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小石潭记教案8篇

时间:2022-10-30 22:46:41

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教案篇1

【关键词】课堂生成;教学目标;特点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中的教学过程中,有如下论述: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主题进行描写,在充分感受了小石潭周边优美的环境之后,一位学生突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石潭里能游泳吗?”该问题立刻引起了许多学生的热议,执教老师表示非常意外……

之后,老师充分肯定了该同学的质疑精神,并且还让全班的学生围绕该话题进行深入的讨论。

师:你当时为什么会想到这个问题呢?

生1:因为小石潭周围“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而且“水尤清冽”,所以,我想在里面游泳一定会很舒服吧。

师:哦,你把课文读得真仔细。那么,你有没有想过,如果要游泳,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呢?

生1:嗯,水要干净、要安全。

师:是呀,安全是很重要的。现在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这篇课文,小石潭究竟能不能游泳?

生2:我认为不能游泳,因为“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挺吓人的,在这样的潭里游泳可能会有危险吧。

生3:小石潭根本就不能游泳。文中说“全石以为底”,所以,潭的面积应该不大,这样的环境怎么能游泳呢?

师:(面对提问的学生1)好了,那么现在你还想去游泳吗?

生1:(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不想去游了。

看了这则教学案例,我们不仅会有这样的疑惑:这是对课堂生成的科学建构吗?如何才算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人们在寻找原因时,常会感到扑朔迷离。其实,教学目标本身就是一种行为的起点。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基于教学目标来寻求平衡,进而找到突破。当生成产生时,如果老师只想设法否定在他看来几乎是荒谬的想法,却遗忘了教学目标,那么引导就会失去有效的平衡点,从而导致语言文字的感悟和人文情怀之间产生失衡,课堂教学的导向也由此变得异常含混。那么,怎样恰当地寻求课堂生成的平衡点,才能让即时的生成真正达到“无法预约的美丽呢”?下文从放大中观察教学目标、在搁置中回归教学目标和在缩小中达成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阐述实现该过程的途径。

一、在放大中观察教学目标

上面的案例中,当学生突问“小石潭能游泳吗?”的时候,第一,教师要判断有没有对此进行放大处理的必要;第二,要巧妙地设置估测追问的角度和效度;第三,要讲究引导的强度和层次性,对生成的放大处理要做到适度、有效。在如上的案例中,老师随着追问地层层递进,显然可以感受到他只想如何解决该问题,却忽视了预设的教学目标,抑或是没有意识到需要考虑如何将生成的知识、思维和情感等有效地纳入到开放的教学目标中去,所以导致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失衡,进而使得生成引导进入误区。

放大,不是无目的、散漫式扩大,而是在有意识的扩放中寻求与教学目标的契合点,从而扣合预设的教学目标,精确设置追问点,在灵活的生成中进行预设;在偶然发生的预设中生成,寻求最佳的动态平衡,进而实现新的突破,由此来回应精彩的教学目标并实现达成。

二、在搁置中回归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生成性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应该把握适度的原则,切忌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也就是生成有时需要适当进行搁置,在委婉拒绝中寻求一种平衡。以下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进行阐述。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背影》。课堂上,学生被父亲不顾年迈体弱,穿铁道,攀站台,为儿子买橘子的爱子深情所感动。当进一步引导学生去体会父亲爱子之情时,一位学生却这样说:“父亲这样做是不对的,他不应该不遵守交通规则呀。”对于这种出乎寻常的见解,教师先可以考虑给予肯定,然后因势利导,告诉学生:父亲的这种做法虽然不对,但他这种舐犊深情,我们是不是应该给予肯定呢?我们应该欣赏老师的这种处置方法,面对学生提出超出常规的问题,他没有直接引导学生去挑战教材,而是在肯定学生质疑精神的同时,肯定学生的不同见解、保护学生在具有学习主动性的基础之上,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搁置生成,以致寻求平衡,使教学因搁置无为、无效的生成而实现科学的高效性。搁置,不是不进行回应、不作为式的处置,而是在暂时的冷处理中寻求契机,从而让生成回归教学目标。这样的搁置,表面上看好像失缺了平衡,实则是得到了真正的平衡。

