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会计实证研究8篇

时间:2023-07-03 09:40:27

会计实证研究

会计实证研究篇1

【关键词】规范会计;实证会计;优缺点;互补性

目前,在我国会计理论研究之中,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会计研究就是两种主流。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两种研究的支持者们由于互不相让,曾掀起一场理论大“论战”。会计理论的研究过程是一个复杂、艰苦的认识过程,规范法和实证法在会计研究中占主导地位。为了客观地评价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本文将结合目前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实际情况,对两者的内容、特点及其优缺点进行系统的比较与分析。

一、两种研究的方法探究

(一)关于规范会计研究。

规范会计研究是一种传统的会计研究方式。在具体方法的运用,规范会计研究对会计理论进行研究所采用方法的是强调演绎法,并由此形成规范会计理论。演绎法是从一定的要领和原理出发,即从一般到具体的一种思维方法。规范会计研究出发点往往是少数几个基本概念、会计基本假设或会计目标,然后再运用演绎法来推出用来指导会计处理的基本原则。其程序为:前提命题――推导结论――验证――具体问题。

演绎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观点主要有以下几条:(1)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就是逻辑推理,新知识来自现有知识的逻辑演绎而得知。(2)以一些少数确凿无疑的基本事实作为推理的逻辑起点,然后在这些基本事实之上,充分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通过演绎逻辑推理进而一步得出整个知识体系。(3)推理逻辑的严密性要求必须高。

规范会计研究的范式简单概括如下:(1)先对大量的会计实务进行研究和分析,然后概括出良好、理想的会计实务,日后指导会计实务的标准也是来源于此。(2)规范会计研究从逻辑性方面指明怎样才算是良好的会计实务。(3)规范会计研究通常以演绎法为主,归纳法为辅。

(二)关于实证会计研究。

实证会计研究则采用实证法,它就是一种选择概念、原则、准则和各种程序是根据实际效用或实在的因果关系的方法,这种方法只考虑建立会计信息系统运行之中的会计处理程序之间关系的规律。实证会计研究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理论。该研究方法主要是以事实结果为标准,经过会计实验检验而验证与衡量理论或观点、假说的正确性,从而对所观察到的会计现象进行解释并寻找原因,最后得出近似正确的会计结论。实证会计的主要观点是科学研究要具体化、精确化以及经验化。另外,科学研究还要坚持可检验性。

实证会计研究采用的研究路径是“假设―推论”,主要内容是证伪,主要方法是实证方法,主要强调的是会计“是什么”。实证会计研究的过程简括如下:确立研究课题――寻找相关理论――提出假设或命题――使假设或命题可操作化――设计研究方案――搜集数据资料――分析数据以检测假设或命题――分析研究。

二、两种研究的优缺点剖析。

(一)规范会计研究的优劣。

(二)实证会计研究的优劣。

三、关于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的探究

(一)实证会计研究与规范会计研究相结合的特点简析。

1、思维模拟检验和社会实践检验的统一是实证――规范会计研究的检验标准。在思维模拟检验中,大量运用了形象思维、直觉逻辑思维的方式,将从会计实践中抽象的理性客体升华为理想客体,这样不仅可以保持了本质特征,而且又保持了思维过程的逻辑性。社会实践检验,将理论性假说转化为可实践性假说,通过将假说概念予以具体化,从而使之具备可度量性。

2、实证――规范会计研究,突出了研究者的主观能动性及认识活动所应遵循的思维规律。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它遵循人的认识活动的思维规律,在实证――规范会计研究中得到了辩证地运用。这样将研究者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充分发挥。

(二)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的互补性。

1、实证――规范会计研究相结合共同完成了一个认识过程。

两者的认识过程不同,总结如下:规范会计研究,主是会计人员对会计现象的本质特征由一般到具体的认识;实证会计研究,则是会计人员对会计现象的本质特征由具体到一般的认识。两者如果结合,就可以共同完成了一个认识过程。

2、实证――规范会计研究是对会计目标不同层次上的研究,角度不一、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研究整体。

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与会计目标系统的层次相关。规范会计研究是实证会计研究的前提和终极目的,而实证会计研究成果却可以证明规范会计研究前提是正确可信的,并使规范会计研究过程免于空泛。

(三)关于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的一些客观评价。

1、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两者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特定功能。

2、在运用时,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应该相互依赖和渗透。

3、系统缺陷无法单纯依靠规范会计研究或实证会计研究其自身来克服。

会计实证研究篇2

[关键词]会计研究方法;实证会计研究;规范性研究

方法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用的手段、工具或途径。培根把研究方法比作在黑暗中照亮的明灯;毛泽东把方法比作过河用的桥或船。方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会计研究方法,是研究者为进行会计理论研究,在收集和整理会计实践经验材 料并开展理性思维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切途径、手段、工具和方法。会计研究方法可以视作会计理论研究中的“桥”或“船”,研究方法运用得当,不仅可以圆满实 现会计研究目标,而且可以提高会计研究水平。主要的会计研究方法有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两者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会计理论的发展。这是因为规范会计为实证会计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实证会计研究的方法弥补了规范会计理论的不足。鉴于实证会计研究在我国起步比较晚,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实证会计研究。

一、进行实证会计研究的必要性

实证研究方法是指通过提出假设,以事实、实际的情况,由观察数据产生的相互关系等为对象,通过实验而求得近似正确性的一种方法。一般而言可以概括为以下 步骤:确立研究课题、寻找相关理论、提出假设或命题、使假设或命题具有可操作性、设计研究方案、收集数据资料、分析数据检验假设命题、分析研究得出结论。

进行实证会计研究,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必要的。首先,实证会计研究拓宽了会计理论研究的视野和范围,有利于丰富会计理论。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主流是实证经济学,其他学科如心理学 中实证研究亦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些为开展实证会计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研究者可以广泛借鉴这些学科中较为成熟的思想和成果,从而使实证会计研究覆盖领域 日益宽广,同时研究方法日趋纵深。其次,实证会计研究增强了会计理论研究的科学性,有助于对会计信息的作用进行量化分析。实证会计研究以对假设的实证检验 来代替研究者的价值判断,对事先提出的理论性假说不是进行纯粹的逻辑推理,而是使用客观、可观察、可检验的实际证据来进行检验,定量分析的种种技术使得实 证会计研究的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最后,实证会计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实证会计研究把理论的任务归结为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的研究比依靠抽象思维得出的结论更具说服力,更能解释会计实务,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未来进行预测。可以说,会计实务经验既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又是最终归宿。因此实证会计研究紧密结合会计实务,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作用。

二、我国实证研究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实证会计研究,无论从成果数量、质量还是研究人数方面,都有较大提高。这表明我国会计学者越来越专注于实证会计的研究,但是总量仍然较少,实证会计研究的文章只占发表文章总数中很小的一部分。

通过对这些实证文章的研读,我们发现我国实证会计研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数据可靠性差,失真现象严重。我国的资本市场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有些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可靠性还是很差,上市公司尚且如此,更不必说非上市公司。此外,有些统计工作出于虚报业绩、美化报表等目的,也严重降低了数据的真实性。

第二,数据库建设滞后,获取成本高。目前我国的数据整理情况差,数据库数量有限,导致数据的获取途径少,获取成本高。

第三,研究人员参差不齐,专业素质不高。有些人员虽然是在做实证研究,但专业素质不高,理论功底较浅,只知道实证研究的表象,却没有抓住实证研究的精神,导致研究结果没有任何实用价值。

三、对我国实证研究的几点建议

(一)实证会计研究要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

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其各种特征和环境不 同于资本主义市场,我们要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实证会计研究方法,防止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滥用和实证研究结论的误导,力求避免盲目模仿、以点代面、主观 偏好和功力主义等倾向,真正做到实证会计研究为我国会计理论的解释和预测功能做出积极贡献。比如说,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与西方国家不同,研 究人员就可以研究适合我国的资本结构理论、理论、市场有效性理论等。

(二)正确使用样本数据

数据分析虽然是实证研究的基本特征,但也需要注意数据本身质量的分析。在数据普遍失真及各年数据计算口径方法不断变化的现实条件下,机械地对现有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是毫无实际意义的,因此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收集数据时也需要尽可能的准确。

