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领导学论文8篇

时间:2022-03-01 20:37:40

领导学论文

领导学论文篇1

[关键词]科学领导观;领导文化;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1)03-0055-02

科学领导观文化意蕴的时代性

我们党的领导经验证明,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转化为具体的文化模式,才能从根本路线上,调动和凝聚各方力量,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不断推进我们的事业向前发展。科学发展观展示的文化模式从根本上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我们党在历史上各个时期制定的总路线或基本路线,在党的整个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系统中都处于核心地位,发挥着关键的导向作用,是整个领导方式的灵魂,是具体领导文化模式的生动体现。如果搞不的根本路线(基本路线、总路线)与各具体方针、政策的内在联系,就很难从根本上把握全局,很难使领导方式正常运转,很难做一个清醒的领导者。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同志关于总路线的思想,提出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明确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绝不能干扰它,冲击它”。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根本指导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指导我国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路线。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揭示了新时期党的根本路线的科学内涵和文化意蕴,为新时期党的领导的实现指明了路径。虽说文化模式概念在本质上与领导方式概念相同,都是体现了有领导的特定联合体内在的精神力量和价值取向,但是文化模式在反映文化的内在结构方面更灵活,在揭示领导过程阶段性方面更贴切。这里所说的文化模式,不是文化模式一般,而是特指领导文化的具体模式,也就是党的领导在特定历史阶段所展示的文化模式。如果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总路线,规定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领导文化及其模式,那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文化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指出“党的工作核心,是支持和领导人民当家作主”这既揭示了领导的价值,又揭示了领导的本质“领导就是服务”,也展示了社会主义领导文化的独具特色。其实质既不同于统治性领导文化,又不同于管理性领导文化,是服务性领导文化。因此,领导文化的指引、导向、引领等功能,是为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服务的。这就是服务和引领的统一,从而使有领导的特定联合体的生存方式才能展示其自觉性、整体性、目的性的特质。也就是说,具有内在统一精神和价值取向的文化主义,自觉选择了科学发展的路径。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的领导观,把科学领导观的文化意蕴提升到崭新的高度。把“支持和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马克思说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联系起来,在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上实现科学领导,实现人的解放。马克思说:“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已”,这就是以人为本。只有这样,人将成为自己的主人、社会的主人和自然的主人。由此可见,支持和领导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领导文化的最高价值取向。

正确认识和把握科学领导观的文化意蕴

首先,必须弄清领导与文化的关系。领导与文化的关系集中反映在领导的产生及其性质上。文化的旨意、指向、引领、调控等功能被人们所接受,或人们以其优秀成果和时代精神引领自己,使自己成为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那便是领导的产生。在这个意义上,领导的始起具有自我领导的意味,这无论对领导者、个人或集体(包括阶级、政党)都是适应的。领导主体在此基础上,得到认可,成为人们的榜样,并以自己的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引领人们实现共同的目标,这就是领导。因此,领导的性质是属于社会调控性的。但从本质上与外在的强制性社会控制不同,它是属于引领性、导向性社会调控。

其次,必须弄清领导的科学属性和文化属性。领导的科学属性和文化属性不是截然分开的,尤其是从科学领导观的实现状况或路径而言,科学领导观的威力或魅力不仅表现于它所揭示的客观规律及其知识体系,而且表现于它展示的文化精神或文化模式。领导文化包括领导活动的信仰、价值追求、思维、活动方式以至生活习俗等,是我们身边随处可见,可以触摸,可以体味,可以时刻呼吸的精神氛围,具有感召力、号召力。历史经验证明,成功的领导既要靠知识的力量,更要靠信仰、境界等精神的力量。领导文化及其模式的本质是有领导的社会特定联合体的内在精神和价值追求。当前,关键是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文化及其模式。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导向性、服务性领导文化提升到全新的历史高度,树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文化的全新模式。其特点是突出人的主体性,注重文化精神和时代精神,改变用外在的强制的办法实施领导的陈旧观念,在人生观、价值观的统一上激励人们,凝聚力量,实现领导目标。

再次,弄清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把握文化功能或文化精神。文化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不同角度深入研究。在此,只从领导文化的视角,探讨文化精神对领导方式的决定性影响。人性就是社会性这一科学命题,既回答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又回答了社会控制产生的必然性和领导文化产生的必然性。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领导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基本是按照两种路向过来的:一是统治性领导文化和管理性领导文化,都是属于其主体控制被统治、被管理的一方,其特点是外在的强制方式拓展文化功能;二是导向性领导文化,由于其共同的社会主体,共同的利益和目标,该联合体的运转是以其核心的引力所始起的自控性运转。其特点,领导主体的引力本质上是服务性的,这才是形成统一的精神力量和价值取向的关键。引力性和服务性的统一深刻揭示了科学领导观的基本路向,划清了统治性领导文化和管理性领导文化与服务性领导(也叫导向性)文化的界限,明确了科学领导观的实质是自我领导,是自我调控的路向。

