相结合,从而提高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性。

五、完善管理制度,注重教育和管理公平

辅导员在工作中应尽可能做到程序公平,以程序公平来促进、实现实体公平。当代高校,学校对学生的各项评定主要有辅导员来领导和监督,评定的结果与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如果做不到公平公正,就会滋生辅导员与学生的矛盾,甚至蔓延和激化,因此,特别需要辅导员做到公平公正。

一方面,辅导员的教育管理要有章可循,要有民主的工作作风和公开的工作方式;另一方面,辅导员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要把握好辅导员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时解决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允许和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注重发扬民主,坚持政策公开、程序透明。这样,学生就更容易接受辅导员教育,认可辅导员的工作。辅导员做到教育和管理的公平工作,不但可以提高辅导员的人格魅力,促进辅导员与学生的人际关系和谐发展,而且可以减少学生之间的矛盾,和谐学生与学生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篇3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行政管理型;导入型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2-0044-02

我国经济建设在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人们的价值观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进而影响到高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逐渐趋于功利、注重实际,而冷落了理想信念,丢掉了奉献精神。请看下面事例。

1.本人在杭州出差,地铁上看到有两对年青夫妇抱着一岁多的小孩,小孩均已睡着,年青的父亲为了保持脚下平衡,蹲着靠在中间的扶手上,两边坐着的全是大学生,个个都在玩手机,尽管地铁的广播里每到一站都提醒“如果您身边有需要帮助的同志,请给他们让个座”,但就是没有一个人起来让这个座,两位年青的父亲硬是蹲着或站着抱了一个多小时下了车。

2.开学两个月时间我碰到学生打架事件有两起,究其原因一是同学说话不注意方式,二是被班干记了考勤心里不快,结果在课间就大打出手,幸亏处理及时,做通了双方工作,避免了事态的发展。

3.一位学生偷了同学一俩自行车,转手卖了十块钱。晚上无聊,翻进食堂,偷了两张粉皮吃。进入小卖部,偷了几包瓜子和方便面。虽然事后被学校处理了,但该学生在做这些事之前完全就没有违纪的意识,他只是觉得好玩。

4.在与一位教师的闲聊中,他提及他买车时小孩说的一句话:“你们把钱花完了,到时我花什么?”

这样的事例举不胜数。这些大学生都怎么了?他们接受的不是这个时代最多元的教育文化吗?享受的不是这个社会最先进的物质产品吗?以上的种种表现,究其原因,这与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息息相关。虽然这只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缩影,但这些事例已经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根据笔者从事大学教育若干年的经验,把当代大学生分为独生子女大学生、贫困大学生和“问题大学生”(如自杀或严重精神问题者)。

1.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特征。①优越感和挫折感并存。在家庭的宠爱中,他们形成了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只知爱已,不懂爱人”,做事霸道,只希望别人顺从自己,不懂得也没意识到为他人着想,优越感极强,自私自利,缺乏奉献精神。到了大学,群英荟萃,强手如林,不适应老师授课方式,当自己考试不如别人,当干部轮不上自己,或生活上不如意等种种困难接踵而来时,那种春风得意、众星捧月的优越感,随之消失,挫折感使其苦恼、悲观、恐惧,造成心理压力,影响学习和生活。②独立和依赖心理。他们独享家庭所有成员的爱,拥有各种优越条件,他们在长辈的宠爱中逐渐形成了心理上的依赖性。进入大学以后,他们的个体意识越来越强,一方面要求摆脱家长的羁绊,喜欢自作主张,另一方面,出入阅历浅薄,经验不足,在困难面前茫然不知所措,加上经济上还得依靠父母,便形成了又要求独立又心成依赖的心理矛盾和冲突,进而产生心理压力,易激动、易烦恼,进而产生过激行为,比如打架斗殴等。

2.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冲突。①自卑心理。由于经济困难,与其他同学相比,在涉及“钱”的问题上处于劣势,吃、穿、用都比别人差,自我感觉与别人不在同一个层面上,在这种情况下,自卑心理随之产生。而往往这部分学生自尊心极强,心理敏感,很容易受到“伤害”。导致了内心的不够宽广,对很多事物带有偏见或成见,并以偏激的方式表现出来,由于自卑和偏激,有些还容易产生嫉妒心理和逆反心理(比如大学生的打架斗殴事件、大学生自杀事件等)。②冷漠心理。由于经济上的窘迫境况,一些贫困生变得更多地关注自己,他们掩饰自己的穷困,只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帮助。从而导致他们较少关注他人,也就较少有利他人的行为,表现出冷漠心理。通过以上现象和分析,就我国的大学生而言,其健康状况是极其不容乐观且令人忧虑的,无论是在心理方面和生理方面都是如此。十年以后,当代的大学生即成为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和接班人,如果我们培养的大学生是带有细菌或病毒的人才,将来的社会状况可想而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原有的教育模式,它已经不适合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了,我们应尽快探索符合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新模式。

