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教师节的名言名句8篇

时间:2023-01-16 13:16:36

教师节的名言名句

教师节的名言名句篇1

1. 教学环节

1.1环节一:导入

(1) 头脑风暴

教师呈现一句描述古今中外著名人物句子,激发学生进行头脑风暴猜测可能的人选;然后通过提供不同的细节句的描述,帮助学生明确答案。例如,首先给出“He was a great man in Chinese history.”后,分别给出两种细化描述“This great man helped turn China into a new country. (配图为孙中山)”和“This great man taught over eight thousand students abou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配图为孔子)”

(2) 复现观察,引入概念

教师在屏幕复现上一环节的句子,通过有效提问引导学生进行仔细观察。引导学生关注黑色加粗划线单词――定语(attributive),例如:He was a great man in Chinese history.。其次,带领学生感知“定语/单词”已经不足以提供足够的信息(每一句所对应的人物都有多种可能答案),所以需要更多“句子”来帮助我们进行表达。从而进入今天的主题定语从句(attribute clause)。

【反思】

在本环节中,人物设定徐为学生所熟悉,依托于学生已熟悉的语言素材出发,教授新的语法知识,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和表达的兴趣。从语法教学目标而言,同样依托于旧知(定语),通过旧知引入新知(定语从句),新旧结合导入概念。

(3) 重构句子 模仿练习

教师举例示范定语从句后,学生将上一环中的简单句合并成定语从句。例如,“He was a great man in Chinese history who helped turn China into a new country.”和“He was a great man in Chinese history who taught over eight thousand students abou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4) 复现观察 提炼结构

教师将上一活动的句子进行复现,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提炼定语从句的基本结构。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定语从句并找到其共同拥有的单词“who”。第二步,请学生具体讲明每一句句子中的who所指为何,之后进一步归纳“who指人”,且这个人就在单词who 之前,最后引导学生能归纳出“人+who+句子”结构。

【反思】

传统语法教学一贯方法是由教师讲解语法后,学生进行大量机械练习。这与课标中“强调学习过程,重视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型”的核心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在此环节中,教师通过设计让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定语从句。接着指导学生逐步发现语言规律,并尝试自我构建语法概念。

1.2环节二:语法运用

提供学生一定的句型“(Name) is my favorite teacher who/that...”和“(Name) is my best friend who/that...”,请学生谈一谈自己最喜欢的教师,说一说自己最好的朋友。通过口头练习使得学生在表达中运用语法。接着请学生组内讨论后,以对话的方式向班级报告,最喜欢哪一种教师及最喜欢哪一类朋友。最后,每组选择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句子贴于黑板上与大家分享。

【反思】

三个活动的设计是体现了由易到难、依次递进的教学理念。第一个活动是处于简单的模仿表达的阶段,第二个活动就要求学生使用目标语法在小组中进行比较真实的语用交流。第三个活动要求学生选取并写下最精彩的句子,就是从口头落实到笔头落实的跨越。

同时两个句式的悄然变化也是为了后一环节教学做铺垫准备。

1.3环节三:剪纸学语法 直观又形象

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偶像,预先将将例句打印在纸条上“I admire Mao Zedong who was a genius.” 通过剪纸方式,将这句杂句变成两个简单句“I admire Mao Zedong.”和“Mao Zedong was a genius.”然后交换两句简单单句的顺序“Mao Zedong was a genius.”和“I admire Mao Zedong.” 接着,提问学生第二个“Mao Zedong”如何处理,学生集体回答用“who”来替代。请学生观察黑板上已有的定语从句结构,邀请学生按照“人+who+句子”的结构重新排序,继续通过剪纸的方式将句子重新组合,最终变为“Mao Zedong who I admire was a genius.”

最后,请各小组依此分别改写黑板上的精彩句子(环节二)。

【反思】

关系代词在从句中作主语、作宾语;是对学生认知水平和教师授课都是一个挑战。所以在备课时,为了突破该学习难点,教师作了3套预案,在课上,根据学生反映情况,选择这套剪纸方案,帮助学生直观理解“who”在从句中做宾语可省略。从学生反馈来看,该班学生改写句型基本正确,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1.4环节四: 学生议偶像

教师将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名共同的共同的偶像,每位成员就选定人物用定语从句写一句句子。学生大多能基本正确使用目标语法(定语从句)。

2. 从本节课浅谈如何引领学生体会领悟语法

2.1创设语境引领学生体会语法功能

语言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语言是为了人们运用而存在的,因此为语言学习创设语言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语法作为语言三要素之一,却在教育实践中脱离长期语境――教师讲解结构用法,学生被动机械记忆。所以教师“劳心劳力”,学生同样“苦不堪言”。这样的一言堂的课堂教学,学生没有了语言实践和表达自我的机会。

本节课中,教师创设了“猜猜著名人物”“讲讲周围师生”和“议议心中偶像”三个内容板块,以“各种人物”穿起整节课的内容主线,帮助学生在一个完整语境中充分参与到定语从句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表达愿望,体会定语从句的语法功能。

同样在环节一中,请学生头脑风暴猜人物环节,接着通过教师给出的详细信息,才能明确人物。比听教师讲解枯燥的原理,学生充分在语境中体会定语从句用于描述人物和提供更多信息的语法功能。

2.2有效提问引领学生观察语法结构

本节课中教师主要提问方式引领学生通过观察思考逐步学习语法结构。以旧知识带动新语法的学习。在有相关知识铺垫的后,才能更好地引出新知识。如:在活动中,教师通过回顾定语(单词)的概念,引入到定语从句(句子)的新知识。

教师:What are these red words?

