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8篇

时间:2022-08-30 23:47:32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对寓言的体会和认识。

2.能发现“源源不断、无忧无虑”等词语的特点,并能写出相同结构的词语。

3.能仿照例句写出带有动作、神态描写的提示语。

4.能按照正确的格式写一个通知。

5.知道横画或竖画较多的字的书写要点,写好“艳、静”等8个字。

6.积累“邯郸学步、滥竽充数”等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教学重难点

理解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能正确书写通知。

▶教学策略

1.交流平台

引导学生交流对寓言这一文体的初步认识,可回顾自己学过、读过的寓言故事,并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复述,结合生活经验说明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2.词句段运用

这一部分安排了三项内容,可引导学生先观察并思考两组词语在结构上的特点,然后照样子写出类似的词语;可通过读例句,体会人物说话时描写神态、动作的语句的作用;先读范例,了解通知的格式,明确正文的关键信息,根据题目要求选择一种情况写一写,完成后师生共同评议。

3.书写提示

可先让学生读一读提示语,了解横画或竖画较多的字的书写要点,教师结合示例进行范写提醒,学生自主练习,最后同学互评。

4.日积月累

“日积月累”安排了9个来源于古代寓言的成语,在学习前可让学生查阅资料,阅读相关寓言故事。学生在理解中反复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对寓言的体会和认识。

2.能发现“源源不断、无忧无虑”等词语的特点,并能写出相同结构的词语。

3.能仿照例句写出带有动作、神态描写的提示语。

4.能按照正确的格式写一个通知。

▶教学过程

板块一

熟读精思,品读寓言

1.交流令你印象深刻的寓言故事:同学们,我们刚刚学完一个单元的寓言故事,你读过的寓言故事中还有哪些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尝试用自己的话跟我们分享一下吧!

(1)课件出示“交流平台”中的第一点。

课件出示:

许多寓言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乌鸦喝水》《狐假虎威》《揠苗助长》……这些故事我读过以后就不会忘。

(2)课件出示分享方法。

课件出示:

分享时应注意说清楚时间、人物、事情、结果、道理。

2.寓言有道理:从这些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选择其中一两个进行交流。

(1)课件出示“交流平台”中的第二点。

课件出示:

寓言故事蕴含着道理。读了《守株待兔》,我明白了做事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要有侥幸心理。

(2)小组内交流。

(3)指名上台交流。

(4)小结:真是小故事大道理,多读寓言故事,会让我们明白更多的人生道理。

3.寓言如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这些寓言故事能让你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人和事?

课件出示:

寓言故事能让我想到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

(1)学生交流讨论。

(2)师小结:寓言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能让我们从中受到启发。

【设计意图】通过分享故事,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在交流中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结合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了寓言的特点和对寓言的认识。

板块二

聚沙成塔,积累词句

1.发现构词规律。

(1)课件出示课本词句段运用中的两组词语,学生先结合拼音自读,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

源源不断

津津有味

无忧无虑(lǜ)

无边无际

(2)学生自读,检查认读。

(3)同桌互查,指名读,教师正音。

(4)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两组词语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5)师生一起梳理两组词语在结构上的共同点。明确前两个是“AABC”式词语,后两个是

“ABAC”式词语。

(6)学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同桌互说。

(7)仿写词语练习。(课件出示练习题)

课件出示:

依依(

)(

亭亭(

)(

斤斤(

)(

无(

)无(

无(

)无(

无(

)无(

①补充填空。

②说说写写:学生自主说词,并试着写一写。

2.感受人物描写。

(1)读一读,比一比。

①学生自读例句,一边读一边思考加点的词分别写的是什么。

课件出示:

l

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噘(juē)起了嘴,皱起了眉头:“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l

“真的,一个陶罐!”其他的人都高兴地叫起来。

②全班交流:加点的词能去掉吗?(预设:不能,因为第一个句子中“噘起了嘴,皱起了眉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鹿对自己细腿的不满)

③学生讨论:这些词对句子有什么作用?(这样写能使读者更清楚地了解故事中人物说话时的心情、语气)

(2)说一说,演一演。

①加上自己的神态、动作把加点的部分表现出来。

②句式训练

课件出示:

他__________________:“你真是急死我了!”

(3)找一找,读一读。

①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找一找课文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句子。

②再读一读,读好人物语气。

③讨论不同位置的提示语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4)说一说,练一练。

①学生仿照例句,把句子补充完整。

课件出示:

“这次我终于可以好好地玩儿啦!”姐姐_________________

②写完后将句子连起来读一读,看看是否恰当。

③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5)总结方法:运用动作、表情等描写可以让提示语表达得更加具体生动。

3.学写通知。

(1)学生读通知,说一说,一份完整的通知是由几部分构成的?(课件出示通知)

课件出示:

通知

4月9日下午3点,请全体同学到操场集合,观看文艺表演。

少先队大队部

4月7日

(2)全班交流总结:通知由标题、正文、落款、时间四部分组成。

(3)学生观察通知格式,全班交流。

教师总结:标题“通知”写在第一行正中间,正文应另起一行空两格写,落款署名写在正文右下方,日期写在署名下面。

(4)学生读通知的正文部分,想一想通知的正文有什么特点。

(5)学生交流,归纳。(通知正文简洁明了;写清时间、地点、通知对象、事件;还应注意人物称呼的正确使用)

(6)学生根据提示试写通知。(课件出示通知内容)

课件出示:

通知内容:通知各班班长领取新校服。

领取时间:4月10日下午4点。

地点:学校图书馆。

通知人:学校教导处。

通知时间:4月8日。

(7)完成后师生评议、修改。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总结构词规律、人物描写方法和通知的格式及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完成书本练习、师生评议、修改,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知道横画或竖画较多的字的书写要点,写好“艳、静”等8个字。

2.积累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教学过程

板块一

笔精墨妙,体验书法

1.课件出示要写的8个字,引导学生观察这8个字的特点。

课件出示:

2.学生读一读提示语,了解书写横画或竖画较多的字的要点。

(1)横画较多的字要注意各横画之间距离要合适,不要太挤,也不要太开。

(2)竖画较多的字注意笔画的长短比例和距离,避免重复、拥挤。

3.教师结合示例范写,提醒学生注意:一个字如果横画或者竖画较多,写之前就要想好这些笔画的长短和距离,这样写出的字才好看。

4.学生自主练写这8个字,教师指导个别难写字。

5.同学互评。将写得好的作品展示出来。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思考、归纳、总结这些汉字的共同特点,明确这些共性就是书写这些汉字时的注意事项。学生只有明白了这些规律,才能完成书写目标。教师通过范写难写字,给予学生进一步的指导,加深理解。

板块二

品读寓言,积累成语

1.借助拼音将“日积月累”中的9个成语读熟,做到读准字音。(课件出示词语)

课件出示:

邯(hán)郸(dān)学步

滥(làn)竽(yú)充数

掩耳盗(dào)铃

自相矛(máo)盾(dùn)

刻舟求剑(jiàn)

画蛇添足

杞(qǐ)人忧天

井底之蛙

杯弓蛇影

2.指名读,教师正音。邯郸(hán

dān);滥竽(làn

yú);杞(qǐ)。

3.开火车,全班读。

4.交流讨论:通过预习,你能讲讲这些成语故事,并说说它们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吗?

5.指名上台交流。

6.读一读,背一背。让学生明确这9个成语蕴含的道理后,再次朗读,熟读成诵。

7.将成语摘抄至积累本中。

【设计意图】对于从寓言故事中演化而来的成语,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因此这一环节要充分发挥学生查阅资料进行学习的能力,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提升语文素养。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1.交流故事,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时引导学生从时间、人物、事情、结果、道理几个方面进行交流,既让学生加深了对寓言故事的理解,也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一举两得。

2.落实词句积累与运用。

本单元的语文园地有较多的词语认读与积累,如AABC、ABAC类型词语的积累以及寓言成

语的理解与积累,我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与交流中理解这些成语,让学生熟读成诵,积累到自己的词语宝库里。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2

本单元围绕“田园生活”这一主题,编排了《古诗词三首》《乡下人家》《天窗》《三月桃花水》4篇课文。文章语言优美,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乡村的景色和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乡村生活的赞美之情。《古诗词三首》生动地再现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田园风光图;《乡下人家》描写了自然和谐、富有诗意的乡村生活;《天窗》描写了乡下屋顶上小小的天窗带给孩子们的美丽、神奇的想象;《三月桃花水》抒发了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课时

教学目标

古诗词三首

2

1.认识22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40个字,正确读写3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词三首》。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4.积累优美的句段,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

5.自主阅读《三月桃花水》,感受春天的美景和勃勃生机。

乡下人家

2

天窗

2

三月桃花水

1

习作

2

1.转述时要注意人称的转换,弄清要点,不要遗漏主要信息。

2.把“我的乐园”介绍给同学,表达出自己快乐的感受。

1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徐、篱”等6个生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理解诗词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2.理解诗词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策略

1.朗读入意境

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先引导学生熟读诗词,再借助文字让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感受古诗词语言的魅力。

2.想象入情境

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再创设情境,引导想象,入情入境。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宿新市徐公店》

▶课时目标

1.认识“徐、篱、疏”3个生字,会写“宿、徐、篱、疏”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宿新市徐公店》,背诵、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导入新课,理解诗题

1.出示导语,明确单元主题。

(1)课件出示单元导语。

(2)师指名读;生齐读。

(3)师导入: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单元的课文,走进乡村,去感受惬意、闲适的田园生活吧!

2.导入新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师引导: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单元的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课件出示《古诗词三首》)

(2)明确本节课目标:学习第一首古诗,认识一位诗人。

3.看图引入,知晓作者。

(1)课件出示初夏荷塘图片,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中的景色。

(2)师引导:图中的景色让你想起了哪一首古诗?谁能背诵给大家听?

(3)师指名背诵。(相机出示课件《小池》)

(4)师引导了解作者:大家还记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预设:杨万里)

4.揭题并板书诗题,学习诗题中的生字。

(1)师引导:杨万里是我们熟悉的诗人。今天,我们就跟随他的脚步,去欣赏暮春时节的乡村景色。

(2)板书诗题:宿新市徐公店。

(3)学习“宿、徐”。

①师指名认读“宿、徐”,相机正音。(“宿”读平舌音)

②师指导书写“宿”:上下结构;上面的“宀”要包住下面的“亻”和“百”;下半部分的“亻”窄一些。

(4)解析题目意思。

①师引导:你在哪里见过“宿、徐”这2个字?你知道它们的意思吗?

②生交流。

示例1:我在招牌上见过“宿”,它是住宿、投宿的意思。

示例2:我们班的同学中就有姓“徐”的。

③师相机引导生理解“徐公”的意思。(一位姓徐的老人)

④师引导:谁能说说诗题的意思?

⑤示例:投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

5.指导读诗题。

(1)师引导: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意思读出诗题的正确节奏。

(2)师指名读。(相机出示课件指导:宿/新市/徐公店)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原有知识,以此为兴趣点,引入新诗的学习。而让学生把诗题生字的学习与生活经验相联系,能激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树立识字意识,同时也降低了诗题的理解难度。

板块二

看图初读,了解大意

1.故事引导,感受诗意。

(1)师引导:那一天,杨万里吃过午饭,走出客房,在徐公店附近漫步,欣赏周围的自然景色。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本中的诗句,把生字圈出来,把诗句读正确。

(2)生自由读诗,边读边圈出生字。

(3)朗读诗句,学习读写“篱、疏”。

①师指名朗读,相机正音:“疏”读“shū”。

②课件出示写在田字格中的“篱、疏”。

2.初读课文,了解景物。

(1)师引导:下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句,边读边想,诗人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请在诗句中做上记号。再看看文中的插图,说说图中有哪些景物。

(2)生自由读,边读边思考。

(3)示例:诗句中写到的景物有“篱”“树”“菜花”“儿童”“黄蝶”“径”。

(4)师引导看插图,指导理解“篱落”“树头”。(板书:篱落树头)

(5)引导理解“径”。

①师引导:我们学过的《山行》中有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回顾一下,这里的“径”是什么意思?

