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8篇

时间:2022-01-31 14:29:43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篇1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

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

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隋实现重新统一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的灭亡:暴政引起农民起义,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流通七省区:(略)

9、开通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2课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思考: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

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相同点:①秦隋都是在完成统一后很快灭亡的。秦隋后期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灭亡的原因都是统治者残暴道,政治黑暗,滥用民力,经济倒退,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②汉唐的兴起都是统治者吸取前朝的教训,都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且都成为影响当时世界的大国;汉唐两朝初的统治者,都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发展生产,都整顿吏治,任用贤良。

二、“贞观之治”

1、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①吸取隋亡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②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③崇尚节俭,节制享受欲望。④合并州县,整顿吏治。⑤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魏征为谏臣。⑥大兴学校,发展科举。

2、效果: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评价:唐朝是我国历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项目汉武帝唐太宗

政治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人才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发展科举

经济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亲临治理黄河,重视兴修水利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役和徭役

军事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使匈再无力与西汉对抗在西域设置管辖西域的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

思想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重视人才培养,扩充国学规模,增加学员。

民族关系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唐蕃友好

中国古代出现治世的原因:①政策因素:农民战争的作用(农民起义迫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②政治交往因素:民族间融合和中外交往的加强。③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④个体作用:杰出帝王将相的个人政治品质。

三、女皇武则天

1、我国历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2、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3课 “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即位以后,“励精为治”:①任用贤才(姚崇);②重视地方吏治;③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方面:①兴修大型水利工程。②农耕技术提高: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③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饮茶之风开始在唐朝盛兴。④生产工具的改进:出现新的农业工具──曲辕犁;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

手工业方面: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②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世界工艺的珍品)。

商业繁荣:①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②长安城: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4、“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称为“开元盛世”。

5、封建社会经济繁荣和发展的共同原因:①继承性因素:前朝经济基础的继承。②社会环境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安定。③政治因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④经济政策因素:统治者调整经济政策,鼓励发展生产。⑤经济交往因素: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中外交往的加强。⑥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⑦生产力(科技)因素:生产技术革新(生产工具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水利的兴修。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一、科举制的诞生

1、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来九品官人的制度。

思考:隋朝为什么要采用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师:科举制创立前(魏晋以来),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高官的基本条件。官员大多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出力。官员的选拔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利用考试选拔官员。普通读书人和贫穷人家的子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这样就扩大了选官范围,选官权力也就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中。

2、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3、意义:从此门弟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二、科举制的完善

1、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最为重要。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2、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3、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

4、唐玄宗: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人物贡献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诞生阶段

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完善阶段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篇2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

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

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隋实现重新统一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的灭亡:暴政引起农民起义,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流通七省区:(略)

9、开通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2课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思考: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

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相同点:①秦隋都是在完成统一后很快灭亡的。秦隋后期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灭亡的原因都是统治者残暴道,政治黑暗,滥用民力,经济倒退,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②汉唐的兴起都是统治者吸取前朝的教训,都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且都成为影响当时世界的大国;汉唐两朝初的统治者,都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发展生产,都整顿吏治,任用贤良。

二、“贞观之治”

1、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①吸取隋亡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②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③崇尚节俭,节制享受欲望。④合并州县,整顿吏治。⑤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魏征为谏臣。⑥大兴学校,发展科举。

2、效果: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评价:唐朝是我国历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项目汉武帝唐太宗

政治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人才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发展科举

经济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亲临治理黄河,重视兴修水利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役和徭役

军事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使匈再无力与西汉对抗在西域设置管辖西域的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

思想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重视人才培养,扩充国学规模,增加学员。

民族关系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唐蕃友好

中国古代出现治世的原因:①政策因素:农民战争的作用(农民起义迫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②政治交往因素:民族间融合和中外交往的加强。③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④个体作用:杰出帝王将相的个人政治品质。

