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中职英语论文8篇

时间:2022-11-19 20:13:48

中职英语论文

篇1

1.1提问式。这种阅读教学方式的历史比较久远,直到现在仍然在被使用。它就是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提前准备好问题,然后提问、让学生回答,再进行讲解。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然后听老师解答。用这种看似互动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多地参加学习活动,改变了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但这种教学方式也存在很大问题:首先,教师对问题的设置有时候没有严格的规定,比较随意。教师经常把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方面作为问题来提问,解答也很随便,缺乏科学性。因此,没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其次,一节课本身时间有限,学生由于基础薄弱而对文章的理解有很大困难,不能正确回答教师设置的问题,也缺乏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更多的是老师迫于无奈而在提问不久后立马讲解、给答案,学生更多处于接受者的角色,只是在接受知识而不是在学知识。

1.2对话式。除了提问式之外,对话式阅读教学方法也是比较普遍的一种阅读教学法。在这个方法中,教师给学生展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和学生进行对话和交流。这种方式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单向关系转变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多向对话、交流方式。这种阅读教学法是对单纯的提问式教学法的提高和改善,有一定的进步性。然而,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这种看似改善了的阅读教学法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弊端。这种弊端首先表现为对阅读教学的形式重于内容。教师花大量时间和精力设计对话材料和情景。为了使情景更能吸引学生,让学生更多参与阅读活动,教师设计的情景有时会偏离教学内容,造成本末倒置;其次,这种互动式的阅读教学方式以问答形式的对话展开,对话内容过于繁多,学生感觉无话可说。慢慢会产生疲劳感;最后,在这种对话式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大多是“玩”高兴了,参加了很多阅读活动,但对话的内容大多是简单的、游戏式的,长期下去不利于学生阅读逻辑与思辨能力的发展。

1.3讨论式。除过提问式和对话式外,讨论式阅读教学也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运用比较多的一种方式。教师提前准备要讨论的话题、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之后学生讨论并展示讨论结果、教师做点评的方式。这种教学模式真正达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或以学生为本的目的。但不是所有的阅读材料都适用于讨论式阅读教学模式,这种方式受到教学大纲、应试教学理念的限制,学生在讨论中“玩”高兴了,但一节课学到的知识有限。它可能更适用于中职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某一课或某个环节或步骤,但不能作为主导的阅读教学模式。

2、任务型教学模式在中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型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法研究者和二语习得研究者在大量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最先由提倡实用主义的美国教学专家杜威提出。他的主要观点就是教学要以实用为目的,他主张教学不能仅仅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而是要让学生在教学中参加各种活动并且在这些活动中学习。这就需要教师设计一套完整的任务来引导学生达到以学为用的目的。这样一来,教学过程紧凑科学,教学目的明确、内容充实,也势必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套任务包括三个阶段,即前任务阶段、任务环阶段和后任务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中,教师负责向学生介绍所要完成的任务;在第二个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学生按照教师所给的任务,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竭尽所能完成任务;在第三个阶段,学生在老师对任务结果进行评价后进一步巩固和牢固掌握以前所学的知识。在这三个阶段中,任务环阶段是核心阶段。按照任务型教学者的理论,学习英语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英语,而培养这种能力就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使用任务型教学法,让学生参加和完成各种任务。这种教学法所设定的任务必须贴近生活,或者与学生以后的职业相关联。这也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性。

篇2

一英美文化的特点

文化是一个社会或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道德伦理制度、科学技术水平、信仰、宗教的总和,文化集中反映了社会或民族的物质文化水平和精神文化水平,也包括了人类生活中的生活习惯、风俗礼仪等。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学习英语是现代社会复合型人才的必备素质,从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角度来看,英语教学中融入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是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科技、文化、政治、历史和风俗的最佳手段,同时也是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增进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最佳手段。

1中国文化同英美文化的差异

英国作为英语的发源国,受英国绅士文化的影响,英语中最典型的特点就是礼貌用语的广泛使用,可以说只要人与人之间有交流几乎都存在使用礼貌用语的现象。而在中国文化中“谢谢”、“请”通常表现为对外的交际场合,如在公共场所或餐厅等,在家庭环境中或比较亲密的朋友之间说“请”、“谢谢”等词语很少见,在中国文化里如果在家庭环境或亲密朋友之间说这些礼貌用语反而显得不恰当,通常会被受者认为“见外”了。

2英美文化的个性特点

英语国家比较尊重人的隐私,即使是很亲密的朋友也不宜询问和交谈,这是由于英美文化中崇尚独立的个性和人格自由的文化决定的。如在英美国家的文化中,打听别人的工资收入、年龄、家庭住址和其它个人隐私都属于侵犯他人隐私的不当行为,是被语言文化和道德文化所不能容纳的。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切入英美文化与素质培养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如果不懂其起源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却希望很好地利用语言进行沟通是不切实际的。美国语言学家Hamels总结学生外语的学习背景时表示: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应包括五种要素,即听、说、读、写以及社会交往能力,也就是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和谐交往的能力[1]。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和学生都比较重视英语的读写训练,但针对英美文化的学习和切入却通常被忽略。这是因为传统英语教育没有真正意识到文化对于语言的重要性,尤其是英语,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许多语言在不同的场景通常表达出不同的涵义,这与中国文化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演变成多样化的含义是一样的。许多初次踏入异国他乡的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了十几年的英语却无法同英语国家的人们哪怕进行最简单的沟通,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英美文化的不了解、不熟悉。曾经一名中国官员在美国考察时,受邀出席欢迎party,美国官员用礼貌性的问候对中国官员的夫人表示了问候,通常他们说:Your wife is so beautiful!中国官员在听随从翻译人员的翻译后,也用中国式的客气回答道:“哪里!哪里!”,随从翻译人员正是出于对英美文化同中国文化差异的不了解,随口翻译成“where!where!”另一则笑话是一位外企员工对上级领导交代一项任务表示胸有成足,当外籍领导问他:“Are you certain of that?”,员工本想表达对此事“胸有成竹”,而译者却直译成了“There is a bambu in my chest!”,领导听说下属胸里有一根竹子大为惊讶。

