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初中历史教案8篇

时间:2023-02-20 16:33:15

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篇1

一、 转变教学理念

尊重生命,体现以人为本,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勇于抛弃旧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接轨。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理念讲究传授学科知识的单纯性,过分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教”的作用,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体地位。结果是教师惯于“一言堂”,学生惯于洗耳恭听一言不发;教师只求讲深讲透,学生忙于强记强背、被动接受,全然没有思考与反复认识的过程和余地。教师不辞辛劳地讲完一节课后,疲惫有加,许多学生对一些重要的知识仍不甚了解。可见它严重扼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而学案教学则与之相反,它注重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各种信息中,锻炼和提高洞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强调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因此说学案教学的理念先进,生命力强,应在教学中大力推广。

二、 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指学生学习活动实施的方向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制定的学习目标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和可操作性,使本节内容的当堂检测题与之相对应。具体要求是:

1、数量不应太多,以3―4个题为宜;

2、内容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3、标出本课的重难点及易混、易错的地方;

4、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描述,要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这样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才有可能迅速提高学习效率。

三、 优化课堂结构

如何能在短暂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呢?这不但要求教师有渊博的知识和超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而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结构的优化。一般说来,进行初中历史学案教学,预习导学可用5分钟左右,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教材,自学、思考和研讨,使学生初步了解教材,解决部分一读就会问题并发现新的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上,学生能看懂、读懂的教师就不要再讲,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要点明,否则就是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信任学生,解放学生,调动学生,促进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自己探索,自己创新。

课堂研讨可用15―20分钟时间,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并在教师点拔指导下解决核心问题和学生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及教师有意设置的问题;

巩固练习可用10―15分钟,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达标测试,教师及时进行检查、反馈、矫正,在拓展提升中解决全部问题;

课后拓展延伸立足课内、课外相结合,教师提供一些综合性和实践性的问题,供学生拓展探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初中历史教案篇2

【关键词】初中历史 案例教学法 应用

新课改理念告诉我们,学业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某个阶段的学习检测结果给一个结论,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评价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热情。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清晰,学习动力更加充足。总而言之,历史学业评价始终是整个历史教学的一个中间环节或下一次学习的新起点。因此,我们要借新课改的东风对历史学业评价的评价方法、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过程等进行创新,目的是要设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热衷于全面参与历史学业评价过程,让学生在每一次参与中都感觉很有收获[1]。这样,才能真正“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反思、加强评价与教学相结合的过程;成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整与自我教育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成为学生合作意识和技能不断增强的过程。”

1传统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

传统历史课堂基本是众多学生面对教师,教师依次完成对历史原因、过程、结果的分析讲解,其间添加师生谈话或一问一答,最后做一个课堂小结。教师在本质上处于君临一切的状态,而学生充当老师的配角,总体上依旧是老师进行“满堂灌”教学,学生进行单一接受性学习。这种传统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学生整体知识框架的形成,但是却忽视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容易使学生形成“接受——记忆——再现”的思维定势。久而久之,学生模仿有余,创新不足,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出来,以致培养的学生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更有甚者,这种一灌到底的教学方式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活生生的学生甚至成了被窒息的人。这就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根本缺陷。

传统课堂教学以课本知识为本位导致学生读死书。“课本知识一般表现为概念、原理、定律和公式所组成的系统,主要是一种理论知识,是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的东西。学生要把这种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就必须有自己在以往的活动中积累的或在现时的活动中获得的直接经验作为基础。而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促使历史教育手段信息化、多样化、多元化。尤其强调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集体参与、思维碰撞、质疑释疑。好处在于可以把历史学习的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高历史能力,促进心理健康、人格发展的过程。教师还要善于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依据历史学习的学科要求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引导学生、家长等积极参与学习信息交流与合作。使学生的历史学习不再仅仅是从书本到书本,而是从实践出发;使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2]。

2案例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案例教学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具体应用中分成四个步骤:教学流程是指课中“四步”,即情景问题导入、互动释疑探究、归纳总结拓展、练习巩固提高。

(1)情景问题导入。该步骤明确“学什么”的问题。教师设置契合教学内容的鲜活情景,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极大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该步骤大约需要5分钟。

