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制造业论文8篇

时间:2022-11-24 14:29:46

制造业论文

制造业论文篇1

加快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实现技术创新化

(一)推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集中优势资源和技术力量,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业化为导向、产业公共技术开发平台为支撑,政、产、学、研各方参与共建的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和发展行业性研发中心、工业设计中心、信息中心、技术推广中心、检测中心和服务中心。强化科技产业园区的“科技中心”功能,打造集研究开发、技术支撑、技术推广、信息咨询、人才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中心。

(二)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支撑力度

完善配套政策,优化使用办法,用好产业专项资金。发挥专项资金的杠杆拉动作用,加大对重大技术创新企业的支撑力度,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重大成套装备、核心技术自主化和系统集成能力等方面实现突破,逐步实现本地化及市场化。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促进先进制造业技术成果转化。重点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对引进的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通过消化吸收形成自主创新能力。(三)打造技术创新平台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吸引部级科研机构和重点大学设立公共研发和检测服务平台,支持重点实验室、公共研发检测平台和企业研发中心的建设与运营。

加快先进制造业产业集聚,实现产业集群化

(一)提升产业集群水平

1.以提升发展产业集群化为目标,重点为产业集群提供信息化支撑。通过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完善,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加快企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步伐,鼓励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推进节能技术、产品、设备等的研发,推广精益生产、清洁生产模式,逐步实现产品设计的数字化、生产的智能化、系统的集成化、管理的信息化和经营的网络化。

2.以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立和完善产业集群的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支撑体系,加快发展生产业,不断丰富和延伸产业链。完善产业集群的交通、能源等配套保障设施,降低生产要素的流通成本,实现水、电、气等资源的集中统一供给,进一步推动产业集聚,提升产业集群的水平。

(二)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

按照“新增项目全部进园区、中心城区工业布局调整优化进园区和条件成熟地区零星工业点逐步进园区”的原则,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集中到开发区中的都市工业示范园;完善专业配套服务,强化产业布局导向;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产业集聚、土地集约、工业集中、管理集成的发展格局。

(三)提高工业区建设管理水平

提高工业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水平,推广“一体化”开发管理理念。开展综合性信息化管理试点;提升工业区的环保基础设施水平;完善工业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机制;促进管理优势与地域优势相结合;提升工业区基础配套设施、招商引资能力和管理水平。

积极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实现制造信息化

(一)实行全过程信息化

鼓励企业对产品的设计、制造、管理、服务等全过程实现信息化,推广三维CAD和CAE应用、产品数据管理或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虚拟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企业资源计划、远程监测和远程服务等技术运用。

(二)推广普及制造业共性技术

重点推广普及共性技术中的现代设计理论、设计方法和网络化、协同化、开放式、数字化设计技术,特大型及关键零件的焊接、铸造、塑性成形、热处理和加工技术,亚微米到纳米级的细微制造技术,产品智能自修复及再制造技术等。

(三)积极发展绿色制造流程与工艺

以绿色化和信息化为核心,研究开发具有高技术含量产品制造、能源转换和大宗社会废弃物资源化3项功能的新一代制造流程及相关工艺。鼓励企业广泛采用国际先进标准,积极进行国际技术标准认证。

(四)密切跟踪世界先进制造业发展动态

完善重点产业跟踪体系,建立政府购买产业发展信息的制度。依托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和中介机构,按照市场化办法,重点购买国际重点产业发展的研究成果、世界最前沿制造业工艺和技术的研究成果。每年定期向社会相关信息,为制造业各行业、企业投资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五)建立先进制造业发展专家咨询制度

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担任政府产业发展决策咨询顾问。根据阶段性发展目标和遇到的问题,不定期举办咨询研讨会;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研究、咨询机构、行业协会和专家学者的智慧与成果。

加强技术标准建设,实现制造标准化

(一)加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加强对先进制造业产业技术标准化工作的指导,完善现有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建立新的产业技术标准体系,推动企业由单纯被动执行标准向主动创新标准转变,推动技术标准示范专业镇街的建设。

(二)加强技术标准平台建设

完善先进制造业技术标准信息资源库和技术标准服务网络的建设,解决企业在获取国际、国内相关技术标准、技术法规等信息相对滞后的问题,为企业提供技术标准方面的开放性、公益性信息服务。加快技术标准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技术标准人才培训、评价考核与激励机制,培养熟悉国际标准规则、业务能力强、外语好的复合型标准化人才,形成一支与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相适应的标准化专业人才队伍。

推行资源节约型发展模式,实现资源集约化

(一)大力发展低耗能产业,严格控制高耗能产业

着重降低单位能耗。优化资源能源利用,加快建立完善节能减排的统计、监测和评价体系及节能投资激励机制,开展节能技术服务与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推广应用,加大对节能减排重大示范项目的支持力度。

(二)构建资源节约型发展体制与机制

加快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污染排放量和市场供求关系的资源利用体制机制。严守生态控制线,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推进环保产业基地建设,强化对绿地、水系、生态保护区的保护。建立区域合作机制,联合处置跨区域环境治理问题。加强水资源管理,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加强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建立大气污染管理协调机制,制定主要污染物和颗粒物的排放标准,对重点污染企业实行区域联合监管,加大污染源头治理力度。

(三)合理有效配置土地资源

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率,逐步提高开发区用地建筑容积率,不断提高单位用地产出率;加快推广普及清洁生产,推进资源综合利用。

扩大开放力度,加快推进制造业国际化

(一)不断提高吸引外资的质量

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吸引高科技含量的产业投资。通过产业配套、研发配套、延伸产业链,提高对世界先进制造业企业的吸收和技术的创新能力。以形成产业链和“以外引外”为主,鼓励外商进行组团式和生产环节上下游贯连配套的项目投资;以存量项目增资扩产吸引外资流入;提高外资的植根性。关注外资企业运营与发展,作好沟通服务,促进“以资引资”和增资扩股。按照国家鼓励国际资本并购国内企业的政策,鼓励跨国公司以购并等方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鼓励外商创业投资企业的发展,完善资本市场。

制造业论文篇2

西部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主要缺陷

第一,产业集群总体竞争力缺乏,综合效益不高。2004年,西部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仅仅是长三角地区与珠三角地区的1/5与1/3,利润总额分别为1/13与1/7;产值利润率为2.41%,资产利润率为1.74%,远远低于该年全国装备制造业4.74%和为5.35%的平均水平。〔1〕至2010年,西部装备制造业已得到较大发展,但资产利润率为5.583%,仍较全国平均水平7.196%明显偏低。整体而言,产业对内对外开放程度不足,外资利用率低,产业的国际延伸性差,跨国经营收入在总销售收入中的比例不高;民营企业发展滞后,融资困难、竞争激烈,在彼此的缠斗、国企外企的夹缝中求生存,综合效益不高;产业内国有企业包袱沉重,核心业务缺乏规模效应与竞争力。在与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综合效益不高。