三、在缩小中达成教学目标

对课堂生成采用缩小处理的方法,就是对生成进行去粗留精的调整,去避轻就重、避虚就实;小处着眼,大处着想,在缩小突破中实现平衡。

在《小石潭记》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提出“小石潭能游泳吗?”时,老师通过追问进行放大处理,但由于问题本身与目标相去甚远,加上老师也没能在第一时间找到一个有效的放大点,处理结果不尽人意。而实际上,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委婉拒绝的方式,来搁置生成;也可以进行缩小处理,当教师下意识地问学生:“你为什么会想到这个问题?”学生回答“因为小石潭很美”时,可以巧妙地将生成的重点放到“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小石潭的美?”,如此一来,将“小石潭能游泳吗?”将这个与文本关系不大的问题,缩小成为一个与文本密切关联的生成点,如此一来,就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去努力寻美、读美和品美。这样不就回避“小石潭能游泳吗?”的问题了。当学生对小石潭的美有了较好地把握,由衷赞叹它的美丽,并进而迸发出向往之情,教师就可以将话头转到这个问题上去。“是呀,这么美的小石潭谁不想去游一游呢?可是,同学们,那么美的环境,那么清澈的潭水,那么悠哉的游鱼,我们忍心去打破这一和谐之美吗?”笔者认为这样引导的结果,学生会更加喜欢、呵护小石潭,留在心中的不再是无奈的畏缩,而是无限美好的向往。总而言之,这就是一种平衡后的深化与升华。

小石潭记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可以从.写作顺序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平和与作背景。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作文训练。

七、教学步骤

导语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一)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第五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4.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1)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3)正面描写。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4)正面、侧面相呼应。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5)对比描写。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6)拟人。“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5.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让人有低沉之感?

了解.写作背景,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贬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到了偏远的永州以后,也不能不使他心怀恐惧,这种特定的思想感情,自然要反映、渗透在他的作品之中。因此,小石潭那竹树环会的境界,别人身临其境也许会感幽美宜人,流连忘返;而对他来说则是“凑神寒骨,悄怆幽邃”,认为不可久居。《小石潭记》结尾部分的感情调子的低沉,原因就在这里。

(二).总结、扩展

.总结: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丽,潭中游鱼的活泼,通过作者精描细绘,图画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扩展: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如鱼在水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完成400~500字的写景抒情散文。

八、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2)青树翠蔓

(3)日光下彻

(4)其岸势犬牙差互

(5)以其境过清

2.翻译下列句子

(1)如鸣珮环,心乐之。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4)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小石潭记教案篇3

柳宗元用“斗”“蛇”“犬牙”来形容小溪,恐怕不是为了写小溪的“奇”,而正像学生所说是为写小溪的“险”,以表达自己不寒而栗的心情。因为蛇、犬牙都容易让人联想到凶险,犬牙尖利,狗以之咬人的时候是不做声的,非常凶险。蛇在我们的审美经中,也往往与凶险相联系。而“斗”,如果是指北斗星,则容易让人联想到道教中用以解释命运的说法。道教称北斗七星为七元解厄星君,居北斗七宫,即:天枢宫贪狼星君、天璇宫巨门星君、天玑宫禄存星君、天权宫文曲星君等。根据人的出生时辰,人们的生命被分属于七个星君所掌管,各人根据自己的生辰,即可找到自己的主命星。另外,道教中还有“南斗主生,北斗主死”的说法。所以这“斗”无论指北斗还是南斗,都可以与人的命运相联系。正是由小溪的曲折蜿蜒想到自己凶险曲折的人生道路作者才用“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来形容小溪。

从作者情感变化过程看,对小溪的观察感受正是由乐到忧的转折点。从初闻石潭水声“如鸣佩环”的“心乐之”到突感“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柳宗元坦然披露了自己情感落差之大。但导致情感变化的小石潭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心情不同,其感受就不同,从而对其描写也不同。“为坻,为屿,为,为岩”没有任何形容和修饰,只是白描式的罗列,但因为有前文“心乐之”的统摄和后文“青树翠蔓,蒙络摇缀(zhuì),参差披拂”的渲染,怪石嶙峋、参差不齐的石岸透露的是美不胜收的欣悦,是曲径通幽、奇景迭现的惊讶。问题是还是这“青树翠蔓,蒙络摇缀(zhuì),参差披拂”,到了后文却成了“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作者感受转折的“焦点”在哪里呢?就在这第三段对溪身和岸势的感受。在这里由于视点的变化,溪流曲折蜿蜒的形状,触发了作者对自己坎坷命运的联想,才有了迥异于前的感受,才有了“斗折蛇行”“犬牙差互”的形容以暗示险象环生的政治命运。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官永州期间的作品。柳宗元被贬官的原因是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而新上任的宪宗皇帝跟他不是一个圈子的人。宪宗八月即位,柳宗元九月就被贬为邵州刺史。既而被贬为永州司马。不到半年,柳宗元的随贬老母就离开了人世。从《小石潭记》可以看出,他一旦从自己刻意营造的美景中清醒过来,仍不免悲从中来,让抑郁凄寒的心境占了上风。