应当指出,当今世界范围,多种领导文化空前广泛地交流、交锋、交融;国内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改革开放的经验证明,我们党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领导文化,既扬弃中国传统文化以封建伦理为精神基础,也摒弃西方文化以宗教为精神基础。没有什么普世价值的领导文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领导文化善于在全社会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并使之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占据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领导文化自身绝不能多元化,绝不能淡化马克思主义,绝不能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领导文化的观念,开启了从文化的视角去理解或把握领导的思路,这对全面理解科学领导观的深刻内涵,提高我们领导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指导下,贯穿于我们党的领导观的基本文化精神,至少可概括为三条:实事求是、自力更生、以人为本。它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又体现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过程,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本理念,是贯穿于我们党的科学领导观的活的灵魂。很难设想,一个人不是社会主义者,能够领导好社会主义事业。邓小平同志在晚年语重心长地说,“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关键在人”。“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老祖宗不能丢啊”,“领导班子还是要注意年轻化,要选马克思主义者”。正因此,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尖锐地批评一些干部学用脱节,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当作首要任务,号召全党干部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的人格化就是马克思主义者。领导文化的根本理念,如果不能人格化,那么,它就成为空洞无用的教条。

大力弘扬科学领导观的文化意蕴,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

在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大力弘扬科学领导观的文化意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是有利于提高领导干部的文化素养,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文化素养是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想人格的重要内容,一个没有文化素养或文化素养不高的人,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领导干部。领导干部的文化素养包括知识文化素养、道德素养和身心素养。它集中反映和体现在文化价值观或人格价值观上,而文化价值观说到底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力弘扬科学领导观的文化意蕴,就是要求领导干部要确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三观”我们讲了几十年,但事实上真正解决好这个问题是不容易的。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情况下,传统的文化价值观与现代市场经济文化价值观发生碰撞,社会上出现了所谓的信仰危机,反映在领导干部身上就是文化价值危机,传统的价值观念的失衡,以至于有些人产生了迷惘,失去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出现了过分追求物质欲望的价值取向。领导干部在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对人格自我完善的追求,必须牢记共产党的宗旨和党的领导干部的神圣使命,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领导学论文篇2

关键词:党的建设;科学发展观;领导文化

中图分类号:D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7)01-0050-03

贯彻科学发展观,应当建设先进的领导文化,科学发展观与领导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科学 发展观对进一步建设先进的领导文化提出了要求,只有建设先进的领导文化,才能落实科学 发展观。本文特对此进行论述。

一、科学发展观与领导文化的内在联系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同、邓小平和同志关于发展的 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的理念, 科学发展观也是我们党对2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进行总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 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因此,它对于指导社会全面发展具有 十 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是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的,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建 设的规律和共产党执政的规律。

科学发展观和领导文化的关系,总的来说,两者是融为一体的,我们特定的领导文化产生了 科学发展观,而科学发展观又使得我们必须进一步建设符合社会发展的先进的领导文化。 从现实来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三个 代 表"重要思想要求代表先进生产力,代表先进文化,而领导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进一步建设先进的领 导文化。

科学发展观为建设先进的领导文化确定方向。在不同的时代、对于不同阶级的领导集团,有 着不同的领导文化,科学发展观既然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那么,我们的领导文化必须体 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就是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一步建设我们的领导文化

建设先进的领导文化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思想和理论保证,只有建设先进的领导文化 ,各级领导干部才能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才能把思想统一到科 学发展观上,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要求上,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 指导各项工作。

二、科学发展观对建设领导文化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 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体现了党的宗旨;全面, 就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将整个社会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推进经济、政治、 科学技术和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发展中的诸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各方面 关系;可持续,就是要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并取得发展的绩效。

由此可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复杂的领导活动,既然如此,领导在其中具有着重 要的作用,而领导的主导作用从一定角度来说,是由领导文化决定的。领导文化是与领导活 动紧密相关的一种文化,它的内涵由领导本质决定,领导文化的外延围绕领导本质而展开, 涉及到对领导权力本身的认识、权力运行方式的确定、领导的方法论和领导的价值观念等 等,是泛文化在领导活动中的特殊反映,是领导者开展领导活动的精神导向。

因此,科学发展观对领导文化提出了要求: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的领导文化应当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文化。科学发展观是符合社会发展的 先进的领导观,是一种反映时代的潮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领导观,这就 决定了我们的领导文化应当是面向未来的领导文化,否则,就不能对科学发展观进行支持, 科学发展观就有落空的危险。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创造的领导观,这就决定了我们的领导文化应当具备创造的本质。有了创 新的信念和行动,才会主动地去获取新的知识和经验,为创新作好准备,才会产生创新的气 魄和胆略,从战略上考虑问题,将创新付诸实践,才会经得起前进中的挫折与失败,才能不 断进取,才能面向未来,从而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在科学发展观要求下的领导文化应当是 反映广大人民群众意愿的文化。只有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 这种领导文化才能发挥其作用,科学发展观的贯彻才有群众基础;缺乏认同性的领导文化, 必将被社会淘汰,何谈发展?正因为如此,剥削阶级的领导被了,因为剥削阶级的领导 文化是愚弄人民、欺压人民的文化。一种领导文化如果被广大群众认同,就会产生巨大的作 用,就会产生共同愿景。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整个旧社会并率领人民前进,也正是 因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文化被人民所认同、所接受,因为中国共产党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 根本利益。