二、我国高校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多为一体两翼三级管理模式即行政化管理,其特点是:行政管理模式,强调绝对服从,整齐划一,过分突出思想政治工作者(辅导员)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持有这种管理模式的教育者认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管理者个人的经验和学生被“驯化”的程度。科学的教育活动要求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真正掌握知识并在德智体几方面得到发展。可以肯定的说,我国高校中奉行的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特别是面对个性鲜明的“90后”,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思考适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迫在眉急,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三、尽快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服务为导向的导入型管理模式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青年;教育;改进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交叉的学科,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一切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而且矛盾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当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存在着诸多矛盾。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分配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呈现出多样化,这一切不但增强了当代青年的效益观念和求实精神,而且激发了当代青年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由于外来文化的渗透,西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对青年学习、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导致了当代青年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加上信息化、网络化引起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区分,以及由此引发的道德观念的冲突与分裂,使得当代青年对人生价值感到困惑、迷茫和疑虑。

加强和改进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工程,也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工程。要提高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就需要从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矛盾入手,这些矛盾集中表现在价值导向、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只有深入分析并及时解决制约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才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功能。

虽然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对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冲击,但这只是外在因素的影响,我们应该看到其内在的决定因素,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导、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等相互作用的失衡所导致的不协调。首先,在价值引导上,存在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与当代青年价值取向多样性的矛盾。这个矛盾是制约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最根本的矛盾,也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另一方面,受全球化的影响,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对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产生较大的影响,使得他们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面,存在着教育内容的抽象空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能回答当前社会上热点、难点问题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青年之所以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认同感,很大程度上是与教育内容抽象空泛、脱离现实、脱离青年实际需要分不开的。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初步建立其学科理论体系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过分注重内容的逻辑严密性与体系的完整性,致使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的思想政治课内容重复,大学生对重复的内容难免会缺乏兴趣,觉得枯燥无味,再加上一些高校压缩课时,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时间还没有在中学的时间长,教学内容甚至还没有中学思想政治课有说服力和感染力,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薄弱、苍白。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处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的青年,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或者难以理解的社会问题,思想上产生了许多疑虑。如就业问题,为什么接受了高等教育,还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学历是否等于能力?如教育问题,为什么有的孩子上不起学,而有些孩子却能上贵族学校,享受最优越的教育?教育是否存在不公平问题?如医疗问题,为什么看病要花那么多钱?药价为什么总是压不下来,医疗行业是否存在行政垄断?等等。这些问题急需正确的理论加以引导和阐述,如果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得不到解答,就造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不能回答青年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之间的矛盾,从而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说服力,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功能的实现。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功能,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实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时代要求的有机统一,也就是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必须具备社会性、时代性和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动态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动态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根据时展的要求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来确定。首先是教学内容系统化。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出发,优化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体系。编写的教材要避免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内容重复,要充分体现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层次性,除了使当代青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理论上得到升华外,还要将更多的背景知识、史料、孝道以及思想家们的思维方式提供给学生。这样,不仅帮助学生树立一种观点,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树立。

另外,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灌输”的教育形式与当代青年对知识的“自主选择”的特点不相适应的矛盾。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以正面灌输为主导形式的,列宁的灌输理论虽然没有过时,当代青年仍然不能自发产生社会主义意识和马克思主义思想,但时代在发展,理论也应与时俱进,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列宁提出的灌输理论是在20世纪初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时期,同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时期相比,历史条件有很大的不同,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当代青年作为社会先进的文化群体,他们认知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会发生新的变化,表现出新的特点。当代青年有着优越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更关心的是自我发展,不可能产生像当时工人阶级那样要求解放的理论渴求。当代青年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方面带有很强的主体性、探索性和自我选择性,因此对外部灌输的思想政治理论难免产生逆反心理,从而造成了在思想政治的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的“灌输”与受教育主体“自主选择”的矛盾,最终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转型;整体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4 — 0162 — 02

