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汉语语法学论文8篇

时间:2023-01-28 06:13:49

汉语语法学论文

汉语语法学论文篇1

《古代汉语》隶属中文专业骨干课程之一。该课对学生古书研读、美学鉴赏、历史比较、理论思维及写作等能力的培养都大有助益,其重要性显而易见。然而,教学实践证明,《古代汉语》是极难上好的一门课。该课缺乏现实“实用性”,不能直接增强学生追求的“社会能力”,学生认为其无就业意义。加之这门课以讲析为主,教学手段单一,缺乏灵活性,课程安排知识多、课时少、系统性不足,历来被学生公认为“三最”课程:最枯燥、实用价值最少、考试最难拿分。改革《古代汉语》教学方法,祛除传统教学弊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古汉语课教改中,互动式教学是一个理想的选择。互动教学能够最大限度第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自觉性与主动性,增强他们的教学参与意识,促使他们加大课堂投入力度,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互动式教学法在《古代汉语》课中的具体应用实践

《古代汉语》作为传统上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程,如何应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呢?实际上,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在《古代汉语》课中实施互动式教学,就是加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改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单纯听者角色,使他们成为听者和言者,促使他们变被动听讲为主动探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性地学习,从自己对知识的探索实践中自主获取、掌握知识。在《古代汉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围绕三项内容,通过三项载体,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做出反应,与教师形成互动交流,落实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互动式教学方式。

(一)学生与教师教学互动三项基本内容

1.探究即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进行深入体会、细密梳理、认真辨析、总结归纳、融会贯通、切实消化吸收后加以反馈的学习行为。在充分掌握所学知识基础上,学生以某种互动形式对所学内容,如课文主旨大意,予以陈述、阐释、演讲,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独立见解,力求论述翔实,有说服力。学生的学习——反馈过程是一个探索、钻研、深究的过程。该过程强调学生对知识领会、概括、应用,注重学生将知识用好、用足、用出水平。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实践(表达),对学到的知识不断加深理解,同时更进一步地对其予以灵活运用,形成一种创造性学习。2.质疑中国学生课上表现多是“不违如愚”③,教师讲什么就接受什么,从不质疑。古汉语课应培养学生的反诘精神,让学生学习中具有鲁迅所言“从来如此,便对吗”④的不盲从态度。《古代汉语》课现有教材都出自名家、名校、名出版社,其内容似乎都是定论。但我们发现,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细化,原有的一些注音、注释、结论等有应该商榷或纠正的地方。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教材及教师授课内容质疑、纠错。只要学生的论说有见地,有新思想、新观点,能自圆其说,教师就应多加鼓励,比如增加平时分等。此外,还应在课堂内外开展讨论,找出质疑点的真伪,进一步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学生搞研究、写毕业论文打下基础,找准学路。3.评析即学生对课上所学内容予以分析、评论。评析环节是学生教学反应的最高层面。在此阶段,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达到理论思考高度,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辨方式,深刻认识问题的本质与规律。同时,学生也形成了对传统观念、共识定评的分析、批判态度,不盲信权威,不人云亦云,独立思考,有主见。评析中,学生可以评述教师对教材解说的观点是否恰切、全面、深刻,也可以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基础上,就所学内容搜寻新的参考资料,在现代学术视域下,从新历史主义、精神分析学、解构主义等各种新视角对课文内在涵义加以多元化审视、考量与解读,自出机枢,发表新观点,给出新论断,形成对学习内容的扩展与应用。评析互动注重学生的表达特色与独创性,鼓励自由发挥性学习。

(二)互动式教学的三种载体

1.提问提问是互动式教学最基本、使用频率最高、最简便易行的坏节。它是双向的,学教育科学2015年第8期即教师提问学生与学生向教师发问,在互动式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向教师提问题,一般是请求解答疑点,或发表不同看法;教师提问学生,包括对其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查,对其创造性予以提示、启迪与引导。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三个方面。首先,宜浅不宜深。多数学生习惯于教师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方式,初始接触学术讨论,囿于学术素养不深、读书不多、学识不够,尚不具备驾驭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问题的能力。因此,问题深浅适度十分重要。其次,宜小不宜大。学生阅历浅,缺乏知识积累和学术积淀,自行搜集材料寻找答案的能力尚弱。因此,讨论议题不宜过大,否则不好把握,讨论难以展开。教师应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具有适度挑战性,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能够自行解决,并能从中获取成功喜悦与自信的题目。再次,宜新不宜旧。古汉语课也应站在当今知识前沿谈古论今。讨论题目应参考最新考古发现、科研成果,让学生根据最新学术动向,参与讨论,辨别真伪,获取新知。如网上现传发现孔子遗书《子寿终录》,学生可利用所掌握的古汉语知识,对该遗书真伪进行辩论,以求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2.讨论讨论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一种主要方式,可以分为全班讨论、小组讨论、整节课讨论、插入式讨论、课上讨论、课余讨论等多种形式。在讨论环节中,教师要坚持“以知识积累为基础,以能力提高为目的”的原则,以40%的时间与精力讲授知识,而将60%的时间与精力投在对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上。同时,鼓励学生求新求异,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想象的天地,增强他们的扩散性思维能力。讨论议题要有目的性、针对性、趣味性。论题应该是教学关键点、学生学习难点、与教学拓展相关的现实热点等,既有研讨价值,又能引起学生兴趣。讨论要有前期准备。教师要有指导方案,学生要有发言提纲。教师要注意引导讨论围绕主题与焦点进行。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发问,争相抢答,提高思辨,形成共识。通过讨论式学习,使教学内容得以深化与扩展,使学生牢固掌握专业基础,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3.多样化教学实践活动《古代汉语》课教学中,除提问与讨论这两个主要、日常互动环节外,还可以开展其他多种不定时教学互动活动。安排辅导学生开展小型、有一定要求的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又如,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为其演讲做前期准备,使其就讲演的论点、论据形成就绪的思路,增强其口头表达的系统性与准确性。再如,就有故事情节的古文,像《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晋灵公不君》等,组织学生排演短剧小品,表达他们对原文的现代解读,展示其现实意义。此外,教学互动活动可以从课上延续到课外,从教学周延伸至假期。如举办暑期“课题研究”培训班,加强文科教学的实践环节,带好科研实习。总之,互动式教学的各种形式,目的均在于助推学生深化、巩固、应用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求新求异精神,发展他们的思维与表达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古代汉语》课互动式教学效率

汉语语法学论文篇2

关键词:句法平面 中学语文教学 实践

一、句法平面的分析观和方法论

句法平面是讲显层结构(或“表层结构”)的,着重研究词的功能类别、词语组合时所形成的成分关系和层次关系以及语型(短语的结构类型)、句型(句子的结构类型)等。词的功能类别具体而言是指词类的划分、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叹词、拟声词)的分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的分类以及不同词类在句子中充当的功能成分等等。传统语法学重视句子成分分析,忽视句子的层次分析。现在的句法分析是既讲层次,也讲成分,主张把两者结合起来。从句法角度分析,句法成分有主语、谓语、述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中心语等八个成分,此外,还有一个独立语。独立语是游离于句法结构之外的语用成分。短语的结构类型包括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补充短语、复指短语等等。句子的结构类型包括句子的结构分类(即主谓句和非主谓句)和句子的语气分类(即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1]

二、学习句法平面理论的意义

“句法平面”的内容更接近于传统语法教学的内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附录中有关于语法知识要点的描述:“一、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二、短语的结构: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动补式。三、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四、复句(限于二重)的类型:并列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这些都是句法平面所涵盖的范围。

学习句法平面的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至少有助于中学生解决三类实际问题:一是辨析和修改病句,规范地使用现代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二是辨别和分析文言特殊句式,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字句;三是通过学习掌握句法平面中的句法分析方法,可以考察并说明词组、句子和句群的结构成分、结构方式和结构关系,从而能更深一层次地更准确地理解特定语言环境定词、词组、句子、句群的含义。[2]

1.辨析和修改病句

在各级各类的语文考试中试卷的基础知识部分都会出现辨析病句的题目,学生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也在所难免地遇到辨析和修改病句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教师和学生了解和把握句法平面的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从而解决语病类的问题。例如下面的题目:

例: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C )(2009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试题)