(2)互动释疑探究。该步骤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解决“怎么学”的问题。首先班内每个小组进行组内合作学习,对大家在自学中存在的疑问互相进行解答。接着,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既可以把小组学习成果展现给全班同学,也可以将在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放到全班进行更广泛的讨论交流。通过全体同学的互相释疑和点评,相互借鉴启发,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该步骤大约需要20分钟。

(3)归纳总结拓展。该步骤主要解决“怎么用”的问题。在课堂上对刚刚学会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形成知识网络结构;阅读导学案上的“认知拓展”、“经典史料”,开拓思维、扩大视野。该步骤大约需要10分钟。而初中阶段的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意识是极其强烈的,他们关注自己的个性发展与人生设计,他们不再把自己的思维束缚在教材中,束缚在学校里,他们有意识地开始关注国家社会的前途命运与自己的人生价值相结合,他们的自控能力逐步增强,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批判性也明显增强,初中历史旧课程的教学要求刚好压制了初中学生这些增长的因素[3]。

(4)练习巩固提高。该步骤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解决学得“怎么样”的问题。可以选择课堂习题反馈,课后作业反馈或者章节、单元达标测试,强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巩固。最后分层布置适量的自习作业。该步骤大约需要5分钟。

现在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很高,课堂上愿意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而且学生的自信心随着大小展示机会的增多和成绩的提高而大涨,人格不断得到完善。尤其是情商大大提高,以前经常发生的顶撞老师、同学打架的现象几乎绝迹,令领导和老师们惊喜不已。学生们总结进步时说:“以前大家都是‘独行侠’,学习上自己管自己或破罐子破摔,即使遇到问题也很少相互探究甚至没兴趣探究;现在分组学习,大家成了‘利益’共同体,不仅要管好自己,还要帮助其他组员共同进步。团队意识促使我们谁也不想拉小组的后腿。而且现在课堂上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使我们由被动接收知识变为主动学习知识、消化知识。我们心里很明白:只有学好了、消化了我们就可以像优秀学生一样在组内、在班级自信地展示自己!坚持到现在,我们觉得自己很优秀,我们的小组很优秀,我们全班都很优秀!”

结论

总之,情景教学法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教学方法,只要运用得当,一定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历史课的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是一门艺术,对艺术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笔者相信,经过不断的尝试和革新,案例教学法将会有更多的突破,它的运用将会给历史教学注入持久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树清.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初中历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92-93.

初中历史教案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159-01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提高学生素质是学校教学的最终目标,而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要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历史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机和活力,学生厌学、学习效率低下,[1]而这样的历史教学显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寻找出新的教学方法,而教学案教学法具有充分的优越性,符合素质教育的需求。本文就如何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一系列教学问题,根据教学案教学的基本情况,提出几点浅薄的建议:

1 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尊重生命,体现以人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2]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敢于放弃旧的教学理念,跟上时代的步伐,主动与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理念相靠拢。然而,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在传授知识时非常单一。旧的教学理念注重的是教师在教学中“教”的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体地位完全没有受到重视。结果导致初中历史课堂成了教师一个人的课堂,教师漫天的讲,学生不动脑的听;教师只注重内容的丰富,深奥,而学生忙于笔记、应接不暇,全然没有时间进行思考。于是出现了一种很尴尬的现象:教师讲完一节课后,许多学生对一些重要的知识仍不甚了解,甚至搞不清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是什么。可见这种“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案教学”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不仅是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而且是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角色。

2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上课的注意力经常不够集中,所以他们往往是凭借着自身的兴趣去认识事物,对于感兴趣的事情愿意用心去做,对于不感兴趣的事情则表现的心不在焉。因此,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学,就很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教学是枯燥的也是有趣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教。而在学案编制时,教师可以依据需要学习的内容,精心设计趣味教学。