②预设:小路。

③师引导:“篱落疏疏一径深”中的“径”也是小路的意思。(板书:一径深)

3.生再读诗句,注意读通顺。

【设计意图】从诗中找景,再看插图理解,能使学生快速进入诗中所营造的意境,领略诗中风光,在潜移默化中习得学习方法。

板块三

吟吟诵诵,渐入意境

1.联系诗句,想象画面。

(1)师引导:这些景物分别是怎样的呢?请联系诗句大胆地说一说想象到的画面。在说之前,同学们可以想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诗中所提到的景物。

课件出示:

)的篱落

)的小径

)的儿童

)的蝴蝶

)的菜花

)的树

(2)生自由交流,大胆想象。

2.诵读诗句,理解诗意。

(1)生诵读诗句。师引导:诗句中分别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谁来说一说?(提示:借助注释引导生理解“疏疏”;联系诗句“花落知多少”,理解“花落”;“走”在古时指的就是跑;“无处寻”中的“无”,可引导生回想诗句“荷尽已无擎雨盖”“泉眼无声惜细流”等诗句中“无”的意思来理解)

(2)生交流。

3.指导朗读,读出节奏。(出示课件)

(1)师引导:七言诗的节奏一般根据它的词义来划分,划分时注意保持词语的完整。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这首诗应该怎样读?

(2)师指名读。

(3)正确划分节奏。(出示课件)

(4)生自由朗读;师指名读;生齐读。

4.想象诗的意境。

(1)师引导:读着读着,我们仿佛跟随诗人杨万里欣赏到了田园风光,你的眼前仿佛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2)示例: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幽深的小径,小径旁的树上刚刚长出来的叶子还没有形成树荫。儿童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蝶儿飞进菜花丛中就再也找不到了。(相机板书:儿童追黄蝶菜花)

(3)创设情境朗读。

①师指导:看着这样的景色,这样的情景,诗人杨万里会想些什么,会有什么感受呢?

②生大胆想象交流。师相机引导生朗读自己最喜爱的、感受最深的诗句。

③配乐读诗。

师:这是诗人的感受,更是大家的感受,请同学们随着音乐诵读古诗,读出自己的感受。(课件播放古筝曲)

④指导背诵。师:我们一遍又一遍地诵读着诗句,那些画面,那些文字,相信早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谁能背诵给同学们听听呢?(师指名背诵)

【设计意图】入意境、悟诗情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在交流中强调情感的激发,让学生与诗人的情、诗句的境形成共鸣,因此我安排了说诗意、入诗境、悟诗情三个环环相扣的步骤。

板块四

创编故事,默写古诗

1.展开想象,根据诗意创编故事。

(1)师引导:虽然这首诗只有28个字,但它描绘的不止一个画面。想象一下那个追蝶的孩子脸上的表情,黄蝶停停歇歇的情境,孩子的想法与做法,然后说给大家听听。

(2)四人小组编故事,互相评议;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

这时,从小路的远处跑来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他正在追赶一只黄色的蝴蝶。黄蝶儿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好像在与他捉迷藏。过了一会儿,黄蝶儿大概也飞累了,它停了下来,歇在路旁的篱笆上,小男孩也停住了脚,一边紧盯着蝴蝶,一边用袖子去擦脸上的汗珠。这时诗人仔细地打量起眼前的小男孩:圆圆的脸上嵌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透出他的天真和可爱。淡紫色的短褂、蓝色的长裤在暮春的田野里显得更加艳丽。只见小男孩双手一拢,猛地朝蝴蝶扑去。可是还没等他把手合拢,那蝴蝶已机灵地扇动翅膀,飞进油菜花丛里,再也找不到了。看着那一片金黄的菜花,小男孩非常懊恼,满脸失望。他在菜花丛旁站了一会儿,又蹦跳着跑开,去寻找新的快乐了。

(3)生评议。

2.默写古诗。

(1)师引导:同学们的想象力多么丰富啊!这样美好的画面诗人仅仅用了28个字就描绘出来了。赶快把这首古诗默写下来吧!

(2)生自由默写。

(3)师展示生默写的古诗,集体评议。

3.课堂小结。

师:一首诗,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就是一幅和谐的画卷。像杨万里这样热爱田园生活的古代诗人还有很多很多,下节课我们再接着学习。

【设计意图】诗句的学习并不只是了解一首诗的内容,而是以诗为媒介展开听、说、读、写的训练。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深化诗的意境。另外,课内默写有利于了解学情,方便开展下节课的教学。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课时目标

1.认识“杂”字,会写“杂、稀”等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3.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导入,初读感知

1.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1)检查复习。

师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的《宿新市徐公店》,谁能背诵一下?

(2)师指名背诵;全班齐诵。

(3)师导入新课: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生机勃勃的暮春田园风光!今天我们又将走进范成大向我们展示的充满自然美的田园生活。

(4)课件出示诗题《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认识“杂”字。

①师指名读诗题,相机指导:“杂”读平舌音,“兴”读第四声。

②指导书写。

师范写“杂”字,学生边看边书空。师提醒生注意“杂”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下面部分不要写成“木”。

③了解题意。

师引导:

“杂兴”就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儿表示一年四季,那么整个诗题的意思是什么?

预设: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④生齐读诗题。

2.简介诗人。

(1)师引导:这首诗的作者是范成大。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

(2)师指名回答。(师相机出示课件)

(3)生自由读简介。

3.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师引导: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

(2)生自由读诗,边读边圈出诗中的生字。(出示课件)

4.检查自学,指导识记,读通、读顺本诗。

(1)生自主认读要求会写的字。(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稀xī

蜻qīnɡ

蜓tínɡ

(2)师指名认读,相机引导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形声字识记示例:“蜻蜓”是一种昆虫,所以都是虫字旁,右边的“青、廷”分别是这两个字的读音。

(3)师重点指导“蜓”字的书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强调右边不要写成了“延”。

(4)检查课文预习。

①课件出示全诗。

②师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③引导生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师引导:小声再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你是从哪些地方知道的?读完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④生小声读课文,小组内讨论交流;师指名交流。

⑤师小结:金黄的梅子、又肥又大的杏子、雪白的麦花,还有结了油菜籽的稀稀疏疏的菜花……范成大给我们营造的意境多美呀!联系生活实际来读诗,能带我们快速进入诗的意境。

5.指导读出节奏。

(1)师引导: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2)师指名读,相机指导:“二二三”是七言诗中常规的划分节奏的方法,但是为了保持词语意思的完整,有时可以分为“四三”或者其他节奏。

(3)师生合作朗读。

(师)“梅子金黄”——(生)“杏子肥”。

(师)“梅子金黄杏子肥”——(生)“麦花雪白菜花稀”。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课前查找资料的习惯。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思。

板块二

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自主读诗,感受诗中的“景美”。

(1)师引导: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流利,也很有节奏,读出了诗歌特有的韵味。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诗歌,通过了解诗歌大意来感受诗人的情感。

(2)生通过分小组读诗、想象画面、看注释等方法交流学习。

(3)指名交流。

师引导:通过刚才的交流学习,你读懂了什么,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示例1:我仿佛看到金黄的梅子、果肉肥厚的杏子挂满枝头。(相机出示梅子、杏子挂满枝头的图片)

示例2:读着“麦花雪白菜花稀”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春天田野中金灿灿的菜花已经落去,只剩下稀稀疏疏的残朵;一眼望去,全是雪白的麦花。(相机出示麦花、菜花图片)

(4)理解“菜花稀”。

师引导:油菜花在每年三四月间开放,花开时,漫山遍野都是金灿灿的油菜花,形成金黄色的花海,一望无际,令人叹为观止。到了四五月间,油菜花败落了,结出许多油菜籽,菜花就变得稀稀疏疏的。这就是诗句中的“菜花稀”。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1)师引导:诗人范成大在初夏的乡村,看见了金黄的梅子、果肉肥厚的杏子、雪白的麦花和因结了油菜籽而变得稀疏的油菜花,顿时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出口成诗。(出示课件)

(2)师指名读。

(3)创设情境引导朗读。

①师引读: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跨越时空来到诗人范成大所在的这个美丽的乡村,当我们置身于这迷人的风景当中,情不自禁地大声吟诵的诗句是哪两句?

生: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②引导想象画面朗读。

师引导: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③生大胆想象,自由交流。

④师小结:这简简单单的14个字,描绘了一幅美若仙境的画卷,我们仿佛置身于美妙的田园,这就是古诗的魅力。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一起品读这两句诗。(板书:景美)

⑤配乐齐朗读。

3.想象画面,品读诗中的“人忙”。

(1)师引导:我们和诗人范成大一同游览的哪里是乡村,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生活在那里的人一定无比幸福,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

(2)预设:农民在地里干活。

(3)引导理解“无人过”。

①师引导:作者在诗中并没有直接描写人们繁忙的劳动场面,你是怎么知道他们在干活的呢?

②示例:我是根据诗句“日长篱落无人过”中的“无人过”推断出来的。初夏的时候白日渐长,正是农忙的时候。村子里没有行人,勤劳的农民们一定是下地干农活去了。

③(课件出示相关图片)师继续引导想象:联系前面的诗句和图片,想一想,农民们在地里忙着干什么呢?(板书:人忙)

④示例:初夏的时候,农民们要把成熟的梅子、杏子摘下来,去麦地除草,去油菜地施肥。他们早出晚归,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

⑤师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直接写农民们在田地里热火朝天地干农活,却要写“无人过”呢?

⑥示例:侧面描写。

⑦师小结:诗人只用了3个字就让我们想象到农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到果园里摘金黄的梅子、果肉肥厚的杏子,不辞劳苦地去麦地除草,去油菜地施肥的情景,婉转含蓄,化繁为简。这就是诗的魅力啊!

(4)引导体会乡村的“宁静”。

①师引导:篱笆前没有人经过,显得那么安静。诗人在篱笆边看到了什么呢?

②课件出示蜻蜓、蝴蝶飞舞的图片。

③师引导:作者为什么要写蜻蜓和蝴蝶呢?

④示例:衬托村中的安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5)师生合作朗读。

①师引导:白昼渐渐变长,篱笆外没有人来往。诗人看到了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满怀喜悦之情,出口成诗“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板书:热爱)

②师生合作朗读。

(6)引导想象画面。

①师引导:此时此刻,诵读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②生自由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图片、注释等自主学习、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是为了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板块三

反复吟诵,品悟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1)创设情境,带着想象朗读。

师引导:如果你就是诗人,此刻正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展现在你眼前的是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你陶醉其中,诗意正浓,于是作了一首《四时田园杂兴》。现在请你大声地吟诵这首诗。(生齐读)

(2)引导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

师引导:多么美丽的田园风光,多么勤劳忙碌的人们,多么富有生活气息的画卷啊!你舍得离开这里吗?想把它带走吗?美美地再读读吧,把它记在心里。(生齐读)(板书:赞美)

(3)指导背诵。

①师引导:经过反反复复地吟诵,相信范成大的这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已牢牢地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了。谁能背给大家听听?