三、女皇武则天

1、我国历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2、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3课 “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即位以后,“励精为治”:①任用贤才(姚崇);②重视地方吏治;③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方面:①兴修大型水利工程。②农耕技术提高: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③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饮茶之风开始在唐朝盛兴。④生产工具的改进:出现新的农业工具──曲辕犁;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

手工业方面: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②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世界工艺的珍品)。

商业繁荣:①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②长安城: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4、“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称为“开元盛世”。

5、封建社会经济繁荣和发展的共同原因:①继承性因素:前朝经济基础的继承。②社会环境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安定。③政治因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④经济政策因素:统治者调整经济政策,鼓励发展生产。⑤经济交往因素: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中外交往的加强。⑥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⑦生产力(科技)因素:生产技术革新(生产工具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水利的兴修。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一、科举制的诞生

1、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来九品官人的制度。

思考:隋朝为什么要采用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师:科举制创立前(魏晋以来),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高官的基本条件。官员大多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出力。官员的选拔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利用考试选拔官员。普通读书人和贫穷人家的子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这样就扩大了选官范围,选官权力也就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中。

2、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3、意义:从此门弟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二、科举制的完善

1、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最为重要。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2、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3、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

4、唐玄宗: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人物贡献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诞生阶段

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完善阶段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篇3

一、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1、明朝建立:时间:1368年 建立者:明太祖朱元璋 首都:南京2、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⑴改革行政机构,废除地方的行中书省,设立三司,直属中央,在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设殿阁大学士,以备皇帝顾问,逐渐形成内阁制度。⑵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厂卫特务机构。(明太祖设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⑶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⑷明成祖迁都北京,继续实行削藩政策。二、戚继光抗倭概况:⑴元末明初,日本的海盗经常侵袭中国沿海地区,他们被称为倭寇。⑵明朝派戚继光抗击倭寇,戚继光率戚家军开赴台州,九战九捷,荡平了浙江倭寇,后又同当地明军并肩作战,平息东南沿海倭患。戚继光是我国的民族英雄。(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三、清朝加强专制统治措施的强化:⑴雍正帝设立军机处。⑵由皇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四、收复台湾:⑴背景:明朝后期,荷兰侵占台湾。 ⑵时间:1662年⑶结果: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回到祖国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的民族英雄。五、雅克萨之战:⑴原因:17世纪中期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城堡(实际上是入侵雅克萨和尼布楚)。⑵结果:1689年中俄双方在尼布楚谈判,签订了中俄第一个边境条约《尼布楚条约》。在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⑶性质:反侵略的正义战争。⑷作用:捍卫了国家主权,维护了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六、清朝加强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一)对西藏的管辖(措施)⑴顺治封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为“达赖喇嘛”,康熙封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领为“班禅额尔德尼”。达赖和班禅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⑵1727年清朝(雍正帝)设驻藏大臣管理西藏事务,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二)对新疆的管辖(措施)乾隆粉碎大小和卓叛乱后,设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三)土尔扈特回归土尔扈特部落在渥巴锡的领导下于1771年回归祖国,得到乾隆帝的妥善安置。(四)对台湾的管辖1683年清军入台,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管辖台湾,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五)对东北地区的管辖清朝取得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胜利,遏制了沙俄对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侵略,同时《尼布楚条约》的签定,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线。七、闭关锁国政策:⑴表现:P118⑵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一定自卫作用;但清政府闭关锁国,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不能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和文化,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八、建筑:北京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秦长城:东起辽东,西至临洮],明成祖时修建了北京城,由宫城(又叫紫禁城)、皇城、京城(外)三部分组成。九、医学:李时珍《本草纲目》是一部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被译成多种文学。十、农学:徐光启《农政全书》,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介绍了西方科学技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农学家:贾思勰《齐民要术》]十一、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一部总结明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著作,书中还反映了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十二、文学:⑴小说:四大名著①罗贯中《三国演义》——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②施耐庵《水浒传》——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③吴承恩《西游记》——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④曹雪芹《红楼梦》——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红楼梦》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⑵戏剧:①汤显祖《牡丹亭》;②以徽居、汉调为基础在19世纪中期形成京剧。⑶《永乐大典》:一部大型综合性类书,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类书。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篇4