A.引起世界关注的甲型流感病毒虽然不易致命,但传播速度快,如果不想办法找到它的演变原理,病情很容易迅速蔓延,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B.3月5日那天,我市万名青年志愿者走上街头学雷锋活动,这次活动的总口号是“弘扬雷锋精神,参与支援行动,服务青年创业,建设和谐城市”。

C.社区主任接受采访时表示,去年大家做了很多调解工作,今年会更多地为受到情感和生活困扰的人提供帮助,让他们不再那么痛苦、那么不知所措。

D.这次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参加论坛的中外各界人士在论坛期间就环境保护、人才培养、普及教育等众多议题为期两天发表意见并进行各种交流。

解决上面的高考题仍然需要用到句法平面的知识。根据句子成分分析法,找出句子的主干,这道题目就会迎刃而解。A选项“病情很容易迅速蔓延”被偷换主语造成句子搭配不当,原来的主语是“甲型流感病毒”可在后一分句“不想办法找到它的演变原理,病情很容易迅速蔓延”的关联词“如果”前应加上“我们”;B项缺谓语导致“学”与“活动”不能搭配,应该为“开展学雷锋活动”;D项语序混乱或句式杂揉,将“为期两天”提至“这次”之前作定语,或将“为期两天发表意见并进行各种交流”改为“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意见交流”。

学好句法平面相关的语法知识,可以解决大部分病句问题(作文中的病句、考试中的修改病句)。病句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语法错误,一类是逻辑问题,而前者占了大部分,如句子成分残缺或赘余,词语搭配不当等,出现这类语病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句子结构认识不清,对词语的性质和语法功能不了解。学好句法知识,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类问题。

2.辨别和分析文言特殊句式

只有熟练地把握句法平面的成分分析方法,才能辨别和分析文言特殊句式,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字句。比如下面例句,如果没有相关的语法知识做支撑的话,很难做出正确的理解。

例1.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宾语前置,应为“莫肯顾我”)

例2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宾语前置,应为“吾欺谁”)

例3.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主谓倒装,应为“汝之不惠甚矣”)

例4.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郑伯克段于鄢》)

(被动句,“蔓草”被“除”)

因此,可以说学习必要的句法平面的语法知识和分析方法是我们进行文言文学习、阅读和翻译的必要条件。文言学习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等)和文言句式(如:宾语前置、省略句等)等等,要学好这些内容,都需要句法知识的支撑。

3.掌握句法分析方法

句法平面的句法分析方法有句子成分分析法、直接成分分析法、转换分析法等等。与中学语文学习语文教学最为密切的是句子成分分析法和直接成分分析法。成分分析法也叫中心词分析法,是一种传统的句法分析方法。主要是把句子成分分成主要成分(主语、谓语)、连带成分(宾语、补语)和附加成分(定语、状语)。成分分析法便于归纳句型和便于检查病句,但这种分析法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层次不清。直接成分分析法也叫层次分析法或二分法。直接成分分析法认为,句法结构都是由两个直接成分构成的(多项并列结构例外),复杂的结构是由多层次的直接成分构成的。分析的时候,按每个层次都有两个直接成分这一原则,从大到小地逐层分析下去,一直分析到简单的基本单位为止。[3]

直接成分分析法具有许多功用,它可以揭示复杂结构的不同层次,能够把形式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准确地揭示句子的思想内容,避免了成分分析法那种只挑中心词不管表达的缺点,而且最为重要的是,直接成分分析法适用于各种复杂的句法单位,能够将多层次的合成词、词组、单句、复句和句群的层次分析清楚,便于对各种语言单位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掌握直接成分分析法分析句子结构的基本技能,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某些长句的意思。也会出现分析的层次不同,反映出的句子的语境义和强调的重点不同。例如针对下面复句的分析:

例: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

(转折关系) (因果关系) (转折关系)

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整个句子给人一种朦胧的境地朦胧的意境,总觉得有一层淡淡的模糊,一如作者的心绪,心头拥堵的淡淡的愁,但这是恰恰到了好处,酣眠和小睡都各有妙处。整个句群整个意境都是分层展现的。所以说,学会掌握句法平面的句法分析方法,把握直接成分分析法等等对于中学的语文教师和学生都有莫大的好处。

结语:

汉语语法分析的句法平面的语法观使汉语语法研究走向科学化、系统化和精密化。事实上,它已经成为汉语语法研究的一种趋势。我认为,它也可以为中学语法教学摆脱困境,拓宽思路和视野,为中学语文语法教学带来新的启示和突破。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从来都是一对矛盾体,二者既对立有统一,汉语语法分析的句法平面的理论指导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使学生对语法理论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同时理论也要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附,文炼.句子分析漫淡[J].中国语文,1982,(3)

汉语语法学论文篇3

(一)理解阶段

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据相关数据显示,学习者对于知识的学习:读过的知识能够掌握10%;听到的知识能够掌握15%;看到的知识能够掌握25%;亲身经历的知识能够掌握85%。从相关的数据可以看出,亲身经历能够有效的使学习者掌握汉语知识。因此,在实际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模拟、情景表演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对词汇、课文、语法设定情景,让学习者表演的方式,进行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可以加深学习者对于汉语的理解,使学习者体会到汉语的魅力和学习的乐趣。

(二)深化阶段

深化阶段,是建立在前两个阶段顺利完成的基础之上的。这一阶段是让学习者对在情景教学法中学到的汉语知识进行实践应用,从而体现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知识只有使用才能够被更好地掌握,学习者对于情景教学法中获得的知识应该学以致用。只有这样,才能牢固的掌握所学的汉语知识。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情景模式的具体应用

(一)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情景模式教学

在进行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得学生主动地参与当中,使情景教学法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时,我国的传统教学模式制约着我国现代教学模式的发展,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重视避免传统教学的影响。情景模式的教学实施有着较强的实践性以及互动性,学生主动地参与才能够确保情景教学法的正常进行。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实现小组合作。通过合作、交流的形式达到教学的目的,活跃课堂的气氛。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的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真正的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

(二)教学中应考虑学生的汉语水平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理念当中,就有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也应该重视这一点,了解学生对于汉语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实际汉语水平。重视学生对于汉语知识的接受能力,并根据学生对于汉语知识的接受程度,来设置合理的教学情景。对于初级水平的学习者,应该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日常交际用语。例如可以通过模拟购物、吃饭、看病、朋友见面等日常情景让学生学会常用的词汇和表达。针对已经学会了一些基础知识的中高级学生,应该重视在实际的情景模拟过程中的融入礼仪和文化问题,注意礼貌用语的使用。对于复杂的句型也可以通过情景模拟进行讲授,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语句,并且使学生能够进行实际的交际,掌握基本的交际表达,明确待人接物的基本交流和沟通方式。

(三)重视情景教学法中的语言交际能力

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交际能力是情景教学法的首要目的。因此,教师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中不仅应重视汉语知识的讲授,更应该结合实践,让学生可以将学习的汉语知识运用到交际之中。在情景教学法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参加实践练习,并且根据不同的情景模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考察,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提高交际能力。通过情景模拟的实践还能够考验学生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明确学生的处事能力以及应变能力。对于汉语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模拟不同的交际场合,观察学生对于礼仪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礼貌用语的使用能力,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把一些中国文化有意识的渗透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中国的生活。

三、结论

汉语语法学论文篇4

摘 要: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法辨析性研究逐渐成为现代汉语语法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应用性研究相结合的最有活力的领域,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语法本体研究,又有别于纯粹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是一种典型的跨学科研究途径。本文结合相关研究成果,以“伴随性动作表达方式”辨析为例,对语法辨析类研究的范围、意义、写作模式、思路等方面做了深入分析,相信能够为该方向的硕士论文选题与写作提供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伴随性动作表达方式 语法 辨析 硕士论文

一、对外汉语语法辨析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选择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辨析性论文写作来作为核心问题进行讨论,探讨这一类论文写作的核心指导思想、写作方式、论文思路、价值和意义等等一系列问题,以期对对外汉语教学、国际汉语教育硕士方向的教师有所启发,对学生有所指导。

