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系统优化设计8篇

时间:2022-12-20 15:37:20

系统优化设计

系统优化设计篇1

本文针对工程机械、大型装备等零部件的涂装生产线通风系统的特点,以某一大型工件表面涂装生产线为例,介绍其通风系统的优化设计过程。

1、设计依据

(1)工件最大外形尺寸:12000(mm)×2450(mm)×3000(mm);(2)工件最大重量:3600kg;(3)生产任务:40000件/年(三班制,22.5小时/天),按每天生产150件计算;(4)生产节拍:8分钟/件(设备负荷率88.9%);(5)动力条件:电源:三相四线制,AC380V,网络电压波动±15%,频率50±5%Hz;热水:90℃,0.2Mpa;冷水:5℃,0.2Mpa;压缩空气:0.6~0.8MPa;涂装生产线工艺流程:上件底漆喷漆预备底漆喷漆(>15℃)底漆流平(20-40℃)底漆烘干(70-80℃)底漆强冷面漆喷漆预备面漆喷漆(>15℃)面漆流平(20-40℃)面漆烘干(70-80℃)面漆强冷下件其中底漆、面漆喷漆室采用文式喷漆室,全自动机器人喷涂;烘干室采用红外加热器辐射加热,所选用的红外加热器对有机气体具有分解净化功能,其有机气体净化率可达到60%。

2、各工位通风风量确定

(1)喷漆室送排风风量计算:对于顶部送风、底部抽风的喷漆室通风量计算,其总的通风量按下式计算:V=3600Fu[1]式中V——喷漆室总的通风量(米3/小时);F——喷漆室操作的地坪面积(米2);u——垂直于地坪的空气流速(米/秒)。根据《涂装作业安全规程喷漆室安全技术规定GB14444-93》中规定室内无人操作的大型喷漆室内风速控制在0.25-0.38m/s,这里空气流速取0.25m/s,假设喷漆室内腔尺寸:8m(长)×7m(宽),则总送排风风量:V=3600*8*7*0.25=50400m3/小时(2)烘干室送排风风量确定本烘干室采用红外加热器辐射加热,其自身需要有一定的风量来进行冷却,所需风量为350~400米3/(小时·只),则总送风风量V=(350~400)n,其中n为红外加热器的数量。本涂装线中底、面漆烘干室各采用28只红外加热器,故烘干室送风风量为9800~11200米3/小时。(3)强冷室送排风风量确定强冷室的通风量按下式计算:V=Q/(ρcΔT)式中V——强冷室总的通风量(米3/小时);Q——强冷室需要带走的热量(千卡/小时);ρ——空气的密度(公斤/米3);取1.29c——空气的比热(千卡/公斤·℃);取0.24ΔT——送排风的温度差(℃)。根据生产工艺,工件温度从70℃降到20℃,需要带走的热量约为15.5万大卡/小时,ΔT取15℃,则强冷室总送排风风量:V=155000/(1.29*0.24*15)=33300米3/小时(4)有机废气最小排风风量确定根据工件参数以及所使用的油漆参数,计算各工位有机溶剂的挥发量,从而确定各工位在安全状态下的排风风量,其参数及计算结果见下表:

3、通风系统优化设计

在传统的涂装生产线中,各工段大都采用独立的送排风系统。喷漆、流平室大多采用车间外直接取风和车间外排风,因此,在黄河以北地区,冬季送风要求加热到25度左右,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烘干室加热一般采用天然气加热,利用循环热风对工件进行烘干,同样需要大量的热能。强冷室却排放出大量的热风。因此,为充分合理利用能源,必须对其通风系统的设计进行优化,思路如下:(1)为了减少有机废气的排放量,可以考虑喷漆室内排出的空气部分进入循环使用,同时确保喷漆室内的有机废气浓度低于其爆炸下限的25%;同时,根据油漆的施工工艺要求,喷漆室的送风温度要求大于15℃,为节省能源,喷漆室的冬季取风可采用强冷室的排风。(2)流平室的温度要求控制在20-40℃之间,因此考虑采用一套独立的送排风循环加热系统,其中部分气体排出室体,保证流平室内的有机废气浓度低于其爆炸下限的25%;补充新风从强冷室排风管取风,可减少新风的加热量。(3)喷漆室、流平室排出的有机废气送入烘干室内,作为烘干室的红外辐射加热器的冷却用取风,通过加热器对有机气体的分解净化功能,减少有机废气的排放量。底漆部分通风系统流程图如下:系统调节控制的关键点:(1)各循环送排风装置的风机采用变频控制,有利于调节系统中的风量平衡。(2)采用比例式电动定风量调节阀,对关键管路中的风量实行定量控制。(3)保留喷漆、流平室的循环送排风装置中的热水加热段,作为系统中的辅助加热系统。(4)在喷漆室顶部设一紧急出风口,在测得喷漆或流平室内有机溶剂浓度超标时,对室内的气体进行更换。通风系统优化设计前后能耗比较:(1)优化设计前,喷漆室采用车间外直接取风和排风,以冬季加热25度计算,51000立方米的风量每小时需要的加热量为40万大卡,优化设计后,采用循环风并且由强冷室的排风作为补充新风,冬季需要的加热量几乎为零。(2)优化设计前,流平室采用循环加热,并且补充车间外新风,优化设计后,采用强冷室排风作为新风补充,以补充新风比车间外新风平均高25度计算,每小时节省的加热量为1.2万大卡/小时。(3)优化设计前,烘干室采用车间外新风作为加热器冷却用新风,优化设计后,烘干室采用喷漆和流平室的排风作为补充新风,以年平均高出15度计算,每小时节省热量4.9万大卡/小时。(4)优化设计前,喷漆流平室的有机废气采用吸脱附装置,且风量为52500立方米/小时,优化设计后,废气处理量为10500立方米/小时,且由烘干室内的红外加热器进行处理。每小时至少能节省电能45kW。(5)将节省的热能转化为电能计算,预计至少3个月喷漆室需要加热,则涂装线底面漆两部分一年能节省的能源为327万千瓦时。以1.5元/千瓦时单价计算,则涂装生产线一年能节省运行成本至少为490.5万元。

二、结束语

系统优化设计篇2

关键词:空调系统;节能优化;消耗

智能建筑节能是世界性的大潮流及大趋势,也是中国改革与发展的迫切要求,是21世纪中国建筑事业发展的一个重点。节能与环保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可持续发展理论出发,建筑节能的关键又在于提高能量效率,所以无论制订建筑节能标准还是从事具体工程项目的设计,都应把提高能量效率作为建筑节能的着眼点。

