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探索价值观的方法8篇

时间:2023-07-03 09:40:26

探索价值观的方法

探索价值观的方法篇1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自我探索;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它不仅关系学生自身发展、家庭幸福,也关系到学校的办学,甚至是国家经济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提高就业率,各高校做了大量工作,帮助学生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重视和发展信息化建设,加强就业指导等工作。在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中,也明确指出各高校对于学生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要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列入教学计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落实经费保障。这表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不再是只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指导工作,而应该从根本做起,贯穿学生大学四年。

一、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

职业生涯规划不应该简单的等同于找工作,或者仅仅与工作相关[1]。职业生涯亦即事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连续担负的工作职业和职务的发展道路。一个人的事业究竟应向哪个方向发展,他的一生要稳定从事哪种职业类型,扮演何种职业角色,都可以在此之前做出设想和规划,这就是职业生涯设计。

一个系统的生涯规划应当包括觉知与承诺、认识自己、人事工作世界、决策、行动和再评估、成长六个步骤。而在这其中,职业生涯探索阶段恰好处在大学教育阶段,这一阶段对每个学生职业的选择、职业生涯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高等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二、职业生涯规划中自我探索的重要性

系统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从内而外”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不是简单的帮助学生找到一份工作,而是更要做到“人职匹配”。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时,首先要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分为以下步骤:

(一)认识性格

性格,是人在其成长经历中,因生理、遗传、家庭教养、学习经验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每个人都会有天生擅长的一面,也有不擅长的一面,它没有好坏之分。通过知晓自己性格上的擅长与不擅长,并了解与之相适应的环境和职业,就能帮助自己做出合乎自己情况的职业选择[2]。这样的最佳匹配,会使得大学生成为有效的工作者。

(二)认识兴趣

兴趣,是影响人们工作满意度、职业稳定性和职业成就感的重要因素。对大多数人而言,工作占据了他们一生中、一天中最好的时光,工作原本的意义不在谋生,而在于从事工作时沉浸其中获得的满足感与幸福感,兴趣和投入就是这种满足感和幸福感的来源。

(三)认识技能

技能,是简历和面试所使用的语言,对于个人摆脱对能力的狭隘认识、树立自信心、在求职和工作中胜出具有重要的意义。帮助大学生从自己以往的各种经验中辨识个人所擅长的技能,恰当表达、展现自我是有非常重要意义的事情。

(四)认识价值观

价值观,是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所看重的原则、标准和品质。它指向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个体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对个体的职业选择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时,应重视对自身价值观的澄清,培养对工作健康合理的价值观,追求有意义的人生[3]。

总之,加强自我性格的认知,有助于在职业选择上扬长避短;加强自我兴趣和价值观的认知,有助于明确职业目标;加强自我技能的认知,有助于增强自信心,提高竞争力。

三、职业生涯规划中自我探索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自我探索滞后

国外大学对学生的自我探索教育主要是为职业发展服务的,美国高校都有类似于中国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这样的机构,比较著名的有哈佛大学的生涯服务中心,哥伦比亚大学的生涯和领导力发展办公室,他们提供的咨询和服务多种多样,就业指导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对自己的评估,评估结束后通过电脑和工作进行配对。其实美国人一直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对自我进行了解,他们看重个人特质和职业的适配性。小学时,学校就会聘请社会各行各业的人员为小学生讲解他们所从事职业的特点。中学时,学校会让学生做一些心理测验,还会让学生到各企事业单位自己去体验,从小对自我和职业的关注降低了大学毕业时找工作的盲目性。与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学生的自我探索教育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也迟迟未能开展。但学生对自我探索是非常渴望的,现状和学生需要的矛盾说明学生的自我探索以及相应的指导己经相当滞后了。

(二)自我探索意识的缺乏

在大学生中,对“自我探索”全然不知的大有人在,清晰了解“自我探索”的则寥寥无几。总而言之,大部分学生在大学之前没有思考过自我探索这个问题,因为应试教育之下,这对他们的成绩似乎没有帮助。带着这种对自我的朦胧感他们进入的大学。但学习不是大学的全部,学生还需要思考自己选择什么样的人做朋友,对什么课程感兴趣,他们对这些问题难以回答,很多人都是随大流,这势必会产生更多的问题。自我探索需要个体的重视,进入大学仍有很多学生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只有唤醒他们的意识,才能为四年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学校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

(三)自我探索方法缺乏

很多学生想过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以改变自己,但是很多人也会因为不知如何着手而放弃,更有学生因为不了解自己而困惑。学生们认为自我探索比较难,原以为自我探索似乎是一个很简单的任务,但是真要探索时却发现无从下手。我们每一个人对自己都有所了解,但是能够全面了解自己的并不多。很多人对自己是一知半解,还有些人都没正式考虑过这个问题。所以当务之急就是为大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唤醒他们自我探索的意识,使他们有机会去探索自我,有能力探索自我。

四、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自我探索的思考

(一)自我探索应尽早开展

自我探索是一种意识,很多学生对此并不了解,所以不够重视,但是自我探索对大学生确实很重要。大学四年中,一般高校在大三、大四才对学生进行干预,效果往往不够明显。如果能在刚进大学时就帮助他们确立这种意识,这对他们大学四年的生活以及走入社会后的发展都十分有益。

(二)自我探索应持续开展

自我探索不同于就业指导,前者是帮助学生建立准确的自我概念,具有发展性、广泛性、综合性和长期性,后者是以解决问题为主,是应时性的。自我探索关注学生自我成长、性格、能力、兴趣、价值观,甚至要探索和开发自己潜能。此外,在探索过程中还会出现“倒退”现象,所以自我探索的道路是艰难的,需要持续开展。

(三)完善心理咨询体系

自我探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科学的心理测试,对自己的兴趣、性格和价值取向等特质有全面认识,从而能够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更好地选择发展道路[4]。这些工具大学生不容易得到,或者得到了测验结果但不知如何解释。因此,完善的心理咨询体系应包括相关技术的支持和专业人员的配备。同时,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让学生知道学校所提供的心理帮助。