在有关对外汉语教学的各项研究中,语法辨析研究最具有典型意义,它涉及到二语习得的过程考察、偏误形成的原理分析以及汉语本体的规则细化。我们用下面这个例子来加以说明。

(1)*我们看着电影吃爆米花。

这是留学生习得汉语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碰到这种问题,最简单的直截了当的方法就是纠正偏误,判断其为表达结构使用不当,应当改为:

(2)我们一边吃爆米花一边看电影。

问题是,这个偏误有没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值不值得研究?是一个偶然的失误还是有其必然的原因呢?我们发现造成偏误的主要成因有二:第一,目的语规则不明。汉语“VP1着VP2”可以表示两个动作相伴随发生,例如“听着音乐做作业”“哭着说”“躺着看书”。而汉语中还有其他方式来表示动作相伴随发生,“一边听音乐一边做作业”“一边哭一边说”“做作业的时候听音乐”“看电影的时候吃爆米花”等等。这样一来问题就出来了:“VP1着VP2V”和“一边VP1一边VP2V”以及“VP1时VP2V”“VP1的时候VP2V”这些表达格式究竟在什么条件下可以互相替代?在什么条件下不能相互替代,而是必须各司其职?教材、词典中都没有提到这个问题。也就是说母语相关规则不明确。第二,教学误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很好的材料可以加以参考,因此可能进行随意的解释,形成典型的教学误导性偏误。在这个分析基础上,我们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问卷调查,看看我们收集到的偏误材料是否是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如果经过针对性调查测试,发现问题确实广泛存在,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确实是难点,这就增强了研究这个问题的必要性,说明我们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研究题目。

目前很多现代汉语本体问题再次被提到研究视野中来,就是因为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了上述类似的情况。由留学生习得汉语时产生的偏误提出的这些问题,说明目的语的规则还很不清楚。

在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研究中,“V起来”和“开始V”之间的比较,“不能去”和“去不了”之间的辨析,“继续V”和“V下去”之间的辨析,“一边VP1一边VP2”与“VP1的时候VP2”之间的辨析,这些辨析所涉及的内容往往不是简单的两个词,而是语法结构完全不同的两个表达式,这些表达式出现频率极高,意义极其相似,很难习得和掌握,而相关的语法规则又不够细致,很容易引发泛化使用现象。

同时,语法辨析还包括那些句法功能强大的同义词辨析。如“朝”“往”“向”的辨析,“在”“于”的辨析,“还”“更”的辨析,“马上”“立即”“立刻”的辨析,“就”“才”的辨析,“里”“内”“中”的辨析,“全”“都”的辨析,“可以”“会”“能”的辨析,“短时体”副词“就,马上,立即,迅速,即”的辨析等等。

这类选题意义在于:一是直接面向对外汉语教学。从对外汉语教学中发现问题,回归到本体研究,研究所得到的结论将到教学实践中去验证。二是把该类格式看做一个特殊系统,这个系统内的成员均具有共性、相互重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替换,又各自有自己不可取代的功能。三是尝试对该系统从句法、语义、语用角度加以阐释,运用多种方法来全面地展开对比分析,使得其最后结论能够真正具备应用价值,为对外汉语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二、语法辨析性硕士论文写作程序

(一)提出问题与综合分析

怎样发现并提出研究问题呢?我们从下面这个例子谈起。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在学习现代汉语“伴随发生”表达格式时,很容易出现一系列偏误。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遇到这么一个句子:

(3)他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

老师一般会解释说这个句子的意思就是:

(4)他吃饭的时候看电视。

也就是在教学活动中老师有意无意地引导学生把“一边VP1一边VP2”临时看作“VP1的时候VP2”。这个解释在中国人来看是再自然不过的,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作此解释则隐含着一系列问题。

第一,“一边VP1一边VP2”等于“VP1的时候VP2”吗?这个目的语知识点相当不可靠,因为没有人对此进行过论证,隐含诱导偏误产生的潜在危险。

第二,“一边VP1一边VP2”与“VP1的时候VP2”等义吗?对于这个问题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就得像马真(2004)对“还”和“更”进行辨析、刘月华(1980)对“V不得”和“不能V”进行辨析一样,只有通过辨析,才能发现二者之间的差异。

第三,“一边VP1一边VP2”与“VP1的时候VP2”可以自由替换吗?现有的词典、教材都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阐释,也没有现成的成果、结论供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和编写教材的时候来加以参考使用,那么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碰到这一类问题就只能是凭借自己的语感和经验来应对。

第四,“一边VP1一边VP2”与“VP1的时候VP2”的辨析到底属于一个什么问题呢?应归属到什么范畴?本体研究到现在为止没有给出可供对外汉语教学参考的满意答案。

就我们目前收集的部分相关偏误语料来看,作为目的语的现代汉语“伴随发生”表达格式的规则阐释得不够清晰,各项格式的特征分析还不够深入细致,相关词典和教材在解释现代汉语“伴随发生”表达格式时都不是很透彻,经不起推敲。因此,要解决与现代汉语“伴随发生”表达格式相关的各类偏误,最重要的工作还是要完善目的语知识,要系统、深入、细致、准确、完整地挖掘整理出一系列相关规律,用以杜绝目的语规则泛化引发的偏误,杜绝目的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仅凭语感的任意解释、教材编写理论依据不足等现象。现代汉语“伴随发生”表达格式系统中的各个成员之间关系密切,它们有很多共同之处,在特定条件下互相替换之后仍然能够表达相似意义,在特定条件下可以成为相互印证和相互解释的手段;但是在许多条件下,各个格式之间又不能互相替换,更不能作为相互印证与解释的手段。

从句法层面上来看,格式不同,句法当然有差异,不同格式的替换实质上就是不同句法形态的转换,其规律有待挖掘,就像“把”字句和一般陈述句的转换规律一样,也是有很多限制性条件的。从语义层面来看,不同格式在一定限制性条件下可以表达相近意义,而在一定限制性条件下不能表达相近意义,发现这些限制条件是我们本课题研究的重中之重。从语用上来看,即使是在一定限制性条件下可以比较自由地选择格式A或者格式B或者格式C,但是放到特定语境中去看,又会有一些超出句法语义层面的新的制约条件,这有待于深入研究与发掘。

在确立好问题之后,第二步就是做综述。笔者认为,前期文献综述是考核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的一项最为重要的标准。一般在撰写硕士论文中,很多学生都是简单地将一些研究成果进行罗列,没有达到写综述的要求。真正要写好综述,就要把前期的相关成果进行一个系统的评论,哪些规律经过验证是可行的,哪些规律可以用来指导教学实践,哪些规律论证不充分、覆盖率不强、例外太多,说明不了问题,都应详细说明。

综述的写法不是简单罗列,而是对相关观点进行梳理,看看关于某一个问题都有哪些观点,最早提出该观点的是什么时候,由哪位学者提出,再看看后来的学者对该观点进行了怎么的修正和补充。

辨析型论文的综述写法要更加复杂一些,那就是往往进入辨析研究范围的几个单位(词、短语、结构)先要分别加以阐述,再将辨析的研究成果加以梳理,然后对这些结论进行考察分析,看看先行研究成果是否准确可靠,是否具有指导意义,是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辨析研究虽然是从两三个近义语言单位入手,但是在撰写综述的时候,就不能局限在两三个语言单位的对比上。例如所举“一边V1一边V2”与“又V1又V2”的辨析研究问题,实际上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发现可以进一步挖掘到一个系列的问题,这个系列我们可以暂时命名为“现代汉语‘伴随发生’表达格式”,“伴随”又常被解释为“同时”。所谓“伴随发生”,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作行为在同一时段相伴发生的情况,最为典型的格式就是“一边VP1一边VP2”,它还包括:“一边VP1一边VP2”“连VP1带VP2”“VP1的时候VP2”“即VP1又VP2”“VP1、VP2”“VP1着VP2”“一VP1就VP2”“VP1和VP2”等等。这些格式所表达的语义都是“伴随发生”的行为,它们之间关系密切,功能相似,类似于近义词,因此我们可以称之为近义结构。因此这些内容也应该在综述中加以说明,才能够真正凸显文章的理论价值。

(二)近义语法单位辨析的多角度思考

近义语法单位辨析的最好方法当然是转换分析法,例举转换矩阵图,如:

1.“一边VP1一边VP2”“VP1的时候VP2”

