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8篇

时间:2022-08-17 10:13:09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篇1

【关键词】昆曲;情感;刻画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4-0030-02

当下,优秀的原创昆曲作品并不多,当代昆曲《春江花月夜》是张军继《牡丹亭》实景园林昆曲之后又一部成功的作品。南京首届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为我们上演了一幅上至天堂,下接地气的唯美画卷――“红颜不在,江月永存”。该剧的出现,使“非遗”终于从墙上走下人间。本文是笔者站在一个昆曲新观众的角度,来谈这幅画卷背后的情。

一、昆曲《春江花月夜》的情感定位

昆曲《春江花月夜》的情感,主要定位在充分展示古代人与人之间对美好情感的认知上,这是一种笔墨难以描绘、完全脱离生物学之外的情感。不仅是在我们所生活的空间,它还延伸到了对鬼戏(另一个时空)的刻画。当然,与其说是另一个时空,不如将它看做是未来的生活空间。在该剧的情感定位上,罗周、张军以及他的创作团队都做了很多努力。《春江花月夜》剧本是由“80后”编剧罗周在短短的13天时间内创作完成的,是一部原创的昆曲剧本。罗周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剧本――“以唐为时代背景,选择了一个适合胖子的时代。”不得不说,罗周对剧本的描述也充分体现了他对当下时代情感的重视。张军所在的是一个民营团队,他们这个民营团队竟然能把这么多“大牌”作者拉到一起,同时还涉及到两岸的制作团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张军也相信,只有一个好的创作团队的共同努力,才能让剧中人物真真切切地走进观众的生活。

起初,张军为这出戏设定了三个主要定位:首先是传统的昆曲精神不能被丢弃;其次是剧本的设置必须符合昆曲的曲牌体;最后是该剧必须与当下人们的思想情感相结合,让昆曲接受现代审美考验。最终,张军的这三个定位在《春江花月夜》的演出中完美体现出来。之所以说《春江花月夜》将“非遗”从墙上移下来,是因为剧中好多地方都有昆曲与某些特色民俗的融合。这些情感表达方式的选择,满足了不同观众的审美情感需求,同时也能让观众感到,他们与昆曲的距离被拉近了,达到了更为引人入胜的效果。

二、昆曲《春江花月夜》――世间最可怕的情不是“过错”而是“错过”

当代昆曲《春江花月夜》是以有“孤篇压全唐”之誉的张若虚名诗《春江花月夜》为灵感创作的,讲述张若虚c辛夷、曹娥与张若虚之间“我喜欢你,但是与你无关”的故事。全剧的情感是从张若虚对辛夷的一片痴情开始的。扬州元宵灯会,明月桥边,才子张若虚对佳人辛夷一见倾心,两日的桥上相遇使他非常渴望能够见到辛夷第三面――男主角初生爱慕之情;小鬼误将张若虚看做张若虎,以为张若虚阳寿已尽,将其带回地府进行审判――小鬼的失误造成张若虚命运的不幸;阎王及众判官、小鬼纷纷亮相,热闹非凡,对误抓之事三番许诺张若虚,但是他油盐不进,只想还阳“看她第三眼”――任何物质上的财富都抵不过张若虚的一片痴心;曹娥对张若虚的经历深表同情,对他的痴心甚是感动,于是倾囊相助,在这其中或许有着引而未发的情感――我喜欢你,却与你无关的单恋情愫;阎王无计可施,只得放张若虚还阳,还阳并不是重生,张若虚在曹娥的带领下,见到已为人妇的辛夷,明明近在咫尺,却阴阳相隔――爱到痴心,却不能说我爱你;曹娥放弃自己成仙的机会,只为寻淮南王的重生之药,让张若虚有生之年能与辛夷再度相遇――明艳、热忱的曹娥,放弃只是为了让所爱之人更幸福;为了一段从未开始的感情,张若虚在地府飘荡许久,无论如何都不肯喝下那碗孟婆汤――执拗近乎偏执的爱恋;辛夷“何处一阵冷风”的演绎,张若虚闻辛夷对自己的感情就似“阮步兵哭兵家女”之情――张若虚无限的伤感与无奈;回到阳世,张若虚发现自己爱之不得,辛夷青春不在,唐朝由盛及衰,曾经一切的热忱变得满目疮痍――迷惘与无助;周围的一切都变得万分陌生,只有随张若虚去地府一游的凤凰琴仍是旧时的模样――爱情坚如磐石的见证;“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心仪之少女早已白发苍苍,唯有春江花月永远留存;曹娥念“阎王殿错拘探花郎,辛夷女月夜祭春江。张伯高乘醉写狂草,张若虚孤篇压全唐。”①――站在剧外人的角度,升华全剧的情感,回归到张若虚的诗。

