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校长培训研修总结8篇

时间:2023-01-20 07:59:08

校长培训研修总结

校长培训研修总结篇1

尊敬的各位专家、领导: 

    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汉川市教育局向各位专家、各位领导表示热烈欢迎!现在我将我市教育干部培训工作自查情况向各位专家和领导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从 1990年起开始教育干部培训工作,汉川市教师进修学校当时被确定为湖北省中小学校长培训试点单位,负责对全市中小学校长实施培训。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探索, 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已步入规范发展的轨道。至今举办了二十期教育干部培训,共计学员1283名。(现在岗440名。小学校长272名,中学校长168名。)其中,举办了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班10期,参训学员835名;(其中,小学在岗校长272人,参训率100%;中学在岗校长168人,参训率100%。)举办了中小学校长提高培训班5期,参训学员209名(不包括在省、市级参加提高培训的校长);举办了小学校长骨干研修班2期,参训学员68名;举办了中小学后备干部培训班3期,参训学员171名。在培训工作实践中,我们不断探索,注重对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研究,“九五”期间,曾在《人民教育》、《中小学校长》等有影响的刊物上多次发表研究性文章,出席原国家教委在黑龙江召开的全国干训工作经验交流会并作书面发言,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分别报道我市的校长培训情况; 2001年以来,我们以“九五”校长培训工作为基础,不懈努力,创造性地工作,在培养和建设素质高、业务精、善管理的校长队伍实践中探索了一些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年被湖北省教育厅授予教育干部培训先进单位、先进个人。 

二、具体做法 

      (一)领导重视,健全组织,完善机制。

    首先,强化领导机构,完善运行机制。为落实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指导意见》的精神,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十五”期间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意见》,我们成立了以分管教育的副市长张艳为组长,教育局局长钱继斌等为副组长的汉川市“十五”小学校长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汉川市“十五”小学校长培训实施意见》。明确职责分工,进修学校主要负责制定培训计划、食宿安排、学籍管理、教育实践等;紧密配合,协调一致,形成了有效的培训运行机制。 

    其次,建设了一支专兼结合,善于从事校长培训工作,有较强培训能力的教师队伍。目前,进修学校配备了专兼职干训教师17名,其中专职6人,兼职11人,全是本科及以上学历,高讲12人,讲师5人,兼职教师中有教育行政干部4人。还配备了1名专职管理员。

    第三,为进一步搞好教育干部的培训工作,我市加大了对教育干部培训基地建设的经费投入。目前,进修学校有阶梯教室一间 300座;计算机教室4间计算机200台;多媒体语音室2间;鑫诺卫星接收设备一套;并组建了校园网并宽带接入国际互联网。还有能满足学员生活需求的生活设备;同时十分重视干训实践考察工作。建立和建设了实验小学,城关二小(原城关四小),港堤小学三个校长培训实践基地;

    第四,健全培训管理制度。在各期教育干部培训班开班之前,进修学校都先完善培训手续,并建立学员学籍档案(见档案材料);按照省指导性教学计划,结合学员特点,认真研究制定教学培训实施计划(见各期教学档案材料); 在培训中,使用的教材是省指定的统一教材。除按要求开齐全部课程,保证教学课时量外,同时,安排一定的时间组织学员研讨,并到市内外一些示范性中小学学习考察,并要求写出考察报告;对学员的学习过程和培训效果加强考核测评;培训结束,严格按学籍管理规定,由进修学校填写结业证书,上报市教育局审批后颁发培训结业证书。

 

(二)分层施训,形成网络,注重实效。

    教育干部培训工作严格执行《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和《全国教育干部培训“十五”规划》的有关规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努力提高教育干部的思想政治和业务综合素质。从 2001年4月起,我们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开办汉川市“十五”小学校长骨干研修试点班(后确定为全省三个省级试点班之一),参训学员35人,研修班以在职业余研修为主,研修总课题是《农村小学管理创新研究》,下设10个子课题。通过近两年的实践与探索,骨干研修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课题《农村小学管理创新研究》被汉川市教科所确定为重点科研课题,现已申报湖北省干训科研课题。

    我们确立了四种不同的培训形式和培训内容,针对性地开展了骨干研修,普通研修,岗位培训,后备校长培训四个不同层次的校长培训。几年的培训实践证明:以骨干研修为突破口,以普通研修为重点,以岗位培训为基础,以后备校长培训为补充的培训策略是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也是合乎我市教育发展实际的。

    同时在市教育局和进修学校干训中心指导下,以乡镇为单位开展学校中层干部培训,我们已在城关镇、韩集乡进行了试点工作,城关镇第一期培训学员 76人,韩集乡第一期培训学员62人,现已结业,培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另外,发挥已培训校长的辐射作用,以学校为单位,在校长的指导下,开展教师培训。我们已在城隍镇农利小学进行了试点工作,这种校本培训模式得到省厅领导和专家的认可与好评。 

经过几年的实践,成效是显著的:

    1.促进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生根开花。我市的校长培训工作,始终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主要研修内容。校长通过培训,认识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探讨和研究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实施和推进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小学校长骨干研修班”的学员不仅是市、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试点的旗手,有的还是乡镇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试点工作指导小组的组长。在短短的几年中,创新教育深入人心,素质教育硕果累累。垌冢镇五一小学坚持改革对学生的评价体制,尝试用素质教育报告单,其探索体会文章刊登在《中小学校长》杂志上,城隍镇农利小学创新教育体会文章刊登在《中小学继续教育》杂志上。

    2.提高了校长的综合素质。一是提高了校长的政治思想素质。在研修中,我们坚持政治培训与业务研修并举。要求学员学习邓小平理论,进行“三讲”教育,领悟“三个代表”的精髓,告诫学员加强政治修养,反腐蚀,拒诱惑。参训校长在复杂环境中能表现出高尚的政治思想情操,率领教师站稳三尺讲台默默耕耘。二是提高了校长的创新素质。研修给校长提出了新课题,给校长开辟了另一番新天地,经过学习和探索,校长们初步掌握了小学教育科研知识,增强了创新意识,提高了创新能力。为科研兴校和科研兴教奠定了基础,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创造了条件。三是提高了校长的管理素质。研修中,校长们就现代学校中师生的新特点、新需求、新变化如何实施新的管理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探讨,并走出去考察学习,调整了管理思路、更新了管理观念,校长回岗后,更注重对人的管理,更注重规范管理,更注重服务管理。 

(三)加强研究,不断总结,提高质量。

“十五”小学校长提高培训是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在几年的实践中,我们的体会和认识是:

    1.根据校长需求,结合农村小学教育实际确定培训模式。我市确定的小学校长骨干研修,小学校长普通研修和小学新任校长岗位培训模式分别为“理论研修课题研究”、“理论研修专题研修”、“集中培训回岗实践总结提高”。

    2.理顺培训关系,突出培训重点,确立全新的培训教学形式。第一,以课题为纲,专题围绕课题转。在小学校长骨干研修中,我们坚持以理论研修作基础,以“创新教育”课题研究为中心,坚持课题统摄专题。整个研修活动中,一切围绕“创新教育”课题研究展开,一切为“创新教育”课题研究服务。第二,以用促学,理论研修为课题研究服务。在理论与实践,学与用的关系上,坚持从理论着眼,以实践为落脚点,从实践出发,针对性地教、有的放矢的学,促进学用结合,防止理论与实践脱节。第三,以讲导学,教员围绕学员转。培训始终以学员为中心,把培训的主动权还给校长,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创造条件让学员主动发展。干训教师不光在“讲”上下功夫,更要在“导”上花气力,学会点拔,善于帮扶,巧于指导,培养校长的研修能力。第四,以学促“变”,研修培训为“创新教育”服务。培训不坐而论道,也不搞就事论事,而是紧密结合学校实施“创新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边学边议、边学边思、边学边用,把研修过程变为研究“创新教育”的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和增强办学效益的过程。

    3.加强研修管理,优化考核评价过程。“十五”校长培训比“九五”培训内容更开放,形式更灵活,学员的自主性更强,自学研讨的时间更多。针对这些特点,管理要与之相配套,我们推行了理论研修统一要求、严格管理,实践活动分别要求、统一评价的管理办法。在几年的校长培训实践中,我们对提高培训的考核办法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总结,初步形成了我市小学校长提高培训学员考核办法,制定了《汉川市小学校长骨干研修和普通研修学员考核办法》,具体作法是以理论研修评价为基础,以课题(专题)研究评价为重点,实行环节监理,抓好阶段督查,致力总评提高,注重自我评价,落实民主评价,以评促学,把评价过程变为学员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 