(三)降低数据收集成本

在这个网络四通八达的时代,可以建立网上数据库,提高信息的透明度,方便数据的收集,进而大大降低数据的收集成本。

(四)提高实证研究人员素质

会计实证研究篇3

实证会计研究就是通过分析、解释所观察到的会计现象,寻找其发生的原因,以预测会计实务的一种会计研究方法。它区别于规范会计研究的最大特点是:关注事物是如何进行的,而不是关注事物应该如何进行;不是采用价值判断的方法,而是采取价值中立的立场,侧重于对命题进行证伪。这些特征来源于实证主义哲学。  

实证会计研究在80年代中期引起了我国会计学者的注意。迄今已成为我国会计学者广泛接受的一种会计研究方法,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与青睐。我们可以把实证会计研究在我国的发展时期划分为两个主要阶段:80年代末至1995年以前为理论介绍阶段,1995年至今属初步运用阶段。这一时期出现了少数以实证为研究方法的会计论文,为我国会计理论界展现了一片崭新的天空。  

二、 实证会计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对比分析来看。1994年以来,实证会计研究的成果一般散见于我国的一些经济类报刊中。以全国最具权威性的会计学术期刊《会计研究》作为对象进行调查分析可以看出:①从1994年至1998年,实证会计研究的论文从无到有,逐年增加,1998年已占论文总数的63.%。②实证会计研究已经从单纯的理论探讨发展为具体的运用。如1994年只有一些理论探讨文章,而1995年就出现实证研究的论文。③研究方法由调查性的文章转向1996年以我国资本市场为对象的实证会计研究与国外同类研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①论文数量偏少。如证券市场研究是实证会计最主要的领域,但这方面研究文章的数量十分有限,难以真正形成有政策影响的研究成果。②研究水平还有待提高,目前的研究大都以统计表格为主,虽有运用数学模型进行研究的,但普遍比较简单。  

2、从国内的横向对比分析来看。目前,实证会计研究与实证经济研究还存在一些差距。从1995年-1998年《会计研究》和《经济研究》上发表的实证研究文章数量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两者都呈逐年上升趋势;②实证经济研究的论文数量明显多于实证会计研究的论文;③实证会计研究的所用的研究方法的复杂程度,较实证经济研究明显低一些。因此实证会计研究的整体水平也较实证经济研究偏低。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同国外的情形一样,实证经济研究起步要比实证会计研究早,它已经形成很好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氛围。第二,两者存在着学科上的差异。经济学是致用之学,它要解决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出政策主张,必须通过实证数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它比会计更需要实证研究方法。第三,从数据取得的难易程度来看,实证经济研究所使用的数据绝大多数都来自于各种统计年鉴和公开数据,数据收集具有比较优越的条件。而实证会计研究的数据收集难度较大。第四,我国会计系统结构及其运行机制存在一些问题,无法通过系统的运行去获取经验数据,所以实证会计研究还有诸多的限制条件。  

三、 实证会计研究面临的难点  

1、研究体制方面:我国会计研究体制历来是影响会计研究水平以及发展的重要因素。会计研究项目和渠道不仅没法与国外同行相比,也不能与国内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相比。即使有项目,其经费来源也极其有限,用于规范研究尚能维持,如用于实证会计研究则是杯水车薪。另外会计研究工作者大多是非专职研究人员,从事实证明实证研究实属“业余”,难以得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实证会计研究成果。  

2、资料取得方面:实证会计研究需要搜集大量翔实的原始资料,然而这些资料的取得却成为证实会计研究的一个难点。①从事资本市场研究的依据主要是各种报刊上公开的有关信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本身并不完善,使得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受到一定的局限。另外,许多真实情况难以通过具体的数据反映出来,如上市公司采用不同会计政策的动机、经营管理层面所面临的种种压力等,这就导致研究限于就数论事,表象的东西多,只能采取推测得出结论。②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有关证券市场的完整的数据库,而通过报刊搜集资料不仅耗时费力,而且还可能挂一漏万。另外,资料的时效性也存在问题。③取得从事企业行为研究的资料则更难。一方面没有一定的关系和门路不仅难以接近企业,即便勉强接近,也不能得到真实、充分的信息;另一方面,资料的收集和论文的形成是一项耗时费力的工作。  

3、研究方法方面:①目前国内学者借鉴国外类似研究方法的较多,系统介绍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书籍几乎是空白。这给实证会计研究带来困难。②采用个案研究和问卷调查方式进行的研究同样也存在不少难点。难以进入企业进行实地调查,面谈更是难以安排,而且花费较高,研究资金个人很难承担。进行问卷调查虽然没有这些问题,但与被调查对象无一定关系,问卷回收率甚低,另外问卷的可信度也难以保证,使得研究结论的效果很差。  

4、研究内容方面:目前我国对证券市场的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大多参考国外已有的数学模型,换成国内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但由于忽视了国内资本市场的具体情况,且不说数学模型是否适用,就是一些变量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得出结论的可信程度就值得怀疑。如何恰当地移植和借鉴国外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经验与方法,也是我国会计学者面临的新课题。  

四、 加强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要广泛深入地开展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笔者认为,可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  

1、广开研究渠道,力争更多项目。在我国科研体制的大环境一时还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可从各方面为实证会计研究方法提供资助。①中国会计学会应多吸收会计实务界,包括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为团体会员,增加经费,扩大对亟需的实证会计课题的资助。②中国证监会具有广泛的资金来源,而证券市场的许多会计问题又亟需进行实证研究,因此中国证监会可以提出重点课题公开招标,为实证会计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会计准则委员会也可提供同样的机会。③由财政部出面,公开提倡在各级会计学会的领导下,由实务界与会计研究人员共同对实务中亟需解决的问题进行实证研究。  

2、建立网上有偿查询的各种数据库,为实证会计研究提供资料。目前我国虽有一些民间机构在从事这项工作,但零散而势单力薄。一些政府机构和企业的研究机构建有一些数据库,但不能对外查询,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独立的机构,全面系统地进行这方面的有偿服务。  

3、有选择性地介绍、出版国外实证会计研究的经典论文、方法和研究成果。同时,以论文集的形式编辑出版国内有关学者比较完善的实证会计研究成果,为会计研究人员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证会计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五、 实证会计研究在我国的前景展望  

尽管在我国从事实证会计研究还有许多难点,成果也不大,问题还很多,但实证会计研究毕竟代表了当今世界会计研究的一大趋势,代表了会计研究的一种新生事物。它在发达国家30多年来经久不衰,并逐步形成会计研究的主流学派,为使用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实证会计研究在我国也是大有前途的。  

1、证券市场研究方兴未艾。我国证券市场作为新兴的市场,存在着不成熟与不规范的一面。会计信息作为投资者了解公司财务状况的重要信息来源,其规范披露对证券市场的发展极其重要,因此,亟需加以完善和规范;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投资者的不断成熟,资本市场也在逐步走向规范与成熟。这两个方面就决定了实证会计研究前景广阔,大有可为。①现有的研究内容十分有限,许多研究领域尚水涉足,因此,这些处女地正等着从事实证会计研究的学者去开垦。②随着证券市场一些新的管理规定和会计规范的不断出台,上市公司会作出各种不同的反应,加之一些经济业务超前于会计规范,必将带来许多新的会计现象。③证券市场的飞速发展,使得许多变量发生改变,已经得出 的结论随之不再适用,也亟待重新研究。  

2、会计准则研究行重道远。为了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规范,就必须深入研究会计系统的运作过程、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会计管理与其他管理活动的相互关系及其协调、会计系统的运行效率等问题。如我国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到底有哪些?我国会计信息到底要注重相关性还是注重可靠性?应该建立怎样的会计准则体系去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已经制定的会计准则在企业实施的效果如何?对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改善作用如何?还需要制定哪些具体准则?等等。  

会计实证研究篇4

实证会计研究就是通过分析、解释所观察到的会计现象,寻找其发生的原因,以预测会计实务的一种会计研究方法。它区别于规范会计研究的最大特点是:关注事物是如何进行的,而不是关注事物应该如何进行;不是采用价值判断的方法,而是采取价值中立的立场,侧重于对命题进行证伪。这些特征来源于实证主义哲学。   