学生:They are adjectives.

教师:We use adjectives to be ... We use adjectives to do what?

学生:定语(中文)

教师:Yes. Attributive,定语。(写板书)So when attributive words are not enough, what can we do? We can use ...

学生: Sentences!

教师: Yes, today our topic is “attributive sentence”. We call it “attributive clause”. 定语从句。

同样,在引导学生观察定语从句基本结构“人+who+sentence”的过程中(活动五),教师也是通过有效提问,层层铺垫,帮助学生观察归纳语法。

2.3综合实践引领学生领悟语法运用

为了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言实践运用中,设计了多种真实丰富的语言实践。所选择的人物或是古今中外著名人物或者周围师生,都是贴近学生生活,且符合八年级学生认知水平,能最大限度激活学生的交流动力。在活动中先是请学生点名道姓自己最喜欢的教师或者学生,随后任务难度升级,进行小组内有意义地讨论交流后,以对话方式报告最喜欢哪一类教师或者哪一类学生。

3. 小结

课标中许多理念都为如我们一线教师广为推崇,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不断实践和摸索。课标中所说“在实际运用中体会和领悟语言形式的表意功能”,是本节课的备课之初的理念指引,在语境中体会语法的功能,在语境中领悟语法的结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学习语法。

参考文献

[1] Hammer,J. How to teach English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 Ur, P. Grammar Practice Activities: A practical guide for teacher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9.

教师节的名言名句篇2

关键词:语文;文言文;教学误区;矫正

就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而言,文言文教学是素质教育比较薄弱的环节。传统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被许多教师奉为至宝,在学生方面却异化成为令人头痛的紧箍咒。

一、文言文教学的误区

“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斥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中:重文言词句解释,轻文章思想情感的感悟;课堂教学结构呈涣散状态,说到那里算那里;教学的流程方式机械、刻板,缺少创意;不重视文章自身特点,用同一种模式组织教学……这种课堂教学导致教和学的脱节,缺少探索与研究,缺少师生的互动,严重地束缚着学生的思维,遏止了学生的创造力,令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篇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残羹冷炙”。

二、矫正误区的策略

1.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文言文教学最容易走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其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掌握势必不牢。文言文教学同样应倡导自读——质疑——讨论,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相互讨论,最后解决问题。自读、质疑的过程是学生探索、研究的过程,讨论的过程是使探索、研究形成结论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才能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自主学习不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去掌握知识,而且会发现教师发现不了的问题,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和“西”是否都可以理解为名词作状语?(提出问题的学生认为这两个词的用法有区别)。这个问题问得很深入,是学生探索研究闪出的思维火花。许多参考资料上都认为“东”和“西”是名词作状语,课文注释“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往西扩大边界”也有视它们为名词作状语的倾向。但深入探究句子的内部结构,这两个词在用法上确有区别:“封”,名词作动词,解释为“把郑国当作边境”,“东”放在动词之前,理解为名词作状语,但“又欲肆其西封”中,“西”处在动词之后,名词之前,把“西”也理解为名词作状语,理由不充分,这里的“西”实际上就是名词修饰中心语,充当定语,此处“西”没有活用现象。

2.教会学生举一反三——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解释,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实词解释时要兼顾到通假现象、词类活用现象,虚词理解不仅要知道它的意义,还要弄清它的用法(词性)。如果不讲究方法,让学生机械地去死记硬背,文言文教学就被动得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肯定不浓,知识掌握也肯定不牢。字词句的翻译上,不能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教师讲清知识要领后,剩下的事情就要让学生去完成,从中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增强文言课堂的思维力度,文言课堂才能活起来。如名词作动词和名词作状语这个知识点,教师首先必须充分发挥主观“导”的作用,从古今语言运用规律上讲清楚什么是词类活用现象,从典型例句的分析解剖中明确名词作动词和名词作状语的区别。如让学生比较“蹄之”(《黔之驴》课文原句)、“蹄踢之”(改动后的句子)中两个“蹄”的解释,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名词作动词,它后面势必不可能带动词,名词作状语,它后面肯定是动词。然后开展学习竞赛,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有这种活用现象的句子,比谁找得多,找得快,找得准,学生的思维就得以充分调动起来,在实践中探索,乏味的字句理解就能变得富有生气,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就在充满思考的学习氛围中不断得到提高。

