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周实训总结8篇

时间:2022-12-04 14:18:44

周实训总结

周实训总结篇1

关键词:马拉松; 高原训练; 训练结构

中图分类号:G8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8)06-0033-04

Abstract:

From Jan. 2006 to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 ZhouChunxiu have carried out six altitude training for the marathon of BeiJing Olympic Games. The structure of altitude training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plain training phase, altitude training phase and before-match training phase. The three phases supported and depended one another, and all the details connected closely. The training structure of six altitude training is vivid, therefore we acquired obvious effect as a whole. In the six trainings, we all along executed the capability-dominanting altitude training mode and explored plain training mode of altitude training. Through six altitude training, compages of altitude training methods and all-around altitude training modes have formed basically.

Key words: Marathon; altitude training; training structure

高原训练作为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已经广泛运用于马拉松等耐力性项目。我国对高原训练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2003年初,在科技部支持下,国家体育总局组织开展了《高原训练的方法与应用研究》研讨会、2005年12月总局科教司又组织了高原训练的阶段汇报会暨专家研讨会,对我国目前高原训练所取得的成果和应用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下步研究计划进行了研讨与部署。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周春秀于2006年初首次进行了高原训练尝试,并一举在首尔国际马拉松比赛中跑出了2:19'51"的好成绩。之后根据比赛周期,2006-2008年3年共进行了6次高原训练。本文主要对6次高原训练的结构进行分析与讨论。

1 周春秀高原训练的结构

1.1 高原训练的时间安排

周春秀6次高原训练的时间安排,都是围绕比赛任务进行的。具体情况见表1。

1.2 高原训练总体结构

周春秀的高原训练总体结构包括高原前准备阶段、高原训练阶段、赛前训练阶段3个板块。整个高原训练紧紧围绕周春秀高原反应的个体特征进行。从首次的高原训练尝试,到适应能力的不断提高,高原训练强度基本达到平原化,训练质量逐渐提高,训练效应多元化发展。6次高原训练的总体安排结构见表2,高原训练完成强度见图1,高原训练周平均总距离见图2。

2 分析与讨论

表1显示, 6次高原训练时间:3次是冬、春季节、3次是夏、秋季节,都是根据比赛时间安排进行的。高原训练目标明确:在高原低压缺氧环境下训练,利用高原缺氧和运动双重刺激,使运动员产生激烈的应激反应,以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从而产生一系列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的抗缺氧生理反应。通过高原的特殊环境增加训练难度,最终达到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在高原训练前,我们分析讨论,利用已有的高原训练研究成果,针对性地进行高原训练计划,周密设计,从理论研究到训练设计,系统推进,倡导能力主导型高原训练,专项基础耐力与专项身体素质双线并进; 全面探索高原训练方法平原化手段。6次高原训练总体效果明显,基本形成了适合周春秀个体特征的高原训练方法组合和综合性的高原训练模式。 下面对6次高原训练的总体安排结构进行讨论:

2.1 首尔国际马拉松比赛前高原训练结构

首次高原训练在冬季(06年1月27日―2月24日),训练时间28天,训练地点昆明海埂,海拔高度1888米。作为第一次高原训练探索,前期准备比较充分,选择与高原气温接近的广州进行了4周高原前准备训练,训练量和强度都达到强化训练阶段的负荷。运动员的机能水平和体能状况准备充分后进入高原训练。上高原后第一周训练以适应高原环境为重点,训练负荷逐步推进,第7天进行第一次专项能力训练,在28天的训练中共进行了专项身体素质及专项力量训练课10次、18次重点课训练,其中专项能力训练13次、段落强度训练5次、课训练最长距离46公里、训练总距离892公里。训练以3~4级强度为主,占65.5%。下高原15天参加比赛。整个高原训练4周的总体训练安排负荷密度大,结构清晰,专项能力和专项身体素质平行推进。总体效果显著,达到预期的高原训练目的。在首尔国际马拉松比赛创造了个人历史最好成绩2:19'51",成为女子马拉松项目世界第7位跑进2:20'的运动员。

2.2 多哈亚运会前高原训练结构

第2次高原训练是秋季(06年10月23日-11月24日),高原训练时间32天,首先在昆明海埂训练17天后转站到丽江(海拔2230米)进行了7天训练。然后又回到昆明进行了 8天训练。本次高原训练前期准备时间2周,由于9-10月份是赛季,运动员参加了3场万米比赛,高原前期准备基本是以赛代练。考虑到亚运会在12月份,运动员以往没有该时间段的比赛经历。因此本次高原训练目的主要是利用高原难度,保持运动员的竞技状态。重点训练课密度比第一次高原训练安排明显减少,32天16次重点训练课,其中专项能力训练11次,段落强度训练5次、专项身体素质及专项力量12次。训练课最长距离42公里、训练总距离1060公里。在第一次高原训练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本次高原进行了新高度尝试,在原由高度训练适应的前提下,上到2233海拔高度进行7天训练,其中有2次专项训练课达2650米海拔高度。下高原16天参加比赛。本次高原训练安排负荷密度相对要小,强度要求比第一次高原训练要高,总的指导思想是练一堂课是一堂课,求精不求量,使运动员始终有饱满的精神。高原训练总体效果明显,赛前平原训练在上海进行。下高原第9天运动员竞技状态显著提高。赛前6天移地北京,准备出发到多哈。由于连续移地,加上气温时差的不适应,赛前训练结构不能完全按预案实施,虽然亚运会取得金牌,很好的完成了任务。但运动员主观感觉竞技状态不是最好。反而在亚运会结束后的半个月,参加国家队北海大集训时表现了良好的机能状态和超强的运动能力,这种状态持续了近一个月。 我们分析认为,本次高原训练运动员获得能力是明显的,由于赛前训练结构的改变、多哈气温较高、运动员没有12月份比赛经历等因素,使得运动员的最佳竞技状态在比赛时没有充分调动出来,出现了竞技状态后移。这给我们提示,在今后制订大型比赛预案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各种不可改变的外在因素,保证训练有序进行,才能使运动员在比赛中达到最佳竞技状态。

2.3 伦敦国际马拉松比赛前高原训练结构

备战伦敦马拉松比赛高原训练在07年2月13日-3月18日,高原训练时间35天。训练地点昆明海埂,前期准备在北海进行了6周训练。本次高原训练是国家队备战08奥运会大集训,周春秀在多哈亚运会比赛结束后,立即投入国家队集训,并在训练中担当领军任务。在北海6周的阶段训练,量和强度都达到最高水平。进入高原训练时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处于较高水平,对高原的适应能力明显加快,上高原后前3周训练质量迅速提高。3月8-10日下高原参加贵州清镇全国越野比赛(清镇海拔高度1255米),在比赛中表现了良好的运动成绩。11日回昆明继续高原训练。从清镇回昆明的第4天,周春秀出现感冒症状,后转为支气管炎,无法进行正常训练。周春秀本次高原训练原计划为42天(6周),因生病提前一周下高原,3月18日和国家队其她队员一起移地厦门。在厦门主要以恢复治疗为主,进行有氧训练。3月30日厦门马拉松比赛跑了10公里。身体感觉不好,气管炎没有康复。4月1日移地南京,进行抗炎治疗,病情得到控制并好转。4月6日移地大连,进行赛前训练。15日移地北京,17日出发前往伦敦。高原训练后第35天参加伦敦马拉松比赛。伦敦比赛成绩2:20′38″,运动员参赛时由于生病,身体机能状况一般,生理机能指标总体评价处于中等水平,血液激素指标处于低水平。结果提示:高原训练第4周要注意运动员免疫机能状况;移地训练一定要防范环境改变不适应造成运动员伤生病问题。