实证会计研究在80年代中期引起了我国会计学者的注意。迄今已成为我国会计学者广泛接受的一种会计研究方法,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与青睐。我们可以把实证会计研究在我国的发展时期划分为两个主要阶段:80年代末至1995年以前为理论介绍阶段,1995年至今属初步运用阶段。这一时期出现了少数以实证为研究方法的会计论文,为我国会计理论界展现了一片崭新的天空。  

二、 实证会计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对比分析来看。1994年以来,实证会计研究的成果一般散见于我国的一些经济类报刊中。以全国最具权威性的会计学术期刊《会计研究》作为对象进行调查分析可以看出:①从1994年至1998年,实证会计研究的论文从无到有,逐年增加,1998年已占论文总数的63.%。②实证会计研究已经从单纯的理论探讨发展为具体的运用。如1994年只有一些理论探讨文章,而1995年就出现实证研究的论文。③研究方法由调查性的文章转向1996年以我国资本市场为对象的实证会计研究与国外同类研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①论文数量偏少。如证券市场研究是实证会计最主要的领域,但这方面研究文章的数量十分有限,难以真正形成有政策影响的研究成果。②研究水平还有待提高,目前的研究大都以统计表格为主,虽有运用数学模型进行研究的,但普遍比较简单。  

2、从国内的横向对比分析来看。目前,实证会计研究与实证经济研究还存在一些差距。从1995年-1998年《会计研究》和《经济研究》上发表的实证研究文章数量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两者都呈逐年上升趋势;②实证经济研究的论文数量明显多于实证会计研究的论文;③实证会计研究的所用的研究方法的复杂程度,较实证经济研究明显低一些。因此实证会计研究的整体水平也较实证经济研究偏低。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同国外的情形一样,实证经济研究起步要比实证会计研究早,它已经形成很好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氛围。第二,两者存在着学科上的差异。经济学是致用之学,它要解决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出政策主张,必须通过实证数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它比会计更需要实证研究方法。第三,从数据取得的难易程度来看,实证经济研究所使用的数据绝大多数都来自于各种统计年鉴和公开数据,数据收集具有比较优越的条件。而实证会计研究的数据收集难度较大。第四,我国会计系统结构及其运行机制存在一些问题,无法通过系统的运行去获取经验数据,所以实证会计研究还有诸多的限制条件。  

三、 实证会计研究面临的难点  

1、研究体制方面:我国会计研究体制历来是影响会计研究水平以及发展的重要因素。会计研究项目和渠道不仅没法与国外同行相比,也不能与国内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相比。即使有项目,其经费来源也极其有限,用于规范研究尚能维持,如用于实证会计研究则是杯水车薪。另外会计研究工作者大多是非专职研究人员,从事实证明实证研究实属“业余”,难以得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实证会计研究成果。  

2、资料取得方面:实证会计研究需要搜集大量翔实的原始资料,然而这些资料的取得却成为证实会计研究的一个难点。①从事资本市场研究的依据主要是各种报刊上公开的有关信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本身并不完善,使得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受到一定的局限。另外,许多真实情况难以通过具体的数据反映出来,如上市公司采用不同会计政策的动机、经营管理层面所面临的种种压力等,这就导致研究限于就数论事,表象的东西多,只能采取推测得出结论。②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有关证券市场的完整的数据库,而通过报刊搜集资料不仅耗时费力,而且还可能挂一漏万。另外,资料的时效性也存在问题。③取得从事企业行为研究的资料则更难。一方面没有一定的关系和门路不仅难以接近企业,即便勉强接近,也不能得到真实、充分的信息;另一方面,资料的收集和论文的形成是一项耗时费力的工作。  

3、研究方法方面:①目前国内学者借鉴国外类似研究方法的较多,系统介绍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书籍几乎是空白。这给实证会计研究带来困难。②采用个案研究和问卷调查方式进行的研究同样也存在不少难点。难以进入企业进行实地调查,面谈更是难以安排,而且花费较高,研究资金个人很难承担。进行问卷调查虽然没有这些问题,但与被调查对象无一定关系,问卷回收率甚低,另外问卷的可信度也难以保证,使得研究结论的效果很差。  

4、研究内容方面:目前我国对证券市场的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大多参考国外已有的数学模型,换成国内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但由于忽视了国内资本市场的具体情况,且不说数学模型是否适用,就是一些变量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得出结论的可信程度就值得怀疑。如何恰当地移植和借鉴国外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经验与方法,也是我国会计学者面临的新课题。

  

四、 加强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要广泛深入地开展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笔者认为,可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  

1、广开研究渠道,力争更多项目。在我国科研体制的大环境一时还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可从各方面为实证会计研究方法提供资助。①中国会计学会应多吸收会计实务界,包括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为团体会员,增加经费,扩大对亟需的实证会计课题的资助。②中国证监会具有广泛的资金来源,而证券市场的许多会计问题又亟需进行实证研究,因此中国证监会可以提出重点课题公开招标,为实证会计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会计准则委员会也可提供同样的机会。③由财政部出面,公开提倡在各级会计学会的领导下,由实务界与会计研究人员共同对实务中亟需解决的问题进行实证研究。  

2、建立网上有偿查询的各种数据库,为实证会计研究提供资料。目前我国虽有一些民间机构在从事这项工作,但零散而势单力薄。一些政府机构和企业的研究机构建有一些数据库,但不能对外查询,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独立的机构,全面系统地进行这方面的有偿服务。  

3、有选择性地介绍、出版国外实证会计研究的经典论文、方法和研究成果。同时,以论文集的形式编辑出版国内有关学者比较完善的实证会计研究成果,为会计研究人员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证会计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五、 实证会计研究在我国的前景展望  

尽管在我国从事实证会计研究还有许多难点,成果也不大,问题还很多,但实证会计研究毕竟代表了当今世界会计研究的一大趋势,代表了会计研究的一种新生事物。它在发达国家30多年来经久不衰,并逐步形成会计研究的主流学派,为使用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实证会计研究在我国也是大有前途的。  

1、证券市场研究方兴未艾。我国证券市场作为新兴的市场,存在着不成熟与不规范的一面。会计信息作为投资者了解公司财务状况的重要信息来源,其规范披露对证券市场的发展极其重要,因此,亟需加以完善和规范;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投资者的不断成熟,资本市场也在逐步走向规范与成熟。这两个方面就决定了实证会计研究前景广阔,大有可为。①现有的研究内容十分有限,许多研究领域尚水涉足,因此,这些处女地正等着从事实证会计研究的学者去开垦。②随着证券市场一些新的管理规定和会计规范的不断出台,上市公司会作出各种不同的反应,加之一些经济业务超前于会计规范,必将带来许多新的会计现象。③证券市场的飞速发展,使得许多变量发生改变,已经得出 的结论随之不再适用,也亟待重新研究。  

会计实证研究篇5

实证会计研究概述

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的目的是解释所观察到的会计现象,并寻找这些会计现象发生的原因。一般的看法认为,实证会计是以对先行会计实务提供合理的解释和预测,即试图解释和预测会计是什么的理论。美国著名会计学家瓦茨和齐默尔曼在其专著《实证会计理论》中论述道:“(实证)会计理论的目标是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 解释是为观察到的实务提供理由。例如,实证会计理论应当揭示为什么一些公司采用的是后进先出法,而不是先进先出法的存货计价方法。……预测是指会计理论应能够预测未观察到的会计现象。未观察到的会计现象未必就是未来现象,它们包括那些已经发生,但与其有关的系统性尚未从数据中收集到的现象。”

实证会计源于哲学中的实证理论,实证理论是19世纪30年代由孔德在其名著《实证哲学教程》中提出的。实证理论所奉行的实证主义只承认存在的事实,一切关于事实的概念都要以经验的实证材料为依据。应用到会计理论上,实证主义就是根据效用来选择会计概念和技术,而不是以某一个人或集团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

在方法论上,实证会计研究着重强调以下方面:

一、价值中立。实证会计要求将研究者个人的价值判断排除在研究过程之外,以经验数据等来证实或证伪某一假说,因而其内容是经验的而非价值的评价。

价值中立这一观点是直接针对以特定价值判断为指导的规范会计理论而提出的。实证会计研究的先驱、著名的“罗切斯特学派”创始人简森教授,在其名作《有关会计研究现状和会计管制的评论》中指出,传统会计研究只关注规范性和限定性命题,致力于探求会计“应该是什么”,这对于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根本不会产生任何实质性影响,因而是不科学的。以瓦茨、齐默尔曼为代表的实证会计研究者继承并发扬了简森的思想。他们认为:价值判断是一个涉及是非、好坏及善恶等道德标准的问题,其中包含有研究者个人的主观意愿和偏好,无法进行客观的经验检验。采用价值判断的可能结果之一就是对于同一个命题,不同的观点、意识的人可能做出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结论。而且,从会计理论研究的现状来考察,规范会计理论所坚持的价值判断也并非如其标榜者所宣称的那样是建立在公众利益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政治家(政治市场的“经济人”)和既得利益集团私利的基础上。基于对传统会计理论的上述批判,实证会计研究者尤其强调价值中立在实证会计理论中的重要地位。

会计实证研究篇6

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的目的是解释所观察到的会计现象,并寻找这些会计现象发生的原因。一般的看法认为,实证会计是以对先行会计实务提供合理的解释和预测,即试图解释和预测会计是什么的理论。美国著名会计学家瓦茨和齐默尔曼在其专著《实证会计理论》中论述道:“(实证)会计理论的目标是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 解释是为观察到的实务提供理由。例如,实证会计理论应当揭示为什么一些公司采用的是后进先出法,而不是先进先出法的存货计价方法。……预测是指会计理论应能够预测未观察到的会计现象。未观察到的会计现象未必就是未来现象,它们包括那些已经发生,但与其有关的系统性尚未从数据中收集到的现象。”

实证会计源于哲学中的实证理论,实证理论是19世纪30年代由孔德在其名著《实证哲学教程》中提出的。实证理论所奉行的实证主义只承认存在的事实,一切关于事实的概念都要以经验的实证材料为依据。应用到会计理论上,实证主义就是根据效用来选择会计概念和技术,而不是以某一个人或集团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

在方法论上,实证会计研究着重强调以下方面:

一、价值中立。实证会计要求将研究者个人的价值判断排除在研究过程之外,以经验数据等来证实或证伪某一假说,因而其内容是经验的而非价值的评价。

价值中立这一观点是直接针对以特定价值判断为指导的规范会计理论而提出的。实证会计研究的先驱、著名的“罗切斯特学派”创始人简森教授,在其名作《有关会计研究现状和会计管制的评论》中指出,传统会计研究只关注规范性和限定性命题,致力于探求会计“应该是什么”,这对于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根本不会产生任何实质性影响,因而是不科学的。以瓦茨、齐默尔曼为代表的实证会计研究者继承并发扬了简森的思想。他们认为:价值判断是一个涉及是非、好坏及善恶等道德标准的问题,其中包含有研究者个人的主观意愿和偏好,无法进行客观的经验检验。采用价值判断的可能结果之一就是对于同一个命题,不同的观点、意识的人可能做出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结论。而且,从会计理论研究的现状来考察,规范会计理论所坚持的价值判断也并非如其标榜者所宣称的那样是建立在公众利益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政治家(政治市场的“经济人”)和既得利益集团私利的基础上。基于对传统会计理论的上述批判,实证会计研究者尤其强调价值中立在实证会计理论中的重要地位。

二、可证伪性。实证会计研究的命题要求与现实世界中的经验现象一一对应,从而最终可证伪该命题。

会计研究的可证伪性是实证会计区别于规范会计的又一个显著标志。在规范会计理论中,所研究的会计命题并不必然要求与现实中会计现象一一对应,也并非一定要接受来自客观事实的直接检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规范理论研究与现实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而“会计理论真要在开拓会计的理解上或对会计实务的影响上有说服力,他们就必须接受检验或证实”(Eldon.S.Henderiksen),实证会计研究则恰好迎合了这方面的要求。“实证或科学理论中不存在着绝对的事实。事实的解释取决于理论。此外,我们无法证明假设是正确的;我们只能证实假设不成立。因而,这种理论强调的是对理论进行批判,并试图证明它们是错误的,而不试图验证它们是正确的”(Watts & Zimmerman)。实证会计研究的发展过程中也不时出现这样的例子,即实证会计研究者根据不容辩驳的经验事实,有理有据地证伪了传统规范会计理论的一些主观臆断成分,从而推动了实证会计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譬如,本世纪60年代以前的规范会计中,人们普遍认为会计收益会影响股票市场价格,而会计收益又深受会计方法选择之影响,因此股票价格理应也受所选择之会计方法的影响,但实证研究结果却表明,股票市场并不会受到会计方法的系统性干扰。

实证会计也有其经济学的基础。在实证会计理论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即主要研究会计与资本市场行为的这一阶段,其经济学基础主要是有效率市场假设 (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从微观经济学中移植过来的有效率市场假设,从本质上讲研究的是不确定情况下竞争市场中的动态价格行为。有效率市场要求价格能够完全和瞬时的反映出所有可获得的有关信息。按照市场对各类信息反映程度的不同,有效率市场理论将资本市场划分为三类:弱式市场、半强式市场和强式市场。其中在弱式市场中,证券价格充分反映了历史上一系列交易价格和交易量中所隐含的信息,证券价格过去的变化趋势对判断价格的未来变化毫无用处,投资者不可能利用技术分析来发现证券价格的变化规律而始终如一地谋取超额利润;在半强式市场中,证券价格反映了所有公开可获得的全部信息,其中包括与过去和现在证券价格有关的信息。半强式的资本市场同样不能帮助投资者始终如一的获得超额利润;在强式市场中,证券价格反映了所有有关该证券的消息,不管是公开的,还是内幕消息,都不能用来被谋取超额利润。通过对市场有效性的检验,观察信息披露与市场反映之间的关系,旨在为建立切实可行的会计信息披露规范提供思路和方法。20世纪70年代之后,实证会计研究逐步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由资本市场的实证研究转向着重于解释和预测企业的会计实务,即会计选择的实证研究。这时,它所依据的经济学理论更加广泛,包括契约理论,理论,并引入了机会主义行为和政治成本等概念,进一步丰富了实证研究的理论体系,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综上所述,实证会计是哲学中的“实证主义”和经济学中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会计理论研究中形成的。它通过分析、解释所观察到的会计现象,寻找其发生的原因,以预测会计实务的一种会计研究方法。

实证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

规范的实证方法研究的一般程序如下:

一、提炼具体问题,确立研究课题

如前所述,因为实证会计研究的是现实世界中的经验现象,因此,实证会计研究的课题大量存在于客观的经济活动与经济现象中。比如影响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时间、内容、方式等的因素;影响资本市场中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因素;股利分配政策的影响因素;公司信息披露政策和会计方法的选择与变更,对股票价格的影响以及对其相关利益人(管理人员、股东、债权人、职工等)的影响等。这些形形色色的问题往往表现为一个立体网络体系,变量之间的关系复杂多样。然而条件、能力的局限使我们对他们的研究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实际问题的研究中,集中精力抓住主要矛盾、提炼问题、确立切合实际的命题,就成为首要的步骤。

二、根据定性理论,提出假设条件

面对具体的会计命题,寻找有关的定性理论作为依托,是实证会计研究中的重要一环。根据理论做出合乎逻辑的预测,以便对其加以检验,这种预测就称为假设。比如在研究上市公司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这一命题时,就可以依据理论,在认定股东与经理之间存在委托——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研究者所感兴趣的,并欲加以检验的假设。