由于英语的重要性和国际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入,学生们普遍对英语学习的热情高涨,但对英美文化的认识不足影响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效率和学习的成果,缺乏对英美文化的认知导致了我国学生学了十几年的英语,在开口与英语国家的人沟通时就表现出词不达意,甚至引起误会和对方的反感。许多出国留学的学生,虽然能在托福考试或GRE考试中获得高分,但一旦踏上国外的土地上的时候,仍难以理解国外文化的冲击,出现沟通困难的情况,使自己表现得无所适从。教师在教授英语时,也不应过分关注背诵词汇和做语法训练、考试训练,而应当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学习英美文化的自觉性和从英美文化中体会英语魅力和学习英语沟通的能力[2]。高校英语老师要不断向学生阐明学习英美文化对学习英语的重要性,要阐明英美文化的引入对英语学习的作用,在讲授英语时,要通过文化的深入研究,可以将西方文化中好的东西借鉴引用,不好的东西要通过对中国文化的比较对其摈弃,通过对比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识,提高学习英语的热情和技巧。

三高职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化切入的方式

中国著名的英语教育学者胡文忠是较早研究跨文化意识交流在英语教育中的作用的,他通过举行英语讲座、开设英美文化展览、可设英美文化课程、开展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加深对英美文化的认识,并在日常英语教学中,通过文化对比的方式在英语教学课堂上切入英美文化,他的教学尝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由此可见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切入英美文化知识教育对教学是大有裨益的,以下是在高职英语中切入英美文化的方式:

1引导学生参与英美文化的调查、讨论

英美文化的切入既需要教师的因势利导,更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生参与英美文化的调查讨论是在教学中切入英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进行课本教学前,教师一般都要求学生预习,在进行英语教学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将课本中提出的话题,让学生们自行收集相应的英美文化背景,调查相关话题中英美文化的相关知识,并在课堂上对此进行分析、讨论,以此带动学生提高学习英美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前期调查和收集文献中,既加深了对课文中的词语、词句和中心的了解,又加深了对相关文化知识和文化背景的了解。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第四单元“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一文中,教师在课程开讲之前,要求学生主动调查美国标志性的文化背景,并延伸到美国标志性建筑、标志性语言、标志性物品上。学生们通过对这些主题的调查,不仅收获了对美国文化的深刻认识,也通过调查理解了文章的主题。同时在课程讲解的讨论中,学生们各抒己见,提高了课堂的参与程度,也提高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热情,更为学生们学习英语打开了一个自由、广阔的思路。

2通过教材渗透英美文化

通过教材渗透英美文化是高职英语教学中切入英美文化的重要途径,高职英语教材都是精选的英语中的优秀文章,文章中包含着深刻的英美文化背景,教师在讲授课文时,不应照本宣科,机械地讲解文章的中文意思,讲授文章中的生词,而应当结合文中表述的主题,发掘文章的文化背景,通过文化背景的讲解,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加深对英语语言和语感的学习[3]。例如高职英语教材中第4学期第三单元以讨论美国福利制度为主题,讲述一位接受政府救济的残疾人通过努力改变被救济现状的故事,表达了对新的福利制度的渴望之情。教师可以以文章的主题为中心,借题发挥,讲述英美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和欧洲各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并通过与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比较,让学生参与讨论各国福利制度的利弊和待改进的地方,通过渗透英美文化达到了学生深刻理解文章主题的目的。

3对比中外文化差异,体验英美文化特点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材的许多内容都涉及中美文化、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教师应当通过文化对比的方式使学生们了解中美文化、中英文化之间的异同,让同学们在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了解英美文化同我们文化的区别。在对比中外文化的差异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念理解和了解异国文化,给学生辩证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明确学习和了解异国文化并不是崇洋,并不是放弃自身文化而学习他国文化,而是要用包容的眼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尊重彼此文化的同时达到文化交流和交融的目的。在比较中外文化的同时,要学生注意英美文化的特点,以及由文化催生语言特点,要通过故事体会英语中的俚语、谚语的形成和用法,并通过英美文化特点分析英美各国相互之间交流的特点和注意事项,比如英美文化中忌讳询问讨论个人隐私如年龄、体重、收入等问题,为今后学生在同英美国家人员交流时打下一定的文化基础。

4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渗透英美文化

多媒体教学技术在高校中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英语作为一门实用课程,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渗透英美文化。英语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全方位地展现英美文化。学生对采用多媒体技术的欢迎程度和知识接受程度远大于传统的说、教、描述等教学方式。如在进行英文教学时,教师将一堂读写课程变成了播放影片《特洛伊》,影片中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唯美壮观的战斗场面让同学们十分享受,同时影片中的西方神话色彩和地道的西方语言文化使学生从中也得到了熏陶。在观看完影片后,教师组织学生们通过讨论剧中的人物形象和历史背景,使同学们加深了对特洛伊木马这一历史背景的认识,加深了西方神话文化的认识,更重要地是培养了学生关注西方文化的兴趣,学生课后也会参与讨论和在网络上差异相关西方文化。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渗透,掀起了同学们对西方文化的学习热潮。

5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穿插对比切入英美文化

教师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学需要和教学大纲的安排,将中西文化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穿插对比,由此引入英美文化的学习[4]。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方、学生参与讨论法、提问法、自我调研法学习教材中的相关题材,同时教师还可以适当地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法对文章中的故事情节进行再现,通过穿插对比加深学生对英美文化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韩远飞.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与英美文化的输入[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06)。

[2]陈蕾.试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校园英语,2012(9).

