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摇篮曲教案8篇

时间:2022-02-16 21:23:26

摇篮曲教案

摇篮曲教案篇1

小学一年级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摇篮曲优美抒情、轻柔安宁的意境,并能用动作表现自己感受到的情感和意境。

2、能用柔和的、充满感情的声音演唱歌曲《小宝宝睡着了》,体会妈妈深深的爱。

教学重点

感受摇篮曲优美抒情、轻柔安宁的意境,用柔和的、充满感情的声音演唱歌曲《小宝宝睡着了》。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录音资料、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创设情境

教师:“同学们好!你们喜欢这弯弯的月亮、闪烁的小星吗?请同学们拿上你的金星走上讲台,我们一起在黑板上布置一个美丽的夜空!”

在《小宝宝睡着了》的音乐背景下,师生一起在黑板上贴月亮和星星,创设夜的氛围。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教师:“天黑了,月亮出来了,星星眨着眼睛,外面静悄悄的。这时从远处传来了一阵动听的歌声,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一听,猜猜这首歌是唱给谁的?”

2、教师范唱歌曲《小宝宝睡着了》,请学生回答问题:

(1)是谁在这静静的夜晚给小宝宝唱歌呢?

(2)小宝宝听完妈妈的歌怎样了?

3、揭示课题。

教师:“这是妈妈哄小宝宝入睡时唱的一首摇篮曲,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小宝宝睡着了》。请跟老师一起来读一读!”

教师:“妈妈的歌声有什么魔力,为什么小宝宝听着听着就睡着了?”

三、聆听感受,熟悉歌曲旋律

设计意图:向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采用多种方式聆听歌曲,一起在妈妈的歌声中找魔力,并从中感受摇篮曲的特点,熟悉歌曲的旋律。

1、对比听赏,引导学生感受歌曲“舒缓”的特点。

(1)教师改变速度和力度来范唱歌曲。

(2)教师:大家听听刚才老师演唱的歌曲在速度、情绪、声音力度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样唱小宝宝听了能睡着吗?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速度和声音来演唱摇篮曲呢?

总结:慢速和轻柔是摇篮曲的主要特点,也是妈妈歌声中的重要魔力!

(3)教师:妈妈的歌声还有很多魔力,让我们一起去听一听、找一找,比一比谁找得最多。

教师将孩子们的感受都――写到黑板上。

(4)教师评价:孩子们,你们可真了不起,听得真仔细,找到了这么多魔力,老师送你们一个大拇指,真棒!

设计意图:对比聆听,轻松体验妈妈歌声的特点――慢速和轻柔……

2、“摇摇篮”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摇篮曲的轻柔感,初次模唱歌曲旋律。

(1)教师:现在,小宝宝要睡觉了,请同学们面对面坐好拉起手,这就是小宝宝的摇篮,让我们和着音乐节拍,慢慢地、轻轻地摇动摇篮;摇的同时,请大家轻轻地闭上小嘴巴,用“”来为宝宝哼唱摇篮曲……

(2)教师:准备好,要开始了,我们比比,哪组的摇篮摇得最舒服!

教师评价:摇篮真舒服呀,尤其是××组的同学,他们就像妈妈一样,动作是那样轻柔!老师也好想变成宝宝躺进你们的摇篮里,你们能变个大摇篮吗?(为后面给妈妈围大摇篮做铺垫)

设计意图:用肢体体验、感受摇篮的摇荡感,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速度和节奏,同时也初步熟悉歌曲的旋律。

3、划旋律线,引导学生感悟妈妈歌声的平稳、连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歌曲的旋律。

(1)教师:摇篮摇来摇去,像什么?

学生回答:像弯弯的月亮、小船……

教师:大家的想象力真丰富。

(2)教师:小船摇啊摇,小宝宝睡着了。他做了一个美丽的梦,他要去神奇的童话王国。于是梦中的仙女姐姐出现了'她伸手一指把摇篮变成了小船,又用手一挥把妈妈的歌声变成了航行路线!可是该怎么走呢?图中有三条路线(旋律线),哪一条是妈妈歌声变的呢?请大家来猜一猜,帮忙选一选吧。

学生选择并说出原因:第一条线波浪太大了,会翻船的……

教师总结:第一条线起伏太大,不平稳;第二条线断开了,不连贯;第三条线最合适,既平稳又连贯。妈妈歌声中的魔力还有:平稳、连贯。

(3)教师:仙女姐姐现在请同学们来为小宝宝划船呢!请同学们拿起指挥棒作为小船的船桨,然后大家起立站好,伸长手臂,沿着小船的航行路线摆动手臂,身体要随着小船起伏;划船的同时,我们用“呜”来为小宝宝哼唱摇篮曲,一起送小宝宝到童话王国!

教师评价:同学们的声音很动听,小船划得也稳稳的,小宝宝顺利地到达了童话王国,让我们一起欢呼、祝贺一下吧!

设计意图:在划旋律线环节,教师将摇篮生动地喻为小船,并通过选择用肢体划路线(旋律线)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妈妈歌声的特点――平稳、连贯,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形象地感受歌曲旋律的走向。

四、总结体会,学唱歌词

1、熟悉音乐内容,按节奏读歌词。

教师:妈妈可真了不起,用歌声哄睡了可爱的小宝宝,妈妈到底唱了些什么呢?我们跟着伴奏音乐一起来读读歌词吧!

师生完整地、有感情地读一遍歌词。

2、学歌词。

(1)教师:读歌词的时候,有的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学唱妈妈的歌了'别着急,现在老师就把这首歌教给大家,检验一下你们唱得是不是正确。

(2)让学生划着旋律线,跟着教师一句一句地学唱:小宝宝……(把小宝宝抱稳,声音托平、拉长);睡在摇篮微微笑……(慢慢地张开嘴巴,笑起来唱这一句);摇篮像只船……(像小船一样,声音保持平稳、连贯);妈妈轻轻摇……(轻轻摇起,声音要保持、不要掉下来);摇呀摇呀摇……(小船遇到阻力了,请同学们气息加大,声音上扬,把小船摇上去);一摇一摇……(气息保持,接着摇起来);睡着了……(快到终点了,小宝宝也要睡着了,请把我们的歌声慢慢收回来);一摇一摇睡着了……(最后一句很长,请大家深吸一口气连起来唱完整)。

(3)整句连起来跟着教师唱一唱。

(4)完整地跟琴唱一遍。

(5)个人展示,教师及时处理演唱中的问题。

教师让学生分别起来演唱歌曲,并将表现突出的学生请到台上进行表演,教师做点评。

设计意图:以逐句学唱、个人展示唱等多种方式学唱歌词,避免学唱的过程枯燥、单一。

3、表演唱(模仿妈妈活动,感受妈妈歌声的甜美)

(1)教师:我们小的时候,妈妈是怎样哄我们入睡的呢?老师这里有一个布娃娃,谁能上来模仿T啊?