②师指名背诵。

2.课堂总结,激发兴趣。

师:诗人范成大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通过诗歌传递给了世人。我国古代的田园诗人留下了很多描写田园生活的脍炙人口的诗篇,同学们在课后也可以读读,增强自身的文学底蕴。

【设计意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加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是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情。

▶板书设计

第3课时

《清平乐·村居》

▶课时目标

1.认识“锄、剥”2个生字,会写“茅、檐”等6个字。

2.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清平乐·村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诗句接龙,初识宋词

1.课前游戏,温故知新。

师引导:下面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词。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诗词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相信同学们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下面我们来玩一个“诗句接龙”的游戏。(出示课件)

(1)师生互动游戏:师说上句,生接下句。

(2)师引导生把这些诗句连起来读一读。

(3)师小结:这些都是描写农村生活的诗句。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驻足于乡村,寄情于田园山水,用诗句表达自己对乡村美好闲适生活的那份浓浓的情感。

2.导入词牌、词题,初识宋词。

(1)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词,也是和乡村生活有关的。(板书:词)

(2)读准词牌名字音。

①板书:清平乐·村居。

②师指名读,相机正音:“乐”读“yuè”。

(3)了解词的相关知识。

①师引导:清平乐是词牌名。那么什么是词牌名呢?(出示课件)

②师指名读。(相机板书:词牌)

③师指导:那么“村居”是什么呢?“村居”就是这首词真正的题目。(板书:题)

④指导朗读。书写词牌名和词的题目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或者用间隔号,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生齐读课题)

(4)简介作者。(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课前让学生回忆原有知识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以此为兴趣点,引入新课的学习,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同时也降低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难度。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本板块引导学生对宋词的基本常识和词人进行了解,同样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块二

诗句接龙,初识宋词

1.生自由朗读,自学生字。

(1)师引导: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什么样的呢?请大家拿起课本,用洪亮的声音来读读这首词,圈出词中生字,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词读正确,读流利。

(2)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生字。

2.检查自学情况。(出示课件)

(1)师指名认读,相机正音:“锄”读“chú”;“翁”的韵母是“enɡ”。

(2)识记字形。

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茅=艹+矛;翁=公+羽;锄=钅+助。

(3)指导书写。(课件出示“檐、剥”的书写视频,强调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书写笔顺)

(4)生在田字格中练习写字。

3.检查课文朗读。

(1)师引导:谁能把这首词连起来准确地读一读?

(2)课件出示《清平乐·村居》。

(3)师指导:读通、读顺这首词并不难,但是,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稍加停顿,就能读出节奏,读出味道。如,读“茅檐/低小”时,要注意“檐”字的声音稍微延长,这就叫绵音,读诗词就要这样读得停而不断。(师指名读)

(4)引导比较诗与词的不同。

①师引导: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除了题目外,诗和词还有不同之处?

②生交流讨论。

③师小结:“白发谁家翁媪”和“大儿锄豆溪东”之间有空格,说明词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叫上阕,后一部分叫下阕,朗读时两阕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诗的每句话对仗都很工整,字数一样,而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一样,因此词又叫长短句。

(5)男女生合作读词。女生读上阕,男生读下阕。

【设计意图】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诗比词多,这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首词,因此通过比较,帮助学生感知词与诗的不同,激发学生对词的学习兴趣。

板块二

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1.引导想象画面,体会词境。

(1)师引导:俗话说“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示例:一对白发夫妻说着一口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他们最喜欢的顽皮小儿子,正伏在河边剥莲蓬取莲子。

(3)指导朗读。

①师引导:读着读着,我们仿佛看到了白发夫妻正一边怡然自得地喝着小酒,一边得意地看着自己的儿子们在辛勤地劳作,快乐地玩耍。让我们把自己的这种感受放到词当中去,再来读一读这首词。

②生小组内练习朗读,指名读后齐读。

2.引导了解词的意思,品味词境。

(1)师引导:我们通过想象,基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但是,还不够。有人说,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品越觉得香气萦绕,韵味深长。所以,读词就要读到词人的内心深处去。那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吧。让我们一起再读课题。

(2)引导品味村居的“景美”。(出示课件)

①生齐读。(相机板书:简笔画溪声)

②师引导:读着这句词,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生交流)(相机板书:茅屋青青草)

③指导朗读。

师指导:读着“青草”,我们就想到绿色的小草,那么读着“青青草”,你想到了什么?多一个字,画面是不是更丰富了?谁来读读第一句?(师指名读,评价朗读)

④师引导想象:你们还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

⑤生自由想象、交流。师引导结合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展开想象。

⑥师小结:多美的画面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溪水、青青的草所构成的美景令人心生向往。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这两句。

(3)引导感受村居的“人美”。

①师引导:同学们,村居的景是美的,但村居中的人更美。有哪些人呢?给你印象最深的或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呢?(出示图片)

②生交流。

示例1:喜欢顽皮、淘气的小儿。(课件出示小儿卧剥莲蓬图和相关文字)(板书:剥莲蓬人)

a.指导朗读。谁来读读这句词?你能说说为什么最喜欢小儿吗?请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b.理解“亡赖”。你在生活中听说过“亡赖”这个词语吗?在这句词里,你觉得它是无赖的意思吗?再读读这句词,哪个字写出了小儿的“亡赖”?(预设:卧)

c.师:引导想象小儿“卧”的姿势。这里的卧,是趴着,脸朝下。大胆想象,这个顽皮的小儿剥莲蓬时还会有哪些姿势。(预设:一会儿趴着,一会儿躺着,真是优哉游哉)

d.引导想象画面。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自由想象小儿无拘无束的样子)

示例2:喜欢勤劳懂事的大儿、中儿。(出示课件)

a.引导想象画面。读着这句词,你的眼前又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b.体会人物品质。大儿子是那么勤劳,二儿子是那么懂事、心灵手巧,他们一起点缀着这幅美丽的田园风景图。

c.师指名朗读,指导读出喜爱之情。

示例3:满头白发的老年夫妻,让我觉得美。(出示课件)

a.师引导:为什么老两口让你们觉得很美,你看他们都满头白发了,也许牙齿都掉光了,他们还美吗?美在何处?

b.示例:老爷爷、老奶奶年纪都这么大了,但他们还互相逗趣、说笑,他们的相亲相爱让人感到美。

c.理解“相媚好”。

师引导:用书中的词语来形容就是——“相媚好”。

d.师生合作朗读。

师引导:好一个“相媚好”,年纪都这么大了还这么相亲相爱,真让人惊讶。请同学们把这种感受带到词中,再读这句词。(生有感情地读)

师:不仅你惊讶,辛弃疾也很惊讶,你看他都禁不住走进茅屋去问了。哪个词语表明他在问?(预设:谁家)“白发谁家翁媪?”注意“谁家”两个字,要读出问的语气。(生读句子)这两位老人年纪已经很大了,还恩恩爱爱,亲密无间,真是人老心不老哟!让我们再来读这句词。

(4)引导想象说话。

①师引导:两位老人就这么坐着,笑着,聊着,心里那个美哟,你瞧,老两口几杯酒下了肚,话就多了起来。

课件出示:

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捋着胡子笑着说:老伴呀……

听着老爷爷的话,老奶奶也乐得笑开了花,说:老头子呀……

②同桌练习说话。

③师指名交流。

(5)引导体会情感。

①师引导:老两口那个高兴呀,老爷爷笑着说,想当初咱们认识的时候你还是个小姑娘,一晃就是几十年了。虽然现在咱们老了,但孩子们却让我们放心,高兴呐。这正应了那句恩恩爱爱,白头偕老。这就是“相媚好”。

②有感情地朗读词。师: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再读这句词。(板书:相媚好情)

3.提炼词眼,沉醉词境。

(1)师引导:这里的“醉”仅仅是指老两口喝醉了吗?

示例:“醉”不仅仅指老两口喝醉了,还指陶醉。

(2)引导体会乡村生活的乐趣。

①师引导:是啊,老两口很陶醉。我们再来联系上下文,品味词中深意。从词的上阕中那句“茅檐低小”,你读出了什么?

②预设:他们家生活条件并不好,很贫困。

③师:生活并不富裕,可为什么老两口还那么乐呵呵地陶醉其中呢?老两口到底“醉”在哪儿?请把你的想法简要地写在纸上。

④生练习写片段。

⑤师指名交流写的片段,师生共同评议。

(3)指导朗读。

①师引导:生活贫困不算什么,重要的是心里快乐、幸福。心里有多美,日子就有多美,怪不得老两口都陶醉了。陶醉的只是老爷爷、老奶奶一家人吗?陶醉的还有谁?(预设:作者)是啊,词人辛弃疾,也深深地陶醉了。

②师引导:请同学们读出词人那陶醉的感觉来。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③师引导:读这首词的时候,还有谁陶醉了?(预设:我们)让我们一起陶醉在村居的美景中。

师配乐,全班朗读整首词。

④师: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们觉得这是一种怎样的村居生活?(预设:幸福温馨,富有人情味)

【设计意图】此板块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有效地突破了学词的重难点。采用“以图画为先导,以语言描绘作引子”的方法,让学生在想象中朗读,在朗读中想象,使文中之境成为学生心中之境、口中之言。

板块四

拓展背景,体会情感

1.师过渡:同学们,一份温馨和谐、自在的乡村生活为什么让词人那么向往、那么沉醉呢?(板书:心醉田园)他在陶醉之余又会想些什么呢?相信读了下面这段文字之后,你会深有感悟。(出示课件)

2.师:看了这段资料,你们一定明白了辛弃疾为什么那么陶醉。此刻,看着这安宁祥和、温馨和谐的村居生活,辛弃疾感慨万千,他会想什么呢?

(1)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出示课件)

(2)生自由读;师指名读。

3.课堂总结:每首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后一定会在词的世界中尽情遨游,深切感受到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设计意图】通过对同一词人的不同词进行对比阅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田园生活的恬静、和谐,领悟到词的内蕴,在读中获得情感的熏陶。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这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乡村田园风光和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赞美。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在教学时,我主要把握了以下两点:

1.把握诗词特点,教学各有“侧重点”。

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时,我主要抓住重点短语“篱落疏疏”“一径深”“未成阴”等,采用图文对照读等方式,通过学生学习体验的活动,把古诗意境变成具体的图景,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田园的美丽、恬静,感受在花丛中追蝶的快乐。教学《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教学《清平乐·村居》时,我从画面入手,引导学生走入词境,感受词的意境美。三首诗词的教学“侧重点”虽各不相同,但我准确落实,避免了教学中的雷同的模式,体现了教学的针对性。

2.把握课文特色,信息支持有“突破点”。

课上我借助课件中的精美图片充分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再结合背景音乐进行范读,建立朗读的初步感知;而后通过关键词语和课件出示的信息资料,逐渐深化实际语言感悟,让学生与古诗词进行对话。

8*

千年梦圆在今朝

▶教学目标

1.认识“揽、焰”等9个生字。

2.默读课文,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梦圆”的经过,激发民族自豪感。

3.尝试运用所学方法,在阅读中体会中国航天人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了解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梦圆”的经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尝试运用所学方法,在阅读中体会中国航天人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了解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四字词语较多,要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认读,并主动积累。“嫦娥奔月”的“奔”读“bèn”。

2.阅读教学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围绕“为什么千年的飞天梦能在今朝实现”这一问题展开阅读,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再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中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3.语言运用

本课按照“提出问题—默读思考—讨论交流”的思路展开教学。首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千年的飞天梦能在今朝实现?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然后出示阅读指导,让学生自读自悟;最后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感受中国航天人勇于探索、坚持不懈、默默奉献、团结合作的科学精神。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激情导入,初读课文

1.导入新课。

(1)师导入:这节课我们先来谈论一个话题——提到祖国的航天事业,你会想到什么?