3.让人文情感走进文言课堂——高中新教材选用的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这些名篇佳作千百年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精神乐园。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上产生共鸣。《触龙说赵太后》一文的教学中,许多同学就字词的理解提了很多的问题,也有的同学就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出了疑问:“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郗也,故愿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针对触龙的发话,太后的回答令人费解,应作何理解?此问触及文言文的人文情感,提问质量很高。对这一问题,教师绝不能轻松地绕过,敷衍回答。我让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问题有思维力度,学生参与热情很高,说出了个人独到的见解,在此基础上,达成共识:太后的回答,语气生硬,回答极不情愿,对触龙的提问,不愿正面加以回答,这正微妙地表现了人物当时当地的心理,与“有复言令长安为质,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胥之”的语言环境相吻合,真实地表现了人物当时的心理。

教师节的名言名句篇3

《林冲棒打洪教头》主要写了林冲发配沧州途中路过柴进的庄上,与洪教头比武过招并打败了他。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是人物描写精妙凝练、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孩子们喜爱四大古典小说,但并不知道为何会成为经典,成为名著,对于高年级的孩子,我们有必要为他们打开一扇窗,通过简洁准确的人物形象描写,感悟古典小说语言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读古典小说的兴趣。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林冲和洪教头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学会抓特点写人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名著简洁传神的语言,激发读古典小说的兴趣。

3.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直入重点部分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3课《林冲棒打洪教头》。大家知道《水浒传》描写了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知道哪位?知道他们的故事吗?说说吧!

师:那你知道为什么这些人物让人永生难忘、耳熟能详吗?说说理由吧!

师随学生回答小结:那是因为作者在塑造人物时运用了描法,如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这些描写简练、准确,寥寥数笔,人物形象就跃然纸上。这节课我们以此课为例,认识一下林冲和洪教头这两个人物,看看他们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品味一下名著的语言,学学作者的生花之笔。

【评析:作为名著,可讲的内容很多,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这节课选择什么教学内容是一种智慧。通过谈话导入,学生在谈论水浒人物和水浒事件中,老师直接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不枝不蔓,目的明确。】

二、精读感悟、体会人物形象

1.按要求自学。

师:默读课文3~8段,用不同的符号分别画出描写林冲和洪教头的句子。思考:刻画这些人物形象时运用了什么描法?

2.小组交流。师点评小组合作情况。

3.交流描写洪教头的句子。

(1)外貌描写

随学生回答,出示句子:“只见来人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形象、体会词句的简练。

师小结:大家说得非常好!一个“挺”字,一个“歪”字就把洪教头傲慢无礼的形象完全展示在我们面前,这就是名著啊,一个字就能把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用词非常准确。谁能通过读表达出来?

【评析:老师对于外貌描写这句话的引导、朗读、小结,很简练、很准确、很到位,能看出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古典小说的一字传神的艺术魅力。】

(2)语言和动作描写

①洪教头向柴进问道:“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个犯人?”

②洪教头冷笑了两声:“只因大官人好戏枪棒,往往流配的犯人都来依草附木,冒称武师,找你骗吃骗喝,怎么能如此轻信呢?”

③洪教头跳起来说:“我偏不信他,他敢和我较量一下,我就承认他是真教头。”

师:你读读句子,看到了怎样的洪教头?(自以为是,飞扬跋扈――)从哪儿体会到的?

师指导读句子:

这时你看到的洪教头一定是火冒三丈的,一定是吹胡子瞪眼的,那可真是拍案而起――洪教头对林冲那真是一百二十个不满意。(学生读)

洪教头从疑问到反问,到问都不问了,干脆直接叫板,听这声音在我们耳边连起来,读起来。(生连起来读)

【评析:老师上课很简洁,围绕几个句子,抓住了疑问句、反问句、肯定句,引导学生读书、品味语言。老师的导读很成功,在一次次的导读中,通过个别学生的展示读、全班同学的表演读,那蛮横嚣张、目中无人的洪教头走进了学生的内心,师生激情飞扬,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激发、语言的领悟,水到渠成。】

(3)出示描写动作和语言的句子

①洪教头先脱了衣裳,拿起一条棒来掂量一番,独自耍了一阵,然后喝道:“来!来!”

②洪教头恼恨林冲,又想赢了这锭银子,便用了浑身的功夫,使出个“把火烧天”的招式。

③洪教头跳起来大喊:“来!来!来!”举起棒劈头打来。

④洪教头一棒落空,他一个踉跄,还没有站稳脚跟,就又提起了棒。

师:谁能通过读把自己对洪教头的理解读出来呢?

追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呢?你想表达什么?

师:是呀!大家说得好,洪教头耍自己的威风,灭别人的志气,摩拳擦掌,赤膊上阵,一副急不可耐的样子,带着胜券在握、炫耀的语气来读一读,带着挑衅的语气读一读。

【评析:老师的课轻松快乐,和同学们一起探讨读书的方法,都在实践着语言、运用着语言,商量中,“脱”“拿起”“掂量”“耍了一阵”“喝道”“跳起来大喊”等重点词句、问号走进了孩子的内心,读的过程成了学生感悟、表演、积累的过程。整节课学生表演着、大喊着、背诵着,有点说书人的架势。】

4.交流林冲的句子。

动作和语言描写。

①林冲寻思,想必是柴大官人的父了,连忙站起来,躬身施礼。

②林冲连说:“不敢,不敢。”

③林冲只好也从地上拿起一条棒来说:“请教了。”

④林冲看他虽然气势汹汹,但脚步已乱,便抡起棒一扫,那棒直扫到他的小腿骨上。洪教头措手不及,“扑”的一声倒在地上,棒也甩出老远。

师:自己读,读出什么?到底谁厉害?