2.4 世界锦标赛前高原训练结构

世锦赛前高原训练是夏季(07年7月26日-8月9日),高原训练时间25天。地点青海多巴,海拔高度2366米。平原准备期4周,以赛代练,最后在广州比赛10000米后直接上高原。周春秀上高原第一周不能适应,表现为头痛,睡眠不好。本次高原训练特点是,时间短,训练节奏快。上高原第4天开始重点专项训练课,从不能适应练到适应。25天进行专项身体素质及专项力量训练7次课、重点训练课13次,其中专项能力训练9次、段落强度训练4次、总训练距离780公里。训练强度以3~4级为主,占总训练强度的66.5%。

本次训练在前3次高原训练的基础上尝试高海拔训练,居住地海拔2366米,训练时跨越的海拔高度都超过2500米的高度,40公里专项跑的海拔高度穿越2670米。虽然训练总负荷比前3次高原训练要小,但对运动员承受的刺激负荷及训练难度明显高于以往3次高原训练。8月9日下高原移地大连进行赛前训练,8月29日移地北京、31日移地日本大阪、9月2日下高原第14天比赛。大阪世界锦标赛温湿度较高,马拉松赛程中温度23~32℃、湿度75%~56%。周春秀世界锦标赛取得亚军,实现了中国女子马拉松项目世锦赛奖牌零的突破。

2.5 扬州半程马拉松赛前高原训练结构

扬州半程马拉松比赛前的高原训练,原计划主要是为奥运会高原训练进行赛前模拟,考虑到适应高温高湿环境的训练,采用4周下高原的模式进行演练。高原训练08年1月30日-3月9日,训练时间40天。地点昆明海埂。高原前准备阶段在广西北海进行了4周训练。由于持续阴雨天气,周春秀第二周开始感冒,支气管炎,并不能得到控制,反反复复导致前期准备阶段3周不能正常训练。上高原后的第2周又复感。造成整个高原训练无法按计划进行。本次高原训练40天,身体素质及专项力量训练17次、重点训练课20次,其中专项能力训练课12次,段落强度训练8次,总体训练强度以2~4级为主,有氧慢跑比例超过30%以上,是历次高原训练量最多的,40天训练总距离1325公里。整个高原训练节奏根据身体状况不断修正,直到最后2周逐渐进入正常计划训练。3月9日移地浙江萧山进行赛前训练,由于高原训练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下高原在萧山的4周训练以弥补高原训练的不足、力求获得专项能力为主导思想,整个赛前训练结构与以往4次训练大不相同,训练负荷滚动推进。在平原训练我们观察到了非常显著的进步,大约2-3周后周春秀专项技术水平提高,达到了以往训练平台高度,4周后扬州半程马拉松赛跑出了个人最好成绩。但是运动员比赛时表现的竞技能力和机能状况感觉特别单薄,显示训练厚度欠缺。

2.6 奥运会前高原训练结构

奥运会前高原训练仍然选择昆明海埂,选择依据:首先周春秀在海埂训练多次,对环境已经适应。其次考虑到周春秀5~6月份训练,为了弥补前阶段训练不足,加强训练厚度打造,强度训练持续推进,使机体短期负荷过大,尤其是心脏负担明显过量,出现早期心肌疲劳症状。从疲劳恢复角度、高原训练的难度、及下阶段高原训练需要进行的强化手段等综合考虑。想要稳中求进,选择海埂训练相对青海多巴风险要小。

本次高原训练时间34天(08年6月30日-8月2日)。前期准备阶段在大连进行了6周训练,训练结构强度高、密度大,运动员训练水平很高。因此上高原第3天就进行段落强度训练(强度负荷3~4级)。总体表现运动员能适应强度训练刺激。34天进行了14次专项力量训练、8次段落强度训练、7次专项能力训练、专项能力训练最长距离40公里,总训练量1075公里。本次高原训练的特点是,段落强度训练比例高于专项能力训练。前2周训练推进比较顺利,全面达到预期训练目标;第3周开始明显感觉肌肉反映过大,完成强度困难,后半周计划进行调整,适当降低训练强度加强专项能力训练距离。第4周后半周逐渐拉升强度,下高原前4天进行缓冲调节准备下高原。平原赛前训练在大连进行,时间15天。本次赛前训练多数采用中午训练以适应高温气候。训练结构强度逐渐滚动推进,把训练最高强度点放在8月17日奥运会比赛。根据周春秀当时的实际竞技能力和机能水平,我们认为该方案总体设计比较稳妥。在奥运会比赛中,周春秀为中国田径获得一枚珍贵的铜牌,同时实现了中国女子马拉松项目奥运会的历史性突破。

3 讨论与小结

高原训练出于其环境的特殊性和运动员本身的差异性等因素,造成了其训练效果的不确定性,周春秀6次高原训练前期准备阶段训练的系统性、身体机能水平及机体疲劳程度、高原训练的适宜高度、训练负荷的控制、高原训练的持续时间以及上下高原的准备训练阶段的过度、衔接等多种因素直接影响到高原训练的质量。明确的目的决定了高原训练的手段和训练节奏的安排。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和运动能力的变化影响了不同阶段的高原训练的方案。就周春秀个体,在不同时期进行高原训练也必须综合的分析她当时的具体情况和训练比赛具体要求,制定相应的高原训练方案。

高原训练存在着不同时期的内容。通常不同时期的高原训练与不同目的高原训练是相结合的。周春秀高原训练常规训练结构划分为:平原训练准备阶段、高原训练阶段、和赛前训练阶段。基本结构:

周春秀高原训练的基本结构如下:

高原前准备阶段:

上高原前的准备阶段大致为上高原前的2-6周,此阶段主要以长距离的有氧训练和专项体能及专项力量训练为主,注意提高运动员的综合力量能力。上高原前2周训练强度加大,通常有3~4次最大摄氧量强度训练安排,目的是加强运动员肺通气能力,为高原训练储备良好的心肺功能。同时关注运动员训练后的身体反应,保证运动员在上高原前保持良好的训练能力。

高原训练阶段:

周春秀的高原训练主要目的是提高训练难度,在平原训练的基础上利用高原特殊环境提高运动能力。常规训练安排上高原3~7天就进行强度训练,训练强度计划循序渐进,滚动推进。同时注意保持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整个训练安排强调适应能力的不断提高,高原训练强度基本达到平原化,训练质量逐渐提高,训练效应多元化发展。在高原低压缺氧环境下训练,利用高原缺氧和运动双重刺激,使运动员产生激烈的应激反应,以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倡导能力主导型高原训练,专项运动能力与专项体能双线并进。

赛前训练阶段:周春秀的赛前训练以14~16天为主,赛前训练节奏综合考虑运动员当时的实际情况及高原训练状况,从实际观察效果的基础上采用跳跃式强度刺激或滚动式推进强度两种模式,重视突出个性化的训练计划特点,在训练安排上考虑特定的比赛要求和比赛目的进行赛前训练。

纵观周春秀6次高原训练,整个训练结构的三个环节环环相扣,互相支撑、相互依托,任何环节的问题都将影响整个训练过程的顺利进展。值得重视的是高原训练的强度要求,可以确定一个明显的变化特征,第一个和第二个强度课安排间隔要有利于运动员身体的恢复和心理的适应;如果负荷强度过高过密,就可能造成过度训练,导致训练的失败。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及时转换训练手段方式得到解决,周春秀备战奥运会高原训练的第3周就采取了该方法使疲劳状况得到修正。避免了整体训练可能引发强度刺激过深的状态。