(5)他们一边喝着咖啡,一边聊着圈内的趣闻。 他们喝咖啡的时候聊着圈内的趣闻。

(6)他现在一边打工一边读自考。≠ *他现在打工的时候读自考。

(7)这堆人一边说说笑笑一边拐进了一条小胡同。≠ *这堆人说说笑笑的时候拐进了一条小胡同。

2.“VP1的时候VP2” “一边VP1一边VP2”

(8)他喜欢吃饭的时候看电视。 他喜欢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

(9)小张看书的时候,认真地把重点打记下来。 小张一边看书,一边认真地把重点记下来。

(10)开车的时候聊天会影响注意力。 一边开车一边聊天会影响注意力。

(11)投篮的时候眼睛给防守队员打了一下。≠ *一边投篮眼睛一边给防守队员打了一下。

(12)急停的时候崴了脚踝。≠ *一边急停一边崴了脚踝。

(13)我吃饭的时候,爸爸正在看报纸。≠ *我一边吃饭,爸爸一边看报纸。

(14)他笑的时候露出一个浅浅的酒窝。≠ *他一边笑一边露出一个浅浅的酒窝。

只要矩阵图一列,好多问题就一目了然了。“去不了”与“不能去”的对比也是如此。

(15)我生病了去不了。≠我生病了不能去。

(16)他喝不了二两酒。≠他不能喝二两酒。

(17)放心,放冰箱里坏不了。≠ *放心,放冰箱里不能坏。

“开始V”和“V起来”也都可以通过转换分析的矩阵图来展示它们的异同,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分析就很容易发现其背后的规则。

(18)我们开始喝吧。 我们喝起来吧。

(19)明天上午8点开始上课。≠ *明天上午8点上起课来。

(20)我们是昨天下午开始比赛的。≠ *我们是昨天下午比起赛来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辨析语法的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转换分析法。从动作行为延续的时间条件来设计转换矩阵,从句型条件来设计转换矩阵,从意义搭配角度来设计转换矩阵,甚至从语用环境角度来设计转换矩阵,就是说可以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来设计转换矩阵。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考察不同表达方式为什么有的能互相转换,为什么有的不能互相转换,寻找其中的限定性条件,进行归纳和整理。例如,在“伴随性表达格式”中,我们就可以从动作行为的时间长度、连续性特征、主次关系等方面找到一系列限制性条件。

现代汉语“伴随发生”表达格式相互之间关系密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而在一定条件下则转换不能成立。例如“一边VP1一边VP2”和“VP1的时候VP2”之间就有下列情形:

(21)吃饭的时候聊天。

一边吃饭一边聊天。

(22)打球的时候崴了脚。

*一边打球一边崴了脚。

格式“一边VP1一边VP2”和“VP1着VP2”也是如此:

(23)一边听音乐一边做作业。

听着音乐做作业。

(24)一边填土一边聊天。

*填着土聊天。

可以看出这些格式在表达意义上有时差不多,有时则差很远。实际上,现代汉语“伴随发生”表达格式系统中的各个成员相互之间都可以构成类似关系,各个成员就像一个排列组合一样可以配对成为研究对象,共同隶属于一个系统之中,既有很多相同点,也有不少相异之处。各种“伴随发生”表达格式的特征和规律的发掘,可以帮助预测二语习得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偏误,据此再进一步研究对策,指导教学以及教材的编写。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辨析研究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一般有:有针对性地建立小型的相关偏误语料库,进行一些问卷调查,注意收集测试、作业等。对既有文献进行梳理,把能够最后具备应用价值的规律一一列举,运用造句方式来检验这些规则实用程度。将各种格式互相进行对比辨析,挖掘细致的差异,凸显不同格式的特征,找出有应用价值的制约条件,尝试探讨不同格式背后隐藏的认知原理,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更丰富的解释。因此,对比分析法、转换分析法、分布分析、统计调查等等方法都需要熟练使用,最后提炼出最有实用价值的观点。

三、总结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为硕士生来撰写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辨析方面的论文,基本上可以遵循下列步骤来进行:

a.从偏误中去发现哪些现代汉语近义语法单位最容易混淆,最难学。

b.验证相关偏误是否具有普遍性、典型性。

c.一旦确定偏误成因是现代汉语近义语法单位的使用规则不够清楚仔细而导致的,就可以进一步调动逻辑思维,来预测哪些现代汉语相关的语法规则可能会诱发偏误的产生。

d.通过收集整理相关研究成果,看看是否找得到足以区辨近义语言单位的条件,如果条件不充分,就确立自己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e.在语法辨析过程中,要以转换分析方法为核心,从句法、语义、语用3个层面来设置转换矩阵,充分挖掘和厘清各项转换细则。要充分运用一切有效方法和理论来进行辨析和分析,包括对比分析法、转换分析法、分布分析、统计调查等方法,包括传统描段、构式语法、认知语言学、二语习得等理论。

f.对区辨性条件加以提炼,凸显各自特征,用以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实践。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目的语中近义语言单位都存在容易混淆的特征,语音、文字、词汇、短语、句子各个领域都有,都可以去研究探讨,撰写硕士论文。本文主要讨论的是语法方面的论文写作,于其他领域的研究也有借鉴作用。

(湖南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8YBB169。)

参考文献:

[1]陆俭明.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本体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刘月华.可能补语的研究[J].中国语文,1980,(4).

[3]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汉语语法学论文篇5

1.课前三分钟活动的探索

1.1 演讲的形式。

学生课前自主准备演讲内容和形式,可以讲故事,可以背诵散文名句或名段,可以背诵古诗词……通过课前演讲,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汉语文的能力。

1.2 积累知识的形式。

学生每天理解并记忆10个左右的成语,或阅读一首诗歌或短文,这样长期坚持,必将大大增加知识储备,有效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导语的探索

课堂导语要短小精妙,并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就说过:“课的开始,导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1 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设计导语时,教师必须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以便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状态之中。

2.2 短小精悍,触及重点。

课堂上的导语不仅要短,还要触及重点,切中要点,将学生一下子就引导到教学的枢纽地带,自然而然地完成教学目标。

2.3 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选进教材的课文绝大部分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设计导语时,教师除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并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

3.教学过程的探索

3.1 课堂提问。

用提问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是当前汉语文教学比较流行的方法。用提问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一是设计的问题既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还要激发学生思考;二是问题要大小适宜,多少适量,难易适中,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三是设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要坚决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方式;四是设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并激励学生自己去思考和辨析。

3.2 灵活处理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中的讲解,不应面面俱到,而是要精讲精练,重点突出,形成系列。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而不是机械地根据预设的教学设计,追求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为此,教师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3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传统汉语文教材内容陈旧,格式死板,大都以文体或知识点组成单元,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新课程教材不是简单的汉语文知识罗列,而是用人文话题组成的一个个专题,能够让学生在独立探究中提高学习汉语文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汉语文素养。

4.拓展和延伸的探索

4.1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预习是学好汉语文的第一步,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汉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常用的预习方法有以下几种。

(1)阅读法。首先,学生应把课本上的学习内容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一遍:容易理解的可以“走马观花”地放过,陌生的新知识则要多看几遍,反复研读,并在重点和难点处做上记号,以便提醒自己注意。

(2)联想法。联想应该贯穿于预习的全过程。因为,它不仅可以使知识融会贯通,还可以发展想象力。

(3)设问法。预习时学生不仅要将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还要变换思维角度,一题多问,故设难关,提高自学能力。

(4)整理法。预习时,学生要通过分析整理,概括学习要点,形成系统的知识,并将预习中产生的疑问记录下来,以便老师讲解时重点领会和感悟。

4.2 课外阅读。

阅读永远是提高写作水平最重要的途径。阅读包含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而且不仅要“阅读书”还要“阅读事”。这就是所谓的“厚积薄发”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此,教师要向学生推荐文质兼美的文章和适合学生阅读的刊物,并做好阅读指导工作。

4.3 课外练笔。

在阅读的基础上摘抄,写读后感,进行仿写、改写、续写,整理读书笔记等,都是课外练笔的好方法,更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真切体验与深刻思考,表达自己的心声,实现积累写作素材的目的。

汉语语法学论文篇6

摘 要:本文简要回顾了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状况,以综述的形式呈现出来,以期在回顾整理自己此方面的阅读的同时,能够对此有更系统的理解。本文包括两部分: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概况,狭隘视野内对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不足的思考和展望。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综述;习得

