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模具课程设计总结8篇

时间:2022-11-16 04:18:30

模具课程设计总结

模具课程设计总结篇1

关键词:压铸工艺;模具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1-099-02

一、引言

《压铸工艺与模具设计》是材料成型专业铸造和模具方向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涉及到压铸原理、压铸合金、压铸件设计、压铸工艺、压铸机选用和压铸模具设计等多个方面。课程具有如下特点:①内容繁杂,重点不突出;②课程交叉性较强,联系亦不紧密,③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零散复杂,加之授课学时有限,因此造成学生难以掌握重点、理解难点,严重影响和制约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模具制造行业的不断进步,企业用人要求不断提高,要求能看懂图纸、熟练使用三维造型软件进行压铸件和模具设计、又有实际操作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如何适应目前市场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成为摆在高校教师面前的难题。结合本课程的性质,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并把生产实例和设计经验引入到课堂教学中,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掌握从事压铸模具设计及其相关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能熟练绘制、识读和分析生产实际的压铸零件图、工艺图和模具图,并具备运用模具CAD/CAM 技术从事模具设计和制造等工作的能力,为毕业设计或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为保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掌握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只有对准实际抓教学的思路来设计学生的能力和培养方案,以精选的经典项目为教学案例,从合金选用、压铸件的设计、压铸工艺及与之对应的压铸设备、压铸模具的设计步骤及绘制、实际生产过程等内容融合在一起,使得《压铸工艺与模具设计》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过程得到有机结合,才能切实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笔者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在该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一些认识和探索,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所在,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以职业活动岗位工作流程为导向来确定。将压铸模具设计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践有机结合,根据学生的前期专业基础、学期总课时数、学校的硬件条件,结合相应的能力目标重新整合优化课程教学大纲,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删处理,按教学需要打乱章节顺序进行讲解以突出重点,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践性。例如:压铸机的特性曲线这一节的内容可省略不讲;对压铸合金、压铸机的基本机构等内容可进行适当的简化处理;而对压铸原理、压铸件结构分析、压铸工艺参数对压铸件质量及压铸模具寿命的影响、压铸模具结构等重点内容要讲深、讲透。还可增加一些传统教材没有但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如模具试模与修模方法、压铸件质量分析、压铸件成形的工艺流程介绍等。另外在讲课过程中,介绍一些期刊杂志上与实际结合紧密的文章,突出了教学重点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三、教学方法的改进

根据压铸工艺与模具设计的课程特点和需要,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使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相配套,优化教学过程,强调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1、优化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以丰富教学手段。针对难教、难学的模具动作原理等内容,利用模型-实物电子教案、图像,二维和三维动画视频等形式表现教学内容,如分型面的确定、抽芯机构、推出机构、复位机构等以动画形式制作配套辅助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并将与课程相关的资料的最新技术、装备和企业真实的资料、图片收集整理,做成多媒体课件进行前期理论的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到最新、最全、应用较广的相关的知识。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静态的图表动态化,在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2、启发-研讨式教学

课堂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更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实际,采用启发-研讨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基本概念和设计思想的传授,正确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作用。例如:压铸件的抽芯设计中,教材罗列的都是一些平面静态图,可以先向他们展示静态图片,先让学生自己识图并讲出其中设计的特点和动作过程,最后再观看动画,这样更好吸引学生的兴趣进行分析,增强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教学模式的更新

1、实施案例教学

针对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脱节的问题,在授课时增加了实际生产的几个精典案例为教学内容[。在授课时把所包含的理论知识全部融人案例教学中,以一个或若干个典型的压铸件作为载体,学生随着教学进程逐步完成案例的设计,并绘制相关的装配工程图和零件工程图。最后与之相关的压铸设备、压铸模具课程设计、压铸件生成等内容融合在一起,使模具设计理论课程的讲授与实践过程集中在一起完成.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强化实践教学

《压铸工艺与模具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本课程要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把原本的2次拆装实验增加到6次。把课堂教学与拆装试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有机结合,实行多环节、多层次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打破传统教学顺序,安排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前先进行2次拆装实验,使学生对压铸模具结构有总体认识。在讲授了压铸模结构与零部件设计后,再安排模具拆装与零部件测绘实验,使学生加深了对压铸模结构及其组成零部件的类型、固定方法和相互间的装配关系等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改善了教学效果。

五、总结

总而言之,结合本科教育的目标和对学生的要求,更加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出一批具备扎实理论知识的技能型人才。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践,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骆枏生,许琳. 金属压铸工艺与模具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07.

[2] 王丽芳,满达虎.《压铸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广西轻工业. 2011(12):119-120.

[3] 东为富,陈明清等. 《塑料成型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J].广东化工. 2009,36(12):190-191.

[4] 吉晓莉.《塑料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7,26(2) :82-83.

[5] 刘文.《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模具制造2008(9) :66-69.

