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探索协同创新的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时间:2022-07-26 03:44:34
摘要:建立协同创新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我国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将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协同创新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要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实现课程的协同创新;要聚合资源,开展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要加强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为提高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 协同创新 安全工程 人才培养

探索协同创新的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协同创新的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建立协同创新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为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型安全人才的需要,分析了我国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提出了运用协同创新的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多元化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改革,实现课程的协同创新、聚合资源,构建专业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调整培养目标,加强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探索建立了协同创新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协同创新;安全工程;培养模式

安全工程学科是由管理、技术、设备、经济等多学科相互交叉、融合、渗透、促进的综合交叉边缘科学。[1]目前,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严峻,重特大事故时现,党和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高度重视,极大地推动了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2]但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缺乏创新意识等因素阻碍了其发展。就目前国内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已有资源,培养大批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安全人才还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必须在现有资源基础上充分发挥多学科资源优势,进行跨学科协作,探索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才能培养出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的高素质创新型安全工程专业技术人才。

一、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引起了全社会对安全问题的广泛关注,国家也相应加大了对安全工程的投入,使得安全工程专业逐渐得到了发展。[3]但由于历史原因和教育教学水平的限制,使得安全工程专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安全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不清,知识结构单一

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各高校开设的安全工程专业普遍带有行业特点:煤矿、金属、非金属类矿山院校安全工程专业主要侧重于矿山安全,冶金类院校安全工程专业主要侧重于冶金安全,化工类院校主要侧重于化工安全等。由于各院校自身专业定位及学生培养目标不同,造成开设课程的侧重点不同,缺乏共性核心课程,进而使培养出的学生知识结构片面、单一,带有明显的行业特点。这些不仅会导致安全工程学科中人才结构不合理,而且对安全工程学科的长远发展也极为不利。[4]

2.安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目前各院校安全工程的课程设置难以统一,[3]大部分高校中所设置的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基本上没有反映安全科学的学科本质。各校安全工程专业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基本上按照工科专业的模式安排,包括机械、物理、化学、数学和力学等学科课程,而学科专业课程模块则比较混乱,由于受行业的限制,专业课程的安排对行业过于侧重,学科理论基础知识系统性不强。课程内容重复现象严重,如安全管理与安全系统工程、防火防爆与消防工程学等课程。在专业课程模块设置中,各门专业课程基本上反映的是某一具体的安全生产知识,专业课程之间联系性不强,学生对整个专业课程知识的掌握无基本规律可循,总觉得所学知识支离破碎。[5]

3.安全工程人才培养资源整合性不强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尤其是建筑施工安全方面的技术人才的需求导致我国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发展很快,快速发展的教育导致招生数量不断增加,毕业生的质量并没有提高。对各种资源的分析利用不足,导致很多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利用。各校只着眼于安全工程专业目前好就业的特点,盲目办学、攀比办学,课程设置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学生数量的增加,但教学的各种硬件、软件设施并没有增加,导致老师疲于应对教学。要培养出适应现展的高素质安全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必须整合现有教师、教学资源,根据专业课程特色,对课程之间的联系性做到统筹安排。[6]

4.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缺乏创新意识

目前,安全工程专业学生求职过程中的主要障碍为实践能力不足。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在教学环节设置方面,缺乏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整体优化,实践教学独立性不强,多被作为课堂教学的附属物;在教学方法上,多为教师演示、学生模拟操作,学生积极性不高;在实验条件和师资力量方面,学科建设经费少,实验设备更新较慢,一个教师负责全专业学生实验教学的情况时常出现,实验设备与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学生方面,独立工作能力差,依赖性强,缺乏创新意识等。[7]因此,开展实践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

二、运用协同创新机制培养安全工程专业人才

1.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多元化教学模式

依托国内外优势的教学理念,借助先进的教学资源,通过国际合作、交流学习等多元化方式促进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一是合作办学。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寻找合适的合作办学模式,建立合作办学机制。二是学生互换。通过学生互换的合作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专业人士的视野。三是师资进修。组织教师到国内外办学优秀的机构考察深造,或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座谈和指导,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增强教师综合能力。四是教师引进。高度重视在学术领域具有引导性的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不断加强与一流大学、科研院所的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五是校企共建。调查分析企业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与共建单位共同研究制定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开展教学改革,实现课程的协同创新