本文讨论的“小范围”是指所参考的文献是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核心刊物的论文,主要参考了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文字应用、汉语学习、语言研究等刊物的论文,其他的著作及学报、学刊上的文章,本文未作讨论。

一、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概况

以下简要说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大致状况,包括六个方面,大致从横向角度,依据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对象进行分类。

(一)对外汉语教学本身

1.学科定位

对汉语教学的研究,首先是从本身开始,或者说对外汉语教学自身的发展,也要从其学科定位开始。刘《也论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体系及其科学定位》认为所有模式都认为本学科有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正是学科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标志之一;所有模式都强调具有综合性和跨学科性,对外汉语教学应定位于语言教育学科。潘文国《论“对外汉语”的学科性》从学科体系的角度,指出对“对外汉语教学”一语正确的切分应该是“对外汉语/教学”,进而论证“对外汉语”名称的合理性和本体性,解释了造成“对外汉语教学”至今没能发展为一门学术意义上的学科的原因。

2.学科发展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关注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的论文也发展开来。程棠《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说略》持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是中国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学科建设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创建阶段和发展阶段。崔希亮《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展望》在回顾了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历史,分析了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动因的基础上,展望了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前景。另外,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的论文还有很多,这也预示了这门学科的蓬勃发展的态势将不可阻挡。

(二)语言各要素教学

1.语音教学

王温佳《也谈美国人学习汉语声调》讨论了外国人学习汉语声调的问题,四声中除阴平外,其余三声均有调型和调域错误,在调型错误中,阳平主要是被读为调值与半上声相同的低平调。程棠《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的几个问题》持语音学习是外语学习的基础,语音教学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他的关于汉语语音教学的论文诸如林焘《语音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等,不再赘述。

2.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的重点,语言学界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界,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原则、方法,已经做过不少有益的探索,这些探索无疑是我们开展进一步研究的基础。肖贤彬《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语素法”的几个问题》分析了“语素法”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优势和困难,并对将来编写贯彻“语素法”理念的教材提出了几点设想。词汇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着留学生汉语的整体水平,但至今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尚未建构起一个理想的词汇教学体系和途径。

3.汉字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我们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关于汉字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也是不甘示弱,厚积薄发。刘社会《谈谈汉字教学的问题》认为汉字教学最基本的经验为:语文步并进、用字素分析来进行汉字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汉字教学原则,提倡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有机的组成部分。万业馨《文字学视野中的部件教学》从文字学的角度对汉字部件教学的有关问题展开讨论。

4.语法教学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是整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不仅是学科发展成熟的标志。这方面的论文可谓卷帙浩繁,数不胜数,其下位可分为句式、句法、句型、虚词等,限于篇幅,只列举一二,以点带面。

周小兵《比较句语法项目的选取和排序》考察了有代表性的语法大纲,参照中国人语料和留学生作文中比较句的使用频率和偏误,测量语法项目的常用度和难易度,用多种练习方式。陆俭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论述与说明了语法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定位、其中的语法教学应着重教什么、其中的语法教学该怎么教等问题。赵金铭《汉语句法结构与对外汉语教学》文章展现了句法结构在汉语社会生活和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并借鉴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提出运用汉语词组进行初级汉语教学的构想与思路。

5.语义教学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面向教学的语义研究似乎没有语法那么繁荣,但也不乏深入的研究,我们可以以此为出发进行更全面、更系统的研究。吴春仙《“反而”句的语义逻辑分析》旨在研究反而句成立的条件,通过对“反而”句出现的语境的分析,得出反而句一般出现在一个包括前段预期和后段结果的逻辑场内。其他又如许德楠《几种特殊的词义转移现象》。

(三)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教学研究可从教师、教材、习得(或称教与学)研究三方面。

1.对外汉语教师

针对外国人教学的教师研究,涉及到教师教学语言规范、素质、技能、应有意识等多方面,随之对应的研究也就纷至沓来。吕必松《关于对外汉语教师业务素质的几个问题》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归根到底是由教师的业务水平所决定的,必须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王添淼《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体态语的运用》通过实地观察、教学录像和师生访谈等方法,认为教师体态语的有效运用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具有辅助、替代、暗示、反馈和模仿作用。

2.对外汉语教材

杨寄洲《编写初级汉语教材的几个问题》以语法结构为纲,重视语义分析,这是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教材编写要遵循的重要规则。李泉《论对外汉语教材的针对性》重点讨论了教材针对性的缘由和理据,最后指出针对性与教材编写的其他原则的关系问题。杨石泉《教材语料的选择》提出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应坚持科学性、实践性、针对性等原则。

3.汉语教学习得研究

可以理解为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整个过程中需要研究的问题,涉及到汉语习得,偏误分析,教学顺序研究等。魏红《汉语常用动词带宾语的习得研究》提出影响留学生汉语动宾结构习得的因素主要有普遍因素和类型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针对汉语动词带宾语的特点和规律来开展教学。鲁健骥《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就是发现外语学习者发生偏误的规律的过程,偏误分析的意义在于能够使外语教学更为有效、更为有针对性。

(四)文化因素教学

文化因素是语言和语言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近几年的研究和讨论,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内,文化因素在不断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中,其论文状况也是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李枫《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因素处理的阶段性划分》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处理问题,阐述了对文化因素进行阶段性划分的依据、必要性及其相应的分类原则、划分办法。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在语言教学中注人文化因素还应该注意不要喧宾夺主,不要把语言课讲成文化课。

(五)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相结合

近年来,将某种语言学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法相结合的研究也成为一种趋势,虽难于行走但不乏新作,二者结合将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条新的思路,在教学意识上提供一些启发。方艳《语境理论和对外汉语教学》澄清不同语言学平面上的语境概念,揭示语境的本质属性,提出语境理论给我们提供了如何参与交际以及在交际中如何发挥作用的指导。其他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相结合的理论有如,配价理论、字本位理论、模糊理论、非语言交际理论、含意理论等。

(六)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述评

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不断发展,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工作也一直在不断进步,学者们也就研究的状况进行了一些梳理和总结。论文如:

崔永华《二十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热点回顾》简要回顾了二十年来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研究的八个热点问题:构建学科理论框架,国外语言教学流派介绍,文化与文化教学研究等。孙德金《五十余年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纵览》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论著索引》的编辑工作,概要描述了50余年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基本面貌。

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不足

在以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小范围内的简单而拙劣的总结基础上,笔者很是牵强的提出少许自认为有缺憾的地方。

1.硕士论文中体现的研究问题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这方面的硕士论文也相继越来越多,我们似乎被其对外汉语教学的论文的巨大的数量所迷惑,事实上,其中不乏一些张冠李戴之作。他们或者将此教学法用于彼教学中,或者将此国别的汉语习得调查用于彼国别的偏误分析中。

2.教与学的失衡

以往的研究都过多从对外汉语教师如何教的角度考虑,而关注学生如何提高学习效果的研究却是一块很安静的领地,如从学生角度研究如何避免习得偏误和母语负迁移,如何有效利用教学对象中年的特点优势等等。

3.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视角偏窄

一个领域的各部门的研究也多有失衡,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特别是从综合领域里,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极需加强。另外,语音及其教学的研究,有滑坡现象,这方面的研究论文数量在历届论文集中呈递减趋势,汉语语段、篇章,汉语风格及其教学的研究,除个别文章外几乎一无人问津。

在总结与发现中,我们将不断前进。伴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逐步发展,可以说,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初步确立了学科地位。我们应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家底,它融入了学者们多年的心血和智慧。开路先贤,功不可没,承先启后,是学科健康发展的正确道路。(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崔永华.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 吕必松.汉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 崔永华.二十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热点回顾[J].语言文字应用.2005(1).