三、努力方向

    1、 继续抓好常规培训。对已接受过任职资格培训的校长,在“十五”期间要有70%的校长接受累计不少于240学时的提高培训。对全市50岁(含50岁)以下在岗校长普遍进行不少于40学时的计算机和网络基础知识技能的专题培训。经过考核,要求中小学校长分别获计算机初、中级合格证书。

    2、 继续加大委托培训工作的力度。按照教育部全国中小学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的培训模式进行更高层次的培训。

    3、 加强干训基地建设,为多元化培训模式的实施提供必要条件。首先配齐配好干训人员,教育局和进修学校要对干训人员安排从数量和质量上给予保证;加强干训教师的培训,通过委托培训、挂职锻炼等培训方式,加强全体干训教师的多方素质的提高培训;加强培训基地硬件建设,增加资金投入;尽快着手进行干训网页建设,开展校长网上培训,通过与网络设施好的院校进行资源共享等方式开展培训。

    4、 充分发挥小学、初中、高中和职业高中校长工作研究会的作用。一方面要加强学术研究和经验总结,将大量的、丰富的实践经验进行归纳、提炼,上升为新的教育理论,不断丰富教育科研成果;另一方面,要围绕教育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为教育行政领导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校长培训是一项复杂的永久性的教育工程,要学习和研究的东西很多,需要付出艰苦而长期的努力。我们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断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开创我市校长培训工作的新局面。 

                                                                                                           谢谢大家!

                                                                                                    二四年十二月十五日

校长培训研修总结篇2

从有益于教师发展的角度看,校本研修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引领作用,很多学校开始实施,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校本研修实施过程中又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以宝鸡市校本研修培训中所做的问卷调查、访谈、调研的结果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及策略。

问卷调查的对象是参加2012年暑期宝鸡市校本研修管理者培训的教师,其中有主管教学的校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及各校骨干教师,他们都是校本研修的参与者、组织者、管理者。本次问卷调查表的设计参考了刘晓辉老师的观点(他认为校本研修主要应该包括校本培训、校本教学研究和校本课程开发三大方面的内容),并参照了陕西省校本研修“引领者”培训需求调查问卷。

一、 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问卷调查从校本培训、校本教学研究和校本课程开发三个方面对学校教师校本研修状况做了调查,发放问卷202份,回收183份。下面三个表是对其中三个问题“您认为目前校本研修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您在校本研修活动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在日常教学中或者研修中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解决方式是什么?”的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表1 您认为目前校本研修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

由表1可见,对于目前校本研修最突出的问题,87.97%的教师认为任务布置多,深入研讨少;86.88%的教师认为学校缺乏明确的管理、考核、评价制度;83.6%的教师认为学校开展校本研修的形式单一,不能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要。

表2 您在校本研修活动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由表2可见,对于校本研修中遇到最大困难,88.52%的教师认为缺乏教育科学理论指导,这是最大的困难;其次是研修小组成员主体意识不够,角色被动,其比例是77.05%;52.45%的教师认为校本研修缺乏专业、专家引领。

表3 在日常教学中或者研修中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解决方式是什么?

由表3可见,在日常教学中或者研修中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解决方式方面,21.4%的教师选择翻阅书籍,7.2%的教师选择上网查找,71.4%的教师选择与同伴讨论,6%的人选择请教专家或与专家交流。

二、 校本研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观念没有转变

学校、教师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定势思维,涉及到教师学习研修就联系到教师培训,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均采用形式多样的培训进行,培训的内容、方式均由学校统一规划、统一制订,所有教师整齐划一地参加统一的培训学习,而没有真正地考虑到教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以及教师个体差异。这样的“一刀切”、“流水线”形式的培训已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不能满足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与成长的需要。

2.组织管理不到位、研修过程形式化

部分学校成立了专门负责校本研修管理的部门,制订了研修规划和计划,制订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政策。但由于计划、规划制订的大、空、泛,没有和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制订的一些制度不尽完善,没有真正激发教师参与研修的热情;考核评估只注重形式和结果数据的统计,对研修过程缺乏监督、引导,最终导致校本研修的实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3.保障措施不健全、研修效果不佳

学校实施校本研修的保障措施不健全,落实不到位。首先,教师进行校本研修,必须有必要的物质保障,学校应该提供可供集体研究、讨论的活动场地,应该提供必要的学习研修资料、获取信息的途径,例如:教师可以查阅资料的电脑,及可以使用的网络。其次,学校没有给予教师足够的可以自己支配的学习研修时间。最后,学校没有提供必要的学习研修的经费。

4.成果推广意识薄弱

部分学校校本研修实施效果好、有特色,形成了本校的研修风格,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没有很好的总结评估,仅限于经验总结、研修体会、研修心得,研修成果没有上升到理论层次,没有进一步推广。校本研修涌现出了一批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善于总结、积极钻研业务能力的优秀校本研修组织者和教师个人,他们起到了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但是影响范围具有局限性,仅局限于本人、本研修小组、本校。总之,对研修取得的成果推广意识薄弱,没有形成研修成果的辐射效应。

5.缺乏理论指导

教师对校本研修的内容需求很广泛,但是关注点相对集中在教育教学理论、提高科研能力、提高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等方面,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教师缺乏前沿性的教育教学论作指导,在日常教学中或者研修中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解决方式主要是与同伴讨论。这说明教师在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时,局限于个人查阅资料或者与同伴交流,与外界交流较少,请教专家或与专家交流只占6%。

三、 问题解决的策略

1.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概念的提出不仅是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认识和实践的深化,也是对校本培训的继承与超越,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十分强调“以校为本”,但“研修”则意味着必须以教师的自主学习和研究为基础[1]。两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首先,主体不同。校本培训中,教师是受训者,学什么、怎么学由培训者决定;校本研修则由教师自己决定。其次,内容不同。校本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学校管理者根据总体需要设计培训的内容、培训的课程;而校本研修的内容、主题由教师自己根据研修的方向、存在的问题而定。再次,实施的方式不同。校本培训由培训机构或学校统一按照课程计划实施培训;而校本研修主要由教师自己决定研修的方式、方法。最后,角色不同。教师由校本培训中的受训者转变为校本研修中的“研修者”,由一个被动的参训者,成为一名主动学习的研究者。

校本研修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被动地位,突出强调教师本身作为专业发展主人意识的觉醒,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这种实质性变化是校本研修与其他继续教育形式的本质区别,也是校本研修内涵的核心和精髓[2]。当然,校本培训是校本研修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起到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更新理念的作用。

2.严格制度管理,保证研修顺利进行

制度是校本研修顺利开展、实施的保证。从外驱力方面而言,学校需要建立一套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研修管理机制、奖惩机制、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3]。学校应该站在促进教师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角度,建立以校长为主要领导的学校校本研修领导小组,以教务处、科研处为主的校本研修管理小组,以教研组为基础的校本研修小组,以学科名师、教研组长为核心的学科专家指导小组,确定各小组组长,实行组长负责制度,明确责任,责任到人。学校校本研修领导小组负责全盘管理、制定全校的校本研修实施计划和方案、校本研修管理制度、考核激励制度;校本研修管理小组负责全校校本研修开展实施,进行过程监督,审核研修小组组织的研修任务,监督研修小组定时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收集整理研修活动积累的资料(文字资料、数据及影像资料),进行阶段性总结评估;学科专家指导小组负责指导各学科校本研修小组制定个人及小组研修计划,选择研修课题,确定研修方案,解决教师在研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小组及个人的研修进行可行性的指导和评价;校本研修小组成员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研修计划,积极参与研修活动。

在规范管理制度,加强过程管理的同时,应进一步建立健全考核奖励制度。在制定奖惩制度时,需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关系的考核:教师的教学任务与校本研修完成任务的考核;教师教育教学质量与校本研修取得成绩的考核;参加校本研修活动出勤与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这样才能全面考核,发挥考核评价的杠杆作用,在教师评价机制中,要把教师参加校本研修活动及成果情况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把教师校本研修与学校的教师成长、名师成长工程结合起来,与教师的评优、评先结合起来,促进教师参与研修,提高专业能力。