第二,产业集群技术研发体系不完善。从而造成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不利局面。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的技术研发体制,沿袭有原计划经济苏联模式的特征。企业与行业内专门研究单位相互独立,各行其是,难以有效整合,产学研脱节;大量科技研发力量游离于企业之外,不能得以集中运用。即便对于大型国有企业而言,独立承担重大科研公关,如核心技术、前瞻性技术研发,仍然非常困难。研究缺位,与研究重复、甚至研究低端泛滥相并存;迫切的研究难以攻克,与研究的进展相互封锁、研发的成果难以转化相并存。正如令人诧异的情形:我国舰船动力技术比我国现有发电设备制造技术落后至少20年,却无法实现双方资源的融合。〔2〕装备制造业产业研发体系之低效率让人着实叹息。

第三,产业集群组织协同效率低。(1)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通常由相对大型的国有企业领军,但在很多细分产业中,如汽车、仪器仪表等产业,领军的国有企业不大不强,缺乏规模效应,缺乏对产业发展的带动能力与提升能力。(2)产业内部大型国有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配套性差。西部装备制造业中居于集成制造环节的大型国有企业,通常源于三线建设,大而全,自我配套,至今仍有沿袭,未能与相关环节民营中小企业建立良好高效的业务整合网络,中小企业难以进入其协作体系;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融资困难、研发人才奇缺、中高级技工人才匮乏,始终难以进步,产品缺乏核心技术、稳定性和工艺档次,从而大型国企有大量寻求外来配套的需求,难以得到中小企业的支持,或退而自我完善,或转而进口国外。这一结构性矛盾,在西部装备制造业中非常突出,严重制约产业整体的发展,影响产业的国家自主化,造成大量利润外流和对外技术的依赖。

第四,产业集群始终面临恶性竞争的束缚。西部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群中,企业大量聚集于产业链中生产加工环节,竞争激烈,位于整个产业链价值分配的最低端。例如风电设备制造业,现在全世界共计约140家厂商,我国即占90家,至2010年,在我国风电市场处于连续5年每年递增50%的行业发展黄金期,行业内却引发严重的价格战及降价潮,企业利润极大摊薄。产业集群中:一方面,广大中小企业,自身艰困,又缺乏大型国有企业的带动、提升,愈加困难,大量滞留于产业链中加工制造的低端产业环节,陷入恶性竞争的泥潭;另一方面,大型国有企业自身也常常未能充分实现技术升级,缺乏集成制造领域的核心技术,未能在根本上跳离低端产业环节,虽有充分优势而不惧民营企业的竞争,但却不可避免地加剧产业环节的低端化从而蚕食自身的收益,使得自身技术升级变得更加困难,从而亦被产业内恶性竞争所束缚。

第五,技术发展滞后是产业集群缺陷的内在原因。西部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缺陷,很大程度上源于技术发展的落后。没有核心技术与成套技术的突破,便难以强化集成制造能力,难以在产业集群中树立枢纽性的向上引导力;没有基础材料制造技术的突破从而实现材料性能的提升,关键性中间材料的性能便无法提高,中场产业中间材料的竞争力也无法提高;没有中场产业产品制造核心技术的突破,不仅竞争力难以提高,甚至根本难以开辟中场产业的中高端细分领域。因此,在西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集成制造环节龙头企业与中场产业环节配套企业相互之间纽带缺失,归根结底是二者核心技术的不足;产业集群始终面临恶性竞争的困扰,内在原因也是核心技术不足,导致大量企业既受困于中低端环节难以超越,又止步于特色细分领域难以差异化竞争。

对策建议

第一,大力扶持技术进步。优化西部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核心措施是激励自主创新,推动技术突破。技术研发与自主创新需要有实体规模与配套条件相支撑;普通民营中小企业在实践中具有非常大的困难。因此,相对具有技术研发、自主创新所需各种能力与条件的大型国有企业,是肩负技术进步责无旁贷的领导力量。政府的扶持措施应当包括:(1)加大对大型国有企业技术研发的扶持。政府每年向大型国有企业拨付技术研发的专项扶持资金,该资金由企业支配、政府监督,接受审计部门审计。每年该资金的安排、投放与应用情况,需在年终呈报政府备案。(2)支持大型国有企业建立内部系统性的研究机构。国家制定国有企业内部研究机构的分级管理制度,并相应制定研究机构的评级办法,以促进国有企业内部研究机构规范高效地运作,不断提升研究机构的建设水平,并根据级别享受政府资金援助与人才政策的支持。此外,鼓励企业的研究机构申报与筹建“国家重点实验室”。(3)加大对产业内中小企业技术研发的扶持。大型龙头企业不可能完全自我配套,但广大中小企业却又的确能力与资金同时欠缺,技术研发面临很大困难。因而,可以考虑“资源捆绑”机制。具体措施为:将扶持发展中场产业环节上升为关于西部装备制造业的重要产业政策,并以此为依据,政府提供资金,由专门研究机构与具备较好基础的中小企业联合申报技术课题立项。主管部门在综合评审二者资质能力及技术项目的重要性与可行性后,择优立项,派发课题经费并备案公示、严格监管验收。中小企业与专门研究机构的合作细则,由当事人自行约定;技术成果的归属及分配方案,在申报时需向政府提交,纳入评审范围。从而同时实现在资金、研究能力、生产转化上的政府扶持。

制造业论文篇3

1.1制造业服务化

制造业服务化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新的制造业发展模式,如GE的财务公司业务,IBM的咨询业务,XEROX的文档管理业务等实质上都属于这一范畴。Vandermerwe和Rada(1988)最先提出服务化一词,他们认为,制造企业由仅仅提供物品或物品与附加服务向“物品-服务包”转变。完整的“包”包括物品、服务、支持、自我服务和知识,并且服务在整个“包”中居于主导地位,是增加值的主要来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企业对“顾客满意”重要性认识的加深,制造业企业服务外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通过提供服务来增加其核心产品的价值,制造企业由提供物品到提供服务转变。制造业领域企业围绕主业向价值链高端服务环节延伸,或通过外包制造环节转型为服务企业,即“制造业服务化”过程。这种产业发展模式的特点是在制造业内部自发演化出服务业务,并逐渐成为企业的重要价值来源。由于价值链的加工制造环节易被模仿,而服务环节尤其是研发、设计、营销、售后服务等不易被模仿,能够获得较长时期的差别化竞争优势,因此制造业企业的价值链以加工制造环节为起点,向研发、营销等服务环节延伸,导致服务化现象的出现。总而言之,制造业服务化,就是制造企业为了获取竞争优势,将价值链由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产品总是容易同质化,服务比较容易差异化。制造业服务化更有助于帮助传统制造寻找到自己的不同点,从而实施差异化竞争。因此,制造业服务化实质上成为制造企业提升和不断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1.2服务业产业化

