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农业标准化论文

时间:2022-04-08 02:15:05
摘要:农业标准化不仅是现代农业的一个显著标志,也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必然趋势。所谓农业标准化,用一句概括的话讲,就是对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均建立起科学先进、切实可行的标准,通过规范操作与严格监督,使其得到全面有效的实施,从而确保农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提高农产品的信誉度和市场竞争力,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农业标准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项综合性技术基础工作,它的核心是标准的制定与实施。
关键词: 农业标准化论文 农业标准化 农业论文 农业

农业标准化论文

农业标准化论文: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是当前农业生存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农产品开始出现低水平、结构性剩余,外销量不断扩大,尤其是随着我国WTO的加入,农业标准化问题显得日益重要和突出。然而,我区大多数农民还没有学会采用标准化从事农业生产,甚至不懂“标准化”为何意,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提高认识、明确重点的基础上,尽快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抓紧进行农业标准化的普及和推广工作,提高农产品质量,成为当前农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什么是农业标准化

农业标准化不仅是现代农业的一个显著标志,也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必然趋势。所谓农业标准化,用一句概括的话讲,就是对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均建立起科学先进、切实可行的标准,通过规范操作与严格监督,使其得到全面有效的实施,从而确保农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提高农产品的信誉度和市场竞争力,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农业标准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项综合性技术基础工作,它的核心是标准的制定与实施。现行农业标准包括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国际通用标准及国别或地区标准。制定和实施各类农业标准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市场准入”问题,没有标准化就没有市场化。因此,执行什么样的标准,要由市场来决定。你的产品要想进入或打入哪类市场,那么你就要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执行与该市场要求相对应的标准。

二、推行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由于部分农民盲目追求产量的最大化,在生产过程中不注意合理施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致使一些农产品不同程度地受到农药、亚销酸盐等有害物质的污染,降低了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广大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普遍抱有疑惧心理,购买热情下降。在出口创汇方面,由于一些农产品不符合相关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安全标准,屡屡引发贸易纠纷,有的不得不减少出口甚至被迫退出国际市场。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农业标准化工作滞后,没有跟上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步伐。可以说,在目前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显得十分突出、十分重要。

一是适应“入世”竞争的需要。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提供给人们广阔贸易空间的同时,也给贸易带来了磨擦,这种磨擦,主要表现为技术、标准即产品质量之争。去年日本、韩国对我们的大葱、禽肉等农产品实行进口设限,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可以说,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我们不按标准化组织生产,就难以开拓国际市场。因此,我们只有按照国际标准的要求生产出大量质量过硬、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加快我区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是抢占国内外市场的需要。随着农业部启动的“新世纪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全国各地都纷纷制定和出台了一些加强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对策措施,农业标准化工作已经在全国全面铺开。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已经建立了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其他地方也将陆续建立并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北京、天津,已经与河北省联合签署了“京津冀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协作网”,达成了“华北护菜协议”,其目的之一,就是要限制农药残留超标的外地蔬菜进入本地市场。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我们不痛下决心推行农业标准化,产品质量无保证,不但不能开拓和占领新市场,而且还会从已经占领的市场中被挤出来的危险,其后果不堪设想。

三是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需要。过去我国农产品长期处在短缺状态,解决温饱是农业面临的最大最重要的问题。过去我们抓农业,追求的第一目标是高产,不太考虑产品品质的好坏,因为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吃饱饭的问题。现在温饱问题解决了,农产品的品质营养、安全卫生则成为人们关注和追求的新目标,人们甚至希望多花点钱,也要买到安全、优质的农产品。也就是说,广大消费者已对农产品安全性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要适应这种要求,实现吃好这个目标,就必须推行农业标准化。

四是确保人类健康的需要。现在我们的农产品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在有害物质残留超标的问题,有的因长期食用低劣农产品造成积累中毒,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许多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抱有疑惧心理,感到吃什么都不放心。2001年10月份,国家质检总局与农业部联合,从全国23个大中城市的大型蔬菜批发市场,抽查了10大类181种蔬菜,其中有86种蔬菜农药残留超过国家规定的最高限量,超标率占47.5%,有9种蔬菜含有3种以上农药残留超标。也就是说,我们吃的蔬菜中,有近一半是农药残留超标的。这种状况不改变,直接威胁到了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从维护我们人类健康的角度讲,也必须推行农业标准化。

可以说,实施农业标准化,实质上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场革命,绝不是锦上添花之作,而是关系到我区蔬菜、畜禽、果品等优势产业能否生存、能否发展的关键措施。面对这种新形势,我们只有以实现农业标准化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我区农业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我区的农业标准化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亟需解决。一是全社会的标准化意识还不够强。推行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还没有被全社会所认识,许多农民群众对农业标准化还不了解,按照标准化生产还没有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二是标准的制定与实施缺乏有效的组织和配套措施。在制订的标准中,产中技术规范多,产前、产后和系列标准少,与国际标准接轨不够。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配套措施,还存在着标准传递渠道不畅,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三是检测体系建设不完善。受重视程度、地方财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检测体系建设还非常薄弱,一些必要的设备、仪器、人员还没有全部到位。四是市场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区农产品市场还没有建立起“市场准入”、“分区销售”等市场约束机制,优质农产品与劣质农产品混区经营,“优质优价”政策难以体现,严重挫伤了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的积极性。五是农资市场有待于进一步规范。近年来,尽管我区加大了对农资市场的清理整顿力度,但农资市场秩序仍不能令人满意,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兽药等农业投入品并没有从农资市场上彻底清理出去。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行业管理标准和处罚标准,使处罚有理无据,难以操作,也是影响清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区农业标准化开展情况,下一步我区农业标准化生产应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第一,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体系。这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标准就谈不上标准化。前段,我们制定了一些地方标准,但很不全面,标准的覆盖面很窄,远远不能适应标准化生产的需要。下一步,要在现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基础上,参照有关国际标准,进一步制定出从生产环境、生活过程到产品品质、加工包装等环节的一系列标准,使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纳入标准化管理的轨道,从而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全程标准指标体系。

第二,尽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是确保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要抓早字,争主动,尽快建立健全这一体系。同时,要引导扶持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尽快建立质量检测点,努力在我区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服务便捷的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在检测体系建设中,要遵循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从长计议,建就建好的,上就上一流的,切不可应付了事,报有临时观念。要在搞好检测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对质检人员的培训,严格检验制度,对农产品实行全程监控,确保网络的有效运转。

第三,进一步搞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农业标准化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靠示范引导,通过示范带动促进面上工作平衡开展。各乡镇都要结合本地实际,建立自己的标准化示范基地,在基地内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加强监测管理,建立生产技术档案。通过示范基地建设,让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达到宣传推广农业标准化的目的。同时,要新规划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标准要求组织生产,使示范园内的每一个产品都达到无公害产品或绿色食品的标准,把示范园真正建成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样板园。要注意发挥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农户的优势,积极帮助他们建立标准化种养基地,确保农产品质量符合进口国的标准。各级农业技术人员,要在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等方面发挥主力军作用。

第四,逐步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为激励农民按标准化要求组织生产,充分体现农产品优质优价政策,今后要在主要农贸市场逐步设立农产品质量检测站,对进入市场销售的农产品进行快速抽检,合格的允许进入市场指定的优质优价农产品专营区销售,并逐步建立无公害农产品专营市场,树立无公害产品的市场品牌。要通过建立无公害食品配货中心,在超市设立专营区、专营柜等方式,逐步实行按质分摊位挂牌销售,调动广大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的积极性。

第五,积极组织好优质农产品的质量认证工作。要按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办法,积极组织好各类名牌农产品的开发、申报和认证工作,使更多的农产品进入由国家和省认证的名牌农产品范围。同时,要抓好已经认证名牌产品的跟踪质量管理,以保证名牌产品的信誉和权益,对未经认可擅自使用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志的要依法查处,严厉打击。

第六,加大对农资市场的清理整顿和环境污染治理力度。要加强对种苗、肥料特别是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质量管理,坚持不懈地加大对农资市场的清理整顿力度,适时公布禁用和淘汰的农资品种,对查处的假冒伪劣农药和其它违禁农资,要依法处理并予以曝光,对违反规定在蔬菜、畜禽等生产领域使用高毒、高残留物质的,一经发现,要严厉查处,决不姑息。同时,加大对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的治理力度,为农业标准化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第七,大力普及农业标准化知识,提高全社会的标准化意识。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有赖于全体生产者、经营者、服务者、消费者和组织管理者的共同参与。农业、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要按照“各负其责,层层培训”的要求,多形式、多渠道搞好农业标准化知识培训。要把出口标准化知识纳入绿色证书工程以及基层干部培训的范围。通过培训,使乡村两级干部、农业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尽快掌握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技术和操作规程,提高运用标准化知识的能力。各级各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我区农业生产面临的形势和实施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要加大标准化的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对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注标准化、自觉实施标准化的良好氛围。

农业标准化论文:农业经济数据统计标准化问题研究

摘要:农业经济统计作为掌握农业生产一手数据资料的重要工作,为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标准化数据统计水平的提升,其在农业经济统计方面带来的影响也愈加深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需要提供足够的统计数据,同时也对数据统计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农业经济统计相比其他行业统计的特殊性,其标准化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值得我们进行探究。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 ;农业经济 ;数据统计 ;标准化

一、引言

农业作为我国重要的产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石。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数据统计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农业经济数据统计通过标准化指标的构建和标准化统计步骤的实施来完成的。在信息化时代,通过大数据的快速处理和信息数据化详细全面探究农业经济数据统计的标准化问题,了解当前农业经济数据统计面临的问题和其未来在标准化道路上的发展趋势,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分析性数据,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农业经济数据统计标准化现状

(一)农业经济数据统计体系精细化水平不高

对于任何行业的数据统计进行体系把握和控制时,必然涉及到统计标准的选择上来。对于农业经济数据统计而言也不例外,由于农业统计的发展处于从传统型向信息化转变的时代,其精细化水平仍有待提升。首先,在我国统计局公布的行业划分标准方面,农业属于农、林、牧、渔业中的一类,并包含农业服务业及其他农业服务业,但是在统计体系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对于复合行业即可能包含农林牧副渔业中一个行业或者多个行业的统计信息划分就不够清晰,可能会导致在农林牧副渔业中的统计信息存在交叉及数量关系方面的不准确,当前有关农业统计并没有对这复合行业进行详细划分和规定,可能会存在复合行业的统计信息缺失及错配的情况。其次,农业经济数据统计体系的建立是通过历史经验的不断完善和修正而得,这使得农业经济数据统计体系中仍然保留着很多传统过时统计方式的影子,很多方式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已经可以被先进的设备设施所替代,而传统的一些统计方法可能存在人工成本较高、准确性较低等缺点,不利于提升农业经济统计的准确性。如在实际工作中的农产品成本统计,就是采用的简单平均法统计小麦、玉米等农产品的各项直接和间接生产费用,即县级对各乡村调查户数据汇总,以各户的实际播种面积为权重进行加权平均;省市级采取简单算术平均办法来进行汇总。如果遇到调查户数据记录不准确,就容易造成信息失真,影响统计结果。