(2)示例:“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等成功升空,并成功着陆。

(3)播放视频。(“神舟五号”升空视频)

师配音解说:2003年10月15日上午9点,在我国九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这次载人航天飞船飞行实验的成功,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一瞬间的改变,一瞬间的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实现的那一刻,你内心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4)生交流。

2.板题读题。

(1)师:现在让我们登上时空飞船,沿着时间隧道,一起去了解我国数千年的飞天梦的实现历程。

(2)师板书课题。(板书:千年梦圆在今朝)

(3)师指导读课题:你认为还可以怎样读?

(4)师指名读,指导读出自豪、骄傲、激动等语气。

3.检查预习。

(1)课件出示四字词语。

(2)师指名读,相机正音:“奔”读“bèn”。

(3)生再读归类。

①师引导:你发现这些词语排列的规律了吗?(生交流)

②师指名回答。示例:第一行的词语与传说、想象有关;第二行的词语与现代航天有关。

(4)词语运用。结合课文内容,用其中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5)积累四字词语。

①全班齐读词语。

②师引导:文中像这样的四字词语还有很多,课后找一找,并摘抄下来。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

(2)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课件出示:

l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l

载人航天梦想是怎样一步步实现的?

(3)交流第一个问题,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出示答案)

(4)交流第二个问题,理清条理。(出示答案)

【设计意图】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最现实、最积极的因素。课前视频、图片及老师饱含激情的配音能让学生情绪高涨,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饱满的学习热情为提高学习效率提供了基本保证。积累课文中的四字词语,并进行归类,能训练学生抓住重点词概述文本的能力。

板块二

梦圆成功,追根溯源

1.自读感悟,找寻梦圆原因。

(1)师引导:中华民族载人航天梦想为什么能在今朝实现呢?

(2)出示课件。

l

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千年的飞天梦能在今朝实现?

l

阅读方法:找一找,画一画,在你感受深刻的地方写批注。

(3)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批画。

(4)生汇报交流。

2.交流感悟,了解中国追寻飞天梦的历程。(相机出示课件)

l

在中国的古代,早就流传着“嫦娥奔月”的神话,人飞于天、车走空中的传说,鲲鹏展翅、九天揽月的奇妙想象。(富有激情、想象力)

l

中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试验乘火箭上天的人,他被国际航天史学家公认为人类升空探索的先驱。(勇于探索)

l

数百年来,坚定而执着的炎黄子孙,在实现飞天梦的过程中,遭受了无数失败,付出了惨重代价,但是,始终没有放弃飞离地球的努力。(坚持不懈)

l

毛泽东主席在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之后的第二年——1958年,庄重地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l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1970年4月24日,寂寞而辽阔的茫茫太空中,第一次响起了中国人的声音,那穿越苍穹的《东方红》乐曲,让海内外华人振奋不已,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默默奉献)

l

一百一十多个单位直接承担了研制、建设和发射任务。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和解放军官兵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团结合作)

【设计意图】本板块以教师引导为主,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中学习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关注,体现了教师引导者的角色。

板块三

回顾“神五”,点燃激情

1.回顾“神舟五号”升空场面,点燃爱国激情。

(1)师导入:同学们,千年梦圆在今朝。正因为中华民族有理想、有追求、勇于探索、坚持不懈、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更有着默默奉献、团结合作的科学精神,“神舟五号”终于顺利飞上了天。让我们再次回顾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2)播放“神舟五号”升空视频,激发民族自豪感。

①师播放视频并配音朗读。

课件出示:

2003年10月15日早晨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火箭宛若一条蜿蜒的巨龙,划过一道绚丽的曲线,瞬间便消失在了苍穹之中。

②师引导:看了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感受?

③示例:激动、自豪、喜悦……(师指名读,相机指导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3)读杨利伟下飞船后接受采访时说的三句话,读出敬意。

①师引导:让我们一起聆听来自太空的声音!

②音频出示杨利伟下飞船后接受采访时说的三句话。

③师指名读,并引导:你认为英雄的声音应该是怎样的?

预设:洪亮的、铿锵有力的、激动的、自豪的……

(要求生交流后读出自豪的感受)

④师指导朗读:让我们怀着对航天人的崇高敬意齐读这三句话。

2.学习第7自然段,感受辉煌。

(1)师引导: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继“神舟五号”之后,中国的航天事业又有哪些喜讯呢?请自由读第7自然段,找到答案。

(2)生自由读第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3)生汇报交流。

(4)根据生交流相机出示答案。

3.展示查找的航天新成就图片。

(1)师述:近年来,我国航天的新成就远远不止这些。

(2)师依次展示“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一号”的相关图片。

(3)师引导:你还知道我国在航天领域的哪些最新成就?

(4)随机展示学生查找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4.再读课题,升华情感。

师:“千年梦圆在今朝”,这样美丽而又辉煌的成果,怎能不让富有激情与魄力的中华民族高兴、自豪、欢欣鼓舞呢?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读课题。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让我们激动地告诉全世界——(生)千年梦圆在今朝。

(师)让我们自豪地告诉全世界——(生)千年梦圆在今朝。

(师)让我们骄傲地告诉全世界——(生)千年梦圆在今朝。

5.课堂总结。

师:千年的飞天梦圆在今朝,但更高更远的飞天梦却缘起今朝。同学们,就让我们满怀激情,满怀感恩,踏上圆梦之路吧!老师会为你们明天的精彩表现而喝彩!

【设计意图】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流程。学生再次朗读课题,会将自读后的感受以及课堂学习的感受融入其中,获得思想的启迪。这样教学,不仅让学生感受飞船发射的壮观场面,而且给学生传达了两个信息:一是我国的航天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二是祖国未来的发展要靠年轻一代。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1.借助多样化多媒体手段教学。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授课时,我借用视频播放、图片展示、音频播放等多种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3

本单元围绕“田园生活”这一主题,编排了《古诗词三首》《乡下人家》《天窗》《三月桃花水》4篇课文。文章语言优美,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乡村的景色和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乡村生活的赞美之情。《古诗词三首》生动地再现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田园风光图;《乡下人家》描写了自然和谐、富有诗意的乡村生活;《天窗》描写了乡下屋顶上小小的天窗带给孩子们的美丽、神奇的想象;《三月桃花水》抒发了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课时

教学目标

古诗词三首

2

1.认识22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40个字,正确读写3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词三首》。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4.积累优美的句段,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

5.自主阅读《三月桃花水》,感受春天的美景和勃勃生机。

乡下人家

2

天窗

2

三月桃花水

1

习作

2

1.转述时要注意人称的转换,弄清要点,不要遗漏主要信息。

2.把“我的乐园”介绍给同学,表达出自己快乐的感受。

1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徐、篱”等6个生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理解诗词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2.理解诗词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策略

1.朗读入意境

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先引导学生熟读诗词,再借助文字让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感受古诗词语言的魅力。

2.想象入情境

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再创设情境,引导想象,入情入境。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宿新市徐公店》

▶课时目标

1.认识“徐、篱、疏”3个生字,会写“宿、徐、篱、疏”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宿新市徐公店》,背诵、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导入新课,理解诗题

1.出示导语,明确单元主题。

(1)课件出示单元导语。

(2)师指名读;生齐读。

(3)师导入: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单元的课文,走进乡村,去感受惬意、闲适的田园生活吧!

2.导入新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师引导: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单元的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课件出示《古诗词三首》)

(2)明确本节课目标:学习第一首古诗,认识一位诗人。

3.看图引入,知晓作者。

(1)课件出示初夏荷塘图片,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中的景色。

(2)师引导:图中的景色让你想起了哪一首古诗?谁能背诵给大家听?

(3)师指名背诵。(相机出示课件《小池》)

(4)师引导了解作者:大家还记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预设:杨万里)

4.揭题并板书诗题,学习诗题中的生字。

(1)师引导:杨万里是我们熟悉的诗人。今天,我们就跟随他的脚步,去欣赏暮春时节的乡村景色。

(2)板书诗题:宿新市徐公店。

(3)学习“宿、徐”。

①师指名认读“宿、徐”,相机正音。(“宿”读平舌音)

②师指导书写“宿”:上下结构;上面的“宀”要包住下面的“亻”和“百”;下半部分的“亻”窄一些。

(4)解析题目意思。

①师引导:你在哪里见过“宿、徐”这2个字?你知道它们的意思吗?

②生交流。

示例1:我在招牌上见过“宿”,它是住宿、投宿的意思。

示例2:我们班的同学中就有姓“徐”的。

③师相机引导生理解“徐公”的意思。(一位姓徐的老人)

④师引导:谁能说说诗题的意思?

⑤示例:投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

5.指导读诗题。

(1)师引导: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意思读出诗题的正确节奏。

(2)师指名读。(相机出示课件指导:宿/新市/徐公店)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原有知识,以此为兴趣点,引入新诗的学习。而让学生把诗题生字的学习与生活经验相联系,能激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树立识字意识,同时也降低了诗题的理解难度。

板块二

看图初读,了解大意

1.故事引导,感受诗意。

(1)师引导:那一天,杨万里吃过午饭,走出客房,在徐公店附近漫步,欣赏周围的自然景色。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本中的诗句,把生字圈出来,把诗句读正确。

(2)生自由读诗,边读边圈出生字。

(3)朗读诗句,学习读写“篱、疏”。

①师指名朗读,相机正音:“疏”读“shū”。

②课件出示写在田字格中的“篱、疏”。

2.初读课文,了解景物。

(1)师引导:下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句,边读边想,诗人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请在诗句中做上记号。再看看文中的插图,说说图中有哪些景物。

(2)生自由读,边读边思考。

(3)示例:诗句中写到的景物有“篱”“树”“菜花”“儿童”“黄蝶”“径”。

(4)师引导看插图,指导理解“篱落”“树头”。(板书:篱落树头)

(5)引导理解“径”。

①师引导:我们学过的《山行》中有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回顾一下,这里的“径”是什么意思?

②预设:小路。

③师引导:“篱落疏疏一径深”中的“径”也是小路的意思。(板书:一径深)

3.生再读诗句,注意读通顺。

【设计意图】从诗中找景,再看插图理解,能使学生快速进入诗中所营造的意境,领略诗中风光,在潜移默化中习得学习方法。

板块三

吟吟诵诵,渐入意境

1.联系诗句,想象画面。

(1)师引导:这些景物分别是怎样的呢?请联系诗句大胆地说一说想象到的画面。在说之前,同学们可以想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诗中所提到的景物。

课件出示:

)的篱落

)的小径

)的儿童

)的蝴蝶

)的菜花

)的树

(2)生自由交流,大胆想象。

2.诵读诗句,理解诗意。

(1)生诵读诗句。师引导:诗句中分别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谁来说一说?(提示:借助注释引导生理解“疏疏”;联系诗句“花落知多少”,理解“花落”;“走”在古时指的就是跑;“无处寻”中的“无”,可引导生回想诗句“荷尽已无擎雨盖”“泉眼无声惜细流”等诗句中“无”的意思来理解)

(2)生交流。

3.指导朗读,读出节奏。(出示课件)

(1)师引导:七言诗的节奏一般根据它的词义来划分,划分时注意保持词语的完整。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这首诗应该怎样读?

(2)师指名读。

(3)正确划分节奏。(出示课件)

(4)生自由朗读;师指名读;生齐读。

4.想象诗的意境。

(1)师引导:读着读着,我们仿佛跟随诗人杨万里欣赏到了田园风光,你的眼前仿佛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2)示例: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幽深的小径,小径旁的树上刚刚长出来的叶子还没有形成树荫。儿童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蝶儿飞进菜花丛中就再也找不到了。(相机板书:儿童追黄蝶菜花)

(3)创设情境朗读。

①师指导:看着这样的景色,这样的情景,诗人杨万里会想些什么,会有什么感受呢?

