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期刊

影响因子:1.73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地球物理学报杂志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创刊时间:1948
  • 国际刊号:0001-5733
  • 出版周期:月刊
  • 邮政编码:100029
  • 国内刊号:11-2074/P
  • 邮发代号:2-571
  • 全年订价:¥ 1560.00
  • 发行地区:北京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大气物理学·大地测量学
  • 地球动力学·地震学
  • 应用地球物理学
  • 汶川Ms8.0级地震余震分布及周边区域P波三维速度结构研究

    利用川滇地区长期积累的地震走时观测资料和汶川地震余震观测资料对汶川地震震源区及周边区域地壳和上地幔P波三维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浅部P波速度分布与地表地质之间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龙门山断裂带在20km以上深度表现为高速异常带,彭灌杂岩体和宝兴杂岩体为局部高速异常区.龙门山断裂带中上地壳的局部高速异常体对汶川地震的余...

  • 龙门山构造带及汶川震源区的S波速度结构

    利用四川地震台网的观测资料和体波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龙门山地区的s波速度结构,据此分析了龙门山断裂带的地壳结构和汶川震源区的深部构造特征.反演结果表明,地震破裂与龙门山断裂及其两侧的地壳结构差异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汶川以北的龙门山上地壳具备较高的强度且明显抬升,灌县至江油是龙门山西侧应力积累的主要地区,汶川8.0级地...

  • 龙门山断裂带地壳精细结构与汶川地震发震机理

    利用2001年1月至2008年6月四川固定地震台网和临时地震台站记录到的大量P波到时资料,反演了龙门山断裂带及周边地区的地壳精细三维P波速度模型.结果表明,汶川主震以北和以南地区的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以北地区的龙门山断裂带具有很强地壳不均匀性,这与该区发生了大量汶川地震的余震相一致.这些结果有意义地改进了前人对龙门山断裂带仅为不同...

  • 川西龙门山及邻区地壳上地幔远震P波层析成像

    本文利用川西地震台阵记录到的远震P波走时数据和非线性层析成像算法,获得龙门山地区400km深度范围内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为了适应川西地区复杂的地质结构,本文的层析成像方法采用了快速行进三维走时计算算法和Tarantola非线性反演算法.我们的结果揭示了川滇地块、松潘-甘孜地块和四川盆地三个不同地块构造差异及该区深部动力学特征.本文的...

  • 川西地区壳幔结构与汶川Ms8.0级地震的孕震背景

    收集了四川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57个远震事件,并从宽频带数字化三分量地震记录中计算出了马尔康(MEK)、都江堰(YZP)、中江(JJS)、江油(ZJG)、广元(YTS)、康定(GDS)、汉源(XJP)、雅安(MDS)、峨眉山(EMS)、沐川(WMP)、仁寿(YGD)、荣县(HMS)等12个台站下方的远震P波径向接收函数.另外,引入地震勘探中的动校正技术,将各...

  •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序列震源参数分段特征的研究

    本文利用四川省区域固定地震台网观测记录到的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序列的资料,从中挑选部分台站和地震资料,在精确扣除了余震区地震波衰减与台站场地响应后,计算得到了汶川地震序列中1070次ML≥3.0级地震的震源参数,结果显示,地震矩与震级之间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应力降和视应力的大小与震级大小有关.利用ML3.0级地震资料得到的应力降的...

  • 利用阿拉斯加台阵资料分析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破裂过程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Ms8.0地震.我们利用美国阿拉斯加区域台网的部分宽频带地震台构成广义台阵,应用非平面波台阵技术——迁移叠加方法,获得了这次地震的高频(〉0.1Hz)能量辐射源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图像.图像表明,这次地震破裂从震中开始向北东方向扩展约300km,震源过程至少长达90s,平均破裂速度为3.4km/s;整个过程可...

  • 2008年汶川大地震震源机制的时空变化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恒定破裂速度和固定子事件震源时间函数的假定、利用远场地震波形资料获取大地震震源机制的时空变化图像的线性反演方法,并利用这种方法及全球范围内48个台站的长周期波形资料反演建立了2008年汶川Ms8.0地震的震源机制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图像.根据这个图像可知,汶川大地震断层的西南端震源机制接近于逆冲,随着破裂向东北...

  • 汶川Ms8.0地震余震序列重新定位及其地震构造研究

    综合利用川西流动地震台阵观测数据和震后应急地震观测台站的震相数据,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对汶川地震的余震序列进行了精确重新定位,并对汶川地震的地震构造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结果显示,汶川地震序列从彭灌杂岩南缘开始破裂,主震及其余震破裂带长约350km,在大部分区域宽约20-30km,其宽度和空间形态沿破裂带显示了强烈的分段和非均匀特征...

  • 汶川地震余震序列的地震各向异性

    利用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震源区及周边地震台站记录的余震序列资料,使用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法,分析了汶川地震发震构造龙门山断裂带及周边地区的地壳各向异性特征,推断了地壳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大致以安县为界,位于龙门山北东段的台站快剪切波的偏振方向为北东向,与断裂带走向一致;而位于龙门山西南段的台...