模具课程设计总结篇2

关键词:冲压模具;一体化教学;工学结合;教学改革;课程考核

引言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一门综合性、专业性较强的学科,针对专业课程的实践,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践模式过于单一,大多是以工种划分进行实训,在特定的课程里会有少量针对性的实践,且因高职院校受条件限制,实践模式简单、粗放,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与教学的一体化。如果实践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得不到很好的提升和巩固,就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针对模具行业的需求和目前的现状,急需构建符合模具专业特点和高职学生学习的模具制造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现将《冲压模具设计》课程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融合的教学模式,在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模具制造课程中进行了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此次实践在内容方面突出实践内容与理论内容的关联性,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改变实践内容条块分割的状态,围绕职业能力组织实践课程内容,以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实现教学过程企业化与岗位化,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1《冲压模具设计》课程改革思路

《冲压模具设计》课程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根据《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实施情况及实训室建设情况,在《冲压模具设计》课程中率先展开课程设计。本次设计,邀请企业及其工程师参与,由企业工程师甄选出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专业教师进行冲压模具设计指导,出具图纸,制定加工工艺方案,实训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模具零件加工。对于一些校内实训室无法满足的加工工序,则由企业人员负责指导学生在校外加工处理,最后由企业人员指导学生装配模具并试模,冲出合格零件。

2课程实施

2.1课程培养目标

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坚持“面向市场,面向基层,面向中小企业”的办学方向,以应用为目的,以技能培养为本位,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协调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技能型模具人才。整个体系围绕职业能力培养以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一中心,体现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主导思想,实践教学贯穿整个教学体系全过程,实践教学在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之间搭起了桥梁,是完成培养目标的必要途径。完全实现学生所学技能与职业岗位技能要求的零距离对接。

2.2课程内容设计

(1)案例设计。选择近年企业生产的零件为实例,引出知识点,图1所示为隔离片,大批量生产,材料为镀镍铁带,料厚为0.2mm,试设计此隔离片的冲模。由图1可知,零件结构简单,上下左右对称,在零件内、外形连接处有尖角,零件有多处凹槽,且宽度较小,较薄,对零件的平面度要求不高,这些特征都适合利用级进模进行生产,为中等复杂程度的冲模结构设计。(2)课程之间相互融合。此次课程设计是学生参与设计与制造试模的全过程,包括模具工艺分析与设计、模具制造、材料热处理,试模生产零件等全过程。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将运用多门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相关知识,如机械制图、机械原理、AutoCAD、UG、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公差配合、模具制造工艺、模具估价等,注重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应用,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

2.3教学方法设计

在教学载体选择方面,选择企业的零件或订单,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布置到学生。载体的选择要体现从简单到中等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使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在循序渐进的情景下进行。在教学方法上,突破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并存,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侧重于实践的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操、实践环境下,将教学设置在工厂生产车间的环境下进行理论教学,学生对照零件或模具半成品、成品来理解,更具有针对性,方式和模式要体现组织有序、安全可靠。

2.4教学团队

本次实践成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工作组,由具有丰富企业一线经验的教师担任负责人,主持教研活动。课程组成员吸收具有一定企业工作经验的青年教师参与,教学同时,实训室教师参与实践过程,保证设备正常运转及学生安全问题。本次实践的亮点在于邀请企业一线专业高级技师与工程师参与,主要指导学生的模具制造与装配及试模过程,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与培训。

2.5课程设计成果

此次课程设计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热情较高,都表示:此次设计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实践经验,通过这次课程设计,对课本知识更加了解,对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有了更深的认识,也通过查阅大量的书籍和手册,对有关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的标准和参数有了一定的了解,最重要的是在设计中不断的思索,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大大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图2所示为学生加工制造的模具,经试模,零件符合企业要求,图3所示为模具试模样品。

2.6课程考核

改变传统的一份试卷的考试方式,采用以课程设计、实践结果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以看得见的实践结果作为主要评定依据,即以设计出可以用于生产的图纸、工艺方案及制造出来的模具实物为依据。此次课程设计考核,根据设计阶段,形成阶段性成果进行考核,结合设计内容按比例给出成绩,设计合格通过,则给出学分。此次设计按以下要求进行考核:(1)零件工艺设计及图纸合格,按设计总成绩40%考核。(2)撰写设计说明书,按设计总成绩20%考核。(3)模具制造、装配及冲压试模,按设计总成绩20%考核。(4)答辩,按设计总成绩20%考核。

3结束语

模具课程设计总结篇3

关键词: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改革;教学模式;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6-0178-03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必修的重点课程之一,是一门综合运用前修课程的应用技术课。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从2002年在我院开设以来,为适应宁波地区的经济特色和产业分布,作为核心课程之一的《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历经本专业教师在教学改革方面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并结合企业调研成果,最终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教学模式。

一、理论依据

知识、技能和能力紧密相连。知识,是指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技能,指掌握并能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程度是学生形成技能与发展能力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牢固的、系统的知识,才有可能进一步提升技能或发展能力。能力的发展有它自身的轨迹道路,一般为:“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而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启发讲解适度训练思考领悟巩固提高”,其中思考和领悟是关键,只有通过自身的思考和领悟,能力才能真正成为自身的能力。

基于这种能力发展轨迹的思路,我们设计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模式。由于冲压模具的设计与制造具有典型的过程性:主要过程包括零件分析(包括材料、精度、批量等)、冲压工艺分析、冲压方案设计与确定、模具结构设计(包括导料、卸料、推料机构等)到模具零件的制造、模具整体安装与试模等。从设计任务的提出到最终模具冲压性能的检验,整个工作过程清晰、明了。本课程按照冲压模具在企业实际的设计流程和制造过程重新构建课程内容,从冲压模具制造企业直接选取项目,但企业的实际项目在难度、知识承载、操作等方面不一定适合课堂教学,需要进一步提炼并再次加工,使其具有典型性、通用性,能承载本课程所要求的技能训练内容。最后打破传统课程以学科知识为内在关系的知识结构,建立基于实际模具设计工作过程的知识结构,在知识技能训练与模具设计流程的各个环节之间建立联系,以提炼并加工后的课程项目为中心,以模具设计流程为导向重新建构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在完成课程项目的同时,自主建构自己的学科知识和发展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