首先,教师要用生动的语言去吸引学生,例如在讲到商纣王的“炮烙之刑”时,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这种刑法的时候,可以说:“纣王残暴异常,他强迫一些犯人在烧红的铜柱上行走,‘当犯人的脚刚踏在铜柱上,只听到“哧”的一声,脚板立即冒起阵阵白烟,一旦有些犯人在铜柱上摇晃两下,站立不住,就“噗通”一声掉到“熊熊”炭火中活活地烧死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集中注意力,“身临其境”般的感受纣王的残暴。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讲解一些历史故事,既可以调节课堂的气氛,又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学习“商鞅变法”时让学生讲述“立木为信”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教育了学生。[3]

3 优化课堂结构

如何在一节课45分钟的时间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呢?这不仅需要任课教师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掌控课堂的能力,而且还需要课前教师合理优化课堂结构。在进行历史教学案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可以可用5―10分钟进行课前导学,要求学生独立阅读教材内容,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使学生对教材有个初步的了解,能够在导学中解决部分问题或者发现新问

题[4];紧接着可用10―15分钟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探究、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旁进行点拔指导,帮助学生解决一些重要问题,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的新问题及教师课前布置的阅读思考问题;最后可用15分钟进行巩固练习,在课堂上对学生掌握的一些知识进行检测,并且教师及时进行反馈矫正。最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拓展延伸的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这样科学的课堂结构,这样合理的时间安排,不仅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而且更能较快地达到预期的学习目

标。[5]

4 结语

当然,初中历史教学案教学的探索仅仅是一个起步,还有待进一步的优化和提高,需要广大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吸取更多先进经验加以改进,使教学案教学的实施真正成为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张淑慧.新课程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学案”一体化研究[J].现代阅读,2012,08(08):146.

[2]丁丕.浅议初中历史教学案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05)22-23.

[3]周秀美.关于初中历史“学案式”教学方法的尝试[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07):24.

初中历史教案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B-

0067-01

“学案”是教师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而提前设计的一种学习方案。“学案导学”事实上是借助于一定的教学方案,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从而更好地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实施这种教学模式需要师生默契配合,共同来完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学案导学主要包括以下环节:教师提出学习目标,学生根据教材自学,学生合作讨论,教师总结,进行巩固练习。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学案导学,教师应重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着眼于学生历史知识的获取与学习能力的提升,还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采取分层次的教学方法。在该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讲授者,而是学习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以及学习效果的评判者。在此,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谈谈学案导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自主学习

教师设计学案的自主学习部分时,应该突出重点和难点,内容要少而精,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形式,从而使学生能够根据问题的提示自发、主动地去完成既定学习目标。例如,讲授“秦的暴政”的知识点时,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1)秦有哪些暴政?请阅读课本和课外书籍,并一一指出。(2)秦朝灭亡的原因是因为秦始皇个人的残暴吗?第一个问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地去查找课本,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同时,课外书籍的引入可以增长学生的见识,也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秦始皇残暴统治的了解。在学生已经了解秦的暴政的基础上提出第二个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求解的习惯。针对第二个问题,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使他们能够通过查阅书籍、搜集资料等途径独自解决问题,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二、合作交流

设计合作交流部分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可将部分重点、难点内容以讨论题的形式呈现,让学生自主发表见解,并相互交流意见。就教授“秦的暴政”这一知识点,笔者这样设计学案:

1?郾小组互动解疑,师生互助解疑。将全班学生按照座位的排序分成不同的小组,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以解决遇到的问题,若有问题无法解决,再向教师请教。这种小组内部交流的方式,既节省了教师核对答案的时间,又增强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可以让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在完成个人学习任务的前提下,辅助教师对学困生进行指导,在互助的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郾课前搜集相关成语故事。让学生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自己在课外搜集的与秦始皇的统治有关的成语故事。

3?郾讨论自己心中的秦始皇形象。教师在学生讨论之前,介绍各种对秦始皇的不同评价,比如肯定秦始皇的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史记》中的记载“刻薄寡恩,心如狼虎”等。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畅所欲言。之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阐述本组成员心中的秦始皇形象。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并总结类似问题的解题思路。

三、成果检验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加入成果检验环节。仍然以教授“秦的暴政”的知识点为例,笔者针对教学内容,设计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检测题。一种是基础练习,目的是巩固学习成果,如:

最终攻占咸阳,灭亡秦国的人物是( )