(二)农业经济统计数据从收集到传输缺乏专业性

由于农业经济作物种类繁多,不同种类的经济作物收集的不同也为农业经济统计带来了一定难度。当前,农业经济统计数据在收集环节到传输环节由于信息量大、种类多,农业经济统计面临着专业性较弱的问题。首先,在收集阶段,由于统计抽样的方式选择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确定,由于种类过多,在统计抽样时,如何选择抽样方式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抽样方式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最终呈现出的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随机抽样方式在统计工作中是非常普遍、操作也是较为简单的一种方式,但是在农业统计时却并非特别容易进行。这和农业统计的特性有一定的关系,农业经济统计的一般是生鲜制品,对农产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类较难,在统计过程中随机的方式虽然可以减少工作量,但也容易使得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下降,这不符合大数据时代对于大规模数据准确性的要求。其次,在数据传输阶段,过去由于信息化水平较低,统计数据一般由村开始层层上报,下层人员有关统计知识的水平较低,数据的传输多采用报送纸质资料、电话汇报等方式,这容易造成数据传输过程中的二次差错,同时这些差错也很难在后续的复核、处理过程中被发现,最终这些差错就会扩大数据的误差率,造成农业经济统计数据的可用性降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常遇到此类问题,农业部农业综合统计中的农村经济基础资料卡片的统计就是由县级信息员报送,省市级信息员逐级汇总,层层上报,上报过程中,如果每一环节出现差错就会增加下一步的复核难度。

(三)农业经济数据标准化处理水平偏低,缺乏可信度

农业经济数据在经历过收集、传输之后必然面临着数据标准化的处理问题,只有进行有效数据处理和加工,数据才具有较高的可视化,才可以被加以有效利用,从而提升农业经济数据信息的可信度。但是当前,在农业经济数据标准化处理方面,我们仍然面临着处理水平不高的问题,最终导致农业经济数据的信息可信度欠缺。首先,部分农业经济数据的标准化处理仍然较为落后,统计分析手段仍然停留在简单的汇总、平均方面,未对数据的深层次关系进行挖掘和分析。简单的数据统计手段对于简单分析农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随着精细化生产的不断发展,如何对现有农业经济统计数据加以利用,指导并促进未来农业生产便成为关键性难题。其次,统计部门也需要找寻不同类型的统计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和因果原因,通过数量关系分析可以适时实现统计的最终目的预测未来事项发生的可能性和发生规律轨迹。当前有的统计部门的人员构成仍然较为传统,难以负担负责的统计数据分析和处理问题,也难以对未来趋势进行准确预判。这也使得统计数据虽然已经存在,但是能够用好、用对统计数据的人员不多,难以将一手数据转换为具有真正经济价值的统计数据信息。为解决农业经济信息统计标准化,陕西省农业调查总队几年前就建立了覆盖全省农村的统计调查网络,设立了一套科学的农村统计调查方法制度和组织管理制度,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农村统计调查队伍,建成了农村统计调查信息网络体系,调查手段日益现代化。实时了解掌握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运行情况,分析判断形势,及时、准确反映和监控全省农村社会经济指标。

三、信息化时代农业经济数据统计标准化发展趋势

(一)农业经济统计制度与统计标准化要求的不断协调,促进指标体系精细化

当前,农业经济统计制度与统计标准化水平仍然不高,为了促进信息化时代农业经济数据统计标准化,需要加强农业经济统计制度与统计标准化要求的协调,促进指标体系的精细化和完善化。首先,农业经济统计制度不单指一项制度,而是指一套全面的从指标制定到指标实施、数据收集传输处理等全面的数据统计指导规范。统计标准化需要符合基本的统计制度规范要求,并利用现代化分析手段和方式对统计标准化指标进行确定以协调其与农业经济统计制度之间的关系。其次,过去的农业经济统计存在指标过于粗放化的问题,不利于统计数据的精细化收集和处理工作,因此对于农业经济统计过程中所涉及的指标应当进行细化和详细解释定义,确保指标体系精细化也为后期收集数据、处理数据扫除一定的障碍。除此之外,对于复合领域的经济统计问题要把握复合行业的经济实质,根据有关规定进行指标和实际的对应。对于不确定统计指标项目的内容,可以向有关统计单位进行咨询汇报以确定统计指标运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二)加强农业经济统计数据收集的专业化,强化统计信息传输的数字化管理

想要改变当前农业经济统计数据收集专业化水平不高、数据收集缺乏专业性的问题,要不断加强农业经济统计数据收益的专业化能力,强化统计数据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数字化管理进程,提升信息化时代农业经济数据统计标准化发展质量。首先,在数据收集方面,需要确定准确的总体、样本等基本概念信息,在选择抽样方式时需要结合现实情况并进行误差可能性分析。通过选择合理的抽样方式既可以保证统计抽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也可以节约成本、减少统计工作的成本。其次,在进行数据收集过程中,也需要加强对于基层统计人员的统计基础知识培训工作,提升统计专业水平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专业性。除此之外,农业经济统计数据的传输也需要逐步改变传统模式,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提高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传统的纸质材料报送方法虽然仍具有一定意义,但是面对大规模大批量的统计数据,传统纸质材料报送方式既不利于数据的快速传输和处理,也不利于数据的保存和留档。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和云内存的兴起使得电子信息化数据传输和存储成为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统计部门也应当与时俱进,通过不断完善数据传输系统,来保障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三)提升农业经济统计数据标准化处理水平,全面提高统计信息可用性

提升农业经济统计数据的标准化处理水平,对于全面提高统计信息可用性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而农业经济统计数据标准化处理水平的提高,也是信息化时代农业经济数据统计标准化道路上的重要发展趋势。首先,在农业经济统计部门可以通过招聘一些具有较强经济学和农业复合学历背景的人才来从事农业经济统计工作,人才引进政策也会在短时间内提升从事农业经济统计数据标准化处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而内部培训机制的完善也有利于提升现有职工的统计业务水平。内外部员工水平的整体提升会促进信息化时代农业经济数据统计的标准化处理水平。其次,通过完善农业经济统计数据标准化处理系统也可以通过不断磨合、系统升级来提升计算机时代的信息处理准确性。在未来,农业经济数据的处理不单单局限于简单的数理统计方面,还可以利用现有统计数据来对未来情势进行预测。通过多种模式来提升数据处理水平,可以全面提高统计信息的可用性。除此之外,在进行标准化数据处理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前期统计数据收集、传输、存储过程中产生的误差,确保统计结果在可行的置信区间。通过以上的举措可以逐步提升信息化时代的农业经济统计数据的处理水平,最终实现统计结果的可用性和有效性,促进农业经济的精细化发展。

四、结语

随着我国科学经济水平的全方面发展,数据统计工作的作用也愈加凸显。对于信息化时代农业经济数据统计而言,标准化的统计体系、专业化的数据收集手段和方式、非传统的信息传输模式和标准化处理方法都对提升统计信息的可用性起到了重要作用。只有通过不断试错和吸取世界先进经验,才能最终总结出一套符合我国发展需求,适合我国基本现状的农业经济数据统计标准化体系和方法,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作者:王艳荣 单位:陕西省农业展览馆(陕西省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

农业标准化论文:标准化动态监管下的低碳农业建设

摘要:

近几年,我国的农业发展速度显著提高,在生产环节上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很多浪费的现象仍然存在,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现象,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低碳农业的建设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通过对低碳农业的建设进行分析,提出加强对生态农业标准化监管的有效措施,仅供参考。

关键词:低碳业;标准化;动态监管

低碳农业的出现更好地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秉承着生态环保的理念,不仅节约了资源,还实现了农业的增产增收,要想更好地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就要对其做好标准化的动态监管工作。

1低碳经济与低碳农业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低碳经济越来越被人们所推崇,通过科技的不断进步发展,不断创新其发展的方式,使原来高能耗低产出的发展方式向着低能耗高产出的方向转变,低碳经济一方面是转变发展方式,通过转变煤炭等污染严重企业的发展方式,进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轻大气污染的现象,另一方面就是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实现由原来的依靠重工业向着依靠第三产业的发展上来,这样既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又使得经济结构得到调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低碳经济很具有发展前景,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成果逐渐凸显,人们又提出了发展低碳农业的理念,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中,农业发展的生产方式落后,不仅生产效率低下,还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的现象,自从低碳农业理念的提出,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使得农产品的安全性得到了提高,促进农业更好地发展。

2农业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开发现状

近几年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无论是生产方式还是农业产品的产出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在个别的生产方式上还是存在落后的现象,需要进行改善。

2.1水资源得不到科学分配。

无论是哪种生产方式,农业的生产方式都离不开水资源,我国的水资源总量大,但是分配十分不均匀,东南沿海地区水资源丰富,西北地区水资源十分贫乏,所以在农业用水上就出现了短缺的局面,如果不通过认为的方式对水资源进行输送,农业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阻碍。

2.2生物农用物质利用率偏低。

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为了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都会使用一些化肥农药,而在施工的过程中很多人对其利用率的高低问题并不是十分重视,因为动物的粪便、就、植物的秸秆、以及产生的沼气,都是很好的肥料资源,人们在选择化肥农药时往往把这部分资源浪费掉了,不仅没有做到有效的利用,而且处理不当还会产生污染环境的现象。

2.3农业排放没有资源化利用。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温室气体的排放就会形成一定的二氧化碳,如果通过科学技术把温室气体的排放转化为农业生产的能源,不但可以节约生产能源的使用,还可以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很多人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过程中,根本没有意识到对温室气体的再利用问题。

2.4潜在能源发掘程度差。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新能源的开发速度不断加快,使得我国能源结构得到了很大改观,但是相比一些国家来说,我国的新能源使用力度还是相对较低,比如在风能、太阳能等资源的利用上,并没有做到大规模的使用,我国的农业发展可以借助很多的生物资源,比如农业生产会产生秸秆,通过秸秆可以代替煤炭进行供暖,会极大地减轻温室气体的排放,而人们在处理秸秆的过程中,大部分都采用直接燃烧的方法,这种方式不仅浪费了秸秆资源,还造成了很严重的大气污染。

3以标准化动态监管的方式开展低碳农业建设

发展低碳农业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增加农产品的产出,要想发展好低碳农业,必须通过标准化的动态监管方式来促进其发展,政府要首先在制度层面上做出规定,这样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就会有落实的依据,农业部门还要制定相关的管理条例,对于一些违反生态农业的行为要予以一定的处罚,通过专业的技术人员深入到基层进行讲解,从多方面共同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3.1政府层面对低碳经济进行总体规划

紧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低碳经济发展这一绿色理念,积极借鉴和吸收低碳经济的先进理念,通过“定目标、细事项、分任务、责人员、奖建设、惩破坏”的“六步走”,制定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并融入“绿色农业标准化”的思路,在一定时期内(如3~5年),逐步、分层次地纳入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体系中,政企、政民多方携手共建“低碳”。

3.2开展低碳农业标准化实施监督过程

第一,要求企业签订《低碳经营行为承诺书》并声明在新闻或网络等媒体上,实施社会公开化监督。第二,仿效部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评价架构和主要农业经营,分为种植类、养殖类、生态类,融入质量管理体系(ISO)的细化项目打分机制,制作《低碳标准实施监督对照表》,将企业实施低碳形成一套内控标准(更鼓励形成企业标准)并在全企业内实施,将相关项目列成对比框,内容包括标准要求和项目评分、企业开展程度和项目得分、项目通过结果、项目处理意见、综合评分和处理意见等,要求各部门按《对照表》严格自查,定期开展奖惩考核评价。第三,政府检查、企业自查相结合,定期(如每季度)将各企业分数分布情况按标准要求合理分类,并在季度“低碳红黑榜”公布,健全一套反映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3.3支持扶持农业低碳行为的正面事例

一是激励低碳建设。政府牵头在节能减排、环保等过程中制定或完善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寻求更好的低碳技术和方法。二表彰低碳成效。向社会表扬和肯定部分突出低碳型企业所作的成就,增强他们深化低碳建设的信心,再创新绩,同时对其他建设的企业积极勉励。三是鼓励“先行先试”。开展低碳经济试点或“试验田”,如2010年1月,成都市青白江区着手打造全市首个低碳经济试验区。同年2月,南昌被确定为国家低碳经济试点城市,为城市的跨越式发展注入动力。同样,在农业中推行低碳试点,不仅调动农业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赢得荣誉,也推进了节能与创造新效益,“一举三得。四是实行举报奖励。将过度浪费或对环境有害的企业处罚的一定比例作为奖金,鼓励大众积极揭露“反低碳”行为,构建“人人参与,个个监督”,延伸监督触角,使“钉子户”处于社会监督与舆论压力下。低碳经济是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低碳农业更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农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尽管我国在低碳农业的发展道路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还是没有大面积推广运行,因此,要想真正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必须加强对生态农业的标准化动态监管,以促进农业更好地发展。

