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运营专员转正总结8篇

时间:2022-07-17 17:38:27

运营专员转正总结

运营专员转正总结篇1

应对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 强化基础管理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连年大幅赢利的中铝公司一下子变成了亏损大户,公司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面对困境,公司党组当机立断,打响了控亏增盈攻坚战,24万干部员工奋起救亡图存。公司领导带领14个调研组到有关央企学习、到同行业先进民营企业考察、到公司实体企业调研,进行全面对标。对标结果让我们感到震惊:与同行业同规模的先进民营企业相比,中铝公司的企业员工人数多出10倍左右,而且管理层级多、人均劳动生产率低,在体制机制、竞争意识、市场活力等方面也都落后于先进民营企业。与兄弟央企相比,与GE、美铝等世界一流企业相比,我们的差距就更大了。

通过对标分析,公司党组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客观上看,我们的生存危机是金融危机、产能过剩、竞争加剧等因素造成,但根源却在内部,是公司的产业结构、体制机制和企业管理不适应市场竞争的新要求所致。

金融危机让我们痛定思痛,不强化基础管理,企业不仅没有出路、更谈不上未来。公司党组决定启动三件大事:以强化基础管理为抓手,展开艰苦卓绝的控亏增盈攻坚战;大力推进管理改革创新,为强化基础管理提供机制支撑;实施脱胎换骨的战略转型,由单一铝业公司向综合矿业发展,建设最具成长性的世界一流矿业公司。

在强化基础管理方面,我们对标先进企业,采取了五项措施:一是树立“真正办企业、办真正企业”的理念,就是要讲效益、讲效率、讲管理、讲成本,以完全成本评价实体企业管理的绩效。二是实施“一保二压三从紧”的非常措施,“一保”就是保生存,“二压”就是压库存、压管理费用,“三从紧”就是投资项目从紧、成本费用从紧、资金管理从紧。三是积极推进管理改革创新,全面改革选人用人、考核评价和收入分配机制,总部率先示范,400多名干部全体起立,通过公开竞争重新上岗;65家企业紧紧跟进,精简管理机构,压缩管理层级,为强化基础管理提供动力和活力。四是以“三基”为抓手,苦练内功,夯实基础。五是以加强专业管理协同为支持,提升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些措施的落实,公司完全成本大幅下降,其中,氧化铝完全成本降低365元/吨,电解铝完全成本降低724元/吨,对公司利润贡献达到68亿元,使公司在2010年实现了整体赢利,走出了连续两年亏损的困境。

尽管我们强化基础管理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涉及企业管理的根本性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保障公司管理持续提升的长效机制尚未健全,还没有形成像丰田精益生产模式、GE公司六西格玛管理体系、美国铝业公司ABS管理系统那样的科学管理体系。面对后危机时期更加严峻的竞争形势,面对建设最具成长性的世界一流矿业公司的战略转型目标要求,为进一步实现管理提升、增强核心竞争力,我们与国际著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专家一起,对世界一流企业的成长轨迹和成功之道进行了反复分析研究,作出了在战略转型中实施运营转型的决定。

在战略转型中实施运营转型 深化基础管理

中铝公司的运营转型,就是眼睛向内,沉下心来深化基础管理,动员全体员工进行一场深刻而彻底的管理变革,通过管理理念的转变、管理架构的调整、管理流程的再造,建立起具有中铝公司特色的科学运营管理系统——CBS,从而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实现卓越运营,为建设最具成长性的世界一流矿业公司提供坚强的管理保障。

运营转型使我们找到了深化基础管理的一把钥匙。我们通过运营转型,对基础管理赋予了新的内涵:把实现持续运营、提高经营绩效、落实战略举措、实现战略目标而开展的各项管理活动都纳入基础管理范畴;把基础管理作为一项纵贯决策管理到现场作业单元的全过程,横向覆盖价值创造的所有活动;把运营转型作为与战略转型、结构调整相配套的管理模式,一以贯之。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点面结合,立体推进。我们以全方位的视角,与企业历史指标、国内先进企业、世界一流企业对标,发现问题,查找短板。以先试先行的原则,在所属企业二级单位选择关键点实现突破,拓展到企业其他层面;在业务板块方面选择试点企业取得实效,逐步推广到其他业务板块,做到由点到面,点面结合,纵横交叉,覆盖全局。自2010年10月在抚顺铝业试点以来,运营转型已推广到公司总部和19家实体企业展开,并由电解铝拓展到氧化铝、铜铝加工、铜冶炼及矿山,由基层生产领域拓展到总部营销采购、投资管理和现金流控制系统。

三轮驱动,系统推进。我们从“运营系统”、“管理架构”、“理念和能力”三个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核心驱动要素出发,全方位系统解决对标过程中查找出的根本性问题,改变以往那种“就事论事”,“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管理习惯,挖掘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调整运营系统,改进管理架构,转变理念能力。中铝西南铝企业的“1+4”热连轧系统投产7年来一直没有达产达标,通过查找诊断,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全套设备整体效率提高了14%,不到4个月实现了达产达标。华泽铝电改进管理架构,实施扁平化管理,压缩了车间、工区两个管理层级,实现了大班组作业。我们要求领导人员亲力亲为,垂范引导;一线管理人员掌握工具方法,提高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员工掌握操作规程,提高作业效能。形成了勇于突破、敢于创新和持续改善的文化氛围。

上下互动,协调推进。我们通过“总部和企业互动”、“领导和员工互动”、“管理部门和车间班组互动”,达到上下同心,实现全员参与的目标。

总部做好顶层设计,系统规划,制定运营转型指导意见,对转型目标、实施步骤、工作措施、资源保障作出具体规定。公司党组成员挂钩一个实体企业,企业班子成员挂钩一个基层单位,指导带动企业推进运营转型工作,为运营转型提供资源保障。

转型从领导做起,公司党组成员集体参加了第一期运营转型互动式培训,紧接着是总部部门负责人和企业一把手的集中培训。转型到基层落地,发动一线员工全员参与,形成人人讲基础管理、个个抓运营转型的文化氛围,试点企业员工参与人数达到了100%。转型靠机制促进,中铝包头企业通过运营转型建立起业绩管理体系,形成了上下互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直通车。试点单位普遍构建了配套的绩效考核体系、项目管理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可视化工厂建设体系等长效机制,实现了协调推进。

固化模式,复制推广。世界一流企业都有其适合自身特点的管理模式,他们的模式为其快速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平台和保障。在运营转型过程中,我们不断总结最佳的实践案例,积累卓越的管理经验,丰富和完善运营转型试点,固化已有管理创新成果,形成制度体系,复制推广到其他生产线和作业单位。以此为基础,启动了中铝业务系统(CBS)的构建工作。目前,CBS中21个基本模块和功能模块在广西分公司已经构建完成,正在细化完善中。

经过一年多来运营转型的探索和实践,中铝公司的基础管理得到深化和提升,取得了初步成效。

转出了新观念。通过运营转型,干部员工中树立了新的理念,“勇于否定自我、勇于挑战经验、勇于突破传统”,“转型先转心、执行靠落实”,“眼睛向内看,问题止于我”,“只要认真做,没有做不好”、“消除浪费、价值第一”等理念和行为,已在企业蔚然成风。观念转变带来了行为的转变,出现问题从责备到责任,诊断问题从消极到积极,处理问题从被动到主动。

转出了新模式。通过运营转型,改变了以往领导是处理问题的主体、一线员工被动服从的模式,注重全员参与,依靠一线员工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把问题处理由发生点拓展到全方位解决,把“就事论事”改变为建立长效机制,把凭经验管理改变为运用18种科学工具和方法,诊断处理各类问题,看板管理已经成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主要平台。

转出了新人才。通过运营转型,我们培养了一支熟练掌握运营转型方法的专业队伍,为运营转型在其他企业的复制和推广,建立和完善业务系统(CBS)培养了人才,培养了930余名骨干,他们不仅是运营转型的实践者,还是运营转型的领军者、示范者、传播者和推动者。

转出了新成效。通过运营转型,试点企业管理架构扁平化、业务流程标准化、现场管理可视化、技术指标更优化迈进了一大步。特别是电解铝吨铝综合交流电耗降到13 982千瓦时,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氧化铝单位综合能耗下降了23.13%。2011年,试点企业的运营转型实现改善收益2.7亿元,保守地预计,长期化改善收益每年将达到8亿元以上。

