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大学实用语文总结8篇

时间:2022-05-07 10:20:39

大学实用语文总结

大学实用语文总结篇1

关键词:文言虚词;高中语文;授人以渔;知识迁移

概括地说,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助词、连词等等,它们在文言句式中各司其职,只要我们教法得当,就会让学生轻松掌握各种文言虚词的作用、意义和用法。这里就从教学实践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句中求意法

虚词虽然没有实意,但是没有虚词就无法理解句子的意思,反过来结合句子理解虚词才是正道。下面笔者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鼓励学生大量阅读文言文,读多了就产生了语感,就能站在句式的高度来推定虚词的意思。比如,大家都看过古装剧,可能比较熟悉“何罪之有”这个句子,知道这句话的含义,所以很容易理解“之”在这里代表倒装(状语前置)。

2.根据上文推定。例如,《孔雀东南飞》里面的“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学生根据阿母说话的意思是“千万不要为一个女人去死,你们贵贱不同哪里算薄情呢”,就可以判断“何”的用法是“怎么”这个义项。可见,句中求意法是照顾大局的最基本的虚词学习的方法,我们千万不能断章取义,那样肯定理解有失偏颇。

二、从固定格式推定

虚词和实词既然各司其职,那么虚词当然有虚词的固定位置,虚词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对虚词在固定位置中发挥的作用了然于胸,这也是语文教学中的建模思想。例如:

1.虚词放在动词前后表被动句式:“鲁隐公慈而杀于弟”中的“于”;在谓语动词前加“见”表被动:“厚者为戮,薄者见疑”中的“见”;“为+实施者”表被动:“止,且为三军获”。

2.虚词表示倒装句:如“何陋之有”“何罪之有”表示状语前置,“唯利是图”的是表宾语前置等。另外,还有“是以”为“以是”表示的倒装,翻译成“因为这”也是一个固定格式。虚词的固定格式需要我们认真总结,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实际上,虚词在语法中比实词灵活,它能在不同的场合体现不同的意思,表达不同的语气,抒发不同的感情。也正是因为虚词的灵活,才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对虚词进行总结,完成知识建模,全面掌握千变万化的虚词功能。

三、总结加上练习

文言虚词教学可以采用总结虚词用法,然后进行训练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积累知识量较少的情况来看,教师利用课文中出现的虚词进行用法总结,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量。同时,在总结之后进行相应的习题训练,能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虚词的用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利于形成知识运用能力。例如,较为常用的虚词“之”在文言文课外之中经常出现,教师可以针对“之”进行虚词用法总结。

1.用作代词。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如:操蛇之神闻之(《愚公移山》)。

2.用作助词。相当于“的”或者是不存在意义。

3.用作动词。译作“到”“往……去”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

然后组织练习题目: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到,往)

(2)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3)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主谓之间,无实义)

(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这种教学方法虽然比较传统,但是有利于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也有利于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导,让学生学会“总结知识点”逐步养成不断积累、不断运用的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文言虚词教学的心得体会。总而言之,文言文虚词教学有多种教学方法,重点是教师要利用这些学习方式做好教法的转变和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大学实用语文总结篇2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复习技巧;探讨

中图分类号:G423.07

1.前言

在进入高三阶段后,证明学生已经踏上高考的路途。众所周知,高三教学不仅非常枯燥,而且非常艰辛,因此,想要从根本上提高语文复习的质量,既要求教师应该认真工作、刻苦钻研,又要在实践中不断的进行总结,为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作出巨大的努力。以下是对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总复习技巧和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

2.正确对待复习

在高中语文总复习阶段,有些教师错误的认为复习等同于复收,借助复习弥补之前的学习漏洞,这样一来,教师只是简单的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练习,有些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回答;也有些教师只是粗略的将重点知识重复一遍;甚至有些教师认为复习课可上可不上,并没有布置更多的学习任务。然而,上述这样的观点是非常错误的。事实上,复习是整个高中教学阶段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特别是进入高三阶段,总复习极其的重要。教师引导学生科学的复习,能够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以便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并且,通过对高中语文的总复习,能够使学生及时查缺补漏,教师可以举一反三,及时弥补教学不足。这样一来,教师就必须正确对待语文的总复习,同时还要制定一套完善、可行性较强的复习计划,认真备课、采用合理的复习方法,从而提高高中语文复习的质量。所以,复习质量的提高,教师的任务极其艰巨。

3.进一步明确复习目标

对于高中语文复习目标的确定,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学习。在进入语文总复习阶段,应该熟练掌握知识体系进行合理复习,重点是对重点和难点的复习,这样一来,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减少解题阻碍,紧扣得分点。其次,结合课程标准进行复习。高中语文复习按照题型、内容等完成复习目标。尤其是教师把握好题目的难易程度,如果选择的复习题目较难,那么很容易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题目难度偏小,又达不到考查学生的目的。再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复习。教师要正确把握学生的求知心理,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要分别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因材施教。