一、问题视域的思索: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转型的诠释

思想政治教育论域中转型成为学者探寻的前沿问题,其基本逻辑是在问题的思索与探究中构建转型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转型是为了获得思想政治教育新形象的展现,社会与组织、个人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与前瞻性思考,而纷纷将转型、变革、现代性等概念内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以此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合理性的自我确证。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转型中的不平衡性、滞后性、制度建设的虚拟化等突出问题不断浮现出来,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转型的思考显得更加的迫切与渴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其整体性有着自己鲜明的特征。整体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特征和学科规定性。它表征着思想政治教育完整发展的基本精神。思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素或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不当,都会削弱或破坏思想政治教再过程的完整性,正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过程〔1〕。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因素虽然会呈现出不同的层次,但它们是组成思想政治教育科学体系整体的一个部分,或者说它们是一种有层次的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整体。也必然在其转型中显示出极强的联接性。

综合看来,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转型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以实践为基础,遵循一定的方法、步骤、顺序和操作规范,完成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是为适应现代社会而进行的以实现自身现代化为目标、体现人本化和科学化特征的整体性结构转换。在现时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方法、载体、环境、结构和过程为基本内容的整体转型,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体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集合形成系统的运作模式,具有系统的功能和属性,因而也就具有了整体意义的独立价值。在这里,整体性转型它是一个整体运作方式的转型,是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系统中各个层面的有机联系。简言之,是基于一种运作机制而链接起来的方法,载体、环境、结构和过程的总集合。内部各个要素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既有区分,也密切配合。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的应有之义与本质所在。

二、实然与应然:社会变迁要求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转型

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决定于社会基础和历史时代条件,而且这种决定具有根本性、宏观性的意义。因此,无论是评价还是改进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都必须对时代条件的基本变迁进行深入思考、基本把握,如此,才能认清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大趋势。

一方面,从社会结构特点看,即是由国家全面统制、存在个人人身依附关系的时代,进入到自主意识彰显、个性得到宽容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也逐步成为政治统治、经济服务与人格塑造中的一个非强制性手段,与其他社会治理手段结合,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发挥根本保证作用。随着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天然脆弱性的突现,引起了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独立性与合理性的质疑。另一方面从社会发展阶段看,即是由受教育者信息来源匮乏、被动接受灌输的时代,进入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信息资源占有话语权、身份平等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方式开始出现“异化”的趋势。有可能沦为只会空谈、缺乏实事求是精神的“无情物”, 没有特色、缺乏定位的“无面物” 、可有可无、毫无价值的“无用物”〔2〕。三是从社会治理理念看,即是由官僚色彩严重、崇尚权力的时代,人们生活进入到民主意识凸显、法眼观测天下的时代。但是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传统的合法性论证,及对教育地位、作用的制度界定,仍非常薄弱,思想政治发展的不清晰给人造成一种误读,即思想政治教育无所不包,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又缺乏自身特色,容易使人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怀疑、不信任的态度,自然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

由此看来,思想政治教育伴随着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而发生嬗变,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逻辑决定了推进其现代转型的必要性,也反映了自身对社会结构转型的适应性,在实现各部分之间然的有机联系的场域中,发挥整体功能,以消除对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或意识形态性的遮蔽和部分工具价值的消解。

三、激发与建构: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转型的实现之途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要素/结构/功能

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和当代社会的主要诉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自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就一直进行着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当代社会面临着空前的历史机遇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实现着全方位的转型和深刻的变革。比如,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不仅彻底地改变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而且还凸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发展问题;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不仅给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也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历史课题。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又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历史方位和运行轨迹;经济全球化不仅带来了社会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深刻变化,而且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在新世纪的发展编织着一幅更为复杂和广阔的现实图景。这些都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当代语境和生态环境,迫切需要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作出实践回应。因此,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具体历史条件着眼,系统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代中国发展的内涵、要素、结构和功能转型,对于全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系统方法

系统论是一种考察事物发生、发展的科学方法。系统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由各种要素组成的有机体,事物内部要素的结构方式决定着其发展水平和整体功能,主张从事物的诸要素以及诸要素的整体联系中探寻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系统论对于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本质内涵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既是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也由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是内涵发展和外延发展、渐进发展与飞跃发展、层次发展与协调发展的统一,既包括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转变,又包括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超越与深化”。[1]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既以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现状为现实基础,也以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为最终目的;既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承接,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创新;既内涵着其内部诸要素的发展,也带动着其整体结构、形态特征和功能的发展。只有以人类历史发展的时空为坐标,以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为轴心,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内部,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发展,我们才能获得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整体性认识。

