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康复专业毕业实习总结8篇

时间:2022-08-16 03:11:15

康复专业毕业实习总结

康复专业毕业实习总结篇1

近期,更名为运动科学专业。当前高校运动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职业道德、科学素养、创新实践能力,专业基础雄厚,能胜任运动康复、体育健康促进、竞技体育医学服务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人才[2]。从河南省高校运动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来看,距离这样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查找造成该差距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则成完善河南高校运动科学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运动科学专业为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我国开设运动科学专业的高校近30所,其中体育类院校14所、医学类院校6所、综合类院校7所。作为我省唯一一所开设运动科学专业的学校,河南师范大学运动科学专业隶属于体育学院,该专业设置于2001年。目前在校生近200人。10余年间取得了初步可喜的成就并积累了许多办学经验。

2河南高校运动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2.1河南高校运动科学专业生源现状

运动科学专业的招生对象是参加高考的理科高中毕业生。由于学制、课程设置、毕业所授予学位、就业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河南运动科学专业生源受到严重影响。虽然每年的实际录取人数都能满足招生计划的需要,但其中大多数的学生都由其它专业调剂过来的,有的学生甚至根据就不了解该专业。这就出现了被录取的学生不报到,选择复读、转专业甚至转学的情况。导致出现生源不稳定。如表1所示近四年河南高校运动科学专业报到人数分别占录取人数的83.33%,71.67%,58.33%和73.33%。以河南省2011年录取的运动科学专业的44人为例,河南师范大学是河南省唯一设置运动科学专业的高校,2011年国家高考二本分数线是531,而运动科学专业的录取分数线是550分。从图1可以看出,被录取的学生高考分数多集中在553和554的高分。按照我国学位授予的规定,除了经教育部备案的个别学校的“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外,其它体育院校的运动科学专业只能授予教育学学士[3]。面对高考这样的分数让他们选择一个自己不了解,且只能获得一个教育学学士学位专业的难度则可想而知。

2.2河南高校运动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课程体系是才人培养模式中的核心,研究河南师范大学运动科学专业的培养就必须从其课程体系着手。将运动科学专业的学生全都培养成为从事临床体育康复工作上是不现实的。目前,河南师范大学运动科学本科专业设置的公共必修课程与其他本科专业基本一致。其公共必修课程总学时达到了教育部规定的2600—2800学时[4]。表2结果提示,从河南省运动科学专业课程设置来看,本专业设有体育保健康复方向和运动生物学监控及应用两个方向,这两个方向可供本科生自由选择。除课时比例外,4年学制的要求就使得无论学生选择哪个方向都又比医学院校的学生少了1年的见习实习时间。应该充分利用课余及寒暑假开展学生见习实习,与医学院、医院、健身房等机构形成固定的多方向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平台。专业师资是专业构成的主体,是专业构成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5]。运动科学属于理科专业,该专业的学生在高中阶段的主要课程是语文、数学、外语、物理、生物、化学等基础课程。在本科期间对他们的培养应考虑该因素,注重本科主干课程与高中课程接轨,发挥他们自身的优势。在自由选择方向的基础上应该给学生配备多方向的导师,实行本科导师制,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在有限的学制内增加见习实习的机会,加强动手操作和科研能力。

2.3河南高校运动科学专业就业现状

设置该专业的初衷是为竞技体育医学服务,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运动科学专业的需求逐渐增加,就业面也因此越来越广,主要是在医疗康复部门、体育科研机构、各级运动队、体育健身俱乐部、营养指导、养生保健、体育测量等领域。就河南高校运动科学本科毕业生的各项素养来说,目前还很难适应这样领域的岗位需求,造成了考研率高、就业面窄的现状。以2011年河南高校运动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例:毕业总人数共45人,报考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有37人,录取人数26,录取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为57.78%,录取人数占报考研究生考试人数的比例为70.27%。从表中可以看出,多数毕业生报考研究生考试的专业仍然是本专业即运动科学专业;还有少部分毕业生报考体育类的其他专业(如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和体育教学管理等专业);选择跨专业考研的毕业生共6人,占据录取人数的23.07%,所跨专业有财务会计、企业管理、法律硕士、神经学科和民族传统医学等医学专业。以上这种状况令人半喜半忧,喜的是优秀的河南高校运动科学本科毕业生所掌握的知识非常丰富,表现出了各科优势;忧的是当前他们在专业理论及科研能力上适应不了社会相关工作的需求,才造成了这种运动科学本科毕业生“考研率高”局面。据调查,除考上研究生的26人外,其余19人极少能从事运动科学专业工作。又因为他们虽然获得的是教育学学士学位而在本科期间又不颁发教师资格证,教师岗位的竞争中就不及体育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虽多数岗位属于医院等医疗机构,他们又未获得相应的医师资格证,竞争力又不如医学类专业毕业生。因此,大多运动科学专业毕业生从事的职业与所学专业不太相关,这就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精力去适应全新的工作。这种就业的局面是导致河南高校运动科学招生难的最主要原因,很难形成良性循环。

3河南高校运动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3.1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多面人才

运动科学专业是一个要求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很强的专业,唯有实验和实践才能使学生获得应有的专业技能。应发挥他们自身的优势,在自由选择方向的基础上应该给学生配备多方向的导师,实行本科导师制,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在有限的学制内增加见习和实习的机会,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和科研素养的提高。