制造业和服务业互动融合的第二种表现形式是服务业产业化。服务业产业化,是指将服务业作为一个产业来经营,并坚持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并不是简单的完全市场化,而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的引导下,各类服务机构(包括提供公共商品服务机构和提供个人商品的服务机构)依照投入产出原则,从市场获取产业发展要素,在扩大市场供给需求的过程中实现服务的社会经济效益的系统性社会再生产。产业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由一家一户的零星生产到形成以分工协作为纽带的产业群体的过程。服务业领域企业利用其研发设计能力或市场营销网络向制造环节延伸产业链条,形成独立的服务产业,促进了生产业集聚和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服务业产业化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渠道。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外化也变得越来越普遍。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经历数量增加、规模扩张和分工细化的过程,并建立起行业体系框架,形成完整的服务配套体系,进而形成产业规模。从一个更广的视角来看,也只有产业化才能形成强大的生命力,为制造企业提供大量服务需求,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足够的服务支撑,满足社会经济日益多元化、专业化的发展需求。

1.3分工深化下的“服务外包”与“制造外包”

随着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通过“服务外包”和“制造外包”两种方式互动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分工深化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影响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演进的最根本因素。从分工角度来看,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良性互动,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内分工的融合,二者也会出现新的融合态势。从企业的角度分析,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业环境、生产要素的差异决定了两类外包企业在成长机理的形成和演化等机制上存在差异。从交易成本角度来看,制造外包企业比服务外包企业的交易成本结构简单、稳定。制造外包企业核心资源的整合模式是从有形的劳动力、原材料等资源到无形的技术发明、品牌等资产的整合;而服务外包企业的核心资源整合是从无形的信息、知识、文化到无形的品牌及技术延伸。制造外包企业通过市场创新、新生产要素来延长全球价值链;而服务外包企业通过商业创新和技术增值服务来延长全球价值链,从而获取价值链治理能力。

2、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融合现状分析

从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表现形式与发展趋势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制造业升级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从我国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二者的互动融合情况并不乐观。由于制度和历史的原因,造成我国生产业对于制造业的拉动作用明显不足。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创新能力不足: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渠道。

产业的创新能力不足使得产业的发展缺少源动力,制约着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互动融合发展。由于产权制度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培育的不到位,在企业中还普遍缺乏进行自主创新的内在机制缺少自觉从事创新的内在动力和激励机制。在市场运行规则、价格体系和调节机制、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以及为企业创新提供服务的市场中介组织等方面,还远没有形成。法律保证制度还明显不足。自主创新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有效保护知识产权,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任何创新活动都是难以进行和持久的。现阶段,我国的企业创新意识还比较薄弱,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投入偏低,创新人才不足,具备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渠道的产品比重低,尤其缺乏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同时,国际经济中的产业壁垒和技术封锁仍然存在,发达国家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继续寻求在竞争中的垄断地位,对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加之某些行业和技术领域因为存在严重的垄断而导致竞争不足等创新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企业自主创新内在动力最大的问题。

2.2制造业盈利能力不强:以加工贸易为主长期处于价值链低端。

根据微笑曲线原理,参与分工合作的企业,由生产最终产品转变为依据各自的要素禀赋,只完成最终产品形成过程中某个环节的工作。最终产品的生产,经过市场调研、创意形成、技术研发、模块制造与组装加工、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价值链。在工业产品的附加值构成中,中间制造环节的比重越来越小,附加值更多的体现在两端的设计与销售环节。对于我国的制造业来说,在实现经济结构快速转型的同时,“大而不强”的情况十分突出,增加值率远低于发达国家。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制造业长期处于微笑曲线中间,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面临着长期处于低端的尴尬局面。我国制造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却远超发达国家,许多行业还存在着“贫困化”增长的现象。在参与全球国际分工过程中,低成本劳动优势加大了现阶段低技术生产出口密度,迫使我国在过度追求“量”增的同时,表现出“质”劣的贸易条件恶化格局,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获利能力不断缩小。从全球生产供应链布局来看,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最优化的生产布局,将产业链延伸到各个角落,这导致许多发展中国家制造企业只是构成跨国公司整体运营过程中相对比较封闭、单一的环节,产品线和产业链延伸不足。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设厂,产品的研发、服务、营销等高增值环节都在外,跨国企业利用当地的低成本制造优势,进行加工组装,缺乏技术研发和创新的动力,使得我国制造业长期锁定于价值链低端,很难与服务业形成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2.3虚拟经济畸形发展:产生过度投机化、超前虚拟化与人为空心化。

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虚拟经济侵蚀实体经济的现象。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力,以代工制造为主业的实体经济。同时,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也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以金融业为核心的虚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脱离实体经济的自我循环、自我创新、自我膨胀等问题。这些问题,必然导致金融行业与实体经济不配套,产业资本源源不断的脱离实体经济,流入金融市场。由于盈利丰富,民间借贷吸引上市公司、国企参与,吸引企业家退出实业进入了金融业,资产投资、资源投机和大宗产品炒买炒卖领域,产业资本逐步转化为了金融资本,金融资本更进一步转化为了投机资本,出现了实体经济空心化的趋势。虚拟经济虚胖必然助推金融资本、资产的泡沫化,同时也导致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经济出现过度投机化、超前虚拟化与人为空心化的现象,制约了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

3、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融合模式:协同创新

我国目前己进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应加快发展面向工业生产的相关服务业;坚持把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作为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坚持把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我国制造业集群发展主要集中于传统产业,大多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打破服务业与制造业供需低效平衡,加快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高技术服务业,用先进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创新型产业集群,是实现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必要条件。近年来,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一些地区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并没能同时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度仍然较低。我们认为,要想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必须实现二者的协同创新。我国发展服务业需要探寻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协同创新的新思路、新方法。