A刘邦 B项羽 C陈胜 D吴广

另一种是提高练习,目的是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

下面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郾根据秦律,一人犯法,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都会受到牵连。

B?郾秦末先后发生了陈胜、吴广和项羽、刘邦两次农民起义。

C?郾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起义的转折点,自此之后秦朝逐步灭亡。

D?郾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四、教学后记

设计教学后记环节,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是让学生巩固和反思,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发现问题,这是学习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课堂高效的有效策略。在实际教学中,笔者经常会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本课的哪些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前,笔者重点指导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并相互分享学习成果。

初中历史教案篇5

关键词:历史教学;导学案;运用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2-064-1

一、什么是导学案教学

导学案有助于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为逐渐丧失生命力的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希望。那么,为什么要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导学案呢?

二、运用导学案的原因

之所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使用导学案,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历史教学改革的需要、导学案的优势、中学生的特点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历史教学积累了诸多弊端,例如:教师在满堂灌中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的“包办行为”使学生对教师过多的依赖,其自学能力的培养无从谈起;教师仅仅把学生当作整体来看待,忽视了对个体学生的因材施教;学生在机械记忆、死记硬背中视野受到限制,思维受到束缚,能力受到制约。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历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对于弊端缠身的历史教学,运用导学案可以说是对症下药,因为它具有以下明显优势:

首先,它改变了传统教学的知识传递方式。传统教学大多沿用“教材—教师—学生”的知识传递过程,学生基本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缺乏自主探索和学习的动力。导学案的应用则建立起“教材—教师—学案—学生”的新型传递过程,这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导向性和目的性,又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学案有利于弥补教材的不足。多数学生面对教材时,往往只满足于看懂内容,记住知识,很少关注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领会其中的思维方法。学案不仅能够提供相关的背景材料,而且有助于启发思维,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总结方法。最后,学案导学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导学案为学生提供了自学的平台,而教师从繁重的讲解中解脱出来后,不仅可以集中释疑解惑,还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达到了和谐统一。

中学生的特点和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导学案的重要原因。中学生在学习上具有以下显著特点:有强烈的求知和探索欲望,已不能满足于对知识的机械记忆;学习的自主意识增强,希望摆脱教师的过多干预,但又渴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需要教师改变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导学案不仅能满足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而且将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同时,学案的编写充分考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用导学案也是基于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在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掌握学习的方法,而学案导学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而且更侧重于在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导学案不仅可行,而且势在必行。那么,怎样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导学案?怎样才能使导学案在历史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呢?

三、学案导学的实践、运用

学案导学一般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编写导学学案。教师在编写学案前应做两手准备:一方面,要结合新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参资料,研究和分析教材;另一方面,要了解学情,包括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认知水平等。在设计学案时,教师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第一,主体性原则。学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全员参与,真正做学习的主人。第二,指导性原则。学法指导是学案导学的一大特色,其目的在于为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创造必要的条件。第三,层次性原则。为落实因材施教,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案的设计上体现出层次性和梯度性。层次性旨在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各有所得,梯度性是指问题的设计要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2.学生依案自学。对于课前自学,教师要提出明确的预习目标,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以便为学生进一步的自学提供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在自学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抓住重点,把握本质,总结规律。总之,学生的自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课本由薄读厚,由厚读薄的过程。

3.讨论交流。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就自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分组讨论。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应通过巡视,有选择地参与到小组讨论中,一方面对讨论给与必要的指导,避免讨论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发现和汇总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的共性问题,以便在精讲释疑中集中解决。

4.精讲释疑。在学生自学和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结合教学重点、难点,就学生遇到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教师的精讲要有针对性,切忌面面俱到;要有启发性,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初中历史教案篇6

【关键词】高效课堂 导学案 初中历史教学

“导学案”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是课程改革以来,在初中历史等学科教学中为师生共同进步而设计的学习方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导学案是十分必要的。