一、暖通空调概述

1.暖通空调的工作原理

暖通空调的主要工作原理是制冷剂在空调制冷机组内的蒸发器中与冷冻水进行热量交换发生气化,这一过程会使冷冻水的温度降低,被气化后的制冷剂在空压机的作用下,会形成高压、高温的气体,当气体流经制冷机组的冷凝器时,则会被来自冷却塔的冷却水所冷却,从而是气体转变为低压、低温的液体,与此同时,被降温后的冷冻水经由水泵被送至空气处理机的热交换器中,随后与混风进行冷热交换形成冷风源,最后经由送风管路送入到各个房间。通过这样的循环过程,在夏季房间内的热量会被冷却水带走,流经冷却塔后释放到空气当中。

2.空调供水系统

通常情况下,冷冻水系统内的冷冻水管道均为循环式系统;变流量系统按照组成装置的不同,可分为相对变流量和真正变流量两种,其中真正变流量可以充分发挥变流量系统的节能潜力。

3.空气处理单元

在空气处理单元中,新风与部分回风经混合后形成混风,当混风经由热交换器冷冻水进行热交换后则形成送风。冬季时,混风能够吸收能量,从而是温度升高,夏季时,随着混风温度降低,送风进入室内后会与室内的空气进行热量的传递,最终将温度调节至房间所需的设定值。此时房间内的气体在排风机的作用下与新风混合后,重复上诉过程进行循环。由于混风和冷冻水的热交换过程是在热交换器中进行的,因此,热交换器属于暖通空调空气处理单元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热交换器的工作状况处于部分负荷时,与设计工况是不同的,而在实际使用中,大部分时间热交换器都是处于部分负荷状态,也就是说其基本都处在非设计工况下工作,所以在进行设计时应尽量了解热交换器的这一特点。

二、暖通空调工程设计优化的重要性

其一,对暖通空调工程进行优化设计,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工作和生活环境舒适性的要求,而且还可以使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其二,由于暖通空调工程属于整个建筑中能耗较高的部分,所以对其进行优化设计,可以起到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的作用;其三,随着直接数字控制器(DDC)、变频技术以及能源管理控制系统等的广泛应用,使暖通空调工程的优化设计策略和控制技术相辅相成,在节能降耗的同时,能够更好的对暖通空调系统进行指导和控制;其四,基于大部分暖通空调工程在设计之初,没能很好考虑季节变化、时间以及房屋的朝向等问题引起的冷负荷变化,致使这样的设计难免会造成能源的浪费,而对暖通空调工程进行优化设计后,可以从根本弥补这一缺陷,并且还能降低事故的发生几率;其五,由于在进行暖通空调设备选型时,通常都是按照设备的最大负荷进行计算的,并采用固定工作时间的方式运行。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暖通空调都不是处于满负荷运行的,同时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阳光照射、建筑外部环境的温湿度、房间内部的负荷变化等,一旦采用固定工作时间运行,必然会导致设备的使用效率低下,使能源大量浪费。因此,为了调整空调系统的运行时间,作为施工单位,对暖通空调的运行比较了解,就必须配合设计人员对暖通空调工程进行优化设计,从而确保空调系统的运行效率,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三、暖通空调工程的优化设计方法

1.控制策略的优化

由于空气处理机的直接数字控制器(DDC)基本都是采用PTD进行控制的,所以选用一个较为合适的PTD参数能够起到促进空调系统稳定运行的作用。PTD的系数高,可以使室内温度较快的达到预定值,反之这一过程会较慢,但也并不是说PTD的系数越高就越好,一旦系数太高时很容易引起DDC控制器失稳。虽然PTD可以解决大多数场所的空调控制问题,但是有些特殊场所仅靠较高的PTD系数提高空调系统对负荷变化的响应速度是很难解决问题的,比如影剧院等大热惯性场所,对于这样场所可采用双级控制,即将温度传感器分别安装在室内和送风道上,由主DDC控制器完成室内温度的设定,而水阀的驱动则可由副DDC按照主DDC以及风道传感器的指令来完成,基于风道温度变化的速度要快于房间内温度的变化,采用这样的控制方式可以加速空调系统对温度波动的响应。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可以根据不同情况的需要,选择不同的优化控制,从而达到最优的效果。如,写字楼、大型商场等场所,夏、秋季在清晨时通过控制程序启动空气处理机,并利用室外的凉风对室内进行全面换气预冷,这样做不进可以节约能源消耗,而且还可以提高室内空气的质量。

2.控制权的优化设计

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如会议室,如果可以将空调或是通风系统的参数设定功能放置在现场,那么则能够更加符合用户的需要。然而DDC本身却并具备这样的功能,必须添设专门的部件才能实现。为了实现这一功能必要时可以添设VRV控制面板的设定器,它可以给用户带来极大的方便和舒适性。

3.DDC的优化

由于DDC控制系统的处理能力是不同的,所以应根据各个场合不同的需要,选择合适处理能力的DDC,如热力站监控点、冷冻机房等密集场合应优先考虑采用大型的DDC控制器,以减少控制器间的通讯和故障发生的频率;对于通风机、新风机、空气处理机等通常采用中型或小型的DDC即可满足使用需要。目前,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的发展速度较快,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因此,在暖通空调现场设备优化控制工程中,可适当加以采用,优化效果也是比较明显的。

4.控制网络的优化设计

在满足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的基础上,空调系统控制网络的拓扑结构应尽量清晰、简化,无论是采用RS485总线或是LonTalk总线的控制网络都应如此。由于分级多、分支多的网络管理较为复杂,而且可靠性也比较低,虽然LonTalk总线在理论上能够组成任意的网络拓扑结构,但是这种设计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旦运用不当,在工程实践中可能会有一定的技术风险,从而使空调系统的成本增加。因此,在没有特殊要求的工程中英尽可能使用RS485总线的控制网络,并采用手拉手环网的布线方式。

5.BAS监控中心

BAS监控中心主要负责的是监控整个空调、通风以及动力系统的工作状态,通常与安保监控和消防控制等系统共用一间机房,而该机房一般都离冷冻机房、锅炉房较远,在这里对空调系统中的关键设备进行远程操作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建议在冷冻机房和锅炉房现场控制室另设一台监控分站,并由该分站负责监冷冻机、锅炉监控功能,同时该分站授权局限为冷热源设备。

五、结论

能源目前显得比较短缺,特别是现在使用空调的人逐年增多。空调自身的含氟制冷剂本身就会导致臭氧空洞的形成,而且空调工程的高能耗问题还会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引发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这就更要求我们去寻求一条节能的道路,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研究空调的节能问题显得尤为迫切且重要。

参考文献

[1] 孙亚林.空调用冷水机组部分负荷性能与空调系统的匹配分析[J].科技资讯,2010(11).