3.1协同创新机制“四位一体”,形成完整产业链条。

协同创新是指以自主创新为基础的集自主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组织创新“四位一体”的创新协同过程,实现协同创新需要创建新的体制和机制。目前,一方面我国自主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组织创新总体创新不足,创新条件不具备。另一方面,这四个子系统各自独立运行,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因此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和组织创新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起到化学作用,导致我国创新能力不强。强化协同创新正是破解这个的困局的方式与方法。首先是自主创新协同。自主创新协同分三个阶段:知识创新、研发设计创新和产品市场创新。这三个阶段是可以同时存在的,同时也是递进的关系。要具备创新的知识,激发创新的思维,再通过产权等制度法律保障,进行研发设计开发,最重要的是将研发的产品推入市场,转化成生产力,通过市场的考验,即产品市场创新。其次是自主创新机制的协同。包括创新成果的有偿使用机制(例如购买和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成果集成者的激励约束机制(包括风险投资、股权激励等)。再次是与自主创新相协同的产业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等。自主创新并不是创新的一个具体类别,而是强调创新的自主特性,这种特性在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创新中会得到体现。政府在制定发展战略时,长期以来奉行“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的错误理念,这种态度无论是对于制造业还是对于服务业的自主创新都是非常不利的,最终必然会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最终影响到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协同创新的关键在于协同,产业创新与自主创新之间协同在于形成自主的技术范式和技术路线;制度创新与自主创新之间的协同在于形成具有独特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制度规范;组织创新与自主创新之间的协同在于形成有利于创新活动开展的组织架构。

3.2协同创新产业间有所侧重,现代服务业侧重组织创新,制造业侧重技术创新。

制造业相对于服务业来说,其技术创新成果能够在市场中得到直接验证和利润自哺,因而创新激励大、效率较高。但其组织创新受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而难度较大,营销创新容易被模仿,这客观上造成制造企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技术创新方面。从产业层面上讲,制造企业的组织关联渠道相对狭窄,即使能产生组织创新也难以在更大的范围进行有效的扩散,因此从总体上说,制造业创新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是比较合理的。服务业技术创新由于其组织关联互补性大,组织创新更容易在产业内和产业间扩散,因而组织创新是服务企业和产业最有效率的创新方面。Edwin(2006)的实证研究也表明,创新倾向和对组织程序变革的欲望对服务业创新有更大的影响,而研发强度则对制造业创新的影响更大。激发生产业的组织创新,可以弥补制造业组织创新的不足;而推动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又可以带动生产业的技术创新,进一步促进其组织变革。两者分别在各自最有效率的方面加强创新,并通过产业互补增强彼此之间的需求联系。这种螺旋发展的良性互动,对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创新是大有裨益的。

4、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融合与协同创新的政策选择

基于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现状的分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快生产业发展,发挥生产业对制造业的带动作用。

4.1建设工业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推动制造业结构升级。

科技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物流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基础与核心。建设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是发展生产业和制造业升级的关键纽带。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继续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优化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工业由大变强。中国已经进入可以更多地依靠自主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自主创新已成为提高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以及制造业升级的动力。加快建设中国工业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是提高中国经济竞争优势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当前,中国制造业升级与发展生产业相互结合的关键纽带在于加快建立企业自主创新体系。

4.2适时进行产业政策调整,使企业由过去的做大转变为做大与做强并重。

首先,要从融入全球价值链开始,进一步构建国家价值链,努力培育和构造中国的跨国公司。构建基于本土市场的国家价值链的领导型企业,就是要求我们努力培育和构建中国的跨国公司。在培育跨国公司的同时,还要从深化改革、改变市场环境、优化税收入手,做活做强中小型企业;从强化政府的产业标准执行和完善市场机制入手,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建立产业升级正常机制。其次,调整外资外贸政策,提高制造业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放宽外资外贸管制,提升国际贸易竞争力。引导FDI流向,支持生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改革出口退税政策,鼓励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不断降低“两高一资”行业产品出口退税率,甚至取消这些行业的出口退税政策。另外,要充分利用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鼓励工业企业加快技术进步步伐和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大生产过程中生产投入和外包的比例,充分利用生产业FDI,提高内资工业企业生产效率。

4.3深化体制改革,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化进程。

生产业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化程度不够,政府服务功能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就需要深化体制改革,改变部分生产行业垄断经营,市场准入限制过严和透明度较低的状况;进一步加大垄断性生产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力度;分离行政管理职能,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加快实行企业化经营。鼓励非国有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生产业发展,加快适宜产业化经营的社会事业改革进程,逐步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机制。具体来说,一是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大幅度削减行政审批项目,简化审批手续,将政府职能从市场准入规则的制定者和审批者转变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二是深化垄断行业改革,降低门槛、鼓励竞争。三是推进关键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如水、煤、油、电、气、环境补偿等,为提升制造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制定鼓励企业进行服务和产品创新的财税、政府采购等政策,为制造业的服务增强营造良好的实施环境,促进我国制造业的服务化发展。

4.4根据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转移转型进展,规划引导好服务业与制造业在空间上的协同定位。

制造业论文篇4

随着预算重要性的逐步提升,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都能意识到对预算编制的意义。但是却对其实际执行不甚重视。“重编制、轻执行”是目前我国制造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中的一项主要问题。预算一旦编制完毕,执行便成了“走过场”。即使重视预算执行的制造企业,也多是将执行安排财务部门进行审核、管控。而财务部门往往具有一定的工作局限性,无法对全部支出审查其合理性与必要性,只能简单依照预算额度进行批示。不仅准确性难以保证,还影响了企业的管理效率。

二、缺乏有效的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考核体系

预算考核作为一种“事后控制”,能够通过对比分析,明确预算与实际的差异,并为日后工作指明方向。然而目前,我国很多制造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中普遍缺乏考核体系,或者考核作用不明显。使员工无法充分认识到工作完成与奖惩之间的关系,从而无法真正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的激励作用。考核体系的缺乏原因有两点,第一,在企业整个考核机制中,预算管理所占分值过小,达不到激励效果;第二,用于考核的计算方法不甚合适。很多企业并非运用预算数与实际数进行对比,而是将本年数与往年数进行比对。此外,在考核中,企业过分关注财务指标的分析,而忽略了对非财务指标的考评。

三、制造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分析

(一)全面预算的编制、执行、考评等均应围绕企业的战略目标

无论何种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具有不同的战略目标。因此,制造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中,应充分围绕企业的战略目标。对于制造企业而言,战略目标的定位主要有以下几种,详见下表。从上表可知,制造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应充分围绕企业在不同发展时期的战略目标。预算目标与战略目标应协调一致、相辅相成,唯有如此,方能在战略层面为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进行准确定位。

(二)应进一步完善制造企业全面预算的编制内容

通常,企业的全面预算可分为三大版块,即投资与筹资预算、业务预算、财务预算。对制造企业而言,这三大版块又可进一步细化。首先,业务预算编制内容主要涉及采购预算、生产预算、成本预算、销售预算、期间费用、制造费用预算、税收预算等;其次,作为全面预算的总预算,财务预算是全面预算的归宿。财务预算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即预计资产负债表预算、利润表预算、现金流量表预算、合并财务报表预算。再者,投资、筹资预算主要涉及筹资预算、固定资产投资预算、权益性投资预算等。反映企业对资产的购置、改造、扩建等资本运作情况。前文已述,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中,其预算目标应围绕企业的战略导向。在预算编制内容方面则应体现企业的自身特点。倘若制造企业的产品已相对成熟,市场地位也相对稳定,则在预算三大内容中,由于产品与市场的成熟,收入数据较可靠,使收入预算成为企业全面预算编制的依赖基础。而且,可靠的收入数据也保证了财务预算的可靠性。此外,这种状态下的制造企业净现金流较大,使企业具有足够的负债融资实力。因此,该时期的制造企业可实施较“激进”的融资预算,甚至利用财务运作,上市募股。