篇3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 英美文化 渗透

一、引言

跨文化意识不仅要求语言学习者能够对异国文化进行主动了解,还要求其将异国文化和本国文化进行对比,发现两者间的相同点和差异化,进而提高自己的文化敏感度。英语语言反映了英语国家的价值观念和人文风情,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化,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二、英美文化与英语学习的关系

根据教学实践发现,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化,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学习词汇和语法结构,同时对其倾听、口语表达、阅读、写作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还能够间接地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具体地说,对于英美文化的学习也就是一种对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能够与不同文化背景、民俗习惯、语言方式的人们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现实中,跨文化交际中最大的困难不在于语言的不同,而在于双方文化的差异性,一旦在交谈中把握不好,则极易造成不必要的误会。比如,中国人在见面问候时惯于使用:“吃饭了吗?”“要去哪里?”“干什么去?”之类的疑问句式,以此让人感觉到人与人之间的亲近感和随意感;然而,此种问候方式在英美文化中则涉及个人隐私,属于一种干预举动,所以,在与英美国家友人相互问候时,应选择类似于“今天天气不错”这样的寒暄句式,这就是文化差异。如果不了解上述文化差异,学生不仅难以理解英语学习与交流中询问天气的行为,而且容易在与外国友人的交际中出现不礼貌的冒犯行为。

三、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英美文化渗透路径

(一)中西文化礼仪差异比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照教材的编排思路,挖掘更多有意义、有趣味性的深层次文化教育素材,并将素材与教材知识连接起来,有机地进行语言知识技能教学与文化意识培养教学。据调查,目前高职英语教材一般是按照功能、结构的顺序编排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容易被学生理解并接受,且重点知识也较突出,素材基本来源于日常生活,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得到实践锻炼。而且,课文旁注的相应插图亦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相关英语的文化背景或内涵。如,在学习英语礼貌用语时,可以发现,其反复出现的次数要比汉语多得多,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尽量多地使用“Excuse me”“Thanks”等礼貌用语,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渗透欧美文化礼仪知识;又如,在介绍西方食物时,可以举例说明西方人们喜爱的hamburger、sandwich等,与中国传统食物rice、noodles进行对比,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在。

(二)创设文化情境,深化认知

仅依靠简单的课堂学习是无法让学生真正完整地了解英语文化的。对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课外有利渠道积极学习英语文化,例如英语杂志、英文歌曲、英语频道节目等,帮助学生巩固英语语法知识,同时锻炼其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拓展英语文化知识,使其对英语文化的形成进行更加全面细致的了解。比如,遇到西方国家节日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富有西方文化色彩的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真实的文化情境,亲身体验外国文化氛围,实现对英美文化知识的内化。

(三)名著赏析,端正文化倾向

英美文化虽不比中国传统文化一般博大精深,却也是十分广博,无所不包。教师可以通过欣赏英文类书籍来使学生全面了解英美国家的名人逸事、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科学发展等,并积极开设阅读课,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原汁原味的、各种体裁的文章,使学生在不同的文章中感受到不同的英美文化。当然,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一般,词汇量较少,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推荐学生阅读一些浅显的英文类书籍,比如“书虫系列”等有中英文对照的书籍,并适时进行指导,以便扩展学生英美文化知识,使其更深入地了解英美国家的语言思维与文化习俗。

四、结语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各国之间的文化渗透与融合,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为了顺应时展要求,避免异国交流中因缺乏对彼此文化了解而产生误解,适时地进行跨文化意识培养具有重大意义,而且也是寻求自身获得更好发展的必然需求。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单单是词汇的简单组合,还包含了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使用该语言的民族长期的文化积淀。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对其学习并非仅是单词的识记和句型的运用,其中还包括英美文化的体现,是不同于东方文化的一种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发挥所长,巧妙灵活地对学生进行英美文化的渗透,以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其跨文化意识,从不同维度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温晶晶.英美文学研究与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J].长城,2013(08).

[2]邢金凤.试论高职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化知识的导入[J].环球人文地理,2014(02).

篇4

关键词:高职英语;文化教学

一、以英语文化为话题进行课前讨论

所谓英语课前讨论是指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选取与课堂相关的话题,利用三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对于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由于教材中没有单独地对英美文化进行介绍,所以教师要想进行文化教学,就必须将文化教学穿插到每个单元的话题当中。英语课前的话题讨论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而且《大学英语》中有不少课文就是介绍不同国家的习俗、礼仪、地理概况和风土人情等。把这些文化知识点当成课前讨论的话题,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在讨论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英语语言背后的文化,从而对英语语言有一个完整系统的了解和认识,增加了学生学习课文知识点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进行英语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在大学英语第二册的第二单元Western Manners,School Manners,Table Manners中,教材介绍了关于西方礼节的一些学校、餐桌等礼节,教师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可以围绕课文的内容增添更多、更广关于社交场合应注意的其他一系列事项,如如何写请柬,在不同的场合该如何着装,与陌生人见面应该如何打招呼,宴会中途离开应该注意的事项,怎么向别人介绍自己等等。通过这样的话题讨论,学生不仅增强了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加深了对英语文化、英美国家的认识和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

二、在课堂上进行英语文化教学

课堂是进行英语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英语文化渗透的重要场所。高职英语教师要抓住课堂教学的机会,扮演好“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将文化教学纳入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语言知识时加强文化教学,为学生创造学习外语所必须的“文化语境”,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加深对英语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一)讲解中英文化的异同,在比较中进行文化教学