夯实管理基础 促进管理提升

在强化和深化基础管理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

创建一流企业,必须夯实管理基础。基础管理是固企之本、强企之道、赢利之源,没有牢固的基础管理,科学管理就成为空话,发展就没有出路。因此,强化和深化基础管理是企业的核心战略之一,是企业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夯实管理基础,领导重视是关键。夯实管理基础作为一项长期的管理提升过程,需要领导层有坚定的信心,持久的恒心,从顶层设计推进,改变基础管理只在基层的惯性思维。领导真信、真懂、真干,他会把运营转型当作企业变革的重大机遇,转型转给自己用,结果效果更显著,就像广西分公司和西南铝一样;领导口头重视、思想疑虑、行动迟缓,他往往会把运营转型当成运动、刮“一阵风”,转型转给别人看,结果“水过地干”,什么也没改变,管理回到原点,甚至还会倒退。所以运营转型是一把手工程。

夯实管理基础,全员参与是基础。员工的办法是最多的,也是最有效的。我们要让员工及时了解运营转型是什么、为了什么,消除心理顾虑;让员工知道怎么干、为什么要这样干,消除不明白带来的阻力;让员工知道干好了有什么好处、干不好有什么坏处,这样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形成全员参与、共同推进运营转型的良好群众基础。

夯实管理基础,科学方法是手段。管理水平的提升,首先取决于管理手段和管理工具能否适应管理对象的要求,取决于员工的掌握程度,只有简单易行、行之有效,能够被员工熟练掌握的管理工具和方法,才能管用,收到实效。

夯实管理基础,深化改革是动力。用人机制、分配机制、管理架构扁平化的改革是推进管理提升的动力,要建立以创造价值为先导,以改善业绩为依据,以正向激励为主的薪酬分配机制。要把善于思考、勇于负重,在深化运营转型、促进管理提升活动中做出突出业绩的干部员工,选拔到发挥更大作用的岗位上来。

运营专员转正总结篇2

笔者曾经在多家国内知名家电企业作过管理顾问,对家电行业的变革历史、变革趋势、面临的问题有比较直观的了解。本文聚焦于营销组织模式的变革,就目前家电行业出现的多产品运作的整合趋势作初步的背景原因、挑战、解决思路作出分析和思考。

一、家电行业多产品运作趋势的背景原因

跑马圈地年代的过去,整合时代和超竞争时代的来临,营销体系从点效率向系统效率的转变,从跑马圈地要市场效率的时代向整合协同要管理效率的时代转变。

跑马圈地的时代,市场的机会空间很大,市场上驰骋的都是占地为王的枭雄,企业的管理就是简单的给地盘,给任务、不关注实现的手段,只关注结果,而且是分兵作战,卖彩电的有自己的队伍,卖空调的也有自己的队伍,在某种意义上是靠“人海战术”,是靠大量的资源投入,在市场空间潜力巨大、竞争对手无法抗衡的前提下,市场的效率得到充分的释放。

笔者服务过的某大型家电企业的小家电群就是这样的运作模式,通过产品事业部进行事业的不断扩大,每个事业部只运作2-3个产品,事业部之间没有横向联系,都有各自的队伍在同一区域开展业务,在争夺竞争对手的市场空间的同时,在经销商资金资源、终端陈列资源上都有一定程度的内部竞争。

现在随着整个行业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当市场空间逐步变小,竞争环境日益恶劣时真正进入了微利时代,单兵作战把队伍铺上去,销量并没有真正的增加,反而企业出现冗员与人才短缺并存。市场空间的争夺利益小于内部竞争导致的不规模和不协同后,人力资源、经销商资源、终端资源的相互割裂就造成极度消耗与浪费。此时,市场效率的营销模式必须向管理效率的营销模式重心转移。原因在于以单一产品运作研产销的模式在销售增量上已经没有优势,而且人员队伍的直接和间接成本的增加已经超过了市场和竞争增量的前提下,必须依靠整体的运作,特别是营销体系的整合运作,从队伍的整合到经销商资源的整合一直到终端资源整合要效率。

二、家电行业多产品运作面临的挑战

1. 转型的思想准备不足,缺乏系统思考

从单兵运作的市场效率型企业组织模式转变成多产品运作的组织模式,企业往往是从人员成本、通路成本费用上升,利润下降的角度出发,简单的理解为“精兵简政”对整合面临的问题缺乏系统的思考,导致多产品运作后由于准备不足导致的组织体系运作混乱,内部的协同不但没有产生,反而是导致原有的单兵作战能力受到了抑制,人员积极性、公平感减弱,骨干员工离职现象频繁出现,在销售和利润体现上还不如单兵作战时期的简单相加。整合从某种意义上等同于企业的合并,所以我们需要对面临的问题首先做系统的思考。

2. 多产品整合运作面临的组织问题包括:

1.) 首先是协同运作的组织管理理念惊人的缺失

中国的文化是宁为鸡头不为牛后,以往的单兵作战的营销组织模式是符合这种文化习性,管理是简单的,只需要人盯人的感性管理。但是面对多产品运作的复合组织模式就显得无所适从,原来的优势就转变成新模式运作的劣势。

笔者曾服务过的一家著名小家电集团在转型过程就面临这样的情况,以前的产品事业部是基于个人英雄主义的放权体系,整体的小家电共用一个企业品牌,同时也是产品的品牌。局外人看似乎是一个企业整体,似乎应该很有管理体系,其实集团内部事业部之间都是单独运作,而且管理上是简单的基于个人能力信任感的人脉化感性管理,只是由于集团层面整体的品牌运作得力,给外界一种整体上很有管理秩序错觉。家电企业是接受培训较多的行业,但是以往接受的培训,营销人员吸收的比较多的是策略体系上基于个人的市场操盘能力,而缺乏整体运作的组织管理理念和方法技能,整合之后中层到基层营销管理者协同管理概念缺失达到不可想象的地步。

2.) 其次是营销队伍的转型问题

面对多产品协同运作后,整合的营销团队怎么来形成,如何来形成一个具有战斗力的营销团队,如何使得原有营销人员从猎手向整体运作所需的职业化选手转型,如何使营销人员从一匹匹独狼变成协作的狼群,真正提升整体的竞争能力,这也是整合之后营销在队伍建设上所面临的的困惑,这些困惑包括区域经理江湖老大习性的难以改造,以及营销队伍状态难以从单兵作战到整体协同的转化。

在笔者服务过的那家小家电集团,过去做市场,开发出某一项产品,只要以分山头的做法设置产品事业部,以独立的队伍把人铺上去,机会牵引人才,机会造就企业,不惜内部对经销商和终端资源的恶性竞争,用非常规的市场运作方式打开外部的市场空间,抵消内部的消耗,对企业整体而言,市场是不断扩大、利润不断增长。而组织的内部管理是简单的基于人的管理,给你一段时间,一定资源,完成销售目标极大的激励,然后看结果,不行就换人。这样的结果是企业营销的各层级都是单兵作战的个体集合,没有协同,笔者刚进入该企业时候,对严重缺乏制度化管理的情况深有体会。

从整体的市场环境看,在超竞争状态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由于利益关系被动转型,原先的人力资源素质特点往往变成了转型的瓶颈。

首先,多产品运作在组织机构的管理岗位设置必然是“精兵简政”,管理的岗位减少了,特别是多个单品区域分公司合并成区域市场一个多产品运作的分公司,区域经理的岗位减少了,原先的人员的角色转化就出现了困难,不能继续担任区域经理的人往往是离职,对企业来说,多年的培养成本就是不少的损失。另一方面,企业真正所需要的有协同管理理念和能力的,能整合运作多产品的职业化的营销人才又严重缺乏,整合之后能担任区域经理的人选往往是销售额做的较大的原有区域经理,并不是具有这样协同能力的营销管理人才。

其次,过去单兵作战时代,一个区域平台人员较少,业务模式简单,在转变成多产品协作运作的营销模式后这就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基层的营销人员以往操作一个产品转变成操作两个以上产品,在能力上是否支撑,在资源分配上是否协调等问题;另一个问题是原先完全以感性和兄弟情节为纽带关系在面临组织整合后,在需要建立理性规则下,单兵作战到整体协同在文化、思维习惯上、行为方式上原有的业务队伍都面临转型的挑战。

3.) 总部支持和管理职能发育问题

以往的单兵运作,企业的中间环节与高端专业管理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发育,过度的扁平化使得企业中层职业能力与高端专业管理能力无法发育。多产品运作不是简单的队伍合并减少成本问题,涉及的是伴随营销模式的转变,整体的业务模式的转化,总部的支持职能和统一管理和必要的控制职能都必须发育。由于市场前端的经销商资源、终端资源的整合,带来的应该是在市场策略、广告支持、促销支持等各种支持和管理职能的整合功能发育,这些都需要在组织结构和形态上得到落实以及配置专业的营销策划和管理型人才。