三、建设先进的领导文化,落实科学发展观

首先,在充分体现领导本质中建设先进的领导文化。既然领导文化对科学发展观起着支持的 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建设先进的领导文化,从而使科学发展观得到落实。建设先进的 领导文化是领导者自身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领导机关和领导者应当是建设的主体; 既然领导文化的内涵由领导本质决定,因此,为建设领导文化,我们必须坚持领导的本质。 笔者曾在1995年提出了领导的三级本质(见《领导科学》1995年5期):领导的一级本 质是领导所具备的最基本的质的规定,就是对于团体的带动性;领导的二级本质即领导应 具备对群体的服务性;领导的三级本质就是为群体事业的开拓性与创新性。在此,将科学发 展观与领导的本质结合进行分析: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这就与领导的二级本 质紧密相关,为此,领导者应当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应当认识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具有不可取代性即唯一性;具有必然性和科学性,即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具有高层性 和全局性,是制订政策和检验政策的依据;具有实践性和现实性。只有当我们坚持了这一宗 旨,体现了领导的二级本质的时候,科学发展观才能在根本上加以落实。从科学发展观的落 脚点来看,是为了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既然如此,就应当了解广大群众的要求和愿望 。为体现领导的二级本质,领导必须依靠广大群众,只有依靠群众,才能服务群众。依靠群 众的实质是坚持群众路线的问题,同志说:“在我党的一切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 ,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 的 领导意见,这是最基本的领导方法"。(《选集》合订本第854、855页)领导者要紧 密依靠群众、集中群众的智慧,才能形成正确的决策,才能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 。

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与领导的三级本质紧密联系的。只有体现领导三级 本质即开拓性与创新性的时候,才能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下去。改革开放的环境为领导者 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条件,领导者应当强化创新的自我意识,坚定创新的信念。具有创 新信念的领导者,善于朝令人不明白的方面想问题,乐于去思考令人棘手的问题,他们不习 惯对局面进行维持而是力图去改变它,他们不惧怕困难的束缚而是努力去战胜它。为此,必 须破除旧的思维定势,否则,所谓树立新的思维方式只是一句空话。为求发展,领导者要有 科学的发展的思维方式,要克服思维的惰性、刻板与僵化。科学的发展的思维方式是创造性 的基础,它突破常规的作法,是创造性的一种要求。所以说,没有科学的发展的思维方式就 没有创造性。从实际的领导活动来看,领导面临的不是一个静止不变的系统,在领导活动中 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领导者只有以科学的发展的思维方式来对待,才能解决实际问题 ,一个思想僵滞的领导者是胜任不了领导工作的,更谈不上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其次,在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中建设先进的领导文化。之所以要在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中建设 先进的领导文化,这是因为:其一,科学的发展观是全面、协调的发展观,这就必然与系 统、与战略相联系;其二,领导文化是一种高层文化,具有一种引导意义,这是由领导的率 领作用决定的,为此,领导文化与系统紧密相关,这也就决定了领导文化与战略的关系,因 此,为建设先进的领导文化,领导者必须提高战略思维能力。领导者的战略思维能力直接关 系到对事物的驾驭能力。作为领导者,如果缺乏战略思维能力,是难以甚至无法胜任领导工 作的。无数领导活动中的实践说明,凡是具有战略思维能力的领导者,就能较好地推动系统 前进;凡是缺乏战略思维能力的领导者,就会给工作造成损失。因此,应当重视领导战略思 维能力的培养,这是领导者的一种十分重要的素质和能力。如果缺乏战略思维能力,是不可 能坚持科学发展观的。

曾庆红在《努力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和本领》中也指出:“要善于把握全局。不谋全局者不 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飞速发 展,新情况、新问题、新知识不断涌现,国内大局与国际大局的联系与互动越来越紧密,对 领导干部善于把握全局、精心谋划全局、自觉服从全局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要“以宏观 的战略思维分析全局"。

再次,在把握领导活动的规律中建设先进的领导文化。领导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律,它支配着 领导文化的建设。领导活动有其自然属性,同时,具有其社会属性,因此,为探讨把握领导 活动的规律,不仅要研究其自然属性,更要研究其社会属性。应当说,以人为本,全面、协 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就是领导活动的一个规律。我们既要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 要去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只有在对规律的把握中才能建设先进的 领导文化。

领导学论文篇3

关键词:领导者;哲学思维;特征;作用

领导作为一门系统科学,有其内在的规律,也凝聚着哲学智慧。高超的领导艺术,得益于博大精深的哲学思维。善于运用哲学思维,应是领导者决策的显著特点。

一、领导者的哲学思维

领导者的哲学思维,就是领导者的理论逻辑思维,是领导活动中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辨证思维活动。

(一)哲学思维

哲学思维的本质是辩证思维。辩证法的本意是在辩论中揭露对方的矛盾并克服这些矛盾来求得真理的方法。苏格拉底把辩证法当作通过对立意见的争论而发现真理的艺术;柏拉图则把辨证法看作通过揭露对方论断中的矛盾并加以克服的方法;亚里士多德在逻辑学意义上将之作为形成概念、下定义和检验定义是否正确的思维方式;黑格尔认定辩证法为揭露自身矛盾的思维方法,是适用于一切现象的普遍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唯物辩证法。哲学思维本质界定为在对立统一中把握对立面的辩证思维。它表现为从有限寻求无限,从暂时中寻求永恒,从相对中寻求绝对,从有条件中寻求无条件,最终形成对宇宙最高原理的把握,是在思维运动中从存在与思维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最普遍最一般的思维方法,是思维方法中的最高层次。

(二)领导者哲学思维的基本要求

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看,领导者哲学思维的基本要求如下:

1.领导要善于通过现象揭示本质,即把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坚持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即在深入实际进行调查、获取大量真实有效的感性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矛盾分析和逻辑加工,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指导实践的目的。

2.领导要善于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把握矛盾问题的精髓,即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既善于全面地思考问题,又善于重点地对待问题;既善于研究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又善于找出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坚持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明确矛盾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性。

3.领导要坚持以国家和大多数人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以为人民谋福祉为根本目的,一切思维和实践活动必须紧紧围绕这一根本原则。