3.2理论联系实际,建立实习基地

定期组织学生到骨科医院、医学类高校、康复保健中心等机构形成固定的多方向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平台,使学生认识医疗器械,做一对一的健康指导。深入社区义务健康咨询,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为社会服务,强化基础知识并锻炼专业技能,要贯穿于整个四年大学教育过程中,多渠道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3.3提高适应能力,更新就业观念

使高考生、高校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医疗器械类等)了解运动科学专业,实行有针对性的招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等多方面能力,培养实际工作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提高服务意识,提倡大学生创业。

4结语

康复专业毕业实习总结篇2

关键词:中医院校;康复治疗学;教学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016-02

近年来,随着康复治疗专业在国内迅速开设,其教学管理制度也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教学管理制度的优劣直接决定了教学水平的好坏。本文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以提高现有教学水平为目的,通过网络信息化管理,对学生学习进度、学习纪律、就业情况及发展提升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建立适应中医院校康复教育规律及康复专业特点的全程监控、多元评价、动态响应的康复治疗学教学制度[1]。

一、建立创新“一体化、二转变、三选择、四跟踪、五调整”教学管理制度

根据我院高职康复教育教学管理的规律和特点,对现有的基本教学管理制度进行系统化建设和完善,如《教师教研和培训制度》、《教师激励制度》、《教师考核考评制度》、《成绩管理制度》、《课堂教学管理制度》、《晚自习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成绩管理办法》、《技能等级考核办法》、《学生实习纪律管理办法》等;对重要的教学管理制度如学分制、弹性学制、选课制等进行完善和创新。通过完善和创新,实现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科学化和先进化,为教学改革提供制度上的保障,为此我们建立创新“一体化、二转变、三选择、四跟踪、五调整”教学管理制度[2]。

一体化:即建立学校与教学医院对学生实施开放式一体化管理。校企双方同共修订学生守则、管理制度,共同参与学生管理,分享学生管理数据档案。

二转变:即对教师的评价机制转变为对教师自身的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的评价;对学生的考核制度转变为全程性综合评价体系。

三选择:即学院建立由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学生管理工作者组成的“职业规范咨询中心”,以“导师制”形式指导学生选择专业方向;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和职业规划灵活选择课程学习;学生从专业方向出发,合理选择授课教师,每一专业修满学分即可毕业。

四跟踪:即了解学生学习及就业、发展情况,建立学生质量跟踪机制――跟踪学习进度、跟踪学习纪律、跟踪就业情况、跟踪发展提升。

五调整:即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根据行业标准调整课程设置,根据专业发展调整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学情调整教学进度,根据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

二、建立“自主式”选课制度

在“四模块、五方向”的康复课程体系[3]基础上,我们创建了“自主式”选课制[4],即全部学生在完成三大模块的学习后,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选择专业拓展模块课程,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三、建设高质量教学保障体系

通过有效的过程管理和制度保障,强化师生自我监控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体建设措施如下。

(一)建立校内教学质量多元化评价体系[5]

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包括四个层面(学校层面、用人单位层面、学生及家长层面、行业组织层面),内容包括教师修养、教学改革、教学效果等方面。

1.学校督导评价的信息采集方法是三级(学院―二级学院―教研室)教学督导小组成员听课检查后填写“课堂教学质量测评报告表”。

2.用人单位评价的信息采集方法是由“医院信息员”反馈信息。

3.学生及家长评价的信息采集方法是由教学办公室负责组织学生填写“课堂教学质量测评报告表”以及由家长和班主任动态沟通信息反馈。

4.行业组织评价的信息采集方法主要是全国康复治疗师(士)执照考试通过率、学院技能抽考成绩和中国康复医学会举办“康复技能”大赛比赛结果。

5.着眼于教师的培养和提高,通过评议为院领导提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决策信息,为教师职务聘任、表彰奖励和津贴发放等提供依据,调动教师搞好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6.逐步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检查评议办法,探索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保障的标准和方法。

(二)建设校外精细化准岗实习质量监控[6]

进一步完善由学院实习就业处、医技学院实习科、医院科教科与康复部、学生实队、学生家长参与的精细化准岗实习管理制度。每个实习单位指定一名专任教师负责,从送学生到达实习单位、与实习单位科教科和康复科交接学生、安排学生住宿、定期与实习单位沟通联系、下病房指导学生实习及参与对学生的考核等,全程配合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学生实习的管理考评;同时参与顶岗实践,随时了解临床康复发展动态、学习康复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了解实习单位对康复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校院合作对学生的准岗实习实行全程监控。

(三)完善毕业生跟踪反馈制度[7]

完善毕业生信息跟踪与质量反馈机制,建立稳定的多维信息跟踪渠道,建立毕业生信息档案。完善“学院实习就业毕业生信息员―医技学院实习专干―班主任”毕业生信息采集系统[8],随时收集毕业生的就业与发展信息。同时,依托我院的58家实习就业单位,建立医院信息员制度,定期反馈我院毕业生的就业及发展信息,以及医院对毕业生的数量需求、质量要求等,以此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四、结语

本文对现有教学管理制度进行总结,丰富教学管理制度内容,构建康复治疗学教学管理新理念,对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提升康复治疗学人才质量具有巨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毅,于景龙.中医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特色的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12(36):175-176.