笔者曾经咨询的小家电集团在以往的单兵作战时代,集团总部往往只具备整体企业品牌的推广功能,而且也只是在广告形态上的策划功能,对整体的地面促销缺乏资源共享的规划,同时对经销商和终端资源的管理一方面缺少系统信息的支持,另一方面缺乏专业的而且有过一线营销经验的市场策划人员。

同时,由于基于IT的信息系统缺失,整合之后缺失的整体管理状态,多产品之间的协作关系没有有效进行管理导致丧失了对市场的整体控制能力,使得企业整体运作多产品的营销专业化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偏弱。

总部支持和管理职能发育不全,关键还在于企业普遍认识上还缺乏战略眼光,认为这些功能的发育还是成本而非投资。

三、家电行业多产品运作的操作思路

1. 思想上对整合的之后组织变革的系统理解

从单品运作到多产品协同运作,营销模式是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转向精兵简政与资源集约型,战略的实施路径的改变对组织方方面面的影响,要树立“整合需要协同效益,协同需要向管理要效益”的管理理念。

在新的竞争环境中,家电企业转向多产品协同运作,要求企业从分兵作战的“人海战术”转向整体协作的“精兵简政”,从营销的散兵游勇转向营销的团队建设,从单一掠夺资源、无节制的资源投入与损耗转向资源集约与整合。“精兵”,就是要致力于提高员工的素质,通过员工的能力建设,提高员工的人均效率;“简政”就是本着“谁接近市场谁拥有权利,谁配置资源谁承担责任”的原则,基于市场与客户进行授权赋能,进行营销模式转型后的组织建设。团队建设,就是要使营销人员从“独自外出的猎手”变成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群狼”,致力于提高营销团队的整体作战能力与整体业绩。所谓资源的整合与集约,就是要从单一掠夺资源、无节制的资源投入转向提高资源的有效性,对营销资源进行有效的多产品协作运作管理,要真正把营销资源上升到经营管理的层面,经营营销,包括经营客户资源、经营人才资源、经营信息与品牌资源等。

2. 从经销商、终端资源的跑马圈地、内部争夺客户资源到终端资源多产品的精细化组合管理

过去企业对市场的占领与扩张是一种粗放式、跑马圈地式的,同一个区域市场,经销商、终端资源在企业内部各自运作的队伍中存在严重的内部恶性竞争。转变营销模式后,营销成功的关键,在于一支携多产品运作的队伍对市场进行精耕细作;在于对经销商资源、终端资源进行精细化的组合管理,对客户进行分层、分类管理,抓住核心客户;在于经销商、终端资源管理要做到精细化、模板化、标准化,对经销商、终端资源进行动态管理,要对潜在客户进行培育管理;对经销商、终端资源各种资源实现有效配置、有效整合与结构优化。

3. 组织上发育高端专业整合营销管理能力,对整体营销管理和专业支持、管理职能的重视

整合后企业的营销组织变革的核心,而是要通过组织运行机制的创新,通过发育总部高度的市场策划、培训和管控协调能力,解决市场前端普遍的多产品运作的资源使用矛盾和管理协作矛盾,强化组织对市场的有效规划与控制,减少企业内部交易成本,而不是以往简单的扁平化人脉管理;通过发育高端职业管理能力,使各层管理者和企业员工承担起营销责任,提高营销执行力。例如总部的市场部是整合之后需要重点发育的职能部门,通过市场部的单产品策略分析,多产品策略资源整合使用方案等一系列的策略方案指导区域市场的操作。同时市场部又是整合产品运作的市场信息分析者,根据动态的市场环境及时在战术上对各区域市场进行指导。

4. 考核机制设置上的引导,达成市场集中运作和分产品专业规划的有机结合

管理上有至理名言“你想要什么就考核什么”,整合之后新的营销模式要形成牵引机制,即告诉营销人员企业的整合运作的目标在什么地方,企业对营销人员转变能力的期望是什么;激励机制,即如何通过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的结合使得营销人才把舵产品运作的协作关系结合在一起;在组织的考核机制上就需要把整合之后的业务操作要求和转业职能要求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层层分解的绩效考核目标体系,同时在绩效的过程管理和结果运用上形成有效的引导和激励机制。

以笔者曾经咨询的一家大型家电企业而言,转变成多产品运作的营销组织模式后,总部依然设置分产品的产品本部,负责单品的政策研究和市场策略的制定。区域市场分公司的组织上,同样派出产品经理,在产品经理和分公司总经理之间的关系处理是:总经理对全产品业绩承担完全责任,拥有整体运作,特别是网络运作的资源,而且对单品有最低任务要求,对直线的业务队伍承担管理责任,具有直接考核权,产品经理具有单品的资源使用分配权,通过单品指标设定具有间接考核权,就是说,单品考核由产品经理根据单品的考核期间阶段性运作目标提交给总经理,总经理对多产品运作指标进行平衡,加入整体的管理要求,形成对下级多产品运作的业务员统一的考核指标,日常的管理就针对考核指标各施其职进行指导、监督和管理。

运营专员转正总结篇3

中铝的运营转型明显提升了企业的基础管理水平,夯实了迈向世界一流企业的根基

今年春天,多年来一直保持利润高速增长的央企似乎遇到了一些麻烦。国资委的报告显示,2012年第一季度,央企净利润为1813.7亿元。这也是央企净利润两年来首次下降。

今年年初,国资委决定要用两年时间,在央企中广泛开展‘管理提升年’活动,以求从内部着手,化解外部因素对央企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国资委为此专门成立了由王勇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并要求央企将管理提升活动纳入企业整体战略。

2009年,尚在亏损之中的中铝就开始了强化基础管理工作的探索和实践。当18个月的扭亏工作结束后,中铝在麦肯锡咨询公司的支持下,又开始了一场由点到面,逐步深化的运营转型。用中铝总经理熊维平的话说,“无论企业发展到怎样的程度,基础管理始终是固企之基、强企之道、盈利之源,是企业创造效益最基本的能力,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障。只有全力抓好基础管理才能真正提升企业竞争力,而运营转型正是强化基础管理的重要抓手和平台。”

一年多来,在熊维平和公司高层的重视下,运营转型成为中铝的头等大事。在备试点企业取得显著成效后,运营转型已逐渐形成稳固机制,从而使得中铝成为央企管理提升年活动的最早践行者之一。

一个样板的诞生

中铝广西分公司坐落在广西百色平果县。该地铝土矿储量达29亿吨,占全国保有量的17%,居全国首位。当地铝土矿品位较高,可与产铝著称的法国、几内亚等国的铝矿相媲美。

但是,这一部分宝贵资源是以堆积型铝土矿的形态存在的,虽然整体储量惊人,但单体矿坑很小,俗称“鸡窝矿”。分散的矿藏和多年来的连续开发,采场距离公司越来越远。“沿途多是喀斯特地貌,运输车辆跑不快。我做过测算,去一趟矿山二期采场,来回要75分钟。”矿山部主任向瑞群介绍说,“每当交接班不顺,就会导致原矿供给不足,造成洗矿流程生产不饱和甚至停机等矿,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和产量。”一直以来,他对此很是烦恼。

运营转型开始后,向瑞群带领着矿山部的同事们将“如何提高铰卡车有效作业时间”作为一个运营转型项目来研究。

他们分析发现,每个班仅因为交接班、就餐时间就带来了平均1.7小时的时间损失。“在此之前,我们根本就没关注这个时间段,想着人总不能不吃饭吧。”向瑞群回忆说,但在与麦肯锡专家沟通交流之后,矿山部团队认为应该改进,没有理由放弃每班约1/5的时间。

通过制定全新的时间表,矿山部的交接班时间、就餐时间、设备闲置时间、故障时间大大压缩。对此,矿山部员工自我总结说:“运营转型就像一条线,把这些零散时间串成了一条珍珠项链。”

“更重要的是,矿山部同事的效率意识得到了明显提升。”向瑞群举例说,“以前通向矿山的路坏了,我们习惯找承包修路的公司来修。运营转型后,员工主动提出,‘为什么我们不自己来修路,而要等着别人来修?’”