周实训总结篇2

关键词:女子网球; 周课训练; 训练效果; 中国

中图分类号:G8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2-0103一05

对国家网球女队一组训练过程实施科学监控,是贯彻国家体育总局备战2008年奥运会精神,落实“建设好以一线运动队为中心,以争夺金牌的需要为导向,科研、训练、竞赛相结合的科研攻关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备战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本着为运动队服务的宗旨,以网球项目奥运战略为导向,紧跟国家网球女队对科研服务的实际需求,突出训练监控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探索职业网球训练规律和训练模式,努力提高我国女子网球训练的科学化水平和主要备战选手的竞技水平,为我国网球项目备战2008年奥运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2005年冬训工作部署和科技服务的要求,课题组主研人员参加了2005年l 1月2日一12月30日在广东江门进行的国家网球队冬训备战工作。对女队一组6位奥运备战选手的训练过程进行了跟踪、监控研究;对6周共64堂训练课的类型、结构、时间安排、组织形式、训练内容及手段、负荷量度和训练效果等进行了观测和详细记录;利用心率表对运动员在一项技术或体能练习过程中的最大心率、运动后的即刻心率和恢复心率进行了抽样监测;在冬训初、末期对部分队员进行了专项素质测试。

2结果与分析

2.1周课训练安排

(1)周训练课次。

各类型周训练课次的安排比率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运动队的训练指导思想和训练重点。表1显示,国家网球女队一组每周课次的安排一般为11课次,不同阶段的周训练安排,在课次数量上没有变化,但课的类型随着比赛的临近,单一的体能训练课逐步减少乃至取消,以技战术、体能和比赛相结合的综合训练课增加;周训练课次安排以技战术训练课和综合训练课为主,两种类型的课占了冬训前6周总课次的80%以上,比较符合技能主导类项目特征;冬训前期和中期,很少安排单一的比赛课,但冬训末期(冬训第7、8周)即赛前两周,经观察,教学比赛或与男陪练的模拟比赛课基本上每天安排1课次,符合赛前训练规律。

(2)周技战术训练与体能训练时间。

网球运动是一项对技战术和体能要求都很高的项目。技战术与体能训练的时间比重安排,一直是网球界探讨和研究的课题。据国外的研究资料表明和冬训期间国家网球队聘请的澳大利亚专职体能教练马克介绍:“职业网球选手可安排75%的体能训练,25%的场地技战术训练;而青少年选手由于技术还不成熟,其体能与技战术训练的比重则可颠倒过来,以技战术训练为主。在准备前期,体能训练比重可以大一些,随着比赛的临近,体能训练的比重可逐渐下降至20%~30%”。所以,不同水平的运动员在不同的训练阶段,技战术和体能训练的时间比重应有所不同。而且,目前高水平运动员体能训练的重点有从过去以发展有氧代谢能力为主逐渐向以发展无氧代谢能力为主的爆发力方面转移的趋势。

由于体能一直是主要备战选手的薄弱环节,本次冬训的主要任务就是着重解决其体能问题。因此,国家女子网球队原计划在冬训前半期技战术与体能训练时间各占一半,这已经在主教练的第1、2周计划和实施过程中显现出来(见表2)。但国家队聘请的瑞典籍技术教练托马斯从第3周主带训练后,体能训练有所削弱,冬训中期的体能训练时间比重下降过快,所占比重较小,与计划初衷有一定差距。如果冬训中期第3~6周体能的训练比重保持在35%-45%,冬训的体能训练效果会更好。

(3)周负荷密度。

负荷密度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内所承受的工作频率。在周训练计划中负荷密度安排直接关系到小周期的训练效果,包括阶段性训练的累积效果。

根据冬训跟踪监控结果,我们以冬训第2周和第5周进行比较。表3显示,在第2周的10次课中有3次大负荷课和2次小负荷课,其余课次均为中等负荷,应该说大中小负荷课次的数量是比较合理的。但周一和周二下午连续两次大负荷课,且负荷性质相同,都是专项有氧耐力训练。40 min的耐力跑按体能外教马克的要求完成得很好,但第2天即周二下午运动员又要承受一个4 000 m间歇跑,致使3名队员出现不同程度的伤病,影响了后续训练。这说明同一性质的负荷安排时机不太恰当,大负荷的节奏安排不太合理。而第5周也有2次性质相同的均采用间歇法发展专项耐力的大负荷课(见表4),但周二下午的大负荷训练后,经过周三下午的充分休息,周四承受同样的大负荷课就没有出现过度疲劳,说明周负荷密度安排合理,达到了理想的周负荷安排效果。第5周负荷内容及节奏安排,属典型的“周训练计划的两段式结构”。

从表3、表4看出,国家网球女队一组每天上下午各一次训练课,上午以技战术练习为主,间或安排1 h左右的体能训练,下午以体能训练为主或结合安排技战术练习的综合训练课。上午的课多在11:00结束,运动员午餐后基本上有2 h的午睡时间,周日和周三的下午为调整时间,需要一定时间恢复的大负荷课次和有氧负荷课都安排在每天下午的后半时段,总体上看,除上述第2周外,其它周次的负荷内容及节奏安排都比较合理。只是周大负荷课次偏少,经统计6周训练只有8次大负荷课,平均每周只有1.3次大负荷训练课。根据网球项目的体能特点,适当增加周大负荷课次数量,尤其在一般准备阶段,每周平均2―3次大负荷课安排是可行的,也是适宜的。 (4)训练课的结构模式。 课是组成训练过程的最基本单元,周训练的效果是由一堂堂训练课的有机安排、叠加整合而来。通过6周64堂训练课的跟踪监测统计,国家女网一组训练课的结构模式依然为3个部分:准备部分30~40 min,内容包括一般准备有慢跑、徒手操、拉伸练习、游戏等;专门准备,有半场、全场对拉、一网一底练习等。基本部分90―100min,内容5―8项专项主练。结果部分10~20 min,内容为牵拉、放松跑等。准备部分的时间一般占20%左右,基本部分占65%~70%,结束部分占10%~15%;各部分训练目的明确、层次清晰;基本部分的练习密度经第4~6周统计平均达66.4%,符合网球项目训练特征。课中负荷的安排,技战术训练课是中间高两头低,体能和综合训练课则是前低后高;在内容安排上,

技战术训练课一般是基本技术练习在前,战术组合或实战练习在后,综合课一般是先技战术练习后身体练习,体能训练课一般是先进行针对性训练+补充训练(按每个队员的身体训练处方进行,包括:力量、协调、平衡、柔韧等素质练习),后统一进行专项耐力练习。

在聘请的技术教练托马斯的影响下,本次冬训借鉴了世界职业网球训练理念,单一的技战术或体能训练课的时间一般控制在2~2.5 h,综合训练课不超过3 h(见表3、表4)。一堂课的主练(基本)部分时间约1.5―2 h,每组练习的时间不长(2~5 min居多),以使运动员的兴奋度始终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课的内容安排不多,但每项练习的负荷强度大,要求高,对课中每一回合的练习都要求运动员按比赛的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去完成。

应该说,随着高水平职业网球比赛竞争的日益加剧.对传统的训练模式包括训练结构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那种一堂课训练内容多、训练时间长、训练节奏慢,过程平淡,即重数量、重回合、重时间、低标准、低质量、低强度,过分强调“量”的积累而忽视“质”的提高的传统的训练模式已不适应现代职业网球竞技比赛的需要。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采用高标准、高质量、短时间、大强度的训练模式进行训练是职业网球选手进一步提高竞技水平的发展趋势。

2.2课中主要练习实时监控

(1)课中主要技战术练习。

课中对运动员主要技战术练习情况如击球的质量、成功率、击球的落点、失误点等进行实时监测,并将监测结果及时有效地反馈给教练员,可实现教练员和科研人员对训练过程的最佳控制。表5就是一个练习的现场监测结果,表5中数据显示,在进行双打1对2的破网练习中,李婷的失误率较李娜低且稳定,3组练习的失误率没有多大变化,而李娜不仅失误率较高,而且随着练习组数的增加其失误率也随之增加,在次日(见表6)和随后的监测结果也都呈现这一现象。这说明李娜在每个练习的开始一般击球的质量和成功率都比较高,随着练习时间的延续、组数的增加,体力的消耗,击球的稳定性就明显下降,尽管其他队员也有这种情况,但没有李娜表现得这么突出。通过专项素质测试和技战术练习监测进一步证明了李娜的专项耐力确实有待提高。