(四)勇于尝试,创新方法

目前高校带领学生做自我探索训练专业的老师还不多,这就需要作为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老师勇于尝试。辅导员老师要通过学习培训提升自己专业水平,但同时更要有勇气尝试站上讲台,最开始可能做不到形成一种教与学的模式,但哪怕是与学生们一起分享自己所学也会让学生们开启“自我探索”之门。在方式方法上,不能只单纯的讲理论,要花心思,创新意,将理论高度提炼融入到多种活动形式中,可以采用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素质拓展等方法,加以精美的包装,让学生们对“自我探索”产生兴趣。

(五)在“自我探索”中全面开展职业幸福观和社会责任观教育

在“自我探索”中价值观的部分格外耀眼,在这其中除了自我价值观的澄清,最为重要的是全面开展职业幸福观和社会责任观教育。对人生幸福的认识和理解,直接影响对职业的选择和评价。

当前,幸福与物质利益的关系是十分突出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承认每一个人的幸福和发展,都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作为基础,然而,劳动和奉献是物质利益获得的前提条件。在当今社会转型阶段,虽然有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现象,但是真正持久的、大多数的幸福一定是自己劳动创造的。因此,要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劳动奉献和个人利益的紧密关系,大学生就业无论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岗位,都是创业的过程。只有艰苦创业,才有利益的获得,才有精彩的人生[5]。现在特别强调先就业、再择业,其中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人生的理想和成功,在于劳动和创造。首先有劳动创造机会,再去实现更高的人生理想。

职业和责任也是紧密联系的,责任感是职业理想、职业成就的重要因素。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供养一个大学生,对于大多并不富裕的中国家庭来说,是一份相当大的付出,尤其对绝大多数农村家庭来说,往往意味着花光父母半辈子的积蓄,还要节衣缩食。因而一个大学生首先是要承载全家人的期望,担负起家庭的责任。职业既是实现人生价值途径,也是承担责任的主要载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开展的感恩教育,首先是感家庭、父母养育之恩,同时也感国家、社会之恩。在选择职业时,引导大学生不仅要看重职业本身的价值,而且要看到职业对社会的创造和贡献,对于家庭付出的回报,也就是对家庭、对社会的一份责任。

责任意识体现了一个人的职业态度,是职业素养的表现之一。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是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之一。加强职业价值观教育,重要的在于感恩思想、回报家庭、社会思想教育,促进以社会责任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美)里尔登等著,侯志瑾等译.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版,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组织编译,2005.

[2]钟谷兰,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上海:华东师范人学出版社出版,2008.

[3](美)鲍利斯,(美)克里斯汀,(美)布卢姆奎斯特著,柏静静译.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的[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4]周长青.大学低年级学生自我探索的现状调查及班级指导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5]钟强,易纲.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价值观教育.中国成人教育[J].2009(24).

作者简介:

探索价值观的方法篇2

在长期理论与实践中形成的价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重要理论基础,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式进行了构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华内容是对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理论贡献;对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研究与探索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点形成的理论源泉;从对道德规范影响这一方面体现了马列主义、思想对于国家发展不是过时的,而是有着新的活力的。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手段和方法进行了阐述,为当代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和科学的方法论。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社会层面

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在他丰富的理论思想中早已涉及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探究与贡献并不只局限于一定的时期,而是经历不断的检验、完善与发展,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和继承,成为同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起点,他的思想也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指导思想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起到了积极影响,并最终为党的十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奠定重要理论与思想基础。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思想的理论与实践体现了对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研究与探索,并且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以及科学的方法论,具有重大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萌芽期

20世纪初建党前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中国进一步陷入了空前的民族危机,中华民族涌现出大量仁人志士,提出了许多有积极作用的救国构思。由于当时中国复杂的社会时代特点,这些构想无法真正地解救中国,却为青年时期的探索新的救国救民的道路产生深刻影响,促成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萌芽。在党的七大中明确指出“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1]。当时提出的“自由”“平等”的观点已经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内容。但是由于社会条件的不允许以及青年自身认识的局限性,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还不成熟,还夹杂着自由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等成分。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期

建国前期,随着历史的推进,通过对中国具体国情的把握,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逐步深入,他思想中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点在革命战争时期也逐步形成。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不是一味地追求不变的理论思想,而是不断分析反思而后改进,使理论更符合现实,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这些都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都在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中体现出来[2]。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期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独立,认识到要夯实物质基础、发展生产力才能更好地建设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他的出发点是为了改变新中国初期贫穷落后的现状,后来却出现了脱离现实的情况,但这确实是当时我们党自身对于在实践中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探索,符合当时国情同时也收获了宝贵的建设经验。这也使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曲折的探索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必要基础。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点形成的理论源泉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过程中,受到国内和国外各种思想的影响,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源泉呈现出多维度的特征。

(一)本人的价值观蕴含着丰富的正确思想

当通过自身的价值判断去塑造人生、去评价事物、去改造社会时,他对社会主义价值及其核心价值的探索与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和完善。提出要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人民服务等精神都是其论述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典型表达。由此可见,本人的价值观中蕴含着丰富的正确思想,是指导和支持中华民族锐意进取、团结一致的宝贵精神财富。

(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宝贵理论财富,它更大的价值在于对具体国家不同国情的适应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了深刻运用和把握,他还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实践结合,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中国的特点丰富了其具体内涵,避免了教条主义错误,把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引领到正确的道路上,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这一正确态度也深深体现在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

(三)发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

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爱好,他的许多思想观点都与中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这些思想批判地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且同现实结合加以改进,指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成为了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中的理论源泉。

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层面的贡献

始终坚持爱国主义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各种论述,经过实践的检验,做到了与时俱进。思想为党的十提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华内容,从对道德规范影响这一方面体现了马列主义、思想对于国家发展不是过时的,而是有着新的活力的。同志实现了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创新,在困难中解决了许多社会难题。