4.增强复习教学的创新性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高中语文复习过程中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要受传统教学方法的约束和限制,更多的是教师让学生进行创新思考。例如:在鉴赏诗歌过程中,通常是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其中,"知人"指的是将作者和作品紧密联系在一起;"论世"指的是要将作者所处的时代与背景加以了解,从而更好的了解作品。近年来,高考始终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减少猜题、押题产生的负面影响,尽量将考试题目的诗歌不要选择名人名篇。这样一来,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时,使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传授给学生一套鉴赏诗歌的可行性办法。

5.突破重点与难点的学习

近年来,高考试卷中,对诗歌或者文章的鉴赏比例非常大。这样一来,"赏析"成为语文复习较难的一类题目,由于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太多的知识储备,因此,担心此类问题的学习。一般来说,对诗歌、文章的赏析都是对作品写作技巧、内容等进行理解,任何一种问题都离不开上述题目的分析。只有多进行此类练习,便会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由此看来,想要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是非常简单的。

6.认真总结复习规律

在进入高中语文复习阶段后,教师要正确的引导学生理清知识结构,进而找出规律。例如: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不善于运用成语,但是,对成语的应用又是很常见的一种题目。所以,在复习阶段要进行总结。如:在在语句中应用"络绎不绝"一成语时,应用的对象是人,而不能是其它的事物。

7.优化复习方法

高中语文复习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准确解决的能力。想要达到此目标,只靠教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最主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去思考和解题。因此,教师就应该帮助学生总结解题的技巧。例如: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快速阅读文章、通过所学知识,大概了解其内容;第二,结合题目要求,在文章快速找到此句子;第三,试着去翻译,从而找出最为合适的答案。如果题目要求翻译文章的某句话,那么就要把它放在文章中的段落中去理解,结合语境,其它和所翻译语句无关的直接可以不考虑。一般来说,解决文言文题目的思路大致相同,尽管出题的方式多样化,而学生只要熟练掌握解决方法,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语文总复习的效率,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更为优异的成绩。

8.结束语

总体来说,想要使语文复习收到良好的学习效率,教师就必须结合教材要求,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利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复习,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复习教学过程中,从而快速深入的较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提高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在高考中取得更为优异的成绩,从而在实践生活中,能够更好的应用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1]郝建梅.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总复习技巧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23)

[2]张丽辉.浅谈高中语文总复习[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10)

大学实用语文总结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总结;引用;拓展

谢榛云:“结语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好的课堂小结能够发挥承上启下、拓展延伸的积极作用,这要求教师能够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总结的深度,这样才能提高总结的整体效果。因此教师在总结阶段应该树立正确的认识:“结语”不等同于“终止”,而是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拓展学习的开始。但是目前存在一些教师忽视总结甚至一笔带过的情况,这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效果的提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引用”来实现语文课堂的总结与拓展,进一步实现语文教学的情感化与生活化。

一、总结,言之有物

总结是每堂课精华的凝结,必须要做到言之有物、发人深省。在总结的过程中,教师既需要注重承上启下,同时还应该做到举一反三。为了避免总结阶段知识内容的空洞枯燥,教师可以从课文内容入手,借相关的内容深化学生对重点知识、作者的认识,鼓励学生运用系统、联系的观念去分析全文。

《林黛玉进贾府》就选自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文章描写了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情景,将情与景描写得栩栩如生,灵动地刻画了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贾母等不同人物的形象,介绍了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在对全文进行赏析解读之后,学生对作品的主要人物都有了自己的理解、对内容也有了深入的思考。教师利用总结的机会,抛出俞平伯对《红楼梦》一书的评价:“以我的偏好,觉得《红楼梦》作者第一本领,是善写人情。细细看去,凡写书中人没有一个不适如其分际,没有一个过火的;写事写景亦然……我还觉得《红楼梦》所表现的人格,其弱点较为显露……凤姐的权诈,探春的凉薄,迎春的柔懦,妙玉的矫情,皆不讳言之。即钗黛是他的真意中人了,但钗则写其城府深严,黛则写其口尖量小,其实都不能算全才。”这里的引用看似是对《红楼梦》全文的总结,将人物的形象与特点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但其实这些在《林黛玉进贾府》中就可见一斑。学生在俞平伯的评述下,自觉对文章中人物的性格进行了探索性回顾,联想到了很多不经意的、细小的情节,从而对《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人物、故事情节等内容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二、引申,引导探索