系统优化设计篇3

1.1深水油气田水下生产设施化学药剂的选择海上油气田的开发都离不开化学药剂,这些药剂主要用来添加到生产流体、海水等介质中,以此来提高各有关处理设备的处理效率,保护设备与井口管线,以及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等。常用的化学药剂如表1所示。1.2主控制系统通信方式的选择主控制系统(MCS系统)是水下控制系统的一部分,负责整个水下生产系统的控制,进行数据采集和存储,通过脐带缆与水下设备通信。主控制系统MCS与平台DCS系统通信通常采用OPC通信或者MOD-BUSRTU协议通信方式。这两种通信方式都是成熟技术[2-4]。OPC(用于过程控制的OLE)已经是一个工业标准,它基于微软的OLE(现在的ActiveX)、COM(部件对象模型)和DCOM(分布式部件对象模型)技术来实现工业系统之间的数据通信。目前OPC拥有一整套接口、属性和方法的标准集,主要应用于过程控制和制造业自动化系统。OPC技术有以下优点:①通信速率高,基于单根以太网或RS485总线即可满足番禺项目4000点的通信要求;②实现了MCS和DCS系统数据,并架构了统一的实时监控系统,能够双向通信和控制;③控制系统的扩展能力,具备统一的开放接口;④OPC规范定义了一个工业标准接口。OPC是以OLE/COM机制作为应用程序的通信标准。OLE/COM是一种客户/服务器模式,具有语言无关性、代码重用性、易于集成性等优点。OPC规范了接口函数,不管现场设备以何种形式存在,客户都以统一的方式去访问,从而保证软件对客户的透明性,使得用户完全从低层的开发中脱离出来。Modbus协议是应用于电子控制器上的一种通用语言。通过此协议,控制器相互之间、控制器经由网络(例如以太网)和其他设备之间可以通信。它已经成为一通用工业标准。有了它,不同厂商生产的控制设备可以连成工业网络,进行集中监控。RTU(RemoteTerminalUnit)是一种远端测控单元装置,RTU具有的特点是:①通信协议简单易用,特别方便PLC等工控机集成;②通过预定义统一的收发地址可以整合MCS和DCS系统数据,能够实现统一的实时监控系统,能够双向通信和控制;③模块化设计,方便控制系统扩展;④具备统一的开放接口。1.3深水油气田海管和立管形式的选择随着水下油气田开发规模的不断扩大,柔性管道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海底管线和立管。其机械性能良好,安装程序相比金属管线要简单,为海管和立管设计提供了另一种选择方案。柔性管道可选内径从50.8mm~508.0mm,服役寿命根据材料的差异从20~40a不等。柔性管道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内层平滑型(图2)和内层褶皱型(图3)。主要区别是:前者与介质接触的最内层材料为塑性管道,而后者最内层材料为金属互锁层。内层褶皱型柔性管可以应用于油田和气田,通球时不会对内壁造成影响,而内层平滑型应用于油田,气田应用较少,在通球和管线内出现真空工况时,需要避免外力对内壁的破坏。除了最内层的区别外,其他各层材料及功能都是相似的,1.4深水油气田管汇的设计生产管汇的主要功能要求为:接受来自井口的生产气体、提供关闭井口来流功能、提供温压监控、承受系统的设计压力、承受由外部跨界管/渔网拖挂/地震等载荷、为清管或收发球提供平台等。管汇的组成包括管汇基础、结构支撑和框架、管线和阀门、临时收发球装置、水下连接器系统和阳极保护。水下连接器系统可分为水平连接器和垂直连接器,具体比较如表2所示。水下管汇在设计时需要对在位工况分析、操作工况分析、测试工况分析、吊装及吊耳计算、拖航工况、安装动力分析、基础设计等7种工况进行分析和计算。1.5深水在线管汇安装方法选择在深水开发工程中,海上安装具有资源投入多、技术难度高、风险系数高等特点。常规海底管线的铺设技术在国内已经较为成熟,且以S-Lay铺设方式为主,但对于在线管汇(In-LineTeeManifold,简称ILTM)安装经验很少,技术尚未成熟。影响在线管汇安装的主要因素有:①船舶因素。目标船舶的定位能力、张紧器能力、吊机能力、绞车能力、焊接作业线设置,决定了安装能力,设计的结构在安装时不能超出计算系数后的船舶安装能力;②海况因素。海平面浪涌高度/频率、海底底流、风速等环境因素决定了安装的动态载荷;③成本、风险因素。在满足安装的基本要求前提下,需要选择较低成本和风险的方案。