这样看来,学生的答案比教师的答案更切合文本的真意,可惜教师心中只装着自己的标准答案,以权威的姿态否定了学生的个性解读。教师评价不当与教学参考书没有提供相关解读有关系。翻遍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从“课文研讨”到“有关资料”,唯一对此有所涉及的“有关资料”中《〈小石潭记〉赏析》文中的一节文字:“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形象逼真。”[1]什么叫“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成功何处?分析者鲜有从情景交融的角度以阐释,只是以印象式的溢美之词取代扎实的分析,结果使得奉教参为圭臬的执教者一旦遇到无“考”可“参”的情况,就无力长善救失了。

参考文献:

小石潭记教案篇4

关键词:新课改;学生;教师;共同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348-01

“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相信学生,相信自己,我们的教学一定会迎来美丽的春天。

从教近二十年,经历了几轮的课改,我感受颇多。尤其是当今学生的素质普遍提高。原先的学生接受知识凭的是教师的一支粉笔、一本课本、一块黑板。现在的教学条件得到了改善,计算机走进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眼界开阔了、知识上丰富了。再加上如今的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下面就讲一讲我的亲身经历,和同仁共勉。

“要想教得清,自己首先清。”我看到这句话,不是在什么报刊上,也不是在什么书籍上,而是在一个学生的笔记本上。当看到这句话时,我百思不得其解,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这是在提示我们这些教师们,在上讲台时,准备好了吗?是啊,我准备好了吗?是不是每一节课都精心设计,是不是每一节课都信心十足。扪心自问,我感到很惭愧,感到有时备课仓促;有时临阵磨枪,上课应付。

记得有一次上公开课《拣麦穗》,在上课之前,我翻阅资料,把课堂上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一一预测,自认为万无一失。在上课时,我让学生质疑,其中的一个学生问道:“‘我呢,也学着大姑娘的样子――我偷偷地瞧见过――要我娘剪块碎布,给我剪了个……’在这句话中,两个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我当时一楞,赶紧看书,觉得一下也不太清楚。于是,我随即安排,让学生自己先看书,随后再讨论。我一边在听学生讨论,一边思索,破折号的一般作用有“解释、补充、递进、转折、括号……”并把该句一一对号入座。我认为在句中,“我偷偷地瞧见过”是插入语,去掉这句话,句子意思仍然完整,前后的两个破折号相当于一个括号,起解释作用。最后,我顺利地完成了当堂教学内容。

事后想想,学生的那句话一定是针对我们而发的衷心呼唤。谢谢你,那个提醒我的学生,我会不时地提醒自己多学习、多钻研。

韩愈曾说“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今天的学生学习知识渠道多了,已不全依赖教师。因此教师不妨有时要放下架子,倾听学生的心声,说不定会有想不到的惊喜。

在教《小石潭记》时,我学生设计一个问题:“小石潭的美,自古文人和学者公认。下面请大家从文中找出描写小石潭美的句子?并从中提炼出关键的词,组成一个句子。”我给了一句样例:小石潭的美在水声,如鸣佩环。学生在文中圈点,随即在练习本上书写,这时我在巡视,有写小石潭的美在石头,全石以为底;有写小石潭的美在水清,水尤清洌;有写小石潭的美在游鱼,似与游者相乐;面对学生的书写,我认为学生已经把主要的内容表达出来,准备让一些写得好的学生进行交流,刚要转身,忽然发现一个练习本上书写 “小石潭的美在溪流,蜿蜒曲折。小石潭的美在岸势,犬牙差乎”。我原本想学生把前面的那些好找的、一眼就能望穿的找见,这个稍微有点难度的我再讲解,想不到这个学生理解了描写对象的特征,而且抓住了关键词,非常准确到位。于是我让这个学生站起来给同学们分析,着实引来了师生的掌声。这个同学在此时就是一个小老师的角色。不仅是学生们的老师,更是我无声的老师。他的答案简洁、明了,令人信服。真应了韩愈的那句话。

这个案例给我启迪,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那么,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什么要求呢?