二、教学模式设计的指导思想

近年来,为满足企业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国开始大力发展高职教育,而培养“能力本位”的人才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界的共识。为了适应“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需求,模具教研室的专业教师继续在原有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基础上,对《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进行了不断的改革与探索,逐渐建立起“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三、教学模式设计过程

在《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教学模式设计上,对全课程采用综合分析综合的组织形式,即总体概貌认识(介绍工艺规程、模具结构)、分部分解分析(研究工艺设计、模具零件设计)、总结方法和规律(系统归纳冲压工艺和模具设计),使学生掌握模具设计的方法,具备冲压模具设计的能力。教学模式设计中注意搭建综合化的基本知识平台,分析各种不同的冲压模具设计殊案例,综合运用已学习的知识,由特殊到一般,举一反三。

(一)教学内容的确定

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充分结合企业调研结果,认真分析企业工作过程对知识、能力的需求,注重实用性、先进性和科学性,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并符合本课程的内在知识结构体系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规律。最终的课程内容采用模块化组织,将本课程的知识内容分为6个主要模块,也即6个项目,以项目为载体,将课程知识和工作过程中的能力联系起来。

(二)学生特征分析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认知的主体,教学效果易受学生学习特点的影响。学生学习《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时,已经学习了机械制图、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基础等先修课程,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学生们期望通过《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的学习,系统地掌握冲压模具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模具设计与制造知识解决企业生产实际中的问题,为后续的毕业设计和将来的求职工作打下基础。高职学生有许多自己的特点,主要有:

1.经历过高考的失败,对学习缺乏自信。有的家长和考生认为高职仅比职高好一点,高考“落榜生”才去读高职。有些学生对学习的专注度不够,学习的兴趣难以保持或持久。他们学习的情绪化较强,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较高。对内容枯燥的内容则学习效率较低。

2.实践能力较好,理论理解能力较差。高职学生大部分都是所谓的“调皮捣蛋”不受中学老师喜爱的学生,他们好动。因此他们更喜欢动手,但却对系统的理论知识感觉枯燥,学生对实践性环节的学习兴趣明显高于理论课程的学习。

3.学习动机呈现多样性。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①自尊心、进取心和不甘落后。②为了自己今后能有一份好工作,多挣点钱以使自己和父母能生活得好一些。而学习困难的高职学生,他们往往存在更多的情意障碍,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轻奋斗,重享乐。大部分学生渴望成才,却缺乏坚定的拼搏精神,缺少深入实际和脚踏实地的努力,信奉的是享乐主义的人生价值,注重物质享乐和感性刺激,易受各种消极倾向的影响。

因此,结合高职学生的这些特点,《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应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有机融合,使抽象问题具体化,让传统的学科知识承载于课程项目的完成内,使隐性知识显性化,且在知识量上只求“必需、够用”。采用项目化的教学,通过项目的完成,即能动手又能取得成果,符合动手能力强的特点还能通过项目的完成提高自己的自信,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

(三)设计本课程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教学内容设计的基础,本课程分为三种目标设计,即课程总目标、知识与素质目标和职业与技能目标。

1.课程总目标:学习并掌握典型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培养在设计和动手实践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领域,会做一般的实际工作。

2.知识与素质目标:能够解释冲压工艺的相关术语并明白其含义。能说出冲压产品生产的一般过程,冲压工艺模具的种类,会具体冲压件的工艺分析与工序设计、会设计实现工序所需模具的结构,模具材料及热处理的选用,利用模具标准和设计手册。并能应用CAD/CAM软件构建三维模型、进行成形分析和绘制设计图纸。能说出典型压力加工设备的结构及其上下工作台特点和参数,并能够正确进行设备选型和完成模具的安装、调试,并逐步把握压力加工设备操作调试技能。能针对模具设计要求和生产制造条件制定加工工艺方案和加工过程,完成零件的加工和模具的装配。

3.职业与技能目标:掌握典型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的一般过程;利用学习情境(具体冲压件项目),能主动、正确地进行技术资料准备(如冲压手册、典型模具结构图册、模具标准、模具设计员手册、类似零件的工艺及设计文件、模具设计与制造行业的近期技术发展),并正确分析处理、提取当用信息;能运用CAD/CAM软件构建三维模型、进行模具设计并完成模具设计图样绘制和设计过程文件的留存;能进行加工实践并完成相应的实践。认识冲压工业和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基本方法,能够从不同的冲压产品发现模具或生产问题,并初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学习活动的设计

1.自主学习活动设计:学习过程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动手实践,摒弃“填鸭式”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信息、探索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合作和交流的能力。学生网络课程、虚拟实验室等方式、途径实现自主学习。网络课程,尤其网络上的各院校精品课程,对学生的自主学习都是不错的资源且都是免费开放的。同时实验室和虚拟实验室长时间对学生开放,实验室设备充足,学生可以自由的使用实验室设备,操作、练习各种技能。网上虚拟冲压模具拆装实验具有可重复性、模具品种多样、表现形式逼真、不沾惹油污等优点,深受学生欢迎,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学生在理解课程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对模具的感性认识,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开拓思维和启发创新等。