2水下生产系统设计优化

2.1水下生产设施设计温度确定在基本设计过程中,对番禺35-2/35-1水下生产设施设计温度确认(表3)。在详细设计中,温度的调整会导致水下设备(包括各类球阀和闸阀、水下连接器、水下管汇和水下采气树)及水下管线(生产管线和跨接管)设计的调整,不但影响项目后期的进度和费用,也会限制生产井的产能,从而不能按照预定配产进行生产。为确保详细设计方认同设计温度的合理性,在招投标阶段,就需要要求在承包商详细设计中对基本设计参数进行计算核实,如有问题,在投标阶段整改。2.2水下化学药剂系统对于水下生产系统,要考虑设施的简单可靠、可回收;尽量减小因为化学药剂系统故障造成的海上回收作业。水下气田常用的化学药剂为甲醇、乙二醇(MEG)、防垢剂、防腐剂等;甲醇一般用来平衡生产井开井时的压力,生产井初始启动或者再启动时水合物的预防,采油树阀门的泄漏测试,以及采油树和跨接管中生成水合物的补救;MEG主要用于正常生产情况下注入生产流体防止水合物的生成,MEG是水合物热力学抑制剂,通过降低水合物的形成温度来预防水合物的生成;防垢剂用于防止水下生产流体的结垢;防腐剂一般用于水下设备或者管线,降低腐蚀速率,当项目使用合金管线或者抗腐蚀合金复合管时,可以省去防腐剂。化学药剂从水上输送到水下的常见方法有:①每个注入点对应一根脐带缆管线;②单根脐带缆管线对应多个注入点;③一根管线混合两种药剂;④间歇注入的药剂;⑤化学药剂专门的注入管线。考虑到番禺35-2/35-1项目的情况,采用了单根脐带缆管线对应多个注入点的方法。该技术一般用于水下井口较多的情况,也是目前水下生产系统开发最常见的方式;一种药剂通过脐带缆管线输送到水下,然后通过化学药剂调节阀(CIMV)输送到各注入点,CIMV可以起计量和调节的作用。另外,对化学药剂的清洁度有一定要求,特别是防垢剂等注入量较小的CIMV,在详细设计中应密切留意水下设备厂家CIMV的规格,在平台设置高精度过滤器保证水下化学药剂的清洁度要求。2.3主控制系统通信方式基本设计中对中控系统的通信方式没有特殊要求。在详细设计中,项目组对OPC和ModbusRTU通信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OPC和ModbusRTU都有以下优点:①通信都能实现整合MCS和DCS系统数据,能够实现统一的实时监控系统,能够双向通信和控制;②都能方便控制系统扩展;③都具备统一的开放接口。其中OPC相对ModbusRTU具有通信速率高、不影响CPU负载率的优点,但其造价很高,需要额外为OPC配备2台服务器。针对番禺35-2/35-1项目的具体情况,使用ModbusRTU就可以满足通信要求。故在详细设计中采用了RS485总线的ModbusRTU技术。2.4水下管线柔性管在浅水范围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但其在深水领域(水深超过3000m)的开发还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抵抗外压的能力,抵抗低温的能力,以及管道总重量的增加等等。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生产厂家已研究出一些技术革新方案,例如可以通过使用高强度内部金属互锁层和高强度金属保护层来抵抗外压;添加保温层,循环加热等方法使柔性管保温;铠装层的材料由碳纤维代替碳钢,可以明显减少柔性管的悬浮重量等。刚性管的设计比柔性管的设计更为成熟,番禺35-2/35-1项目的基本设计中水下管线设计部分考虑采用刚性管方案,详细设计阶段也沿用该方案。但是柔性管的技术优点也比较明显,特别是铺设时间的节约,将大大节约整个项目的安装费。希望将来能继续对柔性管深入认识,为后续项目的开展提供参考。2.5水下管汇番禺35-2/35-1水下管汇为气田152.4mm和254.0mm海底管线之间的连接提供平台,为整个气田的清管与试压设备提供收发球接口,并与生产井相连并提供预留接口。在管汇的设计过程中,由于地质资料的变化、渔业保护要求、船舶安装能力等因素的影响,给项目带来了众多挑战。2.5.1管汇基础由于地质资料调查中遇到的困难,导致基本设计过程中采用了一些假设,从而为详细设计带来了一些变化及挑战。根据模拟的地貌三维图形的凹凸状况、地貌的平整度优化了管汇的坐标位置,管汇的最终位置与管汇地址调查的钻孔位置相差32m。前期设计是得到的地址资料显示管汇位置处,土质较硬,因此基本设计管汇采用重力式基础。为保证管汇服役期间的稳定性问题,在基础上施加配重,该方案导致管汇系统重量较大。但是根据最终的地址调查,在详细设计时管汇最终位置处的表层土壤为较软的黏土[6]。因此,在详细设计中,通过对基本设计基础进行优化,采用带裙板的防沉板基础承载整个结构,从而减少了安装重量,减小了安装风险。2.5.2管线设计基本设计中要求3D弯头至少包含1.5倍管线内径、并不小于300mm的直管段,为了降低结构整体的高度,在与详设方多次澄清和基设方进一步论证后,最终采用了至少1倍管线内径的直管段。2.5.3水下连接器基本设计阶段,由于水下管汇处于渔业活动区,需要考虑对接头和跨界管进行保护,采用了水平连接器设计方案,同时接受未来中标的设备承包商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在满足渔网拖挂保护要求的情况下进行修改。随着项目的进展,为满足项目进度要求,后续改用立式连接器,并修改了结构的形式,对结构和跨界管进行了保护,并按照规范考虑了渔网拖挂载荷对系统进行了校核。垂直连接器的公接头一般安装在管汇/采油树上,母接头装在跨接管上、安装时与公接头对接(图4、5)。水下连接器保护帽分为不承压和承压两种形式(图6、7)。不承压保护帽对水下连接器的公接头起到保护作用,也可随着接头安装到水下,一般建议在水下的停留时间不超过42d。承压保护帽可用于长期的公接头保护(期限与公接头使用寿命相同),根据密封形式的不同,也可用做隔断使用,即橡胶密封的承压保护帽可用作二级隔断使用,金属密封的承压保护帽可用作一级隔断使用。基本设计阶段,假设跨接管的安装与采油树和水下管汇的安装时间较接近,故用于连接跨界管的公接头都配备了不承压的保护帽,用于连接未来井的接头配备承压保护帽。详细设计阶段,安装计划中采油树和水下管汇的安装时间和跨界管的安装时间差距较大,超过半年,不承压的保护帽不能满足水下待产要求,故全部换成承压保护帽。2.6深水在线管汇安装番禺35-1/35-2项目在线管汇结构如图8所示,其安装相对于海管铺设的最大难点就在于附加的阀门、连接器以及防沉板等,大大增加了整体尺寸以及重量,这对传统靠张紧器进行海管铺设提出了挑战。要求从设计阶段就要考虑目标船舶的安装能力,有针对性地设计在线管汇的结构,并将安装方式考虑进去。在此基础上,有效的安装方式也是必不可少的[7]。除了在设计阶段针对安装船舶的情况对在线管汇的设计进行优化,还需要考虑到安装阶段可能出现不同的情况。2.6.1情况1可折叠的防沉板可以通过作业线上的张紧器,此情况下在线管汇具有最好的可安装性,设计安装流程如下:①将水下测量系统的应答器安装在海管的一个确定的位置,并下放;②应答器在海底就位后记录其位置,并计算ILMT的接入海管的位置;③将ILMT送入焊接生产线;④按照焊接海管的方法将ILMT焊接到海管上;⑤张紧器按顺序打开和关闭,使ILMT能正常通过;⑥进行相关的无损检测和节点防腐工作;⑦如果需要(基于安装分析),在ILMT到达铺管船艉部时将浮筒连接其上,用于减小在下放时作用在海管上的张力;⑧在ILTM离泥面50m时(视具体情况而定),通过ROV展开ILMT的防沉板;⑨通过ROV近距离监控ILMT着地;⑩ILMT着地后,通过ROV进行固定、释放浮筒并回收应答器。2.6.2情况2防沉板能不能通过张紧器但可以通过托管架,此情况与情况1的区别在于将防沉板在船艉进行安装,让后再下放,其他流程和情况1一致。2.6.3情况3防沉板不能通过张紧器和托管架。在此情况下,防沉板将与ILMT的本体分开安装,具体安装过程设计如下:①将水下测量系统的应答器安装在海管的一个确定的位置,并下放;②应答器在海底就位后记录其位置,并计算ILMT的接入海管的位置;③将ILMT送入焊接生产线;④按照焊接海管的方法将ILMT焊接到海管上;⑤张紧器按顺序打开和关闭,使ILM能正常通过;⑥进行相关的无损检测和节点防腐工作;⑦如果需要(基于安装分析),在ILMT到达铺管船艉部时将浮筒连接其上,用于减小在下放时作用在海管上的张力;⑧在ILTM离泥面50m时(视具体情况而定),将铺管船移到旁边;⑨用浮吊(可以是铺管船自身,也可单独用浮吊船)将防沉板吊起并下放到水下,可事先用标志浮球进行位置的预先定位以减小操作时间;⑩在防沉板下放的过程中,用ROV进行监控,并辅助其坐落到预定位置;在防沉板着地后测量位置准确性;移动铺管船,使海管回到铺设的原路径,继续进行铺设活动;使用ROV监控和辅助ILTM降落到防沉板上;一旦ILTM落到防沉板上,用ROV操作将ILMT锁定到防沉板上;通过ROV进行固定、释放浮筒并回收应答器。