  •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孕震机理研究

    用三维流变非连续变形与有限元相结合(DDA+FEM)的方法,在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三维构造块体相互制约的大背景中,考虑了龙门山断裂带东西两侧地势、地壳厚度和分层的明显变化,及断裂带东侧四川盆地及鄂尔多斯块体坚硬地壳阻挡的影响,通过用GPS资料做位移速率边界约束和震源机制约束,计算得到研究区的速度场和应力场与该地区GPS测量结果和震...

  • 2008年汶川Ms8.0地震发生过程的动力学机制研究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突发在现今并不活动的龙门山断裂带上,该地震发生的动力学机制问题引起广泛关注.文中利用黏弹性接触问题的有限元方法,考虑重力作用,对青藏高原东缘的应力场空间分布及其随时间的演化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应力在空间由分散分布逐渐向龙门山及周边地区转移集中.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及计算分析,初步认为汶川地震孕...

  • 强烈地震震源破裂和深层过程与地震短临预测探索

    强烈地震震源区和其周边地域的介质,在力源作用下开始破裂,即微破裂,而当其在应力不断积累、逐渐发展并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破裂链”时,即应力集中达到临界状态时,震源介质所积累的巨大能量以波动的形式瞬间释放,并冲出地表发生地震,且在地表产生一系列的破坏和大型断裂.在强烈地震发生后依据设定的初始模型和远、近地震台网记录,通过...

  •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发生的历史与现今地震活动背景

    为了了解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Ms8.0地震发生的地震活动背景,本文综合历史与现代地震资料,从南北地震带中段及其邻区的视野研究了汶川地震前1~2千年的强震活动性,以及震前20年的地震活动性背景.结果主要表明:(1)至少在2008年之前的1100-1700年中,龙门山断裂带未发生M≥7的地震,相对其南、北两侧的其他活动断裂带(或段)形成一个地...

  • 汶川Ms8.0级地震发生背景与过程的研究

    本文首先阐明汶川Ms8.0级地震发生在由区域布格重力异常和地震震中分布所确定的武都-松潘-茂汶-汶川-泸定地震带上.汶川地震所在地段是地震前兆和中小地震(M≤7.0)的空白区,震前出现明显的孕震空区,慨8.0级地震发生在空区周围区域中小地震活动峰值之后的减少段里.地震的破裂超出孕震空区范围,空区内、外余震活动呈现出不同的衰减特征...

  • 汶川Ms8.0级地震断层滑动机制研究

    汶川Ms8.0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为龙门山断裂带,地震地表破裂主要分布在其中的北川-映秀断裂和江油-灌县断裂上,尤其是沿前者发育了长达240km左右的地表破裂带.通过对龙门山断裂带震后断层擦痕的测量,得到311条断层擦痕数据,利用由断层滑动资料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计算方法,得到研究区8个测点的构造应力张量数据,并获得了研究区构造应力场特...

  • 汶川地震区的流变结构与发震高角度逆断层滑动的力学条件

    本文利用龙门山地区的地质、地球物理剖面、弹性波速和流变实验数据等,建立了汶川地震相关构造单元的地壳流变结构.川西高原和龙门山构造带的地壳流变结构中存在多个塑性流变层,而四川盆地地壳基本没有出现塑性流变层,这种复杂的流变结构是汶川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基础.岩石破裂-黏滑-摩擦实验表明,以二长花岗岩为代表的震源区岩石具有很高的...

  • 2008年汶川地震断层北川段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及地震地质灾害效应

    2008年5月12日Ms8.0汶川大地震的主要发震断层是龙门山断裂带的映秀北川断裂.本研究通过地震后的实地调查和地震前后高空间分辨率航空与卫星影像的解译,对映秀北川断裂带北川段(擂鼓镇曲山镇)同震地表破裂带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及相关地震地质灾害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5·12汶川大地震沿映秀-北川断裂带产生的地表破裂带正穿过北川...

  • 汶川Ms8.0级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观测与研究

    利用InSAR技术,采用地震前后日本ALOS/PALSAR数据,提取了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7个条带的地表同震形变场.每个形变条带南北向500km,东西向70km,7个形变场覆盖了映秀镇、都江堰、茂县、北川、平武和青川.结果显示,此次地震地表破裂带在北川-映秀断裂带上.地表破裂带从汶川县映秀镇西南震中附近一直到青川县苏河北侧,全长约为230km...

  • 汶川8.0级地震前区域地壳运动与变形动态过程

    利用GPS等观测资料研究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的区域地壳运动与构造变形、应变积累,以及大区域地壳运动微动态变化过程,结合同震位移场分布等分析、讨论了汶川地震前近10年区域地壳变形的表象所反映的大震孕震最后阶段的物理过程.结果表明,发生汶川8.0级地震的龙门山断裂带1999~2004年相对稳定的华南地块无明显的相对运动,2004-2007年...

  • 汶川Ms8.0地震孕育发生的机制与动力学问题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Ms8.0强烈地震.发震断层是龙门山断裂带的映秀-北川断裂.分析震前的GPS速度场发现,从巴颜喀拉块体西部到龙门山断裂带沿大约N103°E方向的缩短速率为13.0mm/a,龙门山断裂带的右旋走滑速率1.1mm/a,断裂带处于闭锁状态.四川盆地沿大约N103°E方向有少量的压缩变形,而沿SW方向有少量的拉张变形.同震位移...