2.协作学习活动设计:开展以讨论、交流与协作为主的学习模式使学生通过协作学习,相互讨论、相互指导,往往有时有事半功倍,教师也能从学生间的相互讨论和协作学习活动中及时得到教学反馈,并能据此调整教学进度或深度等,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因此,结合学院开展的“评、展、鉴、赛”活动,在《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中开展了3个“评”的活动。所谓“评”首先由学生结合活动主题进行展示、讲解,然后学生互评和教师评议。通过学生互评,不仅评者和被评者都能通过查阅资料、积极思考而学到知识和锻炼能力,更重要的是还能学会合作与交流的技巧,接受别人建议和批评的能力,培养学生在集体中的责任感等。而且,利用QQ、论坛等网络交流工具,我们还开展了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教学,组织和引导学生分小组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

(五)学习评价的设计

学习评价主要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学生或学生完成的学习目标所进行的一种鉴定或价值判断的活动。评价的形式主要有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考核依据:作业、出勤、课堂表现、课外调研、阶段测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职业素质养成等,占总成绩百分比:30%;

终结性评价,形式:笔试,占总成绩百分比:70%。

学习评价所获得的结果可以提供学习过程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的分析和及时反馈,可以对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包括学习目标)进行有效的调节和控制,而且能让学生及时了解自身学习和发展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不断提高学习效率,使学习活动进入良性循环。学习评价的反馈调节功能一方面可以通过他人(教师、家长、同学)评价的方式反馈给学习者,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自我评价的方式使学习者不断获得自我意识,并通过自我调节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参考文献:

[1]刘彦国,范建蓓,徐志扬.塑料模具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模具制造,2010,(4):96-100.

[2]陈乐平,马野.《冷冲压设计与制造》教改实践[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92-94.

[3]李昌雪,陆锦明,黄仕勇.基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改革与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2013,(2):186-188.

模具课程设计总结篇4

【关键词】计算机组成与结构;EDA技术;实验;应用

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要对理论知识加以了解,更重要的是要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计算机组成与结构实验教学,就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通过课程设计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可以起到拓展知识的作用。

一、EDA技术概述

EDA也就是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的发展经历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测试以及计算机辅助工程。EDA技术的工具就是计算机,在EDA软件平台上,设计者常常用硬件描述语言HDL来完成具体的课程设计文件,然后再在计算机平台上自动完成逻辑编译、分割、优化、布局、仿真等多个步骤。

EDA技术最大的优势在于用软件的方法来实现硬件的实际功效。一项设计最重要的部分是仿真和调试,采用EDA技术进行设计时,从设计的高层次上对设计进行全局纵览,有助于早期改造结构设计上的毛病,避免工作量的增加,也可以减少进行逻辑功效仿真的工作量,增加设计的成功率。

二、将EDA技术应用于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课程设计

计算机是一个典型的复杂数字系统,如果在计算机设计系统开发中加入EDA技术的软硬件设计平台,不仅可以提高系统设计与调试的敛率,也可以节约硬件开发成本,缩短设计周期。因此在计算机组成与结构的实践教学中,要不断提高学生利用现代化的电子技术手段进行设计的能力。当然,EDA技术将成为计算机组成与结构实验教学的发展方向。

(一)课程的实施方案

课程设计是要完成模型计算机的设计以及FPGA的实现,而课程实验则是用来验证计算机的各个组成部件以及其具体的逻辑功能的。这两种课程内容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的硬件系统中各个部件的具体组成原理、逻辑实现方法及其具体的设计方法,从而建立一种整体的概念,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独立分析设计的能力。计算机组成与结构的课程设计中运用了多门课程,比如计算机组成原理、VHDL、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等,这些课程都能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很好的提高。因为该课程设计不仅在理论上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在实践上则要求学生具有电路分析与设计、能进行完整实验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

计算机组成与结构实验教学中,进行课程设计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进行系统的总体设计,画出模型机的数据通路框图;其次是设计微程序控制器或者硬联线控制器的逻辑结构框图;开始设计机器指令格式和指令系统;由给出的课程题目和设计指令系统来编写相应的汇编语言,进行仿真等。

三、将EDA技术应用于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课程实验

进行课程设计之后就可以进行具体的课程实践。在进行课程实践之前,要掌握具体的设计方法。计算机的CPU包含基本的功能模块以及与基本功能模块相连的数据通路。在进行课程设计实践时要掌握基本功能模块的具体功能以及各自的特点,再对每个模块进行设计、调试、软件仿真和硬件设计等。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课程设计实验中采用的CPU采用大多是单总线系统结构的16位CISC CPU,EDA软件大多是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工具软件。

(一)基本模犁计算机的设计

在具体的课程设计中,为了保证清晰的系统结构,一般在系统的顶层结构采用原理图输入法,而在其他的模块都采用VHDL语言进行设计。对各个模块进行处理时要在文本编辑器中输入每一个单元模块所对应的VHDL源程序,并且要对各个源程序进行编译,可以产生相应的图元,供顶层的电路调用使用。各个模块的图元可以生成图元库,运用EDA技术进行实验课程,很重要的一步就是要进行软件仿真,而仿真的元器件就来源于图元库。在图形编辑器中可以对图元库中的各种图元进行调用,再根据数据通路的总体框架图连接成顶层电路图,就可以进行电路的仿真。计算机组成与结构实验所设计的CISC模型机的顶层电路图中有很多基本器件模块,比如时序信号发生器、程序计数器、算术逻辑运算单元、移位寄存器、指令寄存器、比较器、地址寄存器、一个控制单元等。而这些模块也共用一组16位的三态数据总线。

系统结构中的存储模块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存储元件由嵌入式阵列块构成,通过调用宏模块并设置模块相关的参数来实现存储功能。系统的各个部分都承担了不同的功能,其中,存储CPU主要是对指令和数据进行执行,具体的过程是处理器从存储元件中读取相应的指令,CPU再执行指令来运行下行的各种程序,整个过程中的指令都被存储在指令寄存器中。译码过程由控制单元完成,控制单元主要是控制相应的信号进行相互作用,并且控制各个处理单元来执行这些指令。