[2]蓝巍.中医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探讨[J].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2005,23(15):109-110.

[3]胡鸿雁.康复治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与研究[J].管理观察,2010,12(36):171.

[4]周立峰,付青兰,李海舟.构建基于就业为导向的中医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4(160):72-73.

[5]吴小平.对康复医学专业医师学历教育的思考[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9(22):98-99.

[6]尹宪明,吕俊峰,蔡小红,等.中医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内容设置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11):1036-1037.

[7]吴弦光.康复医学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4-15.

[8]刘忠良,崔立晶,黄强,等.寓情感教育临床康复医学教育之中[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12):1108-1109.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of rehabilitation therap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

LI Yue-bing1,GONG Tao2

(1.College of Acupuncture and Message,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 Hunan 410208,China;2.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12,China)

康复专业毕业实习总结篇3

关键词:中职学校 康复技术专业 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180-01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跨学科性学科,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残疾人、有各种功能障碍而影响正常生活的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的残疾人已达到8296万,占全国总人口的6.34%,但目前能够得到有效康复服务的残疾人仅有10%左右。同时国内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1.44亿,其中约7000万老年人有康复需求,但服务能力连1%都达不到[1]。显然,社会对于该专业的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巨大的,而当前人才数量与培养规模又是非常有限。这样一个供求的矛盾正好为我国的中职学校开设康复技术专业提供了盎然的生机。然而,当前的县级以及县级以下的医院中真正开展起康复工作的还寥寥无几,而省市级医院康复科的需求量很少。这样的情形让原本并不多的中职康复技术毕业生却面临着人员相对过剩的整体局面,就业出路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

1 就业现存的问题

1.1 就业期望值与现实的差距

城市及省级的医院需要的大都是较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基本是从高等院校中录用各个专业的本科甚至更高学历的毕业生。而广大农村和基层地区的领域本应该是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主战场。但是,很多毕业生自身存在着思想与观念上的问题,很不愿意去到基层、农村和一些艰苦的地方进行工作。虽然学校一直反复地倡导学生要“先就业,后择业”,可是多数的毕业生仍然将“择业”放在其首位,宁愿待业在家,也要求找到一个各个方面都十分满意的工作,这就让毕业生的就业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

1.2 专业技能与服务意识不足

当前大多中职学生自身素质不高,主动性不强,学习积极性更是不足,缺乏人生职业规划,总想依靠父母或者等学校的推荐。这种依赖的思想使他们缺乏就业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平时也不注意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专业能力。一些用人单位反映,近几年来培养的不少毕业生动手能力相对较差,还需用人单位在上岗前再次进行培训。

另一方面,学生们均存在着怕苦怕脏怕累的心态,缺乏服务意识,包括家长都认为服务他人是一项低下工作。但社会上很多的服务业,例如养生保健行业,美容行业都需要大量有康复技术操作能力的学生,事实上这些行业正是中职康复毕业生们很好的就业渠道。但由于狭隘的思想根深蒂固,而大大地减少了毕业生们的出路。

1.3 就业指导课程针对性不强

很多中职学校的就业指导形式十分单一,而专业课程又设置得太死,没能够考虑到学生们将来进行转行就业所需要的知识而开展培训。另一方面,我们所使用的就业指导教材基本上都是国家所指定的中等职业教育所通用的规划性教材,专业针对性并不强。康复技术专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其指导的形式依然以课堂的授课为主,缺乏多种形式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没有适应当前市场需求以及毕业生的就业需求。

2 解决问题的建议

2.1 加强就业指导课程的专业性

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尤其是康复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都没有受到足够多的重视。学校所开展的所谓的就业指导教育,都存在着学时太少、内容太简单、信息量过小以及针对性不强的现象。致使其学生在就业的观念、取向以及市场竞争力的方面都存在着很多问题。

因此,中职学校应当有针对性地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特别是加强对康复技术专业的针对性,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在课程的设计上,应该减少理论教学,走出课堂,走入社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给学生创设为他人服务的机会。如参加各种大会服务、宣教服务、保健咨询服务等,正确引导学生建立服务他人的观念。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择业心理辅导,树立其竞争就业的意识,加强其心理素质的教育,培养起他们良好的就业择业心态,提高其耐受挫折的心理能力。

2.2 鼓励及帮助毕业生走向社区

国家提出到2015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要求城市和发达地区农村残疾人普遍得到康复服务,欠发达地区农村70%以上的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2]。因此,近几年全国各地均大力发展社区康复。作为中职毕业生,去挤医院的独木桥,走入“高精专”的行列,不容易实现自我价值,而进入社区则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把中等康复人才定位在社区,在教学中更要注意与社区的结合,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增加社区康复治疗内容。平时组织在校学生投入到社区康复活动中,既能解决康复技术专业严重缺乏见习基地的问题,又能让学生通过帮助他人而带来心灵上的愉悦,实现自我价值,从而减弱学生对基层服务的抵触心态,这些都为学生未来进入社区康复做好心理以及技能准备。