学生:妈妈抱着我,摇着我睡觉;妈妈抱着我,拍着我睡觉。

(2)教师:妈妈看着自己心爱的宝宝,妈妈的表情是怎样的?(微笑的)

(3)教师:让我们也来做一次

妈妈,哄自己的宝宝睡觉吧。老师有个好主意,让我们把书卷成一个“小宝宝”抱在怀里,模仿妈妈的样子,慢慢地、轻轻地、甜甜地来为可爱的小宝宝唱首摇篮曲吧!

(4)教师评价:你们都是合格的好妈妈呀!做你们的宝宝可真幸福!

设计意图:回忆、模仿妈妈哄宝宝唱摇篮曲的情境,将具体的生活场景融入到歌曲表演唱中,直观形象地启发学生从模仿中表现妈妈歌声中的魔力。

五、情感升华,声情并茂

1、教师:妈妈赋予我们生命,哺育我们长大,教我们学说话,学走路,辅导我们学习,教育我们成才,妈妈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是谁啊?是妈妈!

教师:孩子们,让我们在美丽的星空下大声地对妈妈说一声:妈妈,我爱您!孩子们,妈妈对宝宝深深的爱是妈妈歌声中最大的魔力,她用心、用爱来为我们唱摇篮曲,在充满爱的歌声中宝宝睡得那样香、那样甜……

设计意图:运用拓展延伸的情感教学,渗透人文主题――母爱,从妈妈照顾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入手,使学生由衷地感受到母爱的伟大,让孩子们在感动和幸福的氛围中体会到妈妈歌声的最大特点――充满了爱。

2、教师:你瞧,夜深了,辛劳一天的妈妈太累了,她伏在桌上睡着了。让我们给最爱我们的妈妈唱首摇篮曲吧,让妈妈也做个美丽的梦,好吗?

教师引导学生修改歌词,把“小宝宝”换成“好妈妈”,把“妈妈轻轻摇”换成“我来轻轻摇”;并组织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大的摇篮,然后用充满爱的声音演唱歌曲。

六、结束部分,祝福妈妈

教师:在同学们的歌声中,老师感受到了深深“爱”,如果妈妈在这里,一定会感到很幸福,很快乐!老师提议今天晚上我们就给妈妈唱这首摇篮曲。

教师:同学们,下课的铃声即将敲响了。最后让我们在妈妈的摇篮曲中,轻轻地走出教室,把妈妈的歌声带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永远铭记妈妈对我们深深的爱!

设计意图:在教学的高潮部分,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辛劳一天的妈妈睡着了。引导学生回报妈妈的爱,让他们围成大大的摇篮,为妈妈唱摇篮曲,用歌声表达对妈妈深深的爱。

粟玉娟 河北省邯郸市曙卉小学

《第四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活动现场决赛・教学设计》

《第四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活动现场决赛・教学设计》一书集合了全国各地选送的中小学的精彩教学案例,将有助于广大音乐教师学习教案写作、提高教学水平。现杂志社仅有少量余存,欲购从速。每本定价10元(邮费另加10%)。

汇款地址:北京市朝阳门内大街甲55号人民音乐出版社522室

摇篮曲教案篇2

在《小宝宝睡着了》一课中,栗玉娟老师注重将教学的三维目标贯穿于教学始终,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将知识与技能的训练,自如地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中,最终使学生学会了自如地用歌声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教师通过背景音乐、范唱、对比听赏、肢体语言感受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聆听歌曲,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主动去探索,去感受体验,去寻求答案,一环一环不断深入,培养了学生自信演唱的能力。

在揭示课题之后,教师设置了一个质疑的环节:“妈妈的歌声有什么魔力,为什么小宝宝听着听着就睡着了”,以此激发学生兴趣,一起在妈妈歌声中寻求答案――体验、感受摇篮曲的特点;而且将这个质疑的资源作为师生互动的基点―直贯穿整个课堂。

教师用优美动听的范唱、亲切而富有激情的语言,启发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声中感悟妈妈歌声的魔力――慢慢的、轻柔的、平稳的、连贯的、甜美的,为学生后面的歌曲学习做好了知识与情绪上的铺垫。此外,为了让学生准确地掌握摇篮曲的最大特点――轻柔、慢速,教师采用对比聆听的手法,分别用了原速和快速两种方法范唱歌曲,让学生能快速、形象、直观地感受并找出摇篮曲的特点,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辨别能力。

在突破教学重点时,教师将重心放在如何让学生体会摇篮曲所表现的优美抒情、轻柔安宁的意境上,通过引导学生在聆听、哼唱中模仿妈妈摇动摇篮,为小船选择合适的航行路线,让学生想象小船在微波荡漾的水面上前行的情景等来感受摇篮曲优美抒情、轻柔安宁的意境。教师在课堂上的有效设计和引导,给了学生开启思维的钥匙,为他们营造了自由想象的空间,可以看出教师对本课知识的运用可谓得心应手。这一教学环节,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和想象力,使学生学会用柔和的、充满爱的声音演唱歌曲,体会到妈妈深深的爱!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教师运用了情景创设法、引导启发法、听赏感知法、对比体验法、歌唱教学法、联想模仿法、情感渲染法等多种方法,启发学生运用不同的参与表现形式来体验音乐情感,给学生以新鲜感、愉悦感、满足感。除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师生共同将黑板布置成繁星点点的夜空外,教师还让孩子们在“静静的夜”的氛围中,模仿妈妈摇动摇篮,让学生动起来,促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场景中,用形象生动的肢体动作感受摇篮曲的旋律特点,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群体协作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感知音乐、理解音乐的能力。

在“表演唱”环节中,教师将具体的生活场景巧妙地融入歌曲的演唱之中:让学生把书卷成“小宝宝”抱在怀里,模仿妈妈的样子,面带微笑,慢慢地、轻轻地、甜甜地来为可爱的小宝宝唱这首摇篮曲。活动设计亲切、有趣,教师充分利用孩子们天真活泼、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的特点,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从学生身边最为熟悉的场景人手,让学生在轻柔、充满温馨的音乐声中,创造、体验、感受音乐,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进入角色。

之后,教师运用拓展延伸的教学手段,从妈妈照顾孩子们生活的点滴人手,让他们由衷地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在感动、幸福的氛围中体会到妈妈歌声的最大特点――爱。

总之,这节课教师通过声音模仿活动、角色体验活动、肢体表演活动、歌曲创编活动等,培养了学生歌曲演唱的技能,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内容始终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科学性原则。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整节课以“妈妈的爱”来贯穿课堂,让学生通过模仿妈妈用摇篮哄小宝宝睡觉的情景,从情感上体验妈妈对孩子的爱,从而做到温柔地、充满爱地演唱摇篮曲,达到了教学目标。