3结论及建议

系统优化设计篇4

该工程是集客房、餐饮、宴会、会议办公为一体的多层公共建筑,地下一层、地上五层,建筑体总高度22.46米,总建筑面积13735平方米。本建筑各层平面主要功能为:地下1层为厨房、库房及设备用房等,首层为餐饮、会议功能,二层~四层为客房层,五层为设备层。该工程的酒店级别定为五星级标准。

2空调系统设计

2.1冷热源设计

该工程空调计算冷负荷为1058kW,计算热负荷为423kW。由于该项目的功能特性决定了其空调设备同时开启的情况极少,故在冷热源装机容量的选择上取同时使用系数为较小值,制冷时的同时使用系数约为0.8,制热时约为0.6。由此,该工程选用了2台60冷吨(211kW)的螺杆式水冷冷水机组(其中有1台为热回收型机组)、1台120冷吨(422kW)热回收型螺杆式水冷冷水机组作为冷源,集中放置于地下一层空调主机房。热源选用2台额定制热量为130kW模块式风冷热泵机组作为热源,同时该风冷热泵机组可兼作过渡季节或夜间的极低负荷以及高峰负荷时的冷源。冷源系统的冷却塔及风冷模块式热泵机组放置于二层露天平台处,水泵则统一置于地下一层主机房内,方便集中统一管理。如图1所示为空调冷热源系统流程图。

2.2空调水系统设计

结合本工程业主方的要求及整体管理水平,该空调水系统以方便有效的管理为原则,以合理的节能运行为目的进行设计。空调水系统采用分区两管制,按照建筑功能,分为客房区域、餐饮区域及办公会议区域。各区供冷/供热转换在主机房内分集水缸的各环路总管上设手动蝶阀实现手动切换。空调冷却水、冷冻水、供暖热水系统均为水泵与主机一对一的一次泵定流量系统。冷冻水/冷却水/供暖水系统均采用二管制异程式系统。冷冻水供回水温度为7℃/12℃;冷却水供回水温度为32℃/37℃;供热系统供回水温度为45℃/40℃。

2.3热回收系统设计

为了降低能耗,酒店建筑一般需要设计空调热回收系统,利用回收其冷水机组的冷凝热来获得免费的生活热水,而广东地区明确规定采用集中空调系统的大面积酒店建筑应当配套设计和建设空调废热回收利用装置[1]。本工程空调热回收系统分别由1台制冷量为60RT(211kW)的热回收型螺杆式冷水机组和1台制冷量为120RT(422kW)的热回收型螺杆式冷水机组、2台热回收循环水泵以及2个梯级蓄热水罐组成。空调热回收热水系统主要为该工程的客房区及厨房区提供生活热水,同时综合考虑了热水管网的回水加热循环。空调热回收系统的设计热水供/回水温度为60℃/35℃。如图2、图3所示分别为冷凝热回收系统流程图(空调主机侧)及冷凝热回收系统流程图(水专业侧)。

3系统节能性分析

3.1冷源系统节能分析该空调系统的冷源具有大小主机搭配、并且与风冷热泵机组互为备用,基本可以满足该项目的各种不同运行工况,同时有效避免了冷源容量配置过大,可降低初投资成本,其运行也比较节能。

3.2空调水系统节能分析空调水系统根据项目特点设计为分区两管制系统,实现客房区及餐厅区不同时段冷热负荷需求,在满足实际需求的同时运行更加节能。冷冻水泵、冷却水泵及热水泵与主机采用一对一的连接方式,以达到合理的流量分配及稳定的运行效果,同时采用定流量系统运行,减少了系统控制的复杂性,运行更加可靠,但是系统节能性相对变流量系统会差一些。

3.3热回收系统节能分析

3.3.1热回收的基本原理本工程的空调热回收系统采用了回收冷水机组的冷凝热。冷水机组冷凝热回收系统就是把制冷循环中制冷工质冷凝放热过程释放的热量利用来制备生活热水。所示为冷水机组排气热回收系统原理图。由文献[2]及相关厂家的实际测试数据可知,标准测试条件下(热水供回水温度一般为55℃/30℃)冷水机组的显热回收量约为制冷量的12.5%~15%范围内,很多时候可按照15%计算。当热水的供回水工况与测试工况不一致时则需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具体方法可按照文献的分析方法计算得出总热回收量。

3.3.2热回收系统设计分析由于传统热回收系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故本文在文献的热回收系统基础上进行了以下几点的优化设计。

(1)为了减少热水罐的蓄水时间以及为了避免进水温度对主机性能系数产生较大的影响,设计工况下的进出水温度为35℃/60℃,温差25℃。

(2)蓄热水罐采用立式水罐,更好的实现了水温分层作用及热水的梯级利用。

(3)本工程的热回收系统考虑了热水管网的回水加热循环,更加充分地利用了冷水机组的冷凝热,更加节能。

(4)控制方面,在热回收系统的回水管上设置温度传感器,当回水温度超过58℃时,输出信号关闭热回收水泵,同时在用水点最远段的回水管上设置温度传感器,当回水温度低于55℃时,输出信号开启水专业的回水循环水泵。按照一台120RT(422kW)的热回收机组来分析,由文献]的计算方法可得,该热回收机组的显热回收量为63.3kW,热回收水流量为2.47m3/h,从而根据此水流量及25℃的设计供回水温差即可求出总热回收量为71.8kW,热回收系统设计的总热回收量为制冷量的17%左右。由此可知,供回水温差越大,同等制冷量的情况下的热回收量就越大,但相应的对冷水机组的性能系数影响也就越大。由以上分析可知,热回收系统的实际供回水工况是一直在不断变化的,其热回收量也是一个变数,严格来说分析一个工况范围内的热回收量才更有参考价值,这部分还有待于下一步做更详细的分析计算。