2.3 加快课程改革,提高专业技能

目前中职卫校康复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传统和现代康复理论与技术,从事社区及医院康复治疗与管理的应用性专门人才。其专业核心课程的设计主要包括:内科、外科、神经科、针灸推拿、康复医学概论、运动治疗、作业治疗、物理治疗、常见疾病康复治疗等。但中职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是以基层社区康复、福利机构以及养生保健等服务性行业为主。过多的专业性临床课程设置,让毕业生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岗位需求,很多单位及企业均反映需额外加强岗前培训,不能及时地填补用人单位的空缺,缓解企业缺工的压力。随着专业培养目标战略重点的转移,就必须对本专业设置的课程进行调整。首先,精简临床课程及课时,加大专业技能实训课的课时量,强化运动疗法、针灸推拿等技能操作。其次,强化实习前技能综合训练,对学生开展技能复训和补训,介绍实习中可能见到的新技术。采取实验操作、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复习巩固常用的临床操作技能和理论,增强学生进入医院后应对各种情况的能力。再次,根据当地用工需求,以选修课的形式灵活增加养生、保健、营养、老人病学、社区护理等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而选择,从而达到“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康复技术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因此,面临着空前的机遇与挑战。中职学校学生就业固有的问题和局限性对其康复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有一定的障碍。但只要学校认真地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心态和价值观,一定能够很大程度地改善其就业的现状,为康复行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康复专业毕业实习总结篇4

本研究基于毕业实习载体,从昆明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教育现状出发,总结和探讨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实习带教过程中进行“三生教育”渗透的重要途径和教学方法,评价和毕业实习相适应的“三生教育”渗透运行机制,为促进现阶段我国医学相关专业毕业实习生医德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1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实习渗透“三生教育”的重要性云南边境线长、民族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自然灾害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跨境公共卫生问题复杂多样,慢性病负担沉重,环境污染和职业危害问题突出。公共卫生事业总体落后,人才匮乏且引进困难,主要靠自主培养。

而高素质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有利于国家推进云南“两强一堡”战略,有利于提升公共卫生医师学历层次,有利于扩大云南在南亚东南亚的影响力,提高国际交流合作水平,尤其是能够不断改善人民群众公共卫生健康状况,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推动云南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我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创建于1956年,1979年开始招收卫生学专业(1989年改为预防医学专业)至今已有31年,是云南省第一家招收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学校。该专业是云南省普通高校重点建设专业和特色建设专业。

我校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中国“公共卫生教育基本要求”和“公共卫生核心能力培养要求”,从云南的现状出发,着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素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我校公共卫生学院形成了“情系边疆、开放通连、勤求博采、德济众生”的办学理念,培养了1300多名扎根边疆,服务云南的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在省州(市)县等各级公共卫生机构的业务骨干有95%来自本学科,对边疆人民的健康和社会安定做出了贡献,得到社会重要评价。但目前,如何结合“三生教育”培养能够适应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复杂多样公共卫生挑战,能够解决云南公共卫生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公共卫生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高校实施“三生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其中毕业实习是有效的载体,是高校“三生教育”较好的实践途径之一[3]。预防医学专业相对于其他医学专业更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

作为一个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只有让学生接触公共卫生问题,才能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这就决定了预防医学教学必须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增加学生到工厂和农村现场实地参观学习,带领学生赴云南省贫困农村开展社会调查、社区健康教育培训、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等培养形式,用所学知识为社会服务。

有利于大学生了解省情、国情,了解云南公共卫生现状,了解社会,融入社会,了解城乡差别,感受贫富差距,在与人民群众的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体验,从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发,不断地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2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实习渗透“三生教育”的特殊作用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实习教学过程中的“三生教育”渗透就是教师将对学生“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之中,按照本专业学科的特点,挖掘其内涵,促使专业学科同“三生教育”有机结合,以充分发挥教学的德育功能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正确的人生观、有理想、有信念、有责任感的优秀公共卫生医生。

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实习实施“三生教育”的特殊作用就是该专业半年的毕业实习偏重于社会实践,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教育效果,能有效地将“三生教育”落到实处。贯彻落实如何让学生学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基本技能的同时更要让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人类,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能够适应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复杂多样公共卫生挑战,能够解决云南公共卫生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公共卫生医师。

3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实习渗透“三生教育”的基本做法与成效

我校预防医学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对云南省公共卫生实际工作有深刻理解,具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有制定政策与计划,参与项目实施和管理等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公共卫生人才。在学生培养中注重一个精神、两种能力的培养,即团队精神(Teamworking);整体思维能力(Holisticthinking);公共卫生实践能力(Practice)。

3.1结合提高毕业实习带教教师综合素质,培养人生态度端正、社会责任感强和具有奉献精神的公共卫生医师。在毕业实习“三生教育”中,教师必须做到为人师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举止言行、职业道德、业务水平、生命态度、生活追求、环保意识等对教育培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4]。教师在各方面都应为学生做出良好的示范,从而以身正己引导学生端正人生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多年来,公共卫生学院教师注重师德修养,具有爱岗敬业精神,每年毕业实习带领学生下乡,在艰苦条件下,顶烈日、冒严寒、爬山涉水,走村串寨进行卫生宣传、现场调查咨询服务,他们“痛楚着艾滋病患者的痛楚,忧伤着乡村医生的忧伤,牵绊着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关注着癌症患者的生命质量……。”他们吃苦耐劳,关心大众疾苦的崇高品质,为学生作出了表率;在实践中深入浅出的讲解,在实践现场调查中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敬业精神培养、指导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走向社会,活跃在我省疾病预防、科研战线上,为我省卫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3.2结合云南重大传染病防治,致力于科学研究,为云南经济社会服务,培养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人类的公共卫生医师。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校公共卫生学院教师就积极投入了艾滋病预防控制的工作,2004年9月成立了“昆明医学院艾滋病社区预防与健康促进中心”。多年来,在艾滋病健康教育、中小学生、大学生艾滋病预防、特殊人群的艾滋病预防控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培训。