课堂小结不仅需要关注对全文的概括性描述,同时也要进行拓展式引申,让学生对于同类或者异类的文章、经典语句以及相关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对此,教师应在突出主题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觉参与到引申拓展的过程中,用丰富的课外知识充实语文课堂。

庄子的《秋水》中就包含了大量的人生哲理与思想内涵,短短的几节课时间并不能满足学生对这些内容的深入探究,需要教师在小结阶段进行拓展延伸,在开拓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我国传统哲学思想、价值观念进行主动地探索。因此,教师在小结阶段提出问题:“河伯在看到北海时感慨:‘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正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人必须要有自知之明,避免主观意识上的片面性。通过《秋水》(片段)中河伯的故事,大家还能联想到哪些相关的道理或者是故事?”有的学生立即联想到井底之蛙的典故,并且联系自身对这一思想认识进行了分析,提出“人贵有自知明”“谦受益,满招损”等观点。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入庄子《秋水》以及其他经典著作中的故事、哲学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抒情,情动于衷

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而文学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教师应该在发挥这种感染力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受到文本所具有的情感魅力。

鲁迅先生的作品《拿来主义》中讨论了对文化批判性接受与继承的问题,文章在语言上秉承了鲁迅先生一贯犀利、风趣、幽默的特点。这篇文章本身就是对“送去”与“拿来”的思考,学生须达到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才能实现本文教学的目标。在小结阶段,教师应该引入一些鲜活的案例。例如,教师可以引用2010年张家界景点“南天一柱”更名为“哈利路亚山”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比对这种西化所带来的影响。借此,教师再指出目前社会上存在的全盘“拿来”的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爱国情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组织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崇尚的中国风,帮助学生形成民族自豪感与正确的文化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在这种引导下,很多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继承、接收与发展进行了观点阐述,从自身出发阐述了如何发展中国特色文化的看法。这种情感牵动式的总结不仅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也避免了作者情感与思想内容的单调传输。

四、链接,融入生活

语文教学不能仅从书本入手,而是应该加强与生活的联系,通过精彩实践活动、生活案例与经验等内容的引入,开展丰富多样的总结教学,这样才能突出语文教学的现实价值,促进学生开展深入多面的思索。而学生既是课堂的主人,也是生活实践的主体,教师应提供机会让学生主动联系实际、融入生活。

老舍的散文《想北平》通过质朴简单却温暖感人的语言,表现出了他对家乡浓厚深沉的爱。在读完全文之后,学生认识到思念不是从大的方面入手,即使是普通的四合院、青菜、扁豆也能融入情感于其中。在总结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思考:“你有没有离开过家乡、离开过父母身边?当产生这种思念之情时,你脑中最先想到的是什么?”随后,教师再对这种思念之情进行进一步的升华,将其与爱国之情、民族气节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围绕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话谈谈在面临国家遭到侵犯时,自己会产生怎样的情绪,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这种生活化的教学与点拨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对情感的融入、拓展与延伸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语文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与感悟的终止,更不意味着学生与文本沟通交流的断绝。在总结阶段,教师应通过适当的引入与延伸,带动学生与文本进行全面、深入、多哟蔚慕涣鳌6源耍教师应该拓宽自身的见识与认知,运用扎实的文学储备、生活经验、思想情感对结束语进行巧妙地设计,让学生在自主总结的同时,产生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这样才能为接下来的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寿清.引用拓展,让语文课堂小结熠熠生辉[J].基础教育课程,2016,(5).

[2]张玲,冯明亮.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课堂小结[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9).

大学实用语文总结篇4

关键词:大学英语写作 教师反馈 同伴反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095-02

A Comparison of Peer Feedback and Teacher Feedback in English Writing

Liu Yan Wang Bin Yin Li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of the Academg of Armored Forces Engineering,Beijing,100072 China)

Abstract:The study investigates the different effects of teacher feedback and peer paring and analysis the relevant data,the result indicate that:(1)teacher feedback has a significant role in enhancing the writing’s structure and contents;(2)peer feedback is effective in enhancing the students’ reader awareness and participation awareness,as well as developing the students’ writing interests.

Key Words:College Writing;Teacher Feedback;Peer Feedback

写作反馈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反馈,学员可以发现写作问题,了解写作的优缺点,从而提高写作能力。随着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从“结果教学”向“过程教学”的转变,写作反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反馈方式主要包括教师反馈和同伴反馈,在目前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反馈使用的较多,但在教学中,其弊端也不断的凸显,同伴反馈也有其合理性和科学性。在此情况下,进行了为期1年的两种写作方式对比研究,以期探讨适合本院学员的写作反馈方式。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

研究对象是某军校分级1班36名学员,学员经高考入校,进行分级考试,分入本班的学员英语水平无显著差异。把36名学员分为控制组和实验组,每组成员18名。通过对比研究,回答以下问题:

学员对两种不同反馈方式的态度如何?