4总结

系统优化设计篇5

新的系统选用2台37kW电机分别驱动一台A10VSO100的恒压变量泵作为动力源,系统采用一用一备的工作方式。恒压变量泵变量压力设为16MPa,在未达到泵上调压阀设定压力之前,变量泵斜盘处于最大偏角,泵排量最大且排量恒定,在达到调压阀设定压力之后,控制油进入变量液压缸推动斜盘减小泵排量,实现流量在0~Qmax之间随意变化,从而保证系统在没有溢流损失的情况下正常工作,大大减轻系统发热,节省能源消耗。在泵出口接一个先导式溢流阀作为系统安全阀限定安全压力,为保证泵在调压阀设定压力稳定可靠工作,将系统安全阀调定压力17MPa。每台泵的供油侧各安装一个单向阀,以避免备用泵被系统压力“推动”。为保证比例阀工作的可靠性,每台泵的出口都设置了一台高压过滤器,用于对工作油液的过滤。为适当减小装机容量,结合现场工作频率进行蓄能器工作状态模拟,最终采用四台32L的蓄能器7作为辅助动力源,当低速运动时载荷需要的流量小于液压泵流量,液压泵多余的流量储入蓄能器,当载荷要求流量大于液压泵流量时,液体从蓄能器放出,以补液压泵流量。经计算,系统最低压力为14.2MPa,实际使用过程中监控系统最低压力为14.5MPa,完全满足使用要求。顶升机液压系统在泵站阀块上,由于系统工作压力低于系统压力,故设计了减压阀以调定顶升机系统工作压力,该系统方向控制回路采用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以实现液压缸的运动方向控制,当液压缸停止运动时,依靠双液控单向阀锥面密封的反向密封性,能锁紧运动部件,防止自行下滑,在回油回路上设置双单向节流阀,双方向均可实现回油节流以实现速度的设定,为便于在故障状态下能单独检修顶升机液压系统,系统在进油回路上设置了高压球阀9,在回油回路上设置了单向阀14。该液压站采用了单独的油液循环、过滤、冷却系统设计,此外还设置有油压过载报警、滤芯堵塞报警、油位报警、油温报警等。

2机械手机体阀台的液压原理

对于每台机械手都单独配置一套机体阀台,机体阀台采用集成阀块设计,通过整合优化液压控制系统,将各相关液压元件采用集约布置方式,使全部液压元件集中安装在集成阀块上,元件间的连接通过阀块内部油道沟通,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外部连接,基本消除外泄漏。机体阀台的四个出入油口(P-压力油口,P2-补油油口,T-回油油口,L-泄漏油口)分别与液压泵站的对应油口相连接。压力油由P口进入机体阀台后,经高压球阀1及单向阀2.1后,一路经单向阀4给蓄能器6供油以作为系统紧急状态供油,一路经插装阀3给系统正常工作供油。为保证每个回路产生的瞬间高压不影响别的工作回路,在每个回路的进出口都设置了单向阀,对于夹钳工作回路因设置了减压阀16进行减压后供油,无需设置单向阀。对于小车行走系统,由比例阀12.1控制液压马达21的运动方向,液压马达设置了旋转编码器,对于马达行走采用闭环控制,以实现平稳起制动以及小车的精准定位。为避免制动时换向阀切换到中位,液压马达靠惯性继续旋转产生的液压冲击,设置了双向溢流阀11分别用来限制液压马达反转和正转时产生的最大冲击压力,以起到制动缓冲作用,考虑到液压马达制动过程中的泄漏,为避免马达在换向制动过程中产生吸油腔吸空现象,用单向阀9.1和9.2从补油管路P2向该回路补油,为实现单台机械手的故障检修,在补油管路P2上设置了高压球阀8,为实现检修时,可以将小车手动推动到任意检修位置,系统设置了高压球阀5.2。对于双垂直液压缸回路,由比例阀12.2控制液压缸22的运动方向,液压缸安装了位移传感器,对于液压缸位置采用闭环控制,实现液压缸行程的精准定位,液压缸驱动四连杆机构来完成夹钳系统的垂直方向运动;为防止液压缸停止运动时自行下滑,回路设置了双液控单向阀13.1,其为锥面密封结构,闭锁性能好,能够保证活塞较长时间停止在某位置处不动;为防止垂直液压缸22因夹钳系统及工件自重而自由下落,在有杆腔回路上设置了单向顺序阀14,使液压缸22下部始终保持一定的背压力,用来平衡执行机构重力负载对液压执行元件的作用力,使之不会因自重作用而自行下滑,实现液压系统动作的平稳、可靠控制;为防止夹钳夹持超过设计重量的车轮,在有杆腔设置了溢流阀15.1作为安全阀对于夹钳液压缸回路,工作压力经减压阀16调定工作压力后由比例阀17控制带位置监测的液压缸23的运动,来驱动连杆机构完成夹钳的夹持动作,回路设置了双液控单向阀13.2,来保证活塞较长时间停止固定位置,考虑到夹钳开启压力原小于关闭压力(液压缸向无杆腔方向运动夹钳关闭),在液压缸无杆腔回路上设置了溢流阀15.3,调定无杆腔工作压力,当比例换向阀17右位工作时,压力油经液控单向阀13.2后,一路向有杆腔供油,一路经电磁球阀18向蓄能器19供油,当夹钳夹住车轮,有杆腔建立压力达到压力继电器20设定值后,比例换向阀17回中位,蓄能器19压力油与有杆腔始终连通,确保夹持动作有效,当比例换向阀17左位工作时,蓄能器19压力油经电磁球阀18与有杆腔回油共同经过比例换向阀17回回油口。紧急情况下,电磁换向阀7得电(与系统控制电源采用不同路电源),将蓄能器6储存的压力油,一路经单向阀9.11供给夹钳液压缸23,使夹钳打开,同时有杆腔回油经电磁球阀18,单向阀9.9回回油T口;一路压力油经节流阀10,单向阀9.3使液压马达21带动小车向炉外方向运动,液压马达回油经比例换向阀12.1,单向阀9.5回回油T口。以确保设备能放下待取车轮,退出加热炉内部,保护设备安全。