近年申请到国家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全球基金等艾滋病预防控制的项目,每年毕业实习都带领学生到边境、农村现场参与艾滋病的调查研究并撰写相关论文,为学生毕业后直接投入艾滋病防制工作奠定了基础。通过艾滋病的预防控制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培训了艾滋病预防控制的队伍;为预防控制吸毒及艾滋病传播流行等有重大社会影响的疾病提供科学依据,为政府卫生决策提供咨询。

3.3结合云南社区公共卫生问题,科研促毕业实习,培养具备团队精神、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公共卫生实践能力的公共卫生医师。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实习是培养学生科研思维能力、动手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将各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并应用到实践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我校公共卫生学院非常重视对学生的毕业实习,从1984年第一届毕业生开始就把毕业实习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工作。

近年来,毕业实习注重“三生教育”,将学生毕业实习与云南公共卫生热点问题结合,从教师所承担的研究课题和项目中组织小型课题,让学生有机会参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近几年的课题内容涉及艾滋病预防的健康教育、农村小学生营养健康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社区卫生服务、电磁辐射的健康影响、道路交通伤害分析、吸烟控制、职业危害因素调查、保健食品功能等领域,强调综合性、实践性,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社会工作的能力,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社区公共卫生问题,尤其是农村卫生问题。教师们带领学生赴云南省贫困农村、工厂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实践、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职业卫生服务,为民间组织、乡村医生、社区群众举办各种形式的社区健康教育培训。通过半年的毕业实习,学生得到了公共卫生现场工作的锻炼,开拓了眼界,扩展了认识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为公共卫生管理部门提供了工作支持,取得了社会效益。这样的实践,使学生领会在工作中如何运用科学指导管理工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公共卫生事业的奉献精神。

3.4结合公共卫生实践活动遵循的伦理原则和法律规范,注重培养具备人文精神的公共卫生医师。生物伦理学是以医患关系为重点,而公共卫生伦理学重点关注的是监测和增进人口健康的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在公共卫生领域涉及传染病防治、对研究对象的保护、卫生保健资源的配置、免疫政策、儿童保健与保护、供水系统安全、食品和药物安全、公共场所禁烟、精神卫生等许多伦理问题。公共卫生领域的伦理实践原则之一是公共卫生机构的工作人员能胜任其工作机构工作有效,并能取得公众的信任。因此,结合公共卫生实践活动遵循的伦理原则和法律规范,注重培养具备人文精神的公共卫生医师尤为重要。

康复专业毕业实习总结篇5

[关键词]护理学生;心理健康;追踪调查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5-0066-02

目前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国内一些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对于医学院校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目前有所报道,但调查多为刚入学的一二年级学生,对面临冲突、压力更大的毕业年级的学生心理健康报告不多。为了对本校毕业年级的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所了解,有成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工作,课题组对曾参加2006年医科大学1~2年的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的应届护理专业毕业生再次用相同调查表进行学生心理健康症状自评测试,以此了解护理专业学生在经过三年多学习生活以及心理干预后的心理健康状况。

1对象与方法

对象:在校实习即将毕业的五年级应届护理(含康复专业)专业毕业生。男生:58人,女生:162人。平均年龄:23岁。

方法: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以班为单位,在同一时间,地点进行测试。受试者自填表,实施统一指导语。量表包括90个问题,反映以下9项因子症状依次为:躯体化、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症;依据统一标准,症状程度等按1.没有、2.很轻、3.中等、4.较重、5.严重,分5个等级记分,并以因子分≥3分,即严重程度为中度作为阳性检出。所得数据输入电脑,用SPSS 10.0统计软件处理与分析。

2结果

见表1。

3讨论

3.1毕业年级护理生与低年级精神症状自评结果总体情况分析通过对SCL-90的90个问题概括成9组症状群,即9项因子精神自评的调查结果显示:高年级护理专业学生症状自评结果均值低于全国青年常模组,且在强迫、人际关系、抑郁三项因子上存有明显差异,分别为p

3.2高年级护理学生与低年级精神症状自评结果男女性别组比较分析由表2可见,毕业年级男、女生 SCL-90各因子自评得分平均值比较,男、女生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毕业年级男生与低年级男生各因子自评得分平均值比较,各因子均存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

3.3精神症状自评阳性检出结果分析

由表3可见,毕业年级护理学生症状自评结果,因子分≥3作为阳性检出,该人数的分布,男生除在敌对性因子比率低于女生外,在强迫、人际关系、抑郁、恐怖、偏执、精神病性5个因子分的人数百分率明显高于女生,且p

毕业年级护理男生组因子分≥3的人数分布比率比低年级男生组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等项比例明显升高;强迫症因子高分人数比例略有升高,人际关系,敌对性关系、偏执这些因子高分人数比例下降;护理男生高年级症状阳性总检出人数百分比(34.48%)与低年级症状阳性总检出人数百分比(31.84%)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