两种反馈方式对学员写作水平有什么影响?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研究周期为1年,在实验周期内,学员进行4次经过两种反馈修改的写作任务。

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学员接受相同的写作任务,在规定的30min内完成第一稿写作。控制组学员进行传统的教师评改,学生得到反馈后,根据教员的评语对第一稿进行修改,规定时间完成第二稿的写作。实验组学员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组织,传阅小组成员文章,通过小组成员面对面的讨论完成文章的评阅,最终形成评改意见反馈给组员,组员根据评改意见对第一稿修改,规定时间完成第二稿的写作。

1.3 研究步骤

(1)前测。实验前,对本班学员进行一次作文测试,根据四级评分要求,进行总体评价和具体评价,测试结果显示,学员成绩无明显差异。

(2)分组及培训:根据前测成绩,把学员分为控制组和实验组。同伴反馈组的18名学员进一步划分为3组。培训实验组学员,以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给实验组的学员分发反馈所需的评估表,在表中列出评阅作文的主要参数,并给学生举例进行详细的评判说明,这样既有利于学员了解评判作文的标准,也有利于在自己的写作中融入这些要素。

(3)布置写作任务。每次写作任务都严格按照反馈流程进行操作,进行同伴反馈时,组长对反馈过程进行记录,以便保存和分析。

(4)后测。实验后,再对学员进行作文测试,内容题材和前测作文相似。对比分析前测和后测结果。

(5)问卷和访谈。实验后,对学员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以获取学员对两种反馈方式的意见和态度。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数据分析统计

根据教师反馈记录和同伴反馈记录,对反馈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教师反馈的反馈总数(232条)比同伴反馈总数(189条)多,两组反馈的侧重点和分布不尽相同。同伴反馈更注重语言表达(76条,占反馈总数40.2%)及语法和拼写(65条,占反馈总数34.4%),对篇章结构(18条,占反馈总数9.5%)和主题内容的反馈(30条,占反馈总数15.9%)较少;教师反馈对4个方面都有把握,特别是篇章结构和主题内容的反馈比同伴反馈要多(篇章结构反馈46条,占反馈总数19.8%;主题内容反馈64条,占反馈总数27.6%;语言表达反馈83条,占反馈总数35.8%;语法和拼写反馈39条,占反馈总数16.8%),教师反馈更注重的是文章的连贯、衔接、过渡以及整体布局。通过访谈发现该现象的原因在于,进行同伴反馈时,学员受知识水平及自身认知所限,在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时,更关注语法拼写、用词和语言的表达,并且能进行深入的讨论,但对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就不能提出更多的修改意见。

2.2 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分析

实验结束后,对本班36名学员进行问卷调查,有效问卷34份。问卷设计共涉及对反馈的满意度、能否增强写作兴趣、能否提高写作水平、改进意见和总体评价4个方面。并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各8名学员进行访谈。

大部分学员认为本学期的反馈方式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并喜欢本学期的修改作文的方式(教师反馈90.2%,同伴反馈61.8%)。除本反馈方式,还希望进行别的反馈方式,实验组学员全部支持,控制组学员也有90.5%的高支持率,说明学员希望进行不同的反馈方式。根据访谈结果,学员一方面想获得教师权威的评价;另一方面也希望和同伴进行平等的交流与沟通。根据问卷和访谈结果发现:虽然学员认为评阅同伴作文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水平,但更喜欢教师评阅。除了对教师的信任感和依赖感外,同学间的面子问题和军校学员的时间紧迫是主要因素。

2.3 前测和后测结果分析

学员前测和后测数据经分析可知:两组学员经过1学年的写作训练后,写作水平均有提高(控制组提高5.5分,试验组提高6.4分)。但提高的侧重点不同,教师反馈对学员篇章结构的提高有显著作用(控制组Sig(双侧)0.004,实验组Sig(双侧)0.449),而同伴反馈更注重的是语言表达(控制组Sig(双侧)0.390,实验组Sig(双侧)0.002)和语法拼写(控制组Sig(双侧)0.340,实验组Sig(双侧)0.020)。本数据结果和反馈分类数据结果一致。

3 结语

反馈是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环。本实验通过对教师反馈和同伴反馈的对比研究发现:教师反馈和同伴反馈对学员写作能力的提高有不同的作用:教师反馈对学员作文篇章结构的合理性和文章内容的充实性方面有明显的提高;同伴反馈能够增强学员的读者意识和参与意识,形成英语学习社群,同时提高学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兴趣。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该建立灵活多样的反馈机制,充分发挥每种反馈方式的优越性,激发学员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员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 费红.学生对写作互评的看法[J].中国英语教学(双月刊),2006(4):84-94.