(三)制造企业应进一步加强对全面预算的考核

制造业论文篇5

(一)研发创新能力较低

从福建省制造业的整体情况来看,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依靠低成本优势发展起来,产品缺乏自主创新,科技含量不高,例如在微电子产业领域主要是以芯片加工为主,属于产业链中的装配环节,利润率不高;纺织行业也主要是贴牌生产或者给国际服装厂家代工,这种低成本发展战略导致福建省制造业只具有生产能力但不具有研发能力,只是加工工厂而不是研发的主体,整个产品集群分布为微笑曲线的底端位置。根据数据显示,2009年福建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于自主创新方面的经费投入仅为36亿元,投入强度仅为0.55%,研发优势力量未得到有效发挥而且企业之间同质化竞争严重,为了赢得市场,很多企业进行低成本的恶性竞争,无法形成规模优势。尽管福建省加大了对高新技术制造业的投入,也建立了几个部级的高新产业园区,但无论是产值、销售收入还是技术含量都远低于江苏、上海等先进省市。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合理的产业结构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区域产业结构中,不可能所有的产业都具有竞争优势,只有建立一个相对完整齐全的产业体系,才能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格局。首先,从福建省产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比重过高,二三产业比重依然偏低,特别是工业发展相对薄弱,与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相差较远。其次,产业集群发展不足。尽管目前福建省具有较大的产业集群70多个,但普遍规模较小而且层次不高,产业集群也主要是建立在低成本发展的基础上,而且产业集群内分工不明确,同质化竞争严重。而且福建省缺乏实力强、能够整合资源的大企业,能够进入中国工业企业500强的企业屈指可数,福建省制造业企业平均产值仅为6700多万,大约是全国制造业企业平均产值的68%左右,例如福建省最大的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冠捷公司,其企业规模和年营业收入与中国最大电子信息企业———中国普天相差甚远,后者净资产超过100亿,年营业收入超过500亿,前者仅仅为后者的五分之一。一些国内外投资者到福建来寻求合作时,也经常难以进行很好合作或者合资的企业。

(三)市场占有率低

从西方国家制造业的发展来看,制造业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规模、发展速度等指标上,更与制造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有很大关系。目前,福建距离先进制造业基地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求。近年来,福建省主要工业品的市场占有率都在全国十强之外,与上海、江苏、浙江等先进省市的差距不断加大。而且工业品的市场占有率增长非常缓慢,2006年前后出现较长一段时期的下滑,后面缓慢回升,目前其工业品的国内市场比重占全国3%的比重,居于全国第十位。同时福建省工业品的国外市场比重也增长缓慢,大约占到4%的比重,同时期广东、浙江等省市的国际市场比重都在20%以上。另外,从行业比重来看,广东有15个行业位于国内第一,浙江也有2个,上海有1个,福建则没有一个。福建省的优势制造行业,例如皮革羽绒加工、化学纤维制造、工艺品等也仅排在全国第三至第五位。

(四)产业配套能力差

制造业是一个比较复杂而庞大的产业体系,不仅有严密的分工,还要与产业链的上下游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密切的关联度,具有较高的产业配套能力。但从福建省制造业发展来看,由于历史的原因,福建的制造业基础比较薄弱,工业发展速度缓慢,产业结构上主要以纺织业为主,缺乏制造业产业的上下游配套体系,产业关联度不高,很难为制造业发展提供配套能力。而且福建省制造业的配套企业大多规模小、实力弱、技术水平差,难以满足大企业的配套要求。再加上人力资源和市场的限制,制造业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壁垒,上下游产业之间缺乏流动。另外,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出于就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存在重招商、重大项目而轻视配套产业做法,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制造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二、促进福建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产业机构是否合理是衡量区域竞争力的主要标志。福建省在制造业发展过程中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重点,优化产业结构。首先,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和亏损严重的产业,发挥优势产业的优势。福建的部分制造业优势明显,例如纺织、机械、有色金属以及石化产业,今后可以通过产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更新换代,在强化这些优势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在对传统产业改造和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几个原则,一是重点发展资源耗费少、容纳就业人口多行业;二是有利于外资进入,容易进行国际产业转移的行业,帮助福建省在短时间内获得发达国家的技术、资金和经验;三是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是配套产业,其产品技术性能的提升必然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四是重点发展高附加值、高效益的新兴制造业,最终达到产业升级。其次,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福建省在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仪器仪表等产业上具有一定优势,可以通过技术创新获得升级。今后可以依托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等高新技术产业区,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二)加强闽台制造业产业对接

福建与台湾一水相隔,气候、血缘和文化上具有很多相似性,具有天然的地理和人文优势。两地的制造业特点明显,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福建和台湾在制造业领域的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形成产业对接。首先,福建在与台湾进行产业对接过程中,要重点选择台湾的优势产业,例如台湾电子电子工业发展较快,无论是发展规模还是技术水平上都居于国际先进水平,因此福建要加强与台商在电子工业上的合作,充分利用福建的资源优势发展电子工业。再例如台湾石化产业发展较为成熟,但近年来面临原材料稀缺、制造成本提高的难题,福建可以利用市场和资源优势,加强与台湾石化业的交流对接,提高产业集聚度。其次,目前福建与台湾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台资企业进驻福建,带动了相关产业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今后福建应该抓住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台商资源的优势,加强对台商的深度合作,建设规模化和专业化的产业基地,形成特色的制造业产业群。

(三)推动技术创新,增强竞争力

制造业的竞争实质也是制造技术的竞争,先进技术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争夺的市场焦点。福建省要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就要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首先,发挥跨国企业的技术外溢效应,福建要做好跨国公司高技术项目跟踪,特别是办好现有外商投资区,使之成为引进高技术产业的示范区和孵化基地,以此不断提升技术平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同时鼓励省内企业与跨国公司在技术开发上进行合作,形成自己的技术专利和专有技术。其次,重点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福建属于沿海省份,区位优势明显,但自然资源短缺。要想赶超上海、浙江、广东、江苏等发达省份,就要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道路。今后福建要在信息平台的基础上,以网络化制造、虚拟制造、敏捷制造等多种新型制造模式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加工、数字化装备和数字化管理过渡,实现制造业的整体升级和跨越式发展。