一、导学案运用的必要性

1.有利于践行课改理念,实现高效课堂。

随着2001年课程改革的实施,“改变”成了最为核心的理念,而改变传统课堂的教学效果,追求高效课堂亦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教学时要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这其实就是要求初中历史课堂要追求策略,高效教学。而初中历史的现状也强烈需要提高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效率。虽然初中历史是中考学科,但地位普遍不如语数外,而且在有的地区历史中考是开卷考试,更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另外出于减负的考虑,初中历史学科的课后作业量也有严格的控制。在这种状况下,高效课堂是初中历史教学的必由之路。但是高效的课堂教学不可能只是靠课堂教学的45分钟,必须有充分的准备与预设,即课堂效率的提高必须建立在课前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导学案可以对课堂教学进行充分的准备与预设,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方式。

2.是初中历史教学实际的必然要求。

现行的初中历史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时空跨度大”,且有“大量留白”,这种编写特点决定了其难度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偏大了。而在教材中有大量的诸如“议一议”“想一想”“自我评测”“活动建议”等环节存在,仅靠课堂的45分钟,难以有效完成。因此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现状要求,在课前必须进行一定的预习,将教学重心前置。而通过导学案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了解教师的授课意图,对每一课的学习都能有备而来,有的放矢。

3.教学实践证明,运用导学案进行教学效果显著。

为了验证运用导学案进行教学的效果,笔者特意做了一次实验。在初一历史教学中,笔者在A班运用导学案进行教学,在B班进行常规的教学。笔者发现在A班的教学十分流畅,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反应很快,对教材十分熟悉,课堂效率很高。而在B班,经常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要花很多时间来翻书,而且对问题的讨论不充分,课堂效率低下。

二、导学案编制的原则

1.兴趣性原则。

杜威倡导“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即把教育的重心从教师、教材那里转移到儿童身上。初中的学生尤其是初一的学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还处在儿童阶段,而儿童对外界知识的选择更多的是感官上的吸引,夸美纽斯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因此导学案的内容能否吸引学生是很重要的。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导学案,可以将生动有趣的历史材料带入课堂,让学生知道从哪里开始他们的学习,以及为此他们应该做些什么。例如笔者在讲授《解放战争》这一内容时,导学案的内容主要就是由电影《建国大业》的相关内容构成,要完成导学案必须先观看《建国大业》,学生十分感兴趣,积极性很高,使得导学案的完成情况非常好,因此那一课的教学效果明显。反之如果学生对导学案的内容没有任何的兴趣,只是当一个任务来完成,这既影响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效果,进而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也背离了课程改革强调的学生在教学中应处于主体地位的要求。

2.有效性原则。

运用导学案进行教学的初衷就是为了将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前置,那就必然要求导学案的相关内容一定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导学案的编制要有益于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达成。为了使导学案更为有效,教师在编制时应设立与课堂教学相对应的环节,使这个导学案的编制过程本身就成为小型的课堂。因此,在设计导学案时,笔者设置了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法指导、导学提纲、质疑交流、拓展提高、课堂检测等环节,系统而有效。除了导学案格式的设立要系统,要与课堂教学相对应之外,对导学案中问题的提出也要注重有效性。例如在导学案的质疑交流环节,要能创设激趣的问题情境。有效提问是课堂对话的开端,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3.多样性原则。

是不是所有的导学案都要编制成讲义的形式?笔者认为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人容易对单一的东西产生审美疲劳,而使得相应的兴趣大减,从而变得效率低下。因此,在编制导学案时,不能一味地采用讲义的形式去让学生学习,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笔者在讲述三国这段历史时,导学案就是让学生回去看《易中天品三国》,并设置了相关的几个问题。学生很高兴,很有兴趣,回去几乎都看了,相关的问题在课堂上讨论得十分激烈,课堂效果很好。还有一次,我讲到了根据地的建设和红军长征,布置了学生回去搜集红歌,并根据每个时期红歌不同的内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问题,编制了相应的导学案。课堂上学生们热烈地唱红歌,积极地回答问题,学习任务完成得很好。

4.层次性原则。

夸美纽斯提出,教学要量力而行,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不同层次的,因此我们的教学要体现出分层教学的理念。在编制导学案时,教师要将难易不一、要求不同的知识点整理成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方案。导学案要有梯度,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要使优秀学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三、导学案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笔者发现在导学案的使用过程中,很多教师虽然使用了导学案,但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