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果学生对于语言背后的文化不甚了解,那么,很多特定语境下的语言就不能有正确的理解。比如,I’m not exactly a Rockefeller myself. How about McDonalds?很多同学对这句话不是很理解,主要是因为这里涉及了两个具有特指性的专有名词――Rockefeller和McDonalds。如果学生对美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就会知道Rockefeller是指一个人――洛克菲勒,他是美国大财团的垄断资本家,McDonalds就是麦当劳,在这里指美国的经济便餐馆。有了这样的文化背景,学生就很好翻译这句话了。“我也不是富翁,去经济便餐馆如何?”如果学生不知道这样的文化背景知识,那么就很难正确理解语意。所以,英语教师在高职课堂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多讲解一些英语文化的背景知识和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可以与中国文化习俗进行比较讲解,在这样的比较中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化的不同,加深对英语文化的了解,避免望文生义。例如,sweet water(淡水),white coffee(加了牛奶的咖啡),sit at somebody's feet(做某人的追随者),这样的词语学生很容易做出错误的理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时,不仅要讲解词义,而且必要时可以讲解与此相关的文化背景,让学生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在巩固了知识点的同时,也增加了学习兴趣。

(二)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文化教学

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中,高职英语教师也可以多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加强对英语文化的教学。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学习英语文化

高职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可以多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如用图片、教学录像、经典影视作品等,不仅使学生了解外国的地理状况和风土人情,对英语文化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录像带和电影的播放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的各方面,在这样的观看中让学生自觉地学习到相关知识,如在吃穿住行、日常交往中的各种细节等。

2.利用多媒体多听一些英语文化素材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单靠课本上的几篇文章是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的,因此,需要教师拓展多种途径,增加学生学习的机会,而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多听一些原汁原味的英语节目,就是进行英语文化学习的好途径之一。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收听VOA、BBC的广播节目,这些节目中经常有关于本国或世界历史文化的内容,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课外活动进行英语文化教学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想对英语文化有所了解,还需要教师组织有效的课外活动,在课下进行英语文化的渗透,给学生创造了解英语文化、培养交际能力的机会。比如,教师可以举办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辩论赛,在竞争中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也可以创办英语角和英语沙龙、举办英语晚会等。这些活动都可以使学生通过多渠道、多方位了解英语文化,增强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英语文化。

综上所述,英语学习属于第二语言学习,而语言的表达必须要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上,学习第二语言必然要输入第二文化,以便提高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因此文化教学是高职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在高职英语课堂中,教师要通过课前、课上、课下等不同途径进行文化知识的教学,把文化教学融入到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通过学习文化更好地学习语言、应用语言。

参考文献:

1.卢敏,《高职英语文化教学初探》,《考试周刊》,2009

2.鞠桂红、李春红、夏德习,《英语文化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引进》,《现代企业教育》,2010

篇5

关键词 文化 高职院校 英语教学 文化导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3.053

On the Introduction of Culture in Higher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Based on Language and Culture

LUO Lijia

(Hu'nan Polytechnic of Environment and Biology, Hengyang, Hu'nan 421000)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knowledge integration, the culture introduction in English Teach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has been concerned by all circles. Based on the language and culture of Higher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in the culture, the main purpose is to better train students to learn english. English is a language subject, it has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so in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of cultural content, so that students learn English through culture, through the understanding of foreign culture in English. In this kind of teaching method, only then can let the English student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use English better, improve the English communication level. In this paper, the problem of culture introduction in English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analyzed, and the strategies of culture introduction in English teaching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culture; vocational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culture introduction

0 前言

我国对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十分高,高职院校中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英语专业教学方面还应该进行文化导入,以便能够使学生更深入地学习英语。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并更好地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所以,英语学习中的文化导入教学法既能够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又能够让学生在跨文化语言学习中获得文化内涵的熏陶,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达到教学目标。因此,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对文化导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英语属于一门语言类学科,其内含丰富的文化知识。在英语教学中,英语的表达能够体现出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学习英语,就要掌握其文化内涵。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其学习目标是能够很好地应用英语,这需要学生对英语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如果不懂英语文化,即便是能够说出流利的英语,也难免会出现“中国式英语”或在表达方面受到影响。①学生学习英语,便要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与我国文化的不同,这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根据英语的实用特点进行教学,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自觉地借助英语文化深入学习英语。

2 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

高职英语教学中针对文化的导入内容可以分为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对话规范用语以及交际语言文化背景等。

2.1在词语中文化导入的内容

词语是英语的主要构成因素,词语包含两种意义,一种是表面意义,意为词语字面的意思,另一种是内涵意义,是指与社会和文化背景有关的意思。这就是语言与文化的一种关系。通常来讲,每当遇到英语中的内涵词汇,教师都需要进行文化导入,例如“rain cats and dogs”字面意思很是不通顺,但在英语中就可以解释为“倾盆大雨”。这正是英语文化的一种体现,西方国家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总结出了大量的此类语言表达方式,这是英语中的成语,与我国成语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是语言的精华、文化的浓缩。②

2.2在语篇中文化导入的内容

英汉文化中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篇章结构上的差异,这与中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有关,中国文化注重感官思维,西方文化注重线性思维,也就是说中国人说话爱兜圈子,外国人直截了当。③从语篇表达上讲,英语篇章的结构具有十分明显的线性特点,以演绎式为主。多数的语篇开头都是主题句,然后使用不同论点来论证主题句,最后再总结。而汉语的篇章有所不同,开篇由浅入深,最后归纳。