3.规范保障措施,确保研修效果

学校应该规范保障措施,为校本研修的顺利实施提供支持。首先,根据学校总体教学计划,安排校本校本研修小组统一活动交流的时间和集体活动场所。为了满足所有研修小组的活动,可以错时安排,但要固定时间、地点,以便于检查,管理小组要派专人检查考勤,收集各校本研修小组的活动资料,当然,还要给教师足够的个人自主学习研修的时间。其次,要保证教师获取信息的途径。网络设施在研修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应该建立电子备课室,为教师开放;有条件的学校为教师每人配备一台电脑,条件不允许的可以几个人公用一台电脑;为有电脑的教师免费安装网络设备,以便在讨论研修中获取资料。在研修经费方面,学校应列出专项研修经费,分配到研修小组,配发读书卡,奖励校本研修先进个人或研修小组,使校本研修有足够的经费保障。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地区的中小学教育、经济发展等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培训经费法规和制度,切实落实培训经费,建立教师培训的制度和物质保障机制,有效保证培训的顺利开展[4]。

4.推广研修成果,形成辐射效应

校本研修小组成员定期撰写阶段性研修小结、心得体会,总结阶段性的研修成果;校本研修小组按照计划,一阶段一总结,找出存在的问题,修正下阶段的研修方案,推选本小组先进个人及优秀研修成果;校本研修管理小组根据各研修小组的资料、研修开展情况、考勤及研修成果,评选阶段性先进研修小组及先进个人,树立典型,展示优秀研修成果,供其他教师学习;校本研修领导小组在全面评估的基础上,评选优秀管理人员、优秀研修小组、优秀研修个人及优秀研修成果。

学校对校本研修进行总结,形成具有本校特色、本校研修风格的研究成果,对于能够解决本校实际问题、适宜于本地区、具有针对性的、具有推广价值的研修成果,涌现出的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善于总结、积极钻研业务能力的优秀校本研修组织者和教师个人,应该大力宣传、推广,让他们起到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扩大影响范围,增强研修成果推广意识,形成研修管理经验,达到研修个人和研修成果的辐射效应。

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寻求指导

教育教学理论在实践中起到引领指导的作用,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只有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教师的校本研修才能更加科学、更加有效。统计结果表明,教师需求的研修内容排在前几位的是:学科前沿性教育教学理论、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研究、学生学法研究、班级管理工作。这说明教师重视校本研修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研修的目标方向更加具有针对性。教师普遍希望接受专家、名师、一线优秀教师的指导引领,这是对专家学者、名师、优秀教师的认可,表明教师对研修质量要求逐步提高。

校本研修要有一定的制度作保障,要有理论作指导,要针对教师的实际需求和个性化需要,把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与专家名师交流互动,与有共同实践经历的优秀教师合作学习,教师从优秀教师的成长中借鉴经验,通过校本研修加快自身成长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柯昌平.基于校本研修的校本培训实施策略曲.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1(5).

[2] 王冬凌.区域校本研修评估标准研究.教师发展论坛,2010(12).

校长培训研修总结篇3

我们学校行政一班人,十分重视校本研修工作,特别是教师队伍建设,认为这是办好学校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我们定期研究校本研修工作,建立校本研修的保障机制。

1、提高认识——树立校本研修的理念。面对当前教育,通过学习,使我们认识到:校本研修是学校的一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是办好一所学校的综合研究活动。它是以学校为研修主阵地,以学校教师为研修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修内容,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为研修目的,把教师培训、教育科研、教学研究、学校管理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等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综合研究活动。它既是一种并于教师和教育教学的行动研究,也是一种制度建设,更是一种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学校成立由专职副校长、教务处、教科室、教研组组成的校本研修组织机构,定期召开会议,明确职责,落实任务。对教师队伍建设制订长期发展的规划和近期工作计划,并积极组织实施。

2、创造条件——做到四落实

经费落实。学校制订了财务支出有关制度和校本研修有关奖励制度。学校对教师全员培训、教师学历培训、教研活动、教师外出取经等必要的经费支出给予保证。XX年年11.01万元,2010年15.35万元。

师资落实。校本研修师资在校内依靠如下人员:学校有高级教师7人,中学一级教师34人,余姚市教坛新秀3人。精心挑选好各学科教研组长、级段学科组长、级段骨干班主任等。在校外主要依靠市教师进修学校、市教研室、并与宁波东恩中学等单位挂钩,充实师训师资。

书籍落实。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教师学习的需要,学校订有34种教育期刊,19种报纸,并每年给每个教师人手订阅一份杂志和购买二本专着。学校还专门购置了一批教育专着书供教师借阅。

设备落实。学校有微机室、图书室、阅览室、校园网等设备齐全,网络畅通,运行环境良好。

3、开发资源——运行多渠道

上级资源 全员培训选用省、市组编的教师全员培训基本教材。07、10年学校开展的《新课程学科教学评价》、《教师语言表达》、《余姚市义务段教师学科专题培训指南》。

师资资源 校内以高级教师、学科教研组长、学科级段任课组长等为培训辅导员,效果较好。另外用外聘教师来充实培训师资队伍。

网络资源 能充分利用“浙江教师研修网”、“宁波教师教育网”、“教育在线”等网络资源,建立以学科为单位的区域性学习团队,定期开展学习和讨论。

资料积累 学校学科教研组长、学科教学年级组长等学校教学骨干教师,均建有学科教学数据库,内有新课标学习资料、备课资料、教学课件、试卷练习题库、教学经典案例等计算机信息资料,全校总存量达60多g,平均每位教师有1g多。

自编教材 积极开发教师教育校本课程,有自编校本研修教材。学校编有《教师政治理论学习读本》《班主任全员培训讲义》等,作为学校中教师政治业务培训教材。

外部引入 学校与余姚市教研室、余姚市教师进修学校(宁波教育学院余姚学院)、宁波东恩中学等机构和学校保持联系,促进校本研修的深入开展。开辟“梁中讲堂”邀请外单位的教育教学专家,分专题来校讲座。

二、制定计划制度,加强总结考核,对校本研修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

1、制定计划——启动校本研修工作

学校制有教师长期发展的规划和近期工作计划,不断提出阶段性实施意见和改进措施。学校每学年制定校本研修的工作计划,积极组织实施。对各项专题内容,又制定专项计划来开展各项工作。如2010年梁辉中学青年教师培养指导意见,2010学年梁辉中学青年教师“十个一”活动方案等。

2、及时总结——不断反思和改进

在阶段性计划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改进做法,完善制度,使校本研修工作不断取得实效。如每学年有师训工作计划和总结,每个专项内容又有计划和总结。XX年年、2010年的主要专题有《新课程学科教学评价》、《教师言语表达》等都有单项计划和总结。

3、形成制度——把校本研修工作制度化

在校本研修开展的过程中,我们把习惯的做法,行之有效的措施总结出来形成制度,使校本研修工作制度化。几年来我校形成的校本研修制度有:青年教师综合考评量表、教师师德考核互评表、梁辉中学年级组考核表、学生问卷调查表、教学质量评估及奖励办法、校级先进奖励办法、集体备课要求、梁辉中学教学工作常规、梁辉中学教职工教育教学工作考核评分细则、梁辉中学晋升一级教师量化评审方案等。

4、民主参与——调动每个教师的主动性

在青年教师培养工程中,每个青年教师都制定自我成长计划及年度教学业务学习和课题研究计划,确定自我奋斗目标,争取3-5年内成为教育教学的行家。

5、保证时间——使校本研修活动落到实处

学校隔周一次师德政治学习,三周一次教研组活动。每学期制定《教师政治理论学习计划》,三周一次教研组活动内容列入学校工作计划。按计划布置教师个人自学内容。读专着内容有:《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教师需要什么》、《强化爱与责任,彰显师德辉》等。保证平均每周1小时以上。

6、记录过程——使校本研修工作留有痕迹

校本研修的每次活动过程有记录,人员出勤有点录,必要时拍照留念,完成后有小结和报道。如教研组工作记录册、教师成长记录册都能按要求记好,“梁中讲堂”请专家来校为教师讲座、《教师言语表达》理论考试都能拍照存档。