②生大胆想象交流。师相机引导生朗读自己最喜爱的、感受最深的诗句。

③配乐读诗。

师:这是诗人的感受,更是大家的感受,请同学们随着音乐诵读古诗,读出自己的感受。(课件播放古筝曲)

④指导背诵。师:我们一遍又一遍地诵读着诗句,那些画面,那些文字,相信早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谁能背诵给同学们听听呢?(师指名背诵)

【设计意图】入意境、悟诗情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在交流中强调情感的激发,让学生与诗人的情、诗句的境形成共鸣,因此我安排了说诗意、入诗境、悟诗情三个环环相扣的步骤。

板块四

创编故事,默写古诗

1.展开想象,根据诗意创编故事。

(1)师引导:虽然这首诗只有28个字,但它描绘的不止一个画面。想象一下那个追蝶的孩子脸上的表情,黄蝶停停歇歇的情境,孩子的想法与做法,然后说给大家听听。

(2)四人小组编故事,互相评议;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

这时,从小路的远处跑来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他正在追赶一只黄色的蝴蝶。黄蝶儿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好像在与他捉迷藏。过了一会儿,黄蝶儿大概也飞累了,它停了下来,歇在路旁的篱笆上,小男孩也停住了脚,一边紧盯着蝴蝶,一边用袖子去擦脸上的汗珠。这时诗人仔细地打量起眼前的小男孩:圆圆的脸上嵌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透出他的天真和可爱。淡紫色的短褂、蓝色的长裤在暮春的田野里显得更加艳丽。只见小男孩双手一拢,猛地朝蝴蝶扑去。可是还没等他把手合拢,那蝴蝶已机灵地扇动翅膀,飞进油菜花丛里,再也找不到了。看着那一片金黄的菜花,小男孩非常懊恼,满脸失望。他在菜花丛旁站了一会儿,又蹦跳着跑开,去寻找新的快乐了。

(3)生评议。

2.默写古诗。

(1)师引导:同学们的想象力多么丰富啊!这样美好的画面诗人仅仅用了28个字就描绘出来了。赶快把这首古诗默写下来吧!

(2)生自由默写。

(3)师展示生默写的古诗,集体评议。

3.课堂小结。

师:一首诗,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就是一幅和谐的画卷。像杨万里这样热爱田园生活的古代诗人还有很多很多,下节课我们再接着学习。

【设计意图】诗句的学习并不只是了解一首诗的内容,而是以诗为媒介展开听、说、读、写的训练。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深化诗的意境。另外,课内默写有利于了解学情,方便开展下节课的教学。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课时目标

1.认识“杂”字,会写“杂、稀”等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3.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导入,初读感知

1.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1)检查复习。

师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的《宿新市徐公店》,谁能背诵一下?

(2)师指名背诵;全班齐诵。

(3)师导入新课: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生机勃勃的暮春田园风光!今天我们又将走进范成大向我们展示的充满自然美的田园生活。

(4)课件出示诗题《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认识“杂”字。

①师指名读诗题,相机指导:“杂”读平舌音,“兴”读第四声。

②指导书写。

师范写“杂”字,学生边看边书空。师提醒生注意“杂”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下面部分不要写成“木”。

③了解题意。

师引导:

“杂兴”就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儿表示一年四季,那么整个诗题的意思是什么?

预设: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④生齐读诗题。

2.简介诗人。

(1)师引导:这首诗的作者是范成大。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

(2)师指名回答。(师相机出示课件)

(3)生自由读简介。

3.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师引导: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

(2)生自由读诗,边读边圈出诗中的生字。(出示课件)

4.检查自学,指导识记,读通、读顺本诗。

(1)生自主认读要求会写的字。(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稀xī

蜻qīnɡ

蜓tínɡ

(2)师指名认读,相机引导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形声字识记示例:“蜻蜓”是一种昆虫,所以都是虫字旁,右边的“青、廷”分别是这两个字的读音。

(3)师重点指导“蜓”字的书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强调右边不要写成了“延”。

(4)检查课文预习。

①课件出示全诗。

②师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③引导生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师引导:小声再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你是从哪些地方知道的?读完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④生小声读课文,小组内讨论交流;师指名交流。

⑤师小结:金黄的梅子、又肥又大的杏子、雪白的麦花,还有结了油菜籽的稀稀疏疏的菜花……范成大给我们营造的意境多美呀!联系生活实际来读诗,能带我们快速进入诗的意境。

5.指导读出节奏。

(1)师引导: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2)师指名读,相机指导:“二二三”是七言诗中常规的划分节奏的方法,但是为了保持词语意思的完整,有时可以分为“四三”或者其他节奏。

(3)师生合作朗读。

(师)“梅子金黄”——(生)“杏子肥”。

(师)“梅子金黄杏子肥”——(生)“麦花雪白菜花稀”。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课前查找资料的习惯。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思。

板块二

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自主读诗,感受诗中的“景美”。

(1)师引导: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流利,也很有节奏,读出了诗歌特有的韵味。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诗歌,通过了解诗歌大意来感受诗人的情感。

(2)生通过分小组读诗、想象画面、看注释等方法交流学习。

(3)指名交流。

师引导:通过刚才的交流学习,你读懂了什么,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示例1:我仿佛看到金黄的梅子、果肉肥厚的杏子挂满枝头。(相机出示梅子、杏子挂满枝头的图片)

示例2:读着“麦花雪白菜花稀”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春天田野中金灿灿的菜花已经落去,只剩下稀稀疏疏的残朵;一眼望去,全是雪白的麦花。(相机出示麦花、菜花图片)

(4)理解“菜花稀”。

师引导:油菜花在每年三四月间开放,花开时,漫山遍野都是金灿灿的油菜花,形成金黄色的花海,一望无际,令人叹为观止。到了四五月间,油菜花败落了,结出许多油菜籽,菜花就变得稀稀疏疏的。这就是诗句中的“菜花稀”。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1)师引导:诗人范成大在初夏的乡村,看见了金黄的梅子、果肉肥厚的杏子、雪白的麦花和因结了油菜籽而变得稀疏的油菜花,顿时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出口成诗。(出示课件)

(2)师指名读。

(3)创设情境引导朗读。

①师引读: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跨越时空来到诗人范成大所在的这个美丽的乡村,当我们置身于这迷人的风景当中,情不自禁地大声吟诵的诗句是哪两句?

生: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②引导想象画面朗读。

师引导: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③生大胆想象,自由交流。

④师小结:这简简单单的14个字,描绘了一幅美若仙境的画卷,我们仿佛置身于美妙的田园,这就是古诗的魅力。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一起品读这两句诗。(板书:景美)

⑤配乐齐朗读。

3.想象画面,品读诗中的“人忙”。

(1)师引导:我们和诗人范成大一同游览的哪里是乡村,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生活在那里的人一定无比幸福,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

(2)预设:农民在地里干活。

(3)引导理解“无人过”。

①师引导:作者在诗中并没有直接描写人们繁忙的劳动场面,你是怎么知道他们在干活的呢?

②示例:我是根据诗句“日长篱落无人过”中的“无人过”推断出来的。初夏的时候白日渐长,正是农忙的时候。村子里没有行人,勤劳的农民们一定是下地干农活去了。

③(课件出示相关图片)师继续引导想象:联系前面的诗句和图片,想一想,农民们在地里忙着干什么呢?(板书:人忙)

④示例:初夏的时候,农民们要把成熟的梅子、杏子摘下来,去麦地除草,去油菜地施肥。他们早出晚归,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

⑤师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直接写农民们在田地里热火朝天地干农活,却要写“无人过”呢?

⑥示例:侧面描写。

⑦师小结:诗人只用了3个字就让我们想象到农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到果园里摘金黄的梅子、果肉肥厚的杏子,不辞劳苦地去麦地除草,去油菜地施肥的情景,婉转含蓄,化繁为简。这就是诗的魅力啊!

(4)引导体会乡村的“宁静”。

①师引导:篱笆前没有人经过,显得那么安静。诗人在篱笆边看到了什么呢?

②课件出示蜻蜓、蝴蝶飞舞的图片。

③师引导:作者为什么要写蜻蜓和蝴蝶呢?

④示例:衬托村中的安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5)师生合作朗读。

①师引导:白昼渐渐变长,篱笆外没有人来往。诗人看到了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满怀喜悦之情,出口成诗“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板书:热爱)

②师生合作朗读。

(6)引导想象画面。

①师引导:此时此刻,诵读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②生自由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图片、注释等自主学习、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是为了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板块三

反复吟诵,品悟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1)创设情境,带着想象朗读。

师引导:如果你就是诗人,此刻正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展现在你眼前的是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你陶醉其中,诗意正浓,于是作了一首《四时田园杂兴》。现在请你大声地吟诵这首诗。(生齐读)

(2)引导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

师引导:多么美丽的田园风光,多么勤劳忙碌的人们,多么富有生活气息的画卷啊!你舍得离开这里吗?想把它带走吗?美美地再读读吧,把它记在心里。(生齐读)(板书:赞美)

(3)指导背诵。

①师引导:经过反反复复地吟诵,相信范成大的这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已牢牢地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了。谁能背给大家听听?

②师指名背诵。

2.课堂总结,激发兴趣。

师:诗人范成大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通过诗歌传递给了世人。我国古代的田园诗人留下了很多描写田园生活的脍炙人口的诗篇,同学们在课后也可以读读,增强自身的文学底蕴。

【设计意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加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是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情。

▶板书设计

第3课时

《清平乐·村居》

▶课时目标

1.认识“锄、剥”2个生字,会写“茅、檐”等6个字。

2.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清平乐·村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诗句接龙,初识宋词

1.课前游戏,温故知新。

师引导:下面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词。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诗词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相信同学们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下面我们来玩一个“诗句接龙”的游戏。(出示课件)

(1)师生互动游戏:师说上句,生接下句。

(2)师引导生把这些诗句连起来读一读。

(3)师小结:这些都是描写农村生活的诗句。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驻足于乡村,寄情于田园山水,用诗句表达自己对乡村美好闲适生活的那份浓浓的情感。

2.导入词牌、词题,初识宋词。

(1)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词,也是和乡村生活有关的。(板书:词)

(2)读准词牌名字音。

①板书:清平乐·村居。

②师指名读,相机正音:“乐”读“yuè”。

(3)了解词的相关知识。

①师引导:清平乐是词牌名。那么什么是词牌名呢?(出示课件)

②师指名读。(相机板书:词牌)

③师指导:那么“村居”是什么呢?“村居”就是这首词真正的题目。(板书:题)

④指导朗读。书写词牌名和词的题目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或者用间隔号,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生齐读课题)

(4)简介作者。(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课前让学生回忆原有知识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以此为兴趣点,引入新课的学习,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同时也降低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难度。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本板块引导学生对宋词的基本常识和词人进行了解,同样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块二

诗句接龙,初识宋词

1.生自由朗读,自学生字。

(1)师引导: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什么样的呢?请大家拿起课本,用洪亮的声音来读读这首词,圈出词中生字,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词读正确,读流利。

(2)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生字。

2.检查自学情况。(出示课件)

(1)师指名认读,相机正音:“锄”读“chú”;“翁”的韵母是“enɡ”。

(2)识记字形。

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茅=艹+矛;翁=公+羽;锄=钅+助。

(3)指导书写。(课件出示“檐、剥”的书写视频,强调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书写笔顺)

(4)生在田字格中练习写字。

3.检查课文朗读。

(1)师引导:谁能把这首词连起来准确地读一读?