伴随着相应激励机制的建立,原先无聊等待的矿工开始修路。运营转型当月,在未增加任何投入的情况下,铝土矿量陡增10万余吨,日产量创出246万吨的新纪录。

转贴于

矿山部的变化只是广西分公司运营转型的一个缩影。

在运营转型开始后,热电厂决定自我挑战:“我们要把煤气发生炉入炉煤粒度从6毫米降到5毫米。”但当时国内还没有企业能够完成这一突破,因而市面上根本就没有符合要求的滚筒筛。热电厂并没有被困难吓倒。经过多方查找、咨询,热电厂运营转型团队与国内筛分协会下属的一家企业联合攻关,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制作出符合要求的滚筒筛。

热电厂厂长、党委书记胡黔生介绍说,粒度越小意味着煤的利用率越高:“这1毫米的变化,看似不起眼,但每年可降成本约128万元。”

参与中铝运营转型的麦肯锡项目经理傅源评价称,通过运营转型,中铝广西分公司在企业经营测评数据上已经接近甚至超越国际先进企业指标。

聚沙成塔。在行业依然遭遇困难,成本费用上涨的背景下,广西分公司2011年实现盈利11.82亿元,较原计划的8.7亿元增加了3亿多元,在中国所有铝企业中一枝独秀。

由此,熊维平寄望广西分公司:“广西分公司要早日成为出优异业绩、出发展经验、出优秀干部的世界一流铝企业。”

一种理念的传播

重庆远郊的西南铝,堪称中国铝加工企业的翘楚。“我国的历次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中,都离不开西南铝提供的高品质铝合金锻件、型材、棒材以及大锻环等多个品种的铝合金关键材料。”西南铝总经理李凤轶介绍说,从易拉罐到大飞机,西南铝的产品无处不在。

应该说,曾经的军工企业背景,为西南铝当今的产品格局带来了明显影响,也给西南铝带来了光荣传统。但不可否认的是,昔日的计划经济残余也为步入快速发展时代的西南铝带来了不小的障碍。

对此,李凤轶和他的同事有着清醒的认识。因此,2011年8月1日,当西南铝成为中铝铝加工板块首家试点企业后,李凤轶表示:“只有通过运营转型,才能真正解决西南铝目前存在的问题,才能真正实现管理科学化、效益最大化,实现西南铝的发展目标。”

为此,西南铝成立了由26个成员单位组成的运营转型领导小组和4个运营转型工作组为主体的工作机构,确保转型工作按计划、按结点推进。为了积极调动干部职工参与运营转型的积极性,西南铝采用内部网络、西南铝报、电视台、led显示屏等多种手段开展宣贯和培训工作,使转型理念渐入人心。

4个月的运营试点,不仅为西南铝带来了2350万元短期年度化收益,更让西南铝的干部职工对运营转型有了较深的认识。

记者在西南铝采访期间,遇到这样一个运营转型培训师。这位50多岁的老职工对记者说:“我在西南铝工作已经30多年了。被抽调进运营转型项目组时,我想着混混就行了。”

然而,一周的培训过后,这位老职工认为,运营转型过程中,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于是,他第一个报名参加了项目组举办的内训师选拔赛马会,并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表现出色的他被指定为培训老师,开始为其他员工授课。在西南铝,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转贴于

2012年起,西南铝启动了第二期转型工作,预计将在2012年6月至9月实现西南铝企业运营转型全覆盖。为了让第二期实施运营转型的单位尽快“进入状态”、西南铝结合试点经验,编制完成了《加工企业转型诊断手册》,同时将试点期间的一些有突出表现的人物及其事迹,编写成了《中铝西南铝运营转型亮点与故事》。

已有的优秀案例迅速成为了后期运行的参照标杆,先行者的优秀事迹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强人的精神动力。在西南铝,运营转型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

如今,中铝旗下已有兰州分公司、山西分公司、山西华泽、山西华圣、云南铜业、广西分公司等20家企业开展了运营转型工作。开展领域山最仞的电解铝拓展至氧化铝、铝加工、铜冶炼及矿山生产过程,开展方式山外部麦肯锡顾问支持到企业自行开展。

任这些企业,运营转型一样得到了广泛地认可。

中铝运营部主任马达卡介绍说:“如令,运营转型的业绩沟通方式已从自上而下的命令式转向了互动式的沟通;覆盖面也从从企业生产管理向其它专业管理扩展;解决问题的机制已经从关注责任转向了关注问题本源;运营转型。‘三字经’、运营转型‘八荣八耻’、运营转型‘十要十不要’等一批脍炙人口的短语在企业广为流传,运营转型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一套系统的创建

不久前,中铝总部展开过一次凋查,选取了广西分公司、山西分公司、云铜、山西华圣4家企业,询问各家企业负责人在运营转型推广过程中最大的担忧。结果发现,4家企业几乎一致表示:“最害怕员工对运营转型有疲劳期,影响持续推进效果:”

交际上,管理提升改进措施能否形成长效机制,是所有央企面临的典同问题。要加强基础管理,不仅要在管理流程、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和细节上优化,而且要建立系统、科学、实用的标准和制度体系:因此,王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通过建章立制固化管理提升成果,使之成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一肜成持续开展管理提升的文化氛围,不断促战新的管理提升”的理议:

为避免“一阵风”现象的出现,中铝除了要求各试点企业领导加强重视、注重效益激励、保持宣传引导外,还总结建立了一套科学、简洁、管用的运营体系,即cbs。cbs是中铝业务系统的简称,是中铝总结运茸转型经验,固化运营转型理念,指导存量资产的运营管理的先进理论。

多年前,熊维平到韩国参观一家美铝收购的企业。当时美铝在该企业推广美铝业务系统(abs),几个月后该公司扭亏为盈。参观之后,熊维平感慨地说:“要是我们中铝公司能有这样一套管理系统,那该多好。”

如今,熊维平的这一愿望已经实现。在麦肯锡的帮助下,中铝通过学习美铝,终于在运营转型过程中构建起了中铝cbs。“应该说,它是国际领先的管理理念与中铝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代表着最先进的生产转贴于

力。”马达卡认为。

熊维平表示,中铝要通过运营转型和cbs系统建设强化企业管理,促进中铝转型升级, “使中铝真正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2011年10月24日,承载众望的cbs系统在广西分公司开始试运行。“第一阶段主要是完成公司愿景、战略目标以及发展理念描述,第二阶段是进行基本模块的建立,接下来是模块细分的简历、功能模块评价体系和产线细分调整等几个阶段。”中铝聘请的咨询专家对记者说道。

在构建cbs的过程中,广西分公司员工积极为运营转型建言献策。广西分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cbs领导力建设小组组长郑铁生参加了培训之后,对cbs的构建有了自己的见解,并积极进行管理创新。

“郑经理简直就是超人啊,往往是头天下午咨询专家说要什么,第二天一早郑经理就会端出热气腾腾、香喷喷的‘牛肉’,连专家都不得不佩服——有他在,cbs就不用发愁了。”他的同事感慨地说。

在郑铁生和同事的努力下,广西分公司的cbs逐渐构建起了一整套持续改进的机制体制,从持续改进的组织架构、人员构成、绩效考核、能力培训、职业通道等构建了一系列管理考核制度。

2012年2月了日,在运营转型基础上,中铝业务系统初步构建完成,广西分公司已进入为期12周的cbs深化执行阶段。以广西分公司氧化铝生产线为试点的实践机制正在推广和深化。

对此,广西分公司总经理武建强表示:“中铝以cbs为平台,在集成、优化各成员企业好的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构建了广西分公司这个的样板工厂,并形成一个可复制、易推广的运营管理模式,然后通过复制广西经验,在中铝各成员企业中形成一个共同语境,实现资源共享。”

运营专员转正总结篇4

一、“营改增”的必要性及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的攻坚时期,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以及经营环境的压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加快经济业务转型、提升企业经济竞争力是必然选择,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是符合经济的发展趋势的。

1.有利于公平税负环境

在我国现行税制结构中,增值税和营业税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流转税税种。营业税是以营业额为税基全额征收的税,增值税仅就增值环节征收,当前营业税与增值税共存的局面造成了很多不合理更不公平的现象,造成行业间税负的实质性差别,而这种税负差别违背了税制的公平性原则。实行“营改增”税制改革,有助于实现各行业间的税负均衡,对于加快我国的经济结构转型,促进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有助于深化产业分工

营业税在每一个环节都要征税,存在重复征税的弊端,不利于专业化分工的推进。而增值税是价外税,可以抵扣上一环节的进项税,避免重复征税。实行“营改增”后,由于克服了重复征税问题,有助于改变过去多数企业将原来应该独立经营的服务业企业被迫并入制造业企业中的现象,有利于推进和深化产业分工。