二、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发展

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首先是其内部诸要素的发展。具体来说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内容、载体等要素的发展。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在政治一体化的传统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总是一定社会的统治阶级或代表一定统治阶级利益的社会成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成分较为单一,他们主要是传播国家意识形态的政治集团和个体。而随着市场经济和政治现代化的发展,政治一体化的格局逐渐被打破,我国社会开始出现了具有不同利益诉求的社会阶层,它们都有进行政治表达、政治参与的政治意愿。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许多社会成员开始从行政组织里游离出来,出现了“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身份转变。所有制、分配方式、就业形式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带来了思想观念的多元化。社会的阶层分化、政治的民主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多元化等,必然导致人们思想政治诉求的自主性、选择性增强,人们接受思想政治影响的渠道朝着多样化、社会化方向发展,这就相应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必须多样化和社会化,仅仅依靠国家和政府的力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需要了。未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必然会出现多样化、社会化的发展趋势,许多非政府组织(如民间协会等)和群众自治性组织(如村委会、社区委员会)等将会成为承担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新兴主体。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呈现出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在思想政治教育尚未成为一定社会政治集团的自觉政治实践之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身份认同是模糊和不明确的,还没有出现职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而随着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学科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也逐渐开始向专业化、职业化的方向发展。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众多拥有现代科学和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多样化发展和专业化发展,不仅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规模得到扩展,而且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素质,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质和量两方面都得到了历史性的发展。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自主思考、自我选择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提高,这就使得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得到了增强。在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形势下,人们享受着越来越多的民利和自由,改革开放也进一步解放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被动地接受某一套思想理论体系的说教,而是要在多种理论体系和价值观念之间进行思考和选择。这是一种历史性的进步,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思想发展所要达到的目的。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又容易在纷繁复杂、变动不居、良莠不齐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中迷失方向,这就使得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空前地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不仅催生了许多反映时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特别是推进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也使得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体系得以滋生和蔓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庸俗的、落后的甚至腐朽的社会思潮对广大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产生着不良的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矛盾和争夺呈现出日益激烈的形势。认真研究和把握新时期广大社会成员思想政治品德发展所呈现出来的新特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主导地位,重塑广大社会成员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增强其思想鉴别和选择的能力,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发展的重要历史课题。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呈现出生活化的发展趋势。随着政治主导一切、政治冲击一切时代的结束,我国社会进入了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谋求社会全面进步的新时代。我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强调对一种理想主义的道德观的灌输,这种“圣贤道德”又具有浓厚的政治化倾向,同社会大众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产生了严重脱离,因此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遭到严厉的批判和抨击。而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又由于受到错误的思想路线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

面出现了严重的泛政治化倾向,产生了不良的社会效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政治生活日益进入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社会主要矛盾开始从政治领域转变到经济领域,思想政治教育也主要定位为为经济建设服务,这也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突出政治向注重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转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只有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又必须体现鲜明的党性和政治性。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决定的。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显得尤为迫切。我们既不能走突出政治的老路,也不能走向淡化政治甚至不讲政治的极端。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发展既要实现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的结合,走群众路线,又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政治教育,在两者之间寻求契合点和共鸣点。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趋势。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中最为直接和明显的要素。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最为活跃和显著的要素,也是当前学术界讨论最为热烈的话题之一。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创新性特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应运而生。比如,各种文化载体、活动载体、管理载体、网络载体等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行之有效的新载体。它们比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更加生动,更加贴近实际,更加快捷和更加有效。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又呈现出综合化发展的趋势。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要创新,但并不是单兵突进式的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发挥多种载体的协同作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创新中的综合。网络载体建设的确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也存在其难以克服的弱点,比如缺乏主客体之间真实而直接的思想和情感互动,而这恰好可以通过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来弥补。因此,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出现多维、多向、多作用点的网状发展的情况下,只有综合运用各种传统的和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整合各种载体资源,发挥合力,才能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结构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不仅包括内部诸要素的发展,而且还包括诸要素之间的结构方式的变化和发展。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从封闭式向开放式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这种封闭性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反馈回路的缺乏和思想政治教育同环境之间的适应不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构通常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灌输与被灌输、控制与被控制的主体中心模式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这一结构模式中完全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其思想观念、情感意愿等接受心理几乎被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完全忽略了,而且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也不能从客体身上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没有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到主体的反馈回路,就会使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呈现出一种单向式的、封闭运行的状态。另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受到具体历史条件和技术条件(单一而又低效的信息传递方式)的限制,是在一种相对封闭的生态环境中发生、发展的,其信息获取的方式和信息传递的方式都带有十分明显的局限性和落后性,一旦置身于现代开放的社会生态环境下,就会产生适应不良的现象。我国上世纪80年代末“蛇口风波”的出现就是这种适应不良现象的典型表现。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人的权利意识和素质的提高,改变了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被动地位,客体的主体性开始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自主获取和消化信息的能力逐渐增强,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信息占有上的垄断地位。这些都迫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善于从客体身上学习,主动地适应开放的环境,加强自身对信息环境的即时监测、吸纳和引导,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这必然会彻底打破思想政治教育的封闭式结构,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之间的开放互动的新的结构方式。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从金字塔模式向网状模式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思想政治教育在形态上呈现出一种特定的金字塔结构,即占社会极少数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处于金字塔的顶端,而占社会绝大多数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则居于金字塔的基座。前者享有绝对的话语霸权,后者则只有被动接受的义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则从金字塔的顶端向基座辐射。这种金字塔结构的形成是由专制制度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压迫与被压迫的政治关系决定的,是社会的政治关系结构在思想关系结构上的表现。而随着专制制度的解体、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在政治关系上处于完全对等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朝着多元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他们必须首先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是一种平等的、民主的双向互动关系。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都要首先接受客体和其他社会成员的教育,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客体都可以成为对教育者和其他社会成员进行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则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来回传递。这样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就形成和扩展出一张无形的“关系网”,每个社会成员都可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网络中的一个纽结。