三、设置指标变量,构造理论模型

变量的选择,关键在于能否正确把握所研究的会计命题的内涵。一定要考虑到所选变量与待研究命题之间的相关性;同时,还要注意到选择的变量不是越多越好。一个经济模型,如果把一些主要变量漏掉肯定会影响模型的应用效果,但如果鸡毛蒜皮一起进模型也未必就好。引入的变量太多,就有可能选择一些与问题无关的变量,还可能由于一些变量的相关性太强,所反映的信息有较严重的重叠而出现共线性问题。确定了指标变量之后,就可以选择统计方法,构造理论模型了。理想的模型应能较具体的描述出一定条件下经济运行的状况,明确表示出各种主要变量同时发生作用时的相互关系。还需要指出的是,变量的确定和模型的构造一般并不能一次就完全确定,通常要经过反复试算,最终找到最合适的变量与模型。不过,在计算机的帮助下,这已经变得不太困难了。

四、收集、整理、分析数据,检验假设

实证的分析和研究是建立在正确处理指标变量的样本统计数据基础之上的。在收集数据时,应特别注意数据之间的可比性问题和数据的统计口径问题。在数据的整理过程中,必要时要把一些变量数据进行折算,有时还需要剔除个别特别大或特别小的极端值。最后,对这些数据进行以数理统计方法为主的分析,通过得出的结果来检验假设,并做出接受或拒绝该假设的判断。

五、分析研究结果,明确所得结论的现实意义

研究人员应将研究结果反馈到作为该项研究的基础的理论体系中去,说明假设的证实或否定对现有理论的意义,指出现有理论的正确性或者重建和修正的必要性,并提出实际的思路和做法。单纯的实证研究的结果如果不与实际联系起来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因此,应该将实证研究的结果作为证据,着重说明研究结果的实际政策意义,包括对会计准则制定者、公司管理人员、工会、投资者、信贷者及政府等的意义,依次达到解释或预测会计实务的目的。

正视实证会计的缺陷

尽管实证会计在其方法论与研究过程中有着规范会计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它是否就可以完全取代规范性的会计研究呢?当然不是。实证会计亦有其自身的缺陷。目前会计理论与实务界对实证会计的批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实证会计研究中大量采用统计学方法,而以概率论为基础的统计学假定事情发生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反映在数据抽样、假设检验、推断总体时均会发生误差。这种缺陷是实证会计本身所无法避免的。而且,到目前为止,实证会计研究中所建立的模型都是线性的,但错综复杂的会计现象能否可以只用几个具有线性相关的变量来解释,甚至各个变量之间是否为线性的关系,研究者并不清楚。

二、实证会计研究的是社会现象,它比纯粹的自然现象要复杂地多。而且由于实证会计理论将其焦点集中在人的行为上而不是会计个体的行为或计量方面(瓦茨和齐默尔曼就十分强调不同个体,如股东、管理人员等,在会计选择中的行为),因此,有人批评道,与其说实证会计理论是一种会计理论,还不如将其说成是一种会计的社会学。

三、实证会计研究并非像其拥护者所标榜的那样客观,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它也偏向与赞同特定价值。研究课题、方法和假设的选择均会受到研究者价值判断与偏好的影响。最典型的就是研究者会自觉不自觉的为证实自己的假设而带感情倾向的挑选样本。对这一点,瓦茨和齐默尔曼也承认:“研究人员在建立会计理论的过程中必然带有主观随意性。研究课题的选择与理论模式的建立都会受到研究人员自身的价值观的影响。”

会计实证研究篇7

一、有效市场假说与资本资产计价模型是实证会计理论的基石

实证会计理论作为一个学术流派奠立于1986年,以瓦兹和齐默尔曼的合著《实证会计理论》一书的出版为标志。实证会计研究的宗旨是解释现行的会计和审计实务并对未来的会计和审计实务作出预测,其研究重心是会计选择行为。围绕这个重心,实证会计理论涵盖如下领域:(1)有效市场假说(EMH)和资本资产计价模型(CAPM)。该领域主要研究EMH和CAPM的确立对实证会计研究的意义。(2)会计收益与股票价格。该领域研究在有效市场假说下会计收益与股票价格的关系。(3)竞争性假说的辨识。该领域研究与有效市场假说相竞争的机械性假说。(4)会计数据、破产与风险。该领域研究有关会计收益与破产及风险间的关系,它是在前述(1)(2)(3)部分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的。(5)收益预测。该领域研究有关会计收益的时间序列特性的证据。对该领域的研究,必然应用了有效市场假说和资本资产计价模型。(6)信息披露管制理论。该领域研究对公司信息揭示进行管制的理由所在。研究表明,实际上不存在对公司信息揭示进行管制的明显理由。管制是基于相对成本与效益的经验性问题。有效市场假说依然是该部分必要的研究前提。(7)订约程序。该领域研究会计在企业及其经理人员的订约中的作用。研究中也必须运用有效市场假说和资本资产计价模型。(8)报酬方案、债务契约与会计程序。该领域研究会计程序对报酬方案、债务契约的影响。在给定市场有效的前提下,结合运用资本资产计价模型所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会计程序上的变更可能会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9)会计与政治程序。该领域研究政治活动对管理人员选择会计程序的影响。(10)会计选择的实证性检验。该领域研究对各种有关会计选择行为的验证。(11)股票价格的检验理论。该领域研究强制性会计程序变动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研究过程中运用的主要分析工具依然是资本资产计价模型。(12)契约理论在审计中的作用。该领域研究契约理论对会计和审计实务的解释。

分析实证会计理论的研究领域,我们可以看出实证会计理论的研究逻辑是:首先验证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在市场有效的前提下,分析各种与会计程序选择有关的因素,寻求影响会计程序选择的相关变量,然后分析促成这些变量发生变动的原因,进而达到解释和预测会计和审计实务的目的。如果市场是无效的,则会计收益与代表公司价值的股票价格的相关性就无法考证,从而也就无法考证影响会计收益的各种会计程序选择发生的真正原因。换言之,没有有效市场假说,实证会计研究就成为无本之木。而没有资本资产计价模型,就无法对有效市场假说进行验证。因此,是有效市场假说和资本资产计价模型奠立了实证会计理论。实证会计理论的基石就是有效市场假说和资本资产计价模型。从我国的实证会计研究的现状看,普遍地强调对有效市场假说的介绍和对它的三种效应的验证,而忽视了资本资产计价模型在实证会计研究中的作用。其实,自实证会计理论形成之时,有效市场假说和资本资产计价模型就相辅相成地成为实证会计理论的基石。在研究中割裂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注重对有效市场假说的研究和验证,实质上是走入了误区。资本资产计价模型确认期望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关系,而对有效市场假说的检验,就是寻求背离已被模型确认的上述关系的状况是否存在;如果存在这种状况,则市场无效;反之,市场有效。由此可以看出,CAPM的正确与否,决定着对EMH验证的成败。

二、有效市场假说与资本资产计价模型出现时的理论研究背景

有效市场假说(EMH)由尤金·法玛(EugeneFama)提出于1970年,后成为理财学中的著名假说。根据法玛的定义,有效市场是满足如下条件的证券市场:(1)投资者都利用可获得的信息力图获得更高报酬;(2)证券价格对新的市场信息的反应迅速而准确,证券价格能完全反应全部信息;(3)市场竞争使证券价格从旧的均衡过度到新的均衡,而与新信息相应的价格变动是相互独立的或称随机的。因此,有效市场假说又称随机漫步理论。根据有效市场假说,在有效市场中不存在非正常收益。评估市场有效性的分析方法分为两大类:(1)将实际收益率与在假设市场是有效的条件下应有的收益率进行比较;(2)进行模拟交易战略的测试,观察这些战略能否提供超额收益。在有效市场假设下,运用资本资产计价模型(CAPM)和随机游走模型(TheRandom-WalkModel)(我国的研究者多用随机游走模型)得出应有收益率,再用此收益率测试观察到的收益率的波动是否符合有效市场假说。然而,这些测试均为“双重测试”,既对市场有效性测试,又对模型本身测试。这种对观察到的已实现收益率和统计测试的方法称为“间接测试法”。与此相对应,依据一组市场数据采用某种交易战略来观察能否产生超额收益的方法称为“直接测试法”。