作者:于宁 单位:大庆市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测中心

农业标准化论文:农业经济发展中农业标准化的作用

1实施农业标准化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标准化是以农业为对象标准化的活动,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评价认证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目前,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水平还很低,农业资源的开发和配置上还不尽合理,市场农业还没有真正的形成。农业标准化就是通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熟的实践经验组装成农业标准,推广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消费各个环节,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对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全过程进行标准化管理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够把先进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促进农业发展科学化、系统化、产业化,从而达到优质、高效的目的,取得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最佳效益。因此,实施农业标准化能够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转变。

2实施农业标准化有利于创立农产品品牌,发挥地方特色

品牌化经营是把农产品质量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是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培育主导产业的有效途径。实施品牌战略,应当破除传统观念的束缚,围绕市场导向和市场需求来发展。这不仅仅要在技术引用和开发上动脑,更要从高、精、优上下功夫,靠产品质量和特点开发特色产品,使农产品质量融入品牌价值。辽宁省黑山县是锦州地区的一个农业大县,花生的种植面积很大。但在传统的农业种植经营模式下,种植户和加工企业的经济效益都很一般。为了发展花生产业,当地政府在西部和北部适宜花生种植的地区建立了多个标准化示范基地,利用当地有利的自然环境优势,进行科学种植和管理。2007年“黑山花生”以品质好、粒形圆、含蛋白质高、无黄曲霉毒素而被国家评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欧洲专业花生杂志专门介绍了黑山花生的优良特性,给予了高度评价。目前黑山花生连续20年出口日本、欧盟市场,供不应求。可见,依据先进科学的农业技术标准组织生产,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促进农业产品升级,创出独特品牌,对地区农业的发展尤为重要。

3实施农业标准化有利于打破贸易壁垒,增强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农产品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农产品质量的竞争,而产品质量是通过产品的标准来衡量的。中国加入WTO以后,贸易技术壁垒对我国农产品的限制凸显。发达国家拥有农业技术标准的优势,将农产品大量出口到中国,而中国由于技术标准落后,农产品的出口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建立一套即符合我国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以山东大葱出口日本为例,在国内检测的农药残留只有6项,但到日本要检测10几项,这些检测项目是不断调整的,而我们国内一种产品的检测标准一般是多年不变化。随着农业标准化体制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产品体系的建设也在不断进步中,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制定农产品国家标准300多项,行业标准900多项,地方农业标准15000多项,范围延伸到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农业的多个领域。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建立现代农业的基础是推广农业标准化,建立在标准化基础上的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和终极目标。

作者:董玉明 单位:锦州市计量检定测试所

农业标准化论文:观光园标准化管理休闲农业论文

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人选择利用闲暇的时间出去放松身心。人们在都市生活久了,更加向往农村的田园风光和生活气息,所以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兴未艾。新旅游法的出台必将进一步促进旅游业与农业的结合,促进休闲农业观光园的发展。对于从事休闲农业观光园经营的企业,把所经营的园区建设得环境优美、园区整洁、景色宜人、安全舒适,不仅可提升园区的整体企业形象,还能吸引更多的游人,为园区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对于游客来说,所游览的园区安全、卫生、舒适、健康、自然、淳朴,不但能缓解身心压力,而且愿意支付更多的费用享受园区提供的休闲服务,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休闲农业观光园建设的目标可以是多方面的,例如生态高效、节约资源、景色宜人、舒适健康、服务周到、产品优良、游览安全、健身娱乐、农技推广、科普示范、认证宣传以及品牌提升等。总之,最终目的是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近年来,休闲农业观光园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发展模式和旅游形式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认可,并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度假郊游的首选。观光园的发展对于增加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有利于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可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然而目前,休闲农业观光园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缺乏科学规划、景观设计缺乏对基础自然资源现状的利用和尊重、项目定位和设置雷同、重复建设、服务设施匮乏、建设水平较低等,上述问题导致观光园虽然数量众多,但效益大多低下,经营成功的例子不多,影响到了休闲观光农业的效益及其可持续发展。要解决上述问题,除了要加强观光园的整体区域性规划外,每个观光园的建设和发展还应有自己的明确定位和发展规划,基础设施的建设应结合园区的生态环境特色,追求自然、质朴、田园的乡村风光,而不是花费过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片面追求现代和奢华。在观光园的建设、管理和提供休闲服务的过程中,标准化管理是一个有效途径,可合理解决经营中大部分的现实问题。

1休闲农业观光园区标准化管理现状

标准化管理是提高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之一,即通过标准的制定、实施和应用,从而达到确定目标的活动。为规范观光园建设,加强观光园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满足游客旅游休闲的需求,推动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部分省市出台了一些相关管理办法或标准,例如:北京市制定了《北京市观光农业示范园评定标准》,该标准对评定范围、评定标准以及评定程序进行了规定。该标准适用于在北京市行政区域内取得合法经营资格的,从事观光农业经营活动,具有观光、采摘、休闲、教育等功能,能提供相应观光服务设施的独立经营实体,包括观光农园、观光果园、垂钓渔场、综合性观光园等类型。评定标准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规定:观光园建设包括观光产品、观光设施、观光园周边环境;观光园管理包括发展规划、观光管理、宣传促销和游客接待;观光园效益包括年接待人数、观光农业的年直接收入、园区绿化与生态环境等。江苏省制定了《农业观光园建设规范》,界定了观光园规划设计的概念,规定了园区选址、资源调查评价、客源市场分析等前期调研工作的原则要求,明确了主题定位、容量计算、功能分区与分区规划设计,并对大门与边界、园路、集散广场、水系、假山与置石、建筑物、绿化、环保、安全、标识系统、游览线路等规划设计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河北省制定了《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规范》,界定了观光园规划设计的概念,规定了观光园规划设计编制的总则、前期调研工作、规划设计的具体要求。前期调研工作涉及园区选址、资源调查评价、客源市场分析三个方面。

规划设计包括主体设定、容量计算、功能分区、分区规划设计、大门和边界规划设计、园路规划设计、集散广场规划设计、水系规划设计、假山与山石规划设计、建筑物规划设计、绿化规划设计、环保规划设计和导游标识系统的规划设计等。浙江绍兴县柯桥区制定了《农业生态观光园服务规范》,对观光园定义、总则及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规范建设、农产品销售服务、制度与管理等作了规定,特别对园区的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规划建设等提出了较为细致的要求。山东省旅游局制定了《山东省精品采摘园旅游服务规范与评定》文件,对全省采摘园进行打分评定,旨在让采摘园全面升级,发展品牌优势,规范管理,并为游客提供舒适的采摘、休闲娱乐环境。该文件对于农业观光园的基本要求包括园区、采摘品、安全、交通、设施、服务、管理、环境、活动等方面。园区的具体要求涉及采摘园面积、园区卫生、日接待能力;采摘品的具体要求涉及果品质量、植物间距等;安全角度的具体要求涉及农药化肥施用情况、安全防护设施,通风换气设备;交通角度的具体要求涉及公路质量与停车场面积;设施方面的具体要求涉及交通指示牌、区内引导等;服务包括采摘园线路与项目简介、管理包括管理人员的岗位设定、网站网址建设等。虽然一些省、市制定了相关规定或管理办法,但是我国目前在观光园管理方面并未形成完善的标准体系,仅有的少数管理办法或标准也只涉及观光园建设、评定等,关于观光园其它方面的管理规定甚少,且大多针对种植业主导型的观光农业,并未涉及林业、牧业、渔业等其它类型的观光园。已的关于旅游、服务方面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虽有些适用于观光园,但观光园在标准的实施过程中还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及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具体分析,制定标准的实施方案。

2休闲农业观光园区的标准需求

休闲农业观光园的类别不同、定位不同、旅游项目不同,以及园区的发展定位和目标不同,则标准的需求必然不同。例如,地处北京市区或近郊的农业休闲观光园区,地理位置寸土寸金,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和宝贵,且北京是严重缺水的城市,要充分研发和实施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的劳动产出率和资源的利用率,开展日光温室种植、地膜栽培、节水种植、立体种植等,而且为保护首都生态环境尽到企业的社会责任,要开展能源、资源、农用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所以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是必然的选择,生态高效、节约资源可以作为实现标准化管理的首要目标。当然,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将其它目标,例如提高内部的管理水平和效率、提高采摘农产品的品质、提高服务水平、提高顾客满意度等方面中的一项或多项作为自身标准化管理的目标。要实现多个管理目标,就需要将综合标准化对象及其相关要素作为一个系统开展标准化工作。

例如,要实现生态高效、节约资源的目标,首先要符合有关生态环境要素如水质、空气、土壤等的强制性标准;其次,设施栽培是实现“生态高效节约资源”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能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耕种的效率和产出,节约时间、人力和成本,目前已有关于日光温室建造方面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如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结构与性能要求、日光温室技术条件、温室地基基础设计、施工与验收技术规范等,在建造时遵照执行即可,但是很多水果和蔬菜尚没有设施栽培的技术内容,需要将现有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写入水果、蔬菜的种植标准的实施指南中;第三,节水种植能有效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对于北京等缺水城市十分必要,是实现园区“生态高效节约资源”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已经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包括农业灌溉设备、节水灌溉设备、节水灌溉工程等规范,但目前水果和蔬菜的生产技术规程中关于节水栽培的技术内容并不十分完善,需要将现有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写入水果、蔬菜的种植标准实施指南中;第四,立体或架式栽培能充分利用空间、温度、湿度、大气、光照,减少对土壤的依赖,种植单位面积生产更多的水果和蔬菜,提高土壤、水、能源的利用率,是实现园区“生态高效节约资源”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立体或架式栽培尚处于研发和推广阶段,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部分适合立体或架式栽培的水果和蔬菜的相应的栽培技术规程需要研发,然后将经验和研究成果写入水果、蔬菜的种植标准实施指南中。针对园区建设方面的标准主要应考虑以下要素:大门建设、边界建设、园路建设、泊车场地、农用设施、休闲设施、集散广场、景观建设、绿化工程、水系工程等。针对园区服务与管理方面的标准主要应考虑以下要素:园区线路图、服务项目介绍、休息区服务、讲解服务、培训服务、导游服务、包装提供、医疗救助服务、服务人员管理规定、园区卫生标准、游览安全注意事项等。由于观光园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特殊农业形态,通过提供休闲观光服务来满足游客的需求。因此,虽然针对观光园的标准并不多,但关于旅游和服务的标准有些也适用于观光园。例如,观光园区内的标识对于游客来说十分必要,能为游客提供清晰的旅游走向和服务指示。