在不断的实践中,我逐步认识到,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转变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大胆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做学生学习的引领者、组织者和协调者。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合作,深入探究的学习,教师做好点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丰厚的文化底蕴。古人云,“学高为师”。所谓“学高”就是“知识丰厚”。作为一个教师,这点为人师的常识还是要懂得的。这个常识也是学生们所渴望的,他们的要求是多么正常而低微。想想我们有时候,真是有点惭愧。3、善于学习的精神。以前在教师中流行着一句话“要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现在看来,“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为什么这样说呢?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信息技术的普及,“一桶水知识”是“死水知识”。时代要求教师的知识是条小河,源源不断而日渐丰盈。善于向书本、社会、甚至于我们的学生学习。4、勤于钻研的精神。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的“解惑”就是解决疑难。新课程要求教师仅有解惑的能力是不够的,要不断的钻研教材。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只有教师研究透了教材,才会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教材。大胆质疑、发表见解,把书本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能学以致用。

在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我不得不说,生者,我师也。我愿我的学生中有更多类似案例中的学生,到那时,真的就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那我们的教学一定会迎来一个美丽的春天。

参考文献:

[1] 郭根福著《新课程教学法・初中语文》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52.264.

[2] 常学勤著《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指导》新华出版社121.126.

小石潭记教案篇5

一、以目标激励人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人文学科,对中学生早期的人文素养和知识结构的形成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设置上,教师应当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并且要深入学习、传授语文知识,让学生既能“意会”亦能“言传”。如在教学《小石潭记》时,师生共同研讨,最后将目标确定为:疏通文意, 感知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目标既针对学生实际,又符合教学规律。目标是学习的导向,是思维的起点,有了目标学生就能直奔阅读要点,自主寻找答案。

二、以情感塑造人

加强学生的阅读训练,是语文新课标的基本要求。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作者往往以情感著文,字里行间无不涌动着作者情感的波澜,流露着作者的真情实感。如笔者在教学《小石潭记》时采用了这样的导入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每个人都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有人用音乐来消除心中的苦闷,有人则参加体育运动来消除烦恼。现在,老师给大家推荐一种更有效的方法,那就是――走进自然,亲近山水!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名篇《小石潭记》。”这则导语激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年龄特点,对学生进行耐心地引导,学生才会坦然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如在教学《台阶》时,由于文章距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学生很难理解文中父亲的一些做法,教师在引导学生对父亲这一人物进行分析后,可将崔景浩的一首《父亲》引入到了课堂,让学生想起自己的父亲为了家庭所做的种种努力,许多学生在歌曲的感染下泪流满面。无疑,学生的独特感受在这里得到了体现。紧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以“爸爸,我想对你说”写一段话,让学生的感情得以充分地流露。

三、以“放手”鼓励人

在文言文《小石潭记》的教学中,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笔者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自己积累的文言知识自主疏通文意,让学生在翻译实践中领悟文章的主旨,凭借自己的阅读能力,在充裕的阅读时间里努力实现各自的目标。在学生疏通文意的情况下,笔者进一步引导说:“小石潭的景色美吗?美在哪里呢?”通过提问激发学生逐步探究,学生踊跃发言后,笔者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篇文章情中有景,景中有情。作者想寄情山水,小石潭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使作者忘记了忧愁,但这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冷的石头最终掩盖不住作者内心的悲苦,作者也只能是‘借景消愁愁更愁’,这种郁闷的心情在文中到处可见。你发现了吗?”学生在笔者的启发下说:“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生机,却人迹罕至,无人赏识,这象征着作者本人。”多么深刻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应让学生在阅读中质疑,鼓励学生敢于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如有学生问:作者柳宗元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作者在游览中为什么情感会发生变化?教师可让学生交流、讨论,并出示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这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另一方面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自主读书、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人文素养是学生从文本中读出来的,而不是教师渗透进去的。

小石潭记教案篇6

第一层面:曲径通幽处——思维的渐进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提问的地方应该是文章的精髓所在,只有所有问题合在一起构成一个井然有序的系统,才能体现出全篇文章的骨架,才能与文章内容、形式上的逻辑联系相适应,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整篇文章产生深刻完整的印象。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问题的设计,让问题形成一个或一组问题链,彼此关联,由浅入深,突出文章的重点与难点,把学生引到文本的深处。

例如在教学文章《陋室铭》时,我提了几个问题:

第一组:探讨主旨

1.文末提出“何陋之有”, 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陋室不陋?