【关键词】开卷考试 复习策略 指导

从2011年开始,我州中考的历史学科由原来的记入总分考试科目改为不记入总分的等级考试科目,考核形式的变化必将对教师指导学生的备考复习及学生的应考态度等产生一系列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历史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采取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复习历史知识的效率,这是进行九年级历史教学的每一个老师十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际,谈一下自己的做法。

一、复习策略

(一)总体思路:突出基础,方法灵活,安排合理

1.突出基础就是重点抓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熟悉和了解。历史基础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从2011年和2012年这两年的中考历史考试情况来看,考属于识记层次(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的历史知识 在总分70分中,就分别达到18题40分,和19题41分,这说明了抓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2.方法灵活就是教师根据所上的不同班级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复习方法和方式。比如,2012年我所上的九年级(7)(8)(9)(10)班,其中(7)(8)班学生能力较差,而(9)(10)班学生各方面能力较好。在中考复习中,(7)(8)班只须要求他们掌握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就行了,而(9)(10)班在知识复习的广度和深度上要加以扩展。

3.安排合理就是根据中考时间,合理安排复习时间。一般来说3月底把新课上完,4月份开始中考复习,历史复习一般要分为抓好基础、综合归纳、实战练习三个阶段进行。

(二)具体做法

1.第一阶段:以每册课本为单位,逐册复习:时间一个半月也就是4月初到5月中旬(中考历史要考初中所学的六册书,历史课每周有2节课),平均每册书用2节课的时间复习(用一节课的时间复习一册书的重点知识内容,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做本册书的相关练习以巩固基础知识)。需达到的效果:使学生知道、熟悉每一课需要掌握的基础的历史知识。这一阶段(一册书复习的教学流程)我主要采用的是问――找――写――练的模式来进行。问――找――写――练(以复习七年级历史上册为例)模式要求在上课开始时,老师首先用一到两分钟的时间简单概括本册书所讲的内容,然后请学生拿出练习本,老师将每一课需要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把答案从课本上找出来,并写在本子上。如本册的第一课老师就可以这样提问:请写出我国最早出现的远古人类――元谋人生活的距今年代及他们生活在今天的哪个省?学生在课本的第一课找到答案后,就将170万年、云南省的答案写在作业本上,如此类推,按顺序一课课地复习下去。当然老师提问要言简意赅,以填空题为主,不要增加学生的书写负担。在下一次课中,老师将收集、整理到的本册书的相关练习制作成一张30分钟内学生可以完成的卷子(题目的难度可根据所上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情况进行调整),然后发给学生在课堂上用30分钟的时间做完,老师再用15分钟的时间进行讲评,以巩固学生对本册书基础知识的掌握。

这种模式无论是七、八年级在期末的复习中,还是在中考的复习中我都经常采用。这种模式的好处就是在于使学生在课堂内既动手又动脑,加深学生对每一课重点知识的理解,增强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积累。

2.第二阶段:综合归纳,专题复习。时间是半个月(即5月中旬到六月初)。从这两年中考历史试题的情况来看,虽然考的都是课本的基础知识点,但试题覆盖面大,涵盖了从七年级至九年级历史教材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思想等知识点,横向和纵向归纳性较强,有一定的跨度。因此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将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以历代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科技文化的发展、对外关系的情况、中共重要的革命活动及重要的会议等专题形式将相同内容的知识横、纵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综合归纳知识的能力。 这一阶段的教学流程主要采用讲――练模式。

3.第三阶段:模拟训练,实战复习。时间为半个月(六月初到中考时)这一阶段主要是根据我州近两年中考的题型、题量、分值、难度的特点要求制作模拟试卷,进行模拟训练。模拟试卷的题型、题量、分值以及题目的难度要基本与近两年我州中考相吻合。目的是使学生适应中考的难度和题型,能够及时地发现自己的不足,查缺补漏。这一阶段主要以学生模拟练习为主,教师讲解为辅。一般学生做三到四套模拟题就足够了。