四、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和结构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也必然会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从单一向多样发展。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被限制在政治功能的狭窄范围内。在专制制度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为生产和再生产既有的政治关系,按照统治阶级的政治要求培养所需要的社会成员服务上。在期间,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甚至在无限扩张的情况下被严重地扭曲,导致了适得其反的后果。有学者在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时指出:“在我国实现改革开放之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单一的,这种单一性不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所决定的,而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以政治运动为中心,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政治运动首当其冲的手段,计划经济体制的集中统一性,从体制上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只能为政治运动服务,经济发展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文化领域被全面卷入政治运动中。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只能突出地表现为单一的政治功能。”[2]毋庸置疑,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失去了政治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和发展就失去了价值依托。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功能的内涵和实现方式也在不断拓展和变化。传统的以夺取和巩固政权为主要内容的“权力政治”逐渐向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各个领域渗透的“社会政治”转变。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可以通过直接的、政治教育的形式来实现其政治功能外,主要是通过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的方式,来间接地实现其政治功能。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政治教育委员会的工作会议上指出:“老式的宣传方法是讲解或举例说明什么是共产主义。但这种老式的宣传已毫无用处,因为我们需要在实践中说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整个宣传工作应该建立在经济建设的政治经验上。……

现在我们主要的政治应当是:从事国家的经济建设,收获更多的粮食,开采更多的煤炭,解决更恰当地利用这些粮食和煤炭的问题,消除饥荒,这就是我们的政治。正应当根据这些来安排整个鼓动工作和宣传工作。”[3]列宁的论述充分地说明了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为主要的政治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必须拓展到经济建设的层面。当前我们党所制定的政治任务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最大的政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多样化发展是由当前我国的社会发展任务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单一的政治功能向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等社会各领域的立体式功能发展,必须从社会功能向个体功能深化,这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现实要求。只有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多样化发展的同时,才能更好地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功能的实现。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从以规范为主向以发展为主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对个体思想和行为的规范和约束上。不管是对社会成员思想观念的引导,还是对社会成员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是为了达到实现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同社会要求相一致的目标。实现个体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重要社会依据,因此规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和发展来说具有根本的意义。如果失去了规范,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丧失了其真正的社会价值。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更加要强化社会控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实现社会成员内部控制的重要方式,对于规范社会的有序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绝不是以实现规范为唯一价值目标,绝不是以规约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为落脚点,而是通过规范的中介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功能,主要体现在其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就两者的关系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是发展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是规范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主导着规范。如果片面地强调前者,这就会使思想政治教育沦为一种约束人、管理人、压抑人的工具,是一种典型的“工具理性”的表现。在这种工具理性的指导下,只能生产循规蹈矩、毫无创造力的顺民,而不能为未来社会塑造具有开放意识和开拓精神、充满创造精神和发展潜力的积极公民。在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以促进社会发展和全面发展为目的,才能真正体现自身的价值合理性。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批既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又具有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和塑造一大批创新型人才是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实现以规范为主向以发展为主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定位必须放在通过影响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实现人的素质全面提高上。在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是基础。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通过素质的全面提高才能实现。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思想政治素质又是核心和基础。只有以人的素质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得以真正彰显。因此,在社会的全面进步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来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价值依据,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实现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郑永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J].思想教育研究,2000(6).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篇7

【关键词】佛教思想;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佛教产生于古印度,产生于对民间苦难的深刻同情和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正如马克思所说,“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宗教是人民的鸦片”。①佛教在西汉时期传人中国,不断开辟了佛教中国化、政治化和世俗化的路程。这里笔者主要探讨佛教的基本思想人生观、善恶报应论和佛性论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人生观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