这节课始终围绕着培养学生情感这一目标来设计,整节课无论是在课的开始部分(运用情景教学法,将学生带进静静的夜晚,进入本课的教学氛围中),还是在课的中间部分(采用多种方式聆听歌曲,启发深层体验,熟悉歌曲旋律),以及歌曲的升华部分(运用拓展延伸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渗透人文主题――母爱,激发学生情感),教师都注重引导学生体验妈妈用心、用爱来唱摇篮曲,让孩子们感受到只有在妈妈那充满爱的歌声中,宝宝才能睡得那样香、那样甜……从而学会用歌声表达他们对妈妈深深的爱。由此可见,教师在尽力将德育功能渗透到音乐教学之中。

整节课,课堂氛围舒缓流畅、轻松自然,教师教态亲切、和蔼,教学语言组织严谨,给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的气氛,学生的参与度广,学习积极性高。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比较到位,比如,学生找到摇篮曲的特点后,教师及时给予了点评:“孩子们,你们可真了不起,听得真仔细,找到了这么多魔力,老师送你们一个大拇指,真棒!”再如,学生上台展示后,教师逐一进行了评价:“你的表情真美,就像妈妈那么温柔”;“你的歌声像妈妈唱得一样甜,小宝宝一定很喜欢听,请同学们向他学习……”

在整节课中,教师除了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掌握音乐情感和演唱的技能技巧之外,还用自身的真挚情感、肢体语言、神态和眼神来感染学生,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除专业知识之外的个人素质在教学中的充分体现。正是因为有了过硬的音乐基本功和良好的个人素质,学生才能很快进入状态,圆满地达成这堂课的教学目标。

李 姗 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文教体局教研室

《第二届音乐教育名师大讲堂课堂实录与点评》

本套光盘对“第二届音乐教育名师大讲堂”活动作了全景式收录,其中示范课5节、交流课8节,课例涵盖小学、初中和高中。对每一个课例,专家都分别予以深入细致的点评,为音乐教师及教育工作者在新课改背景下深入理解音乐教学理念、有效开展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案例。

本套光盘共14盘,定价200元,邮费另加10%,共计220元。有意者请通过邮局汇款购买,并在汇款附言中注明“第二届名师光盘”字样。

汇款地址:北京朝内大街甲55号

收款人:《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

摇篮曲教案篇3

1、组织教学:

《游子吟》伴奏音乐

(点击播放音乐 图片定格一张温馨、恬静的体现母爱图片)

2、教师朗诵:《母爱》

儿时

母爱

是一只温柔的手掌

打在身上

关怀 在心上

成长中

母爱

是一只粗糙的手掌

抚在脸上

疼痛 在心上

现在啊

母爱

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掌

遮在天上

牵挂 在心上

二、听赏歌曲

1、聆听歌曲,感受情绪

当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最幸福的事莫过于躺在妈妈的怀里,听着妈妈哼唱小曲儿,甜甜的入睡了,今天让我们重温那些个温馨、亲切的画面,共同学习一首温柔、恬静的歌曲《摇篮曲》。

2、认识“摇篮曲”这种体裁

(幻灯片出示“摇篮曲”定义 配合摇篮曲音乐)

摇篮曲又称催眠曲。原是母亲在摇篮旁为使婴儿安静入睡而唱的歌曲,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

音乐形象一般都具有温存、亲切、安静的特点。曲调平静、徐缓、优美,充满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许多著名的作曲家都写过摇篮曲,其中一位就是勃拉姆斯。

3、了解作曲家(幻灯片出示勃拉姆斯介绍)

勃拉姆斯(1833―1897)德国作曲家,13岁就为生活而奔波,20岁到各地演出,结识了李斯特、舒曼等艺术家,舒曼称他为“有重要意义的后起之秀”。1862年,他迁居维也纳,担任合唱指导、乐队指挥。

勃拉姆斯一生写有大量作品。其中有四部交响曲,多部协奏曲及管弦乐曲。

三、学唱歌曲:(出示乐谱,播放音乐)

1、初听歌曲,感受音乐形象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歌曲。请大家思考,这首歌曲主要想表达怎样一种情感呢?让我们双手抱住自己的胳膊,闭上眼睛,身体随音乐轻轻晃动,用心感悟音乐。

这位同学回答的不错,这首歌表达了母亲对孩子深深地爱。那么,这种爱是通过哪些音乐要素,比如速度、力度、情绪等来体现的呢?让我们带着问题再次欣赏音乐!

2、分析歌曲的速度、力度和节拍特点。(出示问题,再次播放音乐)

(1)歌曲的情绪: A、热烈激动 B、明朗愉快 C、温柔亲切

(2)歌曲的速度: A、中速稍快 B、中速稍慢 C、慢速

(3)歌曲的力度: A、强 B、弱 C、中弱

(4)选用节拍: A、3/4 B、 4/4 C、2/4

(幻灯片呈现答案)

以小组为单位,看谁的回答又快又准确!这位同学对音乐的感悟力非常准确!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要选用三拍子呢?对,三拍子可以给人一种摇晃、摆动的感觉!这就和摇篮的特征不谋而合,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有关三拍子的知识,请看大屏幕,(出示三拍子的指挥图式)

3、师唱谱,学生划分乐句

三拍子的强弱规律是怎样的呢?同学们说的很好,强弱弱,请你仔细观察,《摇篮曲》这首歌曲是完整小节吗?不是!它是从第三拍,也就是弱拍起音,请大家和我一起,调整好呼吸,体会歌曲的节奏特点。

4、“乐句排排序”, 用“LU”模唱同时给打乱顺序的乐句排序。

(出示乐句旋律线)

大家说的不错,整首歌曲共有四个乐句,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看哪位同学能将乐句的顺序正确的排列起来。

5、模唱歌曲并分乐段。

同学们的表现实在太出色了!简直出乎老师的预料!那么这首歌曲一共由几个乐段组成呢?说得好,这是一首单二部作品,A段音乐起伏不大,表现的是母亲温柔、甜美的呵护着孩子;B段音乐旋律起伏比较大,饱含母亲对孩子的祝福。下面让我们一起将这首歌曲完整的模唱一遍。(出示乐谱,播放音乐)

6、加词演唱

(1)加第一段歌词:讲解装饰音、弱起乐句的演唱等。

我想,在刚才的模唱中,大家已经注意到第三和第四句中出现的“带头卡”的小音符,这种叫做装饰音,在本首歌曲中,起到了增加柔美、恬静的作用,我们一起先来演唱一下。“歌声催你入睡”

(幻灯片出示放大的难点乐句 第三句、第四句)

前面我们已经讲到,这首歌曲是弱起节奏,请大家在演唱时不要把乐句的第一拍唱得太强,调整好呼吸,我们一起尝试把歌词填到歌曲当中。

(2)完整演唱一、二段歌词。

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共同演唱第二段歌词。(回到乐谱)

四、歌曲处理及表现

1、处理歌曲,完整的演唱和表现歌曲。

根据你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能不能说一说从力度上、声音上和情绪上应该怎么去演唱这两个乐段?这位同学表达的不是特别清楚,但是概念是对的,A段音乐旋律起伏不大,情绪比较平稳,力度不要太强;B段音乐旋律起伏比较明显,情绪有点激动,力度可以稍稍加强一点,但也不要太过,否则就不是摇篮曲了。让我们再来尝试演唱这首歌曲。