资本资产计价模型(CAPM)最初是由夏晋(Sharp)、特雷纳(Trenor)和林特纳(Linter)在60年代中期提出的,是对风险如何定价和度量的均衡理论。其根本作用在于确认期望收益和风险之间的关系,揭示市场是否存在非正常收益。通常记为:E(Rj)=RF+〔E(RM)-RF〕βj式中:E(Rj)—第j项风险资产的预期收益率RF—无风险资产收益率E(RM)—市场组合资产的预期收益率βj—COV(Rj,RM)/VAR(RM)=第j项资产不可分散风险的量度

该模型建立在如下假定的基础上:(1)市场是由理性而厌恶风险的、力图使其预期消费效用最大化的投资者组成。这些投资者用标准差来度量资产组合的风险和收益。该假设提供了风险度量的尺度(如β值)。(2)所有投资者在进行其投资决策时,都有一个普通的时间期间(如一个月、一年等)。该假设使得对预期收益的计量结果具有意义。(3)所有投资者可以免费获取信息,具有完全一致的市场期望。在不同的系统性风险中,投资者之所以选择不同的投资组合,是因为他们对风险的偏好不同。(4)市场是完善的。即不存在能左右市场的投资者;不存在交易成本和差别税收;所有资产可无限分割。(5)存在着一种无风险资产,所有投资者均能以无风险利率RF进行借贷。

随机游走模型的假设前提就是有效市场假说,该模型的作用于揭示市场收益分布是否呈随机状,本质上和资本资产计价模型没有区别。其在实证会计研究中的意义远不如资本计价模型,所以本文不予细述。

有效市场假说萌芽于本世纪50年代初。当时的美国,由于股份公司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强大,证券投资尤其是股票投资成为人们重要的投资工具之一,市场对投资分析工具和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迫使理财学家和会计学家创建新的理论来满足现实需求。当时美国的电子计算机软硬件的水平,已经足以满足经济分析专家的应用需求。而美国证券价格研究中心(CRSP)所建立的大型计算机数据库也促进了对分析过程中形成的假设进行试验性验证。主客观条件的具备,促成了对股票价格性态以及信息披露与股票价格关系的研究。当时的乔尔·迪安、莫迪利亚尼及米勒等人通过应用经济分析来解决理财问题,有力地促进了理财理论的发展。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创建了定量描述股票价格和风险关系的理论模型CAPM。为了限定模型的应用环境,随后又创建了EMH。与此相关联是,这段时期也是美国会计理论发展的黄金时期。1957年,面对来自各界对会计理论研究现状(注重具体方法的研究)的批评,美国会计师协会会长阿尔文·R·詹宁斯(AlvinR.Jennings)提出应重视会计概念,并将重心从应用研究转向基础研究,从而推动了会计理论研究的深化。研究重心的转移,使得建立和承认一套统一的会计理论体系尤为重要,而非以往对具体方法的强调。作为提倡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1955年和1957年,R.J钱伯斯(R.J.Chambers)和理查德·马德斯切(RichardMattessich)分别在《会计研究》杂志上著文,试图建立一种比以前具有更大内聚力和适用性的会计假设和原则为基础的会计理论整体结构。事实上,在确立会计原则之前,钱伯斯和马德斯切分别在三个方面对当时的理论提出了批评:(1)它们没有逻辑的一致性:(2)它们缺乏普及性;(3)它们的结论是不可检验的。而后他们于1964—1967年间又分别在不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更进一步的研究成果,他们认为,假设实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就连它的有效性也建立在一个推理严密的验证基础上。为此应敞开对会计理论检验的大门。他们认为应存在是接受或否认会计理论的标准,理论应能接受其提出者以外的人的严格检验。或者,至少应将可检验的假设与价值判断和定义区别开来。检验意味着保证理论与其所有可能的后果保持相符。假设不应被作为基础的全部会计原则和规则中的任何一个驳倒,每条原则都应与所有的假设和规则保持一致。而且,还可以通过判断使用某一规则的长期收效是否大于使用它所付出的代价,是否不亚于使用另一准则的好处,相互对照着对规则加以检验。上述观点可谓开实证会计理论思想之先河。这些观点已经涉及后来的实证会计理论的研究重心—会计选择行为,而当时的规范会计理论不能为会计选择行为的研究提供理论前提。恰逢其时,理财理论中的有效市场假说和资本资产计价模型的创立,为实证会计理论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先导。这样实证会计研究者就自然地在研究中引入了EMH和CAPM。可以说,如果没有会计选择行为,实证会计研究就失去其存在的意义。证券市场是世界各国配置社会资源的重要枢纽,会计信息披露对证券市场信息需求的满足程度成为衡量会计信息披露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而研究会计选择行为对证券市场价格(主要是股票价格)的影响正是揭示会计信息披露有效性的最有效的途径。60年代早期,会计研究中普遍地隐含这样的假说,即会计报告是获取公司信息的唯一来源。由于经营者具有选择会计程序的灵活性,在上述假说下,经营者能够随心所欲地报告公司经营业绩从而欺诈市场。通过夸大报告收益,经营者就可以抬高公司股票的价值,这样股票市场不仅无法对高效率和低效率的公司加以区分,而且无法对这些不同的股票进行合理定价。如此,会计收益就不是计量公司价值变化并使股票价格成为资源配置的正确信号,这无疑是说明会计收益对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没有意义。进一步可以推论当时的会计规范体系毫无价值可言。因为对于股票市场而言,会计收益是一个会计循环的最有意义的结果。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唯一来源”假设不成立,如果会计收益和股票价格之间存在着实证性联系(研究结果也表明存在这种联系),那么即使不是按照经济学定义的收益进行计量的会计收益仍将是十分有用的。这说明会计收益的披露对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是有意义的。它驳斥了当时甚嚣尘上的会计收益无用论,维护了当时会计规范体系在证券市场中的地位,从而也显示了实证会计研究的意义,促进了实证会计研究的发展。

三、有效市场假说与资本资产计价模型所面临的挑战版权所有

众所周知,实证会计理论将有效市场分为三种形态,即,弱势有效市场、次强势有效市场和强势有效市场。对市场有效性的检验,就是验证上述三种形态之一是否存在。然而,假说与模型都有其赖以成立的前提条件,EMH隐含的前提是市场为完全竞争市场、无交易成本及所有信息都会很快被市场参与者领悟并立刻反映到市场价格之中。运用CAPM的几个前提条件如前文所述。由于存在严格的理论前提限定,而现实经济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结果,假说和模型在解释和预测现实经济问题时,有时就给人以捉襟见肘之感。时至今日,EMH和CAPM已面临如下悖例:(1)一月效应。1976年,有人研究表明,一月份的股票收益率是一年中最高的,至少是其它月份的股票收益率的两倍。不仅如此,通常情况下,夏季和秋季的股票收益率要比春季和冬季的股票收益率要低得多。根据EMH,一年中的各个月份的股票收益率应大体一致。显然,一月效应悖离了EMH。(2)交易周的日效应。研究者发现,在美国股市上,星期一的平均收益率常为负数,而星期三和星期五的收益率则为正数。该现象在英国、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股市也存在。此外,人们还注意到节日效应,即节前的几天收益率特别高,而节后的收益率一般较低,仅仅当节后恰逢周末时会变高。该效应的存在意味着投资者依靠定时购买可以赚取超额利润。如此,交易周的日效应表明次强式EMH或CAPM中两者之一是错误的,或者两者都是错误的。如果CAPM是对市场风险和收益关系的正确计量,那么,EMH就一定是错误的。因为,交易周的日效应表明市场价格不能够正确地调整以反映所有可获得的信息。如果EMH是正确的,则CAPM必定错误。因为,一定存在另外的风险因素没有被CAMP发现,或者说运用CAPM无法界定该情形下的市场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也有可能是EMH和CAPM都错,因而用EMH和CAPM无法解释交易周的日效应的存在。(3)星期五—13号效应。在美国,这种可怕的效应发现于1987年,它意味着每年中的13号并且是星期五的这一天,对投资者而言是个灾难日。事实上,每年中的13号且为星期五的这些天的年平均收益率为-36%,这一年中的其它星期五的年平均收益率为正的+43%以上。尽管每年中的13号且为星期五的天数不超过3天,但该效应确是EMH或CAPM的有力的反证。(4)市场的过度反应。80年代中期的美国,财务研究者发现,在对EMH验证期间,证券价格波动幅度很大,一些投资者朝赚金山,暮为乞丐。这说明市场可以操纵和欺骗。这种现象明显与有效市场假说不符。在此后的观察中,类似的现象亦屡见不鲜。(5)投机泡沫。证券市场的过度投机使得某一证券价格极度偏离其价值的案例,在各国证券市场屡有发生。这种现实的存在,不能不说是对EMH和CAPM的一大讽刺。由于上述悖例的存在,导致了人们对EMH和CAPM的日趋强烈的批评。1987年10月15日到19日,美国股票市场的股票价格剧烈下降。对此,耶鲁大学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托宾曾言:“不存在任何明显的能够使股票的价值(或价格在这4天的日子里)出现30%的差别的因素。”有效市场专家在此批评前陷入了久久的沉默