3 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与策略

3.1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

3.1.1循序渐进进行文化导入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虽然文化导入是有助于学生学习英语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在进行文化导入时,还需要循序渐进,让学生以理解为主。在英语课堂中进行文化导入,可以由浅入深、由简到难,根据高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本知识的引导下,逐渐扩展文化背景和文化内容。④在低年级中导入文化内涵,需要根据学生对英语的掌握程度进行文化导入,可以通过对话、谈话的方式吸引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语法和语言知识的学习能力。循序渐进导入法分为以下几点:第一,利用单词的介绍,讲解与日常生活有关或常用的单词,比如“sorry”的用法,“sorry”和“Excuse me”的区别,“hello”、”good morning”、“good evening”等常用词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常接触此类词语,对此类词语的印象十分深刻,在导入文化时学生不会感觉到陌生。第二,当学生对英语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教师可以通过英语短片、英文歌曲等扩大学生接触英语文化的范围,提高学生对英语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在英语短片或英文歌曲中,学生能够了解到英语的用法及为什么这样用,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3.1.2延伸相关文化进行文化导入

文化导入的目标并不是教育学生学习英语文化,而是利用文化导入,让学生尽快掌握英语。延伸相关文化进行文化导入是指可以利用课本内容,通过课本中的知识点进行文化内涵的延伸。⑤但前提是教师要先教会学生教材上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文化内涵的延伸。例如讲授“manner”一课时,在讲明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情境,一位同学在路上遇到老师,先用中文以什么方式打招呼?怎么称呼老师?后用英文同样演示一遍,从中教师可以渗透英文中对教师的称呼多数不叫“Teacher”,而是称之为“sir”,这是英语国家的称呼习惯。在延伸相关文化进行文化导入时,需要注意延伸的内容要根据教材知识点而定,不能在还没有学到相应的文化知识的时候便进行文化导入,否则会产生反向效果。

3.1.3对比中英语言进行文化导入

虽然我国高职英语教材的编写人是中国学者,但其中会包含十分丰富的英语文化内涵知识,教师在讲解课本知识时,可以通过将课文内容与中国文化对比,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在对比中找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同时也能够加深对英语的理解。例如,在讲授“hot dog”一词时,如果按照词义解释应该是“热狗”,在我国是对动物“狗”的称呼,在英语国家中,这是一种食物。另外,讲授中国与英语国家的不同之处,例如,中国人称“死亡”、“牺牲”等,英语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不会直接说“die”,而是会委婉地说“to be with god ”。由此可以导入,英语国家人对表达不好的事情时十分委婉,多与宗教、上帝有关,我国则不同。再例如,在讲解“party”一课时,主人欢迎朋友来家里做客,这时教师可以进行文化导入,讲解西方文化的风俗习惯。⑥英语国家的人认为在聚会时早到十分不礼貌,这样会影响主人的准备。而在我国,聚会通常早到十分钟会显得比较尊重对方,特别是对于长者或者地位较高者更应该这样。对比中英两国文化的不同,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能够让学生找到立足点,在学习中也不会十分吃力,还会对丰富的外国文化产生兴趣。

3.2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策略

3.2.1兴趣导入法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利用学生的课间或课余时间,培养学生阅读英文短文,例如英文的《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等,用小故事吸引学生的兴趣,在阅读中主动挖掘文化内涵,并与同学共同分享。教师在课余时间需要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为学生组织举办英语活动,例如英语小品、英语演讲、英语知识竞赛等,在活动中逐渐导入英语文化,加深学生的印象。

3.2.2文化讲课法

邀请外教老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座,为学生营造英语使用环境,在讲座中要为学生讲解英语与汉语的不同之处,再让学生自行观察和找出汉语和英语表达的不同之处,由外教老师进行外国文化的传播,让学生亲身感受外国文化,增强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

3.2.3教具演示法

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地点还是在课堂中,所以,教师要利用好课堂时间,在课堂上为学生进行文化的导入能够事半功倍。教师可以使用不同教具为学生演示英语文化,例如讲到“park”一课时,教师为学生播放多媒体视频,视频中展示各国公园,并配以简单描述的词语讲解有特点的公园,其建成时间、社会背景、历史价值等 。例如“奥林匹克国家公园”,在展示视频或图片的同时,教师应该多为学生讲解公园在西方国家的价值、意义,西方国家与中国对待公园景观建设的不同之处,让学生通过丰富的画面领略到其中的文化内涵,在更直观的教学中提高学习效率。

4 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跨文化语言教育是我国高职院校中面临的新课题,在保证学生学会英语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基于语言与文化论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是从英语知识层面过渡到语言艺术层面,让高职英语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注释

① 马凯,张卫红,米淑一.文化导入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3.4:134-135.

② 吴斐,杨永和,罗胜杰.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译介模式研究――以湘西民族文化为案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10):39-43.

③④吴斐,杨永和.民族文化译介传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知与阐释[J].贵州民族研究,2015 (3):109-114.

篇6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中西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际。