师指导朗读。洪教头的话可是一连串的叹号,而林冲只有一个句号,该怎么读?(听出了林冲的被逼无奈、迫不得已啊!)

【评析:老师简单地、低声地追问了三个小问题,在回答与指导读中,很快到位。“一横、一退、一扫”读出了林冲的武艺高强、“不敢、不敢”“请教了”读出了林冲虚怀若谷、忠直淳朴的英雄形象,寥寥几笔,林冲的机智沉稳让我们佩服至极,这扇窗让学生看到了名著语言的穿透力。】

三、积累语言、领悟写人方法

1.复述课文。

2.领悟写人方法。

师:名著在描写人物方面有什么高招呢?

学生小结:

(1)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寥寥几笔,刻画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语言特别简练。

(2)在写人物时重点要写林冲,可是描写洪教头的都是满段满篇,泼墨如雨,而林冲的“打”却是惜字如金,打得点到为止,一多一少形成鲜明的对比,把林冲这个形象反衬到极致。

教师小结:

教师节的名言名句篇4

关键词:花样点名 乐于表达

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掌握语言最迅速的时期。新《纲要》颁布后,幼儿语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强调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该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使用语言,学会说话。3-4岁是幼儿语言发展最关键的时期,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幼教工作者的一项艰巨任务。该年龄段的孩子语言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界的环境刺激,取决于教育的影响。那么教师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创设最有效的语言学习环境,充分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呢?通过实践发现传统的晨间点名比较枯燥乏味,传统点名都是老师点名,幼儿起立响亮的应答,没报到名字的幼儿要保持安静。一开始孩子们都能挺直小腰认真地听,可没过多久,就表现出不耐烦,耷拉着脑袋、东张西望,有的甚至开始和旁边的小伙伴说话了。而这一环节虽然只有5-10分钟的时间,但如果科学的采用花样点名,使其成为一种游戏的方式,有效地与幼儿参与表达说话整合,抓住这个教育时机,就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利用晨间点名环节,结合花样点名在促进小托班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发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首先,温馨的花样点名可促进小班幼儿语言表达的信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在一个时间段得到老师的拥抱或鼓励。小班年龄的幼儿依恋亲人,情绪不稳,注意力仍以无意注意为主,凡是生动、活泼形象的事物都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在小班初,可以采用抱一抱点名:请幼儿大声的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ⅹⅹⅹ,我喜欢你们。"当幼儿表达完后,给予幼儿大大的拥抱,幼儿的信心倍增。

在这段时间里,我班有个男孩比较内向不爱表达,每次在点名环节中总爱看着其他小朋友大声的介绍,然后当看到其他小朋友被老师拥抱夸奖时脸上也会露出笑脸,感觉着其他孩子带来的幸福感,一天一天过去,他终于跨出这一步,虽让第一次他的声音很轻,但每天每到这个时候,只要他表达了,他都能得到每天都有的拥抱和肯定,现在的他在表达时声音响亮完整更有信心了,成为小朋友学习的榜样了。

小班幼儿刚刚离开家来到陌生的环境,情绪很不稳定,他们的内心会产生一种不安的情绪,一种深刻地对被爱、被关心、被抚慰的渴望感这时老师利用点名时间这样增进了师幼之间的情感,从而促进幼儿乐于表达敢于表达的信心。

其次,晨间花样点名面向每位幼儿,更能成为幼儿语言训练的练兵场。小班幼儿的语音发音不清楚,代词使用混乱,语句不完整,语序颠倒是常见的通病。点名环节点到幼儿的名字就请幼儿来说一句话,在逐个的简短句的表达中能更细化的纠正幼儿的常见语病,有针对性。如小班中下学期开展花样点名"我穿的衣服",当老师拿出一幼儿的名字卡片点到该幼儿时,幼儿简单说说自己的衣服。会有个别幼儿说:"我穿了裙子,红色的,今天。"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及时指导幼儿用正确的顺序来讲述,并可视情况利用一小阶段时间调整,慢慢地幼儿就会讲较短的一句完整的话了。

再次,为了统计每天的出勤人数,点名是每天必不可少的环节,点名环节每天进行,每个幼儿每天都能得到一次集体面前说话的机会,更有利于幼儿养成参与表达的习惯。

当然,由于一些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在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影响到活动的效果。比如:教师没有把握好讲述的进度等等,结合实践,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问题采用相应的策略。

一、打破传统点名,走出花样点名形式化误区。

晨间花样点名环节是教师可采用的一种良好的教学方式,但不能说只要用了花样点名就提高语言教学实效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讲述的内容方面考虑不周,没有阶段性和循序性。对幼儿讲述能力不能做到心中有数。对花样点名只走形式化。对此,教师只要找到了孩子的讲述兴趣所在,结合趣味化的点名方式,让孩子敢说、想说、愿意说也就不再困难了。