汉语语法学论文篇7

一、重大的进展

1.理论建树初具规模。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因为它建立在朴素的客观规律之上。对外汉语教学尽管头绪纷繁,却是有规律可循,从理论上探索这些规律,把几十年来国内外汉语教学的经验加以总结,从中归纳出若干规律,形成自己的理论框架,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成熟的标志。已故的朱德熙先生说:“现在世界上有各种理论,汉语有其特殊性,我们应该提出自己的一种理论来,我认为是完全有可能做到这一点的。”(朱德熙,1989)现在,“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由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部分组成;基础理论包括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和一般教育理论等;应用理论是指教学理论和教学法(教学法的部分内容具有理论性质,因此不妨把它也归入理论范畴)。”(《纪要》,1995)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则是一种综合的、跨学科的理论,它是建立在综合应用语言研究、语言学习研究,语言教学研究和跨文化交际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之上的。围绕着理论的思考,有一批出色的论文,其中吕必松、胡明扬是其代表。然而,框架虽然搭起,研究却还不能说十分深入。真正称得上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的文章,为数并不多。当然,我们不需要所有的人都去从事理论研究,但我们必须有我们自己的理论研究者。如果说,一个理论研究十分薄弱的学科,犹如建立在沙滩上的大厦,决不为过。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文章面世。

2.研究对象更加明确。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赖以建立的前提。对特殊对象的深入研究,是一门学科朝着精密科学发展的必然途径。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研究对象,朱德熙在1989年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汉语研究,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是后备力量,离开汉语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就没法前进;另一方面是对外汉语教学本身的研究,而这决不仅是教学经验的问题。四年之后,盛炎、沙砾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有明确的研究对象,这就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盛炎、沙砾,1993)到了1995年,我们对特殊的研究对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就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的学习和教学,即研究外国人学习和习得汉语的规律和相应的教学规律。研究的内容则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全过程。从“学”的角度,要研究学习者是如何学会并掌握汉语的;从“教”的角度要研究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等全部教学活动,其研究目的是为了揭示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内在规律,以便指导教学实践。(《纪要》,1995)只有研究对象明确,才能产生具有指导意义的具体的研究成果。我们根据研究对象,可以分别开展学科理论研究、汉语本体研究和方法论研究。

3.研究方法已具有自身的特点。既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对象是汉语的学习和教学问题,那首先要把“学什么”和“教什么”研究清楚。所以,第一位是汉语本体研究,但在研究方法上、侧重点上不同于一般的汉语研究。

在汉语本体研究方法上突出的特点是运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进行汉外语的比较,从而找出学习的难点,“所谓难点,就是中国人看来容易,外国人学起来困难的地方。在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汉语都有自己的民族特点,这些特点往往就是难点。”(王力,1985)研究语法结构,研究语音规律,对本国人来说,一般规律也就够了,但对于外国人来说,只掌握一般规律是学不会汉语的,常常一用就错,这种错误往往启发研究者去注意中国人自己不容易想到的问题,于是促使我们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习惯用法”和“例外现象”的研究。这种从教学中发掘的研究课题,具有对外汉语教学本体研究的独特视角。其研究,不仅推动了对外汉语教学本身,也对现代汉语研究起了促进作用。在汉语研究方面的代表人物有:李英哲、柯彼德、陆俭明、邓守信、王还、刘月华、赵淑华、佟秉正、舆水优等。

至于研究“教”和“学”,与其他语言作为外语教学是有共性的。这也就是在创始阶段,我们不断引进、介绍各种外语教学法的原因。外语教学法的研究,在国外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关于这方面的著作已经很多。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无疑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法,吸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但在研究汉语教学法时,正如张清常先生所指出的:“一不能忘记汉语本身的特点,二不能忽略中国传统语文教学千百年经验的合理成分,三不能忽视国外某些教学法它们一方面显示其优越性另一方面却也暴露出一些严重问题的这种缺陷。”(张清常,1990)这是十分中肯的话。

下面我们对教学法研究略事回顾:1985年第一届国际汉语讨论会上,汉语教学法研究与国际上交际法原则盛行一时相同步,并开始探索结构与功能相结合、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新路子。1987年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教学法研究不断创新,预计有可能形成“结构——功能——文化”三位一体的教学法新路子,并向综合教学与分课型教学相结合的新模式拓展。1990年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人们对教学法又有了新的思考,以历史的态度对以往的教学法进行冷静的分析和科学的总结,从而发现现在还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法是完整的唯一可行的,而且可以普遍适用的。应该更加充分地考虑到不同的语言教学目的和不同的教学阶段对教学有着不同的要求,因而普遍存在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是根本不存在的,《语言教学法的研究——各得其所、各取所需、各有千秋》([美]杨觉勇)一文代表了这种思想。到了1993年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吕必松总结到:“更快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已成了各种语言教学法流派的共同目标,这也是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不可逆转的一种发展趋势。”(吕必松,1993)没有一种教学法是全能的,也没有一种教学法是毫不足取的。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今后,我们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兼采众长,摒弃其短,探索汉语教学的新路子。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近年来在研究中比较注重教和学的调查研究,注意统计分析(定量、定性分析),创造条件搞各种教学试验等科学的方法。

4.研究领域正在拓宽。语言教学的研究,是受语言理论研究制约的。80—90年代,国外普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向,是乔姆斯基的理论已经不似70—80年代那样风靡一时,代之而起的是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研究。潮流所及,社会文化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作用的研究,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开始是关注汉语教学中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识的介绍,继而进入了跨文化交际的研究领域,开始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领域。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民族形式,深入研究并在语言教学中引入语言所表现的文化内涵,是将语言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胡裕树等,1989)不同的语言所包含的民族文化是有一定差异的,这种文化差异是第二语言学习的障碍之一。近年来,关于如何在语言教学中排除跨文化交际障碍的讨论,已成为人们关心的热点之一。研究的方向有两个:一个是文化对比,主要是以汉语为背景的中国文化和以英语为背景的欧美文化、以日语为背景的日本文化的比较;另一个是在汉语教学中注入文化内容的研究。然而,并非所有的文化内容都与语言学习和教学直接有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胡明扬,1995)探讨了究竟哪些文化因素最有可能直接影响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文章认为,在语言教学中注入文化因素应考虑到外国学生的母语和汉语在文化上的异同,不要喧宾夺主,不要把语言课上成文化课。这篇文章廓清了在汉语教学中注入文化内容的一些不够清晰的认识,有助于大家形成共识。总的看来,语言和文化的研究还刚刚起步,讨论汉民族文化特点的文章比较多,讨论汉民族文化对汉语学习影响的文章还比较少。领域虽已打通,深入下去还值得探讨。

5.研究成果十分可观。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汉语本体研究成绩尤为突出,这是汉语研究专家与对外汉语教师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的结果。对外汉语教学从一个新的角度开拓了汉语研究点,它受到汉语专家热情的关注,从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研究视角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研究提供帮助;而对外汉语教师,掌握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特点与难点,从那些中国人习焉不察的问题中,小处人手,大处着眼,发掘带有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的研究课题,体现了学科的特色,为汉语研究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在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篇章、汉外语对比以及与汉语教学有关的文化因素的研究中,语法研究又占更大的比重,在前四届讨论会的论文选中,有关汉语本体研究的论文共160篇,占全部论文总数363篇的44%,而其中仅语法研究的就有90篇,又占总数160篇的56%。这些论文涉及下列三类内容:一是从宏观上研究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路子,探讨浯法教学的改革。二是针对外国人学汉语的难点,深入分析语言事实,发掘语言规律。三是在汉语语言现象的分析与描写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种研究的势头,与80—90年代中国语言学界的语法研究不无关系。近年来,中国的语法研究异常活跃,呈现一片繁荣景象,硕果累累,新人辈出,成为语言学科各个部门中发展最快的一个。(龚千炎,1996)影响所及,对外汉语教学界的语法研究,有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研究特色:一是理论和方法的多样化,涉及到传统语法、结构主义语法、功能语法等。二是体现了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的研究,特别是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形式与意义密切配合,交互验证的研究方法,深深地影响着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研究。三是结合汉语与外语的比较,深入发掘汉语的特点,渗透着理论的思考。

在教学研究方面,对汉语诸要素教学的研究更深入、更具体,有不少新的教学设想,得出不少有教学参考价值的结论。通观教学研究方面的论文,可以说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上,都不断有新的进展。首先,对“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路子,基本上形成了共识;其次,进一步明确丁以总体设汁为主导的教学过程的四大环节。对各个语言教学环节和各种浯言技能训练的研究,更有理论的深度,对教学也更具指导作用。对于各种语言技能从设课到训练,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规范。最后,建立并在不断地完善有效的汉语水平考试系统等等。