一、语言知识与语用知识并举,了解西方文化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向较注重教学的内容和语言能力,即培养学生能造出一些意义正确、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技能。但是学生没掌握语用知识,不知道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具体环境中用英语进行准确的跨文化交际[1]。“不懂得语言的运用规则,语法规则将变得毫无用处”(Hymes1972)。如“Whydon''''tyouopenthedoor?”是一句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但它含有强硬的命令口气,就不适合对长辈或初交的人说这句话,可用“Whynotopenthedoor?”来表达。又如,当夸奖别人的菜做得好时不能说“Ididn’texpectyoucouldmakesuchdeliciousfood!”(没想到你能做一手好菜!),通常可说“Whatadeliciousfood!”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而违反说话规则会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Walfson,1989)[2]。这里的说话规则是所在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必须存在的一种默契,一种双方交际时都遵循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Principles)”[3]。为使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能准确运用所学语言,必须语言知识与语用知识并举,才能真正了解西方文化,而高职学生就是欠缺文化背景知识。如《大学英语精读III》Unit4“LadyHermitsWhoAreDownButNotOut”的课文标题“DownButNotOut”学生很难理解。笔者先介绍美国拳击术语“downandout”,意思是拳击手被对方击倒后淘汰出局。再结合课文对“女隐士”特点的分析理解,把标题译为“潦而不倒”学生才恍然大悟。可见,不了解西方文化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就很难理解它在特定场合中引申出的社会意义。同是这篇课文中“…ifshechoosesyourdoorwayasherplacetosleepinthenight,itisasnormallyhardtoturnherawayasitisalostdog.”这句话令人费解。狗在西方视为人类忠实的朋友,所以赶走一只丧家之犬属不道德行为。又如:“WhyITeach”一文中,很多学生不理解“Beingateacherisbeingpresentatthecreationwhentheclaybeginstobreathe”。这里的creation和clay涉及到《圣经》典故:上帝用地上的尘土clay造人,并赋予人以生命力。作者在这句话中用clay隐喻没有知识的人,用breathe比喻“获得知识,开始成长”。这个典故把教师育人和上帝造人作了类比,使我们领会到教师育人与上帝造人同样伟大[4]。学生明白这些文化及隐含意义后,终于茅塞顿开。

二、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谨防“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Cultureshock)最早是由世界著名文化人类学家KalveroOberg在1960年首先提出的。初到国外的人往往由于不熟悉对方社会交往的信号或符号经常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反应,这种现象在跨文化学中称“文化休克”[5]。学生如果不把握中西方文化差异,用汉语的思维去理解、判断英语的语境,极易产生“文化休克”。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而文化差异就是思维方式的本质差异。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具有女性阴柔偏向,西方思维方式具有男性阳刚偏向。中国人偏人文,西方人重自然;中国人重悟性,西方人偏理性;中国人好静、内向、守旧,西方人好动、外向、开放;中国人求同、求稳,西方人求异、求变。我们在教学中有必要把日常生活交往中英汉文化的主要差异以及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归纳、比较和总结,这将有助于学生逐步区别语言的文化内涵,培养跨文化意识,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1.赞美之词

中国文化对赞美之语总是比较崇尚谦虚原则,“YourEnglishisverygood”和“Ilikeyourbeautifulwatch”之类的应答都要用“Thankyou”,因为这些赞美之词仅仅表示友好或是引起谈话的手段。

2.提供帮助

中国人对于别人的帮助往往采用“接受+感谢”的方式,在西方人们崇尚自立,会以“谢绝+解释”作回答。如回答“Wouldyoulikesomecoffee?”这样的kindoffer,通常用“No,thankyou”或“Yes,I’dloveto,butnotnow”之类的婉转回答。

3.文化禁忌

西方人一般都能容忍非本族语的人的语言错误,但对文化错误却会耿耿于怀,特别是文化禁忌。笔者把英语国家人士初次交谈的“禁忌”归纳成W-A-R-M四个字母,其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替religion,M代表marriage,同样引出“七不问”:不问年龄、体重、收入、、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和“吃了吗”。4.交际势能——把握交际讯号的强弱

西方人最常用最安全的话题是谈论天气,如“It’sreallyacoldtonight,isn’tit?Yes,itis.”这样的对话很容易使双方转入其他话题,并且能缩短会话距离,避免交际障碍。假如你碰巧遇到一家老外吃饭,主人客气地邀请你一起吃,“Wouldyouliketohavedinnerwithus?”如果你真的没吃,最好不要客气,否则挨饿的就是你自己了。

三、创设交际语境,培养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现代英语教学非常重视语境,建构主义理论也提倡语境化教学(Situatedinstruction)。因此教师要尽力为高职学生提供真实的或模拟的交际情景,力求创设学生能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氛围,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如《综合英语II》Unit7“ListeningandActivities”听说部分,为使学生了解并熟练掌握“祝愿”和“问候”的日常交际用语,我设置如下情景作为导入:Weallknowtherewillbe“AJobHunting”inourcampustomorrow.Areyouinterestedintheinvestigationonjobhunting?Howdoyougreettheinterviewers?Andhowdoyourespondtotheirreply?学生积极动脑,很快列举出许多学过“祝愿”和“问候”或“代问候”及其应答的表达。听力结束教师趁热打铁适当补充,引导大家归纳总结。接着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自编对话进行操练,做到学以致用,运用自如。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不断应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如利用多媒体、幻灯、音像或互联网等创设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使学生在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更多的文化信息,从而提高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使课堂教学真正交际化。在《BEC》“Interview”这一项目设计课上,我先组织学生看一段有关招工的录像,然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Whatdoyouwanttodoafteryougraduatefromtheuniversity?Whatquestionsarelikelytobeaskedinajobinterview?Whatwouldyouaskifyouweretheinterviewer?接着我用PPT设计了几种模拟招聘的具体场景,让学生申请做家教、商店促销员、收银员和导游,然后在课堂上表演。师生们从语音语调、内容设计、体态表情、语言得体和合作创新等方面进行互评。大家积极参与,表现了空前的兴趣和竞争力,体现了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更可喜的是那些平时在课上不愿开口说英语的学生在大家的鼓励和配合下,增强了信心,消除了紧张情绪,获得了很好的锻炼机会。运用多种电教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课堂变成了社会的缩影,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在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中勇于开口,乐于开口,在模拟情境中建构新的语言能力,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四、渗透中西文化,培养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包括语言交际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Non-verbalcommunication)。非语言交际行为是指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行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语言至多只占整个交际过程的35%,而其余的社交信息都是依靠非语言交际传递的(Birdwhistell,1970:50)。因此非语言行为就成了跨文化交际成功与否的关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空间观,因而导致不同的会话距离。在英国,礼貌的听者会认真地注视讲话者并不时眨一眨眼表示对对方所谈之事感兴趣,美国人则希望听者频频点头或发出哦、嗯之类的声音表示对所讲内容感兴趣。中国人则通常会眼看着对方保持安静。有位颇为出色的中国学生到一家英国公司接受最后的面试。敲门进入办公室后,学生坐下并顺手把放在经理面前的一张椅子向前拉了一下。面试后,该生自我感觉良好最终却遭拒绝,是因为英国经理事先将椅子放在他认为合适的交谈距离位置,而中国学生无意间向前一拉,将距离调整到他认为舒适的位置,可能使经理感到不适,最终导致被拒绝录取。