(2)课件出示《清平乐·村居》。

(3)师指导:读通、读顺这首词并不难,但是,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稍加停顿,就能读出节奏,读出味道。如,读“茅檐/低小”时,要注意“檐”字的声音稍微延长,这就叫绵音,读诗词就要这样读得停而不断。(师指名读)

(4)引导比较诗与词的不同。

①师引导: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除了题目外,诗和词还有不同之处?

②生交流讨论。

③师小结:“白发谁家翁媪”和“大儿锄豆溪东”之间有空格,说明词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叫上阕,后一部分叫下阕,朗读时两阕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诗的每句话对仗都很工整,字数一样,而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一样,因此词又叫长短句。

(5)男女生合作读词。女生读上阕,男生读下阕。

【设计意图】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诗比词多,这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首词,因此通过比较,帮助学生感知词与诗的不同,激发学生对词的学习兴趣。

板块二

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1.引导想象画面,体会词境。

(1)师引导:俗话说“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示例:一对白发夫妻说着一口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他们最喜欢的顽皮小儿子,正伏在河边剥莲蓬取莲子。

(3)指导朗读。

①师引导:读着读着,我们仿佛看到了白发夫妻正一边怡然自得地喝着小酒,一边得意地看着自己的儿子们在辛勤地劳作,快乐地玩耍。让我们把自己的这种感受放到词当中去,再来读一读这首词。

②生小组内练习朗读,指名读后齐读。

2.引导了解词的意思,品味词境。

(1)师引导:我们通过想象,基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但是,还不够。有人说,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品越觉得香气萦绕,韵味深长。所以,读词就要读到词人的内心深处去。那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吧。让我们一起再读课题。

(2)引导品味村居的“景美”。(出示课件)

①生齐读。(相机板书:简笔画溪声)

②师引导:读着这句词,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生交流)(相机板书:茅屋青青草)

③指导朗读。

师指导:读着“青草”,我们就想到绿色的小草,那么读着“青青草”,你想到了什么?多一个字,画面是不是更丰富了?谁来读读第一句?(师指名读,评价朗读)

④师引导想象:你们还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

⑤生自由想象、交流。师引导结合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展开想象。

⑥师小结:多美的画面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溪水、青青的草所构成的美景令人心生向往。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这两句。

(3)引导感受村居的“人美”。

①师引导:同学们,村居的景是美的,但村居中的人更美。有哪些人呢?给你印象最深的或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呢?(出示图片)

②生交流。

示例1:喜欢顽皮、淘气的小儿。(课件出示小儿卧剥莲蓬图和相关文字)(板书:剥莲蓬人)

a.指导朗读。谁来读读这句词?你能说说为什么最喜欢小儿吗?请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b.理解“亡赖”。你在生活中听说过“亡赖”这个词语吗?在这句词里,你觉得它是无赖的意思吗?再读读这句词,哪个字写出了小儿的“亡赖”?(预设:卧)

c.师:引导想象小儿“卧”的姿势。这里的卧,是趴着,脸朝下。大胆想象,这个顽皮的小儿剥莲蓬时还会有哪些姿势。(预设:一会儿趴着,一会儿躺着,真是优哉游哉)

d.引导想象画面。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自由想象小儿无拘无束的样子)

示例2:喜欢勤劳懂事的大儿、中儿。(出示课件)

a.引导想象画面。读着这句词,你的眼前又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b.体会人物品质。大儿子是那么勤劳,二儿子是那么懂事、心灵手巧,他们一起点缀着这幅美丽的田园风景图。

c.师指名朗读,指导读出喜爱之情。

示例3:满头白发的老年夫妻,让我觉得美。(出示课件)

a.师引导:为什么老两口让你们觉得很美,你看他们都满头白发了,也许牙齿都掉光了,他们还美吗?美在何处?

b.示例:老爷爷、老奶奶年纪都这么大了,但他们还互相逗趣、说笑,他们的相亲相爱让人感到美。

c.理解“相媚好”。

师引导:用书中的词语来形容就是——“相媚好”。

d.师生合作朗读。

师引导:好一个“相媚好”,年纪都这么大了还这么相亲相爱,真让人惊讶。请同学们把这种感受带到词中,再读这句词。(生有感情地读)

师:不仅你惊讶,辛弃疾也很惊讶,你看他都禁不住走进茅屋去问了。哪个词语表明他在问?(预设:谁家)“白发谁家翁媪?”注意“谁家”两个字,要读出问的语气。(生读句子)这两位老人年纪已经很大了,还恩恩爱爱,亲密无间,真是人老心不老哟!让我们再来读这句词。

(4)引导想象说话。

①师引导:两位老人就这么坐着,笑着,聊着,心里那个美哟,你瞧,老两口几杯酒下了肚,话就多了起来。

课件出示:

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捋着胡子笑着说:老伴呀……

听着老爷爷的话,老奶奶也乐得笑开了花,说:老头子呀……

②同桌练习说话。

③师指名交流。

(5)引导体会情感。

①师引导:老两口那个高兴呀,老爷爷笑着说,想当初咱们认识的时候你还是个小姑娘,一晃就是几十年了。虽然现在咱们老了,但孩子们却让我们放心,高兴呐。这正应了那句恩恩爱爱,白头偕老。这就是“相媚好”。

②有感情地朗读词。师: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再读这句词。(板书:相媚好情)

3.提炼词眼,沉醉词境。

(1)师引导:这里的“醉”仅仅是指老两口喝醉了吗?

示例:“醉”不仅仅指老两口喝醉了,还指陶醉。

(2)引导体会乡村生活的乐趣。

①师引导:是啊,老两口很陶醉。我们再来联系上下文,品味词中深意。从词的上阕中那句“茅檐低小”,你读出了什么?

②预设:他们家生活条件并不好,很贫困。

③师:生活并不富裕,可为什么老两口还那么乐呵呵地陶醉其中呢?老两口到底“醉”在哪儿?请把你的想法简要地写在纸上。

④生练习写片段。

⑤师指名交流写的片段,师生共同评议。

(3)指导朗读。

①师引导:生活贫困不算什么,重要的是心里快乐、幸福。心里有多美,日子就有多美,怪不得老两口都陶醉了。陶醉的只是老爷爷、老奶奶一家人吗?陶醉的还有谁?(预设:作者)是啊,词人辛弃疾,也深深地陶醉了。

②师引导:请同学们读出词人那陶醉的感觉来。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③师引导:读这首词的时候,还有谁陶醉了?(预设:我们)让我们一起陶醉在村居的美景中。

师配乐,全班朗读整首词。

④师: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们觉得这是一种怎样的村居生活?(预设:幸福温馨,富有人情味)

【设计意图】此板块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有效地突破了学词的重难点。采用“以图画为先导,以语言描绘作引子”的方法,让学生在想象中朗读,在朗读中想象,使文中之境成为学生心中之境、口中之言。

板块四

拓展背景,体会情感

1.师过渡:同学们,一份温馨和谐、自在的乡村生活为什么让词人那么向往、那么沉醉呢?(板书:心醉田园)他在陶醉之余又会想些什么呢?相信读了下面这段文字之后,你会深有感悟。(出示课件)

2.师:看了这段资料,你们一定明白了辛弃疾为什么那么陶醉。此刻,看着这安宁祥和、温馨和谐的村居生活,辛弃疾感慨万千,他会想什么呢?

(1)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出示课件)

(2)生自由读;师指名读。

3.课堂总结:每首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后一定会在词的世界中尽情遨游,深切感受到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设计意图】通过对同一词人的不同词进行对比阅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田园生活的恬静、和谐,领悟到词的内蕴,在读中获得情感的熏陶。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这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乡村田园风光和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赞美。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在教学时,我主要把握了以下两点:

1.把握诗词特点,教学各有“侧重点”。

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时,我主要抓住重点短语“篱落疏疏”“一径深”“未成阴”等,采用图文对照读等方式,通过学生学习体验的活动,把古诗意境变成具体的图景,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田园的美丽、恬静,感受在花丛中追蝶的快乐。教学《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教学《清平乐·村居》时,我从画面入手,引导学生走入词境,感受词的意境美。三首诗词的教学“侧重点”虽各不相同,但我准确落实,避免了教学中的雷同的模式,体现了教学的针对性。

2.把握课文特色,信息支持有“突破点”。

课上我借助课件中的精美图片充分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再结合背景音乐进行范读,建立朗读的初步感知;而后通过关键词语和课件出示的信息资料,逐渐深化实际语言感悟,让学生与古诗词进行对话。

8*

千年梦圆在今朝

▶教学目标

1.认识“揽、焰”等9个生字。

2.默读课文,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梦圆”的经过,激发民族自豪感。

3.尝试运用所学方法,在阅读中体会中国航天人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了解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梦圆”的经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尝试运用所学方法,在阅读中体会中国航天人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了解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四字词语较多,要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认读,并主动积累。“嫦娥奔月”的“奔”读“bèn”。

2.阅读教学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围绕“为什么千年的飞天梦能在今朝实现”这一问题展开阅读,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再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中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3.语言运用

本课按照“提出问题—默读思考—讨论交流”的思路展开教学。首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千年的飞天梦能在今朝实现?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然后出示阅读指导,让学生自读自悟;最后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感受中国航天人勇于探索、坚持不懈、默默奉献、团结合作的科学精神。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激情导入,初读课文

1.导入新课。

(1)师导入:这节课我们先来谈论一个话题——提到祖国的航天事业,你会想到什么?

(2)示例:“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等成功升空,并成功着陆。

(3)播放视频。(“神舟五号”升空视频)

师配音解说:2003年10月15日上午9点,在我国九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这次载人航天飞船飞行实验的成功,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一瞬间的改变,一瞬间的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实现的那一刻,你内心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4)生交流。

2.板题读题。

(1)师:现在让我们登上时空飞船,沿着时间隧道,一起去了解我国数千年的飞天梦的实现历程。

(2)师板书课题。(板书:千年梦圆在今朝)

(3)师指导读课题:你认为还可以怎样读?

(4)师指名读,指导读出自豪、骄傲、激动等语气。

3.检查预习。

(1)课件出示四字词语。

(2)师指名读,相机正音:“奔”读“bèn”。

(3)生再读归类。

①师引导:你发现这些词语排列的规律了吗?(生交流)

②师指名回答。示例:第一行的词语与传说、想象有关;第二行的词语与现代航天有关。

(4)词语运用。结合课文内容,用其中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5)积累四字词语。

①全班齐读词语。

②师引导:文中像这样的四字词语还有很多,课后找一找,并摘抄下来。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

(2)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课件出示:

l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l

载人航天梦想是怎样一步步实现的?

(3)交流第一个问题,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出示答案)

(4)交流第二个问题,理清条理。(出示答案)

【设计意图】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最现实、最积极的因素。课前视频、图片及老师饱含激情的配音能让学生情绪高涨,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饱满的学习热情为提高学习效率提供了基本保证。积累课文中的四字词语,并进行归类,能训练学生抓住重点词概述文本的能力。

板块二

梦圆成功,追根溯源

1.自读感悟,找寻梦圆原因。

(1)师引导:中华民族载人航天梦想为什么能在今朝实现呢?