这三个阶段中,第一个阶段是基础,第一个阶段把基础打牢实了,那么后两个阶段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几点启示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篇5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和掌握: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的重要内容。

2. 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到期指导地位的确立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历史的看问题和按时序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3. 通过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他解决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激发学生对中设计师的敬爱之情。

教学重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教学难点: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学法指导:

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P48-51,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并画出知识要点,填写独立完成“自主学习,自求新知”的填空题,6——8分钟后,我们来展示自己的收获。

自主学习,自求新知:一、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1.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他是我国实行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

2、四项基本原则是:

3、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

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的确立

4.邓小平关于 的思想,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 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1997年中共 通过党章,把它确立为党的指

自我展示,表达成果(3分钟)

小组讨论,深入探究:(5——8分钟)

知识梳理,巩固记忆(5分钟)

当堂训练,检测效果:(15分钟)

一、选择题

1.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党的哪次会议上明确提出的?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2.中国共产党第三大领导集体的核心是(

)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4. 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针对(

)

A.资产阶级自由化

B.姓资姓无的问题

C.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D.姓资姓社的问题

二、填空

1.在党的“十三大”会议上,邓小平阐明了

的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

步走的战略部署。

2.邓小平南方讲话情调,特区姓 不姓 ;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 。 才是硬道理。

3.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会议上,江泽民做出了《 》 的报告。

三.简答题

简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课后随记:

看了八年级下册历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案的人还看:

1.2015年初二上册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及答案

2.初二上册历史第1课鸦片战争复习题及答案

3.八年级上册历史的思维导图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篇6

关键词:课程资源;教学策略;图册教学

一、初识图册――原来你如此多姿多彩

每当备课之际,我都会为选取素材而抓耳挠腮,东拼西凑来讲故事,东剪西贴来做课件,可谓费尽心机。而学生依然如故:要么昏昏欲睡,要么目不暇接。我困惑了,怎样上课才能简洁高效呢?

2007年的一天,我瞅见学生在课堂上看一本花花绿绿的“课外书”,便悄悄走到他跟前,准备没收。突然我被书本的内容吸引了,不禁大呼:“太好了!”学生被我的举动吓了一跳,说:“老师,这是地图册,我们每个人都有。”什么,人手一册?我怎么不知道?怎么犯了如此大的“糊涂”,随之飞奔回家,翻箱倒柜,找到了被冷落的蒙了层层灰尘的图册。

我兴奋地翻着图册,如获至宝,完全进入忘我的境界。太好了!初见图册,留给我的印象有三:

1.选材丰富,对应教材

图册的体例和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体例一致,课课对应。每个章节开头都有读图指南,从图片的角度诠释单元的核心内容。从图片本身说:有历史地图,如夏、商、周疆域图;有人物图片,如孔子、老子、孟子;还有知识结构图,如新中国的政治建构。从知识角度说:有对教材的延伸,如英国强占香港岛、九龙司地方一区示意图和香港新界租借地;有拓展,如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欧洲的影响;有注释,如人民代表大会的特点等等。

2.科学实用,一举多得

每本图册都是专家学者多次审定编写出来的,科学,权威。备课的时候,我们如果用图册查资料,它就成了工具书;上课的时候我们如果用它诠释知识,它就成了教科书;课后我们如果用它做练习,它就成了习题书……总之,在你课前、课上、课下,图册都会为你添彩。

3.人手一册,方便快捷

虽然PPT课件已经进入课堂,但在我们这落后的地区,每节课都使用多媒体教学也是不现实的,一是制作麻烦,精力有限;二是效果不好,用完就没。但是图册就不同了,学生可以顺手随时翻阅,且每个人都有一本,是共有的课程资源,何以舍近求远呢?