7、加强考核——是开展校本研修的推动力

07、08学年教师全员培训《新课程学科教学评价》、《 教师语言表达》、《余姚市义务段教师学科专题培训》都按上级要求精心组织,抓住辅导、讲座、自学、作业、考试等培训环节,达到预期的培训目标,参训率100%。在班主任培训中,采用论坛评优、征文评奖等措施,推动了培训工用的扎实开展。

8、完善档案——反映校本研修工作的面貌和成绩

在教师培训方面,主要档案工作有:学分记入,培训工作资料等,能分类装订成册。每学年装订一次,内容有:整体师训工作档案、学分管理档案(包括学分粘贴到教师个人)、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档案(一人一档)等。

教育科研、教学研究、学校管理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等方面,各线做好归档工作,以全面反映我校的校本研修工作的面貌和成绩。

三、落实内容,确定形式,认真实施校本研修工作

1、内容广泛丰富

全员培训内容 07、08学年主要有《新课程教学评价》、《教师语言表达》、《余姚市义务段教师学科专题培训》等。

自主培训内容 有“六个一”活动、《青年教师培养工程》、《构建和谐课堂,提高教学实效》。二年来,校本研修内容丰富,效果显着。

师德培训内容 根据上级要求每学期制定教师政治理论学习计划,寒暑假对教师的政治学习都作出安排。学校还编制校本教材《梁辉中学教师政治理论学习读本》(每学期一本),安排理论学习时间,扎实开展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和师德教育。

读教育专着活动 在教师中开展读教育专着活动,平时建立教师学习用书借阅制度,要求每个教师每学年读二本教育专着,同时开展读书心得写作和演讲活动,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水平。

新课标新课程内容 对新课程教学采取集体备课,级段任课组长引领,定期开展小组研讨,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内容 进行现代信息技术培训,由学科教研组长、学科级段备课组长带头,研究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建立学科课件教学库、试题练习库、备课资料库等计算机信息资料,全校总存量达60多g,平均每位教师有1g多。

教育科研内容 学校成立教科室,结合教学科研课题的开展,进行教育科研基本知识、方法培训。

2、形式多样活泼

案例研讨、写反思文章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能运用案例进行研讨,写案例文章,教师撰写的教学案例文章,三年来在余姚市级以上获奖6人次。在班主任培训中开展班主任工作论坛活动;在青年教师培训中,于2010年4月举行了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主题论坛活动。,通过论坛形式开展交流活动,促进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

校本研修与教研活动有机结合 三周一次教研组活动,采用集体备课、专题研讨、听课评课,请进来走出去,开展教学会诊等形式的培训活动,来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其中两年来,就派教师去东恩中学参加异校教研活动8次,计40余人次。每学期举行校内教研活动各学科7-8次、街道教研活动1-2次、余姚市级教研活动1-2次。教师参与面达100%。

“师徒结对”活动 实行导师制,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对分配来我校的新教师,学校都安排师徒结对。近几年校内师徒结对有:黄佳娜与吴伟龙、黄芬芳与方燕莉、王琪与徐一新等。校外结对教师有黄陆亚与鲁国权、陈雪梅与周建波、吴钏与江益新、龚文君与叶潮等;2010年余姚市第二届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跨校带徒活动中又有五位教师结成对子(黄芬芳与邵利群、楼秋林与苏可儿、翁燕飞与邬代红、吴钏与江益新、黄佳娜与马颂行)。黄芬芳老师还与宁波东恩中学毛静娣老师结成对子。青年教师成长迅速,黄佳娜、黄芬芳老师荣获余姚市青年教师比武一等奖。

校长培训研修总结篇4

论文关键词:校长培训;高级研修;科研素质;提升方法

校长高级研修培训是以校长为研修主体,旨在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探索、解决问题的模式,提高校长的教育理论水平和学校领导能力,促进校长自身成长和所在学校发展的高端培训。该培训重在研修,通过研修激发校长参与培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将校长的学习需求与培训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为校长提供教育教学领导理论与实践的指导。研修是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为核心的学习方式,在这种学习方式中校长的科研素质决定研修效果的高低。期待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愿决定培训学习过程的动机强弱,带着问题学习会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探究问题的学习目标会引导研修学习的行为,解决问题的过程贯穿整个研修学习阶段。接受培训的校长能否用所学理论指导和解决校长办学过程中的问题,也是评价研修效果的重要指标。所以,在校长高级研修培训中提升校长的科研素质,既是高研培训的一个子目标,也是提高培训效果、落实培训总目标的关键。

一、何谓校长的科研素质

校长的科研素质是指校长所具备的科研意识、科研思维、科研行为、科研方法、科研能力及科研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其中,科研意识是先导,是指校长能否意识到以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和科学研究方法去研究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找到其中的规律,并能够在实践中检验规律,遵循规律;科研思维是指需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而科学的思维不外乎整体性思维、具体性思维、联系性思维、连续性思维。有了这些抽象性的思维,就能站得高,看得远,具备很强的推理能力,并能及时发现和思考教育教学中的有关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科研行为是指校长将科研意识、科研思维变为科研行动,制定研究方案,组织并亲自参与研究,或者申报课题,科研立项等行为,科研行为是提高校长科研素质的关键;科研方法是指校长掌握和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范式进行研究的手段,如行动研究的方法、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方法等;科研能力是科研素质的综合指标,是指校长是否具有文献检索和梳理概括、提出并界定问题、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归纳,得出研究结果、撰写研究论文和科研反思的能力。科研管理的能力是指校长能否有效地对学校的科研工作进行组织、策划和领导的能力。校长科研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校长自身的学习和科研水平,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所在学校的科研水平,制约或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倡导培养专家型校长,促使一线优秀校长向教育家转型,就是要求校长不能只停留在依靠经验和阅历的层面上办学。校长只有具备系统的教育理论、全面的科研素质,才能不断地探索和发现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多出创新性教育研究成果;才能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按教育规律办好教育,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在高级研修培训中提升校长科研素质的必要性

目前,校长高级研修培训的基本模式包括六个模块。第一个模块是通识理论学习,包括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前沿的通识性知识,旨在开阔校长的视野,调整校长的知识结构,引导校长站在高端并从多角度看教育,树立大教育观;第二个模块是教育理论和培训主题理论的学习,旨在使校长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知识,深化和系统掌握专题理论,如教学理论、德育理论和学校文化建设理论等;第三个模块是素质拓展训练,旨在通过体能训练,挑战自我、开发身心潜能和增强学习群体的凝聚力;第四个模块是参观考察,旨在学习、借鉴先进学校的典型经验,汲取别人的精华,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第五个模块是校际互访、交流学习,旨在深入学员所在学校,发现问题,诊断问题,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育教学管理能力;第六个模块是在指导教师的具体指导下,每位学员选择自己研究的课题撰写论文,旨在推动校长将所学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研究问题,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将学习的内容转化为科研成果。

上述模块中,除第六个模块是以校长的科研活动为主外,其他五个模块都是以学为主,极少涉及科研活动。尽管在每一个模块的学习中都要求学员写学习日志,提交反思或学习阶段总结,但这些学习要求都停留在经验层面上。在以往的高级研修培训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参加培训的校长在前五个模块的学习中都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也能很好地总结学习体会和感悟,但第六个模块往往成为校长学习中最困难的环节。到结业时,一些校长不是按照要求递交论文,而是递交一份学校的工作计划或总结报告;有的即便递交了论文,也只有学校问题的思考和解决的措施,没有研究的设计和研究过程,得出的结论也常常是总结性的或经验反思型的,很少有校长采用实证研究或实验研究的方法,用数据分析来验证观点,阐述论点。真正意义上的科研论文为数不多,论文的质量也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校长们已经习惯了凭经验去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也暴露出高级研修培训忽略了对校长科研素质的提升。尽管我们在理论学习的模块中加进了研究方法的学习,但研究方法只是科学研究的工具和手段,而且研究方法的使用属于操作技能,如果听过之后就束之高阁,不加以运用,很难成为校长的科研手段。

如前所述,校长的科研素质是多方面的。如果校长的科研素质不高,必将影响到每一个模块的学习。每个模块学习之前如果没有预设学习的问题,不带着问题和困惑听课,所学的新知识、新理论就很难吸收到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激活已有的知识,使新旧知识得以整合,从而造成学过之后容易遗忘。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缺乏科研意识和科研思维,不积极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也难以在学习中借助专家的优势资源得到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校长在长达一年的培训中如果没有科研行为,不带着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和探索,不仅造成学习资源的浪费,最终也难以形成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所以,在高级研修培训中提升校长的科研素质,对于促进校长成长,增强培训效果,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如何在校长高研培训中提升校长的科研素质

提升校长的科研素质要从多个环节和层面人手,不仅要强化校长的科研意识,训练校长的科研思维,激发校长的科研动机,引导校长的科研行为、操作科研方法,提升校长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管理能力,还要促使校长以研促修,以研带修,真正做到研修一体化。如何在培训中提升校长的科研素质呢?