我国已的系列国家标准GB/T10001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其中第1部分通用符号,第2部分旅游设施与服务符号,适用于大部分休闲农业观光园,对于有运动健身场所的园区,第4部分运动健身符号亦适用;对于有购物的园区,第5部分购物符号亦适用。此外,公共信息导向系统的运用也十分必要,对此已系列国家标准GB/T15566G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原则与要求,其中关于旅游景区、机动车停车场部分的标准也适用于休闲农业观光园。观光园内的餐厅无论规模大小、风味特色及装修风格如何,首先应当遵守强制性国家标准GB16153饭馆(餐厅)卫生标准及GB14934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根据所考虑的要素配套实施其它标准,例如考虑到对环境的保护,应实施GB18483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HJ554—2010饮食业环境保护技术规范等;考虑到消防安全,应实施GB13495消防安全标志、GB50116—2008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等。如果需要规范的方面已有相关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应尽可能不再重复制定,对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没有规范到的方面,可以针对想要达到的目标,通过制定国标、行标的实施指南或企业标准的方式加以补充,最终的目标是达到有效、配套地实施标准。例如:关于旅游方面的服务标准,已经多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这些标准不一定全文完全适用于休闲农业观光园,但部分方面或条款适用。这样就需要详细分析休闲农业观光园所提供的服务项目,例如:采摘服务、土地认养服务、导游服务、讲解服务、健身示范服务等。然后从服务的内容、程序、方式、质量等方面分析现有标准哪些条款可直接引用,哪些条款需要重新规范。

观光园的标准化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产生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观光园是促进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有效整合农业资源、实现农业多功能利用的必要手段,是扩大城乡交流、促进乡村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有效方式。通过观光园标准化管理模式的建立和推广,形成具有乡村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形态和集群,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深化城乡互动和交流;可以创新乡村产业形态,提高农业附加值,吸纳劳动力,增加就业。因此,观光园的准化管理势在必行,不但需要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制度,还需要园区管理者树立标准化管理意识,对观光园进行规范化管理。

作者:杨丽 席兴军 燕艳华 单位: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农业标准化论文:标准化农业发展论文

1南阳特色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

1.1南阳发展特色农业的影响因素

1.1.1内部劣势分析

(1)龙头企业较少,竞争力不强在全国认定的五批共1253家部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南阳市仅有宛西制药公司、新野纺织股份公司、牧原食品有限公司三家.在河南省562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中,南阳市仅有39家,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导致产业化带动效果不明显,产品附加值低,整体竞争力不强.中小型企业较多,技术装备水平有限,导致精深加工层次较低,产品档次整体较低,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南阳市农业的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产业化进程有待进一步提高.(2)农业产业链条较短且发展单一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农业本身及其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表现为农业产业链的纵向延长和横向的一体化、复杂化.纵向产业链一般包括“研发—培育—推广—农户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从纵向上看,南阳特色农业产业链条还比较短,在特色农产品的研发和培育层面处于薄弱环节,表现为科研院所及高校对本地特色农业的支持力度不足,农技技术应用与转化能力不强,产品创新能力较弱;从横向看,产业链条比较单一,缺少相互关联、辅助产业.农户的小规模生产与大企业的关联程度较低.特色农产品的种植有盲从现象,农业生产必需的服务如技术推广指导、标准化管理、产品分级等只能由政府提供,或由单个农户自己或农户间的小规模非正式组织来解决,效率低且成本高.(3)农业高素质人才稀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较慢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生活理念的迅速改变,农户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并不高,很多农民逐渐脱离了土地生活,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高素质农业技术人员也变得尤为稀缺,科技队伍的总体水平不高,科技人员待遇普遍偏低,人才流失严重.经调查,虽然全市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2873家,但农业专业合作社所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很多组织规模过小,参与农业合作的农户比较少,带动农户能力弱,众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还存在运作不规范、服务内容和手段单一等缺陷,不能有效地组织农民开展统一有序的生产经营活动,生产的特色农产品无法与龙头企业更好地紧密对接.这是制约特色农业发展的又一瓶颈.

1.1.2外部机会分析

(1)特色农业一直是中央及省“三农”问题所关注的焦点自2004年以来,中央及省以上一号文件多年持续关注“三农”问题,出台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在农业发展方面逐步出台了农业税减免、耕地保护、对特色农业及优良农作物品种的补贴、对农机具和农资综合补贴、小额低息贷款等措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明确提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使其达到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殖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持续重视无疑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2)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主体功能区,为其发展提供了契机《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指出,河南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建成全国农业现代化先行区.作为“中州粮仓”南阳不仅承担着粮食生产的重任,更担当着加快农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急先锋.南阳占据了中原经济区西南门户的重要咽喉位置,随着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主体功能区,南阳市农业尤其是特色农业发展必将迎来新的发展空间,同时河南省“十二五规划”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思路也为南阳市特色农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1.1.3外部威胁分析

(1)特色农业产业融资渠道狭窄,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一般有三种渠道:一是国家财政支持;二是银行贷款支持;三是农民自身投入.近几年,国家对农业的资金投入的绝对量虽有所增加,但由于其他方面的开支增加导致财政投入的相对量却大大减少,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农业生产对资金的需求.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的调整,导致县域机构大量撤并,给农村金融服务和农业大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农业银行主要致力于商业的信贷业务,其市场定位还相对模糊,不能很好地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农业发展银行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村政策性银行,业务、功能开展比较单一,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急需政策性信贷资金的支持力度并不大.由于特色农业的发展投资大、见效慢,农户个人的投资意愿并不大.资金的限制对特色农业的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威胁.(2)市场竞争压力大,农产品销售市场领地狭小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下,农产品供给相对充足、市场细分日益加剧,各地的特色农业的迅速发展及结构的趋同加剧了国内特色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南阳特色农业的市场份额和市场销售半径受到其他省市特色农产品的挤压,例如南阳的医药、果蔬及畜牧产品与陕西、湖北及河南的平顶山、信阳等地的农产品重复率高,特色并不十分明显.另外,多数农产品总量过剩,在特色、质量、品质及品牌方面难以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导致农产品销售领地过小,销路狭窄.(3)缺乏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南阳在发展特色农业的过程中面临的又一威胁就是缺乏完善的农业风险防范体系.虽然特色农业同传统农业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仍面临诸如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等多方面的风险.南阳特色农业风险防范体系还未完全建立.例如,专业的农产品供求信息网站建设落后导致信息滞后,销售风险问题亟待解决;农机、农技、植保、市场、信息、物流、气象检测预报、人工增雨消雹等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大部分的农业产业尚未参加商业类农业保险,规避风险的机制还不完善.

1.2南阳特色农业发展的分析矩阵

将以上各点在表2中罗列,形成简单的SWOT分析矩阵,通过内、外部要素的组合,可以得出四组策略组合,即S-O、W-O、S-T、W-T策略(见表2).

1.3SWOT分析结论

SWOT分析法中四组策略组合分别为:增长型战略(S-O)、多种经营型战略(S-T)、扭转型战略(W-O)、防御型战略(W-T).要考虑符合南阳特色农业实际的发展对策,不是单纯选择哪一种策略,而是要依据各要素匹配组合,从不同的组合策略中找出对南阳特色农业发展影响最大的要素,从而得出南阳特色农业发展的关键性对策.首先,大力发展具有品牌优势的特色农业成为各要素组合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策略,发展优势的特色农业不仅是发挥内外部优势的要求,又是缓解内外部劣势的重要途径.其次,产业化标准化能够克服种种威胁和劣势,是利用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农业的关键.最后,借助资金的支持,调动各方力量改善特色农业服务体系,也是各组合要素中的核心,第一、二策略的发展根植于第三策略的完善,同时前两个策略的良好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第三策略的发展,三个策略是相互促进、互相影响的.因此,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成为特色农业发展的根本路径策略,而实施产业化和标准化成为特色农业发展的实施策略,改善农业服务体系成为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策略(见图1).

2南阳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

2.1大力发展优质特色农业,实施品牌营销战略

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同时增强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首先需要进一步优化特色农业产业布局.优化产业布局必须组织相关专家对本地基本情况做好深入的调查研究,尊重特色农业发展规律,依据当地的优势农业资源,成熟的生产技术,特色农产品的现有种类、质量和规模,进行科学规划,使本区的特色农业具有明确的优势和主导的发展方向.例如,可因地制宜地在平原地区推广种植优质高产的小麦、蔬菜、花卉等作物,在西峡、内乡等山地丘陵区种植优质中药材,在淅川丹江口库区发展水产养殖业,在畜牧业基础较好的县区引进优质原种发展畜牧养殖业.另外,实施品牌效应,做到树品牌,创效益.只有做大做强南阳的特色农业品牌,才能确保南阳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品牌需要品质做保障,在品质保障的前提下争取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实施多种品牌营销策略组合.例如,充分抓住农博会的机会向全国乃至全球展示自己的优势特色农产品,还可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等现代化的营销手段进行特色农产品品牌营销,扩大品牌影响力及知名度.

2.2推进特色农业发展的产业化和标准化

推进特色农业发展的产业化和标准化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继续培植南阳的三大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形成多元化的产品组合,以增加特色农产品附加值.例如,在宛西制药集团的发展过程中首先要选好药材制好药,在制好药的基础上可以开发一些适宜中老年顾客食用的中草药保健产品,还可以开发独有品牌的凉茶饮料以占领凉茶饮品市场,也可以开发生产一批具特殊疗效的保健食品等等.另外,在政策、税收、资金上给予龙头企业扶持,引导农民种植市场急需的且经济效益好的特色农作物,从而形成一批具有区域带动效应的企业集群,推进特色农业进一步向产业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为农业生产提供辅助性服务的中小企业及各种民间组织还比较欠缺,不能适应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化的发展趋势,需要加大扶持力度,建立以农户生产为核心,能充分发挥指导作用的农业合作组织,形成从市政府到县、区政府再到基层乡镇政府和村委会有关的农业、科技、民政等部门,层层指导,上下联动的机制,鼓励农民积极参加农业合作组织,为专业的农业合作组织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人员的补充和支持.

2.3完善特色农业产业服务体系

2.3.1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体系

以研究机构为中心,以现有的农业科技园和农村基点为基础,优化专业结构和人才结构,更加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和留用,形成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三位一体、布局合理、主攻方向明确、资源优势互补、科研推广密切结合,适应产业优势、农村特点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及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人才持续发展体系.例如,在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方面要充分发挥本地高校科研单位的支持和带动作用,南阳师范学院可立足自身强势的生物工程学科,建设成一流智库,充分结合南阳市市情实际、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形成校内外结合的研究队伍,协同创新,产出一流的研究成果,服务南阳市特色农业的发展.

2.3.2拓宽融资渠道,加大特色农业资金投入

一方面要完善财政资金补助制度,重点支持特色农业产业示范项目;另一方面要改善投、融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民间资本投入特色农产品开发,多方引进资金,为农业金融市场的发展壮大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2.3.3建立多元化的风险管理体系

应该加快建设政府、市场、企业、农户多元化的风险管理体系.首先,政府应继续加大防灾减灾的宣传力度,例如定期开办“农业大讲堂”,实行农技人员及乡镇干部包村到户制度,让农户自觉地认识到风险的潜在性和危害性,提高避灾意识,把风险损失降到最低;其次,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建立特色农业风险预警系统和统一的农业信息平台.相关的部门应对涉及特色农业的各方面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分析,预测发生农业风险的可能性,通过市场风险、气候风险、政策风险预警等,定期向农业部门和农户发出预警信号,使农户第一时间了解市场动态,提高抗风险能力;最后,要全面推行特色农业保险制度,农业部门要连同保险公司在调研的基础上实行增加保险险种,降低保费,提高保险赔付金等保险措施.