1、 使点名方式花样化,趣味化,实效性。把点名的趣味化作为幼儿乐意来讲述的一个重要的切入口。如:教师利用名字宝宝开火车的点名方式,拿出一张贴有幼儿照片的名字卡片,请幼儿根据内容表达一句话后教师把他的名字卡片排到"火车"后面。幼儿会更乐于来表达,更希望马上就点到他的名字。

2、 讲述内容简短并贴近幼儿生活。并注重计划性、阶段性和循序渐进性。同时,要善于看到孩子的表现及发展,语言能力的发展状况,及时的调整内容,让孩子的快乐持续保存。

3、 准备充分的凭借物。凭借物可以由教师准备,也可以由幼儿自己准备,如:讲述"我的玩具"可以带幼儿喜欢的玩具,讲起来会更有自信。

4、 对幼儿的讲述及时点评。不要吝啬你的鼓励。孩子总是希望得到成人的夸奖,对幼儿来说,教师是一个重要人物,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孩子的特别是对于胆小懦弱的孩子,我们更应给予充分地肯定与积极的鼓励。

二、 培养晨间花样点名的良好习惯。

《纲要》中提出小班幼儿就必须学会安静地听同伴讲话,不随便插嘴。如何让孩子们爱上点名,真正利用点名环节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呢?可以开展各种点名游戏:比比谁的耳朵灵:让孩子看老师的口型猜猜老师在叫谁的名字,点到的该幼儿再来表达......孩子们对这些点名方式很感兴趣,每次都会安静地倾听什么时候轮到自己了,有意倾听的意识和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很多。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尤其是对倾听习惯不好的幼儿加强个别教育,采用眼神、手势、模仿(可以是能力弱的幼儿向能力强的幼儿学习)等多种手段给予提醒和帮助,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

总之,幼儿在有趣的点名环节中训练说完整话是一个愉悦的语言教育契机。切忌讲述太强调教育目的性,我们的意图是培养幼儿"想说""敢说""会说"。唯有这样,才能让幼儿在语言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教师节的名言名句篇5

一、从语言入手进行节奏教学应用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沟通工具,人们借助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 把语言引进音乐教学中是奥尔夫音乐体系的巨大贡献。

比如利用字词、人名、地名等作节奏基石,进行节奏练习。如初一新生的第一节音乐课,因为大家彼此并不熟悉,有的同学互相还不知道名字,所以我从姓名入手进行节奏训练导入。首先请名字是两个字和三个字的同学分好组,围成2圈,两个字名字的同学用一种最简单的二拍子节奏型,如曹阳|××|曹阳,不断反复,形成一个固定节奏型。一起有节奏地念,当大家基本念齐后,依次加入不同同学的名字,在说到自己名字的同学向前一步。三个字名字的同学用 张一凡|×××|张一凡这样的节奏型练习,当两组都练习得整齐后,可分成两个声部念,加入力度、速度的变化,形成一个二声部合说,用自己的名字可以使学生们享受到的愉悦是难以形容的,它又绝对是人人容易学的。这节音乐课的节奏训练既让学生相互间认识、合作了,又对音乐产生了兴趣。

通过一样的方法,利用诗句、俗语、名人名言等可以组织更多样的节奏型甚至乐句的节奏乐句,进行二声部甚至至多声部的大合说,至于这些诗句、俗语、名人名言,可以由学生自己找,也可以老师从具有不同节奏可能的句子中选出几个与课题主题相关的句子,由学生即兴创造节奏。

二、声势练习的应用

声势练习是用身体做乐器,通过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发出声音来进行节奏练习。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声势,是奥尔夫教学法的特点之一,通过动作来开发学生与生俱来的节奏感。

在欣赏《嘎达梅林》时,乐曲节奏规整宽广,我采用做声势动作的方法引导学生听音乐:听音乐的节拍,听乐曲的速度和它所表现的内容。加入了声势节奏练习后,女生:××××|拍手 拍腿 捻指 拍腿|,男生:×—×—|拍手心、拍手背,让学生感受四四拍的强弱规律,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当这种最自然最简单的身体动作与音乐融为一体的时候,学生内心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审美愉悦。分小组的声势练习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协调能力。

在学习新的歌曲时,还可以把较难的节奏型拿出来做声势即兴。如在学习《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时,前八后十六这种节奏型全曲用得较多,就拿出来进行声势即兴。声势即兴一般是从模仿进入,老师做一个四拍子气势后学生进行接龙。“接龙”有接尾和接头两种,接尾要容易些,就是教师拍四拍,学生重复后两拍,自己再创造两拍不同的节奏。接头是学生要摸仿老师前两拍节奏,再创造两拍自己的节奏。这一活动形成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唱谱能力。

教师节的名言名句篇6

遗憾的是,当今文言文教学中,部分教师总认为学生文言文基础差,便放不开手脚,牵着“牛鼻子”走“字字落实”之路,导致学生不可避免地滋生依赖心理,不愿意去体验思维的挣扎与阵痛,这样,便诞生了智能偏低的“早产儿”。