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出来(吕叔湘1977)[6]。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进行中英非语言交际对照教学,如中国人用拱手和鞠躬表示感谢,英语文化的人用亲吻和拥抱表示感谢;美国人习惯用手指胸膛表示“我”,而中国人手指鼻子表示“我”的动作,在美国人看来是滑稽可笑的;美国人用手拍成年人的头表示同情、鼓励对方,中国人则认为这是有意侮辱对方;中国人气愤至极会跺脚,美国人在急不可待时才跺脚;英文化的人喜欢佩戴猫头鹰图像的徽章,因为在英文化中猫头鹰是智慧的象征,而在中国人看来猫头鹰是邪恶的化身,俗话说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预示着凶多吉少。中国人在给人指方向时,习惯于用食指指点。在英语文化中,这是既不雅观、又不尊重别人的手势;用手下意识地摸一下鼻子,在中国人看来既无什么含义,也无伤大雅。美国人却将这一动作视为隐匿不好的想法或谎言的手势,或者表示不同意或拒绝对方的看法。

参考文献:

[1]蒋永远.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1).

[2]柏音.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0,(2):73-79.

[3]张卫红,张凯.外语教学中语用知识的应用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3):329-331.

[4]尹锡荣.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大学英语教学[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2,(6):85-87.

篇7

关键词: 社会文化知识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职英语教学

外语交际与母语交际不同,用母语进行交际的人属于同一文化背景,而外语交际的双方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外语交际能力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必须把传授社会文化知识作为外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语言与社会文化知识之间的关系

“文化”一词含义非常广泛,它包括社会信仰、传统观念、风土人情、文学艺术、衣食住行等,因此可称为“社会文化”。社会文化与交际密切相关,是一整套约定俗成的社会生活方式的体系。就语言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来讲,语言有以下几种功能:(1)交际功能。语言是人们交际中传递信息的工具,而交际是语言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2)载体功能。语言在人类发展的各个阶段反映着社会文化,并将其一层层地积淀下来,世代相传,所以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3)指导功能。人们可以通过语言对别人施加影响,也可以从语言中得到知识,接受教育。因此,语言与文化不可脱离或单独存在。

东西方人由于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因此在思想、信仰、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差异很大。这些差异反映在语言中,则涉及词汇、句法、礼貌用语、禁忌语等方面。

比如,汉语中表示亲属的词特别多,而英语中这方面的词语却很少。如汉语中的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父在英语中只有一个对应词uncle,伯母、婶母、姑母、舅母、舅妈、姨妈在英语中只有一个对应词aunt,而“嫂子”、“弟妹”等词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的称谓。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汉民族封建文化非常重视家庭结构特征,无论哪一方面的社会关系,都必须按亲属称谓进行规定。英语中没有类似的文化背景,因而缺少与汉语称谓一一对应的词汇。

二、在中职英语教学中讲授社会文化知识的必要性

由于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及追求升学率或考试过关率,中职英语教学往往也过分注重词汇和语法的讲解,不太重视社会文化知识的传授。结果不少学生虽学了几年英语,却仍难以进行较自然、有效的交流。既然语言不能脱离文化单独存在,那么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就应该重视相关社会文化知识的讲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社会文化知识的教学原则

加强英语社会文化知识的讲授,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意识。

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社会文化知识不仅应包括历史事实,更应注重研究当代社会中的文化现象。

在比较两种文化时,应重视各民族文化的特点,对任何文化都不带有歧视或偏见的态度。

四、社会文化知识的教学内容

行为方面——包括衣食住行、购物、文化活动等;社会生活方面——包括工作场所规定、婚姻与主要社交礼节等;体势语言如面部表情、手势等。

五、社会文化知识的讲授方法

(一)实物与图片

讲授社会文化知识如仅依靠书面教材,学生听起来会感到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使用邮票、明信片、报纸杂志的插图等实物和图片辅助教学。由于中职生英语词汇有限,听力水平一般,教师可用英语和母语结合起来讲解和表述,以便学生理解。

(二)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网络

电脑、投影仪、电子白板、播放机等多媒体教学设备与网络能生动、自然地反映社会各阶层人民的思想和生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英语文化的内涵。在运用此教学方法时,应注意处理好影像与文字、英语与母语的关系,使教学内容与教材一致。为强化教学效果,教师可事先提出问题,在学生看完视频或听过相关材料后,进行口头问答或讨论。

(三)常用课堂练习的类型

1.多项选择

在多项选择中,可创设一个情境,选择项为回答,以下是一个关于礼节的练习:

You have been having a headache for a week and have just started to feel better.One of the parents of your friends says:“How are you?”,What would you do?

A.Start talking about your problem.

B.Say:“Not bad,thanks.”

C.Say:“Thank you,how are you?”

D.Say:“Thank you,and you?”