1.把提升校长的科研素质设计到整个培训模块中,贯穿于整个培训过程

在培训的开端,就要强化校长的科研意识,要求校长带着课题和科研的任务进行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把问题带进课堂,在模块的反思总结中分小组以问题为核心进行研讨,形成研究型的学习合作体,在学习期间形成课题,申报课题,研究课题。

2.在校长素质拓展训练中增加科研思维的心智训练内容

科研思维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艰苦的过程,但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可以把科研思维的心智训练模式化、程序化。如设置问题情境: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解决问题的思维训练模式:学习使用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思维方法。把模拟情境与校长的教育教学问题情境结合起来,训练校长形成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模式,学习按科研的思路分析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和实证研究中寻找规律。科学地解决问题。

3.激发校长的科研动机,确定研修学习的具体科研目标,引导校长的科研行为

科研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创新过程,选题是科研的起始环节,也是最为艰难的环节。选好研究课题是科研的前提。校长的工作非常繁忙,每天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科研问题,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通过科研的路径去解决。只有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中那些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问题才有科研价值。如高中新课改中教师教学角色的转变、“走班制”对教学组织管理职能的挑战等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有研究价值的。如何把一些宏观的问题演化成校长们力所能及的具体科研问题呢?一是要进行实践的可行性思考和研究价值论证,看此问题是否有研究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二是要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梳理,看此问题是否前人已经研究过,形成了哪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存在哪些不足;三是要看自己或学校是否具有研究此问题的优势和条件。有些问题很有价值,但自己不具备研究的优势和条件,也难以完成研究。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后形成研究的问题,研究的问题尽可能小而具体,切合实际,不要空泛、太大,如“新课改下如何保证教育质量”这个问题就太大、太空,涉及的因素和变量太多了,无法在一定的时间内,凭借一所学校的力量完成研究。提出研究问题后还要进一步界定和明确研究的问题,澄清研究问题中的变量,设计研究的具体目标、研究的步骤和实施途径,继而身体力行地进行研究,在研究中不断发现问题,修订方案。

4.实施导师制,把研究开题环节和研究方法操作环节提前至理论学习模块的初期

在导师的指导下,校长们按科研的范式形成初步的研究设计方案。初期的方案也许很不成熟,但可以促进校长们进入到科学研究的轨道中,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培训者要为校长提供科研的平台和一定的学术条件,如查阅文献资料,进行文献梳理和综述,了解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和前沿动态;小组之间合作学习和探讨问题,相互交流,共享学术资源。校长们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设计,制定研究方案,与导师进行充分的交流沟通。导师的指导工作必须伴随研修学习的全程。

研究方法的学习不能只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应该注重实际训练,让校长们掌握一些基本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可以把研究方法切割成小的学习模块,让校长们通过课堂模拟练习、课后提交作业、在实际研究中运用等方式真正会用研究方法。方法是工具,可操作性强,也属于程序性知识,只有反复练习才能有效地掌握,而且一旦掌握后也不易忘记,会迁移到不同的研究中去。

校长培训研修总结篇5

关键词:校长培训;高级研修;科研素质;提升方法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3-071-03

校长高级研修培训是以校长为研修主体,旨在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探索、解决问题的模式,提高校长的教育理论水平和学校领导能力,促进校长自身成长和所在学校发展的高端培训。该培训重在研修,通过研修激发校长参与培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将校长的学习需求与培训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为校长提供教育教学领导理论与实践的指导。研修是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为核心的学习方式,在这种学习方式中校长的科研素质决定研修效果的高低。期待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愿决定培训学习过程的动机强弱,带着问题学习会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探究问题的学习目标会引导研修学习的行为,解决问题的过程贯穿整个研修学习阶段。接受培训的校长能否用所学理论指导和解决校长办学过程中的问题,也是评价研修效果的重要指标。所以,在校长高级研修培训中提升校长的科研素质,既是高研培训的一个子目标,也是提高培训效果、落实培训总目标的关键。

一、何谓校长的科研素质

校长的科研素质是指校长所具备的科研意识、科研思维、科研行为、科研方法、科研能力及科研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其中,科研意识是先导,是指校长能否意识到以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和科学研究方法去研究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找到其中的规律,并能够在实践中检验规律,遵循规律;科研思维是指需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而科学的思维不外乎整体性思维、具体性思维、联系性思维、连续性思维。有了这些抽象性的思维,就能站得高,看得远,具备很强的推理能力,并能及时发现和思考教育教学中的有关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科研行为是指校长将科研意识、科研思维变为科研行动,制定研究方案,组织并亲自参与研究,或者申报课题,科研立项等行为,科研行为是提高校长科研素质的关键;科研方法是指校长掌握和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范式进行研究的手段,如行动研究的方法、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方法等;科研能力是科研素质的综合指标,是指校长是否具有文献检索和梳理概括、提出并界定问题、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归纳,得出研究结果、撰写研究论文和科研反思的能力。科研管理的能力是指校长能否有效地对学校的科研工作进行组织、策划和领导的能力。校长科研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校长自身的学习和科研水平,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所在学校的科研水平,制约或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倡导培养专家型校长,促使一线优秀校长向教育家转型,就是要求校长不能只停留在依靠经验和阅历的层面上办学。校长只有具备系统的教育理论、全面的科研素质,才能不断地探索和发现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多出创新性教育研究成果;才能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按教育规律办好教育,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在高级研修培训中提升校长科研素质的必要性

目前,校长高级研修培训的基本模式包括六个模块。第一个模块是通识理论学习,包括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前沿的通识性知识,旨在开阔校长的视野,调整校长的知识结构,引导校长站在高端并从多角度看教育,树立大教育观;第二个模块是教育理论和培训主题理论的学习,旨在使校长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知识,深化和系统掌握专题理论,如教学理论、德育理论和学校文化建设理论等;第三个模块是素质拓展训练,旨在通过体能训练,挑战自我、开发身心潜能和增强学习群体的凝聚力;第四个模块是参观考察,旨在学习、借鉴先进学校的典型经验,汲取别人的精华,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第五个模块是校际互访、交流学习,旨在深入学员所在学校,发现问题,诊断问题,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育教学管理能力;第六个模块是在指导教师的具体指导下,每位学员选择自己研究的课题撰写论文,旨在推动校长将所学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研究问题,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将学习的内容转化为科研成果。

上述模块中,除第六个模块是以校长的科研活动为主外,其他五个模块都是以学为主,极少涉及科研活动。尽管在每一个模块的学习中都要求学员写学习日志,提交反思或学习阶段总结,但这些学习要求都停留在经验层面上。在以往的高级研修培训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参加培训的校长在前五个模块的学习中都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也能很好地总结学习体会和感悟,但第六个模块往往成为校长学习中最困难的环节。到结业时,一些校长不是按照要求递交论文,而是递交一份学校的工作计划或总结报告;有的即便递交了论文,也只有学校问题的思考和解决的措施,没有研究的设计和研究过程,得出的结论也常常是总结性的或经验反思型的,很少有校长采用实证研究或实验研究的方法,用数据分析来验证观点,阐述论点。真正意义上的科研论文为数不多,论文的质量也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校长们已经习惯了凭经验去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也暴露出高级研修培训忽略了对校长科研素质的提升。尽管我们在理论学习的模块中加进了研究方法的学习,但研究方法只是科学研究的工具和手段,而且研究方法的使用属于操作技能,如果听过之后就束之高阁,不加以运用,很难成为校长的科研手段。

如前所述,校长的科研素质是多方面的。如果校长的科研素质不高,必将影响到每一个模块的学习。每个模块学习之前如果没有预设学习的问题,不带着问题和困惑听课,所学的新知识、新理论就很难吸收到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激活已有的知识,使新旧知识得以整合,从而造成学过之后容易遗忘。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缺乏科研意识和科研思维,不积极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也难以在学习中借助专家的优势资源得到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校长在长达一年的培训中如果没有科研行为,不带着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和探索,不仅造成学习资源的浪费,最终也难以形成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所以,在高级研修培训中提升校长的科研素质,对于促进校长成长,增强培训效果,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如何在校长高研培训中提升校长的科研素质

提升校长的科研素质要从多个环节和层面人

手,不仅要强化校长的科研意识,训练校长的科研思维,激发校长的科研动机,引导校长的科研行为、操作科研方法,提升校长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管理能力,还要促使校长以研促修,以研带修,真正做到研修一体化。如何在培训中提升校长的科研素质呢?