[2] 李红,吴胜梅.英语写作中教师反馈对学生注意影响的研究概况[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88-91.

[3] 景晓平.研究生英语写作中的同伴反馈[J].南京邮电学员学报,2005(7):58-61.

[4] 王阳.我国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反馈和同伴反馈的对比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5] 周一书.大学英语写作反馈方式的对比研究[J].外语界,2013(3):87-96.

大学实用语文总结篇5

因此,《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研究》(王大来,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一书就是作者在平时的翻译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补偿文化缺省的有效成果的展示。本书从理论上总结了文化缺省的生成机制,对翻译研究者、翻译教师和研究生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专著在理论的指导下总结了翻译实践中文化缺省的补偿策略和方法,还就外宣翻译中的文化缺省问题作了专章的讨论,对译者和有志于学习翻译的学子,具有十分重要的使用价值。总体来说,本专著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本书从多个角度对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进行了论述。作者从多角度、多学科对翻译缺省进行了论述,不仅使读者对文化缺省有了全方位的认识,还能启发读者从多角度探索文化缺省现象的补偿方法。作者运用了几种理论对文化缺省进行了阐述。首先是语言学的图式理论。图式理论认为图式能帮助读者进行推断并预测未来,允许读者填充作者在文本中未提及的信息,推断作者的意图,因为两个人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那么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无法理解的意思。其次是文学的美学反应理论。作者引入伊瑟尔的美学反应理论阐释读者阅读文本获得美学价值享受的过程,从而探讨文化缺省补偿的首要原则:让译文读者重新感受到原文中的艺术审美价值。再次是文化功能理论。作者运用跨文化交际学的文化功能理论讨论文化缺省补偿,使译文读者获得文化探索的享受。这些理论包括意识形态理论、操纵理论、目的理论等,有助于翻译时依照接受语境的变化来选择文化缺省的补偿策略和方法。

第二,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翻译研究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把翻译实践的经验用理论加以总结和解释,得出规律性的策略与方法指导实践。《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研究》一书就是作者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加以总结的结晶。这些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又反过来对翻译实践具有非常高的指导价值。例如,在第五章中一类由于文化缺省而引发的翻译错误就是译名不统一,作者这里列举了“错误百出的北京英文标示牌”文中呈现的一段内容,其中杨文琴记者与北外教师刘永利共同统计出了北京的许多英文标识牌的错误。在这些标识牌中,出现的翻译错误达到了1200多处,这是令人深思的问题。这些英文标示牌本来为了给外国友人带来便利,结果却因为翻译错误造成了“国际玩笑”。同时,中央电视台曾经也在专题节目中放映了许多英文翻译错误的案例。例如:“服务台”(Information)翻译成general information;“意粉”(意大利通心粉的简称,spaghetti)被译为Idea Powder)。作者通过总结这些例子告诉人们,中国的对外宣传翻译没有起到良好作用,对外宣传翻译的质量普遍偏低。这一问题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大学实用语文总结篇6

二是对过去语文教学改革工作科学总结不够,特别是对历次新编语文课本试验和修改不够。 

三是教学方法基本上是老一套,改革和创新不够。 

四是语文水平测试的问题较多,特别是命题工作科学性不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逐渐现代化,语文教学作为中学的一门基础学科,越来越显得不能很好适应即将成为新世纪人才的学生在语文素质,特别是语文能力方面的实际需要。因此近一两年内,各地语文教师、语文教研工作者以及关心语文教学的学者、专家都纷纷对当前语文教学提出批评,强烈要求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进行改革,乃至汇合成一个响亮的呼声:“语文教学非改不可!”

当前语文教学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呢?我认为主要有如下四方面“不够”。

一是语文学科理论研究不够,不同主张之间互相交换意见不够。

从制订语文教学大纲到编写语文教材和进行语文教学,都需要以正确的学科理论为指导。就语文学科的性质来说,1963年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明确提出“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在语文教学大纲里确认语文具有工具性的学科理论。经过30多年教学实践迄今工具性仍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但工具性应怎样体现在语文教学任务中、怎样体现在语文教材和实际教学中,以及怎样体现在语文水平测试中,都还是处在不断探索的过程。先后颁发的语文教学大纲对教学任务有不同提法,多次改编和修订的语文教材内容有不同安排,每位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有不同掌握,乃至大大小小语文能力测试也各有侧重点,这说明怎样从工具性出发带动整个语文教学的理论认识还不够明确。1996年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编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对语文的性质重新作了说明:“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两个“最重要的”讲的都是工具性,语文作为学习和工作的基本工具包含在“交际工具”里;而交际工具的内涵扩展为“文化载体”,这表明也是传播文化的工具。但语文学科又应怎样体现文化载体的作用,怎样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仍然不够明确。此外,也有人认为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应当突出它的人文性,以人文性取代工具性。但究竟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更能体现语文学科的本质更可作为带动整个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这还需要作进一步研究。语文学科在理论认识上存在着不少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语文教学界各家主张不尽相同,但长时间以来很少开展泛讨论研究。因此,应当提倡互相交换意见,包括对现行各套语文教材和各种教学方法的比较和评议,以逐渐求得共识。