2.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3.你觉得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4.强调本文写法:托物言志(托“陋室”言“德馨”)。

第二组:指导背诵

1.文章是怎样引出文章的主旨句的?

2.文中写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有何作用?

3.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何作用(首尾呼应,表明陋室不陋)?

4.背诵《陋室铭》。

这种设计,让问题形成一个理解文本脉络链条,学生认知思维的链条。教师在循序渐进中引导学生、作者、文本之间的对话。在问题的逐步解决之中,学生能感受、思考的乐趣。

第二层面:风正一帆悬——思维的开阔性

问题设计不能只呈现点状或线性结构,应该让问题前后关联。或将旧知新知相联系;或将课内延伸到课外;或结合学生自身的体验等等。这样通盘考虑问题的设置,具有一定的宽度。南宋陈善在《扪虱新话》中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若不能入得书,便不能知作品如何凝聚作者的文思和情结;若不能出得书,则又陷入了解读的死胡同。 如果说一个有效的问题链的“长度”是帮助学生“入”,那么“宽度”就是帮助学生“出”。

在教授《老王》一文时,我将所有问题按活动分成三个版块:

第一版块整体感知:

1.谈谈自己对老王的印象。

2.老王的的苦衷体现在哪些方面?老王的善良又体现在哪些方面?

3.面对老王的遭遇,“我们”是如何表现的?

第二版块合作探究:

1.作者和老王一段感人的友谊,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观念和精神?

2.你周围有老王这样不幸的人吗?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

3.学习了本文,你受到哪些启示?

第三版块拓展延伸:

课后仔细观察身边的苦人、弱者,用最简洁、最感人的语言描写出他们的生存状况。

这样设计密切联系学生亲身经历,将课内问题延伸到课外观察思考与练笔,学生在这样的问题的引导下,具有思维的广度和宽度。长此以往采用这种问题的设计,必将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三层面:更上一层楼——思维的高度上

问题的设计要能充分体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指导思想,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这就要求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认识与思维的高度,能引发学生智慧的火花,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创造性地解读文章,完成一次次情感的浸润。这就要求在问题设计上,要让问题引导学生拾级而上,探幽访微,登高望远。

问题设计应该具有一种难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与情感的调动,在问题的逐步解决之中,逐步达到“更上一层楼”的效果。

如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在《教例评析》为我们提供一例典型案例:

教师: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教者在此教例中使用的是“整体赏析”的导读法。其特点是从点、线或面的角度发现课文中能够构成“集合”的知识板块,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美点及思想内容。

比如《小石潭记》,还可以牵出很多线条,引导学生对课文整体赏析。

①《小石潭记》中的“水”。

②《小石潭记》中的“动”与“静”。

③《小石潭记》中的“对比”与“烘托”。

④《小石潭记》中的“景”与“情”。

⑤《小石潭记》中的“镜头”与“画面”。

⑥《小石潭记》中的“乐”与“凄”。

小石潭记教案篇7

关键词:多维化教学;初中语文;教学应用

多维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系统、多角度的对学生进行引导与鼓励,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与判断、概括与思考的能力,以拓展学生多元化的思维。学生的思维方向决定着现代化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制定,初中语文多维教学法的应用,可以使教师发现学生之间的差异,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学生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增强学习积极性。教学情境可以一直在气氛活跃、开放有序中进行。多为教学法的应用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一、以兴趣为出发点 创造多维化教学情境

法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新课有一个好的开端,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他们有一种“向而往之”的学习意识,“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进行多维思考。例如:《春》这一课,教师可以提前搜集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图片,悬挂在黑板的两侧,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这些生动形象的景色、春色盎然的色彩,使学生们春意袭来的感觉油然而生,谁能形容出这春天的景色?学生们踊跃发言,开动智慧的头脑,各抒己见、争先发言。接着教师进行引导,我们来看看今天学的这一课《春》的作者朱自清是怎样描述的。学生们在春天的美景中学习《春》,接受知识会更快,学习起来轻松自如,效果事半功倍。