1.把提升校长的科研素质设计到整个培训模块中,贯穿于整个培训过程

在培训的开端,就要强化校长的科研意识,要求校长带着课题和科研的任务进行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把问题带进课堂,在模块的反思总结中分小组以问题为核心进行研讨,形成研究型的学习合作体,在学习期间形成课题,申报课题,研究课题。

2.在校长素质拓展训练中增加科研思维的心智训练内容

科研思维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艰苦的过程,但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可以把科研思维的心智训练模式化、程序化。如设置问题情境: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解决问题的思维训练模式:学习使用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思维方法。把模拟情境与校长的教育教学问题情境结合起来,训练校长形成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模式,学习按科研的思路分析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和实证研究中寻找规律。科学地解决问题。

3.激发校长的科研动机,确定研修学习的具体科研目标,引导校长的科研行为

科研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创新过程,选题是科研的起始环节,也是最为艰难的环节。选好研究课题是科研的前提。校长的工作非常繁忙,每天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科研问题,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通过科研的路径去解决。只有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中那些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问题才有科研价值。如高中新课改中教师教学角色的转变、“走班制”对教学组织管理职能的挑战等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有研究价值的。如何把一些宏观的问题演化成校长们力所能及的具体科研问题呢?一是要进行实践的可行性思考和研究价值论证,看此问题是否有研究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二是要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梳理,看此问题是否前人已经研究过,形成了哪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存在哪些不足;三是要看自己或学校是否具有研究此问题的优势和条件。有些问题很有价值,但自己不具备研究的优势和条件,也难以完成研究。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后形成研究的问题,研究的问题尽可能小而具体,切合实际,不要空泛、太大,如“新课改下如何保证教育质量”这个问题就太大、太空,涉及的因素和变量太多了,无法在一定的时间内,凭借一所学校的力量完成研究。提出研究问题后还要进一步界定和明确研究的问题,澄清研究问题中的变量,设计研究的具体目标、研究的步骤和实施途径,继而身体力行地进行研究,在研究中不断发现问题,修订方案。

4.实施导师制,把研究开题环节和研究方法操作环节提前至理论学习模块的初期

在导师的指导下,校长们按科研的范式形成初步的研究设计方案。初期的方案也许很不成熟,但可以促进校长们进入到科学研究的轨道中,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培训者要为校长提供科研的平台和一定的学术条件,如查阅文献资料,进行文献梳理和综述,了解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和前沿动态;小组之间合作学习和探讨问题,相互交流,共享学术资源。校长们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设计,制定研究方案,与导师进行充分的交流沟通。导师的指导工作必须伴随研修学习的全程。

研究方法的学习不能只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应该注重实际训练,让校长们掌握一些基本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可以把研究方法切割成小的学习模块,让校长们通过课堂模拟练习、课后提交作业、在实际研究中运用等方式真正会用研究方法。方法是工具,可操作性强,也属于程序性知识,只有反复练习才能有效地掌握,而且一旦掌握后也不易忘记,会迁移到不同的研究中去。

校长培训研修总结篇6

为组织实施好本次培训,我县成立了项目领导组和项目管理办公室。县教育局局长担任领导组组长,县教育局分管师训的党委副书记和进修学校校长、副校长担任领导组副组长,成员为县教育局师训、电教、教研室负责人和进修学校有关处室负责人。项目管理办公室分管理组、业务组、技术组,具体负责培训期间的组织管理、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服务等工作。

全县各培训点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实行“一把手”为培训点第一责任人制度。各培训班的班主任由各培训点在乡镇中心小学、初中的分管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等中确定。绝大多数培训点的负责人和中小学校长,人在现场,既是管理者,又是参训者,有力地保障了培训的组织管理和业务指导。

二、准备充分,保障有力

在接到省教育厅通知之后,县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校快速行动起来。首先,按省教育厅教师范函【2010】16号文件要求对“农远工程”设备进行了抽检。县教育局刘春生副书记带领电教馆人员不顾天气炎热,奔赴各培训点进行“农远工程”设备大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拿出维修方案。县教师进修学校为了做好培训课程资源下载,添置了一套卫星接受设备,并专程至合肥购置“九州”卫星接收卡和高频头,提供给高频头损坏的培训点。 暑假期间,我县供电紧张,为应对设备故障、停电等原因导致无法收看教育电视台课程的问题,教师进修学校一方面提前下载课程并刻录成光盘供应非“农远工程”学校的培训点,一方面通过“无为教师教育网”的专题培训平台提供课程下载。此举得到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的肯定。

各培训点因地制宜,充分做好后勤服务工作。无城的杏花泉小学、北城小学等学校将培训地点设在空调教室,并提供矿泉水等。赫店中心校、土桥中心校等培训点为本次培训特地添置了立柜式空调。

三、加强管理,保证效果 培训期间,我们根据省教育厅《关于认真做好教育部2012年暑期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部级远程培训工作的通知》(教师范函【2010】18号)要求,印发了《无为县2012年暑期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部级远程培训后期工作的通知》,从培训考核、成绩上报、工作总结和档案建设等方面提出要求。各培训点按照《通知》要求,严格执行省定考核标准,认真组织培训考核,并按时完成了合格教师名单和工作总结上报工作等。

由于天气炎热,为了保证培训效果,各培训点合理安排培训时间,一些培训点增加集中学习地点,将观看课程视频、光盘的时间提前到上午7时。人数多的无城、白茆、泥汊等中心校,采用分校集中学习的方式。

四、有效引导,确保质量 襄川小学培训点,210名小学教师参加培训,他们克服高温路远、农活缠身等困难,积极踊跃参加活动,聚精会神听报告,边听边看边做笔记,撰写反思报告,提交作业,在研讨会上积极发表意见,发言踊跃,气氛热烈。

小编推荐与 暑期教师部级远程培训工作总结 关联的文章:

高中新课程体育与健康学科培训总结

2012年区小学班主任培训工作总结

暑期班主任培训总结:花开阳光,惬意浓

教师技能培训总结有感

企业培训及拓展训练活动总结

晨报营销实战培训总结

教师远程继续教育培训培训点总结

2012年县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总结

【返回 培训工作总结 栏目列表】

土桥中心小学的黄光汉老师虽然年近花甲,即将退休,但他仍然坚持每天到校参加培训,认真做笔记,积极参与研讨。

参训教师在交流中写道:“远程培训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听了专家们的示范课和报告,受益匪浅”“深有启发。牢固树立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理论水平业务水平有了大大的提高。感谢‘培训’”。

参训教师,尤其是老教师的学习状态,参训教师的感言,都充分说明了本次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我们通过巡回检查指导和培训点上报的总结发现,本次培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培训课程内容适应性不强,不符合农村学校(特别是村小)的实际;专家引领、跟进指导不足,针对性、实效性不高;集中在天气炎热的假期,影响教师的休息和其他学习需求(如,学历进修)的实现,等等。

无为县项目管理办公室

二〇〇八年八月十二日

小编推荐与 暑期教师部级远程培训工作总结 关联的文章:

高中新课程体育与健康学科培训总结

2012年区小学班主任培训工作总结

暑期班主任培训总结:花开阳光,惬意浓

教师技能培训总结有感

企业培训及拓展训练活动总结

晨报营销实战培训总结

教师远程继续教育培训培训点总结

校长培训研修总结篇7

关键词:校本研修;资源整合;机制;内容;模式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1-0118-02