4.领导要善于客观的体现矛盾的目的性即联系性。既体现矛盾的相互依存,又体现矛盾的相互贯通,不能忽视甚至割裂矛盾相互包含、相互排斥、相互转化的微妙动态关系。具体工作中,领导者首先要突破传统思维,追求内涵的创新性,根据单位的客观条件、基础和环境,客观全面分析;看到自身与他人条件的差异是基础,不迷信权威、不拘泥于传统、不盲目从众是关键。其次,领导要超越平常规矩,追求方法的非逻辑性。发展就是一个不断超越即成现实,追求和实现理想的过程,也是一个超越常规的过程,更是领导者哲学思维价值厘定的过程。它注重事物的非逻辑的、甚至反逻辑的联系。再次,领导要能打破既定模式,追求角度的灵活性。

二、领导者的哲学思维的具体要求及特征

(一)广纳百家之长,根据情况发展对治之动。

广泛吸取哲学思维指导决策的成功经验不仅指“通古”,更蕴含着“纳今”。以古鉴今,不仅是文化复归的期求,也是与时展相契合的。从党和国家的角度看,近些年来,有时代主题的转化,有中心任务的转化,这些转化有效的引领了我们国家的前进和发展。实践证明,不抓住时机适时“转化”,就会贻误大局。

(二)科学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秉持逻辑正态。

正确运用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等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帮助人们科学的推断,做出符合实际的结论。恩格斯说:“不应牺牲一个而把另一个捧上天去,应当把每一个都用到该用的地方,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只有注意它们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如使用演绎方法,不能只注重一般原理知识,而忽视归纳,那样就难以发现现实中的特例而犯错误。黑格尔说:“用分析方法来研究对象就好像剥葱一样,将葱皮一层一层地剥掉,但原葱已不存在了。”[2]如领导决策如果只讲综合而没有分析,则决策方案过于笼统,缺乏现实操作性,难以实施。当然,这并不否认使用分析与综合方法时,一定时期一定问题一定问题上,两者各要有所侧重。(三)强调哲学思维指导领导决策的自觉性,重视实践的期求。

哲学思维与领导决策存在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提高决策水平必须加强接运用哲学思维的自觉性,须从以下方面入手。其一,认真学习和精确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中的基本观点,如唯物论、联系与发展、对立与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认识与实践、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社会意识形态等,把握哲学思维的丰富内涵。其二,熟知领导学的基本理论,掌握领导决策的程序、方法、原则与特点等。其三,积极参与决策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概括、总结哲学思维运用于领导决策的经验与方法,使哲学思维更好地为领导决策服务。

三、领导者哲学思维的作用

(一)哲学思维是领导者制定正确决策的思想基础

调查研究是制定领导决策方案之基。首先,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实情,包括世情、国情、党情、民情、z,才能找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其次,通过调查研究掌握了客观依据,才能在多个方案中准确选优,始终坚持我们党把人民群众的情绪作为决策的第一信号,对民情的调查研究对于决策方案的选择尤为重要。再次,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把握整体上的齐全性。最后,通过调查研究还能识破假象、错觉。

客观实际是确立领导决策目标之本。决策的制定要做到“三个不能,一个必须”。“三个不能”指决策目标一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二不能从外国模式出发;三不能从本本出发。“一个必须”指决策目标的制定必须实事求是,坚持从实际出发。

(二)哲学思维是领导决策成功实施的思想保证

客观规律是领导决策实施的基本前提。领导决策的实施是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它受客观规律的制约。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否则,再好的事先设计也难以为继。

根据和条件是领导决策实施的主要依据。可能性有两个基本因素,即根据和条件。根据是决定事物性质的根本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条件是指与某一事物相联系的,对该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作用的各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发展的外因。可能性则是根据与条件的辩证统一,无根据就无可能性,有根据但无条件是抽象可能性,只有既有根据又有条件才是现实的可能性。离开了根据和条件就无可能性。

整体与部分相关联是领导决策实施的重要原则。表现在三方面:其一,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整体由部分组成,整体是部分的合成,离开整体,部分不存在,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不是手”。其二,整体与部分相互包含。整体包含部分,部分中也包含整体。其三,整体与部分相互作用,整体决定部分,部分影响整体,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整体的功能大于或小于部分功能简单相加之和,这取决于结构是否合理;二是整体的性质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部分的有机结合。这一思想原则,是领导决策实施中需把握的重点。超级秘书网

(三)哲学思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对领导决策来源和决策实施的检验以是否促进社会实践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为标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离不开领导干部深入实际详细的调研,做到透过现象,分析本质,按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十六字方针,既通观全局,又洞察细节。这是领导者的当前工作任务,也是实现我们国家和社会长远发展目标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徐桂林等,《的哲学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河北北方学院报,2008年四月

[2]芦建英,张金萍《哲学思维方法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6月

领导学论文篇4

(一)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

在发展领导科学发展能力过程中离不开知识结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而这种知识结构还应该是立体、开放和动态的,这样才能更好的将不同层次方面的相关知识进行有效的配合和补充,使其在知识系统中能够更限的发挥各自的作用,为领导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当前我国处于信息快速发展时期,这就需要知识结构要具有较好的开放性,从而能够做某对各种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进行不断的吸纳,吸取其精华部分。作为知识结构,当理论和实践不断发生变化时,其也需要随之做出必要的调整和补充,这样才能使知识结构更加科学和合理,为领导者自身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科学的战略思维体系