2、情感升华 (出示照片,配音乐《眼泪》)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这首歌曲,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请用你的歌声作为礼物送给你的爸爸妈妈,因为,还有人永远也听不到这首《摇篮曲》了。

这是一张真实的照片,当地震来临时,母亲将女儿紧紧地拥在自己怀里,身体下伏、背部上拱,用自己的身体挡着不断掉落的夯土、瓦片等杂物,用生命保护住自己的孩子。她反应之敏捷、动作之迅速,以至于忘了丢下自己手中的筷子……让我们为地震中失去母亲的孩子再一次唱起这首摇篮曲,同时也向母亲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摇篮曲教案篇4

关键词:欣赏教学 倾听音乐习惯 养成途径

一、中学生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倾听音乐现状及成因分析

让学生通过音乐欣赏,产生对音乐的喜爱,并从中得到乐趣,是音乐教师锲而不舍的追求。但在现行的音乐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教学内容中学唱歌曲部分比较感兴趣,乐于去学,而在倾听音乐部分则出现“放松或休息”的场面,听到某些音乐作品时,会出现打不起精神、表情茫然、坐不住,甚至厌烦等情绪状态,还有学生会坦率地说:“老师,这个曲子我欣赏不来,太高深了!”“这曲子太古老了,没兴趣啊!”在欣赏一些时间较长、音乐内涵较深刻的曲子,例如《二泉映月》《梁祝》等时,有的学生听到精彩的地方可能会出现一瞬间的兴奋反应,过后又恢复“游离音乐”状态;有的学生不能认真地把乐曲听完,注意力经常分散到别的事情上,出现“非完整”的音乐体验。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良的倾听音乐状况呢?原因有很多。初中阶段音乐课程基本为每周一课时,教师和学生交流音乐的机会甚少,又由于学生有升学压力,家长、学生对音乐课的相对不重视,也就意味着学生对于音乐学习虽有兴趣,但音乐学习的习惯养成不够,需要音乐教师在有限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音乐习惯。再加上学生受到外界传媒的影响,过多地关注流行音乐,而对于书本上的传统经典曲目却没有太多兴趣,欣赏过后没有多少印象,甚至觉得欣赏课堂中的音乐是件很枯燥、乏味的事情。学生倾听音乐的过程往往是“被动式倾听”。

二、培养学生倾听音乐习惯的重要性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欣赏教学应注意以音乐为本,以听赏为主。教师的讲解、提示,力求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引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与见解,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以利于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逐步养成倾听音乐的良好习惯,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

欣赏是要用“倾听”做前提的,“倾听”是一种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即是一种尊重的态度。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去“听”音乐,是审美艺术欣赏形成的必经之路。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不能忽视对学生良好倾听音乐习惯的培养。初中生养成良好的倾听音乐习惯,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心身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同样,课堂中学生良好的倾听音乐习惯对音乐课堂的教学有效性也能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

三、培养学生倾听音乐习惯养成的途径

音乐学习的好习惯,包括倾听音乐的习惯、听音乐律动或划拍的习惯、聆听前奏唱歌的习惯、听音乐时大胆想象大胆表达的习惯,在听、唱、奏、动中大胆尝试、创新的习惯以及喜欢与人合作、与人分享的习惯等。笔者就培养学生倾听音乐习惯养成的途径作以下探索。

(一)创设音乐学习环境,使学生乐于倾听

1.营造良好的倾听环境,提高课堂倾听质量

教师应在平时多做有心人,想方设法去营造一个有音乐氛围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走进教室就感受到音乐的气氛,吸引学生去更主动地倾听音乐,提高课堂倾听质量。学校领导应十分重视音乐素质的教育,努力创造适合教学的氛围。音乐教室应有其特有的教学环境:清新的空气,充足的阳光,教室中悬挂无数丰富多彩的中外音乐图片、音乐名人名家的名句,以及同学们参加音乐类表演、比赛的演出照片,还有配套的音响设备,这些都可以提高学生“倾听”的质量。正所谓有好的“倾听环境”才能有好的“倾听心情”。

2.巧用课前空余时间,促进学生习惯养成

教师在上课前播放一些和本堂课主题、风格相关的歌曲或乐曲,让学生一走进音乐教室就能感觉到音乐的氛围。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和学生聊聊播放的曲子,比如这首曲子有没有听到过、在哪听到的、是谁演唱的、觉得音乐怎么样等很即兴的话题,虽然是短短的课间十分钟,比起让学生一走进音乐教室坐在那等着上课、聊天,课前播放和上课有关的曲子,甚至就是课堂上要欣赏的曲目,这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主动走近学生和学生谈音乐类的话题,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加深课堂教学内容的印象,也让学生久而久之养成一种主动欣赏音乐的习惯,亦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运用音乐代替语言,培养良好倾听习惯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音乐课堂中需要教师给学生立一些课堂规矩,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让音乐代替老师的语言,不但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敏感,使之产生对音乐的条件反射,也恰恰体现了音乐课的“音乐性”,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4.学会适时安静倾听,养成用心感悟音乐的习惯

课堂上,应让学生产生表面的“静”、深层的动,即内心深处的感动,这何尝不是主动参与呢?这恰似音乐中休止符的作用——此时无声胜有声。在课堂上,学生往往会口耳并用,一旦用到了口,就会影响听的效果,学生便很难做到用耳朵去倾听音乐,因此教师应利用一个眼神、一个优美的动作给予学生暗示,暗示他们安静倾听,营造一个安静的倾听氛围。例如音乐中出现的一个乐句、一个音乐动机、一个和弦、一声打击乐,甚至一个休止符都需要学生安静地去倾听。正所谓“用心去倾听音乐”。

(二)关注音乐基本要素,使学生学会倾听

1.抓住音乐要素的基本点倾听音乐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点是,无论何种类型的倾听音乐方式,都要以音乐要素的感知为基础。音乐的基本要素有很多,主要包括音色、旋律、速度、力度、节奏、节拍、和声、织体等。这些因素在作曲家的巧妙安排下,共同构成一个错综而有序的整休。我们在音乐欣赏课中,就要使学生的听觉具有与这种复杂音乐形式相适应的感知能力。

在新生入学第一堂课就应强调倾听音乐要素的重要性。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平时是如何倾听音乐的,再介绍音乐的基本要素。例如在欣赏某首乐曲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该音乐的基本情绪和初步印象是什么;学生阐述后,教师可继续提问:为什么这首曲子会带给你这样的感受呢?学生可能一时无法回答,那么教师可告诉学生——是因为音乐要素的作用。学生明白了音乐要素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倾听音乐中自然会侧重于向音乐要素要倾听答案,这也是学生了解和掌握一首曲子最基本的途径。