四、对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的思考

近年来,我国的实证会计理论研究在会计理论界似成燎原之势,目前已有较多的文章在介绍实证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而且也有少部分研究人员尝试性地进行了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的检验。甚至已有结论表明我国的股票市场的有效性已呈次强式。考察我国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的现状,我们会有如下发现:(1)较多的人士注重实证会计方法论的探讨,其中也比较了规范与实证研究方法的区别。(2)过分强调EMH的介绍或对EMH的检验,普遍忽视对CAPM的考察和研究。(3)在验证我国市场有效性的过程中,普遍地缺乏对EMH和CAPM的运用前提的考证和分析。上述第一点是理论研究必须注重而且应该提倡的。而后两点如果不加以关注和引导,就必然将我国的实证会计理论研究导入歧途。

会计实证研究篇8

一、有效市场假说与资本资产计价模型是实证会计理论的基石

实证会计理论作为一个学术流派奠立于1986年,以瓦兹和齐默尔曼的合著《实证会计理论》一书的出版为标志。实证会计研究的宗旨是解释现行的会计和审计实务并对未来的会计和审计实务作出预测,其研究重心是会计选择行为。围绕这个重心,实证会计理论涵盖如下领域:(1)有效市场假说(EMH)和资本资产计价模型(CAPM)。该领域主要研究EMH和CAPM的确立对实证会计研究的意义。(2)会计收益与股票价格。该领域研究在有效市场假说下会计收益与股票价格的关系。(3)竞争性假说的辨识。该领域研究与有效市场假说相竞争的机械性假说。(4)会计数据、破产与风险。该领域研究有关会计收益与破产及风险间的关系,它是在前述(1)(2)(3)部分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的。(5)收益预测。该领域研究有关会计收益的时间序列特性的证据。对该领域的研究,必然应用了有效市场假说和资本资产计价模型。(6)信息披露管制理论。该领域研究对公司信息揭示进行管制的理由所在。研究表明,实际上不存在对公司信息揭示进行管制的明显理由。管制是基于相对成本与效益的经验性问题。有效市场假说依然是该部分必要的研究前提。(7)订约程序。该领域研究会计在企业及其经理人员的订约中的作用。研究中也必须运用有效市场假说和资本资产计价模型。(8)报酬方案、债务契约与会计程序。该领域研究会计程序对报酬方案、债务契约的影响。在给定市场有效的前提下,结合运用资本资产计价模型所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会计程序上的变更可能会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9)会计与政治程序。该领域研究政治活动对管理人员选择会计程序的影响。(10)会计选择的实证性检验。该领域研究对各种有关会计选择行为的验证。(11)股票价格的检验理论。该领域研究强制性会计程序变动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研究过程中运用的主要分析工具依然是资本资产计价模型。(12)契约理论在审计中的作用。该领域研究契约理论对会计和审计实务的解释。

分析实证会计理论的研究领域,我们可以看出实证会计理论的研究逻辑是:首先验证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在市场有效的前提下,分析各种与会计程序选择有关的因素,寻求影响会计程序选择的相关变量,然后分析促成这些变量发生变动的原因,进而达到解释和预测会计和审计实务的目的。如果市场是无效的,则会计收益与代表公司价值的股票价格的相关性就无法考证,从而也就无法考证影响会计收益的各种会计程序选择发生的真正原因。换言之,没有有效市场假说,实证会计研究就成为无本之木。而没有资本资产计价模型,就无法对有效市场假说进行验证。因此,是有效市场假说和资本资产计价模型奠立了实证会计理论。实证会计理论的基石就是有效市场假说和资本资产计价模型。从我国的实证会计研究的现状看,普遍地强调对有效市场假说的介绍和对它的三种效应的验证,而忽视了资本资产计价模型在实证会计研究中的作用。其实,自实证会计理论形成之时,有效市场假说和资本资产计价模型就相辅相成地成为实证会计理论的基石。在研究中割裂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注重对有效市场假说的研究和验证,实质上是走入了误区。资本资产计价模型确认期望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关系,而对有效市场假说的检验,就是寻求背离已被模型确认的上述关系的状况是否存在;如果存在这种状况,则市场无效;反之,市场有效。由此可以看出,CAPM的正确与否,决定着对EMH验证的成败。

二、有效市场假说与资本资产计价模型出现时的理论研究背景

有效市场假说(EMH)由尤金·法玛(EugeneFama)提出于1970年,后成为理财学中的著名假说。根据法玛的定义,有效市场是满足如下条件的证券市场:(1)投资者都利用可获得的信息力图获得更高报酬;(2)证券价格对新的市场信息的反应迅速而准确,证券价格能完全反应全部信息;(3)市场竞争使证券价格从旧的均衡过度到新的均衡,而与新信息相应的价格变动是相互独立的或称随机的。因此,有效市场假说又称随机漫步理论。根据有效市场假说,在有效市场中不存在非正常收益。评估市场有效性的分析方法分为两大类:(1)将实际收益率与在假设市场是有效的条件下应有的收益率进行比较;(2)进行模拟交易战略的测试,观察这些战略能否提供超额收益。在有效市场假设下,运用资本资产计价模型(CAPM)和随机游走模型(TheRandom-WalkModel)(我国的研究者多用随机游走模型)得出应有收益率,再用此收益率测试观察到的收益率的波动是否符合有效市场假说。然而,这些测试均为“双重测试”,既对市场有效性测试,又对模型本身测试。这种对观察到的已实现收益率和统计测试的方法称为“间接测试法”。与此相对应,依据一组市场数据采用某种交易战略来观察能否产生超额收益的方法称为“直接测试法”。

资本资产计价模型(CAPM)最初是由夏晋(Sharp)、特雷纳(Trenor)和林特纳(Linter)在60年代中期提出的,是对风险如何定价和度量的均衡理论。其根本作用在于确认期望收益和风险之间的关系,揭示市场是否存在非正常收益。通常记为:E(Rj)=RF+〔E(RM)-RF〕βj式中:E(Rj)—第j项风险资产的预期收益率RF—无风险资产收益率E(RM)—市场组合资产的预期收益率βj—COV(Rj,RM)/VAR(RM)=第j项资产不可分散风险的量度

该模型建立在如下假定的基础上:(1)市场是由理性而厌恶风险的、力图使其预期消费效用最大化的投资者组成。这些投资者用标准差来度量资产组合的风险和收益。该假设提供了风险度量的尺度(如β值)。(2)所有投资者在进行其投资决策时,都有一个普通的时间期间(如一个月、一年等)。该假设使得对预期收益的计量结果具有意义。(3)所有投资者可以免费获取信息,具有完全一致的市场期望。在不同的系统性风险中,投资者之所以选择不同的投资组合,是因为他们对风险的偏好不同。(4)市场是完善的。即不存在能左右市场的投资者;不存在交易成本和差别税收;所有资产可无限分割。(5)存在着一种无风险资产,所有投资者均能以无风险利率RF进行借贷。

随机游走模型的假设前提就是有效市场假说,该模型的作用于揭示市场收益分布是否呈随机状,本质上和资本资产计价模型没有区别。其在实证会计研究中的意义远不如资本计价模型,所以本文不予细述。