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构成要素当中,其中战略性思维体系作为其重要的核心,其直接代表着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高低,对于一个领导来讲,其战略思维是否成熟,直接对其领导能力、领导方法、领导艺术和领导绩效具有较大的影响,同时还会对发展的全局性、科学性、有效性和持续性带来较大的影响。领导者有了系统思维,才能放眼整体,总揽全局,全方位的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规律。只有具备创新性思维的领导者才能够勇于破旧立新,突破传统的、陈旧的、教条的局限,不断提出新思想,创造出新理论,制定出新战略,思考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以便更好地领导科学发展。

(三)复合的领导力和叠加的领导艺术

在科学领导能力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复合的领导力和叠加的领导艺术,这两点作为重要的支撑而服务于领导科学发展目标。作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在具有复合的领导力和叠加的领导艺术后,才能将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更好的发挥出来,确保领导的科学性。这两点是实现科学领导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领导艺术主要包括运筹艺术、决断艺术、权变艺术、用人艺术、协调艺术、激励艺术、讲话艺术、开会艺术等网。只有具备复合的领导力和叠加的领导艺术的领导,才可能成为具有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领导。

(四)先进的领导伦理

先进的领导伦理是领导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在领导活动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一名领导者,其在领导活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选择发展问题,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也会存在各种利益之间的选择问题,这都是从社会发展角度出来会遇到的问题,如果领导者个人方面则会遇到权力观和政绩观的选择问题。在对这些问题的选择时,领导者则需要拥有先进的领导伦量,这样才能有效的避免选择出现偏差。因此,要实现科学领导,就必须培育先进的领导伦理并充分发挥它对领导行为的导向作用。

二、结束语

领导学论文篇5

期待学生写出高质量的小论文,教师和学生单纯着眼于“落笔”阶段是不够的。小论文的撰写,应该以课程标准为统领,系统地贯穿于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中,否则,突击布置小论文作业,学生是无所适从的,也很难一下子写出高质量的文章。以下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我结合几年来在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时政教育与教材内容相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高中生普遍对课堂所提到的时事政治感兴趣,课程标准也指出,课堂教学要与“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现在教材的内容都很重视生活化,坚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时事政策教学和实例教学,因而教师选择教学内容要突出时政性,培养学生关注时政的态度,提高学生分析时政的能力。学生投身于时政学习,往往热情高涨,感到政治课的原理离他们并不遥远,从而增强了写小论文的信心。如果平时在课堂上教师不注意引入时政案例,学生因知识面过窄,缺乏社会生活的积累,写小论文时就会手足无措,或者出于交差了事,或者难以写好。课堂与时政教育相互补充,一方面为将来小论文积累素材,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在阅读评论中增强学生写作信心:时政评论与常规教学相结合

经过上一环节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时政的关注有了进一步的增强,愿意就热点问题口头谈谈自己的看法,但若诉诸文字,他们则会普遍对如何撰写政治小论文感到陌生,甚至有畏难情绪。这时,有必要指导他们阅读含有政治小论文元素的文章资源。正如课程标准指出的那样,“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各类社会科学,以及时事政治等方面的报刊、书籍、图片、录音、录像、影视作品等,也是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资源”。

“课程资源不会自动进入教学领域,需要能动地去寻找、认识、选择和运用”。教师平常应注意收集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生动有趣、短小精悍的时政评论,在全班面前介绍,指出其中的作者观点、论证方式、文章结构、语言特色等,让学生熟悉别人的文章是怎样写出来的,可取之处在哪里,值得商榷的地方在哪里,并且张贴出来让感兴趣的学生阅读。这样,既能揭开像时政类评论等政治论文的神秘面纱,消除学生对小论文的陌生感,又能拓展学生阅读的视野。推荐学生阅读评论,向他们传递出这样一个信号,政治小论文的写作并不是高深莫测、可望而不可及的难事,只要你留心观察、开动脑筋、勇于尝试,就能写出独具特色的政治小论文。

三、在综合探究中提炼学生朴素观点:社会现实与课本理论相结合

陶行知先生曾经表示,“我们要极力地锻炼学生,使他们得到观察、知疑、假设、实证、推想、会通、分析――种种能力和态度,去探求真理的源泉”。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如今的高中课堂,都开设有综合探究课,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各施所长,或形成课件,或形成提纲,或形成手抄报等。在这里学生运用所学认识社会现象、适应社会规范、融入社会圈子,探索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学习潜能得到了很大的发挥。教师应关注学生提到的初步观点,引导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将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及时给予分析、评价,在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中碰撞出思维火花,使其在将来的政治小论文写作中得到进一步的明晰和成熟。

四、在论文写作中规范学生严谨撰写:学生主动与教师主导相结合

领导学论文篇6

关键词:传统文化 干部修养 康政教育

总书记多次告诫全党各级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反腐倡廉抓源头,一定要把加强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作为一个重点”。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廉政文化遗产,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上积累了大量的廉政理论,颁布了许多奖廉惩贪的律令,涌现了一大批清官廉吏,创作了无数的廉诗、廉文、廉戏和廉洁格言、普句,这些都为当今领导干部加强廉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一、明辨义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重义轻利”。孔子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墨子曰:“义,利也。”义与利是辩证统一的。给领导干部的启示是:要重大义,轻私利,不取不义之财,用仁义之心去爱民,去为人民谋利。我国古代从政为官崇尚廉洁清正为民,如彪炳史册的羊续“悬鱼”拒贿、子罕“以德为宝”、包拯铁面无私、海瑞刚直不阿,他们因不受物质利益诱惑、立场坚定而受到万众拥戴。当代领导干部要正确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不为杂念所扰,不为亲情所困,不为私利所动,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价值观。积极吸收传统文化营养,用传统文化中“计利应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的名利观勉励自己,明辨义利,洁身自好,杜绝贪污腐化。如果能做到重义轻利,就能够不受物质利益的诱惑,就不难做到廉洁自律,从而真正为百姓谋利,反之,如果重利轻义,见利忘义,就会耐不住清贫、经不住诱惑和考验,从而走向道德的深渊。