(一)的自由观

始终以国家和人民群众的自为重,这与他对于自由的理解是密切相关的。认为,只有民族真正独立、真正行使自己国家的,不应有其他任何国家干涉,成为一个真正在上“自由”的国家;只有在完全独立自主的国家行使自身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翻身解放、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才是个人的“自由”。尤其是经历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国家动荡,对于国家和个人自由更加重视,他把创建一个独立自主、美好统一、拥有民族尊严和自信的国家,看作是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的前提。希望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主义社会,为个人自由创造条件,这与当今社会所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出发点是一样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无限制的自由,而是国家法治前提下和谐正确的自由。

(二)的平等观认为,要使社会主义的价值有立足之处,就首先消灭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才能使劳动者获得自由和平等,才能使社会主义的价值有立足之处。人民的平等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同时个人的尊严和本身的价值也不应被区别对待。政治平等指人民在自由参与政治选举和决策方面有同等权利,人人可以参与国家管理;经济平等指全体人民平等享有国家财富,生产资料需要公有,分配上也尽量平等;文化平等指中国人民在接受教育的权利上和追求文化价值上享有平等权。能够消灭一切剥削阶级,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一生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社会是公正、平等的社会,只有公正平等才能解放被束缚的人的个性,人们才能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和主观能动性,才能最大限度地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

(三)的公正观

的公正思想是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公正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正义观的实践和发展,他的公正观具有平等的色彩,他主要从经济公平、政治公平、文化公平三个层面探索。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经济公平观是要实行按劳分配和配给制结合的分配制度,以实现经济公平;政治公平是要建立人民民主,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以实现政治公平;教育公平是实现文化公平的基石,强调并推动普及教育,确保教育机会的公平。的公正观为党领导和实现社会主义公正及邓小平等同志的公正观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的公正观在某些方面又具有历史局限性。的公正观主要启示我们,现代公正的理论应当建立在现代化进程和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否则,就难免否认个体人的存在,如果否认个体的人,那么平等、自由、社会合作也就失去存在意义[3]。

(四)的法治观

的法治思想是在其青年时期酝酿和萌芽的,其中涉及到了制定、实施和遵守法,是法治的历史起点。成长的年代政治斗争复杂,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在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也对法治进行了初步探索,主要涉及到了立法、执法和守法方面的内容,他的早期法治观主要包括圣王制法、自然立法、人民动议、宪法民定、法律之大端为经济制度等内容[4]。在以上立法中同志都对其有所研究,最可贵之处就是注意到了中国历代都是先立法再改革,还主张通过经济立法等解决社会贫富悬殊等问题,保障人民休养生息。早期的法治观涉及到执法的内容不多,但是其指出执法需具有平等性、严厉性和特殊性。并没有对守法有系统的研究,但是从逻辑上说,的法治观比较全面地概述了立法、执法和守法的完整性。同志对法治思想的研究虽然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够成熟和完整,但是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动力支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进行了全面的探索和研究,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社会主义的价值尺度、社会主义价值实现的路径选择等。缔造了独立自由的中国并成功地抑制了中国社会不平等的程度,使公正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始终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必将继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提供理论的、思想的、精神的动力支持。

作者:高雁 张叶丹 刘子浩 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53.

[2]王学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C].//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纪念同志诞辰12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2013:8.

探索价值观的方法篇3

关键词 团体动力学 大学生 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2.029

Abstract Th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overall situation is good,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educational methods and educational mean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ideas and methods of psychology in the perspective of group dynamics under the use of group technology, enhance the psychological identity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rough group counseling activities, training students' initiative to practic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Keywords group dynamics; college students; core values

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

为了充分了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课题组成员于2015年在辽宁省高校中开展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4.18%的学生认为中央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对于“雷锋精神”在当代是否还具有现实意义,12.12%的学生认为“不现实”,11.27%的人认为“已经不适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是否有必要加强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47.27%的学生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学校开设的各类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思想概论等)是否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作用,34.13%的学生认为作用非常大,38.52%的学生认为作用较大;对于大学生是否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二十四个字这六方面内容中,很了解的学生比例分别是36.36%、39.09%、43.52%、29.88%、41.03%、45.45%。

调查结果发现,目前高校普遍重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整体态势是好的,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教育理念滞后,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停留在表面,不能内化到自身价值体系中;教育途径单一,主要以课堂讲授、专题v座等形式进行,实践性不强;教育手段生硬,单向的机械灌输与大学生这一思维活跃的群体不相适宜。

本文在团体动力学视域下引入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进行理论和方法创新,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切实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2 团体动力学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理论探索

2.1 团体动力学的内涵

美国心理学家勒温在1939年发表的《社会空间实验》一文中,首次使用了“团体动力学”这一概念,并探索团体中各类要素的交互作用以及团体对个体的行为影响。在历史的视域下审视“团体动力学”,存在三种解读:第一,探索如何组织团体、管理团体,应具备怎样的方法和态度,归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第二,探索团体过程中的方法、技巧,如观察、反馈、角色扮演等等,归属于管理技术领域;第三,探索团体的发展规律和内在动力,团体成员间以及团体与个体的关系等,归属于心理学领域。第三种解读是本文中的“团体动力学”理念的范畴。①

2.2 团体动力学的基本理论观点

(1)团体内聚力。团体内聚力指团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以及团体内成员之间的吸引力。团体内聚力直接影响着团体成员的精神风貌、工作效率,以及团体的自身发展。②较强的团体内聚力,能够提升团体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归属感和责任感,促使每个成员为团体的发展贡献最大力量。

(2)团体领导。团体领导者的素质、领导作风等对团体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勒温的团体气氛实验表明,民主领导方式的民主型团体中,团体成员之间关系友好,面对“挫折”时能够团结一致,对团体活动的满意程度比较高,这都有利于提高团体的工作效率;而专制领导方式的专制型团体中,团体成员的攻击性言行明显,面对“挫折”时彼此推卸责任,成员之间缺乏信任感,对团体活动的满意程度比较低。③

(3)团体目标。团体目标是团体动力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目标具有指引的作用,如果团体制定一个所有成员都认可的目标,这将会激发团体成员的动力,调动团体成员工作的积极性,使他们为团体的发展而一致努力。此外,团体目标一旦被认可后,会在团体成员之间形成一种“求同”的压力,对团体成员的行为起到一种促进和整合的作用。