全剧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始终处于青年阶段的张若虚,与少女时期、时期以及老年时期的辛夷三次相逢,从素不相识的爱慕到红颜已成白发的无奈,当代昆曲《春江花月夜》似乎讲了一种“世间最可怕的不是过错而是错过”的“爱情”。或许这称不上爱情,更多的是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是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春江花月夜》表达了一种古典式的情感,是一种在当下快节奏生活和大多数功利性、物质性追求中消失的情感,这是我们都无法忽视的复杂情绪。

三、昆曲《春江花月夜》――以景造情,给历史一个未来

昆曲《春江花月夜》演出时台上还原了两座写实的古桥(明月桥与奈何桥),一颗干枯了的桃树,一个从人间通往阎王殿的白色管道组成的“界线”,还有昆曲传统的布置“一桌”。除了舞台上固定的装置外,在主场阎王殿和仙界也是有实景展现的。这些场景的制作,都打破了昆曲“一桌二椅”②的传统布景。这些实景的布置在不影响歌舞表演的前提下,也为昆曲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昆曲《春江花月夜》通过以景造情的诗歌表现手法,给观众营造了一个深沉悲凉的背景和氛围。剧中还加入了个别地区的方言,在表达情感上别有一番风味。不少生动幽默的话剧元素也是首次出现在传统戏曲中,打破常规却不失分寸的幽默成分将剧中人的情感表现得更加深厚。在读图时代的今天,观众对于传统昆曲的认识急需更新,《春江花月夜》主创人员正是充分地考虑了现代青年观众的欣赏口味,用作品对新一代观众对话。该剧也引领着一批不看戏、不懂戏的人走进昆曲的世界,让大家充分看到了传统戏曲的美好动人之处。

四、结语

生离死别的坚持到头来却是物是人非一场空,执拗的爱恋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自己。当代昆曲《春江花月夜》构造了一个凄美的故事,往往是最纯粹的感情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因此《春江花月夜》中的情也让不少人为之感动。作为昆曲的“新观众”,我们总是能从其中找到符合自己感情依托的角色。每个人的感情观不同,经历也各不相同,但是总有一种情是无关时代、无谓生死的,是我们可以共同接受的。古老的昆曲已经流传了千百年,未来应该如何发展?类似于《春江花月夜》的当代昆曲的出现,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应对?相信我们这一批新观众定会对《春江花月夜》有新的定义,也相信昆曲从业者们定会对当代昆曲的情感传递有更好的诠释,更希望现代昆曲在创造情感的同时能够给历史一个未来!

注释:

①摘自罗周剧本《春江花月夜》。

②上海戏剧热点.今月曾经照古人――观昆曲春江花月夜[J].2015,(8):8.

参考文献: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篇2

晚清国学大师王闿运,力赞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但是让人费解的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自诞生至明代初年均不被承认为“正声”,除一本乐府集之外,各种唐诗选本均将《春江花月夜》加以拒斥。

张若虚的文学声誉当时就与贺知章、张旭、包融等人齐名,但为什么清代名士曹寅编《全唐诗》,张若虚只有《春江花月夜》与《代答闺梦还》两首诗入选,而贺知章、包融、张旭则分别有十九首、八首、六首赫然列于《全唐诗》呢?难道张若虚的诗歌品质真的逊色于贺知章、张旭等人的吗?如果是这样,那么闻一多先生在他的《宫体诗的自赎》中为何又推崇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呢?

对同一首《春江花月夜》,世人细数它的前世今生,为何有着如此截然不同的毁誉?对同一位诗人张若虚,后人评价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时,为何对他又有着判若两人的褒贬呢?

当众多诗人躲避陈后主的诗题“春江花月夜”如避瘟疫的时候,张若虚却不避嫌隙,竟偏偏以“春江花月夜”为题来创作诗歌,这种故意较劲的性格,是否就是出自这样的心态——我才华横溢,谁说以亡国之君陈叔宝的“春江花月夜”的诗题就不能写出杰作,我就不信这个邪,我就偏要试试,我就要不避忌讳,我就要写出一首名垂青史的诗。

这样的特立独行,最终会让张若虚招致怎样的人生结局呢?《旧唐书·贺知章传》曾将张若虚等人的人生境遇与贺知章的进行对比。在编写《旧唐书》的史官眼中,张若虚在仕途上只曾任兖州兵曹。 “兵曹”是个怎样的官阶,《旧唐书·职官志》告诉我们州府的兵曹是从九品。而贺知章呢?晚年却以正三品的“太子宾客”官位告老还乡,当贺知章辞别帝京之时,唐玄宗李隆基命令包括太子在内的朝中所有文武大臣为其送行,那一份殊荣真是非一般的大臣所能及的!张若虚呢?虽然在诗坛上与贺知章一样属于重量级的,同样也有脍炙人口的诗文流传天下。但是张若虚终其一生屈居下僚,郁郁不得志!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在“官本位”的封建时代,评判一个人最终成就与价值的核心尺度最后还是归结于官阶的高低。