人生观是佛教全部思想的核心。整个世界都处于一种无穷无尽的轮回,即佛教所谓的“”。人们始终无法把握自己、主宰自己,始终无法脱离生死的轮回之苦,始终无法逃脱地狱、鬼、畜牲、阿修罗、人和天“六道的轮回”。只有“不生”才能摆脱痛苦,摆脱轮回,这是佛教最高理想即“涅”,也称为“解脱”。可是这种解脱是只有佛陀才能达到的境界。凡夫是无法超越死生的,原因在于凡夫的三种“不善业”即“贪、嗔、痴”。为了从三种“不善业”中解脱出来,佛教将戒、定、慧三学作为人生解脱的方法。所谓“戒”指戒律,是佛教为出家或居家的教徒制定的规定。“定”又称“禅定”,即调整心态,排除一切杂念,提高专注力,达到人与自然的一体化。“慧”就是智慧,是认识和改造自身和世界的一种特殊观点和思维方法。持戒修身,自己自律,方能调整心态,专心致志,最终获得智慧,找到一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维模式,得到精神上的解脱。

对于佛教的这种悲观唯心主义的人生观,我们是持根本否定态度的,它认为一切现象皆为虚幻。正如《金刚经》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②从根本上来讲,佛教是一种出世信仰,导致中国古代有些贤士当仕途不如意之时,就容易产生一些消极避世的行为。这种人生观也是一种天命说,认为人生来就是痛苦的。受着封建统治者的压迫只不过是凭空加多一种痛苦而已,没必要去探寻统治阶级压迫的原因,更不用说去革命反抗。这种人生观有利于平民百姓“顺民”思想的形成与凝固,客观上成为了封建统治者维持阶级统治的工具。

但是这种佛教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首先,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来讲,人生观教育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一方面,佛教总是灌输人们人生是苦的思想,这是佛教的信仰基点,体现出人生观教育在宗教教育中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教育,比较注重社会价值,缺少个体价值。因此,借鉴佛教的人生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回归于个体自身,注重个体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让人们坚定一种共产主义的人生理想信念;形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正确的幸福观、荣辱观、生死观、苦乐观。③另一方面,不可否认,像佛教人生观所言,人生确实充满痛苦。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给人们以正确的导向,指导人们辩证地看待一切事物,积极主动地去面对人生中的种种问题,人生是曲折性和前进行的统一。

其次,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来讲,“戒、定、慧”对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中自我教育理论是非常有益的。第一,注重内在修身。“戒、定、慧”是一种内在修身之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外在的灌输教育,更重要的,还需要完善个体内在的自我教育。第二,注重自律性。每个佛教徒的“戒”是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的,即“他律―自律―自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注重外在的管教,发展到一定阶段,完成由他律到自律到自觉的过程。第三,提高专注力。“定”是一种佛教自我修身的良好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调整心态,专心致志,达到人与自然的一体化、我与非我的统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可以借用佛教的“定”让我们暂时撇开一切杂念,真正指向内心,正确认识自己和定位自己。第四,追求智慧。佛教的“慧”就是智慧,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式,是“戒”、“定”之后的知识性获得。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也需要让受教育者摒弃杂念,指向内心,确立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二、善恶报应论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法句经・述佛品》) ④。他把佛教解释为一种抑恶扬善的宗教,认为“善恶观”足以概括佛教的全部教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劝导人们莫作恶事,多做善事。对于其出家或居家的教徒而言,则要做到“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就是说,佛教徒必须通过自己不断的持修行为,使自己的内心不断地得到净化,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则能得到生死轮回的解脱,进入永恒的涅世界。在个人的宗教实践中,佛教把善恶观与生死轮回联系在一起。如前所述,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总是在“六道”之中轮回。轮回是依据“业力”来决定的,“业”意为“造作”或“造化”,泛指人的一切身心活动,它包括思想意识、言行举止等等。“业”有“染”、“净”之分,“染业”导致恶的果报,“净业”导致善的果报。

佛教这种善恶报应说的思想,在道德方面主要产生了消极影响,因为它培养了人们出世的人生态度,悲观自怨自艾的情绪和高度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旦遇事不顺就归结为自己上辈子或以往的“恶性”,诚然,内因是导致事物发生的根本。可是总是认为个人的恶性导致自己的悲观的遭遇就一定会挫伤人的生存积极性,一直会自怨自艾,埋怨自己的以往行为,已至错过忽视了对现在和未来的把握,最悲观的做法是结束了自己。此外,把不幸归结于上辈子的孽缘,这本身就是一种消极的天命观,严重挫伤人们生存的价值意义。唯一解决的途径就只是遁世出家,信仰佛教,认为只有佛教才能使人们跳出善恶报应的“死循环”的圈子。从本质上来讲,这种说法只是一种想要吸纳更多佛教信徒的谎言,是对人们精神的禁锢和主宰。