3 团体动力学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实践运用――以沈阳工业大学核心价值观团体心理辅导为例

3.1 团体辅导方案的设计执行

(1)对象:采取自愿原则,通过招募和面谈确定30名团体成员。

(2)方案的设计:开展核心价值观、爱国观、道德观、荣辱观、科学观五个单元的团体辅导,每个单元按照暖身活动、主体活动、自身思考、团体分享与总结的程序进行。团体辅导每周开展一次,每次活动时间为90分钟。

(3)方案的执行:团体辅导通过活动的导入、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来进行。导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成员充分参与到团体中,营造信任的团体气氛,明确团体的目标;实施阶段鼓励成员积极投入团体,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探索自我的态度、感受、价值与行为;总结阶段对团体的活动进行回顾和梳理,帮助成员总结经验,将在团体中学习到的内容运用到生活中,改善心理和行为方式。

3.2 团体动力技术的使用

(1)运用共情技术营造团体良好的氛围,促进团体目标的实现。共情指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事情,设身处地地体验对方的内心世界,并能以言语准确地表达对对方内心体验的理解。共情能够促进双方的相互理解与信任,有利于建立亲密信任的人际关系。在团体辅导活动中,团体领导者运用共情技术去理解他人,团体成员会有所体会和觉察,并试着运用同样的方式去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这样就会促使团体形成相互尊重、理解、信任、自由的氛围。在这样一个开放、自由的团体中,成员能够体验到集体的团结与力量,放下包袱,更好地开放自己、表达自己,进行深层次的自我价值观探索,增进自我成长,促进团体目标的实现。

(2)以示范技术树立行为榜样,建构团体一致性。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而形成的。在团体辅导中,团体领导者可以选择大学生团体中典型的榜样案例,也可以鼓励团体成员分享自己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成功经验,榜样案例和团体成员的成功经验都会成为团体成员进行观察学习的重要内容,对团体成员的行为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使他们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性格,构建团体的一致性。

(3)运用引导技术促进团体成员思考与分享,提高团体效能。引导技术为了让团体成员进一步明确团体辅导的目标,明确表达出自己的困惑和心理感受,促进成员的自我探索和问题解决。通过引导技术可以将讨论的话题引向团体辅导的主题,避免偏离主题。④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来说,引导技术有效地解决了他们紧张、排外的心理,有益于他们积极投入活动,提高团体效能。

3.3 团体动力学的应用效果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结束后,对团体成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0.1%的学生感觉“对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87.77%的学生认为在团体活动中感受到了“较强的集体荣誉感”。此外,团体辅导活动的开展,提升了学生的自我价值认同感和责任感。一些学生分享自己感受时表示:“团体活动促进了自我探索和自我认识,帮助自己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同时也增强了自身的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和使命感,如果有机会,还想参加类似的团体辅导活动”。

4 团体动力学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影响与思考

4.1 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主导性教授和主动性接受相结合的过程,受教育者在自身性格特点、兴趣爱好、需求动机等基础上,通过选择、整合、内化等心理过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自身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实践。⑤传统的价值观教育中,教师采用直接劝导的方式,机械地进行价值观灌输,学生对其缺乏心理认同感,更无法将其内化到自己的价值系统。而团体辅导活动中,学生通过自我体验、自我反思和团体分享的方式来进行自我价值观的探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不断深化,建构了对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态度和心理体验,增强了对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感。

4.2 培养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

团体辅导注重交流与分享,避免了传统价值观教育中的简单说教。团体成员在轻松、和谐、信任的环境中,通过亲身体验活动过程、观察他人的行为、分享自己的心理感受等方式,进行自我剖析、自我探索和自我反思,从而发现自身存在的心理、行为问题,促进自我完善和自我成长。团体活动促使个体在认知和行为层面都得到完善和提升,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3 促进价值观融合,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

团体成员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和价值观体系,在团体辅导活动中会有不同的心理感受、不同的理解和观点。通过团体分享,团体成员能够了解他人的态度与观点,这为团体带来了多元的信息环境。⑥多种视角的价值观融合,使团体成员拓宽了视野,发现自身差距与不足,促进自我完善,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辽宁省社科基金(思政专项)课题“团体动力学视域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应用研究”(L15CSZ004)

注释

① 申荷永.团体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1):101-105.

② 张立新,李茂林.群体动力学视域下虚拟班级管理策略的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1.6:39-43.

③ 周圆.团体辅导:理论、设计与实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④ 曾四龙.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及应用研究[J].高教学刊,2015(4):85-86.

探索价值观的方法篇4

[关键词] 生涯探索 内容 评价标准 影响因素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而在大学生中开展生涯规划教育是实施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手段。生涯探索是生涯规划的关键与基础。根据Super的生涯模式研究,生涯发展可分为成长期、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和衰退期五个阶段。探索期一般在15~24岁,大学生就处于这个阶段,且向建立期过渡。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工作不再只是个人寻求糊口和温饱的手段,更是个人自我成长、发展和生命价值实现的途径,从而职业的选择也因此成为一种复杂的历程,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成为每位大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然而由于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缺失,大学生缺乏自主生涯意识和充分的生涯探索,其结果是短期内不能充分就业,长期来看就业后频繁跳槽,无论是给公司还是个人都带来损失。为此,加强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大学生主动开展生涯探索,掌握生涯探索的内容与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生涯探索与职业探索、职业生涯探索的关系

“Career Exploration”国内翻译为生涯探索、职业探索、职业生涯探索都有,国外相关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初美国职业指导运动的兴起。职业指导的奠基者帕森斯于1909年出版了《职业选择》一书,总结了职业指导的理论与方法,并提出了人职匹配的思想。直至20世纪50年代,在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在实践中体悟到职业选择不应当是一个被动的过程,由此将职业指导推进到了职业生涯辅导。Super生涯发展理论的提出,可以说是职业辅导转变为生涯辅导的标志,也标志着职业探索向生涯探索的过渡。国内相关的研究沿用职业探索的为多。但近年来,澄清生涯探索与职业探索的区别的研究不断涌现,如沈之菲提出“职业探索只是生涯探索的一个环节而已”。欧阳琰认为生涯探索主要包括职业探索、自我探索、理想探索、环境探索、组织探索等,职业探索仅仅是职业生涯探索的一部分。生涯探索与职业生涯探索应只是提法上的不同,实质是一致的。