晚唐诗人杜牧曾为友人张祜受元稹、白居易的排挤打压而鸣不平,写下了“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的名句。

张若虚呢?却无需千首诗,只一首《春江花月夜》就力压无数的王侯将相、骚人词客,名垂文学史册,至今令人称道不已。既然如此,我们就还是回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诗歌本身,细数这样一首“孤篇横绝”之作的魅力所在吧!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我揣想诗人张若虚大概是极为厌倦了白日的喧嚣,否则他怎么会对春日的月夜如此动情。“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多么宏阔的境界啊!一江春水带潮急,远远的天边,水天尽头,宏阔无际,恍若大海,一轮皎洁的明月从天边喷涌而出。“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在诗人的眼中,不是一条江被明月点亮,整个世界都沉浸在银色的月光之下!诗人的心也在随着银色的月光与波光荡漾,他多么希望月光下每一颗躁动不安的心都能在这样美丽的月夜变得沉静。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诗人躁动的心显然得到了抚慰,在一个月色朗照的天宇下,诗人看江流绕岸,从从容容;诗人见月光如缕,漂浮若雾。江岸的花林芬芳四溢,诗人醉了;江边的沙滩,月色朦胧,江水白沙,也不再分明。这是一个芬芳的世界,一个朦胧的世界,一个静谧的世界!诗人的心仿佛一下子得到了安顿!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禁不住感叹: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纯洁而美好的世界,原来只因为有天上的一轮孤独的明月照耀!诗人又禁不住追问:是哪一位情种第一次像我一样抬头凝望着圆月,发现春江月下的景色会如此美丽,如此庄严?又是哪一位哲人在如此庄严美丽的大自然面前第一次发出追问,这个庄严的世界何时有明月照耀?造物主又是何时慷慨地赐予人间这样的美丽?诗人在永恒面前,在庄严的大自然面前,陷入了造物主所设置的如死结般的谜底的追问中。何时是起点,何时又是终点?这是一个死结!但在这样美丽的月夜,诗人张若虚却禁不住追问;对如此良辰美景,诗人又不能不陷入惶恐。他分明感受到了永恒的魅力、造物主的神圣!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岁月是永恒的,大自然是永恒的,诗人明白,易朽的肉体与不息奔泻流淌的江水相比,易老的人生与时间对峙、与时间拔河永远是失败者。思虑及此,我想诗人应该感到了伤感,感到了无奈,感到了孤独,应该泪流满面了。但是诗人又在安慰自己,人类世代繁衍,生生不息,这不也正像江水一样绵绵不绝吗?这正是张若虚的诗歌之所以被后人称颂之处,这也正是张若虚诗歌风格高出于南朝绮靡诗风之处,借用当代美学家李泽厚先生的话来说,《春江花月夜》“这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一种‘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张若虚感受到的显然不仅仅是浪迹他乡的游子如一片浮云,不知茫茫天涯何处是归程,而且他将这一份人世间的悲欢聚散的愁情扩大为天底下所有个体生命的悲情。在诗人张若虚的心中,天底下的每一个易朽的个体生命都是暂时寄寓在永恒的时间中的过客,谁又不是浪迹天涯的游子呢?由这样一个逻辑出发点来推想,天底下哪一处又没有相思楼呢?

爱情与思念毕竟是如此庄严、如此纯洁、如此静谧的天宇月夜下最值得赞美的真情,诗人于是将浓墨重彩都赋予了它!“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是典型的闺怨诗的典型场景,月光穿牖而入,让本就心绪不宁的思妇夜不能寐,她多想将撩人愁绪的月光借绣帘挡在窗外,却是徒劳!更阑人静,不能入眠的她于是干脆披衣走向捣衣砧,但恼人的月光仍然在捣衣砧上跳跃不休!此刻的月光,已不仅仅是月光,还是离愁,更是相思!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思妇于是从捣衣砧边起身推窗而望,默然许下心愿,浪迹天涯的夫君或许也在这样的月夜,翘首凝望明月和天边的故乡,就如我思念他一样,既然如此,那么就请允许明月代我问候天涯的人儿。只可惜山高水长,波涌浪高,鸿雁与鱼龙充当信使也会迷失方向,无法抵达我思念的夫君身旁!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当思念成空,当归期也如梦一样容易幻灭之时,思妇不禁感叹,自己的青春韶华如一江春水悄然而逝。伫立在春天的夜晚,不知不觉月已西斜,她好像什么都没有抓住,只有清冷与孤寂相伴!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时间静静地流淌,如指缝中的月光无法掌握!所有的思念、所有的希冀都如一轮明月沉入了迷雾笼罩的大海,可游子思妇,一个如在极北的碣石,一个又如在遥不可及的极南的潇湘。思妇仿佛成了传奇中的娥皇女英,永远无从握住舜帝的衣袂,只能泪洒翠竹,让潇湘的每一丛竹枝上都染下斑斑的泪痕。