3结论

系统优化设计篇6

关键词:凝结水系统;凝结水泵;热网疏水泵

对于供热机组,凝结水系统和热网疏水系统为供热机组的主要热力系统,系统配置是否合理,不仅直接影响机组整体运行的经济性,而且对机组整体安全性也有重大影响。

1 运行工况

首先介绍SSS离合器技术基本原理:对于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供热机组的蒸汽轮机,其高中压模块和低压模块之间采用SSS离合器连接,汽轮发电机位于高压侧,低压模块可通过SSS离合器脱开,供热工况下蒸汽轮机既可背压运行也可抽凝运行,冬季供热工况抽汽量大时,汽机低压缸可解列,高中压缸背压运行,其排汽及低压主汽全部用于加热热网加热器,此时,机组抽汽量可增加20%;非供热工况时,高中压缸和低压缸通过SSS离合器连成一个轴,机组纯凝运行。

工况一:非采暖和制冷季,机组纯凝工况运行。

工况二:采暖和制冷季,汽轮机采用SSS离合器技术,汽机采用背压运行。

工况三:采暖和制冷季,一台汽机或一套联合循环机组故障。

2 方案描述

对于燃气轮机联合循环供热机组,拟定两个凝结水系统方案,根据以上三种工况,对凝结水系统配置从技术可靠性、运行经济性等方面进行比较。

2.1 方案一

对于冬季采暖和夏季制冷季,热负荷稳定,凝结水系统配置了3台50%容量的凝结水泵,采用变频方式。每台热网疏水系统配置3台50%容量热网疏水泵,热网疏水经过热网疏水泵升压后进入凝结水系统。具体系统如图1。

工况一:非采暖制冷季,机组纯凝工况运行,凝汽器来的凝结水由凝结水泵升压后,经过轴封加热器,送入锅炉尾部低压省煤器,并进入低压汽包兼除氧器。工况二:采暖和夏季制冷季,汽轮机采用SSS离合器技术,汽机背压运行,低压缸解列,中压缸排汽和低压主汽全部进入热网加热器,凝汽器处于热备用状态,只有少量疏水进入凝汽器,此时,凝结水泵间歇运行。热网疏水经过热网疏水泵升压后进入凝结水管道,送入锅炉低压省煤器,热网系统正常运行。工况三:当一台汽机或一套联合循环机组事故时,另一套蒸汽轮机背压运行,低压缸解列,中压缸排汽和低压主汽全部进入热网加热器,凝汽器处于热备用状态,只有少量疏水进入凝汽器,此时,凝结水泵间歇运行。热网疏水经过热网疏水泵升压后进入凝结水管道,送入锅炉低压省煤器,此时热网系统减半运行。

2.2 方案二

由于冬季采暖和夏季制冷期间热负荷稳定,所以凝结水系统配置了3台50%容量的凝结水泵,采用变频方式,具体系统如图2。

工况一:非采暖制冷季,机组纯凝工况运行,凝汽器来的凝结水由凝结水泵升压后,经过轴封加热器,送入锅炉尾部低压省煤器,并进入低压汽包兼除氧器。

工况二和工况三:不设置热网疏水泵,热网疏水均自流入凝汽器,经过凝结水泵升压后进入余热锅炉尾部低压省煤器,热网系统正常运行。

3 方案比较

两方案设备配置见表1:

方案一为常规供热机组凝泵、疏水泵配置方案,凝泵和疏水泵均为高压泵,采暖及制冷期,凝泵和疏水泵均投入运行,存在并泵运行的情况,控制较复杂,此种配置方式,虽然保证了热网疏水无热量损失,但由于热网疏水温度偏高,降低了余热锅炉的余热利用,且由于低压汽包(兼除氧器)为定压运行,为了配套变频凝结水泵,热网疏水泵也应该设置变频器,节能性较差。当采用SSS离合器汽机背压运行时,凝汽器凝结水量极少,凝泵一直运行,非常不经济,如果间歇运行频繁启停,对凝泵寿命影响也较大;且背压工况时轴封冷却器冷却水源为热网疏水,对汽机厂轴封加热器选型造成困难,或需额外寻找冷却水源(开式水或闭式冷却水)。

方案二的特点:(1)系统简单,热网疏水回至凝汽器,系统只有凝结水泵,系统控制较简单,不论纯凝或者背压工况运行,凝结水泵流量变化不大。机组纯凝和采暖制冷期背压运行时,均能保证凝结水泵在高效区运行。(2)不需要设置高压热网疏水泵,可节省疏水泵的投资。(3)热网系统采用了一级热网冷却器(疏水温度可达到75℃),经过生水加热器(120t/h生水从5℃加热到25℃。)后,最终进入凝汽器的疏水温度可降至~68.5℃后排至凝汽器,在凝汽器处被循环水降温至52℃左右,热量损失不大,再者,与方案一比较,因为凝结水温度较低,余热锅炉的余热也可以充分得到利用。(4)轴封加热器不存在方案一选型困难的问题。(5)虽然凝结水温度较纯凝工况偏高,但由于凝汽器高背压运行,不存在疏水在凝汽器内蒸汽闪蒸的现象,热损失不大。

此种配置方案特别适用于热负荷较饱满、采暖期经常采用SSS离合器背压运行的热电厂。

4 结束语

两种方案都充分考虑了机组的各种运行工况。但方案一系统简单,凝结水泵在高效区运行,节省疏水泵的投资,从安全、节能及成本看最优,可以作为以后项目的首选方案。

参考文献

[1]谢亚军.供热燃机电厂凝结水系统配置研究[J].陕西电力杂志,2013(6).

系统优化设计篇7

(1)过滤元件。过滤原件是净化系统的最后屏障,是液压系统污染的关键步骤,是主要的元器件,对环境起到一个保障作用,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2)液压净化系统简化模型。建立简化的模型必须进行推导,利用数学公式建立逻辑模型,通过逻辑模型建立实际应用模型,模型的建立需要一个严谨的推导过程,液压净化系统简化。

2液压净化系统的优化设计

本论文对液压净化系统进行优化选择设计主要从元件级参数设置及系统布局两方面进行阐述,对液压系统进行优化及升级提高环境保护,对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等有一定的延长,提高其工作效率有一定使用价值。

2.1元件级的优化设计

基于以上液压污染动态平衡方程,对过滤元件过滤器进行优化选择,主要从确定过滤时间、过滤比两个方面进行优化选择。

(1)临界时间的确定。临界时间是针对一定污染度油液的独立过滤系统而言,当过滤时间达到,过滤系统的固体颗粒浓度不会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这个时间就称为临界时间。临界时间对元件级的优化设计有一定的帮助,是对整个元件的优化设计有一定指导作用,对元件级的优化设计能顺利进行提供有力保障。