收稿日期:2006-04-07

作者简介:张淑伟(1971-),女,河南新密人,中学一级教师,硕士研究生 ,从事教师教育研究。

转型期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要想更好地发挥在校本研修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立足实际 ,突出实效,在探索和实践中做好以下工作。

一、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构建现代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

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主要职责是指导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和研究,推动中小学教师 开展教改实验,为本地区中小学开展校本研修提供指导和服务。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培训机 构 会遇到一个实际问题,即培训机构的职能与教研室、教科所(室)、电教站等发生重叠,如果 这个问题不予解决,就会引起各部门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况且,从组织设置来看,在同一县 域范围之内,完全没有必要设置如此众多功能相近的事业单位。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 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教师[2002]3号)》,很有必要将教师进修学校、教研 室、教科所(室)、电教站按照“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原则合并为一个机构,成立一 个“四位”一体的新组织,具有教研、科研、培训、信息化等综合功能,统一管理、服务于 教师教育工作。这样既可以避免冲突,又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实现优势互补。

2005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开展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认定工作的通知 》(教师函[2005]4号),并明确规定了“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标准”(试行) 。《通知》在功能定位指标中明确提出:进行教师教育相关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有 效实现本 区域教师进修、教研、电教等相关部门和机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形成上挂高等院校、下 联中小学校的现代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形成有效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 。笔者认为,资源整合的关键问题在于合并不是捆绑型的,不是形式上“几合一”而是真正 的功能、机构和管理的整合为一。如果同在一屋檐下,一个牌子几套人马,各吹各的号,各 唱各的调,不仅不会出现1+1+1+1>4的结果,反而会大大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当然,如果 整合后的新机构领导层能以大局为重,真正以服务基础教育为己任,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过 分看重自己的权力和位置,领导各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合力,那么就会缩短磨合 期,尽快建成集教师综合素质培训、教育教学研究、教育信息资源开发、教育技术推广服务 、校本研修引领等为一体的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

二、健全组织网络,完善管理制度,指导学校建设有效运行机制

在具体实施中,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必须对辖区内实验校的研修活动进行监管和服务,明确中 小学校长在校本研修中的责任和作用,指导各类学校制定研修目标、健全组织机构、完善管 理制度,使校本研修工作有序高效运行。

(一)因校制宜,因人而异,建立目标导向机制

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决定了校本研修必须因校制宜。教师培训机构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把实验 校大致分成几个发展层次,指导学校制定出校本研修工作的长远规划、中期目标、短期计划 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实验学校根据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划分为入职期、适应期、发展期、创造期等不同 类型,也可以按任职资格等级分为初级教师、中级教师、高级教师等不同层次。不同层次 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同一层次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教师培训机构要指导实验学校建立 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动态管理系统,明确各个层次的发展方向及各个层次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 目标。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基本素质、能力、职称、身份(不同级别的骨干),申报不同的级 别,学校根据申报情况进行评审,最终进行级别定位。

(二)健全机构,强化组织管理,做到事有人管,人有事做

1.建立学校校本研修组织

建立“校长―校本研修领导小组―校本研修活动组―教师”四级管理体系。校长是学校校本 研修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校本研修总体目标的确立、整体方案的设计和培训资金的保障 。由校长、教师代表、教师培训机构指导教师组成的“校本研修领导小组”负责学校中、长 期研修方案的制订、实施、评价与调控。“校本研修活动组”负责学校学期研修计划的制定 ,并组织教师具体开展校本研修活动。

2.建立校本研修协作组织

校本研修的自主性不等于自我封闭,校本研修也需要开放。目前,广大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 不合理,多数学校规模较小,教师人数少,师资水平相对薄弱,培训资源短缺。要防止校本 研修工作的低水平运作,有必要建立校本研修协作组织。协作小组成员由结成协作伙伴的若 干学校领 导小组成员和教师培训机构的包点教师及中心校的有关负责人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协商和组 织协 作组内教师校本研修活动,帮助不同的学校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学校之间的交流和资源共 享。

3.建立“教师校本研修导师团”

导师团成员主要包括:高等院校的教育专家学者、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研究人员、本地区各 级名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等。在校本研修活动启动之初,教师培训机构要组织在校本 研修研究方面的专家,对各实验校的负责人和教学骨干进行理论讲座,使大家统一思想,澄 清认识。在校本研修实施过程中,导师团成员要经常深入分包学校对教师们进行指 导和系统性的专业引领,使教师们的认识得到深层的升华。

(三)建立健全校本研修管理制度,使校本研修工作有章可循

教师校本研修活动由学校组织实施,往往容易出现随意化倾向,从而影响校本研修的均衡发 展和质量提高。要保障和推进校本研修工作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校本研修管理制度是非常 必要的。

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出台全面推进校本研修工作的指导意见,各 地 市也要制定出配套的实施细则。这些制度要多“弹性”,少“硬性”,内容要具有普遍性, 对所属各级各类学校都具有指导意义。各县(区)、学校还必须根据自己实际的制定出适合县 (区)情、校情,内容具体、可操作的具有最佳约束和激励效果的管理制度,如《检查管理办 法》、《考核评价方案》、《表彰奖励办法》等。

在各项管理中,最不容忽视的是评价管理,因为它是激活教师发展的动力,具有鉴定、导向 、改进和调控功能。对教师参加研修情况的评价工作可统一在教师培训机构的指导下,以中 小学校和乡(镇)为单位进行,由县(区)、乡(镇)、校指导组和中小学校长对参训教师进行评 价。

为了实施动态评价,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要倡导并指导实验学校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校本研修 机制。研修机制的基本活动方式是为每一位教师都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记录袋包括以下内 容:(1)教师 基本情况(其中包括所处发展阶段);(2)发展目标,包括学期计划、中期目标和长远规划;( 3) 文集汇总,包括校本研修自培计划、学习笔记、反思日记、案例评析、教学随笔和自修总结 等;(4)成果展示,包括开放课教案、优秀案例、自制优秀多媒体课件、论文和个人获奖证 书等四大块。学校制定《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动态管理系统》,明确各个层次(入职期、适应 期、发展期、创造期)中各个级别(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的发展目标。学期 初,全校教师都根据自己实际进行申报,学校根据申报评审,最终进行级别定位。每学期末 ,教师根据自己达成目标情况自评,学年组或学科组进行互评,最后学校进行阶段性总评, 根据总评结果确定教师能否晋级。

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校本研修机制,明确了研修目标,引入了竞争机制,为评价管理提供了 抓手,使校本研修活动充满了活力。

三、精心选择研修内容,为校本研修提供载体

校本研修内容大致可分为通识性内容和特色性内容两部分。

1.通识性内容

根据实效性、系统性和发展性的原则,那些符合国家改革要求,有利于教师专业素养和职业 道德素养提升的通识性内容应当被列入各学校教师校本研修的基本内容。现阶段的教师专业 发 展主题应该是以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为研修主题,以师德教育和新理念培训、教育教学 理论和新课程通识培训、新课程学科培训、教学技能培训、新技术专项培训为主要内容。

2.特色性内容

不同的学校具有不同的特色,同一学校不同发展层次的教师有不同的发展需求。以校为本、 以师为本的校本研修还应当结合学校和教职工的实际审慎地选择研修的特色性内容。如:为 帮助入职期的教师尽快实现角色转换,站稳三尺讲台,可选择一些教师职业道德法规、班主 任工作论坛、教学基本功训练等作为研修内容。

四、构建有效研修方式,最终实现研修目标

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校本研修的主要实现形式。在实践中,根据各中小学的实 际,可采用以下几种校本研修方式:

1.“自修反思”式

要求教师对照自选发展目标,有目的地研读师德教育、新课程、新理念的专刊。在自学过程 中,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实现理论观点与实践问题的碰撞磨合,联系发生于本地、本校及身边 的教育、教学现象,回放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自省自查中形成新的认识。通过撰写反思日记 、教育随笔、典型案例,定期召开教师“教学反思”座谈会,促使教师素质与理论的提高, 激发教师终身发展的欲望。

2.“接受借鉴”式

主要是通过经验分享和理论知识的更新,让教师自主重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具体的 做法有:(1)组织必要的教师培训会,聘请专家讲学;(2)举办名师论坛,让名师讲述经验和 体会,发挥其辐射功能;(3)导师团组织校内或校际集中研讨,解决带普遍性的问题;(4)开 展教学观摩、师徒结对等。

3.“课题带动”式

主要是利用学校承担的各项科研课题研究资源,运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结合课题 研究过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师行动研究,不断地改进教育教学行为,在提高教育质 量的同时,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4.网络环境下的研修方式

网络学习共同体模式,即培训人员、教研人员、中小学教师借助网络环境而形成学 习 型组织,通过共建共享教育教学资源和开展名师骨干帮带、案例评析、成果交流等活动,使 共同体成员得到提升和发展。

利用网络还有咨询诊断模式,即培训人员、教研人员针对中小学教学场所中的实际问题或视 频教学案例,采 用提问、咨询和讨论等策略,通过网络进行双向视频交流,与中小学教师共同寻求切实可行 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毕天增,等.走进校本学习与培训[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2]朱小蔓,等.新世纪教师专业化走向[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 3.