系统结构中的控制模块其实是一个状态机,它主要控制CPU的各项动作之间的顺序,比如取指令、译码、执行指令,控制模块进行操作时要针对各个动作发出具体的时序控制信号,使得计算机内部的各个动作都能进行协调的工作,进而完成各个指令的具体功能。这种方法与微程序设计方法不同,微程序设计法主要在控制存储器中写入微指令,通过控制微程序来执行具体的控制指令。

(二)软件设计

当系统CPU得到一个复位信号后,系统即开始进行复制操作,复位信号是使CPU内部状态复位的一个信号操作。一般说来,系统的每个寄存器都有不同的功能,寄存器1主要存放模块的的起始地址,寄存器2主要存放系统目标区的起始地址,而寄存器6则主要存放被复制模块的末地址。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判断数据模块的复制工作是否已经结束,若已经满足结束条件则可以停止运行,否则要继续记数直至数据模块复制完成。

将设计的程序输入并且进行编译之后,还有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仿真,仿真也是对设计进行验证的一个重要步骤,若在仿真中发现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则要及时找出原因进行改正,以保证最终结果的正确性。

结语

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课程是锻炼学生积极思考以及提升其思维能力的重要课程,不同的设计对象和内容导致设计的具体内容完全不同,这也考验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由于EDA技术与计算机输入技术、逻辑编程和仿真等方面都有紧密的联系,而且在硬件实验之后有具体的图像可以进行对比,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具有很好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也能提高学生进行软件开发的能力,可以达到课程设计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智勇.计算机原理课程设计的改革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27(5):71—73

模具课程设计总结篇5

关键词:塑料模具;一体化;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053-02

《塑料模具设计》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随着社会发展,企业用人要求不断提高,急需既能看懂图纸、熟练掌握UG、Pro/E等软件,又具有实际操作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1]。如何适应目前市场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成为摆在高职院校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

一、两轮课程教学实践总结

本人多年担任《塑料模具设计》课程的主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经验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在第一轮课程教学中,沿用了一般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即把《塑料模具设计》课程作为一门纯理论课来上,选用的教材为沈言锦主编的《塑料工艺与模具设计》,教材内容分为四大部分共十章内容:(1)塑料。介绍塑料的基础知识、性能及常用塑料种类。(2)塑料成型的工艺与装备,简要介绍塑料成型的工艺过程及各种塑料成型设备。(3)塑料制品。介绍塑料制品的结构工艺性。(4)模具。介绍注射模、压缩模、压注模、挤出模、气动成型模具的设计。内容面面俱到,涉及内容广,但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课程的内容及教学安排像本科院校,教材内容枯燥,且知识量较大,我们高职的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不愿意学习。

2.教学手段单一。《塑料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的核心是模具设计,课本中有大量的模具总装图及各种机构的示意图(如:各种顶出机构、侧向分型与抽芯机构等)。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空间想象能力及分析能力,学生要读懂这些图的难度较大。

3.教学内容全面但重点不突出且缺乏实践。例如浇口的设计,课本一口气总结了九种浇口类型五条设计原则。学生根本就掌握不了,且没有实际的设计举例,使得学生就算死记硬背记住了,将来还是不会用。在第一轮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模具课程的教学做了一些改革。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素质为本位,确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在课程的安排上,模具设计与UG课程一体化教学,取得了以下效果: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相比单纯的讲解理论知识和软件操作命令。一体化教学的优点在于,可以使学生上课学习的理论知识迅速应用于模具设计中去,如:《塑料成型模具》课程“成型零部件设计”一节中首先说明了什么是分型面、分型面的分类、分型面选取的原则。这种概述性的知识内容较多、较抽象,学生很难完全掌握。然后安排上机,用UG软件,通过具体产品分型实例的讲解,使学生在掌握UG操作命令的同时,经一步加深对分型面的理解。理论知识迅速应用于模具设计的实践,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②丰富了教学手段。课本平面图很抽象,很难讲解。学生想象不出来的模具结构,在UG软件中把实体调出来,把相关的零部件分别隐藏和显示,就非常形象了,学生也很容易就可以看懂。③提高了学生设计模具的能力。通过一体化的教学,学生在学习模具设计理论知识和UG命令的同时进行简单和中等复杂模具的实际设计,提高了他们模具设计的实战能力。④丰富了考核手段。纯理论课的学习,一张试卷,很难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也难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一体化教学模具设计实例的考核,在考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同时,也考核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存在的不足

《塑料模具设计》课程的一体化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不足。

1.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实物。由于教学计划安排不合理,模具拆装实训安排在模具设计课程的后面,学生学习了一学期的模具,却从未见过真实的塑料模具,对模具结构的理解是不深刻的。

2.模具设计纸上谈兵。模具设计是典型的弱理论的行业。很多的结构设计、参数的选择,靠的是经验。仅仅依靠设计手册,没有去相关的模具企业参观实习,这就使学生的设计缺乏实战。

3.设计效果没法检验。学生设计的模具不加工,不安装到注塑机上生产,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仅靠任课教师来评价,不直观,学生认识也不够深刻。因此,有必要把模具零件加工实训和注塑生产实训跟模具设计课程贯通,整合在一起。

三、一体化教学改革

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我深刻的认识到,要培养技术过硬的注塑技术人才,就必须对我们现在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以满足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