二、大学生生涯探索的主要内容

根据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斯温提出的生涯规划模式,生涯探索可以从自我、教育与职业、自我与环境的关系三个方面开展。斯温生涯规划模式由三个三角形和一个圆形所组成,而生涯决定是它们彼此之间的联结。圆形是此模式的核心部分,表示一个人想要达到的生涯目标。生涯探索就是为了追寻此目标的设定,深受环绕着核心的三个小三角形所影响,每个小三角形都是生涯探索与规划的重点,其内涵如下:

1.对自我的探索

(1)知识、技能、能力的探索

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认识与经验的总和。具备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是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基础。技能是指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技能也是一种个体经验,但是主要表现为动作执行的经验。技能是自我活动的自我调节机制中的重要组成要素,也是能力结构的基本组成成分。因此多技能的培养是青年在大学阶段重要的课程。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心理特征。能力不同于技能,强调完成活动的心理条件。但知识与技能、能力又有密切相关。能力是依赖知识、技能的获得;同时能力的高低也会影响知识、技能的掌握。因此个体要关心知识的掌握,也要关心能力的发展,并促使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个人必须明白自己目前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还需要补偿哪些知识,在学习的不同阶段,都要在专业知识、非专业知识和能力上对自己有个很好的评估。

(2)对自己需要的探索

现实状态下,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尚不明确。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的5个等级学说。他认为人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是缺失性需要,是人的所有需要中是最重要,也是最有力量的。安全的需要表现在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者关系。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自尊需要的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使他在生活中变的更有能力,更富有创造性。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者是潜能,并使之完善化。这些需要决定了我们生涯探索的方向,也为我们提供了生涯探索的动机。

(3)个人人格类型与职业兴趣的探索

兴趣是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知倾向,他与个体的认识及与相应环境的交互作用有关,当人的兴趣达到稳定程度的时候,便成为人的个性倾向性,影响一个人对教育和职业目标的选择。而职业兴趣则是有关职业偏好的认知倾向,是影响人们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可以在平时学习和工作中找到自己的职业兴趣所在,也可以通过职业兴趣测试。人格是人不同于他人活动的动力特征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它是后天形成,与人的价值观有更密切的联系。心理学家认为,人格特征与职业适应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一个人的人格特征与所从事的职业很符合,就可能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反之,则会使从业者的心理健康受到损害,甚至妨碍事业的成功。

(4)生涯价值观的探索

价值观是工作或者活动的动力,是个人评价外在事物以及决定是否投身不同行业、职业的依据。价值观是一持久性的信念,是个人社会对某种行为或存在状态的偏好。价值观包含着认知、情感和行为的成分,并影响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对不同目标或者事物的选择。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观,反映了个人价值观。工作价值是做职业决策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在职业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那你的工作就会变得有意义、有目的,就会是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如果你的工作没有使你得到满足,生活本身就会变得乏味、单调而令人烦躁。

2.教育与职业的探索

教育与职业的探索是对工作与教育世界的探索,包括职业讯息的了解和对工作世界的认识两部分。认识工作世界的渠道有收集与职业相关的文书资料、举办演讲座谈会、实地参观访问等。职业信息的收集在生涯探索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部分,因为职业选择取决于其所收集到的信息。对职业讯息的了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工作信息的了解如工作的性质、教育、培训和经历、个人素质、工资、工作条件、工作地点、在该行业中的工作者的人格特征、雇佣和晋升前景、个人从工作中获得的满意感、对于你个人的利弊、其他人的感受、相关的职业;二是信息来源的了解,如出版物、视听材料、教育材料、计算机系统、专家访谈等。

3.环境资源的探索

生涯探索不能仅仅是个人资料和职业信息的整合,而应善于利用个人的基础资源,它主要包括家人、师长、朋友的期许和协助,社会资源的助力,来自不同意见的限制和阻力,乃至个人的经济和知识资源等。社会关系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确实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扩展信息渠道,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供可靠的经济后援,降低失业风险;减少工作搜寻成本,有助于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已经有的研究表明“网络联系的广度或大小跟社会资本的丰富性或异质性有着显著的联系,联系可以为个体确认对工具有用的资源提供更好的机会”。

对于大学生求职者来说,首先要学会开发现有的社会资本。每个人都拥有各自的社会联系:亲戚朋友、老师同学、同乡,甚至同学的同学,同学的同乡等,其实这些都能成为很好的社会资本。如果能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平时加重这方面的交往并注重交往的质量,无疑对于信息量的增加是大有裨益的。整个社会也应积极的鼓励大学生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和信息网络,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充分利用自己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同时也区分搞歪门邪道和正道运用社会资本求职择业的界限。

三、大学生生涯探索效果的评价标准

如何判断大学生生涯探索的效果,是开展生涯探索教育的一个重要研究指标,当前研究倾向于是否能使大学生发展和完善自我概念,了解、接受和发展自我,认识自己的个人特质、个人期望和抱负,认识生涯发展资料,澄清个人价值观,建立和完善个人适切的价值观念。使大学生准确觉察自己所偏好的生活型态和工作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生涯决策技巧,在面对各种决定的情境时,能准确界定问题,并运用各种资讯,科学分析相互间的利弊得失,力求作出最适切的决定。使大学生通过规划和选择,找出最适合自己的、与自己的生涯目标匹配的生涯路径,同时熟悉生涯决定的历程。使大学生能统整自身特质、潜在生涯选项和工作世界,并拟定完成目标的计划与策略。使大学生具有面对社会变迁、科技不断发展的适应和应变能力。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判断大学生生涯探索效果的标准分三个方面。即成功的生涯探索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在充分了解自我和环境的基础上,能够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有明确的“行业――职业(职业群)路线图”目标清晰可行,执行意志坚定;二是有生涯短期、中期、长期较明确的规划图及备用调整方案;三是掌握了进入该职业的知识与技能,或者制定了为进入该职业而准备的学习计划。