二是对过去语文教学改革工作科学总结不够,特别是对历次新编语文课本试验和修改不够。

建国以来,语文教学在不断的探索和改革中,已经积累了50年的经验。深感遗憾的是,这些经验却缺少应有的科学总结。前20年,主要有两次大的改革。一次是1956年强调语文学科的文学性,实行文学与汉语分科教学,制订了文学教学大纲和汉语教学大纲,在中学阶段创立了文学教学体系和汉语教学体系,分编为文学课本和汉语课本。但试行不到两年,只编出大部分课本,分科教学就被取消。另一次是 1963年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偏重读写能力的培养,制订了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建立了新的语文教学体系,编写了新的语文课本。但试用也不到两年,课本只编出小部分,编辑方针又被改变。两次改革都未取得完整的经验,也未作出一定的科学总结。中国“十年文革”期间,整个教育工作遭受破坏,语文教学也处于混乱状态。后20年,从“拨乱反正”开始,语文教学在恢复一些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做了进一步的改革试验,直至提出“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实现多样化”的方针。在这段时间内,新制订的语文教学大纲又经过多次修订,全国通用语文教材也随着几经改编,各地涌现的语文实验教材也边试用边修改。但仍然很少见到一些有比较科学的总结性经验公开发表或者展开讨论。总起来说,建国以来语文教学改革工作中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缺少科学总结。不对过去的改革工作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总结,就难以对改革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提高认识,也就不能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和改革工作提供重要的历史经验。

再就历次新编语文课本的试验和修改情况来说,还存在着不够规范的问题。例如试验新编课本,往往不明确试验要求,不订立切实可行的试验计划,不安排对比试验,不研究试验中发现的问题,不做试验记录和各类统计,不随时征求对试验课本的修改意见,以及不认真做好阶段评估和试验总结。这样就把课本试验工作等同于一般教学工作,缺少试验的科学态度和研究精神。修改课本也往往局限于编者主观上所能接受的或者工作难度不大的,做一些修修补补,不解决试验中所反映的重要问题,不要求更多的改革和创新。像这样的试验和修改无疑都是容易走过场的,不可能为教材改革孕育出真正的科学研究成果。就以50年代新编的文学课本来说,试用时都一片叫好声,说是选材精当,内容丰富,系统性强,编排新颖,教师有教头,学生有学头,似乎这次改革已经成功。但全国正式使用以后,各地反映的问题就多起来,甚至提得越来越严重,很快变成一片反对声。这就说明这套新编课本未能从实际出发认真试验,也未能及时从试验中发现问题认真修改。

令人欣慰的是,这次人教社编写的,1997年起在两省一市试验的高中语文新教材,注意了这方面的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

三是教学方法基本上是老一套,改革和创新不够。

20多年来,随着整个语文教学的改革,语文课教学方法也作了一些改进。不少语文教师重视启发式教学,不但教得实,而且教得活;有些教师不但研究教法,还研究学法;还有些教师注意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近来也有把电脑搬进课堂的。他们在不断探索和改进中,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但从大面积学校来看,一般语文课的教学方法基本上还是老一套。例如,主要由教师讲,满堂灌;普遍采用“三大块”教法,机械地划分段落大意,简单地归纳中心思想,抽象地概括写作特点;“三多一少”的现象仍然存在,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思想意义多了,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具体内容多了,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表现方法多了,而相反的是,扎扎实实的语言教学少了。又如,作文前缺少必要的启发和指导,批改作文忽视语言通顺不通顺,未能教给学生怎样把不通的改通,怎样从写通到写好。如此等等,问题很多。至于有些教师不会说普通话,不会朗诵,不会写通顺文章,乃至不会使用电脑,那就更增加了教法改革的困难。总之,一般语文教师多习惯于老一套教法,缺少改革和创新。为数不少的语文课,可以说教得呆板,教得空泛,教了不管用;学得枯燥,学得厌烦,学了不会用。这就无疑会严重地影响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