(2)出示课件。

l

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千年的飞天梦能在今朝实现?

l

阅读方法:找一找,画一画,在你感受深刻的地方写批注。

(3)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批画。

(4)生汇报交流。

2.交流感悟,了解中国追寻飞天梦的历程。(相机出示课件)

l

在中国的古代,早就流传着“嫦娥奔月”的神话,人飞于天、车走空中的传说,鲲鹏展翅、九天揽月的奇妙想象。(富有激情、想象力)

l

中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试验乘火箭上天的人,他被国际航天史学家公认为人类升空探索的先驱。(勇于探索)

l

数百年来,坚定而执着的炎黄子孙,在实现飞天梦的过程中,遭受了无数失败,付出了惨重代价,但是,始终没有放弃飞离地球的努力。(坚持不懈)

l

毛泽东主席在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之后的第二年——1958年,庄重地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l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1970年4月24日,寂寞而辽阔的茫茫太空中,第一次响起了中国人的声音,那穿越苍穹的《东方红》乐曲,让海内外华人振奋不已,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默默奉献)

l

一百一十多个单位直接承担了研制、建设和发射任务。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和解放军官兵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团结合作)

【设计意图】本板块以教师引导为主,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中学习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关注,体现了教师引导者的角色。

板块三

回顾“神五”,点燃激情

1.回顾“神舟五号”升空场面,点燃爱国激情。

(1)师导入:同学们,千年梦圆在今朝。正因为中华民族有理想、有追求、勇于探索、坚持不懈、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更有着默默奉献、团结合作的科学精神,“神舟五号”终于顺利飞上了天。让我们再次回顾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2)播放“神舟五号”升空视频,激发民族自豪感。

①师播放视频并配音朗读。

课件出示:

2003年10月15日早晨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火箭宛若一条蜿蜒的巨龙,划过一道绚丽的曲线,瞬间便消失在了苍穹之中。

②师引导:看了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感受?

③示例:激动、自豪、喜悦……(师指名读,相机指导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3)读杨利伟下飞船后接受采访时说的三句话,读出敬意。

①师引导:让我们一起聆听来自太空的声音!

②音频出示杨利伟下飞船后接受采访时说的三句话。

③师指名读,并引导:你认为英雄的声音应该是怎样的?

预设:洪亮的、铿锵有力的、激动的、自豪的……

(要求生交流后读出自豪的感受)

④师指导朗读:让我们怀着对航天人的崇高敬意齐读这三句话。

2.学习第7自然段,感受辉煌。

(1)师引导: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继“神舟五号”之后,中国的航天事业又有哪些喜讯呢?请自由读第7自然段,找到答案。

(2)生自由读第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3)生汇报交流。

(4)根据生交流相机出示答案。

3.展示查找的航天新成就图片。

(1)师述:近年来,我国航天的新成就远远不止这些。

(2)师依次展示“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一号”的相关图片。

(3)师引导:你还知道我国在航天领域的哪些最新成就?

(4)随机展示学生查找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4.再读课题,升华情感。

师:“千年梦圆在今朝”,这样美丽而又辉煌的成果,怎能不让富有激情与魄力的中华民族高兴、自豪、欢欣鼓舞呢?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读课题。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让我们激动地告诉全世界——(生)千年梦圆在今朝。

(师)让我们自豪地告诉全世界——(生)千年梦圆在今朝。

(师)让我们骄傲地告诉全世界——(生)千年梦圆在今朝。

5.课堂总结。

师:千年的飞天梦圆在今朝,但更高更远的飞天梦却缘起今朝。同学们,就让我们满怀激情,满怀感恩,踏上圆梦之路吧!老师会为你们明天的精彩表现而喝彩!

【设计意图】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流程。学生再次朗读课题,会将自读后的感受以及课堂学习的感受融入其中,获得思想的启迪。这样教学,不仅让学生感受飞船发射的壮观场面,而且给学生传达了两个信息:一是我国的航天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二是祖国未来的发展要靠年轻一代。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1.借助多样化多媒体手段教学。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授课时,我借用视频播放、图片展示、音频播放等多种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4

教材分析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坚定的品质。既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风神;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她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丰姿,决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设计理念

语文课堂要体现开放襟怀,把课外的学习引进课内,使古诗的教学变得“充实”、“厚实”起来;而且诗人的生平与他诗作蕴涵的精神一脉相承,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郑燮的《竹石》,理解诗中“咬定、立根、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

2.过程与方法: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人郑燮,联系他的生平事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韧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古诗文的方法,并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也已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能运用网络查找搜集有用有效的资料帮助学习,但是由于年代、历史的不同,学生很难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深入古诗的意境,所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特点,我决定采用创设情境,运用自主学习法,如自读自悟、配乐吟诵等,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来体会,以此来落实重点;并用积累延伸来开拓学生视野,感受竹子精神,从而更加喜爱祖国语言文字,来突破难点。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韧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教学准备

1.

课前搜集作者郑燮的背景、故事以及有关竹的诗句。

2.

多媒体课件、图片和音乐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一)背诵画家王冕写的《墨梅》。

交流:在王冕的《墨梅》诗中,你读到了什么?

小结:诗言志。

由“岁寒三友”和“花中四君子”引出本节课要学习古诗。

二、知诗人,解诗题

(一)知诗人

今天我们要学的也是一位画家写的,他同时还是一位书法家、文学家。他就是清代的郑燮。关于郑燮,你了解多少?(拓展“扬州八大怪”,知道他就是郑板桥。)

教师小结:

郑燮

字克柔,号板桥,现在人们常说的郑板桥指的就是作者。他是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他尤其擅长画竹、画兰。《竹石》就是他题写在自己的竹石画上的一首诗。像这样,为自己的绘画作品而写的诗就是题画诗。

(二)解诗题

1.说诗题

这首《竹石》诗,主要是写竹还是写石呢?

题目《竹石》又该怎么理解呢?

教师小结:竹石,指的是竹子从岩石缝中长出来。

2.齐读课题

三、品诗句,悟诗情

(一)熟读古诗

教师导入语:那这从岩缝中长出来的竹子,它的命运会怎么样呢?

让我们走进诗文中去了解吧!

1.初读全诗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争取读出诗的节奏。

2.指名读全诗

3.齐读全诗

4.读出诗的节奏

A.指名读

B.带着节奏齐读全诗。

5.听录音朗读

导入:读得真有韵味啊!让我们也试着把诗的韵味读出来吧!开始!

(二)初悟诗意

读全诗,说读懂了什么?

(三)品悟诗意

1.激趣

同学们结合诗的注解,再联系自己的经验,把这首诗的词语、诗句的意思读明白。

中间提示学生,可以拿出笔圈圈划划其中的关键词句。

2.学诗意

指名说诗意

师小结:同学们学得真认真!都基本了解了诗意,正如你说的,全诗写了竹子,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碎裂的山岩之中。遭受无数磨难仍然坚挺,不管从何方刮来什么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能让它屈服。

3.

激趣读诗

(四)品读一、二句

1.指名朗读

2.品词

这两句诗中的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关注?

为什么大家会关注这些词呢?

教师小结:没错,这些词是我们理解诗意,了解古诗内容的关键词,是诗句的文眼。

过渡导入:就让我们抓住诗眼把这两句诗读读吧!

3.解立根、说破岩

“立根”指的是——把根扎在??哪里?

“破岩”是怎样的岩石呢?

体会环境的艰苦和竹子的勇气、决心。

生:自由读文。

4.品“咬定”

诗人笔下的竹能在这山石间开枝散叶吗?

它靠的是什么?你说!

它靠的是“咬定青山不放松”!怎么咬的?

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立根在破岩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

带感受读诗句

读诗表达自己产生怎样的感情?

带感情读诗

(五)品读三、四句

教师导入语:通过一二句诗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竹子的坚定,竹的顽强、竹的坚韧不拔,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古诗的三四句。

1.请男同学有感情地齐声读。

一起思考:挺立于岩缝中的竹子将会经历怎样的遭遇呢?

2.感悟“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

挺立于岩缝中的竹子将会遭遇那些磨难与打击呢?

3.情景感悟

播放音频

(狂风怒吼、倾盆大雨、山体滑坡……)

教师富有激情、感情地诵读:狂风怒吼,凛冽的寒风呼啸而过,它肆无忌惮地吹刮在山间旷野,竹子也被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吹得四处摇摆,难以呼吸,但它仍然在心底高呼: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突然一阵北风吹来,一片乌云从北部天边急涌过来,还伴着一道道闪电,一阵阵雷声。刹那间,狂风大作,乌云布满了天空,又是一个霹雳,震耳欲聋。一霎间雨点连成了线,哗的一声,大雨就像塌了天似的铺天盖地从天空中倾斜下来。竹在颤栗,但它仍然牢牢地咬定青岩石并坚信: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遭遇了如此劫难,这从岩缝中长出来的竹到底怎么样了呢?

用诗句中哪个词语来回答?“坚劲”

(六)悟出竹情

竹子必须面对无数的打击,面对数也数不清的磨难,可它依然坚强不屈地挺立着。因为它有不屈服的风骨,因为它有坚强不屈的信念。诗句中那个词可以体现它的这种风骨,这种信念?“任尔”

试背全诗

四、体会诗人情怀、拓展延伸

(一)这真是一株______的竹子!我们看到______想到______。

教师导语:读着这首诗,我们只是看到一株株坚强不屈、挺拔有力的竹子而已吗?我们不仅看到了一株株坚强不屈、挺拔有力的竹子,更认识了一位有骨气,不随风倒的诗画家。《竹石》正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刚正不阿的品质。

(二)出示郑板桥故事。

读故事,谈感受。

(三)小结郑燮竹子般的形象。

作者为何还在画上留下这一首题画的《竹石》诗呢?(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四)赏析苏东坡的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苏东坡。

(五)交流诵读有关竹的诗句。

竹(清.郑燮)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六)师生一起唱诗。

五、回归生活,引发“竹”思

郑燮借竹子表达自己刚正不阿,不怕风浪,不畏打击的这一种顽强的硬骨头精神。我想,联系我们自己,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也会有困难、挫折、打击等等,当你们遇到这些困难、挫折的时候,我们鼓励自己“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六、书写《竹石》,教师寄语

请同学们在横线处规范书写《竹石》,要求正确规范、力求美观。

教师寄语:同学们,相信这节课你一定收获了很多,带着这些美好的果实继续远航。也愿即将毕业的同学们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七、作业

文人墨客们为何如此爱竹?,竹又具有哪些特殊形象呢?你们感兴趣的话课下不妨去研究研究!

(一)默写《竹石》

(二)收集有关咏竹的诗句。

附:板书设计

竹石

[清]郑夑

咬定

破岩

坚韧不拔

坚劲

刚正不阿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5

教学内容:《竹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

3、体会诗句的含义,感悟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诗句的含义。

难点:领悟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PPT

一、谈话引入。

1、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2、出示课题:《竹石》。

二、学习《竹石》。

(一)解诗题。

1、初读古诗。

(1)、自由读、指名读诗,注意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听录音朗读:注意朗读时的停顿和节奏。

(3)、齐读,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2、解诗题。

(1)、这首诗的题目是《竹石》,什么是竹石呢?

(2)、我们平时在家里看到的竹子与诗歌里的竹子有什么不同?

3、走近作者。

(1)、这首诗的作者是郑燮。课前布置大家回去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吧。

(2)、简介作者。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年间的秀才,雍正年间的举人,乾隆元年的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善诗、词、曲及书札散文,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所作几乎每画必题,款式光怪陆离,别具风致。作官前后均居扬州卖画,为“扬州八怪”之一。

郑燮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计十二年。“得志加泽于民”的思想,使得他在仕途对连年灾荒的平民百姓采取了“开仓赈贷”“捐廉代输”等举措,这引起了贪官污吏、恶豪劣绅的不满,被贬官。之后,他靠卖画维持生活。郑燮的一生,经历了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他敢于把这一切都糅进他的作品中。品析郑燮不同时期所画的兰竹图上的题画诗,我们可以透过有限画幅的形象联想到郑燮的人生经历,联想到清代社会的种种腐败现象。

(3)、这首诗是作者在他画的竹石图上题写的诗,这类诗我们叫做“题画诗”。

(二)、明诗意。

1、借助课本的注释和手上的工具书,了解个别字词的意思,然后说说诗句的意思。

A.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竹子抓住青山绝不肯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磨:折磨。

坚劲:坚定强劲。

任:任凭。

尔,你。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历经无数磨难打击,依然坚韧挺拔,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风也不能把它吹倒。

前两句诗中用了一个“咬”字,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立根原在破岩中”表明了劲竹对生活条件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极强。

后两句的“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竹石的磨练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

2、齐读古诗。(读出竹石的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

(三)、悟诗情。

1、作者仅仅是写竹子吗?他还想表达什么感情?