3.有助于优化增值税制度,完善增值税抵扣链条

营业税的征税范围,如交通运输业,与制造业等第二产业密切相关,相互之间属于上下游产业,在未进行“营改增”的情况下,这些行业是实行不同的货物劳务税制度。实行营业税的行业,无法纳入到增值税的抵扣链条当中,增值税纳税人无法进行购入劳务的进项税额抵扣,存在着抵扣链条被人为中断和重复征税问题。因此,将交通运输业等行业纳入到“营改增”改革,有利于解决抵扣链条中断的问题。

4.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从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已经到了国际产业链当中,

增值税仅就增值环节征收,可以促进专业化发展,有利于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引领行业健康发展。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结构性减税措施,“营改增”是当前及未来经济发展趋势过程中一项重要的税制改革,对于加快我国的经济结构转型,规范企业的发展和促进产业升级,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尤其是全面促进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营改增”对铁路运输企业的影响

“营改增”是国家一项重要的结构性减税措施,这给铁路运输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将促进铁路企业进一步改革发展。

1.有利于降低铁路企业运输成本

在铁路运输业实行“营改增”,从长远来看,将使税负降低,有利于降低铁路企业运输成本。但是,从实行的初期和具体铁路企业来看,也不排除,税负不降反升的情况。导致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是货物运输业务增值税税率偏高,二是可抵扣进项税额偏少。这就需要铁路企业进一步调整经营结构,优化经营模式,作强作优主营项目产业,放弃没有优势的经营领域,这无疑对进一步推进铁路的发展是有益的。

2.有利于实现税务统一管理

由于铁路运输企业下属单位较多,涉及业务范围较广,运输企业按照营业税运输业税目,依据运输收入的3%缴纳营业税,而运输企业其他业务收入应税行为涉及的税种既有营业税,又有增值税,总的来说,属于营业税纳税业务的主要有建筑业、服务业、运输业、文化体育业等,属于增值税纳税业务的主要有销售货物、材料、外委钢轨焊接、机车、客车、货车修理、转供水、暖、电等。实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以后,能够实现财务核算及内部管理的统一,有利于统筹考虑税收规划。

3.有利于促进铁路加强经营,提高管理水平

“营改增”后要求铁路企业优化经营管理模式,对经营管理方式按照税务经营最优化进行重新审视谋划。“营改增”后要求加强进项抵扣,及时办理进项抵扣税务认证,及时办理增值税汇总上缴等基础工作,有利于加强内部核算管理,提高铁路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从而带动铁路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转变提升,从而逐步适应市场化经济运作的形势。

三、实行“营改增”财务部门应做好的工作

铁路运输业实行“营改增”后,对铁路财务部门的要求更加提高了,在学习政策法规的同时,应认清税制改革给铁路运输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积极准备,尽职尽责。

1.加强对“营改增”相关知识的学习,配备人员到位

一是加强对“营改增”相关知识的学习。营业税与增值税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大区别,不仅财务人员在帐务处理上有所区别,管理人员、销售人员、采购人员等都与之密切相关,企业应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政策法规水平,事前知道业务开展应经历的流程,事中能够准确纳税抵扣、申报和缴税。二是人员配备到位。“营改增”后,要求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需更加规范,“营改增”带来的会计业务量大幅增加,应当重视人员的配备到位,还应注意抓好会计人员素质提高。

2.加强基础会计核算工作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核算变得尤为重要,在处理经济业务时,财务人员需对每张发票进行更严格的审核,及时办理进项税抵扣税务认证,及时办理增值税汇总上缴等基础工作。财务人员应加强与业务部门在签订采购合同或工程发包合同等经济业务各环节上的沟通,审查往来单位的增值税发票开具资格,从源头上进行控制。只有进一步提升财务人员的总体素质,加强基础会计核算工作规范,才能保证企业在经济效益上的最大化。

3.加强对专用发票的管理

实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以后,进项税额的抵扣凭证必须为专用的增值税发票,因此,铁路企业需要对发票的种类、往来单位的资格及发票是否正规等问题进一步加强管理。首先,应选派责任心强、业务素质强的人员经办税务事项,加强对专用发票的管理。其次,严格进项税抵扣的工作,注意对取得增值税票的审核及税务认证等基础工作。注意审核增值税发票开具的时限,以保证能够顺利地用于进项税抵扣。第三,做好物资采购供应商及业务涉及单位的工商登记、经营范围、经营资质、信用可信度等基础资料的建立,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纳税上存在的风险。

4.积极进行税务筹划

运营专员转正总结篇5

尊敬的领导:

您好!

我于

成为

的营运主管试用员工,到今天3个月试用期已满,根据公司的规章制度,现申请转为公司正式员工。

在岗试用期间,我负责

的运营工作。在各部门领导和同事的耐心帮助下,使我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了公司的工作环境,也熟悉了

的整个运营流程。对此,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我三个月以来的工作情况:

1、主要工作是负责

日常运营,包括:环境管理、人员管理、商品管理、物价管理、销售管理、服务管理、促销管理、形象管理、装修管理等,协调解决各类工作,保证日常营运工作的正常进行;

2、收集、分析卖场各类信息,并进行市场调研,及时向营运经理反馈信息,提出意见和建议;

3、监管员工手续办理及日常行为,落实对员工业务知识、管理制度、促销知识、接待服务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

4、按照市场部促销活动进行宣导,并执行各项促销计划的洽谈、落实和跟进工作,并做出促销效果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5、协调解决顾客投诉及突发事件,确保顾客满意。

三个月的时间,我学到了很多,感悟了很多。自入公司,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及时做好领导布置的每一项任务,同时主动为领导分忧;主动提交朝晚礼流程、迎送宾流程等运营手册内容,完善销售汇总表、进场单等各种日常运营表单,建立工作文件分类存档;专业和非专业上不懂的问题虚心向同事学习请教,不断提高充实自己,为公司做出更大的贡献。我深深喜欢这份工作,也清楚地知道我能在商业管理方面寻找到我的发展方向。

根据这段时间的工作情况和自己的兴趣,我为自己订立今后的一个发展规划,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从日常运营工作开始,专研

的规划、管理等过程,不断的学习和发展自己,向更高一级的运营管理人才转化,早日成为独挡一面的运营人员。

对于公司,我希望得到(最好是较为专业的培训机构)更多关于商业管理方面的培训机会,从而提升自我素质及专业涵养,并有机会出差了解和学习同行业发展情况及先进的管理方法。

对于

的发展我满怀希望和信心,也更加迫切的希望以一名正式员工的身份在这里工作,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在此我提出转正申请,恳请领导给我继续提升自己、实现理想的机会。我会用谦虚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做好我的本职工作,为公司创造价值,同公司一起展望美好的未来!

申请人:

运营专员转正总结篇6

为有效支持服务全行零售业务和网点转型,优化网点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提升网点外拓营销能力和人均效能,根据省行《关于网点转型岗位优化调整的实施意见》(农银黑办发〔2019〕109号),结合我行实际,现就全行网点转型相关的岗位管理政策提出如下要求,请遵照执行。

一、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

围绕“线上—线下—远程三轮驱动、运用互联网思维和金融科技再造一个农业银行”的战略构想,全行网点转型岗位优化调整的总体思路是:贯彻落实全行零售业务和网点转型的总目标和总要求,坚持服务战略、问题导向、分类施策,聚焦精简岗位设置、强化营销能力、拓展晋升空间等主要问题,分类建立网点岗位指引,合理授权,引导基层行有效优化网点人员配备,提升营销人员数量,为网点转型提供坚强有效的人力资源支持保障。

(二)基本原则。

1.服务战略,分类指导。顺应网点转型,坚持人才队伍建设与转型发展相匹配,按照新的网点类型,分类制定岗位设置指引,指导分支行灵活选择岗位设置方案,精简高效配备人员。

2.优化结构,提升效能。根据网点转型规划,有效压降高柜柜台数量,有序安排柜面经理转岗,加强转型培训,确保网点营销人员数量和占比显著提高,外拓营销能力切实增强,网点点均、人均效能有效提升。

3.合理授权,激发活力。充分授权基层行,结合实际设置岗位,配备人员,合理提高高等级柜面经理比例,坚持工资成本可承受、员工发展可持续,加强员工职业发展规划引导,激发基层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完善网点岗位设置,合理优化岗位职责

根据网点业务流程要求,按照“宽泛化、综合化、差异化”的原则,坚持“放管服”,区分网点不同类型制定岗位配置指引,根据本行业务经营、风险管控、人员状况、内部管理等实际设置岗位(见附件1),网点各岗位职责按照省行《转发〈中国农业银行营业网点内勤行长管理办法〉等三项制度的通知》(农银黑办发〔2019〕63号)执行。