诗人张若虚由思妇游子的相思成空,分明感受到了人生的彻骨的悲凉,也分明意识到了人生的底色是苍凉!于是张若虚一声叹息——这个人世间不会有多少人能好梦成真,正如在这个春天的美好夜晚不会有几人乘月归来与亲人相拥相偎。这个世界不会有多少大美满,也不会有太多的大团圆!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篇3

关键词: 《春江花月夜》 符号学 涵义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唐代名作《春江花月夜》,一直使无数的读者为之倾倒。这是一首长篇歌行,采用的是乐府旧题,而作者张若虚更是个连字号都不为人详,沧海一粟的茫然存在于唐朝灿如繁星的诗人堆里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但是他却仅仅凭借着这首《春江花月夜》而流芳百世。作者张若虚以全新的视角、全新的结构赋予这首旧乐府诗全新的内容和意蕴。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历来被无数专家学者所研究赏析,并对其争论不休。有的学者认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一首描写男女之间的缠绵爱情为主题的诗篇,也有的学者认为这首诗全诗蕴含着极其丰富并发人深省的人生哲理,还有的认为《春江花月夜》体现了那个特定时代的士人精神风貌和审美心理,以及时代性文学主题的广阔文化背景,等等。以上这些观点是对《春江花月夜》的一种误读,而恰恰由于这些不正确的认识和解读,掩盖了作品背后所蕴含的真实情感和结构意义。其实,《春江花月夜》也和其它的诗作一样,在表现主观情感的时候,用的是艺术符号的表现方法。看到了这一点,从艺术符号的角度方面重新对这首诗进行分析,就会产生并发现新的不同于任何一种观点的全新含义。

诗是用艺术符号的方式表达人的情感,一般的语言符号无法准确、精辟地概括并表达人的情感。艺术符号运用一般的语言符号来创造诗的意象、结构和形式,它只是一种手段或材料。艺术符号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象征,主要是指意象和结构。这首《春江花月夜》着力于诗境的融造。全诗以“江”、“月”映照,围绕着“春、江、花、月、夜”这五字囊括的丰富意象。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树这纷繁的形与景,和着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月明复杂的光与色,通过与春、江、花、人的巧妙结合,构成了衣服凄美情浓、斑斓迷离的春江夜月图。

在《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中,最让人津津乐道、反复吟唱,同时也是其中最富含哲理与意蕴的是:“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得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两句诗中,反复出现的是江、月、人这三个意象。“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和年初照人?”诗人面对这一轮江月深深地在思考着,江边上是什么人最早见到月亮的?江上的明月又是哪一年第一次照耀着人的呢?紧接着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慨叹,人生一代又一代地绵延繁衍着,无穷无尽;人们年复一年地眺望着江上的月亮,也亘古不变。我们谁也不清楚江上的月亮在等候着什么人,人们只看见了长长的大江不断地送走流水,奔涌向前。江、月、人三个意象反复出现,将诗人自身的情感体验投射到这三个意象上,为自己的情感付型,并创造了客观同构物。随着空间与时间的不断变换,江、月、人也在这不断变换中发生着变化,也许现在看到的江、月、人还是初时所见的那般景象,但是随着时间、空间的不断转换变化已经不再是最初的那般了,真的可以说是月虽似当时,但是物事人皆非啊。这江、月、人就在这世事变幻中经历着变与不变的重复当中。

诗的艺术符号不仅是一个一个意象、象征意义的叠加,而且是整体结构形式的象征,诗的意义最终由整体结构来决定。诗的艺术符号归根结底是在创造一种抽象的形式,而这种抽象的形式是由诗的结构表现出来的。在《春江花月夜》全诗当中,出现的所有意象只是为了形成整体诗的结构形式所创造出来的。它们实际上是一种内在的结构,它们按着某种排列方式构成了这种内在结构,而这内在的整体结构就是诗人人生生命感受的整体造型。《春江花月夜》中反复出现的这“江、月”意象是人体验到和理解到的人生短暂,每年都在这变化的空间和时间当中不断成长,消磨。也许还是当时的景物,但是如今看来却不一定还似当时那样亲切,这就是变与不变的情感纠结所在。人的一生变幻莫测,有些物事人早已随着岁月的流逝不似当年,但是那些给我们留下美好回忆的物事人确实不会因为任何外界事物的改变而改变的,因为在我们心里他们还是像最初那般那么值得我们珍惜。