1.教学目标。要进行课程教学改革,首先必须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教学目标要按照以任务为驱动、以工作为向导、以能力为目标的改革思路进行全面的设计,使其内容更细、更丰富、更具体、更具有操作性。《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我们围绕总体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来设计[2]。①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用UG软件设计中等复杂程度注塑模且具备模具加工、拆装和调试的能力。②能力目标。具有设计塑料注射模的能力;UG软件的使用能力;注射模具制造加工的能力。③知识目标。掌握塑料的分类、特性;掌握常用注塑模具的结构特点及相关零件的设计计算;掌握注射模拆装的基本常识;掌握注射成型机的操作及注射成型工艺参数的选择。④素质目标。设计是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积极开拓创新的能力。

2.教学内容。在传统的《塑料模具设计》的教材里,学生很难抓住要领。按照哲学“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认知理论,我们把教学内容分为三个模块,即注塑模具拆装实验模块、塑料材料及制品的认知和注射模设计模块、典型注塑模具设计实训模块。①塑料模具拆装实验模块。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课程之前,首先要有感性认识。本模块主要包括几套典型塑料模具的拆装、测绘、总装配图绘制。②塑料材料及制品的认知和注射模设计模块。整合旧教学计划中的《塑料模具设计》课程和《UG NX标准教程》两门课程。③典型注塑模具设计与加工实训模块。

3.评价体系。要建立一体化教学体系,就必须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显然以往一张试卷来考查学生的考试模式已经不再适用,需要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综合考查学生的能力。评价体系包括:①基本知识的考查。包括塑料种类及特性的知识;塑料制品的结构工艺性的知识;注塑模具结构及零件设计的基本知识;UG注塑模块的基本命令。②基本操作能力考查。在模具拆装及测绘、模具加工的实训过程中,实习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出学生的成绩。③综合素质考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实际设计模具的能力。

四、面临的问题

1.师资问题。推行一体化的塑料模具设计课程体系,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模具设计的实践经验,有大量的时间跟学生共同解决模具设计中遇到的问题。

2.设备问题。推行注塑模具设计与加工的一体化以后,实训设备不能在各平行班之间轮换使用,使得设备明显不足。要解决设备平时闲着都不用,大家一个时间挤着用又不够的问题。设想以下解决方案:各班采用不同的注塑模具设计实例,学时安排上有的设计少、加工多,有的设计多、加工少,交替进行。这样在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既保证了各班级都有设备可用,同时也可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刘海庆.高职院校《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8,(2).

[2]莫盛秋.浅谈《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教改实践[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

模具课程设计总结篇6

例如浇口的设计,课本一口气总结了九种浇口类型五条设计原则。学生根本就掌握不了,且没有实际的设计举例,使得学生就算死记硬背记住了,将来还是不会用。在第一轮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模具课程的教学做了一些改革。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素质为本位,确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在课程的安排上,模具设计与UG课程一体化教学,取得了以下效果: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相比单纯的讲解理论知识和软件操作命令。一体化教学的优点在于,可以使学生上课学习的理论知识迅速应用于模具设计中去,如:《塑料成型模具》课程“成型零部件设计”一节中首先说明了什么是分型面、分型面的分类、分型面选取的原则。这种概述性的知识内容较多、较抽象,学生很难完全掌握。然后安排上机,用UG软件,通过具体产品分型实例的讲解,使学生在掌握UG操作命令的同时,经一步加深对分型面的理解。理论知识迅速应用于模具设计的实践,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②丰富了教学手段。课本平面图很抽象,很难讲解。学生想象不出来的模具结构,在UG软件中把实体调出来,把相关的零部件分别隐藏和显示,就非常形象了,学生也很容易就可以看懂。③提高了学生设计模具的能力。通过一体化的教学,学生在学习模具设计理论知识和UG命令的同时进行简单和中等复杂模具的实际设计,提高了他们模具设计的实战能力。④丰富了考核手段。纯理论课的学习,一张试卷,很难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也难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一体化教学模具设计实例的考核,在考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同时,也考核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存在的不足

《塑料模具设计》课程的一体化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不足。1.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实物。由于教学计划安排不合理,模具拆装实训安排在模具设计课程的后面,学生学习了一学期的模具,却从未见过真实的塑料模具,对模具结构的理解是不深刻的。2.模具设计纸上谈兵。模具设计是典型的弱理论的行业。很多的结构设计、参数的选择,靠的是经验。仅仅依靠设计手册,没有去相关的模具企业参观实习,这就使学生的设计缺乏实战。3.设计效果没法检验。学生设计的模具不加工,不安装到注塑机上生产,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仅靠任课教师来评价,不直观,学生认识也不够深刻。因此,有必要把模具零件加工实训和注塑生产实训跟模具设计课程贯通,整合在一起。