(2)基于Matlab的过滤比的优化选择。通过Matlab的过滤比进行优化选择,对液压系统产生的标准污染油液进行过滤比较。

2.2系统级优化与设计

根据液压系统目标污染度的要求,适当选择过滤管路及过滤器过滤精度,用于滤除系统自身形成的污染和外部侵入的污染,使油液的污染度控制在组件能耐受的污染限度之内。

(1)液压净化系统的布局。液压净化系统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必须进行合理化地布局,布局采用多种方式,有时候多种方式进行合理布局,可提高过滤效果,增大系统的纳污量,减少清洗次数及延长液压系统的寿命。

(2)不同组合方式的过滤效果。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应用一种过滤方式过滤效果一般,通过多种形式与方式进行过滤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在工业实际生产过程中,经常选用多种组合方式进行过滤,其过滤效果是非常理想的,应用各种过滤方式的优势,达到一定效果。

3基于HyPneu的仿真验证

系统优化设计篇8

关键词:热工自动化;设计;优化

热工自动化系统在我国的应用非常普遍,被广泛的应用于电厂等领域,本文主要针对该技术应用于电厂的系统设计、实现及优化做简要阐述和说明。热工自动化系统旨在无人操作的情况下,实现自动化发电的设备体系,通过该系统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可以极大程度上缩短人工操作时间,从而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最重要的是热工自动化的实现保证了工人的生产安全,降低意外发生指数。

1 热工自动化系统的设计方向

1.1 过程控制仪表的自动化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力的不断增强,在我国的许多生产领域上,自动化仪器的应用已经逐渐替代了热工的操作。热工自动化系统的设计方向重点是在于过程控制仪表的自动化。在很久以前,我国的许多生产厂就已经采用了过程控制仪表,而热工自动化系统正是将过程控制仪表进行升级,使其更加的智能化、自动化。过程控制仪表的使用对于人们来说极其重要,随着人们对电力需求的增长,电厂的各种排泄物、污染物也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安全。对于电厂排泄物的检测就成为了重中之重要解决的问题,一旦排泄物超标,人们的安全便受到威胁,这就需要有精密的仪表来进行检测控制,以保证人们的生活安全不受侵犯。故而热工自动化系统的设计方向中最重要的就是对于过程控制仪表的自动化的设计。

1.2 支援系统的设计

在大多数工厂的实际生产中,由于生产任务量大、运行机器多,需要对这些机器进行密切的监视和管理。但是由于缺少足够的人员监控,这给运行人员造成很大困扰,因此支援系统的设计便派上了用场。该控制系统的设计一方面解决了人员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极大程度上保证了工厂在生产运行过程中的安全。将热工自动化系统运用在支援系统的设计中,既保证了运行的自动化性从而缓解人工操作的压力,又能够精确地控制仪器的运行,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在数字化机器的运行中,要做到对其进行实施监控,以保证机器在正常的运行轨道上运行。一旦有问题产生,及时修正和制止也成为了工作人员首要的任务,支援系统的设计可以很好的解决以上的问题,从而提高工厂在运行时的安全系数。

1.3 自律分布式控制系统的设计

自律分布式的系统的主要特点在于它的可控制性和可协调性,也是热工自动化系统中重要的设计。在一个大的工厂中,许多的机器设备在同时的运转,一旦有机器运转出现问题,自律分布式控制系统可以在第一时间对自己的工作状态进行调整,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机器能够正常运转发电。该系统的设计理念在于该系统内的子系统是相互独立的,也就是说,一旦其中一个子系统出现问题不会影响其他子系统的正常工作,从而保证了工作效率不受影响。

2 热工自动化系统的优化措施

2.1 明确改造目标

目前我国热工自动化系统在实现上与预期效果还有差距,依旧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改进。而我国目前工厂工作人员数量远远不够,因此想要在短时间内解决优化热工自动化系统的问题就需要提高工作效率。在一定的工作任务量下,明确改造目标是优化热工自动化系统的前提,只有目标明确了,以后的发展方向和优化措施才不会错。想要明确改造目标就必须了解热工自动化技术,全面了解它的具体内容以及它在应用时的缺陷才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缩短工作时间。优化热工自动化系统旨在提高其安全性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大家都知道我国的不可再生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我国的可再生资源也是需要耗能才能转化过来的,因而提高能源利用率正是遵循了我国可持续发展原理,减少能源消耗,以保证未来的发展不受影响。提高热工自动化水平,令其可以更加智能的解决人们面临的问题,从而实现电厂的全面智能化。

2.2 制定长远的改造方案

对于偌大的热工控制化体系来说,完善其结构优化其性能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只有制定了长远的改造方案,改造工程才能完成的更有保证。如果只看到了眼前的问题而没有从长远的角度出发,那么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新的问题就会产生。只有统筹全局,合理兼顾未来的发展来优化热工控制体系,才能够应用的更久更长。在技术设备的选择上也要选择性价比高的仪器,从长远角度出发,既不能为了节省资金而选择低质量的,也不能一味地追求高价钱而忽略性价比。只有从长远角度出发,制定分期的改造目标,逐步达成完善计划更可以提高工作人员信心,提高工作动力,从而保质保量的完成优化目标,提高工作效率。

2.3 服从管理,和谐统一

一个大的工厂中,一定要有核心的领导人来带领员工的发展,只有工作人员服从管理,整个研发系统的团队前进方向一致才能够走得更长更远。如果团队没有核心的优化理念,每个人的方向不同,那么即使在自己的领域再努力也达不到预期的想法和目的。众人拾柴火焰高,团队的力量远远大于每个人的力量,在热工自动化系统的优化过程中,设计到许多部门的沟通与配合。只有在统一的领导,合理的分工下,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工作才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庞大的工作量。同时作为领导人,也要有掌控全局的意识,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更好的解决在热工自动化系统的优化中遇到的问题。只有正确的领导,各个部门的紧密配合才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优化任务,从而提高其在电厂中的应用地位,以减少人工操作的繁琐更好的为节约能源做贡献。

3 结语

总之,在我国科学发展力迅速增强的背景下,对电力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而热工自动化系统的实现对电力的发展起到推动性的作用,完善热工自动化系统也就成为了重点要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设计人员不但要明确设计目标并从长远角度来设计优化方案,更需要整个设计团队都能够团结协调的完成任务,齐心协力的优化热工自动化系统。为早日提高电厂的自动化水平做出努力,为整个国家的能源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霍耀光,侯子良,李麟章,陈厚肇,刘今,朱传锵.中国火电厂热工自动化技术改造建议[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02):111-113.

[2]李建军,管春雨. DCS在300MW直流锅炉机组热工自动化改造中的应用[J].东北电力技术,2003,(10) :154-157.

[3]李阳春,夏静波.火电厂热工自动化的发展和展望[J].电站系统工程,2003,(06) :166-16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