作者:吴昊 王进 单位:延安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农业标准化论文:探究农机标准化管理在东北农场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黑龙江省北安市长水河农场第一管理区,黑龙江 北安 164007)

摘 要:现在我国绝大多数的农业生产体系已经逐渐引进了农机标准化管理体系,并逐渐将其作为现代农业的核心管理模式,通过创新和优化将这项工作得到完善。因此,本文将对农机标准化管理在东北农场生产中的作用进行研究,希望对这项工作的开展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农机标准化;管理;东北农场;农业生产;作用

农业生产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支柱性产业,对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近年来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和相关技能的提升,农业生产规模也逐渐扩大,在这个背景下,东北农场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就要对农机标准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进行充分认识和了解。基于此,本文将对其展开研究,以期对东北农业生产起到更大的积极影响。

1 加强思想认识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机标准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农机标准化管理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所以在这个背景下,农机工作人员要在思想认识上加强对农机标准化重要性的认识,认识到这项工作对我国农业发展的紧迫感,通过对农场的深刻认识,让每个农户从思想上正确认识到农机标准化的重要性。从而将农户的整体意识进行完善。对于一些思想认识不到位的农户进行重点教育,耐心向其讲解这项工作开展的重要性。

2 建立健全农C安全制度

农机单位应该建立健全安全检查制度。相关的农机工作人员应该将安全工作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对机车的检验和其他安全生产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工作人员要具备相应的分析能力,将整个工作中的安全环节进行把握。此外,农机还应该建立健全相应的安全责任追究制度,通过将各项工作落实到每个人的头上,工作人员的工作意识将得到进一步强化,对工作的开展将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如果安全生产没有落实在实处,那么农机安全将得不到完善。因此在这个背景下,出现安全问题更应该及时处理,对于没有将问题及时纠正的农场进行通报批评,严重的也要采用一定的处罚措施[1]。

3 加强对农机数据的准确分析

在这项工作的发展过程中,农场应该充分认识到加强农机数据分析工作的重要意义,在工作中,需要安排专业统计人员,进一步将责任制度进行落实和完善。并且需要不断对报表制度进行学习,保证审核流程在正确的工作范围中进行。想要将报表时效和质量得到充分保证,就需要不断提升分析能力,通过对数字的有效记录和统计,进一步发展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了更好的保证数据衔接过程中的准确性,在对数据进行上报的过程中,应该保证其能和相关的安全生产监督部门统计结果保持一致[2]。

4 提升农机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想要将农机标准化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就要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升,并加强对操作人员和驾驶员技能的培训工作,对于专业技术过关的工作人员发放相关的工作证件。工作考核没有达到基本标准的,不予录用,防止其对田间工作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要不断对安全教育工作进行强化,保证人员达到基本标准。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将相关的安全制度和责任规范进行讲解,使其工作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还要适当改变部分管理者的传统、落后思想,从重生产、轻安全逐渐过渡到两者共同抓的工作方式,进一步提升农机标准化工作的有效落实,全面提升农机标准化管理在东北农场农业生产中的积极作用[3]。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在我国科技水平提升的基础上,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农机标准化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和优化。现阶段农机标准化对农业的整体生产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也将有极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现在我国绝大多数的农业生产体系已经逐渐对农机标准化管理体系进行了引进,并逐渐将其作为现代农业的核心管理模式,通过创新和优化将这项工作得到完善。作为一项需要长期开展的工作,相关工作人员更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对这项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希望能对东北农场的发展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

农业标准化论文: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专家简介:

周元军,临沂大学教授、教学名师,临沂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中国农业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首席培训师,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现代养猪与猪病防治的教学、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出版《农产品经纪人》《现代畜禽生产技术》《轻轻松松学养猪》等著作20余部,主编或副主编国家规划教材4部,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主持和参与部级、省级和市级科研课题6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粮食生产国,更是世界最大的粮食消费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人们饮食文化变得多样化,食品安全意识也不断增强,现在人们最关心的已不再是填饱肚子问题,而是“吃什么好,吃什么安全”的问题。“苏丹红事件”“毒韭菜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和“多宝鱼事件”等诸多事件,无一不牵动着广大民众的心,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全国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现状看,随着经济全球化、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有不断加剧的趋势,这就从客观上要求中国必须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步伐,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让人们真正吃上放心的粮食、蔬菜和畜禽肉。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概述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定义

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是指农产品质量符合保障人们健康的要求,即农产品中不应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因素,不应导致消费者急性或慢性毒害,或感染疾病,或产生危害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广义的是指农产品的可靠性、使用性和内在价值,包括在生产、贮存、流通和使用过程中形成、残存的营养、危害及外在特征因子,既有等级、规格、品质等特性要求,也有对人、环境的危害等级水平的要求;既涉及人体健康、安全的质量要求,也涉及到产品的营养成分、口感、色香味等非安全性的一般质量指标,还涉及到标签及安全教育等问题。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内容

农产品质量安全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外观商品质量,包括商品的合格质量、外观质量和洁净质量;二是营养品质,主要是指能供给人体所需的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及纤维素,以及可补充供给的一些植物蛋白、脂肪及热量,并有维持人体内酸碱平衡及帮助消化吸收等功能;三是安全卫生质量,包括农产品中重金属及有害物质的限量和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

农产品质量安全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社会稳定,而且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产品安全生产直接关系人类的健康和安全

农产品安全生产是食品安全的前提和保障。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适量的正确使用农药、兽药、化肥、饲料、添加剂、激素和某些抗生素等农业化学投入品,是保证农业丰收和农产品优质的重要手段。但是,如果片面地追求产量,不科学地使用农药、化肥等农业化学投入品,就会严重污染食物,造成残留,不仅直接威胁人类身体健康,同时还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因食用农药、兽药残留超标或含有国家禁止的化学制剂的物质如“瘦肉精”等不安全的农产品,而引起食物中毒的事故时有发生。

(二)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我国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客观要求

早在1998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就明确提出,我国的农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在农产品数量矛盾已经基本缓解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品质,解决供求关系中生产与需求之间、品种与质量之间的矛盾,唯一的途径只能依靠农业战略性调整,其核心就是要大幅度提高农产品质量,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增加市场份额,促进农民增收。

(三)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适应国民经济发展,满足城乡居民对高质量食物日益增长需求的根本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对农产品内在质量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往我国农业发展只是简单地靠优化品种、增加数量,而不是提高质量,这是远远不够的。未来的农业发展一定要适应消费者对产品内在品质安全性的要求,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以标准化、规范化生产为基础,组织农民生产市场所需要的优质安全农产品,只有通^这样的生产才能增强消费者的信心,提高其购买农产品的欲望。

(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提升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根本措施,也是关系国家信誉的大事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个国家之间农产品贸易交往频繁,任何一个国家的食物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消费者的健康,甚至发展成为国际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所以,保证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冲破各种“绿色壁垒”,扩大农产品出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措施。我国的农产品中相当一部分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入世”后,如何使这些产品在出口中适应遇到的越来越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协定,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更大的份额,占据应有的位置,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三、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尽管我国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但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生产观念的影响,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偏低

由于长期受自给自足及计划经济等传统生产观念的影响,再加上国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机制没有建立或不完善,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偏低,只片面追求产量,却忽视了质量,只求得“产品丰富,增加收入”,而忽视了“质量净化,人体健康”。许多生产者为了追求利益,争取果菜或畜禽早上市早出栏,卖个好价钱,普遍运用早熟技术,并大量使用催生剂、化学制剂和激素类物质,致使农产品不同程度受到污染,大大降低了农产品质量,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二)标准化生产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之间的矛盾突出

标准化生产要求农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如生产、采收、包装、运输、管理等必须采用统一的标准来组织实施,这样才能生产出高标准、高质量的合格产品,才能适应WTO的要求,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实行的仍然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经营主体是千家万户,众多的经营主体很难按照统一的标准模式来组织生产,更不利于采用与现代农业生产相适应的农业标准化技术。此外,农业龙头企业发育滞后,大部分农产品以初级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农产品品种、品质、品牌无从体现,小规模生产方式与低水平产业化经营大大制约了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三)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严重

由于工业“三废”的乱排乱放,再加上生产者不合理地使用农药、化肥和无规划地倾倒城镇生活垃圾等,使得农业产地环境污染问题越加严重。土壤重金属污染,不仅影响作物生长和产量,导致农产品可食部分的积累甚至超标,对人体造成危害,而且土壤重金属污染是一个不可逆过程,污染后极难恢复,将长期对土壤功能产生影响,后果十分严重;农药污染不仅污染环境和残留在农产品及土壤中,影响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而且农药的二次降解有的还会产生毒性更大的化合物,或者是长久地保留在环境中不分解,影响后茬作物的生长。另外,过量施用化肥,会造成地下水、地表水、土壤等污染,导致水的富营养化和土壤养分的比例失调;农药化肥包装袋、农膜等固体废物,会造成土壤中微生物死亡,破坏土壤的腐蚀分解能力,严重影响作物根系生长和对养分的吸收,导致耕地退化和作物减产。

(四)农产品检测制度不完善,使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出口面临挑战

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市场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市场准入制度”,缺少质量安全监控标准化和相关检测方法,农产品的形状和质量也参差不齐,使得不合格的农产品频频进入市场,危及消费者利益。这种状况远不能适应农产品市场竞争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的需要,更不能进入国际市场。有的产品即使达到了国家标准,但是由于各贸易国家的标准不一样,这些农产品在其他贸易国家成为了不合格产品,严重阻碍了贸易出口量,使我国在农产品贸易中遭受巨大损失,对国家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措施

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必须正本清源,首先把农产品质量抓好。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个系统工程,必须从源头抓起,推广标准化生产,注重生产过程监管,监控关口前移,加强产品质量检验,严格控制“从土地到餐桌”的各个环节,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一)严格组织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是指以农业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简化、统一、协调、选优原理,把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转化为标准,在农业生产和管理中具体实施应用的过程,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必要保证。因此,要把标准化生产与安全农产品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标准化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不仅在农产品的生产上实行标准化,而且还要在采收、加工、贮运、保鲜、批发、销售等环节都要实行标准化管理。当前,为了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至关重要的是,指导生产者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兽药、除草剂、生长激素、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立足农业产业优势,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推动“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和监管机构建设

我国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已经初步建立,各级政府要逐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相关部门要在法律法规的指导下,在把握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当地的行业和企业标准,结合本地区农产品的生长特点,制定农产品安全生产和加工技术规范,严格控制化肥、化学农药施用量和积极实施沃土工程,加强农业“三品”建设,逐步健全本地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要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到战略高度,对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的质量,确保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安全,提高居民满意度。

(三)加大环境污染监测及治理力度,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

尽快建立和完善农业、畜牧业和渔业监测体系,开展基本农田环境质量监测和农畜渔产品质量检测。农产品检测重点是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通过建立质量安全检测约束和激励机制,促进标准化生产、加工、配送和交易,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品牌,扩大市场份额。检测机构应根据现有基础,合理配置资源并加以必要整合,在依托省级农产品检测中心的同时,完善县、市、区级农产品检测中心。鉴于农产品检测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市、县、区农产品检测中心成为独立中介机构运作的条件尚不成熟,市、县、区政府应给予政策扶持。各政府部门依法抽检,应进一步明确分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主要承担农业投入品、农业生产过程和待上市农产品的依法抽检工作,并会同环保部门开展农业产地环境的检测,加大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为安全农产品生产提供优良的生态环境。

(四)培植龙头企业,推进r业产业化进程

我国现阶段极度分散的农产品生产方式不利于监控生产过程,也难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加强农产品安全生产基地的建设势在必行,而农产品安全生产基地建设应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通过“龙头”的带动作用,将标准化生产的意识和观念传播给农民,感染农民,从而带动农民。要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和“集约化、规模化、商品化发展”的思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整合资源、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多种有力的措施,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安全生产基地建设,同时力争把生产基地建得更多一些、更大一些。

(五)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生产经营能力和综合素质

加快农业标准化发展,科技是支撑,农民素质是基础。农民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如果不尽快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再好的标准、规范和技术都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和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也会落空。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的过程,其实也是培训教育农民学科学、用技术,推广普及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过程。近年来我国推行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已初见成效,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强,做到“教育先行、培训常在”。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养要有针对性,应着重从三方面做好做实:一是对种养大户等骨干对象,要通过教育培训使之达到新型职业农民能力素质要求;二是对经过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要开展从业和创业培训,使之更好地承担相关责任和义务;三是对所有新型职业农民,要开展经常性培训,使之不断提高生产经营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总之,农兴则民兴,民兴则国强。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只有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才能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才能增加农业生产效益,才能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用上安全优质的农产品,才能真正体现从“土地到餐桌”全程的质量监控,这也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实践。