1.以导学案代替教学。

有的教师在使用导学案时,直接将导学案与课堂教学混为一谈,整节课就仅围绕着导学案,与课本脱节现象较为严重。这样的教学课前预设过度,导致课堂教学所要解决的问题简单化,当堂训练的效率降低,使得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即时体验被弱化,课堂教学无限生成的魅力被削减。导学案的教学内容与课本有较多的重复,导致课堂学生讨论少。教师忽略了学法的指导,忽略了学生思维过程的充分展开,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2.导学案变成变相的课前作业。

很多教师使用导学案往往是将其作为课前讲义,甚至是试卷,量大以求面面俱到,其实是在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与使用导学案的减负增效的初衷相背离。笔者做过相关的统计,有的导学案发下去,让学生回家完成,学生花的时间往往比原来的作业还多。以初三历史学科的一份导学案为例,一般有15题左右的客观题,2题左右的主观题,这对于以预习为主的导学案来说,作业量是偏大的。

3.导学案在教学中成为摆设。

有的教师虽然在教学前也给学生下发了导学案,布置了预习的任务,但往往出于对课时进度或课时任务的考虑,对导学案进行了淡化处理,教学中几乎不用导学案,即使使用也是作为课后的巩固练习,这与用导学案来引领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是不相符合的。

在中小学课堂教学要实现减负增效的背景下,导学案是一种很好的实现方式。初中历史教学中采用导学案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最终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汤晓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7).

[2]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赵亚夫主编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徐丽创建高效课堂的好方法――利用导学案[J]网络财富,2009(6).

初中历史教案篇7

关键词:学案导学;初中历史;应用

“学案导学模式”的主要内涵是以学案为主要手段,以导学为具体方式来引导学生的途径。简单来说,就是教师将学案作为贯穿整个课堂的策略,以引导性的方法,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它同时也是师生合作的一种实际表现,它结合了其他学科与资源的特点,达到师生共同进步的目的。

一、学案导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学案导学法的教学模式与环节

学案导学法虽然是现阶段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但它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它的精华所在就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在整合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师生之间的探索学习,促进双方的共同进步。所以,在学案导学的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受益匪浅。我们以“美国内战”为例,来讲述其中的教学模式与环节。第一,教师将自己做好的学案分给学生们,要保证人手一份。让学生可以在课下的时间对下节课想要讲述的内容进行预习。学生在预习的期间要将学案与课本相比对,这样他们就能够看出这节课的重点在哪,难点在哪。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会变的更加简单,而不是像从前一样盲目的学习。另外,教师在此过程中也要将课本上能够轻易找到的内容为学生读出来,让他们进行重点标注,一般重复性的知识点也是最关键的地方。第二,教师在上课时可以让学生们提出问题,比如:美国内战中主要涉及到的制度有哪些,年份都在什么时候。发生内战的背景与原因是什么等等。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情况合理的布置时间,调整进度。对一些学生可以消化的内容,就可以稍微粗略的讲解。第三,教师可以将学生们分为几个小组,让他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美国内战”的关键点与难点。这样也可以开阔学生们的思维,对疑点进行逐个消化。另外,教师要在每组将派出一个代表,围绕着学案进行问题讨论,分别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也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胆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学案到学法的教学关键

学案导学法的教学关键就是如何将此方式更加科学合理的引入到课堂之中。所以,对其教学措施,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课堂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辅。教师可以根据每堂课的不同难度,对学生的任务执行情况进行规划。比如:对一些较难理解的内容,教师可以在课上给学生们留出一些时间进行学案预习。将其中的困惑点向教师说明,并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等方式阐述自己的意见。一方面,教师可以明白学生心中所想,做出针对性的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挖掘学生思维中的一些创新点[1],加以发展与沿用。以《近代化探索》中的大革命失败原因为例,学生可以总结为: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主观方面是由于右倾主义的错误指导与中共信念的不成熟。客观原因则是从的角度出发,它进行了背叛。给我们的教育则是要将领导权-武装。这样简短的概括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也是将学案与技巧向结合的一种重要方式[2]。