普罗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有一段精彩描述:“没有人给我们智慧,我们必须自己找到它。这要经历一次茫茫荒野上的艰辛跋涉,没有人能代替我们,也没有人能事我们免除这种跋涉,因为我们的智慧是一种我们最终赖以观察世界的观点。”这对文言文教学有很大启示:学生要拥有文言文“智慧”,教师无法给他们,须由他们自己去读、去诵、去思,是为“艰辛跋涉”,亦为“思维阵痛”。叶圣陶极力强调吟诵的必要性,他说:“要亲切体会文言文的种种方面,都必须花一番功夫去吟诵。”考究自古以来的母语教学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诵读史。诵读是语文的根本,尤其是文言文更需要诵读。诵读能表现思维,又能促进思维,二者密切相连,文言文教学一旦离开它们,便成为能力的空中楼阁。

近年来,笔者根据文言文特点及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在文言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有意给学生营造“思维阵痛”的课堂气氛,总结出“以诵读为手段,以思维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积累为主线”的文言文教学“诵读与思维同步”课型。该课型的结构流程如下:

一、整篇自读——茫茫荒原上的艰辛跋涉

这一环节由学生整篇自读。除一些必要的背景材料外,教师不作内容上的过多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反复自读,读出感情,读出味道,读出思想,将文章无声语言化为渗透读者感情和意识的有声语言。该环节是学生自主整体感知的思维过程,是任何人都替代不得、包办不起的。特级教师于漪特别重视整体阅读感受,她认为好端端的文质兼美的文章被肢解成若干习题,抠这个字眼抠那个字眼,文章的灵魂不见了,“肢解也并非易事,见段不见文,见层不见段”。整篇自读的过程,就是一个思维自主艰辛跋涉的过程,也是一个探寻文章灵魂的过程,更是一个孕育能力的过程。

为了使自读顺利有效地完成,教师要做好以下的工作:一是要加强学生对自读的认识和习惯培养,激发自读的自觉性,从而养成良好的自读品质;二是要提要求,教方法,教会学生读什么,怎样读;三是要变换自读形式,激励学生主动、快速、高效地自读。

从认知过程看,这环节主要是整体感知。学生有机会充分运用各种“分析器”,整体把握,推测判断,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能力。该环节实施效果的评价,主要看学生能否坚持反复自读,如能坚持反复自读,能归纳出大意,能复述故事情节或串说全文,就表明自读成功。

二、定位诵读——阳光与乌云的较量

这一环节主要是去粗取精,加深理解,定向深化。要求教师根据第一环节反馈的信息,并结合该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同学生一起来个“活定位”。即看学生最需要讲什么,怎样讲更有利于把握重点,攻克难点。然后师生集中精力于定位处,细细品读、诵读,反复推敲,名词义,明句义。时间为15分钟。此环节仍然要以学生的诵读思品为主,教师点拨为辅。魏书生在《讲读课要少讲多读》中指出:“讲得少,教师才更珍惜讲课的时间,仔细考虑哪是必讲的内容,哪是讲了以后学生能记得住、能理解的内容。讲得少,学生才有可能记得住;读得多,学生才能提高阅读能力。”

具体操作:先定准位。一般来说,学生在自读中所做的三类记号处,就基本包含了该文的重点难点疑点。然后在诵读中推敲实词意义、虚词用法等特殊观象。例如教学《六国论》可以这样实施这一环节:

(一)定位

①“ 日削月割”“五国既丧 ”……

②“ 非兵不利,战不善 ”

③“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

④“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⑤“举以予人”

……

(二)读思结合、推敲

①中“日”“月”的用法与已学过的《阿房宫赋》中的“日益骄固”中的“日”同,因为都是“名词+动词”结构,且名词不作主语,即为名词作状语,译成“一天天地”,“一月月地”。“既”在已学过的《曹刿论战》中有“既克”名,都应译为“已经” ,表示动作已完成。(温故而知新,迁移思维得到训练)

②中“战不善”能否理解为“不善战” ?根据前面语境“兵不利”不可译成“不利兵”而得知。(根据结构对称原则来推理的思维得到训练)

③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体现了文章体裁结构。(逻辑思维得到训练)

④句是表明作者的写作意图(借古讽今)的。(培养学生发现言外之意、弦外之意的想象,联系推理思维)

⑤句是特殊句式省略句。

……

这种操作具有跳跃性,学生在掌握字词句的含义、篇章结构特点、写作手法的同时必须用思维去填补形式上的断层。这种让学生“跳起来摘挑子”的做法,给学生提供了“思维阵痛”的空间,拨云见日,有效地提高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归纳品读——婴儿啼哭的最强音

实现了以上两个环节,学生基本上能自译出课文。但知识比较零散,这就需要进行第三环节的归纳品读,将分散的知识作分类、比较,使知识系统化,再用品读的方法,使系统化的知识牢固化,进而掌握古汉语的一些规律,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归纳的过程,就是新旧知识重现、整合与迁移的过程。主要可从这几方面进行:一是虚词的用法;二是实词的一词多义;三是特殊句式;四是写作手法;五是文体特点等。例如教学《师说》,第三环节可以这样操作:

(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例如:

1. 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引进比较对象,“比”)

2. 而耻学于师(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向”)

3. 不拘于时(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被”)

4.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处所,“在”)

……

(二)实词的一词多义。例如:

1.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2. 吾而从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老师”)

……

(三)句式归纳,例如宾词前置句式表现如下:

1. 肯定句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2.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代词宾语要前置,例如:1)莫我肯顾;2)忌不自信;3)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4)古之人不余欺也。

3.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例如:1)宋何罪之有?2)大王来何操?3)何以战?4)何厌之有?