四是语文水平测试的问题较多,特别是命题工作科学性不够。

从平时的课堂教学到中考、会考,语文水平测试问题比较突出。就读写听说四项来说,听和说未列入测试范围,一向是被忽视的;读的测试最成问题的是,增加了似是而非的选择题,似乎是在与学生为难;写的测试尽管变换作文方式,终因缺少合理的评分标准,分数高低往往可以随意而定。总的情况是试题的量越来越大,所命的题越来越别出心裁,学生考得头昏脑胀,交卷后甚至估计不出自己的成绩是好是坏。

命题是个大问题,测试能否准确地反映学生的语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所命的题是否合理。现在各地中考和会考,都是临时请几位教师集中在一起命题,几个人一商量,匆忙中题目就出来了,只要试卷上不出差错,分数拉得开,命题工作就算顺利完成。至于考后的试卷分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议论一阵也就过去了。这说明命题工作缺少科学研究,也不广泛征求意见,最明显的是尚未建立起科学题库作为一定的依据,因此迄今仍存在着严重的主观随意性问题。

针对上述四方面“不够”,以下谈谈我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些构想和主张。

第一,必须进一步明确语文学科性质和语文教学任务。

语文是一门以语言文字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学科。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但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其他性_质都是因为有了工具性才形成的。语文学科性质决定语文教学任务。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决定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也就是进行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语文学科的其他性质,决定语文教学还有思想教育、文学教育和知识传授(包括语文知识、科学知识、理论知识和历史社会生活知识等文化知识)的任务。总起来说,进行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思想教育是它的重要任务,文学教学是它的特有任务,知识传授是它的必要任务。思想教育、文学教育和知识传授都是以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为基础和核心来进行的。因此可以归结为:语言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明确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并根确基本性质与其他性质的关系,明确性质与任务的关系,明确基本任务与其他任务的关系,这两个“基本”和三种“关系”就构成整个语文教学比较切合实际的理论认识框架。

大学实用语文总结篇7

    为了我国的经济和社会更好地发展,便于交流和吸收世界一切文明成果,扩大国际的交往和合作,学习和掌握英语等外语对中国人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特别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对外交往迅速扩大,对外语和外语人才的需要更加突出。相比之下,亚洲一些国家如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印度、巴基斯坦,甚至孟加拉、斯里兰卡、菲律宾等国由于英语比较普及,对外交往就比较容易,而且成了它们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合作和吸引外资的一大优势。我国由于英语等外语普及不够,影响了对外交往的规模和效率,也吃了不少亏,对我国许多优秀文化和科技成果对外交流合作也受到很大制约,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后进的地区甚至制约了对外开放的进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普及外语和培养外语人才,改进外语教学方法和提高外语教学水平已经不是一般的教学问题,而是影响我国对外开放方针的更好实施和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我国目前外语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普遍存在“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问题,亟须研究改进,我国在各阶段的教育(基储高教)对外语教学一直是重视的,开课很早,课时不少,从中学(有的从小学三年级)到大学二年级,很多学生经过八年或十二年的外语学习,然而大多数学生却不能较熟练地阅读外文原版书籍,尤其是听不懂、讲不出,难以与外国人直接交流,这说明我国的外语教学效果不理想,还不能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和扩大对外交往的需要。

    因此应当重视外语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进工作。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用较少的时间,使学生学习掌握更多的外语知识,提高外语水平。外语教学中的教材问题、教师问题、语言环境问题等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可能还是教学方法问题。我总是在想,什么时候我们能找到一种适合于中国人更有效的学习外语的方法就好了,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说有个张思中外语教学法,并用了一个星期天的时间从头到尾看了他在北京介绍他的教学方法的录像,看后感到很高兴。张思中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一附中的一位特级外语教师。张思中外语教学法是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有效的,为我们改进和提高外语教学水平提供了一项可贵的经验。

    对于教学,我是外行,但根据我们自己学习的体会,张思中老师的教学法之所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主要是利用青少年记忆力好的优势,集中一段时间,用科学的方法记忆大量常用词汇,熟背经典课文,然后再通过反复阅读、翻译,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逐步掌握文法,强调按照记忆的规律,通过反复和循环,加深记忆;注意调动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目的性、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趣味性,还有一条就是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自信心。我们中国人在学习外语方面有不少优势,只要方法得当是可以事半功倍的。

    张思中老师的教学方法是在长期实践中(将近四十年时间)不断总结和完善的,在几十年的探索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老师也参加了这方面的研究、试验和推广工作,并作出了不少贡献,甚至有新的创造和发展,所以说,这种教学法也是许多老师共同努力探索的结晶。这种教学法符合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实际情况,不仅适用于中小学生学外语,我看对成人学习外语也是有效的;既适用于英语,又适用于其它某些外语,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现在提高外语教学水平还有一 个难题是教师队伍问题,而张思中教学法恰恰对教师水平的要求并不高,只要经过一段培训,一般外语教师都可掌握,解决了我们师资问题上一个人的难题。总之,它比较符合中国国情。见效快,容易推广。