农业标准化论文:全面实施农业标准化重在解决“到位率”的问题

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重要标志之一。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解决好农业标准实施过程中“最后一公里”问题,即“到位率”不够全面等现实难点。大量事实证明:没有农户的标准化,就难以实现农业的标准化;没有全体农户的标准化,也就难有农业的全面标准化。也就是说,全面实施农业标准化必须解决好“到位率”不全面的问题。

一、“到位率”存在差异:仍然是现阶段全面实现农业标准化的难点

黑龙江省是全国农业标准化实施较早的省份之一。目前,全省按农业标准规范化种植面积已达1.5亿亩以上,占全省播种总面积的88.2%,主要品种标准覆盖率达到95%以上,但“最后一公里”阶段,标准化尚未全面落实到户。一是农业标准实施的规模化与农户分散经营相矛盾。全省目前每个农业经营户拥有耕地面积仅为50亩,按照现代农业的标准衡量,全省耕地经营规模仍属于过小和过度分散的一类,不利于农业标准化的全面实施。二是农业标准化实施的高标准要求与部分农民素质不高相矛盾。在全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中,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调查的1.0%,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农业生产者远远多于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农业生产者。三是农业标准化实施的“主业化”要求与生产者“兼业化”相矛盾。近年来外出劳动力不断增加,从事农业男劳力少,青壮劳力少,文化素质和经营素质较高的劳力少。农业生产兼业化倾向越来越严重, “空心化” 越来越严重。四是农业标准化实施的自觉性要求与部分农民缺乏主动性相矛盾。一些农民对实行农业标准化的意x认识不够,实施标准还不能成为自觉行动,在生产过程中注重短期利益,很少考虑农业环境和食品安全质量。

二、全面落实和推进农业标准化典型模式分析

如何才能破解“到位率”的难题,加快农业标准化实施进程?各地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形成了可供借鉴的模式:

模式这一:突出制度建设模式。以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为单位,围绕标准化实施,建立健全标准和制度体系,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和制度管理各项生产。富锦市创建有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大豆和玉米生产基地2个。多年来,他们坚持制度建设,狠抓工作落实,不断发挥了制度在农业技术和标准实施中的作用 。

模式之二:突出经营机制创新模式。即通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把分散经营变为统一经营,在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同时,也促使由监管千家万户变为监管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者协会,从而使农业标准化实施正逐步由多头转向单一,由间接转向直接。如黑龙江省鸿源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采用“企业+协会+科研所+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形成紧密关系,调动了农户按照标准生产的主动性。

模式之三:突出农户的主体作用。即针对分散经营的实际,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式,切实调动农户参与实施农业标准化的积极性,实现由“要我实施”到“我要实施”的转变。龙江县针对绿色食品基地监管面广、点多的实际,注意发挥农户的主体作用,切实做到培训经常化、技术标准“乡土化”、管理“表簿化”和监管“农户化”,普遍实行基地农户联保责任制,有效地杜绝了不执行标准的现象。

三、全面提升农业标准化“到位率”的对策

一是要广泛借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独立或联合其他生产经营组织从事各类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提升在农业标准化落实中的组织带动能力;鼓励有一定规模的种养大户成立家庭农场,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等方式进行联合重组,着力培育一批对推进农业标准化带动能力强的服务组织。

二是要积极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要按照实施和落实农业标准化的需要,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要在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带动标准化的落实。要强化耕地流转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引导土地依法、自愿、平稳流转,并确保标准化稳步实施。

三是要大力培育一代新型职业农民。要广开渠道,着力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要引导农民积极投身农业标准化推进工作,不断提高自我管理水平;要加强农民技能和标准培训,提升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要有计划地进行标准培训,不断提高每户使用标准的能力。

四是要强化各项标准化基础建设。要通过畅通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培训阵地。要活化农业标准化宣贯的方式方法,有的放矢地开展标准宣贯工作。注意用荣誉感激励群众,用责任感约束群众,激发农民学标准、用标准,按照标准生产。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引导联合大专院校、科研部门引进国外先进标准和技术,制订一批新标准、修订老标准,使标准体系更符合实际,更容易被农民所接受。

五是要建立财政支持的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农业标准化,还要注意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积极争取中央政策支持,在整建制标准化建设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中适当增加一部分专项资金。地方财政也要根据财政收入的实际,拿出一部分资金专项用于农业标准化的实施。

农业标准化论文:农业标准化的作用分析

[摘 要]农村问题一直是党中央和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农村问题的关键在于农业的发展,农业标准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农业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本文对农业标准化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农业标准化的作用分析,提出了农业标准化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 作用 路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传统农业已经不能满足世界贸易的需求,国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而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农业标准化。本文对农业标准化的作用进行分析,期望能为我国农业标准化工作提供参考。

一、农业标准化

(一)农业标准化的内涵

农业标准化是指以农业为对象的对农业经济、技术、科学、管理活动中需要统一、协调的对象制订标准使之实现合理统一的标准化活动。主要是指围绕农林牧副渔各业,制定的以国家标准为基础,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相配套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系列标准的总和,包括化工、水利、机械、环保和农村能源等方面的标准。农业标准化涵盖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其内涵是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健全规范化的工艺流程和衡量标准。

(二)农业标准的内容

农业标准体系复杂,种类繁多,按照其属性,一般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三大内容。

1.农业技术标准

农业技术标准是对农业标准化领域当中,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事项所制定的标准,是农业标准化体系的主体。农业技术标准围绕农产品的科研、生产、检验、农艺技术规程、技术装备、生产环境等制定标准。农业技术标准范围很广,土壤改造、水土保持、节水灌溉、农业信息测报等,都属于农业技术标准。各部门、各地可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制定标准并组织实施。

2.农业管理标准

农业管理标准是对农业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所制定的标准。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专业化生产的发展,管理标准己经成为农业企业和生产单位标准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农业企业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3.农业工作标准

农业工作标准是指对农业企业生产管理范围内需要协调统一的工作事项所制定的标准。各部门、各地可根据农业生产工作的需要制定标准并组织实施。

二、农业标准化作用

农业标准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现代农业的标志之一,实施农业标准化,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力量。推进现代农业,不仅要求农产品品种标准化、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化,还要求农业生产管理标准化。农业标准化的过程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没有农业的标准化,就谈不上建设现代农业。

(一)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农业标准化以农业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为基础,把科技成果转化成标准并加以实施,使生产、管理和服务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从而让科技高效率、低成本地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服务。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农业标准化的目的是把农业方面的科技成果与多年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制订成技术和管理标准向农民推广,最终生产出质优、量多的农产品,不但提高了生产效率,更实现了农民的增产增收。

(二)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农业信息测报和农业标准化促进农业资源的规范、合理有序开发,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农业的有序发展。通过化肥、农药使用规范,农产品检测,控制了有害化学物品的使用,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通过土壤改造和标准农田建设,水土保持、节水灌溉,实现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提高了食品安全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突出,农业标准化标签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安全银针”。通过安全认证标准为农业和食品企业提供操作规范,实现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农业标准化体系中涉及的质量标准、环境标准、卫生标准和安全标准等都将为食品安全制度建设、食品安全长效保障机制的形成,食品质量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食品质量市场检验检测制度的落实,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落到实处提供技术支持。

三、我国农业标准化的发展路径

(一)健全农业标准化的相关法规

农业标准化离不开法律政策的支持,当前我国还缺乏农业标准化的法律法规,国外在农业标准化法律建设方面就比较完善,这值得我们借鉴。比如美国的《联邦法规法典》、日本的JAS制度等以及欧盟严格的CE安全合格标志制度。我国也需要制定从产前育种到生产加工,再到流通销售和贸易,各个环节的标准要相互制约和相互关联,不同部门和领域各自制定的标准都尽量做到不存在明显冲突和避免交叉监管的现象。

(二)鼓励农业标准化的社会参与

农业标准化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时结合我国农业发展实际,这就要求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和市场化。政府是农业标准化的主导力量,与此同时,应该鼓励社会主体的参与。未来我国农业标准化对象已由单纯强调产品质量提升转变为产品质量提升和产品多样性共同发展。因此,要发挥专业机构和行业协会的力量,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在社会各主体的共同参与下,确保农业标准化的适用性和科学性。

(三)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指导标准化生产、规范农产品市场秩序,不仅要有严格的法律法规,提升农产品质量检测技术,加强市场监督,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及认证体系。另一检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成效的重要措施,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以及GAP、GMP、HACCP、IS09000等系列食品质量安全体系认证,把农业标准化与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结合起来。在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后,要从源头抓取,对农产品生产企业以及批发市场进行监督检测,建立违规黑名单,打击不法行为,确保产品质量。

农业标准化论文:缙云县农业标准化建设的思考

摘 要: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求广大农户和涉农企业按照国家、行业和地方规定的标准,运用科学的种养技术和方法组织进行生产,使产出的农产品能够完全达到绿色、无公害要求,可以直接进入国际国内市场销售。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成效;存在问题;对策

1 缙云县农业标准化建设成效

缙云县共有农业龙头企56家,其中省级5家,市级28家,县级25家。到2015年8月底,工商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633家,已有部级示范合作社12家,省级11家,市级16家,县星级合作社70家。目前,缙云县已初步建立起以国家和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为配套、企业标准为补充的农业标准化体系。针对缙云麻鸭、缙云高山茭白等缙云县特色农产品标准空白的状况,吸取传统生产经验和先进技术,制订缙云县农业地方标准16项,形成从事前、事中、事后管理的完整标准体系,引领农产业优质扩量,先后共有2家企业获得省级名牌产品、2家企业获得市级名牌产品、23个产品各类通过农产品认证。近年来,缙云县建设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12个,市级农业标准化项目7个,标准化种植面积达1000hm2,农业标准推广实施率达到46%,全县农产品质量监督合格率上升到90.2%,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和科学管理水平明显提升。解读茶叶、油桃、竹笋等种子种苗标准、方法标准、环境保护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12项,全县共23个基地通过绿色、无公害基地认证,面积达到1200hm2。发挥各级农业标准化项目示范作用,采用“公司+基地(协会)+农户+标准”、产加销一条龙、工农贸一体化的产业化等模式,强化辐射带动。19个标准化项目共带动周边4300户农户也按其标准生产,辐射面积达0.28万hm2。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标准的宣传推行力度不够,政府,企业,社会的标准化意识有待提高

由于标准文本具有较高的专业性,普通群众难于理解,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人力、物力缺乏,各部门也难于协调等因素的影响,对于标准化工作的宣传推行难于形成合力,效果差。企业的标准化主体意识依然不强,无标生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无标生产现象依然较为严重的存在。企业制定的标准标龄过长,标准老化现象严重,没有及时地进行修订,更新速度慢,无法适应市场需求。总体上还存在经营主体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标准执行不到位的问题。

2.2 标准体系不健全

没有制订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长远发展规划,现有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覆盖面不全,认证工作有待加强,生产主体个别认证成本高,没有发挥集体认证的优势和效益。如缙云县传统特色农产品土面,原料、包装和加工条件比较混乱,没有统一标准,即使本县人也无法辨别正宗土面。

2.3 政府财政经费投入不足

在制定标准、修订标准、实施标准和宣传等标准化工作中没有专项经费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标准化工作的进程。特别是在制定县级农业地方标准的工作中,支持力度不够,导致县级地方农业标准在制定过程中缺少调研和试验,照搬照套现成的其它农业标准,没有转化为适应本区域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难于现实的实施。