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一是更新课程知识,将学术前沿成果引入教学,使课程设置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紧密关联。二是注重能力培养,以“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设置专业课程体系。三是开设人文社科类、经济管理类、自然科学类、艺术体育类等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管理、科学和健康身心等素养。

3.聚合资源,构建专业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

聚合资源,有机融合校内资源和校外创新力量,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机制,加强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形成。一是促进大学内部的学科交叉。组建安全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融合安全、机械、化工、采矿、环境等学科资源,实现多学科融合和协作。二是与企业建立双向型合作,建立定向型人才培养机制。学校在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方面征求企业的意见。学校为企业提高技术服务、推荐优秀毕业生,企业为学校提供校外师资和奖学金等支持。三是教学资源共享。共享教师、教学资源,推行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等机制。

4.调整培养目标,加强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

社会发展需要实践创新型安全工程人才,因此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一是课程实验教学体系。[8]建立基本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的实验教学模式,将教师科研融入实验教学。建立校内实验教学系统,采用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务系统中选择后可随时到实验室进行课外实验,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二是校内实践创新体系。建立校内实践创新基地,提升实践教学质量。三是课外科研。通过导师选题、大学生科技创新等形式鼓励本科生课外进行科学研究,促进学生及早接触学科前沿知识,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四是工程实践。学校采用产学研一体化教学培养模式,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开展多层次的职业技能教育来提高安全工程专业人员的素质能力。

三、结论

建立协同创新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我国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将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协同创新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要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实现课程的协同创新;要聚合资源,开展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要加强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为提高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发挥积极作用。

探索协同创新的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协同创新的激光工程领域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作者简介:黄海涛, 讲师,江苏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先进激光技术与新兴产业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

摘要 激光产业迅速崛起,急需大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特别是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高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校应积极探索协同创新的实现路径,做到协同创新必须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为激光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

关键词:协同创新、激光工程、人才培养

激光技术被誉为20世纪以来,继原子能、计算机、半导体之后,人类的又一重大发明。激光作为新型的加工制造工具,具有精准高效、节能环保、稳定可靠等特点,可以实现柔性化、低成本化、高效化制造。激光加工卓越的优势已经吸引了光通讯、半导体、汽车、电子、机械重工等产业的关注,并纷纷引进激光加工技术,在各种工序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激光加工技术包括:激光增材制造技术、激光快速成型技术、激光焊接技术、激光切割技术、激光打孔技术、激光标记技术、激光热处理技术等。先进激光技术研发与应用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先进制造领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标志之一,亦是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具有广阔发展空间。

中国的激光技术研究取得了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激光应用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可喜发展,激光产业化的发展也已形成规模。随着中国制造业升级,大量传统加工生产设备面临升级换代的迫切任务将加速中国激光加工市场的发展。国家产业政策在未来五年内将对激光行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2011年6月,国家科技部决定在温州建设部级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1]。地方政府同样重视激光产业的发展,辽宁省提出 “倾全省之力,建辽宁鞍山激光产业园” [2],武汉“光谷”将建设世界一流的中国激光产业基地[3]。激光产业迅速崛起,急需大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众多企业求贤若渴,尤其对业内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企业更是纷纷争抢,或委以重任,或许以高薪。经过调研得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1)对激光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高,技术门槛高等有关系。激光工程领域人才应有较宽的学科覆盖面和专业知识储备、同时具备具备设计、动手操作、维护控制等多种能力。(2)设置激光相关专业的院校太少,全国各类院校之和不超过50所,每年毕业人数无法满足国内激光企业的需求。同时相关院校在现有课程设置、师资配置等方面不尽合理,特别是在工程实践方面的锻炼和培养较为缺乏,导致学生在解决激光器件与装备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

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2013年,在辽宁考察时强调要发展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于一身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新兴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要大力培育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高技能人才队伍[4]。国家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传统的教育模式和管理理念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2011年4月教育部正式推出《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旨在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5]。推进协同创新,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协同创新旨在转变高校科技生产方式,打破高校传统的封闭、孤立的创新模式,形成“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协同机制,激发高校的创新潜能。