(四)加强产业集聚

产业集群对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作用十分明显。目前,福建已经形成各种大小产业集群70多个,产值接近5000亿。今后更需要发挥产业集聚的优势,依据福建的现有的产业基础,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石油化工三大产业己成为主导产业,但还有很大发展空间,要以产业链和产业基地为切入点,以专业园区为承载体,通过强化技术的研发、引进吸收和创新,把产业协作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重点,发展产业链。围绕重点产品进行供应链配套,提倡大企业由制造业向研发和服务业两头延伸,由“橄榄型”向“哑铃型”转变,拓展发展空间。政府要及时了解现有企业特别是重点企业的产业配套关联信息,为市场化引资提供信息化服务和中介平台。在对外招商活动中,应针对龙头项目的发展需要,重点推出配套项目开展招商,培育一批新兴产业集群。

制造业论文篇6

关键词:企业资源计划管理整合共享

引言

随着制造业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联盟的发展,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越来越大。当前,我国的制造企业大都处于组装和制造环节,投入巨大却产出不高,管理基础薄弱、管理次序混乱、管理机制僵化。企业存在盲目采购现象,库存积压过大、资金占用过多的现象十分普遍;财务预算不严谨,财务报告不准确,成本管理方法不科学,难以科学地分析和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业务流程不顺畅,工作效率低下;各种信息不准确,缺乏集成,企业决策及日常工作缺乏科学的依据。因此,我国制造业在现代化管理方面与欧美制造强国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我国制造企业中引入ERP系统可以有效的减少和发达国家制造业存在的差距,以信息化技术带动制造业的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引入ERP系统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国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跨越,实现中国制造业的新发展。

一、ERP系统概述

“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ERP是一套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念。ERP系统是基于ERP企业管理理念上的高度集成化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帮助企业实现自动化的新型企业管理模式。

ERP软件,即企业资源规划软件,是一种直接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应用软件。它是一种运用了当今先进的信息技术如数据库/数据仓库技术、网络技术和INTERNET技术,在MRPII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财务管理和生产制造管理等功能于一身的高度集成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由此可见,ERP软件系统是直接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决策服务的,以先进的计算机信息处理和通讯技术为核心的具有高度的集成性能的管理信息系统。ERP软件的直接服务目标是帮助企业实现自己的业务流程、实现自己的管理和决策、降低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和经济风险、实现企业的经营利润、市场份额和发展目标。

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类似,ERP软件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经过将近40年的发展和演化,如今己经是一项从理论和技术上均非常成熟的系统。到目前为止,已经投入市场的成熟的ERP软件就有包括欧美数十家人的ERP软件公司所提供的数十个系统,如德国SAP公司的R/3系统和美国ORACLE公司的ORACLE应用系统等ERP软件系统的前身应该是以生产计划与控制为主线的运用于企业的生产制造、产供销以及财务管理的MRP和MRPII系统。从发展历史上看,ERP软件系统基本上走过了四个大的发展阶段,分别是:MRP阶段:从60年代到70年代,以物料需求计划为主。利用物料清单(BOM),库存数据和主生产计划等计算物料的需求。这一阶段的实验和开发主要集中在生产制造企业。MRP使得企业的生产制造具有了对于物料的初步的需求计划。从而大大改进了企业的供应链管理。闭环MRP阶段:从70年代到80年代,在MRP的基础上,集成了粗能力计划、能力需求计划、生产和采购,形成了反馈,构成了一个闭环的循环。MRPII阶段:从80年代到90年代,制造资源计划,在闭环MRP的基础上,集成了财务、供应链管理和制造,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企业流程。ERP阶段:从90年代至今,在MRPII的基础上,系统的集成能力更强,系统的适应性更强,能够适用于多种行业,并适用于全球化的企业运作。

二、ERP系统在我国制造业的应用情况

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现有的制造业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的状况是:各管理职能科室实现独立的计算机管理应用的企业占60%,部分功能管理集成和共享的企业占10%,而ERP系统应用的企业不到l%,这既说明制造企业管理软件行业的发展空间大,同时也表明行业发展的艰难。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的的制造企业就开始尝试应用ERP软件,当然他们所用的是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国外厂商的ERP,如OracleERP,SAPERP等。虽然资金和人力投入都很大,但实施成功的企业却很少,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不是由于资金不足,被迫停止,就是因为实施难度太大,半途而废,有的企业实施也完成了,但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后来,又有部分中小企业把注意力转向了国产ERP软件,虽然有个别企业取得了成功,但总的来说效果不好,成功率不到3%。根据我国制造业的现有国情,决定了ERP在我国制造业将大有用武之地。我们应该认识到,只有将ERP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认识和操作,才有可能增强其适应力和竞争力,解决制造企业自身发展战略与管理模式问题,解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三、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较好的实施ERP系统可以对企业的生产管理起到较好的改善和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3.1对企业的信息数据进行整合和共享

制造企业可以利用在企业实施的ERP系统将企业的资金流、物流和工作流集成和整合成信息流。这样就可以将企业的基础管理进行集成,并能优化现有的管理系统,最终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工作流程科学化,并能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竞争能力。如果企业实施了ERP系统,其必将成为企业的神经系统。企业可通过ERP系统整合整个企业的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合理控制提升自身管理水平。企业的信息来自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层次,因此若想信息准确、实时,一定要重视ERP系统中各个模块的基础数据。制造企业基础数据有物料、物料清单、工艺路线、工序、提前期、制造日历、工作中心等。这些基础数据的联系的企业资源是企业进行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所必不可少的物质因素。企业管理理念的核心,是优化和合理配置企业资源。企业资源通过基础数据的形式表现在ERP系统中,ERP系统对基础数据的各种加工处理过程实际上就是对相应的企业资源管理和配置的过程。要想有效地控制制造企业的信息,就要明确这引起基础数据的特点和作用理解基础数据之间的关系;认清基础数据在ERP系统的位置,最终达到正确、充分且有效利用这些基础数据提高生产准确性的效果。

3.2对企业的任务进行整合

ERP系统除了可以对企业的信息进行整合,还可以对企业的各种任务进行有效的管理。对于制造企业,其管理任务主要分为三类:即销售任务、生产任务、采购任务。其中销售任务确定了生产任务,而生产任务确定了采购任务。这三项任务实际上是在驱动着企业的一个物流过程,即制造企业采购原辅料、包装材料,加工成在制品、半成品、产成品,再将产品销售出去的过程。至于三个订单间的关联关系,则可由ERP系统中经典的物料需求计划来建立。