二、开用图册――原来你如此内涵丰富

图册从那天起就走进了历史课堂,它以多姿多彩的内容丰富了课堂,成就了老师,也感染了学生。在具体的教学中,我用图册的策略有四:

策略一:以图设疑

以前讲到必修Ⅲ第二课“战国时的百家争鸣”,我都会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入手,一个个分析,一个人讲解,自己讲得索然无味,学生听得不知所云。受图册启示,我先让学生看必修三图册“百家争鸣”,并出示情境:假入我们穿越时空,回到战国,你要拜师学艺,会投入谁的名下?为什么?同学们看着在一张大大的战国地图上分别排列着几位思想家,思绪仿佛回到那战马嘶鸣的时代,课堂一下子沸腾了。

学生A说:我喜欢韩非,虽然他口吃,但他的思想非常符合当时时代的需要。秦王赢政看到他的书后非常赞赏,成为秦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

学生B说:我要拜孟子为师。知道孟子是从故事孟母三迁开始的,后来欣赏那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格言,今天,我知道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政”,他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其中的“民贵君轻”思想仍然闪耀着光芒。另外,他认为人生下来是就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的,人性本善……

原来枯燥的内容经过图册润色,情景引入,一下子生动起来,学生也一扫往日的无精打采,滔滔不绝地谈论起自己的学习内容来,难道图册的魅力在这里?

策略二:以图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今时代,不在于你要求学生识记多少知识,而在于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快乐地走向知识,深入知识,探究知识。

在必修三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中,单从教材看,也有图有文,但怎么也激不起学生的兴趣。我尝试了很多方法,如画表格,学生分朝代叙述,但都效果不佳。反过来说,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以其独特的意蕴与风格,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呢?肯定是没有激发学生内在的兴趣。

有了上百家争鸣的经验,我同样要求学生欣赏第二单元的图册,可以这么说,中国古代长廊在图册中所占比例是最大的,薄薄的46页图册,其占13页。关于篆刻艺术图片多达13幅。学汉字起源,我引导学生欣赏:仓颉造字,六书举例;学习书法,我引导学生欣赏张旭楷书:《郎官石记序》,体验“草圣”张旭的别样风采。学习诗歌与小说,我引导学生对比“唐代诗人分布”图和“宋代词人分布图”。学习《梨园春秋》,我让学生看主要的地方戏曲分布,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戏曲的主要特点。

整整一个单元,学生都被兴奋的情趣包围,课堂上他们主动回答问题,作业的质量也较以前有很大的提高。我不禁窃喜:图册的魅力在这儿!

策略三:以图组题

高考中以图为题已不罕见,历年均有涉及,为了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我直接将图册上的思考题引入课堂。如必修二“苏联经济体制改革”观察思考:结合表格和示意图(苏联经济改革措施和1951―1991年苏联主要经济指标),说一说苏联从20世纪50年代到解体前,其经济改革的效果如何?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另外,也自己组题,我以2004年江苏历史29题为模版,结合图册“西周分封”“战国形势”“秦朝疆域”等地图出了一组题:(1)三幅地图分别反映了哪三个时期?(2)这三个时期的政治特点分别是什么?(3)概括春秋战国所反映的我国历史发展趋势。通过这几幅地图让学生对西周秦的疆域变化有了整体认识,锻炼了学生的解读能力,也巩固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政治制度的知识,并分析出我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几幅图片,可以变幻出如此多的问题,何乐而不为呢?图册的魅力在这儿!

三、再赏图册――原来你如此回味无穷

写到这里,不禁掩卷。翻开手头的图册,那美轮美奂的图片,那各朝各代各国的地图,那一目了然的示意图,那直触主题的读图指南,那紧扣课本的练习题……无一不在眼前闪过。

从用图册开始,我们愈来愈认识到:作为老师,不仅要有大量的课程资源,更重要的是用好课程资源。比如,历史地图册,我们人手一本,但是我们用了吗?很多时候都被束之高阁遗忘了。用好图册,对我们的教学有很大的促进。

我们愈来愈着迷于历史地图册,一幅地图,一个人物,一段资料的引入,课堂顿时就会变得生动活泼,学生也就更喜欢历史课了,还没上课,学生便早早地拿出历史地图册,翻到要学的章节赏析,他们已经把阅读图册当做课前预习了,我看了不觉莞尔。学生如此的喜欢,历史课还发愁上不好吗?但是,对图册的使用和探索我也是刚刚起步;对图册的认识和领悟我们也仅是触及其冰山一角,但是我们在努力!