(三)学案导学方式可以检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师为学生制定好学案后,学生可以以单独学习或者是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接着,教师根据学案对这个过程进行讲解。在学案的最后为学生布置一些关键任务与讨论点。学生们以问答、辩论等方式加强对这节课的理解与认识。以“南京临时政府承认不平等条约”的事件为例,一些学生认为此方法是不正当的,完全属于一种“变相的卖国”。另一些学生认为,暂时的妥协是为了获取更深远的胜利。教师将学生们分为反方与正反两个辩论队,让他们以具体历史根据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辩友的观点。教师引导学生从当时的背景、国情、策略等方向出发,从政治党派的综合性力量作为切入点进行讨论。最终通过引导学生使他们意识到,这既不是一种卖国的行为,也不是当时正确的做法,而是反映了领导者没有意识到帝国主义的真实目的。这样的学案引导方式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性进步,检验学生的实际能力[3]。

二、学案导学法的重要意义

(一)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案导学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实践的有效意义。在学案导学法之中,教师很注重学生的高度参与性。它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教师为学生制作好教案,剩下的预习与思考等工作都是要靠学生自己的努力来完成。教师在课堂前就为学生设置了一个问题情境,学生通过学案的阅读,更有了继续了解的欲望。学生在回答教师问题,或是向教师提出心中疑问的时候,都是自己思考过后的体现,没有任何捷径可走[4]。

(二)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

在“学案教学”的模式中,学生们进行讨论是必不可少的。教师通常都是在学案的开头或者是结尾部分设施问题情境,让学生之间去进行讨论分析,进而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许有些问题自己想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思路,而组员的点播可以轻易的为我们解除心中的疑惑。学生们也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分析问题,使历史学习更加深刻。另外,最为重要的是,也能够让学生尽早的意识到团队协作带给我们的好处,增加班级的凝聚力。

三、结论

综上所述,“学案教学模式”是适合当前教育理念的重要方法,也是教师教育手段转变的重要体现。它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学会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另一方面,它也使教师的教育理念更加突出,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作者:范歆玥 单位:盘锦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李爱霞.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D].苏州大学,2008.

[2]高红敏.“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初中历史教案篇8

纵观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学生兴趣不浓、参与度较低,死记硬背成为学生的主要手段,在这种学习方法下,历史成为时间与事件的堆砌。

“历史是一面镜子”,只有发掘学生思维与情感,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学习过程,才能够培养辩证历史观,从历史中反思现在、预测未来。对于初中学生来讲:复杂的历史背景常常与学生的生活想去甚远,对于历史现象及其规律理解存在很大困难,难以引起情感共鸣,思维参与力不从心。如何通过教学方法的变革,弥补历史知识的缺陷,构建以学生自主参与为动力、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思维发展为中心的初中历史教学呢?

二、教材的分析

《冷战中的对峙》一课,通过二战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形成“冷战”局面。这是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转化的趋势。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冷战等问题,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不密切,较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如果准备不充分,会导致学生被动参与、思维难以调动、最终死记硬背课本知识的局面。所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入更多的教学资源,采取更加灵活有趣的教学方法,借助文字材料、历史图片,以利于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冷战”、两极格局,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本文通过对**中学初三班级一节课堂公开课的剖析,从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参与的角度,对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进行剖析,客观地评价优点、分析问题,以小见大地渗透新课程教学思想,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运用提供参考意见。

三、课堂案例及其评析

【案例1】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二战中美国和苏联是什么关系?能说出具体的事例吗?

生:二战时期美苏是友好合作的同盟关系。

师:下面大家一起学习课文内容,了解这样几个问题:“二战后美苏为什么会出现冷战政策?谁对谁进行了冷战?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措施?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哪些影响?从这些问题可以发现‘国家的政策取决于什么要素’?”(板书展示学习目标)

生:自学课本,得出这些问题的答案。回答上述问题。

……

师:请小组讨论;“美国为什么要援助西欧和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生:美国援助西欧和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目的都是为了控制西欧、以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

师:美苏争霸过程中进行了三十多年,原因何在?出示表格《美苏争霸的表现》。

生:学生填写表格——《美苏争霸的表现》。

师:美苏争霸、两极格局结束的时间和标志是什么?