诗的结构形式表现着情感结构的形式抽象,而无须表现造成情感事件的具体内容,《春江花月夜》是符号的,是情感的象征。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创造了一种隐形的内在结构,他用春、江、花、月、夜等种种意象为诗人张若虚的情感付型,创造了许多客观同构物,并通过这些客观同构物的排列组合创造了《春江花月夜》幻化于外的整体结构。当我们分析作品的时候,不能只看到作品外部所表达出来的那些显而易见的东西,这些东西是次要的,而最重要也是最容易让我们忽视的却是隐含在这些外在东西背后的内在结构形式。这才是最重要、最值得我们认真发现和研究的。《春江花月夜》正是将这种内在的结构形式隐匿于种种背后,用这些意象表达了人生虽短暂,每每却都在不断的变与不变的自然法则中成长、磨练,而恰恰是通过这种变与不变的时空转换才让人们不断的追求着人生的梦想和希望。虽然一些东西、一些人都会随着岁月的流逝空间的转换而变得物是人非,但是一切真善美的东西却永远地留在了我们的心中,亘古不变。人生的变与不变是一种必然存在,只是要看我们自己如何的来看待。

江、月是《春江花月夜》中被反复拓展并不断深化的两个主题意象,诗人没有局限于一轮江月,而是那一种复杂的人类情感贯穿始终。《春江花月夜》表现了一种人生道路上的变与不变之情,这种变与不变的情感被造型成一种形式,当人们读到这种形式时,这种情感就被激活了。因此,《春江花月夜》表现的不仅仅是张若虚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感受,而是人类共同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模式。

一千多年过去了,在张若虚之后,再也无人能把这一夕江月渲染的这般淋漓尽致,虽然历尽了人世的沧桑变幻,但是今天我们读到《春江花月夜》的时候,诗篇不朽而情感依旧,江月依旧。

参考文献:

[1][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南京出版社,2006.1,第一版.

[2]张蕾.浅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意境和形式.保山师专学报,2008.6.

[3]康怀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文学史价值.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6,(1).

[4]周啸天.卓绝千古的人生咏叹曲――说《春江花月夜》.成都师专学报,1990,(3).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篇4

唐代建国初的诗歌仍沿着南朝诗歌的惯性发展,上官体在诗坛上有巨大的影响,诗风柔靡纤弱,毫无生气。“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齐名,号称“初唐四杰”)虽然未能完全摆脱绮靡文风的影响,但是企图改变这种文坛积习,他们才华横溢,不满现状,通过自己的诗作抒发激愤不平之情和远大的抱负,拓宽了诗歌题材。如杨炯的《从军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帝京篇》,格调豪迈,情感浓郁,气势奔放,为唐初诗坛吹进一股新风。他们纵览古今,笼括宇宙,其情思已经不再回旋于个人生活的狭窄天地里,而是回旋于沧海桑田、变动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不是为个人的悲欢离合而缠绵悱恻,而是在开阔的范围内思索人生哲理。闻一多先生说,卢诗“放开了粗豪而圆润的嗓子”,有着“生龙活虎般腾踔的节奏”。著名文学史家郑振铎在谈到王勃的诗对后来诗歌的贡献时说:“正如太阳神万千缕的光芒还未走在东方之前,东方是先已布满了黎明女神的玫瑰色的曙光了。”

当然,“初唐四杰”这种对浓烈情感与昂扬气势的追求,还是不太明确与不太成熟的,这种明确与成熟还有待于他们之后的陈子昂、张若虚去完成。他们主张的意义在于抓住了强大的盛唐社会对文学精神风貌的要求,正如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所写的那样:“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初唐文学经过了六十多年的发展,有沈俭期、宋之问等人在声律方面的总结,有“初唐四杰”对浓郁情感与壮大气势的追求,宫体诗逐渐让位于以市井民间与江山塞漠为题材的诗作,实现了题材范围的扩大。在此基础上,一个杰出的人物――陈子昂应运而生了。陈子昂的诗歌理论是在“初唐四杰”要求浓郁的情感与壮大的气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陈子昂坚决要求废除齐梁文风,恢复汉魏风骨。

与陈子昂大致同时登上诗坛的张若虚,却在创作中追求明丽纯美。他的一首《春江花月夜》达到了纯美的极致。他在这首诗中所表现的内容,与陈子昂诗中表现的内容并没有根本的区别,同样是感悟人生,体认哲理,纵览历史,横观宇宙。不过,陈子昂出之以慷慨悲歌,苍凉浑茫,而张若虚出之以明丽流畅,轻快纯美,情趣不同,情思则一。这是初唐时代给予他们的共同的精神财富。所以闻一多在《宫体诗的自赎》中这样总结《春江花月夜》:“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后也就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更有人认为《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吴声歌》,相传始创于陈后主。在“初唐四杰”之后,歌行体的藻饰有所淡化,其声情、韵致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更加突出。这其中,张若虚是成就最高的诗人之一。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虽用旧题,题材又是汉末以来屡见不鲜的游子思妇的离愁,却开拓出新的意境,表现出新的情趣,将画意、诗情和对宇宙奥秘与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炉,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而无迹可寻的诗境:以月生到月落为时间线索,把客观景物描写与梦幻一般的情感抒发结合在一起,亦虚亦实,忽此忽彼,跳动而断续。有时简直让人把握不住他写的究竟是什么,可是又使人觉得有深邃的、丰富的东西蕴涵在里面。张若虚在迷离朦胧的环境气氛中表现一种情感与哲理,从而对盛唐诗歌空明纯美的意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春江花月夜》诗歌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触碰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张若虚虽然写的也是古代诗人常用的题材,却以不同凡响的艺术功力,在意境、情趣、韵律上开拓了新的天地,使这首诗成为唐诗宝库中的明珠。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篇5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哀而不伤;诗风特色