毕业年级护理女生因子分≥3的人数分布比率与低年级女生比较,躯体化、敌对性这些因子高分人数比例明显升高,强迫症、人际关系、焦虑、偏执这些因子高分人数分布下降,抑郁、恐怖、精神病性因子高分人数分布无明显变化。护理女生高年级症状阳性总检出人数百分比(12.34%)与低年级症状阳性总检出人数百分比(19.82%)相比,有下降趋势,但无明显差异,p>0.05。

这些结果充分说明,毕业年级护理学生通过三年多的学习生活与综合素质教育及对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有不良倾向的同学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精神健康不良的分布比率有下降倾向,不同阶段男女生精神症状表现有性别差异,在具体的干预过程中必须重视性别差异,区别对待。

4结论

总而言之,毕业年级护理学生精神症状自评结果最终结果显示各因子分平均值皆低于低年级,差异显著。因子分≥3的阳性检出率,毕业年级护理男性学生在人际关系、敌对性、偏执等项较低年级学生明显好转;女性学生的阳性检出率在人际关系、偏执、强迫、焦虑等项毕业年级较低年级明显下降。这些结果充分说明毕业年级护理的学生在经过三年多的校园学习生活与综合素质教育以及对不同心理问题采取的必要的心理干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所提高,在思维灵活性与社会适应性等方面有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1]许新东.高等学校必须全面开展健康教育[J].中国学校卫生杂志,1993,15(1):9.

[2]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90)[J].上海精神医学,1984,2(2):69.

康复专业毕业实习总结篇6

P键词:新毕业;高校教育;康复治疗技术;质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9-0119-02

康复医学与保健、预防、临床合称四大医学,它是医学的重要分支,是促进病、伤、残者康复的学科[1]。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国家对康复专业人才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因此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才是关键。我校在不断地进行探索,然而通过随访医院,很多带教老师和学生反映理论知识不扎实、实践技能急需提高、医患沟通缺乏技巧等问题。这些说明高校教育与岗位需求出现了脱节。本研究希望通过访谈探讨在校学习、临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措施和方案。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采用目的抽样法,在2016年9月―11月间,选取新毕业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作为访谈对象。研究对象样本量以信息资料饱和为准,其入选标准为:(1)专科学历;(2)从事康复专业工作;(3)参加工作年限为1―2年(含2年);(4)愿意接受访谈;(5)语言沟通能力良好。排除标准:(1)对临床工作有敌对心理者;(2)不善于交流者。最终纳入15名访谈对象,其中男6例,女9例,年龄21―27岁,平均23.5岁。工作单位:内蒙古9例,北京3例,宁夏3例。对访谈对象隐私进行保护,用数字代码。

2.研究方法。在被访者同意的前提下,安排访谈时间和地点。采用一对一访谈法,访谈对象在主持者的引导下根据提纲进行讨论。(1)说明访谈的目的、内容和持续时间。(2)在访谈者熟悉的环境进行,建立轻松的气氛。(3)征得同意后,进行录音和笔录。访谈者提前4天把研究目的、内容和提纲用邮件的形式发给被访者,提前做好准备再进行探讨。为保证资料获取的准确性、完整性,访谈者需要边听边看被访者的言谈举止,及时记录,并且对内容进行确认以确保没有跑题。访谈者再将探讨的结果总结起来。每次访谈的时间控制在60―80分钟,以免访谈者产生厌烦情绪,影响讨论结果。访谈提纲如下(1):教学内容设置是否符合临床岗位需求?[2]若不符合,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哪些理论知识、技能需要加强?(2)课程设计方法和手段是否合理?如理论、实践授课方式。(3)不同的课程怎么安排?如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哪个学期上?哪些需要删减和增加?(4)临床怎么对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考核?(5)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进入临床?(6)根据您现在的工作和学习经历,探讨市场更需要什么样的康复人才?

3.资料分析方法。访谈者在访谈后的24小时内将录音和笔录内容输入计算机,分析其含义,对观点和看法用不同的颜色进行标示,根据频数找出共性,利用现象学分析法对主题进行归纳总结。

4.质量控制。(1)设计阶段:大量查阅相关文献。列好提纲后进行预访谈,发现其中的问题进行完善。时间、地点由被访者同意后进行选择。录音笔放在合适的位置,保证录音质量和效果。(2)资料搜集阶段:先说明研究内容和目的,并通知录音和笔录会严格保密,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跑题时进行干预。(3)资料分析阶段:24小时内转成文字,保证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掺入个人观点和想法,由4人共同分析进行归纳。

二、研究结果

经过对学生进行一对一访谈,最终归纳出5个主题,分别是教学内容、课程设计、学时安排、考核方式和临床见习。

1.教学内容。进临床发现,工作中《解剖学》、《人体运动学》、《运动治疗技术》、《康复评定技术》等课程用到最多,而我们在校进行教学时把《解剖学》安排在第一年的基础课,实习前没有对知识进行复习,毕业生1、13说:“不知道肌肉的具体名称和功能以及神经支配的情况。”谈话中表现出失望。毕业生2访谈中很积极:“大脑有记忆功能就有遗忘功能,忘了再学,不会也是可以学的。”

2.课程设计。毕业生4说:“我利用假期时间去医院学习了一周的时间,发现教材上的知识很重要,可就是不想听,要是换种方式说不定我就都会了。”学生6、15说:“教学有些死板,不想听,操作和临床不一样。”