自1987年中国对外汉语教材规划会以来,对外汉语教材建设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几年来编出了上百种不同类型、不同课型、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色的汉语教材,可谓洋洋大观。在这些教材中,大都能较好地体现汉语内部的结构规则,并带有不同的教学法理论倾向,应该说各具特色和优势。(杨庆华,1995)对外汉语教材的建设与发展,实际上反映了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探索。今天,更新教材的呼声日高,我们期待着新一代教材的尽快问世。

学会成立以来,研究的重点开始由“教”转向“学”。学习者学习行为的过程和规律的研究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研究的范围涉及到对学生特点和需要的分析,对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的描写,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中的偏误分析及中介语研究,外国人学习汉语行为过程的调查与实验,以及对课堂上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观察研究,等等。学习规律研究中提出的若干理论、模式和假设,对促进汉语教学研究由“经验型”向“科学型”的转变,将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的说来,研究成果应该重视,值得提及。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真正找到一条全面体现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的教学路子,世界各国的同行们都处于探索过程中,力求逐渐加深认识,不断地改进处理方法,争取良好的教学质量。(吕必松,1993)这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

二 、明显的不足

1.关于学术方向。1994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指出:“由于近年来我国涉外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和内涵等问题上便产生了某些不同的看法,甚至对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本身也产生了某些怀疑。”(《纪要》,1995)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的分歧,不但关系到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地位和研究对象,而且也关系到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对课堂教学也不无影响。面对这种局面,学术方向出现摇摆。

这次座谈会经过坦诚的切磋,在学术方向上可说达成共识,从而明确了学科的性质,规定了学科的内涵,维护丁“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名称的唯一性、稳定性和严肃性。会议指出:“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根本的区别,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学,教学规律也没有足够的共同点,所以它们不可能属于同一学科。”(《纪要》,1995)这样就摆正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今后,发挥学科优势,突出学科特色,把握住对外汉语教学的学术方向,仍是不容忽视的。

2.关于研究视角。从总体上看,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视角还略嫌偏窄,一个领域的各部门的研究也多有失衡。在汉语本体研究中,词汇及其教学研究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几年来毫无改善,极需加强。近年来,语音及其教学的研究,有滑坡现象,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质量有待提高。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其数量在历届论文集中呈递减趋势。汉语语段、篇章,汉语风格及其教学的研究,除个别文章,几乎无人间津。

在教学研究中,探讨一般教学法的文章较多,而探讨具体语言要素教学的文章较少,能为单项语言技能训练寻找出有效方法的文章更少。在学习研究上,缺乏有份量的各种教学实验,也还需要更多的学习行为的调查报告及相关的科学数据。由此看来,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视角还应更开阔些。

3.关于学术课题。在学术课题的选择上,一些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研究课题还没有被攻克。比如,我们还没有一个科学的、统一的、具有国家水准的汉语语言能力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我们虽有《当代北京口语语料》,也还只是初级产品,还有待于系统地、全面地开发研究,我们迫切地需要通过开发研究为对外汉语口语教材找到真正的现代汉语口语标准。我们虽然有《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那还只是一个“暂拟”型的或“提要”型的理论框架,似嫌陈旧,我们还应研制一个适合外国人学习汉语语法的应用型的教学大纲。有些基础研究工作,个人难以完成,有关部门应组织人力,成立课题组,共同研制。比如把近年来分散的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成果,分门别类,整理归纳,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一方面便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另一方面也可从中发现薄弱环节,以便补苴罅漏,填补空白。有些几经繁难,辛勤劳动研制成功的基础项目,对外汉浯教学界的同仁要充分利用,如《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系统》、《现代汉语句型系统》、《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系统》等,要物尽其用,不可束之高阁。(张旺熹,1996)

4.关于论说方式。科学研究的成果应以严谨的形式来体现。一些对外汉语教学的科研论文还只是教学总结,或断想式的经验之谈,甚至写成了工作报告,严格讲来这都不能算作科学研究论文。有的论文选题不错,然而或论证角度欠妥,立意不明;或逻辑层次紊乱,让人难明事理;或浅尝辄止,失之于肤浅。有的论文所用语言不是科学论说语言,过于散文化或口语化。有的文章不列“ 三、乐观的前景

1.语汇及其教学研究将迈入新起点。长期以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比较重视语法教学,把词汇及其教学的研究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于是,词汇的教学与研究就成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至今依然如此。

究其原因,是忽略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是成年人、外国人这一根本特点,混同了对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的汉语教学。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学龄前就掌握了汉语的基本语汇及其用法,他们在达意上没有困难,以后的任务是扩大词汇量及提高语言表达水平的问题。外国成年人学汉语要一个词一个词地学,要掌握每个词的用法,日积月累,熟能生巧,最终才能掌握一种语言。如果只学一些干巴巴的语法规则,充其量只能表达一些简单的标准句,稍一活用,常常是一开口——动笔就错误难免。特别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外国人会觉得语法条条不管用,而一个个词的用法才真正解决问题。以至于有的外国学者认为:“在学生看来,汉语语法规律不像其他语言那样严密、系统,而且有不少语法规律不好归纳,甚至等于学一个个词的用法。”(舆水优,1991)其实,早在三十年代,著名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就说过:“学习中国语言有三大困难,其实只是一个,即中国语词的问题。”(高本汉《中国语与中国文》)这是因为语汇是语言存在的唯—‘实体,语法也只有依托语汇才得以存在。语法也可以说是无数具体语汇的具体用法的概括与抽象。因此,胡明扬说:“语汇教学的重要性是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的。也正因为如此,加强语汇研究和语汇教学就成了当务之急。”(胡明扬,1996)现在,我们看到,语汇及其教学的研究已经迈入新起点。《现代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的正式出版是其标志。这是一部为外国人编的汉语学习的原文词典,它收词3700多个,有准确的释文,丰富的例证,简明的用法,更宝贵的是备有错用的提示。这是语汇及其教学研究的新作,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汉语学习和教学的需要。

最近,语言学领域新出现一个叫做“最小程序”(MinimalistProgramme)的新论点,这一论点将各种语言之间的不同归结为其虚词成分和词汇方面的差异。,(袁博平,1995)与此相关,又有“词汇语法”(Lexicon-grammar)之说,认为:“语法理论,无论是转换取向或功能取向,若不跟词汇分类相结合则不可能有任何实质意义的突破。”(郑定欧,1995)理论语言学的这些新发展,必将对语汇和语汇教学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带来新的契机。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和教材编写注入新的思想。

2.学习规律的研究将出现新推进。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重点多集中在“教”和“学”的内容,以及“怎么教”这两方面,对“怎么学”的研究重视不够。语言学习和获得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研究语言的学习和获得的规律,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对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国内汉语学习规律研究起步较晚,真正引起人们的重视是1992年以后的事情。我国较早的学习规律研究是对比分析,即从两种语言本身的比较来预测学习中的难点,继而是中介语研究。研究者认为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一个特定阶段,学生使用的实际上是一套独立的语言体系。这套体系既不是学生母语的语言体系,也不是第二语言的体系,而是学生自己的一套语言体系。研究这套语言体系,可以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而学生的语言偏误正可以观察中介语在学生头脑中的运作情况。七十年代,国外第二语言教学中,偏误分析曾风靡一时,风尚所及,对外汉语教学界曾把错误分析、对比分析和中介语分析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作为学习理论研究的突破口。(吕必松,1993)近年来,克拉申(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也曾影响学习理论的研究,如区分“习得”与“学习”,采用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信息提高听力教学的质量等。八十年代,乔姆斯基提出了普遍语法理论,这不仅仅是一种语法理论,同时也是一种语言习得理论。普遍语法理论认为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有着某些共同的语言原则,这些原则是天生的,人的头脑中固有的。有人认为,目前世界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趋势是,以语言原则参数理论为基础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主流。(袁博平,1995)对外汉语教学的学习研究必将在这一趋势影响下,展开新的研究未来。

3.电脑化教学研究将跨向新高度。应用现代技术进行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八十年代,视、听材料进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仅仅是利用电视机、收录机的效能开展教学。近年来,计算机辅助汉语教学迅速发展,也仅限于以常见情景;常用句型为线索,配以常用语词和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教学,还不能充分发挥这类设备为语言教学所能提供的多方面的可能性,如综合性、直观性、可选择性等,开辟教学的新路子。