四、大学生生涯探索的影响因素

目前对职业生涯探索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个体和家庭因素上。对家庭因素的研究主要包括结构变量和过程变量,前者有家庭经济地位、父母工作状态和受教育水平;后者包括亲子依恋、父母支持、父母教育方式等。影响职业生涯探索的个体因素研究主要包括性别、同一性、人格、个体发展主动性和职业生涯自我效能感等。

但很多研究者发现,同伴群体及学校教育对个体、尤其对青少年和大学生生涯探索的影响更不容忽视。而在大学校园中,同伴群体的影响伴随着学校教育共同发生。因此,这里将同伴影响归入学校教育范畴。

1.学校面上的生涯课程教育

浙江理工大学对2008级学生开展了全面的生涯规划教育,以课程全覆盖的形式开展。而对2007级学生没有开展。对这两个年级学生的调研数据显示,2008级学生对生涯规划知识的了解程度明显高于2007级学生,并因此有意识地开展生涯探索。在学校统一组织的生涯规划手册填写过程中,同学逐步进入自我、教育与职业、环境资源等领域的探索。这方面的探索明显多于2007级。但是,对这三个方面的探索质量与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主要原因是辅导对象庞大、受众情况各不相同、辅导教师专业性不够强等,这些因素影响了生涯探索的质量。

2.生涯团体辅导教育

组建了一个32人的生涯辅导团体,以公选课的形式对其进行为期10周(每周一次、每次两小时)的生涯团体辅导(辅导方案参照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的“生涯规划与发展团体辅导”)。辅导前参考台湾生涯辅导专家金树人教授的大学生生涯规划问卷,编制了大学生生涯探索问卷,对32位同学的生涯探索现状进行了测量。辅导后又对其再次测量,测量结果表明:在生涯定向形态上“自主决定型”比例明显上升:辅导前,自主决定型31.25%,他主决定型25%,迷失方向型43.75%;辅导后,自主决定型68.75%,他主决定型9.38%,迷失方向型21.88%。生涯探索的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自我、环境及职业目标群”的清晰比例提高15.62%,“生涯短期、中期、长期规划”的清晰比例提高12.35%,“知识技能准备状态”的清晰比例提高12.5%。可见,小团体、互动式的生涯探索教育模式效果更理想。

3.同伴影响

在生涯团体辅导过程中,将32人的生涯辅导团队分成四个小组,结果发现,团体辅导过程中,有三个组的同学非常活跃,组内互动非常充分,小组荣誉感强,组员关系融洽,有团辅以外的交流时间。另一个组相对比较沉闷,互动动机较弱,组员之间互动相对少。结果显示,前三个组的同学通过团体辅导,个体变化明显多于其余一个组。同时,调研发现,优秀学长对大学生生涯探索的影响也明显存在。

参考文献:

[1]林清文.生涯发展与规划手册.世界出版社,2003.

[2]沈延兵,余新丽,费毓芳.关于大学生生涯规划的系统思考.新德育•思想理论教育(综合版),2006,(12).

[3]施国春,范慧玲.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中国教育导刊,2005,(17).

探索价值观的方法篇5

关键词:数学教学新课程探索发展

一、数学新课标中的主体性研究

为了满足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新课程中的课程目标、内容要求正在走向多元化、综合化和均衡化。

在课程目标上,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设计具体的课程;第二,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以及社会、科技发展的现实,强调学生经验、数学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第三,在课程要求上,数学新课标不仅仅结合数学知识点明确具体的结果性目标,还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过程性目标、体验性目标,以期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为我国公民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数学基础,使他们获得更好的数学素养,并为进入高一级学校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数学课程中的必修课应当满足所有学生共同的数学需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学生具有开阔的数学视野和正确的数学观,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崇尚数学思考的理性精神,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例如在“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一节的教学中,引出抛物线定义“平面内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之后,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初中已学过的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就是抛物线,而今定义的抛物线与初中已学的抛物线从字面上看不一致,它们之间一定有某种内在联系,你能找出这种内在的联系吗?此问题的结论应该是肯定的,而课本中又无解释,这自然会引起学生探索其中奥秘的欲望。此时,教师需注意点拨:我们应该由两点间距离公式入手,推导出曲线上的动点到某定点和某定直线的距离相等,即可导出形如动点P(x,y)到定点F(x0,y0)的距离等于动点P(x,y)到定直线l的距离,大家试试看。学生纷纷动笔变形、拼凑,教师巡视后可安排一学生板演并进行讲述:

它表示平面上动点P(x,y)到定点F(0,1/4)的距离正好等于它到直线y=-1/4的距离,完全符合现在的定义,这个教学环节对训练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无疑是非常珍贵的。

二、丰富数学课堂的探索环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点燃这“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显得尤为重要。“探索是数学的生命”,《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首先要学生明确探索的内容和目标,确定适宜的知识探索的空间。学生探索的知识既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如果探索的知识空间过小,答案触手可及,则缺乏探索的意义,也影响学生的探索热情;若探索的空间太大,学生感觉无所适从,根本达不到探索的目的,还会挫伤学生的探索信心。如教学“年、月、日”,教师引导学生从日历入手,探索发现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如果提出:“观察你所带的日历,看看一年一共有几个月?”这样的探索空间显然太小,学生一数即知,毫无意义。如果提出:“观察日历,互相说一说你在日历上发现了哪些知识,看谁发现得最多?”这样的探索空间较为适宜。再如,教学“圆周率”,教师如果提出:“请同学们研究一下,圆的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这样的探索空间,显然过大,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不知从何下手。如果教师提出:“请同学们做几个圆,想办法量出圆的周长和直径,看一看这几个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有什么特点?”这样的探索空间较为适宜,学生既有兴趣知道其中隐藏的奥秘,又明确怎样去探索,通过努力,探索出其中的奥秘,自然十分高兴。这样学生不仅学习主动,而且能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随着课程改革进程的加快,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索数学教学,正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完善,它的效果也在不断地呈现出来。但是,教师因为时间、精力、经验的不足,理解的偏差,在新课程数学教学中,对创新的探索与实践还不够充分,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要创设一个恰当情境并非易事。因此,有关专家在编写教材时,如果能为教师配备可供灵活选择的情境素材,如课件、教具模型、背景知识等,供一线教师教学时参考,这样将便于教师创新发展,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探索价值观的方法篇6