2.围绕音乐要素的侧重点倾听音乐

学生在养成了关注音乐要素的倾听习惯后,会发觉关注的音乐要素太多了,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每一首曲子由于重点要素的不同而显示的特点是不一样的,老师要充分抓住重点要素引导学生倾听音乐,并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表达对这种音乐特点的感受,学生一定会有很大的兴趣并且更专注地去听音乐。

如在欣赏音乐教材第15册第1单元舞剧《春之祭》中的《祭献之舞》时,欣赏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的节奏(是规整的还是复杂的)、和声(是协和的还是不协和的)、速度(是舒缓的还是急促的)、力度(是微弱的还是强劲的)、旋律(是清晰的还是混乱的),以及音乐中旋律和节奏谁处于更重要的地位。学生带着任务去听,自然会侧重于关注作品中力度、节奏、旋律等主要音乐要素,从而很好地把握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避免“盲目倾听”。又如在倾听海顿的《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时,音乐采用了变奏的手法,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倾听过程中感受这一变奏手法呢?亦可在倾听前提问:有的改变了节奏、有的改变了音区、有的改变了调式……你能感受到它的变化吗?这个乐章最有特色的表现手段是什么呢?节奏、旋律,还是力度?学生抓住了作品音乐要素的某些特点,听音乐作品就有了侧重点,倾听的目的会更明确。

3.同题材多版本作品从音乐要素中对比性倾听

不同的乐曲有不同的音乐节奏、音色、风格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对音乐中不同的音色、节奏、风格有比较地听辨,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唤起他们对音乐的感知,从而愉悦、轻松地进行音乐学习。渐渐地,学生就会更爱倾听音乐,便能达成一种良性循环。

笔者在给学生介绍摇篮曲时,为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摇篮曲这一体裁,笔者做了较丰富的准备,如欣赏合唱曲形式的摇篮曲:勃拉姆斯的摇篮曲、舒伯特的摇篮曲、东北摇篮曲、沪剧的摇篮曲;器乐形式的摇篮曲;现代摇篮曲:罗大佑的摇篮曲、动力火车的摇篮曲等,让学生从中悟出摇篮曲这种体裁在音乐表现和情感表达方面所存在的共性,受到美的熏陶和爱心的教育。对于摇篮曲的体裁,教师寻找用不同的版本或不同风格的音乐进行对比性的倾听,让学生倾听它们在演唱风格上和节奏、旋律、速度等音乐要素上有什么异同点。又如在欣赏埙演奏和合唱演唱的《阳关三叠》后,让学生谈谈哪种形式更能表现出诗中深沉含蓄、情意绵绵、真切动人的惜别之情,让学生始终保持倾听的兴奋状态。只要教师多动脑,采取有效的方法,就能在教学中慢慢培养学生好的聆听习惯,使学生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

(三) 循序渐进地感受音乐,使学生深入倾听

有的学生对美妙的音乐无动于衷,经常是听到了音乐,但是“说不出内容”“没什么感觉”,就因为他们没有“音乐的耳朵”。学生听不进去,没有耐心听完,大都是对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知之甚少,无法与音乐产生共鸣,最多只能直接感知音响运动的变化,产生生理上的快感,不可能有辨别美的能力,因此,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通过不同的方式,不断地让学生反复倾听音乐,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

1.收集与音乐相关的内容,激发学生倾听欲望

尽可能让学生在倾听音乐的同时多了解音乐作品的相关内容。扩展的内容要精练易记,增加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他们产生继续听下去的愿望。如欣赏《我们同属于一个世界》,教师并不急于播放音乐,而是先出示一些反映非洲灾民生活情景及1985年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生存援助音乐会”现场图片、文字资料或是学生熟悉的歌星迈克尔·杰克逊的介绍,再介绍音乐的创作背景,最后倾听音乐。教学中学生通过视觉上的震撼(对非洲灾民的同情)产生对听觉的渴望(渴望倾听音乐作品),最后达到心灵上的震撼(知道“拯救人类生命,只能靠我和你”的主题思想)。

2.反复倾听,保持学生倾听的新鲜感

倾听音乐是反复的,要多听、分析地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目的地选择长短适度的音乐作品。在教学环节上采取“倾听——分析——再倾听——再分析”的模式。倾听可根据情况选择不同的倾听方式,让每一遍的倾听都有新的发现,对所听音乐保持一定的新鲜感。例如《鳟鱼》,教师引导学生在初步倾听的基础上分析音乐情绪情感,再次倾听,分析作品的乐句乐段、曲式结构,倾听出《鳟鱼》主题与变奏的音乐特征。当学生在倾听的基础上建立了对作品曲式特征的音乐记忆时,教师再用打乱乐曲曲式顺序的方式,由学生去判断作品的结构,通过倾听、倾听、再倾听,直到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为止。最后让学生在倾听过程中理解音乐,体会音乐的思想情感。

结语

古希腊哲学家说“习惯是人的第二天性”,当良好的倾听习惯养成时可以大幅度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并对学生课外倾听音乐有很大的帮助,使其终身受益。

我们要不断地探索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用我们的睿智走近学生,让他们知道倾听音乐习惯的重要性,而不是让他们在音乐课上无目的地听。只有养成倾听音乐的习惯,才能在音乐课堂中发现更多意外通道和美丽图景,才会有师生共同创设的音乐激情旅行,也一定能让学生喜欢音乐课、喜欢音乐,从而为他们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摇篮曲教案篇5

关键词:欣赏教学 倾听音乐习惯 养成途径

一、中学生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倾听音乐现状及成因分析

让学生通过音乐欣赏,产生对音乐的喜爱,并从中得到乐趣,是音乐教师锲而不舍的追求。但在现行的音乐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教学内容中学唱歌曲部分比较感兴趣,乐于去学,而在倾听音乐部分则出现“放松或休息”的场面,听到某些音乐作品时,会出现打不起精神、表情茫然、坐不住,甚至厌烦等情绪状态,还有学生会坦率地说:“老师,这个曲子我欣赏不来,太高深了!”“这曲子太古老了,没兴趣啊!”在欣赏一些时间较长、音乐内涵较深刻的曲子,例如《二泉映月》《梁祝》等时,有的学生听到精彩的地方可能会出现一瞬间的兴奋反应,过后又恢复“游离音乐”状态;有的学生不能认真地把乐曲听完,注意力经常分散到别的事情上,出现“非完整”的音乐体验。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良的倾听音乐状况呢?原因有很多。初中阶段音乐课程基本为每周一课时,教师和学生交流音乐的机会甚少,又由于学生有升学压力,家长、学生对音乐课的相对不重视,也就意味着学生对于音乐学习虽有兴趣,但音乐学习的习惯养成不够,需要音乐教师在有限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音乐习惯。再加上学生受到外界传媒的影响,过多地关注流行音乐,而对于书本上的传统经典曲目却没有太多兴趣,欣赏过后没有多少印象,甚至觉得欣赏课堂中的音乐是件很枯燥、乏味的事情。学生倾听音乐的过程往往是“被动式倾听”。