另外,课题组通过前2周的跟踪、监测发现,晏紫底线反手抽球下网较多,主要是上体含胸,身体与上臂的协调用力不好所致,课题组就此与主带教练沟通,达成共识,在后续训练课中这一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

(2)课中体能训练。

课题组不但对体能训练实施了全程监控,还协助主教练制订并实施体能训练计划。对体能训练效果的评价主要采用专项素质测试和恢复心率监测两种方法进行。

由于受伤病的影响,冬训结束前的测试数据不全,但从体能训练跟踪观察和部分队员冬训初末期的测试结果看.主要备战选手的有氧耐力BEEP-TEST测试(一种与网球专项耐力要求相近的对各级有速度限制的“多级20 m折返跑”)成绩普遍明显提高,在受测的3个队员中平均提高了1.1级,达到了11.1级(世界优秀女网选手的基本标准),这是她们坚持每周3~4次有氧耐力练习的结果。反映速度和灵敏素质的在场地上进行的“左右侧转前冲刺跑、正反手侧折返冲刺跑”成绩也有一定的提高,平均时间缩短了0.39s。反映上肢基础力量的“3RM卧推与坐姿平拉”和上肢爆发力的“双手左右侧、头上抛实心球(2 kg)”测试成绩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反映下肢爆发力的“原地单脚和双脚跳摸高”成绩提高不大,主要是训练中发展下肢爆发力的练习安排相对较少。

课题组跟踪监控了晏紫从第2~5周的有氧负荷后心率变化情况。图1显示,在负荷性质基本相同,负荷后即刻心率值也大致相近的条件下,晏紫每周的心率恢复速度都有所加快,运动后1 min内的快速恢复能力更是明显提高。这是由于冬训期间每周都安排了3~4次的有氧训练,加之晏紫没有伤病,从未缺课,训练较为系统,以及针对性营养补充方案实施的结果,所以冬训后她在有氧代谢能力方面的训练效果最为显著。

总体来说,冬训的体能训练是有成效的,主要备战选手在身体素质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与世界优秀选手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离理想目标值还有不小的距离。她们在体能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3训练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分析

国家女网一组每次课的训练基本上采用“一带一”、“一带二”的个人训练和集体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有些练习看似集体训练,但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根据各队员的主攻方向和特点,又进行了区别对待,如李婷、孙甜甜以双打练习为主,李娜、彭帅则以提高单打实战能力为重点来安排每次课的内容,郑洁、晏紫单双打兼顾。

在技战术训练的内容安排上,以冬训第4、5周技战术训练课为例(见表7),每周以熟练基本技术为主的练习,时间只占技战术练习时间的25.8%,而以提高实战能力为主的练习时间占了 74.2%。通过观察统计发现,在实战练习中尤以3、4板的变线、变落点、变节奏、3板后的主动发力、底线结合上网的组合练习居多,由于我们的接发球抢攻意识和能力较差,这次冬训还专门加强了接二发的抢攻技术和战术能力的训练。通过针对性训练,在冬训结束前与男二队的教学比赛中,主要备战选手的变线主动进攻能力、接二发的主动进攻能力和抢攻意识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训练效果显著。

在体能和步法练习等内容安排上,体能外教马克根据每个队员体能测试情况和伤病情况,专门制定了个人体能训练方案,包括个人的体能针对性训练、补充训练和体能康复训练计划。步法外教约耳按一对一的形式组织步法练习,完全根据每个队员的打法特点和比赛中经常出现的场景,精心设计出与专项相关度极高的训练手段,改变了以往类似脱离球的步法练习,每个练习的组数、次数不多,但强度大,要求高,一切结合实战,练习效果好,针对性强。

3小结

(1)对国家女子网球队一组冬训期间周课训练进行跟踪、监测,并将监测结果和评价意见及时有效地反馈给教练员和运动员,可促进教练员科学制订训练计划,合理安排训练内容和负荷量度,选择有效的训练方法手段,提高训练参与者的积极性和训练效率,实现教练员和科研人员对训练过程的最佳控制。同时,利用监控所获得的大量数据,可全面、系统地总结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水平女子网球训练模式,为我国网球项目实施科学训练提供较为充分的实践和理论依据。

周实训总结篇3

【关键词】赛艇;承受训练负荷;状态诊断

Research on the State Diagnosis of Enduring Training Load of Rowers

YANG Yong

(Henan Administration Center of Water Sports, Xinyang 464000, China)

【Abstract】Basing on the exploring load calculating method of training load, this paper establishes primarily a state diagnosis method of the enduring training load of rowers by the way of combining biochemistry index with load changing and carried 16-week monitor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s method can truly reflect functional status and has a higher value. It is more objective and accurate to combine the biochemistry index with load changing when evaluating the state of enduring training load.

【Key words】rowing; enduring the training load; state diagnosis

引言

科学诊断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的状态,是当今运动训练科学化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有关赛艇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状态诊断的研究较多,其方法主要是依据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来完成,但很少将其变化与训练负荷的变化进行对比评定。由于许多生化指标对负荷的变化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使得诊断缺乏客观性,大大降低了诊断结果的有效性。为此,本研究拟在探讨训练负荷量化方法的基础上,对赛艇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状态诊断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科学调控运动训练,提高赛艇运动水平提供有力依据。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和专家访谈法

通过MEDLINE网址、全国中文期刊网(1993-2008)检索相关文献,走访赛艇生理学权威专家Hartman博士及德国、荷兰和中国国家队教练员,全面了解掌握赛艇训练负荷强度的分级、负荷诊断的敏感指标和方法,为负荷的量化、诊断指标的选择和方法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

1.2实验法

1.2.1研究对象

河南省女子公开级赛艇运动员12名,均为运动健将,具体情况见表1。

1.2.2样本采集与测定

分别在冬训第二、三阶段记录、统计、计算训练负荷量和强度,并每周抽取安静时晨静脉血进行测试。BU、CK的测定由上海产XD-811半自动生化仪完成; Hb的测定由日本光电MEK-6318K全自动血球计数仪完成;T、T/C的测定由美国AXSYM全自动化学发光仪完成。

1.2.3数据处理

全部数据以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P

2 结果与分析

2.1负荷的度量方法

负荷强度。外部强度一般是以比赛最大速度的百分比确定,内部强度是以最大心率的百分比或血乳酸确定〔1, 2〕。国内外赛艇训练强度的分级也大多以此为依据,但这些方法只能对某一种练习进行度量和评价,对具有多种强度练习的课、单元及阶段整体训练强度很难度量和评价,这些强度的度量并非简单的算术累加。为此,本研究引用早期评价心理紧张程度的公式对负荷强度进行度量〔3〕。通过公式一可精确计算出课、单元及阶段整体训练强度,但该方法需测试每种练习的强度,较为繁琐。

公式一:I=∑Ii・ti / ∑ti

(I―平均强度,Ii―单次训练强度,ti―单次训练时间)

赛艇专项训练强度一般分为6级,分别为无氧―Ⅰ级,氧运输―Ⅱ、Ⅲ级,无氧阈―Ⅳ级,氧利用1―Ⅴ级,氧利用2―Ⅵ级。此外,还有放松恢复、力量训练和柔韧训练。本研究分别记录这些强度训练时的心率,再除以100,以相对心率代表某种训练的强度,通过公式一计算便可得出课、单元及阶段整体训练强度。

负荷量。适用于外部负荷量度量的指标很多,如训练距离、时间、次数等。由于赛艇训练水面并不确定,训练的实际距离难以测量。为此,本研究采用训练的持续时间对负荷量进行度量,只要将每种练习的持续时间累加就可计算出训练课、单元及阶段的负荷量,其度量方法相对简单、可比性强。

总负荷。许多生化指标受负荷强度及负荷量的共同影响〔4, 5〕。单独使用负荷强度或负荷量并结合生化指标的变化来探讨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状态难免出现偏颇,因此,总负荷的计算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认为总负荷与负荷强度和负荷量存在指数关系,通过公式二可计算出总负荷,使其量化。