二、身正德高,常存公仆情怀

孔子日:“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古代士大夫的最高政治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古代传统文化中,具备较高的自身修养是人世从政的前提。这给当今廉政教育带来很大启示:领导干部首先要做到身正德高,才能有吸引力和感召力,领导班子才有凝聚力。领导者有“力服、才服、德服”三种境界,以力服人只能使人慑服,以才服人可以使人折服,而以德服人则使人心服。对于为政者来说,德为权之灵魂,权为德之体现。为政必修德,是古今中外优秀的为官者普遍强调并身体力行的必修课,领导干部要时时处处起到表率作用,道德修养甚至比才干要重要得多。自古以来,为政者都看重道德的力量,讲究以德服人,“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如于谦“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间阎话短长”,“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成为勉励为政者的至高格言。“德高”才能“望重”,像焦裕禄、孔繁森一心为公、甘做人民公仆的精神,自然会得到人民的爱戴和信任。孔子所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领导干部要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常存公仆情怀,学习老子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以老百姓?的愿望作为自己的追求,以“为官一任,造福万民”为己任,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人民公仆。良好的“官德”修养,是领导干部谋事成事的基础,只有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领导干部。

三、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清廉自守

领导干部要学习传统文化“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境界,面对名利,要做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对领导干部来说,名和利是与党和人民的事业联系在一起的,无数革命先烈和先进模范人物,默默地为党和人民奉献,却从不考虑索取,从而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只有淡泊名利才能无私奉献。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要求领导干部以更加高瞻远瞩的气魄去开展工作,把个人的名利得失放在滚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潮中去衡量是微不足道的。要有“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发扬共产党员的崇高精神,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领导干部要弘扬传统文化“仁政”思想,树立以民为本、甘于奉献的意识,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胸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以“仁爱”之心对待老百姓,以党和国家事业为重,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把老百姓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老百姓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老百姓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心中时刻铭记: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用实际行动筑好“甘于奉献”这道领导干部在思想道德方面拒腐防变的“防火墙”。

领导干部要警钟长鸣,拒腐防变,清廉自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很多腐败堕落的领导干部,都是由于放松了对世界观的改造,私欲膨胀,抵挡不住各种诱惑,最终走向罪恶的深渊。因而,领导干部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从中汲取教训,在工作中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的监督,做到清廉自守,自觉抵制腐败的侵蚀,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坚持权与责的统一,牢固树立责任意识,真正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

四、把好“人情关”,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领导干部工作纷繁复杂,在处理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面对一系列的“人情关”。“人情交往”是腐蚀领导干部的糖衣炮弹,一旦疏于防范,就会走向贪污受贿的深渊。对此,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牢记自己手中的权利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必须始终用来为国家和人民谋利,绝不能把它变成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

要把好“人情关”,就要从意识上防微杜渐,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孔子日:“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债,损矣。”就是强调在人际交往上要去交往正直、守信的人,而不要交往那些虚情假意、工于谗媚、巧言令色的人。当代领导干部应当从中得到启示,要在工作中多结交“志于道”的朋友,摒弃任人唯亲、攀附权贵的陈腐交际方式,近贤人、远小人,把“君子之交淡如水”作为人际交往的基础,不编织“关系网”,通过平等、和谐的人际交往,密切党群关系,树立领导干部良好形象。

领导学论文篇7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新生工作对策

经过高考的洗礼,广大学子抱着对“象牙塔”的憧憬与渴望,来到这期盼已久而又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陌生的校园,让很多第一次离开亲人的新生们感到茫然。如何让这些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是我们高校辅导员所面临的问题,也是辅导员工作是否能够顺利开展下去的基础。

一、大一刚入学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新环境不适应。很多学生都是第一次离开家人,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到处都是陌生的面孔,再加上同学们都来自不同的地方,有城市的,也有农村的,还有边远山区的;有少数民族,也有汉族,生活习惯上的差异,语言上的沟通障碍,导致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适应这样一个陌生而又崭新的环境。

2.自理能力差,让他们对大学生活感到无所适从。随着“90”后进入大学校门,学生中的独生子女的比例数逐年增加,他们有的在家里甚至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被家长们视为“掌上明珠”,导致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非常差。高中时期,虽然部分学生也寄宿在学校,但是家长们会经常性的去学校问寒问暖,学生也经常回家享受“皇帝”或“公主”般的待遇。进入大学校园后,很多事情都需要他们自己做,自己去想办法,这种依赖性和独立性的矛盾和反差造成了他们对以往生活方式的怀念和留恋,导致他们对新的大学生活感到无所适从。

3.学习方法不适应。我国的教育从小学到高中虽然一直倡导素质教育,但是大多数学校为了追求高的升学率,都采用了灌输式的教育,完全是一种被动式的学习。而大学的学习相对比较自由,主要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老师的讲授也仅仅局限于课堂讲授,课后还需要学生自己去查阅大量资料,总结相关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培养自己熟练的基本技能。习惯了“灌输式”教学的学生,面对这一教学方式转变,部分大一新生感到极大的不适应,不知道自己该学什么,该怎样去学,往往表现为课前不知如何下手,课后无所适从,毫无头绪。这一学习方式的不适应,导致了部分高中时优秀的学生,期末考试好几门不及格。