二、培养学生倾听音乐习惯的重要性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欣赏教学应注意以音乐为本,以听赏为主。教师的讲解、提示,力求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引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与见解,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以利于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逐步养成倾听音乐的良好习惯,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

欣赏是要用“倾听”做前提的,“倾听”是一种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即是一种尊重的态度。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去“听”音乐,是审美艺术欣赏形成的必经之路。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不能忽视对学生良好倾听音乐习惯的培养。初中生养成良好的倾听音乐习惯,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心身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同样,课堂中学生良好的倾听音乐习惯对音乐课堂的教学有效性也能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

三、培养学生倾听音乐习惯养成的途径

音乐学习的好习惯,包括倾听音乐的习惯、听音乐律动或划拍的习惯、聆听前奏唱歌的习惯、听音乐时大胆想象大胆表达的习惯,在听、唱、奏、动中大胆尝试、创新的习惯以及喜欢与人合作、与人分享的习惯等。笔者就培养学生倾听音乐习惯养成的途径作以下探索。

(一)创设音乐学习环境,使学生乐于倾听

1.营造良好的倾听环境,提高课堂倾听质量

教师应在平时多做有心人,想方设法去营造一个有音乐氛围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走进教室就感受到音乐的气氛,吸引学生去更主动地倾听音乐,提高课堂倾听质量。学校领导应十分重视音乐素质的教育,努力创造适合教学的氛围。音乐教室应有其特有的教学环境:清新的空气,充足的阳光,教室中悬挂无数丰富多彩的中外音乐图片、音乐名人名家的名句,以及同学们参加音乐类表演、比赛的演出照片,还有配套的音响设备,这些都可以提高学生“倾听”的质量。正所谓有好的“倾听环境”才能有好的“倾听心情”。

2.巧用课前空余时间,促进学生习惯养成

教师在上课前播放一些和本堂课主题、风格相关的歌曲或乐曲,让学生一走进音乐教室就能感觉到音乐的氛围。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和学生聊聊播放的曲子,比如这首曲子有没有听到过、在哪听到的、是谁演唱的、觉得音乐怎么样等很即兴的话题,虽然是短短的课间十分钟,比起让学生一走进音乐教室坐在那等着上课、聊天,课前播放和上课有关的曲子,甚至就是课堂上要欣赏的曲目,这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主动走近学生和学生谈音乐类的话题,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加深课堂教学内容的印象,也让学生久而久之养成一种主动欣赏音乐的习惯,亦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运用音乐代替语言,培养良好倾听习惯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音乐课堂中需要教师给学生立一些课堂规矩,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让音乐代替老师的语言,不但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敏感,使之产生对音乐的条件反射,也恰恰体现了音乐课的“音乐性”,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4.学会适时安静倾听,养成用心感悟音乐的习惯

课堂上,应让学生产生表面的“静”、深层的动,即内心深处的感动,这何尝不是主动参与呢?这恰似音乐中休止符的作用——此时无声胜有声。在课堂上,学生往往会口耳并用,一旦用到了口,就会影响听的效果,学生便很难做到用耳朵去倾听音乐,因此教师应利用一个眼神、一个优美的动作给予学生暗示,暗示他们安静倾听,营造一个安静的倾听氛围。例如音乐中出现的一个乐句、一个音乐动机、一个和弦、一声打击乐,甚至一个休止符都需要学生安静地去倾听。正所谓“用心去倾听音乐”。

(二)关注音乐基本要素,使学生学会倾听

1.抓住音乐要素的基本点倾听音乐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点是,无论何种类型的倾听音乐方式,都要以音乐要素的感知为基础。音乐的基本要素有很多,主要包括音色、旋律、速度、力度、节奏、节拍、和声、织体等。这些因素在作曲家的巧妙安排下,共同构成一个错综而有序的整休。我们在音乐欣赏课中,就要使学生的听觉具有与这种复杂音乐形式相适应的感知能力。

在新生入学第一堂课就应强调倾听音乐要素的重要性。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平时是如何倾听音乐的,再介绍音乐的基本要素。例如在欣赏某首乐曲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该音乐的基本情绪和初步印象是什么;学生阐述后,教师可继续提问:为什么这首曲子会带给你这样的感受呢?学生可能一时无法回答,那么教师可告诉学生——是因为音乐要素的作用。学生明白了音乐要素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倾听音乐中自然会侧重于向音乐要素要倾听答案,这也是学生了解和掌握一首曲子最基本的途径。

2.围绕音乐要素的侧重点倾听音乐

学生在养成了关注音乐要素的倾听习惯后,会发觉关注的音乐要素太多了,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每一首曲子由于重点要素的不同而显示的特点是不一样的,老师要充分抓住重点要素引导学生倾听音乐,并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表达对这种音乐特点的感受,学生一定会有很大的兴趣并且更专注地去听音乐。

如在欣赏音乐教材第15册第1单元舞剧《春之祭》中的《祭献之舞》时,欣赏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的节奏(是规整的还是复杂的)、和声(是协和的还是不协和的)、速度(是舒缓的还是急促的)、力度(是微弱的还是强劲的)、旋律(是清晰的还是混乱的),以及音乐中旋律和节奏谁处于更重要的地位。学生带着任务去听,自然会侧重于关注作品中力度、节奏、旋律等主要音乐要素,从而很好地把握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避免“盲目倾听”。又如在倾听海顿的《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时,音乐采用了变奏的手法,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倾听过程中感受这一变奏手法呢?亦可在倾听前提问:有的改变了节奏、有的改变了音区、有的改变了调式……你能感受到它的变化吗?这个乐章最有特色的表现手段是什么呢?节奏、旋律,还是力度?学生抓住了作品音乐要素的某些特点,听音乐作品就有了侧重点,倾听的目的会更明确。

3.同题材多版本作品从音乐要素中对比性倾听

不同的乐曲有不同的音乐节奏、音色、风格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对音乐中不同的音色、节奏、风格有比较地听辨,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唤起他们对音乐的感知,从而愉悦、轻松地进行音乐学习。渐渐地,学生就会更爱倾听音乐,便能达成一种良性循环。

笔者在给学生介绍摇篮曲时,为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摇篮曲这一体裁,笔者做了较丰富的准备,如欣赏合唱曲形式的摇篮曲:勃拉姆斯的摇篮曲、舒伯特的摇篮曲、东北摇篮曲、沪剧的摇篮曲;器乐形式的摇篮曲;现代摇篮曲:罗大佑的摇篮曲、动力火车的摇篮曲等,让学生从中悟出摇篮曲这种体裁在音乐表现和情感表达方面所存在的共性,受到美的熏陶和爱心的教育。对于摇篮曲的体裁,教师寻找用不同的版本或不同风格的音乐进行对比性的倾听,让学生倾听它们在演唱风格上和节奏、旋律、速度等音乐要素上有什么异同点。又如在欣赏埙演奏和合唱演唱的《阳关三叠》后,让学生谈谈哪种形式更能表现出诗中深沉含蓄、情意绵绵、真切动人的惜别之情,让学生始终保持倾听的兴奋状态。只要教师多动脑,采取有效的方法,就能在教学中慢慢培养学生好的聆听习惯,使学生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