公式二:L=T×I

(L―总负荷,T―负荷量,I―负荷强度)

2.2承受训练负荷状态的诊断方法与指标

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状态的诊断,实际上就是对在训练负荷作用下运动员是否处于适应、疲劳和恢复状态的诊断。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多,但多数研究并未与负荷结合。本课题在前人研究和大量实证研究基础上,运用生化指标,结合总负荷度量方法对这几方面进行诊断,具体方法见表2。

2.3实验结果与分析

由公式二计算的总负荷变化如表3所示。在冬训第2阶段(1~7周),总负荷的变化波动很大;在第3阶段(8~16周)虽有波动,但总体明显小于第2阶段。由于冬训以强化量为主,强度变化相对平稳,因此,总负荷的变化与负荷量的变化非常相似。

2.3.1肌酸激酶的变化

CK的变化见表3,在第2阶段初,CK变化与总负荷的变化并不一致,但阶段末随总负荷明显下降;在冬训第3阶段,总负荷呈锯齿形上升,而CK的高点呈锯齿形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

许多研究报道CK是评定运动员机能状态的敏感指标〔6,7〕。本研究结果是,CK在总负荷波动较大时变化较为明显,而在总负荷波动较小时无明显变化,其变化也与总负荷的变化并非完全一致。如果从2个阶段末期CK下降的结果来看,运动员机体对训练负荷产生了适应、疲劳消除甚至出现超量恢复,但与运动员在冬训第2、3阶段后期出现大面积疲劳甚至过度疲劳的事实相左却无法解释。分析原因,只能解释为CK对评定负荷强度和肌肉的损伤程度较为敏感,而对评定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太不敏感。因此,运用表2对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状态进行诊断时,应密切关注其他指标的变化。

2.3.2血尿素和血红蛋白的变化

许多研究报道,BU的变化常常与负荷量同步,而Hb常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效应〔8,9〕,也有研究报道Hb与BU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10〕,但两者随总负荷的变化却鲜有报道。本研究结果是,两者经常会出现相互靠拢及背离现象。BU常常在大负荷训练后的第2周有明显下降或基本不变,如第3、6、9、12、15周;而Hb也大都在这个时间或一周后升高,如第6、10、12、16周。此时,它们的相关度高,运动员机体有一定恢复,疲劳减轻并对负荷产生一定适应。本研究还观察到,BU随负荷的增加而明显增加只发生在BU值处于相对低位时,在BU值处于高位时,这种变化并不明显,如第8、13周;而且在BU值处于超过临界的高位时,无论是负荷的增加还是减小,BU值的变化都不明显,如第5~8周和第11~16周。分析原因可能是:在负荷增加时,BU值本已处于高位,机体处于应激的抵抗阶段和衰竭阶段,产生了保护性抑制,使训练不能保质保量完成,导致BU值不再升高;而在负荷减少时,由于机体长时间训练消耗过大,体内糖原储量不足,造成蛋白质的分解代谢仍很旺盛,此外,也可能与训练调整不足有关。另外,本研究还发现,在负荷大幅降低的调整周后,BU值几乎都处于上升,如第4、7、10、13和16周,而此时Hb降。此时,运动员机体表现出恢复很差、疲劳积累以及对负荷很不适应。提示负荷一旦产生严重的累计效应,仅调整1~2周是不够的,在调整周出现BU值上升,可能是过度训练的征兆,这应引起充分关注。

许多研究报道,清晨安静时血尿素达7~8 mmol/L时为过度训练〔1,8〕。从本研究结果看,在第2阶段后期,连续3周血尿素值在7.0 mmol/L以上;在第3阶段中后期,血尿素值连续3周在8.0 mmol/L以上,连续5周在7.0 mmol/L以上。表明运动员对这两个阶段的训练负荷很不适应,恢复能力较差,出现了疲劳,尤其是在第3阶段出现了过度疲劳。运用BU评定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状态时,不仅要结合负荷的变化,还应结合其疲劳阈值。

有文献报道,当Hb的水平较训练前下降了10%时,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大多不好,比赛成绩不佳〔11〕。从本研究结果看,在整个冬训过程中升降都不到10%,且无显著性差异,这与上述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根据我们多年的实践经历,赛艇运动员在某一阶段训练中的Hb变化一般都不会超过10%,但其低点多与BU值的高点对应,基本上反映了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因此,运用Hb评定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状态时应与BU等其他指标结合。

2.3.3血睾酮和皮质醇的变化

冬训第3阶段T、C测试结果见表4。从中看出,在训练的第7到第10周T、C无明显变化;在两周较大负荷训练后,经过第13周的调整,T和T/C明显升高;在随后两周大负荷训练后,虽经调整,但T和T/C仍明显下降。

血睾酮是体内主要的促合成代谢激素之一,具有抑制肌糖原分解,激活糖原合成的作用;并促进红细胞生成、合成蛋白质。皮质醇(C)是肾上腺皮质分泌的异化激素,其主要作用是使蛋白质分解转化为糖,保持血糖浓度相对稳定,促使脂肪分解 〔12〕。

Maestu(2005)研究报道,赛艇运动员3周的大负荷训练导致T/C有较大幅度降低,后经过2周以大负荷量一半的训练量调整后,T/C又恢复到训练前水平,并认为调整后可连续进行3周的每周超过1000分钟的大负荷训练。大负荷训练后T/C降低是由于T值的降低而C值的变化不大所致〔13〕。本研究的训练负荷大致与上述研究相仿,连续2周的大负荷量训练都在1200分钟左右;而调整周的负荷量在600分钟左右(见表3);T和T/C的变化也与上述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只是在第16周的调整后明显降低,显示此时运动员的合成代谢减弱,恢复较差。分析原因可能是之前连续进行两周大负荷训练后的调整幅度不大所致(见表3)。

3小结

本文在充分探讨赛艇训练负荷量化方法基础上,初步研制了生化指标与负荷变化相结合的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状态诊断的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对赛艇运动员进行了为期16周的诊断与监测,初步验证了该方法能较为及时、准确、客观地反映训练负荷,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CK的变化与总负荷的变化并非完全一致,不是评定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状态的敏感指标; BU基本随总负荷的变化而变化,但在BU处于高位、运动员处于疲劳状态时,并不随负荷的变化而明显变化;在调整周BU值处于上升,则是疲劳产生的征兆。Hb与负荷的变化并非完全一致,其低点虽基本与BU的高点对应,但相对滞后,应用Hb评价负荷量时应与BU结合起来;T和T/C基本上能反映运动员的机能状态。总体上讲,应用生化指标评定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时一定要结合负荷的变化和运动员身体状态才更为客观、准确。

参考文献

〔1〕林文.运动负荷的生化评定〔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哈特曼.赛艇运动生理学导论〔J〕.赛艇技术资料,1996,1:21-31.

〔3〕武福全译.对训练负荷和比赛负荷的监督〔M〕.北京:国家体委体育科学研究所出版社,1981.

〔4〕冯炜权.运动训练生物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5〕冯连世.运动与血浆酶活性的变化〔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1,10(2):88-94.

〔6〕刘振玉.运动训练与肌酸激酶研究进展〔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9,14(1):30-32.

〔7〕杨翼.男子赛艇运动员冬训期间血清酶活性及心电图的变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35(6):46-49.

〔8〕冯连世.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9〕葛新发.血尿素在划船训练医务监督中应用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30(4):54-56.

〔10〕陈重,王昌波.血红蛋白的生成与大运动量训练的关系〔J〕.赛艇皮划艇资料,1993,1:19-31.

〔11〕黄杰明.湖南省划船运动员的机能评定〔J〕.赛艇皮划艇资料,1990,3:4-9.