三、一体化教学改革

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我深刻的认识到,要培养技术过硬的注塑技术人才,就必须对我们现在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以满足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1.教学目标。要进行课程教学改革,首先必须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教学目标要按照以任务为驱动、以工作为向导、以能力为目标的改革思路进行全面的设计,使其内容更细、更丰富、更具体、更具有操作性。《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我们围绕总体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来设计[2]。①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用UG软件设计中等复杂程度注塑模且具备模具加工、拆装和调试的能力。②能力目标。具有设计塑料注射模的能力;UG软件的使用能力;注射模具制造加工的能力。③知识目标。掌握塑料的分类、特性;掌握常用注塑模具的结构特点及相关零件的设计计算;掌握注射模拆装的基本常识;掌握注射成型机的操作及注射成型工艺参数的选择。④素质目标。设计是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积极开拓创新的能力。2.教学内容。在传统的《塑料模具设计》的教材里,学生很难抓住要领。按照哲学“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认知理论,我们把教学内容分为三个模块,即注塑模具拆装实验模块、塑料材料及制品的认知和注射模设计模块、典型注塑模具设计实训模块。①塑料模具拆装实验模块。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课程之前,首先要有感性认识。本模块主要包括几套典型塑料模具的拆装、测绘、总装配图绘制。②塑料材料及制品的认知和注射模设计模块。整合旧教学计划中的《塑料模具设计》课程和《UGNX标准教程》两门课程。③典型注塑模具设计与加工实训模块。3.评价体系。要建立一体化教学体系,就必须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显然以往一张试卷来考查学生的考试模式已经不再适用,需要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综合考查学生的能力。评价体系包括:①基本知识的考查。包括塑料种类及特性的知识;塑料制品的结构工艺性的知识;注塑模具结构及零件设计的基本知识;UG注塑模块的基本命令。②基本操作能力考查。在模具拆装及测绘、模具加工的实训过程中,实习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出学生的成绩。③综合素质考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实际设计模具的能力。

四、面临的问题

模具课程设计总结篇7

论文摘 要:为了能够提高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力度,以《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为例,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通过实践,验证了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育的课程建设具有明显的效果,提高了高职生的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对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已经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就。卢龙飞研究了工学结合模型下职业教育公共英语课程建设的相关问题,探索了职业教育中的英语和专业相结合的新方法,提出了课程目标调整、课程内容转换以及教学方法改革等途径,从而使职业教育中的公共英语教学更加具有职业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杨润丰等人对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的改革模式进行了深入地探索,提出了加强实践教学比例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和企业生产以及实际应用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卢菊洪等人研究了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构建模具专业课程体系的方法和有效的教学模式,从而使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更加适应时展的要求。胡茵等人研究了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相关问题,从工学结合模式的内涵出发,提出了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创新和拓展的应对策略。王婷提出了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课程评价体系建立的方法,分析了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课程评价的含义,并且提出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从已有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是目前的热点,将工学结合的基本思想融入到《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在模具设计和制造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通过广泛的社会需求调研,与江铃集团模具分厂、香港惠迪股份有限公司华高电子五金厂等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座谈、研讨,明确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主要技术岗位,从而确定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主要技术岗位为:在机电领域内从事产品开发、模具设计、模具制造与维修、设备维护、机床操作与加工等工作。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必须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独立完成机电领域的产品开发、模具设计、制造、管理、应用研究、机床操作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根据模具设计和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为模具设计和制造专业的专业核心主干课程,通过《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冲压工艺的编制方法、冲压模具的设计、制造和维修理论和实践知识,同时能够掌握冲压件的质量检验和分析方法。

二、《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一)在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设置过程中应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根据模具设计和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确定出人才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并且设置相应的职业技能实训课。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应该积极地和企业进行协作,提出课程开发、课程设计、课程执行和课程评价的相关措施。并且关注《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的综合化、模块化以及项目化的建设。

(二)设置和课程对应的“体验课”,给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环境,通过实际的操作过程,使学生得到技能上的训练,并且逐步地掌握未来工作所必备的技能。在教学过程的真正主体是学生,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回答问题,完成设计,从而达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效果。

(三)加大“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专业师资是制定和实施科学课程体系的保证。双师型师资的确定,不仅仅是指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一些相关培训,而是高职院校能够为教师争取到一些可以参与企业实际生产的机会。通过在企业的实际训练,能够使高职院校的教师发现自身在课程教学中的缺陷,从而能够使以后的教学可以和企业的实际需求更加紧密,从而能够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建设的策略

(一)加强《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设置为1:1,或者使实践教学的比重更大一些。通过开展项目化的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并且逐步地把实际项目中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讲解,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理论教学中,加强模具设计基本理论的深入研究,加强模具设计相关工作过程的介绍;在实践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根据工作的实际过程,对职业技能的教学进行精心的指导,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冲压工艺的编制、冲压模具设计、模具的装配和维护以及冲压件质量检测与分析等专业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新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查找资料和文献的方法能力。

(二)完善《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

通过和企业专家以及课程专家进行沟通和交流,总结出具有普遍适应性的、和《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有关的教学内容。