(答案是B)

2.填空

填空是创设情境后让学生回答,不同之处在于它要求学生写出答案,其难度略高。如:

Situation:You have been invited to dinner at an American friend’s home.

You are about to sit down to eat,but you want to use the toilet before dinner?

Question:Could/Can I use the bathroom?

Your friend’s answer:Sure.

(注意:这类练习的主要目的是练习运用社会文化知识。)

3.模仿

模仿相对而言难度较大,但如选题适中,往往更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如:

Situation:At a restaurant.

Student A has ordered food but the server brought him a different dish because she has forgotten what was originally ordered.

本练习要求学生扮演饭店顾客与服务员的角色,练习用“澄清事实”与“争议”这两项语言功能,由于情景设在饭馆,争议的内容具体,因此难度并不太大。需注意的是,中职生词汇量较少。为使活动较顺利地进行,教师不仅应选择合适的学生,而且应补充一些相关的词汇和短语。

4.对比

对比是讲授社会文化知识的有效方法。

(1)利用教材内容与本国文化进行对比。

如中职英语教材中一般都有关于节假日的文章,教师可要求学生将中外节假日(如圣诞节、春节等)作比较,并让学生区分出这两个节日期间常用的不同祝愿语。

(2)选择一些社会文化差异的练习,比较中外文化的特点。

You are visiting an American friend in her new apartment.You like the apartment and you want your friend to know .What would you do?

A.Say:“Your apartment is nice.How much is the rent?”

B.Say:“The place is really nice,I like it a lot.”

C.Say:“I like your apartment”.Then pick up some things.

D.Say nothing,but walk around and look at everything in the apartment.

(答案是B)

中国人询问同学或朋友物件的价格是常见的事,但在西方,这是一种禁忌。教师对这类文化差异可能已讲过多次,但在与外国人交谈时,不少中国学生仍会下意识地提出这样的问题,通过练习可以避免犯类似错误。

六、结语

外国文化不可能自然习得,它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因此,在教学中讲授英语社会文化知识就十分必要,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升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中进行社会文化知识的讲授目前已取得一些成效,但由于这方面的教学历史还较短,有待我们进一步努力和创新。

参考文献:

[1]邢福义.文化语言学增订本[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1).

篇8

现在,我国中职学校各专业的学生在中职的一、二年级阶段学习基础英语,三年级开始学习专业英语,计算机及相关专业也是如此,计算机英语的课堂教学只有计算机英语阅读,没有听说写译训练。结果是大部分学生本来通过一、二年级的基础英语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听说基础,到了专业英语学习阶段,因为只重视计算机英语的翻译教学,学生的听说写的能力呈下降趋势,这使得毕业生难以达到社会对他们的外语要求。

2、科学合理地选用教材

计算机英语与基础英语不同,基础英语教材的选用应重视学生语言基础的培养,除应增加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新生事物、重大事件等跟上形势的活性内容外,其教材的选用基本是稳定的。而计算机英语则不同,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新技术、新名词、新概念不断涌现,这就对计算机英语教学的教材选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目前的形式下,计算机英语教材必须增加许多反映90年代计算机新技术和新应用的内容,以适应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适应社会对计算机及其相关领域从业人员的要求,如在以往教材的基础上,应增加反映计算机硬件技术的RISC技术,制造行业中迅猛发展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新闻出版、广告、影视广泛应用的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信息高速公路和综合业务数字网络ISDN和计算技术中的安全保密问题,以及新一代计算机和神经计算问题等。总之,要选用合适的、能反映计算机科学与应用的最新技术的计算机英语教材,这是搞好计算机英语教学的基本保证。

3、从实际出发,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现在的基础英语教学己经开始强调培养学生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交流信息的能力,即较强的阅读、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的语言文化素质,不仅强调学生外语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计算机英语也是如此,在加强阅读能力的同时,必须从实际出发,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在听力方面,应训练学生能听懂或基本听懂与其专业有关的专家所作的报告、讲座;听懂或基本听懂外国同行所谈论的相关议题,使学生在计算机英语学习阶段,听力水平和阅读水平同步发展,竞相共生,而实际上作者简介:高飞,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随着学生阅读量的不断扩大,听力水平越来越落后于同期阅读水平,听力和阅读之间产生了严重的脱节现象,以至于当接触到远远低于同期阅读难度的听力材料时,学生们觉得障碍重重,信心失落,随着与国外交流的日益增多和科学的无国界性,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无法与国外同行进行交流不能不说这是他们的一大缺陷。在听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要听说结合,听和说关系最为密切,与说相关的口头练习有复述模仿、听力解释、口头回答等,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经常给出计算机及其相关领域的议题,鼓励他们多说,用计算机术语进行交流。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办法,通过三个阶段来培养:第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笔头作答,上课时读出答案,供大家讨论,这样能使学生准备充分,增强自信心,因为学生通过中职的一、二年级的基础英语的学习训练,他们己经有了一定的听说基础,所以可以很快过渡到第二阶段;第二阶段逐渐把问题从简单引向复杂,从具体引向抽象,要求答语的语言形式从单句过渡到几句话组织的一段话,意义连贯,逻辑性强,综合运用描述、论证、推理等方法提出观点并阐述理由,以期逐步提高他们的英文思维能力;第三阶段过渡到让学生课上直接口头回答问题,来锻炼他们较强的口头语言组织能力,教师在课堂上随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口头回答,或让他们集体讨论再回答。另外,在读写方面。因为目前的计算机英语教学比较重视阅读,笔者在此不再赘述。在写的方面,我认为也应采取从简到难的做法,可以先让学生缩写较长的计算机英语原文,逐渐过渡到自己独立用英语写作,以期熟练应用在阅读过程中所积累的大量的计算机专业词汇,提高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