4.突然间没有了目标和方向。“金榜题名”是大多数学生在高中时期秉烛夜读、孜孜不倦地追求和奋斗的目标。一旦他们实现了目标,跨进了向往已久的大学校门,拨开了“象牙塔”上那层神秘的面纱,往往有一种大学生活不过如此的感觉,有些同学就此止步不前。根据我们对大一新生的调查,普遍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没有方向,学习缺乏动力。有些同学感觉十年寒窗苦读太辛苦了,现在应该好好放松一下了。他们一踏进大学的校门,就对自身的要求放松了,就像断了弦的发条无论如何也绷紧不起来,失去了前进的动力,突然间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和目标。

针对上述大一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根据这么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出如下做好新生工作的方法和对策。

二、做好新生工作的方法和对策

1.充分做好迎新前的准备工作。我把迎新前的主要准备工作放在了阅读新生的档案。阅读学生的档档一定要认真、仔细,最好是把他们的特点特长都记录下来,把他们的家乡、家人等情况也一一记录下来,便于分班,便于分配宿舍,也便于今后对学生管理做到心中有数。

2.迎接新生,要做到“三个第一”。(1)要见好“第一”面。报道的第一天,应该是学生最难忘的一天,新生进入校园见到的第一个人,遇到的第一件事,都有可能给他们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辅导员的第一印象,更是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辅导员要高度重视见好学生第一面,无论是衣着打扮,还是言谈举止,都要特别注意,要争取给新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比如在报到当天,辅导员第一面就能叫出部分学生的名字,并能关切地提及其家人、家乡、旅途等话题。这样的交流不但会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还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他们感觉到辅导员就是他们在这个陌生环境中的唯一亲人。总之,辅导员与新生的第一次见面,是整个学生工作的开端,作为辅导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2)要“第一”时间走访学生宿舍。报道结束后的当天晚上,辅导员要在第一时间到学生宿舍走访。了解他们的住宿情况,是否还有需要解决的困难,并和他们亲切的交谈,嘱咐他们要尽快适应新环境,尽快结交新朋友。并告知他们在陌生的环境中一定要注意人、财、物的安全。这样的走访会让学生感到很温暖,有家的感觉,同事也让学生对辅导员更加信任。(3)要开好“第一次”级队会。新生入学报到的第二天,辅导员集全体新生召开第一次级队会。这是辅导员和学生最正式的第一面,因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级队会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切记不要一味的说教,这样会让学生反感,要做到既严肃认真,又要生动活泼。

3.做好军训期间的安抚工作。军训是大学的第一课,通过军训既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又可以磨炼他们意志。但是对于这些娇生惯养的“90后”来说,军训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在军训中退缩者不在少数,因此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做好他们的安抚工作,让他们坚持军训。

4.组建好第一届班委会。第一届班委会的组建直接关系到今后班级工作的开展。因此,辅导员一定要高度重视第一届班委会的组建工作。班委会的成功与否在于班干部的选拔,辅导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部分任命与班级民主选举的方式进行。重要班干部如班长和团支书可以根据辅导员所掌握的情况进行任命,其余班委成员可以通过班级民主选举产生。

5.做好特殊学生的思想工作。(1)做好贫困生的工作。对于贫困生来说,则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告诉他们贫困不是自己的累赘,不是低人一等的条件,相反要让他们摆脱这种阴影,转化为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我就曾经对他们说过一句话,没有生活费了来找我,虽然我没有多少钱,但是我尽我最大的能力去帮你们,但是你们一定要努力上进。(2)做好单亲家庭、性格孤僻等学生的工作。一定要深入学生中摸底,掌握单亲家庭学生、性格孤僻等学生思想动态。如发现问题,及时找他们进行沟通交流,使他们及时的调整心态,以一种积极心态去面对大学生活。

总之,新生工作是整个学生工作的开端,关系到辅导员工作的全局。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们要以满腔的热情和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

领导学论文篇8

1.坚持实事求是,学会换位思考。有时信息不对称,看问题不同,容易出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情境,换位思考体现的是一种清醒,一种觉悟。要学会全面地看问题,从正面、侧面、反面来看问题;要学会长远地考虑问题,从昨天、今天、明天看问题。

2.懂得矛盾相互依存,为人襟怀坦荡。人本身就是矛盾的个体,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由于分管工作的职责分工不同,管理意识强弱不同,管理能力水平不同,管理方式的粗放与细腻有别,这些都是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存在于领导班子的管理过程中,相互之间也不同程度地相互影响着。班子成员之间出以公心的相互沟通协调,开诚布公地交流协作,就能够有效防止矛盾的激化并使矛盾向有利于和谐的方向转化。3.懂得矛盾主次,善于抓主要矛盾。班子成员之间的矛盾时时存在又相互依存,有个性的,也有共性的;有历史形成的也有现实碰撞产生的;有利益形成的,也有感情支配的;有分管部门苦乐不均造成的,也有程序运行前后制约造成的;有开拓进取不计代价造成的,也有裹足不前瞻前顾后造成的;有外部影响的,也有内部积累激化的。领导班子这些矛盾的交织,就要善于抓主要矛盾。抓主要矛盾的原则,就是有利于现实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实现,有利于班子的团结。4.学会“妥协哲学”,彼此实现双赢。维护班子团结,既要坚持原则性,也要讲究灵活性,在非原则问题上要有涵养,要掌握让步和妥协的艺术,相互间要能大度容人,善于团结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一道工作。