1.主要包括冲压生产和冲压模具,前者可以通过生产情景录像来进行教学;后者可以通过典型模具的工作过程录像来进行教学。

2.主要包括冲裁件质量问题分析、弯曲件质量问题分析、拉深件质量问题分析和成形件质量问题分析,可以通过一些实际生产中的次品件进行演示教学。

3.主要包括工艺性分析、生产方案的制订、冲裁模总体结构设计、工艺计算和冲裁模零部件结构设计。可以通过冲载件(托板)进行教学。

4.主要包括工艺性分析、生产方案的制定、弯曲模总体结构设计、工艺计算、弯曲模零部件结构设计。可以通过弯曲件(支架)进行教学。

5.主要包括工艺性分析及拉深次数的确定、罩壳的生产方案的制、拉深模总体结构设计、罩壳的工艺计算、拉深模零部件结构设计。主要通过拉深件(罩壳)来进行教学。

6.主要包括气瓶的成形工艺分析和气瓶的缩口模设计。主要通过成形件(气瓶)来进行教学。

(三)开发出适合“工学结合”模式的课程教材。通过和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及一线员工开展研讨,对模具设计与制造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及工作过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整理,在此基础上,与江铃集团模具分厂、香港惠迪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新型《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材,教材内容的制订以冲压件的工艺性分析、工艺规程的制定、冲压模具的设计、制造过程中的工作任务为主线,将典型零件的冲压加工方法归类为冲裁模设计、弯曲模设计、拉深模设计及成形模具设计,新教材结构清晰,教学目标明确,内容选择恰当,教材难度适中,选取的工作任务真实,具有代表性且实践性强,满足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四)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在完成教学设计后,我们按照“工学结合”的精神,遵循“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师引导,学生主体”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项目导向是指依托来源于企业真实的冲压件模具设计项目为载体;任务驱动是指以分配任务的形式,使学生按照实际工作流程进行设计,并在设计过程中自主学习;教师引导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灌输者转换成解决问题的引导者,提出问题,并给学生相应的引导文件;引导学生学习与掌握与职业岗位所要求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操作规则。学生主体是指在教学过程的真正主体是学生,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回答问题,完成设计,从而达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效果。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注重培养学生的群体化协作学习能力。学生群体化协作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通过一些相关的实例(如实验实训、综合实训、学科技能竞赛、体育比赛和辩论赛等)来引导学生群体化协作学习和工作,从而使学生能够树立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群体化合作能力。利用BBS、微博和QQ群等网络的形式,进行充分地沟通和交流,并且形成一致意见,从而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

(五)完善课程考核方式。将以前片面对理论知识的考核改革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考核,可以利用过程性的评价方式,将学生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的学习态度、平时作业情况、实践操作情况、以及工学结合模式下下厂实习等都在考核的范围内,从而能够提高评价的全面性,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终达到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四、结论

经过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的实施,构建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精心选择并组织以真实冲压件模具设计和制造为载体的教学内容,采取现代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对冲压生产及其规律有生动、直观、全面的认知。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完成设计,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的效果,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了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而且还节省了企业的二次培训,因此使得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唐永泽,等.以工学结合为主线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1).

模具课程设计总结篇8

关键词:模具制造专业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课程体系

目前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始终没有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理论和实训教学相脱节,课程内容与生产实践相脱节。学生学非所需,学非所用,知识与能力不相配,无法适应生产一线的需要,因此,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一体化教学的课程体系十分必要。从2011年9月起,笔者所在学校在10级高技和中技模具制造专业班级中分别挑选一个班进行教学改革尝试,对模具专业教学的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并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行专业教学,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了明显提高。通过比较,高技班取得的教学效果比中技班好,因为高技班的学生知识面更广、理解能力更强、自觉性更高,而中技班挑选优秀的学生组班开展“一体化”教学,则效果会更好。

一、课程体系的建立

根据社会对模具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要求,我们决定将模具制造专业(高技班)课程划分为三个模块,即:基本素质模块、模具专业技术模块、模具专业实训模块。在教学课时安排上,理论与实训约为1:1。

1.基本素质模块

该素质模块能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计算、语言表达、公文写作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知识,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的基本素养。

开设的课程有:数学、语文、英语、德育、体育、计算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等。

2.模具专业技术模块

该模块能让学生熟练掌握机械制图、AutoCAD、Pro/E、模具结构、材料、制造、工艺、夹具、安装、调试、维修、先进制造技术等知识,能胜任计算机绘图员、模具设计员、模具制造工艺员、模具调试工、机床夹具设计员等工作。

开设的相关课程有: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计算机在模具设计中的应用、机械基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电工学、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冷冲压/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机床夹具、复杂模具安装调试与维修、先进制造技术等。

3.模具专业技能实训模块

该模块能让学生掌握模具制造的各种设备、加工方法、工艺等相关知识,并完成一套冲压模和一套注塑模的完整加工,能胜任模具钳工、车工、铣工、磨工、模具调试工、数控机床操作工、冲压机操作工、注塑机操作工、检测仪器操作工、产品质量管理员等职位。

开设的相关课程有:金工实训、钳工实训、数车实训、数铣实训、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模具拆装和测绘实训等,教学过程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二、课程体系的实施

模具专业实训与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应紧密相连,冷冲压、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的学习和冲压模、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相对应,机械基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课程的学习和金工实训、钳工实训相对应。

理论知识的学习内容和实训内容相对应。通过两套模具的完整加工,将计算机制图(AutoCAD)、计算机在模具设计中的应用(Pro/E)、线切割编程、机床夹具、复杂模具安装调试与维修、冷冲压/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等课程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每门课程都有了相对应的项目(模具中的零件),而所有的项目又有了一个总体的目标(一套完整的模具)。例如计算机制图的教学可以用模具上的导柱、导套等零件的绘制作为项目,线切割编程的教学就可以用型芯、型腔的加工作为项目。这样,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目的性强,理论和实训就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三、教学效果的总结

1.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学生能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进行反复对照、理解,从而缩短了认知过程,加深了记忆,能更易理解、更快接受专业知识,能更迅速掌握技能。

2.学生的实操技能有了明显的提高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操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一个个由易到难的工作任务,最后制造出一副完整的模具,学生对学习充满了自信,对操作充满了热情,操作技能也在不断提高。

3.师生之间的互动大大增加

教师能比较直观地了解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的程度,能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而学生也能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纠正操作过程中的错误。

4.教学过程可融入企业对员工的要求

按照企业要求管理和培养学生的安全生产意识、文明生产观念、团结协作精神、认真负责的态度、爱岗敬业精神和良好职业道德,最终培养出良好的职业习惯。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