[3]徐学俊,等.教师校本研修及其区域协作机制探索[J].教育研究,2004(12 ).

校长培训研修总结篇8

【关 键 词】提升工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重庆市綦江区以建设“重庆市能力提升工程创新实验区”为契机,以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为目标,以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突破口,借力“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坚持把提升工程纳入全员培训,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提升工程实施的基本情况

綦江区中小学教师共计7550人,其中学前教育183人,小学教师3327人,初中教师有2534人,高中教师有1506人。农村小学教师有2563人,占小学教师总数的77%;农村初中学校的教师有2027人,占初中教师的80%;农村高中教师的人数为386人,占高中教师总数的25.6%。全区农村学校教师的总人数为4976人,占全区教师总数的65.9%。30岁以下教师1302人,占全区教师总数的17.2%;36~50岁的教师4899人,占教师总数的64.9%。2014年,在国培计划(2014)――重庆市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混合培训中,綦江区按照市教委、国培办要求,统一部署、强化管理,以“技术为我所用,教学因我而变”为主题,把国培计划和区级培训规划结合、提升工程与校本研修相结合、活动实施与队伍建设相结合、研修成果与专业成长相结合,共组织46所学校、2605名教师参加提升工程培训。全区远程培训上线率、学习率、合格率全部100%;线下集中研修共有1350名教师参训,培训机构全部认定为合格。区教委为提高培训实效,对参训学员集中组织统一考试,结合线上、线下培训和考试成绩,评出线上远程研修优秀学员339人,线下集中研修优秀学员159人。

二、提升工程实施的具体作法

1. 建立工程推进机制。綦江区按照市教委的要求和工作部署,区教委成立了以教委主任为组长、分管教师培训的教委副主任为副组长,区基教科、区教师进修校、区教科所、区技装中心的有关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学校校长是本校提升工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区教委把提升工程成列为教委一把手工程,用行政手段强力推动提升工程的实施。

2. 切实搞好培训需求调研。2014年4月12日至20日、7月2日至4日,在面上调研的基础上,分类选择了有代表性的7所学校、2个学区、1个教研单位和1个培训单位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发现,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教学的情况:大多数教师只简单地运用课件进行教学,学校普遍缺乏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考核机制。收集到的主要意见归纳起来有:希望用交互式白板进行教学;渴望建立网络学习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交流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自主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培训动漫制作,教会教师运用各种常用软件;采用“菜单式”为主的培训模式,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培训内容;相关管理部门应定期深入基层推广信息技术的使用,解决一线教师疑难等。

3. 分批整校推进实施。綦江区中小学和幼儿园共106所,区教委经过研究后决定分三批完成全区7550名教师提升工程的学习。2014年11月18日,第一批选择46所初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所有学科全部教师参加提升工程80学时的线上远程研修学习,在参加线上研修的2605人中遴选1350人参加线下5天的集中研修学习。

4. 集中培训分段进行。由于线下集中研修时间紧、任务重、工学矛盾特别突出,綦江区采取2天区集中培训、2天校本研修实践、1天作品评比交流表彰的模式,打造优秀作品,即“2+2+1”模式。区集中的2天采取先大班后小班的模式进行培训,大班采取的是由信息技术专家作“技术为我所用 教学因我而变”、“信息技术在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的报告,小班的时候每个班级由班主任、坊主和教研员组成3人团队,进行分班破冰活动、部署线下研修任务、分组讨论、展示作业及教学设计,打磨作品、小组展示、选定作品方向。校本研修的2天,要求课堂教学实践中应用信息技术,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修改、打磨、完善并提交作品。最后1天研讨交流、分享展示、完善成果、评比表彰。

5. 建立分类激励机制。具体做法是与綦江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赛相结合,通过线下研修、作品打磨,每校推荐线上参训人数10%的优秀作品提交到区里,区里组织专家评审,遴选一、二、三等奖,其中一等奖占30%,每个积30分,二等奖占30%,每个积20分,三等奖占40%,每个积10分。根据学校参训人数获奖的平均积分和工作坊内学员获奖积分的人平分进行排名,评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一等奖8所、二等奖12所、三等奖8所和对坊主、教研员考核定等。

6. 实行定期通报制度。綦江区教委每周一通报上周各个工作坊和学校教师参加线上研修的情况,促进学校和工作坊的坊主督促学员参加学习。通报的量标主要有参训率、学习率、每个学校教师参训成绩的人平分排名、工作坊内学员参训成绩的人平分的排名、全区2600名教师到每期通报统计截止时间成绩排名等。区教委共进行了六次通报,极大地提高了学校校长、坊主和教研员督促教师参加线上学习的主动性。

7. 高度重视成果物化。培训过程中注重过程材料的收集、整理,积极围绕打磨优秀作品,汇总提炼物化成果的思路开展工作。对各种提升工程的文件、通知、方案,线上研修的成绩表、线下集中培训研修手册、考勤册、线下研修小组交流研讨记录表、成果打磨登记表等、考核结果、学校总结、优秀作品等,分类组卷,建立提升工程的专卷,有利于对提升工程实施的总结和提炼。

三、提升工程实施的成效与经验

1. 获得学校领导理解,有效克服了工学矛盾。本批培训虽然时间紧任务重,又面临期末复习考试,工学矛盾突出,但由于区教委把此项工作列为教委一把手工程,校长是学校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培训前进行了充分的宣传动员,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因此,提升工程实施后,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校校长的充分理解,使得很多学校的校长主动地为教师想办法、想措施,鼓励教师圆满完成提升工程的培训。

2. 采用混合培训模式,取得丰硕培训成果。由于本次培训采用的是混合培训模式,课程资源丰富,教师感觉很实用,加之又采用了任务驱动培训,完全颠覆了教师过去对远程培训的认识。培训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生动的典型案例。通过培训,增强了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自觉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征集出来的优秀作品有270件,其中一等奖30名,二等奖97人,三等奖148人。

3. 赢得各校大力支持,产生了广泛影响。提升工程的实施,在学校得到了校长的大力支持,形成了每周看学情通报,对本校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的局面。

4. 打造了一批指导专家队伍,为提升工程继续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綦江区以项目制的形式,按照一定比例结构,整合区内外教师培训、教研、高校和培训机构以及一线名师组成的60名区信息技术提升工程专家团队。这个团队具有较强的提升工程实施教学研修和培训能力,承担对綦江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组织、策划、指导、管理、交流和监测,将极大地推动綦江区下阶段提升工程的开展。

5. 任务驱动,有效促进教师学习。注重在创设问题情境、确定问题后,让参训者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进行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参训者对问题的理解,完成学习任务。培训最后,参训教师还参加了区教委和中国教师研修网组织的提升工程培训考试。

6. 顶层设计、行政推动是关键。由于提升工程的实施时间紧,工学矛盾特别突出。因此,顶层设计上,坚持分批整校全学科推进,有利于学校配合开展培训;行政推动上,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坚持行政主导、分校组织、项目推进;方案设计上,坚持学校、教师需求为导向,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有效促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为根本。以行政推动为主的提升工程的培训,体现了较强的“刚性”色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7. 网络平台设计和选择是基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选择一家网络平台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优质资源为基础、以任务驱动手段实现教师自主学习、有效激发教师的学习积极性是最重要的基础。中国教师研修网课程和功能的设计已经完全能够满足参训教师和学校的要求,学校以及参训教师强烈要求延长网上学习的资源延迟关闭的时间,以便他们进一步学习。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