周实训总结篇4

关键词:周期训练理论 质疑

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随着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深入以及运动训练实践的发展和人们对运动训练过程认识的不断深化,许多学者对以马特维耶夫为代表的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科学性、普遍性和实用性等方面提出了质疑。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俄罗斯运动训练理论家维尔霍山斯基教授为代表的俄罗斯及前苏联地区的一些学者对世界著名运动训练理论家马特维耶夫的训练周期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挑战,继而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有关训练周期理论的论战,我国诸多学者也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本文就国内外著名学者对传统训练周期理论的质疑进行了归纳总结,对传统训练理论的集中质疑点进行了分析,并对训练周期理论在现代高水平运动训练中的指导意义提出了见解。

一、周期训练理论的简述

周期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正式提出, 提出这一理论的是前苏联的运动训练专家马特维耶夫(Matwejew) 。他对参加1952年第15届奥运会( 赫尔辛基) 的原苏联国家队的游泳、举重和田径等项目的训练, 以及其后至20世纪60年代初备战世界大赛的计划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对运动训练过程加以分析,提出了运动训练分期的基本设想。

随后,Matwejew又根据人体竞技状态具有周期阶段性形成规律,即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需要经过获得、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 相应地把运动训练过程分为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三个时期。同时,Matwejew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提出了一整套在训练目标、训练任务和训练内容上各异的训练框架。例如:不同训练时期负荷量与强度的不同比例关系, 一般身体训练与专项训练的不同安排, 等。Matwejew从训练学的角度给不同训练阶段赋予了实际的内容, 设定了各阶段的宏观训练目标、任务和内容, 形成了训练周期的特定模式,这正是周期理论的核心。

二、对周期训练理论的质疑

运动训练周期理论实际上是年度训练计划的安排,马特维耶夫周期理论的思想核心是以年度为时间单位,划分出了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三个训练时期,并以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训练在不同周期的安排比例为特点,即在准备期以训练量和一般身体训练为主,在比赛期以训练强度和专项训练为主构成了他的运动训练周期理论。“周期理论”的提出, 其本身就缺乏理论基础和实验的支持,马特维耶夫所用的资料缺少科学价值,只是从原苏联国家队的游泳、举重和田径等几个项目中总结出来的原则和规律,缺乏普遍性的意义。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体育科研水平也相应地提高,这一理论缺乏生物科学基础的不足,也日益突显出来。

(一)对“周期理论”持有的科学依据的质疑

众所周知,一种训练模式必须建立在运动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足以从人体运动的生理、生化机制和运动力学特征等方面解释其自身的科学性。马特维耶夫的“周期理论”提出的依据主要是来自对部分体能类项目教练员训练计划的分析与总结,它对一些在该理论中起关键支撑作用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条件上,没有给出详尽的解释。也就是说,“周期理论”是在缺乏严格控制的研究和实验条件的情况下提出来的。目前, 流行于世界的周期理论仍然是以20世纪50年代的研究为基础, 这就使得人们开始对该理论的科学基础产生怀疑, 认为该理论缺乏基础理论的强大支持, 尤其是缺乏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理论的支持。

(二)对“周期理论”在内容上的表述表示质疑

俄国的专家沃罗比耶夫经过7年( 1971~ 1977) 的研究,提出为什么使用大的负荷量和较小的强度打基础,到比赛前再用小运动量和大强度的疑问。这种转换在沃罗比耶夫认为是不可信的。德国的专家施纳分析了大运动量的训练设想,并认为自1965年以来Matwejew不顾及现代竞技体育实践的进步和科学知识,特别是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 并没有补充和完善自己的周期理论,使得这个理论明显落伍于现代运动训练的发展。现代运动训练将训练过程视为机能性运动系统。系统机能的提高和发展主要是以生物科学的理论为依据, 即运动员身体器官对训练负荷产生适应。

参考文献:

[1]陈小平.对马特维耶“训练周期”理论的审视[J]. 中国体育科技,2003(4): 6-9,51.

[2].对训练周期理论研究现状的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0.5

[3]金健秋, 刘强,杨克新.当代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对周期理论的质疑[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10,89-91

[4]林卫国,周锦琳,王红英, 等. 现代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 2) :262- 265.

[5]邓成涛.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J] .辽宁体育科技,2004(6): 1-2.

作者简介:

周实训总结篇5

终端促销,通常是指在某些地点户内设立促销人员导购、营业员重点推荐的促销方式。这些地点包括:仓储式大型超市、大型百货商场、主要商业区的中型超市和商场、主要商业区的大型药店等。

加强终端促销管理,就是要重点抓好以下五个部分的管理工作:

建立终端促销管理体系; 促销员的招聘与培训; 促销员的出勤与考勤;促销员的日常管理; 激励促销员,达成目标。

为了更好地让消费者了解产品,并最终达成购买,最好在终端设立促销导购员,这有利于传播产品品牌、扩大产品的功效宣传、扩大产品在终端的销量、强化与终端各类人员的联系,并阻止假冒品进场销售以及对竞品的实现卡脖子行为。

建立终端促销管理体系

终端促销工作由各销售机构主管直接管理,由基层终端促销主管业务员具体负责,他的主要工作就是:

负责按照营销部的旨意,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各区域具体执行细则;负责终端促销点的选择和促销计划的制定;负责招聘和培训促销导购员;对促销点进行督导、考核,并进行销量统计;负责组织召开周工作总结培训例会,并总结、上报各类材料;负责组织召开月工作总结培训例会,并总结、上报各类材料;负责对促销员销量的核查、考勤的统计和工资奖金提成提供原始数据,并对促销员的工作进行评估,提出奖惩;负责每周上报销量表和例会记录。定期及时上报《促销员工作安排表》或变更情况报告。

促销员的招聘与培训

被聘用的促销员要填写促销员申请表,促销员最好是女性,20―50岁间,以30―40岁为最佳。要求性格开朗、言谈容貌可亲可信、身体健康、面色好,最好是有食品和保健品促销经验者。文化程度不必太高,初中以上即可,当然,有医学经验为佳。

要招到好的促销员,可经常到保健品终端去考察,如发现其他产品较优秀促销员,经交流合格后,即可将其挖来。

对促销员的培训可循环进行:如公司介绍、产品知识讲座――产品知识、推销技巧问答--问题讨论,然后再讲座--问答--讨论--演习--考试,经考核合格者,才可上岗。否则要补考,直到合格为止。培训时间安排半周或一周全部结束。

另外,每周定期组织例会,让促销员相互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每月还要定期总结工作,并进行新一轮的考试、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对新招来的促销员,一定要传帮带,帮助其快速成长。对于每位终端促销导购员,必须考核合格才能上岗。

促销员培训主要分为产品部分和技巧部分。

产品知识培训。以“产品手册”为主,增加部分相关医学营养知识,明确产品主要功效、次要功效等相关医学知识,了解当地主要竞争产品的优点和劣势,明确消费者选择自己或其它品牌的原因。产品知识将成为以后每次考试的主要内容。

促销技巧培训。促销技巧包括如何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如何与消费者达成共识并宣传产品、如何促成销售、如何待人接物等。在每月的工作总结会上,应以促销技巧为主要内容,强化训练。

促销员的出勤与考勤

出勤。各营销机构可根据当地的作息习惯,并根据各商场、超市、药房的具体情况进行安排。应尽量安排在人流高峰时间出勤,其中周末每天出勤不得低于10小时/日,但总出勤时数不得低于45小时/周,休息和例会时间均安排在周一或周二进行。一般每促销点只须安排一个促销员即可,如遇特殊情况,可根据商场、超市、药房的要求安排两人轮流倒班。

促销员的日常管理

日报表制度。促销员每日必须填写日报表,每周定时上交主管,每日下班后给主管打电话汇报当日销量及突况。促销主管要根据电话认真填写《终端促销月报表》,并于每周、每月工作总结会后上报上级营销部们。