    正确的理论对指导实践是十分重要的,但正如毛主席《实践论》中讲的,“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断理论是否正确,“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我们不论搞现代化建设,还是搞教学改革,都要提倡实践、实验。

    凡是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取得了好的实际效果的经验、方法,就应该加以肯定,进行总结、提高和推广普及,使之在更大的范围产生更多更好的效果。

    这里还要强调一下,一种好的经验、作法并不排斥其他好的经验和教学方法。我们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学术上可以有不同意见。但不要因学术上的不同意见和争论影响了对基本上是好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的推广。

    进一步总结和推广张思中老师的外语教学法,扩大推广面,要采用先进的电化教学手段,编制计算机教学软件(在制作外语教学的音像制品及计算机教学软件时,要注意尽可能采用母语国的教师的录音,以便外语的发音更加准确),加快师资培训,提高外语教师的业务能力,下一步还要研究教材和教学体系问题。

大学实用语文总结篇8

一、总结提升凝要义

根据心理学研究,在课堂教学的最后几分钟,往往是学生精神力最为涣散的时候,如果这一时间段放之任之,就会造成时间浪费、课堂松散的结果。针对学生这一特定心理现象,语文教学更应该做好总结语设计,利用最后几分钟总结课堂学习的重难点,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回味思考。这种总结语一般是对课堂教学内容作一个提要式的归纳,突出教学的核心,帮助学生明晰学习的要点,凝练要义、加深印象。

如执教史铁生《我与地坛》,我将“感悟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我对地坛和母亲的情感”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这样总结:

同学们,对于史铁生而言,是地坛与母亲给予他第二次生命,因此,多年以后,即使他离开了地坛,久久不曾回到地坛,也始终忘不了地坛给予他的启示,笔下文中多次写到地坛。地坛已经成为精神憩息的家园,那里虽然颓败却并不荒芜,充满了勃勃生机;同样,多年以后,即使母亲也离开了他,他也依然不曾忘记最初写作的初衷,为了让母亲骄傲,为了告诉母亲他找到了属于自已的路,母亲已经成为其写作的动力源。此时此刻,地坛即母亲,母亲即地坛,地坛与母亲告诉他,你应该活下去,以自己的方式走好自己的路。这就是地坛与母亲对史铁生最好的抚慰,也是史铁生收获的第二次生命。希望同学们课后在文中感悟作者更深层次的情感,下节课大家共同分享。

在总结语中,我再次将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内容重申了一次,通过比照说明,将地坛母亲对于作者的意义进行了重申,帮助学生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帮助学生明晰作者的情感,突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这样的总结语,可以说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提炼总结和指导归纳的效果,必将引起学生的注意,自然会明确学习的重点难点。

二、延伸勾连留余味

不少教师往往很注意课堂的开始和主要教学环节,却忽视了课堂结束语。这就像一个故事,开头很有悬念,中间情节也非常生动,而结尾却不了了之一般,让人感觉不是滋味。其实,课堂教学的结尾正如精彩故事的结尾一般,也需要精心设计,丰满课堂教学的结尾。在具体设计中,可以将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内容或者文学作品进行介绍延伸,引导学生在课后加以学习,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使得语文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更多的是生活的积累。

如在教学《报任安书》这篇文言文时,我感觉这篇文章在风格上很有特色,将太史公的那种怨气、情绪表达得含蓄且耐人寻味,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总结语: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看似回复任安的要求,其实直白地表达自己著作《史记》、不愿流俗世人的宏愿。在诸多不解、鄙视的眼光中正道直行,这是一种勇气,体现在文章中就是文气纵横、气势昂扬;这样的文章同样出现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还有其外孙杨恽《报孙会宗书》中,同样的不屈于,不计较世俗,正道直行,为几千年的中国文人壮了胆气、树了榜样。同学们课后可以将这三篇文章放在一起读,在领略这种文气的传承中,蕴文胆、养文心。

相信在这样总结语的提示下,会有学生在课后找来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这就实现了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的效果。

三、关注现实见行动

课堂结束语不同于导入语,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也不需要生动的言辞,需要的是真正让学生在内心接纳文本传递的人生哲理、思想情感,在共鸣之余能在行动中有所体现。

如执教《品质》一文时,怀着对老鞋匠的尊敬,设计总结语:

推荐期刊
  • 大学
    刊号:50-1178/G4
    级别:部级期刊
  • 大学化学
    刊号:11-1815/O6
    级别:部级期刊
  • 大学时代
    刊号:43-1383/Z
    级别:省级期刊
  • 大学数学
    刊号:34-1221/O1
    级别:部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