《春江花月夜》是初唐诗人张若虚的代表作,这首诗描写精致、意蕴优美,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唱,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生只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为《春江花月夜》而“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诗歌以“月”为线索,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引发了江畔月下的思索、抒写了因月而起的情思。和许多以月寄情的诗一样,它也是抒写离愁别绪的,有惆怅,也有无奈,但与其他同题材的作品相比,少了锥心的痛苦和刻骨的泪水,被认为具备了初唐诗歌“哀而不伤”的特色。

一、《春江花月夜》“哀而不伤”诗风特色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个时代的文学必然焕发它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时代气息和精神风貌。唐朝初年,统治者吸取了隋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调整了统治政策。所以,初唐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处于上升阶段,人民生活比较安定,社会思想相对开放。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渴望建功立业,蓬勃向上、奋发有为就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并且,初唐统治者把文学文风与治理国家直接联系起来,努力构建具有恢宏气度的文学风貌。所以,在初唐诗坛上,面对别离,少了几分凄凄惨惨戚戚,就有了王勃笔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豁达,就有了高适笔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放。《春江花月夜》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契合了时代的心声,体现了初唐的时代之音。

二、《春江花月夜》“哀而不伤”诗风特色的具体表现

1.宏大的背景、壮阔的意境

诗歌起笔就勾勒了一个非常辽阔浩大的背景去写景、思索、抒情。开篇就写道:“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春天来了,一切洋溢着勃勃的生机,江水也如此,冰河已经解冻,江潮开始涌涨,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着潮水的涌动刹那间活泼地从海的尽头喷跳而出,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两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春江月夜壮丽的画面。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月由东而西,徐徐上升,柔和的月光随着江水的流动照耀着千万里之遥,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呢?这四句用壮阔的笔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开阔、壮美的世界。一个“连”字,写出潮水的浩浩荡荡、绵绵不绝之势;一个“共”字,写出月升之时活泼有力、矫健不凡之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两句将空间拓展,水波粼粼,延伸向无垠的远方,正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创造出一种更为雄浑博大的意境。在这样一种广阔无边的意境中,那种小儿女的离别相思之苦就显得很淡很淡了。

2.孕育蓬勃生命力的美好景物

自“楚辞”开中国文坛悲秋的情怀以来,文人墨客在抒写离愁别绪、人生失意等情感时,往往选取秋天枯败的落叶、凋零的残花、清冷的秋雨、萧索的霜风等景物来加以烘托、渲染,如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如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而张若虚在抒写离愁别绪时却选取了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人世间最美妙、最动人的自然美景并作淋漓尽致的描绘。诗人在开篇为我们描绘了春江月夜壮丽的画面后,紧接着写道:“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水曲曲折折绕过长满花草的原野,月光照在鲜花树木上,像在上面撒了一层薄薄的小雪珠,空中的流霜、汀上的白沙,全被月光浸染,人们已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天地间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无边的春江之夜只剩下梦幻般的银色,自然界洁净得连一丝尘埃都没有。在他的笔下,春天的江水浩浩荡荡、汹涌澎湃;春天的原野辽阔无边、鲜花盛开;春天的夜晚微风和煦、月色撩人……这些景物,除了美丽,更多的是活力,就像朱自清在《春》中写的那样:“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明月朗照之下,滟滟的水波,花草丛生的芳甸,如同披上霜雪的花树,银色的沙滩,一切都是清丽出尘,蓬勃有力的。从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的尽情描绘中,读者感受到的不是忧伤与痛苦,而是一种对春天的礼赞、一曲生命的颂歌、一份跃然于纸上的喜悦。

3.积极的人生宇宙探索

这首诗除了描写良辰美景、离愁别绪外,还有对生命宇宙的思索。这种思索,自古以来就有,面对博大永恒的宇宙,人们常感个体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典型的如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苏轼《前赤壁赋》中所吟的“羡长江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面对浩瀚的江面,中天的朗月,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非常豁达地写道:“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作为个体,有生有死,生命是短暂无常的;而人类靠代代相传,则是绵延久长的,足以与永恒的宇宙抗衡。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跳出了个体生命,把视线放到了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去关照,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

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美丽永恒的同时也礼赞了人类生命的无限,是一种乐观自信、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轻快的叹息、甜蜜的忧伤