如何将协同创新的思维和模式运用于激光工程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认识和思考。

(一)树立以人才培养为本,以协同创新为宗旨的人才培养理念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准的重要标志。同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实现人才强国战略,高校必须树立以人才培养为本的理念。我国高等教育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同国际先进水平还有明显差距。具体表现在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等庞大的创新队伍和丰富的创新资源长期以来自成体系、分散重复、效率不高等,致使我国创新能力不足,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而这也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原因之一。

现阶段高校必须尊重教育的基本规律,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努力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行业实际需要相脱节的问题,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素质和对社会适应能力。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院士指出,“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我们逐渐形成了“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那就是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其中知识探究是基础,能力建设是核心,而人格养成是根本。” [6]

(二)基于协同创新思维和模式,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多元实践教学平台,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一是要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实践基地,二是要通过推进高校协同创新,打造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形成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要主动与行业企业沟通,实现行业内协调、协同。具体办法包通过同其他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或者国外科研机构签订正式的实验室或者平台建设协议,把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落实到学分和课程上。这种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培养模式将极大的改变高等教育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的现状,同时为高校毕业生学以致用、了解社会、顺利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高校可以在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一体化联合培养学生、本科生工作站及专业实践基地,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校企专家深度交流合作、学生就业与企业人才对接互动平台为一体,采取两段式双导师制学生培养的新方法,实现学校和企业的优势互补,提高学生培养的质量。

美国在激光工程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值得借鉴[7]。美国近期计划在印第安河州立学院(IRSC)建设一个激光器与光纤光学项目中心,以满足国内激光器及光纤光学(LFO)技术人员的培训需求。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提供的290万美元资金的支持下,IRSC将协同十个学术机构、超过253家企业为东南地区开发和提供培训服务。IRSC在培训LFO技术人员上拥有丰富的经验,自2005年以来已有126名合格学员从这里毕业。其光子学研究所(Photonics Institute)可提供面向生物医学、生命科学、遥感及信息技术等领域的技术培训。

(三)鼓励学科专业交叉,提倡导师组协同培养模式,制订突出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

激光技术的研究涉及光学工程、材料科学、物理学、机械工程等,具有显著的多学科交叉特性。“2011计划”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建立寓教于研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完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相结合的导师组制度,实行联合培养,联合授予学位,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这些纲领性文件都为高校参与协同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高校要着力建设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将打破原有的由于条块分割,资源分散,产学研脱节,技术进步缓慢,人才培养落后的不良状况。

应该充分发挥交叉学科导师组的作用,为学生的高层次发展提供条件。这就需要增强导师队伍的团队精神,定期地进行集体指导,发挥导师各自的优势,为学生的全面知识积累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贡献力量。与此同时,学生培养模式应发挥交叉学科专业教师、学生的多学科专业分布的特点与优势,提倡跨学科协同培养模式,按一定的研究方向或依托一定的研究课题建立导师培养小组,学生合作组等方式,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

强化工程实践,注重企业实践环节,吸收学生做科研助手,通过开放实验室、课余科研活动及国内外校际交流等方式,加强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注重解决现场工程问题能力、开发能力和设计能力培养。从课程设置上来说,传统的课程体系不能适应新型实用人才的培养,而在教与学的方式上,“填鸭式”的教学让学生为了学历无奈地被动学习。钱学森先生1989年2月为纪念大学毕业55年而写给交大的一段话。他说:“理工科的数学课必须改革,数学课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求解,而是为了学生学会让电子计算机去求解,学会理解电子计算机给出的答案,知其所以然,这就是工科教学改革的部分内容。” [6] 实践证明,学生越早感受社会的创新需求,越快参与协同创新实践,看到创新成果获得和转化带来的巨大效益,其创新思维越容易被激活。

(四)促进科研、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

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很多,在诸多影响因素中,教育主体―教师则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由于科研成果较易量化,显性效果突出;相比而言,教学效果难以量化和衡量,高等教育中教学与科研评价严重失衡,教师将大量精力投入到科研上,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有所偏废。对教师的评价至少应当增加对教师培养的学生质量的考核,不应局限于学生在读期间有多少,更应当考察社会对该教师培养的、已毕业的学生的认可程度。

结束语

高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校应积极探索协同创新的实现路径,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推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做到协同创新必须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为激光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

探索协同创新的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协同创新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

【摘 要】针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存在毕业生与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不相适应的矛盾,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核心,将“学生高就业率”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将实训、实习、就业等相关环节进行结合,建构以协同创新理念引导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最终实现实践教学质量和电子信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协同创新;电子信息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0 引言