参考文献: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篇7

在本节内容中,教材和历史图册共提供了13幅图画资料,其中教材5幅、图册8幅,分别是教材①《河南新密古城寨新石器时代城址北墙剖面》、②《武氏祠汉代石刻黄帝像》、③《商代青铜方鼎》、④《殷商涂朱牛骨刻辞》、⑤《山东曲阜西周鲁国古城周公庙宫殿基址》;图册①《夏禹》、②《商王武丁占卜用的龟腹甲》、③《夏商形势》图、④《宗法制与分封制联系示意图表》、⑤《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表》、⑥《西周分封诸侯分类示意图》、⑦《周公像》、⑧《周初分封形势》图。其中教材①、②、③、④、⑤和图册②属于历史照片,图册③、⑧属于历史地图,图册①、⑦属于绘画作品,图册④、⑤、⑥属于历史图表。

一、用图片导入新课

在上课之初,为学生展示教材图片②《武氏祠汉代石刻黄帝像》,然后再出示图册①《夏禹》,指导学生思考这两个历史上的名人在自身的身份上有何差别,他们的位置后来又是如何传承,然后由学生自己得出中国历史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演化,再导入新课。通过运用两幅不同人物的图片史料,使本课的导入具备了形象直观、学生容易接受的特点;同时让学生比较图片的异同,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用图片加深教学细节

历史教科书受体裁和篇幅的限制,呈现出来的多是枯燥的知识点和抽象的结论,把鲜活生动的历史变成了纷繁的文字素材。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历史图片,能给学生提供最真实状态的历史信息。如在讲述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区别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册④《宗法制与分封制联系示意图表》、⑤《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表》和⑥《西周分封诸侯分类示意图》,获取历史事件的细节,深入具体的历史情景之中体验历史,使深刻抽象的理性认识建立为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之上,增强学习效果。

三、用图片处理教材重难点

在教学中对重点的突出和强化以及对难点的突破是十分重要的,而巧用图片资料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图册④《宗法制与分封制联系示意图表》、⑤《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表》和⑥《西周分封诸侯分类示意图》、⑧《周初分封形势》图来强化这一重点。在教学中,教师出示问题:①分封制分封的主体?对象?②宗法制是如何进行权力的传承?宗法等级?③分封制和宗法制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图册④《宗法制与分封制联系示意图表》、⑤《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表》和⑥《西周分封诸侯分类示意图》、⑧《周初分封形势》图,自主得出上面三个问题的答案。学生通过解决问题①,得出分封的主体是周天子,对象是:功臣、同姓王贵族和先代贵族;学生通过解决问题②,得出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问题③,学生通过完成问题,得出分封制和宗法制之间互为表里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之中,历史图表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使学生通过对图表的解读得出对问题的正确认识,有效地训练了学生通过图表史料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使新课程所要求过程与方法目标得以落实。

四、用图片进行有效的教学环节的衔接

在历史教学中,如果过渡环节处理的好,课堂教学会令人感到大气流畅。反之,将会给人一种杂乱无章、支离破碎的感觉。本节课中,学完“夏商政治形势”之后,紧接着要学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如何实现这两个内容之间的过渡承接,巧妙运用图册③《夏商形势》图跟⑧《周初分封形势》图的比较,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教学中,我进行了如下处理:(教师讲述)随着商被西周所灭,西周王朝的疆域也得到了空前的扩展,这个我们可以在两幅图片中明显看出,那么,西周王朝又是用什么方法来实现其统治秩序呢?(学生回答)分封。这一过渡承接紧扣课本,承上启下,直观自然。

五、用图片体现史学价值观

在新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同样是教学中的三大目标之一。在教学中,运用图片资料有助于落实这一目标。“通过对宗法制相关内容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的重要内容。在《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这一节,可以通过运用图片资料⑤《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表》完成上述目标。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篇8