2.4 服务标准化工作滞后

随着服务贸易的逐渐兴起,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逐年增加。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向各成员国发出了“呼唤服务标准”的号召,服务标准化就引起了各国标准化工作者的关注,消费者对服务标准化的认识也随之增强。但是服务标准化工作相对于蓬勃发展的服务业来说,已经显得十分的落后,政府监管力度有待加强。

3 对策措施

3.1 加强宣传,增强意识,加大培育企业规模

构筑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的标准化工作机制。政府要加强对标准化工作的领导,整合各方力量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关心和支持标准化工作的的氛围,提高企业对标准化的积极性,增加资金投入,把标准化工作作为重要的基础来抓。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规模的大小影响标准化生产意识。一般来说,规模越大标准化生产意识越强,因此,财政资金要扶大扶优扶强,以项目推进、名牌创建等为抓手,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不断扩大标准化生产覆盖面。要加快农业加工园区建设,提供壮大和集聚农产品加工的平台,每年安排一定的额度,择优和有重点支持标准化的实施项目,对于在产品质量管理、环境质量管理方面取得相关认证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对于获得国家、省市名牌产品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奖励。进一步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3.2 加强规划,重视认证,逐步建立农产品标准化体系

要加快制订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要重视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三品”认证。重视加工食品商标的注册和产品质量的认证,尤其要重视“仙都笋峰”茶叶证明商标的申报注册。加快申报缙云黄花菜、茭白等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重视农产品生产、加工的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的制订,尤其要重视米仁、红薯片、土面、黄花菜等独具缙云地方特色、品质优良的农产品标准制订工作。

3.3 发挥主体作用,提高服务能力,完善标准化服务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企业的标准化主体作用,加大标准化工作力度。把标准化工作作为品牌建设的基础工作来抓,规范企业标准备案管理工作,严把备案质量关,提高标准水平,引导企业按照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研究和跨越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开拓国际市场。构建标准化管理工作网络,实行标准化联络员制度,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促进企业走质量振兴之路。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标准化技术培训推广工作。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农业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标准化意识,形成全社会推动标准实施的良好氛围。

3.4 加快农产品检测中心建设,强化政府监管力度

政府要强化农产品的监管力度,尽快建设农产品检测中心,整合政府监管职能,增加政府监管手段。要加强蔬菜放心基地、市场放心摊位和超市放心柜台建设,积极推行净菜上市,加强日常检测监管,使百姓吃上放心菜。要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执行标准化生产情况的监管,使全县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规范化。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通过协会促进标准化水平的工作。建立具有一定检测能力的检测机构为企业产品质量提供科学、公正的社会中介评价。扩大服务范围,高度重视服务业的标准化工作。

农业标准化论文:浅析我国农业管理信息化的标准化发展

[摘 要] 农业管理信息化是农业发展的新的促进手段,能够从各方面为农业发展提供信息和服务,促进农业生产和销售。为农业信息化制定一定的标准可以提高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速度。本文从农业管理信息化的概念和特点出发,探讨了我国农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为农业信息化的标准化发展提供解决策略,以期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管理信息化的继续发展。

[关键词] 农业;管理信息化;现状; 标准化发展

1 农业管理信息化方式概述

1.1 农业管理信息化的内容

农业信息管理主要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农业资源管理的信息化,这些资源包括农业生产的相关的耕地资源、水资源、种子资源、肥料资源以及技术资源等,也包括农产品销售的渠道资源、客户资源。二是农业办公管理的信息化。这主要指的是农业相关部门在进行日常办公管理时应采用信息化的方式,以提高办公和服务效率。三是农业生产运营管理的信息化,主要指的是农业生产过程中进行各方面的管理信息化,也包括农业产品的销售运营时市场监测管理的信息化。四是农产品质量管理的信息化,可以将农产品质量信息以及质量检测情况公布到网络中进行共享。五是农村工作的信息化,主要指的是通过农村电子政务的发展,以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1.2 农业管理信息化的特点

(1)农业管理信息化的平台以农业政府网站为主。受到农村科技信息发展水平的限制,农业信息化的管理平台主要是由政府相关农业部门来进行建设,而建设的方式以网站建设为主,通过网站这一平台来相关的信息,为农民提供各方面的资源和服务。

(2)农业管理信息化具有明显的行业特性。农业管理信息化的内容紧贴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的生产特性、销售特性协同一致,尤其是在管理的手段和流程上,所采取的方式也必须是符合农业生产发展要求的。

(3)多技术集成、多系统协同。由于农业的管理涉及范围广,需要跨地区、跨区域的市场信息管理,所以农业管理信息化就需要多项信息技术的集成支持,也需要设计一些相关的系统协同支持。

(4)发展模式逐渐多样化。最早,我国农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模式主要是突出农业核心业务,也就是以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为主,现如今,农业管理信息化开始涉及农业各级部门的整体建设,农业地级部门的功能日渐完善,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多有效信息和服务。

2 我国农业管理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2.1 农业办公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当前,农业办公管理信息化的水平有了较大提升,通过管理信息化,可以大幅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在线服务等方式,来加强和农民之间的沟通,为农民提供更多样化的服务,提高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2.2 不同级别的农业电子政务平台发展迅速

除了我国省部级农业部门的电子政务平台之外,我国地市乡镇不同级别的农业电子政务平台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农业部的大力支持下,一方面实现了不同级别电子政务平台的资源共享,一方面也为地方农业电子政务平台的发展提供相关技术。

2.3 农业相关决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由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一些数据信息能够被及时反映到农业部门,因此,在分析数据信息的前提下,在做出一些农业决策时就有据可循,提高了我国农业部门在农业生产管理方面的决策能力。

3 我国农业管理信息化标准化发展存在的几个问题

3.1 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缺乏建设标准

管理的信息化最离不开的就是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和通讯设备,这就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但是我国很多地区农村的发展仍然比较落后,很难拿出一笔资金来建设信息化的相关基础设施。而且,对于不同层级地区信息化的建设缺乏一定的标准化指导,这无疑使得各地区呈现出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当一些农业发展速度快、效益好的地区不断提升管理信息化的同时,一些农业发展效益低的地区反而因为没有资金投资信息化建设而愈加落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国发展不均衡的矛盾。

3.2 同级别电子政务资源信息共享程度低,缺乏共享标准

我国农业部门的电子平台可以为下级地方平台提供资源共享,然而由于没有一定的资源共享标准,同级别平台之间往往为了确保自身利益而拒绝共享资源。尤其是相邻较近的一些地区平台,为了确保本地区的资源和服务质量、提高本地区农业的生产效益,往往拒绝将一些有价值的资源信息进行共享。

3.3 农业发展业务在信息化方面开展不足,缺乏范围标准

当前,我国农业资源管理信息化所涉及的一些内容大都是较为宏观的信息方面的。尤其是关于农业销售方面的信息资源较少。另外,关于主要农作物产品方面的信息资源较多,而一些占比较少的农作物产品方面的信息资源则较少。

3.4 农业管理信息化人才不足,缺乏技能标准

信息化方面的人才很多,但是愿意投身农业管理的信息化人才却相对较少。而且关于农业管理信息化人才技能培养方面的标准也是未定的,这就使得农业管理信息化方面人才短缺,尤其是缺乏既了解农业生产又懂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4 我国农业管理信息化标准化发展的相关建议

4.1 建立基层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标准

相关的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应对于各级地区的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设置一定的标准,统筹布局移动通信网、互联网等设施,以提高农村的信息化水平。在具体实施中,应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相关预算,设立政府专项资金来确保基层农业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积极帮助农村建立信息网络,促进基层农村各项信息资源的共享,以确保农业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持续发展。

4.2 建立规范的资源共享标准,促进信息的整合开发

对于基层农业管理信息化平台来说,所获得的信息资源是有限的,而去获得信息资源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应加快统一的信息化建设,建立一定的共享标准,以促进各级单位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尤其是要让同级别平台之间明确信息共享能够促进区域发展,也可以更好地开展业务,以加快不同地域的信息共享体系建设。具体来看,可以通过上传信息资源到共享库的方式进行链接查看,也可以直接实现不同信息平台的资源链接。

4.3 建立农业信息化业务项目的标准,促进农业的市场化发展

农业发展最关键的是农产品的顺利销售,尤其对于一些偏远地区来说,缺乏销售渠道直接制约着其农业的发展。因此,在相关的项目设定中,应有一定的业务标准,尤其是增设农业产品的销售渠道,促成渠道和农民之间的联系,加快农产品的售出,提高农民的收入。另外,还可以为农民提供相关的农作物市场信息可以帮助农民趋利避害。与此同时,不同农产区的气象情况也应该及时跟上,提高农业生产检测和预警能力。

4.4 建立农业管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标准,为农业信息化补充人才

要按照农业管理信息化的标准要求来培养人才,可以联合相关的农林院校共同培养农业管理信息化人才,鼓励更多的年轻人从事农业信息工作。可以通过开展农业基地合作培养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农业生产的技术能力。同时,加强对内部人员的技能培养,一方面发挥内部工作人员的工作经验优势,一方面能够确保培养出的人才资源不流失。

总之,我国农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势头良好,但其中存在的缺乏标准化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尤其要逐一解决存在的各方面问题,从而从整体上促进农业管理信息化的不断发展。

农业标准化论文:标准化在农业机械管理中应用

[摘 要] 当前形势下,在农机生产、流通和安全管理中如能充分运用标准化建设来解决管理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必将减少资源浪费,减少社会矛盾,节约管理成本。科学的规范的标准可以将科研成果,好的做法,良好的服务固化,更便于保证质量普及推广。

[关键词] 生产标准化 流通标准化 安全管理标准化 公开透明 相互约束

目前我国农机事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以新技术、新机制促进传统农机的改造升级,加快农机现代化步伐,成为新阶段的战略选择。现代农机发展的经验和各地的农机标准化的建设的成功实践表明,农机行业标准是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熟的经验组装成标准,推广和应用到农机生产、经营和安全管理中,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使农机发展更加科学化、系统化是推动农机产品升级换代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1 在农业机械发展过程中,常因非标准化的存在造成如下一些问题

1.1 生产领域非标准化带来的影响

在被调查的本地区多个农机修理部门中发现农用机车,特别是变形拖拉机,由于没有完全按照国标生产,使得变型拖拉机各零部件的修理、总成的更换产生极大的不便,甚至同一种车型的某些零部件都无法互换。造成浪费,更大的影响是产品质量、有效性无法根本保证。

1.2 流通环节非标准化带来的影响

由于没有实行标准化操作,使得农机消费者对销售商提供的服务不满意现象已经趋于普遍。各个零售商对售后服务的规定林林总总,有时相互攻讦,缺乏一个统一的、国内一致的售后服务规范性标准,以减少利益双方的矛盾甚至诉讼成本。 销售商认为消费者提出太多无法满足的诉求。消费者埋怨农机销售商三包不彻底,服务部不能及时到位,感慨:‘钱一付好多事情都不管了!’