……

(四)文体归纳。例如议论文体:

1.《师说》、《马说》、《捕蛇者说》中的“说”是议论文体的一种。

2.《谏太宗十思疏》、《论积贮疏》中的“疏”是封建时代下臣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奏章。

……

这种归纳后加上省略号,意味着是不完全归纳,在平时学习生活中需要不断补充,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在系统中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教师节的名言名句篇7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近年来,我一直在书堆中寻寻觅觅,及时掌握教改信息,认真学习领悟课改理念,积极参加专业培训,不断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敢于改革,勇于实践,借鉴先进、前卫的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多次创设条件,走出去观摩聆听名师大家的经典课例。好多位名师的教学经典一次次吸引了我。他们的课堂“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终曲”余音绕梁,连课堂过渡语也仔细推敲、精心设计,使听者严谨有序又生动活泼之感。我现在如同一个习武者获得了武功秘籍,教学中边读边操练,借鉴名师经典,落实课标理念,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成了师生交流、互动、展示的舞台。于是学生们发现:先前一本正经、总是板着面孔的我有了诚挚的微笑、宽容的目光、协调的动态语言,课堂多了一些轻松,多了一些真实,多了一些笑声,多了一些灵动。为此,我略有感悟,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要向名师学哪些呢?我认为要向名师学习以下两点:

一、学习名师的一颗童心

名师共同特点是:他们关爱每一位学生,一颗永远的童心。名师是幽默的,在恰到好处的夸张中点拨迷津,在意想不到的诙谐中激励导行。生活即课堂,课堂即生活;名师是孩子化的,他们的语言总能与孩子的语言碰出火花。他们尊重人、欣赏人,即便是独到的见解,也用商量的口吻道出。

许多名师精彩的教学片段使我终身难忘,不断引领着我去模仿、创新,促使我从困惑中走出来,从反思中醒悟。

如,于永正老师执教古诗《草》,最后安排学生回家汇报,老师转换角色,分别演妈妈、哥哥、奶奶,对汇报学生或赞赏,或引导,或考察,或归谬,情境生动,寓教于嬉,令人忍俊不禁;而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他抓住重点句子“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来了个“来来回回读重点”。文章共四个故事,读完每个故事后,老师就事论事,不作点评,然后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这段话。学生感悟一次次加深,深切的怀念之情写在师生脸上,令人动容。

支于恒老师在教《匆匆》一课时,根据文本的特点,运用了诵读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完成课文的学习。教学中支老师让学生充分有感情地进行诵读,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理解,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体会感情,在诵读中积累语言,在诵读中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整个教学环节为“用心灵诵读――用心灵倾听――用心灵倾诉”,在学生读懂课文之后,引导学生体会感悟作者的写作目的,交流自己的感受,最后用简短的语句表达出来并让学生到黑板上“创作”自己的格言或警句。教师边巡视边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写出立意或语言独特的句子,以表达自己对课文、对时间和生命个性化的感悟。我听后真正感到,支老师把课堂时间真的还给了学生,把黑板真的交给了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难怪听课老师异口同声说到:支老师的课堂是读书的课堂,也是艺术的殿堂。使人听后久久难忘,既给我们艺术的享受,又引领着我们去模仿、去探究……

窦桂梅老师执教的作文课《捶捶乐》,教学如同拉家常一般,口语交际、表演、现场交流、推销产品等教学环节层层铺设,学生领悟到了“语言有魅力”的真谛。是啊,作文,不正是以“语言的魅力”作基础吗?窦老师授之以渔,这堂课,能不让我们对“超越课堂,超越生活”作点思考吗?

孙双金老师在教学《春望》时,引来杜甫的另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一详学一略读。诗言志,诗人的悲之切、熹欲狂的情怀让学生深深感动。读书感悟发挥到淋漓尽致,我们不得不赞叹教育者的独具匠心。

二、学习模仿名师的教学方式

教师节的名言名句篇8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是我们打造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只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参与、主动学习。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就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而言,英语歌诀教学就是把学生平时所学的枯燥无味的重点英语知识转化为趣味性强、学生乐于接受的知识歌诀,通过教师结合各自的教学实际实时地引入英语教学课堂,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识记英语语言知识,掌握英语语言规律。通过多年的教学体会,我发现英语歌诀教学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英语知识歌诀韵律性强,趣味性浓