【关键词】 埃索美拉唑;奥美拉唑;胃溃疡;疗效探究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544-02

胃溃疡属于临床常见病症之一,而且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逐年递增。患病期间,患者通常会出现反酸、烧心和腹痛腹胀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正常工作生活质量[1]。因此采取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尽早使患者脱离病痛折磨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组探究通过选取自2010年4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接受临床治疗的胃溃疡患者150例,通过对照治疗的方法,评价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唑的临床应用价值。回顾相关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150例胃溃疡患者,男性79例,女性71例,年龄24-71岁,平均年龄(35.6±12.3)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胃溃疡临床诊断标准,且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反酸烧心等临床症状。所有患者均排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意识障碍、精神疾病等病症,事先告知所有患者本次探究的方法与目的,征得其同意后,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75例,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奥美拉唑联合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进行临床治疗,治疗前2周,予以20mg奥美拉唑,0.5mg克拉霉素,1.0mg阿莫西林,每日2次,之后单纯予以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取埃索美拉唑联合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进行治疗,前2周予以20mg埃索美拉唑、0.5mg克拉霉素和1.0mg阿莫西林,每日2次,之后单纯予以埃索美拉唑进行治疗,两组患者的治疗周期均为6周[2]。在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进行营养治疗、烟酒戒断治疗、基础护理等,以此确保临床治疗的疗效可以稳步提高。观察评价方法:治疗结束后,根据以下疗效评价标准判定患者临床疗效,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胃部功能恢复正常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缓解,恢复部分胃部功能为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显著改善或加重,胃部功能无变化为无效,其中临床有效率包括显效与有效。统计学方法:采取SPSS11.3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P

2 结 果

采取对照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且所有患者均为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其中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7.3%,显著优于对照组83.3%,P

3 讨 论

胃溃疡作为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因其发病率高和反复性强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虽然临床治疗方法较多,但是随着人们居住环境与饮食习惯的改变,以及生活压力的增大,胃溃疡的发病率一直得不到有效控制[3]。因此只有不断提高临床治疗效率,才能为确保患者康复质量。因此本组探究选取我院收治的胃溃疡患者,对其进行随机对照治疗,以此评价埃索美拉唑的应用价值,而根据探究结果显示,采取埃索美拉唑的观察组,其临床治疗效果要显著优于采取奥美拉唑的对照组,笔者则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对本次探究进行如下总结。

笔者认为,胃溃疡的发生原因主要是患者胃粘膜防御因子与攻击因子出现不平衡性改变,如胃酸增多、受到幽门螺杆菌或胃蛋白酶侵害等,都会造成胃粘膜出现炎症,并逐步形成溃疡。因此临床治疗就应该以保护胃粘膜、抑制胃酸和消除幽门螺杆菌为主。在本组探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的奥美拉唑就属于治疗胃溃疡的主要药物,其属于质子泵抑制剂类药物,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有效率较低的局限性,而观察组使用的埃索美拉唑则属于新型质子泵抑制剂,它属于奥美拉唑的异构体,因此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与血浓度,血浆消除率较低,而且它在患者体内的半衰期可延长2h以上,在患者体内进行胃酸抑制的时间可以高达4h以上,进而能够快速缓解胃溃疡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根据探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有效率高达97.3%,显著优于对照组83.3%,具有显著临床价值。

4 结 论

埃索美拉唑对胃溃疡的临床治疗效果,要显著优于奥美拉唑,并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康复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晓峰,徐敏,胡秀敏.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唑在治疗胃溃疡方面的疗效比较分析[J].海峡药学,2012,24(11):164-165.

探索价值观的方法篇7

一、“探索规律”的教育价值审视

数学中探索规律的过程,实际上是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综合运用的过程。过去我们比较强调演绎推理,弱化了合情推理,影响到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合情推理是丰富多彩的,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是两种用途最广的合情推理。彭加勒曾经说:“逻辑用于论证,直觉用于发明。”因此,在探索数学规律的思维活动中,既要用合情推理发现数学规律,又要用演绎推理加以论证,以保证结论的正确性,两者缺一不可。这就好比人在迷雾中前行的眼睛与双腿,既要用眼睛观察方向、探寻道路,又要靠双腿循序渐进、达到目标。虽然合情推理的结论具有或然性,但在推理过程中,大胆的设想,超乎寻常的猜想,往往孕伏着发明创造的潜质。让学生在给定的事物中发现、探求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突出探究规律的过程,体验探究和发现规律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现行教材设计特点的分析

新课程实施以来,经过国家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不同版本的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都对“探索规律”的内容进行了合理选择和精心设计。但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内容选取相差甚远,编排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下面是人教版教科书中“探索规律”的单元设计:可见,关于“探索规律”的内容分别在学段中以主题单元方式进行了独立设计,把探索规律的教学作为培养归纳、类比等合情推理能力的重要载体。综观各册教材进一步发现,在其他各个学习领域,还以分散渗透的方式穿插编排了有关数学规律的探索性内容,重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把发现规律、探索规律渗透教学的全过程。人教版教材以独立单元设计的“探索规律”的内容相对较多,并且分布在各个年级。选取的内容主要是图形变化规律、数列变化规律和操作活动变化规律。内容设计的活动性、探究性比较强,一些内容直接设计在“数学实践活动”之中。如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搭配的规律”;五年级上册《量一量找规律》中,通过操作实验探索规律等。并且注意针对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数和形的变化规律,体会数学的价值和美丽。