(一)取消运营主管岗位,设立“内勤行长/主任”岗位。新设“内勤行长/主任”岗位,重点承担临柜业务监督、网点营业场所现场管理职责,协助网点负责人做好“三线一网格”管理和风险防控工作。内勤行长/主任是正式党员的,可兼任纪检委员,协助履行全面从严治党的监督责任;非党员或预备党员的,可配合网点负责人落实网点监察相关工作。内勤行长/主任归属管理类,纳入网点管理团队或领导班子,按网点负责人的管理方式进行选拔管理,岗位等级按照所在网点行长/主任降低2个等级设定。

调整后,网点管理岗位一般应设置网点行长/主任、内勤行长/主任岗位。根据网点转型需要及管理实际,核心网点及骨干网点设置营销副行长/主任等岗位,可由网点原大堂经理/副主任岗位人员转任(见附件2)。

(二)网点不再单设财富顾问、理财顾问岗位,其职责并入客户经理岗位。顺应岗位职责融合趋势,不再在模板中统一设置财富顾问、理财顾问岗位,职责并入客户经理岗位,并按照总省行相关规定对财富顾问、理财顾问实行专业资质管理,相关资质可用于名片、销售资质公示、个人理财工作室设立等。同时,在市行个人金融部、支行客户部门完善财富顾问岗位设置,承担对营业网点私人银行产品、营销方案等服务支持职责,岗位等级比照同层级个人客户经理确定。

(三)丰富客户经理岗位职责,提升综合营销能力。针对网点到客率下降的实际,积极提高客户经理数量和素质,持续强化市场拓展能力。网点一般设置综合客户经理岗位,统筹对公、零售(含私人银行)等业务。对业务量较大、职责饱和的网点,各支行可结合实际,细化分工或分设个人、对公等条线客户经理岗位。

(四)拓展大堂经理序列层级。取消转型前承担网点副职职责的大堂经理管理模式,大堂经理改为专业序列一般员工岗位。进一步畅通网点厅堂服务营销人才发展通道,转型后,大堂经理承担引导、服务、营销、操作等“四位一体”职责。同时参照其他营销类专业岗位,在高级专员层级补设高级大堂经理岗位,等级区间比照高级客户经理岗位确定;取消大堂引导员岗位,原大堂引导员岗位人员可根据现岗位级别,平行转岗到大堂经理岗位或客户经理岗位。

三、优化人才发展政策,提升转型相关人才队伍能力素质

(一)择优选聘内勤行长/主任,配齐配强网点管理团队。内勤行长/主任主要从符合条件的原运营主管、大堂经理等人员中择优选聘,原副科级(副股级)运营主管可直接选任内勤行长/主任,新提任的内勤行长/主任要按网点负责人的选拔方式进行选聘。对于未通过总行岗位资格考试的人员,严格按照《关于做好内勤行长选聘运营管理部门相关工作的通知》(农银黑运营〔2019〕29号)执行。

根据工作需要,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原副科(副股)级大堂经理也可择优选聘到网点营销副行长/主任、高级客户经理、高级大堂经理等营销服务类岗位,转任为高级客户经理或高级大堂经理的,保留一个聘期的交流和竞聘上一职的资格。

(二)重点充实网点营销力量,有序推动人员转岗。各支行要结合本行网点转型规划及方案要求,深入摸底,科学测算需要从柜面经理转岗到网点营销类岗位的人员数量,提前做好转岗培训工作。转型释放出的柜面经理原则上要充实到网点营销服务岗位,确保转型后网点大堂经理、客户经理总量明显提升。各行要建立岗位联动补位机制,顺应岗位职责融合趋势,统筹调配使用人员,加强网点懂业务、会营销、熟悉智能设备和线上渠道的复合型营销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网点综合营销能力。特别是要加强贫困地区信贷队伍建设,优化劳动组合,对网点转型及转岗的富裕人员,优先配置到信贷客户经理岗位。各支行要加强网点重点后备人才库建设,坚持竞争择优,动态调整,实现人员“能进能出”,夯实网点经营管理人才基础,并通过定期组织择优选拔、加强针对性培训、及时轮岗锻炼、表现优秀者及时使用等方式,不断加强对转型人才队伍的支持。

(三)分级分类培训培养,提升业务技能水平。顺应转型要求,加强对网点岗位人员的培训。市行运营管理部门负责内勤行长/主任、大堂经理、柜面经理等岗位资格考试;市行公司业务部、个人金融部等客户和产品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网点综合客户经理岗位资格考试。市行各部门按照职能归属,抓好分行师资培训,应根据转型要求,制定辖内培训方案,组织转型网点骨干人员示范班,指导督促辖内转型网点人员轮训。依托支行转型示范网点,建立轮岗培养基地。加强内训师建设,切实加强零售和网点战略转型培训、产品营销培训、业务咨询指导和员工的日常培训辅导等工作,并给予适当导入补贴。

四、强化激励约束,有效激发人才活力

(一)拓宽柜面经理晋升发展空间,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取消对各行五级及以上柜面经理不超过25%的比例上限要求,调整为七级及以上柜面经理不超过10%。国家扶贫重点县七级及以上柜面经理的比例上限按照15%掌握。各行优秀柜面经理一次可晋升两级,将晋级五级及以上柜面经理任职年限从两年缩短为一年,具体资格条件、比例由省行运营管理部确定。柜面经理定级、晋级等管理,由运营管理部门按照《中国农业银行营业网点柜面经理管理办法》(农银规章〔2019〕30号)执行。

(二)完善交叉晋升机制,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各行要按照《关于完善一级支行及营业网点岗位设置的实施意见》(农银黑发〔2017〕198号)相关要求,做好专业岗位选聘,畅通基层人才管理和专业发展通道。本着“优化结构一专多能”的原则使用网点员工,坚持将合适的人配置到合适的岗位上。鼓励网点非营销岗位人员参加大堂经理、客户经理等岗位资格及财富顾问等专业准入资质考试,鼓励网点员工参加基金、证券、理财等社会职业资格考试。健全职业导师制,建立跟踪培养机制,完善员工职业发展规划,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支行要通过“一把手”定期谈话、召开青年员工座谈会、职业导师培养等方式,了解转型期员工思想动态,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并支持转型。

(三)绩效考核坚持业绩导向,充分发挥正向激励作用。各支行应加强网点转型考核指导,引导基层行坚持业绩导向,按照网点转型工作要求和重新定义的岗位职责,科学设置员工考核指标,实施差异化考核,做到考准、考实。同时进一步加大考核结果与基层行员工收入、评先评优、岗位晋升晋级等挂钩力度,防止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市行各业务部门也应加强对网点转型营销人员的培训和业务指导,探索加强对网点营销人员的穿透式管理与评价。

五、相关要求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新时代两大战略转型是事关全行改革发展的大事,各支行要进一步提升思想认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省行及哈尔滨分行党委关于零售和网点战略转型的决策部署上,主动做好人力资源配套工作,把支持转型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确保转型按时保质落地见效。

(二)明确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各支行要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根据网点转型进度,选聘网点管理团队,确保工作有序衔接,各项职责不悬空。支行运营管理部门、客户部门要积极配合,及时与市行各部门、条线沟通协调,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转型网点岗位职责及人员配备的方案。

(三)及时调整,有序落地实施。各支行要根据网点实际情况和转型规划时间进度要求,做好网点岗位调整的改任和选聘工作,原则上各支行要在配齐内勤行长/主任的基础上,再改任营销副行长/主任。此次网点岗位调整工作各支行原则上需于2019年5月31日前完成,并将调整情况报告报送至市行人力资源部(张琳、尹超)。对本次网点岗位调整工作消极应付、敷衍塞责,以及转型推进不力的支行,我部将进行严肃问责,并在人力资源条线考评中予以扣分处理。

(四)加强风险防控,明确管理责任。各支行在网点转型过程中,要认真贯彻落实“三线一网格”管理要求,强化网格责任区,做好岗位职责承接,落实“格主”对“格员”行为管理的主体责任,加强员工之间相互监督,有效防止各类风险事件发生。

附件:1.网点岗位指导模板

2.黑龙江省分行2018-2020年网点规划表

3.网点岗位配置分类指引表

运营专员转正总结篇7

在2012年11月由在线教育资讯主办的“中国企业学习信息化会议”上,时代光华副总裁邱昭良博士指出,随着企业理念的更新以及互联网的发展,e-Learning开始从过去的“内容为王”向“运营为王”转变;很多企业的培训经理也开始改变思路,从过去以“课程为中心”的管理培训活动,转向以“学员为中心”来满足员工的学习需求。这些都是基于运营理念的尝试。那么,企业究竟应该如何运营e-Learning系统呢?本文将主要针对该问题进行探讨。

什么是e-Learning运营?