就其积极方面而言,它又促使人关注生死的安顿,关切来世的命运,增长道德自律心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成了中国民间的普遍信念。事实上,因果报应论一直是维护中国人道德价值的重要思想支柱之一。就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来说,也不失其部分合理成分可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参考。首先,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讲,价值观是其不可或缺的部分,道德行为也必须与人为善,不为己甚。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道德教育也主要是教人以正确的社会道德规范,以善为核心,这与佛教的善德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次,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来讲,注重德育对象的层次性,把握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释迦牟尼所说的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是承认了教育对象的层次性和差异性的客观实际。对于普通大众,只要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只要不做各种恶行,多做善事就好了。而对于其出家或居家的信徒而言,要求就相应地提高,则需要“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就是要求他们不仅要抑恶扬善,还需要纯净其内心,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能够成就佛法。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也必须考虑到教育对象的客观差异性,因材施教,注重教育的层次性。对于普通的受教育者,只需要给他们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道德;而对于一些先进分子,比如党员干部,则需要培养他们的共产主义的道德。

再次,要重视道德信念的作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净业善报,染业恶报”是不能证实的,但同时也不能证伪的。对于这种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的观点,但是又对我们自身、他人和整个社会是大有裨益的,我们就宁愿去相信。而且这也与马克思主义“因果关系”相契合,马克思“因果关系”指出,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作善即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效能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能够为他人排忧解难谋福利,和谐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繁荣和发展。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也应该坚定这样的道德信念。

三、佛性论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

佛教宣扬,人生价值的最高旨趣是修行成佛,进入涅的境界。人能否成佛取决于人的“佛性”。“佛性”原意是指佛佗本性,后发展为觉悟成佛。在佛教中国化的结果中,主要有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之分。小乘佛教认为,只有释迦牟尼具有佛性,能够成佛,其它人都不具有佛性,都不能成佛。大乘佛教则主张人人皆有佛性,众生皆可成佛。禅宗的创始人慧能就认为,“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⑤也就是说,若悟到自己的本性,人人皆可成佛;若迷失了自己的本性,就算是佛也会被赶下神坛。“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的实质体现的是众生平等。一切有情生命都能够成佛,在机会上是平等的,无高低贫贱之别,与个人的社会身份地位无关。⑥慧能佛性思想还表现在他的“即心即佛”。他认为智慧是人的自性、本性,也就是本心。人只要认识本心,就能获得解脱,就能成佛。他认为,“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佛是自性,莫向身外求”,⑦人们要“自识本心,自见本性”⑧。在这里,慧能把自性与佛性统一起来,认为离开自性便没有别佛,而所谓自性,只能在人性之中,不可离开自身之外以求佛。

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的价值取向本身就是值得怀疑的,是一种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其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佛性”究竟是指什么,一切众生是否都具有这种属性,有这样的属性是否可以成佛,佛又是什么。所以,这种思想是在鲜明的的立场角度而言的,脱离宗教层面,在世俗中来探讨未必是合理的。

但是,这种思想却是对古代德育产生了积极影响。“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说明了人与人之间只存在道德善恶大小之别,而不存在身份地位等级的高低。这是在中国历史上鲜有地、大张其鼓地宣扬平等思想。在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这一思想主要应借鉴在处理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中,以往的德育主要是一种“主体―客体”的灌输模式,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者灌输的鲜明阶级立场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缺乏主体自觉主动的参与,二者之间是一种不平等不公平的关系;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借鉴佛教这一平等观,在德育中,应该重建一种“主体―主体”的学习探讨研究模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教育者起着导向监督作用。尊重受教育者,坚信每个个体都有能够学好知识的可能性。

佛教德育思想是从独特视域对人类的道德生活、道德本质、生命意义等探析的道德认知成果,属于宗教学说,是人类特殊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中国人的道德思想出现解构和重构的问题,出现了社会的信仰危机、思想迷惘和道德失范等问题。研究佛教基本思想对于发掘其对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可资利用的精神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黑格法哲学批判》导言

②《金刚经》

③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M].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241.