……

【分析】

案例中,教师通过回忆“二战时期美苏之间的合作关系”来引入课题,这是合理的。但课堂中学生参与度不够,积极性没有激发。究其原因:课堂引入形式单调,没有抓住兴趣的;学生缺乏知识准备,没有感性认识。教师通过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自主看书学习,目标是明确的,但缺乏具体的引导与激励。学生简单地“在书本上寻找答案”,教师讲的多、提出问题少。对学生学情不理解,问题脱离学生实际等。没有激发起学生探究热情,学生思维处于“半消极”的学习状态,积极性不高、参与度比较窄。

这个案例反映了新课改一个典型现象——简单执行与被动理解。教师不理解新课程改革的实质,缺乏反思与创新能力,“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自己看书学习”。课堂中简单地出示学习要求,让学生自己看书。然后,把学生简单分组,找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探究”“各小组讨论一下”。接下来,找几个学生把问题答案说一下。最后,教师把所有问题重新讲一遍。于是,学生“自学了”、“探究了”、教师“引导了”、“总结评价了”,“课堂圆满结束”。这种不痛不痒的课堂难以激发学生的激情、没有思维的高度紧张,是一种应付式的课堂。

【案例2】

师:同学们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吗?知道里边的英雄人物吗?

生:诸葛亮、曹操、张飞、赵云……

师:三国是哪三国?它们存在着一种什么关系格局?(得出格局的含义)

师:(展示幻灯——新时期世界格局)今天,我们世界的格局是怎么样的呢?大家看看幻灯片。上面都有哪些领导人?都是哪些国家的?这些国家在现在世界的地位怎么样?

生:讨论得出——新时期“单超多强”的格局。

师:同学可以看看,这里边少了一个上世纪非常威风的国家,哪一个国家没了?

生:苏联

师:为什么苏联会在这个世界消失了?引入课题——《冷战中的对峙》

……

师:美国离欧洲远吗?美国为什么千里迢迢到欧洲来跟苏联搞了个“分治德国”?其分治的目的何在?

生:因为美国想要称霸世界,防止苏联的扩张。

师:正是由于苏联的扩张,美国感到称霸受到威胁,就跟苏联决裂了。双方有没有直接用武力来一决胜负?采取了什么方式?为什么?

生:没用武力。怕引起更多的战争,尤其是核战争。

师:播放《柏林墙》的图片,得出定义:冷战。

师:在冷战下,世界发生了哪些与他们有关联的大事?

生:学生看书学习——冷战中发生的大事。

……

师:冷战政策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生:杜鲁门主义

师:播放录像,了解杜鲁门主义。

(接下来,通过阅读与录像、教师提问讲解等,逐个了解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讨论“美苏争霸”过程、阶段、结果等问题)

……

讨论:霸权主义给人类进步与和平带来了哪些危害?近年来,霸权主义有哪些表现?你印象最深的事件是哪些?

……

【分析】

本案例通过《三国演义》引入课题,从学生经验开始,巧妙引入“格局”,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幻灯片中形象的地图,引发学生对“缺少一个大国”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思维。通过“北大西洋公约,透视美国外交的本质——国家利益”。通过“德国分治”问题以小见大,了解冷战对峙。在冷战过程的学习中,老师动用了大量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历史的画面,让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触发理性的思考。在教学的最后,老师进一步引入了对当前世界霸权主义的思考,激发了学生爱好和平、创建和谐世界的情感。

与上一案例对比,本案例把经验积累作为教学的基础,把学生的思维动员作为教学的动力,把学生的情感激发作为教学的添加剂,强调对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培养,教学过程的设计避免了前一个案例中的简单化与模式化。初步把握了新课程的本质。

四、案例带来的思考

上述案例反映:只有从学生生活开始,学生才有兴趣;有了兴趣才有参与;有了参与才有思维的运动。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的教学要把握几个关键的问题:以学生经验为基础,发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情感,引导学生总结历史,认识世界本质问题。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联系实际,突出主题,强调个性,突出能力,使教学过程具有实际效果。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