(三) 循序渐进地感受音乐,使学生深入倾听

有的学生对美妙的音乐无动于衷,经常是听到了音乐,但是“说不出内容”“没什么感觉”,就因为他们没有“音乐的耳朵”。学生听不进去,没有耐心听完,大都是对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知之甚少,无法与音乐产生共鸣,最多只能直接感知音响运动的变化,产生生理上的,不可能有辨别美的能力,因此,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通过不同的方式,不断地让学生反复倾听音乐,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

1.收集与音乐相关的内容,激发学生倾听欲望

尽可能让学生在倾听音乐的同时多了解音乐作品的相关内容。扩展的内容要精练易记,增加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他们产生继续听下去的愿望。如欣赏《我们同属于一个世界》,教师并不急于播放音乐,而是先出示一些反映非洲灾民生活情景及1985年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生存援助音乐会”现场图片、文字资料或是学生熟悉的歌星迈克尔·杰克逊的介绍,再介绍音乐的创作背景,最后倾听音乐。教学中学生通过视觉上的震撼(对非洲灾民的同情)产生对听觉的渴望(渴望倾听音乐作品),最后达到心灵上的震撼(知道“拯救人类生命,只能靠我和你”的主题思想)。

2.反复倾听,保持学生倾听的新鲜感

倾听音乐是反复的,要多听、分析地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目的地选择长短适度的音乐作品。在教学环节上采取“倾听——分析——再倾听——再分析”的模式。倾听可根据情况选择不同的倾听方式,让每一遍的倾听都有新的发现,对所听音乐保持一定的新鲜感。例如《鳟鱼》,教师引导学生在初步倾听的基础上分析音乐情绪情感,再次倾听,分析作品的乐句乐段、曲式结构,倾听出《鳟鱼》主题与变奏的音乐特征。当学生在倾听的基础上建立了对作品曲式特征的音乐记忆时,教师再用打乱乐曲曲式顺序的方式,由学生去判断作品的结构,通过倾听、倾听、再倾听,直到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为止。最后让学生在倾听过程中理解音乐,体会音乐的思想情感。

结语

古希腊哲学家说“习惯是人的第二天性”,当良好的倾听习惯养成时可以大幅度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并对学生课外倾听音乐有很大的帮助,使其终身受益。

我们要不断地探索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用我们的睿智走近学生,让他们知道倾听音乐习惯的重要性,而不是让他们在音乐课上无目的地听。只有养成倾听音乐的习惯,才能在音乐课堂中发现更多意外通道和美丽图景,才会有师生共同创设的音乐激情旅行,也一定能让学生喜欢音乐课、喜欢音乐,从而为他们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摇篮曲教案篇6

关键词:哲学;课堂;有趣;易懂

如何才能让哲学课堂有趣而高效,笔者在很多次尝试比较后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利用现代教学设备,使教学形象、生动

在讲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时,我下载了一首儿歌版的“摇篮曲”引入新课,并在黑板的右边写下“摇篮曲”:铁钉,马蹄铁;一匹战马;一位骑手;一次战役;一场战争,一个帝国。写完后,我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伦敦给养司令部的墙上,醒目地写着1620年的这首摇篮曲。”

我请学生先阅读学案中的自主探究题。(1)请说出其中的哲学道理?(2)什么是整体,什么是部分?(3)该摇篮曲里谁是整体,谁是部分?二者是什么关系?(4)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具有什么重要意义?再请学生带着问题朗读摇篮曲,体会其中的哲学道理。

读完后教室里渐渐静了下来,学生进入了思考状态。过了几分钟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回答以上问题。我因势利导总结同学们能主动运用上节课学的知识来理解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摇篮曲是通俗易懂的,学生在朗读摇篮曲的过程中会自觉思考。学生不会自己体会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一步步沿着学生的思路,通过一个个问题的提出,逐步深入来完成对新课的学习。

二、引入故事,通俗易懂

教师可以将中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倾向引向课堂,将枯燥问题趣味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明化,深刻问题通俗化,从而让学生在情趣盎然中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提高觉悟。

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表明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完“系统优化的方法”知识后,我请一位学生声情并茂地讲“田忌赛马”的故事。故事讲完后。学生兴奋起来,我随即提问:“谁来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分析一下,田忌为什么会转败为胜?”我在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上等马-上等马; 上等马-下等马;

中等马-中等马; 中等马-上等马;

下等马-下等马; 下等马-中等马。

静悄悄的教室,一下子热闹起来。两三分钟过后,一位学生站起来说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田忌赛马取得成功,便运用了系统优化的方法。田忌首先把赛马看作一个整体;然后调整了出马的顺序,用下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下等马,上等马对中等马,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这样就出现了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1+1+1>3,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故事是每一位学生所熟知的,故事由学生讲,运用哲学道理进行分析,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运用寓言,讲解哲理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蕴涵着丰富的哲学道理。例如:我在讲《百舸争流的思想》时用多媒体显示了《洪水中的神父》寓言。寓言看完后要求同学们用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神父是在这场洪水中唯一的一个被淹死的人。”在思辨、争鸣、对话和交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初步达到理解基本原理的目的。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生活教学,贴近实际

对于难以理解的哲学道理的学习、吸收和转化,可以创设情境、模仿角色,将深奥的哲理深入浅出地展现给学生,再现思维,引导学生参与、观察、体会、思考。

量变有两种情形,一是事物数量的积累引起了质的变化,二是事物量的排列组合变化引起质变。其中第二种情形比较难以理解,教学中事先让我们班两个学生分别准备两种不同旋律的歌曲,当堂歌唱,引导学生体验音符排列组合引起旋律的变化就是事物数量的排列组合使事物的性质发生了变化,这就是量变的第二种情形,学生一下子就有了感受,再让他们举例,他们就很容易地举出很多例子。

五、讨论式教学,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在讲发展观时,我补充了内外因的知识点,主要意图是让学生有所触动,使学生有所思考。

上课时,先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你对自己今天所取得的学习成绩满意吗?影响你学习成绩的因素有哪些?哪些是外界因素?哪些是自身因素?其中决定性的因素是什么?学生讨论得很热烈,先罗列了很多因素:环境因素、家庭因素、学习不努力、学习方法不好等等,对外界因素、自身因素分别进行了分类,将决定性的因素单独列出,他们自己分析,自己总结,得出结论:从大多数同学来看,决定一个人成长的是自身因素。从哲学来看,也就是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相信这一节课学生不但掌握了哲学上内、外因的关系,而且通过讨论、思考,对他们的学习、成长肯定会有所帮助。

六、文艺作品的运用,引人入胜

1.音乐、电影是感染力较强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优美的旋律和精彩的画面直接吸引学生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讨论“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时,播放经典电影《泰坦尼克号》的片段,让学生感受人性中最美的一面,也体会到社会意识会先于社会存在。学生在观看过程中心灵得到了洗礼,体味了人生的意义,这样的效果不是传统讲解所能达到的。