把英语知识歌诀引入英语课堂教学,既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快速地识记英语知识,它比传统的死记硬背要好得多。心理学实验表明:记忆韵律化的材料比记忆非韵律化的材料要节省了三到五倍的时间,而且在大脑中保存的时间更长。且看下面三首歌诀:

英语开音节歌

开音节,音节开,一元字母在后排。

若遇一辅堵后门,还有哑e在外呆。

字母a,e,i,o,u,读作[ei],[i:],[ai],[?藜u],[ju:]。

英语闭音节歌

闭音节,音节闭,辅音字母词尾居。

如遇一元夹当中,发的读音短而急。

字母a,e,i,o,u,读作[?V],[e],[i],[?蘅],[?蘧]

定冠词(the)的用法口诀

特指双方熟悉,上文已经提及,

世上独一无二,序数词,最高级。

某些专有名词,方位名词,乐器。

外加复数姓氏,习惯用语要特记。

培根曾说过:“一切知识的获得都是记忆,记忆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英语是一门有别于汉语的语言,由于其内容多而散,语言知识反复重复,学生一看就会,一学就忘,一用就错,所以,用英语歌诀引导并帮助学生边学边记显得尤为重要。

二、英语知识歌诀对英语语言规律的概括性强,浅显易懂,学生易于掌握

英语知识歌诀可以替代教师在课堂上反复讲解和让学生机械地操练,从而大大减轻了师生的教、学负担,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如下面两首歌诀:

陈述变感叹口诀

陈述变感叹莫愁,巧记几句顺口溜。

主谓一起先断开,再将how,what选上来。

观察谓后中心语,中心名把what取。

如果形、副为中心,选择how要区分。

三选词语谓后加,very退出没话搭。

主谓一起受牵连,位置放后加感叹。

时间状语没办法,跑到句末成一家。

如:1. It is //a fine day today. 陈述句

What a fine day it is today!感叹句

(陈述句谓语is后的中心词为名词day,故选what)

2.The plane is flying // very fast in the sky.

How fast the plane is flying in the sky!

(陈述句谓语is flying 后的中心词为副词fast,故选how)

宾语从句要诀

宾语从句也是句,复合句中做宾语。

连词引导主谓跟,陈述语序要记准。

陈述句what来引导,一般情况可省去。

一般疑问表“是否”,if或whether前边立。

特殊疑问句作宾从,疑问词引导就能行。

还有一点要注意,从句时态要用对。

主句若是现在时,从句时态随意用。

主句若是过去时,从句随主时态变。

主从动作同发生,过去进行从句子。

宾从动作先发生,过去完成时态用。

宾从动作后发生,过去将来时态用。

宾从表达是真理,一般现在代过去。

以上规则心中记,学好宾从没问题。

三、教师在高效课堂上除了激励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外,还要给学生一些学法指导,并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就中学英语而言,学生在学习中普遍感到同义词或易混词语的区别和用法总是搞不清、记不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若能将它们的区别和用法进行归纳整理编成歌诀,引入课堂教学,便可以满足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需要,方便学生识记。如下面一首歌就可以帮助学生掌握such和so的区别和用法。

Such和so用法妙记

名前such,形、副so,“多多少少”也用so。

little一词有特殊,“小”用such“少”用so。

形后单数名词现,such与so可互换。

只是位置有差异,换时千万要注意。

形后若是复数名,其前用so就不行。

形后名词不可数,只用such不用so。

如:1.当英语名词前有much、many、few、little等表示“多多少少”的~修饰时,要用so而不用such.

2.such a/an+adj.+n.=so+adj.+a/an+n.

四、英语歌诀教学并非盲目追求趣味性和知识性,而是严格遵循常规教学原则,以落实“三维目标”,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

英语歌诀教学在激发学习兴趣,传授英语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提高学习能力,塑造完美人生,以期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如下面一首歌诀:

Hair and Eyes

hair是长还是短,long or short记心间。

世界人口千千万,各民族发音不一般。

black,blond和brown,还有red都好看。

big eyes大眼睛,colour也随种族变。

black hair,black eyes,炎黄子孙美名传。

Blue,blond和brown,我们中间很少见。

烫发染发坏习惯,养成良好审美观。

种族歧视是偏见,崇洋非好汉。

知识渊博心灵美,人生舞台你最靓。

各族人民心相连,构建和谐大家园。

总之,以上所谈的只是自己在英语歌诀教学中的一些点滴体会,但我相信只要我们英语教师在日常英语教学中能紧扣教学内容,结合教学实际,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要求识记的重点英语知识,巧妙运用英汉两种语言整理编写成节奏明快、韵律性强、浅显易懂的英语知识歌诀,适时地引入课堂教学,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更能帮助学生准确、快速地识记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规律。在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倡导快乐学习理念,打造高效课堂的有利形势下,只要我们在英语歌诀教学方面大胆探索,不懈努力,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
  • 教师
    刊号:46-1072/G4
    级别:省级期刊
  • 华夏教师
    刊号:10-1045/G4
    级别:部级期刊
  • 教师博览
    刊号:36-1222/G4
    级别:省级期刊
  • 英语教师
    刊号:12-1319/G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