诗歌的后半部分花了大量的篇幅写游子、思妇离别的哀伤、相思的痛苦,正如诗中所写:“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在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中,月圆人不圆,总有一些悲欢离合,给美好的人生留下遗憾和无奈。思妇在月下楼头望眼欲穿、思绪绵绵,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游子久客他乡,凄苦寂寞,月下梦中思亲思家,无限惆怅。但他们的这种伤感是哀而不伤的,是少年式的感伤迷惘,并非是曾经沧海的苦痛,更没有真正乱离时期诗歌描述的那样哀婉

入骨,少了几分为生计奔波的现实的无奈,多了几分浪漫哀伤的诗意。这种意境特别像李清照《一剪梅》中所写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同时,将浓浓的离别相思之情寄予在春、江、花、月、夜这样的美景中,就使得这种相思之情饱含着脉脉温情,有着对博大自然的惊叹和对年轻生命的赞赏与喜悦,蕴含着企盼重逢的美好愿望,一切化成了一声轻盈的叹息、一缕淡淡的哀愁。所以,美学大师李泽厚说:“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

总之,《春江花月夜》开阔壮大的意境,如诗如画的美景,积极乐观的人生探索,轻快而甜蜜的忧伤构成了“哀而不伤”的诗风特色。这种诗风一扫六朝以来的靡靡之音,而引领后来的诗人们走进了一个真正属于诗人的、诗歌的盛世。

作者简介: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篇6

[关键词]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艺术手法

“春江花月夜”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曲》,相传为陈后主所创,乃乐府旧题,隋炀帝杨广有两首同题五言短诗。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虽然仍为乐府旧题,但他将五言短诗发展为七言长篇歌行;尽管依旧是游子思妇的传统主题,但已经摆脱宫体诗的藩篱,洗尽艳情诗的绮罗脂粉气息,借月怀人,极写相思离别之苦的同时,还有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探求。因其非凡的艺术魅力,闻一多称其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1]

一、构思巧妙,紧扣题目

题目为《春江花月夜》,全诗构思巧妙,紧扣题目。据统计,整首诗中春、江、花、月、夜这几个字的出现次数如下所示:

可见全诗围绕春、江、花、月、夜逐层展开,又以月贯穿。而且对“月”的描写是多角度多层次的。首句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是写天边初出的月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是写升至中天――天上的月亮,“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是写天边的斜月,“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写的是摇荡在江树之间的落月。如此,初月――空中的月――斜月――落月,以月亮的起落这条弧线串起全诗,构思极为巧妙。

二、章法整齐而有变化

《春江花月夜》基本上是四句为一个韵群,但又不拘泥于此,章法整齐而有变化。开头四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偶数句的“生”字和“明”字押同一个韵,接下来四句诗中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霰”和“见”韵同。之后几句的末字“轮”、“人”、“似”、“水”不按此规律。而之后的余文又全是四句为一个韵群,“愁”和“楼”、“台”和“来”、“君”和“文”、“家”和“斜”、“路”和“树”。整首诗以四句为一个韵群为主,但又略有变化,显得整齐而不呆板。

三、情、理、景的交融

全诗按照写景、叙理、传情可分为三个层次。“春江潮水连海平……皎皎空中孤月轮”是对景的描绘。宁静的夜晚,江水与岸齐平,烟波浩渺,一轮明月浴水而出,挂在广袤的天空中,如水的月光与澄澈的江水交相辉映,意境华美清新。“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是对宇宙奥妙和人生哲理的思索。江月年年相似,是无限的是永恒的,但人生呢?是多么的有限和短暂。在这无限永恒的宇宙之间,人显得多么的渺小和无助。但诗人略有伤感却不颓废,充满了对人生的深情和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正如李泽厚所说“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永恒的江山,无限的风月给这些诗人们的,是一种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夹着悲伤、怅惘的激励和欢愉。”[2]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是对传统游子思妇感情的抒发。诗中抓住“妆镜台”、“落花”、“捣衣砧”等典型意象将思妇的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男人之悲在于英雄失路,女人之悲在于美人迟暮。因为时代的原因,古代的女子不像现代的女性可以通过工作来自立,她们没有那么多的选择,所以对她们来说美貌似乎就成为找到如意郎君维持婚姻极为关键的筹码,青春对她们来说就显得更为重要。“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也就成为必备的功课。泛黄的铜镜映照着如花的容颜,镜外的精致之美,而镜内呈现出另一种朦胧之美,两美相映。自古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然而,那个“悦己之人”或为前程或因远游不在眼前呢?镜中的人儿就平添一份愁思,独依妆镜台望月怀人,相思之情溢于双眸。韶华在无声中逝去,唯美但略显凄苦。“落花”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往往也象征着青春不在,意蕴哀婉,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林黛玉《葬花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对红花凋零惋惜的同时也是对韶华易逝的哀叹。