二、以鼓励质疑为核心 引导学生多元化思维

古希腊教育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明代学者陈献章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知识就是学问,学的起点是一问,有疑问才能学会。教师要对于学生提出的有异议的问题,掌握到“引而不发”。引,是引导,是为了打开学生的思路;不发,是不能急于下结论。鼓励学生深入分析课文、认真探讨课本内容、理解课文中的真正内涵,有利于学生探索新知中使多元化思维得到拓展。例如:《天上的街市》一文,诗人郭沫若想象中的“天上的街市”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世界?这首诗是怎样逐步展开联想和想象的?诗中“那朵流星”的“流星”本来应该用“颗”的,为什么用“朵”呢?通过“提问回答”,不仅使学生轻松地理解了诗歌的内容,体会了诗歌的思想感情,而且还有代表性地品味到了诗歌的语言魅力。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灌输、激励,使他们充分认识质疑对于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对知识产生质疑,并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启发学生主动质疑问难,最大限度地发展他们的多维化思考,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

三、以学生为主体 多维互动式课堂学习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并重视学生的个性以及差异、培养学生的悟性与灵气,加强语文素养。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鼓励与赞赏,学生们积极的参与学习活动,都有着使学生充满自信并取得成功的魅力。因此,创设民主、平等、互动、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主意识。例如:《小石潭记》中,本文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是唐宋家之一,他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小石潭记》既是作者的山水游记作品之一。将全班同学分为几组,每组推选出一个代表,然后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出作者是按照怎样的由拉姆顺序描写的?找出课文中是有什么写发写景的?(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找出准确描写发现小石潭的过程,以及点睛之笔的动词(循声而至,砍竹成路,下见小谭;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找出描写小石潭全貌的语句(潭底为整块石头,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巨石,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每组学生都紧锣密鼓的对学习任务进行分析、研究,最后将正确答案交给教师。整个学习过程都在平等、互助、合作、互动中进行,提高了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多维教学法在初中语文的应用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多维化教学的教学情境,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发挥多元化思维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多维化教学过程中要始终秉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针,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合作、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并形成多维思考、认真分析、简要概括的优秀学习习惯,让学生更快乐地学习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1] 徐龙年.论语文训练[J]. 教育探索. 2006(12)

[2] 郑建周. “提问管理教学法”初探[J]. 语文学习. 2011(06)

小石潭记教案篇8

一、在小组合作中进行阅读理解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虽然一直被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所倡导,但是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初中语文新课改背景下的小组合作中的学习是指在合作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在语文合作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积极给学生讲述语文讨论的技巧,使学生掌握讨论的基本形式和方法,改变传统教学中“无目的”的讨论模式,使学生掌握讨论的真谛,从而促进有效学习。

例如,在讲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人教版)《小石潭记》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实词和虚词,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特点,掌握作者写景过程中情景交融的描写模式,通过体会这些描写的特点,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并在每一个小组内部设置一名组长,配合老师监督学生的学习进度。本课主要采用讨论的形式来进行教学,教师指导学生先从简单的讨论开始,再逐渐深入,最后再升华主题,引导学生进行一步步的讨论。首先,教师先给学生提出简单的问题,即“作者为什么能够发现小石潭?小石潭的全景是什么样的呢?作者在描写小石潭上景物的时候是怎样来表达的?”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显而易见的,学生经过讨论,很快就回答了出来。之后教师层层深入,继续提出“本文在描写景物的时候,用了什么样的描法?作者写潭水用的是什么样的技巧?”小组学生经过讨论,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回答了问题。之后教师对文章进行深化,继续提出“作者描写小石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描景特点,分析出“作者悲苦凄凉的心情”。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给学生讲述具体的讨论技巧,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促进有效学习。

二、在“翻转课堂”中进行阅读理解

在新课改下,“翻转课堂”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引进来。所谓的“翻转课堂”,具体地说,就是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变传统的、单调的“讲授”课为现在的“学生主动学习”课,进而转变课堂的讲授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想进行一堂完整的“翻转课”,必须要协调三个内容,也就是合理的网络环境、自觉的学生和充足的时间。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