物料需求计划MRP是一种物料管理和生产方式,是ERP系统的重要组件,它建立在主生产计划MPS的基础上,根据产品的物料清单BOM、工艺路线、批量政策和提前期等技术和管理特征,生成原材料、毛坯和外购件的采购作业计划和零部件生产加工、装配的生产作业计划,从而达到有效管理和控制企业物料流动的微观计划。通过物料需求计划,可以解决制造企业在安排生产时的几个重要问题,包括:产品的需求时间及其数量;构成产品的物料的需求时间及其需求数量;对库存物料的需求;对采购物料的需求等。:

3.3控制企业资金流和生产成本

ERP系统还能控制企业资金流,使企业生产成本合理化。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现在的企业如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要有适应企业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变化的能力。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加强成本管理,把成本管理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控制生产成本首要的一点就是要控制企业资金流合理流动。

而ERP系统作为企业的信息整合平台,为企业资金管理领域提供了强大的控制和丰富的分析功能。ERP系统中的标准成本体系可以优化成本控制流程,减少大量繁琐的日常核算和核对工作。在ERP标准成本体系中,在产品、产成品和销售成本均以标准成本计价,并同时记录成本差异,可以大大减少期末成本计算的工作量,简化日常账务处理。同时,采用ERP成本管理,在通过库存系统、工资系统、固定资产系统等取出相关成本数据或手工录入数据后,系统就可以自动进行成本计算,生成完工产品成本报表、在产品成本报表、成本差异分析表等报表,并保证各种数据来源的唯一性,确保数据之间的关系正确性,从而避免了手工做报表的繁重工作量。

四、小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制造业规模的不断增大,企业对信息化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ERP管理信息系统正是通过对业务流程的优化、对业务流程的集成管理达到高效率管理的目的。ERP管理信息系统的成功实施可以对企业在生产、物流、财务、销售等不同部门之间进行信息整合,对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有着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DavidC.Yen.ASynergicanalysisforWeb-basedenterpriseresourcesplanningsystem.[M].computerstandards2002.

[2]HongKyung-kwon.ThesuccessfactorsforERPimplement[J].informationandmanagement.2002.

[3]李健等.企业资源计划(ERP)及其应用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4]胡彬.ERP项目管理与实施.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制造业论文篇7

价值链攀升状况的测度

众所周知,价值链“微笑曲线”的两端如研发、设计及品牌、营销等才是价值链高端环节,而中间的生产制造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如何科学客观地反映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状况,既涉及到对价值链概念的理解,也涉及到相关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从概念出发,如果能够搜集到反映制造业行业的研发、设计、品牌、营销及利润、经济效益、竞争优势等第一手数据,可能最能反映出制造业行业的价值链位置及其攀升状况。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各类统计年鉴缺乏对这一类数据的详细统计,因此,从数据的可获得性考虑,本文拟构建一个指标体系来测度制造业各行业价值链攀升状况。

(一)测度指标体系

波特的价值链概念主要体现的是制造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及利润水平,因此,制造业价值链攀升主要是体现基于研发、设计及品牌、营销等方面形成的创造经济效益及提高利润水平的综合能力。为此,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拟构建一个包含工业增加值率、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值利税率、销售利税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等七大指标的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数据来源

各指标值的确定,选取2000-2010年共11年的统计分析指标来对江苏省制造业二位数行业价值链攀升状况进行测度,由于2003年以前没有单独统计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两个行业,为统一起见,本文剔除了这两个行业,从而确定了28个制造业行业作为分析对象。①数据全部来源于2001-2011年《江苏统计年鉴》中规模以上工业行业相关数据。对统计年鉴中没有直接列出的相关评价指标数据,则根据相关统计指标计算得出。

(三)测算模型

由多指标进行价值链攀升状况的综合测度时,要以各项评价指标的各变差说明样本在多维空间的相对地位。但是将单项变差综合为总变差时会产生以下问题:(1)各指标的单位不一样;(2)各指标的数量级或者说指标的大小差异很大;(3)指标间存在一定相关关系,存在信息重复现象。应该在变差信息损失较少的前提下,减少工作量,用较少的新变量代替较多的原变量。主成分分析法能够克服指标难以选取和权重难以确定的困难,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实力评估正好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去量纲、去相关、定权数、降维四项基本工作。值得指出的是,主成分用于综合实力评估,权数是在变换中产生,不是人为确定,是从信息角度确定的。考虑到主成分分析法的上述优点,这里选择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测算。

(四)测度结果

利用SPSS软件首先对表1中各指标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并对关键结果进行解释。指标数据因子分析适宜性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当KMO值越大,表示变量间的共同因素愈多,初始变量适合进行因素分析,一般情况KMO值不能小于0.5。从表2可以看出,无论从KMO还是Bartlett球形检验卡方值为3765.384(自由度为21),达到充分显著性水平,代表初始指标间有共同因子存在。表3的因子载荷矩阵表明,因子1在工业增加值率、利润率、产值利税率、销售利税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这五个指标上具有较高的载荷量,将因子1命名为营销创利因子。因子2在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全员劳动生产率两大指标上具有较高载荷量,将因子2命名为营运创新因子。从累计方差贡献率(表4)可知,上述因子累计贡献率已达87.257%,超过85%,说明这两个因子包括了这七个指标的绝大多数信息,用这两个因子来测度江苏省制造业二位数行业的信息支持是充分的。用回归法计算江苏省制造业各行业各公共因子得分,以累计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计算各行业由两个主成分因子得到的综合得分,以此综合得分作为评价江苏省制造业各行业价值链攀升状况的测度结果,来分析制造业价值链攀升与地区专业化、企业规模、外贸出口之间的相互关系。下面,本文利用江苏省制造业二位数行业数据,以各行业价值链攀升状况为被解释变量,以行业地区专业化水平、企业规模和外贸出口为解释变量,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对前文的4个假设进行计量检验。

计量模型和实证分析结果

(一)指标变量的确定及模型的选择

指标变量的确定中,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用前文主成分分析所得的江苏省制造业二位数细分行业的因子综合得分来反映,地区专业化水平用制造业各行业区位商来表示,企业规模用制造业各行业企业平均规模(行业总产值/企业单位数)来表示,外贸出口用各行业出口率(出货值/总产值)表示。其中,区位商是区分地域分工格局的基本指标,旨在说明区域某种产业或产品生产的专业化水平,因而也是现代经济学中常用的分析区域产业布局和优势产业的指标。为分析方便,分别用符号jzl、qws、dtgm、ckl代表制造业行业价值链攀升状况、行业地区专业化水平、企业规模、外贸出口4个指标变量。采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研究,需要确认是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由于本文选取的时点数低于截面数,且研究的目的是仅以样本自身效应为条件进行推论,而非推断更广范围的总体效应,所以采用固定效应的面板模型[30]。由于固定效应模型又分混合回归模型、变截距模型和变系数模型三种类型,且非平稳序列容易产生伪回归,所以下面首先对各指标序列的平稳性和协整性进行检验,然后检验固定效应模型类型,最后利用静态、动态两种模型进行固定效应估计。为减少误差,实证分析之前,对所有数据均作取自然对数处理。