④《法句经・述佛品》

⑤《坛经・付嘱品》

⑥张建新,周险峰.佛教德育思想初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5(6).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篇8

徐菲(1987.11-),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山东,学历,硕士,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研究方向:教师教育中思想道德理论与实践。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在教育的过程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过去的思想政治环境表现为:封闭性,稳定性。而在当代,一定的的教育环境总是与教育紧密相连并形成互动,表现为环境的复杂性,多维性,开放性进一步增强,并出现了媒介环境,虚拟环境和竞争环境等一系列新的环境因素。

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环境我们可以按其影响范围分为宏观环境、中观环境、与微观环境。宏观环境又称为大环境,主要指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心理,宏观环境是指个人的思想行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或国际环境。中观环境是指影响具体个人思想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特殊阶段。家庭社区环境,学校环境,企业环境和大众传媒环境,互联网环境等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微观环境又称为小环境比如:儿童生活的家庭、学校生活或者班级生活。其中微观环境是宏观环境发挥作用的奠基石,对宏观环境具有反作用。共同结合,共同影响着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

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环境按其性质可以分为良性环境和恶性环境。良性环境是指对人的思想道德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促进作用的环境。例如:大课堂、大家庭等就是指良性环境。相反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起相反作用的环境就是恶性环境。由于人有主观能动性,可以选择不同的态度和方式对待不同性质的环境,因而,同样面对良性环境与恶性环境,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有些人会出淤泥而不染,有些人会在逆境中成才。其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形成不同的教育效果。而当代大学生面临着社会稳定,经济持续的发展以及独生子女时代,就显得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环境尤为重要。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按状态可以分为开放环境和封闭环境。所谓开放环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外界进行思想信息交流和行为交换和环境。封闭环境是指教育活动不与外界进行思想信息交流和行为交换的环境。例如闭关锁国,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是指日常生活的封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指学校环境的封闭。开放环境和封闭环境是分不开的,在当代,就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而言,环境为一个开放自由的大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按其内容可以划分为社会物质环境和社会精神环境。社会物质环境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物质总和。社会精神环境是指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精神总和。

当代的社会,国内和国际环境都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国内的经济成分和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生活的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国际上,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不断的加紧对我过的“西化”和“分化”渗透和反渗透、颠覆和反颠覆的斗争长期存在,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更加呈现出复杂多变的趋势。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有效办法之一就是把学校变成一个典型的社会生活,所以我们要铭记,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要一套环境论的原理,知道哪些环境有利于学生们的健康成长,哪些环境有利于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可见在当代社会条件下,人与环境的关系越来越引起教育者们的关注,我们教育者应该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我们都知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各个要素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一般特征。首先,多维性。各种元素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其客观原因是社会存在的多样差异性,环境分的细致因为社会发展越来越复杂,在过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能力,改造能力有限,社会处在一个简单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而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能力的提高,当代社会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环境的多元性也体现出来。与此同时,人的主观能动性导致人的主观选择出现了多维化。传统的社会,人的自主选择权受到严格的限制。社会主义社会里,人的需要随着物质的丰富而丰富,进而推动了自主选择的多样性,所以社会环境愈加复杂。

其次,复杂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与人们的生活,学习,家庭,交往的有关系的一切因素都可以以一定程度上的影响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的目的。环境的影响中的良性与恶性、积极与消极、先进与落后等一系列的因素交杂在一起,影响着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本身。所有的影响交织在一起,工作作用着,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

再次,开放性。时间与空间对于人都是不断的发生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是一种影响人的环境。在空间上说对人的影响没有固定的界限,在当今一个现代化的社会里,便捷的交通工具,互联网以及其他咨询工具加大人与人之间,地域与地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因此,影响人们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的空间上就没有了固定的限制,大大的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的开放性;而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与社会发展并不是同步的,出现了落后于社会的发展,体现出了一定的滞后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并不是一个静态的产物,是一个动态的环境,社会不断的进步发展,社会的基本矛盾也随着不断的发展变化,因为环境的变换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方方面面进而发展。教育环境的开放性推动着变化的速度,使政治教育的环境出现了更加复杂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条件变化而变化。随着教育对象的年龄而发生着变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我们可以说是最直接作用于当代大学生的感觉器官,在当代社会,人们通过模仿、舆论、集群等群众的心理影响和作用约束着并规范着人们的行为,而生活节奏的加快又加快了人们对感官的需求。情绪感染、形象感染、群体感染都属于社会环境对当代大学生的环境感染,社会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着人们的情绪,特别是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时,环境对人们的影响也表现的尤为突出,先进的、积极的、正面的具体形象易于被人接受和效仿,具有较强的感召力。相反,消极的负面的形象会给人们带来更加消极的影响,必须加以制止。

在我们所知道的的众多环境影响因素中,媒介环境,虚拟环境和竞争环境是新环境因素的集中具有代表性的新环境。过去,大众传媒环境对人们的影响小,覆盖面窄,信息量也不大。但当代社会,人们时时都处于媒介环境之中,强大的视觉系统,听觉系统,生动形象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可忽视问题,我们要对其给予一定的重视,注重其两面性,发挥其积极作用。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