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诸如笔输入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出现,为对外汉语教学带来新的希望。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利用这些先进技术,开辟教学的新途径,研制新一代教材,促进科学研究,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

仅以多媒体为例,编写多媒体教材应立即着手去做,多媒体是既能处理文本信息,又能处理图像、图形和声音的多功能技术,并具有人机交互的能力。以这种技术研制的新一代教材,是一种文字、声音、图像立体发展的教材,必将给对外汉语的教学带来一场革命。又因多媒体信息量大,具有跨时空特点,可变平面教学为多元立体化教学,因之也更符合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我们相信,必将会为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一番新的景象。

 

朱德熙  1989  《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王  力  1985  《在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的讲话》,《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胡裕树  1989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两个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纪要》,《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1期。

胡明扬  1995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陈亚川  1990  《汉语教学研究的拓新与深化——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读后》,《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吕必松  1993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郑定欧  1995  《“凝固”析——词汇语法(Lexicon—grammarr)引介》,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讨会论文

李忆民  1995  《现代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龚千炎  1996  《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汉语语法研究》,《汉语学习》第2期。

杨庆华  1995  《新一代对外汉语教材的初步构想》,《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盛炎等  1993  《对外汉语教学论文评述》,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舆水优  1991  《通过常用语法错误来看处所词的用法》,《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张清常  1990  《对外汉语教学法·序》,现代出版社。

赵金铭  1985  《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举要》,《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1987  《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举要》,《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1989  《近十年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述评》,《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1993  《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与创获——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综述》,《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汉语语法学论文篇8

一、总体态势

本文考察的范围是公开发表的1993至今的有关对外汉字教学研究的成果,成果的主要来源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界的六大专业核心期刊(包括《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文字应用》、《汉语学习》、《语文建设》、《语言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汉字文化》两大期刊及国际汉语研讨会论文。本文的研究涵盖的范围是对外汉字的教学研究,不包括汉字本体研究及汉字规范化研究。

首先我们从数量上进行考察。八类期刊中所刊载的有关对外汉字教学的总数是186篇,国际汉语研讨会论文是18篇。通过对八类期刊上的对外汉字教学篇目数占总篇目数的比例来看,学界对汉字的研究极少。平均占有率还不到万分之三,其中《语言研究》的比例是最小的,仅为十万分之八;而《语言文字应用》中所占比例稍多,也仅有万分之五。另外,笔者对八类期刊中对外汉字教学的论文进行了一下统计。《汉字文化》中对外汉字教学所占篇目最多,为33篇。而《语言研究》篇目最少,仅有2篇。

从对外汉字教学20年来(1992-2012)的学术趋势来看,对外汉字教学的关注度分别在1994、1997、1998及2007年有极其显著的提高,而从2010年开始,又有小幅度地降低。1994是对外汉语学界重要的一年,在1994年1月,在南开举行了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而在1997年6月,国家汉办在湖北宜昌召开了首次汉字和汉字教学研讨会。1998年2月,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和法国汉语教师协会联合在巴黎举办了国际汉字教学研讨会。这两次研讨会对汉字教学的地位、任务、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深人热烈的讨论。但由于汉字和汉字教学研究的难度较大,对外汉字教学被有意无意地回避了,直至2007年才有了起色,汉字教学关注度自07年起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趋势。

二、近二十年的对外汉字教学研究成果

根据近20年的期刊论文和研讨会的状况,对外汉字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汉字字形教学研究;汉字教学模式研究;汉字教学方法研究。另外,也有对汉字教材的编写、汉字的国别教学、文化与汉字教学等方面的研究。在此,由于篇幅有限,笔者仅探讨汉字教学方法研究。

汉字的教学方法是对外汉语学界讨论得比较多的一个问题,因此论文也比较多。如:柯彼德(1993)《关于汉字教学的一些新设想》、郝恩美(1994)《现代汉字教学法探讨》、卞觉非(1999)《汉字教学:教什么?怎么教?》、王晓光(2002)《在甲级字解析基础上的对外汉字教学构想》、黄雪梅(2004)《关于联想式对外汉字教学法的构想》。蔡富有(1996)《小学识字教学理论探微―兼论“字族文识字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张学涛(1997)《基本字带字教学法应用于外国人汉字学习》及陈曦(2001)《关于汉字教学法研究的思考与探索――兼论利用汉字“字族理论”进行汉字教学》都是从“字族理论”的角度来探讨对外汉字教学。

除上述教学方法,有许多学者致力于“字本位论”和“字理识字法”。下面,对这两个比较流行方法进行一下概括阐明。

(1)“字本位论”

字本位理论是针对汉字教学中的基本单位的讨论而提出来的,在印欧语系里,教学的基本单位是词,中国语言学界借进西方的语言学理论,在汉字教学中也援引词本位的教学理念,但徐通锵、赵元任、白乐桑、吕必松等人则主张字本位的教学方法,认为字才是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字的教学。(徐通锵 1998《中西语言学的结合应以字的研究为基础》、王若江 2000《由法国“字本位”汉语教材引发的思考》、贾颖 2001《字本位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以上几篇文章都是肯定了字本位的教学理论,主张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字,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以字的教学为基础。

但是任瑚琏的《字、词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单位及教学策略》(2002)文章否定了字本位的说法,其认为汉语的最小造句单位是词而不是字,对外汉语教学也应该以词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

另一观点是认为将字本位与词本位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刘社会2002《对外汉字教学十八法》、施正宇2008《词、语素、汉字教学初探》)

(2)“字理识字法”

“字理识字”教学法自诞生以来,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的首肯和教育工作者的青睐。张田若先生认为“‘字理识字’自成一派”,并鼓励说希望其继续发展。“字理识字”教学法是依据汉字的构形规律,运用汉字形与义的关系进行识字教学的方法。也就是说通过对汉字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方法的分析,运用联想、直观等手段来突破字形这个关键,达到识字的目的。这种教学法得到了广大学者的认同。贾国均(1995)《“字理识字”是解决汉字初学繁难问题的有效途径》、王宁(1997)《汉字构形理据与现代汉字部件拆分》、安雄(2002)《构建对外“理性汉字教学方法”的基础研究》及安雄(2003)《谈对外“理性识字法”的构造》、李宝贵(2005)《汉字理据性与对外汉字教学》、赵妍(2006)《现代汉字的理据性与对外汉字教学》、石传良,罗音(2007)《理据识字法是对外汉字教学的重要方法》、姚敏(2011)《现代汉字理据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都认为“字理识字”法能够指导对外汉字教学。

三、结语

回顾近二十年的对外汉字教学研究,我们获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有一系列的教学法的诞生,对汉字的研究也不再局限于本体研究,还拓展到了应用层面。研究成果不再是仅以文字阐述,而是用定量的方法统计分析、用实验的方法来证实结论的可行性与可靠性。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也是我们汉语走向国际的一大难题。如何进行汉字教学仍然是我们需要继续进行努力探索的一个方面。汉字教学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来说,却仍然有所欠缺。我们希望学界的泰斗及奋斗在一线的教师编纂出更符合实际需要的对外汉字教材,也希望将来有更多针对国别的汉字教材的涌现,更期待有实践价值的系统的教科书或视频软件等指导国内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如何进行对外汉语教学。

参考文献:

[1] 北京语言大学“外国学生错字别字数据库”课题组.“外国学生错字别字数据库”的建立与基于数据库的汉字教学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04:1-7.

[2] 崔永华.汉字部件和对外汉字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1997,03:51-56+64.

[3] 卞觉非.汉字教学:教什么?怎么教?[J].语言文字应用,1999,01:72-77.

[4] 陈曦.关于汉字教学法研究的思考与探索――兼论利用汉字“字族理论”进行汉字教学[J].汉语学习,2001,03:70-75

[5] 陈绂.日本学生书写汉语汉字的讹误及其产生原因[J].世界汉语教学,2001,04:75-81.

[6] 陈慧.外国学生识别形声字错误类型小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02:16-20.

[7] 汉字与汉字教学研讨会侧记[J].世界汉语教学,1997,04:104-107.

[8] 吕必松.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上的发言[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01:17-2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