曾在清华大学校庆会议上谈到:“高等院校要对协同创新积极推动,适时引导相关体制与机制创新、相关政策项目发展,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公司企业之间广泛合作,促进相互间资源分享,共同完成重大项目的开发,在相关行业领域取得关键性成绩,为把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型国家而努力。”[1-2]的讲话将协同创新理念提升到国家的战略层面,深刻反映了国家在推进协同创新战略方面的决心和力度,与此同时,也为我国高校协同创新的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2013年4月,教育部公布了首批14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名单。由此可知,协同创新必将成为我国高等院校人才质量的培养、高水平科研、为当地经济服务等方面的必然抉择。在此背景下,将协同创新理念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良好进行融合,对培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基于协同创新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实施

1.1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相关要素的集合,实践教学体系包含多方面内容,是相对完整的教学综合体,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则对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实践教学、职业能力、校企合作等着重强调与突出,并且将其作为出发点和主要内容去创建创新型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从理论上大概囊括为几点:“一点,一线,三维度,四层次”。它的具体意思如下:

“一点”,具体描述的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也即要让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实现“高就业率”,“高就业率”作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响应当今电子产业发展需求的突破点,培养符合电子产业发展方向的的专业人才且高就业率,对于缓解电子信息工程人才供需矛盾有着重要影响。

“一线”,主要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从协同创新理念出发,实践教学活动中的相关环节及各各层次的教学活动与协同创新理念密切相关,且以此作为基础,逐步开展与推广实践教学活动。

“三维度”,主要是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所突出描述的三个核心内容,也即:实践教学内容、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实践教学的方式。从三大核心内容出发,去建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三维度”来源于协同创新的理念,更加强调实践教学内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方式的建构,对于形成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具有较强实践价值。

“四层次”主要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阶段,根据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学习年限、学习程度,将其划分为基础认识期、关键训练期、专业熟练期、职业成熟期等,各电子院校可从自身的教学计划及特点出发,对实践教学内容去调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仅是科学的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而且是不断丰富与完善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1.2 基于协同创新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实施

1.2.1 对校内外的实践教学管理进行规范

建立比较完善的规章与管理制度。电子信息工程系部制订了若干与教学相关的管理制度,例如:《关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意见》、《实践教学管理办法》等8个管理制度,这对系部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安排、过程的管理等都进行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系主任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工作是全面负责,而主管教学工作的系副主任则对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工作进行具体负责。

1.2.2 以项目引导来促进实践课程的内涵建设

根据照电子信息工程系系部对实践类教学的课时需达到教学总课时40%以上的要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课时大约占专业教学总学时的42%以上。校内主要通过实训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专业性技术能力,让学生较好地获取职业综合能力的潜能;而校外实习则主要是加强并提高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最终形成职业的综合水平能力。将项目作为载体的实践课程则用来培养学生的培训体系。

1.2.3 重及强化对顶岗实习的管理

学校就业实习中心、教务处等部分分工进行合作,对顶岗实习等相关环节特别是实习过程中的管理、实习结束后的管理等环节。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心专门负责学生实习及顶岗实习工作,而教学督导则参与到其中的质量监控。大力推进顶岗实习和就业的转化,促进就业和实习顶岗的结合。采用“学校企业及学生三方面评价”的方式。“三方面评价”具体指的是学生实习(或顶岗)成绩构成中指导老师占50%、企业指导占40%、学生自己评价占10%。

1.2.4 对学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合作基地加强建设与管理

学校内有专门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训基地,另外学校和校外企业合作开发实训和实习基地,积极推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具体体现如下:一是,根据电子职业发展特点和市场发展规律,从多元化建设的思想出发,从不同的渠道、途径去筹集资金;二是,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场地,积极进行相关管理,企业提供实习实训设备、相关技术及师资支撑;三是,将学校校园园区、电子协会等组织的协作作用,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基地群。

2 结语

以协同创新理念作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的核心,再根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特点及该行业发展要求,构建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丰富发展相关实践理论基础,突破传统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实践的单一模式,积极探索多层次教学、全面发展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实现创新性、高素质型、高位就业的电子类人才培养目标,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解决电子行业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存在的供需矛盾问题,有着深刻的发展意义。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