(二)单位根检验

为防止出现伪回归,必须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近年来许多文献认为,由于面板数据相对于截面和时间序列数据有着更多的优势,因而基于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结果更为可靠[31]。与一般时间序列单位根检验方法不同,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的常用方法有6种,即LLC、Breitung、Hadri、IPS、Fisher-ADF和Fish-er-PP检验法。6种方法中,LLC、Breitung和Hadri检验法均假设面板数据中各截面序列具有相同的单位根过程,与实际情况相去较远;IPS、Fisher-ADF和Fisher-PP检验法则允许面板数据中各截面序列具有不同的单位根过程,比较符合现实,为此,本文选择IPS、Fisher-ADF、Fisher-PP这3种检验法对各个变量同时检验,结果如表5。由表5可见,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价值链攀升、地区专业化、企业规模、外贸出口这4个变量都是非平稳的一阶单整序列。

(三)协整检验

由于价值链攀升、地区专业化、企业规模、外贸出口这4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可以进行协整检验,本文重点进行2个协整检验,一是价值链攀升、地区专业化、企业规模三者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二是价值链攀升与外贸出口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从表6、表7可以看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价值链攀升、地区专业化、企业规模三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但价值链攀升与外贸出口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

制造业论文篇8

关键词:CIMS;CAD;PDM;ERP

1993年正式投产的中强电动工具有限公司在我国电动工具制造行业竞争近乎白灼化的今天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实现了产量和销售平均每年递增35%以上的快速增长,人均产值及利润连续多年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目前已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各类中高档电动工具专业制造商,拥有员工2000人,年产值10亿元。中强公司的优势在于秉承“以人为本,科技创新”的立业理念,采用最有效的管理模式,集约社会资源,拥有产品市场和技术开发两大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的背后则是拥有完善和强大的IT体系。

1CIMS工程概况

中强公司的CIMS工程主要由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分系统、工程设计(CAD)分系统、产品数据管理(PDM)分系统、企业资源计划(ERP)分系统等四部分组成,包括:

工程设计(CAD)分系统:二维CAD绘图设计已完全普及,引进三维设计软件并逐步应用在新产品造型设计、总体设计、结构设计、零部件设计及总体装配等工作中,大大加快了设计开发进程,并提高了设计质量,优化了产品设计,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

产品数据管理(PDM)分系统:采用上海思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并由宁波联科电脑技术有限公司实施的产品数据管理(SIPM/PDM)系统和图档管理系统EDM,有效地解决了设计流程、技术资料的规范化,技术信息传递、流转、反馈快速流畅,并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和保密性,目前已运行在公司产品设计部门,实现了产品设计、工作流程的无纸化管理。

企业资源计划(ERP)分系统:采用宁波万通软件公司ERP系统,并分批实施了制造数据管理、销售管理、技术工艺管理、生产计划、车间作业、物料需求计划、采购管理、库存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设备管理、计件工资成本管理、PDM接口等一系列子系统,此外还开发实施了基于Internet的订货管理子系统,作为销售管理子系统的上游子系统,为其提供数据。

系统集成:在基本完成各分系统应用后,对整个项目的系统集成进行了安装和调试,目前,整个系统已经可以集成运行,实现了CAD、PDM和ERP的信息集成。

通过CIMS工程的实施,中强公司在管理上已逐步形成一套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满足客户需求的企业内部运行机制,实现了产品销售、技术开发、生产计划、物料管理、财务管理等各个部门业务管理计算机化。

2软件产品的选择

在中强公司CIMS工程中,主要应用软件均采用了国产软件,如IntelCAD和PDM软件是上海思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自主软件产品,ERP系统选用的是万通软件有限公司自主研究开发的ERP系统软件,国产软件费用占软件总费用的70%以上。选用国产软件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2.1考虑中国国情。国外有许多好的管理软件,但是拿到中国后多数都不太适用,有些企业就是勉强用了也用不好。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的企业管理水平和现状很难与国外软件的标准管理模式融合。企业花了很大的代价,花了很长的时间,实施的结果是弃之不舍,留之难用。中强公司选用的这些应用软件有较多的国情化处理,比较符合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技术上较成熟,在国内有广泛的用户,且软件公司具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实施经验,技术支持力度强。

2.2考虑投入产出。企业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投入产出,要考虑风险,国外软件动则几十万上百万美元,对国内企业来讲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同时也增加了软件实施的风险,还有软件今后的升级费用等问题,都需要企业认真考虑。目前,国产软件(如两维CAD、PDM、ERP等)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已能够满足国内企业实际工作的需要。

2.3考虑售后服务。软件特别是象ERP、PDM这样大型软件的实施都会有一个较长的周期,企业应用咨询、软件原理培训、软件应用培训、软件客户化修改都是必不可少的,国外软件高昂的技术支持费用是国内企业难以承受的,更难长时间承受。同时国外软件的封闭性使国内企业的软件人员很难进行修改和变动。而国产软件则不同,尽管国产软件也要收取技术支持费用,但其收费标准国内企业可以承受,而且国产软件其源代码相对开放,较大的客户化变动委托给软件公司,一般性的修改完全可以由企业自己来解决。

当然,国产应用软件也不是十全十美,今后应该在专用界面、决策支持、特别是PDM软件在工程项目中的管理与控制、安全性管理、工作流的并发机制处理、多BOM视图形成等方面还须不断改进和提高。

3CIMS工程的综合效益

中强公司应用国产软件实施CIMS工程,不仅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同时也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如表一所示。

表一:直接经济效益

响应市场的速度

提高了30%,对快速占领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产品开发

开发速度加快25%以上,为新产品及早占领市场抢得先机。

生产率

提高生产率17%。

资金周转率

提高资金周转率0.2次,公司每年可节省开支90万元。

间接经济效益则表现在:

l规范了企业的基础管理和运作方式,使公司建立起科学的管理体系和快速反应的企业经营机制,推动了企业管理流程的规范化、制度化,使各部门职责更加明确、科学合理。

l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管理工作的深度,提高了管理工作水平。

l提高企业的声誉,增强了市场的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

此外,中强公司CIMS工程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也是显著的,一方面为宁波市、浙江省制造企业实施CIMS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和可借鉴的模式,具有广泛的示范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另一方面,为国产软件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机遇和舞台,树立了国内企业使用国产软件的信心,促进了国产软件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同时,实施CIMS工程,使中强公司产品更具有市场竞争能力,能以较高性价比的产品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要,为加速我国电动工具行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推荐期刊