  • 中国大陆地壳运动与汶川Ms8.0级地震孕育的关系

    根据网络工程的GPS站点观测资料,计算相对中国大陆整体1999~2007年的趋势运动速率和2004~2007年的动态运动速率,用青藏亚板块和华南亚板块的参数计算龙门山断裂带的活动参量,研究了中国大陆运动场和其变化,分析了地壳运动场的特征与汶川Ms8级地震的孕育关系.结果揭示出:现今地壳的运动分区与地质新构造单元基本一致,显示现代地壳构造活...

  • 龙门山山前彭州隐伏断裂高分辨率地震反射剖面

    彭州断裂是龙门山山前一条重要的隐伏断裂.为了调查彭州断裂的位置、性质及其活动性,5·12汶川Ms8.0地震发生后,作者采用可控震源和高精度的地震反射勘探方法,对彭州隐伏断裂进行了高分辨率地震反射成像.本文利用获得的浅层地震剖面资料并结合石油地震反射剖面,给出了彭州断裂的空间展布特征以及断裂两侧的新生代地层厚度.结果表明,彭州...

  • 汶川地震断裂带东北端浅部结构的人工地震探测

    结合汶川地震断裂带动态监测,利用快速响应探测系统,开展了断层带浅部结构人工地震探测.针对地震断裂带动态监测条件下的复杂波场和低信噪比的情况,在f-k波场分离的基础上,分别利用了折射波共中心点成像、面波速度反演、反射波叠加成像方法,进行了浅层断层和构造成像处理,并对处理结果进行了综合解释,给出了断裂带浅部断层分布和速度特...

  • 汶川Ms8.0级地震成因三“层次”分析——基于深部电性结构

    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级地震的发生不是局部地区孤立的构造事件,研究汶川地震的孕震机制,应该把局部分析和区域分析相结合,关注地壳上地幔直至地幔过渡带的深部结构.基于近年来在东北、华北和汶川地震附近地区进行的深部结构电磁探测结果,结合地震学等其他资料,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印度板块的碰撞和松潘甘孜地块的推挤三个“层次”探讨分...

  •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逆冲构造深部电性结构特征

    通过对汶川地震前观测的碌曲-若尔盖-北川-中江大地电磁剖面的数据处理和反演解释,揭示了沿剖面的松潘-甘孜地块、川西前陆盆地、龙门山构造带及秦岭构造带50km深度的电性结构特征及相互关系,表明青藏高原东缘向东挤压,迫使向东流动的地壳物质沿高原东缘堆积,并向扬子陆块逆冲推覆.龙门山恰好位于松潘甘孜地块与扬子陆块对挤部位,主要受松...

  • 龙门山及邻区重、磁异常特征及与地震关系的研究

    本文通过研究龙门山构造带及邻区的区域重、磁场特征,以及龙门山断裂带的产状等特征,探讨其与地震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龙门山断裂带是环绕青藏高原的重力梯度带的一部分.其对应密度分界面向西北方向倾斜,向下延深数十公里,切穿莫霍面.推测密度分界面分为两段,深部较陡的为岩石圈块体的边界,浅部较缓.基底隆起与凹陷的界线大体与大地构...

  • 四川中西部地区地壳结构与重力均衡

    汶川Ms8.0地震的“孕育”、发生和发展是深部物质分异、调整和运移的产物.为此,在四川中西部地区(松潘-甘孜,龙门山断裂系和四川盆地)应用重力布格异常场资料并通过两条典型剖面的地壳厚度(Moho界面深度)分布与依据Airy均衡理论给出的理论均衡地壳厚度做对比分析,探讨四川盆地、龙门山造山带、邛崃山等川西地域的地壳均衡状态,得到龙...

  • 地震前兆还是其他因素?——与“汶川大地震宽带地震仪短临异常及成因初探”作者商榷

    本文仔细分析了我国宽带地震仪记录和论文“汶川大地震宽带地震仪短临异常及成因初探”提供的数据,探讨了5.12汶川8.0级强烈地震前后记录的“异常”现象,对该论文观点提出了质疑.有理由推测,该“短临异常”并非地震前兆,它最可能是在此期间在西太平洋的02号强台风“威马逊”激发的脉动异常.

  • 《地球物理学报》编辑委员会

热门期刊
  • 物理教学
    部级期刊 1个月内下单
    主办单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地球
    部级期刊 1个月内下单
    主办单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中学物理
    省级期刊 1个月内下单
    主办单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物理通报
    省级期刊 1个月内下单
    主办单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物理学报
    北大期刊 1-3个月下单
    主办单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地球科学
    北大期刊 1-3个月下单
    主办单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物理教师
    北大期刊 1-3个月下单
    主办单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湖南中学物理
    部级期刊 1个月内下单
    主办单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大学物理实验
    省级期刊 1个月内下单
    主办单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测绘通报
    北大期刊 1-3个月下单
    主办单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