传统意义上的“运营”,是从技术角度阐述如何保障系统的运行以及进行软硬件的维护,而本文所定义的e-Learning运营,是指基于学员的需求,借助e-Learning系统及相关产品,以提升学员群体学习接受度和增加学员使用活跃度为目的,通过设计并实施一系列学习活动来支持企业人才培养。

我们认为,只有从这种意义上来定义和理解e-Learning运营,才能真正提升e-Learning的使用效果,促进e-Learning的价值实现。研究表明,作为一种学习方式,e-Learning应用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学习者参与热情的高低。而e-Learning运营的主要目的,则是激发学员内在的学习动力与积极性。企业在进行e-Learning应用时,需要从学员角度设计各种活动,满足学员真实的内心需求,并营造良好的学习体验,以此抓住学员的注意力、改变学习行为,从更深的层面实现内在驱动力的转变。实践证明,良好而有效的运营将极大提升e-Learning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效果。

e-Learning三维运营模式

基于时代光华数千家企业e-Learning的应用经验,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来设计并实施e-Learning运营。

基于项目的运营

以e-Learning为培训交付的核心方式,结合学员的业务需求,设计混合式学习项目。培训经理可通过活动策划、内部营销、项目包装等一系列动作,激发学员对学习项目的重视,让学员真正参与到e-Learning项目过程中。

进行项目运营时,培训经理需要转变思路、重新定位,从过去的培训管理者,转变为项目策划与营销专家。培训经理需要借鉴互联网营销,借助社会热点,并引入到培训项目中,从而激发学员兴趣与认同感。同时,培训经理还要善于借势、造势,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在企业内部进行营销。通过这种运营,把过去的培训项目从“派出去”转变为“请进来”,从“孤立事件”变成“有机项目”,从设计、体验、运作、应用等多个环节打动学员,提高学员参与度与学习热情,真正提升e-Learning应用效果。在这方面,中国银联培训中心的做法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中国银联培训中心在e-Learning系统上线后,以“培训经营”作为其核心指导思想,并借助一系列项目的运作,带动员工对e-Learning的关注与投入。2012年年底,银联培训中心策划并实施了“PPT达人赛”。该项目的目标人群非常明确――银联中层干部;员工的需求也非常强烈――因为年末,各个部门都要进行述职报告,而PPT的制作和呈现水平对员工述职效果有直接的影响。为此,银联培训中心邀请了国内最知名的4位PPT培训专家进行课程录制。同时结合时尚元素,模仿“中国好声音”,对项目活动进行精心策划,设置了初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几位专家以导师身份参与项目,对所选择的学员进行个性指导。

同时,为在内部形成更大的关注度和参与感,在项目过程中,培训中心采用了多种方式进行内部营销,在企业内部关键位置张贴大幅宣传画,在e-Learning平台进行重点项目推介,建立专门的微博、微信交流群,利用互联网视频网站进行宣传等。

通过以上时尚感强、互联网意识浓厚的立体化运营,一方面,将原本一个通用技能类e-Learning培训项目,包装成充满激情、倍受关注、绩效关联的学习项目;另一方面,活动有效提升企业内部对e-Learning系统的关注度――在活动期间,e-Learning系统的访问量、选课人数、学习人次等关键指标均有显著上升。

基于氛围的运营

就像中国银联培训中心的案例所显示的那样,e-Learning的应用离不开良好的学习氛围。但是,有别于项目运营,基于氛围的运营并非针对具体的项目,而是要根据学习者特点,进行各类活动策划,以提升组织成员内心的学习、分享意愿。

在实践中,氛围运营经常被应用到非正式学习场景中。运营的主导者也从培训经理,扩散为学员中的“活跃分子”、群体中的“意见领袖”以及各级管理者。过程中,培训经理变身为引导者,他需要结合人群特点,选择最适合他们的方法,引导学习者构建氛围。

研究显示,与前辈相比,80后、90后的“新人类”在培训需求、学习方式以及对网络的接受程度等方面,都有着非常显著的互联网特征,见下表。这类人群非常适合利用e-Learning系统自带的社交工具及公共社交媒体进行e-Learning氛围运营。

从表中可知,“新人类”在对学习的渴望、团队的协作认可以及技术接受度等方面,都有明显的网络特征。结合“新人类”的喜好与习惯采用氛围运营,可以满足和激发他们基于网络的表现欲、社交欲与协作欲,并将学习与实际工作进行有效结合。在这方面,海尔白电的实践堪称典范。

海尔白电从2009年开始就使用时代光华e-Learning系统,为全国两万多销售业务员提供在线学习服务。海尔白电的培训部门非常重视非正式学习,针对业务员年龄构成特点,他们巧妙利用e-Learning系统中的论坛功能,实现氛围的运营。

海尔白电充分利用学员意愿,以竞争选举方式在众多业务员中选出一批有意愿、有能力的网络活跃分子担任论坛版主。为支持版主的工作,培训部门和业务部门提供资源,协助版主在各版块精心策划、举办了一系列论坛活动,如“销售明星”“设计师大赛”等,部分活动截图见下图,利用意见领袖提升学员参与积极性,激发销售竞赛热情。版主的规范管理也有助于内部案例的有效积累和知识交流,为海尔内部建立了良好的非正式学习氛围。通过多年运营,目前其论坛包括产品知识、销售技巧等5个母版块、20多个子版块,人员登录量和发帖、回复量都非常活跃。

基于体系的运营

与学习项目结合以及氛围营造,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员参与e-Learning的积极性。但是,如何在整个企业内部形成一套有效的机制,增强学员对e-Learning系统的依赖性,并在内部形成知识的有序流动及“造血”功能,构建“工作学习生态圈”,还需要从体系角度进行考虑。

所谓基于体系的运营,指的是培训经理需要综合考虑学员、讲师/专家、管理者等角色,构建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与工作紧密结合、着眼于能力提升和绩效改进并可自我运作的生态环境。在这个体系中,培训经理从培训设计者与组织者,转变为业务部门的搭档,并成为学习系统的设计师与运营者;学员从过去孤独、被动的个体学习者,转化为工作中、群体中的学习参与者,他们可在需要时方便快捷地从企业内部获得多种形式的学习支持;业务部门的领导也不再“置身事外”,而要承担学习教练和学习转化的重要角色,与培训部门一起参与到学习的设计和实施中;讲师/专家不仅负责知识传递、促进学习转化,还要负责知识的审核、处理、更新,并成为体系内的意见领袖,加速知识的生产与梳理。在该体系下,正式、非正式学习及工作环境有机地整合起来,并形成一个动态持续更新的知识与学习生态圈,见下图。

在这方面,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社(以下简称“省联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2013年,省联社e-Learning系统正式运行。项目伊始,省联社并未急于面向全行进行系统应用,而是先从体系营造入手进行策划。省联社借鉴“饥饿营销”,在内部仅发放少量账号资源,要求各分支机构将其作为荣誉,分配给核心业务骨干。同时,团队花大力气进行体系化规划和建设,特别是课程、知识、问答等体系的建立,为体系内知识自生提供清晰的指引。核心业务骨干进入e-Learning系统, 被要求必须完成“7个一”任务(学一门课、录一门课、提一个问题、分享一个资料、发一条微博、分享一个观点),管理者会对其完成情况定期进行考核。经过半年的运营,核心业务骨干从初期的“强制登录”逐渐形成“习惯学习”,习惯遇到问题时进入平台求助,习惯通过社交工具分享知识与心得……同时,这些业务骨干完成知识的积累与传播,在系统上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学习素材和内容,在论坛、微博、问答等圈子中也涌现出一批活跃群体与意见领袖。e-Learning系统构建的良好学习氛围,也增强了其他员工对平台的兴趣。运营没多久,各分支机构纷纷提出增加上线人数请求,这为e-Learning系统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给培训经理的五项行动建议

正如一位专家所讲,未来的e-Learning系统不再是“是否需要运营”的问题,而是“如何运营”的问题。只有通过运营,e-Learning系统才能真正为学员所接受,e-Learning应用效果和价值才能真正体现。而要实现e-Learning系统的有效运营,对很多培训经理来说,将是一次巨大的转变,需要在如下五个方面进行努力和尝试:

要有经营的意识与观念,把学员视为顾客,精心分析、设计并推广、交付能真正满足学员内心学习驱动力的服务;