然而景、理、情三者又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交融在一起。场面阔大、气势恢宏的景致描写给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营造了一个明丽悠远、空明宁静的意境,也给思妇感情的抒发提供了一个华美清新的背景;对月怀人、思索宇宙人生,使得整首诗既有细腻的情味,又有深邃的理趣。以月为线索,以情为中心、又融入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这恐怕是这首诗最大的魅力所在吧。

四、语言风格

《春江花月夜》摒弃了宫体诗的绮靡,具有民歌清新明丽的特点。王运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3]诗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反复吟唱,“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用到了顶真写法,语言通俗易懂、清丽自然、优美流畅。

参考文献:

[1] 闻一多.唐诗全集・唐诗杂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2:21.

[2] 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161.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篇7

2、晓镜但愁去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3、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4、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李商隐《无题》

5、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谢灵运《岁暮》

6、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7、松冈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王维《西州张少府》

8、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洲韩判官》

9、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

10、举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

11、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12、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刘长卿《江州重别薛柳》

1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14、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关汉卿《窦娥冤·滚绣球》

15、近水楼台易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俞文豹《清夜录》

16、月亮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17、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木至》

18、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9、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

20、月明星稀,乌雀南飞。——曹操《短歌行》

21、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李白《玉阶怨》

22、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篇8

[关键词]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美之韵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是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张若虚(约660―720),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全唐诗》存其诗二首。一首是《代答闺梦还》,风格接近齐梁体,多脂粉气。一首就是《春江花月夜》了,是唐诗的百花园里,其中奇美的一朵。堪称绝唱之作。

那么一首诗歌到底怎样才能衡量其高低、美丑呢?明谢榛《四溟诗话》第一卷:“凡作近体,诵要好,听要好,观要好,讲要好。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唐诗讲究声、色、意。声,指平仄谐和,追求一种音律的美,所以唐诗称之为律诗。色,属于文字的美,是诉之于视觉的。意,当然就是指深刻的思想,感人的情怀了。也是“诗言志”的部分。可以说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是这三者结合的典范,让读者从耳、到目、到心都得到了美的享受。

美之韵一、诗情优美,哀而不伤

《春江花月夜》展现了一个清明澄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不管是月生还是月落,不管是春江还是海潮。诗人以“月”为中心,写了初生海上的月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觉的月光等,更写了那不一样月光下的海潮、芳甸、花林、玉户、落花。在春、江、花、月、夜的这个世界里有着天人合一的皎洁与明静。那江水绕着开满鲜花的春之原野,月光又洒满花林,洒满沙汀。整个宇宙都浸染上了明月的白色,仿佛被净化了似的。洁净、清明、空灵。这是一幅春江月夜的图画,这是一个洁白幽雅的境界。

在如此良辰美景下,一方面是诗人自己。面对如画的江山。诗人的热爱之情,尤如江涛海潮般的澎湃,又如明月般的柔美、妇人般的缠绵。诗人在前半部分仿佛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五光十色的万物全被皎洁的月光所浸染,显得格外地宁静。于是诗人把视线聚焦到了这一轮明月上来,“皎皎空中孤月轮”。这自然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有,但多半是感慨宇宙的永恒,人生的短暂。古诗云:“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曹檀《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阮籍也云:“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张若虚在这里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的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诗人在哲理上的探求尤如屈原式的天问,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从此化出。诗人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悟到一种欣慰,所以全诗的基调“凄婉而不哀伤”,表现出在永恒自然面前的深沉思索。伤感而不颓废,具有深沉婉转的情思与浩瀚幽邃的境界,也正如英国诗人沃兹华斯所说,“它并不激越。也不豪放,但却有纯化和征服灵魂的浩大力量”,是“以孤篇压倒全唐”的好诗。

另一方面是思妇。对远方的游子自然逗引出一种相思两地闲愁。浓浓的离别相思在这样的美景之下,化为淡淡的哀愁。这种哀愁始终透露出一种空蒙、迷惘、柔和的情调。象轻梦飘过。却又笼罩心头,所以诗人着力描绘了思妇形象中的一位。“青枫浦上不胜愁”,那长满青枫的渡口,承载不了相思之愁。用“青枫”喻愁从屈原开始。《楚辞,招魂》言“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浦”,历来作为送别之地而牵动着离人的愁怀。江淹在《别赋》里就有过这样的感叹:“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而在如此静谧的月夜,思妇游子内心更会撩上一抹抹愁绪。“月”,本就是思念的载体,尤其在离人心中。“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在如此空灵的外在环境下,只有一轮孤月笼罩着思妇,也可以说思妇已被愁情包裹着,再加上枫生浦上,就更惹人感伤了,最后以“不胜愁”点明离情。这是第一次把愁写得有重量,后人继承了这种写法。比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董西厢的“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驼也驼不动”:王西厢的“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