“终端促销日报表”是终端考勤的重要依据,促销员每日需认真填写,每周上交营销机构存档。同时,促销员必须建立消费者资料卡,将服用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联系电话、购买数量、服用目的等一一作记录。基层营销机构要定期进行电话访问,对于新消费者三天后就要进行电话访问,老消费者也要一个月访问一次,并建立长期的消费者档案,便于追踪调查访谈。

周例会制度。每周二上午8:30---12:00为周例会时间。会议由促销主管主持,会议结束后促销主管应及时地把周销量统计表及周例会纪要上报上级营销部门。

周例会内容主要分为:收集日报表归档,统计周销量并汇总;进行周工作总结,交流经验;调整培训内容,明确下阶段的考试内容。

定期做好月总结,开表彰会。工作总结表彰会可以安排在下月的第一个周二,主要议题为:上周工作例会、上月工作总结、评先表彰、发放工资奖金与培训考试。针对销量排名落后的、考试不合格的,将其工资下浮一定的比例或者论次扣罚奖金,并根据其工作表现决定是否留用,连续三次销量排名倒数第一者可以开除。

会议结束后,促销主管应将促销人员工作安排表、促销员月考勤表、促销员工资发放表(本人签名)、促销员月销量统计表、月工作总结报告以及有关材料上报营销部门。

激励促销员,达成目标

激励方法可通过调整薪资来实行。将薪资分为基本工资、补助、奖金、提成与罚金五个部分,按照多劳多得的政策,进行酬劳分配,提高促销员的积极性,努力达成销售目标。

基本工资、补助由各营销机构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决定是否给予误餐补助。

奖金根据该促销点原来无促销时月走货量来确定其基本销量,可以上浮10%--20%,但应注意淡旺季基本量的差异(节日期间基本量应是平常的3倍左右),但每个促销点的基本销量要设定基数,应以当地实际销售情况计算。将该点的销量与基本量作比较,每月可以评出前几名贡献值较多的促销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奖励名额以总数的10%为标准。另还可综合评定优秀员工1-3人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提成,按超过基本量的部份进行提成。

周实训总结篇6

地点:

参加人员:

列席:

记录:

培训纪要:

根据董事长签发的《关于对机构销售总和三级机构负责人进行区拓基本法专题培训的通知》要求,结合湖南分公司具体情况,经研究决定,定于2012年7月13日至17日在长沙举办全省区拓内勤技能提升班。本次内勤培训班纪要如下:

一、壮总开训

培训班第一天,分公司总经理室黄壮总为培训班进行了开训,壮总指出,营销与区拓是不同的,希望各内勤能静下心来研究区拓的本质,掌握区拓基本法,将基础管理、制度管理、品质管理等都要抓起来,透过基本法来加强外勤主管的自主经营意识,重塑区拓文化,借鉴营销的技术,如增员、展业技巧等,保留区拓原有的东西。希望各内勤重视、执行基本法,严格实行基础管理。

二、区拓内勤老师课程

1、区拓管理部刘林波经理通过生动的案例,生趣的语言讲解了

《区拓基本法介绍》,课程主要分为区拓整体业务发展情况介绍、区拓与营销业务制度对比概述、区拓绩效考核与薪资介绍、区拓队伍日常 四、学员实战演练及考试

1、区拓基本法考试

为了解新老区拓内勤对区拓基本法的了解程度,在培训期间,安排了所有学员进行了区拓基本法考试。本次考试共进行了两次,第一次考试不及格或对成绩不满意的学员可参与补考,第一次考试及格的参与补考的最终成绩取两次成绩最高分,不及格的参与补考的最高取及格分数,经两次考试最后统计共有59人达70分以上,合格率为93.6%。得分在70-80的人数占比较大,最高分为96分。学员成绩表详见附件。

2、基本法试讲

在基本法考试结束后,进行了基本法试讲,试讲的内容为学员参训前上报的关于区拓基本法ppt的训前作业,培训班采取抽签的形式,每组抽取了一名学员上台以演讲比赛的形式进行了基本法试讲,并最后选拔出了优秀的前三名学员。

3、分组研讨交流

培训班还组织学员进行了分组研讨。以每组选取其中一位组员的所属机构中某一展业区为例,列出此区队现状及问题,全组成员共同研讨帮助此区主任进行区队内部管理,找出人力发展、业绩推动的方法,最后选出两名组员进行发表。学员就研讨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共同讨论出合理的解决方法及推动方案。

4、《相亲相爱一家人》通关

为让内勤学员更深入的体验区拓文化,培训班组织学员进行《相亲相爱一家人》的通关演练,通过一个晚上的通关演练,内勤学员深刻体会到区拓感恩文化的内涵。同时,学员之间加强了沟通交流,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

5、晨练

培训期间,每天早上6:50准时进行晨练,内容包括1500米长跑,早操,以及跳绳比赛等。军事化的训练一方面贴切区拓的来源,另一方面磨砺了学员的意志,锻炼了体魄。

6、颁奖仪式

在结训前,培训班邀请到了分公司总经理室周爱工总为优秀学员及团队进行了颁奖仪式。颁发的奖项有:基本法演讲头榜—怀化黄新华、郴州唐华、长沙本部雷娅姗;优秀班委—永州骆新桃、长沙本部唐啸、岳阳杨冯;优秀团队—第二组;优秀学员—常德邢才浩、长沙本部凡琴琴、区拓管理部周全、岳阳周弋洋、营销管理部陈雄、湘潭杨丽、长沙本部魏巍。

五、结训

课程结束后,分公司总经理室周爱工总为本次培训班作了结训训勉。周总主要谈到了以下几点:

1、学习区拓的基本法和区拓的各项文化。即也是本次培训班的主要目的之一,希望各学员能够通过本次培训,能够将基本法学扎实,并领悟到区拓特有的文化精髓。

2、培养区拓的干部。周总指出未来的竞争是服务的竞争,区拓的发展是吻合这个特点的,湖南将强化区拓的工作方法、工作信心、工作技能,提升区拓的服务水平,加大各级区拓干部在技能上、管理上以及其他各个方面能力的提升。希望大家要敢于担当、全面规划、包下目标、争取资源。

3、下一步的方向与方法。周总还提到了营销与区拓的一些对比,我们要如何去面对这种差异,如何去争取资源。下一步该怎么做,最重要的是方向,做对的事比做对事更重要!希望我们要学会工作、敢于担当、善于沟通、勿失战机、主动往前冲,秉承我们司训当中的“迎难而上”。

周实训总结篇7

关键词:中职建筑设备安装专业;培优集训;教学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190-02

随着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影响力逐渐扩大,人们对近几年实行的“以赛促教、全面培优”的赛前培优班的学生表示高度的认可。因此,在结合我校其他项目培优班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分析建筑设备安装与调控(给排水)赛项的各项考核指标,结合我校建筑设备安装专业多年来的教学成果,探索提出“建筑设备安装与调控(给排水)”赛项培优班的教学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及领导机构

一个赛项是否取得好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规范化的制定方案和落实具体实施工作。我校在组织上首先确定指导思想,具体领导机构由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领导培优班全面开展工作,土木科科长作为副组长负责培优班、集训队各项工作安排与协调,抽调具有实际工作经验和多年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成员负责技能培训指导,启用心理教师负责学生心理辅导等工作,安排体育教师负责学生的体能训练工作,做到全方位、立体式地培训学生成为技术过硬、素质优秀的高技能型人才。

二、培训方案

1.资格审核。动员在校建筑相关专业学生报名参加培训班。结合专业课教师、班主任对学生的平时表现,对学生进行资格审核,择优选择具有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谦虚、谨慎、细心、活泼,严于律己、善于观察、服从指挥的学生。