3.学时安排。学生7、9说:“学习政治等课程不实用,我们以后是当技师的,技术是看家本领,应该从这个方面入手。”学生12说:“第二学期的课程有很多学时浪费了,要是多安排实践就好了,学过的技能一周不练就忘了。”

4.考核方式。学生14提议:“每次实训课都写实验报告,费时费力,不如去医院考,边和患者沟通边锻炼自己的技能。”学生11说:“康复专业要求技能很强,现在已经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学校的考核方式是不是可以与时俱进呢?”学生3补充到:“可以拍照片或者小视频的形式进行验收,这样印象就深刻了。”

5.临床见习。学生10提到:“实习前能否通过案例的形式进行岗前培训,把常用技能由老师教一下,好多都忘了,需要回顾。”学生5、8建议:“可以把教学视频或操作视频发到我们手里,我们自己进行复习也可以。”从学生8的表情可以看出,非常同意这个观点。

三、建议

1.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带教老师要经常下临床并且查阅文献,学习新技能和新知识,适当增减内容、课程[3]。与医院的带教老师沟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改进。

2.以学生为主体,多种教学方法并用,结合学生具备的特点灵活运用,避免单一、沉闷。如学生通过讨论,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展开学习,让所有的人都能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中,强调集体性任务,强调教师放权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通过开展课堂讨论,培养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多多参与,亲自动手、亲自操作,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3.把R床常用技能多排学时,反复学习和考核,提高应用能力。

4.考核方式要符合教学目的,实践性强的要严格,且环境要仿真。将信息技术手段作为模拟教学、案例教学、讨论等教学方式的有效辅助形式。教师有目的地摄录学生进行模拟教学的片断,作为教学评价的第一手资料,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自评、互评,进行班与班之间的教学交流。

5.进行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复习,实现在校与临床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黄毅,张虹,王松林等.康复治疗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4):161-162.

[2]卞燕,吴萍.北京市护理高等职业教育《护理学基础》课程实践内容设计的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12,26(8):58-60.DOI:10.3969/J.ISSN.1004-6763.2012.08.020.

[3]周志红,袁爱华.院校融通教学做一体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4,21(22):8-11.

Qualitative Research on New Graduates of Rehabilitation Therapy Specialty Experiencing Higher Education

SUN Xue-ming,LIU Bing

(Hetao College,Bayannur,Inner Mongolia 015000,China)

康复专业毕业实习总结篇7

1.四个“疾病”模块的实践性教学和特色校本教材开发,使学生学会针对某一类疾病的康复功能评定和综合治疗技术,实现理论教学、技能实训和临床治疗在教育上的“零距离”衔接。

2.轮转实习模式的创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轮岗实习点,增加了接诊各种疾病康复治疗的机会,并提高了学生医患沟通和适应新的工作环境的能力。中医院多为脑卒中患者,儿童医院多为脑瘫患儿,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则以治疗脊髓损伤和骨关节病变见长。其优点在于以医院为专科、以疾病为单元,又汇通和完善了中西医结合和互补的治疗技能,使得我校学生能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独显优势。

3.专业教学向课外的延伸,成立学生专业社团“杏林社”,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开放实训中心,为广大师生和社区居民进行理疗、牵引、推拿、针灸等中西医综合康复治疗,学生技能在社团活动中产生了“质”的飞跃。

南京卫生学校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康复技术人才培养新模式、教学新方法,总结出重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养成的“五化合一”人才培养模式。“五化合一”是从五个不同维度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举措:“教学理实一体化”,是将课堂搬到全仿真的实训中心,教师讲授、演示并指导学生学习和技能训练,同时开发和应用信息化教学技术和精品课程,做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融为一体,并渗入了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实训模拟临床化”,是在职业教育的技术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康复实训中心的建设本着与临床接轨的设计思路,按照临床治疗类别分布和功能划分,模拟医院康复医学科进行实训中心建设,建成专业氛围厚重、准医疗环境的实训基地。“技能操作模块化”,考虑社会对康复技术人才技能的要求,重点突出疾病治疗方法的学习,将康复治疗师职业所涉及的疾病进行归类,总结了四大类疾病康复,制定了以“脑卒中”“脊髓损伤”“骨关节病变”“脑瘫”为单元的“模块化”实训课程标准,开发出配套的校本教材,使学生学会针对某一类疾病的康复功能评定和治疗技术,实现专业教学与临床岗位在教育上的无缝对接。“毕业实习专科化”,分段在中医院、儿童医院和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进行三站式轮转实习,打破了目前各校康复专业办学的常规――综合医院“一站式”单一的康复科毕业实习模式,其优点在于以医院为专科,以疾病为单元,又汇通和完善了中西医结合和互补的治疗技能。“职业素质养成一贯化”,在职业教育过程中,早期融入职业概述和专业基础课程,并通过各类形式的职业教育、教学实习和社团活动等,不断强化职业意识、深化职业思想,将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详见左下图)

该研究的特色:

一、统筹了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形成连续有效的人文素养和职业能力渐进提升的教学安排,将技能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理念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康复治疗师是一个技能和职业素质要求都很高的职业,“五化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既针对高技能又兼顾了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我们围绕中职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经历“初与师合、形神如师、终与师离”的技能学习和训练过程:即始于“临摹”教师手法,过渡到治疗手法和动作要领模拟教师,最终实现独具一格,在传承教师治疗技能的基础上,融入自己对治疗的认识和体会,形成兼具技巧性和治疗特色的临床技能。