一、通过三种生动活泼的细节教学来激发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1. 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在讲授新课时,要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这样做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会大大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例如,讲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春秋争霸与战国七雄”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列举春秋战国时期流传千古的成语,看谁说得最多。”这一题刚出,同学们就表现了很大的兴趣,并且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所知道的成语。对此,我一一给予点评,由此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如,讲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4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谁能又好又快背诵的《长征》这一首七律诗?”这一题刚出,同学们就纷纷举手要求背诵。于是我与同学们一起背诵这首诗,并且乘机引导到这一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怀着很大的兴趣去学习,充分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2.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做到胸有成竹

初中生精力充沛,可塑性极强。他们的旺盛精力和聪明的天资总是要表现出来的,如何表现,关键在教师的引导,因此,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要有一个正确的回答,如果回答不当就会产生不良的效果。即使一时回答不清楚,也要给学生一个合理的解释。

例如,讲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4课“丝绸之路”时,有一学生问:“楼兰曾经是丝绸之路中的一站,如今她怎么样呢?”备课时,我通过阅读资料对楼兰有了初步地了解。因此,给了学生一个合理的回答,同时,我最后还加上了这么一句:“这些楼兰人迁居到何处?他的后代是谁?这些谜底至今仍然无人能够破解?”这样一来,不仅回答了学生的提问,而且也激发学生探究楼兰的极大兴趣,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如,讲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时。有学生问:武则天为什么在自己的墓碑上不刻一字?我对同学们说: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唐王朝历时不到三个世纪,而武则天一人参政掌政就近半个世纪。至于她的无字碑如今还没有定论?这样一来,不仅激发学生去探究武则天的兴趣,而且还充分激发了他们学习历史的极大兴趣。

3. 新课的内容授完后,要及时小结

教师讲授新课时,开端固然重要,同时也要有圆满的结尾。因此,做好新课的收尾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就会产生虎头蛇尾的效果。所以,授完新课后,及时小结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大大加强学生的记忆,而且还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三国鼎立”时,我是这样小结的:“这一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古代历史上两次著名的战役。一是官渡之战,它是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二是赤壁之战,它是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这样,学生不仅记住了这两次著名的战役,而且还会大大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如,讲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抗日救亡”时,我是这样小结的:这一课我们学习了中国近代史的两次事变。一是九一八事变,它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二是西安事变,它是张、杨二位将军发动的事变。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记住了这两次著名的事变,而且也激发他们的爱国意识,从而激发她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创造一系列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来激发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假若一名教师不具备应有的知识才能,而又不努力去进修,不积极进取,那是无法胜任本职工作的,根本谈不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

1. 要求教师拥有丰富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

这三类知识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影响的。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然,要求教师知识渊博,并不是要求教师无所不懂,无所不能。如果一名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那么他会在教学中得心应手,轻松地开展教学。

例如,讲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铁器牛耕与社会变革”时,其中课本中有这样一段话:“为了修筑都江堰水利工程,开凿宝瓶口时,由于当时还没有炸药。李冰就让百姓在岩石上堆积木材,点火将岩石烧得滚烫,然后浇上冷水,使岩石裂开。”我是这样说:“李冰父子主持建筑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是中国水利史上的一颗明珠,而且还是古代世界史上科学治水的伟大壮举。”同时,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一道化学方程式:“CaCO3=CaO+CO2”这时,同学们在下面叽叽喳喳地问个不停。于是,我就说:“上述式子就是李冰让百姓这样做的原理。”这样一来,就会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少学生认为历史课,不仅学习历史知识,而且还会学习其它学科的知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2. 大力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并且是可塑性极大的青少年。这就要求教师在各方面起表率作用,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严以律己,以身作则,既重言教,更要重身教。

例如,讲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时,课后要求同学们把中国历史上的大事年表记忆下来,首先,在课堂上我当着全班同学们的面背了一遍又一遍,从而激发同学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