2.第一阶段基本知识及绘图培优。此阶段主要培训学生以建筑设备安装与调控(给排水)技能比赛对建筑给排水和电气控制施工图的考核要求进行制定,先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培训,再对建筑给排水和控制电气施工图识读和绘制进行培训,实施时段为周一至周五下午第七、第八节课以及晚上,时间约四周。(1)给排水基本知识及识图训练。培训内容: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基础知识培训。建筑给排水平面图、系统图、大样图的识图与绘制,建筑水电材料工程量表和材料清单编制基础。考核方式:根据平面图结合提供的给排水设备,利用绘图工具快速、正确绘制建筑给排水施工图。(2)电气基本知识及识图训练。培训内容:建筑电气工程基础知识培训。建筑电气平面图、原理图的识图与绘制。考核方式:根据平面图结合提供的电气设备,利用绘图工具快速、正确绘制建筑电气施工图。(3)阶段考核。综合考核前四周所学知识点,重点测试学生给水排水、建筑电气识图能力,遴选出10~20人进入下一阶段培训。考试要求:试卷答题,独立完成图纸绘制。

3.第二阶段水电基本操作培优。此阶段主要培训学生对建筑给排水和电气控制施工考核要求进行制定,先对学生进行“管工”实操训练,再对学生进行“电工”基本操作训练,实施时段为周一至周五下午第七、第八节课以及晚上,时间约五周。(1)各种管材的加工与连接训练。培训内容:不锈钢复合管、镀锌钢管、PPR管、UPVC管下料、切割和连接。管材的螺纹连接、法兰连接、沟槽连接、卡压连接、热熔连接、粘结。考核方式:利用学校现有工具和设备完成管道的下料、切割和连接。(2)管道配件、附件的安装以及施工验收训练。培训内容:水泵、压力变送器、水表、信号蝶阀、湿式报警阀、水流指示器、闭式喷头、末端试水装置、水龙头、淋浴器、洗脸盆等水暖器材。管道水压试验、水冲洗、排水管道的通水试验、通球试验。考核方式:利用学校现有工具和设备完成简单器件的安装和连接,管道试验。(3)电气安装与接线训练。培训内容:信号蝶阀、压力开关、水流指示器、压力变送器、水表、液位传感器到控制箱端子排之间的连接;水泵到控制箱端子排的连接。考核方式:利用学校现有工具和设备完成简单自动喷淋系统安装和连接。(4)阶段考核。综合考核学生前五周所学知识点,以手动启动生活给水系统和喷淋系统为重点。考核完毕后,结合心理测试、体能测试、知识水平和动手能力,培优小组老师指定学生两两组合,力求达到一名水工和一名电工相配对。

4.第三阶段自动化操作培优。此阶段主要培训学生以建筑设备安装与调控(给排水)技能比赛对自动化仪器设置、调试考核要求进行制定,对学生进行PLC、变频器和接触器等器件的安装和连接,实施时段为周一至周五下午第七、第八节课以及晚上,时间约二周。(1)系统控制与调试训练。培训内容:电气控制柜PLC、变频器、接触器等器件的安装和连接,变频控制程序设计与调试,抄表计费程序设计与调试,喷淋灭火控制程序设计与调试,给排水监控程序设计与调试,组态监控系统设计与调试。考核方式:利用学校现有工具和设备完成简单自动化控制程序设计以及组态设计。(2)阶段考核。综合考核学生手动仪器控制和自动化设计、调试技能,以PLC自动启动生活给水系统和排水系统重点。

5.培优强化集训阶段。此阶段主要培训学生以建筑设备安装与调控(给排水)技能比赛要求对前述考核过关学生两两配对进行综合集训,实施时段为周一至周五下午第七、第八节课以及晚上,时间约一个月。阶段考核: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测验,根据实际情况可调整配对。重点考核绘图准确性,材料表编制,水电系统安装快速,手动启动顺利,自动化程序编写快速,纠错查错准确,文明施工程序,队员配合默契程度,以及体能和心理素质。

6.体能训练及文明施工要求。以上训练计划需适当安排体能训练,如长跑训练体能,铃训练上肢力量,由专业体育老师具体制定体能计划。培训全过程贯穿安全文明施工重要性,训练过程做到佩戴安全帽、手套,材料、工具摆放,工作区卫生清洁,废料处理得当。

三、所需要设备设施条件

第一阶段需要40~60人多媒体教室一间,第二、三阶段需要10~20人建筑设备安装实训室,需要THPWSD-1型给排水设备安装与控制实训装置4套、PC电脑4台、配套管材、线材、电气元器件一批。

四、总结

全国技能大赛培优方案的制定是一个系统教学任务,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校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大赛呈现越来越强的竞争态势。上述是我校在交流总结各省队指导教师的经验基础上,积极探索实践的培训方法与手段,以此保证培训的连续性与整体性,努力提高培训效果。同时,指导老师亦应结合学生技能水平、态度、素质等各方面进行科学系统全面的评价,加强培优班学员的心理辅导,增强选手的抗压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50001-2010[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S].GB50015-2003.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周实训总结篇8

关键词:项目生命周期;化工单元仿真实训;探析

一、项目生命周期

项目生命周期(Project Life Cycle)是“总体上连续的各个项目阶段的全体,项目阶段数量和名称由参加项目机构的控制需要所决定”。项目生命期最典型的形式包括四个项目生命期阶段:启动阶段(概念阶段Conceive phase)、计划阶段(开发阶段Develop phase)、实施阶段(执行阶段Execute phase)和收尾阶段(结束阶段Finish phase)。项目生命周期的每一阶段都包含一个或几个“启动―计划―执行―收尾”的循环。项目管理是通过诸如启动、规划、实施、控制与收尾等过程进行的。项目管理的过程反映了PDCA(Plan、Do、Control、Action)的原则,即事先计划、事后控制。

在化工单元仿真实训中,仿真实训项目一旦确定,便具有一般项目的特征,所不同的是,一般项目追求的是项目的成果(或完成项目产品),而教学意义上的项目则将对项目成果的追求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线和驱动力,真正追求的是学生在获得项目成果进程中的学习和经验的增长,在化工单元仿真实训教学中,追求的是学生在获得项目成果进程中对集散控制系统(DCS)操作技能的提高。

二、基于项目生命周期的化工单元仿真实训教学的过程

基于项目生命周期理论构建化工单元仿真教学模式,将化工单元仿真教学过程分为项目的启动、计划、执行和收尾四个阶段,如下表所示。

基于项目生命周期的化工单元仿真实训教学过程

1.启动。这一阶段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首先由老师对化工单元实训项目需要培训的技能目标进行描述,并把这个实训项目作为一项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接到任务后,查阅资料,对化工单元仿真实训项目的原理、流程图、操作步骤进行熟悉和掌握。

2.计划。按照项目生命周期理论,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后就进入到计划阶段。老师根据化工单元仿真实训项目及学生的学情制订时间表,学生在此计划的指导下掌握安全操作规范并制订记录表。

3.执行。完成项目计划后,进入到计划的执行阶段。学生根据制订的计划表,按计划实施。这时老师承担的是指导者、观察员。将化工单元仿真实训项目实训过程分为学生自主练习、问题讨论、考核三个阶段。学生通过第一阶段的自主练习,将自主练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进行讨论及操作经验的交流,从而达到经验总结的目的。总结前一阶段的经验和教训后进入考核环节,考核完成后输出仿真系统成绩考核评价表。

4.收尾。根据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成绩考核评价表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及老师评价。学生首先对自己的操作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并进行总结,然后学生在对操作过程进行评价,查找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介绍自己对这类问题的处理办法。最后由老师对全组学生的实训操作进行总结和评价,对容易出现操作问题的环节和处理办法重点讲解,并对学生的操作进行点评。同时将考核成绩记录归档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依据。

基于项目生命周期理论构建化工单元仿真教学模式,将化工单元仿真实训教学过程分为启动、计划、执行、收尾四个阶段,并将项目管理方法贯穿于整个仿真实训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自主练习,自由探究,从而有利于对DCS操作技能的训练和掌握。

参考文献:

[1]戚安邦,张连营.项目管理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王敏.基于项目生命周期理论的人事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以A校为例[M].江苏大学,2010.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