2.漫画是文艺作品的一种重要形式,漫画以其独特的特点、直观的形象,蕴涵着深刻的道理。在哲学教学中无论是把漫画作为揭示理论的素材还是作为练习的材料,都能起到引人入胜,以小见大的作用。

摇篮曲教案篇7

一、利用联想对音乐进行感知,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其更具灵活性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做的就是和学生一起聆听音乐,对音乐的表现力进行感悟,体会音乐的创造性价值。学生感悟音乐的过程,就是情操得到陶冶、审美情趣得到培养的过程。初中英语教学并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单纯的音乐技巧,而是要对学生的潜能进行挖掘,看看他们在音乐方面有什么天赋。并且,音乐的学习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爱上音乐,让音乐陪伴他们的一生,分享人生过程中的喜怒哀乐,使他们对艺术产生一种由衷的热爱与追求,利用自己的方式对音乐感受进行表现和创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悟音乐的方式有很多种,我们常用的是歌唱和鉴赏,并通过表现和创造的方式使学生形成自己的独特感悟,感受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与美感。要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的思维更具灵活性,我们可以从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入手,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如进行《摇篮曲》的教学时,笔者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舒伯特的经典名曲———《摇篮曲》,大屏幕上,几组亲子互动的照片缓缓地滚动着。学生没有像以往那样嬉笑打闹,而是静静地坐着,认真地倾听,他们的心神全部融入了音乐之中。笔者用轻柔的声音为学生背诵着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母亲的爱总是那么深厚,那么慈祥。你们感受到了吗?听到了教师的问题,学生都陷入了沉思。有人回想起了与母亲之间温馨的往事,母亲是如何疼爱自己的;有人举手说起了自己和母亲之间的小故事,于细微处感受到了母爱。笔者随之又说:“我们现在能够说出自己的对母爱的感受,其实,在我们的孩提时期,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任何记忆了,母亲仍然在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们,母爱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小时候,我们都会苦恼,妈妈哄我们入睡的时候便会唱一些温柔、动听的歌曲,现在我们将这些歌曲称为‘摇篮曲’。你们知道老师是怎样哄自己的小宝宝睡觉吗?”随后,我就用勃拉姆斯的《摇篮曲》将学生带入一种静谧、祥和的气氛中,教师里流淌着柔美的旋律,学生的心也逐渐被音乐所打动,有的学生陶醉其中,轻轻地跟着老师一起哼唱。笔者趁热打铁,顺利地将歌曲的学唱引入,学生很快就完成了歌曲的学习。在唱的过程中,学生很受触动,有几个家长外出务工的学生还偷偷地抹起了眼泪。他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被音乐触动,激起了他们的联想,使他们与音乐产生的共鸣。这种情感体验是源自学生的内心,学生的思维也有情感而激发,在演绎这首歌曲时就会充满了情感,温婉而动人。

二、激发学生的想象,在现象中再现音乐,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提高

在对待教材的态度上,新课程标准有了全新的见解,它认为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有效资源,是辅助教学的材料,也是学生用来学习的工具。教师要遵循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纲要,为学生开拓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师可以利用提问和课后作业的机会,为学生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以多元化的答案鼓励学生的丰富想象,使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得到有效的提高。每个学生对音乐的感悟都是不同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为他们创设更多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在音乐中畅想,在想象中感悟音乐,在感悟中推动思维。如对《小鳟鱼》进行鉴赏时,笔者并没有让学生听音乐,而是为他们讲了一则小故事:几条小鳟鱼生活在一个清澈的小湖里,他们每天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生活的既幸福又快乐。有一天来了一个垂钓者,他把鱼食扔到水里,想要钓一只小鳟鱼……讲到这里,笔者停了下来,让学生闭上眼睛,自己对故事进行想象,并为他们播放了舒伯特的《小鳟鱼》音乐。当音乐停止时,学生都很激动,都想要和其他人分享自己头脑中出现的画面。有的学生说:小鳟鱼看到鱼饵,忍住了美食的诱惑,高兴得上蹿下跳。有的学生说:小鳟鱼不喜欢这个口味的鱼饵,摇摇尾巴游走,和小伙伴一起快乐地玩耍去了;有的学生说:小鳟鱼太饿了,他没有抵制住诱惑,刚把鱼饵吞到嘴里就被鱼钩钩住了嘴巴,好疼啊……学生的想象真是丰富多彩,他们口中的故事不仅有很强的戏剧性,还有浓重的童话色彩,给笔者带来了很大的惊喜。

三、利用教学创新对音乐进行全新的演绎,使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得到有效拓展

摇篮曲教案篇8

一个老人家要同时看好几个孩子还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现在回忆起来,我的父亲是一位非常称职的幼儿园长。在老屋的厅堂里,什么摇篮呀,窝呀,小车子呀,站桶呀等等,摆了一堂前。三个媳妇吃了早饭就抱呀牵呀把孩子送到老人那里去,到了中午做好了午饭又去抱孩子回家吃饭,下午再送来。

每天的上午和下午都有好戏看,又是要屙屎拉尿的,又是要睡要摇的,几个孩子都围着爷爷转。爷爷就有条不紊的先把小的放进摇篮(或窝里)两只手同时来,他坐在中间就边摇边唱起了好听的摇篮曲:嗬嗬咳呀摇呀,摇得细牙动困呀,摇呀!……声音有高有低,有长有短,怪好听的,小孩子也在爷爷的唱声中安然入睡。回过头来,再和大一点的孩子周旋,又是说又是笑的,最为有趣的是教孩子们唱的儿歌,真叫我们不能忘怀。

他希望孩子长大后,个个会读书,他教孩子们唱《读书谣》:

“读得书多胜大秋,

不用耕种自然收,

白天不怕强盗抢,

晚上不怕贼来偷,

虫蝗灾害无伤损,

快乐风流到白头。”

爷爷还教唱过两首《扯谎歌》:

“灯笼果,滚上坡,三岁娃娃会唱歌。去时看见牛生蛋,转来看见马长角。刺包丛里鱼生子,急水滩头鸟做窝。四两棉花沉下水,一副磨子泅过河。”

“太阳落坡坡背坡,听我唱个扯谎歌。扯根茅草三抱大,吊起太阳往上拖。半天云里安磨子,推得月亮转哆哆。白云高头搭灶火,抓把星宿下油锅。一脚踩倒五根树,两拳打破太虚空,王母娘娘来找我,将她琼酒当水喝。玉帝气得吹胡子,牛郎乐得笑呵呵。扒块石头来烧火,水上浮萍放茅坡。两个跳大腿,两个虱子比耳朵。两个和尚来打架,头发抓成乱鸡窝。老虎眼睛挑翳子,王龙背上摆方桌”。以上两首儿歌主要是好玩,没有别的什么意义。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