二、践行和谐文化理念,营造班子团结氛围

一支队伍是否有战斗力,是否有拧成一股绳的凝聚力,关键要看这支队伍的核心—领导班子是否具有和谐的文化理念,是否具有核心团队的凝聚力和带领力。

1.顾全大局,关照整体。领导班子是一支队伍的领导阶层,是工作和事业的核心团队,必须具有引领作用,必须顾全大局,带领整体。一要用事业凝聚人心。要引导班子成员和群众明确从事工作的重要位置,充分认识自身的价值,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所从事的工作作为事业来经营,作为立身之本来对待。做到适岗适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竭尽所能地创造条件,让班子成员和群众在宽松、宽容的环境中工作,让大家有练苦功的动力而无应付内耗的压力,有专心谋事的成就感而无分心谋人的疲惫感。二是要用感情凝聚人心。要带着感情团结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领导工作中,要更多地采取鼓励、沟通、协调、引导等手段来影响和引导班子成员和同事们自觉为实现共同奋斗目标而勤奋努力。三要用团结来凝聚力量。要善于引导班子成员增强全局观念,顾大局、识大体、想大事、讲大度,正确处理好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要善于引导班子成员在充分沟通、充分商量、充分协调中求大同存小异,在分歧面前努力做到原则上一致、思想上一致和出发点上一致;要善于引导班子成员在营造友爱的氛围中相互信任、相互欣赏、相互包容、相互维护,形成和谐的政治局面。

2.“德法并重”,以德为本。领导班子成员由于责权不同,在管理中不可避免会产生矛盾,要查明原因、判明性质,要运用“团结—批评—团结”的方式,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反思理解和自我纠错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对于违反原则,腐化堕落,对队伍团结和事业造成重大影响的情况,班子成员应坚定立场,秉公处理;非主观故意的,或者领导经验不足造成的影响,不能不教而诛,一棍子打死;要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给出路,实行人性化管理。

3.和而不同,出以公心。班子成员要扬长避短,相互理解支持,同舟共济。班子成员的经历、社会阅历、气质和所处的位置各有差异,看问题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各不相同,往往会产生思想认识上的差异。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很容易产生不同意见分歧,意见分歧的长期存在势必会影响班子运行的效率,影响班子的团结。因此,作为班子成员,应该出以公心,从本单位事业发展的长远考虑,隐忍不同。在隐忍中寻求理解和解决的办法,以克服矛盾和促进事业的发展来化解不同。

4.司职补台,形成合力。班子成员要各自定好自己的位置,既要各司其职,又要相互补台。作为一把手,特别要做到“六事”,即谋事、任事、担事、容事、处事、息事。谋事就是抓方向,抓大事;抓就是要驾驭班子,带动班子。要善于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形成班子共识,使班子成员齐心协力,主动朝着目标努力。同时要明确“第一责任人”、“班长”的角色,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副手作用,给副手施展空间,到位不越位,放权不放手,支持班子成员放手工作。任事就是敢于决断事情。在管理上严慈相济,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关心爱护班子成员,要把握干部成长规律,悉心培养,善于激励干部,让班子成员都看到光明的前途和工作的回报,让大家在充满希望的氛围和环境中发展。同时也要敢于批评,真心帮助,教之以法,授之以道。担事就是敢担当,勇于负责。在民主集中制原则下,一把手都应当负有领导责任。所以一把手要主动担责,不能有了问题和差错,推过给下属,指责下属。容事就是要有度量能包容。要容人之短,用人所长,要容才。对班子成员中能力较强的人不嫉妒、不压制,要爱才、护才、养才、用才,形成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的局面。处事就是在复杂环境下能处理好各种关系,处理好上下级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也要处理好平行相关联各单位的关系。要传达落实上级指示精神,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形成本单位领导班子的共同决策,带动班子成员分别贯彻落实。息事就是能够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一个班子再好也会有矛盾,矛盾并不可怕,关键是一把手要能为班子成员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既要善于及时发现矛盾,勇于解决矛盾,又要善于营造同志加兄弟的工作环境。一把手要注意与班子成员的情感培养和情感交流,建立同志间的真诚友谊。要看到班子成员的成绩,想到存在的问题,帮助克服和解决困难,使班子形成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团结一致、协调配合的氛围。作为班子成员,在做好分管部门的工作的同时,也要组织和带领所属部门支持协助其他部门做好工作。在班子内部既有分工,又有协作,补台不拆台,形成班子的整体合力。

三、强化自身意识修炼,提高班子和谐质量

提高班子成员的和谐质量,要由班子成员分别加强自身的修养,共同实现和谐的领导班子集体。作为领导班子成员,应自觉锻炼并提升五种意识。

1.问题意识。问题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关键在于敢不敢正视问题,善不善于发现问题。敢不敢于面对问题是态度问题,需要领导班子成员应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对存在的问题不掩盖、不回避、不推脱,否则小问题会演变成大问题。敢于正视问题,必须善于发现问题。领导干部要有一双洞察问题的眼睛,要拓宽视野,也要明察秋毫,从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思想作风方面、规章制度执行、以及生产安全等方面存在的倾向性、苗头性、潜在性问题,在发现问题上领先。能够发现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不断提高领导能力水平,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才能不断推动工作向前发展。

2.责任意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作为领导班子的责任就是带领群众做好本单位的各项工作,履职尽责。当官不是作福,而是尽责。班子成员的责任意识的强弱高低,直接影响到班子的和谐质量,也会影响到整个团队的办事效率。领导干部不担责、不负责,就会失去示范带动效力,就会失去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