三、合理建构内容形式

《标准》把“探索规律”置于突出的位置。一方面,在公式、法则、算法等规律性知识的教学中强调让学生经历发现、探索的过程;另一方面,将“探索规律”作为数与代数中的独立内容,以加强这方面知识的教学力度。因此,小学数学中“探索规律”的内容,主要是数、式、形的规律的探索,并宜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设计。即在不同阶段设置独立的单元以适当的主题进行“探索规律”的学习,同时以相关内容的学习为载体,以分散渗透的方式,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与变化趋势,培养学生归纳、类比等合情推理的能力。探索数的变化规律,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并发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并运用已经发现的规律进行推理。探索数的变化规律的形式可以是在数列中找规律、数表中找规律、数与形的结合中找规律等。在低年级可多以这样的形式出现,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找规律更多地了解数的意义,渐渐形成良好的数感,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推理能力,为第二学段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与变化趋势作准备。 探索形的变化规律,可从一、二年级开始,通过让学生观察简单的不同图形的排列,发现其排列规律,从而知道下一个是什么图形。这有利于学生观察图形的特征,初步感受找规律的思想方法。观察图形的变化规律,有时需要画图和操作,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通过手脑并用,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并增强空间观念。算式中找规律可通过一组或多组相似的式子,让学生从中发现式子与式子之间规律性的变化,然后根据找到的规律填算式或写出算式的答案。这里,减法算式中隐含着“被减数”、“减数”与“差”的变化规律。可通过先计算,再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发现规律,应用规律,感受数学规律的应用价值。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是新课程提出的要求,一方面,小学数学教材中可以独立设置单元――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如苏教版教材中通过填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规律。另一方面,可分散设计一些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练习题。

“探索规律”内容的设计,应体现素材选取生活化、情境设置趣味化、呈现方式多样化等特点。也就是说,要从儿童身边的事例入手,设计现实的、有意义的内容,使数学学习更加生活化、社会化、趣味化;要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提出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问题,如:“你是怎么想的?”“你发现了什么?”促进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并且要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内容,如图形、漫画、表格、文字等。学生探索规律时需要从题干、表格、人物之间的对话等当中获取信息,有时信息多余,需要学生选择,有时信息不足,需要学生设法间接获取,让学生经历“现实题材――提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研究或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四、恰当把握内容设计的层次性和探索性

探索价值观的方法篇8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漫文化;网络数字博物馆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现状分析

党的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内容。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发展形式多样,主要以通过学校教育、理论学习、社会宣传等多种方式进行。同时,在践行的过程中,要考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人心,但不能全部成为“硬”的灌输。而通过当前社会发展情形和相关数据库查询来看,利用动漫产业的传播和推广,使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力量还较为薄弱。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动漫的关系

我国动漫及相关产业年产值巨大,对产、学、研,对教育、文化、网络及制造等传统产业均能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动漫产业的发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文章拟以基础研究的方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漫产业化运用的方式、方法进行探索,试图在较为严肃的纲领文件中寻找一种轻松的大众易于接受新的传播载体。另外,在动漫产业中探寻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意产品开发方式,以此把文献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产品化、产业化转变,探索不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方式。总的来说,是以多种路径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数字开发思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思路支持和技术路径。

3 动漫产业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数字博物馆开发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我们身边的绝大多数人而言,似乎是抽象的,甚至是虚空的,大家都觉得较难理解,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大家没有得到全面认识的平台及机会。根据目前大家都较为容易接受的传播方式,那就是网络,我们可以运用动漫产业化元素探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和方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网络数字博物馆开发,以动漫媒介、数字媒介等形式来广泛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深入人心。

我国有许多数字博物馆已经上线,并且在发挥其主要功能,为科普文化等传播奠定了基础。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数字博物馆较少,往往只是一些简单的网页,并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展示数量较少,具有交互功能的展示页面较少,甚至没有建设,在已建设的部分数字网页调查来看,其连接性较差,一些网页打开后没有图像,或是展示效果较差,生动反映核心价值观的视频不多,动漫相关文件更少。因此,开发普及大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数字博物馆优势可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数字博物馆是集中收集和研究核心价值观的展示机构,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可以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广,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和传播方面,提供更好的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数字博物馆建设,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研究,进行开发普及大众为目的,将最新的信息化技术,综合地应用于数字博物馆建设,通过数字技术将文本,社会主义价值观相关的图片、视频、漫画、声音和其他媒介形式保存,并依托网络环境,为全国民众提供各种便利的服务。同时,可以以一些典型的人文、事迹为创作源泉,进行开发创意,从真人、真事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让大众从无形中深刻理解核心价值观,不仅可以理论上进行深入阐述,讲明白其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大家喜闻乐见的接受方式来呈现,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动漫产业核心内容的积极优势,让知识与快乐结合,让文化与规范并存。

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将不仅克服了传统展示在时间、空间和区域上的限制,还充分发挥了公众的巨大互动功能,为公众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服务,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宣传的窗口,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以解决核心价值观传承与科学推广的关系,充分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资源信息,将储存展示与传播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共信息流通。同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成为互动的、有交流形式的、有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观,不是单一的宣传或理念灌输,而是你、我、他共同的方向和观念。

在信息时代,数字建设、信息资源共享,已成为信息网络建设和信息资源传播的标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数字博物馆,作为信息公共服务的一部分,能够很容易地提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相关知识与内容,并可以成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机构,为数字时代人们学习、研究、探索提供重要途径。通过信息资源共享,更好地利用博物馆资源研究,解决向公众展示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式不直接的问题,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向全国大众共享的问题。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数字博物馆建设不只是为了开发而开发,而是在动漫文化中形成产业化原则,是推动文化传播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漫产业化开发,能较为便捷地带动大家,一起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让大家轻松熟记这24个字,全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陈俊杰.中国纪录片如何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当代电视,2016(06):6-7.

推荐期刊
  • 探索
    刊号:50-1019/D
    级别:CSSCI南大期刊
  • 诗探索
    刊号:--
    级别:部级期刊
  • 艺术探索
    刊号:45-1077/J
    级别:CSSCI南大期刊
  • 飞碟探索
    刊号:62-1011/V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