《竹石》一诗表面写竹,实则写人,作者借赞美竹石坚定、顽强的精神,隐喻自己风骨的强劲。抒写了诗人自己对当时黑暗、污秽社会的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

2、这种表面上写物,实际上则写人表现方法就是“托物言志”。

3、用赞美、敬佩竹石的语气再次齐读古诗。

三、课堂总结。

1、你还知道哪些古诗是

“托物言志”的呢?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青松》

现代·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2、欣赏《竹石》吟唱,熟记诗句。

3、布置作业:课后搜集郑燮的诗歌,体会他的诗风。

板书设计:

竹石

(清)郑燮

特点

状物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坚忍不拔

精神

言志

千磨万击还坚劲,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6

海底世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窃窃私语”“免费的长途旅行”在表情达意方面的效果。

2.通过了解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3.初步了解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这两种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关键句子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趣探奇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海底是个什么样的世界?你能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吗?

2.上节课我们还感受了海底黑暗中有光点这个奇异现象,海底还有哪些奇异景象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去探索。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第3至6自然段,边读边想:每一段向我们介绍了海底哪些奇异景象?

2.学习第三自然段

A.请同学们自由地小声地读第3自然段,找找这一段描写了哪些声音?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B.汇报交流:你们都听到了什么声音?(引导学生感悟“窃窃私语”)

C.拓展:海底的声音我们从来没有听到过,可为什么经作者这么一说,感觉这么熟悉呢?他把这些声音比作了什么呢?那海底是不是只有这几种声音呢?我们想像一下,海底的小动物还能发出什么声音呢?你能像作者一样用打比方的方式来说说吗?(汇报交流)

总结过渡:

是呀,宁静的海底原来也像我们人类的世界一样存在丰富多彩的声音。窃窃私语的小动物们活动起来特别有意思。

3.学习第四自然段

A.默读第4自然段。用笔圈出小动物的名字,用横线划出它们的活动方式。

①你从文章中见到了哪些小动物?

②你喜欢哪种动物就把那种动物的活动方法大声的读出来,好吗?(汇报交流,引导学生体会海底世界各种动物奇异的活动方式。)

B.这些动物正是太可爱了,如果你就是海底的一只小动物,你会怎样像大家介绍自己的活动方式呢?(指名上台介绍)

C.孩子们,你能从这一段中找到关键句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吗?

过渡:海底的动物这么奇特,海底的植物又是怎样的呢?

4.学习第五自然段

A.齐读第5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样内容,并划出中心句。

B.海底植物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指名汇报交流)

C.指导轮读5自然段。

过渡:海底只有植物和动物吗?

5.齐读第六自然段,学习第六自然段

师:海底有哪些稀有金属呢,我们去了解一下(PPT显示)

三、拓展整合,延伸知识

1.总结:海底的景色千奇百怪的,令人向往,你们想去看看吗?现在,我们就来轻松一下,欣赏丰富多彩的海底世界。(播放“海底世界”视频)

2.拓展:海底世界是非常迷人的也是非常神奇的,喜欢绘画的你,可以画一画海底奇异的景色,喜欢朗读的你,可以读一读优美的文章,喜欢写作的你,可以写一写你想对大海说的话,喜欢探索的你,可以查一查大海的秘密。

板书:

23.海底世界

景色奇异   物产丰富

打比方       黑暗中有光点

列数字       宁静中有声音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7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凭借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感知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海底世界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2、继续巩固理解本课词语,学会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的句式说话写话。

3、在品读文字中,继续巩固总分的构段方法,初步学习围绕中心句概述自然段主要内容。学习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写作手法的使用,初步感悟说明文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点:

通过对文本的品读感悟海底世界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

结合自己的想象,从具体语言文字中感悟海底世界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引入:同学们,上节课你们在海底第一站的旅行愉快吗?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去探索奇妙的海底世界吧!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和这些小动物们成为好朋友吧!(齐读词语)

1.课件出示词语。

窃窃私语 警报 肌肉 章鱼 细胞 海藻 长达 储量 金属 危险

攻击 迅速 后退

2.质疑: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吗?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海底世界的特点?

3.出示中心句齐读: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4.导入:这节课,我们就去海底参观一番。看看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现在我们就一起到海底世界探险吧。

【设计意图】:从复习词语入手,回顾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创设了潜海观光的生活情境,不但扎实,而且有趣。

(二)、抓住声音,“说”出趣味

1.自由读第2、3自然段,说说你觉得哪些地方特别奇异、有趣。

2.感受反差,初识海底的宁静、黑暗。

(1)出示海面波涛澎湃的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可以用哪些词语形容海面?(波涛汹涌、波浪滔天、惊涛骇浪……)

(2)指名回答:当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时候,海底又是怎样的呢?

(3)引导学生抓住“水越深光线越暗”“五百米以下就全黑了”来了解海底的特点。

(4)重点品读:“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却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那是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句的生动。(把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比喻成闪烁的星星,这些深水鱼为海底增加了几分奇异与神秘,衬托出海底世界的奇妙。)

(5)出示视频,欣赏黑暗的海底中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

3.出示句子读一读: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相机指导学生了解设问句:像这种自问自答的句子就是设问句。

4.过渡:那海底都有什么声音呢?戴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你听到了哪些有趣的声音?

5.课件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

6.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句子中的省略号,理解这个省略号是说明海底还有很多其他的声音。

7.思维训练: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用以下句式想象说话。 “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小结:多么有趣的情景!无数的动物在海底小声交流着,真够神奇的!

9.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

10.指名读,师生合作读,齐读。

【设计意图】:在体会海底世界也不是没有一点儿声音时,教师抓住拟声词和比喻句,引导学生精读感悟,让学生体会到了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多种多样,感受在“宁静”的海底世界中有动物在窃窃私语的神秘有趣。更重要的是,扎实地落实了语言训练。

(三)、围绕活动,“读”出趣味

1.过渡: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奇妙无比!那么它们又是怎样活动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找出你最喜欢的动物的活动方式读读,然后告诉大家。

2.指名说,边说边在课件上出示:

(1)“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

①海参是怎样活动的?(靠肌肉伸缩爬行)通过做动作帮助学生理解“伸缩”。你见过什么动物也是这样前进的?(毛毛虫等)

②它们的活动有什么特点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速度很慢,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

③谁能通过朗读把海参活动的慢表现出来?

(2)“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

①你从哪里看出了身体像梭子的鱼的活动特点?(从“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比普通的火车还快”可以看出梭子鱼的运动速度快。)

②同样一小时的时间,身体像梭子的鱼能游几十千米,而海参只能前进四米,这梭子鱼的速度可是海参的多少倍啊!你能通过朗读把身体像梭子的鱼的快表现出来吗?

(3)

“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

①观看乌贼和章鱼活动的视频,了解它们的活动特点。你知道还有哪些动物也是这样活动的吗?(虾)

②乌贼和章鱼多可爱呀!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4)

“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却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①“巴”是什么意思呢?你能换个词理解吗?(贴)

②这些贝类可真悠闲哪,自己不动,轮船航行到哪儿,它们就旅行到哪儿。谁愿意来读?

3.这个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海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 4.指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

【设计意图】:在了解海底动物的活动方式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来感受,通过图片、视频深化直观感受,借助朗读加深理解,读出趣味。同时,了解本段的构段特点,体会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具体展开介绍的。

(四)、对比差异,讨论“趣”味

1.过渡:在辽阔的海洋里,除了生活着形形色色的动物之外,还有种类繁多、形态万千的海洋植物。

2.自由读一读第5自然段,思考交流:海底植物的差异大都体现在哪里?相机引导学生抓住“多种多样”“最小的”“最大的”来体会海底植物色彩的多种多样,形态各不相同。

3.海底的植物是什么颜色的?还可能有哪些颜色?

4.引读:是呀,这么多的颜色,真是五彩缤纷。这样有趣的海底植物,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奇异的景象展现出来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学,抓住关键词语体会海底植物差异大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抓住丰富,了解矿物

1.过渡:海底的动物真多,海底的植物也很多,那海底的矿产呢?

2.你从哪个词体会到海底的矿产多呢?(丰富)

3.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

【设计意图】:此部分引导学生抓住“丰富”一词体会海底矿产的特点,简单了解即可。

(六)、总结全文,体会情感

1.总结:正因为海底有这么多的动物、植物、矿物,所以海底是个物产丰富的世界;又因为海底有这么多的动物、植物,所以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的世界。难怪作者赞叹道——(课件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2.再次齐读,发自内心地赞美大海。

3.延伸:其实,人类对海底还没有完全认识,就等着你们去挖掘、去探索、去研究、去发现。

(七).布置作业

1.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把它们写到积累本上。

2.搜集海洋的相关资料,制作手抄报。

【设计意图】:课程结束时,让学生感悟海底世界景色的奇异和物产的丰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和探索大自然的激情,并且,重视写字指导,鼓励学生积累优美词句。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对于海底世界还是非常感兴趣的。同时,在引导学生了解海底世界的同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8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窃、私”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差”,会写“宁、官”等11个字,会写“宁静、光线”等18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

3.理解“窃窃私语”等词语的意思,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4.能说出第四、五自然段是如何围绕一句话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教学重点、难点:

1.能说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

2.能说出第四、五自然段是如何围绕一句话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课文生字、词语,对海底世界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到海底探险,感受神奇的海底世界。

二、

理解内容,感受语言

1.海底的光和声音

(1)“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

思考:“依然”是什么意思?(仍然)原来海底并不像海面那样波涛澎湃,也不像海面那样光线十足,越往下越黑。

(2)海底有光吗?请你勾画出相关句子。

小结:同学们,深深的海底,宁静,黑暗,却有着点点星光,这多么神秘,多么奇异啊!让我们不由的发出赞叹,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的世界啊!

(3)海底有什么声音?指名朗读。

“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到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感受“窃窃私语”。

① 理解什么是“窃窃私语”?

(“窃窃”形容声音细小。“窃窃私语”指背着人轻轻地交谈。本课是比喻海底动物发出轻微的声音。)

②让学生用动作演示“窃窃私语”。

③句子对比:海底的动物常常发出轻微的声音。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作者用这个词语赋予动物以人的行为,好像他们在说悄悄话,使它们更加可爱、动人。)

④是啊,小动物在“窃窃私语”呢?我想再读这句话,你会读的更好。

(4)海底的动物只有这几种声音吗?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么?

除了这几种声音,还会有什么声音?你能继续说一说吗?

2.动物的活动方法

(1)思考这段写了什么?围绕哪句话写的?

(2)这段话围绕中心句写了哪几种动物的活动方法?

(3)他们的活动方法是什么样子的?

(4)你还知道海底那些动物的活动方法吗?出示龙虾,吸盘鱼的图片。

师总结

3.植物之间的差异

从颜色、小两个方面进行比较。

4.矿产资源

三、图片欣赏,感受奇异

海底世界,物产丰富,景色奇异,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海底图片吧。(出示图片)

四、美读课文,拓展提升

五、课外延伸,推荐书目

介绍推荐《海底两万里》

板书设计: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