要有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能力,统筹考虑和调动学习者、业务领导、讲师/专家的积极性,使其承担相应的职责,并通力合作;

以目标为导向,以数据为基础,对运营过程的“大数据”(如登录率、平均在线时长等关键指标)进行深入、科学的分析,并考虑该如何去调整e-Learning的运营策略;

不断学习互联网和各种新的学习技术,熟练应用互联网时代的营销理念;

运营专员转正总结篇8

一、公司基本人力状况分析。

年底对公司基本人力状况进行总结,包括各部门的人数对比,学历结构分析,性别比例构成,司龄结构分析及年龄结构分析。

各部门人数对比:相比于上一年度,员工总数增加13人,约12.5%。总经办由于财务组合并至集团财务中心,故减少;研发部由于部分项目暂时搁置,人数减少。2020年公司的重心在运营,产品运营部员工人数增加,达员工人数占总人数的56%。

学历结构分析:公司77%以上的员工都是本科以上学历,总经办、产品运营部及人事行政部本科以上员工占比都是90%以上,2020年度招聘的新员工,除部分设计岗位,其他岗位都是要求本科以上学历。大专学历主要集中在运维部,中专及中专以下学历只有个别,其中一名是行政的保洁员。

司龄结构分析:我司平均司龄为1.4年,反映出公司正处于成长阶段,1年以下的员工人数占48%,且主要集中在产品运营部,因为公司工作重心的调整,产品运营部今年增加的员工数比较多,流动比较大。从其他时间段的司龄数据来看,分布较稳定,没有明显的流动,说明公司发展的基本层面还是较稳定。

年龄结构分析:公司平均年龄不到27岁,且都在40岁以下,比较年轻,充满活力。公司年龄结构中,30岁以下员工占很大比例,为84%,主要集中在产品运营部,而且都是本科毕业的大学生,公司将加大培育力度,作为公司发展壮大的储备力量。30~40岁的员工占比16%,大多为各部门的核心员工,中坚力量,以中高层管理人员居多。结合前面的学历构成,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学历都较高,他们正自在人生的黄金年龄,人生观价值观都趋于成熟,可以加强企业文化的熏陶,建立传帮带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公司发展壮大。

性别比例构成:公司男女比例差距非常大,男性员工占88%,女性员工占12%。且女性员工主要集中在人事行政部及产品运营部,总经办高层管理及研发运维等技术部门,均为男性员工。

二、招聘工作总结,相关数据分析。

1、招聘完成率分析。除运维部招聘完成率达100%,其他部门的招聘工作尚未完成,接下来1个月,要继续紧抓招聘,争取完成年度目标。

2、招聘人数相关性分析。本年度电话通知面试1127人,实际面试406人,占通知面试人数比为36.02%,较低,这和电话通知的话术及面试邀请邮件的撰写有关,要优化话术及邀请邮件内容,吸引应聘者过来面试。另外,2020年度招聘较多的职位是产品运营部的运营专员,这类员工大多是从2020年—2020年的毕业生挑选录用,面试“放鸽子”的比较多;面试合格人数为65人,占实际面试人数比为16.01%,要加强对简历精准度的筛选,以及提高面试的判别力及专业度;录用入职人数为52人,占面试合格人数的80%,未报到or录用的原因主要是应聘者个人的考虑,包括薪酬、行业选择等原因,而且主要集中在运营专员,面试合格人数40人,录用入职人数为33人,主要是刚毕业一两年的学生比较迷茫,选择较多,不太稳定。试用合格人数为47人,占录用入职人数的90.8%,试用不合格原因主要是不适应创业型公司的企业文化,跟不上公司的快节奏。不到10%的不合格率,说明面试精准度较高,把关严格,试用期的考核和跟进比较到位。

3、招聘渠道分析。公司的招聘渠道主要为网络招聘,99.9%的招聘来源于前程无忧、智联招聘和中国人才热线三大网站,只有个别岗位是内部推荐。公司的中高层管理比较稳定,招聘人数非常少,不需要用到猎头;招聘岗位和人数也是随时根据公司业务发展状况进行调整,而且创业型团队需要的是上手快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员工,再结合公司的规模,故没用启用校园招聘;类似现场招聘、媒体广告等招聘渠道均不适合公司现阶段的招聘需要。以运营专员这个岗位为例,网络招聘三大网站的实际面试人数及面试合格人数对比如下针对运营专员这个岗位,三大网站提供的简历,实际面试总人数为207人,其中前程无忧和中国人才热线的简历数较多,分别占比42%和40%,智联招聘人数最少,占比18%,差距很大。从面试合格率来看,三大招聘网站差距不大。

内部推荐渠道不容忽视,今年集团总部的销售总监和战略推广总监的招聘就来源于内部员工的推荐。后续会重视内部推荐,继续推行“内部人才推荐奖”。另外,下半年完善了公司人才库的建设。除在职员工简历、面试合格简历等,还增加了“黑名单”,如个别“极品面试者”、无正当理由未报到且未沟通说明者。

4、离职率分析。(1)新员工的离职率。今年公司新入职员工48人,目前已离职12人,年度新员工的离职率为25%。(2)关键岗位离职率。公司的关键岗位主要是研发项目经理,产品经理,运营主管及设计师等。这些岗位的离职率为0,说明公司关键岗位,核心员工的留存率较高,团队凝聚力非常好。

(3)各部门离职率分析。 除总经办、运维部的离职率低于20%,其他部门的离职都非常高,尤其是产品运营部的离职率,高达61.76%。

离职原因分析与改善措施: 员工主动离职占比63%,其中个人原因主动离职占44%,主要包括员工不适应创业型团队的节奏、对薪酬福利不满、没有发展空间、个人转行及创业等,公司原因主动离职主要包括公司项目的搁置,创业型团队员工的归属感较低,制度不健全。被动离职占37%,主要是试用不合格以及因跟不上公司发展节奏而辞退。产品运营部的离职率高达61.7%,其中有48%属于被动离职,一部分是新员工试用不合格,一部分是公司运营调整后部分被淘汰的,52%属于主动离职,包括转正薪资谈不拢,员工个人转行、创业等。另外,离职员工中的52%是2020年入职的新员工。

改善措施:(1)优化招聘流程。提前做好人力规划,完善各岗位说明,建立岗位胜任力素质模型,录用与岗位要求相符的人才。确定offer时,尽可能与应聘者明确试用期前后薪资及岗位职责等,避免出现因转正薪资谈不拢、实际岗位职责与面试时不一而导致心理落差。充分尊重应聘者的职业选择,不勉强。

(2)完善公司制度,尽可能的人性化;多举办员工活动,增加团队凝聚力,部门经理和HR随时关注员工心理动态,及时引导和沟通。

二、培训工作总结。

2020年,公司的培训主要以内部培训为主,基本无外部培训。内训的重点是新员工入职培训,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1、落实和优化“伙伴制度”。“伙伴制度”其实跟导师制差不多,“伙伴”的主要职责包括:入职当天,认识各部门负责人及本部门所有同事等;入职一周内,“伙伴”将引导您or与您共进第一周的午餐,并引导您熟悉公司周边交通、就餐、购物、就医等生活配套设施;入职一个月内,“伙伴”将引导您了解公司文化、制度、流程等,有任何生活or工作流方面的需求可第一时间寻求“伙伴”的帮助。

员工入职前,就会提前与部门负责人确定“伙伴”,今年在“伙伴”的安排上,大多都会选择小组的负责人,直接带新人,以前主要是安排职位相关的。另外,公司在下半年增加了“伙伴—新员工沟通交流会”,公司每两周举办一次,参与人员为试用期员工及员工的“伙伴”,员工转正后不参加此会。主要形式为:新员工发言:主要包括本周“重点工作”、“个人感受和体会”和“主要问题及建议”三个方面;伙伴点评:对新员工本周工作及表现加以点评,提出指导意见。HR会记录每位新员工的发言,建立台账,跟进其中提到的问题。2、定期举办新员工入职培训。

新员工入职培训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入职当天指引、部门主管组织的`部门级培训及公司级的强化培训。2020年共组织新员工入职培训6次,参与人员共48人。原则上是每月举办一次新员工入职培训,但某些月份入职员工不多,一般新员工有8人左右,就会视情况举办一次公司级的强化培训。考虑到有些员工可能入职时间会超过一个月才参加公司级的培训,所以在培训的内容上做了调整,入职当天的指引相比去年会更详细一些,主要目的是让员工了解公司的基本制度。需要改善的地方:新员工入职培训是重点,但同时要加强业务部门的操作流程培训,以及业务相关理论知识的培训。

四、企业文化活动组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