有效市场假说萌芽于本世纪50年代初。当时的美国,由于股份公司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强大,证券投资尤其是股票投资成为人们重要的投资工具之一,市场对投资分析工具和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迫使理财学家和会计学家创建新的理论来满足现实需求。当时美国的电子计算机软硬件的水平,已经足以满足经济分析专家的应用需求。而美国证券价格研究中心(CRSP)所建立的大型计算机数据库也促进了对分析过程中形成的假设进行试验性验证。主客观条件的具备,促成了对股票价格性态以及信息披露与股票价格关系的研究。当时的乔尔·迪安、莫迪利亚尼及米勒等人通过应用经济分析来解决理财问题,有力地促进了理财理论的发展。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创建了定量描述股票价格和风险关系的理论模型CAPM。为了限定模型的应用环境,随后又创建了EMH。与此相关联是,这段时期也是美国会计理论发展的黄金时期。1957年,面对来自各界对会计理论研究现状(注重具体方法的研究)的批评,美国会计师协会会长阿尔文·R·詹宁斯(AlvinR.Jennings)提出应重视会计概念,并将重心从应用研究转向基础研究,从而推动了会计理论研究的深化。研究重心的转移,使得建立和承认一套统一的会计理论体系尤为重要,而非以往对具体方法的强调。作为提倡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1955年和1957年,R.J钱伯斯(R.J.Chambers)和理查德·马德斯切(RichardMattessich)分别在《会计研究》杂志上著文,试图建立一种比以前具有更大内聚力和适用性的会计假设和原则为基础的会计理论整体结构。事实上,在确立会计原则之前,钱伯斯和马德斯切分别在三个方面对当时的理论提出了批评:(1)它们没有逻辑的一致性:(2)它们缺乏普及性;(3)它们的结论是不可检验的。而后他们于1964—1967年间又分别在不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更进一步的研究成果,他们认为,假设实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就连它的有效性也建立在一个推理严密的验证基础上。为此应敞开对会计理论检验的大门。他们认为应存在是接受或否认会计理论的标准,理论应能接受其提出者以外的人的严格检验。或者,至少应将可检验的假设与价值判断和定义区别开来。检验意味着保证理论与其所有可能的后果保持相符。假设不应被作为基础的全部会计原则和规则中的任何一个驳倒,每条原则都应与所有的假设和规则保持一致。而且,还可以通过判断使用某一规则的长期收效是否大于使用它所付出的代价,是否不亚于使用另一准则的好处,相互对照着对规则加以检验。上述观点可谓开实证会计理论思想之先河。这些观点已经涉及后来的实证会计理论的研究重心—会计选择行为,而当时的规范会计理论不能为会计选择行为的研究提供理论前提。恰逢其时,理财理论中的有效市场假说和资本资产计价模型的创立,为实证会计理论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先导。这样实证会计研究者就自然地在研究中引入了EMH和CAPM。可以说,如果没有会计选择行为,实证会计研究就失去其存在的意义。证券市场是世界各国配置社会资源的重要枢纽,会计信息披露对证券市场信息需求的满足程度成为衡量会计信息披露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而研究会计选择行为对证券市场价格(主要是股票价格)的影响正是揭示会计信息披露有效性的最有效的途径。60年代早期,会计研究中普遍地隐含这样的假说,即会计报告是获取公司信息的唯一来源。由于经营者具有选择会计程序的灵活性,在上述假说下,经营者能够随心所欲地报告公司经营业绩从而欺诈市场。通过夸大报告收益,经营者就可以抬高公司股票的价值,这样股票市场不仅无法对高效率和低效率的公司加以区分,而且无法对这些不同的股票进行合理定价。如此,会计收益就不是计量公司价值变化并使股票价格成为资源配置的正确信号,这无疑是说明会计收益对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没有意义。进一步可以推论当时的会计规范体系毫无价值可言。因为对于股票市场而言,会计收益是一个会计循环的最有意义的结果。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唯一来源”假设不成立,如果会计收益和股票价格之间存在着实证性联系(研究结果也表明存在这种联系),那么即使不是按照经济学定义的收益进行计量的会计收益仍将是十分有用的。这说明会计收益的披露对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是有意义的。它驳斥了当时甚嚣尘上的会计收益无用论,维护了当时会计规范体系在证券市场中的地位,从而也显示了实证会计研究的意义,促进了实证会计研究的发展。

三、有效市场假说与资本资产计价模型所面临的挑战

众所周知,实证会计理论将有效市场分为三种形态,即,弱势有效市场、次强势有效市场和强势有效市场。对市场有效性的检验,就是验证上述三种形态之一是否存在。然而,假说与模型都有其赖以成立的前提条件,EMH隐含的前提是市场为完全竞争市场、无交易成本及所有信息都会很快被市场参与者领悟并立刻反映到市场价格之中。运用CAPM的几个前提条件如前文所述。由于存在严格的理论前提限定,而现实经济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结果,假说和模型在解释和预测现实经济问题时,有时就给人以捉襟见肘之感。时至今日,EMH和CAPM已面临如下悖例:(1)一月效应。1976年,有人研究表明,一月份的股票收益率是一年中最高的,至少是其它月份的股票收益率的两倍。不仅如此,通常情况下,夏季和秋季的股票收益率要比春季和冬季的股票收益率要低得多。根据EMH,一年中的各个月份的股票收益率应大体一致。显然,一月效应悖离了EMH。(2)交易周的日效应。研究者发现,在美国股市上,星期一的平均收益率常为负数,而星期三和星期五的收益率则为正数。该现象在英国、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股市也存在。此外,人们还注意到节日效应,即节前的几天收益率特别高,而节后的收益率一般较低,仅仅当节后恰逢周末时会变高。该效应的存在意味着投资者依靠定时购买可以赚取超额利润。如此,交易周的日效应表明次强式EMH或CAPM中两者之一是错误的,或者两者都是错误的。如果CAPM是对市场风险和收益关系的正确计量,那么,EMH就一定是错误的。因为,交易周的日效应表明市场价格不能够正确地调整以反映所有可获得的信息。如果EMH是正确的,则CAPM必定错误。因为,一定存在另外的风险因素没有被CAMP发现,或者说运用CAPM无法界定该情形下的市场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也有可能是EMH和CAPM都错,因而用EMH和CAPM无法解释交易周的日效应的存在。(3)星期五—13号效应。在美国,这种可怕的效应发现于1987年,它意味着每年中的13号并且是星期五的这一天,对投资者而言是个灾难日。事实上,每年中的13号且为星期五的这些天的年平均收益率为-36%,这一年中的其它星期五的年平均收益率为正的+43%以上。尽管每年中的13号且为星期五的天数不超过3天,但该效应确是EMH或CAPM的有力的反证。(4)市场的过度反应。80年代中期的美国,财务研究者发现,在对EMH验证期间,证券价格波动幅度很大,一些投资者朝赚金山,暮为乞丐。这说明市场可以操纵和欺骗。这种现象明显与有效市场假说不符。在此后的观察中,类似的现象亦屡见不鲜。(5)投机泡沫。证券市场的过度投机使得某一证券价格极度偏离其价值的案例,在各国证券市场屡有发生。这种现实的存在,不能不说是对EMH和CAPM的一大讽刺。由于上述悖例的存在,导致了人们对EMH和CAPM的日趋强烈的批评。1987年10月15日到19日,美国股票市场的股票价格剧烈下降。对此,耶鲁大学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托宾曾言:“不存在任何明显的能够使股票的价值(或价格在这4天的日子里)出现30%的差别的因素。”有效市场专家在此批评前陷入了久久的沉默

四、对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的思考

近年来,我国的实证会计理论研究在会计理论界似成燎原之势,目前已有较多的文章在介绍实证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而且也有少部分研究人员尝试性地进行了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的检验。甚至已有结论表明我国的股票市场的有效性已呈次强式。考察我国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的现状,我们会有如下发现:(1)较多的人士注重实证会计方法论的探讨,其中也比较了规范与实证研究方法的区别。(2)过分强调EMH的介绍或对EMH的检验,普遍忽视对CAPM的考察和研究。(3)在验证我国市场有效性的过程中,普遍地缺乏对EMH和CAPM的运用前提的考证和分析。上述第一点是理论研究必须注重而且应该提倡的。而后两点如果不加以关注和引导,就必然将我国的实证会计理论研究导入歧途。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