二、以“疾病”为模块优化和整合专业课程。避免了重复学习、知识与实践脱节等问题,改革教学模式、拓展与职业相关的知识课程等,以高效率、最优化的方式调整课程结构,将专业知识有效链接临床治疗。通过实施四大类疾病模块的实训教学,培养了学生解决临床实际技术问题的应变能力,走上岗位能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在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能适应社会需求,并具备后续发展潜力。

三、开发有效实训模式,打造实训基地。“三站式”轮转实习模式涉及的医院多,接触各病种患者的机会增加,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二是提高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三利于综合治疗技能的培养,四是轮转实习模式学生认可度高,提升了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建成集专业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康复辅助用具研发制作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实验实训基地,2013年9月我校康复实训中心立项为江苏省职业学校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我们依托实训中心,将保健按摩师的培训课程融入实践教学中,高级保健按摩师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100%。

康复专业毕业实习总结篇8

一、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本研究对象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工商管理专业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09级毕业班,共四个班,学生192人,其中男生82人,女生110人,考研人数6人。

(2)研究方法。以平时检查、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进行。其中平时检查主要是教师通过点名的方式,检查学生的到课率。问卷调查是根据两个专业毕业生学习特点自设问卷,发出问卷192份,回收有效问卷173份。访谈主要是根据事先拟定的访谈大纲,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旨在了解毕业生的心理状况、渴求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对教师上课的建议等。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平时检查情况分析

教师上课检查结果表明能准时到教室上课的学生只占41.6%,其他学生绝大部分在宿舍睡觉或无所事事;部分由于参加招聘会而外出;小部分参加考研的学生到图书馆复习考研内容。而能到教室上课的学生也并不是全部认真听课,部分学生学习状态并不理想,表现形式多为玩手机、说话和打瞌睡。

(二)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

(1)毕业生上课学习状态和学习态度。为了解毕业生的学习状态,设置题项“你认为自己在课堂上学习状态?”,结果显示,只有10.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状态非常好;选择“比较好”、“一般化”、“比较差”和“非常差”的占比分别是20.8%、24.0%、30.2%和14.1%,说明毕业生学习状态总体不佳。关于学习态度的题项,选择“非常积极”的只有9.9%,而选择“比较消极”和“非常消极”的占比高达53.1%。在问及“你到教室来上课的原因?”,选择“任课教师点名”的高达47.9%。结果表明,毕业生学习态度欠佳。访谈得知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将来从事的工作是在企业中的实践应用,认为课堂的理论知识实用性不强,认为学习了也很难应用于工作上,因此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态度消极。

(2)到课率情况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1.3%的学生上课出勤情况良好;58.9%的学生出勤一般,常出现迟到、早退现象;9.8%的学生由于参加招聘会、上网等原因经常缺勤不上课。经访谈得知,毕业生在这特殊阶段,面临各方面压力,非常容易引起他们在思想上、心理上的异动,很容易使他们陷入迷惘和困惑的境况,从而对理论上课产生消极、抵触或无所谓的心理。

(3)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评价。为了解毕业生对任课教师教学方法的评价,设置题项“你认为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结果显示,52.1%的毕业生认为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是“比较差”和“非常差”,显然,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待提高。当问及“你认为上课教师的教学内容丰富实用吗?”,选择“比较不丰富实用”和“非常不丰富实用”的高达46.9%,说明毕业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内容的丰富实用性不太满意。分析原因是工商管理系两专业都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尤其需要情景体验式教学,而一线教师很少有企业工作经历,毕业生也大多没实习实践经历;因此,任课老师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学习兴趣。

(4)毕业生心理状况分析。调查表明毕业生就业形势不是特别好,截止至大四寒假,70%以上的学生还没签订就业协议,所以就业对毕业生的影响程度较大。当问及“你当前自我感觉如何?”,选择“良好”的仅占10.4%,而89.6%的毕业生不同程度的存在焦虑、迷惘等心理,而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往往容易导致上课学习状况欠佳。结果表明高校应下大气力加强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

三、提高毕业生上课学习状态的建议措施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结合工商管理系两专业的特点,拟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措施来解决毕业生学习状态差的问题。

(1)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毕业生上课学习状态不佳,学习积极性差,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应根据自己所教授的课程,结合企业实践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创新,让学生更乐于接受。

(2)教师和学校都要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教师要建立常规点名制度,学校要建立常规抽查到课制度,两个层面同时推进,提高学生的到课率,这是提升毕业生上课学习状态的制度前提。

(3)学院方面要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学院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设置符合毕业生急迫需要的课程,让学生主动走进课堂。此外,调研还发现,部分学生上课出勤率低,是因为上课时间与频繁的招聘会或考研复习时间相冲突,由此,学院在课程设置方面最好能把专业必修课避免安排在大四,尽量把影响毕业生上课学习状态的客观因素都消除。

(4)学院或学校层面应加强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毕业生心理状态复杂,需要学院和学校给予更多的关注。笔者建议学院或学校可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讲座,使得毕业生拥有健康的心理,这对提高毕业生的上课学习状况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李红.高校大学生上课出勤率低的原因及对策[J].高教论坛,2008,(10).

[2]单常艳,叶玉清.高校毕业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