1.3 对农业机械安全管理的影响

从事监理人员的做法及日常行为举止,因为没有一个双方知晓、行之有效的标准,时常背被机手误认为权力滥用,对执法的严肃性产生怀疑;机手在行驶作业中不能够对自己违章后果作出准确的判断。在管理者的眼中表现为故意挑衅,有时甚至出现执法者与被执法者互相对跪的现象。这样势必对实现严格执法,热情服务造成挑战。

2 可以通过科学周严地制定相应的标准来解决非标准化带来的问题

2.1 产品维修环节,一部科学的标准可以使严生产严格规范、维修使用更加便利,能够保证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的互换性,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破农机进口国基于标准化带来的贸易壁垒,避免资源浪费,实现资源有效利用。

2.2 农机流通领域,建立一部兼顾销售和购买双方的行业标准,将会使流通更畅通,更方便买卖双方各尽其职,及时极大地减少买卖双方的矛盾和争执。让消费者清楚地知道哪些要求是合理的,哪些要求是不符合规定的,同时使销售商上门服务的时效标准更加具体细致,提高农机产品的总体认可度。双方责、权、利更加清晰可见。

2.3 农机管理环节中,执法人员与机手之间的不理解、不支持、不信任、不配合的情况时有发生,依据农机安全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操作规范,制定农机监理人员和农机手的共同行为规范标准,将一个监理人员从事农机安全管理时,一个农机手操作驾驶机械时,应该、不应该做的事项清楚的以标准的形式科学地严格地规定下来,让管理者被管理者都能清楚地明白各自以及对方应该做到的事项,这样,一方面可以使管理更加有效快速,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因为权力模糊性而产生矛盾与寻租,以及因对管理的不理解造成不必要的矛盾、对抗或冲突,减少执法人员执法过程中的主观性以及被管理者的任性而行为。让机手和管理人员对各自的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与判断,变他人约束为自我约束。

2.4 当然,标准的制定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我们将最优化的方法制定为标准之后,颁布、贯彻、实施前,还要根据其保密性等级及时在行业和员工内部,相关部门,公众媒体,甚至对外信息上公开宣传。让社会增强对所制定的标准的重视,形成标准执行的强大的外部监督力量。社会力量的监督可以减少标准执行的对抗性,减少管理成本和压力,以及管理模糊地带的权力寻租。以农机安全监理为例,科学地制定安全管理标准,可以让机手自己清楚地知道某项具体的违章要接受如何处罚,不需要监理人员太多的的鉴定和评判,只要按照标准执行就可以了,监理人员也能按标准及时有效的规范自己的执法行为。通过认真贯彻标准让标准、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和固化,形成习惯才就能充分发挥其功效。

规范方能久远,农业部早在2009年就了以面向生产服务领域为主的《农业机械标准化体系建设(2010-2015)》要求,明确了农业机械标准化建设的内容和建设目标。科学的制定农业机械生产流通、安全管理、质量监督、安全作业等相关标准,将各个环节简化、标准化、模块化最终集成为一个统一的标准化体系。这已经而且必将更加有利于新的历史时期农机行业,农机事业有效和谐的长足发展。

农业标准化论文:农业产业化苹果标准化示范园建设管理技术及成效

摘要 概述了标准示范园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法,重点介绍了农业产业化苹果标准示范园建设优质苹果生产管理技术,包括整形修剪、花果管理、肥水管理、铺反光膜、病虫害综合防治、采收等内容,并总结了实施该管理技术所带来的成效,以供苹果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苹果;标准化示范园;管理技术;成效

昭阳区乐居镇是一个传统的农业乡镇,位于昭阳区西南部距城区18.5 km,地势平坦,全镇国土面积84.57 km2,管辖5个村民委员会,其中主产苹果的有4个村民委员会,85个村民小组。至2015年3月,全乡苹果种植面积达1 713.09 hm2,其中丰产果园986.67 hm2(标准化示范园66.67 hm2),低产果园313.33 hm2,新植果园413.09 hm2。4个村苹果种植面积具体为:仁和432.73 hm2,中河523.26 hm2,上街436.20 hm2,乐居320.90 hm2,现在苹果产业已经成为全镇的主要经济支柱产业。昭阳区乐居镇为提高果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以“基地+公司+农户+标准(操作规范)”的操作模式,以“优质、高效、无公害、标准化”为原则,引进和采用先进管理技术,大力实施苹果标准化示范园建设66.67 hm2。通过创建苹果标准化示范园,带动全区苹果产业向标准化方向发展,实现苹果产业健康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1 苹果标准示范园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法

1.1 建设规模

建核心示范基地66.67 hm2,这个标准化示范园是在市、区苹果专家的技术指导下,聘请了23位苹果辅导员,深入地头,指导全镇果农对果园进行全面改造,统一技术管理,统一树形,即纺锤形。每个辅导员指导10户农户,通过大改形、强拉枝将树形改造成改良纺锤形、自由纺锤形,同时要求辅导员做好指导记录。并邀请市果技站蔡兆翔研究员及区园艺所的技术员进行多次培训。同时推广配方施肥、夏季修剪、果实套袋、铺反光膜等现代农业苹果标准化栽培技术。

1.2 项目投资

组建一支苹果专业服务队,推广生态栽培技术,统一修剪;果园里安装了杀虫灯100套、发放黄板67 500张、诱捕器2 000套、配套滴灌设施13.33 hm2、购买喷雾器4台、有机复合肥50 t。推广普及反光膜技术333.33 hm2,苹果套袋1.5亿个,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66.67 hm2。

2 标准示范园优质苹果管理技术

2.1 整形修剪

2.1.1 精细整形。从乐居镇标准示范园现状看,种植品种以红富士为主,其中有部分是中、早熟品种2001和神砂为主。在苹果标准化示范园建设过程中,加大技术创新和推广力度,着力强调技术应用规范化,规范树形,以培养下垂结果枝组为目的,缓放、拉枝、疏枝为手段,统一将疏散分层形改成改良纺缍形(缓坡地果园)、自由纺锤形(平地果园)为主的高光效树形,减少单位面积枝梢数量(由225万条/hm2以上降至1 200万条/hm2左右)。改良纺缍形为小冠疏层形和细长纺缍形的结合体,树高3 m左右,干高80~90 cm,冠径3 m。中心干较直顺,基部错生3~4个永久性主枝,枝展1.2~1.5 m,开张角度为80~90°,在其上两侧每隔20~30 cm配备1个中、小型枝组。中心干的中、上部选培7~9个单轴延伸、插空排列、生长中庸的水平小主枝,开张角度为90°,枝展1.0~1.2 m。小主枝两侧每隔20~25 cm错生培养1个单轴呈下垂状中小型枝组,枝组之间培留结果枝或小枝组。自由纺锤形,树高3.0~3.5 m,干高55~60 cm,有强壮的中心干,其上每隔15 cm左右错落着生1个骨干枝,全树共留15个左右。

2.1.2 适时修剪。一般果苗定植后,于90 cm处定干。春季时,对60~70 cm以上芽,间距15 cm进行刻芽促萌,夏、秋生长季当所抽生的新梢达到30-40 cm时进行扭梢、拿枝,同时使新梢分枝角度达到85~90°或90~100°,对生长较旺的新梢应2~4次扭梢、拿枝处理。第1年冬季修剪时,疏除60~70 cm以下枝条,对中干延长枝于中上部1/4~1/3处短剪,疏除竞争枝,其余新梢缓放不剪,并通过扭梢、拿枝等处理使枝条保持100°以上分枝角度,对过于密挤或粗度与主干相当的枝条进行间疏。通过上述处理使枝条间隔15~20 cm,呈螺旋形分布排列于中干上。以后各年冬剪方法与第1年基本相同。一般仅对中干延长枝进行短剪,其余枝条缓放。对过密、过粗分枝疏除,始终保持分枝与中干粗度比值1∶3,不超过1/2[1]。

夏季修剪进行除萌、拿枝、扭梢,控制枝条旺长,缓和枝势,促进花芽形成,培养单轴延伸结果枝组。对多年结果枝组,当结果枝轴粗度超过中干1/2时,进行疏除,以重新发新枝,培育新的结果枝组。纺缍形树形整形关键在于前期一定要注意培育强壮的中干,通过强壮中干牵制侧生分枝,缓和侧生分枝,促进花芽形成,以果压冠,达到小冠整形之目的。同时还应注意结果枝组的及时更新。通常结果年龄在5年以后就要进行疏除,并利用疏除部位所发新枝重新培养更新枝组,以保持中干与枝组的粗度比和结果枝组的年轻化[2]。

2.2 花果管理

2.2.1 疏花疏果。疏花时期为花蕾分离期至盛花期,越早越好,疏花时剪去花序上的全部花蕾。调查表明,未疏花疏果的果实着色指数为55.2%,疏花疏果达到标准的平均为86.6%。疏果在落花之后7 d开始进行,最迟在落花后30 d内疏完。长势旺盛,单轴延伸、下垂生长的结果枝组上2~5 cm的短果枝或6~10 cm的中果枝为留果主体,也应适当利用10~20 cm的中长果枝。规范疏花疏果,坚持以产定果法,一般留果22.5万~30.0万个/hm2。

2.2.2 果实套袋与除袋。花后1个月进行套袋,一般在5月15日至5月底结束,一般于喷药且药液干后再套袋,如2~3 d套不完,再喷1次药后再套[3-4]。也可以将纸袋放入甲基托布津500倍液中进行浸泡,使纸袋着药。一般在采收前30~40 d(9月中旬)除袋,选在阴天或10:00以前、16:00以后进行。

2.3 肥水管理

测土配方施肥是农业生产节本增效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是国家农业部和云南省农业厅列项组织实施的重大推广项目之一。一年中施肥可分为3次进行。第1次为3月中旬,结果树追尿素、复合肥各1.5 kg/株;第2次为6月初,追硫酸钾复合肥1.5 kg/株,再加入有机肥;第3次基肥是采果后至封冻前,施农家肥。叶面追肥可结合喷药进行[5]。同时保持田间水量为60%~80%。在7―8月全年集中降水时,对园内进行排水。

2.4 铺反光膜

7月至9月上旬在树冠下铺银色塑料反光膜,可使果实着色指数提高20%~50%[6]。

2.5 病虫害综合防治

苹果主要病害为斑点性落叶病、褐斑病、炭疽病、轮纹病等,虫害有金纹细蛾、食心虫、蚜虫、红蜘蛛等。萌芽前喷3~5 °Bé石硫合剂,花后到套袋前应及时喷施70%乙锰合剂300~4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等杀菌剂混入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杀虫剂(25%灭幼尿3号2 000倍液)、杀螨剂(20%扫螨净3 000~4 000倍液)为好,喷药要用小喷片,并要求花后7 d开始喷药。对果实全部套袋的果园,在套袋后可适当减少用药次数,重点防治树干部病虫害红蜘蛛等。喷2次杀菌剂和1次波尔多液即可[7]。对只有部分套袋的情况下,整个生育期要加强病虫害防治。除袋后要立即喷施1次杀菌剂,以50%多菌灵800倍液等无污染杀菌剂为好。

2.6 适时采收

适时采收直接影响着苹果的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据观察,红富士苹果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为着色最快的时期,在此期内采收越晚,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越高,因此红富士的采收期以10月下旬为宜[8]。

3 取得的主要成效

3.1 经济效益

昭阳区乐居镇建设苹果标准化示范园66.67 hm2,通过推广新技术措施,达到果园管理规范,科技含量和果品质量显著提高,总产值达817.5万元,产值从原来的4.8万元/hm2提高到122 625元/hm2,优质果比例从原来的55%提高到85%。2014年,在遭受了严重伏旱的情况下,丰产果园内平均产量达22.5 t/hm2以上,平均售价6.0元/kg,平均产值为13.5万元/hm2以上。通过这个标准化示范园的建设,辐射带动了全乡4个坝区村的苹果大面积扩大种植,为全乡的苹果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广大果农在种植过程中,不断学习、总结,提高种植技术,不断提高科技含量。项目的建设充分体现政府投入、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果业增效的作用,拓宽农村经济增收途径,增加农民收入。

3.2 社会效益

项目的实施,有效提高果农生态栽培技术,增强果农的科技意识、品牌意识、安全意识,项目的建设将带动全区苹果产业向标准化方向发展,为昭阳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开辟一条新的路子,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3 生态效益

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减少二氧化碳和增加氧气的含量,保护大自然,美化家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